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7 20:27:21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1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父母及长辈,厌恶不孝行为,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孝顺的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2、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白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传统美德;不孝敬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能力;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敬坏处的能力、辨别哪些行为是否属于孝顺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实际生活的点滴中。

教学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会幸福快乐。

对应的课标内容:“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联系实际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学生论谈:讲故事:长春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今年刚满10岁,父亲患尿毒症,母亲出外打工,他自己独立生活,三年前,每天除上学外还要承担家务,照顾生病的父亲,看病、熬药,自己作饭、、、、、、

2、听歌曲《常回家看看》

师生讨论明确:A、孝敬父母是美德B、父母的养育恩应回报

二、情境展示

(一)爱洒心间(板书)

1、父母对子女的爱

师生学习课本12页案例:(1)讨论题:小峰的妈妈是怎样帮他改正毛病的(2)师生结合案例,也可举身边相类似的案例畅谈父母的恩情。

教师:的确,父母的恩、父母的爱伴我们成长。他们不仅要供养我们的衣食住行,还要不断的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我们要学会及时地报恩、孝敬父母。

2、爱的回报

(1)学生讨论,全班同学口头竟赛:孝亲故事知多少(古今中外的都可以)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古代有:颖考叔孝亲、黄香温席;今有十大孝子孝女评比。鼓励学生多说真人真事,从中感悟。

(2)教师补充真人真事:A、我校梁占和的故事;B、王玉珍留北京工作后,将农村母亲接到北京后,母亲走失。她不断寻亲103天,感动多人,终于团圆。C、唐山某青年将病重的母亲用人力车从长春拉回老家唐山,完成母亲回乡的心愿。

小结:孝敬父母是美德,不孝敬父母受舆论的谴责,也要受法律制裁。

(二)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1、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1)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是孝敬父母。

(2)师生讨论14----15页资料,理解该如何才算孝敬父母。

2、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1)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结合课本点拨:孝敬父母该怎样做:A、应该从了解父母、理解并关爱父母开始。

B、从身边小事做起。

C、有是非观念,不是盲孝。

D、还要孝敬父母的长辈。

(2)教师小结: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是精神上的关爱。(举一些例子说明做法。如聊天、常打电话、多问候、常回家探望、关心健康等)

三、情境体验

制定一个孝敬父母的计划进行交流。

四、情境延伸

1、反思自己以前有哪些方面不够孝敬,请你改正。

2、练习册:探究题1、2、

五、板书设计

难报三春晖

1、爱洒人间------------理解父母

2、爱的回报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2

【男】亲爱的同学,

【女】各位来宾,

【合】大家上午好!

【男】孝心是人性的原始,它的纯洁不含有任何自私的成分。

【女】孝心的芳香,是爱的自然芳泽。

【男】孝心是生活中的一片绿洲。

【女】孝心是名利场外的一片净土。

【合】孝心在生命中的重要,不会因为年龄的改变而衰老。

【女】我是五年级的汪宇婷。

【男】我是四年级的潘佳伟。

【合】今天的孝道故事演讲比赛由我们为大家主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故事 来歌颂这高尚的美德,一起用行动来讴歌人间的真情吧。

【女】活动第一项,有请镇领导、校领导主席台就坐,掌声响起来。(等入座以后)全体起立,升国旗唱国歌。

【男】活动第二项,请领导为今天的活动致辞,大家欢迎。

【女】活动第三项,敬请给今天活动打分的评委老师就坐。下面我宣布渌渚镇中心小学第八届 孝道故事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男】仰面望慈亲,母咳儿惊心。

【女】妈妈的健康与美丽是每个孩子的愿望。首先请大家欢迎一(2)班孙可莹同学带来周雄的故事《雪地驼母》。

【男】母爱胜于万爱。

【女】母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让我觉暖烘烘的。下面有二(1)班邵佳依同学给大家送上的故事《感恩慈母》,我们掌声送给她。

【男】在双休日行孝活动中,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着儿女的爱意。

【女】讲孝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孝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男】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袜,自己叠被子,自己梳头发……掌声欢迎三(2)班的徐可欣同学为大家准备的故事《传承孝心》。

【女】在我国古代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

【男】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体贴父母长辈的辛劳,懂得自己做儿女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方面我们的小孝星五(2)班的周馨做的不错 哦,请听她的故事《我给爸爸擦皮鞋》,掌声在哪里?

【女】母亲,慈祥的母亲,总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男】说要讲孝心,真得对母亲敬敬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请一(2)班邵雨彤给我们对来的故事《陈毅探母》。

【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女】尊老敬老,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一起倾听三(1)班刘烨的《把孝心献给父母》,掌声响起来。

【女】敬孝,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只鸿雁,

【男】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作业本上一个红红的100分,

【女】也许只是回家的一瞥,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下面掌声欢迎四(1)班吴燕群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故事《无意捉鳖 为母健康》。

【男】孝心是一个无形的圆体,其它的爱都围绕着它而转动。

【女】孝心滋养着其它的爱心。

【男】孝心在心头平平舒展,熨贴着爱的浓厚情怀。

【女】孝心使生命得以坦诚而透彻,使人生的宁静得以慰藉。欢迎四(1)班潘佳伟同学《背母读书》的故事,掌声再热烈点好吗?

【男】尘世间很多美好的情感充盈于人生,譬如亲情和友情。

【女】而孝心,则是晚辈对长辈最忠诚、最真挚的情感。请听四(2)班孙静雯带来的周雄故事《雪地驮母》,给她掌声。

【男】百善孝为先。

【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本份。请听故事《冰中捕鱼》,把掌声送二(2)班的孙宇琦同学。

【女】同学们,爷爷奶奶为爸爸妈妈和我们辛苦了一辈子。

【男】家中有老人是个宝,善待老人、孝敬长辈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欢迎六年级的徐波同学讲自己的故事《我的奶奶》,掌声响起来。

【女】小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男】是啊,父母要求我们的很少很少,我们在学校里好好的学习、好好地生活,就可以让爸爸妈妈不再操劳而安心了。一起走进五(2)班汪宇婷《体谅父母的苦心》的故事吧。掌声鼓励。

【男】小时侯妈妈总是抱着我们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

【女】妈妈的怀抱又温暖又舒适。如今我们长大啦,该好好的孝敬孝敬父母啦!请听三(1)班同学邱俊逸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孝敬父母》。

【女】妈妈的心是红红的太阳。

【男】妈妈的心是蓝蓝的月亮。

【女】妈妈的心比甜甜的酒醇。

【男】妈妈的心象春天的花香。

【女】妈妈的心是一首童谣。

【男】妈妈的心是一盏家灯。欢迎五(1)班徐琳艳、周敏俩带来的是一首《献给母亲的一首歌》,掌声响起来。

【女】孩子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长不大。

【男】妈妈在孩子的心里,永远是童话。接下来有请五(1)班的江美琪为大家送上的故事《感恩父母 孝心无价》。

【男】上上只有妈妈好……我们要感恩父母,懂得报恩。

【女】孝在人们的心中,孝在人们的行中。由一(1)班徐喆讲周雄的故事《费心机 孝父母》,给她一点掌声。

【男】感恩每一个爱我和我爱的人。

【女】我们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们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掌声欢迎二(2)班袁蒋敏同学唐可滢为我们带来的故事《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寸晖》。

【男】母于子女的爱是最真诚、最伟大、最深厚、最无私的。

【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无论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健康地成长、学习、工作,品味着亲情带来的快乐与感动。下面一起听二(1)班孙妤茜同学的故事《背母上班》,掌声欢迎。

【男】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故事中成长。

【女】爸爸妈妈的故事启迪着我们。故事《爸爸,请放心吧》来了,欢迎四(2)班的王鑫同学。

【男】说周雄,颂周雄,做周雄一样的人。

【女】周雄美名天下扬。请听三(2)的俞坤龙准备的故事《除蛇记》,掌声在哪里?

【男】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爱,从感恩开始;感恩,让世界充满了爱。有请六年级的李玲为我们准备的故事《费心机,孝父母》,掌声响起来。

【男】感恩是一盏灯,照亮了你我前行的路。

【女】感恩是一棵树,让我们累了的时候有个栖息的地方。

【男】感恩是一股甘冽的清泉,能够滋润你我干涸的心田……最后请欣赏五(2)班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表演---手语操《感恩的心》 。同时也有劳我们的评委老师将今天的比赛结果统计出来,谢谢!

【女】活动第四项,有请学校大队辅导员向大家宣布本次孝道故事演讲比赛的结果,并为获奖的同学颁奖,掌声在哪里?

【男】活动最后一项,请政教主任给活动致结束词,大家欢迎。

【女】感恩的心,

【男】感谢有你,

【女】花开花落,

【合】我永远会珍惜。

【男】同学们,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女】让我们一起祈祷我们的父母安康!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3

一、深味孝之内涵,与现代教育接轨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义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孝的内涵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挖掘“孝”的内涵,让“孝道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服务。

当今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呈现出“421”的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导致了人们普遍爱幼有余而敬老不足。孩子们认为大人的呵护是理所应当的,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却呈现出倒退的趋势,甚至出现打骂父母、虐待老人的事件。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思想被认为是陈旧的而遭到抛弃,“孝道”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待遇。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孝道的教育。为此,学校决定在全体师生中实施“孝道教育”系列活动。

二、种下孝道意识,浸入学生心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学校召开全校动员大会,明确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并且邀请专家做有关孝文化的专题讲座;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和学校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开展孝道学习活动。各班利用班会时间统一收听或者收看孝敬父母的故事;各中队组织队员学习《弟子规》并开展集体背诵活动;低年级传唱感恩歌谣,中高年级诵读古今中外感恩故事;学唱一首孝歌,通过每天唱孝歌,进一步宣扬孝的思想;全体教师充分挖掘所授科目中与“孝”及感恩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能接受孝道教育。

第二,读敬老书活动。结合学校的小书架开展读敬老书活动,推荐书报和媒体上的敬老文章供学生阅读;将《二十四孝故事》编印成挂历,悬挂在每个班级,时时刻刻渗透“孝”的教育;把《中国敬老故事精华》一书作为学生学习孝道知识的首选书籍,组织开展读敬老书心得交流会,激励学生向先辈看齐,反省自身行为。

第三,开展孝道问卷调查。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孝心”的问卷调查,利用这种方式将孝道观念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例如,在“对父母的了解”调查中发现,62%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48%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喜爱的食物,59%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今后要对父母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触动,有了这种触动便有了长期的坚持孝道的心理基础。

三、开展行孝活动,使孝的文化落到实处

经过研究和讨论,我校决定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开展行孝活动,使孝文化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行动中去。

第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祝福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内容,它可以是对父母健康的祝愿,也可以是对父母辛勤工作的理解,还可以是对父母付出的感激。一句简单的话语看似简单,但这却能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祝福,学会关心父母。

第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父母每天辛苦地工作,他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一个美好的故事,作为子女,如果能够在父母劳累之余给他们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如同小时候父母讲给自己一样,事情虽然简单,却能够帮助父母舒缓一天的疲惫和压力,这种行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

第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孩子的生日一直是父母生命中时刻铭记的特殊日子,而父母的生日则在终日的忙碌中被淡忘了。如果在父母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对父母而言不仅是惊喜与感动,更是莫大的安慰。

第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捶背、洗脚、倒水,这些本是极为平常的举动。但是作为被父母呵护的孩子,能够做这些,对父母而言却是极为不平常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正是行孝的最基本体现。

第五,帮父母做家务。独生子女很少在家里做家务,如果鼓励他们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仅是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义务的体现,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孝道的痕迹。

第六,搜集关于父母之爱的名言或歌曲。在搜集到有关父母之爱的名言或歌曲后,教师帮助学生解读其中内涵,使学生在先辈的影响下,在美妙歌曲的熏陶中,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指导自己的行孝行为。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孝道教育的活动:制作祝福卡,展示祝福墙;以“感恩亲情,我爱我家”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举办以“感恩的心,感动你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举行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班级孝星”评比等等。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孝道、感恩教育列入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科学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并且在中学、大学层层推进,让孝道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

四、推行孝道教育的成效与意义

开展孝道教育,提倡孝的文化,这些行动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且收到巨大的成效。

第一,“孝道教育”响应了社会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广,这项工作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和赞誉。

第二,“孝道教育”促进了和谐家庭的建立。经过长期大量的工作实践,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家长反映学生比以前懂事了,并在给学校的来信中表示“此项教育活动确有成效,希望学校把这样的教育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孝道教育”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孝道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做人,尤其是怎样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不仅知道尊敬师长,而且也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伴随着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第四,“孝道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倡孝道教育,就是要把和谐教育深入到家庭中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而这一和谐发展的风气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发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第五,将“孝道教育”拓展到社会。学校引导同学们向社会献爱心,让学生在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小孝星”们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节假日到社区做环保宣传,帮助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捡白色垃圾;帮助军烈属干活,到养老院为老人义务服务等,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4

从媒体报道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中发现,现代的亲子关系有些颠倒,下对上的“孝”变成了父母一味顺从子女,而对自己的上一代关爱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些人不知孝,有些人知孝而不行孝。孔子认为,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孝敬父母,必须做到5个方面,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38。在现代社会,“养则致其乐”提醒我们,孝养父母,不只是物质上的赡养,还有精神上的愉悦,要让父母放心、开心,也就是要娱亲。学术界对孝道多强调“致其乐”的重要性及其应然状态,较少论及如何“致其乐”。鉴于此,本文拟在深入分析娱亲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娱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在遇到两难困境时如何正确对待,以明辨真孝与伪孝,为践行知行合一的真孝观提供参考。

一、娱亲的内涵

在继承孔子娱亲思想的基础上,曾子对“致其乐”做了进一步解释。《礼记・内则》写道:“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2]854也就是说,孝顺的子女在奉养父母的时候,要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使父母耳目愉悦,休息起居安逸无忧;说父母爱听的话,把好吃的、好看的先给父母享用;侍奉父母要忠心耿耿,始终如一,直到自己生命结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所谓娱亲(“致其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是忠。“忠养”即“中心养之”,以发自内在的诚敬之心奉养双亲。对父母之“忠”是没有时间期限的。子女长大成才不再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年老疾病缠身变成“拖累”的时候,甚至是父母离世之后,子女对父母之诚敬都不能松懈半分。

二是察言观色。“乐其心”“乐其耳目”是指要细心观察,从父母的需求出发,尽己所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投其所好,所做之事要顺其心,所说之话要顺其耳,所见之物要顺其眼。遗憾的是,当下有些人侍奉领导,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竭尽所能,而对双亲则用心较少,即使行孝也只是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如同《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中鲁侯对待海鸟《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只是像对自己一样赡养父母,而不是从父母的需求出发赡养父母。

三是爱屋及乌。“爱父母之所爱,敬父母之所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与此句相对的另一句是“恨父母之所恨,恶父母之所恶”。如果子女与父母所爱、所敬不同,或是子女之所爱、所敬正是父母之所恨、所恶,那么子女违逆自己的本心而顺应父母之志将是情感上的两难选择。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孝子娱亲故事是“老莱娱亲”“老莱娱亲”的故事有多个版本,现广为人知的是编录于元代的《二十四孝》中“戏彩娱亲” 的版本。该书成书较晚,故事经改编之后,省略了一些衔接的细节,有些地方读起来比较突兀。本文“老莱娱亲”的故事综合了以下3个版本:一是《艺文类聚・卷二十・人部四・孝》:“《列女传》曰:‘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二是《太平御览・卷四百一十三・人事部五十四》:“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三是《二十四孝・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春秋时期,楚国贤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与父母、妻子隐居,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总是千方百计地讨父母的欢心。隐居生活清苦,他便寻找各种味美的食物给父母品尝;隐居生活寂寥,他便养些声音清脆的乌鸟为父母解闷。老莱子家庭和睦,人长寿。他70多岁的时候,父母都还健在。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老莱子从不自称年老,甚至故意穿色彩斑斓的衣服,像顽皮的小孩子一样逗父母开心,希望他们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有一次,老莱子挑水经过堂屋的时候,不小心跌倒扭到了脚,恰巧父母在堂屋里见到了这一幕,老莱子担心父母知道脚跌了的实情后会伤心,就干脆忍痛将身体僵硬地倒地,夸张地像婴儿一般在地上啼哭,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倒做秀的,也就不以为意,这样脚跌一事就被他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这个故事的主旨是:为人子女,应该多替父母着想,为父母解忧,尽可能地让父母心情舒畅。但是,“老莱娱亲”的故事让鲁迅觉得不解和反感,他认为一个应该拄着拐杖的老头子竟然拿着“摇咕咚”在父母面前装可爱,太“装佯”了,而且后之君子将其改得“诈”起来,将其孝行极端化,有点过犹不及,让人心里不舒服[3]。恢复故事可能的本来面目,老莱子并不是一个让人反感的人,似乎是一个人老心不老的“老顽童”,虽然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以显父母,却竭尽所能忠养双亲,“致其乐”。

二、娱亲贵在诚敬

娱亲是孝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核心是诚敬之心。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2]1332此说谓,孝顺父母有三种境界:首先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再次是让父母吃饱穿暖,为其养老送终。明代徐皇后的《内训・事父母章第十二》中说:“若夫以声音笑貌为乐者,不善事其亲者也,诚孝爱敬,无所违者,斯善事其亲者也。”清代王相的笺注补充到:“训言子女无诚敬之心,但以声音笑貌为娱亲之饰,未足以为孝心也。孝出于至诚,敬生于至爱,无所违逆,斯云善矣。”意思是说,子女奉养父母,只有娱亲的外在表现而无内在的诚敬之心,并不能称为孝。老莱子之所以有穿彩服哄父母开心、诈跌让父母宽心、父母在而不言老等娱亲表现,都是出于他对父母的至诚至爱之心,所以看似滑稽的可爱之举而能流传千古、善以示后。

《礼记・祭义》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2]1319虽然相由心生,外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但大多数人难以明辨“相”与“心”之间的异同。有善于伪装者,有不善于表达者,眼见未必为实,“婉容”“愉色”“和气”有时未必为深爱,人心难辨,非日久难知马力。在现代社会,有些多子女家庭仍存在巧言令色、在父母面前争宠、争夺资源的现象,也有共得了患难却共不了富贵或共得了富贵却共不了患难的亲子关系,还有更为敏感的婆媳关系和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等。总之,有很多人只注重维持表面和谐而忽略了诚敬之心,因为娱亲的孝行是否内含诚敬之心并非一时三刻能察知,所以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娱亲的外在之形而非内在之心,子女以声音笑貌“哄”父母开心,父母也图个一时的心情愉悦,彼此都降低了娱亲的基本要求。

三、娱亲难在屈从

奉养父母,既要诚敬又要顺意娱亲使其安乐无忧,那么,从父母之令而不争的绝对服从就是孝吗?

在《孝经・谏争章》中,曾子曾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1]47孔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48也就是说,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子女应当劝谏,“有非而从,成父不义”,不劝谏的话,反而会害了父母,陷父母于不义。

孔子反对将孝理解为唯父母之命是从,那么孝子应该怎样劝谏父母呢?曾子在《礼记・内则第十二》中曾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2]838即是说,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当察言观色,选择一个恰当时机,和颜悦色、低声细语地加以劝谏;若是谏言不被采纳,应仍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等父母高兴了再借机劝谏;如果犯颜劝谏让父母不高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陷父母于不义,不如硬着头皮再多加劝谏;如果父母因此发怒而打了自己,不能心存怨恨,应仍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曾子认为,“父母有过,谏而不逆”[2]1334,也就是说,父母有过失时,应该顺而谏之,而不是忤逆;“父母恶之,惧而无怨”[2]1333,被父母所厌恶时,对父母应该心存畏惧而不是怨恨。

如果劝谏了但父母并不听取谏言的话,怎么办呢?曾子认为,事父母之道,“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此谓:父母行为如果合乎正道,就应听从之;如果不合乎正道,就应劝谏之。谏言若不被采用,父母不义行为的后果,就像是自己造成的一样。听从父母而不劝谏是不孝,劝谏父母无效却不再跟随父母也是不孝。孝子劝谏,是为了向父母讲明道理,而不是争辩好胜。

如果父母一直不采纳自己的谏言,子女是不是应该不依不饶地继续劝谏下去呢?《礼记・曲礼》曰:“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2]151亲子之礼与君臣之礼不同,君主若不义,臣下再三劝谏而君主不听取的话,臣下可以罢官离去。而亲子关系是不能改变的,谏言不被采纳也只能心怀悲切地留在父母身边,继续尽忠尽孝,希望有朝一日能感动父母,弃恶从善。孔子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礼记・坊记》)。若是婉言劝告没有效果,子女应该多看父母的优点,少看他们的过错,应像之前一样尽心侍奉父母,不能私存忤逆之心。

事父母之道,虽然鼓励劝谏,但不主张力争,最终落脚点在“有隐而无犯”[2]169,不能忤逆,应当屈从。这里的“屈从”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委屈顺从。子女有时候会迫于压力违背自己的本心而屈服顺从,其义近似于屈从,在古代颇为常见。《礼记・内则》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父母所爱,虽父母没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2]838-839这种屈从,尤其体现在父母之命的婚姻中,男子娶的多是父母喜欢的而非自己喜欢的女子,有时也会因父母不喜欢而被迫休妻,这是中国古代婚姻的悲剧。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有的仍是父母安排之下的相亲式婚恋,有的虽是自由恋爱,但一到谈婚论嫁,父母的意见仍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的反对意见,不得不屈从。

二是变通顺从。父母之令有时候是反复无常、相互矛盾的,子女并不需要句句遵旨照办,围绕其核心主旨从事即可。比如“舜孝感动天”的故事,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想要杀害舜,几次合谋陷舜于险地,但舜每次都机智地化险为夷。舜知道父母兄弟的恶行之后,并没有因此埋怨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遵循孝悌之道,仁厚待之。父母之命是让舜去死,若是屈从,舜应该一死了之,但舜并没有这么做。舜的避祸既可理解为是出于人求生的本能,也可认为是舜大孝的体现。舜若被谋害致死了,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他们将会受到舆论、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虽然其父母在策划谋害他的时候已经不在乎义或不义了,也无良心可言,但事后如若良心发现,而人死不能复生,难免会追悔莫及),舜是有所不从以成父母大义,以德报怨,让仇恨止于智者。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不像父母的父母,但即使父母对子女不仁不义,子女也不应该因此记恨报复父母,而应找到恰当的方式以保护自己,化解仇怨,尽己所能善待父母。屈从的最终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顺父母之意,成父母大义,达到娱亲(“致其乐”)之实效。

四、娱亲的现实诉求

娱亲背后的动机有时很复杂,里面包含了不同的现实诉求:或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或为赢得父母对自己的喜欢,或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等等。我们并不排斥某些娱亲孝行有获利之动机,但是,纯功利性的娱亲是一种伪孝,即使是借孝谋取私利,也应先孝后利,故端正行孝初心是孝之根本。

其一,娱亲是一种求生本能。很多父母都偏爱“懂事”的孩子,子女中弱势一方往往更懂得察言观色,以求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比如,在古代帝王家,王子到一定岁数后几乎都能分封独立,而公主未来命运如何全看父王赐婚优劣,因此父爱成了稀缺资源。可帝王政务繁忙,且子女众多,女儿要得到父亲的认可是很不容易的。为争得父亲的宠爱,女儿们需机智聪明,了解父亲脾气性情,各显其能。唐代宗之女华阳公主,“韶悟过人,帝爱之。视帝所喜,必善遇;所恶,曲全之”[4]3663。唐代宗即位之时,唐朝已呈现衰败之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侵扰,内忧外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代宗可谓心力交瘁,其身边的人皆需小心谨慎,一言不慎就可能触怒龙颜。华阳公主要讨好父亲,就必须细心观察父亲的喜恶,投其所好,避其所恶,曲意逢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若不懂得察言观色,有时候讨好之举也可能适得其反。

其二,娱亲能获得更多利益。古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子女人数较多,要在众多同辈中赢得更多关爱和重视,就必须让尊长关注和认可自己,娱亲之举是激烈竞争的需要。比如安乐公主,她是唐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也是中宗最小的女儿,她“光艳动天下”“请为皇太女”。她受宠的原因有三:其一,她生于父亲帝位被废、贬谪房陵的途中,困顿苦闷交加之际迎来其生命,似乎预兆着李显恢复帝位的新希望,李显对她尤为疼爱,并脱下自己的衣服包裹住小婴儿,万般疼惜,取名为裹儿。[4]3654其二,其生母韦氏与李显患难与共,她与父母在房陵一住就是14年(公元684―698),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患难之情。其三,“姝秀辩敏,后尤爱之”[4]3654,她秀美聪慧,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而且能言善辩,深受母亲喜爱。安乐公主也善于利用父母对自己的宠爱去哄父母高兴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尝作诏,箝其前,请帝署可,帝笑从之”[4]3654,娇美嗲气的她模仿着朝臣刻板严肃的样子,双手奉上诏书请父亲签署通过,此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她干涉朝政而发怒斥责,反而因其举止反常可爱而笑着听从。受宠女儿要哄父母高兴是件较为容易的事情,安乐公主的娱亲手段反复奏效,父亲对其纵容一而再、再而三,以致她做事毫无忌惮、胡作非为,最后毒杀父亲,串谋夺权,被人诛杀,不得善终。娱亲,浅显地说,就是让父母高兴,但若无诚敬之心,娱亲这种孝行很容易偏离正道,最终惹祸上身。对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独子缺乏同辈竞争,无需争夺就能获得父母之爱,在娱亲意识上难免有些欠缺,有时反而是父母费尽心思博独子欢心,使亲子关系本末倒置。

第三,娱亲能赢得社会名声。在古代中国家国高度一体化的伦理政治中,娱亲这种孝行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对于为君为官者来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君孝慈,民才会忠,常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为官者只有从修身出发做好自己,才能以上率下;对于普通人来说,孝亲才能忠君。儒家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若对父母不孝,其对君的忠诚度也将遭到质疑,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孝名在加官晋爵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历史上有些官员在父母丧期不解官,结果被举报遭罢免,当然也有一些人故意在服丧期间哀毁过礼,以博孝名,有些人也确实因孝子美名被当局看中而受到提拔重用。在历代史书中,统治阶级常褒奖因为孝亲而放弃追求个人幸福权利的奉献精神,认为孝行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总之,娱亲是要父母乐,其核心是诚敬之心。娱亲的动机很复杂,但纯功利性的娱亲是一种伪孝,即使是借孝谋取私利,也应先孝后利,端正行孝初心。我们要明辨真孝与伪孝,做到知行合一行真孝。孝是一种道德实践,从理论上讲清楚孝的内涵要求,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孝道。现代人因面临很多选择常常因陷入道德困境而迷茫,需要优秀的道德精神来引导,我们探讨古代娱亲是为了弘扬孝道文化,以筑牢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位列“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

在古人看来,履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但是,由于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孝经》和《弟子规》为依据,尝试性剖析“孝”的三重境界,以期完整、准确地理解“孝”的含义。

《孝经》借孔子与曾子的问答,提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 事亲,即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也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事君,即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立身,即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弟子规》则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分别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

一、孝的原初境界: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忠君爱国和爱众亲仁的伦理基础。按照《弟子规》的论述,敬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二、孝的扩充境界:忠君爱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孝”并非单纯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而是可以扩充和迁移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3“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4 在当代社会,“忠君爱国”早已没有了封建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地空谈“忠君爱国”的口号,而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思想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人们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

在对待各级领导方面,《弟子规》要求人们“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弟子规》要求人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介入同事之间蜚短流长的议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待本职工作上,《弟子规》要求人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耐心细致地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三、孝的升华境界:爱众亲仁

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均崇尚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当然会有“愚民”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对孝道的宣传和弘扬,达到教民亲爱、移风易俗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众亲仁境界。

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5《弟子规》对于孝的升华境界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爱众。古人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 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必须恭敬地对待他人。受此思想影响,《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主张用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一切人民,而且要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人民的爱。

其爱众思想表现在: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亲仁。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防止出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后果。这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在《弟子规》里升华为了“亲仁”的境界。由于“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所以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拣择,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否则就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那么,怎样判断谁是仁者呢?《弟子规》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从外表判断,仁者举手投足透着稳重和威严,令人折服;从言语判断,仁者讲话真诚坦率,不顾虑重重;从态度判断,仁者温良恭俭让,不奴颜媚骨或哗众取宠。

参考书目:

[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孝经·士章第五》。

[3]《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4]《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6

关键词:孝经;五等之孝;王权统治

一.等级孝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西周以来宗法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家国同构这一宗法社会特征。家国同构的特点在于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性,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可以看做是缩小的国,国可以看做是放大的家,所以“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说明儒家提倡以孝道来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二.五等之孝的尽孝标准

宗法制国家将人分为五等,由高至低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每个等级的尽孝标准都不同,从而要求他们能够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1.天子之孝

天子之孝不同于常人之孝,作为天子在治理国家上要做到明德慎罚、爱惜子民。因此作为天子,首先应该做到敬祖,即祭祀自己的祖先。其次,天子要做到明德慎罚。统治者能否维护自身统治其关键在于当政者是否有德行,是否能得民心。因此西周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将信奉天命与保民并重,通过保民来获得天命。所以天子要以德教化民众、对民众行仁政并慎重施刑罚才能够使民众才能各自遵守自己的规矩,从而稳固其统治。

2.诸侯和卿大夫之孝

诸侯和卿大夫的孝道标准是尽职尽忠。诸侯作为分封的各国国君,需服从天子的命令。所以诸侯之孝便要求其身居高位却要听从王室命令不能骄横,在国家的支出上要节俭不过度开销。这有才能保持长期的富足,以稳固社稷使人民安居乐业;卿大夫作为协助诸侯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要带头遵守礼法,不穿不符合先王规定的服饰、不说不符合先王要求的言论、不做不符合先王制定的道德标准的事情才能保住祖产和禄位,这就是卿大夫该尽的孝道。

这种自周朝以来形成的维系宗法血缘家族的尊卑等级秩序扩展至整个国家范围,将 “亲亲”、“尊尊”原则作为国家政治的指导原则。天子与诸侯之间既是父子又是君臣;诸侯与诸侯之间既是兄弟又是臣子;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敬互爱,“尊尊”要求在整个家族内部、臣子之间、臣子与百姓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求尊卑关系。《孝经》中提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也就是将人伦血缘的价值意义和“事君”的政治意义融为一体。这种平衡“亲亲”、“尊尊”关系的家国同构特点就使得忠孝得以统一,古人认为在家能够尽孝者,以后必将能够忠君。忠和孝就其内容来看,在于他们所服从的主体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发展亲亲尊尊这一原则到最后,其目的就是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僭越这种因个体在社会中等级不同而制定的礼制,这样平民百姓才能安分守己,官员才能各谋其职,家庭凝聚力才会增强,国家也会安定和谐。

3.士人之孝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诸侯争霸的局面使世卿世禄制的权利大为削弱,“学而优则仕”便应运而生,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作为贵族序列中最低的一个等级,士阶层依靠知识来谋生,大多数都周游于各国诸侯之门,上者猎取卿相,下者也可求得一饱。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有些仅仅依靠口舌来依附私门的士人便成了荀子口中的“仰禄之士”。儒家提出要引导这些人自任自重:“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所以士人不仅要孝顺父母还要对自己的君王忠诚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俸禄并且守住自己的祖业和特权,成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直之士这样才有利于天下太平。

4.庶人之孝

庶人也就是平民百姓,为五等中级别最低的一等,其尽孝标准主要体现在一个“敬”字。在《论语.为政》篇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孔子以“敬”为核心的孝道思想,认为对父母赡养关键在于是否“敬”。曾子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的主要内容就是尊亲、不辱、能养。尊亲者扬父母之名;不辱者,不陷父母于不义,能养者,克己奉亲,而“敬”则是其核心,无论尊亲、不辱还是能养,都必须做到一个敬字。“因此,曾子所论之孝,其涵义与孔子思想基本一致,而特别突出了和阐发了“敬”的涵义, 并在敬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孝应该做到养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所以庶人之孝主要体现为敬体、敬志、敬谏三点。

首先,敬体不光是指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作为子女,保持自身的完好也是一种孝。《孝经》第一章就阐述了这个命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人的身体、毛发、肌肤都是父母留给自己的,一旦有所损伤就会亏体辱身,作为孝子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让自身完好无缺,那么父母也就不会为此而担忧,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7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大杖则走: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

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鸡骨支床: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老莱娱亲:表示孝顺父母。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逆子贼臣: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温枕: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鸮鸟生翼: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出处:《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处:《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衣冠枭獍: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出处: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移孝作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忠孝两全: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8

敬畏之心是人们对一切神圣事物的崇敬态度。敬畏心使我们始终把握道德的底线,恪守做人做事的根本准则,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对于人生的健康成长须臾不可或缺。她本是道德的标尺、价值的天平,使我们在面临诱惑时稳得住心神,面对利益取舍时守得住根本。而在“敬畏”的尺度里,有一个刻度是永远不能被轻易超越的,否则就意味着平衡的破坏、圣洁的亵渎、道德的玷污、价值的贬抑,不可不察。

一切的敬畏均来自于对于真理的敬仰、对于神圣的向往,这是“敬畏心”的灵魂所系。但是生命自身的独立性以及生命价值的平等性、生命尊严的神圣不容侵犯也决定了真理载体的广泛性、平等性和兼容性。我们敬畏君子,因为他和而不同、温文尔雅;我们敬畏长者,因为他威而不怒、平等正直。故敬畏之心的第一妙用,就是个体对于真善美的坚持,对于良知的坚守。敬畏不是简单地尊敬且惧怕某一个人、某一现象,所谓“敬”是对于普遍价值的自觉认同和理性秉持,对于真理的神圣信仰。所谓“畏”就是担心由此价值带给自身的成长或因私欲而中断,或因堕落而破坏。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敬畏心正是“孝”心的延续。《论语》中曾经讲过几则小故事: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还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大人”就是父母。也就是说,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孝敬父母首先是从“敬畏”开始的: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悦的颜色,不违逆父母的逆耳忠言,关心父母身体健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恪尽赡养之责,这就是“孝”。

为什么“孝”在我国文化传统里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首先,人之为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童蒙学步学语,受益于父母;成年后为成功打拼,为理想追求,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依然是在“父性”、“母性”层面追根溯源的过程:品学兼优,衣锦还乡,为官一任,是“父性”征服层面的成功;涵养道德,博爱包容,是“母性”道德层面的成功。故我们一生都在父母指引关注下成长。而过分痴迷于争权夺利、沽名钓誉者误入歧途、身败名裂,则是忘却了“敬畏”,最大地忤逆了父母之命,才是真正的不孝,不在此列。我们一生的追寻,都是循着父母的印记展开的。做人不可忘本。

王沐在来信中开出了救治社会道德败坏滑坡的良方——敬畏。而如何使敬畏扎根、成长,大约应从“孝”开始,一孔之见,请方家斧正。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9

关键词:孝道教育;幼儿;教学方法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孝文化是我国古往今来永恒的经典教育。一般来说,一个懂得尽孝的人都是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因此,孝道教育应该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抓起。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还可以培养其亲社会的行为。

然而现在的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父母都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孩子们还是不知足、不领情,甚至为达不到要求感到委屈,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父母的辛苦。父母平时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稍有点头疼脑热,就心急火燎地求医问药。而自己病了,孩子竟想不到给父母倒上一杯水,实在令人心寒。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自然也不会将心比心,关心体贴父母。

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孩子,做父母的也有责任,那就是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而幼儿园受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忽视伦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同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呈现三代人的“一二四”金字塔形,孩子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几代长辈众星捧月,享受着“王子”“公主”般的服侍和呵护。在这种“博大无私”的爱中,淡漠了幼儿的回报意识,堵塞了幼儿的回报渠道,从而使他们养成心安理得地享受爱,而不懂回报爱。

雨果曾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接受爱,更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撒播爱和孝的种子,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爱。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孝道:

一、借助交谈引导幼儿懂得孝

我首先创设“接受爱,回报爱”的情境,通过提问、讨论、引导、交谈,让孩子懂得孝敬关爱父母,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上,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父母。比如情境课“给爸爸洗袜子”和“给妈妈吃点心”等,让幼儿在生动真实的氛围中,慢慢融化对“孝”字的理解,尝试着去爱、去孝。为了巩固理解并把孝落实在行动上,我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孝的意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活动。例如:经典孝道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孝道主题活动、工艺孝道行动等,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养老院或社区里搞敬老活动等,通过这些孝道教育活动,让幼儿体味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增强实践孝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引导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孝敬长辈

电视上有一则孝道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广告词温馨提醒:上行下效。父母是幼儿孝道的启蒙老师。父母要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孝道形象。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从观察到模仿实践孝道,逐步培养孝敬父母的品德。家庭可以配合幼儿园“给父母洗脚”的孝道教育活动,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洗脚,孩子给爸爸妈妈洗脚,在给父母洗脚的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母爱的伟大。

四、播放孝道故事和视频教育幼儿

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打动了无数老人的心,打动了无数子女的心,可以给幼儿播放,并教会幼儿唱。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关于孝道的动画片,如,《二十四孝的故事》等。在观看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谈观后感,通过古今的孝文化浸润,增强幼儿和父母的感情。

五、利用传统节假日传承孝道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包含着孝道的内容。我经常在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给幼儿讲解节日的来历、风俗等,并在班里分角色演情景剧,表达对父母的孝,这样他们就会在节日按部就班地回报给父母。比如:在父母的生日,表示祝贺并送生日礼物;在母亲节、父亲节,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在中秋节,与父母一道回家探亲、送月饼等等。

六、通过布置孝道家庭作业让幼儿行孝道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篇10

一、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道德上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人类的天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的天性。人应该孝敬父母,否则就会违背天地良心。现在很多小学生,比较多的是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他们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看成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不知道年迈的爷爷、奶奶曾为养育晚辈,为社会、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和所付出的心血,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尊重,父母一天奔波劳累,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也需要得到关心和照顾。他们由于年龄小没经受过劳动锻炼和生活磨难,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父母要把这些事情向孩子讲清楚,使他们珍惜生活,进而产生对长辈的感激之情。

二、父母应做孩子“孝亲敬老”的楷模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也要从父母开始。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孝亲敬老的楷模。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对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心意不理解,对父母缺少礼貌,经常顶撞父母和长辈,甚至与父母发生口角。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长辈给予的爱都不理解,是不能谈得上去爱别人,更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了。因此,父母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为孩子做好表率,时刻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了。为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应携起手来,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对他们加强敬爱父母、尊师敬长的教育,引导他们关心、体贴父母的辛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是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他们的恩情是永远报答不完的。作为子女应该用心、用情、用爱去孝敬父母,体贴关心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知道父母是最爱他们的人。

三、以榜样为典范,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

古时候“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孝感天地的虞舜”、“缇萦上书救父”、“花木兰替父从军”等故事流传千古,现代回乡祭祖、探母、许世友“活着要尽忠,死了要守坟”等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现今的女大学生苏玉双背母就学,十二岁的邵帅捐髓救母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

家中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让老人垂暮之年的生活开心快乐是晚辈们的责任。一句问候,一张笑脸,一件节日礼物,都会让老人的心中常驻温馨与幸福。因此,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从小要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在行为上首先要从生活上多关心父母及老人,经常问寒问暖,问衣问食,问病问忧,一旦有病侍药奉汤,精心照顾;其次,要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解难;第三,要从内心敬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不任性,不顶嘴,不说谎,上学或外出要向父母打招呼,对父母及老人恭敬礼貌,说话要和颜悦色,不耍脾气,不玩性子;第四,要学会宽慰老人,使其开心快乐,做错事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第五,不辜负父母的希望,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不做有辱父母脸面的事,争取有所作为,使父母感到荣耀。

四、父母要正确引导教育子女,让稚嫩的幼苗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