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6 17:50:26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关键词]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10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四能”目标的要求,即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专题课是教师实现“四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加入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分布

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统计,苏教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一共有17课时,详细内容见下表: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分布情况表

以上表的课时数为依据,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三年级主要关注从条件或问题着手解决;四年级主要关注用列表、画线段图解决两积之和差、和差问题;五年级主要是用一一列举和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主要是用替换和假设法、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编排意图解读

苏教版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修订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能”,并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途径的愿望;二是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题目转变成简单的题目;三是在解题中强调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展现解决问题完整的解题过程

苏教版教材编排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单元系列课,能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步骤:通过读题明白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答案并且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与老教材相比,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1首先出示了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旨在要求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旨在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进行筛选,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连接点;最后通过列表法呈现解答过程,还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借助验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完整过程的展现在苏教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它既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流程范本,也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模仿的范本,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以单元为主要体现承前启后

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包含了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又复习了之前的计算知识,实现了“生活数学”与“数学知识”的完美融合,起到 “承前”的作用。有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简单呈现,到另一册时又继续出现,这就是“启后”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借助文字、线段图从问题想起,这与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文字、线段图从条件想起相似,起到了“承前”的作用。“启后”体现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已经能列出两个分步算式并正确计算,而第四单元的“混合运算”不仅把前面掌握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还能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供理论基础。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化”,由图形的转化过渡到计算中的转化;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转化”,是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转化,这又是转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让转化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进行系统化备课,把编者想要传递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呈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不同的学生解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策略,虽然有的解题思路繁琐,有的解题思路简单,但是这都是学生思考后的产物,教师可以尝试将复杂的解题思路引到简单的解题轨道上。因此,苏教版的教材编者在编写时注重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编排意图在每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计算题“■+■+■+■”,教材先是呈现了学生马上能想到的通分方法,再呈现通过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建立起算式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不同解题方法、不同思维水平的呈现,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提供了机会。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呈现了列表和列式计算两种方法,还出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样低起点、高跨步的教材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指明方向,为小组合作提供思路。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从学生最能想到的“摆一摆”入手,再呈现用列表法寻找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最后还把运用列举策略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重视过程和结果”的理念,让学生能踏着巨人的肩膀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4.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以分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有的学困生不能正确解题,关键原因就是不能把题目中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或者图画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思考分析和解答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说数学”的结构化训练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大量体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就为训练学生“说数学”提供了模板。首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从题目中知道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再建立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提出“中间问题”;接着根据每一步的问题列式解答,最后验算。

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难度的加强,教材“说数学”的侧重点也有变化。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编者就更加强调说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图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也渗透了图形的简洁美。

教师长期坚持让学生“说数学”,不仅能了解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思维过程更加清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统整;建议

“学科课程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与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大不相同的多重体验,通过学科课程统整,重组单元课文,多样方式呈现课文内容,带给初中语文的课堂不一样的感觉,使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样的课程统整,从积累知识到运用知识,学习过程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而且,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从此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自然也是兴致高昂,所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对学科课程统整的认识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整体分析,提出了对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统整的简单建议,仅供参考。

一、认识学科课程统整

对于“学科课程统整”,有许多说法,我这里选择了一种比较官方的说法和一种通俗版的说法,大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能会有与我不一致的看法,所以也是仅供参考。官方版的“学科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拟定一个基本周期,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的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通俗版的学科课程统整是指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主,根据本校自己学生学情的需要,整合其他有用资源,打造出能够真正在自己学生的课堂中实施的教材。

二、整体分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1.教材体系

七、 八年级教材每册设有六个单元, 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九年级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全套课本安排写作指导短文24篇,作文选做题88题,修改文章练习题19题。共设计了12个综合实践活动,共安排了10个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安排为:七年级(上)《汤姆索亚立险记》、七年级(下)《西游记》、八年级(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水浒传》、九年级(上)《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下)《朝花夕拾》。

2.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典型特点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同样具备了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具备的几大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除此之外,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还拥有几点典型的特点,在这里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五篇课文通过展示文学的魅力,为学生打开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知识大门。然后,与某些教材大谈人生哲理不同,苏教版的五篇课文以体会文学之趣为主题。而且,苏教版的课文安排没有明显的精读和略读的区别,但是在单元课文安排结束之后安排了一些诗文的诵读与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积累知识有很大的好处。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改名为“探究――练习”,一般有四题,最后一题是对本文的朗读或是背诵程度的要求,在对文本的诵读方面要求较高。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叫做“有感而发”,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观察,能够把生活情感记录下来,加以表达。最后,开始让学生修改作文,学会初步修改作文的方法,为下一单元的正式学习修改作准备。

三、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建议

1.教材统整

教材统整是对教材体系作结构性调整,使之更适合于本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前许多学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都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教材适应于教与学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跨专题、跨单元主题,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根据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统筹、调整、重组教材。

2.学科内三类课程的统整

在教材统整基础上,将基础性内容与拓展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统整起来,形成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体系,防止学习内容的相互割裂,我们称之为学科内三类课程统整。比如我们需要教学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从最初的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赏析,到后面的写作,把整本语文教材拉通进行教学。

3.学习能力的统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找规律

1.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门重要的、困难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找规律完成的练习题,老师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找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得出教学内容中有着周期现象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简单得出问题的答案。“找规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趣味性都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合作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找规律”的学习仅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找规律题,老师还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出一些容易的找规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一些难度高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发现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身,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安排

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找规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教材中,其安排方案如下。

3.1主题单元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各学校都应该重视“找规律”的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苏教版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标题是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是找规律(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是找规律(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框数中的规律)。这些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分析渗透法

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是以低年级的数列中找规律、图形中找规律、算式中找规律、运算中找规律为基础的,这些低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这些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找规律”习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2个点可以画一条线,过三个点中的2个点最多画3条直线,那么经过4个点、5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先动手画图,再摸索规律,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提高,“找规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找规律”教学内容进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符合当今社会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合理的结构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素材应该多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海燕.小学数学“找规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2]陈海鲸.表里・因果・点面――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4(32).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本文选取部分近年来已生效的有关“教材教辅侵权纠纷”的典型案例,意图对有关争议点进行梳理。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收录的案件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持续关注。

“教科书”的定义及法定许可适用情形的理解

案例一: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小学高年级版)》中使用了丁晓春发表在《南通日报》上的“街上红灯闹”照片,并将照片更名为“大红灯笼”。丁晓春认为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未征得他的同意,即在其编辑、出版发行的图书中使用本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且未支付报酬,已构成对其著作权的侵犯。

法院审理:

判定江苏美术出版社将该作品使用于《乡土教材》的行为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关键在于判断《乡土教材》是否属于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审定,应当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规定,教科书的编写必须经过中央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经学科审查委员会通过,并报送审定委员会批准后,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列入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因此《著作权法》第23条中规定的教科书并非泛指中小学使用的所有教材。江苏美术出版社在其出版的《乡土教材》中使用原告丁晓春拍摄的“街上红灯闹”摄影作品,不属于《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

教师用书选用作品是否适用法定许可

案例二:

陈果为《拐弯处的回头》一文的作者,该文约400字,发表于1996年,后被多次转载。2005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未经许可,亦未署名,将该文改名为《父爱,在拐弯处》使用于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师用书中。陈果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行为侵犯了其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权。

法院审理:

涉案《教师用书》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教科书”,理由如下:1、2001年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这表明,教学辅助资料并不当然属于教科书;2、人教社称,2002年起《教师用书》不再需要经过立项审批和审定,由各出版社依据教学课程标准自行组织编写,《教师用书》的编写和出版已经基本市场化,《教师用书》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3条规定的“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这一条件;3、《教学用书》虽然与教科书同样用于教学,但二者的作用和地位并不相同,《教师用书》在使用作品时不享受《著作权法》规定的教科书使用作品的特殊待遇。

诉讼时效及赔偿金额该如何计算

案例三:

1986年11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简谱)第六册教材选用了张庆祥创作的歌曲《小牧笛》,并于1986年12月20日向张庆祥支付20元稿酬,之后再未向支付过稿酬。张庆祥认为,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十几年来一直使用其作品却不支付稿酬,侵犯了其获得报酬的权利。

法院审理:

根据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的规定,法定许可情形下,作品使用人无须获得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46条第7项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在2001年10月27日《著作权法》修正后,在不同年度和版次的教材中一直使用《小牧笛》至今,而未支付报酬,侵犯了张庆祥的著作权,但由于张庆祥应当知道该使用行为,其超过2年,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第28条规定,其仅能主张前2年内人民音乐出版社使用《小牧笛》的费用。

由于法定许可系出于对公共利益的适度倾斜而对著作权作出的权利限制,因此法定许可的使用费也应与其他使用行为的使用费有所区分。在这相关部门规章中也有所体现。如《国家版权局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中规定,通过行政手段大量印刷发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不适用版税付酬方式。原创作品和演绎作品的印数稿酬按基本稿酬的1%支付,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年累计印数超过10万册的,对超过部分按基本稿酬的0.2%支付。

按照教材体例、内容编写的教辅是否构成侵权

2006年前后,北京市各大法院得到判决和仍在审理中的关于教材教辅的案件中,影响最大诉讼范围最广的当属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对诸多教育类出版社、学习机生产企业的 “批量爆破”。审理案件都是在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大原则之下进行的,但每一个案件又无不具有它的特殊性、复杂性,需要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案例四:

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中学教材全解.化学.九年级(上)》侵犯其教材《化学.九年级(上)》著作权一案中,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认为:教辅用书主要是配合教材来使用的,故在整体编排上必然要参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因此,两书在专题和单元设置、专题题目和单元名称方面的相同仍属在合理的限度内对已有作品的使用,并未侵犯仁爱所作为汇编作品著作权人对《化学》一书所享有的著作权。法院最终因仁爱所不能证明对《化学》一书中作品的具体内容享有著作权,而驳回了其对《教材全解》中未经许可使用了与《化学》一书中相同的图片、图表及文字内容的诉讼请求。

案例五:

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诉中国青年出版社《教材完全解读.英语.七年级(上)》侵犯其教材《英语.七年级(上)》著作权一案时,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则认为:《英语》属于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具有独创性,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由于《教材完全解读》在每个主题下分别安排了“知识能力聚焦”等栏目,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现出了编写者的独立构思。因此,尽管两书在整体框架结构方面存在一致性,但《教材完全解读》不构成对《英语》编排方式的侵害。而《教材完全解读》一书的“知识能力聚焦”等栏目中直接再现了《英语》中相应主题中的句子,构成了对相应内容的复制,侵犯了仁爱所对涉案作品享有的复制权。“教材课后习题解答”栏目直接翻译《英语》中相应主题中的全部习题题目,构成对仁爱所翻译权的侵犯。而《教材完全解读》对《英语》中习题所作的解答并不是一种解释和说明,不构成对《英语》相应内容的注释权的侵犯。故法院判决中国青年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发行《教材完全解读》一书;并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赔礼道歉的声明。

专家点评:

教材出版社若想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就必须拿出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判例一中虽然《教材全解》再现了教材内容,但由于仁爱所未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著作权归属进行举证,法院判定其无权主张此权利。而在判例二中,由于仁爱所提供了对主张权利的教材所享有的著作权证据,因此,只要教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现,就被认定侵权,并且得到了比较严厉判决。对于那些按照教材体例编写的练习册、同步辅导等的教辅,虽与教材章节目录相同,法院则并未判决侵权,而是界定为合理使用。

同一教辅不同修订版是否构成侵权

案例六:

1995年末,刘国材组织编写《三点一测丛书》。1996年6月5日,成建卓、雷军与刘国材签订《委托合同》,约定由成建卓、雷军作为执笔人负责按刘国材的要求编著该丛书的初二数学分册部分,后与科学出版社签订了4年的专有出版合同,并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出版了该书的第1-3次修订版。但此后,科学出版社却未经三原告同意,擅自对该书内容进行修改后,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出版了该书的第4-7次修订版不仅不给原告署名,而且拒不支付报酬。因此,认为科学出版社侵犯了原告成建卓、雷军就该书享有的署名权、修改权及原告刘国材就该书享有的复制权和发行权的侵犯。

法院审理:

由于出版合同约定的有效期为4年,因此除非征得刘国材同意,科学出版社在1999年7月以后即不得再版原告成建卓、雷军编写的《三点一测丛书初二数学》一书。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至2003年再次出版了《三点一测丛书初二数学》一书第4-7次修订版,虽然科学出版社称该书第4-7次修订版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独立、重新创作,但该第4-7次修订版不仅延用了原告成建卓、雷军编著的该书以前版本的书名,而且体例及相当部分的内容与原告成建卓、雷军编著的以前版本的该书也相同。不仅如此,在该书第4-7次修订版的前言中也明确说明系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来。因此,本院认定被告此行为已构成对原告成建卓、雷军就其编著的《三点一测丛书初二数学》一书所享有的修改权的侵害。同时,由于被告在出版该书第4-7次修订版时不仅未征得原告刘国材的许可及支付报酬,且未给原告成建卓、雷军署名,因此被告的此行为已构成对原告成建卓、雷军就该书享有的署名权及原告刘国材就该书所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获酬权的侵犯。

如何降低侵权风险

本文呈现的案例仅是众多案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通过对教材、教辅相关著作权案件的分析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具体行为被法院普遍且明确判定为构成对教材的“侵权”:大量完全引用教材原句;在引用教材原句的过程中,省略个别词语或是简单地进行个别词语的替换;大量引用课本中的图片,且使用位置相同;课本的录音相同(针对某些教辅的配套光盘);教辅封面设计基本相同或有明显“××教材配套参考书”标志。

而法院认为如果教辅书的封面在整体色彩、图案设计上与原教材封面设计的整体色彩、图案设计基本相同,属于相近似的版式设计,则被判为侵犯了教材版式设计权。而在封面、前言、封底等显著位置,大量标注诸如“本书是××版的配套参考书”等足以使读者产生两书的质量标准、来源有某种联系的词语,构成在商品上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可见,作为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5~6年级只提出了说明文的阅读目标,而没有提出写作目标,而将写作说明文的要求设计在7~9年级的写作目标中。而我们现在执教的七年级学生对说明文可以说是零起步学习,因而要做好与小学的衔接。苏教版教材从现在已有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来看,说明性的文章是这样安排的: 1、七年级上册:《斜塔上的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宇宙里有些什么》、《〈梦溪笔谈〉二则》;2、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塞宫》、《短文两篇》。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这个概念,因而七年级上册的文章和小学课本中的文章性质相差不大,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出“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因而在教学中应当把说明文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为后来的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做准备。七年级下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备了说明文的特征,准确地说更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对于事物说明文我们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事理说明文则要注重把道理讲透彻、讲明白,因而语言要准确、简明,表达要有条理。我们可以据此重点来分析一下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说明文。七下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著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清课文写作的线索。

4、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苏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文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塞宫》、《短文两篇》,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事物说明文,因而我们要把明确事物的特点作为教学的目标。

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是巍峨、雄伟、庄严;中山陵是巍巍的;法国凡尔赛宫是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黄鹤楼是巍峨高大的;于园是“奇”的。

如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说明白,学习作者怎样努力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的,是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去思索、去发现的。

下面我们以《巍巍中山陵》为例来解说这一过程。《巍巍中山陵》的特点是“巍巍”,在行文中作者不管是介绍建筑群体的规模,还是详细介绍陵园的地理环境、具体位置、修建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因而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据此我们可以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巍巍”这一特征说明中山陵的手法;2、体会人们对伟人的敬佩之情;3、体会准确、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其中目标1和2作为一课时,目标3作为一课时来品味语言。

下面我们以目标1和2作为一课时为例来说明教学目标的实施和达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检查完学生预习的情况后质疑:

一、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孙中山。

二、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山陵。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很快地发现“巍巍”是中山陵的特点,而且文题一下子也表现出来了。

当学生有了这一认识后继续质疑:课文描写了中山陵的哪几个方面?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个地方“巍巍”的特征?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本书由新中考研究组的专家对各地200多套试卷进行了认真了分析总结,筛选了40套最具代表性的试题,并请各地中考专家解析答案后编成了此书。8开

特 点:专家精选试题,质量精良

答案另册装订,即拆即用,方便实用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4.80元/每册

政治、历史―9.00元/每册生物、地理―6.00元/每册

文综、理综―9.80元/每册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分省市专版中考试题精粹2005、2006》

――(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北京等)

按省出专版,收编省内各地市2006年中考试题(少量05年试题)及解答。16开

特 点:分省出专版,针对性强

定 价:浙江省: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6.80元

北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9.80元

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其他省: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等,政治/社会政治―6.80元

《天利38套全国中考试题精选(非实验区)》

本书精选出2006年全国各地非实验区优秀试题,注意了试题的多样性,使考生达到自我评测的目的。8开

特 点:满足非实验区考生需求

答案详细,实用价值高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4.50元

政治,生物,历史,地理,文综―8.50元

理综―8.80元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新课标中考英语词汇规范释析》

新中考册以教育部课题组指定中考词汇为依据作注释和辨析,对重点词汇作例题讲解和记忆提示。32开

特 点:本书规范释义,为考生明确了界限

价格低廉,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指导性强

定 价:4.80元

《新课标中考总复习方案》

本套书参照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在考题、考点划分上兼顾各版本教材。精确分析考点的核心知识、重点难点和命题趋势。16开

特 点: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

适用于新课标实验区中考,非实验区中考考生也可参考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历史―各15.00元/册

《最新三年中考试题分类解析逐级突破》

本书由北京,江苏,河北等地专家,将各地近3年的中考真题编成分类练习并配有答案详解,旨在引导考生广泛接触各类试题,分析试题类型、考试重点、命题规律、答案思路和方法技巧等。16开

特 点:将今年中考试题分类成专题,先练后讲,突出常考,易错和典型性

专题性强,有针对性和很强的参考价值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15.00元/册

《中考错题本――易错典型题测练》

本书在分析历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按知识点和考点分别列出常考易错的典型试题,分析总结规律,帮助考生牢固掌握得分点。16开

特 点:有讲解和错题提示,以帮助考生掌握考点增加了错题分析等内容,题量加大创意新颖,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定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9.80元/册

《最新五年中考满分作文点评》

本书由中语会专家及各地中考专家,对2006年各地中考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审题和写作能力,更好地把握中考作文命题趋向。大32开

特 点:名家解析,权威实用

定 价:19.80元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摘 要】 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是老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深入发掘文中的留白,将留白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口,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使人物更形象,故事更饱满,细节更清楚,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 留白;填充;文本阅读

文章中的留白,合理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文本的内容;触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拓展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因此,教师可以从留白处入手,带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心灵的契合与感悟,并对留白处进行大胆补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一、利用标题留白,激发学生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入情入景,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有挈领全篇的词语,教师就可以用文章的标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标题,巧妙设问,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殿堂。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题,找出重点词语“心愿”后,启发学生从课题中产生疑问:“心愿”的意思是什么?这云雀的心愿会是什么呢?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二年级下册《黑板“跑”了》,教师紧扣题目中的“跑”做文章,问学生你们见过长脚的黑板吗?那你们相信黑板会跑吗?学生质疑: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考深度。

上述案例,扣准文章的标题切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深层次理解作品内容,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运用插图留白,升华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图文并茂,与单纯的文字相比,它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插图作为摆设,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洞析文本内容,领悟文章的中心与内涵,实现情感的熏陶,获得心灵的震撼,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文章主要写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快场面,相应的,在文中配了几幅插图,描写的是泼水的场面,而对于欢呼情境在插图中并没有完美体现,因此,在教学时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们的喜悦之情和当时的欢呼场面,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也激发了学生想象力,而且使学生深深体验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领悟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浓浓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从上面教学课例可以看出,插图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恰当地加以利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便于他们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三、活用语句留白,激发学生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妙语精句,意蕴无穷,想象无限。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化“简”为“深”,引领学生揣摩、品味,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进行艺术性的拓展性的加工,使其更具体、更形象化,变成自己的理解并表达出来。因此可以借助想象写话解读文本,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时:

师:文中是怎样细致描写彩塑的呢?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

生:“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在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尊?看到这一尊尊佛像,游人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能展开想象进行描述吗?

……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本,还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循着作者的思路对文章进行补写,这样处理,可以使文本的细节更为丰满,让学生的感知更真切,思维更飞扬。

四、巧用结尾留白,提高学生写作力

巧妙的课堂结尾则可以使学生产生“余音缭绕,不绝于耳”之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会对文章进行艺术性的再创作,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原思路或根据课文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继续说下去,用心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教材的广度,与智慧对话,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时,这篇课文构思巧妙,乔依帮助老妇人,最后又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完美的形成了爱之链条,文章的结尾以女店主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乔依……”为文章的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当乔依知道是老妇人帮助了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大胆设想,让学生以“乔依醒来后……”为开头写一段话,在续写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也让文章的人文性得以彰显。

课文的结尾不应当是知识的终结点,而应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等探究新知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仔细对话,充分挖掘教材,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可以使阅读教学显得更加高效。

总之,教师要注意留白艺术,启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只要教师有意去挖掘、巧妙去启发,让学生将想象的闸门打开,由想象促进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提高,从而赋予小学语文教学以生命的价值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美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策略[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9)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 激趣 质疑 悟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9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阅读课堂,往往是一片沉寂的景象,教师单向地分析讲解,“平铺直叙”,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支点,应当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趣――增强阅读期待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阅读课堂上,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孩子们的生龙活虎,听不到孩子们畅所欲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激活阅读课堂,要以趣为支点,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不自觉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来。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考虑到九寨沟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因此,以多媒体呈现九寨沟美轮美奂的景象。

师: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播放视频录像,只见学生们的目光随着屏幕的切换闪烁着,渐渐地呈现出惊喜、渴望的光泽)大家来谈谈看后的感受。

生:九寨沟的风景果然不一般。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九寨沟,好不好?(学生说“好”)那我们出发吧!大家闭上眼,我们乘坐飞机到四川,坐上去九寨沟的汽车,到南坪,向西行四十里路,九寨沟终于到了。

教师话音未落,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满眼都是浓浓的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中,孩子们一直精神饱满,思维敏锐,兴致盎然。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化平实为生动,以创新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色彩鲜明的九寨沟,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生动有趣的阅读之路。在强烈的阅读期待下,学生的心是投入的,读也会更加深入。

二、质疑――敏化阅读思维

有人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阅读也是如此。敏锐的思维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而质疑是敏锐思维的导火索,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激活阅读课堂,教师必须科学创设情境,以疑为支点,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从而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发散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时,教师给学生搭建思维互接的平台,引起一场思维风暴。

师:“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一句中,有个字用得很特别,你发现了吗?

生:“捧”字。

师:那它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生:我觉得杏花太小了,玲珑可爱,所以是“捧”出来。

师:奥!看来这“捧”字里的意蕴很丰富啊!那你觉得在“捧”字前可以加上哪些形容词语呢?

生:视若珍宝。

课堂在继续,孩子们的思维在跃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疑质疑,点亮课堂,让学生在词语的揣摩间夯实基础知识,丰富词汇积累。

三、悟情――提升阅读体验

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联。对小学生来说,阅读经验来自阅读感悟,阅读感悟的获得和发展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和点拨。换而言之,激活阅读课堂,教师要以情为支点,融情于课堂,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主题之间搭建桥梁,形成纽带,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即将结束时,教师告诉他们,文章其实还有一段,那是多年后作者回到故乡,再一次看到母亲,并配乐范读。

师:“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虽然现在母亲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是我想她一定还喜欢听那些民谣,你能读给她吗?

(只见孩子们面色凝重,一个接一个地读起来。此刻的朗读脱去了之前的稚嫩,清脆的嗓音中饱含深情)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情引情,让学生沉浸在优美感人的画面中,行走在意蕴深沉的文本里,课堂上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颗善感的心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

《人民军队三字经》读本,是中国人民在建国前夕编写出版的教材,内容涉及党史、军史、政治、地理、战术、军纪等,读者对象为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文盲的人民战士,该读本在部队基层的普及率相当高。虽然时过境迁,该读本的某些内容、文句与词语已经过时,但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人民的军史档案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关背景信息

关于《人民军队三字经》读本的作者与出版情况,通过google搜索网页检索,可以查阅到数篇相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一:

“另一件事是编印出版《人民军队三字经》。《前卫报》分发下去,有的战士自己能读,有的战士只能由别人给他念。针对他们不同的需要,耀邦和我商量编写一本启蒙读本,把识字和政治教育结合,要求内容充实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顺口。课本编写了两次,第一稿不满意,没有通过,第二稿就交给和谷岩编写。和谷岩当时不过是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耀邦鼓励他放开胆子下笔,结果就是这本《人民军队三字经》:“天荒荒,地荒荒;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从人民翻身讲到共产党、和,从大革命讲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中国讲到美国和苏联,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到奋勇杀敌、立功受奖、优待俘虏。《三字经》起初在《前卫报》连载,全部完成之后,耀邦和我修订了两遍,又让部队画家郑拓配上插图,然后印刷出版,全体指战员人手一册。《三字经》深受欢迎,一章章一段段许多战士都能背诵出来,被当顺口溜演唱。《三字经》被不少战士随身携带,在伤员血染的衣袋和烈士遗物中都曾发现。” (李昌《我与耀邦共事》)

材料二:

“1947年春,和谷岩仿照在家读过的“平民课本”写了一首“三字歌谣”,发表在纵队的小报上:天荒荒/地荒荒/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当时任纵队政委的同志看了,找到他说:部队现在的成分大部分是翻身农民,文盲太多,不适应全国解放后现代化国防军的要求,要想办法提高我们战士的文化素质,由你负责来搞一本“三字经”,配上插图,看图识字,发到连队,作综合教材。和谷岩受领任务后,用三个多月时间写出了总共有57章的《人民军队三字经》(郑拓绘图,全文写出后曾请从延安来的作家陈明看过),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印发部队每班一册。这本集党史、军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常识于一体的教材,以其口语化的语言,实用性的知识,很快在部队流传开来。战士们一有空就争相阅读、传抄,在伤员鲜血浸透的衣袋里,在烈士俭朴的遗物中,都曾发现过这本《人民军队三字经》。新中国成立后,这部“三字经”被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并展出。”(武将:《战士的责任重:编辑手记》,载《报》2000年10月26日)

材料三:

“令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1948年秋,军区下发了一本《人民军队三字经》的小册子,有文字,有图画,内容十分丰富,讲我军性质、历史和光荣传统,介绍各解放区情况和高级将领,用今天的话说,称得上是有关我军的小“百科全书” 。战士行军念,住下来读,用它学政治、学文化,爱不释手。记得介绍‘晋冀鲁豫边区’那一节,最后几句是‘人口多,三千万,过黄河,下中原,常胜军,能征战,灭奸贼,破困难,,司令员’。但几十年来,对影响如此之大的优秀作品,竟不知它的作者是谁。当笔者写这篇短文时,曾任报社副社长的和谷岩同志,以其三卷本的文集签名相赠。接到后我立即拜读,读到第二卷,意外地发现,这篇教育激励过无数战士的‘三字经’的作者,竟是本人拜访过的和谷岩同志。这部‘三字经’在建国后,被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和展出。” (魏艾民:《战士两件宝:枪和枪杆诗》,载《报》2001年2月5日)

材料四:

“淮海战役结束后,野政宣传部便提出随军分店出版部队读物问题。原则上规定:随军分店出版图书,应由野政宣传部负责编审,出书的经费和发行工作则由随军书店负责。决定先出版淮海战役战斗通讯集和《人民军队三字经》。战斗通讯集由杨子涛负责编辑,《三字经》约请部队作者李燕荪编写。经过他们二位的努力,两本书稿在南京解放前后完成。随军书店在上海也参加了一部分工作,没收到50令新闻纸,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出版室负责人决定,拨给了随军书店,随军书店就以此为资本印书。……《人民军队三字经》是帮助文盲识字用的读物,64开本,便于战士携带。因为当时部队正在开展文化学习,而部队识字课本又未编出来,该书就被选为临时课本,印数达25万册。”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新华书店》,载“山东图书信息”网页)

上述四份材料提供了许多有关《人民军队三字经》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但也有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信息,如就其作者而言,据上述前三份材料分析,《人民军队三字经》的编撰设计者为,初稿作者为李昌,二稿作者为和谷岩,最后定稿为李昌与。但据材料四的叙述,作者是李燕荪。由于没有原本对照,尚无法判断。

民间抄本概况

笔者于2002年10月在丽江大研镇老街一家古玩店内寻访古籍时,从一堆《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线装书中,偶然发现此民间抄本《人民军队三字经》一册,随即购下。

该抄本为毛边纸本,长26.5公分,宽14公分。正文共53页,每页八行、竖排,每行满格为6句18字。文字字体为小楷,每字约1公分见方。

抄本课文为三字一句,每课最短8句24字、最长40句120字,但以20句60字、22句66字和24句72字的课文居多。课文标题共593字,正文1835句共5505字,抄本标题、后识和姓名共47字。字数总计6145字。

抄本全文80课,与前述材料二的“57章”之说有较大差异,但抄本第一课的前八句“天荒荒,地荒荒;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述一致。此外,抄本“第拾玖课”与材料三所述略有差异,抄本标题“晋冀鲁豫”及正文“人口多,五千万”,而材料三为“晋冀鲁豫边区”与“人口多,三千万”。

抄本的标题有三:封面标题为《解放人民三字经本》,正文标题为《人民军队三字经》,正文末尾书写为《中国人民军队三字经》。

抄本未注作者姓名。从字迹分析,抄本的抄录者至少在三位以上,但署名仅两位:题首有“苏子彬”加戳“苏子彬印”(正楷,1.1公分见方),笔迹较嫩;正文末有“公元一九五一年农历五月十七日(1951年6月21日)中江区第八行政村苏泽万录”加盖“苏泽万印” (正楷,1.1公分见方)。此外,封面还有钢笔字笔迹:“公元壹九五1年”、“学生苏子彬计()”加印章(“苏子彬印”)。

调查抄者经过

由于笔者对抄本中两位署名抄录者的情况一无所知,故自发现和获得该抄本以来,一直未予以披露。

2005年7月下旬,笔者特意赴云南调查《人民军队三字经》抄本的抄者,辗转周折,终于在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六合乡禾乐村(位于金沙江畔海拔2600多米的四阱山顶,即抄本中所述1951年时的中江区第八行政村)的一处独居破旧农舍中,寻访到了《人民军队三字经》抄本的署名抄录者之一苏子彬先生。经问询后得知,苏泽万为苏子彬养父,苏子彬于12岁从邻乡过继给苏泽万,曾在六合乡上学,“读到六年级”。苏子彬“属猪”,当于1935年出生。苏泽万“属龙,64岁过世”,其生卒年当为1892―1956年。在当时当地,苏氏父子属有文化之人。因此,《人民军队三字经》抄本的两位署名抄者的关系为父子。

当笔者给苏子彬出示抄本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复印件时,面对半个世纪前他和他父亲曾经抄录的《人民军队三字经》,他已经不记得往事,但肯定“苏子彬”是他自己、“苏泽万”是他的父亲,并十分肯定地确认所盖的两枚印章是他们父子俩的。笔者问及章印是否还在,答曰无存。问及此抄本的确切来源,苏子彬更无从回忆。

笔者分析:苏子彬遗忘自己笔迹以及无法回忆抄本来源的原因有二:一是笔者所出示的仅为抄录本封面、首页和末页的复印件,而非原件,致使苏子彬无法触及深层记忆;二是封闭崎岖的高山环境,居住在这高耸入云的山顶村落,可以长期不接触笔墨、不书写文字,从而使苏子彬忘却了自己早年的笔迹。

为了判断笔者分析的可能性,笔者请苏子彬写下了“苏子彬”以及“人民军队三字经”等字,看他写字时的运腕姿势,表明他曾有过习字的经历,审视其当场所写的字体,与抄本的正文标题及署名神似。因此,笔者逻辑地判断:抄本中相对稚嫩的几种文字之一,由苏子彬“”,而相对老练的文字,则由苏子彬的养父苏泽万“录”。其余文字的抄录者,暂且不知其人。

民间抄本意义

笔者认为,民间抄本《人民军队三字经》有多层意义。首先,《人民军队三字经》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革命历史文物性质,其印刷出版本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物,(材料二与材料三均提到,《人民军队三字经》“被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和展出”,但笔者曾多方询问,均未果。)而民间抄本的发现,无疑为这份军事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

其次,在建国初期,《人民军队三字经》不仅成为当时战士中的文化普及读本或教材,而且还影响到民间,成为民间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读物之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对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的爱戴和拥护。

第三,自明代以来,云南省丽江和大理地区,越来越受到先进汉文化的影响,《四书》、《五经》、《古文观止》以及《幼学琼林》等汉籍基础读物,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基本文化教材。而《人民军队三字经》作为教材传入民间,对于当地的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四,较之目前有记录的《人民军队三字经》版本,此次发现的民间抄本,在篇幅上有较大差异,在文字上亦有出入。正是这些差异与出入,对于中国人民军史档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