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十篇

时间:2023-03-29 15:26:28

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篇1

生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之所以会逐渐衰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会眷顾那些基因的“有益变异提前作用、有害变异延后作用”的个体,原因是在相反的情况下,那些基因“有害变异提前作用、有益变异延后作用”的个体初表露相关特征,就会被残酷的人自然淘汰,根本没有留下后代的机会。所以在基因遗传变异的累积作用下,年轻的个体愈强健有力,并且能够延续香火,而到老后愈疾病缠身。

在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的基金业,一旦走上基金经理的岗位,也会感到类似这种基因的强大驱动力。也许这种诱惑并非发自他的细胞里的23对染色体,但是他天然的要求自己赶紧把业绩做得显山露水,名列前茅。如果基金经理倾向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那可能还未等他的潜力发挥出来,就已经从行业的金字塔尖上被踢走了。

可是,基金与人是不同的,长期来看,基金不能向死而生。即使基金经理换了一拨又一拨,基金本身不会因这个理由而消失。所以,一个尽职的专业的基金经理会有更强大的使命感去克服来自DNA的冲动,否则当他驾驭着基金奋力冲刺去夺取金牌的时候,也许就埋下了日后伤痛的隐患。

基金经理篇2

股市日日升时,不少基金跟普通股民一样,易赚难蚀,所以股民此时拣的基金可以是进取一点的,以求在牛市大浪中狠赚一把。但到股市日日跌时,投资者转买基金,背后含义是转坐救生艇,是要共患难的,而这也正是最考量基金经理功夫的时刻。

怎样才能测得基金经理的功夫是否了得?

首先是要能经受住大风大浪。

大海航行靠舵手,股海翻腾靠老手。如果基金经理未经历过一两次跌市,纵是年轻有为、活力十足,怕也没有老“大鳄”的老谋深算。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笔者仍倾向看重那些起码在1998年前便入行的基金经理。因为这些人经历过1998年香港金融风暴、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2001年“9・11”危机、2002年SARS疫情,打过4次硬仗仍然生存在基金界者,已是获得了最有力的“实力证书”,有没有基金经理牌,反倒是次要的。

所以,一拿起基金宣传册子时,先要看基金经理的入行年份,过往任职(不是成绩)、升迁历程,公司背景,还要看加入现在公司的年份,因为如是刚加入1个月,可能百废待兴,如已加入数年,就可能已有完备作战团队,哪个能打硬仗。自己想想。

大家都听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伤心话吧?在股海怒浪翻腾时,大家自然不想见到把舵的基金经理是百分之百的局外人,自己一分钱也不买自己打理的基金。股神巴菲特的基金为什么一直受人追捧?论成绩,近几年是稍逊于以前,但好在是巴菲特自己也持股不少,他的主要管理层也持有不少股票。在管理自己的钱会紧张过管人家钱的前提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食粥食饭都心甘。

虽然基金界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自己也投资会导致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但笔者认为,如果基金经理不能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就已难成为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而同坐一条船,桃园结义,才可称兄弟,共患难。

就算基金公司真的要基金经理不为感情所左右,不准直接投资,但也应该在收费上反映同甘共苦的特色。

很多基金收费是不论赚蚀,一律按某个百分比收管理费,这恐怕就会发展出个不理投资者赚蚀,基金公司一定不蚀的行为模式,未必有利于基金投资者。

有些基金按基金表现来收费,多赚多收,少赚少收,各位认为这是否能更有效地去调动基金经理的赚钱积极性?如他日发展出个多赚多收,赚少于某个百分比就不收时,笔者一定举脚赞成,重锤追捧。

写到此,大家或许会奇怪,为什么笔者还没谈该买哪些基金?金砖四国基金?资源基金?还是农业基金?

投资是有潮流的,2000年时,人人都争买科技股基金,结果怎样?数月前,人人争买能源基金,结果又怎样?基金成绩是由人做出来的,市场潮流只是锦上添花,好的基金经理就如好的医生,纵不能医百病,也可以保住你条命(钱包)。而潮流基金,则容易变成阿伯找阿娇,易中招(桃花劫)。只要大家记住,每个跌市中都会有上升的股票,每个升市中都会有下跌的股票,便知道只要基金经理能买中上升股票已经足够,管它是资源股,还是非资源股。

不过有一样较重要的是,基金经理受制于管理条例,有时他想全部退出也不成。笔者真希望他日的基金管理条例能改改,可以将持现金比例提高些。

基金经理篇3

基金经理“跳槽风”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跳槽成风。

仅4月,通过信息披露形式公布的基金经理人事变动即高达11起,包括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以及嘉实收益增长基金经理孙林离职,南方稳健成长2号基金经理谢爱龙离职,广发稳健基金经理何震以及广发聚富基金经理易阳方离职,华安宝利基金经理汤礼辉离职,国联安安心成长基金经理孙蔚离职,华宝兴业投资总监余荣权离职,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若干已经离职的基金经理,但原基金公司还未披露信息。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份以来的5个多月时间内,共计有72只基金相继基金经理变更或调整公告,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增加了逾30%。

此前,晨星中国的报告显示,2006年内共有130只基金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只属于原有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总数的33.88%,离职的基金经理涉及97人次。2005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任职时间最短的基金经理从公告赴任到离任时间只有42天。

除了基金经理以外,其他部门的流动率更高。此前记者去某家基金公司采访,该公司市场部人员将近一半跳槽,整个办公室空着大片座位,且类似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基金行业人才的紧缺以及过高的人员流动,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过高的跳槽率,也从侧面折射出基金行业激励机制上的问题。某位跳槽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跳槽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薪酬,二是职位。就薪酬而言,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用“惊人”来形容。2006年,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100%以上,而该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收入最低的基金经理年薪不到30万元,而收入最多的基金经理,就他所知近千万元,两者相差悬殊。基金经理往高处走,也是人之常情。

而基金经理跳槽后,为解决基金经理空缺的问题,不少基金公司采取了内部选拔的机制,这也成为去年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资料显示,2006年新任的基金经理中,有80%以上来自公司投研部的投资研究人员,其中一小部分是原来的基金经理助理,大多没有担任基金经理的经验。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国内职业基金经理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

批量转投私募

从去年开始,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已渐成气候。

博时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就是一例,此事一度被认为是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标志性事件。肖华曾因2003年投资业绩排名业内第一而声名大噪,但也因为始终持有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被市场看好的汽车股而饱受质疑。肖华所主导的私募基金――深国投尚诚,借道信托产品,如今规模已达几千万元。

除肖华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加入私募基金的队伍,成员几乎都是业内叫得响的人物。比如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梁文涛投身上海涌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昱更是与原中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刚集体加入新公司润晖投资。这些基金经理依靠自己在行业内的号召力,在客户中一呼百应。

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经理无论从收入和自由度来说,均占优势。以规模1亿元的私募基金为例,2006年翻一倍几乎没有难度,那么收益就是1亿元。按照最基本的二八分成模式,基金管理人可以拿到2000万元的收入,远远超过公募基金经理。

“据说2006年,某位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圈后,一年的收入达到近1亿元,这是目前为止所听说的最高收入。据说其管理的资金收益率达到了近300%。”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相比之下,他所管理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个亿,收益率超过120%,但收入只是别人的一个零头。同时,其投资理念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贯彻。“私募基金是一块自由之地。”这位基金经理说。

除了薪水的原因之外,大多数基金经理感到压力巨大,受到限制过多。其罪魁祸首就是业绩排名考核,短期排名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基金经理感觉身处“绞肉机”之中。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基金经理往往还得背叛自己的投资理念。“很多时候,为了短期的目标,你不得不放弃长期的蓝图。”上述这位已经“离场”的基金经理言语之间颇有些无奈。

这位人士说,为了仓位平衡,为了应对投资人的要求,基金经理不得不常常违心操作。尤其是去年末,为了配合公司持续销售的要求,无端被要求强制实现绝对收益用来分红,卖出自己仍然看好的股票。这样的外来因素对基金运作的伤害是巨大的,但身为基金经理又无能为力。

因此,寻找一个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环境来验证自己的投资理念,可以解释部分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原因。当然,薪酬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双基金经理降低风险

为了降低基金经理人事变动的负面影响,减低基金经理个人道德风险对基金影响,一些基金公司开始采用双基金经理制度规避风险,同时正在考虑进行激励制度的改革。对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变动的风险正在逐步降低。

上个月,国投瑞银等6个基金管理公司纷纷公告,旗下总共10只基金变更或增聘基金经理人,并无一例外的实施双基金经理制。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岗位的不稳定性令基金公司极为担忧。为了规避单一基金经理人给投资带来风险,许多基金公司尝试实行双基金经理制,试图产生1+1>2的效果。如果一位基金经理跳槽,另一位可以顺利接受,这种安排可将人事变动对公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双基金经理制度也是对基金经理个人的权利约束,有利于降低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

近来人事变动公告的嘉实基金就是双基金经理模式的受益者。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以及嘉实收益增长基金均实行双经理制度,因而此次孙林的离职,预计对基金的运作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的步伐应该不会就此被打乱。

当然,另外一种担忧是,双基金经理模式容易产生“投资摩擦”,同时压制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才华。不过在来势汹汹的跳槽风潮中,大部分基金公司更倾向于提升整个投研团队的战斗力,并且弱化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

即使是以明星文化盛行的上投,近来也采用了双经理制。在唐健出任上投先锋基金经理后,上投又决定增加研究总监赵梓峰为基金经理,随后还增加了一名基金经理助理杨安乐,由3人共同管理该基金运作,同时主要运作由赵梓峰

管理。今年以来,该基金业绩回报超过了40%,较之前表现有一定的改善。

很明显,以团队为基础的投资运作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安全。基金经理的变动,对基金运作的影响已逐步弱化,投资者也不用过分强调基金经理对基金的作用。

股权激励提上日程

另一个被看作降低人员流动、降低道德风险的良药就是股权激励。可以看到的是,对于人才最为密集、流动性最大的基金行业,证监会加快了推动股权激励机制的步伐。如无意外,首家试点将在南方、博时、嘉实和易方达4家公司中产生。同时,一些业内人士相信,年内将出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办法。

随着中信证券股权激励政策的实行和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银行业股权激励的推进,金融证券业员工持股政策破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呼声日益强烈。同时,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投私募开始由点到面地扩散,业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两者待遇的差异,这成为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推出的催化剂。转投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就曾表示,从付出和回报的角度讲,私募的激励机制比公募更合理。

据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而且推动证监会对股权激励的态度转变。2006年末,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31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

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思路大致是:首先,基金公司员工持股不能超过基金公司总股本的25%;第二,在拿到股权的员工离职之前,需将股权按公司原先约定价值归还;第三,基金公司员工持股方案必须获得股东会表决通过。

一些基金公司老总在谈到股权激励时表示,基金公司是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行业,股权激励往往比高年薪更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抑制目前基金公司优秀人才跳槽严重的情况。

基金经理篇4

在《投资者报》“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的评选中,格力电器连续第二年夺魁。这个结果是由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今年11月接受问卷调查后得出的,2012年的榜单是我们第三次推出的年度评选。

本榜单是由70家公募和5家主要的私募基金公司的200位基金经理评出。他们对200家大市值的上市公司表达了它们的不同尊敬程度(尊敬、略受尊敬、一般和不尊敬),这些基金经理合计管理了资产高达1万亿元,约占偏股型基金市场总资产的四成。

什么因素才会让基金经理尊敬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基金经理最看重公司的经营战略,去年位居第一位的公司管理团队今年退居次要位置。

基金经理等机构投资者尊敬这些公司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他们用实际行动尊敬它们,即便在今年低迷的市场中,这些受尊敬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是让投资者非常满意的,2012年50家入选的最受尊敬上市公司,今年以来的平均涨幅达到16%(同期上证指数却下跌1.41%),它们中有35家公司跑赢了大盘。

格力电器连夺魁

在最新的榜单中,有58%的基金经理把“尊敬”票投给了格力电器,因此,它的综合得分排名居首。能赢得“尊敬”,必有其道理,表现最为显著的是,无论其经营还是股票二级市场表现都极为突出。

2012年,格力电器在规模和盈利上都会超预期,年销售收入极有可能突破1000亿元,净利润预计将会达到70亿元,格力电器的股价今年以来有着47%的涨幅,这种不凡的表现应该在机构投资者心中加分不少。

尽管今年5月老帅朱江洪的卸任以及管理层的变动,也没有给格力电器带来多大的冲击;近期二股东大幅减持事件,也没有被市场视作利空,反而有很多机构认为是买入的好时机。

这些事实可以证明该公司的稳定性和吸引力。

除了格力电器,受机构投资者尊敬程度最高的公司中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排在榜眼的万科A,再比如排在第4位的云南白药,还有第8位的青岛海尔,这些公司的入选意味着投资者对于成熟品牌的肯定。不仅如此,上述四家公司连续三年都排在 “最受尊敬上市公司”榜单的TOP10之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上海家化位于第3位,这家国内化妆品行业的佼佼者由于长时间的重组所以一直未能进入候选名单。但是最终中国平安入主,脱掉“国字头”的身份。该公司的“佰草集”、“六神”和“美加净”等产品在细分领域表现良好,在与众多国际化妆品巨头的竞争中也不落下风。

排名处在第5位到第7位的公司是歌尔声学、海螺水泥和恒瑞医药。这三家公司的排名处于快速上升当中,它们2011年在榜单中的位置都处在前10名以外,其中歌尔声学从去年的19位蹿升了14个名次,海螺水泥从17位上升了11个名次,恒瑞医药从40位蹿升了33个名次。

另一只医药股的排名同样急速蹿升,康美药业今年排名第9位,而在去年的榜单中,该公司的受尊敬程度得分仅排在47位。毕竟今年的医药股全面回暖,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康美药业上周遭遇了严重的财务造假质疑,如果我们的调查问卷发放是在这个月,恐怕该公司的排名就很难进入前10了。

让人意外的或许是排在第10位的金螳螂,该公司的总市值不到300亿元,是榜单前10名中最“小”的企业,也是首次入选榜单。但是,第一次入榜排名就如此靠前说明了该公司的实力。这家专业从事商业装修的公司早已做到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金螳螂近期以7500万美元收购美国HBA international公司70%的股权,更体现了该公司进军高端酒店市场和国际化决心。

上述文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2012年“最受尊敬上市公司”榜单中的前10名(全榜单详见本期P17~P18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次我们把“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的获奖者从20家扩展到了50家,一方面是因为此前两年的20家所占的A股公司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值得尊敬的上市公司出现,所以,从今年开始获得“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称号的将会是榜单中的前50名。

客观地说,机构投资者对于参评的A股上市公司整体受尊敬程度依然不高。在我们的评分体系当中,实际上5分是满分,即代表100%“尊敬”,3分代表“略有尊敬”,换句话说得分在3分以下,“尊敬”的成分就比较少了。

如果按这个标准衡量,A股的200家候选公司平均得分只有2分,其中得分在3分以上的公司只有18家。即使排名第50位的公司,得分也只有2.27,这个数字其实表达的投资者态度仅仅是在“略有尊敬”和“一般”之间。

基金经理最看重经营战略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能让上市公司获得机构投资者的尊敬呢?尊敬包括哪些内涵呢?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呢?

我们每年都会问受访者,上市公司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才受人尊敬,并且给出了四个可能的因素:强健的经营战略、优秀的高管团队、透明的信息披露和良好的股价表现。

受访者会在其中做出选择,2012年的最终结果是强健的经营战略和优秀的高管团队在基金经理眼中分量最重,透明的信息披露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而良好的股价表现这一因素则排在了受尊敬重要性的最后。

今年,强健的经营战略被基金经理视为最重要的尊敬因素(去年是优秀的高管团队)是有原因的。苏宁电器的尊敬程度排名从去年的第7位下滑至今年的第12位,前年该公司曾经排到过榜单的第2位,而位次的连续下落一定与其错误地判断电商发展速度,以至于失去市场先机不无关系。

基金经理眼中公司受尊敬的第一重要因素和第二重要因素,强健的经营战略和优秀的高管团队今年都得到了超过30%的投票;对于透明的信息披露有9%的受访者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16%的受访者选择作为第二重要因素;而对于股价表现的投票,作为第一和第二重要因素的比例都排在最低。

尽管股价表现不是受尊敬的最重要理由,但是今年股价表现不太好的众多金融公司排名集体下滑,就连此前两年均排第四位的招商银行在最新的榜单中也下滑到了第20位。而那些排名本就靠后的国有银行位次则继续大幅下滑。

例如,交通银行从去年的第27位下滑了95个名次,今年排到第122位;工商银行也从去年的第39位落到了今年的92位;农业银行则是从去年的第97位下滑到今年的161位。

2012年,我们还发现,其实商业道德在评判上市公司受尊敬程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例子就是今年白酒股的排名整体下滑:对比去年,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这两家公司在最新的榜单中下滑了20个位次以上。

由于今年的调查问卷收集时间主要集中在11月份,白酒业的“塑化剂”事件肯定影响了受访者的心情以及对待白酒公司的态度。

另外,有的公司因为竞争力缺乏,受尊敬程度也不会很高。中国远洋在连续成为A股的亏损之王后,它的排名在今年下滑位次最多,从去年的83位直线滑落到今年的194位。而煤炭、机械、电力、采掘等2012年整体竞争力不够强的行业,它们中的公司排名也下滑得比较厉害。

好名声会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受尊敬上市公司”榜单中排名靠前的,也就是那些最受基金经理尊敬的上市公司,它们的股价表现也总会让人惊喜。

比如,两年榜单的冠军格力电器,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47%,此外,万科A涨幅为29%,上海家化上涨48%,云南白药上涨20%,青岛海尔涨幅为43%,金螳螂飙升63%等数据都证明了上述观点。

2012年50家入选的最受尊敬上市公司,今年以来的平均涨幅达到16%(同期上证指数却跌1.41%),它们中有35家公司跑赢了大盘。

基金经理篇5

5月份以来,基金经理更换又现高潮。在众多变更公告中,中邮基金经理王海涛的离职引起了市场关注。

突然离职有蹊跷

5月29日,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公告称,其基金经理王海涛女士因个人原因辞职,其从5月26日起不再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

资料显示,王海涛是从2008年9月接任,任职将近1年零8个月。

看似寻常的离职行为,但市场人士难免将其与中邮涉嫌利益输送一事联系起来。

不久前,中邮旗下3只基金在大龙地产上的蹊跷操作引发市场对其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大龙地产前10大股东变化情况显示,原本占据3席的中邮旗下3只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末,有两只已从前10大股东名单中消失,只有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增持了该股。

在大龙地产面临重大利空的情况下,中邮基金“二退一进”的做法令人费解。虽然中邮基金曾于5月7日澄清公告称,市场对其利益输送的质疑是未经实际数据证明的主观猜测,但这样的澄清并没有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巧合的是,此次辞职的正好是中邮核心优选的基金经理王海涛。基金经理的更换是否为了平息市场的质疑呢?

早在5月12日,中邮基金公告,增聘王丽萍女士担任中邮核心优选基金的基金经理。显然,这是在为王海涛的离任做准备。

不仅涉嫌利益输送,中邮核心优选本身的业绩也乏善可陈。今年以来,其净值下跌了18.44%,93%的持股仓位令其在大盘下跌中难以保住已有的收益,业绩大大落后于同类基金平均水平。

业绩落后“被辞职”

除了中邮基金经理离职有些蹊跷外,其他基金经理的变更可能与业绩有关。今年以来,基金业绩随股市的下跌而遭遇重挫。

在糟糕的业绩面前,基金经理只能一走了之。业绩居倒数前列的国联安红利基金年初以来的净值跌幅已近25%。数据显示,在3个月短期业绩排名中居第214位,最近一年的净值收益率在同类基金内名列第163位。均落后于上证指数。这只基金遭到了持有人的抛弃,一季度被大规模赎回,基金份额减少近40%,一季度末总份额仅为0.97亿份。在业绩和规模“双降”的情况下,作为国联安副投资总监的基金经理冯天戈也“因工作需要”离开了上任仅一年半的基金经理一职。

一年半的就职时间不算短,因为还有任职时间更短的基金经理。成立于去年年底的博时超大盘ETF最近公告,宣布其基金经理张晓军离任,而张晓军任职尚不足半年。该基金今年以来的表现也十分差劲,成立以来净值亏损近30%,首募买入的投资者悉数被深套。

去年10月成立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基金的基金经理李志嘉也任职仅半年多时间,日前已宣布“因个人原因”辞职。变动情况还会增多

根据统计,到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历史上曾有853名基金经理,目前在职的只有,507人。在在职的基金经理中,平均任职期只有2.58年。而担任基金经理不满1年的有140位,占总人数的28%。

统计还显示,今年以来,90余只基金公布了基金经理变动情况(包含离职和调任),占到所有基金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去年同期乃至2008年同期,变动基金经理的基金仅占当时所有基金的十分之一左右。去年全年大致有130只左右的基金更换了基金经理。

由统计数据可见,基金经理更换越来越快,任职资历也越来越浅。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因为业绩差而走人外,随着新基金数量增多,一些基金公司也对旗下基金经理进行了重新配置。另外,由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也不少,如华夏基金孙建东、工银瑞信张翎和泰达宏利李泽刚等,都在今年进入私募基金。

国信证券认为,公募基金受部分客观因素制约,缺少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而当前市场走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增大业绩考核压力。中短期来看,基金经理的变更情况不会有实质性好转。

关注信息披露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经理频繁变更之际,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离职的信息披露则显得有些滞后。例如,一家基金公司在今年5月了一则基金经理离职公告,但实际上该基金经理早在去年9月即已处于“休假”状态。

基金经理篇6

1999年上半年:在1998年基金成功试点的基础上,证监会又新批设了5家基金管理公司,并由这5家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5只规模仍为20亿元的封闭式基金,从而基本上完成了证券投资基金试点阶段的布局工作。

1999年6月15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率先发起设立了一只规模为30亿元的封闭式基金,由此揭开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两只基金试点的序幕。其后,除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外,其它8家基金管理公司也相继设立了另一只规模同为30亿元的封闭式基金,从而使新基金的数量达到了19只。后来设立的这9只新基金,除规模更大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这些基金开始在招募说明书中标明各自不同的定位和投资目标。9只基金被分别冠之以“平衡型基金”、“成长型基金”、“优化指数型基金”等不同的类型,从而标志着新基金在品种创新上开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9年10月下旬:在新基金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部门开始着手对成立于1997年之前的原有投资基金(俗称“老基金”)进行清理规范。10只“老基金”经资产置换后合并,改制成为4只证券投资基金,率先加入到新基金的行列。改制基金的“加盟”,使证券投资基金在1999年底的数量达到了23只,年末净资产达到了574.2亿元。

2000年:在新基金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向对“老基金”的全面清理规范上来。全年未发行1只新的证券投资基金,“老基金”的清理规范工作在这一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全年共有18只改制基金宣布成立,使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在2000年底达到了41只,净资产总值达到了869.8亿元。

2000年10月5日:正当中国基金业一路顺风顺水、期待更上一层楼之时,2000年10月号《财经》杂志发表的《基金黑幕》一文对当时基金交易中的不规范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石激起千重浪,新生的中国基金业第一次陷入到一种严重的全面信任危机之中。

2000年10月8日:中国证监会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虽然使开放式基金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人们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但是,几天前问世的《基金黑幕》一文给基金形象和市场人气带来的影响之大,使得中国基金业在此后一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

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标志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一年的规范整顿,中国基金业最终走出了“黑幕”的阴影。

2004年3月31日:截至当日,我国已批设基金管理公司超过50家。管理基金数量125只,其中开放式基金有71只,占基金总数的57%;管理基金净值规模2843亿元,其中开放式基金的净值规模为1880亿元,占证券投资基金净值规模的66%。经过近三年来的发展,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资产规模上,都已全面超越封闭式基金而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主流品种。

基金经理篇7

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近期三网概念股的过度上涨纯属市场炒作。一位基金经理甚至对记者直言:“大都是虚的,风险很大。”

有些基金经理表示参与了相关概念的炒作,但参与量不是很大,操作也停留在短炒层面上。主要原因是三网融合概念比较模糊,并没有真正反映到上市公司的盈利上,还处于炒预期阶段。

不过,基金经理并不否认三网融合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并表示未来将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家调结构以及产业升级背景下,三网融合将带动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和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等。

长期有投资价值

“整体上看,三网融合并不是独立事件,而是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展开的,包括之前的物联网也一样。这次加快三网融合建设,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大的布盘,前景不容置疑。”一位在外调研的基金公司TMT行业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三网融合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通信、传媒、科技三大行业。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从投资的角度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通信设备、有线网络设备提供商最先受益,比如广电网,之前只能传输电视信号,如果要传输上网信号,中间要加很多设备,这对相关设备制造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实质性利好;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最吸引人的是增值服务,包括游戏、视频以及移动支付等;对于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而言,利好更是不言而喻,表现在有线网络上,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提高收视费。

很多基金经理并不否认三网融合所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纷纷表示“很看好”。

“就TMT(包括通信、传媒、科技)行业而言,我跟很多机构交流过,大家都普遍认为,接下来会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

短期有些虚高

长期看好,并不等于现在就值得买入。

根据《投资者报》记者掌握的情况,很多基金公司的分析师以及基金经理,并没有因为最近市场热炒三网融合概念,而加大对相关行业的调研力度。

“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这是多位基金经理给《投资者报》记者的答案,而他们当前的操作,也仅停留在短期炒概念层面上。

“参与了一些,但不是很多。”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说,“眼下看来,三网融合充其量算个市场概念,而且比较模糊,政策虽然向好,但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上市公的盈利上,纯属于炒预期。

上述基金经理正管理着一只成立不久的小盘基金。他对记者感叹道:“现在市场题材、概念满天飞,作为一个新基金,如果不参与,那就没的做;如果参与,那些股票并不便宜,由于具体实施办法不明确,所以研究也无法深入。”

基金经理篇8

这个“奇迹”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伊莎多拉?邓肯之于现代舞蹈。

他不是人们日常认识中的那种脑满肠肥的商人,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当然,他也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极大的名誉和财富。

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739美元,增值26.39倍。

是什么造就了这位传奇的基金经理?答案很简单,勤奋。

成长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还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

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

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

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考入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即使在沃顿商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像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

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地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因为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大二的时候,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只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只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间,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这份实习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这种信念促使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传奇之路

8年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这样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

为了工作,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个小时地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人们不会把自己即将购买的股票透露出来,但在交流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一周工作80小时的林奇,在生活中亦不忘了随处发现商机。

有一天,妻子卡罗琳买“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是一个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的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发现商机,这就是林奇。

判断失误

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1977年,他刚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的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

当时林奇并不相信。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

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的水准。

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

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他只相信自己的调查,自己的勤奋。

经过了涨落、失败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优秀的选股能力开始让人们感到惊奇,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出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跌跌涨涨的。

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投资方式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

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同时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长性时,对单位增长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因为高利润可能是由于物价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巧妙的买进造成的。

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股票。

一般认为,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更有可能赚大钱。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在他所投资的领域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联邦快递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同时,他是最早调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经理。亲自实地调查,是他传奇的一个必须。

比如他发现Volvo的时候,连瑞典自己的分析师都没去过它的工厂,当时Volvo的股价是4元,每股现金也有4元了,当然属于严重被低估,后来为林奇赚了7900万美元。

正是林奇偏爱的中小型成长股和业务简单的公司,加上他自己勤奋的实地调查。使得他从优秀走向了卓越,从卓越走向了传奇。

注重生活

“沃顿商学院的一些课程还是有价值的,即使所有的课程都毫无价值,在这里的这段求学经历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在这里遇到了卡罗琳。”彼得·林奇退休后,在其最有名的著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第一章就提到了这句话。

由此可见,彼得·林奇对认识自己的妻子心怀感激。而这样的男人,也往往是幸福的。

另外,彼得·林奇还有三个女儿——玛丽、安妮和贝丝,他在书中亲切地称呼女儿为“我那三个宝贝女儿”,还说“她们之间的爱和她们对父母的爱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在阅读他的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不仅仅是在告诉你“业余投资者不一定比不上专业投资者”,他还在展示温馨家庭生活的画面。

比如,“我为卡罗琳买了4本塞耶丝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当然我也不能因为拜访公司而错过我妻子妹妹的婚礼”、“我那三个宝贝女儿非常喜欢这家餐厅”。

王牌基金经理当然很忙,于是,彼得·林奇就一边陪家人,一边工作。这看上去简直不可思议。即便是在圣诞大采购的时候,林奇也不忘了发现商机,这就是他的勤奋,这便是他的生活。

“其实对我而言,更大程度上是专门进行上市公司调研。我的目的是想让她们带我去她们最喜欢的专卖店。根据以往的经验,这表明这家专卖店所属的上市公司业务非常好,是一个绝对可靠的买入信号。”

林奇发现Body Shop是因为女儿们经常到这家店购买护肤品;林奇发现L’eggs是妻子卡罗琳非常喜欢的袜子品牌。

注重生活,在生活中亦能发现投资。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了,就在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无声息地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

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

在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里,他每月走访40到50家公司,一年五六百家。即使少的时候,一年也至少走200家,阅读700份年报。

林奇每天6点15分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点15分回家。一年行程10万英里,相当于一个工作日400英里。每天午餐都见一家公司。每天听200个经纪人的意见。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要将2000家公司检查一遍。

基金经理篇9

在基金圈内,投资者也常常会听到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基金。不同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的经营业绩,并且对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但《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的研究结论显示,不能太迷信星级的高低,更应持续关注基金的业绩变化。

《投资者报》以国外某著名基金评价机构去年底评定的星级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去年12月份三年期五星级基金,已经有一半今年以来业绩落于中下游。

这些基金业绩落为中下游的原因各不相同,多数为基金经理变更引起,比较典型的基金有华夏复兴、上投摩根内需动力等。

五星级基金半数陨落

公募基金产品总数正在向1000只发起冲击,可以说,投资者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但是选到合适的基金却越来越有难度。

不少投资者试图借助专业评级机构来选择基金。

在2010年5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就公布了第一批10家基金评价机构,还有一些尚未获得协会认定的研究评级机构也定期基金评价。这些评级多用星级来表示,一般业绩位居前列的星级越高,反之越低。

目前大多数研究机构的“五星级基金”为最高的星级,这些基金在评级时一般都位于同类基金业绩前10%。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自律管理规则》中,规定基金评级的时间段为三年和五年,基金成立不到三年不能参与评价。

为了更清楚了解星级基金的“生存状况”,《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选择某国外著名的基金评价机构的数据为样本。

将该机构2010年12月评定的三年期的五星级基金为跟踪对象,考察2011年以来截至8月2日的业绩。

统计显示,2010年12月,被该机构确认为五星级的偏股型基金共有23只。

它们分别是:华夏优势增长、泰达宏利成长、兴全全球视野、国富弹性市值、华夏大盘精选、华夏回报、华夏红利、华安宝利配置、博时平衡配置、嘉实增长、兴全趋势投资、中银中国精选、华夏中小板ETF、富国天合稳健优选、泰达宏利周期、银华富裕主题、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富国天惠精选成长、金鹰中小盘精选、博时第三产业成长、华夏复兴、长城久富和上投摩根内需动力。

但根据其2011年以来的表现看,约有一半与五星基金的标准相差甚远。就在该机构今年8月份最新五星基金评价中,不少2010年底荣登五星的基金都被剔除。

《投资者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在327只股票型基金中,华夏中小板ETF、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华夏复兴、工银瑞信核心价值、长城久富和华夏优势增长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位居312名、286名、263名、219名、206名和170名。

在167只混合型基金今年表现中,博时平衡配置、中银中国精选、嘉实增长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位居130名和127名。

受累基金经理变更

为何有半数三年五星级基金业绩会坠落至中下游水平?

比较突出的原因,是基金经理发生了变更,导致投资风格出现变化。典型的基金有华夏复兴和上投摩根内需动力等。

华夏复兴成立于2007年9月,第一任基金经理为童汀。2008年1月份,华夏基金原明星基金经理孙建冬与童汀共同管理该基金。2009年1月起,孙建冬一人单独管理。

自成立至2010年底的三年零四月,该基金累计收益率为48%,而同期上证指数大跌47%。由于业绩优异,该基金被多家基金研究机构评为五星级基金。

但这只五星基金今年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截至8月3日,该基金收益率为-10%,在327只股票型基金中位居第263名。

收益率快速变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途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在孙建冬管理该基金两年时间中,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该基金均位居行业前列。

但孙建冬离职后至今,其良好业绩未出现持续性。从今年以来的收益率看,该基金明显在走下坡路。

类似因基金经理变动引起基金业绩变化的还有上投摩根内需动力。

该基金成立于2007年4月。截至2010年底,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为41%,同期上证指数收益率为-21%。

其首任基金经理为已逝去的孙延群。2008年9月增聘王孝德共同管理,2009年后该基金由王孝德单独管理。

在2010年底,该基金被评为五星级基金,但事实上这只基金早在2009年业绩就开始走下坡路,这一趋势在2011年还在加剧。

从成立至2008年底,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在95只基金中位居37名;2009年,该基金在157只基金位居86名;2010年,该基金收益率为1.82%,在234只股票型基金中位居103名。

基金经理篇10

卖出现货:垃圾方案

方案之一是既然股票市场整体会下降,那么,将所有的股票现在就全部卖出,见底时再买入。这一方案对于市场价值不大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或许容易实现,因为买卖的交易成本会比较低,当然买入时机并不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一个较大的基金来说,如果全部卖出的话,谁会接盘呢?其他基金难道不会看到整个经济下行的趋势吗?如果无人接盘,那么,股价就会继续下跌,使得投资损失提前实现。另外卖出或者买人大规模的股票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得该方案真正实现时遇到困难,由于这些现实成本使得该方案几乎不可行。如果这一方案不可行,那么,基金经理是不是只能等死了呢?如果没有其他的金融工具,情况差不多是这样。要不基金经理会拼死逃出,最后的结局是所有的基金经理个个遍体鳞伤。

运作期指:寻求补偿

有了股指期货之后,就有了方案之二:通过股指期货的收益补偿在股市上的损失。如果股市在下一个股指期货结算日(2009年3月20日)下跌,那么养老基金的1000万加元市值会下跌,我们希望股指期货合约能够提供补偿。这里使用股指期货的目的是防止股市下跌而产生的损失。

为此,在蒙特利尔交易所,卖出3月20日结算的S&P/TSX 60股指期货合约,代号是SXFH09。这里,卖出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我们知道任何一张股指期货合约都会找到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缺少任何一方,合约都不会存在。在参与股指期货合约交易时,选择买方还是卖方是十分重要。选择失误就会南辕北辙。如果担心股市下跌,那么,就要选择合约的卖出方才能达到补偿效果。

下一个问题是应该卖出多少张合约才能使得1000万加元市值的养老基金得到股市下跌的足够补偿。1月5日S&P/TSX60指数是560.96,其SXFH09股指合约的价格是557.7,一张合约的大小是合约价格乘以200加元,也就是111540加元,对于1000万加元市值的养老基金,应该卖出的合约数量是1000万/111540=89.65张,分数合约没有意义,所以,四合五入得到90张合约。基金经理下单以557.7的价格卖出90张SXFH09股指合约,总价值为10038600加元,结算日是3月20日。

券商在收单以后,如果能够找到买入方,成交后,券商在养老基金账号上,损失与收益项目下记入0加元,同时会记下成交合约的价格556.5,数量90张,持有卖方等信息。注意,成交一笔合约,当时并不需要买方或卖方支付任何钱。为了能够保证在合约结算日时能够成交,一般需要一笔保证金存在券商处。各券商对保证金的要求略有差别,一般要求合约总价值的5%。所以,为了完成合约,养老基金需要在券商处存入500850加元。

保证金:随时准备着

交易的第二天,1月6日,SXFH09股指期货价格上升到569,一张合约的大小是200加元×569=113800加元,90张合约总价值为1 0242000加元,与前一天的总价值10038600加元相比上升了203400加元,合约价格上升对买人方来说是收益,对卖出方来说是损失。这是因为今天卖出的话,会卖出一个高价,而合约限制只能以昨天的低价卖出,对卖出方来说,合约价格上升意味着损失。也就是说养老基金这一天在该股指期货上损失了203400加元,这笔钱会从券商的保证金500850加元中扣除,保证金还剩余298530加元,相当于初始保证金500850加元的59.47%。如果保证金低于初始保证金的75%,这时券商会要求合约持有人增加保证金到初始保证金的额度,这个要求称之为Margin Call。像券商这样每一天都与前一天相比进行损失与收益的结算,这种方法称为单日结算制(Daily Settlement),或称为marking-to-market。

结算日:市场下跌股指期货找补偿

再看看3月20日结算日那天会发生什么?那天的市场结算指数是532.5,与1月5日的指数560.96相比下降了28.46,下跌了5.07%,由于整个市场下跌,养老金的股票总价值为9492655加元与1月5日的总价值1000万加元相比损失了507345加元。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合约价格下跌,对卖出方来说是收益。3月20日90张合约的总价值是9585000加元,与1月5日的总价值10038600加元相比,下降了453600加元,对于卖出方来说,收益是453600加元。这笔收益可以补偿在股票市场上的损失507345加元,使得损失减少到53744加元。

操作股指期货:知道自己在哪儿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股指期货的一种用途,在市场下跌时为投资组合提供补偿,相当于一种投资保险的作用。它的操作要点如下。

对市场前景有一个明确判断,比如未来市场可能会下跌;分析自己的投资组合它的收益率与指数相关程度,相关程度高使用股指期货的效果好;确定自己在股指期货台约中的位置,如果担心未来市场下跌,在合约中应处于卖出方,确定股指期货合约的数量,如果投资组合与指数完全一致,那么合约的总价值应与投资组合的总价值相当;准备足够的保证金,而且,在需要补充保证金时,能够有充足的现金补充。

链接

标准普尔加拿大60(S&P/TS×Canada 60 Index Futures)股指期货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