行政职务十篇

时间:2023-03-29 20: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职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职务

行政职务篇1

行政权力能否合法、适当、有效地运行,直接关系着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受到宪法的调整。宪法不仅确认行政权力存在的正当性和价值取向,而且提供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服务行政模式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诉求。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行政相对人,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建构服务行政法的法制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二、政府职能的发展与服务行政模式的出现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实质与政府活动的方向。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性质、内容、手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从巩固政权的目的出发,强调个性自由。对国家权力的恐惧是自由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为防止国家权力过分扩张造成对个人权利的侵害,自由主义对国家职能进行了严格限定,主要有国防、社会治安、税收等,另外还包括某些最低限度的公共机关和公共设施的维护(这被戏称为只需要三个官-军官、警官、税务官-的国家)。自由主义认为,应该将国家职能局限于维护个人自由所必不可少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强调“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政府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自由主义法治时期,这种传统行政模式都是公共行政的主要类型。所以有人对此形容道:“直到1914年8月,除了邮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识的英国人可以度过他的一生却几乎没有意识到政府的存在。”[②]在这种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下,所谓行政主要指“公共权力”的行使,体现为国家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对个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国家的任务是保证公民社会的自由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秩序的维护。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行政模式也被称为“秩序行政”、“管制行政”,单方性、命令性和强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一部分人连生存都遇到极大困难。一些国家的宪法逐步引进并确立了“社会国家”(也称为“福利国家”)的理念,强调“使每一个人都过上人一样的生活”。在立法和制度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强者的经济自由权的积极限制和对社会经济弱者的“社会权”的保障。如《魏玛宪法》第151条第1款就规定:“经济生活的秩序,以确保每个人过着真正人的生活为目的,必须适用正义的原则。每个人经济上的自由在此界限内受到保障。”

与这种社会国家的理念相适应,人们对行政和行政运行模式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法国著名学者狄骥就认为:“这种公共权力绝不能因为它的起源而被认为合法,而只能因为它依照法律规则所作的服务而被认为合法。”[③]学者的论述中开始出现“服务行政”理念雏形。但正式提出“服务行政”概念与理论的是厄斯特。福斯多夫(Ernst forsthoff)。福斯多夫于1938年发表《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明确提出了“服务行政”概念,认为生存照顾乃是现代行政的任务。[④]自此,服务行政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其内涵也获得极大的丰富。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一股行政改革浪潮,形成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是实现由‘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制模式向‘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转变。有专家对其意义作出高度评价认为:“服务行政是人类行政模式的一种人性回归,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⑤]

历史上这种由“秩序行政”向“服务行政”模式的转变不是偶然的,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之外,从行政自身的因素考察,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行政民主化的支撑。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只是作为单纯的行政管理对象,扮演非常被动的角色,没有积极参与管理过程的任何权利和权力可言,没有(似乎也无需)体现民主权利和权力制约的行政管理制度安排和法律制度选择。随着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一波民主潮流及其对各领域的影响,现代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增加了民主因素,特别是直接民主因素,公民参与行政成为新的制度价值追求和民主判断标准。公民不仅成为行政管理的客体(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即可以通过行政民主的方式在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使公民的意志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可以得到行政机关更优质的服务,甚至可以主动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某种服务。这与管制行政时期公民仅仅作为完全被动的管理对象,已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角度而言,服务行政的实质就是民主行政。

这种世界范围内行政权力运行模式的转变,对我国行政管理实务与理论也发生了深刻影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潮流之中。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由于国家特别是行政机关对可支配资源的垄断性占有,行政运行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管制行政。行政权力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政府职能的发挥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政府逐渐从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了出来,行政管理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政府行为更有效地回应公民的需求和利益,并对社会公众负责,逐步形成“服务行政”的管理模式。通过经济、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强调社会调节机能的发挥,将一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去行使,力图改变原来政府机关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混乱局面,行政权力的运行立足于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上。

笔者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权力运行应符合适度、柔软、弹性、协调的要求。所谓“适度”,要求政府在发挥职能过程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不侵入社会自主调整的领域,同时要完成本身的应有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谓“柔软”,要求尽可能多采用一些非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引导作用,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所谓“弹性”,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灵活性和积极性,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所谓“协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征求和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让行政相对人尽可能参与到行政管理过程中来,并促使行政相对人主动配合行政机关的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一句话,这就促使正义不仅成为正义,而且成为一种看得见的正义。

三、服务行政法的价值定位与制度框架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法治社会,引导人们行为模式的规范是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根据法律保留的原则,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行政管理需要法律的保障和调整。根据哲学的一般原理,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必然且必须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基础。与历史上的“秩序行政”向“服务行政”的变迁相对应,行政法也开始了转型发展。

传统的行政法,以行政机关的权力为本位,以秩序行政为中心来构建,其核心内容围绕着行政行为展开,所关注的是国家强制力的直接应用,所强调的是行政机关对公民的管理和公民对行政权力的服从。这样的行政法被称之为管制行政法(或称管理行政法)。

服务行政成为公共行政的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引起行政法内容的重大变化:一是行政法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行政的公共服务职能,弱化行政权力的管制职能,提倡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日益广泛地采用一些非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行为方式;二是由原来的权力本位转变权力与权利平衡基础上的权利本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权,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呈现出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的民主化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行政法也就是民主行政法,行政民主是服务行政法的核心价值所在。

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本源。根据现代国家的宪政理念,国家的一切权力皆来自于人民的授予,人民授予的权力应该服从于、服务于人民权利;但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公民以个体的形式面对强大的行政权力,处于弱势地位,首先必须通过法律的规定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从而有效保护公民权利,因此“行政法就是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法”,这是西方控权论的主要观点。然而,服务行政法不仅仅是控权法,它更强调人的本位,注重公民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参与。从国外行政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在行政民主理念的引导下,直接体现现代参与民主精神的行政法律制度不断出现,如:立法参与,执法参与,审议会,陈述申辩,听证,民意测验……不难看到,这一系列民主化跃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程序和权利救济程序方面的制度创新。[⑥]这也是走向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举措。

服务行政法的价值理念与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政府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通过2004修宪使得“人权入宪”以后[⑦],我国行政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救济过程将会更加重视行政民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创新,更加注重公民的民主参与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而行政法的这种民主化进程也是服务行政法逐步确立、逐步取代管制行政法的过程。因此,“行政法的民主化进程” 也可转述为“行政法的专制主义缓和与退缩进程”。

近些年来我国行政法民主化发展的制度表现丰富多彩,可以视为行政民主性逐步增强的成果,例如:被授权组织、受委托组织、特邀监察员等主体制度的发展;行政契约、行政指导等行为制度的发展;告知、听证、证据、公民参与等程序制度的发展;代表评议、行政申诉[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监督与救济制度的发展。这些制度或者直接赋予和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与其他合法权利,或者通过制约行政权力从而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与其他合法权利。这些行政法民主化进程的成果均为服务行政法提供了具体的制度支撑。显然,以行政民主化为基础的服务行政法,完全契合了加强人权保障的历史潮流和现实需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协调和统一,可谓“行政法的未来是强烈的服务化的未来”。[⑨]

服务行政法的制度架构也是建立在行政民主化的基础之上的,“行政民主”和“民主行政”是服务行政法律制度建构的最基本的价值内核,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的广泛民主参与是服务行政法律制度建构的主线。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讲,服务行政法的制度架构主要包括如下要素:民主化基础上的行政立法制度;民主化基础上的行政执法制度;民主化基础上的行政司法制度;民主化基础上的监督救济制度。目前在这四个方面,我国行政法已出现并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制度创新,逐步深入地体现了服务行政法的理念。例如在行政立法中的听证、广泛听取意见制度;行政执法中的听证制度、申辩制度等,行政管理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作为替代、补充和高效手段的其他柔软灵活的行政方式,如行政指导、行政契约、非拘束性行政计划等非权力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行政司法中简化程序、减免制度等许多方便和服务于公民的措施;监督救济中的申告处理、复议申请和公开接受公民监督的举措等等。

四、服务行政法的现实课题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服务行政法的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

虽然我国行政法初步确立了服务行政法的理念,在制度建设上也有所体现,初步建立起以民主行政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但是,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实施乃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要使服务行政的理念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得以充分落实,需要法律制度、法律环境、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作用。如果仅有制度的规定,而没有其他方面的共同的作用,则“徒法不足以自行”,只能算是“形式意义上”的服务行政法,我国要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服务行政法,尚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经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加快步伐的行政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是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奋斗目标。具体而言,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是:

1.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切实树立服务行政理念。行政法制确立后,大量的规范和制度是通过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去具体实现的,因此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是否具有服务行政理念尤显重要。行政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积极向行政相对人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经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软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务人员对此应当充分了解并积极推行。

2.通过加强立法和行政立法来推进服务行政法律制度创新。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法律制度必须回应、适应这一变化,否则就会落后于现实。当下我国行政法律制度中虽然有了一些体现服务行政的具体制度,但仍然有一些不符合现实需要的具体制度和做法未得到及时清理和调整,甚至有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创设的具有行政专制倾向的具体做法还存在于行政实务之中。及时废止滞后的法律规范,推动服务行政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3.进一步完善和切实遵守服务行政的具体制度。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服务行政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备,例如行政公开制度只是在部分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行政公开的范围、方式等还没有在法律层面进行集中整合的系统规定;有些已经建立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修改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呼声已经引起了学界和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已经建立的制度要切实得到遵守,还需要完善违反制度规定的监督和责任机制,督促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依法办事。

4.营造服务行政的良好社会环境。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行为,必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制约,特别是各类民主监督制度。各级党委和人大对于行政机关的服务行政行为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对于违法行政行为要通过适当的方式督促纠正。公民对于行政机关的服务行政行为应予配合,在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互动过程中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矛盾,通过相互协商和理解达成行政两造的一致。

5.重定政府角色,调整政企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服务行政法的发展也对政府职能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既要成为管理者又要成为服务者,政府在这双重角色中要恰当定位,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调整转变。这就难免涉及到与旧体制、旧机制的冲突,而此类冲突的解决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目标,使政府成为行政法治意义上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为此,《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调提出:要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快思想文化变革,使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树立自觉配合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我国服务行政法的发展趋势展望

从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角度看,21世纪前中期我国行政法在增强民主性和服务性方面会发生一系列深刻持久的变化:(1)基础理论方面:行政民主论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行政法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2)主体论方面:表现为多元化、分散化、社会化,例如行政审议会的建立和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完善,第三者角色和行为效力的发展;(3)行为论方面:表现为行为方式的多样化、柔软化、简便化、参与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例如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合同行为的积极运用和规范化;(4)监督救济论方面:表现为多元化、多样化、系统化、民主化和便民化,例如规范化的行政怨情处理制度,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和抽象行为司法审查制度,更加便民的行政赔偿制度和行政补偿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①] 参见该文件第3条、第5条、第6条的规定。

[②] A.J.P.Taylor,English History,1914-1945,1. 转见[英]威廉。韦德 著,徐炳 等译:《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页。

[③] [法]狄骥 著,钱克新 译:《宪法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年版。转引自陈俊著:《中关村科技园区立法之“服务行政”要论》,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④] 参见陈新民 著:《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8页。

[⑤] 沈荣华 著:《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⑥] 例如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许可法》,就通过许多行政程序和权利救济制度设计强调了服务、便民、参与、救济与效能的统一,这也是现代行政法对服务行政模式发展的回应。

[⑦]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权入宪”,是特指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相应的重要原则(例如为了公共利益征收征用土地和私有财产应给予补偿的原则)载入宪法,进一步体现了在宪法层次为人权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提供更全面、更明确、更有力的制定法依据这一重要修宪目标,这对于我国人权法制和行政法制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行政职务篇2

一、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新农村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农村基层的特点,我所努力为普法教育与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建平安乡村、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法治保障。

一是从法制宣传的实效入手,继续推进群众法律素质教育。以“五五”普法启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适时在广大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通过“一学三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对农民进行《宪法》、《经济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8月24日,我们对11个村1个居委会的民调主任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一年来,我所累计下乡授讲法制教育课8堂,有效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满足了广大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是从提高自治水平入手,深入推进各项创建活动。我所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主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行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深入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学习教育的同时,我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所辖村(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村民议事制度,特别是对王曙、沙村、富池、丰山、港下、居委会等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高质量设置了民调办公室,统一规范阵地建设标准。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充分发挥法律保障职能,努力建设稳定新农村

正确处理和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抓好不良行为的矫治,是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独特优势。

一是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所在人民调解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由镇综治委下文,建立健全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与“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村民服务站、中心党员联络户”、“三级网络”相结合,并在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设立“司法服务”窗口,形成镇、社区(村)、组三级配套联动、上下贯通的调解网络体系。同时,完善接边地区、学校与地方等联合调解组织建设以及厂矿企业、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和行业组织的调解网络建设,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并由原来的事后被动调解,发展到预测预防在前的主动调解,实现重心前移,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将排查与治理作为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调处大量纠纷,化解矛盾,努力提高各类纠纷的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全面落实半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健全预防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预防和处置的能力。适时组织开展纠纷专项治理,除传统的农村赡养、宅基地、邻里纠纷外,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围绕土地流转、城镇拆迁、企业改制、水电建设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纠纷开展专项治理,今年我所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6起。

三是建立健全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今年我镇刑释解教人员8人,为发挥好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职能作用,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我所已建立了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群众团体的资源优势,强化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措施,确保矫正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规范化。对刑释解教重点人员实施排查,集中力量进行帮教,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不脱管、不失控。针对农村的特点,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土地、住房、生活来源等及时的跟踪帮教等工作,避免和减少重新犯罪。如富池村的黄晓海、良畈村的明瑞芳等人,回家后,通过我们与村组配合,给予农业用地种菜种粮,富池村的张洪高,有饲养技术,当上了养猪场的饲养员,现在都已过上正常生活。

三、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和谐新农村

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我所通过积极指导法律工作者参与诉讼、非诉讼、法律证明、法律援助等工作,为基层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一是实现法律援助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法律援助是社会救助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我所以《法律援助条例》为主线,以法律扶贫济困为已任,以“热情服务,让人民满意”为出发点,以“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为准则,充分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密切同工青妇、老龄委、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召开联席会形式探讨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路,形成全镇联动的整体合力。同时将法律援助的对象、条件、范围、申请程序、受援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监督投诉电话等一一上墙,向群众进行公示,法律援助延伸到村级联系点,并开通了“***”法律援助专线,两所警民联系卡,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等工作。

二是实现法律服务与“三农”的有机结合。一是服务党委政府。通过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主动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服务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二是服务经济建设。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企业的改革发展,积极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为企业改制、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为建设“经济大镇”、“工业强镇”献力献策。

行政职务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镇行政服务中心述职,请予评议。

本单位主要负责辖区内个体工商户、无证经营户的代征管理工作;协助税务机关做好辖区内税源税户清理;协助税务机关做好个体工商户纳税申报、征收、催报催缴;协助税务机关巡查、检查、管理性核查等管理工作。

2011年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国税二分局、地税二分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积极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强有力的措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预计全年完成税收任务2100万元,占全年任务数的105%,比去年同期的1617万元,增加483万元,增长30%。

一、汇报2011年政风行风建设的主要做法:

回顾2011年行政服务中心在政风行风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定税公平,信息公开

个体税收与其他经济类型的税收相比,有征收难度大,规范程度低,税收额度小等特点。个体税收定额是关键。征收组本着“抓大管小、公开税负、公开、公正”的原则,主动配合国税、地税二分局上门筹集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后,拟定出本年度应纳税额,并定期公布起征点以上定额情况,做到定额准确,税负公平,对新开办的户,我们做到及时上门调查,配合国、地税片管员上门核定营业额,对达到起征点以上户进行定税,并将信息公布上墙;对停业户,做到不定期上门核实,并要求停业户提送停业报告待审批后公布上墙。做到定额公平公正、信息实行公开,得到纳税户的好评。

(二)依法办事、廉洁自律

       1、组织助征员每月不少于二次税法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国、地税领导对税法知识授课。使助征员掌握税法和业务知识工作中依法办事,对关系户、人情户从不讲情面,做到应收尽收,从不以权谋私,不收受纳税人礼品财物,做到廉洁自律,树立了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工作中注重服务质量

       一是接待服务对象使用文明用语,从不用粗鲁推诿的语言。对待服务对象能做到“五个一样”,即;干部群众一样尊重;生人熟人一样热情;忙时闲时一样耐心;大事小事一样周到;来早来晚一样接待。二是服务对象到窗口办事,遇到窗口人员不在,首问责任人主动接待,问清办事事项,做好记录,并转告相关责任人。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年初出台2011年度个体税收助征员考核办法,年终对助征员以完成税收实绩和日常管理进行考核。

2、制定行政服务中心制度,学习教育制度、首问责任人制度等。

3、制定行政服务中心行为规范制度,对服务语言,服务仪表,服务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平常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执行,做到热情接待礼貌待人。

 

       二、本单位2011年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011年本单位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深入调查不够,漏征漏管户还没有完全消除,对纳税户税法知识宣传不够,对一些钉子户处罚力度不够,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采取的措施

1、 加强税法知识宣传力度,要通过对纳税户宣传,使他们增强纳税意识,做到自觉纳税。

2、 加强税务执法力度,要主动与税务部门沟通,对拖欠户、钉子户、刁难户及时与分局领导汇报,配合税务局依法追缴处罚。

3、 深入个体户调查,摸清个体户的基本情况,对责任区的个体户进行不定期调查,了解掌握新增户、停业户、下岗再就业户等情况,努力消除漏征漏管户。

4、 窗口坚持服务至上,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基层一线税收个体代征点,我们要以优化纳税环境和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满足纳税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同时,探索个性化服务。做构建法治、公平、平等的税收征纳关系。

 

       我们一定要以此次政风行风评比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其他述职部门的优秀经验,为来年更好的服务群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述职,不妥住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行政职务篇4

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总局提出的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和市委市府提出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认真接受监管服务对象的监督,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为民、服务经济、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水平。

二、述职述廉的基本原则

(一)以述促廉的原则。开展述职述廉工作,要注重与已有的效能考核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的衔接,与“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活动、红盾人文精神建设、“强基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工商队伍建设。

(二)实事求是原则。述职述廉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使其既能加强群众对工商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又能切实保护工商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内外互动原则。认真听取监管服务对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对待批评,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执法水平。通过述职述廉活动,广泛宣传工商职能,使监管服务对象更加关心工商、理解工商、支持工商。

(四)注重整改原则。高度重视述职述廉中监管服务对象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制定整改措施,主动整改。整改情况、整改结果要及时向当地党政、评议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通报;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提出整改方案和落实期限。

三、述职述廉的对象

工商所所长(主持工作的副所长)为述职述廉人,被测评对象为工商所全体干部、职工。

四、述职述廉的主要内容

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的主要内容是:

(一)依法履职,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情况;

(二)推行政务公开、深化“阳光收费”工作情况;

(三)发挥工商职能,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四)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情况;

(五)廉洁执法和遵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守则》情况;

(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五、监管服务对象代表的产生

参加述职述廉活动的监管服务对象代表,应从工商所辖区内的监管服务对象(市场主体、消费者)中产生,采取由工商所上级主管部门或商请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纠风办等有关部门以随机抽取、书面邀请等方式确定。邀请当地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评代表、村(居)委会和社区代表及工商特邀监督员等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农村所还应有农民代表参加。各类代表的参加人数,农村工商所不低于*人,城镇工商所不低于*人,其中,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代表不低于代表总人数的*%。

监管服务对象的产生要充分体现广泛性、客观性和自愿性,以保证述职述廉评议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六、述职述廉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确定监管服务对象代表的人员名单和述职述廉日期,并通知相关人员做好评议准备。述职述廉人员按照要求撰写述职述廉报告。撰写前可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监管服务对象意见,以增强述职述廉报告的针对性。

(二)实施阶段。

*、由分局的班子成员按要求主持召开述职述廉会议,所长(主持工作的副所长)代表工商所进行述职述廉。

*、民主测评。向每位参会代表发放《××市基层工商所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表》和《××市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民主测评表》,讲明填写方法后,每位参加评议的人员以不记名的方式如实、准确地填写。填好后,由组织者及时收回。

*、民主座谈。述职述廉过程和民主测评中如有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组织者可视情况选取监管服务对象代表座谈、接受代表问询等形式对述职述廉人员进行评议。

(三)整改阶段。

分局将书面测评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及时向被评议单位和个人反馈。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督促被评单位和个人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整改相关情况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向监管服务对象通报。

行政职务篇5

    伴随中国国情的变迁,施行十三载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行政侵权不但表现为现行国家赔偿法上的行政行为的侵权,还表现为行政主体在职权处于法定无效状态下,行政行为不成立,但因与职务有关联性,行政相对人将其认知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实际产生类似于行政行为效果与作用的个人行为的侵权,笔者称之为“职务关联性”行为。现行国家赔偿法对“职务关联性”行为未予适用。这已经成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一大“黑洞”。

    本文在分析行政行为与个人行为、“职权关联性”标准与“职务关联性”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职务关联性”行为的范畴。

    全文结合分析中国社会实例、联系比较中外行政赔偿制度,在考证“职务关联性”行为本质与要件基础上,通过对比、整合、衔接、重构现行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从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赔偿程序、方式、经费、追偿、功能等维度全面论证构建了“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

    “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构建,将为扩大国家行政赔偿救济范围,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国家行政赔偿救济力度,为发展、完善我国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开辟一种新的思考空间和研究路径。

行政职务篇6

(一)彰显法制宣传职能,积极为“三农”营造健康向上的法制氛围。*县司法局积极组织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局机关干部,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制宣传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等活动,深入农村田间地头积极宣传《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种子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与“三农”有关的法律法规,向农民宣传如何在经济活动中防范风险等知识,今年以来,共发放此类宣传材料5万余份,解答农民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积极集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制宣传,使法律真正走进农村,使农民真正懂得学法用法既要维护权益,也要承担责任。免费发放本局编印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材料,使农民熟知外出务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三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二)彰显法律服务职能,积极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引导和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各镇领导当好法律顾问,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法律咨询。对镇村干部、农业经济带头人有针对性、系统地进行法律培训,使其在生产管理、对外交流中能有力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农民认真学习各类法律条文,审查劳动合同,力争在源头上堵塞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并积极主动地利用非诉讼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围绕与基层农民息息相关的公证事项,以及与“三农”有关的问题积极开展公证法律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彰显人民调解职能,积极为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服务。坚持每月组织人员围绕农村中的土地征用、土地承包、村务管理、环境污染、邻里关系、宅基地等易发纠纷开展四次深入排查清理,做到矛盾纠纷情况清,调解人员分工明确责任清,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和农户院落。制定预防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预案,对排查出来的易激化矛盾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和重点问题等,采取定人、定时的办法及时依法调处。加强督促检查,对农业生产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热、难点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加以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开导群众“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互谅互让”,创造和谐宽容文明的社会环境。今年以来,全县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出有关“三农”的矛盾纠纷459件,受理459件,调解成功455件,有力化解了农村的各类矛盾纠纷。

(四)彰显安置帮教职能,积极为促进农村基层安定服务。一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形成监管、矫正、帮扶的工作网络,使刑释解教的日常管理、教育改造、监督考察等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有效防止重新犯罪。二是加强安置帮教对象管理。入户走访安置帮教人员,了解掌握情况,消除不安定因素,确保全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重点做好刑释解教后“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坚持严格监控、平等善待、真情帮困、分类施教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安置帮教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确保农村“三无”人员和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得到过渡性安置。

(五)彰显法律援助职能,积极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服务。*县司法局不断探索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的新途径:一是成立*县农民工法律咨询工作站,开通农民工法律咨询热线,方便农民工维权。二是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县司法局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予以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情况紧急,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即将超过仲裁或诉讼时效的、群体性农民工维权案件,可暂不履行手续,及时受理指派法律服务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事后补办有关审批手续,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三是健全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协调劳动行政部门、建工局、县妇联、工会、残联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即时援助、就近援助。在全县14个镇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县360个行政村均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员,使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前廷至全县各镇村,更加方便群众,使农民工就近申请办理法律援助事项,从而形成了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枢纽,以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础的县法律援助组织网络,使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进一步健全,促进了法律援助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四是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对确需协作的事项通过发函或以通讯联络的方式加强合作和协作。

*县司法局从党和政府关心的“三农”切入,积极主动地抓好为三农服务的工作,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偏低。二是普法力量单一,形式单调。三是一些法律服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开拓意识不强,大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法律援助资源的缺乏制约服务三农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困难,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整改。

一是增强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三农”的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为农村改革服务的重大意义,把握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三农”的历史机遇,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快速发展。

二是明确服务“三农”的重点目标。努力拓展法律服务“三农”的新业务,积极介入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社会经济生活,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同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意见,推动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行政职务篇7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所系,也是难点和热点所在。作为一个卫生战线的新兵,工作之余,我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在全系统内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系统地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及驾驭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卫生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牢固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献血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卫生执法工作程序,努力提高自己的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对我县的卫生事业的状况和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重点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状况和卫生队伍现状做了进一步的了解,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因地制宜,积极应对,争取化解卫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保证大局稳定。

二、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卫生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卫生工作重心和卫生部门的职能,坚持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为重点,不断深化卫生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1、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一是今年以来,我局对所属部分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这项工作涉及到县医院、中医院等单位,我会同班子其他成员深入各单位认真调研,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尊重广大职工的权利,公推公选、优中选优,使一部分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整个公推公选、直选过程比较成功,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现象。受到县委、县政府及人事部门的充分肯定。目前,各单位班子健全,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实现了平稳过度,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按照国家政策和省、市要求,我县撤消了“卫生防疫站”的建制,在原有基础上分别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我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合理分流了人员、资产,明确了各自的功能职责,顺利完成了机构分设,建立起了职能明确、机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三是拓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按照市卫生局要求,我决定将县直四个单位作为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器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采取切实措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群众负担。

2、加大管理力度,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院各项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始终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这个核心,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是召开了专题动员会议,落实目标和任务。采取扎实措施,狠抓落实,建立了三级质控网络,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医疗质量监督体系,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二是积极推行惠民医疗措施,逐步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落实此项工作,我明确各级医院做好两个方面工作:首先,县医院、中医院等直属医疗单位严格执行物价政策、认真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坚决杜绝多收费、乱收费等不规范行为。其次,关心弱势群体,为经济困难的就医群众减免医药费用,各基层卫生院推出了半价诊疗活动,县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单位推出免费接送住院病人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以国债项目为机遇,积极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我任职后,针对我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差的实际情况,抓住国债、省、市项目资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国债资金、、乡(镇)卫生院项目均已竣工,其中乡卫生院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省、市投资金乡卫生院新(扩)项目也已经开始施工建设。争取在年七所卫生院全部投入使用,确保%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要求。

(3)以开展“三大一重”活动为契机,始终把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作为工作重心。我要求各单位定期不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不断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人才是事业之本”,为解决人才问题,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加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使用好现有人才,落实退休人员的返聘工作,使现有人才的使用达到最大化。我要求各单位鼓励在职人员自学,今年共有30余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学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形成了高、中、初有序的人才梯队。

三、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我和局领导班子多次深入到乡村基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年,全县共有38.83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筹集农民资金388.323万元,参合率达88.4%,通过一年的运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统筹基金补偿15358人(次),统筹基金补偿金额1432.29万元,统筹基金使用率达到95.44%,圆满完成年目标任务。同时在运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重新修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合理提高保障水平,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年参合人数达40.39万,参合率达94.62%,其中乡参合率达98.11%,超额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参合率达90%的任务。从根本上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达到了为民、惠民、利民的根本目的。

医疗安全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是搞好医疗卫生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任职以来,我始终把此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洁餐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一是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加大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了针对性的卫生检查,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中小餐馆、学校集体食堂和节日期间食品为重点,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严厉查处无证照、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取缔非法经营户。全年换发《食品卫生许可证》663张,完成食品从业人员体检1820人,出动执法人员5179人次,出动车辆1267台次,监督3085户次,责令整改218户次,取缔166户。积极推行食品卫生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122家中小餐馆及学校集体食堂进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其中a级单位3个,b级单位81个,c级单位36个,ab率达68%,有效提高了我县食品卫生的质量,食品放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二是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活动,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及合法医疗机构中使用非卫技人员和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对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执业许可和医技人员执业资格准入逐一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执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全年共取缔非法个体诊所21户,罚款达2.3万元,查封、收缴非法药品22箱,器械4件,没收非法医疗广告7800张,摘除非法医疗广告牌18块。通过整治,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非法行医,超范围行医,非法坐堂,无证经营的现象得到了遏制,特别是无证无照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受到有力打击,净化了医疗市场。为全县人民营造了一个安全、放心的就医环境。

四、规范管理,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积极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具体工作中,我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首先,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完善了《县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了应对能力。其次,加快疾控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狠抓硬件建设,县疾控中心办公用房,综合业务楼面积达平方米,疾控中心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计量认证许可,自动化、快速检测能力明显提高。二是抓疫情网络管理。保障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全县疫情的实时统计,使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全年共上报法定传染病795例,无漏报、迟报现象。三是切实抓好非典、人间禽流感、夏秋季肠道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积极开展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服务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免费发放安全套个,发放宣传品5万余份;继续开展结核病免费治疗工作;根据疫情需要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全县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抓计划免疫基础管理工作。针对我县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首先,狠抓硬件投入,加大示范化门诊的建设力度,全某100%乡镇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达示范门诊标准,其次,强化流动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凭证入托入学制度,截止目前为止,全县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9%以上。同时,强化对防保人员的培训工作,规范接种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全年未发生接种事故。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四个创建”活动

为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城区管理工作新亮点,我们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四个创建”活动,并结合我局实际,提出了“创建‘四个’,有我一份贡献”的口号,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具体的创建计划,将创建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系,确保了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工作中,我们狠抓城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诚信意识,倡导文明理念,不断在创建上做文章,在操作上想办法,使创建工作不仅推进有声势,而且开展有效果,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创“平安”工作中,我们立足本职搞创建,标本兼治保平安,首先加强内部治安防范力度,加大了物防、技防投入,在财务室等重点部位安装了三铁一响装置,提高了机关内部的治安防范能力;二是健全、完善了机关值班、财务管理、车辆使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三是不断加大对城区内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店外修理、道路晾晒等行为的治理力度,通过以上措施,“平安”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维护稳定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全县改革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了贡献。

2、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会议接待任务圆满完成

城区是全县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县对外的窗口,是展示全县文明形象的龙头。而良好的环境,又是生产要素集中的洼地,人材向往的高地,是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哪里的环境好,哪里就会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经济就更具活力。为创造良好的城区环境,打造“”品牌,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以“社会治安会议”及“国际论坛年会”等大型会议在我县召开为契机,不断加大治理力度,迅速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城乡环境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为使活动真正收到实效,不走过场,我们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对人员、任务、责任做了重点落实,一是将班子成员和机关各股室人员全部充实到执法一线,以加强执法力量;二是对执法队、环卫所、市政公司进行了明确的任务划分,真正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把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三是对因责任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组织不得力、不服从指挥而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予以严肃处理。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城区环境明显改善,各项会议接待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3、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城区环境秩序日益改善

我们结合城区实际,对以下几种违规行为进行了重点治理:

一是规范建筑市场。目前我县城区建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建筑市场极为活跃,但一些无证施工、不文明施工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为规范建筑市场,年初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名精干力量组成的专项治理小组,集中精力深入工地进行监督、检查。对无任何证件的临时建筑及非法棚亭全部依法予以拆除;对证件不全、违规施工的,责令其停工整顿,限期补办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查封工地并予。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建筑市场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轨道,城市配套费收入也随之增加,已连续两年突破千万。此外我们还将工地出入口硬化、有无物料乱堆乱放现象和是否围场作业一并纳入监管范围。截止年底,共检查工地余处,查处违规施工行为余起,处罚当事人人次,拆除非法建筑物及棚亭余处,累计罚款余万元,有力地规范了工地的施工行为,促进了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治理店外修理、店外售货。店外修理、店外售货是城区管理工作中的顽症,虽经多次治理,但成效甚微。今年我们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明确了治理的主要方针,即“惩罚与教育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改以前重教育,轻处罚的作法,以强化执法的震慑力,防止反弹现象发生。为此我们一方面主动走进单位、门店与其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要求其“规范入室,座店经营”,并负责责任区内的卫生、秩序和绿化。为便于监督管理,我们还专门设计制作了“门前三包责任区”标牌,无偿发放到各沿街门店,并统一张贴在门前显著位置。为保证“三包”规定落到实处,执法队加大了巡视和处罚力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另一方面,我们针对重点部位进行了重点治理,如新华大街西段是店外修理、售货的高发区,是工作的重点、难点。我们在该处投入了一个中队的力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对一般偶尔违规的商户,以宣传教育为主,并结合流动巡查的方式,防止其再次违规;而对“、、”等几家违规严重现象严重的“钉子户”,则实行重点监管,集中精力予以拔除,一经发现立刻没收其作业工具,情节严重的直至处以千元罚款,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年来我们共签订三包责任状余份,张贴铝制标牌余个,查处违规当事人余人次,处罚违规门店余次,暂扣作业工具余件,目前此类违规现象已明显减少。

三是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备,缺少必要的停车场所,以致城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普遍。我们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从源头治理入手:一方面与规划、交警部门配合,在新华大街设置临时停车带,在迎宾路画定自行车停放区,并在城区适当位置指定了几处出租车辆停放点,尽量使车辆有处可停,有处可放;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对城区主干道及重点部位进行严格监管,及时纠正违规现象。此外,为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对违规人员的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城区环境秩序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能够自觉遵守车辆停放规定,为此我们专门举办了“违规人员学习班”。截止目前,已成功组织了十余期,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一年的规范治理,我局共纠正违规停车余台次,教育当事人余人次,处罚余人次,城区的车辆停放秩序基本好转。

1、财务管理工作:本人一直关注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卫生院管理的核心,一年来本人积极学习财务相关知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口上。把好卫生院重大物资采购的申请审批工作。对卫生院的各项资产,都建立电子文档资料存档备查。对会计不清楚的服务业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本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本人还亲自参与辖区服务站的工资计算和资金运行情况分析,指导卫生院出纳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

行政职务篇8

伴随中国国情的变迁,施行十三载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行政侵权不但表现为现行国家赔偿法上的行政行为的侵权,还表现为行政主体在职权处于法定无效状态下,行政行为不成立,但因与职务有关联性,行政相对人将其认知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实际产生类似于行政行为效果与作用的个人行为的侵权,笔者称之为“职务关联性”行为。现行国家赔偿法对“职务关联性”行为未予适用。这已经成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一大“黑洞”

本文在分析行政行为与个人行为、“职权关联性”标准与“职务关联性”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职务关联性”行为的范畴。全文结合分析中国社会实例、联系比较中外行政赔偿制度,在考证“职务关联性”行为本质与要件基础上,通过对比、整合、衔接、重构现行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从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赔偿程序、方式、经费、追偿、功能等维度全面论证构建了“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

“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构建,将为扩大国家行政赔偿救济范围,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国家行政赔偿救济力度,为发展、完善我国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开辟一种新的思考空间和研究路径。

关键词:国家行政;赔偿行政行为;“职务关联性”行为构建

中文文摘

承载“人权保障、行政监督”使命的国家赔偿法颁行十三载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和法治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中国国情的变迁,国家赔偿法己突显“疲态”,制度的缺陷使它的改革与完善已迫在眉睫。

职权与职务是与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两个范畴。多数学者将职权与职务范畴等同使用。笔者以为职权与职务范畴虽密切相关,.但又互有区别。有职权必然有职务,有职务未必有职权。本文在分析职权与职务、行政行为与个人行为、“职权关联性”标准与“职务关联性”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职务关联性”行为的概念。

以“职权关联性”为标准区分行政行为与个人行为,无法涵盖行政主体在职权处于法定无效状态下所实施的,按照“职权关联性”标准,行政行为不成立,但因与职务有关联性,行政相对人将其认知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实际产生类似于行政行为效果与作用的个人行为。行政主体的无“职权关联性”的个人行为,按照与职务是否有关联性,可分为两类:一类个人行为与职务毫无关联性,行政相对人不会将其认知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不会产生类似于行政行为的效果与作用,是行政主体以普通的民事主体身份实施的、完全意义上的个人行为,这类行为违法而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时,应视为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由行政主体自己以民事主体身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国家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而另一类个人行为虽然与职权无关联性,不是行政行为,但因与职务有关联性,行政相对人将其认知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会产生类似于行政行为的效果与作用,是介于行政行为与无职务关联性的个人行为之间的“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作为人民的受托人,有义务对行政主体所有与职务有关联的行为所造成的侵权损害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现行国家赔偿法对“职务关联性”行为未予界定和适用。这己经成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一大盲区。

本文以“职务关联性”行为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现行的行政行为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分析,展开对构建“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研究。论文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通过课题背景、课题来源、课题范围和课题目的四部分内容,概括阐释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来源、范围和目的,预期了课题的研究成果。

论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为“现行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分析”。在这一章当中,首先通过两个真实的案例解析,引发对我国现行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缺陷的思考。其次,通过对现行各国行政赔偿制度进行比较、评述,展现当前世界各国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动向。接着,重点对现行我国国家行政赔偿制度进行了学界理论和现行法的总结、分析,归纳出现行行政行为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通过对法国国家行政赔偿并合责任制度的剖析,揭示并得出结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在行为要件理论上,经历了从国家对职务过错完全不承担责任,到国家对职务过错有条件承担责任,再到国家对与职务有相关性的个人过错承担并和责任的发展轨迹,勾画出一种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新的国家行政赔偿模式的发展前景。

论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为“‘职务关联性’行为考证”。在这一章当中,笔者展开对“职务关联性”行为的范畴、客观存在的社会基础、行政行为与“职务关联性”行为、个人行为之间关系的论证分析,揭示“职务关联性”行为的本质和存在的客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职务关联性”行为的构成要件,为构建“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奠定理论基础。此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的主要内容为“‘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之基础理论”和“‘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之适用制度”。在这两章中,笔者在比较、借鉴中、外行政赔偿具体制度的基础上,具体在“归责原则”、“成立要件”、“赔偿程序”、“赔偿方式”、“赔偿经费”、“追偿”、“价值”七个方面全面展开阐述、论证、构建具体的“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

对于“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与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行政行为的国家行政赔偿,在制度的结构、体系设计和具体赔偿规范上,遇有一致、重合、通用之处,就进行整合、衔接,遇有冲突、区别、独用之处,则进行重构、再塑。由于“职务关联性”为与行政行为的密切关联性,笔者在论证、研究“职务关联性”行为的具体赔偿制度时,借鉴了一些学者就行政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具体制度的一些研究成果,集中创新论证了以下观点:

其一,将国家行政赔偿的行为要件由行政行为扩展至“职务关联性”行为。行政行为国家行政赔偿采用违法归责原则,“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采用结果归责原则。

其二、废止现行国家行政赔偿的先行处理程序、违法确认程序,代之以建立单一诉讼式国家行政赔偿程序。

其三,解除侵权行政主体的赔偿义务机关身份,代之以侵权行政主体的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唯一的国家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权利人直接向其申领行政赔偿经费。

其四、构建国家行政赔偿经费的预算逐级补差制度。

其五、国家行政赔偿的追偿对象不应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还应扩大包括实施了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此两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构建“职务关联性”行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探索、论证,为扩大国家行政赔偿救济范围和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国家行政赔偿救济力度,为发展与完善我国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开辟一种新的思考空间和研究路径。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时光茬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诞生己十三载。承载“人权保障、行政监督”使命的国家赔偿法颁行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和法治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中国国情的变迁,国家赔偿法己突显“疲态”,制度的缺陷使它的改革与完善己迫在眉睫。

行政职务篇9

省委组织部:

按照省委组织部2003年全省组织系统重点调研课题调研安排意见,我们组成课题组,分别到所辖县区及市直部门通过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就“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不仅是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有利于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必要性

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一项长效机制。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能够顺畅地实现干部正常的新老交替,有效地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最大限度地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并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是改进和丰富党管干部方式、优化班子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实现干部新老交替、优化班子结构的需要

由于干部没有明确的任届、任期和任职最高年龄限制,干部只上不下,不到年龄不下,致使班子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干部队伍活力不足,工作僵持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干部任职年龄、任职年限都有明确的界定,干部新老交替就能够及时实现,使得一些年龄较大的干部按规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年轻干部成长锻炼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使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得到提高,活力得到增强,班子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保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的需要

目前,由于部分领导职务没有明确的任期规定,即使对选举产生的任期内干部为何调整、什么时间调整,用什么方式调整,现在也没有明确规定,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另一方面,也有些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变动频繁。由于人员更替过快,一些单位、部门工作的运筹计划、组织实施缺少连续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在地区、部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领导班子的稳定性。

(三)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有效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需要

长期以来,干部下的渠道不畅,下的依据不明确,一直是困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干部能上不能下,不到年龄下不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干部混日子、守摊子的心理。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存在着“不犯错误不下,下了就是犯错误”的思维定势。没有完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配置规律。此外,由于干部考察过程中定性内容多,定量标准少,干部下的标准缺乏操作性,通常做法是用思想教育代替组织调整,搞迁就照顾,致使能力水平一般、政绩平平的干部下不来,优秀的干部因没有职位上不去。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把干部与领导区别开来,把领导职务作为一种工作过程、服务岗位,明确任期规定,使干部上时就有下的思想准备,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

(四)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由于缺乏任届任期概念,工作上任期目标不够明确,使干部常常陷于事务中,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由于没有明确的任期目标和任职期限,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不到退休年龄,尽管政绩平平,官位都是稳的,也滋长了一些人做“太平官、安稳官”的心理。一些干部往往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勇于争先意识。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干部在领导岗位上任期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任期一到,职务自然解除,并有严格的任期管理目标和定性定量评价体系,为干部进退去留提供依据。干部就会人人都有危机感,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开拓创新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意识,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

(五)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是防止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需要

干部频繁调动易于滋生用人腐败,频繁调动干部也是产生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根源。既造成了工作的不连续性,也易于形成谋人不谋事的错误导向。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每个领导职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期限,既利于工作的连续性,也能有效地避免干部变动的随意性。并能根据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做出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二、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具体操作办法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必须有一套严密的操作程序和刚性措施,并结合试点工作予以完善。

(一)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的适宜范围

就我市而言,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的范围和适用对象,主要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市直党委工作部门、市直政府工作部门及办事机构,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副厅级以上领导成员)和市人大、政协、纪委工作部门及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区)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和内设机构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副科级以上领导成员。除此之外,群团组织和一些比较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可参照实行。

(二)党政领导职务任职期限

从调研中我们感到,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不能强求一致,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和惯例来确定。

选任制党政领导职务每届任期按《宪法》、《》及《基层组织法》规定,县区党政领导职务每届任期为5年,乡镇党政领导职务每届任期为3至5年,按惯例执行届期3年;委任制党政领导职务的每一个任期与同级党委政府同步,即市直部门及县直部门领导成员任期为5年,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任期为3年。

(三)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干部管理方式

1、选任制干部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时,原领导班子所任领导职务自然解除,需要任职的可连选连任,但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委任制干部任职期满,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下发免职通知,解除所任职务,需要任职的可以连任,但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个任期。实行任期制部门正、副职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以上,或在同一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任职满8年以上,应有计划地开展轮岗交流。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进行交流。

2、选任制和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满两届或两个任期后,做交流安置的,交流前后在同一级职务上连续任职不能超过15年。超过15年的,可根据有关政策和情况,采取转任非领导职务、提前退休、离职离岗、退养等多种形式予以安排。

3、选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从换届当选或届中调整到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均为任满一届(为换届准备的人事安排人选除外),任期从换届之日开始计算。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从任免机关下发任职通知起计算;实行试用期制的干部,试用期满经组织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任期从试用期开始计算。

4、实行任职年龄限定制。可借鉴军队干部年限制的做法,规定担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职务的最高年龄。凡到达年龄控制线而不能升任上一级职务的,应改任非领导职务。同时,完善领导干部到龄不提名制度。选任制干部要按换届文件规定,超出提名年龄界限的不再提名或继续提名;委任制干部可根据级别不同控制提职和任职年龄界限。一般情况下,市直部门领导干部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3周岁,县直部门领导干部年龄男满53周岁、女满50周岁,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男满50周岁、女满48周岁,不再提任或连任,对非中共党员和确属工作需要的,可适当放宽年龄界限。

5、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既要使领导干部进行适当的轮岗交流,又要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要同领导干部的试用期制度、交流制度、辞降职制度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的轮岗交流要有计划地开展逐步进行。人数较多的集中交流一般在换届以前进行。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体系,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拓宽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

6、任期届满后,表现突出的可以提拔任职,或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连选或连任;对于表现一般的,任期届满领导职务自然解除,不再连选或连任,可根据情况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或调整到不重要岗位工作;对因考核不称职的,应免去领导职务,不再保留现级别。

(四)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单项推进和配套运作的关系。建立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这一系统工作有机组成部分。要使任期制建立和坚持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使之与领导干部的能上能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交流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运筹,同步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任期制在党政干部管理中应有的作用。二是要处理好相对稳定和个别调整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着眼于考虑班子的任期,保持班子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着眼于优化班子的实际需要,对个别不适合继续担任现职和需要提拔重用的干部进行必要的调整。防止片面强调调整而不考虑正常的任期,片面强调任期而不考虑必要的调整。三是要处理好整体把握和因事制宜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在任期期限和目标制定上合理界定,不勉强从事,不搞“一刀切”。

三、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措施保证

(一)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

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限、工作目标和管理措施上做出了硬性规定,把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纳入了制度化轨道。因此,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自觉遵守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规定,要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管干部方式的高度,把干部制度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作部门的研究,更不能仅仅作为干部工作的一项业务去研究,要由党委直接领导,认真抓好。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各级干部群众理解其意义,了解其内容,支持党委开展工作。

(二)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要健全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一是要完善领导职务任用制度。领导职务的任期一旦确定,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选拔任用干部、调整岗位,就成为关键问题。必须从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实际出发,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二是要完善领导职务管理制度。要本着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干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有利于任期制顺利、有效地付诸实施的原则,重点完善领导职务任期目标责任制度、领导职务约束监督制度、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利益分配制度。三是要完善领导干部退岗制度。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应对任职期满或其它因素退出领导岗位的要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任职期满,任期中途有特殊原因需要退出领导岗位的,提拔、交流的领导干部需要退出现职岗位几种情况。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干部审计制度、引咎辞职制度、弹劾罢免制度等。

(三)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要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一是要科学制定和分解任期目标。党政领导职务任期目标的制定和分解,要依据本级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本届党政领导班子的奋斗目标,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和其他工作任务,本地区、本部门从实际出发提出和制定的工作计划。根据上述三方面的目标、任务、计划和要求,按照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和岗位特点,量化分解到每一位领导成员。同时,还应将任期目标细化分解为年度目标。要通过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使制定任期目标、分解年度目标的过程,成为干部明确责任、落实责任的过程。二是要适时考核任期目标。通过考核,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实现目标的情况,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建立健全以任期目标为内容,以岗位职责为载体,以定期考核为动力,以目标实现程度定优劣的考核机制,形成一套科学严谨又简便易行的考核办法。要以年度目标、任期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为基本依据,按照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工作性质,分别制定干部的计分标准和考核办法,从而对干部完成年度目标、任期目标管理情况作出量化评价。同时,任期目标考核要与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年度考核要贯穿于任期目标运行的全过程,以干部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基础,通过对年度目标的考核,确保任期目标的实现。三是要恰当运用考核结果。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在一定领导岗位上任职都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任期一到,职务自然解除。下一步如何安排使用,要看考核结果。依据任期目标考核结果选拔任用干部,是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的生命力所在。

行政职务篇10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代理、商标注册代理、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代理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