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11

工学论文

工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探讨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为此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营销专业(培养柜组管理人员)订单式人才培养。2007年5月学院与新亚签订了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已连续招收了两届学生,从办学的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了企业和广大同学的认同,现对培养模式探讨评述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我院的新生事物,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在全院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多次强调了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意义。首先,订单教育有利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其次,订单培养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再次,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另外,订单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学院安排首次营销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招生就业处和经济贸易系共同完成,制定招生和教学方案,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较强责任心的老师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在全院各系进行了宣传,参加报名的同学要经过校企双方的面试考核筛选,条件符合者录取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班。被录取的学生也要与学院签订“订单生”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们树立起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与行业全方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模拟实训”、“实训——就业一体化”等多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运作模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坚持“做学”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走出一条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多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新路子。

三、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1.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设置是开展好“订单”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主干课程设置、实训模块安排、专业开发条件等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决策。

2.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职业化。所谓课程模块化和职业化是与企业磋商探讨,就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研修课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针对性地将订单培养目标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必备应用技能课程纳入教学范畴,以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订单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的整合;订单模块是指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课程的整合;实践模块是指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的整合。

企业部分实践课程内容安排表(营销专业)

3.课程建设合作化和综合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组织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管理第一线的企业家、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等联合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决策和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便切实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校企双方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调整到1:1左右,全过程设置校内实践教学,整段安排校外顶岗实践,保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参与对“准员工”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及岗前教育,然后带课题(毕业论文)进入协议培养单位进行定岗实训实习。

4.教学方法多元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方法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任务趋动法、案例法、行为引导法、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法转换;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企业生产现场转换。

5.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实践等,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6.考核方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唯卷唯分”的观念,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采取“校企教学学分互换”的新模式;将高校教学课堂延伸至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而企业培训、教学的考核课程成绩,可转移替代学院教学的相应学分。这一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基础,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缩短适应期。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四、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应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的要求,要逐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应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高职教育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被人为地归入理论课和实践课。这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导致实践未能很好地支持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理论仅仅被用于考试,而没有被用于提高实践能力。因为未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理论,所以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要真正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改变在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通过重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整个教学课时的比例恰当,并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协调处理好一般技能与核心技能教学的关系。“订单”教育就是要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然后再加强其他非核心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将学术的知识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应将更多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必须在职业课程中充分体现本专业运用到实际中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提高基本学术能力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积极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传授系统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较为扎实和宽泛的职业技能。公务员之家

4.正确处理定向性与适应性的关系。“订单”培养有很强的定向性,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有很强的定向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为此,教学要确保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多岗位转换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同时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价值

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实际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过程。学校通过对区域内企业现状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发展的特征,然后选择实际操作人才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岗位,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它的推广价值在于:首先,订单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岗位针对性,又要兼顾超前性,并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所需人才提出要求,学校结合企业及行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订单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将两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可将实训基地移至企业中,并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果,也合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设备成本的投入。第四,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课堂教学秩序、学生思想道德等基本环节进行监控,而企业则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有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力求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第五,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除共同协作培养人才外,还可共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加强技术合作,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工学论文范文篇2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产业界出现了怎样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转向。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众化原则被表现性、审美性、独特性和个人化所替代;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由于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增多,产品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第三,消费者方面,从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转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的产品,企业方面,则从制造实用的、高品质产品转向追求“个人化”的“感性产品”与之相适应,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情欲,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1995年任广岛大学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长町三生撰写了《汽车的感性工学》(汽车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学与新产品开发》(日本经营工学会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学及其方法》(经营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论文;著作有《感性工学》(1989,海文堂出版)、《快适科学》(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学——感性工学的基础和应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设计在线.中国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了成功,据研究者介绍,“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一社长的建议。而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都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其中,纤维产业的应用与学术研究超过了汽车产业,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财力支持学术界展开调研。1995年,日本学术会议举行首届“感性工学研讨会”,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学学会”成立。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工学的机构,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在亚洲,日本的邻国韩国,一直在关注感性工学的发展,韩国政府决定在二十一世纪在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感性工学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中日合作的相关研讨,台湾省的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交通大学也正在进行为期4年的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感性工学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感性工学的教育

作为一门诞生在大学中的“感性和工学相结合的技术”,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学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学科”的申请,二年后,“感性工学”被列入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和千叶大学都是较早将感性工学列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实施教学则是在1995年,该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该学科聚集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和艺术学等专门领域的专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笔者曾在1997年于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听过来访的日本信州大学清水義雄教授关于“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的演讲,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编的《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书。该书是根据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感性工学学科编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全书13章。从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第二章、感性的哲学;第三章、计测感性;第四章、感觉与感性;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第七章、感性与传达;第八章、感性与制品;第九章、感性与媒介;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为使“感性工学”这一新学科让普通市民了解,获得相关知识,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决定将《感性工学への招待》一书的内容制作成通俗的广播节目形式,作为公开讲座将全书十三章分为十三讲,从1996年8月开始,通过信越、山梨等广播电台向普通民众播放,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普及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信州大学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许多工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和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也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关课目,如日本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九洲艺术工科大学等学校和我国台湾省的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学校。那么,其课程教学如何展开?笔者手头有一份台湾交通大学的感性工学教学大纲,从中可窥见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生感性工学研究课程大纲:设计在线.中国

(一)、课程目的:

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对于此类问题上的解决及方法除了说明外也例举相关应用实例以助了解。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介绍: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三)、课业要求:

学生在课程中必须完成,包括数个作业练习以及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四)、考试和评分标准:

出席状况5%;上课的参与15%;平时作业与报告40%;期末项目报告40%

四、感性工学的构成

从信州大学清水義雄确立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大体了解感性工学的构成情况。以下为清水義雄所画的学科结构图:

按图表所述,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为:

1、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检测法,是对人的感觉器官作检测,对照受测者的感受变量和“辨别阈”、“剌激阈”的细微变化,作生理与心理的快适性评估;二是SD法,是利用语言表述官感,然后对之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受验者的感受量曲线。

2、感性信息学。

主要对人类感性心理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作系统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输入数据,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人类感性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变换、运算和分析,将其转换为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输出的完整机制,然后进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间的转译,再以适当的形式传输、,提供给设计者和制造者。

另按长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种:

(1)顺向性感性工学: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学: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3)双向混成系统:将顺向性与逆向性两种感性工学信息处理转译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可双向转译的混成系统。

3、感性创造工学。

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研究。从简便、快适、无公害、个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造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针对特定产品的使用目的,分别对以不同感性为主的应用工具进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以实验设计方式满足产品的感性化诉求。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实施。五、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过去的产品是设计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场,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成本和流通经费等方面,考虑实施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来策划设计方案,这是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制造的感性产品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上述各因素,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过去狭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这是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感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是符合使用者个性生活方式的设计,感性化设计针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物理三个方面建立起新的设计模式:对使用产品时人的肌肉活动、皮肤温度变化、冷、热、出汗以及疲劳等现象作客观的生理反映测定;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语言、表情、瞳孔变化、脑波变动等现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测定;对材料的刚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热传导等材料学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评估。由此统合一起,按新的设计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识,在各种设计、各类产品中表现使用者的个性,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为满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创造个性,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将自己的欲求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到生产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对话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与售货员、使用者与送货人、使用者与设计师、使用者与制造商之间传递、对话,最终按使用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在当前的设计活动中,认识到与个人对话式的设计生产方式的企业还很少,感性设计提倡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未来设计的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互联网、可视电话、数码电视等行为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信息沟通十分便利,这些基本设施将成为设计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互动的对话式设计活动的展开。但由于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异,加上产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需建立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才能使各类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难,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感性设计合乎人的个性,开展全方位对话型的设计方式,将促进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从普通的购买产品到参与产品的设计,逐步改变着产品的面貌,使产品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创造出人类新的生活。设计在线.中国

参考文献:

[1][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お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东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C].2002.

[5]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4):20-25.

[6]陈国祥、何明泉、邓怡莘.复合式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之整合性研究[J].工业设计,2004,(32):108-117.

工学论文范文篇3

1.多种学科交叉,综合性学科。

畜产品加工学是一门理工农相结合、多种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的实践综合性课程。主要介绍了畜产品(肉品、乳品、蛋品及毛皮等)原料组成与化学性质、功能特性与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畜产品加工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管理及控制手段,能够使用常用的仪器设备,了解工厂设计、车间布局等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好畜产品加工学尤为重要。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畜产品加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教学。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在原有的畜产品加工实验中,主要包括了各类畜产食品制作的工艺性内容,如西式火腿、烤鸡、牛肉干的制作等;还有对原料的新鲜度检查、品质评定、理化性质检验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除了开展综合性实验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学生对畜产品加工生产过程及生产设备的认识,学院还会与地方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相联合,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使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呼应,将产学研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畜产品加工学网络教学建设的目的

畜产品加工学研究范围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不断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1.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与传统单一的网络课件相比,网络课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它并不是单独显示某一章节的课件内容,而是系统的、一体化的展现出畜产品加工学的基本骨架以及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课程重点、难点和教学进程。从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畜产品加工学庞大的知识量,提升网络课程质量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课程建设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特点和学习动机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而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顾问和教练,如讨论交流、在线答疑、组卷测试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体现网络课程的特征,获得良好的呈现效果,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内容表现方面,应尽量采用文字说明、背景资料支持、图文并茂的课件、重点难点内容动画表现以及视频播放相结合方式。如在学习胴体的分割和肌肉组织特性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录像和视频的使用,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原料从屠宰到加工的生产全过程,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知识点的表达更生动有趣,引起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也是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三、畜产品加工学网络教学建设重点

根据畜产品加工学的课程特色和网络课程建设目的,将重点放在合理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资料整理两个方面。1.在整个畜产品加工课程设计方面,除了要有必备的课程基本资料(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程习题、教学参考书等)外,还应该包含讨论、案例分析、章节测试、提问交流等师生互动环节。如学生看完一部分相对完整、独立的课件、视频、图片内容后,归纳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发表见解,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发挥想象;并且结合视频内容,以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根据各小组参与程度和结果的不同给出一定的评分,用成绩督促小组成员的合作积极性;课后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安排网上习题,布置作业,网上批改的方式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收集和整理与畜产品加工学相关的知识素材,收集动物品种、饲养管理、原料生产、产品加工、机械设备有关专业图片,将传统的文字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充实完善,增加丰富多彩,使课件内容更加清晰、精美、生动并富有吸引力,启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收集肉、乳品加工有关专业视频,如动物屠宰工艺,胴体检疫、分割加工,主要肉、乳制品的加工技术等,方便学生上网观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四、畜产品加工学网络教学建设效果

我学院畜产品加工学课程,通过教学团队多年的努力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效果不断的提升,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教师水平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师资力量雄厚,尤其是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作风。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自担任该课程的讲授及实验教学工作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授课经验,参与了相关教材编写。同时利用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收集了该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料,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辟了畜产品加工学网络课程,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资源,开放式教学不仅方便本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水平,也为许多非食品专业学生扩充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提供了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畜产品加工学教师团队根据课程特色,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是在实训课内容的安排上,既安排验证课堂基本理论的一些常用简易实验,如肉类新鲜度测定、原料乳新鲜度检测与掺假试验等;还安排了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的一些基本工艺实验,如肉类腌制、干制、烤制工艺,消毒乳加工、乳的分离、酸乳和乳粉加工技术等。实训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课程实结,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各自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安排了深入企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畜产品加工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今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工学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积极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多样化举办学生成果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技能、学沟通、学合作、学服务、学奉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工学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积极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多样化举办学生成果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技能、学沟通、学合作、学服务、学奉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工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一、技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技工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成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但是,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校园文化受到了冲击。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思维比较单纯,毅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致使很多技工学校的学生沉迷网络,被网络诈骗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严重阻碍了技工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技工学校教学的迫切需要。然而,当前我国技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学生对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认识不足。据调查显示,我国技工学校中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认识不足,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模糊,甚至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一部分同学对政治理论灌输式教学缺乏兴趣。技工学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个人发展比较少关注,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二)缺乏完善的学生政治思想评价。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但是目前对学生评价往往以社会、企业的意愿为主,在考核评价中没有把学生的个人理想追求和抱负放在重点,学生也会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对自己的考核评价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否定、审视自身的愿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追求功利性。(三)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式落后。事实上,技工学校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教学方面,虽然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只是针对课件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而在课时安排上,由于教师和教室的限制,仍然采用“大课堂”的教育模式,每周安排一次思想政治课,把几个班甚至几个专业的学生安排的统一的大教室教学,这种“一次过”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微乎甚微[1]。(四)缺乏针对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引导性。然而,在现代职业教育观念里,教学仅仅是作为学生完成课时的途径,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没有及时吸收社会力量来促进技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无法为技工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没有形成学校、社会力量和社会正能量人员现身说法的鲜活性,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生动性,泛泛而谈,教学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树立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政治观念。经济的发展改变的不仅是物质,还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在强烈的经济环境冲击下,很容易衍生腐败和堕落,人很容易被物质力量打倒,因此,正确引导和重要。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现实为主,从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向信仰教转化,并联系实际,使信仰观念意识适应当前谐社会发展的要求。技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把握住技工学校意识形态;教师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用心教书育人;学生应该在学习中完善自我,以“正能量”来监督自己砥砺前行[2]。(二)加强实践性教学,投入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平衡理论教学的重要措施,政治思想教师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社会各行业相关的成功人士以及地方政府的高管人员进行讲座式教学,通过他们的实践故事励志学生;另一方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案例分析,有助于消化课堂内容,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使学生的思想升华。(三)以“任务”驱动教学,有针对性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教师提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巧设问题,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的适当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营造“思政课”氛围,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此外,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教育培训等教学,可以让相关的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坚定学生的充满正能量的理想信念[3]。(四)强化教师理论基础,借助新媒体教学。首先,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强化相关哲学理论,同时还要了解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明确的价值理论,以科研促动教学,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从网络课程到视频公开课,再到微课、慕课等,播放相关的课堂教学视频,补充课件素材,再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练习测试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使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此外,技工学校应该重新规划思想政治课的课时,让教师能够更充分地讲述,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技工学校还根据实际应完善思政课的考核和考试结果,增加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课在评优、入党及就业、考研、报考公务员等项目中所占的权重。

三、总结

技工学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技工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帮助学生树立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政治观念出发,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以“任务”针对性地教学,教师自身应该强化理论基础,借助新媒体教学等多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思想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志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华少年,2016,(4):55.

工学论文范文篇7

1.政策指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摘录):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用人单位需求的转变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企业更青睐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既可以节约企业人力成本,又可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多样化要求,包括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沟通技巧、协调能力等。传统的单凭学历选拔人才的标准在经济发展繁荣、科技日新月异、企业成长完善的当下日渐被淘汰。尤其是电子行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拥有丰富实践经验,通过培训上岗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工作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往往在长时间的试用期之后才能勉强达到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因此企业更渴求到岗就能上手的技术性人才。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工学结合”从宏观的管理层面讲,指职业教育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对传统的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有机结合,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的学习层面讲,指为了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和更好地发展,在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统筹安排下,职业院校学生把学校中理论知识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受到职业院校的重视,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有这样几点优势。

1.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与工人、与社会的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加深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

4.为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类信息,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成熟。

5.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自主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提高就业率。

三、应用电子“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逐步形成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模式。

1.入学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新生刚入学时,对未来充满好奇和向往,积极性高,但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了解不多,学习目的性不强。这一阶段应重点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环境、就业方向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应用电子技术教研室在开学第一周,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专业的内涵、发展趋势及就业方向。同时带领同学们参观昆山纬创、昆山唯安有限公司、昆山日月光电子厂等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请高年级同学现身说法,谈他们专业认识,学习方法,就业观等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基础理论课程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电子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有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要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必须从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入手,方法是改学科型教学为应用型教学,以应用贯穿整个专业基础课程,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简化繁难的理论。例如在元器件识别的理论教学中,应用型教学方法是简化的讲解元器件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与测量,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到实验的形象理解。实践证明,采用应用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元器件有较清晰的理解,为后继课程的应用教学打下基础。

3.专业课程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课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教学中的技能点单项实训和项目综合设计,另一种是提升综合能力的校外阶段性实习。项目综合设计以小产品的设计为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从应用的层面推进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单片机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组装机器人,理解单片机技术,并依据具体环境,要求设计小型的电动车,提高学生系统设计的实际能力。

4.顶岗实习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校外顶岗实习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全方位地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达到就业的零适应期,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尽快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四、实施“工学结合”取得的成效

工学论文范文篇8

日新月异的社会,瞬息万变的时代,常常使企业青年员工在学习上表现出复杂多变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一)主动求知型

本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视学习为享受;或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把工作作为生活的目标和实现自我的突破口。具有这种心理的青年员工,一般富有时代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富有进取心和开拓精神,意志坚定,不易为外界左右,自身仿佛装有一台有内驱动力的发动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心理如能得到良性发展,是最容易获取成功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管理人才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被动求学型

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压力(来自家庭和社会以及工作单位),对学习的内容甚至学习本身并无多大兴趣,但为了完成任务,不至于今后被单位炒鱿鱼或单位效益不好另谋高就,才勉强应付。由于没有第一种心理类型的人的那种内驱动力,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边学边忘,只求当时过关即可。不过,这种人也还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于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抱这种心理的人,就现阶段来看还为数不少。

(三)追求文凭型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一种为基础较好,学习效果不错,但动机不纯,往往学非所用;一种为家庭背景较好、或父母在职掌权、或父母是老板等家庭经济状况宽裕的青年,不用寻找工作以及考虑经济收入,只求一个文凭。不少人出于转干、跳槽、晋升、评定职称等目的,还有的则只是出于一种自卑心理,与人攀比,求个文凭,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情况在生产一线青年员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见多。

(四)消极怠学型

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不仅如此,还有意回避甚至嘲弄那些“傻学”之人。这种心理源自其消极的世界观。看似“看破红尘”,失去自我,实质上这种人从来就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自我,只在价值的真空中迷茫彷徨,无所依托。于是整天感到无聊、没劲。沉迷于慵懒的生活,沉醉于吃喝玩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心理虽不占主流,但仍不可忽视。一旦轻视就会漫延开来,甚至泛滥成灾。

二、学习态度消极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四种心理来看,第一种类型的心理是最佳的,只需要保护即可;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需要引导和帮助,而第四种类型则需要综合治理。不过,四种类型并非是孤立的静止的,相反是可以相互转化和化解的。

青年员工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代,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为什么不少青年员工对学习反而如此消极和冷漠呢?分析起来,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首先是本身没有动力。一种情况是尚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兴趣;还有一种是基础较差,信心不足,也挤不出更多的时间,无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年龄偏大已经成家的青年员工中尤为明显。

其次是有动力但不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担心学了用不上,对学习是一种等待和观望的态度。不为人先,但至少不会落在人后。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推动,这仅有的一点兴趣是很容易冷却和沉寂的。

(二)客观原因

1.工作没有压力

在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左右着社会分配的现实条件下,过分的安全感从某种程度上讲纵容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同时也挫伤了一些本来有志青年的积极性。主要的失误来自管理的不善,一些青年员工(包括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下到生产一线,一干就是几年,说是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可一无所求,二无考核,三无评定,四无管理。由于没有危机感,又缺乏竞争性,基本上是任其自学自灭,稍微耐磨的,尚能生存发展。然而,纵然再有冲劲若无目的,也只能是无的放矢。久而久之,便会心灰意冷,失去信心。

2.价值导向的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风气,但另一方面,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价值仍未拉开档次,反而呈现出一种脑体倒挂现象,这种知识再度贬值的现实,是对按劳分配的一种否定,对青年员工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扼杀。故而,在一些青年中流行这样的观念。“不怕头脑空空,只怕口袋空空”,导致一些青年整天想的不是如何学习知识、技术和本领,而是挖空心思想些歪门邪道,违法乱纪如何赚钱。

3.职工教育的失误

由于企业缺乏一贯的教育思想和培训计划,没有政策的保证和措施的约束,加之教育本身的落后(如教材的陈旧,教法的单一,形式的呆板等),这些都是阻碍青年员工学习的因素。职工教育的地位一直上不去,那么再看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乎,当年轻人逞强好胜,乐于竞争的特有心理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挥与引导时,便只能在麻将和金钱中找“竞争”,在烟酒堕落中寻刺激,这种不良的习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这里,也许我说的耸人听闻了一些,但无意用灰色的笔调来渲染青年员工心理的悲剧图景,只想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坦然告之,以引起警醒和深思,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寻找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1.大禹的启示

如何开启青年的心灵之门?如何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这里,我们可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治水,虽然费尽心机,却无济于事,收效甚微。大禹治水,不同于他的父亲,大胆采用”疏“的办法,开河理水。疏导疏道,结果洪水反而给治服了。

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也许比治水更难,但有一点跟治水是相似的,那就是切忌一味去“堵”去硬塞,而要多疏导,多理顺。因为青年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制止他,他越要干,你不理他,他反而觉得没有意思了,而且严格来讲,没有一个青年是真正不求上进甘于落后的,关键在于我们去引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2.科学的方法

如何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我们有很多好的传统和经验,这里不必重复,仅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即行为科学的方法。

作为一门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成果来研究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兴科学即行为科学,在国外已不新鲜,但在我国刚刚起步,一经使用,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概括地说,行为科学的作用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组织预测的目标,同时使个人获得成长与发展。其目的是提高人的认识,端正态度,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很多事实证明,行为科学对思想工作有借鉴的作用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和某些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方式和方法。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动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行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到底为何而工作?是为生活而工作吗?为工作而工作吗?还是为理想而工作呢?我们一时还难以回答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但它确实存在着,日日夜夜纠缠着我们,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摆脱,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然后再去设法满足它。当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自然就会向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发展,特别是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唤起青年的自尊心、积极性和使命感,克服其消极面,排除各种障碍,从而使他们得到成长与发展,同时达到服务他人、改造社会的目的。

3.采取有效措施

“只能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针对青年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可以采用:疏导、理解、尊重、使用。

1)政策保证

为了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激发青年员工学习热情,国家可以制定成人教育工作条例,企业可以制定《成人教育工作奖惩实施细则》,鼓励青年员工在不同的行业成才,为社会作贡献。

2)措施激励

根据青年员工的成长、工作责任、工作成绩、职务职称、工资待遇、赞尝授誉等激励措施,在青年员工中,树立学习标兵。开展“青年十佳”评选活动,树立榜样。大胆启用年轻人,提升为领导干部。

3)改进培训

(1)从教学上,大胆改革,按需施教,尽量根据年青人的特点,考虑青年员工的兴趣、爱好,采取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原则是实用和愿学。

(2)从管理上,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加强对培训实体的管理,逐步将培训与工资、培训与奖金、培训与使用、培训与进职、培训与提升结合起来。

青年人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青年人的心理更是五彩缤纷。若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家们能从中发现一些青年员工的心灵的轨迹,得到启发,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他将不断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J].教育研究,1997,(7).

[2]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3]陈志婷.构筑自主创新链三一重工打造强势品牌[EB/OL].2007-03-20.

工学论文范文篇9

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1.班主任的赏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证。每个学生各有优点和缺点,班主任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能让学生觉得班主任信任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有追求成功的自信心,更乐意接受班主任管理,也更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2.班主任的赏识能使后进生转化,使学生优势互补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磨炼,给予其经验、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使后进生转化。同时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学生的优点也不相同,班主任对学生优点的赏识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由于技校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优势互补。

二、技工学校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是技工学校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离不开信任、尊重、理解及激励、包容、提醒。

1.班主任要和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实施赏识教育,使后进生顺利转化目前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个班级中后进生占了较大比重。后进生大多数在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表现不佳,随时都会影响班级的班风与学风建设,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这部分学生,尽早使他们优化,才能使班级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身为班主任,应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坚持与家长(特别是后进生家长)沟通,互相交流后进生的校内外学习生活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班主任和家长同时对后进生实施赏识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2005级药剂四班王同学,入学时经常有迟到、早退,旷课,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科任老师也经常反映她上课睡觉,不做作业,是个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都成问题的后进生。笔者通过多次和该同学进行交流,并注意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到她初二时曾在区里组织的作文竞赛中获二等奖,并且她本人在绘画方面也有特长。于是及时召开班委会议,商量让她加入到班级宣传队伍,具体负责黑板报审稿和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对工作特别重视,也很负责任,在以后的几个学期,班级的黑板报工作都由她全权负责,她本人也因为在班级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各方面的缺点都慢慢改正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学生,而且每个学期都被评为宣传积极分子。利用她的特长作为对她进行赏识教育的切入点,并且让她觉得教师对她的赏识是自发中产生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个你真行,你真棒的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转化。

2.对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实施赏识教育,使其各方面更加优秀在技工学校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他们当中多数是学生干部,以及学习、表现和工作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也需班主任、教师和家长的赏识。2009级药剂三班的纪律委员,开始对违反纪律的同学欠缺大胆管理的勇气。他发现班中的不良行为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及时向班主任反映,具有很强的正义感,这就是他的优点(闪光点),于是在班会上多次表扬他工作认真负责。从此之后,他能对班级中违纪的同学及时进行劝阻,并当面交流,讲明道理,从而使全班纪律逐步好转,赢得班主任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3.对在校表现中等的同学加强赏识教育,使他们向优秀的学生看齐在技工学校中,大多数班级中等生也占有较大分量,他们平时成绩和表现一般,很容易成为班级中被遗忘的群体。如果中等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很容易转化为后进生。因而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班主任应做有心人,勿忘赏识这部分学生,多和他们交流,多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对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在心里感觉到班主任很重视他们。用赏识教育关注这股“中流”砥柱,能使他们向更优秀的学生看齐,对优秀班级的创建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技工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应注意的技巧

1.对个别智力方面确实太“后进”的同学进行赏识教育技巧担任技校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无论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几乎无动于衷。对这部分所谓智力方面确实太“后进”的同学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注意切忌不要急躁粗暴、急于求成,而应持之以恒,保持耐心和宽容的心态,付出更多的关爱,时刻不忘寻找其闪光点,进而赏识,最终会收到赏识教育的应有效果。

2.对个性明显,软硬不受的学生的赏识教育技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个别同学比较粗暴,软硬不受。班主任此时此刻更应保持冷静,有时甚至要放下班主任的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他们,相信赏识教育能使顽固的后进生优化。

四、实施赏识教育的两点思考

1.过分夸大赏识教育的功能有的班主任认为采取赏识教育就能解决班级中的一切问题,以至于班级中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一旦效果不理想,便会失去信心。其实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是相对的,要因人、因时而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2.认为赏识教育中不要批评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好地与批评相结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以及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就应给学生及时指出,有的时候还要提出批评,同时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从心理上接受,从中体会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喜悦。

五、结束语

工学论文范文篇10

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自尊心较强,但又缺乏自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认可;部分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遇事冲动不够冷静,打架往往是他们解决事情的第一选择;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析导致这样状况的原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这几个因素。这些学生,有些是来自单亲家庭,也有一些来自父母知识文化水平和性格修养有限的家庭,这些家长有些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的,有些是不知道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地沟通,关爱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或溺爱或训斥,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性格成长起到决定性因素。其次技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落榜生,学习能力较弱,而进入技工学校后,从原来的应试教育变成技能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有了很大不同,专业性突出,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因不想学而学不好,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再者,当今社会仍把高考当成是学生唯一出路,把读技校当成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在社会对技工教育还存在一定偏见的情况下,一些技工学校学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似乎更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感。

二、情感教育如何应用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班主任,我们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不能只留在内心,而应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渗透真挚情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赏识学生,关爱学生

面对技工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像母亲赏识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赏识学生。班主任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在无私的师爱和赏识中,才能回报教师,才能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你怎样爱孩子。”班主任对学生倾注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把师爱植根于对学生高度负责,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信赖、关心、赏识之中。这里所指的关爱学生,不仅关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仅关爱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更要关爱行为差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学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亲其师,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爱为支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总会被感化。

2.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存有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友爱的气氛。尊重学生,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技工学校的学生尽管会有不良的嗜好,会穿奇装异服,会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们已有的不良习惯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们小学、初中养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一时难以彻底改掉,对待他们,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班主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改正不良习惯渗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对有进步的同学大加赞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习惯,这不符合正常规律,我们要做的是能让他们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较,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了正确的方向,也会慢慢步入正轨。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文明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对学生心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文化素质修养,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班主任不仅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