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19 21:10: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风险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亲身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体验性的学科,需要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为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利用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使用者、他人或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也存在风险的意识。

设计问题情景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制定。第一要结构清晰,确保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利用本节课知识来解决的,解决后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第二要适度的真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的问题,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这样更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风险的存在;第三要能激发学生动机中的情感成份,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感、成就感。

(2)改变评价方式,小组自评,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方式跟其它学科相比更为灵活,但操作起来也更困难一些。为此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学生之间互评为主。结合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做法,在评价中体会到同学的做法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从不限定具体的分值,而是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一般会教很多班级,对于学生情况不易掌握,很多时候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易造成师生之间关系不密切,学生有问题时不愿对教师说,教师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这种现状对于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非常不利,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利用技术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可以利用博客、微博、E-mail、QQ、飞信等软件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因为可以不用面对面甚至匿名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容易些,从而也可以尽快地深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等,能让学生相信你。

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1)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应对信息技术风险的内容。新课程中各学科都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利用,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会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在备课时主动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联系,给他们信息技术利用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弄清楚各科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做的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设计练习题。例如通用技术课中,技术的两面性是一个重点,在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同时学习到信息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风险性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技术的两面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提高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学科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一部分学科教师缺少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师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不了解,甚至有个别教师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或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查阅不健康信息,教师的这些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轻视信息技术风险。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第一,学校根据际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教师在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上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专门培训、网上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网络自主研修方式是最有成效的培养方式,它能增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持,与专家、同行们进行交流,能更好、更快的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利用学生活动强化自我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服务社会,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的风险性对社会的影响。这样,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比间接得到的知识更具说服力。

(1)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目前高中学校出社团活动不断增加,学生喜欢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认为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进入社会后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就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在一些高中社团的凝聚力甚至比班级还强,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教育对于预防信息技术风险具有更好的效果。

(2)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关教育。学校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化生活打好基础,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利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是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并且是亲眼所见,或亲身体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会有更正确的认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2

关键词:课堂环境;信息技术;教学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意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习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信息技术课最终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掌握纯计算机理论知识吗?不!应该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始终是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如果明确了这一点,信息技术课就不该是简单教会学生几个简单的基本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术下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在W习中遇到技术困难,再去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技术操作。

一、营造健康的课堂环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场所是机房,机房中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带来的污染是影响机房环境的最关键因素,而减少这些电子设备的污染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具体注意事项有:机房的规模以实际需求为准,不要放置过多的备用计算机;选择计算机时尽量选择辐射噪音较小、且对学生眼睛伤害略浅的液晶显示器;规划机房课桌布局时,尽量避免学生面对显示器背面;不要将交换机放置在机房内,增大噪音污染。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彼此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每周两节课,一般两节课是排在一起的,所以,每周师生只会见一次面。要改变这种生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方面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注,可以从记住每位同学的名字开始。我以前走在校园里不会有学生主动和我打招呼,自己也不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现在走在校园里,主动打招呼的学生多了,课余时间来找我寻求帮助的学生也多了。这样的改变就是从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的。课堂上,当我第一次叫学生的名字提问而不是叫学号时,学生脸上的惊讶、欢喜深深地印在我脑中,原来自己的这一点点改变会让学生改变很多。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认知技能的水平不同,其发展需求也不同。课堂中有这样几种情况:有些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敢兴趣,总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无所事事;有些同学总是不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做,而是做他们喜欢的,自己认为有用的任务。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到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满足了这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改善自己的教学。

三、钻研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由重视操作转向了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改变,改变了信息技术教材的命运,使目前的教材偏重于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材中技术的痕迹越来越少。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以技术为基础的学科,离开技术的支持是肯定行不通的。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一味的讲授,那么学生对很多知识只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经验,也谈不上提升信息素养了。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构建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传统的“教师演示D学生练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内容很多,任务驱动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内容很多,任务驱动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设计好的任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符合最适度原则。任务的容量、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承受的上下限,要处于最适度的状态;

(3)任务要具体可评价性,要设计具体的评价量规。

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就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在设计基础任务之外,要设计扩展任务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3

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

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

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学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学科教学

当今,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

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

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开始,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

、兴奋的心情,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并觉得信息技术课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非常好玩,于是非常想

学。但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

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其不意合适自身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

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

,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高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

培养为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

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

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课程教学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

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教学的改革,也要课时的合理安排,在高

中的信息技术课,每周一个班最少要开两节课时的课程,并且最好能连堂上两节课,对学生的掌握和巩固

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一节课下来用的45分钟,感觉到如果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程,学生进行练习、讨论、老师点

评、学生演示、老师小结等,时间都非常紧,有点"赶鸭子上路"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要改革

,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我

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作你模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机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

性被压抑,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呆坐机房、懒于动手的现象。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

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

只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育;变死记操作步骤进行简单操作的"封闭式"教

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教学;变唱"独角戏"的"注入式"单一教法为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和学生观摩

练习、矫正反馈、综合练习的"师生同台戏"的多元教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理

安排时间,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实习的自由度,同时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削弱教师的

主导作用,而是着力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获取"

任务"完成的成功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

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要使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效,就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教法。

三、合理运用游戏引导法。

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

;通过健康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能技巧。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益智性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近几年来,计算机游戏软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要表现在软件制作者在注重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

游戏的文化内涵,这使本来是"舶来品"的计算机文化又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我们将

游戏软件引入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游戏软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揭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作为游戏人物介绍,给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赤

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

2、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操作经验实际上就是认识各种类型的

软件,并熟悉掌握该操作方法。每种软件的界面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但是组成界面的各种"界面元素"却是

完全一样的,不外乎下拉式菜单、弹出式菜单、各种窗口、图标、组合框、对话框等等。益智性游戏软件

的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

、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

四、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提高,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参与学习和操

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应用中自主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

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可见,任何学习其本质就是学习者

个体的自主内化。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主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调

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内在加工(即"建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学习态

度和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帮助和激励,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

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它具有反馈、调节、改进教育质量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

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对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一个目标多元、手段多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

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广度、深度、厚度和

效度。在实践中我们将综合运用典型作品评价、成长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

技术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社会现象、道德两难情景或相关案例的方式,把握学生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考查学生的道德规范内化和习惯养成;尽量采用上机评价的方式,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

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在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

这样的情况:第一,教师上课只介绍一种论点,并将这种论点当作结论性的东西告诉学生,不允许也没有

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例如,关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的问题虽然有一个通常的说法,但

实际上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的因素。历史上围绕这个问题还有过不小的争论

,甚至到了诉诸法律的地步,但我们大多数教材连提都不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艰苦和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

识和认识的机会就这样被一个个地错过了。第二,概念或理论的教学从例题的选择、分析、求解到课后习

题的布置全部由教材或教师单方面实施,剥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权。例如,演示文稿的制作讲

解完了以后课本上早就给学生准备了几道练习题,对作品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

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更好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知识再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

更好、更有意思的问题。要做"自我简介","我的相册"全都一个模式,师生双方死扣课本。因此,一些学

生遇到教师不明确布置作业的情况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我们不难领会出

这样一种含义: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和教学都将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允许教师和学生享有自己的选择

权,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学在各学科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这一崭新而有旺盛生命力的科

学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信息技术的成功引入课堂,到今天教育工作者打算把

他接纳进高考的大门,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

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必将变得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材,必须提高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4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个非常短的环节,它不仅能唤起学生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整节课的注意力,而且它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并且帮助学生明确:我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另外,我们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倾向性和投入的热情,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导入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新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所上的课作好铺垫,要在“巧”字上作创设,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例如在上“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我就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课本资源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为主题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在本节教学中,我首先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经典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既有疑问又好奇:计算机还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计算机为什么这么听程序的话呢?计算机是如何执行程序的?出示课题,进入新课,先讲解古代数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再讲现代数学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讲解用计算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并记录,然后加以整理和分析。课堂观察可以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以历史或政治问题等,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课堂观察不仅关注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是否认真、解题是否自信、是否善于与人合作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等等。通过课堂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做出记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教师才能正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了解在学习的每一阶段都掌握了什么,努力方向又是什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有针对性。比如在上文本的加工时,我就先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学生先各自把自己的个人介绍信息加工后,再三至五人为一组对其组内进行综合评价,再形成新的作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5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中的信息,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式上,包括对教学资源的收集、课件的编辑以及利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原本略显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也能将较为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具体。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使得教学逐渐的脱离了封闭的状态,慢慢的走向开放。而通用技术是在日常活动中利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以及通用性。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用技术主要指的是一般的教学课程,并不是指单纯的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一般高中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科具有本质的区别。通用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就需要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教学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同属技术学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算是一门辅助工具课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利用其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

2.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教学难度。关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对通用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丰富高中教学的方式,并且能更加形象、直观的将教学的内容进行展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仅在通用技术教学的课程设计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各个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第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章节都是在教学实验室中完成的,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学生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很好的掌握电子技术,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并通过讨论、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我们有很多高中学校,其实并不具备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的条件,所以可以用专业的仿真软件来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也能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策略的整合,不仅简化了较为繁琐的课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生动、形象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2.3高中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那么在知识面上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利用目前网络信息高度共享、丰富、无时间空间界线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到通用技术教学课程中。这样整合的优点在于,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拓展新的知识,紧紧与时代接轨,并完善课本中的知识。如高中教学中,一些实验的过程与背景材料,不可能详细的整篇整幅的阐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去了解,这样不仅仅能够丰富知识点,还可以巩固原本学到的知识。

2.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教学评价的实施,这样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进行整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还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教学的网站,并设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将学生的个人档案储存到教学网站上。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网站能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设计等成果展示到网站上,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通用教学过程中。

3.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6

一、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来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并非高考科目,高中学生又面临较大的应试压力,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由于学校不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评估,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非常不重视,教学态度松散。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来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严谨端正,才能够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二、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尊重,实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素质、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来进行教学。例如,粤教版选修三《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能够了解万维网,并绘制网络浏览图;对于逻辑能力较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掌握P2P技术;对于操作能力较强或具备美学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并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定期为其进行辅导,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

三、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对信息的吸收、选择能力以及信息敏感度。学生往往仅仅将上网视为一种娱乐消遣行为,没有将互联网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很少利用互联网来促进自身的信息技术学习。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课中,就对如何确定信息要求和来源,如何对信息进行采集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的讲授,除了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之外,教师更要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起来。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贯穿到技术教学中来,经常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网站。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积极沟通与交流,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信息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学科问题。

四、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道德

在提高高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如果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作业中出现了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要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其了解自己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如果学生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危害,或者散布和传播了不良信息,将会受到依法追究和处罚。

要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绝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7

当前,信息素养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素质和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成为人才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几点体会。

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致力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氛围,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意义;相反,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基础较差的同学,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失措,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操作,还要有正确的示范,让他们养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和习惯。

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县级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对一些常用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能力,但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

2.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和信息道德意识的教育,使其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

加强对学生法制观的教育;近年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网络犯罪等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与学校、家庭、社会疏于安全防范教育有关,也与当前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无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法制观的教学,要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向学生宣传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普法教育,树立法律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不浏览、不传播色情和恐怖暴力等有害信息,不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要做到不违法,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磁盘,不非法拷贝软件,不对他人软件解密,不模仿“黑客”行为,不制作或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通过法制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度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非法活动,制造计算机病毒等行为是犯罪行为,从而让他们自觉遵纪守法,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

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健康的网络心理、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责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科学用电脑的保障。网络的便利,使得人们方便地获得免费的音乐、电影、知识资料,但也导致随意复制、侵权等事件的发生,导致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盗窃、散布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成为习惯,他们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在当前信息社会中,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还包括通过互联网学习如何检索、判断和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如果放任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游荡,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网络资源,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

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用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包括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

人身安全: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机房中由于计算机、空调器等一些电器的使用,导致室内空气受污染,使空气中负离子减少,另一方面机房中的家具和装饰材料等化工原料会散发有毒气体,加剧了空气的污染,特别是网吧,其环境卫生差。长期工作在电脑旁容易出现头昏、失眠、乏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甚至引起疾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应特别注意。

设备安全:由于计算机等设备与电接触,随意移动、拆卸机器或随意插拔设备容易引起电脑故障,甚至烧毁机器。我在教学中的经验是带着学生学习安全操作计算机细则,并把细则贴在微机室醒目的位置。

信息安全:在信息社会里,保证信息安全是很重要的,要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如上网不浏览有不健康信息的网站,不修改或删除别人的文件,不泄露个人或他人隐私,学会使用杀毒软件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等。

4.加强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3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号召“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小学师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孤立学习转化为新型的共同学习。为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一方面要坚持学习,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自己能设计、制作精美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同行的交流,参加各级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使自己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和教育信息化有正确的理解,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5.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家庭、学校、网吧等,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导致学习没有精神。我认为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②注意用眼卫生和劳逸结合;③坚持锻炼身体。

所以,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前提。

6.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人们参与网络传播提供了方便。首先,任何人可都可以在网上设立网站或网页。其次,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任何言论,从而导致网上出现了不少为法律所禁止或社会道德所不容的行为。所以,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在信息时代尤其需要加强,这是因为传统的社会条件下,人与人的交流是面对面的,人对某些问题的自律或良好的道德表象是由于受到社会的舆论的压力,但在信息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是隐形的,目前在青少年中存在网上说谎、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甚至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等令人担忧的现象,正是由于其信息交流的隐蔽性所导致的,

缺乏直接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的压力。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其危害更大。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修养的人。具体表现在:能负责任的使用设备和信息;不随意删除系统软件,篡改计算机的设置或故意删除、修改他人保存在计算机上的文件,甚至给别人计算机加设密码等;不制造不传播黄色的、反动的信息等;主动抵制黄、赌、毒、反动等不良信息的入侵;不非法复制软件和购买盗版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病毒;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做到网上文明聊天、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等。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实验;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72-01

数学,给大家的感觉就是难、枯燥、纯理论、脱离现实。其实这是人们对数学表面的认识,而不是数学的本质。事实上,数学是探求自然真相的一门科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自然情境中来体验、探索、发现数学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笔者就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数学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

1.1 信息技术使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成为可能。数学实验教学就是指恰当的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现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条件,课堂教学的模式,也由只靠黑板粉笔的静态演示,演变成利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几何画板等)来动态演示的新型教学模式,动态的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生动的展现出来,同时可以呈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

1.2 信息技术能变抽象的静态讲授为直观的动态演示。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定律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

在高中《选修2-2》中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中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以直代曲"和"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我用"迭代"方法借助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求直线 和曲线 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同学们从直观上理解了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小矩形面积之和就等于曲边梯形的面积,从而直观地理解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这一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

1.3 变"被动听"为"主动做",从而实现数学试验教学。高中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一个目的在于改变教师"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促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操作计算机,借助网络,真切的体验数学,兴奋的发现数学,进而激发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2.对教师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几点建议

2.1 继续教育必不可少。有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为了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学习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于数学老师要熟练掌握"几何画板"、"Excel"、"PowerPoint"、"数学公式编辑器"等教学软件。

2.2 数学为本,信息为辅。关于是否应该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拒^使用信息技术,认为只要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使用信息技术只是噱头,华而不实,对使用信息技术采取排斥态度;另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甚至于整堂课都完全使用课件,连黑板都不用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就其实质而言,它首先是一堂数学课,只是适时地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在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中来体验、探索、发现数学。所以课程整合,必须以数学学科为本位,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勿庸质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承传统教学之精髓,扬信息技术之长,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9

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技术把教育学、创造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组合教育资源,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创新教育,首先教师作为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需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努力创造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并努力探索创新学习方法,同时结合已具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时代,大量的超文本的信息,已经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现代化技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把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

计算机课中,如果对计算机一点也不感兴趣的话,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单调。“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也惊人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出奇迹。”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意辩论,自己展示,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乐意参与学习,他们才能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状态。

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多采用实物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时,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把计算机拟人化,通过计算机到医院看病的经过,来讲解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起始点。新旧知识间对比、迁移、转化,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是学生的思维转化点。抓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是推动学生思维的重点。”把远程互联网制作的所需知识间的连接点、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学生的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性,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总结和概括创新教学的经验,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美国学校的授课往往是先讲有关的现象,然后再给出多种理论来解释,至于哪种理论更有道理,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分析、比较和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归纳法。由于归纳法并不预先设定什么强制性的标准答案,鼓励怀疑和批判,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判断和选择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最大的优点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创造力和想象力。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把静态的教学转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感兴趣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兴趣。在设计任务时应选择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情境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进行任务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当学生们通过探索解决了某一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反馈。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发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分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情趣。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离不开多元化的评价,多元评价要从学生的诸多素质出发,注重全面性、科学性、个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新旧知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应突出“四化”,即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的应用化。对于信息技术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可以贯穿信息技术课程的始终,理论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基本原理等部分后上,将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加工和表达的部分先上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信息技术应用里来。

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要多联系其他学科,不能只讲本学科的知识。因为信息技术学科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要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例如,高中信息技术中数制的转换,在讲解之前先将数学中进制方面的知识复习讲解一遍,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的使用。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许多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不上打了句号的课,始终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例如,学习了怎么删除文件后,问:“还能不能恢复该文件?”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上机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总地来说,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传统的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相反,先进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篇10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使用信息技术对各种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能够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生动和形象,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对各种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行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模型的方法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但是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对一些几何问题的解释,对于很多其他概念无法实现直观地展示。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数学概念很多,并且有很多枯燥、抽象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三角函数、空间几何问题的时候非常头疼,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无法对数学提起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信息技术以其趣味性和直?^性,将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转变成一个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小题目,让学生通过轻松的方式来对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当前,在我国很多教学过程中,依然习惯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参与者,被动对知识进行学习,完全按照教师的步伐行进,没有自主地对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想要探索的问题进行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手段,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对自己数学知识中的盲点进行分析,找到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自己想要寻找的数学知识进行搜索,从而得出想要的解决,学会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概念教学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概念入手的,通过对事物的感性知觉过渡到理性的理解。数学教学中特别强调对概念的学习。例如:数、方程、函数、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垂直、平行、变换等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个概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动手能力。过去遇到一些难懂的概念,教师总是设法把它讲解透彻,尽量让学生听得明白,但是学生的参与是十分有限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丰富直观、展示概念内涵的数学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而计算机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恍如变数学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学生心目中的对于数学的形象定位: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计算机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现象与数学应用,展现数学概念的内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数学思维状态,这与过去单凭教师口头上来调度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路,无疑是增添了一个形象的教学助手。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任务教学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面对一个任务,对这个任务进行分析,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任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对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应用,从而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能够让学生便捷地利用手边的工具(手机、计算机等),对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搜索,并且针对某一个问题,能够搜索到与教师所教内容不同的答案,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发散,也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