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企业信息化十篇

时间:2023-04-09 08:16:16

电信企业信息化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1

 

1 概述

 

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大大地提高了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因此,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努力迎接信息化浪潮,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社会各单位和全体公众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如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等享用和相互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提高各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文化教育与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吴邦国副总理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化”的号召。国家也因此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朱总理亲自挂帅,指导全国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在未来的五年内,将累计投资2000亿用于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信息产业在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比可达1: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超过1:20。

 

电信企业是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九五”期间,产品增加值已占GDP的4%,产业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国内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外的电信产业正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国外的IT产业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国内的电信企业正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信息化工作,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管理水平,为迎接下一轮的市场发展机遇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电信企业具有自己的行业特点,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不同。电信企业的生产是围绕网络建设、网络服务展开的,其盈利模式是以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而赢取利润的,因此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不仅包括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为用户的服务水平,也承担着为社会信息化做贡献的社会基础角色。

 

2 电信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对象分为如下的几类:

 

·客户的信息化。通过提供标准化信息组件,为似提供信息化环境。如通过GPRS网络及标准化的客户端软件,就可以让客户在移动的环境中,也能够上网,进行移动办公、移动酣等活动。这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让每个客户都能够信息化,整个社会也就信息化了。

 

·企业的信息化。采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对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反应速度,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在市场中较强的竞争力。如企业有了企业资源计划(Ellp)系统后,就可以对自己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有较清楚的把握和控制;有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0A/MIS)之后,就可以较快地将各种指令信息发送到各个部门,及时地作出各种控制;有了客户关系管理(CRM)后,就能够较快地了解用户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并对生产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等。

 

·供应商的信息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链,都有自己的上游及下游企业,为了较快地作出市场反应,光靠自己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是不够的,应该提供信息化的渠道,让其他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企业的各种信息。例如:通过电子化招标、采购系统,可以对各种供货商进行有效管理;通过ISP/ICP的管理电子化,能够突出与合作伙伴间的高效率管理;通过渠道信息化管理,能够改善对市场环节的把握能力等。

 

电信企业信息化与其他行业信息化过程相比具有独特特点,电信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客户信息化,为社会的每个基本成员提供信息化环境;另一方面,也通过电信网络建设,为社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信息传输网络服务,承担基本的通信服务角色。

 

因此,中国的信息化工作为电信企业提供了又一次发展的机遇,通过社会信息化,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电信网络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而且也为开辟电信新业务市场奠定了外部环境基础。

 

为了迎接中国信息化高潮,电信企业也要求打好自身的服务基础,通过企业信息化工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适应未来电信市场的大发展。

 

3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国内的电信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的电信企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1)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落后

 

国内电信企业的信息化首先是表现在生产系统上,如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计费系统和网管系统方面的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起了初步的集中化管理模式,但在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方面,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息化系统,因此,中国移动正在进行ERP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另一方面,国内电信企业的一些信息化系统技术比较落后,操作人员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职能。

 

(2)系统分散建设,管理独立

 

国内电信企业虽然也建立了一些信息化系统,但这些系统比较分散,并没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且在管理方面,也常常分属于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

 

由于这种系统没有进行互联,因此导致各个系统统计出的数据常常不一致,为领导进行正确决策,增加了难度。

 

(3)管理流程没有优化

 

国内电信企业在管理方面,还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很多流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信息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进行流程重组,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对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

 

(4)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硬件建设比较积极,而对软件投资比较谨慎,形成了“重硬轻软”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系统建设十分重视,而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很多系统无法应对业务功能的变化。

 

这些问题,反映了国内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说明信息化技术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将形成又一个新的行业发展热点。

 

4 电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信息化工作能够为国内的电信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效,电信企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可以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应该包括以下目标:

 

(1)完成社会信息化“栋梁”的角色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将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仅可以提高客户的信息化水平,而且也为其他企业用户信息化提供信息承载网络平台,满足其信息接入内部系统的要求。

 

这样,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电信企业承担起了“栋梁”的角色,不仅开拓了自己的市场,而且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建立闭环企业管理模式

 

电信企业信息化,就是要整合企业的各种系统,让生产、管理、市场、客服等诸多系统和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企业形成一个市场、生产、服务再到市场的良好闭环,用户的市场需求,能够马上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反应给企业的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后,马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将指令下达给各个生产部门,各个生产部门能够马上提供出相应的业务,然后通过市场部门将该业务推向市场,同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听取用户市场的反馈,以便于及时地进行反应。

 

(3)通过小额支付,提供资金流,发展电子商务

 

在承担社会信息化的角色过程中,电信企业可以通过小额支付系统,为用户提供移动商务活动。电信企业具有自己的信息流平台,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资金流,再与有关的物流系统结合,就可以为用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这样,电信企业就可以发展成为社会电子商务的基础平台企业,不仅提高了社会商务活动的效率,而且也提高了电信企业自己的利润。

 

(4)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数据分析

 

电信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各个业务系统的整合,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整合,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将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汇总,集中地反映企业运转的情况。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诊断”企业各个方面的状况,并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基础,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以上的内容,仅是信息化工作的一些主要目标,信息化系统为电信企业提供了数字神经系统,企业也将因为有了更灵活的神经系统,而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5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难点

 

应该说,信息化工作首先是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而国内电信企业在信息化工作中,具有如下一些难点:

 

(1)管理问题突出

 

经验表明,信息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因此在抓信息化的同时,要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取得成绩。管理问题比较难解决,但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在旧的管理模式下,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技术,企业也无法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中的各种复杂变化。

 

(2)现有系统复杂且参次不齐

 

应该说,信息化技术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系统,接口很多,因此如何在技术上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准确实施,还有很多问题。

 

近年来在信息化技术中,普遍采用中间件技术,提高了不同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而J2EE/.NET等体系结构的出现,也为信息化技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需求多样,存在控制问题

 

信息化过程中的失败案例显示,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需求变化太多、太快。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建设及应用、维护,有必要进行需求控制,确保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完成不同的系统功能。

 

(4)技术线路选择困难

 

信息化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技术线路的选择十分重要,是循序渐进还是推倒重来,对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的技术发展线路。

 

(5)项目管理十分重要

 

根据美国Hackett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37%的信息化项目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只有42%的信息化项目在预算内完成。因此信息化过程中项目管理方面问题十分突出,采用合理的项目管理方法十分重要。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推广;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推广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推广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2.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不少信息系统“烂尾楼”。

3.缺乏整体实施框架。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4.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5.重建设、轻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推广与实施构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应该在各行各业得到比较广发的应用。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推广,而信息化的推广借助于各种软件,能够轻易地实现数据存贮和分析的工作,能够解决招投标管理中数据效率、准确性、客观性等关键性问题,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运用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利用系统平台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3.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4.信息化保障体系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信息建设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从而保证系统建设的规划安排、资源集成以及队伍组织;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关的人才发展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从而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来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3)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3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力企业;一体化;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3-0109-01

1 概述

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深入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中时,电力系统和电力企业也对现有的管理系统机械进行了改进,采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深化和改革,实现了更加高效的数据整理和信息管理,也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更好的业务沟通,从而达到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就目前的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电力系统和电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所建造的信息化网络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也就是说,由于科目的不统一导致的计算机管理方式也是十分不一致的,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电力企业的信息管理不能够一体化,也就严重的制约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另外还使得一些资料不能够共享,降低了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的电力系统改革的不断推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电力系统和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逐渐的完善现有的管理方式以更好的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传统的各种具体化的办公系统和软件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新旧更替。从最开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前期的用电网络营销系统,再到现阶段的各种虚拟专网的应用,都在各个阶段完善了电力系统的管理。而随着电力系统对于综合管理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则成为了又一个重点。

所以在未来的电力企业的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现阶段的各项具体操作和管理功能的整合,也就是说要实现对不同的功能区域和特长的综合使用,并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目前来看,我国电力系统的网络管理是以中心为主体,辐射到主干和二级网络的形式,所以,要想实现对现有的网络通信的综合管理,就必须要在各个节点上满足该区域的功能和业务需求。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要对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进行审查,以实现更加可靠的网络信息一体化。

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并且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种:首先,我国的电力系统的相关策划活动还不完善,也就是说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而言,在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策划不足致使信息化不完整,也就是说目前的电力单位和电力企业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管理标准,因此在进行电力系统的管理过程中,容易出新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针对这种问题,有关电力企业的管理单位应该积极的机械管理改革,不断的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拼柜啊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的整理和使用。

如果没有统一的计算机规范化的信息管理,相关的计算机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可能是十分多样的,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标准实行不同的管理,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在信息统计过程中的不规范。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对现阶段的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进行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的管理科,只有实现了数据形式和信息的规范统一,才能有效的开展相关的活动。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的实现科学、标准和信息化管理相协调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电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这样也就使得电力企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电力信息化的相关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在对我国的电力系统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商家和技术的选择。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认真的贯彻信息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和方法。

而笔者认为,根据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如果想进一步的实现信息化管理,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较为科学和专业的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决策方案,以更好的指导相关的工作。

2)在大型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相应的资源优势,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行优化。

3)在一些中小型电力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就是说要通过一定的规划化的制度的制定来实现对企业的电力系统的有效管理。

4)在电力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根据现有的市场形势调整自己的决策和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落后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实际。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共同目标

1)实现对电子商务的更好运用。电子商务作为目前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完成电力单位内部各个机构的信息化体系的综合,完成电力单位运行程序的智能化和不同运用体系的相互融合,有效解决本来在各个机构中各自存在运行的信息化体系间的界线,凭借电子商务的使用推动电力单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还有,针对电力单位内部机构中一些封闭的工作范畴,经过贯彻单位的整合运用,能够把电子商务和那些封闭的工作范畴有机联系起来,进而能够推动电力单位内部结构各个信息化的体系综合起来。

2)实现对电力企业的更好业务整合。在综合管理两个电力单位使用的不一样的电力信息体系时,肯定要把附属在两个不一样体系中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并且相关体系的运用程式相互连接是综合这些数据资料的重点。

3)实现度电力企业的更好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活动,不仅要减少程序的反复和优化,还要对现有的综合模板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也就是说根据统一的执行标准对现有的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活动,同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管理一样,共同服务于企业的综合技术管理。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对现阶段的信息一体化进行全面的整合,并根据市场不断的进行细节的调整,才能更好的为现代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企业信息化 关系 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得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企业信息处理技术也走上了研发之路,也促成了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到来。

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

(一)会计电算化

1978年,我国财政部拨款给长春一汽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到现在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完成了从手工作帐到电算化的会计行业革命。会计电算化是以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简称。它是基于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核算的繁锁手工操作而进行的研发,它的使用,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脱离手工会计系统而转向会计电算化系统, 一方面减少了手工操作难度,一方面节约会计人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相对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企业信息化融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实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有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功能,兼具即时性、集成性和远见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电算化促成企业信息化的背景

(一)网络技术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条件

无论规模大小的企业,只要拥有网络技术,就可以将客户、供应链、合作伙伴、虚拟企业的全球信息尽握手中,跨越时空实时动态管理。

(二)电子商务普及化,企业成为网络供应链中节点

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上交易和结算,相应的电子合同和报表使得传统的财务计价、控制和结算方式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电子结算方式取代了原来的纸质现金、支票、汇票,对传统的会计功能产生了冲击,也促成了它的改变,企业信息化成为网络供应链的一个节点。

(三)WTO 背景使企业信息化为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 ,企业也渐渐融入国际市场,企业信息也将走向国际化。会计要与国际会计接轨,既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还要能够支持多国语言、多种币种和信息化结算,这样才能使那些财务业务协同处理的难题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化解

三、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普及,重新定义着会计工作的内涵,也正在改变着会计这一职业的传统。

(一)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当计算机首次被引入会计工作时,把会计工作人员从手工记帐、算账、报帐的纷繁复杂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当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信息化如期而至,与会计电算化相应的计算机为其客观上提供了必要硬件设备,它所促成的相关软件产业的成长,也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软件基础。

(二)企业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相结合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会计电算化运用于财务部门内部的一个系统,实现与其它部门系统的融合,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专业化,更有效的咨询服务,以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会计电算化为主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人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模拟、管理和组织,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一方面也促成了企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启示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信息化全面实现的保障,所以,要充分吸收会计电算化对信息化的有益启示。

(一)建立企业管理软件市场

会计电算化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会计软件市场的成熟与繁荣,就没有会计电算化的今天。企业信息化也如此,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完善、成熟的软件咨询市场,就难以成功。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文化和习惯开发适合的管理软件,建立一个完善的、成熟的管理软件咨询市场,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管理、制度、技术及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二)重视一对一管理软件的开发

在会计电算化的研发过程中,一对一会计软件开发是成功的经验之一。会计信息化也如此,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也是不尽相同,所以要提倡针对企业特点开发一对一管理软件,使企业能对自己的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作全面分析,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和关键成功因素。

(三)加强人才培养

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成熟过程中,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会计信息化也如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会计电算化比较而言,它要复杂得多,所以,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的系统维护、一线应用及懂得二次开发的技术人才也是重中之重。企业为更好地实现企业信息化,既要加强全员性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还要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企业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培训,也要强化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总之,今天的企业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望未来,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才能推进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毛华杨,陈泳俊.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3).

[2]王海啸.试论企业管理作息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9).

[3]于凌云.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发展探析[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1).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5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网络发展 处理技术

1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会计的简称。它是一个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告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 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总体经营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实施国家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基础,是核心。那么,如何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内容呢?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延伸,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这一职业的传统,并且重新定义着社会会计工作,同时各种新思想和新技术出现也在改变着会计管理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正在由会计核算转向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专业化、更有效的咨询服务,以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电算化,许多企业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且从中获益,企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一是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企业信息化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三是会计电算化要跟上时展的要求,是企业信息化全面实现的保障。

4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启示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行者,是拓荒者,它的成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4.1 重新构建企业全局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数据模型。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和关键成功因素。系统集成不是模块的堆砌,也不能靠数据传递和系统之间的转换来实现。而是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该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为基础。

4.2 繁荣企业管理软件咨询市场。会计电算化的成功在于它有一个成熟繁荣的会计软件市场。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立足国内,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和习惯的管理软件,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成熟的管理软件咨询市场,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管理、制度、技术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4.3 培养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比会计电算化要复杂得多,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的系统维护、一线应用以及懂得二次开发的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强全员性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还要加强对企业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培训,提高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5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5.1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成为ERP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当前IT业界所提倡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所体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会计电算化指明方向,ERP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成就。在技术水平上,ERP系统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它除了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已经被普遍使用的技术外,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相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以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5.2 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向着会计网络化的总趋势发展,展望未来,网络会计将成为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的新领域。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6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天的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建立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企业的主页、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服务内容的介绍等。

(2)建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一是卖方解决方案:生产供应商提供基于销售的门户站点,众多的买方可以到卖方的网站上进行采购。二是买方解决方案:采购商建立自己的采购站点,为众多的供应商提供网上供货的机会。三是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在网上以中介形式将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起来,通过向客户提供会员服务收取月租费或按交易记录收取交易费。

2.后台: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真正信息化的企业,内外所有的工作都应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完成。这些内容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oa)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比较

为了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区别,我们把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带来的影响,先对两类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一对比。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财会部门边界范围内的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

(3)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系统

(4)事后核算型系统

(5)与业务处理分割的系统

(6)与管理控制分割的系统

(7)无法实现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企业边界范围内的非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

(3)业务流程重组以后的系统

(4)实时数据处理的系统

(5)与业务协同处理的系统

(6)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

(7)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

四、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1.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商场收款机采集的销售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3.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4.对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统处理总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元的,因此记账凭证的数量将会十几倍地增加,再打印记账凭证将会付出较高代价。二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业的业务源头,再强调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书面匹配,将会人为增加冗余的业务流程和处理工作量。三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上在线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书面资料的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办法应过渡到基于电子数据的会计数据生成和管理办法。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7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天的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机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建立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企业的主页、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服务的介绍等。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8

[关键词] 信息机构 信息化 架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一种建立在网络和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给企业管理和经营带来革命性变革。这对有效地发挥青海省电力企业信息职能、规范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同一信息平台下各功能子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信息机构的设置问题

信息机构的设置是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30年的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但如何建立符合电力公司特点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以及电力企业信息机构如何设置等问题又摆在了各级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面前。

2.电力信息化标准问题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问题也是困扰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难题。现阶段青海省电力公司本部及下属的西宁供电公司、海东供电公司、海南供电公司、黄化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送变电工程公司等企业虽然已建成局域网,要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要统一平台,电力系统或电力公司系统要有统一的信息代码标准。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如何布局?安全手段怎么处理?此类关于电力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问题同样困扰着电力系统信息化工作者。

3.如何实现信息产业化问题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服务功能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PMMIS) ,是供电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决策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摆在电力企业领导和信息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建立青海省电力信息架构的设想

1.建立电力信息通信公司,强化电力公司信息主管部门的职能,发挥CIO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环境和满足各电力企业对信息网络和资源的需求,有必要实现电力通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组。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由省公司的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组建电力信息通信公司。在电力通信、信息资源和电力经济分析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树立电力信息通信品牌,形成竞争优势。电力公司的信息化专门机构可以参照国内外电力公司的信息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信息化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主要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企业总经理应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或指导委员会主任,该组织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企业信息化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决策,是企业信息化的最高领导机构。企业的信息化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完成领导小组委托的信息化任务,具体负责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推动和项目实施工作,对下属企业的信息化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此外,设立电力企业信息首席执行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国内又有人称为总信息师),兼任信息化领导小组常务组长,由公司副总裁或副总经理担任。企业CIO负责从企业整体发展上规划信息化建设,指导企业业务信息化实施,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工作。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信息化在深入发展中将涉及企业的深层改革和业务重组,这一切不是一个信息部门主任能力所及的。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不断对信息化提出新的课题和新要求。因此,CIO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工作,从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业务方向上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控制之中。

2.加快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及管理条例,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联网运行。

目前,在省公司内部甚至国电公司内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系统评估体系,各企业独立编制和应用着各不相同的编码及标准,“信息孤岛”处处可见,这将给今后的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组织编制统一的信息代码,是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基础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编码范畴很宽,内容很多,难度很大。要有计划地、尽快地组织力量编制企业信息化急需的、核心的、最重要的信息代码。边建设边推广,逐步形成青海省电力企业(或行业)信息代码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电力设备信息代码、人力资源代码、财务信息代码、业务流程代码以及相关信息代码等。

建设覆盖整个企业业务和部门的统一业务信息平台,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基本条件,是企业资源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模式。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企业的新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电力企业的主要业务和管理工作要全部融入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之中,如财务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等。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经营者活动控制系统要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攻方向和主要建设内容。任何业务部门的信息子系统的开发建设均纳入公司统一规划和统一的平台之内,不允许各下属企业或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其是,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即电力企业信息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一定要由上而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试点推广,强力推进的办法具体实施。

统一的平台规划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企业的通行信息化模式,是现代企业高效的必备的信息系统模型。电力企业的统一平台分成: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管理决策系统平台。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工作流程控制、通信机制、数据转换与交换机制和规则机制平台等。应用平台包括各种业务应用子系统(如财务、审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等)和生产管理应用系统的集成。管理决策层平台是规范的公司管理层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各业务流程控制管理子系统)以及辅助决策系统。企业门户是电力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入口。

3.加快电力企业基础性系统建设,加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

电力体制改革,信息化建设应向电网生产和业务管理方向倾斜,把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现阶段青海省电力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分阶段、分模块、分步实施、逐步建设的方式,积极开发建设一批电网生产管理急需的、适于电力市场运作的应用系统。其中包括建设电网公司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统计分析系统、竞价上网报价交易系统、企业统一财务系统和人才管理、物流管理等系统。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它既要改变人们的管理思维,更要改变具体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员工不能熟练地掌握并加以实用,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逐步形成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培养形成信息化的意识和工作习惯。只有在全体员工都有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时,才能顺利进行企业资源管理(ERP)的规划、开发和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4.建立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三大资源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将变为企业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收集和保管好企业的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参照国际化大公司的通用做法,建立数据中心用以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安全保护,提出以下设想,如下图所示:

电力企业的数据中心是企业核心信息资源的加工、存储和保护中心。数据中心收集和存储电力公司和发、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基本数据以及公司各类资源数据(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产等),收集企业每天的生产和经营数据以及客户关系(包括电力市场的价格变化、用户资金流入流出信息等)数据。数据中心的数据是电力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资源系统,是电力市场监测和评估的依据,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安全性是数据中心的重要参数。企业决策人通过数据中心的信息进行运营决策分析;管理人员通过数据中心的数据产生各类生产报表和报告;用户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信息查询与自己有关的账单和相关信息;电力市场的电价信息通过数据中心等等。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间实力较量的焦点,是挑战性强而又难离弃的战略,它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需要领导、专业队伍及全体职工的一致配合。搞好企业信息需要我们执著、稳定地投入队伍、资金和机制,“互联、共享”是青海省电力企业的网络理念,要走信息化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用信息化的发展去引导管理的完善,并最终使企业整体工作的纵深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欧马田: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市场论坛, 2007,(04)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变革;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电力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则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并使信息流转得以加速,从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最终实现电力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实现双赢,即实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业务运作更为规范、使企业管理幅度得以延伸、使信息透明度增加、使企业管理控制能力得以增强、使企业生产成本与管理费用得以降低。

1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领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而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企业来说,其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与迫切需要。

我国电力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已有40余年,即20世纪的70年代第一代SCADA系统,80年代第二代EMS系统,90年代第三代DMS/EMS系统,而时至今日,除更为开放化与组件化的EMS范畴应用之外,还包括ERP、PMS、协同办公系统等,从最开始的机械应用到电子应用,再到IT应用,直至今日的商业智能化,基本实现了与国外选择技术水平相平行的发展状态。

而在电力企业管理上,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道路则是跨越式的,国家电网公司将方针制定为“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而电力企业则将目标定为经营效益,其内容涵盖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资产管理、投资决策管理、规划管理等,并整合了各类信息管理平台与保障,形成了一套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使我国信息化建设“SG186”工程得以全面推进。

2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困难与应对措施

2.1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多数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仍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仍然将管理的重心侧重于生产技术之上,并没有将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科学化,电力企业整体管理能力低下。简而言之,就是管理观念停滞不前,信息硬件却是最好的。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应是基于切实可行的电力企业管理之上的,要将信息技术与先进、有效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借助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真正实现高效、迅速、便捷的企业各部门、各员工间的协调与沟通,进而实现协作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避免出现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2)缺乏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标准。我国许多电力企业目前对企业内部各项流程并没有制定科学化的规范与标准,即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完整的规范,使得电力企业的信息采集与处理缺乏规范与约束,也就无法实现维护、积累信息,更谈不上电力企业研发与生产的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

(3)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概念不清。我国多数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不清,片面地认为采购最好的设备并实现企业内部网络互联,并研发应用系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标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数量不及时、不准确,并没有集成业务流程,使用率不高,对电力企业并没有产生实际意义上的效益贡献。电力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将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与集成,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去,将信息技术数据作为企业决策的基本依据,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样才能真正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4)历史数据积累的缺失。在电力企业的生产中,没有对数据进行历史积累,在一些重大决策或是管理手段上往往还是依靠个人的经验,无法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

(5)信息化人力资源力量薄弱。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始终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电力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受制于电力企业长久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力量薄弱,也是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的一大阻碍。同时,信息化人才力量储备在省级、市级、县级呈逐级递减趋势。

2.2 电力信息信息化与管理应对措施

1.将基础工作做好,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理念进行宣传,从而取得领导的支持、各部门与用户的理解。在进行规划、建设、运行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不断制定与完善规范与流程,使信息平台更为规范化,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实就是将思维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进行一次创新与变革,因此上级部门的支持与信息化的推广都是必不可少的。

2.在组织机构信息化的同时,结合技术实践与技术管理。电力企业不能单纯地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进行分割,这是由于从事技术管理的人员如果长期不参与信息技术实践,就不能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掌握,也就是电力企业的信息技术本质上并不为其自身所掌握。电力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应是高度集中的,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统一规范建设和应用标准,简化和固化业务流程,全面提升应用水平和范围。

3.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队伍的建立与健全。我国电力企业应建立起专业信息化队伍,建立三级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组织机构,即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队伍,企业应通过技术合作、交流或是人才培训等渠道来打造企业自己的,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从而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建设,使管理促进技术应用,技术带动管理,相辅相成。

3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将信息化辅助管理发展为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

作为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特点的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好方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已不仅应将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加强对财务、生产、计划等的管理,而且还应将目标定为成本管理与经济分析,在有效控制与组织大量的生产交易信息资源的前提下,利用最新的分析与技术手段,最终实现报价方案评估优选、投入产出比较、生产指标动态分析等功能。

3.2 将生产自动化发展为管理信息化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虽然目前在安全与生产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持平,但是由于稳定性与安全性始终是电力企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因此电力企业无法避免地将信息技术侧重于生产过程控制,而在业务管理中则相对关注较少。我国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点,并开始从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的应用,逐步发展为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建设与优化业务管理过程。

3.3 将信息资源收集发展为信息资源应用

就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度来看,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采购并引进了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并配以了数据库系统,可以说是电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规模。由于电力企业所涉及的信息资源与来源多且广,因此必须全面、统一地对信息收集、运输、处理、应用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应以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经过集成、开发、共享与再造,将其处理成为能够使企业需求得到满足的信息产品,从而为电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变革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阶段。虽然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已经持续了40余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与管理的变革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真正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潘玉英,田超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8

[2]方永辉.电力企业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8

电信企业信息化篇10

关键词:信息化;供电企业;信息安全

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供电企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之上,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一机遇,才能成为高效率、高水平的一流供电企业。

一、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市场化程度不高。长期以为,供电企业是我国国有垄断型企业,处于国家电力部门严格的监管之下,计划经济的氛围较浓。这就使得供电企业也具备了其它一些国有企业的特性,那就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生产与管理,而不注重成本、销售与投资回报,这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与盈利理念不符。

2、信息化投入与总资产比重失调。据相关机构统计,在我国100多家供电企业中,超过60%的供电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不足,其用于信息技术研发和设备购买的资金只占总资产的0.4%,只达到发达国家平均8%信息化投资水平的一半[1]。

3、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在我国,供电企业取垂直一体化式管理,即国家——网省——地市三层管理体制,但是各网省公司之间管理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即使在同一个网省公司内部,各地市之间也存在差管理体制上较大的差异。这些都阻碍着我国供电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4、信息化观念相对滞后。目前,在我国供电行业仍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重生产和重安全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供电企业逐渐加大了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但是与生产与安全比起来,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二、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供电企业中信息化人才的短缺

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供电企业要想在信息化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关键。但在现行的供电企业中,存在着以下一些情况阻碍着人才的培养与发挥。①供电企业在开展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技术骨干建设时,往往只强调电力技术和技能方面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人才、专家的培养,这让信息人才感觉在企业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更多发展的空间。②在供电企业中,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即懂业务管理的不懂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的又不懂业务管理,企业业务与信息技术相互不能有效的整合。③当前,供电企业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与保持机制,人才激励扭曲,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不健全。

2、缺乏统一的行业信息化标准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供电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信息编码、规范也不统一;甚至一个大型的供电企业下设的十几个系统也各自拥有代码,有的连名称都不一样,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与当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3]。一些盈利较好的供电企业,为了实现多部门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购买硬件,设计软件,整合资源方可实现目的。

3、供电企业的管理系统相对滞后

根据Charles M. Savage 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将企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供电企业还处于第二阶段:严格的等级制度,即金字塔式结构。虽然金字塔式结构的企业责任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这种互不干涉的顺序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如协调性、灵活性等问题,特别是在对产品与服务都要求很高的供电企业来说已经不在适合了[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供电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各企业、各部门的协调性要求越来越高,组织结构的变势在必行。

4、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性不高

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企业业务系统的运作,包涵了许多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安全问题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若真的使企业信息化、自动化陷入瘫痪状态,其带来的损失将有可能超出企业的负荷。目前,造成我国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各企业使用的安全软件五花八门,甚至一些电子政务网站干脆连防火墙都没有安排,或者一些部门安全了一些杀毒软件,但只是留于形式,并没有随时的更新和升级;二是,计算机的管理人员与应用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殊不知竟有75%以上的安全问题是由于组织内部人员的不正常使用引起来的。

三、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培

[1] [2] 

养和保持信息化人才

供电企业必须培养一批高效的、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首先,提高信息化人才在供电企业中的地位,把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管理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储备,积蓄供电企业的发展后劲,为信息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其次,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营造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培养企业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在高管层要培养一批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再次,建立和完善供电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机制,实施和整合有效的激烈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制度,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优化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

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大企业网络与自动化建设,扩展企业的网络和通信覆盖面,同时,加大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基础知识的普及,实现人人有网上,人人会上网的局面。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必须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在资源整合、有效管理和技术的标准化上下功夫,建立一个统一、全面、高效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再次,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扩大企业内部数据的有效共离,特别是财务数据、采购数据、库存数据等,降低各个中心或部门的运营成本,实现供电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建立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

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是一个将对等的知识联网、集成和对话式工作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必须打破了部门之间严格的界限,可任职跨职能的任务团队,进行对等的知识联网。这能够帮助供电企业将内部员工集合起来,按照市场的要求来组织跨职能的工作。团队的成员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形成协作,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同时,员工作为网络中的知识贡献点和决策点,可能感受到自身的权利与价值,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强化信息化建设安全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