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研究十篇

时间:2023-03-27 01:36:11

企业信息化研究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1

关键词:ERP;信息化分析;SAP;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63-03

0 前言

现代零售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性、人才密集性的行业特点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的行业门槛以及竞争的层面也越来越高,苏宁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苏宁电器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1 苏宁电器公司概述

苏宁电器自1990年12月26日成立以来,苏宁在业内一直以信息化水平领先而被称颂,在06年由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办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高峰论坛上,苏宁电器名列“2005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第45位,成为前百强企业中惟一入选的零售企业”,苏宁打造信息化商业帝国的计划和成果显得十分突出。获得2006年度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苏宁电器排名第16位,位居中国零售业之首。

2 苏宁电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 苏宁电器经营方式的特点

2.1.1 产品专卖

产品专卖是指零售企业获的某个品牌或某个品牌的某些型号产品区域专卖权。产品专卖权在国产家电中运用的较多,厂商往往以专卖权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为动因,换取商家对其产品的主推。专卖商品一般能保证15%的毛利,比一般商品高出2%至5%。于是家电零售商通常作用的方法就是拿出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主推荐某一品牌或某一品牌的某些型号,迅速提高其销售,短时间内增大厂家的回款额。

2.1.2 连锁的发展

家电零售业率先大力发展连锁。短短三年间,这些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翘楚。总部直接对分部店铺的选址进货库存销售财务广告等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总部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进货成本,而且价格上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使得这些家电零售商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2.1.3 价格优势

(1)低价的获得,大型家电零售商利用自己强大的销售网和销售能力向厂家大量包销或买断厂家的部分型号,获得厂家较低的进货价和额外利润,销量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2)低价的运用,大型零售商在获得这些低价资源后,往往只加了3%至4%的毛利,即向外抛售,这样宁可损失部分利润,也要迅速占领市场。

(3)低价的作用,商家利用低价冲击市场,首先提高销量,减轻库存压力,打击对手。其次低价容易吸引顾客,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

2.2 苏宁电器成功经营背后存在的问题

随着家电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连锁企业的发展。这其中有利润偏低和家电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矛盾激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滞后。

管理人才的短缺,连锁经营这种模式在国外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逐步演变而来。而在国内很快就从百货业专卖店发展到连锁,经验较少,有较强连锁发展和经营的人才相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很大的缺口。

管理制度陈旧,国内家电零售业大多起始于家族管理或高度集权式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的起始和成长阶段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销售额达到百亿水平的时候,就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这一方面国内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较多。2.2.3 管理工具的落后,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型家电零售商采用的管理软件仅限于门店和配送中心定时传输送货信息。实时销售、实时库存量、实时利润状况远远未实现。

所以苏宁作为国内较大家电零售企业,发现了管理问题的严重性,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ERP系统,科学的管理巨大的企业。

2.3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2.3.1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从这个图表看到苏宁电器在一直都在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1994年到2004年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之所以苏宁选择了集中式ERP管理方案.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集中式ERP系统实施容易,商品编码统一,各类信息账务高度统一,有利于合并报表,信息汇总

(2)系统安全性得到保证且成本低

(3)集中式方式除实现ERP信息系统集成外,还可实现办公系统(OA),人事考勤系统的集中管理

2.3.2 实施集成式ERP系统给苏宁电器带来的效益和帮助

这些系统的实施为苏宁建设连锁店提供了帮助,首先加强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数据信息的高度实时的集中,加强了总部对各予公司的有效控制管理,有效调配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其次,全国性集中式网络建立有效提高了集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映的速度。增强了集团决策分析能力集中式管理系统 为苏宁建立作战式的决策指挥系统打下了基础。

ERP系统互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按30家公司每年计算)人员节省费用900万元;销售年利润提高3000万元;物流、售后减少损失1200万元;管理费用减少300万元;实现了内部通讯电信每年节省费用100多万元。

2.3.3 企业信息化推进遇到的主要问题

作为拥有30家子公司的苏宁电器来说,信息化建设光在硬件投入上的资金就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和人力,能不能有所回报,有多大回报,这些都是决策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且在陈旧的和传统的业务模式推进新的系统和新的操作方式,也会使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注定在推进信息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资金不足。

员工抵制心理。

管理者观念、素质制约,信息化推行一定障碍。

制度冲突,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原有体制存在较大冲突,重组与优化流程的难度较大。

机构障碍,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人才不足,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技术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软件供应商不能很好的贯彻企业流程。

企业管理模式,结构惯性阻碍。

多产业与多元化给IT规划带来的难度。

系统软件价格昂贵。

3 苏宁现今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方向

3.1 苏宁现在注重IT系统深加工

苏宁希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与更灵活的ERP系统的结台来实现公司更加灵活的管理。实现在统购方式下总部与供应商的定单库。结算等实现在本地采购方式下;分公司与供应商的网上结算;实现总部和分公司的网上结算。实现B to C网上促销网上订购。完善现有供应链系统与上游厂家内部ERP系统统与供应商进行有效对接。

目前苏宁工与海尔、索尼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使厂家和商家在销售、库存结算相互透化.双方可以建立更稳固更长久的长靳台作伙伴关系。建立统一企业信息资源库.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更准确的决策系统。

3.2 苏宁启动SAP/ERP 系统升级项目的原因

(1)作为国内零售企业中信息化应用的领先企业,苏宁电器早在2000年就率先上线实施了ERP系统,多年来该系统成为国内连锁业效仿的模本。

(2)随着苏宁连锁规模扩大,异地扩张增多,尤其是公司上市后计划管理要求的增强,公司决定尽快把公司运营和管理移植到国际大公司通用的管理平台上。

(3)该升级项目于2005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采用了SAP/ERP这一全球第一的ERP管理软件,以管理集成度高、流程控制严密著称。

(4)2006年4月11日,苏宁电器、德国SAP公司和IBM在南京苏宁总部联合宣布,苏宁电器SAP/ERP成功实施上线。该工程创下了全球零售业SAP实施规模最大、实施周期最短两项记录,并且在国内零售业处于绝对的领先!

3.3 苏宁公司已经实施的SAP模块

图2 正在实施和使用的SAP模块

3.4 SAP成功实施有助于苏宁实现三大管理的突破

(1)投资、业务、财务、服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以投入产出、成本利润为目标,以个人、部门、公司为核算单位,全面贯穿业务流程管理,把流程数据、流程控制和计划管理结合起来。

(2)实现跨公司的管理。连锁运营的核心价值在于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过去由于政策的限制,认为造成连锁企业的独立注册,割裂运营,而SAP/ERP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 跨地区运营。随着连锁规模扩大,以及于外部环境相适应,总部功能需要拆分并在不同地区运作,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苏宁电器可以实现在北京采购、在上海结算、在南京服务等一系列战略调整的设想。

4 苏宁BtoC的IT业务的建设

4.1 苏宁家电BtoC与SAP系统对接

家电B2C的两个关节点,一是信息系统,一是实体物流操作过程。B2C业务是由网上订货来驱动后台,因此信息系统和物流如果能够达到同时对应和跟进,那就是最理想的状态。苏宁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是稳扎稳打。经过05年改造和06年系统调整后,SAP系统和B2C对接,达到了网站的商品价格及动态随实体店面同步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业务的自动化。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家电零售商进入B2C领域,但这其中展示的网站居多,各个环节都是手动生成,唯有苏宁通过B2C与SAP系统对接,形成了“系统自动生成订单――导入线下―― 自动形成销售订单――手动物流配送”的自动化流程。

4.2 苏宁网上商城的独立运营

苏宁对B2C称得上是精耕细作,很多人认为苏宁之类的家电零售商上网开店,还只是作为线下的配合性业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苏宁的网上价格会比店面价格便宜10%一20%,使得一些用户在商场看好自己想要的电器后再到网上购买,这种消费群由线下到线上的流动,并未为苏宁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这正是苏宁最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把B2C做成一块独立的业务,而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线下。我们所要吸引的是习惯于网上购物的人群,或者是那些因工作忙碌无暇逛商场的上班族,而不是因为便宜而进行网络购的消费者。为此,苏宁对B2C作了两方面的调整:

(1)加强网站设计的专业化,以吸引目标族群;

(2)在产品上动脑筋。由于习惯网上购物的人群大部分是年轻的白领,针对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苏宁网上商城的基本都是刚刚上市的新品或流行精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了线上和线下的服务;

电子商务对于家电零售商来说并非可有可无,也不应该被当作渠道的附属或者点缀去进行发展,以这样的思路经营电子商务是不会成功的,将来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以苏宁的谋兵布局来看,它的B2C做成独立的业务不是没有可能的。

4.3 [WTHZ]苏宁B2C业务需要改进的方面

苏宁对B2C业务十分重视,但要想使其成为与线下并行的独立业务,苏宁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拓展网上业务,用户的培育事关重要,而用户体验无疑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的重要因素。

(1)如何消除网上购物顾客的疑虑。

进行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对网上购买家电多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家用电器大都价值不菲,网络上并不能直观地感受电器的特性,还是眼见为实更让人放心。针对这一问题,苏宁电器网上商城花巨资打造了3D展示板块,但是目前还只有少量的货品有三维展示,大部分商品只有一张展示图而已。这样的展示也有十分大的弊病,近年来,一些零售网站的网页越来越复杂,比如三维显示的新技术的加入,大大减慢了网页载入的速度,网页的稳定性也降低,难免会流失一定的用户。最直观的应该是视频展示,可以用摄像机把新品的展示录下来,在线播放,这样电器的色泽、大小、功能可以一览无余,用户也可以放心购买。而这恐怕正是苏宁B2C改善用户体验的当务之急。

(2)网上购物后退货问题的解决。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虽然得到了较高的保障,但退货仍是难题。按照苏宁的规定,除非有质量问题,否则不予退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顾客仅是对电器的大小色泽不甚满意的话将无法退货。

(3)付款方式的多样性变化。

家电一般属于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而中国70%的用户习惯货到付款,如果付款方式不能改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用户网上购物的欲望。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

5 结语

苏宁电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来系统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来深,先从最简单的客户服务档案电子化到发展为各个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实行SAP/ERP系统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为一体,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和提高效率,使得整个企业更加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控制经营成本、缩短物料制造的供应时间、加速存活周转率、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多方面拓展企业信息化,独立经营网上商城,使得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更能减少库存成本和产品的流动,不断创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实施、设计[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崔本顺.由苏宁入津看家电连锁[J].中国经济信息,2003,(4).

[4]邱麦平.苏宁电器不断创新中提高单店效益分析研究[J].现代家电,2008,(08).

[5]许彩国.苏宁电器从粗犷化生存到精致化发展[J].市场营销导刊,2008,(03).

[6]Bettis R A,HittM A,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19.

[7]Lee H L,So K,Tang C.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 level supply chain[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5):626-643.

[8]Chopra Sunil,Meindl Peter,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Planning and Operation[M].Prentice Hall,2000.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中小企业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中小企业作为研究主体,探讨它们在信息化之路上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问题。原因如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至201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4千多万家,超过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GDP的60%,也为就业率贡献了很多。可以说,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功臣。但是,其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信息化建设上,都落后于大型企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商业发展,科技发展的时代的必经阶段,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已经走向信息化。但是,通过对一些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情况分析,发现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只停留在表面,即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未将信息化推广到更高层次的决策分析,辅助管理等。还有一部分企业购买的设备和软件只是一种摆设,并未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要想充分实现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软件购买,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企业要有实施信息化的内在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在技术上,企业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具备适应信息化的创新能力;在管理上,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并且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加以扶持等。即,信息化虽然是带动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并非一蹴而就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信息化技术的供给方:软件开发的途径很多,可自行发开,也可以购买,甚至协作完成等。但是,目前的中小企业实力有限,大部分信息化的软件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供应商,即向专门的软件开发商购买。然而,不像大中型企业,有IBM,Microsoft等实力雄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给予供给,中小企业受资金,规模等限制,很少有专门的IT服务商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的软件。并且,国内信息化软件供应商整体呈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水平落后的特征,许多软件必须依赖于国外昂贵的进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彻底实现信息化变得更加艰难。

(2)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方:21世纪已经是信息时代,虽然中小企业悉知信息化趋势无法逆转,也相继实施信息化,但是其主动性不足,观念也不正确。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且无形的技术,但是许多企业被所谓的“技术高手”所影响,只重视硬件的使用,而忽略了软件服务,将无形的电子技术看成没有价值的东西。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许多企业购置软件产品却没有应用,是一种极其可惜的浪费。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这方面人才的缺失,且创新意识不足,就缺乏信息化的主动性,对信息化的资金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信息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化也应不断更新。但许多企业由于积极性不足,资金不足等,只在前期投入,无法后续更进,势必造成信息化的失败。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

加强企业信息化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和需求方——中小企业。

(1)软件开发商: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他们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顺利实现信息化的“衣食父母”。各大软件开发商应该关注到中小企业这个强有力的市场,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设置符合其生产经营的软件服务,积极与各个中小企业进行协作。而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给大型企业提供适应于大企业的个性化产品服务。同时,各大软件供应商也应该积极向国外引入先进技术,拓展自身产品的实力,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赢得国内中小企业的信赖。

(2)中小企业:首先,中小企业要强化企业信息化的观念,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管理层是企业的行动指南,只有管理层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企业内部推广,进行宣传,员工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信息化的觉悟。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投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一个是人才。在资金上,信息化的金额挺大的,但是只要用对了信息化技术,回报永远比付出要多,关键是要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当然,这不是要中小企业盲目投入,而是合理规划,积极寻找优秀可靠的合作伙伴,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人才上,中小企业要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意识,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使员工能够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最后,中小企业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争取掌握软件开发技术,设计属于自己的网站,拥有独立设计产品的能力。毕竟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还是要依靠自己研发。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度已经今非昔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甚至有些企业尚未开展会计信息化。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不如大型企业,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程度也较大型企业低,其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难度大于大型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推进会计信息化时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评估不足。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还不成熟,组织管理还未完善,对自身评估的系统不够全面。然而,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可观条件,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许多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时候,对自身的基础和管理条件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也缺乏对外界环境的了解,对如何开展信息化,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并没有一个规划。这样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实现会计信息化就是使用财务软件处理财务问题。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时候,将计算机人才和财会人才混为使用,造成公司管理的混乱。

(2)会计信息化设备更新缓慢。产品更新换代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事项不断丰富,财务软件也随着经济的进步在更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早些年前购买的软硬件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业务的需要。然而,由于企业本身就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业务拓展等压力,在资金上比较欠缺。而信息系统的重新购置或者更新投入较大,而回收期比较长,中小企业对此往往顾虑较多。再加上高级的专业人才参与的积极性较低,也影响了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实现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任。笔者针对中小企业在推进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两点浅薄的建议。

(1)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一个必须条件。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企业的账务处理一般在计算机上完成,原先必须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工作可能由其他人完成;原先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可能现在仅需一个人就能够完成。因此,工作的浓缩需要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的监督。如果内部控制出现漏洞,那么职权混乱的现象在计算机操作下就会被扩大,严重危机中小企业的发展。

(2)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度和财务人员的素质。优秀的财会人员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使其知识与能力与时俱进。同时,会计信息化并不只是会计人员的工作,而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管理层应积极开展,制定适宜的工作计划和指导方针,推进企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姜岳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

[2] 胡磊.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思考与探索[J].企业经济,2011.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人员 信息化 信息素养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目前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热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多次提出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将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为:认识不足、人员准备不足、信息化制度不完善、软件市场混乱、政府引导不足等。本文期望通过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内涵及结构,找出改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政策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素养研究综述

在信息化素养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对信息化素养的统一的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化素养,其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其后,Burnhein・Robert认为作为具备信息素养是指备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Lenox等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国内,王吉庆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陈维维、李艺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李艺等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个部分组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与时代要求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多元化、有层次的综合性概念。

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理论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陈皓指出,经营管理层信息化素养的缺乏,导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被动进行的,效率较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要发挥领导的领导、组织作用。万建香也发现,企业管理者应该把“两化”融合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平台,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

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会制约企业信息化进程。王晰巍等在研究吉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时指出,吉林省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没有摆在其应有的位置,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足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张戈等研究发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意识等对“两化”融合绩效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其中信息化意识属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范畴。

综上所述,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问题,有利于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助于完成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三、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构成

对于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共分为六大部分49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42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素养的主要构成如下:

四、总结

本文中笔者针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减少主观障碍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为设计信息化素养提升方案奠定基础;这有利于形成信息化素养提升机制和评价模型,以便为完善相关政策和考核标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皓.论企业的信息化素养[J].科技与经济,2006(23):66-67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2008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

0 引 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评价问题,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却较少涉足。而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和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以后进一步建设起到反馈和控制作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工程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 500 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 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 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 PNi)/N,i =1,2,3,L 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 Informationization Index)。通过下列公 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 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 二级: 65≤EII<80 三级: 50≤EII<65 四级: 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 SAS, 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 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 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4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l

LIU Qiushe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kes a new topic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we need the combination of talent and personnel trained must have the ability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urrent statu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problems, proposes a "tripod" type training program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summarizes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raining program, and has achieved goo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training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 “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部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6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电网企业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90-01

1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电网经历过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计算机专用的SCADA系统,第二个时期是计算机专用的EMS技术,第三个时期是UNIX开放式的系统建立,一步步的走到现在这个现状,市场和电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把测量控制的动态分析,建立一个系统的网络,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什么都是信息带动发展,管理信息和网络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由网络管理人员的系统,不但要在国内建立健全的体系,也要防止国外对我国电网的侵犯,提高电网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在领导、标准、规划等方面统一,发展一个跨越式的系统模式。

2 电网企业信息化研究

在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断的积累,主导意识的缺位,信息管理的进入时期太短,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虽然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的改善,但是这也是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还是不能把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资产的维护和生产的分离,导致现在的管理和决策的分离,没有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化的规划分离使现在的企业缺乏自动化的调度和管理,没有这样的一个管理平台,数据和模式上的分离,把网络的资产和网络的信息分离,没有一个统一的记录,没有数据的统一电网元件,数据就会出现重复和多层含义。生产控制的一个专用网络的建立,数据的流动和实时就会相对变得很弱,下一步的发展就会阻止,模块式的管理会有很多矛盾,同时也会给信息化带来很多曲折发展,在一样的技术平台上,系统的实现是不同的,拘泥于原油的流程是ERP技术的失败,不能建立全局性的企业和视角研究的战略,管理的变革不能使两大体系融合,规划、运行和维护等的缺乏都是现在的研究方面,应该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3 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发展趋向于同一,也就是两大体系的同一,进行变革和融合,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个新的平台。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多应用层次的平台是在现在电网平台的发展趋势,把局部应用变为协作应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在发展中产生控制系统,在技术和分析之间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也要和技术发展紧密的结合,管控分离和信息一体化的转变,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式和规范,把各级数据的范围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数据的规划后,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同时业务一体化,跨流程系统业务的整合,管理扁平化也是企业的原则,把系统的环节服务到位,实现适应性的管理,展现一体化的实现,电网的企业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这样会给每一个层次带来服务性的协调,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改善这些体制和系统中的不足和缺点,依据数据的综合分析,展现科学的决策,业务的导向和效益导向的两不误,建设一个走向专业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这些答案不能建设信息化的体系,但是把这些信息作为投资,融入到建设过程中,获取电网效益的提高结果,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是现在我国加强完善的系统。

理念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融为一体不仅仅是现在的探索,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分析,要把这个横向发展也向纵向发展,把整体的企业文化匹配,把这个适用性的系统不断地更新和改善,真正的运用到我国电网的使用上,把电网企业信息化建立成投资、规划、运行和卫华的整体的体系,第一层是数据库,信息的编辑,第二层商务智能平台,构件中间平台,第三层是企业公关的组件,服务线路的实践,这就是系统的管理,我们要把这层次做的更完善和细腻。

4 结论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在国内建立健全的体系,也要防止国外对我国电网的侵犯,提高电网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在领导、标准、规划等方面统一,发展一个跨越式的系统模式。在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断的积累,主导意识的缺位,信息管理的进入时期太短,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不能建立全局性的企业和视角研究的战略,管理的变革不能使两大体系融合,规划、运行和维护等的缺乏都是现在的研究方面,应该进一步的得到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发展趋向于同一,也就是两大体系的同一,进行变革和融合,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个新的平台。这些信息作为投资,融入到建设过程中,获取电网效益的提高结果,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是现在我国加强完善的系统。提高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创建创新性技术和创新性管理是现在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江龙才.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集约化发展的思考[J].电力信息化,2007(1).

[2]贾小东,段琪,王嘉.电网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陕西电力,2010(2).

[3]王熙亮,王秀亭,陈永权.基于AHP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指标综合评价模型[J].电力信息化,2004(4).

[4]叶代亮.电网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电力信息化,2007(2).

[5] 李向荣,郝悍勇,樊涛,唐跃中.构筑数字化电网 建设信息化企业[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17).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7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信息化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的企业,其信息化投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以投资回报为生存准则,因而重视信息化的投资结果。

    信息化效益的研究对于明确信息化投资成果,提供反馈信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

    本文基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特点。这对于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定量数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可认为,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的考核。企业信息化评价由于渗透性强的特点而变得复杂,在评价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力的提高,企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力在于其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了由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和创新力有机结合的企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模型。三向量的合量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是综合评价的依据,在每一维度下又有相应的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所要处理的数据特点将采用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息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分析

    (一)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上述指标体系中每一要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对给出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讨论n个因素中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时,将定性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的语言量化,引入函数 f(x,y):

    本文在处理数据时,将直接对所有二级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并分析计算结果,由于一级因素因素集较小,不予单独计算。

    (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经过对一千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比较,把一千家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 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 10亿,至于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下和10亿以上的企业由于所占比例较小,不加以考虑。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1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多个二级指标,对这些二级指标分别用相应的数据来替代,具体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信息化投入/销售收入,信息化经济效益——销售利润率,企业升级规模速度——企业2012年销售目标收入/2010年销售收入,研发技改投资成本比重——(研发投入 技改投入)/销售收入,知识资产投入成本比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经费投入/销售收入。本文数据是基于2009年的企业数据,相应投入和销售收入都是2009年的值。

    由以上数据处理方法可得如下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矩阵为:

    根据专家意见法得到评判矩阵,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10亿,其单因素评判矩阵分别为:

    在权重矩阵和单因素评判矩阵可得的情况下,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 可计算出综合评判矩阵,这里只给出第一类的情况,剩下的两类情况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来。

    综合评判矩阵中每一行分别表示一种因素,共有六种因素;每一行有五列,分别表示五个评判等级,第一列等级最高,然后依次递减,最后一列等级最低。每行最大的数值表示该行所代表的因素所处的等级,例如:第一类中的第二行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 ,该行最大的数值为1.4452,所在位置为第三列,所以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处于中等水平,类似的可以得出其它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级水平。

    将三类情况下的数据综合分析可得,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的各个因素影响等级比较低,较低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高等级的数值;规模中等的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数值大小比较对称;规模大的企业正好与规模小的企业相反,其各因素的影响等级比较高,较高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低等级的数值。由此可以得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明显,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很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可清晰的看出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是很大的,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信息化作用程度具有相似性,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作用对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已经显得举足轻重,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共识的大环境下,企业应着眼于使信息化支出在营收中所占比例最优,即以最少的信息化支出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升级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化,经济效益,创新竞争力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总效益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2]李宏艳,董军,杨善林.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3]唐志荣.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4]张维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宁夏大学学报.2002(9).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云计算;财务管理信息化;SaaS;IaaS;PaaS

一、云计算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就现阶段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来看,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高,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引进通用的财务软件来实现,实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够高,而且更多的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并不能熟练的操作和掌握财务软件,并没有使财务软件应用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发挥,此外,相关的财务信息并不能实现共享,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衔接能力不够强,所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信息化,依旧需要人员来处理和分析相关的财务工作。而基于云计算环境下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而且通过信息共享、租赁等方式能够大大的节省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去研发新的项目和产品,此外,基于云计算的Paas服务模式能够实现定制化,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以云计算环境为基础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云计算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

现阶段,云计算以服务类型为分类方式时,云计算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对应为Iaas,平台即服务,对应为Paas,软件即服务,对应为Saas。所以在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模式研究也需要从Iaas、Paas、Saas三方面着手,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Iaas服务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Iaas这种服务模式的使用可以将企业租赁来的服务进行最大程度的运用,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云架构底层的硬件资源,包括PC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网络存储器等资源以及包括服务器的CPU和内存的计算机资源通过租赁的方式来为相关的客户提供一定的服务,即主要以租赁的方式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通过代替传统的信息化模式通过一次性购买信息化设备来降低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成本。而这种方式的使用需要企业通过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获取相关的服务。第一种方式为按需租赁Iaas,即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需求以按需租赁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企业的零时性需求,在运营高峰阶段需求增加,但是用完之后会返回平台,这样一来能够大大的降低IT的投资成本,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服务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对于云端上所有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第二种方式是基础设施外包服务,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时,可以不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是通过租用云计算平台来实现,在租用的与计算平台上部署企业的应用,以降低企业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成本。

(二)Paas服务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Paas服务模式是一种最适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模式,相比其他两种模式,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定制化,所以在最适合企业在此服务平台上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型,究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任何一个中小企业其财务活动是在时刻进行着的,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财务活动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所以对于数据精确掌握控制的要求也会逐渐增高,而以Paas为平台,可以有效的缩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周期,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IT资源投资的回报率,对于云端上各个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基于Paas的定制化特点,中小企业在以Paas为平台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时更多是需要将系统开发的权利从技术人员转交给企业用户和业务专家,以更快更好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定制化。

(三)Saas服务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Saas服务模式下主要是将相关的财务软件作为一种服务向相关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应用程序,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将Saas作为一种内部服务程序来进行财务处理,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受资金的限制,所以一般都没有自己的数据库,而Saas就可以为更多云端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共享实时数据,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的需求,为企业的决策和其他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使得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和管理绩效都有所提高。

(四)与计算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模式的实现

通过上述对Iaas、Paas、Saas三种模式的分析和研究,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实现需要以Iaas、Paas、Saas三大服务为根本的支撑系统,而为了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控制性,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时要进行适当的资金投入来部署企业内部的IaaS服务,以确保企业的核心数据和机密数据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保存和部署,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此外,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外部涉众交互模块和内部财务管理模块,在外部涉众交互模块主要涉及到税务局、股东、银行、客户、供应商五大群体。而内部财务管理模块主要分为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种服务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下需要使用不同的模式,例如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机密信息,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混合云服务模式;当企业在处理核心利益的业务的数据时需要采用私有云的服务模式;而当企业在处理大量无关紧要的基础数据时就可以使用公共云服务模式以减轻私有云的运算负荷。

三、云计算下中小企业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注意事项

由上述分析可知,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和复杂的过程,所以为保证其高效落实和运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基础的问题。第一,对于新兴的服务模式,政府一方面在充分鼓励企业进行应用和推广的同时要构建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力求云计算能够在一个规范化、严谨化的环境下运行和推广,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控力度,以减少其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和损失。第二,对于企业来说要慎重选择服务商,面对层次不齐的云计算服务商,企业能做的就是做好使用前的调查和分析工作,选择信誉好、可信度高的服务提供商,以避免企业隐私的泄露,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企业还要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意识到云计算已经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云计算的学习力度,充分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明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云计算服务模式,营造全员参与的云计算财务管理信息化氛围。

四、结语

总之,云计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小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而且还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门槛,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以及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预见,越来越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将在云上进行,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将有所提高,但是要想在云计算环境下更快更好的构建企业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就需要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的掌握企业的特点,明确相关的注意事项,不断的提出更多更好的优化建议,而本文仅是笔者对云计算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做进一步的努力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展.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2]刘桦.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2015(23).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9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成功关键因素

1.引言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适应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地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关于企业信息化的定义、特征、实质意义,以及如何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是很多人一直以来很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ERP是制造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ERP引进了中国。目前引进国内外ERP软件的企业很多,其中有些企业应用较好,但大多数企业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有些企业甚至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对成败因素分析来看,除了某些企业的特殊因素(如企业重大的机制和人事变动、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等)以外,绝大多数失败因素是由于实施不利而造成的,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企业自身对实施重视不够,实施工作抓得不利;其二,销售软件或开发软件的公司

(或技术部门)对系统售后的技术支持服务不利。

2.信息化产生的背景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来的。1963年,梅盅夫在起所著《信息产业化》一书中首先向人们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当时他就预感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广泛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推入“信息化社会”。但是对于“信息化”这一特定概念的定义在当时并没有清晰一致的认识。直到1967年,日本在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一起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比照“工业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信息化”概念,并尝试从经济学角度界定其内涵: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具有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改变。尽管现在看来这一定义并不全面,但它无疑为后来的信息化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确定了一个基本方向,即“信息产业”。后来,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引(NII),以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的引入,又对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导向技术进行了探讨。

3.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的两大任务是广泛应用现代电子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又必须围绕着产品来进行,那么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和在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上,构架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在上述四项内容中,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三项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使企业中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在信息流的科学管理之下,实现合理有序的流动,充分利用与企业外部的信息交流,实现对市场的预测和市场对企业的信息反馈。使企业领导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

4.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全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搞好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陈禹教授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需,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改革全方位的深化。他的这些观点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种共识对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5.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关键因素

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系统。对于从传统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转化的企业,推行企业信息化系统确实是一场“大革命”。所涉及的问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除了要改造原有的管理模式、流程、方法、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传统观念,因此,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是很困难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分析如下:

(1)UIS-用户信息满意度

当前,国外把用户信息满意度(UIS-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作为MIS成功的主要因素和评价标志。UIS理论认为MIS的失败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差距造成的:

①用户需求与开发者对需求理解之间的差距;

②软件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差距;

③提交的信息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由于以上三方面差距的存在,使系统偏离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效用,甚至使用户抛弃这个系统。

分析以上三个差距,可归结到一点就是开发者或技术支持人员对现场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有差距,这样不论在实施的支持服务中或者对软件剪裁及用户化修改中都不能切中要害,只能生搬硬套,这样的支持服务必然不能使用户满意,不能保证系统实施的质量。因此,实施和技术支持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尽可能多了解现场和用户需求,把企业信息化理论活学活用,使实施和支持服务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切地对商品化软件进行剪裁和解决好现场的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实施支持服务水平的关键。

有人认为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商品化软件,用不着搞需求分析(或系统分析)。这是一种偏见,特别是对中国来说,企业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从其自然属性上看是具有通用性的。因此,企业信息化基本原理和逻辑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可以使用的。但企业信息化软件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受到国情和厂情的限制,受到企业的体制、规章制度、方针政策、企业的特点、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我国企业中应用企业信息化软件,既要学习企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又要结合国情和厂情做好用户化修改工作,这样企业信息化软件才能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应用。那种推行“标准模式”,企图用外国所谓的“标准模式”改造中国企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如果不承认这些差异,就等于忽视企业的个性。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优点和缺陷,特别是成功企业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绝招”,如果用统一模式去塑造企业,就会使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在实施和安装企业信息化软件如ERP软件之前,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提出合理的ERP解决方案。这包括两个方面:

①凡属符合中国国情、厂情的合理需求和企业的优势及特点,则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企业的优势及特点。

②凡属企业中现存不合理和落后的管理方式,应该通过对企业现行系统的诊断和分析,协助企业改造现行管理,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系统,才能使ERP软件真正地发挥效用。

(2)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成功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是开发企业信息化软件(ERP)成功的关键。这一条已被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所证实。美国一电脑软件咨询公司在总结企业应用的经验报告中说:“目前一些企业实施集成化的电脑管理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部门与其领导没有参与系统开发的领导工作和缺乏对企业职工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在我国企业推广应用ERP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为什么企业领导要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企业开发ERP系统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项目,企业领导必须下决心,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并监督这些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这项工作从立项一开始就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

②企业ERP的开发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将牵扯到企业各有关管理科(处)室和车间等单位,需要这些单位在统一的计划下,协调地开展工作,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具有企业调度大权的企业领导参加,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企业ERP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如果只凭少数计算机中心的人员推动这项工作是极为困难的。

③企业ERP系统的建设不是某种局部的技术改造,它要牵扯到企业的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老企业中,推广ERP系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传统手工管理模式的改造。这种对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上的重大变化,是属于企业的全局的重大决策。因此需要企业的领导班子,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周密而慎重的研究,才能做出决策,这项工作不是计算机人员所能决定的。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买来或开发的软件也不能在企业中成功地应用。企业领导要对系统目标的制定、系统的功能设置、处理模式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参与讨论和进行最终决策,否则会导致重大失误和造成损失。

④ERP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人―机系统。要使系统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涉及人的认识的转变,更会涉及人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学会并习惯于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而不再是凭感觉和经验。这样,就必须使企业从上到下作为整体形成一种共识。成功地实施ERP系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改变企业中原有的一切不合理的因素,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产生的阻力是可以想象的。没有企业领导的推动就无法克服这种阻力,特别是用计算机管理代替手工管理的切换过程中,会取代和改变一些人的传统手工管理的作业方式,如果没有来自领导的推行计算机管理方式的坚定的决心(甚至有必要时下达强制性命令)就难以克服企业中可怕的习惯势力和巨大的惰性。

⑤企业领导应对建设ERP系统客观需求的急迫性有充分的认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客观要求。只有这种发自企业内部迫切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才能形成真正持久的巨大动力,才能克服实施ERP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遇到挫折才不会退缩。

(3)企业信息化软件(ERP)的教育培训必须放在首位

ERP是一项高技术,它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涉及企业各方面的人。因此要实现这种高技术就必须提高现有人员(包括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这样他们才能适应新系统,使用新系统。因此,在ERP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自始至终抓好各层次人员的ERP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应用ERP系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

培训不只是技术方面的,还在于提高对ERP的认识,特别是广大的管理人员要转化传统的观念,认识到自己才是ERP系统的真正主人。系统的实施必须依靠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通过培训,他们会了解ERP的思想和功能,了解企业实施ERP系统的必要性,从而增强信心和热情,同时还会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自己在实施工作中应尽的责任,使自己尽快地进入角色,与计算机中心人员密切配合,详尽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见解,努力掌握好本岗位的应用技术,认真参与实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实用的好系统,使ERP系统具有生命力,在管理一线扎根生长。

(4)从基础工作抓起

先进的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坚实基础上的。ERP系统与传统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相同。因此当企业实施该项目工程的时候,我们必须从整顿企业原有的管理和工艺过程的基础入手。

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搞好三结合:即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管理整顿相结合;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管理的整顿和技术改造可以使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也使企业管理的整顿和改造具有更高水平,抓好基础工作包括:

①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要求基础管理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对传统手工管理中基础数据的不统一、不完整、不准确的混乱局面加以整顿。

②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实施推行过程也是对传统的制造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整顿提高的过程。整顿的核心是解决信息的收集、输入、处理、输出和使用的工作流程符合企业信息化软件逻辑的要求,因此,在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转变观念,要权衡传统管理制度的利弊得失,逐步建立先进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系统运行水平。

③手工管理的制造标准和计划的期量标准,往往受到手工管理机制条块分割的影响制定的口径不一致。企业信息化软件是一个集成化系统,因此要求整个制造系统从设计、工艺、计划、供应、生产到成本核算要统一口径。这样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反复协调,取得共识,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制造参数与应用的管理模型有密切关联。在由手工管理模式转换到企业信息化软件模式过程中,必须对各种参数作相应的调整。

④对于企业存在的不合理的工艺流程和物流过程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软件这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建立在先进的物质基础上。

(5)强化项目管理在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中加强项目管理对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制定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项目进度、质量的评测标准,进行项目各阶段的考核和评估,只有强化项目管理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实施成功。

6.结语

我认为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营运过程的再造是必要条件,因此对如何使流程再造推动成功,是值得深思的。流程再造要能成功实施,可从人的推动方面、分析企业组织方面与目标绩效的评估上来看。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企业之多、类型之复杂也是世界之最,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和本地的情况结合,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和本地、本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应该是建立在工业自动化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首先应有一定的工业自动化的基础,才能实现信息化,如果企业技术基础很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很低,那么企业就不能实现信息化,这时应先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上下功夫,而不是多谈信息化。

总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成功的前提,而分析它的成功因素则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22.

[2]杨志主编.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3]许边,武坤,胡南.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管理[J].市场与电脑,1998,(10):18-19.

[4]钱志新.关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J].现代企业研究,2002,139(5):21-22.

[5]虞涌超.企业信息化之我见[J].今日电子,1998,(8):7-9.

[6]张玉峰,徐敏刚,陈观发.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12):78-80.

[7]陈正清.关于企业信息化问题[J].中国信息导报,1998,(6):28-30.

[8]程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5):103-106.

[9]陈禹.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任务和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1998,(08):10.

[10]赵.关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企业导报,2001,(12):57.

[11]陈丽华.企业信息化浅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5):80.

企业信息化研究篇10

1电力公司信息化可视化展示概述

信息化技术在电网的运行与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化的采集、加工、整理、分析、处理等实现对企业资产信息的整合优化管理以及共享,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管理的现代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江苏电力在2013年立项开发了企业架构可视化平台,针对当时的架构元模型对架构资产维护、架构管控、架构查询与分析等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通过健全的企业架构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公司业务流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信息化架构资产实现可视化展示,通过强化数据的架构处理,逐步优化和深化架构资产管理,完善架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对架构资产的全面监控管理。

2企业架构可视化展示平台的应用

2.1企业架构分析

该平台业务上可以将企业信息化架构资产划分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在业务架构上,主要包括维护业务域、业务职能、组织机构、业务信息以及业务流程图等;应用架构则主要包括维护应用功能、组件功能、组件集成、应用服务、角色等;数据架构主要包括维护数据库、物理模型、数据主题、逻辑模型、数据集成等;技术架构主要包括技术域、技术能力、软硬件系统的维护等。通过对业务流程、物理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进行属性、描述等的设计,为企业架构管理奠定基础。

2.2维护业务流程

我司建构的企业架构可视化展示平台能够通过拖曳图元实现流程图的快速绘制。首先,新建流程的名称、英文简称、中文简称、时间以及相关描述字段。接着鼠标双击活动就能编辑名称或是在活动的属性面板中编辑其属性信息。在该业务流程保存后就会自动创建同名步骤,用户可以继续添加步骤或是对现有的步骤进行业务信息、关联任务、功能末级等的定义。在属性面板添加关联岗位信息,只需要双击岗位就能完成岗位的关联。接着我们需要设置关联项目任务,建立起活动与项目任务之间的关联性,若操作默认流程,那么相应地项目任务将会自动关联到活动中,而且操作人员还能继续添加项目任务。然后为活动关联末级功能,默认关联到活动的第一个同步步骤上。最后,我们选中流程的全部或局部,点击鼠标右键另存为片段。这样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图绘制就快速的完成了,在下次使用时只需将其拖到画布中即可,直接可以复用片段中的结构布局以及内容。

2.3维护逻辑模型

首先添加数据主题,明确维护数据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关系,接着就可以导入逻辑模型,打开末级数据主题,点击导入菜单就可以弹出逻辑模型页面,点击确定后就开始导入。接着通过编辑逻辑实体、关联项目任务、关联功能末级、管理物理实体、关联业务信息等步骤实现对逻辑模型的维护。

2.4维护物理模型

通过添加数据库、导入物理模型图、关联项目任务、关联组件功能末级、关联逻辑实体实现对物理模型的维护,建立起物理实体与逻辑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物理实体匹配同名逻辑实体。总而言之,该架构可视化展示平台实现对电力企业信息化资产的全面展示,有效保证信息化架构资产的实时动态化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