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算法十篇

时间:2023-04-06 13:00:59

新预算法

新预算法篇1

【关键词】预算法制预算年度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调整

【正文】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22日起施行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对规范政府财政预算起了重大作用,使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的纳入法治轨道。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出与我国现行预算法律、法规产生了一定的矛盾,现行预算法制的局限凸显出来,因此,进行预算法制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预算年度法制创新

预算年度是政府预算收支、管理的法定起止期限或预算的有效期限。世界各国的预算年度一般为一年,但各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不尽一致。一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主要是由该国的国情、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等决定,但立法的机构召开会议的时间直接影响着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①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预算年度大体上分两种类型:一是历年制,即预算年度按日历年度计算,由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二是跨年制,即一个预算年度跨越两个日历年度,其具体起止时间一般根据具体预算收入入库旺季及立法机构召开会议的具体时间来定。目前,多数国家的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如德国、汉国等,少数国家的预算年度采用跨历制。历年制抑或跨年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当预算年度与预算审批、执行等制度脱节,才会暴露出预算年度制度的缺陷。

我国《预算法》第10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可见,我国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然而,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要等到每年3月份及以后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后才能作为法律文件生效,造成预算年度以与预算审批、执行的时间无法衔接,出现了预算年度开始时间至预算审批、批复时间之间的空白阶段。因为我国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在每年三月份召开,地方人大全体会议一般在开完全国人大后的四、五月份召开,导致在预算开始的3-5个月,政府所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对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现象,《预算法》第44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一规定使得预算先期执行具有合法性,但在事实上可能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但上年同期未必合理。二是未充分考虑到当年经济形势的变化。三是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②同时,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危害较大,主要是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容易在制度上使上年同期不合理支出合法化,给本年预算平衡留下隐患。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修改预算年度的立法建议,主要观点是我国预算年度采用跨年制,但对具体起止时间,说法不一。一是预算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其理由是此举可与人大开会批准预算的时间基本一致,使全年预算执行有法可依,加强了预算的严肃性。④二是预算年度为每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其理由是此举才能使各级政府在新的年度一开始就执行被批准的预算。⑤采用跨年制的预算年度是对历年制预算年度的一种变革,只是对国外跨年制预算年度的一种借鉴,而非创新。若在修改预算法时,采用跨年制预算年度,则须相应调整税收年度、企业(公司)年度、统计年度,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另外,采用跨年制预算年度,仍然可能出现先期执行现象,如预算草案被人大驳向需要重新修订或做重大调整难以在预算年度开始时批准等。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先期执行,预算法应做出具体规定,即对于一般性支出可按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额安排支出,对于临时性的支出则应做出严格限制。

笔者认为,在保留现行历年制预算年度的前提下,调整预算草案的审批时间、审批主体,在预算执行前审批完毕预算草案。因此,当年预算的草案只能在上一年的下半年审批,由于各级人大的全年会议一般在上半年召开,只好由各级人大的常委会来审批预算草案。与笔者同持历年制预算年度观点的另一种实现机制是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临时法案,作为当年正式预算批准前的执行依据。⑥

二、预算编制法制创新

预算编制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应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我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预算编制的依据、方式、方法、原则、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但有些制度仍需改革。

(一)预算编制时间的调整

我国预算编制时间较短。根据我国《预算法》第24、35条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第24、25、27条之规定,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提出编制预算草案的原则和要求;中央各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和财政部的部置,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提出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的要求,具体布置所属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负责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草案的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汇总的本级总预算草案,应当于下一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现在,国务院将下达编制预算指示的时间提前至9月份,比过去约提前两个月,实际的预算编制时间达3-4个月,但仍显得时间紧迫。从西方国家情况来看,预算正式编制前的准备时间普遍较长,如美国联邦预算编制于预算开始前19个月。⑦我国多数学者建议延长预算编制时间至半年左右,等时机成熟,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到一年左右。⑧

(二)预算编制方式的改革

《预算法》第26条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所谓复式预算是指将一个预算年度内所有预算收入和支出,按照预算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收支表上所形成的预算计划。我国各级政府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然而,复式预算编制存在着偏差,只在中央和省两级试行复式预算,且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复式预算;市、县、乡级预算仍是单式预算。因此,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外实行复式预算的经验,全面实行科学的复式预算。

(三)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基数法”,即根据上年的基数加减本年因素来确定本年度的预算收支规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存在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盲目沿袭上年项目、不符合公平规范透明原则、导致单位之间若乐不均、造成资金极大浪费等局限。因此建议采用“零基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⑨这也是多数专家学者的看法。在立法层面上应将《预算法》第二十五条“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的规定,修订为“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按零基预算方法进行编制。”同时按部门预算管理原则设计预算科目,将体现政府职能的预算内外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职能和政府活动范围。《预算法》应对编制部门预算作出一定的规定。

(四)预算收入编制依据的改革

根据我国《预算法》第29条之规定,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依此条法律规定,是无法判断预算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相适应,究竟是以全国平均增长率相适应,还是以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事实上,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不尽相同,每一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又很难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相同。立法中的模糊规定,将导致实践上的混乱。建议将一规定修改为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保持与本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三、预算审批法制创新

预算审批是预算过程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现行预算审批法制不够完善,过多地流于形式,不利于规范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预算审批法律制度。

(一)调整预算草案的审批机关

根据我国《预算法》第12、13、39条之规定,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预算草案及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只行使审查权,不行使批准权,而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批准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在预算年度开始后的3-5个月内或者更长时间召开,同样造成预算先期执行现象。为此,建议预算草案的审批机关由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批时间应在上一年度终了之前。

(二)延长预算审查时间

预算审查分为初审和终审。根据我国《预算法》第37条之规定,我国现行预算初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的初步审查。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的初步审查。三是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人常务委员会进行的初步审查。以上初审时间大约为一个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对预算草案的审查为终审,审查时间最多为半日。可见,我国预算审查时间较短,难以保证预算科学性、合理性,而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向议会提交财政预算草案的时间,一般都在正式批准前的3个月到半年左右,以便使议会有一个充分讨论和仔细修订的时间,如美国,政府于2月份将预算草案提交国会,国会在7月份最后批准,审批时间是5个月。而我国预算审查批准时间大约为40日。为保证预算审批的科学、合理,则应适当延长预算审批的时间,完善相应的审批机制。具体做法如下:将预算草案至少提前3个月送交人民代表大会负责预算草案审查机构⑩的各位成员审查,提出意见或建议,并由预算草案审查机构组织其成员讨论,汇总各方意见,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要求预算草案审查机构必须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而不能滥竽充数。

四、预算调整的改革

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是我国《预算法》第53条所作出的明确规定。有的专家已透彻地指出这一规定使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超收部分增加财力安排的支出可以不通过人大审批;二是预算收入减少而相应调减预算支出不需通过人大审批;三是在不突破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预算支出科目留用;四是在预算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对部门或地方预算的追加、追减。[11]可见,《预算法》所规定的预算调整范围较窄,造成预算执行中预算变更、调整随意性较大,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流于形式,人大对预算调整监督职能弱化。针对这种情况,修改《预算法》时,应重新界定预算调整的概念,对预算调整的定义作更严格的限制,将超收安排的支出、短收削减的支出、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的追加追减支出全部纳入预算调整范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

【注释】

①⑤张丽华、杨树琪、良:预算法的修订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迫切要求,《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1期。

②④⑧唐丽华:关于适当修改《预算法》的几点建议,《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③④⑧李燕:适时修改《预算法》的几点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⑥陈炜、朱大兴、王飞雪:完善《预算法》若干问题的思考,《四川财政》,2002年第1期。

⑦贺飞跃:中美预算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1期。

⑨徐志、林学富:《预算法》编制与贯彻中存在的偏差及其纠正,《现代财经》2003年第11期。

新预算法篇2

关键词 新预算法 海关 预算

一、新预算法对海关预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求建立预决算公开透明制度

预算公开包括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调整再到决算整个财政运行过程的公开。新预算法对预算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主体都作了全面明确、具体的规定,确立了预算公开的法律制度框架。预算公开制度,有利于公众加强对财政预算的了解,强化公众对预算活动的监督,是推行阳光政务、建设责任政府的需要。这就要求海关预算管理工作更加审慎,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以及决算的情况都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推进预决算公开,提高预决算公开透明度。

(二)要求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新预算法指出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即可以按照规定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这种预算控制方式既可以有效防止预算超收后年末突击花钱的行为,又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预算控制方式。这就要求海关预算管理工作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强化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和管理。

(三)坚持厉行节约,强化预算支出约束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必须要贯彻党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新预算法强调预算硬约束,尤其是支出的预算约束。这就要求海关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对于预算支出要严格把控,有效防止奢侈浪费的行为,要将预算支出用到“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四)确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法律制度

新预算法中“讲求绩效”首次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与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相并列。新预算法强调绩效有利于政府部门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提高资金效益,缓解财政资金压力。这就要求海关预算管理工作要强调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系统性,建立衡量部门职责、工作活动和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

二、海关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公开不断推进,公开途径有限

近年来,海关预算公开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预算公开要求不断提高,预算公开程度进一步细化,公开的内容更加丰富,公开的表格由上年的6张增加到8张,还增加了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预算绩效等情况说明。但是,从公开情况看,仍然只是“大体”的预算,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支出用途以及绩效完成情况,导致公众对于预算收支平衡是否平衡、用途是否合理等缺乏了解。加上各级海关公开部门预算的途径不一致,没有统一标准的公开查询方式,导致公众无法准确全面地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二)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开展三年滚动预算编制

2015年,海关根据财政部编制的全国中期财政规划,重点关注了海关业务发展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做好海关系统三年滚动预算规划。但从实际施行的情况来看,虽然各直属海关按照要求实行三年滚动预算,但由于编制预算与单位工作计划时间不同步,编制预算时单位下年或是未来三年的重大决策和工作计划尚不明确,很难准确编制预算,加上时间仓促、前期论证准备不足、预算编制不完善等情况仍然会发生。

(三)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足,严肃性不强

从2010年起,海关总署财务司每月定期《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对支出进度慢、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督办和通报,从源头上分析查找原因,通过加强动态跟踪、服务督导、统筹协调、程序意识等来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但是实际工作中,仍有些单位缺乏预算管理意识,“轻编制,轻执行”,预算批复后,存在不执行预算、超预算或者临时追加预算、调整预算等情况,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导致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刚起步,有待完善

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海关总署结合实际工作制定了《海关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等3项制度,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海关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尤其是三年滚动预算的编制,对项目绩效100%覆盖,使各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始重视预算支出绩效问题,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预算执行环境有待优化、预算编制与执行环节脱节、评审机制不健全等有关问题也日益突出,急待解决。

三、海关在新预算法新要求下的改善措施

(一)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进预算公开

海关预算部门要紧随新预算法的步伐,建立起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工作各方面都能够适应新预算法的变化。进一步扩大海关政务公开范围,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定期向公众进行预算的公开和公示,用合理的外部压力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做好联防联控、良性互动。积极探索构建预算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逐步增强预算及其绩效的公开透明,使社会各界了解到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和提高预算部门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的自觉性,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完善中期财政规划,推进实施三年滚动预算

进行预算编制前,需对本单位的中期发展规划进行明确定位,以编制三年滚动预算为契机,将海关事业发展的规划及项目具体状况相结合,增强预算对中期发展规划的回应性,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考虑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及履行职能需要、保障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保障上级部门布置和本单位安排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预算,及时指出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及其对整个目标的影响,提前做好应急措施,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严格预算执行和分析,加快结转结余资金清理

海关要解决“财政预算执行刚性不足”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的控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以保障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严格经费审批、报销等制度,使预算资金在其流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同时加快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避免产生新的结转结余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四)切实加强预算绩效考核,推进绩效评价合理化

预算绩效考核理念要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重点关注中央重大财税政策和重大项目执行、支出绩效管理等事项,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绩效运行实行实时监控管理,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决算后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结果较准确,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实现绩效考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全面化。

综上所述,新预算法的推出对海关预算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全面理解新预算法,准确掌握新预算法的精神、原则和各项具体规定,通过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政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保障事业发展和单位健康运行,确保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大局。

(作者单位为拱北海关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预算司.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新预算法篇3

一、体现预算法三原则

(一)全面所谓的全面就是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须在预算中列出。比如用500元买铅笔,就只能用这500元去买铅笔,如果不买则撤销此项预算,不能因为不买而买其他的,列什么就买什么,不列就不买,不买就撤销,所有的支出必须找到列支而且不能更改。此外透明也是全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比如买铅笔10支就应该这样写,不能写成文具用品若干。以前有几种收入是不列入预算的,俗称预算外收入,比如卖地收入、行政事业收费、使用国有资产的有偿收入等。此外对于支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发现有些地方的支付有40%叫其他支出,何谓其他支出?即没有名目的却能报销。比如根据新华网披露中纪委的公告——关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民政局通过其他支出购置联体别墅,[3]这些钱一般都是通过其他支出项下所列的。这明显与中央的八项规定和严惩腐败的决心相悖。新预算法在这个方面也是贯彻了全面原则,所有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不能存在预算外的收入,新预算法将收入分成6大类,51个条款,345个项,504个目,支出则是25大类,203款和1313项,这就是体现全面性原则。因为只有在全面之后才能够让监督者发现预算合不合理,有没有触犯相关法律,这样的监督才是真实有效的。

(二)权威权威就是政府必须按照预算法来执行,如果不执行就应该按照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此外就是预算需要通过人大。然而现在一般人大通过预算是9天,相比较美国将近一年的时间明显还是太短,预算关系国计民生如此重要的大事,应该更加专业和慎重。而预算工委对预算的权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4年年初,我国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中已有23个预算工委[4],有部分省在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都设立了预算工委。设立预算工委有助于促进和保障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进步,而新预算法颁布之后随着工作量的增大和要求的提高,势必加强队伍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没设立预算工委的要尽快设立,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培训。

二、新预算法思路与突破

(一)反腐倡廉由于之前的预算法规定体现不出全面性和透明性导致很容易产生腐败的空间,如上文中江西省景德镇市民政局这个案例所示。而此次新预算法的修改如何防止腐败发生呢?一方面是因为预算的公开性和全面性,必须将所有收入和所有支出全部纳入预算,加强了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因为新预算法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为更好地监督提供基础,而且本次修法更增强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强调了社会的监督,监督政府怎么花钱、怎么收钱。更为重要的是处罚措施更加严厉,不仅有行政法的处分,更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并给予相应处分。

(二)新预算法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原预算法规定各个地方政府是不能列赤字的,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近年来存在不少地方政府债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新预算法从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限制性规定:一是限制主体,经国务院批准的省级政府可以举借债务;二是限制用途,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三是限制规模,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级政府在国务院下达的限额内举借的债务,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四是限制方式,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五是控制风险,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三)跨年度预算根据原预算法及相关规定,对编制预算的时间规定是相当短的,显然无法做到精细化。除此之外,全国人大对预算的审核的时间也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可想而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万亿元的审核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原预算法过于强调预算审查的收支平衡。新预算法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应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弥补,通过节省开支、产生短收等还无法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经批准,可以增列赤字。此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也是体现执政者实事求是的踏实态度。此外还将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修改为: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等内容。同时,上述修改打破了一味强调收支平衡的僵化管理规定,预算管理的重点转移至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

新预算法篇4

【关键词】新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引言

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持续深化的各项改革,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并且成为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预算法的推行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

二、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1.新预算法提出的新要求

新预算法是当前我国各级正度在制定财政政策以及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当中必须遵循的法则。与原来的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对法律责任制度进行强化,不仅如此,新预算法也大大增加了责任条款数量,其严肃性、约束性也大大提高。

2.预算公开提高透明度

新预算法中着重强调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无论是公共预算、政府性预算还是其他方面的预算都需要统一口径。另外,新预算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扩大预算管理范围,规范预算计划编制,提升预算执行率和预算编制的准确率。

3.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在新预算法当中提出构建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尤其强调平衡财务收支管理,进而整体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新预算法还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债务举债和筹措资金,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尽快建立和落实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三、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

1.受制于权利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常常受到权力的影响,使得无法在预算执行当中顺利推行高效的监督考核工作。一旦领导人员个人缺乏约束意识和自控能力,将很容易出现挪用资金、等现象。

2.预算编制以及财务核算有待规范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通常将全部的工作职责推给财务部门,不仅没有预留出足够的编制时间同时在编制方法上也没有进行创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编制的质量。

3.工作内容存在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领导人比较重视预算编制,轻视预算执行;重视预算资金的调配和使用,轻视对实际事物的管理。因此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内容失衡,内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四、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措施

1.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与预算执行率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政府将全部财政资金都归纳至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所有支出统一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支付。此举将预算和执行进行有机统一,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各项预算的实际支出情况,每一笔支出都在预算控制指标当中。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2017年预算编制提出的新要求,而实行政府采购能够对采购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避免出现重复或盲目采购,同时要求采购预案深入细化,并对所有采购行为进行公开化,有效提升采购的透明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对提高预算执行率具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落实预算绩效管理

为了有效提升预算执行率,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采用严格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以编制预算,严格落实新预算法当中提出的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编制,使得财务预算编制能够真实反映行政职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另外,还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责任、工作内容进行具体落实并且与其工资待遇直接挂钩,对内部预算支出等进行绩效评价,对于、消极怠工或是在预算管理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工作人员视情节给予警告或开除处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信息公示栏、互联网、论坛、大众媒体等各类媒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与核算的动态信息,公布热线电话或增设网络投诉窗口,方便全社会人士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3.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建设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完善财务监督工作。这是由于在新预算法当中提出需要建立健全规范公开的预算制度,并且明确规定了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间等,凡是违反预算法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除了需要及时进行整改之外,还会对相应负责人进行法律责任追究。因此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拓展信息公开渠道,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全面、真实地公开预算信息,对财务收支行为进行规范。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对预算风险进行管控,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使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对人、财、权进行三方约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依法落实预算执行。

五、总结

在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下,新预算法的提出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新预算法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以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工作的难题进行简要分析,尝试提出了在新预算法角度下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峰. 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新预算法篇5

刚修订的预算法对于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方面都有细致的规定,重点强调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早先预算收支包括按功能和经济分类两套体系,大多数事业部门依照功能分类。但是新预算法规定现在按功能分类之后还要按照经济分类,以保证预算的不断细化,由此来说明政府各项职能的差别。新预算法对于预算的编制做了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导致预算编制难度加大,这就对于预算管理的精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普通高中在预算时需要按照“几上几下”的方式做好校内的预算,然后再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好财政方面的预算,并且做到内外统一。普通高中的预算要做到“三早”:早规划、早实施、早编制。早规划是指各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一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明确专项工作以及经费的重点投入方向;早实施指的是根据有关项目的管理办法,尽量早的开展项目的论证、采购等申报批准工作,确定本年度的购置明细,以便于规划使用资金,提高整体的执行率;早编制指的是校内的预算编制要早于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现在大多数上级部门的预算是在10月份上报,而校内的预算在11月份才开始编制,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出现了内外两张皮的现象。所以早编制对于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便于让校内的需要与上级的预算要求进行对接,形成一致化的预算体系。

二、新预算法下普通高中要促进会计核算精细化

新的预算法做出规定:“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照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预算数分别列出来。对于一般的公共预算,应该按照他的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依照这条规定,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既要按功能分类进行核算,又要按照经济分类进行核算。同时,新预算法提出各级人大要对于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为了满足人大的审查需要,部门决算要根据预算口径进行转化,做到结算和预算相一致。要做到精确化,需要的就是会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核算工作。

三、新预算法下要加强学校的财务规范、公开

新修订的预算法增加了25条,当中的很多条款都是针对于财务透明公开而指定的,并且对于财务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具体的要求。普通高中学校是教育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社会对于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越来越关切,对于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强烈。

四、新预算法下要加强学校财务人员加强学习

新预算法篇6

关键词:预算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策略

一、新预算法修订的背景

预算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财政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预算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并重新颁布修订后的《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预算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及近年来财政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预算管理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现行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以来,事业单位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绩效,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等各个环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管理层对预算编制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对预算的编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由于预算编制单位自身对预算编制的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编制只是形式,上报之后也不会按照实际编制的预算进行批复,所以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和专业的预算编制人员,未考虑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不能对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出的预算严重脱离实际。

2.预算编制不规范、不完整,特别是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随着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收入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预算管理理念仍沿用过去那种单纯反映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及支出的传统预算管理体系。因此在编制预算时一方面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非税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动用上年结余来安排的本年支出也未纳入预算进行管理,进而出现预算收入管理与支出管理脱节等问题。

3.支出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真实,缺乏科学性。支出预算是预算编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实现事业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支出计划。而部分事业单位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随意性强,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利用多报人员编制或实有人数,来增加基本支出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对项目预算缺乏科学的项目决策程序,存在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项目支出预算明显超过实际需求,项目预算编制内容不具体、不细化等问题。

(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随意性强。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观念和预算约束意识,执行中频繁调整预算;存在无预算执行计划或脱离预算执行计划,随意支配资金的现象;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在基本支出中列支未列入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来逃避审批;预算支出不合规、虚列支出等问题。

2.项目支出不能按规定执行预算。由于单位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时不科学、不细化,在项目执行中缺乏有效监控和追踪问责的制度,因此造成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与预算脱节,不能按规定执行项目支出预算,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或用于其他日常开支;超预算建设项目或自行改变项目支出内容;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超概算投资,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面积等问题。

3.“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三公经费”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运行和公务接待等三方面产生的消费。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部门已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但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的核算、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费用支出超范围、超标准;支出内容不清晰,规范度不高,无法考证支出的真实性、有效性、合规性;费用公开的内容较为笼统,无具体参考数据,公开的途径也比较隐蔽,难以进行查询等。

(三)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资产管理是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产的购建手续不健全、不规范,存在无审批、无预算购建的现象;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资产的报废和处置无审批手续,且报废和处置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或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未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或征收的国有资产占用费未纳入单位预算进行管理和使用;擅自转让国有产权或违反规定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提供担保等。

2.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政府采购预算已成为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报和执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不少单位对政府采购工作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因此出现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全面,符合政府采购预算范围的未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问题;对列入中央政府政府采购目录中的货物和服务未实施政府采购或未通过正确的政府采购方式实施采购;虽编报了政府采购预算但未能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未按预算批复的方式采购或采购方式不合法等问题。

三、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

1.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全口径预算管理要求依法编制预算。作为事业单位要全面认识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路,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依法编制预算。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要符合《预算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支出保障范围符合单位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将单位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预算支出,做到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

2.合理安排预算支出,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真正作用。要严格支出管理,合理安排预算资金,优先保证人员经费、社会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等支出。项目支出要突出重点,优先安排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的重点支出,妥善安排其他各项支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支出标准。强化项目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做到项目资金用途明确、绩效目标清晰可行。

3.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完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中各项支出的具体口径,严格界定支出范围,确保支出是业务活动所需。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加强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同时,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结合预算执行和结转结余资金情况统筹编制预算。

4.牢固树立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意识,做好预算执行工作。事业单位作为预算执行主体,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承担预算管理的主体责任,推进预算执行。建立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把预算执行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承担人和承担单位。预算执行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全年预算执行计划,监督和督促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执行进度,全面推进预算执行工作。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和预算管理的要求,改革和创新管理机制,把业务工作和预算执行有机结合。

5.做好预决算公开各项基础工作,规范预决算管理。要适应预决算公开日益细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资产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等方面的管理。通过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的紧密配合,切实加强资产配置管理,加强资产对外投资、处置、评估、出租出借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的管理,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出租出借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工作的意义,合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政府采购范围和方式进行采购,建立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招投标工作管理办法,对项目从预算编制、项目实施到竣工验收进行全程监督。

6.加强内部控制,全面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单位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重点修订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理顺单位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等各项工作程序,同时要与单位内控制度以及其他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全面完善单位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强化预算监督和法律责任。建立健全预算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预算监督,明确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严格约束各项经济活动,形成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林洪昌.《预算法》执行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

[2] 王家林.《预算法》修订的几点意见[J].中国财政,2005,(4).

[3] 徐超.论预算行为与我国《预算法》的修改[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新预算法篇7

关键词:预算法立法主体

一、预算法改革的必要性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是国民经济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994年3月22日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我国财政管理的一部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各级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各级政府、财税部门和各单位依法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促进了财政职能转变及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对于强化我国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预算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百事通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预算法》已日益显露出一些弊端,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法律空白。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法》的权威性,作为我国民主政治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制度需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预算制度改革是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在《预算法》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颁布施行以来,广大的专业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都积极呼吁现行预算法律制度的改革,在新中国第一部《预算法》实施10周年纪念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对外了《预算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的消息。

要对我国现行的预算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仅需要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专业系统的理论论证分析,而且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法律制度改造,保证此次改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本文中,笔者仅就预算法律制度改革中立法主体的确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我国现行《预算法》的立法主体

(一)法定立法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职能制定法律。也就是说,《预算法》作为财政法律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存在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预算法》的法定立法主体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实际立法主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和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定放行法规和决议。

由此可见,我国《预算法》实际规定是,预算草案由行政部门编制,由人大审批,但对人大是否享有预算草案的修正权,以及政府是否享有对预算审批的制衡权则语焉不详。从预算管理的实践来看,人大实际上只能就预算草案的同意与否行使审批权,不能对预算草案实行科目流用。政府对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也必须执行,即使预算被否决或久拖不决也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换而言之,《预算法》的内容实际上是由行政部门制定的,人大所享有得胜批表决通过权并不能真正实际到法律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预算法》的实际立法主体并非国家立法机关,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

(三)立法主体不一致所带来的问题

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人大都有权批准本级政府制定的预算、决算草案,也就是说,各级政府以及相应的行政部门都拥有实际上的预算立法权。

预算制度直接决定着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度,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利益的实现问题,因而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制定预算法草案时必然会追求实现本部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肯定的说,在一个国家总的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各个部门都想在这有限的财政收入中尽最大可能使得自己拥有的份额达到最大,这就是必导致不同级的部门之间和同一级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每个部门都由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法律依据”,其间的冲突就将难以解决,如此一来,整个国家的财政和预算体系将混乱不堪,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破坏我国的经济秩序。

三、《预算法》立法主体的改革

(一)立法权力的归属

根据前文所述,立法权的法定权限的归属毫无疑问应当归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权力归属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如何解决法定立法主体与实际立法主体不一致的问题,从而避免因为立法主体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依法行使立法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亲自完成起草法律草案的工作,而是通过法律赋予其对于行政部门所提交审议的草案可以改变不当内容的权力。

(二)权力冲突的解决

仅仅解决立法权力的归属是不能完全解决预算立法问题的,还应当避免各因为各级人大自行制定预算法律而导致的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财政冲突,笔者认为,可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充分听取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大对预算分配的意见之后,综合协调各方利益,站在全局性的高度制定一部合理分配财政收入的统筹性预算计划,作为各级人大制定预算法律的基本依据,各级预算制度都不得与这一全国性的预算统筹计划相抵触,否则应当宣布为无效,也就是说各个部门职能再不影响全局利益和其他部门利益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合理筹划实现自己的部门利益。

新预算法篇8

【关键词】 预算法; 财务管理; 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4-0088-03

2015年1月1日起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简称“新法”)开始施行。与原版比较,新法更加顺应了深度市场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公共财政体制健康运行与发展的需要。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且新法经历十年修订,其实施必将对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作为产生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单位,其管理工作概莫能外。

一、新法之新变化

与原预算法相比较,新法更加完善,其修订之变化主要体现在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健全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的规定以及规范预算调整等方面。

从高校财务管理角度分析,新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变化

新法立法原则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学者称,以前强调“预算管理”,现在强调“管理预算”。

(二)基础依据变化

就预算支出而言,新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各级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进行编制。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因此,“绩效评价”和“跨年度预算”也成了新法提出的新要求。

(三)详细程度变化

就预算支出而言,新法规定,向审批机关报送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因此,“突出细账”也是新法的亮点之一。

(四)信息公开变化

新法第十四条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政信息公开予以规定。从某程度上讲,财务公开是高校应该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五)预算约束变化

一方面,新法从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到决算,均有同口径细化的要求,限制了随意变更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新法赋予权力机关更加明确的监督内容,有助于监督的操作实施。此外,法律责任更加细化,尽管刑法中尚无相衔接条款,但某种程度上也增大了预算法的威慑力。

二、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所谓高校财务管理,就是指按照高校资金运动规律,根据财经法规制度,组织高校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陈明(2012)认为,财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有效获取资金并合理配置。从财务管理的不同阶段出发,可以将财务管理内容界定为筹资财务管理、法规财务管理、资产财务管理、投资财务管理和新时期财务管理等。金云美(2012)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管理经济,是未来高校财务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高校在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明确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有三个方面:基本目标――建立运行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目标――筹资最大化;终极目标――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高校作为基层预算单位,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与财政预算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新法的实施必然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影响。

(一)转变认识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意识制约。长期以来,人们对预算的理解停留在“预算就是估算,估算就是估计”的思维中,在基层预算单位甚至将预算视为可有可无之计划,缺乏在法制环境中对预算刚性的基本认识。基于如此思想意识,对执行预算有决定权的管理者,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本就不考虑预算的计划安排,随意突破预算、变更预算。这种现象在地方政府和基层预算单位均屡见不鲜。

随着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我国政府开始重视预算公开透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伴随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预算法的经济宪法作用愈加显现。作为人大机关颁行的法律,违反预算法同样是违法,构成犯罪者,同样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因此,高校树立依法理财意识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二)评价绩效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缺钱”的窘境。细分析,绝大部分高校缺乏绩效意识,以致粗放管理,不盘活现有资产,浪费资源导致缺钱,其实真正“缺钱”的高校只是极少部分。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固定资产存量以万亿元计,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数千亿元(2011年约为4 023.5亿元)。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盘活资产、节约经费的空间之大。开展绩效评价,提高高校管理者效益意识,对缓解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问题极为重要。

有人称,高校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最后堡垒。基于此,新法要求编制预算应与绩效评价相结合,旨在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这将促使各高校必须唤醒广大教职工的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为了贯彻执行新法,高校必须将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围。明确责任组织、规划绩效框架、设计指标体系、实施绩效评价等,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内容。

(三)跨年预算

跨年预算,即跨年度预算,多指中长期预算。中长期预算能有效地消除年度预算不连贯的短期化现象,克服资源配置和使用中诸如寅吃卯粮等行为,使受托者的受托责任更加完整、连贯和可持续。就高校而言,编制中长期预算是提高管理水平的表现,缺少中长期预算,就缺少对学科建设战略投入的规划,不利于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更不利于战略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价。此外,不编制中长期预算,不谋将来,很难发现并有效防范风险。

目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仅要求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而未要求编制中期或长期预算。同时在治理方面,我国高校尚存在许多不“自主”方面,这也不同程度地妨碍了我国高校跨年预算的编制工作。有调研表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未编制中期或长期预算,只编制年度预算。

根据新法要求,高校编制跨年度的中长期预算势在必行。有了中长期预算,年度预算才显示其系统性、目的性,学校的内涵建设才有连续性,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半拉子工程”。为此,高校财务部门务必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与战略规划部门的业务协调与调研等,规划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中长期预算的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细化预算

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表明,细化预算是企业加强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十分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细化预算的讨论持续不断。细化预算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财力资源、严格监控经费运行和准确评价经费绩效,而且有利于全面了解、掌握现有资源和业务状况。

然而,研究表明,绝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编制远未达到细化程度。新法规定,高校支出预算必须细化,从编制草案、预算调整以至决算、预算支出细化科目至功能类的项或经济类的款,一以贯之。同时细化预算是预算管理或管理预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细化预算,预算的约束性才能显现出来,也只有细化预算,严肃预算操作程序才有意义。

因此,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设立预算编制机构、明确责任人员、梳理会计科目并明确其支出内容,为编制细化预算提供支撑。

(五)公开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公共财政预算及其编制程序、执行结果应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既是法治国家的要求,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预算质量所必须的环节。

近年来,一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行政法规,用以规范财政信息公开的操作,但财政信息的公开状况与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随着公众知情权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必将要求了解和掌握更高质量的财政信息。因此只有行政法规是不行的,行政法规毕竟不是法律,效力级次低,约束性有限。新法对公开预算信息作出了具体规定和明确要求,高校作为预算单位,按新法规定将要公开的预算信息不只是“三公经费”信息,而是更多财务数字信息和运行情况说明。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必须扎实基础性工作,以经得起公开信息所带来的检验。

三、对高校业务管理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高校管理就是指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保障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其中也包括高校业务管理。高校业务管理就是指高校财务管理以外的高校管理,即对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维修保障等专业活动的管理。

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同,高校不是经营单位而是教育事业单位,高校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的是社会责任的履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教育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一样,也必须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尽量好的产出,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于今非昔比的、以资金活动为管理内容的高校业务管理,必须突出其应有地位,强化其应有作用,再不能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后勤”来简单定位。高校管理者尤其是高校的决策层,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业务管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识到高校业务管理对高校的规范与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高校财务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基于此,新法的变化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也必然影响到高校业务管理。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目标管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高校亦如此,高校应准确定位,并保持定位的相对稳定。进而规划出实现定位的战略性目标、战术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制定出高校业务目标。

作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高校预算应该体现预算主体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新法提出的预算编制新要求,也是从预算管理角度对高校目标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现实中,一些高校的发展定位朝令夕改、莫衷一是,目标不清,致使预算资金使用效果较差。还有些高校,没有编制中长期预算,缺少其指引,年度间预算连续性不强,以致投资失策,同样造成预算资金浪费。

强化高校目标管理,意在确立以发展战略为基础,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基石。这就要求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定位,科学修正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合理配置资源。学校定位、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是学校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编制的基础与前提。这不仅是学校决策管理层的事务,更是学校发展规划等战略研究部门的任务。

(二)细节管理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许多现代化企业的成功成就了细节管理致胜的典范。如果说细节管理在于其对实现目标的重要,那么从某种角度讲细节管理对编制出高质量的高校业务预算也同样重要。业务预算是学校在一定期间内运行发展的资金保障,也是该期间内运行发展的资金表达。一个高质量业务预算,不在于资金量的大小,而在于预算数据与未来实践的契合程度。新法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基层预算单位要以注重“细节管理”的态度,重视细化预算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操作。

首先,新法要求预算支出细化科目至功能类的项或经济类的款,这就要求学校预算支出时,必须根据未来年度内的运行发展,细化作业与事务,并结合财政预算科目核算要求,测算未来的支出。任何“拍脑袋”“说大数”的做法,都要不得。比如:人员经费预算,人事部门不仅要提供现有人员信息,还要提供预测的人员变动信息,等等。各业务部门提出预算支出时,必须从细节入手,使预算支出数据具有充分的信息来源和依据支撑。

其次,新法提出了绩效评价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支出预算时,必须按照《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指引,做好业务操作过程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并结合实际,建立具体、细化和系统的设备仪器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注重日常业务的规范操作,及时完善各项考核点的事项记录,做到真实完整。

目前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绩效理念还未牢固树立,“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支撑不强。这就需要在学校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各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做好考核指标数据或信息的记录、保存等细节事务。

(三)公示管理

公开的目的在于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规范。现今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原来奉若机密的财务数据,现在应该依法公示,大白于公众。新法正是因此不仅规定了依法“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要向社会公开,而且县级以上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

高校预算信息是重要的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是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规范预算信息公开,并使学校取得因信息公开而产生的正效应,应加强公示管理基础工作,使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缘于此,公示信息不只是相关业务部门公示行为本身的事情,更是事关所有业务部门的事情。

综上所述,新法对高校管理的影响是内在持久的,高校的管理者只有以法治的精神贯彻执行新法,才能适应新预算法的要求,高校管理水平才能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新预算法篇9

关键词 新预算法 财政职能

实施新预算法以来,财政预算不断完善,财政职能在逐渐转变,精细化管理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繁琐。如何转变财政职能、发挥好财政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预算法的特点

(一)纵横结合,完整预算

把政府的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管理是政府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要求,新预算法纵横结合,要求政府把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取消了先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从横向看,政府预算包括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纵向看,预算包括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进一步明确预算收支的范围,收入不仅包括各种税收和收费,还包括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保证了收入的完整性;支出分别按照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到项到款,确保了支出预算的完整性。以上纵横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预算的无缝连接,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制度的实施,从源头上保证了预算的完整性。

(二)统筹预算,跨年平衡

新预算法改进了原来单一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允许跨年度预算平衡。明确财政收支预算可以视情况编列赤字并分年弥补;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用于削减赤字和化解债务,短收则通过预算调节基金加以解决;与原先相比,对收入预算的考核更弱化,强调依法征管,支出则侧重对政策和预算的审查,强调支出预算的刚性约束。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允许专项资金、预算资金跨年使用,一是这样有利于实现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二是避免政府突击花钱,税收增长的不均衡导致财政收入出现较大波动。

(三)规范债务,控制风险

在原预算法下,各级政府预算只能量入为出,不得编列赤字。实际情况是各级政府出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尽可能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年来已形成巨额债务。据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案,我国2015年地方债务高达16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债务也就是目前地方政府具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但不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这些债务若不及时化解,必将带来严重隐患,也必将束缚地方的经济发展。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规范地方债务的管理,新预算法疏堵结合,允许地方政府适当举借债务,同时从举借债务的主体、用途、规模、方式、偿还等方面做出限制性规定。既规范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又适应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防范债务风险、促进地方稳定。

(四)完善制度,促进公平

我国长期以来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这个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各级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中限制性条件设置过多、资金下达进度缓慢、配套资金压力过大。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配套资金足额,发展的速度就越来越快;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地方财政无法配套,上级专项资金往往落不到实处,导致这些地区的发展受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解决现实中各地发展极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预算法明确要求“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各地政府还应当将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这些规定更有利于促进各地公平发展,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二、新预算法对财政职能的影响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国家政府分配社会产品、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的预算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具体执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预算法对财政职能的影响深刻而深远。

(一)全口径收入预算有利于财政更好地履行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全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多寡。与旧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把政府的全部收入均纳入预算管理,特别是原来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数量较大的土地出让金、政府性基金等。之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往往成为很多部门的小金库和腐败的滋生地,现在也一并纳入预算管理,不允许有游离于政府预算之外的收入,从而使政府的收入更具有科学性。随着收入范围的无缝预算,财政盘子的总量必然增大。财力的增强对财政履行调控和分配职能提供了更有力的基础和保障,也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同时,对抵制腐败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影响财政调控经济职能

在原来年度平衡的财政预算制度下,存在着由于过度追求年度预算平衡和税收忽冷忽热导致的经济周期风险,在经济偏冷、财政收入大幅削减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预算平衡,可能大幅度增加税收力度,导致经济雪上加霜;在经济过热时,本应采取抑制措施,但为了平衡财政目标往往会对抑制政策疏于管理,导致物价飞涨,市场秩序混乱。新预算法从原来的年度预算平衡转变为跨年度预算平衡,能够在经济周期内追求财政预算平衡,消除由于单纯追求年内预算平衡而导致的经济周期风险,有利于财政更好地实现经济调控的职能。

(三)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程度影响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

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其配置职能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并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情况下,财政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方法来促进资源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新预算法第十六条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对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将起到更有效的作用,也会更加促进财政的资源配置。

(四)强制性规定更好地促进了财政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

新预算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这为财政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履行具体的监督管理职能时,财政要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事前监督,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监督,增强预算约束调节力;加大对部门决算监督,提高决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加强财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为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提供人力资源;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规范财政监督行为,强化责任追究。

三、新预算法下财政职能履行的注意事项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履行好财政职能,需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保持分税制基本制度不动摇,适度调整税收分成比例和比率,扩大地方税种范围,保持各级财政适度的调节能力,均衡地区间和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异,使其适度向上集中和适度向基层倾斜。配合当前政府推进的供给侧改革,财政政策要通过各种税收措施,降低个人税负和企业成本,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降低个人税负方面,要改变当前个人所得税弱化为“工薪税”的现象,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将工薪、劳务所得等统一纳入综合范围进行征税,增强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对处于过渡期的“营改增”政策,要加快实施步伐,缩短过渡时间,尽快取得实效。

(二)增强财政公共管理职能

财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财政职能涵盖于政府职能之中。增强财政的公共管理职能就是要求财政利用政府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筹集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处于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一项事务,越来越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实施好财政的公共管理职能,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稳定,让人们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严格执行预算法,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新预算法要求除事项外其他预算内容全部公开,近年来,各级政府已推出了“三公经费”公开、部门预算公开,政府预算公开工作正在逐步开展。预算公开实质是政府活动透明,也是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透明;进行预算公开是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责任,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财政部门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法律,配合媒体做好预算公开工作,明确预算公开的重点,如专项转移支付情况、举借债务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审计报告等,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同时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四)注重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通过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的制定以及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同行政评价、预算编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这就要求把绩效管理的思想贯穿于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事前要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和财政评审,事中要跟进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事后要开展绩效评价,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对重点项目,要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防止因领导个人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四、结语

新预算法的出台,给财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履行财政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人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履行好各自的职能,发挥好资金效益。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邻水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S] . 2015-01-01.

[2] 新《预算法》修正案――六点亮点解读[OL].新华网,2014.

[3] 张默.新预算法颁布对地方财政管理实践的影响[DB].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016.

新预算法篇10

新《预算法》规定: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必须以预算为依据;二是限制年中出台收支政策;三是规范超收收入使用。因此,财务预算是行政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须和重要的手段,也是今后开展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只有切实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财、物全面组织、计划、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实施财务预算是法律赋予的功能之一,既必要,又充分。

一、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标志着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都需要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范围

1.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收紧口子,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约束,全面规避财务风险。新的经济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甚至是贫困县,群众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0 元,但是县城里各家行政办公大楼却一家比一家豪华、气派。四风问题严重。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新颁布并实施的《预算法》坚持勤俭节约的理念,从严、从细、从实,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经费以及办公大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的基建投资;并规定新法出台前已经建设的预算之外抑或是超标建设的,必须立即改正;同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处理。

2.明确全口径预算体系,打造透明预算制度,下好单子,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力。新《预算法》从主体、用途、规模、方式及控制风险五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作出限制性规定。由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经过认真、深入、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才作出战略决策的,因此,掌握了准确的财务预算就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全面按照预算标准开展工作,下好每一份单子,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3.收回票子,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新《预算法》改进了预算控制方式,建立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实现行政事业的中长期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预算是一种全新的未来预期性管理理念,做好预算对任何一家行政事业单位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财务预算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的具体化,接好地气,做好预算可以使每一家单位及时收回票子,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从对新的《预算法》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预算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作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调节年度资金丰歉的重要工具。因此,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建立结余结转定期清理机制,对包括本级财力抑或是上级安排形成的结转资金,只要是连续两年没有使用完的,都应该作为结余资金管理。这其中作为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可以用来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政事业单位要以新的《预算法》为依据,加大力度,进一步树立全员参与意识,营造一个和谐、稳定、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环境。要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赏罚严明,公开、公平、公正,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日常的业务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顺利地完成各项预算任务。

1.要积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科学推进预算管理工作。正确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涉及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因此,只有让全体干部职工都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都主动地为单位的预算管理建言献策,从每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工作环节考虑怎样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算,积极为单位、为大局承担自己所能够承担的职责。那么,做好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要积极推进预算民主管理,实行预算公开。新《预算法》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也就是说除了涉及到国家重大机密的事项外,其他一切只要是经过批准的预算、决算、预算调整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各种报告和报表,都可以也都应该在规定的期间向社会公开。只有以公开、公正、公平的透明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说明,开诚布公,襟怀坦白,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新的《预算法》的宗旨,也是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改革力度的方向。无论是各级政府抑或是事业单位,都应该积极推进预算民主管理,实行预算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单位的干部职工,真正感到自己有了知情权和参与权,受到了社会和单位的尊重,能够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大家积极主动地为更好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出谋划策的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

3. 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预算管理的科学、透明的和谐环境。要注意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通过整治政府预算的碎片化管理方式,进而清除预算外与体制外资金的滋生环境。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单位领导往往容易忽视为员工营造一个有利于预算管理的工作环境。他们不注意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激励员工逐步将自己的能量进一步释放,从而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因此,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一个适合广大干部员工有效地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环境,满足更多员工的合理需求,激励他们对单位预算管理所做的任何一个积极、有利的行动,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4.要积极推行预算管理的责任化。如何才能将行政事业预算管理的责任化落到实处,一是要认真编制责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单位的全面预算,还有各个部门的责任预算,由表及里,由内到外,形成了全面覆盖单位经济活动的预算管理体制。全面预算是从经济活动的客体来反映,责任预算则是从经济活动的客主体来反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责任预算是责任单位的工作目标,每一个责任单位的工作状况决定了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二是为了保证完成各项预算,各行事业单位要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和配套措施,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资方面的,只要是对全面实现预算目标有利的,都可以采用。具体方法有对短期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也有对长期目标实现所开展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多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将预算管理的责任化落到实处。

5. 要积极开展预算自主管理的绩效化考核。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审查将终结粗放管理阶段,从而进入以绩效论英雄的科学管理轨道。公开、______公平、公正的考核可以进一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落后的原因,落实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责任预算能够尽快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要在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的协调与指导下,通过绩效化考核,对每一阶段的执行情况进行论证,督促经济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有意识地实施相应的预算管理,采取正确的方法,比学赶帮超,尽快落实相关责任。

6.要实行弹性责任预算。新的经济常态下,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政事业单位所进行的编制预算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预计的业务量与实际业务量相差甚远。因此,要实行弹性责任预算,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最终的结果与原来的预算水平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增加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设计的可比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要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

新的《预算法》将遏制腐败,反对四风,避免三公经费支出以及过头税等乱支出、乱收费问题作为重点监控,要求在制、建、推上做好文章,尽快建立切实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

1.做好远期规划。新《预算法》强调规划能力,要把开展财政规划、部门预算规划和重大财政规划相衔接。

2. 做好目标控制。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收支目标,做到既不贪大求洋,好高骛远,也不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要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在切实掌握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根据新经济常态下的具体状况和客观要求,将经济发展的预算设定在合理的空间。要避免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发展要求,排除任何只对小地方、小单位有利,只在短期内有利,却对长期发展有害、损害全局整体利益的投机行为。引导整体的预算目标向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3.做好风险评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地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建立坚不可摧的抵御风险防线,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4.做好预算平衡控制。要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论是在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了超支抑或是短收现象,都要进行调节,通过补充预算稳定基金、化解政府债务或者其他预算资金等方式,实现收支平衡。

5.做好信息与沟通。大数据时代,及时掌握与了解信息并做好沟通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与完善信息平台,及时了解与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与每一个责任单位的所有信息,掌握他们的责任预算履行情况,了解各项指标的完成进度。从而掌握主动权,控制脱离预算的差异,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6. 做好内部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坚决执行新的《预算法》,开辟弊革风清的新局面,以上率下,从严要求,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要对包括内部审计、预算管理领导小组以及各个责任预算实施主体的监督机制进行定期抑或是不定期的评估,检测其有效性与执行力,提升整体水平,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要敢于自我加压,敢于向自己开刀,不断优党风、清政风、纠行风、正社风,强化内部监督,雷厉风行,动真硬,才能保证预算目标得以保质保量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