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0:13:58

部门预算论文

部门预算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浅析

 

近年来,审计署每年都会将其审计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以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对外公布,而且审计和对外公布涉及的中央部门单位数也是逐年增加,成为其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部门预算也已经成为一个公众话题,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

1.2选题的目的

本文经过对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的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进行研读,试图通过将其中涉及到的54家单位的2008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数据分析

2.1审计结果的数据

本文的数据依据均来源于审计署2009年9月公布的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所涉及资金仅限于公告中提及的范围。同时在将公告中提及的问题资金进行了一定的归类后,主要通过违规所涉及部门的绝对量指标,和各类违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比重的相对量指标来对数据加以说明。

具体到审计结果公告来看:

1.公告中涉及挤占、挪用、在项目支出中开支其他用途等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的部门有40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2.19%。

2.公告中涉及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问题的部门16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2.71%

3.公告中涉及错报、错计、未按规定结转资金结余等会计核算问题的部门28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9.19%。

4.公告中涉及账外账问题的部门14家金融论文,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6.07%。

5.公告中涉及虚列支出、未纳入预算管理等编报不实问题的部门26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5.61%。

6. 公告中涉及应收未收、面临或造成损失问题的部门12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4.75%。

7.公告中涉及存在违规收入及收入应缴未缴问题的部门12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45%。

8.公告中涉及扩大支出范围、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申请财政资金等超范围使用财政预算问题的部门25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32%

9.公告中涉及未及时批复、未执行等问题的部门10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2.71%。

以上数据中违规资金涉及比例最高的是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和预算未细化两类问题,均占到了全部问题资金的近三分之一,同时问题所涉及部门最多的项目也是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这一类问题,占到全部被审计部门的近四分之三。

2.2成因分析

审计结果公告中所涉及到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预算编制方面存在虚报、漏报、编制项目不具体等问题杂志网。其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执行不力、内控不严,预算资金存在风险和浪费、肆意改变预算资金的用途等问题。最后在预算监督方面存在审计意见提及的问题不能得到完善和纠正、预算的公开透明程度不够、部门内审不到位等问题。

本文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预算编制方面

第一,预算支出编制标准体系不完善、不到位。其中既包括基本支出的定员定额标准,也包括项目支出的标准。第二,部门预算的“上”与“下”在时间周期上不尽合理。从申报到审批再到拨付资金和执行存在较长的“时差”。第三,部门预算未能做到全覆盖。其中有的漏项是预算单位,有的是预算资金,无法完整地体现部门预算是一项综合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2.预算管理方面

第一,财政结余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的财政资金结余产生,客观上造成资金沉淀,使得整体资金的统筹使用受到影响,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也产生了违规资金出现的可能。第二,在预算部门内部缺乏一个权力部门来对自身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等全过程进行统筹管理和监督。第三,部门的内控体系不够完备,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一点在预算级次多的部门、对外投资活动多的部门中尤为重要。第四,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预算资金的效益衡量缺乏评判标准。

3.预算监督方面

第一,预算执行部门的自我监管水平,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发挥尚待提高。第二金融论文,人大、审计的监督范围、力度还有扩大和加强的空间。第三,政府预算不公开或者公开预算不具体,都使得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有限。

三、部门预算执行改进的建议

透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改进部门预算执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3.1预算编制方面的建议

对于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编制首要的是要明确预算的综合特征;对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主要是要完善和建立预算编制的标准体系。

1.预算编制部门应当建立一套在部门最高权力机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业务部门分工、配合的预算编制组织体系。因为只有在本部门最高权力机构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将本部门事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集中体现,反映出部门预算的综合性特征。

2.预算编制部门要将部门本级,以及所涉及的下属各级次预算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进来,不重、不漏,有细化、有汇总,形成一本预算。它是一个统一的计划,包括政府所有部门的开支。它是一个详尽的计划,要列举所有项目的开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1]

3预算编制部门要消除本位主义,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合理、有效配置资金资源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树立对纳税人资金负责的观念,所有的资金分配,使用部门和人员不是资金的所有者,只是代行分配权。[2]对于项目预算,预算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内部的项目预算数据库,对于项目预算施行滚动管理,履行自己的内部管理职责,确保向财政部门上报预算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

4.财政部门应严格划分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继续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面更广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核、实际开支提供支撑,实现预算管理的不断细化。通过不断扩大试点金融论文,并最终覆盖全部事业单位,改变多年来通过基数法核定部门预算的做法。

3.2预算管理方面的建议

对于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管理主要是要明确预算强制约束性特征;对于财政部门来说,预算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

1.预算编制部门必须明确预算是法律界定的一项制度,具有的约束力是刚性的杂志网。这个计划必须对政府的行为有约束力,没有列支的项目不能开销,列支的钱不得挪作他用。[3]那么即便某种环境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需要对预算进行适时的调整,也必须是严格按照调整程序进行,不得擅作更改。但是预算编制部门可以通过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来减少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结合当前工作与未来事业发展的目标,从中长期预算与即期预算综合考虑编制部门预算,从而保持了预算的稳定性,即满足了“吃饭”,也实现了“发展”。

2.以充分体现预算部门受托责任为目标,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针对政府会计、事业会计分别设计制度,完善预算会计的报告体系,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3.财政部门可通过提前编制预算,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等方式,减少目前预算编制程序下,部门预算“上”“下”的时差,同时应加强和规范部门预算专项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做到资金的统筹使用。如将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结余的管理,同行政单位一样按照结余资金的有关规定统一管理,一方面避免沉淀,一方面也可避免预算部门未经批准擅自动用结余。

4.财政部门应当继续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项目支出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被考评部门今后的项目预算安排结合起来,兼顾约束与激励的平衡,为促进预算部门提高预算项目的质量金融论文,项目预算的效益,针对不同的考评结果可在以后的项目预算资金安排、项目预算审批上区别对待。

3.3预算监督方面的建议

部门预算的构想最初是在财政部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意见改进和规范预算管理工作的请示》中提出的,可以说这项改革本身是人大、审计监督直接推动的结果。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对于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形式和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人大和审计,而应当是一个适应关注各方要求、特点的多方位立体监督体系。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和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预算管理公开、公正、规范、科学。

1.提高部门内部预算监督和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由于一些部门内部监督的薄弱,财务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直接导致预算执行中挤占、挪用、浪费现象严重。

2.通过修订和完善《预算法》强化部门预算责任,明确追究责任制,强化预算的严肃性,明确政府预算的法律地位,依法监督。

3.加大预算信息公开的力度,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4.继续发挥人大、审计部门的预算监督作用。一方面扩大报送人大审议预算和纳入审计署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的部门范围,一方面也应在部门预算监督的范围纳入更多绩效考评的项目,应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减少因各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预防预算管理中的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10年),财政部预算司

(2)2009年审计结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方网站,http://www.adudit.gov.cn/n1057/index.html

(3)杜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研究

(4)王建光,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86号)

(7)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王加林,发达国家预算管理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部门预算论文篇2

部门预算审计包括对部门预算编制和部门预算执行两个层面的审计,但在实际操作上,这两个层面的审计容易相互脱节,很难有机结合在一起。部门预算审计如果缺乏综合性,没有点和面的有机结合,审计的综合成效就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要深化部门预算审计,首先要完善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机制,对部门预算审计进行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进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制订部门预算审计总体方案,对各部门审计的具体内容进行统一规定,将预算编制和执行两个环节的审计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在对各部门预算编制审计中发现的预算编制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部门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进行审计,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的合理、公平和公开

在对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关注较多的是各单位有没有按照规定程序编制预算,预算批复是否及时等,应该说这些问题主要还是程序性的问题,在部门预算改革的起步阶段,关注程序具有普遍性。但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重点必须从程序性审计向实质性审计转变。

“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可能”是部门预算编制的一个普遍原则,由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按规定基本没有伸缩调控的余地,所以部门预算编制审计的重点是项目经费。在具体审计中,重点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审查预算编报是否完整,是否遵循综合预算的原则,将全部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的范围。如有上级补助收入的部门是否将这部分收入纳入部门预算;有非税收入的部门单位是否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2.在目前项目经费安排没有具体标准的情况下,重点审查项目经费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如:项目经费是否细化到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是否存在过于小和散,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对历年结余资金是否及时安排使用;对于同类型有共性的专项支出可以进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看项目安排是否公平合理。3.审查项目支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项目内容和项目经费虚假情况。

建设透明财政,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方向,财政改革的决策、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措施要公开透明,财政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财政政策的贯彻都应该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因此,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要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开,不仅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而且要向社会公开,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的合理和公平。

三、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效益性

在国库集中收付环境下,执行的是“按预算用钱,按计划办事;先有预算,后有决算”的原则,因此,部门预算执行中昀突出的就是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效益性问题。从近两年对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相关资料来看,一方面,公用经费挤占专项经费的问题较为突出,专项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经费使用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接待费、会议费、考察费、公务用车费用等居高不下,部分支出超标准现象非常严重。因此,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应该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效益性。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分析项目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对照财政核定的项目支出内容和标准,有无被挤占、移用或改变用途,是否存在虚列支出、损失浪费现象。在此基础上,将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时期的支出情况进行比较,对财务收支决算数与年度预算数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以评价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其次,对部门预算执行的支出结构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资金投向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部门、单位间的支出效果进行比较,对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判断。可以重点选择公车费用、会议费、招待费、考察费等费用支出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费用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同时,对项目安排、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项目立项的科学性、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绩效是否符合预算要求。四、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部门预算审计

部门预算论文篇3

按照预算改革的要求,部门预算编制要“细”,要“实”。所谓“细”,就是要把所有预算指标都按类、款、项、目,一直落实到具体项目;所谓“实”,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额标准,按照预算年度所要实施的事项,测算支出的实际需求,不得瞒收虚支,真正实现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 一、部门预算监督的 内容 在 目前 人大还不可能对所有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情况都进行详细审查的情况下,人大对部门预算草案的审查内容应该有原则,有重点。 原则是,依据 法律 法规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扬州实际,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遵循需要与可能综合平衡的原则,重点审查预算收支总量、平衡状态、主要支出项目。 重点是,在一般审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部门、重点方面、重点项目。 重点部门——综合部门,农业、 教育 、 科技 、社保等重点支出部门,资金收支量大的部门,预算外收入比较多的部门。其中,要关注重点部门中“三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即,目前与预算审查关系较为密切的法律和中共中央文件有明确要求的 问题 。如:农业法——农业投入;教育法——教育经费; 科学 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经费,都要求每年支出都要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中共中央有关精神文明、卫生 发展 的决定,都要求对宣传文化、卫生事业每年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大一年可选择几个重点部门进行审查。 重点方面——收入是否合法、合规,支出是否合理、透明,收支是否平衡,收支是否不均;公用经费标准、项目资金安排是否合理;必备的机动费是否立项;综合 经济 部门与专业部门安排的项目是否一致,资金安排是否到位;国家、省支持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到位;预算外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项目是否纳入政府采购中心管理,等等。 重点项目——收支数额较大的项目、重要项目和 影响 面大的项目。政府部门要在预算草案中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以便于人大审查。 二、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程序 1、提前介入。参加政府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 了解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标准等情况,掌握编制进度。 2、调查 研究 。对政府确定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议的部门,开展调查, 做到情况清楚,心中有数。 3、初步查阅。财政部门将部门预算上报人大财经工委后, 财经工委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查看,并将注意力放在上述的重点方面。 4、初步审查。人大财经工委会同市人大其他相关工作委员会, 听取财政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关于部门预算的说明,对预算草案提出初步审查的意见和建议。 5、提交市人代会会议审查。财政部门在初审后,对部门预算进行修改、 补充,按统一格式,在人代会会议前印发给代表,供代表审议。 三、部门预算审查意见的处理 部门预算审查的最终权力在代表大会。要特别重视代表的审议意见,落实审议意见,这是整修部门预算审查的工作的落脚点。 1、人代会会议前,财经工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审查意见初稿。 2、人代会会议上, 财经审查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汇报的全市预算审查报告中,要吸取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3、人代会会议后,要督促财政部门根据人代会审查的意见批复部门预算。 关于部门预算的批准权问题,我认为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都不能批准,应由政府批准。这在预算法的第四十二条中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人代会审查批准了本级财政预算,也意味着包含在本级财政预算和本级财政预算一样会受到

部门预算论文篇4

一、关于严格年部门预算执行问题

目前,年部门预算已经人大审议通过,并批复下达给各部门执行。各处要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执行的有关要求,认真履行好财政监管职责,执行中除确实急需安排的项目外,原则上不予追加,经过充分论证后可纳入年部门预算。要坚持监督与检查并行的办法,按预算安排掌握好拨款进度,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的跟踪问效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编制、轻执行、虎头蛇尾”现象的发生,使部门预算真正起到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单位经费支出的作用。

二、关于加强年部门预算编制管理问题

在认真做好年部门预算执行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年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部门收入预算的监督审查。近年来,部门收入尤其是自有资金收入预算执行结果与年初预算相比变化很大,这既有经营、服务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年初预算安排没有很好地参照上年实际收入情况、预算编报过于保守、漏报收入等原因。从年报市人大审议的60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看,自有资金收入实际执行结果比年初预算增加1.8亿元,其中:社保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1.7亿元,教科文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843万元,行政政法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618万元,农业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174万元,经济建设处、企业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也与年初预算有所变化。对此,市人大已提出了疑义,要求我们在年部门预算编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各处在审查分管部门的年预算时,要重点审核单位组织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一定要参照上年实际收入情况并充分分析当年增减因素变化编报,不能报多少就是多少。另外,在预算内管理的排污费、水资源费等专项收入预算的编制时间要与部门预算时间同步进行,年部门预算编审中不能再出现专项收入预算编制确定晚,影响部门预算汇总时间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支出的论证审核,避免执行追加。近年来,部门预算执行变动和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调整大多数为项目支出,有些部门反映,根据工作需要编报的专项经费预算,年初不安排,在预算执行中通过追加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基层单位编报部门预算的积极性。市人大对部门预算调整也提出了意见,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条例,对预算变动进行规范,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各处在编制年分管部门预算时,对能够在年初安排的项目,尤其是属于每年都需安排的补充正常经费性质的资金,一定要编入年初部门预算中,不得在执行中追加,支出安排不能留有硬缺口。各处要充分利用预算编制周期延长的有利条件,提高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规范性。今年市领导提出在今后部门预算项目编制方面要建立编制、审查相互制约的机制,因此,各处必须建立健全部门预算项目审核资料,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考察论证,对项目的审核要考虑充分,经得起推敲,注重支出绩效的考评,维修项目必需提前经由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估,从而为预算编制、审查相互制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是推进年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项目备选库建设已经提了几年了,但目前各处的项目库建设不平衡,除农业处等个别处已初步建立项目库外,大部分处仍未建立分管部门项目库,主要原因是对项目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从规范项目支出管理,还是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来看,建设项目库的方向都不能改变,不能后退。各处要在现有条件下,根据上年部门预算项目安排情况,结合部门单位申报的年项目计划以及项目审核论证、排序情况,加强项目库建设。已经建立项目库的要进一步规范,尚未建立的要抓紧时间建立分管部门单位的项目库。要对项目库中的项目实施滚动管理,从中排序筛选出部分项目编入年部门预算,并将调整后的项目库内容于月末前报预算处备案。

四是强化生产建设性资金编入部门预算的工作力度。目前,生产建设性资金除科技三项费外,其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力度还不够大。有关处要尽快与省财政厅相关处室沟通,借鉴省今年的有关做法,加大对有预算分配权部门的协调力度。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调整、改革资金分配方式,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前项目论证时间,并将细化后的生产建设性资金编入部门预算,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对尚未编入部门预算的教育费附加、基本建设等资金要加大工作力度,纳入年部门预算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60%,并进一步细化项目预算。我相信,省里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五是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部门预算改革以来,多数部门的预算编制是围绕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进行的,但也有少部分单位工作缺乏计划性、随意变更已申报的预算项目及内容,预算编制的反复性过大,不仅损害了预算的严肃性,也使得我们重复论证审核项目,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报时间。各处要加强对分管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指导,保证年项目计划紧紧围绕本部门单位主要工作任务来编制,项目上报后,不能随意变更。

部门预算论文篇5

为规范**县政府建设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394号)、《**省省级预算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结合**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政府建设项目的范围、标准

政府建设项目是指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建设资金进行建设的项目。

**县政府建设项目具体包括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大型修缮两类。城建、交通部门50万元以上,其他部门30万元以上的建筑物及基础设施构建、大型修缮必须纳入项目库管理。

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是指房屋建筑物购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项目。房屋建筑物购建包括购买或自行建筑办公用房、业务用房、仓库、职工生活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及图书馆、体育场馆、科技馆等建筑物(含附属设施如:电梯、通讯线路、水气管道等)的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设施(含土地整理开发)、公路(乡村道路)、桥梁、水坝、车站、排污、给水、排水、供气、供热、园林苗圃、绿化及公共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

大型修缮是指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各类设备、建筑物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大型修缮支出项目。包括:资本化的各类设备维修、房屋建筑物维修、管道维修、公共基础设施维修、文物建筑维修(保护)、革命纪念建筑维修等。新晨

财政性建设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预算外安排的和政府性融资取得的,用于市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维修的资金。具体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建设资金;

(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资金;

(三)用财政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资金;

(四)政府性融资取得的建设资金;

(五)政府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从上级部门取得的各种专项建设资金;

(六)政府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以集资、捐赠、赞助等方式取得的建设资金。

二、项目库管理

政府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项目库是对建设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是经过严格论证后符合要求的项目。

项目库的设置原则是统一规划、统一建库,分层管理。县财政局制定统一规范项目申报表和项目建议书格式,纳入财政信息化管理系统。各部门按规定填制和上报项目数据。

项目库设立两个层次: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库。部门项目库由部门管理,预算部门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提出的项目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论证和审核,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统一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择优排序,列入部门项目库。

财政项目库由县财政局管理。预算部门根据要求,将部门项目库中的项目提交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对预算部门申报的项目报县政府审批确定后,纳入财政项目库。

三、预算单位项目的申报

预算单位于每年的10月底前根据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本部门职责、工作目标和发展计划、县级预算资金投资的方向和范围、县级财力的可能等因素,收集项目所涉及资源、部门经济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市场情况等有关资料,初步确定项目的内容、投资构成、规模和资金来源,综合研究后向财政局提出次年本部门的政府建设项目申请,并填写项目申报表(附件一),建立部门项目库。对不可预见及上级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可随时申报,随时入库。

项目申报表是预算部门向财政局报送预算项目的申请文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名称、类型、性质、承担单位、申请理由、项目基本情况和有关部门审核意见,以及项目总预算额、分年度预算安排情况、资金来源等。新晨

四、项目的筛选、审批、论证

财政局对预算单位报来的建设项目及概算进行汇总整理,编制预算单位建设项目汇总表,于每年的11底前报县政府审批。县政府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三年大变样重点工作等进行筛选,优选最急需最可行的确定为重点建设、维修项目,并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重点项目确定后,县政府组织发展改革局、建设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和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会商同意后,由预算单位按照规定的建设项目报批程序到相关部门办理各项前期审批手续(交通部门可暂按原体制建库,抄送财政备案),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论证,编制项目建议书(附件二),及时报县财政部门。

项目建议书是项目论证和规划相关材料汇集文本,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立项依据、项目概况、项目效益情况、项目可行性报告、资金筹措、投资规划、分年度预算、部门评审情况等。项目建议书需附相应的城建、国土、发改、环保等部门的审批材料、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材料。

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编报的项目建议书建立财政项目库,并按照政府批准的项目顺序排列,列入财政项目库的项目为拟列入部门预算的项目,没有入库的项目不能列入部门预算,仍保留在部门项目库做为储备。

五、入库项目的预算安排

列入部门预算建设支出项目均从财政项目库中择优顺序选取,财政部门结合财力按部门预算编报程序统一编报建设项目支出预算,报县政府审批。

经批准列入部门预算的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必须经县政府审批同意,再由建设单位和项目承包单位签订合同。

经批准列入部门预算的建设项目,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须按有关规定,报建设局委托审查机构审查。

经批准列入部门预算的建设项目,预、决(结)算必须经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做为项目招投标和资金拨付的依据。

六、项目库的考核

为确保建库质量,保证项目信息的完整、准确、合规,一是要考核预算部门对建库的认识。是否存在认识不足,应付了事,滥报项目个数,漫报项目金额,难于保证项目信息准确和有效利用的;二是要考核具体操作的合规性。是否存在不按要求格式和时间申报,导致入库项目信息不全,报送更新不及时。是否存在评审、论证不规范。是否存在将几个小项目打捆成一个大项目,各分项目之间数据不准确,细化困难的。新晨

考核结果做为项目预算安排的依据,区分问题的大小及对建库的影响程度缓列或不列入次年部门预算。同时和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项目建设考核办法规定挂钩。

附件:1、项目申报表;

部门预算论文篇6

【关键词】 管理职能; 预算行为; 绩效

一、引言

传统理论认为,管理会计系统是管理层执行传统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这些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按照企业目标和策略以达成组织目标。年度预算的执行就是这一系统的重要例证。正常情况下,一个组织内各责任中心的经理在上级管理层的授权和批准下,参与预算的编制,并负责完成预算年度的目标。因此,预算系统被视为是帮助管理层执行这些职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但是,在组织行为方面的一些研究指出,管理行为有另外一面――在管理工作方面更加贴近现实(Klein and Meckling,1958;Hirschman and Lundbloom,1962;Burrell and Morgan,1979;Cooper and Burrell,1988)。据他们观察,管理层日常的工作,包括对实时的形势因素及时作出反应,有时以补救的方式,有时以机会主义的方式。然而,很少有研究涉及管理会计系统是否有益于管理工作这一问题。

尽管很多管理行为学家已经提出了关于管理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其中涉及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是Mintzberg(1972,1973,1975)在管理职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它的研究以及上述引用的其他理论提出,这些实时的反应是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Mintzberg还指出,管理层在执行他们实时职能的过程中,往往会避开正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有一些证据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Macintosh,1985)。因此,管理会计系统是否与管理工作正相关仍未得到确定的结论。

Macintosh和Williams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说明,预算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执行他们的管理职能很有价值,尤其是资源分配职能、人职能和领导者职能。研究结果还指出,这些职能的相互作用和预算行为在业绩良好的部门和业绩欠佳的部门表现是有差别的。

二、管理职能(Managerial Roles)

(一)概念

Mintzberg(1975年)曾指出,管理层的工作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因而类似于1900年早期由Fayol(1960年)提出的“管理”一词的含义,也被后来者奉为管理学派的经典理论。但是,通过研究Mintzberg发现,管理者通常从事一些不相关的持续的活动。讶异于自己的发现,Mintzberg试图建立一套关于管理工作的比经典学派理论更加实用的理论。

Covaleski和Dirsmith(1986)以及Preston(1986)都曾采用过Mintzberg(1973年)的研究方法,即把管理职能的概念作为研究行为方面的变量。Macintosh和Williams(1992年)也采用Mintzberg的定义,认为“管理者(Managers)”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履行职责的人,管理者应该:(1)确保部门有效地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2)调整部门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制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部门)决策;(4)作为本部门与组织内其他部门和外界环境相沟通的桥梁;(5)行使部门等级系统赋予的受托责任。

Mintzberg把“Roles(职能)”定义为:一系列可归属为明确职位的有组织的行为。因此,管理者的责任包括执行预先设定好的职能。这些职能有三大类,共十项,而Macintosh和Williams采用其中的六项,因其在组织层级中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概括性。如图1所示:

(二)分类

1.人际交往职能(Interpersonal Roles)

该职能与管理者的授权和地位相关,处于责任中心的最高层级。其中,最重要的人际交往职能是领导者(Leader)和联络人(Liaison)。前者体现为协调自身与下属之间的纵向关系,后者体现为与管理者相关的个人和组织外部的其他集体之间的横向关系。

具体来说,领导者职能主要涉及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它包括:赞扬和批评下属,给下属建议,调查下属的行为,密切关注部门运作是否出现异常以及查找错误。而联络人职能主要处理重要的人际关系,比如管理层与他所领导组织之外的众多个人与团体(Mintzberg,1973)。管理者试图确保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诸如加入董事会、充当委员、参加会议和参与特殊事项行使其职能。该职能主要作用在于将组织单元与外部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加深和拓宽部门的智力和知识基础。

2.信息职能(Informational Roles)

管理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接收和传递。因管理者掌握更多的内外部信息,故被称作组织部门的“神经中心”(Mintzberg,1972)。Macintosh和Williams着重考察监控者(Monitor)和发言人(Spokesman)两项职能。前者要求管理者寻找并收集有助于他们理解组织以及外界环境的信息,后者要求管理者代表部门利益公开发言,使上级以及组织外部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行业联合会、媒体等)了解组织、部门的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监控者职能要求管理者寻找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他们了解组织中其他部门的情况以及社会大环境。大多数信息不是来源于正式的报告,而是来源于口口相传、没有事实依据的闲聊、偶遇以及来源于外界正式途径但未经请求的资源(Mintzberg,1973)。作为正式的领导,发言人职能要求管理者代表部门利益发言。管理者扮演游说者、公共关系首脑以及部门运作在技术层面上的官方专家(Mintzberg,1973)。以上两种职能都要求管理者或多或少地直接参与信息的传递过程。

3.决策职能(Decisional Roles)

该职能涉及的管理活动与制定重大决策相关,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Macintosh和Williams关注人(Entrepreneur)和资源分配者(Resource allocator)两项具体职能。前者是指管理者作为组织部门的发起人和设计者,有权力进行决策的自由裁量、发现机会、解决尚不紧迫的问题,并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便寻找新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后者赋予管理者制定计划、立项、授权下级行为以及分配组织内包括资金、时间、设备、人力等重要资源的权力。

在人职能中,管理者作为部门内大部分变化的发起人和设计者,它赋予管理者使用决策裁量权、发现机会以及解决尚不紧迫问题的权力。另一个决策职能的子职能是资源分配职能,它是策略制定系统的核心。因为该子职能涉及组织内部确定的战略性资源的使用(Mintzberg,1973),它赋予管理者制定时间计划、将工作程序化、行为授权以及组织内诸如货币、时间、设备和人力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分配权力。在行使这一职能时,管理者必须具备大量的信息储备和广泛的组织和环境的实用知识。尽管模式和计划也很有用,但是资源分配过程通常是一个复杂而且有争议的过程。

三、预算行为(Budget-related Behavior)

(一)预算(Budget)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美国学者认为:“预算涉及到管理会计的方方面面”,“是管理会计中研究最为深广的题目之一”(Covalesk,2003)。预算被当作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体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Otley,1999)。它将公司治理、公司管理、内部控制、评价与薪酬等企业问题全部囊括其中(、曹云,2010)。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引进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发展企业预算管理,尤其是全面预算管理,且成果显著。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该方法自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核心作用。

(二)预算相关行为(Budget-related Behavior,简称BRB)

Macintosh和Williams(1992)在一项研究中,把预算相关行为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量。其原因有二:首先,此种做法具有普遍性;其次,具有全面性,这种设计结合了与预算系统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行为。

与管理者预算相关的行为融合了一系列预算系统中包括预算监控、计量和绩效评价等行为,其核心是由以下四项概念结构来体现:变量分析;预算压力;参与;相互作用。在以上四种概念结构中,Macintosh和Williams又分别选取两个变量作为代表,共计八种预算相关行为,它们代表预算过程中正式或非正式的方面。

四、管理职能、预算行为对绩效的影响

(一)管理职能与预算相关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预算相关行为中的预算压力和参与同管理职能关系最为密切,但是预算过程对于管理者履行资源分配、领导者、发言人职能最有帮助;另一方面研究发现(Macintosh and Williams,1992),管理职能与预算相关行为之间关系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策略型管理模式和居家型管理模式。

1.策略型管理模式(Strategic Manager)

该模式下,管理者从策略的角度和方式使用预算系统。结合图2可知,在第一层次中,资源分配职能及环境监控职能与BRB变量最密切,且呈正相关关系,而发言人职能与其呈负相关关系。

与此同时,管理者更加关注预算差异,并与下属讨论预算相关的事宜。

2.居家型管理模式(Housekeeping or Stay-at-home Manager)

结合图2,即在第二层次中,居家型管理模式以联络人、领导者两项职能为主。与策略型管理模式不同,管理者往往更关注部门内部,并且积极了解组织内各个其他部门发生的事。

(二)绩效与管理职能、预算相关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Canonical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和发现了在业绩良好部门(High-Performing)和业绩欠佳部门(Low-PerForming)管理职能、预算相关行为的差异。

与业绩欠佳部门相比,业绩良好的部门是由管理者亲自领导的,管理者更多地参与并负责正式的预算系统,他们更加积极地履行各项管理职能,如人、领导者、监控者、以及资源分配者职能,并关注预算相关行为中的差异分析。而业绩欠佳部门更看重预算相关行为中的应对预算超支和管理职能中的发言人职能。

五、结论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管理职能、预算相关行为等问题展开理论评述。由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不一致、组织内部客观存在的诸如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因素,加之管理层诸如逐利性、压力等行为及心理属性,管理层在履行其管理职能、参与预算的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因果联系:第一,管理职能与预算行为有密切关系,且管理者可采用策略型管理模式或居家型管理模式。第二,业绩良好部门与业绩欠佳的部门实施的管理职能与预算行为有所不同。第三,这些研究发现与Mintzbeg’s关于管理层不关心正式财务与信息系统的理论相悖。本文通过以上理论述评,提供拓宽预算控制理论研究深度和强化预算管理水平,从而提升组织业绩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Machntosh,N.B.,and John J. Williams. Managerial Roles and Budgeting Behavior[J].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992(4):23-48.

[2] Robert S. Kaplan,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4,59(7).

[3] Covalesk, i Mark A., Evans III, John H., Luft, Joan L., Shields, Michael D., Budgeting Research: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Criteria for Selective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15).

[4] Aranya, N., “Budget Instrumentality, Particip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67-77.

[5] Argyris, C. The Impact of Budgets on People(Ithaca: Controllership Foundation.1952).

[6] 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引进与发展――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J].会计研究,2008(9) .

[7] ,曹云.预算松弛:基于预算目标特点的理论研究述评――以目标管理及其思想演进为视角[J].新疆财经,2010(6).

部门预算论文篇7

关键词:公司治理;全面预算;管理审计

关于全面预算,传统管理会计将其表述为“企业总体计划的数量说明”,它的原理是“将企业的年度经营(战略)目标,分解并下达到所属各部门,以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管理手段,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李天明,1987)。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适度的分权和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长的目标(谷静、苏万贵,2008)。但是,目标的实现总是有风险的。无论是传统的目标,还是现代管理的目标,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内部控制和组织文化的差别、人员素质以及管理基础等一系列技术因素,都会成为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主体及关系

从国内一些企业的情况看,编制全面预算的主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业务部门(包括分公司,下称部门)和财务部门;第二种是部门和董事会(或其他权利机构,下称董事会)。本文认为,全面预算作为管理活动有两项职能:决策和控制。决策是指组织目标和部门目标的制定;控制是通过预算的编制和考核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决策的视角看,全面预算的决定者应该能够代表公司(组织)的利益和意志,因此非股东会莫属;而编制的预算是需要被执行的,所以应该被预算的执行者——部门所接受,或者符合部门的利益和需要。从控制的角度看,全面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较充分地掌握公司(组织)经营业务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说董事会具有这样的条件;同样,部门也是控制的参与者并更加具体地掌握信息。根据以上的分析,全面预算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股东会、董事会和部门。

具体地说,董事会制定预算,应该包括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等作业,因此,一般设置董事会下属的专门机构——预算委员会来承担这些作业。预算委员会是预算工作的组织机构(CCA2101:2005标准第2.8.7条)。预算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审查部门预算草案,分解预算目标,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分歧,编制和预算,检查和分析预算执行报告,提出避免或减少浪费和改进效率的建议和措施。预算委员会还负责审批预算期内对预算的重大调整。预算委员会是组织预算的工作机构。其成员一般由董事长任命,他们通常是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等,也可吸收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参加。预算过程中内部单位的参与程度应该有一定的控制,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外部或独立董事参与。

中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公司股东会的职责,其中第5款是“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第47条规定了公司董事会的职责,其中第4款是“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本文认为,《公司法》的制定本身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所以,全面预算的三个主体的关系应该是:董事会制定预算,股东会审议批准预算,部门执行预算。虽然《公司法》规定的是财务预算,但全面预算的层次和范围都高于财务预算,更加应该执行公司治理的要求。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

预算的编制流程有三类:第一类是自上而下,由预算委员会根据组织目标编制,下达各部门执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证组织(公司)目标的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各部门预算目标的实现。一般适用于存在来源于外部的、强制性的目标,如监管部门的要求、国际标准的认证等。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由各部门制定部门目标,上报预算委员会汇总成总目标。这种方法不能体现公司(股东)的意志和市场机会,虽然易实现,但失去了全面预算的意义。第三类是上下博弈,以上为主,这种方法是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和协调各部门的条件、潜力和利益。目前,国内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法。具体来说,第三种方法的流程是:(1)由公司预算委员会根据公司总目标的要求,分解提出关键性指标,如营业收入、生产成本、目标利润等,但不必确定具体数值;(2)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直至形成一致意见,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3)预算委员会据此确定预算总量指标,并初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4)各职能部门根据分解的预算指标分别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并报预算委员会;(5)预算委员会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和协调,据以编制全面预算方案,报股东大会进行审议和批准;(6)股东会审议批准后(或责令修改后),由预算委员会下达各部门执行。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全面预算编制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指出,“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可是内部审计究竟如何在公司治理完善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理论和实务中都尚未完全解决。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有两类问题:一是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如美国),解决股东利益和管理层利益的关系;二是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况(如中国),解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关系。根据以上的认识,内部审计在公司全面预算编制的审计中,应该关注以下的问题:

(一)预算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预算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应该具备以下的职责特征:(1)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应该代表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协调股东利益与各部门利益的关系,所以应该控制管理岗位内部人员和员工代表的比例,保持一定的非管理职务的,且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外部人员参与。(2)从预算编制的技术视角,应该掌握与公司战略目标决策及实现途径有关的信息,因此应该吸收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及其他部门负责人参与。(3)在审计中,也应该关注预算委员会的成员,尤其是外部人员的工作状态,例如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及被采纳的情况等。

(二)预算编制基础信息的沟通

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信息采集、分析和沟通的过程,内部控制要素之一的“信息与沟通”,成为所编制预算的重要质量控制点,决定着预算是否体现公司(股东)的利益和意志,是否与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是否体现本组织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或优势,是否与本组织的各种资源状况相衔接,这些资源包括生产能力、营销网络、人力资源以及品牌和商誉等,最后也决定着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后能否得以实现,即预算执行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检查预算编制中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政策变化、股东意志、资源信息和部门信息等是否遗漏,信息来源渠道是否可靠,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是否畅通等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预算编制基础选择的适当性

现行预算一般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易于理解及用于业绩评价,但历年制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因为组织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以年度为周期,企业活动或成果在年度与年度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编制长期战略预算优点明显,因为战略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战略预算分解为具体指标,不仅在观念上为组织经营活动提供指导,更从具体指标上防止组织行为的偏向,以防止短视行为对战略目标的影响。还有一种选择是以周期(包括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为预算编制基础。因为周期是对组织环境和行为的规律性描述,是对预算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的概括性的分类。周期制将使预算编制时首先明确组织所处的周期阶段,根据周期性规律,对未来状况进行预测,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同时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就是实行周期战略,即以周期为基础确立企业的阶段发展战略,这就更加要求企业采用周期制来编制预算。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全面预算编制基础选择的适当性,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编制基础并不是互坼的,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一般来说,以年度为业务经营周期(如学校、农业)可用年度编制基础,实施战略规划的组织可以补充战略编制基础,新建立的组织或以某经营项目为核心的预算,则可以补充周期编制基础。

(四)全面预算编制流程

前文中已经说明“上下博弈”式的预算编制流程所包括的若干环节,也说明了预算编制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根据以上的论述,内部审计对编制流程的审查中应该重点关注两个环节:(1)组织目标的指标分解。全面预算事实上就是一套相互衔接的指标链,审计要关注的是其中的关键指标(KPI),例如利润、销售、生产、成本、现金、资本支出等预算指标的衔接程度。预算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一套体系,对于简单的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可以建立单一指标,如成本额、费用额或产量、毛利率等;对于投资中心,由于其经营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单一的预算指标显然过于片面,应建立财务和经营指标相配套的指标体系,以评价经营者多方面的业绩水平。系列指标体系可由基本指标、辅助指标、修正指标和否决指标构成,具体指标的选用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确定。(2)公司治理原则和《公司法》的贯彻。前文中所列举的编制流程六个环节可以简化、合并,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应该遵守的,主要就是“董事会制定,股东会批准,管理层执行”的原则。现行中国的不少组织预算都是由董事会批准、总经理批准,甚至财务部门批准,内部审计应该按照《公司法》和公司治理的要求提出纠正的建议,为公司治理的完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炳林.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难题及解决对策[J].商业会计,2007,(21):59-60.

部门预算论文篇8

2.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理顺税收征管体制。《预算法》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管理职权,但对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权,划分不够具体、明确。在实际工作中,财政与税务、政府和人大四方面的关系没有理顺。上级政府和上级财政对预算的干预很大。因此,在《预算法》中应补充和完善有关明确、具体划分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权的条款。上级政府的财政、税务部门不宜对下级政府下达指令性的财政税收任务指标,应让各级预算根据本地当年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本级范围内的财政收支,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合理安排;严格依法履行职权,各收各的税,各理各的财,各管各的事,真正实现地方政府在责、权、利上的统一,发挥地方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3.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进行规范,增强预算法的权威性。《预算法》中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三个方面规定过于笼统,与当前改革形势存在相当差距。发达国家的预算一经国会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条件执行,而且还要把它公布于众,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因此,预算是具有公开性及透明性的。这就要求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对其每个方面都要有相对具体和规范的措施。比如,《预算法》中应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并延长预算编制的期限,预算草案要按部门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支出安排的顺序及原则;充实审查监督条款,推进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和决算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二、逐步建立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预算编制运作机制,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体现预算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

(一)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及早确定和下达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般都是在每年三月份全国人大会议上才能确定,这就给编制预算带来了困难。因为只有较准确地确定了下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的增加值的发展情况,才能据此确定下年的财政收入;只有确定了财政收入,才能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也就是说,只有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才能较准确地编制财政预算。另外,财政是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政府的工作重点都需要在预算中加以体现。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都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会议以后,才陆续形成,这同样给编制预算带来困难。所以,早编、细化预算必须要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政府应该尽早地公布下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尽早地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预算编制的指导方针,是在宏观经济预测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澳大利亚内阁有“联合经济预测小组”以及“收入和支出分析小组”,他们是由专家和综合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负责宏观预测和政策方针的制定工作。我国也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这个组织由专家、技术官员和政治家组成,在吸收社会各界人士观点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计划及政府的工作重点为指导,形成一份年度的政治经济形势判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所有政府部门编制预算请求的纲要。其应该在各级预算编制之前,及早下达。

目前我国政府预算中,中央下达的当年预算收支指标比如转移支付、补助收入等指标较晚,地方要等这些指标下达后,再编制这部分配套的预算,虽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留有余地,但这种人为地造成预算的空缺,直接影响了预算严肃性和法治性。

(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分类制定定额,真正地实施好定员定额管理

实行经费“定员定额”管理办法,实际上就是在编制预算时按照单位的定编数和人均经费标准核定预算,要求财政部门准确地掌握各单位的定员编制和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但财政部门虽掌握人员编制数,也有支出标准,却不尽科学合理。其主要问题是:人员管理粗放,不能及时掌握各单位人员变化情况,人员和经费不能实行动态管理,因而制定出的定额标准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定额标准缺乏科学合理性,定额标准的高低不是按照单位的职能进行确定,造成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相互攀比,形成管理上的被动。目前,我国制定定员定额标准程序和方法是:定额标准是根据财力可能,结合部门的工作量、占有资源、实际支出状况及部门分类,以人或实物为测算对象制定的。首先测算出各类部门的单项基准支出,在单项基准支出的基础上,确定同类部门的分档定额标准,然后确定各部门所应执行的各个单项定额标准。制定定额标准既要依据国家政策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又要考虑目前各部门普遍的支出水平。人员经费的定额标准严格按照国家的工资制度和其他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核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核定,有文件规定开支标准的,一般以文件规定为准;没有文件规定开支标准的,要适当考虑实际情况和实际支出水平来定。

定员定额标准制定以后,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因为定额的制定来自于客观现实,对通过实际执行反映不尽合理的定额标准要进行修订。另外,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定额的标准也应相应进行调整,以保证定员定额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三)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为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保证

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提交国会审议的年度预算及相关材料,多达8000页,非常细致具体。而我国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报送的预算只有几千字,各项收支一般只按“类”列出一个预算数。如,支出预算中的“工交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等,只有一个该类的预算总数,至于工交口、文体广播口中哪个单位到底是多少,预算报告中都没有体现,人大代表根本无法判定预算安排是否合理。预算的这种粗线条和不确定性,给法定的人大审核工作、 审计机关的监督工作等带来困难。

细化预算编制,就要有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美国的管理技术水平远远超过我国,现代化程度也很高,但他们要用十八个月的时间编制预算,说明预算编制要做到科学、准确性,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没有一定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对预算项目进行周密论证,对预算标准进行测算,预算很难科学、准确。

细化预算编制,除了前面提到的要及早下达预算编制纲要,给编制预算充足的时间外,还要细化预算的各项指标,收支指标,尤其是支出指标的编制应当细化到哪一步,还要进一步探讨的。

在预算支出编制中,主要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基本支出的编制主要是依据定员定额的方法,而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标准,财政部门只能凭经验、靠感觉支出,有的甚至凭关系、做人情。这样的预算,人为因素大,既不准确又严重影响到预算的公平和透明度。一个理想的支出预算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支出预算总表、具体支出项目明细表、支出项目审定的所依据的明细资料。只有这样,人大等机关在审核预算时,才能不仅可以审核大的支出盘子,而且可以审核具体的支出项目以及安排的依据,从而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具体项目提出调整意见,以利切实履行其审核预算、监督施政的职能,推进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预算资金要尽量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项目,应争取做到每个基层预算单位的每个支出项目都能在预算中所反映,每一笔支出都有根有据。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不能仅仅是按科目设置的收支简表,而应该在简表之外再增加详细的单位预算表,以及项目论证说明材料。

三、加强预算审批,使每年的预算草案要有充分的审核和修改时间,以保证通过的预算更具科学性和法律性

政府预算是经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不可随意改动,为了保证预算的严肃性,还应有充分的审议,讨论、修改的过程。

部门预算论文篇9

关键词:部门预算;支出管理

一、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基本理论简述

所谓部门预算,是指由我国政府中各个部门编制的能够反映其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的预算,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相比于传统预算,部门预算有以下特点。第一,简明性。一个部门按照年度收支状况编制一本预算,使公众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各个部门的预算收支状况,也有利于政府审计部门和公众对部门预算的监督。第二,全面性。与传统预算相比,部门预算范围更广,既包括预算内的收支状况,也包括预算外的收支状况及部门其他收支状况,能够反映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状况。第三,统一性。这是从预算批复的角度来讲的,传统预算批复方法是由财政部各司单独向各部门批复,现在则由财政部预算司来统一批复。第四,逐级编制。传统预算编制方法是上级部门替下级部门代编,而上级部门难以做到对下级部门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具有盲目性;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逐级编制的方法,避免了预算中的盲目性。

部门预算支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原则。各部门的各项支出必须要符合我国的《预算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开展财务支出工作,遵循现行的财务规章制度。第二,真实原则。政府部门的各项开支必须要符合真实情况,有科学客观的依据,不能以主观印象作为制订财务支出计划的依据。第三,公开原则。部门预算支出必须做到透明公开,防止暗箱操作。第四,效益原则。政府部门的各项支出要讲求效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部门预算支出通常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即在编制部门预算支出时,不考虑上一财政年度的执行状况,仅仅考虑本年度实际的支出需求及财政实力,从“零”开始审议各部门的预算支出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制订部门预算支出计划。部门预算支出的编制要经过“两上两下”的程序。

二、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现状分析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历程,我国的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变得越来越合理,但是仍有需改进的地方。

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费用总体上是逐渐递减的,但还是占据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很大部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低于30%)。(2)我国的社会文教费用支出从总体上是增长的,虽然增长幅度很小,但还是能够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社会文教工作。(3)国防支出费用呈下降趋势,但幅度很小。(4)行政管理费用飞速上涨。这是我国政府部门机构重叠、人员膨胀的必然结果。(5)其他费用支出也逐步上升,尤其在2006年的时候达到顶点,其后的几年又呈下降趋势,总体保持稳定。

三、部门预算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化水平低

我国现行的预算法是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带有很多的计划经济色彩,因此该《预算法》也难以摆脱旧体制和旧模式的影响,不能够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新要求。但是,现在我国已经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十余年了,可想而知,由于相关的配套立法改革滞后,许多的改革措施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最终会阻碍改革的步伐。

(二)效率低

一方面,这是由政府部门机构膨胀引起的。我国政府机构逐年膨胀,政府公务人员数量也随之增加。据资料显示,1978~1996年,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为27.1%,而同时期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却增长了82.3%。并且,近年来这种趋势不但没得到遏制,反倒是人数越来越多,每年只用于公务人员日常开支的经费就很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奢侈之风,政府部门也不例外,铺张浪费、不计成本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三)存在占用、挪用经费的现象

我国的部门预算支出可以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是指维持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开支,如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项目支出是指各部门为了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由财政部门专项安排的支出。这两者是不同的,因此各部门在使用财政资金时必须把二者分开。但在实际的资金使用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没有将二者进行严格区分。例如,有的部门把项目支出的资金用于改善公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方面,导致用于项目支出的资金数额减少,影响了部门特定工作任务的完成。更有甚者,通过胡编乱造各种项目来获取财政资金,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四)项目评估机制不完善

管理部门预算支出时,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我国目前的项目评估工作的流程大致是专家评估,然后财政部门审核,整个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及科学的论证过程。由于难以对各部门通过胡编乱造项目来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加以遏制,所以各个部门申报的项目越来越多,甚至出现项目重叠的现象。

(五)对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的监督不够

对部门预算支出进行监督是保证预算支出工作标准化、透明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的部门预算监督工作中,监督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人大具有监督权,但是人大的监督工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一方面,人大代表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知识、学历和能力水平也不同,且人大代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让他们进行专业的预算监督工作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有限,难以发现预算中的细微问题。其次,社会舆论和公众也是预算监督工作的重要主体,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公众能够了解财政预算状况的渠道还不多。

四、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的建议

(一)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立法工作

我国的预算法制工作严重滞后于预算改革工作,许多的改革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国的预算立法工作,使部门预算改革有法可依。合法性原则是预算工作的首要原则,政府预算的法制性越强,其预算控制力就越强,预算工作的透明度就越高。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和完善需要各方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还应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吸取各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提高部门预算支出效益

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减轻我国财政压力。在我国的公务员体系之内,建立竞争机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员进行辞退,改变我国公务员系统“只进不出”的状况,走出政府机构“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实施绩效预算改革。现阶段我国部门预算资金的拨付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经验决策的色彩较重,缺乏一种科学的预算考评体制。因此,要引入绩效预算,根据各部门上年度预算执行效果来分配下一年的财政资金。绩效预算考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预算管理手段,通过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制,可以有效提高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遏制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三)严格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用途

我国的部门预算支出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是用来维持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的,项目支出是用于各个部门完成特定项目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部门都存在资金占用和挪用的现象。因此,要严格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用途,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四)完善项目评估机制

对于各个部门申报的项目,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论证。虽说专家的意见具有权威性,但是在项目评估工作中,充分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也是很必要的。通过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给予那些确有必要和意义的项目财政资金支持,而对那些重叠的或无意义的项目,坚决不能拨付财政资金,以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高校利用。

(五)加强部门对预算支出的监督

首先,从人大监督的角度看,首先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预算监督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应挑选那些经济、金融、财政及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监督工作的专业性及科学性,使人大切实起到监督的作用。

其次,预算支出的详细情况要尽可能做到透明和公开,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让社会公众及时全面了解预算支出情况,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到预算工作中来,使预算工作更具科学性,更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参考文献:

[1]谢晓妍.定西市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陈庆海,张瑞琰.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3).

[3]彭建.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李萍.部门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9(02).

[5]陈庆海,张瑞琰.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3).

部门预算论文篇10

关键词:绩效预算 高校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90-02

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是通过效率、效益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目标管理、部门日常预算、专项预算和绩效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科学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部门业绩和项目成果的财务管理模式。绩效预算管理是未来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对此,本文围绕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机制,探析相关问题的解答。

一、高校实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受计划经济时代狭义预算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预算,就是很多财务报表和数字指标。认为预算管理就是编制财务预算,预算编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各院系及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狭隘,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收支不断扩大,资金来源也多元化,各部门多渠道创收的收入和相应支出并没有全部纳入预算,许多高校预算中不能准确计算或估算项目资金,造成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差额悬殊。实践中的预算编制不合理,导致了学校财务管理的被动局面,使得预算失去了其严肃性和有效性。

2.高效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1)体现了财务预算的约束机制。绩效预算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进行预算编制,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人员”“职能”“经费”的预算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财务预算的约束机制。

(2)体现了高校二级管理的需要。高校二级管理关键是各学院的事、责、利的统一与平衡,也是全面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和合理分配学校教育资源的统一与平衡,更是各学院及业务部门财务需求与财务供给的统一与平衡。通过引入绩效指标,可以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学院积极性,建立学院经费与工作目标挂钩,经费预算执行随工作绩效浮动,工作成果与绩效拨款挂钩的良性循环机制。绩效预算实际上把预算的执行权还给了各学院和业务部门,在确立了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各学院和业务部门可以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自行调整实现业绩指标的技术路线,控制预算规模,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极大地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

二、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资金紧张与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现。近几年,随着财政收支分配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学校预算已细分为各学院的日常预算和专项预算两大块。

1.各院系及业务部门的日常预算。日常预算由各院系及业务部门自行编制,报财务处审核后,统一上报校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后在此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总预算。但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等没有完全达到精细化的要求,编制出的预算可执行性差。部门预算的编制人员对财务知识了解甚少,而且财务人员又不能全面了解业务工作,编制出的项目预算存在论证不充分、调研不深入、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相脱离等情况。

2.专项预算。专项预算是指具有特定用途项目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专项资金是为扶持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研课改、重点实验室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在高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专项资金成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专项预算在高校总预算中比重逐年提高。尽管专项预算从项目立项、安排、执行、反馈等过程中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实际操作中还有如下问题:支出随意性较大,执行过程中调整预算、偏离预算、甚至背离预算的情况屡屡发生;突击花钱现象时有发生,担心未使用的专项资金被收回,购置大量性能指标不符的设备和仪器,资金浪费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重复浪费严重;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构想

(一)基于高校绩效的各学院和业务部门的日常预算管理模式

1.构建高校绩效部门预算模式的目的。就是要立足于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实现绩效与预算相结合,提高预算的约束力,给予部门实现目标足够的财力支持,确保学校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2.院系及业务部门日常绩效预算的编制。部门日常绩效预算对目标管理的具体落实、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具有较强控制力。学校成立以学院或学科为单位,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社会绩效指标,设计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绩效参照指标。如人才培养方面的师生比、教师占全部教职工的比重、本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教学绩效方面的重点课程比、精品课程比、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科研绩效方面的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金额,SCI、EI、ISIP的论文数量,获得部级奖励数量,专任教师人均承担课题数,科研收入等;管理绩效方面的生均行政人员数,资本性支出,能耗支出;队伍建设绩效方面的工程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资助人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人数,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数等;社会绩效方面的学生就业率,优秀毕业生率等;根据以上绩效指标与对学院各部门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出具书面报告,作为预算编制、考核的依据。

3.院系及业务部门绩效预算结果的评价考核。高校成立由各学院及主要业务部门(如教学、人事、财务、科研、设备等)组成的绩效评价预算中心,通过对各部门日常绩效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反馈,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挂钩,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基于绩效评价的专项预算管理模式

绩效评价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少这一环节,就意味着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1.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意义。目前,高校预算执行控制单一,专项经费管理能力弱,专项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财务部门对专项管理很多时候是放任自流,重预算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其他部门也是为预算而预算,使预算应有的作用被消弱,导致专项资金困难与浪费并存。专项经费绩效预算的目的就是确保每一个专项预算项目在其准备、阐述、执行、评估、审计各个阶段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强调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过程考评和成本分析,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保证专项预算管理的进度,控制专项预算管理的成本。

2.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比重分配。基本建设经费0.8、大型基建经费1.1、重点科研(211、973计划、863计划)经费1.4、重点实验室经费1.2、重点学科建设0.9、精品课程建设0.8、后勤维修专项1.2、大型资产购置1.3。

3.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标准。高校专项绩效预算评价标准包括:投入,强调财政支出经费产生的经济性,比如:经费来源、经费支出、预算实施等;效率,强调高校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服务表现,比如:、出版著作、研究报告、科研成果等;成果,强调高校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如:设备采购、设备的利用率、设备的完好率、任务的完成预期成效等;潜力,强调专项经费支出对高校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

4.专项经费绩效的考评方法。随着绩效考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理论界提出了许多考评方法。目前,国外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普遍采用的方法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法(BSC),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层次分析法(AHP),我们采用沃尔比重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技术在于:正确选择评价指标、科学分配指标比重;合理确定标准比率,并对个别指标的异常影响规定调整原则。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标准比率的确定直接相关。标准比率的确定选择同类高校相对优秀的绩效标准。同时,在奖励标准和惩罚标准之间留下足够的空间,或者分不同档次设计奖励或惩罚标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部门日常预算和专项经费预算两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构想。由于学院及业务部门之间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等方面存在差距,各指标信息的预测或采集带有不缺定性或主观性,会计核算与预算的不一致性,且难以拿出统一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这些都会影响绩效预算的准确性。实际开展绩效预算工作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问题,还需要广大财会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岗,吴勋.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明秀,孙海波.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评价及对策与措施研究.科技与管理,2005(4)

3.李雪飞.美国高校财政管理改革新方法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4.梁晓宇.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评.管理纵横,2011(3)

5.孙黎明.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的探索.新会计,2010(12)

6.黄桂新,黄坚.关于高校推行绩效预算的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1(2)

7.姜红.高校绩效预算的评价方法及实施方案刍议.经济师,2011(2)

8.张建涛.高等学校推行绩效预算初探.经济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