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的名言警句十篇

时间:2023-04-12 08:08:28

孝敬的名言警句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1

1、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2、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3、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6、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8、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9、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0、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1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2、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13、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14、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15、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1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7、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1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9、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20、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21、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2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3、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24、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2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7、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28、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29、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30、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3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32、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3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4、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35、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36、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37、长幼有序。——孟子

3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9、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40、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41、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42、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4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44、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4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46、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4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48、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49、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5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51、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5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53、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54、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55、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56、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57、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58、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59、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6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61、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62、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63、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64、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65、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66、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67、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6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69、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7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1、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72、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7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7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75、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76、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77、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8、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79、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80、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81、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82、孝敬父母的名句现代篇

83、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8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85、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86、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87、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88、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89、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9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91、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92、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93、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94、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9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96、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9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98、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2

毫无疑问,孔子是伟大的。从没有一个人能以言行如此深地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而孔子的求知精神也深深令我折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看来,求知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里充满了求知之乐。而乐知,正是我所远未达到的。孔子在乐知的同时,又极力主张“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做到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才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直至仁在其中。

除了求知,修身也是《论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如儒家所讲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相契合。无论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思,还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讲求诚信,“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相处之道,无不饱含着人生的智慧和修身的妙法。其中最深刻者,当推那句可以终身行之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他人,孔子这句话,也警醒着我们,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有时过于“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以至于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而孔子的这句话,难道不值得我们终身行之吗?

修身之外,齐家又是《论语》中一个重要主题。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百善孝为先,孝亲敬长是《论语》乃至中华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孔子在《论语》中言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塑造一个人的品德要比传授他知识更为重要,试问,如果一个人不敬父母,兄弟不和,那他怎么会为他人着想,更别提为他人谋利了。所以孔子又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但孝敬父母,如何孝敬?在《论语》中,孔子就鲜明地提出:孝敬父母不只是“能养”,而最需要“敬”。子曰:“今曰孝也,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但孔子之“仁”却并不是无原则的,记得有一次他的弟子曾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却出人意料的回答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多么睿智的回答!或许有些时候,对于有些人,正直才是最好的化解“怨”的方法吧。

一本书,让人认识了一个人――孔子;一本书,让我了解了一种精神――仁。读《论语》,真正令我“温故而知新”。西方有一句名言:有良友为伴,路遥不知远。我想说:有《论语》为伴,路遥不觉远。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3

一、关于敬爱老人的句子

 

老人们为了下一代的幸福,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这种为后人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官大”不变子女身份,“位高”不忘尽孝之心。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作者:《劝报亲恩篇》)

 

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作者:《吕氏春秋》)

 

春蚕到死丝方尽,儿女缘何不孝顺。(作者:《增广贤文》)

 

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作者:《增广贤文》)

 

老龄智力宝库星火闪耀,老年科技人才余热生辉。(作者:《名贤集》)

 

孝顺父母光荣,冷漠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罪。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项重大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国家昌荣,生活质量提高,共享太平盛世,是老人的最大荣幸。

 

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尊重老人,孝敬父母,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领导做起。

 

父恩母爱千秋难忘,尊老敬老万代流芳。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关心一下为我们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吧!

 

敬重老人,孝顺父母,是个人素养、文明高尚、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

 

迎接老龄社会挑战,创建多元养老体制。

 

养老爱老,亲情所系;侍奉父母,尽心竭力。

 

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本理念,本质上体现了对老人的敬重和关爱。

 

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老龄事业天地宽。

 

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养育之恩,真金难酬。极尽孝心,难于相报。

 

干部要做敬老的表率,党员要当敬老的楷模,青年要当敬老的先锋。

 

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应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尊老敬老爱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引领社会风俗道德。

 

市民敬老人,社区满园春;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

 

父母尊贵,在于对儿女的关爱和无私。

 

没有老一辈,就没有新一代;世代传承,血脉相联。

 

孝敬父母,为“仁”之本,做人之本。

 

老龄工作要以老年人为本,面向社区,面向基层。(作者:《四言》)

 

 

 

二、关于敬爱老人的句子

 

 

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心老人,如何搞好夕阳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善待老人吧,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

 

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你如何对待老人,你的孩子就将如何对待你。

 

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四言》)

 

老人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保持年德俱馨、颐养天年。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唐山。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

 

我们的明天就是老人的今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

 

 

三、有关尊敬老人的诗句【名言警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6、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7、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9、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10、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1、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2、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3、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4、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5、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6、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17、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8、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19、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20、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2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2、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23、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4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位列“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

在古人看来,履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但是,由于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孝经》和《弟子规》为依据,尝试性剖析“孝”的三重境界,以期完整、准确地理解“孝”的含义。

《孝经》借孔子与曾子的问答,提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 事亲,即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也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事君,即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立身,即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弟子规》则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分别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

一、孝的原初境界: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忠君爱国和爱众亲仁的伦理基础。按照《弟子规》的论述,敬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二、孝的扩充境界:忠君爱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孝”并非单纯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而是可以扩充和迁移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3“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4 在当代社会,“忠君爱国”早已没有了封建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地空谈“忠君爱国”的口号,而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思想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人们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

在对待各级领导方面,《弟子规》要求人们“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弟子规》要求人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介入同事之间蜚短流长的议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待本职工作上,《弟子规》要求人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耐心细致地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三、孝的升华境界:爱众亲仁

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均崇尚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当然会有“愚民”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对孝道的宣传和弘扬,达到教民亲爱、移风易俗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众亲仁境界。

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5《弟子规》对于孝的升华境界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爱众。古人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 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必须恭敬地对待他人。受此思想影响,《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主张用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一切人民,而且要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人民的爱。

其爱众思想表现在: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亲仁。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防止出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后果。这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在《弟子规》里升华为了“亲仁”的境界。由于“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所以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拣择,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否则就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那么,怎样判断谁是仁者呢?《弟子规》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从外表判断,仁者举手投足透着稳重和威严,令人折服;从言语判断,仁者讲话真诚坦率,不顾虑重重;从态度判断,仁者温良恭俭让,不奴颜媚骨或哗众取宠。

参考书目:

[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孝经·士章第五》。

[3]《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4]《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5

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学习完《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后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报答的应该是最大恩情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孩子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后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品德,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要有很大程度上是取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五年级:安琪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6

【关键词】“共美”班级文化;学生为主体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方式融汇到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塑造着学生的行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尊敬老师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构建“心心相美”的师生关系,必须处理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其核心是尊敬老师。

教师承载了国家、社会以及千千万万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对于当代的中学生,尊敬老师则被赋予更多新的内容:理解、关心、体贴老师,让老师感受学生们的温暖;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老师对学生提出表扬和批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老师的教育超越了血缘亲情,克服了情感障碍,从而比来自其他方面的教育更加公平、公正、严肃、深刻;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应该以饱满的情绪,专心致志,积极思考,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争取每一次发言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辅导……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是尊师最直接的表现;对待老师要有礼貌,遇到老师时要使用礼貌用语向老师热情问好,老师的询问要认真回答,这不仅反映出你的高尚品格,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体现出你个人的高尚品德。

二、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核心:孝敬父母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还必须教育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弘扬家庭美德,其核心是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辛勤养育了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有“扇枕温衾”、“涌泉跃鲤”、“恣蚊饱血”等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有许许多多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如孟子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也有近现代的名言如费孝通先生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无不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也通过我们教师教育着我们的学生要孝敬父母。

作为子女,要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让父母因为你的爱而舒心;要诚实守信,用你的真诚去获得父母的信任,让你的父母放心;要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是作为学生对父母最大的报答……孝敬父母就在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段贴心的话语、一杯温暖的热茶、一把舒适的椅子、一份生日的祝福……无不体现了你对自己父母浓浓的爱意。

三、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核心:团结互助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其核心是团结互助。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共美”班级文化的构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当你身处迷茫的时候,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当你沮丧的时候,当你悲观失落的时候……同学可能就是你的精神支柱,就是你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同学,与每个同学建立起团结互助为核心的亲密关系。一杯温暖的白开水,一句安慰的语言,一个心领神会的动作,一个宽容大度的眼神,都可能帮助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即使当你们的意见、观点产生了分歧时,也能通过心灵的沟通达成共识。

四、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核心:责任奉献

建设“共美”班级文化,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促使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其核心是责任、奉献。

有句谚语说:“世界是一棵树,人是它的果实。”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纳素说:“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我们每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自觉关心社会、服务社会,才能推动家庭和谐,学校和班级的“共美”,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要感受社会变化,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学生要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要树立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要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知荣辱,讲正气;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才能弘扬社会美德,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共美”班级文化的创建中去。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7

我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了多种适合小学生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方法,着重提高小学生对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感悟与认识能力,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利用资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兴趣。教材中蕴含的成语与名人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好好利用。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可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以后,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吗?”这篇课文所在的那个单元练习中有一组反映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屡建奇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便会联系所读故事进行熟记,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2.课前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激发兴趣。结合我校“三部九步”教学模式的开展,我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做到了理解与记忆同步进行。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如在教学有关父母恩的文章时,可引用“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或“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雪”等名言激发学生对父母师长的情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学习珍惜时间这方面的文章时,可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或“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的名言,并举例将珍惜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两种行为及其结果作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行名言的积累。

二、几种有效的积累途径

1.课堂教学中积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积累。课堂上积累的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积累,遇到成语与名人名言可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熟记、积累的要求;课堂学习积累,即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时涉及到一些成语或名人名言,学生即时记录在本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熟记积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都想在同学面前露上一手,在教师面前表现一番,这是展开成语和名人名言积累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就利用竞赛背诵的方式帮助他们积累成语,让生生之间互背,小组之间比赛背,男女生之间竞赛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所积累的成语的平台,使他们在竞赛中增强自信,提高语言积累的兴趣。

诵读记忆是积累成语的重要方法。成语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一些优美词汇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库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检查的力度,让学生乐于背诵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用归类法将背诵后的成语进行整理,如数字成语、历史成语、寓言成语、写人成语(人的神态、动作、心理、品质等)、写景成语(山、水、花草)等。

2.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阅读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加之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着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或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句;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信息,辅助学习;对比阅读式积累,即把写同样内容的不同资料源对比着阅读,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卡片式资料积累。

3.书写中积累。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要求学生扎实打好写字基础。书写的内容有很多,成语和名人名言便是其一。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书写时由描到摹,由少到多,让学生把字写对、写工整、写美观。同时,在班级中同步开展书法竞赛,增强语言积累的效果。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8

德清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从1997年开始,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县,有一群普通的热心人为了树立当地的文明新风,专门设立了各种民间奖项。这些奖尽管不是政府搞的,也不是哪个有钱人组织做的,但这些奖却覆盖了孝敬父母、环境保护、交通安全、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等11个方面。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县,何以有这么多平民百姓自己掏钱来设立这些奖项?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一系列的疑问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设奖的人是一批平民百姓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设立某某奖项,不是政府就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们的专利。一个退休老人、一个农民、一个民警、一个个体经营户、一个下岗职工甚至是一个残疾人,他们的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哪来的钱去奖励别人?2006年11月29日,当记者采访了德清县民间设奖的第一人马福建时,这个疑问得到了解答。

49岁的马福建,是德清县第一个拿自己的钱出来设奖的人。马福建家住武康城边的太平村,平时靠卖鱼为生。但他心地善良,看看电视的苦情戏都会流眼泪。而更多的时候,他的同情心在他的言行中表露。

多年前,在他做水产生意时,有一位老人经常在他的鱼摊前转悠,却不买任何东西。马福建看老人可怜,就时常塞一两条鱼给她。后来彼此熟悉,得知老人的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对他不好,还卡着本该拿出来的赡养费。马福建是个孝子,他发现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养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是虐待老人,使一些老人不能安度晚年。马福建认为,一个不孝敬老人的人,定然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不孝敬老人的社会,肯定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为了能引导社会风气,也为了使孝心能在村里扩大,马福建于1997年在他所在的村――太平村设立“孝敬父母奖”。

9年后,马福建很坦白地告诉记者:“我是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当时我拿出一万元存在银行,用利息发奖金,其实是一些小钱,却可以让一些人受到教育,让一些困难家庭得到一些实惠。我心里想法很简单,只要能让太平村风气变好,我就很开心了。”

几年下来,马福建的“孝敬父母奖”不仅在村里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效仿。近年来,民间出资创立的各种奖项,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个县涌现。

2001年,年届70的老人朱天荣,看到一些市民环保意识很差,乱扔垃圾还乱扔废旧电池。于是他用自己一辈子当钟表匠积攒下来的一万元钱,设立了“天荣环保奖”,奖励在环保方面做出一定成绩的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5年中,朱天荣把近百名环保志愿者和数千名学生汇集在一起,回收25万节废旧电池。朱天荣说,他设立这个奖的主要目的是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环保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紧接着,2002年,德清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上柏中队民警童溪水自费出资5000元,在他管辖的地区城西村设立了“溪水交通安全奖”。奖励本村本年度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无交通违章行为,积极维护和宣传交通安全的驾驶员和村民。同年,曾在部队立过三等功的退伍军人刘志国,出资一万元设立了“志国拥军奖”,专门奖励德清籍在部队立功战士的家属,激励战士在部队多立战功。

2003年,东阳籍建筑业个体户斯正良来到德清创业,经常接济漂泊异乡的务工者。他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带动许多人一起来做好事。”他创立“外来人员风尚奖”,就是要在民工群体中集聚助人为乐的同行者。设立了“正良外来工风尚奖”后,斯正良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他开始热衷于和报社、电视台打交道。他说:“一个人领了奖,最多鼓励他自己,可一宣传出去就不得了。可以让大家都知道。一个做好事的人,社会一定会认可他的。”

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至2006年,在德清还先后有王连根设立的“民间科技进步奖”,下岗工人钱立玲设立的“残疾学子励志奖”和水产经营户残疾人徐燮荣设立的“见义勇为奖”等等。

据德清县文明办主任车瑞荣介绍,这些立奖人,他们都有热心公益、行善助人的记录,有不错的口碑。他们总想为他人做点好事,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使他们感到很困惑,于是他们试图以人格的力量向社会发出呼唤,呼唤多一些人携手共进。由此,他们想到了容易引发公众关注的评奖活动,期望通过道德评估和道德褒奖,营造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效应。近年来这些民间设奖行为,对弘扬社会正气,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有多少分量

“这碑那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虽然是对当官者说的,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对于外界的口碑也是相当看重的。

在太平村,记者见到第一个获得“孝敬父母奖”的杨来根。杨来根捧着那本大红缎面的奖励证书对记者说:“我能评上这个奖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我照顾瘫痪了20多年的养父而获得的。奖金虽然不多,只有200元,但我还是觉得很光荣。因为我的行动得到大家的认可。”据杨来根讲,“孝敬父母奖”在他们太平村已评选了4次,有8对夫妻获奖。他说,太平村是个小地方,谁家待老人怎么样,街坊四邻心里都清楚。第一次评出“孝敬父母奖”以后,村里很多人都受到了教育,很多人都想获这个奖,但获奖是不容易的,要有实际行动、实际成绩才能评上的。过去,他们村有一位平时经常跟婆婆吵架,还要夺婆婆饭碗的凶媳妇,在评奖中受到了教育,从此她不再跟婆婆吵架,开始孝敬老人了。经过3年的努力,这个媳妇也终于评上了“孝敬父母奖”。

民间设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有多少分量?去年年底设立“残疾学子励志奖”,曾多次获得“拥军模范”称号的下岗女工钱立玲认为,设了一个奖,就有一个吸引社会视线的热点,等于有了一面旗帜,可以汇拢许多人为残疾人行善。这位自费6次奔赴青藏高原和西北戈壁慰问德清籍战士,在家乡与边疆哨卡之间架起了拥军通途的热心人,在自己受到表彰的同时,设立“残疾学子励志奖”,目的就是为了帮扶更多的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子女上大学。

在设立“交通安全奖”的童溪水看来,民间设奖,无非是由单人行善变成劝世行善的一种行为。

来自安徽的王小六是第一个领到“溪水交通安全奖”的人。他说,过去,在阿水管辖的地段,由于当地人不懂交通规则,因此车祸多发,3年里被撞死5位村民。为此阿水设立了“交通安全奖”。因为我在安徽籍民工当中小有威信,阿水就请我去宣传交通安全规则,教育民工遵章守法。

据车瑞荣介绍,自从2002年“溪水交通安全奖”设立以后,当地行人乱穿马路、骑摩托车不戴头盔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村庄后来成了“省交通安全达标村”。童溪水认为,其实,很多时候,这奖那奖,无非就是“夸奖”。个人设奖的分量,说白了,那是乡亲邻里间彼此“拍拍肩膀”夸奖一句的分量。

他告诉记者,现在常有村民跟他说:“阿水,我现在不乱穿马路了,很遵守交通规则了,什么时候也给我发一个奖。”

据德清县文明办工作人员徐国新介绍,在德清,这种“草根奖”虽说颁奖人和受奖人,都是平凡的百姓,而且颁奖的场面也很简陋,奖金也很少,应该没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可是在老百姓的眼里却还是比较重的。这是因为,这些奖的设奖人虽然是出自个人,可评奖的人却来自社会。获奖者主要靠百姓推荐,百姓评选,最终由百姓认可。民间奖设置至今,之所以还在不断涌现,一方面体现了这些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向往和谐、营造和谐的愿望。

民间设奖:一股有影响的“民间新风”

勿庸置疑,民间设奖已成为德清县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让这个“亮点”更加发扬光大,使它在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近年来德清县文明办一直在思考和积极实践的一项工作。早在三四年前,德清县文明办就注重引导,充分挖掘每一个“闪光点”,积极培育和扶持那些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的民间奖项的设立。如外来人员斯正良的事业在德清得到了发展,他很想回报社会,但苦于没有好的点子。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新闻传媒中心就引导他设立“外来务工者风尚奖”,来提升外来务工者素质。

德清县的“草根奖”在设置时都有自己一套相对严谨的规则。如“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规定,凡在德清的外来务工人员,有扶贫帮困、拾金不昧、救死扶伤、服务社区、尊老爱幼,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受到媒体或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表彰的,都可以获得此奖。像“孝敬父母奖”共设置了12个指标,凡太平村村民,在这12个指标中有突出表现,经村委会同意,村民认可,就可以获得这个奖。

在评选的过程中,为了使这些奖项焕发生机,县文明办积极倡导在评选活动中采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办法。如“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每次都把候选人的名单和相关的事迹在德清的媒体上公布,让全县老百姓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如“孝敬父母奖”,候选人必须是夫妻共同孝敬父母、老人,要有行动,有实绩,村民认可,口碑良好。并要张榜公布在村头的布告栏里,告示全村。

“这些‘草根奖’在评选时能否保持公正,能否排除个人好恶,是决定这个奖在百姓心中到底有多少分量的重要因素。”车瑞荣说。

记者了解到,德清县的民间奖实行9年来,已经树立了一批令人信服的“民间英雄”,形成了一股影响深远的“民间新风”。目前,为了使民间设奖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经过设奖者本人的同意,自愿出资的前提下,德清县文明办正酝酿将一些奖项的评奖范围拓展到全县。如原来只在一个区域、一个村里评比的“交通安全奖”、“孝敬老人奖”,都有可能被推广到全县范围。同时,一批新的奖项又在筹划之中,如乾元镇居民钱素春以“爱心好市民”著称,曾在河里抢救了21名溺水者,不久前她就提议设立“爱心奉献奖”,如今,这个奖正在审批中。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9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心中感慨颇多,孔子的教导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今天,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父母?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 对人们“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孝经•广至德章》) 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形成“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局面。《孝经》可谓儒家经典,虽然直接吸收孔子的思想不多,但《孝经》对孝的思想的阐发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又生发开来的。特别关于孝和政治的关系,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想法。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我认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策应该就是儒家孝学说影响巨大的有力证据。举孝廉之人,直接为官,看来孝真是与政治不可分割了。到了元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创作的戏曲和小说更是体现了用孝来教化大众的思想倾向。比如《琵琶记》、《任孝子立地成神》等等。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的“违”应指的是违背礼节。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对于死去的人,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杨伯峻将“道“解释为父辈合理的东西,引发了学者的争议,有人认为,三年不改,难道超过三年就可以把合理的东西改掉吗?我觉得这是钻牛角尖,孔子说过,顺从并不是孝,这里应当采取杨的解释,即在父丧的三年之内,尊重父辈遗留下来的合理的教义,三年之后,可以添加或者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修订,但是对合理的东西至少保证三年的不变化。没有什么对错只之分,只不过时移事易,对待不同的事件一定有不同的正确防范。对于丧葬的礼节,孔子认为并不是越隆重奢靡越是孝。正如前面所说,孔子重视的是心,而非物质。同样在论语中,他说:“礼,与其奢也,凝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儒家在强调“ 哀戚”的神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 要有三年之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而对于丧祭之事,孝子必须恭敬严肃, 孔子说:“吾不与祭, 如不祭。”(《论语•八佾》)“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表达了在祭祀时对先辈要虔诚。

可以看出,虽然在《论语》中,只有十九处明确地提到了“孝”,但是那些关于祭祀、关于忠、仁的阐释也是跟孝不可分割的。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孝”乃是研究孔子甚至儒家思想绕不过去的一条重要线索,从《论语》到《孟子》、《荀子》和孝经,以及后世诸多的儒学经典,都清晰地记录了“孝”的发展轨迹。无怪乎有学者认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当然在谈到孝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分绝对、片面地愚孝和死板遵守儒学教义对民族精神的伤害,对于每一种思想,我们都应当审慎和警惕,保持客观的研究姿态。

参考书目:

(1)鲁行经院学报范玉秋林雨 2002年第5期论《孝经》对孔子“孝”的思想的发展

(2)东岳论丛 2005 年5 月第26 卷第3 期黄开国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

(3)《孝经译注》 汪受宽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4)《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第2版

(5)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1 期 李淑霞论孔子思想中的诚信与孝悌问题

孝敬的名言警句篇10

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2、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5、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7、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8、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9、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10、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

11、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13、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6、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7、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1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1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20、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21、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22、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