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十篇

时间:2023-03-25 19:34:49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篇1

【关键词】 工学结合 计算机 实验室 维护管理 新模式

一、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现状分析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任务繁琐,需要维护人员及时安装调试软件,并及时恢复被损坏的系统及硬盘数据。在传统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模式中,计算机设备软硬件日常维护均是由机房管理工作人员亲自完成,然而因需要维护的计算机设备数量较多,维护管理人员配置较少,为计算机设备管理及维护带来了困难。在这种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模式下,其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计算机设备因软件故障或硬件故障问题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其二,病毒入侵问题较为突出。其三,软件安装量较大。其四,维护不全面。

二、工学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存在着较多问题,对正常教学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提出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之中,从而提高计算机设备维护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在实践中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培训考察阶段。在培训考察阶段,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想要参与到计算机实验室维护作业的学生可以提出书面申请,在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考核并通过后方可允许其参与到机房维护管理之中。这期间,学生应按照信息技术实训安排,在教师培训下完成机房维护相关工作,完成维护管理工作后应记录其工作内容。培训考察阶段应为无偿服务阶段,时间可以设置为一个月或两个月。第二阶段为有偿服务阶段。教师可以根据第一阶段考察结果挑选出具备较强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能力、吃苦耐劳、职业素质较好的学生进入到计算机机房维护工作中,并与学生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有偿服务阶段可以允许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机设备维护。为提高学生机房维护管理积极性,应给予参与维护管理作业的学生一定待遇,如发放信息技术维护人员聘请书,为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按照其工作量及工作时间,发放酬金,按照其工作记录,给予其相应学分等。

三、工学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应用优势

工学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其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提高计算力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因计算机实验室其设备故障较多,计算机故障问题会对教学安排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维护是引起计算机实验室故障的重要原因。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维护作业中,可以对计算机设备进行较为全面的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从而降低计算机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率。学生在计算机维护作业中,提高了其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具备更高能力,其自信心较好;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生在通过机房维护作业时,有利于师生双方专业发展,开展针对性项目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环境,培养其服务及创业意识;第四,实现工学结合。学生通过计算机维护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结语

当前,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其作用越发突出。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应做好计算机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当前,采取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模式,其存在问题较多,无法有效进行计算机设备全面维护,导致计算机设备故障较多,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提出工学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之中。实践证明,工学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其优势突出,现实意义重大,其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参 考 文 献

[1] 卞华珍. 工学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新模式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1):2915-2915,2917

工学结合篇2

工学四合:工学结合的深化与系统化

[摘要]文章在“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判断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的理念与实践,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认为该模式是职业学校层面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和系统化,对于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 工学四合 

[作者简介]杨生斌(1963-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陕西 西安 710072)

[课题项目]本文得到了2006年航空科学基金(2006ZG53075)、陕西省2006年社会科学基金(06E032S)和陕西省教育厅2006年专项科研计划(06JK150)的支持。课题主持人:杨生斌;课题组成员:侯普育、黄勇虎、孟宪芳、刘庆昌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26-02

一、工学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

早期的教育是典型的“干中学”模式。随着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技术的专业化要求,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教育相对独立后却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特别在“学在官府”的封建教育制度中,尽管出现了“知”“行”统一的思想,但仍长期存在着教育与生产实践脱离的鸿沟。现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是工业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物。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随着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普及,工学结合的学校教育制度随之迅速形成。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堂教育制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学结合的制度、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结和吸取了近代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经验教训,学习并引进了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的经验,如德国的“二元制”、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等,使得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更加明晰和坚定,工学结合的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职业学校的工学结合问题日益突出而紧迫。过去几年,教育部连续多次召开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2006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确定把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世界合作教育协会2006亚太地区交流研讨会的议题就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这说明工学结合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来说,工学结合模式不仅是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模式。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总结本校从技校、到中专再到高职学院近半个世纪跟进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年学院在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探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经过提炼和概括,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工学四合”,从而在学校这一层面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借鉴。

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的理念与实践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跟进国家飞机制造基地,培养第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走出了“校企并举、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近十年来,该校适应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化,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地优势,总结历史经验,创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简称工学“四合”系统模式。

1.教育与产业结合。这是指航空高职教育与航空产业发展结合。该校根据航空高技术产业的新发展,相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精心打造富有航空特点的教育文化,与国家航空基地管委会合作,实现了三个“共建”——共建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共建基地航空馆、共建航空俱乐部,使学校成为国家航空基地开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学校与企业结合。这是指继承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通、宽、新、活”的路子。该校利用原属“空军装备系统”的历史联系和航空是制造业“制高点”的优势,打通与空军装备生产企业、通用航空企业、机电装备制造企业,基地“航空产业链”企业的联系;拓宽企业与学校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生就业的全程全面合作;创新学校与企业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激活学校与企业不同的利益联系,形成互利互动的双赢局面。

3.教学与生产结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航空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教学,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学特色。该校采用评估手段,抓好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首要环节”;利用基地人才资源,诚聘兼职教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新建“标志”性的一流实训中心,完善航空、数控加工等13个实训基地,扭转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抓住了上述三个环节,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4.学习与就业结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用新的视角改进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该校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密切结合学校具体实际,重新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社会督导评价体系,开展“模块化”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他们根据航空资源正向基地相对集中的趋势,把“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企业核心理念引进学校,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航空精神铸造学生心灵,培养优秀的航空生产第一线专门人才。

三、“工学四合”模式分析

“工学四合”是该校“工学结合”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体现了富有实际成效的市场理念、人本理念、开放理念、系统理念及和谐发展理念。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既是一个工作模式,也是一个理论模式,从总体上揭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规律,把头绪纷繁的工学结合工作有序化、简明化。

1.“工学四合”的系统存在。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工学结合是一个复杂事物,也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应当从不同的层面来认识。“工学四合”来自该校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是工学结合客观存在的分层认识。“工学四合”,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别作为要素共存于工学结合的统一体,其结构如表所示。

在计划经济时期,职业学校主要关注的是教育与教学问题,形成了由来已久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社会定位是其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的“发展”模式扩大了工学结合的内涵。同时,在教育市场特别是在招生与就业两大市场中,学生也是市场主体。走工学结合的路子必须以人为本,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效益。因此,教育发展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作为要素从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工学结合工作的完整系统。

2.“工学四合”的系统运行。“工学四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其内在的构成要素中,教育与产业结合是先导和前提,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关键,教学与生产结合是核心,学习与就业结合是根本。“工学四合”诸要素协调互动,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工学结合工作。人力资源是航空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需要教育来开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资源。产业与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需求、供给链,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沟通了企业与学校的系统联系,要素的互动构成了系统的运行。这一关系如图所示。

从“工学四合”要素主体的构成来看,包括社会(员工)、企业、学校、学生等。他们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又密切关联,构成“工学四合”复杂系统的多元主体系统。“工学四合”诸要素协调互动,从整体上推动工学结合工作的具体化。“工学四合”在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创建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框架和系统模式,实现了社会(产业)、企业、学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将学校所有工作整合到这一系统模式中。(见下图)

3.“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价值与意义。该校的实践表明,“工学四合”的系统推进,有利于职院的发展,有利于教学领域的改革,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能适应航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人才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航空高技术产业服务。“工学四合”的系统模式,不仅深化了对该校“工学结合”的认识,而且对该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战略影响。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该校基于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工学四合”模式,既是该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同时也将给高职院校甚至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带来启迪。因此,“工学四合”将成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理念的提出和“工学四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得工学结合模式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化和更具有操作性,而且在该校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该校明确办学思想、厘清发展战略、构建科学的教学运转机制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该校党委书记王有存所说,要把“工学四合”通过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转变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不因领导的更迭而改变学校的方向,推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振国.飞翔的畅想——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模式[N].光明日报,2006-11-24. 

[2]王有存,陈万强.工学“四合”[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3]王有存,陈万强.推进校办工厂改革 拓展工学结合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

[4]王有存,陈万强.依托基地协调并进 开创办学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工学结合篇3

情境学习理论关注知识的情境性,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交互的产物。它认为知识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它总是基于情境的,而不是抽象的;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不是客观决定的,也不是主观产生的;知识是交互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事实。情境学习理论对知识的革命性理解启示我们应将各种情境纳入教育的视野。情境学习理论强调:

行动是基于情境的。该理论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符号的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学习的支持者倡导以两种途径学习知识与技能:一是重视一般技能的教授,使之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二是强调在应用情境中教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必须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这种背景可以是真实的或高度模拟的工作环境。

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学家Lave和Wenger(1991)把情境学习的这种过程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合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学习者合法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程度。“边缘的”参与是指学习者不可能完全地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所有活动,而只是作为实践共同体某些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对专家工作的观察、与同伴及专家的讨论进行学习,强调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是具有共享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真实任务的共同体成员;实践共同体的任务是一项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事业;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

工学结合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探索;教学法

技工学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一线输送了数千万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劳动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企业大量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组织流程和新的生产方式,这一变化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工作岗位上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将向“工学结合”一体化发展。

一、什么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就是打破理论课和实习课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脱离教材的限制,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二、为什么要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技工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

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避免会造成学到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用不到或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实习课中必需的理论却没有学到或学得不深、不透。

2.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创新能力不足。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或是实践应用,即学习兴趣具有明显职业倾向。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3.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现代企业要求员工不仅能操作机器,还应该懂得生产原理。脱离理论的实践,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也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如何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1.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

整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教学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五个转变:教学模式从“填鸭式教授”向“任务驱动教学”转变,教师队伍从“单科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模仿型”向“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被动接受知识”向“分组主动做、学”转变,教授方式由“讲授”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元一体化转变,从而以“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技工学校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2.采用适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配套教材。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探索性地编著一体化教材须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二是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三是遵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3.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教学场地要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中心,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又是工作实践,因此教学场地必须是学生在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评价反馈等工作环节中能够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4.培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

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和思想,一体化教师应该是企业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体,是技术技能能手与教育教学能手的结合体。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实践能力,能够承担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新的改革,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找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就能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篇5

社会企业需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教育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失业率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是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提升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保障,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高职计算机教学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宗旨,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比如,为企业开发网站或者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以此为工学结合的主要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受计算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单一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去感知理论,在操作中提高应用技能。

二、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高职计算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快速熟悉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外来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培养现代计算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也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或者全真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毕业以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环境,成为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关键人物。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高等院校通过实施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企业实习实训中培养他们的岗位意识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当中熟悉相关技能和操作程序,更好地感知工作环境,培养他们的企业文化素养,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的感知职业品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职业观,培养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强化校外实训内容,做好企业实习指导

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叫校外实训内容,在学生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了解校外实训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企业实习,也能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校外实习指导,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同时也有一个更好的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通过设置校外实训教程内容,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指导团队和和实习管理制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实习基地感知计算机知识,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篇6

近几年来,高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特别是工科专业更应大力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向导、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始终坚持就业导向,校企合作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抓手,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校企合作的深度决定了学校就业质量的高低和面对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应变能力。但同时高校应该认识到:一个学生从学习到实习再到正式上岗,适应周期比较长,上手也比较慢,融入企业尚需一定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将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的结合,提高其专业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在企业迅速独挡一面,成为业务骨干;这是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重中之重。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

1.1 工科人才培养场地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买地新建新校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等拔地而起。但供学生实践用的教学实践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却严重不足。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虽然有的企业愿意支持高校购买实训设备,但学校内却无场地摆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公寓、教学楼、学生食堂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重视教学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认为教学实训基地只需利用校外企业的生产场地即可。工科人才培养场地的严重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教学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开设的实训课程也不能顺利完成,部分实训课程直接变成了案例分析课程,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学校校区范围内整合校内资源,新建教学实训中心。以西昌学院为例,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学校北校区新建建筑面积为650 m2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训中心”、380 m2的“汽车与电子工程实训中心”,2013年又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12000 m2的“综合实训楼”;着力培养土木工程类和汽车电子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该校并准备在成都附近新建200多亩教学实践中心,以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需要。

1.2 缺乏优秀的工科教师

高校工科专业优秀教师较为匮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优秀工科毕业生主要在工程的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高校的门槛较高,鲜有工科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造成了高校工科类教师数量的缺乏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因此,高校工科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在企业里选聘一批具有教学能力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教学,特别是具有很强工科背景的师资和实验技术人员。建议高校:一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优秀的工科师资队伍;二要出台更好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切实扎根于企业,增强自身工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先后到凉山州水电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公司等单位外聘高职称专家来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学院也计划把青年教师派到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始实施的时间并不长,高校与企业的磨合也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但近年来,随着参加高考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攀升、高校的招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让高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目前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顺利地将学生向企业输送,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几大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已被高校普遍采用,在这种运行模式下,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相对于高校,企业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大多数企业都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刻,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走过场”“搞联谊”、帮高校解决就业等。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运行机制,积极主动地和高校联系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应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优选到优秀的人才,充实企业的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品牌效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的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互助作用。西昌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先后创建了“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还被评为省级实验中心。

1.4 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将学生的实践成绩和奖学金评定、学期评优相挂钩,也未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单项奖励,这样就使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而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要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得把学生送到企业去,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高校和企业应联合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设立“最佳准员工奖”“最佳实习奖”“最佳实习道德风尚奖”等奖项,实习结束时,由企业和学校联合为学生颁发证书并计入学生档案,以此来激励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积极主动性。西昌学院从2003年以来,累计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居四川省高校前茅,这和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议

2.1 开设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新专业

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轨,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不被市场接受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高校应对校内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全面评估,逐步取消市场需求较少、就业面较窄的专业,增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性较强、就业面较广的专业。西昌学院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于2013年新增市场需求大、就业面较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

2.2 调整课程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要在高校得到推广,则必须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实践工作中往往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证书,以此来丰富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高校应把与执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针对性地开设考取执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执业要点,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训基地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高校就应和技术先进、行业认可度高、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先进的企业中实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危机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实训基地的建立可大大提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金量。2012年6月,西昌学院与通威集团首届“通威班”正式开班。双方就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及人才培养、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按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邀请通威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班授课、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班大多数课程将深入企业实地开展等。由此可见,“通威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预就业”的状态,实现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工科专业也应尝试与先进的建筑企业共同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又有利于企业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加速学生和企业的磨合。

2.4 建立实训评估体系

高校应成立实训评估小组,由高校就业部门、教学系部、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高校的实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同时实训评估小组应组建组织机构,制定评估细则,按学期对各系部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督导、评分,评估结果和系部领导的绩效挂钩,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2.5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

高校要想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采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实行“2+1”或“3+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或3年,最后1年到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由于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岗位职责,承担岗位责任,因此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到本专业的特点,能更好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有利于企业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篇7

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及酒店管理方面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开设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832所,在校学生77.16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59所,比上年末减少138所,在校生49.44万人,减少8.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3所,比上年减少266所,在校学生27.72万人,减少22万人。究其原因学生对该行业认知度及忠诚度不高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学生对行业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建立除了学校教育和自身学习所得外,非常重要的是来自于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环节。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了进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但就其模式以及具体操作环节仍然众说纷纭,就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实践教学成为了走过场,有的甚至将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分析评价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通常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校企互动、订单培养等);三是“校中厂”模式。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现在看到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前两种模式。

1“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效果评价目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

(1)工读轮换制,即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或者按照学期整体实施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这也是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

(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即学生在企业进行全日制劳动,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在西方有些国家比较流行,例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对于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这种模式客观上让学生在酒店或旅行社接触了生产一线的具体劳动,对行业的整体运行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旅游行业特别是酒店业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客观上学生能够获得部分生产经营经验。但是由于旅行社以及酒店质量参差不齐,作为企业的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除了缺乏人手的现实状况的因素外,能够大量节约成本也是酒店或旅行社愿意接受大批实习生的关键。所以这种模式操作不当、监管不当的后果就是使得部分实习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有的中专学生在酒店的每月顶岗实习工资甚至只有六七百元,近些年新闻媒体对部分学校和企业的廉价使用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

2“校企合作”模式效果评价“校企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企引资等模式,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联合办学即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订单培养模式即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相连,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学校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招企引资模式即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些模式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优化,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种学生实践课程的有益探索,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企引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培养成“熟练工人”,学生在实习工厂中较少能够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动进行生产活动,更难以接触到经营层面的内容。而订单培养学校较为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丧失了一定的主动权。

三、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对策建议

1优化工学交替

1)针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供不应求的这一现实状况,学校应首先自律,提升对学生实践教育的认识观念,其次,提升师德教育,加强监管,出台相应规范性政策,制约企业和指导教师,避免廉价劳力的出现。

2)优选企业合作单位,例如要求酒店专业实习酒店必须是四星级以上,加强实习单位的筛选及审批,实行院系双重审批制度,避免“捡进篮子就是菜”的思想,确保实习单位质量。

3)针对工学交替、阶段式实践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出现“放鸭子”的现象,在保证教师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要做到权责对等,严格企业导师及学校导师双导师制度,细化到人,严格责任。

4)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实习期结束,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进行座谈,了解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对合作企业做到优中选优,对不符合教育规律及学校教学规律的企业应终止合作。

2优化校企合作办学

1)学校应掌握订单班主动权。订单培养班级可以采取部分订单培养的方式,但是班级整体教学要符合教育规律,企业必须兼顾学校的教学规律。

2)强化教师实践。对于联合办学模式来说,学校教师的实践素质往往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对于订单培养来说能否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教师的各项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学结合篇8

1 对日资企业信息数据处理岗位的实地调研

每学期通过与学生去企业的一线岗位的实训,亲身了解了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录入基本功和准确的录入指法,及相关人名、地名的记忆量,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完成相应作业量,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具备丰富的录入作业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录入技能,通常情况下,一般学生实习的时候,很难单独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错误率很高,必须经过3~4个月的企业培训才能上岗独立作业。此外,学生的职业心理准备不足问题也在此时全面呈现,思想波动很大,不能很好地转变和适应环境变化,心态普遍浮躁。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到的学生的实习状态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回馈信息,为推进校企共同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 构建“专业合理化、教学规范化、实践实用化、教材同步化”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学生毕业,就能就业,是商务日语专业的日文录入专业的设置的目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反复与企业的一线用人单位的专家座谈,反复的修改和论证,采纳了大量的实习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经过筛选和整理,对原有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造,形成了较清晰地贴近学生实际及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专业的设置上,按照“工学结合、层次地进”的教学理念,朝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按照符合企业的需求,对不同日语水平的学生,合理地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

日文计算机应用基础 以日文计算机基础知识、日文操作系统知识、日文Word、日文Excel、日文PowerPoint、日文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为主,使用与企业接轨的自编的日文录入应用软件,增强数据的快速录入方面的直观性和日文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技能的训练。

日语基础知识 以《标准商务日语》教材为基础教材,以日企商务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1年半的学习,充分具备日语能力3级的能力,能独立识别和完成日文文章的单词、人名、地名及相关的录入科目。

日文图像处理 以日文PhotoShopCS2应用软件为主,注重图像处理技能的培养,基本达到初级的图像处理水平。

日文会计 采用日本会计教材,达到3级水平的账目分录要求,能完成精算表的填制。

日文录入 采用学校自编教材《日文录入》,完全采用与企业相符合的培训材料,缩短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

目前,企业对日文数据录入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虽然是做数据处理最低端的行业,但是由于数据处理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不仅仅是人名、地名、数字的处理。还有很多录入科目。比如保险、医疗、排版等,包括处于数据处理较高端的日文会计岗位,如果日语的基础扎实,学生就业的前景都比较好,中职学校可相应增加或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企业要求,采用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规范化的教材,强化练习,使学生具备在学校就能模拟企业的项目,毕业就能在企业中快速独立工作。

3 中职类日文录入人才的培养模式

日文录入是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工作技能和学习技能”的训练,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技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加强通过实践环节学习,循序渐进,层次递进,边学边练,使学生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为社会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对流,提高专业社会影响力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紧紧围绕企业的训练人才的标准,通过把企业的培训与学校的教学有机结合,将企业的作业的材料,用到教学的实践教学当中,根据不同的学期,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练习模块,设计与之相应的训练内容。教学实践证明了此种方法行之有效。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水平,平时可采用“周周赛、月月赛”的方法,包括通过以赛代考的方式,展示出技能教学水平,还可安排为期2周的企业现场实践训练,在企业的作业环境下,校企结合,完成对人才的共同培养,完善培养模式。校企模式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1)定期邀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讲课。通过和企业一线的专家一起研究编写日文录入和日文办公软件教材。把企业与学校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校在实践教学上的深度发展,在教材的编写上,增添大量的模拟企业的实训资料。

2)与企业共同开发本校的训练软件。通过采纳企业一线专家的意见,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实用的日文录入练习软件,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示范作用。出版相关的教学教材和论述,组织相互学习,致力于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起到日语专业示范校的示范、引领的作用。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将课件上传,方便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和操作。可采用校园网的在线日文录入系统,能够使学生们在网上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使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企业和学校实训室的建设 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通过学校的BPO实训室,加强操作技能训练与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每周平均上机实践不少于一周5课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学校通过组织“爱丁数码日文录入比赛”,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赛成绩优秀的可录入到学校的人才信息库。

获得技能资格证书 在中职教育中,离不开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环节,是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通过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日文信息化办公自动化考试,一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学生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将课堂从企业引进学校,学校走进企业,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增强企业与中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性。尝试采用校企合作1+1模式办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本着“德高为范,技能为师”办学方针,在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把德育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企业以培养人才技能为主,实现教育与就业平稳对接。

首先,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实训,学生了解企业用人机制、工作模式,学习到企业文化。而且,通过实训,也让很多学生进入了企业人才储备库,为将来顺利就业增加了保障。

其次,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企业的实训磨练,使学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到职业的角色转变。学习和掌握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培养敬业精神,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为人服务的精神,增强社会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推动教学的改革。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直接获得在学校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地实现了“订单式”培养,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

聘请企业专家入校,教学评价多元化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改变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使学生在步入职业学校之初就完成了企业的前期培训,达到了技能提升、综合实践的初步成效。这种实训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学模式都贯穿在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与各个阶段的教学知识体系衔接有序, 形成了“知识技能深化知识提升技能”的实训课程体系。

1)多方位的实训教学模式。实行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技能与文化相结合的多方位实训授课模式。在实训教学中,实施以学生实际操作、演练为主,教师组织、指导为辅的模式。语言实训形式为小组分散式、集中协作式和个体式;日文录入、日文Office案例教学等以强化训练、竞赛等形式展开。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易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学校可主动与企业联系,还可以通过与固定的用人单位合作,在招生的时候,就设立以企业命名的不同的班,成立企业专家就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可邀请企业的一线专家担任顾问,聘请企业的专家到校任教,定期来学校为学生上课、辅导,组织任课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2)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评价机制“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采用企业现有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和实验,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

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要建立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开展学生的人才信息库、培养方式选择、教学资源共享以及推动教学改革合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10).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

工学结合篇9

一、工学结合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在校内创造工学相结合的环境

1.建立仿真实训中心。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学一体化的仿真实训中心,使其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训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又可模拟仿真生产过程,既可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过程、工艺流程、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为社会各界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兴办科技产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并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教学单位紧密结合的关系,使工学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院内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围绕建筑工程组织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开发,大大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

(二)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

1.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或其它组织形式)。其成员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职称专业人士担任,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确定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骨干建筑工程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学院依靠技术力量和科研实力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学院与企业建立合作教育委员会,定期商讨有关问题,协调学院与企业的关系。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建筑工程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

3.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是学院与产业部门在办学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学校建设、管理运行甚至教育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合作,它是工学结合教育的拓宽和提高。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把分别来自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社会子系统的法人实体协调在一起。学院需要企业的资金投入,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校企双方的实际利益驱动,使联合办学成为“双赢”的目标。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把工学结合作为一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工学结合的2+0.5+0.5”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交替、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三大教学体系。在校2年完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对专业领域课程采取工学交替模式,第一个0.5年(第5学期)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项目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施工组织实训、工种实训并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等;第二个0.5年(第6学期)到单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经考核合格,达到培养目标。到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按素质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拓展领域四个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按照“从易到难,逐步接近工程实际”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得到训练。

(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1、组织召开工学交替专家委员会会议,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参与下,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对实施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对本地区施工项目、时间进度进行调研和统计,使课程实训项目与校外实训基地施工进度相匹配。

2、组建三阶段工学交替指导小组,每组3-5人,对“2+0.5+0.5”的工学交替时段进行分时间段指导(三个时间段指:两年课间教、学、做实训指导;0.5年分工种或项目的实训指导;0.5年的顶岗实训指导)。例如: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其课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将工学交替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主要项目了解初始阶段,第二阶段:各工序熟悉、学习操作阶段,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主要项目(见下图)第二阶段:专业工序熟悉、学习操作阶段。工种实习;砌筑工程实习;钢筋工程实习;模板工程实习;混凝土工程实习。相关项目实习:测量放线、抄平、安装测量校正;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熟悉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工程量的统计;参与了解处理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编制施工图预算等。第三阶段:顶岗实训阶段。实训任务:能根据施工图纸指导《主体结构》施工,按学生所在现场情况和提供的技术资料,能完成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生产调度、质量管理、施工方案的讨论等。给定条件:系部提供任务指导书、提供和给定相应技术参数和资料。时间安排: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六学期,时间半年:顶岗实习单位:翔宇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宏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兴州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城市政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工地

。3、建立固定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基地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利用模式。在保持与已签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与扩大周边县市区施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工学交替改革试验。

4、建立一套管理规范(9个一)。一组合作基地协议书;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套可操作性实训指导书;一本合作教育手册;一封联系函;一本实习日志;一份实习报告5000字以上;一份现场指导教师鉴定书;一套实践成绩评定标准。每个暑假前一个月进行动员布置,给每个学生发放联系函,由学生自己联系工学交替的实践单位,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利用每一个秋季学期的第一个星期让同学们畅谈自己暑假社会实践的收获。

工学结合篇10

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23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即“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或两类教师——即企业行家与学校专任教师)执教——三类基地(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前言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①。“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英国BTEC教学模式,其出突出特征是“能力本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及教学质量监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三种基本形式:学生进厂式、企业进校式、校企合一式,其中校企合一是工学结合的较高层次,它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学制,校企双方联合组建管理机构,灵活恰当地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厂、进校,学校既是工厂,工厂既是学校,校企合一④。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以酒店实际操作技能为前提,构建了“12345”教学模式,即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并重(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三大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大教学体系)、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教法与学法、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结合)、五个模块(公共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五大模块)⑤。河南工业大学李桂玲提出双主体(即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⑥……。根据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1234”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或两类教师:企业行家与学校教师)执教———三类基地(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

二、“123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流程与基本方法

1.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经历毕业生调查———行业背景分析———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等四个步骤,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系统的开发过程,我们构建了职业能力、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三系统”并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通过“纵向延伸课程”和“横向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业视野,同时开发了“五段渐进式”实践教学系统,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到真实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双师型教师执教。教师的业务能力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再科学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优良的教师队伍也无法达成目标。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的首要能力应该是与执教课程相对应的岗位综合能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娴熟的教学方法艺术,更要有一技之长,我们把这样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做了规定,具体条件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没有熟练的岗位能力基础,教师不可能进行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可能获得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可见把教师放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是学历教育的产物,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岗前培训及教学实践也能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方法,但岗位能力普遍不佳。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难题,可以采用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进课堂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即针对核心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设专题或教学项目由企业行家施教,一般理论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施教。这种互补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双师教师缺位,还可以通过教师间的互动达到共长的目的。

3.三类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三类实训基地是指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实训室主要借助ERP、企业管理沙盘等教学模拟软件,结合互联网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构造一个竞争和协作的虚拟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让学生扮演公司各部门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角色,在模拟环境下体验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创建的经营实体,其主要特征是:主要由专业教师或学生组织经营;对外开展经营活动,谋取利润,对内为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服务。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岗位进行轮岗实践,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在各个部门不同层次的岗位上及不同部门同一层次的岗位之间进行轮岗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岗位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在校外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意向,到某个部门的具体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借助上述三类基地,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循势渐进地进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助于职业人的形成。

4.采用四步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四步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联系—探究—实践—评价”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联系包含师生之间、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生涯等的关联。上课时先建立联系,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或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机,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在探究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如:角色扮演、游戏、辩论、提问或讲授等方式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或实践应用案例描述等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个环节的次序可以互换,如:可以先进行实践,再来反思知识点;也可以先学习知识点,再进行实践。反馈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贯穿于教学全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终了时,教师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或实践操作的正确与否或达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同时也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决定教学进度。反馈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终了时必须要进行反馈。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