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21:23:15

讲师论文

讲师论文篇1

【关键词】试卷讲评 角色转变 主体地位 合作探究

考试作为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环节。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学就难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及自我教育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重要品质。有考试就必然有试卷讲评,但试卷讲评的质量不容乐观。

我曾经做过这样检测,头一天把测试成绩不怎么理想自认为讲评得到位的试卷,第二天再拿来考,依然有不尽人意之叹。之后自我反省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因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科测试常常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上,因而试卷讲评强调的也是知识点的掌握,却忽略了讲评课中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讲评课往往没有多大的效果,学生不是早早地把这些曾经做过的试题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张试卷利用两节或三节课,费时又费力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在是令人头疼。

现在新课标中的“评价的基本原则”由原来的“知识与能力”一个维度增加到了三个维度,评价的功能又由原来的注重检测、甄别与选拔增加了反馈、激励和发展等。既然评价原则改变了,那么试卷讲评的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不然就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在语文试卷讲评课中遵循“角色转变”理念,让学生也参与到讲评中来,在讲评中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那么语文试卷讲评课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教师统筹安排下,给学生试卷讲评权,让学生有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能使他们主动去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纠正答题错误,掌握规范正确的答题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还权给学生”,又如何“让学生使用这个权利”呢?

一、做好讲评前的准备工作。

分析试卷前,教师对本次考试的情况作简要的分析、总结,使学生明确各个题目的答题要求和答题思路以及评分标准。例如:

1.诗歌鉴赏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6分)

这首诗的答题必须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分)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2分)第三步,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具体答题如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仿写句子题:

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例句把“关爱”比喻为眼神、春风,接着写其给人的感受。仿写的句子仍以“关爱”为本体,要求仿写喻体,仿写时要注意第二句与喻体的关系。再按照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的要求,可仿写出: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杯热茶,给人无限的温暖;关爱是一个微笑,给人浓浓的爱意等句子。

二、合作探究,互相讨论,明辨是非,明确评分标准。

这个环节可以这样操作:以前后4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错题。可以由错题者提出问题,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讨论评价,分析其不正确之处,指出解决办法;也可以由答题较好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把自己的思路方法经验与大家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某个讨论组中,了解学生情况,适当点拨。这样,组内每个同学都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多数的题目,如字音、字形、病句、诗歌鉴赏、名著欣赏、语言运用、作文主旨等问题,通过探讨,他们一般能解开疑惑,明辨是非,理解知识要点,梳理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受知识能力的影响,必然会有一些争议较多、无法统一意见或大家都比较困惑的问题。这类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提交老师,在班上统一解决。

试卷讲评课上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碰撞,经验得到交流,方法得到提高,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教师发给答案,但答案设计一定要有让学生质疑的空间和余地。

也就是说,在一些地方特意设计不太恰当或者有误的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结合刚才的讨论对照得失分数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可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交流的开展,由于每个学生都要肯定自己的答案又要纠正同学或教师的答案,他们需要复习教材或者查阅以前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才能完成。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所考试的题目和内容有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继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鼓励发言,记下讲评中的不足,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卷分析情况,由学生自由或指定学生上台讲评普遍性的错误,重点分析自己在考试中是如何想的,出错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不足,接受经验教训,从中学会正确的语文思维方法。教师在学生讲评发言中记下存在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五、教师点拨,总结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点拨。”语文点拨教学的精髓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的点拨应注意:

1.对疑难问题,教师要点拨思路

学生通过前面的自查自改、合作探究后,已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但有些疑难题目一时难以找到思维的突破点。教师这时就应进行点拨调控,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完成对题目或知识点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取得良好的效应。

2.点拨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放得开了,更注意收得拢”,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试卷讲评又何尝不是?学生试卷讲评时的“合作、探究”环节,可以说是学生“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但因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可能会参差不一,在自我试卷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就会有“共性”和“个性”。教师点拨就应该结合各类学生试卷自评中出现问题进行。

3.总结规律,不断形成相对固定的答题思路和原则。

讲师论文篇2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前提——明确师爱的内涵,营造师爱的氛围。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从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高度出发)、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师爱又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爱生的心,是唤起交流的激应器,是抚慰心灵的秒方。曾经见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船长,于浪谷潮尖,急流险滩导航掌舵,将年轻的水手送往希望的大海、成才的彼岸。”教师是船长,更是园丁,精心的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或许这就是对师爱最好的阐释。

如何在教育实际中营造师爱的氛围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本位论,蹲下身子去看待学生,明确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对学生的给予;其次,要注重营造好“大家”,做好“家长”民主管理。通过组织各种类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认识自我;再次,教师要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位学生,从细小处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予表扬或帮助改正,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注重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只有无私的去爱学生,对学生慈爱,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对教师的敬爱。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师信道,赢得教育。

二、关键——体现师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不论其个性的强弱,成绩的好坏,道德品质的差异)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生不是惧怕学习,就是行为变的更难以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爱如阳光,记得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牢记这句话“要教师阳光到别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语)

三、重点——把握师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的拂过学生的心灵。她要求教育方法的改变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指的是在进行感化时无刻意教育的痕迹,朴素自然(科学),了无声息,但效果极佳。教育学生无不出自爱的目的,但惟有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恣意妄为,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遵守校纪校规,多次与同学打架,很难管住他。在一次学校的队列队形韵律操比赛中,班级未能获得名次,他很难受。通过这一点,我发现他具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抓住这个机会,我给他写了一张卡片,委婉的提出了他身上的优缺点。接到卡片后,我发现他对待他人不再那么蛮横,态度改变了许多。后来我又了解到,他由于父母事情忙,缺少管教,之前老师因为他的成绩差,又不太在意他,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个不良习惯。经过几次私下交流,他慢慢的改变了:开始听老师的话,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也重新树立起来。他重新获得了同学的认可,融入了充满爱的集体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我想到: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微嗔……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四、走出师爱的误区,领悟探索师爱的深刻、崇高。

师爱是崇高的,深刻的。他要求教师以人格、文化、智慧、情感去影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感受,而不是装摸做样的平易近人,是建立在平等与真诚的基础上的。

由于教育对象的众多,在教育过程中,多数的教师只注重抓两头、促中间。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好的学生获得了教师多数的爱,大部分学生被遗忘,他们成了阴暗的一角,给他们带来一种失落。为此,教师必须兼顾全体对象,全身心的投入,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贴心人,让师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和黏合剂。

讲师论文篇3

地 点: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多功能教室

主持人:曹 燕

正方代表:高二(六)班 季维涛 单志浩 黄 露 指导教师:梅少林

反方代表:高二(五)班 杨全慧 高 露 唐雨婷 指导教师:杨 燕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进入高二年级已经快一个月了,同学们普遍感觉目前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大,所以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那么,语文学科老师多讲好还是少讲好呢?今天我们有请双方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下面进入辩论的第一环节,有请正方反方分别作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多讲一点好。

首先从学习的实际看,老师多讲一点好。语文阅读自然是重头戏,大家最近都在学习《逍遥游》,文中的典故、语法甚至思想内容,即使我们有参考资料也不能完全理解,自然需要老师将这些内容详细解释给我们;还有像《人是会思想的苇草》这类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就我们自己读文章并不能理解其中一些语句的意思,如“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棵树并不能认识自己的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读书自然不能不求甚解,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缺漏,让语文老师在课上多讲一些,以此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其次,从高考的题型来看,语文老师多讲一点好。我们都参加过中考,大家应该还记得中考复习的那段时间的生活吧,语文老师每天都会在课上讲一些经典题型和相关的解题方法,如果不讲,中考又该怎么办呢?高考的题型比中考还要多,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是肯定要老师讲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语文课上老师多讲一点好。

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语文课老师少讲好。课堂中少讲多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如果只是老师在讲,一个人的思维代替了几十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几十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完全被禁锢,那么整个课堂都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将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师少讲,学生却在不经意间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了。“讲”和“少讲”,便在无意中促使学生形成了被动和主动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以此看来,语文课老师应该少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所以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控制并正确把握好时间,有效地设置,规划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应该尽量地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书籍,讨论观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比被动的效果要好得多的多。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吧!

语文教学是情感很强的教学。大量地直接传输知识是毫无感情可言的,更不用谈语文的内涵了。

越是深奥的文章越是不能通过老师的讲述来表达,而是要通过学生们的积极探讨和研究,如果总是等老师来讲,那么学生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思维得不到开发,长期下去,对于语文这类学科甚至会产生厌倦、乏味的感觉。因此,上课时老师少讲有助于形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学生便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态度会更好,会更加积极主动起来,并且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能将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老师应少讲为好,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和思考。

主持人:感谢双方辩手,辩论一开始,便显露锋芒,不同凡响。下面进入第二环节――自由答辩。有请正方辩友。

正方二辩:请问反方辩友,“少”是指内容少呢还是时间少呢?

反方三辩:自然是讲的时间少。

正方二辩:从教学内容上说,老师讲得少而精,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主题。但是信息少,却让一些学生“吃不饱”。从时间上说,老师讲得少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放任自流,失去对课堂的主导权。从内容上说,老师讲得少很有可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深入开掘知识点,不能给学生以“举一反三”的点拨,那就不好。“多讲”不是废话多,只要是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的开掘,这个“多”就是好的。从时间上说,老师适时地启发引导与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只让大家讨论,自己却不发一言,不做总结也不做评价,那老师的作用何在?那么这节课就会流于“讲得少”的形式而使学生一无所获。

反方二辩:在课程改革前期各方面的抨击声中,把课文尸解式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应该是不再多见,但老师的讲解、引导、分析还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表面上看来,老师在让学生发言,在让学生讨论,在让学生思考,但到了最后,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讨论,都在老师刻意的讲解分析的引导下,走向了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而当学生走进了老师的圈套时,教学也就成功了。这是成功吗?

正方三辩:课堂上,有的老师设计、组织某一项学习活动,比如说针对某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到了学生发言,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在回答时,就一定有不少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的心中所想很好地说出来,可能会结结巴巴,可能会吞吞吐吐,这时,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多讲。

反方一辩:课堂上,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老师如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甚至敢于到讲台前来,动口为大家进行讲解,那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很高。相反,一个接一个的提示、引导,学生从中收获到什么?最多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坐下”的台阶,还能提高学习能力吗?

正方一辩:刚才反方也提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不能忽视老师的作用,不管是老师的引导还是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和设计都是体现了老师的重要性,而老师对于高考各种题型的讲解不仅要多多益善,而且还要求精益求精,没有老师的多讲,哪里来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老师的多讲,哪里有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没有老师的多讲,那里有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主持人:自由答辩,可谓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精彩纷呈。下面进入辩论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有请反方辩友。

反方三辩:通过前面的辩论,我方始终认为语文少讲好,理由总结为以下三点。一、从减负的角度来说,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课业繁多。倘若语文课上再额外讲些什么题目,课文什么的,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为重要的是成效不高。学习重在效率,那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又何必苦苦执着呢?二、从语文的性质来说,她在世人眼中是一门陶冶性情的学科,不似数学、物理那般得多练、多讲方能奏效。语文该少讲,多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

有人会担心,那么厚的名著有待解读,那么多的作业要讲,如果都抛到脑后了,那高中不能“高中”,怎么办呢?这个担心很现实,但是“少讲”也未尝不可,我们可以少而精:由一道题道出解题方法,技巧,再训练一下;谁都能看出的,不讲。植物学上证实,部分植物平日无需多水灌溉,且饿它几天,渴它几日,再足水浇灌,那它会长得更好。我想人应该是一样的吧!

综上所述,语文课少讲,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我方的观点,相信也是全国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谢谢!

正方三辩:谢谢主持人和对方辩手!我方的观点始终是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讲得多好。刨除老师讲得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之外,应试教育下,多讲是我们牢靠而强大的手段。高考语文拼的就是积累,拼的就是谁积累得多,谁积累得牢。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足以证明只有讲得多,才能学得多;学得多,我们的基础知识才会更加牢固,也才能在高考中更加有利。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基础要牢靠,不可以有一点点的缺漏,高考的题型就如同千里大堤,这些题型语文课上老师不讲行吗?不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积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行吗?不明确解题的思路,不知道如何去鉴赏,行吗?答案是不行,做题而不求甚解是一件可悲的事,即使你做了很多很多题,但是你只是在做题而已。语文老师当然不是见一题讲一题,老师会从这道题讲到与此相关的许多题型,这就需要语文课上老师要多讲,光靠自己做题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文言文高中的部分与初中不同,它其中包含了很多典故,如《逍遥游》这篇课文,语文老师如果不多讲我们就不能弄懂,因此必须多讲;如初中的《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文言句式,文言文语法特别多,如果老师不讲,我们不会懂,因此必须多讲。

讲师论文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讲授语文知识,老师往往“无所不用”,变着法儿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方法。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和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课堂效果不一样。针对初中语文课堂,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现结合初中语文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及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示例展开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多样性原则,就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运用、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它的积极处和不足处。例如讲授法,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授予学生很多知识、讲完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较少,积极性不高,动脑思考的时间也有限。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种教学方法混用,这是由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方法本身的作用所决定的。

其次是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具有灵活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随机应变。例如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在发现学生已经全部掌握的基础上就应该及时改变方法,换成练习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最后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因为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方法只是单方面的,所以在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是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不是简单地运用,要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从而使选择的方法发挥最大的功效。比如在使用讲授法的时候,大多数老师会设疑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已经不是一味地灌输。在运用讲授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当讲授人,其他学生当评委等。

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以上因素都考虑在内,综合运用,随机应变。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和练习法等。如何合理选用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

1.讲授法。讲授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主导,课堂是一个人的独白。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将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反馈得少,积极性不高;而且教师一直在讲,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启发性,学生难以消化。这就要求我们适当运用讲授法。那么怎么适当运用呢?笔者认为运用讲授法之前要先看课文类型是否适合讲授法;其次讲授要具有启发性,适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是讲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抑扬顿挫;最后是板书的配合。一般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适合用讲授法,因为学生自己理解的有限,初中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太理论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深奥,这时就需要讲授。在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前,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讲授该文体的理论知识背景,发挥教师的作用。

2.谈话法。谈话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相问答反馈信息。其实谈话法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孔子那个时期,孔子就多次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我们可以从《论语》当中看出来。谈话法属于一种“启发性”教学,而“启发性”教学最早就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我们在运用谈话法的时候要注意讲求提问艺术,而不是随便发问。如笔者在讲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在读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这一句时,问学生“愚公多大了?”学生随口就答道“九十”,在听到答案后我再一次问,学生听到后会感觉自己可能回答得不对,我就提醒他们注意“且”的含义,他们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就会记住“且”这个字在这里的用法。所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不是学生答完后就没事了,没有发挥作用的问答是失败的。

3.讨论法。这是在讲求培养人文素质的今天,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此我还是要简要说一下运用谈论法应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首先要目标明确,哪些地方用讨论法,讨论什么,讨论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等等,教师自己的心里要有谱,要在掌控课堂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其次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一个民主的态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对于讨论中不同的意见,不能主观硬性地下结论。对于错误或者有失偏颇的意见教师要积极引导,不能把正确的强加于他们,这样起不到积极的效果。比如教学《七根火柴》这一课,“他的脸色舒展了”,学生在讨论为什么用“舒展”这个词时,意见不一。这时老师不能直接说谁对谁错,应该全班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自钻研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好的语文教师,既能从理论上掌握好教学方法,又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好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讲师论文篇5

【论文摘要】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一种方式和过程。要取得良好的讲授效果,教师就要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形象性、情感性、适应性、启发性。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以多种方式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的恰当,就能提高讲授的效果和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讲授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和掌握讲授的艺术,使自己的讲授具有艺术性。

一、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讲授的内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毫无虚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点虚假。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教师要用该科的专门术语,讲“行语”,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与专门术语相违背,并且要用普通话讲授,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音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美声。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容易使学生接受。

二、要使讲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罗伯特•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讲授表演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讲授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理价值,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促进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的“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这是教学表演与其它表演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讲授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修辞、类比等形式,就会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三、要使讲授具有情感性

讲授不单纯的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融地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造美的心灵,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能够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讲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感彩,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讲授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讲授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的感情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时,她通过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大自然之中,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教散文《,您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却是热泪盈眶,全场皆悲。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和撞击,是不可能收到这样的讲授效果的。

讲授中的情感交流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许,师生间人际距离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扉,促使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四、要使讲授具有适应性

这里讲的“适应”,是从广义而谈的。它包括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适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适应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补充了适应社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对适应思维作了论证。

讲授的适应性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揭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讲授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一方面要使学生听得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不用生造词、土语、废弃的旧词、冷僻的行业术语、少数民族谚语、难以理解的典故、修饰成分太长的长句、语法修辞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语言、口头禅。

五、要使讲授具有启发性

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1)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提高讲授效果,防止和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总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历来为教师所采用,明确讲授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P4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P1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P8.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P359.

讲师论文篇6

如果上述的讲评方式不做根本性的改变,将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将结合课程标准和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题讲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认真做好试卷讲评课的准备

科学的讲评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一是对试题本身进行分析;二是对学生答题情况、错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样做能够加强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认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内容。

讲评课前,我首先分析命题角度和考点分布,科学地判断试题的难易度,找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盲点和薄弱点,以便及时调整。

2.认真统计和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我一方面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及典型错误;另一方面还要按人按题统计好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并建立学生知识及解题情况档案。可借助下表进行。

教师在完成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精选典型错题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可做到突出重点。对于错误比例低的题目,采用个别辅导或叫学生自己思考的方法,而把易错题作为讲评的重难点,这样就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只有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才能讲学生之所缺,授学生之所需,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

二、提高讲评过程的实效

阅读理解题的讲评,首先要注意时效问题。大部分学生考试结束后,都急于知道答案和自己的成绩,而且对阅读文章及自己的解题思路印象比较深刻。因此,教师及时讲评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讲评方式。

传统的阅读理解讲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这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注重灌输性学习,导致学生沮丧,教师疲惫。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首先教师要优化讲评方式,以激励动机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我采用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自查自纠。阅读理解练习题批改完发下去后,我将答案反馈给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鼓励学生自查自纠,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我经常采用自然异质小组的形式,前后桌4位同学相互讨论,既方便组织又利于取长补短,相互间的讨论可使思路越来越清晰,学生可以从错误解法中找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最后,教师应选择问题集中点进行精讲精析,以求真正消灭知识盲点。

2.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章体裁、题材确定先阅读文章还是先看题目;根据主旨大意、词义猜测、事实细节、推理判断这四种题型设问的类型进行归类讲评;指导学生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记叙文时,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过程;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论点和论据,等等。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寻找主题句,借此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要点。

阅读理解题常常考查学生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包括说出文章的主题、寓意、结论,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等。学生在做这类理解题时常犯错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抓文章的深层意义,不是瞎碰乱猜,也不能根据个人观点、常识随意而定;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蛛丝马迹”、“弦外之音”,按照文中的提示,考虑到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概括、归纳和推理,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此外,在讲评时,还要注意学生答题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思路,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要求他们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重视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基础是文化,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的教学,而忽视文化意识的渗透,导致有些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语形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要表达的意思。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文化意识的学生能准确完整地把握阅读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评讲进行文化渗透,扩充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阅读材料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语言地道,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反映了英语国家的天文、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政治体制等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教师在讲评时可根据文章特点适当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以增强文化融合意识,讲评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篇章特点为基础。

三、重视讲评后的巩固

1.落实学生自我消化环节。

教师在讲评完一套阅读理解试题,尤其是难度较大、错误较多的试题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比正误答案,理解语言知识、反复研读复杂的句式和段落,体会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若没有这一细节,学生对文章的有效理解就会由于教师赶进度而陷于空白。

2.设计针对性练习。

在讲评中,教师要将试卷中失分率较高的知识点再变换角度设问、设疑或设题。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难点、热点和考点,题干要简洁,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单句改错题、句型转换题、汉译英、英译汉,等等。教师要根据讲评重点、难点设计针对性练习,让易错题通过练习及时得到纠正,巩固讲评效果。

总之,阅读理解讲评课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的错例,选择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应变能力,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包桂祥.“自主纠错”在英语试卷讲评中的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6).

[2]黄群.英语阅读理解题讲评课的教学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7).

讲师论文篇7

关键词:同伴互学 作文 教学法

一、同伴互学作文教学法的内涵

同伴互学作文教学法是指通过学生互相阅读、讨论、学习教师批改过的学生习作以及教师“下水作文”的方式指导学生写作的作文教学法。

一位叫张万永的体育教师在小学的游泳教学课上发觉巧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认为由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加通俗、各种行为更有亲和力、动作更容易被模仿、意见与建议更容易被采纳;另外同伴之间争强好胜的特点也是实施同伴教育的良好条件。在实施同伴教育的过程中同伴教育者与同伴之间的心理暗示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同伴教育也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性发展的目标。

二、中职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写作意识淡薄

学生写作意识淡薄首先表现在学生写作文基本格式不规范,不能选择合适的文体为自己服务。主要是指基本的文体意识不强,不能自成一体。写记叙文,不能顾及记叙的六要素,不能突出描写、抒情;写议论文,往往习惯于议论开头、讲个故事作为主体,以记叙代论证、最后议论收束结尾的形式;写散文、随笔则近于记流水账。简而言之,学生不会根据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文体。

学生写作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学生不善于在“我”身上做文章。一方面学生生活圈子越来越小,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劳动,疏远了亲人;另一方面学生不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导致在取材方面往往感到无米下锅,所以就采取“编”或“套”的手段:要么编自己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要么套自己读过或背过的优秀作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不得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不得力表现在:其一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批改了作文,学生大都只是看看自己的作文得分了事;其二教师讲评作文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朗读两三篇作文,往往由于受听觉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讲评作文最后常常成为一部分学生的事情;其三教师指导作文常以课文为例,讲写作技巧也是以课文为例,所以在学生看来教师指导作文空讲理论的时候多,“作家的技巧可望不可即”。

三、同伴互学作文教学法的思路

笔者尝试把同伴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移植到作文教学中来,并给以发展,侧重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学习,目的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同伴的身份互相学习写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其思路如下。

一是教学媒介是学生、老师就同一个作文题各自所写的作文。

二是教学方式是学生阅读、讨论同学所写的作文和老师所作的修改、所写的评语,以及老师自己写的范文和写作说明。

三是要求至少保证每月进行一次正规作文训练,老师要写“下水作文”,并精心批改学生的作文,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作文。每班选出不少于五份作文,与其他班级一起复印装订成册,分发到各班学生手中,组织学生阅读并讨论。老师也要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是学生阅读完同学的作品集后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再进行批改。

四、同伴互学作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1.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的基本方法

结合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笔者把同伴互学作文训练的重点确定在记叙文和议论文训练方面(对于说明文主要做片段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1)把握叙议各自的特点。

①记叙文:“表演”着讲故事。学生写记叙文常见的风格是交代式,即径直呆板地交代所要叙述事件的基本过程。针对学生从交代式记叙,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讲故事、写故事,尤其要注意描写、抒情,要有意识地渲染煽情。

例如学生写《拜年》中的一段:“大年初一吃过早饭,我们一家人去给姥姥拜年。还未到姥姥家,老远就看到舅舅盖的新房子很惹眼。舅舅把我们接进了屋子,舅妈给我们端来各种各样好吃的糖果。妈妈、爸爸和姥姥、舅舅聊天,我看电视,不知不觉就到吃午饭时间了。”

就这一段,教师首先组织实验小组学生讨论,经过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言后,该学生综合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生读自己写的:“在碧水环绕、绿树覆盖与青山的怀抱中,舅舅家的白色的小别墅特别显眼。老远就听到竹林后的院落里传来的狗叫声。也许是狗叫声让舅舅来到院门外。只见舅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笔挺的西装满面笑容地走了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习,让学生明确写记叙文就是要注重细节,重视描写与抒情,甚至有意识地夸张、渲染、表演。

②议论文:“争吵”着讲道理。学生写议论文恰似做汉堡包,大都是论点加论据的形式,在摆出自己的观点后就把例子列举出来作为论证。针对学生“汉堡包”式的说理,教师引导学生“争吵”着论理,即采用学生当面论理、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争吵”着讲道理。“争吵”着讲道理,要求学生用最简短的话语把自己的例子概括出来,并且要用自己的话点明其中的道理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口头阐述,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论据,并用自己的语言详细分析论据,为论证自己的论点服务。

讲师论文篇8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以多种方式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的恰当,就能提高讲授的效果和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讲授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究和把握讲授的艺术,使自己的讲授具有艺术性。

一、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

科学是有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熟悉,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摘要:“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讲授的内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毫无虚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点虚假。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教师要用该科的专门术语,讲“行语”,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和专门术语相违反,并且要用普通话讲授,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楚、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音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美声。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轻易使学生接受。

二、要使讲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罗伯特%26#8226;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摘要:“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讲授表演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妆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讲授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理价值,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聪明,促进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的“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这是教学表演和其它表演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讲授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修辞、类比等形式,就会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三、要使讲授具有情感性

讲授不单纯的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融地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造美的心灵,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能够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讲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布满感彩,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讲授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讲授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的感情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时,她通过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大自然之中,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教散文《,您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却是热泪盈眶,全场皆悲。可以肯定,假如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和撞击,是不可能收到这样的讲授效果的。

讲授中的情感交流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许,师生间人际距离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开启学生聪明的门扉,促使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四、要使讲授具有适应性

这里讲的“适应”,是从广义而谈的。它包括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适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摘要:“适应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补充了适应社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熟悉论》原理中对适应思维作了论证。

讲授的适应性是学生熟悉规律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摘要:“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揭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讲授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一方面要使学生听得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摘要:不用生造词、土语、废弃的旧词、冷僻的行业术语、少数民族谚语、难以理解的典故、修饰成分太长的长句、语法修辞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语言、口头禅。

五、要使讲授具有启发性

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摘要:“(1)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熟悉,激发他们学习的喜好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索,引导他们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提高讲授效果,防止和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总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历来为教师所采用,明确讲授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P4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摘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P1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摘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P8.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P359.

讲师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演讲

一、英语演讲课的设置

1.教学形式

演讲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三类,即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所谓命题演讲(prepared speech),就是由别人拟定题目或演讲范围,并经过准备后所做的演讲。即兴演讲(unprepared speech),又称即席演讲或即时演讲,它是演讲者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临时发表的讲话。论辩演讲通常是辩论赛的形式。由于论辩演讲耗费时间较长,我们课前通常采取的是前两种形式。在命题演讲上我们也突破了常规,不仅有老师命题的形式,也有学生自命题的形式。

在演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起着组织与点评的作用。这几种演讲形式在语言实践中可以交叉灵活运用,根据目的的不同而在使用上有所区别。在开始阶段,学生的演讲能力还较弱,可让学生进行自由演讲,即命题自定,题材自选。事实表明学生的选材很广泛,涉及故事、谜语、笑话、习语、格言、逸闻趣事或者风俗习惯等。随着自信心的增长,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即兴演讲。即兴演讲是一种临场发挥的演讲形式,也是最能反映一个人思维敏捷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口头表达方式。

2.建议教学方法

建议采用由易到难,由机械地、有准备地发言到即兴演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佐的方法进行课堂活动。比如教师前7周每次花30分钟简单地讲授演讲、修辞技巧及实例,然后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并提前给出下次要讲的题目。下次_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登台表演,并由其他学生对演讲者内容组织的逻辑性、语法、修辞、思想内容以及演讲的姿态作出评价最后评出1名最佳演讲者以示表扬。活动完成后,教师再讲授新内容,布置新任务给学生。后8周教师继续每次花30分钟左右讲授演讲技巧并进行名篇实例赏析,然后当场给出与技巧相应的情景与题目。让学生大声口头准备1刻钟(亦可写提纲),再上台演讲或分组进行辩论。学生上台后进行正式演讲,并注意语言,情感,手势,姿势等,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打分,给与评价。

二、英语演讲课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及要求

英语演讲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跨文化意识,及个人的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1.出色的英语演讲要以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基础。这对于英语是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想克服这个困难,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地、有计划地阅读英文原文和优秀的英文译文。阅读时应采用默读与大声朗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锻炼口才的目的。大量的、有效的英语阅读能够帮助学习者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质,这对提高英语的口头及笔头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掌握英语公共演讲的艺术也需要大量的语言以外的知识的积累。一个演讲者要受人信服只凭一些英语演讲的技巧和演讲稿的写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无论是用哪一种语言演讲,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都应该是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包括对东西方文化的深人了解。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人来说,熟悉西方文化是学习英语演讲的重要环节,但成功的英语演讲也离不开演讲者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和尊重。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能加大演讲者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使其演讲的内容更加丰富,演讲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3.要使演讲这门艺术臻于完美,演讲者必须处理好演讲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拘泥于形势,也不华文滥词。同时尽可能的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尽量表现出其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百科知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对于开设演讲课的几点建议

1选择好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这些书和内容应该涉及语言训练,文化训练,演讲技能训练及个人综合素质训练。这样才能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助手和参考工具。

2.从有准备演讲到即兴演讲分三步走。不急不躁,不贪多贪快,使学生从最基本的技巧内容着手,培养其好的学习习惯和演讲风格。

3.选题从文体到内容都应由易到难,由学生熟悉的到陌生的,并富挑战性,趣味性。除了极富争议性的议论文以外,还可给学生一些说明文体与描写文体的题目,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4.采取针对性措施。针对不同心态的学生,在演讲训练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1)鼓励胆小与沉默不语的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开金口”2)激励鞭策胆大者。在演讲训练中,也有胆大者可能口若悬河,但仔细听之,虽然他们表意,但又无几句准确的句子。对于这种学生先肯定其优点,再在不经意中重复并指出其缺点,然后示范之。

5.教师既当观众也当演员。有些需要辩论的题材,需要对讲,这就需要群体的参与,这时教师站在某一边更能激发学生“发誓要把老师击败”的谈兴。于这种学生先肯定其优点,再在不经意中重复并指出其缺点,然后示范之。

四、演讲中语篇的设置

在演讲中除了必须以恰当的模式谋篇布局之外,各段落和要点之间必须有自然的衔接。英语的语篇注重形合手段的使用,在演讲中尤其要选择使用恰当的、有效的衔接手段。Lucas在其所著的“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一书中,归纳总结了常用的关连词语,主要有四类。

(1)Transition承上启下的词语例如:Now that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let me share the solution with you. Keeping this point in wind, let’s return to the sentence I have started with.

(2)Internal preview段内预示要点演讲者在Introduction里或其他段落中的结尾部分以句子的形式向听众陈述下文将要讨论的要点。

(3)Internal Summary段内总结段内总结常用于复杂的重点论述之后。例如,In short, palm reading is an ancient art. Developed in China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it was practiced in classical Greece and Rome, flourished during the Middle Ages, surviv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remains poplar toda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4)Sign-post路标型词语:包括序数词,first, second和next等,也包括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问句。此外,英语语篇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承上启下的模式“Summary introduction”。例如,著名英国散文家罗素在他的名篇“What I have Lived for”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模式。文中作者首先讨论了控制他一生的三种激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怜悯。作者在逐一论述了前两种激情后说道:“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作者将爱和知识总结为把人引向九天之上的崇高追求,然后语气一转将怜悯描写为把他带回到地面上来的真情,这既升华了已讨论的要点又引入了新话题。英语演讲有其特定的语篇模式,这是由西方修辞思维模式所决定的。为了有效地用英语进行演讲,我们必须力求起始段落的新颖和点题,结尾段落的呼应和强调,主体要点的合理布局,段落之间的衔接。谋篇布局合理,符合西方的修辞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讲师论文篇10

【关键词】教学思维 教学方法 选择 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