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题目十篇

时间:2023-03-16 10:33:35

初中数学题目

初中数学题目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规律探究性题目;解题技巧;共性;特性;数学思想

一、代数中的规律问题

规律问题的设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序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而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能很快的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1.有一组数为1,3,6,10,15,21......,第n个数为――。

分析:第一步,寻找个体的共性。这组数的每一个数都等于它的序列号数加上它前面的一个数字。

第二步,寻找个体的特性,探求特性中的共性(即找第一个数与1的关系,第二个数与2的关系,第三个数与3的关系……),第一个数1=1,第二个数3=2+1,第三个数6=3+3=3+2+1,第四个数10=4+6=4+3+2+1,第五个数15=5+10=5+4+3+2+1,也就是说每一个数都可表示为一个数列的和,因此,第n个数为n+(n-1)+(n-2)+(n-3)+(n-4)+(n-5)+……+3+2+1=n(n+1)/2。

例2.有一组数为1,4,9,16,25,36……

求第20个数为――,第n个数为――

分析:第一步,寻找个体的共性。这组数的每一个数都等于某数的平方。第二步,寻找个体的特性,探求特性中的共性(即找第一个数与1的关系,第二个数与2的关系,第三个数与3的关系……)这里的第一个数正好是1的平方,第二个数正好是2的平方,第三个数正好是3的平方,第四个数正好是4的平方,依此类推,第20个数为20的平方=400,第n个数为n2。

例3.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14,39 ,716 ,1325,2136 ,3149......请你推断第9个数是――。

分析:第一步,寻找个体的共性。这组数的每一个数的分母都等于某数平方,而每个数的分母与分子之差等于3的倍数(分母―分子=3的倍数,分子=分母―3的倍数)。

第二步,寻找个体的特性,探求特性中的共性(即找第一个数与1的关系,第二个数与2的关系,第三个数与3的关系……),第一个数的分母正好是2的平方,而分母与分子之差是3的1倍,即第一个数分子=22-3×1;第二个数的分母是3的平方,分母与分子之差是3的2倍,即第二个数分子=32-3×2;第三个数的分母是4的平方,分母与分子之差是3的3倍,即第三个数分子=42-3×3;依此类推,第n个数的分母为(n+1)2,分子为(n+1)2―3n,所以第n个数的通式为(n+1)2-3n(n+1)2,从而第九个数是(102-3×9)/102=73/100

例4.有一组数为1,2,5,10,17,26……请观察这组数的构成规律,第18个数为――。

分析:第一步,寻找个体的共性。把这组数的每一个数都减去1就变成一组平方数。

第二步,寻找个体的特性,探求特性中的共性(即找第一个数与1的关系,第二个数与2的关系,第三个数与3的关系……)这组新的平方数第一个数正好是0的平方,第二个数正好是1的平方,第三个数正好是2的平方,第四个数正好是3的平方,依此类推,第十八个数为17的平方(172),再把它加上1就是原来那组数的第十八个数,所以原来那组数的第18个数为172+1=290

二、平面图形中的规律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各部分的共性,数字规律应遵循,图形中的规律问题也要遵循。当难以直接找到共性时,则可以通过抓住相邻两个数字或两个式子,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5.两直线相交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十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个交点。

分析:很容易知道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0个交点。第一步,寻找个体的共性。这些交点组成了一组数,这组数的每一个数都能表示为一个数列之和,如1=1,3=1+2,6=1+2+3。

第二步,寻找个体的特性,探求特性中的共性,为了更清楚地知道直线数量与交点数量的关系,我们作如下的对比。

总之,在求解规律问题时,必须熟练掌握数学建模、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始终遵循“寻找共性―寻找特性中的共性”这一原则,操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赵优群 浅析初中数学中考规律性问题《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8年06月期

初中数学题目篇2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数学中的封闭性问题一般是指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是完全确定的,而且是不多不少的.而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确定,并且要求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探索的一类数学问题.

二、开放性题目的特征

与常规题相比,开放性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它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思想的广阔空间.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1)不完备性:一个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不足的,也可以是多余的.条件不足时需要学生进行补充,条件多余时需要学生从中选出有用的条件.

(2)非常规性:解开放题时,往往没有一种特定的解题模式,在求解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创新性:有时一个题目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4)发散性: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或将问题加以推广,找出更一般、更有概括性的结论.

(5)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不管他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

(6)教师难以用注入式进行教学,学生能自然地主动参与,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和指导者.

三、数学开放性题目的主要类型

(一)探索发现型

1.规律性探索

请将你找出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出来?摇?摇?摇 ?摇?摇?摇.

探索规律的题目是近几年常见的一种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运算、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从简单的式子入手,观察数字(或等式、不等式两边的数据)随着“序号”、项数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找出异同,分析、发现、探索变化的规律,得出一般性结论.

2.条件开放题

条件开放题是指问题的条件具有不确定性,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可以把条件开放题分为条件不足型和条件多余型.

①条件不足型

所谓条件不足型是指问题条件不足,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一,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才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y=ax+bx+c图像经过Av0,aw,Bv1,-2w?摇 ?摇?摇?摇,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直线x=2.题目中的矩形框内的部分是一段被墨水染污了无法辨认的文字.

1.根据现有的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说明理由.

2.请你根据已有的信息,在原题中的矩形框内填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2)可供补充的内容有:①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任意一点的坐标;②a=1或b=-4或c=1;③顶点坐标为(2,-3).

②条件多余型

所谓条件多余型开放题是指问题中条件过剩,许多有用和无用的条件都混杂在一起,对学生解题形成干扰.

例3:在ABC与A′B′C′中,有下列条件:;③∠A=∠A′;④∠C=∠C′.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A′B′C′的共有( )组.

A.1 B.2 C.3 D.4

分析:有3组:①和②;③和④;②和④.

3.结论开放题

结论开放题是指在给定条件下,结论不唯一,学生可以根据条件或情景将所有可能的结果一一分析得出.

例4:一个钢筋三角架三边长分别为20cm,50cm,60cm,现要再做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只有长为30cm和50cm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的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另两边,有几种不同的截法?

分析: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能用50cm截成两段,设截得的两段分别为xcm和ycm,则有以下三种情况:

解得:

x=10,y=25

4.存在性探索

例5: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3cm,BC=6cm.某一时刻,动点M从A点出发沿AB方向以1cm/s的速度向B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D点出发沿D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A点匀速运动,问:是否存在时刻t,使以A,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相似?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设存在时刻t,使以A,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相似.

依题意得:AM=tcm,DN=2tcm,AN=(6-2t)cm.

解存在型探索题的基本思路通常是先假设存在,然后根据存在进行推理或计算,找出必须满足的条件,再看这个条件题目中是否已具备,若已具备则存在,反之不存在.

(二)阅读理解型

例6:阅读题例,解答下题.

这个例题属于阅读理解型开放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读懂题意,通过阅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规划决策、设计方案型

例7: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按要求安排A、B两种产品的生产件数,有哪几种方案,请你设计出来.

分析:设安排生产A种产品件,则生产B种产品为(50-x)件,根据题意得

9x+4(50-x)≤3603x+10(50-x)≤290 解得30≤x≤32.

x为整数,x只能取30、31、32,相应的50-x的值为20、19、18.

答:生产方案有三种:①生产A种产品30件,B种产品20件;②生产A种产品31件,B种产品19件;③生产A种产品32件,B种产品18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题目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开放题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依循,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问题,用多种思维方法(如猜想、联想、类比等)进行探索.因此,数学开放题教学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开放题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数学开放题教学中,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就能充分展现自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初中数学题目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有效性

长期以来,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初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较,虽然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进步,但是应该看到初中生依然处在心理不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依然好奇心比较强,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这件事情对于中学生缺乏吸引力的话,那么中学生就不会愿意积极地做好这件事情,相反,如果中学生对所从事的事情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做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做事情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大大提升。同样的道理,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中,如果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学习缺乏参与的热情,那么就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中,一些教师依然采用那种机械讲述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是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的真正主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都要以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是配角,教师则是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角,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独立意识比较强的中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更是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不利的,也不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角色转变的重要方式。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落后的问题,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多样的,既可以根据学生爱好游戏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教学情境,又可以根据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创设丰富的表演教学情境,还可以根据学生乐于竞争的心理创设竞赛式的教学情境等,通过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数学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个人如果习惯不良,那么这个人做事情时,就往往是低效的,这对完成好这件事情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做事情时就会得心应手,做这件事情的效率就会因此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样,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中,如果教师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对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在学生解数学题时,一些学生往往在出示数学问题时,乍一看觉得题非常的简单,于是马上开始做题,但是当解题时却觉得困难重重,而无从下手,有的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一筹莫展的时候回头一看问题,却发现自己没有仔细地审题而领会错题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在良好审题方法的运用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以此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要培养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选择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学生安排与之学习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以教学目标的优化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中,教师所选用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以知识性的教学目标为主,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中,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包括知识性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包括初中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优化就要把上述三维教学目标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而确定,以此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对促进初中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初中数学题目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案例分析;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50-01

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加便利和聪明的生活。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精通和掌握的学科。初中数学有时候是很抽象的,而且他的学习的难度很大。在长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具体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初中是形成各种思想和观念的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培育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让学生真正的会使用这一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

数形结合就是要求我们从数学问题出发,首先找到题目中隐藏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在几何图形上,跟据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数学问题。在实际数学问题中,无论我们单独考虑数还是单独依靠形都不能又快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数与形的结合能够直观且严密的解决问题。

二、现如今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1、初中生读不懂题目的意思,做题不仅慢,正确率还低。受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急剧上升的影响,我国初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在于考上好的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的思想迫使我们的初中生没有一点的创造力,他们的学习是死板的,不追求技巧,学习不能举一反三。目前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也是很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读一些生活方面的题目时,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大对学生课外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数学思想的培养。

2、我国目前的初中生不能将实际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在一起考虑。初中生数学的难题急剧增多,数学学习也不像小学数学那么简单,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作为初中生往往很难去解决。作为初中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想,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这就要求我们引入数形结合思想。

三、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

1、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题目的考察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抽象问题,这些问题仅仅凭借想象是很难快速的解决的,这时,我们利用数形结合。把数学题目中给出的各个条件放在几何图形或者坐标系中,就能一目了然的知道答案。

2、提升了教师的上课效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思考形式,用数和图形共同作为切入点。学生在以后遇到复杂的难解决的数学题时,自然就能想到用这种思想,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3、学生的灵活思维在一定的程度上被挖掘出来了。所谓的数形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数字和图案结合在一起。数字是抽象的,图案是实际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了学生在抽象与具体、数字和几何图案之间要进行灵活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思维被挖掘了出来。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例题中的具体应用

例题1:小明要在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草坪上,沿着对角线修一条小路,请问小路的长为多少?(来自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很茫然的,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如图

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这道题考察的是勾股定理,也就很快地求出小路的长度了。图形的出现使学生清楚的了解题目考察的内容,数形结合使得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读不懂题目的问题,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学习的兴趣也就慢慢的提升上来了。

例题2.如图,我们知道子集M、P的交集,是子集O,那么请问子集O怎么表示?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先在纸上画出图形,如图,然后就能很快的知道答案。

总之,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最重要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学的精。另外,初中是学生的思想和解题技巧培养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教学,让学生养成多种解题思想尤其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思想目前在初中的教学中渗透的还不是很全面,因此,我们要教师和学生携手,让数形结合思想真正服务于我们,争取攻破所有数学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旭华.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考试周刊 学术期刊.2014.35.

初中数学题目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06

问题的解决往往能够更好的促进事物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只有在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入的数学学习。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帮助。

一、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人就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没有对课堂导学引起重视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课堂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发挥课堂导学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对导学阶段引起重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然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并没有对导学阶段引起重视,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省略了导学阶段,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课堂导学,然而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阶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紧分分秒秒对学生进行数学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解,却不能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十分枯燥,同时学生也感觉比较疲惫,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调节,那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对学困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点难度的进一步增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学生遇到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那么学生就会成为数学学困生,学生的数学学习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想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由于现代中国依然采用大班教学制,部分数学学困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难以及时转优,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的结合需要进一步提升

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教师作为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切实的将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虽然在现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指导思想,然而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力度还不够,有些教学理念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而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成为目前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中提出了一些目前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并探索了很多能够应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一)为每一节数学课设置一个良好的开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想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就要在课堂导学阶段下工夫。教师在课堂导学阶段既要给学生以知识,同时又要给学生以快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为学生整节数学课都高效的进行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导学阶段进行知识点的设置,教师应该有效的设施悬念,进而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激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还要将一些初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课堂导学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目的。

(二)打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实现寓学于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单纯地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自然无趣,如果教师能够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灵活应用加以解决,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道花圃摆放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去设计花圃的摆设方式,这样的问题既有趣又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数学学困生足够重视

学困生是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实现数学学困生转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分层教学法是目前一种能够有效实现数学学困生转优的有效方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转优效果。

(四)将新课改过程中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

初中数学题目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提问技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47

初中是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都不可缺少的阶段,初中数学的教学需要的是教育者细心的准备。而在课堂中,除了对知识的讲解和探讨之外,提问也是数学课堂最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老师不仅仅要对知识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也要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内容在数学课堂上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的相互传递的过程中,提问对于课堂的作用就比较明显,善于提问是一名优秀数学老师必备的技能,能够提出好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学生接收新知识也是有利的,但是数学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还是要有一定的讲究。对此,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文中对初中数学教师提问的技巧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一、问题设置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的指导方针,数学课堂展开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一点对于教育大纲要求下的数学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任何教学的开展都要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提问的方式和原则而言,数学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老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老师要认真积极对新课标的知识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理解。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每一位老师都应明白:打铁还需要自身硬这样一个道理。在进行课堂是要操作的时候,数学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知识,以及教材知识外的延伸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课前认真的备课对数学教师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是很有必要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准备上课的大纲,更需要是数学教师熟悉课本知识、深入了解教材,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数学课是注重逻辑连贯性的课堂,老师在上课之前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很容易在课堂进行的时候走偏,将学生误入知识的歧途。在提问的设置方面,首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直接的过程,也是传输最直接方式。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三思而后行。

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在对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紧扣,并且需要对教学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数学教师也要贯彻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数学学习中,老师要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详实的准备和规划,准备完成之后,数学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运用出来,这就要考验数学老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提问的设置,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直接的过程,也是传输最直接方式。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三思而后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教学反思和总结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初中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展的时候,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学生才能真正的对数学感兴趣,学生才能从心里对数学课堂感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学数学知识、能学好数学知识。

二、问题设置的合理性

首先,难度的合理性。老师对学生有一个深入的研究,了解学生所在的阶段普遍具有特征。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小学相比在成倍增长,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问题的设置就该更加考虑其合理性,基本的准则是问题的设置不难、不易。具体到方法,就是数学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接受能力。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例,这一年级的学生能接受的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且在学习上较之于初中二、三年级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准备上的确是比较高的。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问题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创设一些难度大、不易理解的问题,这样就算是教学准备近乎完美,但是,其实际课堂效果和可操作性也会和原先的教学目标的完成背道而驰。例如在初中二年级上到稍微抽象的几何图形时,因为其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立体思维,使得学生们的真正理解和运用的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进行问题的设计,做到合理。

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在对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重量的合理性,要做到控制或者适当问题的量。很多老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总是满怀信心的觉得自己的学生能够把老师布置的问题完整的解答出来,但是现实总是和计划有出入。为此,老师们总是抱怨甚至于责骂学生不能按时思考回答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问题。事实上,老师在整个抱怨的过程当中似乎严重地忽略了问题量的问题,有的学生思考完成问题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则比较短。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首先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思考问题完成速度到底是多少,问题设置多少合适。对于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完成思考问题的情况,数学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问题的量是否合理。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问题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问题设置太简单,学生完成速度快、质量也高,但是还是不能起到全面增长新知识作用;反过来,问题太难学生要在一个问题上思考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精力。而且结果还不了了之,这样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还容易损伤学生宝贵的自尊心,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不利的。

三、问题设置的连贯性

学习是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还需要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连贯性。问题设置要具有连贯性,不然学生很难将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也不会主动融入课堂,自然也不会从心里接受数学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问题的设置上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置不是数学老师的个人知识水平,而因该是有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围绕学生展开、让学生能从问题中找到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未曾学过的知识的连贯性,然后将其融合贯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在学习中探索新的领域。

初中数学题目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多元方法;实例

随着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数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将科学合理和多元化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才是提升我国初中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等的重任。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元方法,逐渐完善初中数学教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自主探究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人。在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初中数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科学性,要让学生适应自主探究型的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在课下备课时将课本或者练习册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改编,改编成的题目要和学生的生活贴近。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发现题目都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在掌握解题方法后就可以解决好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如下面这道题:要生产360个零件,由甲、乙、丙三人分别完成,甲做的数量是乙的2倍,丙要做90件,问甲和乙分别做多少零件?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而把它转换成生活常见问题后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把题目进行修改,改成“要将360个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甲、乙和丙,甲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乙的两倍,丙要得到90个苹果,问苹果要怎样分配。改正之后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不陌生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具备的,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他们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就不会过大,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只有联系生活传授知识,学生才可以将数学题目生活化和简单化。

第二,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找到规律并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和总结的数学规律,学生不容易遗忘。而且学生是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初中数学,并且也变得热爱自主探究学习。与此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会大大增加,师生的感情增进了,学生就会消除紧张心理,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角色转换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角色转换型数学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使教师和学生体会对方的学习感受和教学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教师的角色也会有一定的理解,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积极地配合教师获得知识。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会逐渐形成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的思考,并且不断完善数学教学方法,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角色转换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自己首先就会提起高度的重视,集中精力尽力把问题讲解清楚,在课下准备和课上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题目会加深印象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讲课任务是讲解下面这道题:某人买13个鸡蛋、5个鸭蛋、9个鹌鹑蛋,共用去9.25元,如果买2个鸡蛋、4个鸭蛋、3个鹌鹑蛋,则共用去3.20元,试问只买鸡蛋、鸭蛋、鹌鹑蛋各1个共需多少钱?这道题看似复杂,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并且是一题多解的,可以用变元法、直接构造法和间接构造法解答问题。学生初次接触这一问题可能只会用一种方法讲解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讲解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将不同的解题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注意用不同的思维思考问题。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提高。

三、课堂讨论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型教学方法是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或者小组间围绕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并且得到最终的结果。通过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发现自身在思考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在其他学生身上看到问题,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此同时,经过热烈的课堂讨论得出的结果,学生会有深刻的印象,课堂效果较为显著。在课堂讨论型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把握好数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用。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衣服、蝴蝶、双喜字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性质。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可以得出这些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给出的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并且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

在初中数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要用创新性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育水平。同时,教师要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元方法,并将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未来发展中,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并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初中数学教育发展推向高峰。

参考文献:

[1]李琴.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4(6).

[2]黄圣远.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和实例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初中数学题目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初中生反映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面遇到了多种实践困境,如审题不清、不明题意、抽象思维能力弱等,这些都为提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为了帮助初中生扫清学习障碍,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审题不清,难以从复杂的题目中找到有效的数量关系。众所周知,审题是解决应用题问题的首要环节,如果无法审清题意就根本不可能在题目中找到有用的关键词,因此,这就成为困扰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过分依赖教师的习惯,以至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最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所谓应用题,大部分都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者实例来设计的题目,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部分数学应用题涉及的范围,许多中学生难以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在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时,有的学生无法理解教材中所讲的南偏东、北偏西等词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和厌烦的心理,最终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应用题教学质量的对策

1.强化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究题本质

要想让初中生在复杂的应用题中找到有效的数量关系,列出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关系式,就必须强化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目的就是直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题的题意,这就包括辨识、理解、比较、分类、排序等活动,所以,数学教师应当针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坚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根长度为50cm的铁棍,计划要放进长50cm,宽30cm,高40cm的长方体木箱内,请问能否放得进去?从题目来看,这道应用题的题意并不难理解,但是读懂题意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出题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集中在如何根据题意正确地绘制出图像,也就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并进行分类探讨中。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必要。有效的办法是:首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发散。其次,让学生多一些实践解题的机会,“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凸显,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当务之急就是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初中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解题兴趣,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积极改进教学策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学好应用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生活阅历

很多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理解一些抽象的应用题时往往难以正确把握题意,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初中生平时的课业压力过重,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阅历不丰富,在解题时无从下手。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进行很好的延伸。身为数学教师,我们不应当将学生的目光仅局限在课本上,还应当帮助其努力向外延伸,拓展学生的笛е识面,如此,学生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那么在理解时就能够与数学应用题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正确把握题意,实现应用题的求解,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题教学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也就相当于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意义重大。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以上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优化应用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题目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错误;纠错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关证明题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图形的性质及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来进行推理和计算,从而增强自身的推理能力.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做证明题时,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各种解题错误,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掌握初中数学证明题中的常见错误,并采用正确的纠错方式对错误进行纠正,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中存在的错误

(一)基础数学知识性的错误

1.知识性的错误是指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导致的解题错误,比如,对一些数学公式和定义等的错误使用.

2.错误案例:已知AC与EF平行,EA和EB分别平分∠CAB和∠DBA,E在直线CD上,求证AB=AC+BE.

大多数学生在做这道几何证明题时,都会画一条辅助线,来证明题目中的结论.如果BF和BD相等的假设成立,结论的假设就是成立的.但至于运用什么样的几何定律来证明BD=BF,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有些学生为了证明这道题的结论,会胡乱编造一个论证的方法,但实际的证明过程很混乱,而且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数学逻辑上的错误

1.数学逻辑上的错误主要指的是学生的逻辑推理过程不严密,推理的思路不清晰,尤其是在几何证明题中,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推理时的方法不规范.

2.案例:在ABC中,D是AB边上的一点,DF和AC相交在点E上,且DE=CE,求AB与CF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解答这道证明题时,一部分学生认为AD和CF是相等的,并把这个假设当作一个已知条件来证明上述的论证.最后,得出CF与AD平行的结论.但是,如果学生仔细阅读上述的题目,就会发现题目中并没给出AD=CF的已知条件,所以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当作已知条件来使用.必须要使用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来进行一步步的推理,推算出最后的正确结论.

二、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错误的纠错方式

(一)教师的题目解答要有针对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知识讲解时,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易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减少学生在做证明题时的出错率.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及其性质进行区分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通过板书或是分析解答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类,教会学生识别解题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讲到反比例的数学概念时,还要让学生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并根据公式变形的案例,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对于学生容易犯的一些低级错误,想要改善这种出错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审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条件比较隐蔽的证明题,学生一定要反复阅读题目,以便准确找到论证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在审题的过程中,还要紧抓关键词,想办法对题目的内涵进行挖掘,提高审题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能从题目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技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多运用一些公式和概念,从而确保数学计算结果的准确.

三、结束语

初中数学证明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出错率也一直比较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解答证明题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亩降低学生的出错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题目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学习 存在困难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8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值得家长、学生与教师欣慰。然而,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也正是这些困难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就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不仅学好数学学科本身十分重要,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而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及实地的调查研究,就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

(一)在理解定理、定义方面存在困难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学科,首先应该有效掌握相关的定理、定义,这样才能通过对定理、定义的有效应用进行有效运算的学习效果。而就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来看,学生在理解定理、定义方面存在的困难,无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严重阻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定理、定义的讲解,部分学生难以明白定理、定义的含义,更不要提对定理、定义进行应用了。定理、定义的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定理、定义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引起重视。

(二)在把握数学学习规律方面存在困难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然而数学却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有效掌握了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才能更加高效的进行数学学习。而目前部分学生在把握数学学习规律方面存在困难,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讲,也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却难以真正把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却没有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三)难以把握有效的运算规律

学生进行数学定理、定义的学习,都是为了有效进行运算,而数学运算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无疑成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困难。部分学生在数学运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困难,面对一道数学题目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毫无解题思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生只有能够有效进行数学运算,日常的数学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并且学生只有能够有效进行数学运算,才能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而初中学生在运算方面存在的困难,无疑使学生陷入一种困境,并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恶性循环。

(四)难以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时期对人才应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就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讲,学生在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方面存在困难,学生往往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运算,而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应用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解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方法

上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无疑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帮助学生克服定理、定义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有效掌握了定理、定义,才能通过对定理、定义的应用很好的解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在定理、定义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引起高度重视。本人认为为了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定理、定义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耐心、详细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定理、定义的含义,而且能够有效的进行应用。

(二)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习规律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把握有效的数学学习规律方面存在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本人认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规律,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在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何种类型的题目,不管遇到简单的题目还是复杂的题目,都能够迎刃而解。

(三)引导学生把握有效的运算规律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有效的运算规律的情况,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对不同的数学题目进行归类,并对不同的数学题目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就逐渐有了思路,不会再感觉十分被动。

(四)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