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5 01:00:51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整时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整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表,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在这里,我采用录音,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并同时强调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的特点。

在汇报观察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到了秒针,我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教学整时

出示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8时、4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6时、8时、4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看整时的方法。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盒上拨出3时,7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3、学会看电子钟

同学们在看电视时见到过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吗?它和刚才我们看到的钟表表示时刻的方法一样吗?这是电子钟表示时刻的方法。

课件出示12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教师提问:像电子钟这样显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

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表示的

4、课件出示小狗和小猪一天中的三次对话。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识钟面上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许多地方都有钟楼,为我们准确报时。听——(音乐响“当、当”两声)听了刚才的声音,你知道这是几时吗?(板书:2时)

再听——(音乐响“当、当……”五声)现在又是几时呢?(板书:5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真棒,听声音就知道是几时了。看着钟表,你们还能知道是几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本节课由钟声导入,未见其物,先闻其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1.认识钟面。

(1)谈话:瞧,这是什么?(教师出示实物钟)小熊刚开了一家钟表店(课件出示熊和钟表店),店里的钟表可多啦,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课件出示各种钟表图片)

(2)出示钟面。

谈话:看,这儿有一个钟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先和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说关于钟面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闪烁时针、分针。(板书: 分针长 时针短)

提出要求:你们的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呢?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设计说明:在教学认识分针和时针时,最初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分针 长 时针 短”就结束了。但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总有学生将“分针”和“时针”说成“长针”和“短针”。说明学生对于“分针”和“时针”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仍停留在外观形象的长短上。于是,教学增加了同桌互相指认的环节,让每个学生对“分针”“时针”的认识都得到练习和巩固。)

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学生指着钟面上的数,从1顺次读到12。(学生读数时,12个数依次变色)

(设计说明:“顺时针方向”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却是生活中的常识。在这里让学生用手指着读数,没有刻意讲授“顺时针方向”的概念。但能够使学生自然地感知12个数在钟面上的位置与顺时针方向,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提问:这12个数是怎么排列的?是随便排的吗?

引导:最上面的是几?最下面的是几?9在什么位置?3呢?(3、6、9、12点击变色)

(设计说明:“12”“6”“9”“3”是钟面上12个数中位置最特殊的四个数,分别位于钟面的“上”“下”“左”“右”四个位置。记住这四个数的位置,就可以将其他几个数的位置推算出来。在这里突出钟面上特殊位置的四个数,可以为认识没有数字的钟面做好铺垫。)

2.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提问:这时的钟面是几时?(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同桌互相说)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教学“试一试”。

出示5个钟面:1时、11时、5时、3时、8时

第1、2个钟面指名学生回答是几时,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第3、4、5个钟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时间。

(设计说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时间的反馈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练习中来,拓展了练习的反馈面和学生参与程度。)

启发:同学们这么快就认出了是几时,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引导:观察钟面的分针,你们发现了什么?

(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会认钟面上的整时了,你们能按老师的要求来拨一拨吗?

让学生在钟面上分别拨出:3时、6时(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9时、12时(分针与时针重合)。

先指名说说是怎么拨的,同桌之间再互相看一看,错的要请他改正。

(设计说明:通过动手操作,拨出整时,加深学生对整时的认识。同时注意到了及时的反馈与纠正,要求“同桌之间再互相看一看,错的要请他改正”。及时的纠正将问题解决在了课堂上,使操作实在、有效。)

(5)学生拨一个整时,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启发:你们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肯定是相同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6)再次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最初设计是:先让学生拨出整时,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是几时。接着教师提问:“你们的分针都是指着几的?”学生回答:“都指着12。”这样的流程使人产生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的感觉。经过改进后,用猜测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又一次强化了重点。)

3.认识大约几时。

(1)出示四个钟面,让学生认识时间:5时、8时、7时不到一点、7时刚过一点。(抢答)

(出示7时不到一点的钟面)提问:这是7时吗?为什么不是?(板书:7时不到一点)(出示7时刚过一点的钟面)提问:这是什么时间呢?(板书:7时刚过一点)

归纳:7时不到一点和7时刚过一点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

(设计说明:抢答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并在抢答过程中使新知与旧知产生矛盾,自然过渡到7时不到一点的知识点。)

(2)“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说)。

提问:为什么是大约8时?为什么是大约9时?

(3)出示实物钟:6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是大约几时?

(拨到6时刚过一点)提问:现在是大约几时呢?

(4)启发:几时不到一点和几时刚过一点都可以说成大约几时。(板书:大约几时)

(5)选择练习。

出示钟面:4时、4时不到一点、4时28分、4时刚过一点。

提问:哪几个是大约4时?为什么?第一个为什么不是?第三个为什么也不是呢?

(6)再次小结:大约几时有可能是几时不到一点,也有可能是几时刚过一点。

(设计说明:通过反例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大约几时的概念。)

(7)补充。

谈话:小熊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老师出的题目都不能难住大家,于是它也出了一道题目想考考同学们。

育才小学早上8时开始上课,小军大约在8时到校,他有没有迟到?

你对小军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教育学生要遵守时间)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最初设计是:小军是大约8时(8时不到一点儿)到校的,小丽也是大约8时(8时刚过一点儿)到校的,为什么小军没有迟到,小丽却迟到了?这样的设计虽然新颖有趣,但教学过程太过顺畅,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经过改动,教学过程虽然没有原来顺畅,但更加生动和活跃,使学生对大约几时的两种情况有了很清晰的了解,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认知在冲突和撞击中得到了升华。)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参观钟表店(“想想做做”第7题)。

谈话:小熊的钟表店里还有一些钟表呢!(出示没有数字的钟面、电子表)

(出示电子表)提问:这是几时?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式?

2.“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小熊这两天正犯愁呢,他的钟表店里有三个钟表坏掉了,有的没了时针,有的没了分针。你们愿意帮小熊修一修吗?(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

3.“想想做做”第2、6题。

谈话:钟表店我们就参观到这里。今天来了一些老师,他们非常想知道同学们一天的生活情况,我们向他们介绍一下,好吗?

引导:观察这几个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突出第6题的两幅图)上课是10时,睡觉也是10时,是同一个时间吗?怎么会有两个10时?

指出:一天里有两个10时,一个在上午,是上午10时,一个在晚上,是晚上10时。

启发:早上8时我们在升国旗,那么晚上8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呢?中午12时同学们在吃午饭,夜里12时又在干什么呢?

(设计说明: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6题将两个10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钟面上怎么都是10时?教师在这一环节将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第6题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发现矛盾,在冲突中渗透24时计时法。)

四、总结全课,拓展知识

谈话: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从这个朋友那里你都知道了什么?

提问:钟表是用来计时的,你们想知道在发明钟表之前,古人是怎样计时的吗?(播放幻灯片:在发明钟表之前,人们通过日晷、漏刻、沙漏、火钟来计时)

谈话:这些仪器虽然也能计时,但是比较粗陋、不够准确。因此,人们发明了现代钟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钟表越来越精确,并且方便携带,让人们随时都能知道时间。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1页例1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必要性

1.谈话:老师起床、洗刷、吃早饭、从家里出发、到校和现在上课的时间。

引出:老师在做这些事情时都用到了时间。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

2.提出问题:还记得整时和半时的电子表示法吗?生说老师板书,问:“ 表示整时时,为什么在:后面写00?表示半时时,写成30?”

设计说明:结合老师的时间安排谈话导入,让学生体会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认识时间的必要性,同时站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角度抛出问题:表示整时时为什么写成00,表示半时写成30?上册要求,只让学生会用电子表示法表示,至于整时冒号后面为什么用两个0表示,半时用30表示?学生不知道,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丰富体验,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钟面

提出要求: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

发现一:有时针和分针。指出:分针确定分,时针确定时,有的钟面上还有秒针。

发现二:有12个数字。指出:这12个数字能帮助我们快速读出时间。

发现三:大格和小格。介绍:这两个比较长的线之间是一个大格,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两个比较短的线之间是一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整个钟面一共有60个小格。

2.认识1时

先回忆再明确: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时针走过几个大格就是几时,时针走一圈是12个小时。

3.认识分

明确: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所以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

小结:同样是1个大格,时针走过1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就是5分。

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数字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并填在作业纸上。

结论:分针走一圈是60分。

借助课件提问: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12对应着0和60,是怎么回事?

生答师总结:12既是一圈的开始0分,又时一圈的结束60分,然后继续走下一圈,时间就是这样不停地走,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谈话:可我们生活中的钟面都没有外面的分钟数,要想很快读出分钟数,最好的办法就是记住分针指向每个数表示几分。同桌互相说一说,记一记。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介绍重点记住15分,30分,45分,60分。

4.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规律,得出1时 = 60分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师用钟表模型由12时拨到1时,课件分步演示)

交流:

发现一:时针走了1个大格,分针走了1圈。

发现二:沿同一个方向运动,明确:顺时针方向

发现三:时针和分针在同时运行,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结论:1时=60分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钟面的构造重点认识大格、小格,在此基础上认识分,认识钟面上分针指向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分钟数,是这节课的新授内容,也是快速读出时间的关键。由于学生没学过5的乘法,掌握起来非常困难,记住每个数字表示的分钟数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识别指针式时钟表示时刻时,有四个重要时刻——15分、30份、45分、60分(也可以认为是0分,在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它的另一种意义)。重点识记这四个重点时刻,对于其他的时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加减计算得出,这样为后面快速认读时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后,解答9时30分(或6时45分)时针与分针成什么角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是直角。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学生误认为9时30分时,时针指着9、分针指向6。而学生这种错误的认为却是源自于钟表认识时,教师引导观察的不全面。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指向的变化,而忽视引导学生观察时针指向的变化。在教学中通过拨钟表模型、课件直观演示,整体感知,分步体验,充分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方向、速度、范围,有了上面清晰的印象,学生就不会再犯上面的错误。

5.大约几时

出示一组只有时针的钟面,让生根据给出的时针,确定出大约是几时。

启发:借助时针知道了7时多,到底多多少,还要请分针来帮忙。

6.学读几时几分

(课件在上个钟面7时多的基础上出示分针指向数字4),这是几时几分?先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是怎么看的。

小结:读时间的方法,先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再看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也可以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来确定是几时几分。

(突破难点:课件出示时刻5时整、4时55分、5时5分)

学生交流后比较得出:在时针都接近某一个数字,仅凭眼睛看不太清楚,就要借助分针来判断,当分针指向数字12的时候,正好是几时,分针指向不到数字12,那就不到几时,当分针指向超过了数字12,也就是几时多。

设计说明:儿童在认读几时几分时,需要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看时针走过了几为几时,最后还要看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是多少分。为此设计先在前面学会了读分后,再呈现只有时针的时钟,让生根据给出的时针,确定大约几时。这样做一方面分解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看时刻不但看时针还要看分针,要将时针和分针结合起来看。另外学生易把3时58分当成4时58分这种类型的错误。他们认为时针指向离4近,离3远,看时针应是4。学生的困惑在于:时针明明指向4,怎么会是3时多呢?其实,此时的时针并不是指向4,应该是差一点就到4了,还没到4时。为此设计了一组接近5时的3个时刻,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晰了模糊点。

7.练习几时几分

拨表练习:老师拨时刻,让生说出是几时几分;学生拨出老师洗刷的时间,出发的时间,到校的时间。

设计说明:练习环节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对几时几分的掌握。

8.学写几时几分

生尝试用电子表示法将上面的三个时刻表示出来。

集体订正,特别强调:8时5分,因为分钟是两位数,分钟数不够10分时,要写零几分。8:05生解答表示整时时:后面用00,和半时:后面的30是怎么回事?

师小结:整时,分针指向12,12既是一周的结束60分也是一周的起点0分;半时,分针指向6,也就是30分。

三、巩固提升,凸显学习价值

1.连线:课本83页第2题快速连一连。

2.课本83页第1题,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四、梳理知识,孕伏新知

总结:马上下课了,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9时51分,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普通的几时几分。

设计说明:照应课始,拓展延伸到下一课普通的几时几分。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4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在一次听课中引起了我的关注,思考有三:第一,此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上课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读出分针所指的刻度,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于是花了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熟记时针走几大格是多少小时、多少分,分针走几小格是几分。当学生纠缠于格与时、分之间的转换时,我不禁思考:“认识时、分的意义就是如此吗?”第二,1时=60分需要学生探究吗?对于认识1小时=60分之间的关系,教师一般是拨动指针,让学生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转动,使他们发现当时针走一大格时分针会走一圈,得出1小时=60分。实际上,1小时=60分这样的进率关系是古巴比伦人规定的,既然这是一种规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定中的意义,但这形式上的探究有价值吗?第三,为何学生总将10︰50看成11时50分呢?每次听课都会发现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而且这样的错误一直到学生小学毕业时都会出现,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学有没讲清楚的地方呢?

在一定意义上,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启迪学生进行数学创造,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时和分是时间单位,认识它们,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大格、小格的认识,而需要从计量单位教学的整体上来设计这节课,使学生能够理解时、分中蕴含的智慧,让学生感悟用数表示量是数学的精妙之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设想,期望能用数学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考。

教学片断一:有钟表前

1.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师先出示一组没有长度单位的信息让学生读,然后出示有长度单位的信息让学生读,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了解得更准确、更清晰。

师:我们已经认识长度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计量时间的单位。

2.师:时间可是个无法捉住的东西,怎么测量呢?(课件出示太阳升起和落下)人们最初选择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太阳,于是就有了最早的时间单位“日”或“天”。但是当人们约好一起去打猎或者什么时候见面时就遇到困难了,因为一天的时间太笼统了,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说)

师:如果我用一条线段来表示一天,就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课件显示一条线段12等分),现在方便许多了吧,约好时间就可以见面了。为了不浪费时间,人们又将每个时辰平均分成两份,这样一天的时间被平均分成了24份,因为每一段的时间与1个时辰比变小了,人们就将这一小段称为1小时。

师:时,就是计量时间的单位。那么,一天有多少小时呢?第二天、第三天呢?

师(课件显示线段延伸):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办呢?

3.师:人们发现既然每天都是24小时,都是从0开始,到24结束,为何不将这条线段弯曲一下围成一个圆呢?(课件显示线段围成一个圆,在一个圆上显示24格)现在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数字排得太密了,看不清楚,不好写。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4.师:一天有24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是晚上,人们想只要将其中最重要的12个小时表示出来就行了。于是将24小时分成两段,一段有12小时,这样一圈是12小时,两圈是24小时,现在看就清晰了许多(课件先显示线段中的分段,然后显示12个刻度的钟面),这就是我们的老朋友——钟。

教学片断二:有钟表时

1.师:钟表是计量时间的工具,它的产生可真不容易。(出示钟表)你们认识它吗?钟面上有几大格?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

小组交流:走(  )大格就是经过( )小时,时针从( )走到(  )就是经过了( )小时。

2.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的要求也更精确了,怎么办呢?(再回到线段图,课件显示将每一段再细分的过程)人们将1小时平均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1分钟,规定1小时=60分,所以分钟也是时间的计量单位。

师(课件显示60小格的钟面):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钟,那么分针走( )小格就是( )分钟。

3.出示两个钟面,一个是大格,一个是小格,让学生说现在是几时几分。

师:这样看太不方便了,人们就将两个钟面合成一个钟面(课件出示钟面),现在你能说出是几时几分吗?(引导学生理解刻度与大格数、小格数之间的关系)

师:看时间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呢?

教学片断三:有钟表后

1.有钟表之后,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了。(课件显示统筹安排时间的例子)

2.人们还创造了新的计算时间的工具。(课件显示各种钟表和计时工具)

3.思考:从“日”到“时”再到“分”,还有更小的时间单位吗?你还想到了什么?

……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5

年级:一年级 科目:数学单元名称:认识钟表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课题

认识钟表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七单元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

分析

教材第84页设计了一幅“母亲叫孩子起床”的情景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境。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地去认识钟表并感受那时是早晨7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将钟面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教材第85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出一天中的六个时刻所做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整时,会读写整时,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

1.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重点

难点

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教学

准备

实物钟,电子表,视频投影,钟表学具等。

学案

二度设计

每天早晨,你们几时起床?你们自己会看时间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出示实物钟。

2.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①图中都有什么,小女孩儿是几时起床的?(7时)

②你怎样看出来是7时的?(小组讨论)

a.从墙上的挂钟可以看出来。(学生说方法,大致对即可)

老师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从床头柜上的电子表可以看出来。(学生说方法)

老师归纳:原来电子表是这样表示7时的,冒号前边写7,后边写两个0。

(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长针、短针、数字)

(2)明确: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3)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哪些数字,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有1~12的数字,它们是按从小到大转圈排列的)

(4)可引导说出长针、短针都是按数字的排序运转的。

(1)出示8时的钟面模型,请学生试认,并试写电子表表示8时的方法。

(2)拨时间。

①小组拨3时,并说方法。

②自己拨6时,互相判断。

(4)归纳认整时的方法。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1. 教材第85页的内容。

(1)说出时间。

(2)写出时间。

(3)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4)一天中有几个7时?几个8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2. 6时再过几时是12时?3时和9时的钟面哪儿不同?

3.画时针。

6:00

12:00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在新的形式下,新课是一种必然。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作为课标的实践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必然要相应地改革。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依赖于课堂的改革。课改首先要从思想改起,相应地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就要进行变化。

一、引进生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的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务,或者可以利用数学来分析生活中一些现象。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中,第一课时就是数学与生活,在这一节中,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数学的意识,通过数字与图形的信息认识,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这里,我们引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例子:小玲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分析要想合理地安排时间,就必须抓住烧饭这一环节,争取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项工作。所以应为:穿衣(4分钟),烧饭(20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这样只需要36分钟,比以前节约13分钟。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养成数学的意识,并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会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2、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如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利用最常见的“狗”和“羊”来创设这样的情境:1只羊+1只羊=;1只狗1只狗=;1只羊+1只狗=。第三个问题能相加吗?为什么?再如,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1元的拌在一起,要数一数这些钱,你会怎样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先把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搭配时间,优化结构

一堂课的学习一般都会有这样几个步骤:复习、导入、教授、反馈、深化、小结、布置作业等。如何能够合理地搭配时间,优化结构,也是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层次时,我们必须要注重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必须要符合这样一个认知的规律。例如:在教授统计图的选用这一课时,主要运用引导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叫学生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感知,他们能够从各种各样的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样一步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几种统计图的特点,这是感性认识,为后面理性认识打下基础,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紧接着进入第二步,自主探究阶段,同学们在刚才的读图中发现,从每幅图中,我们都可以直接读出不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不同的统计图有它各自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如: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由于三种不同的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这一部分的设计,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沟通,潜力得到挖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一步一步来实践,不能急于求成。相信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振庭;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J];科学教育;2014.06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45-02

【教学畅想】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

也许,你我都无法做出准确地回答。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课堂中忙碌着,很少思考这类问题。但是每一节课执教者都有一定的教学预设,都想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每一位教师都想打造自己理想中的课堂。就今天而言,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注重追求教学中的和谐,这份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在师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去慢慢品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24时计时法》青岛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掌握12时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方法。

教学准备:钟面两个(张贴在黑板上)、学生分组操作的钟表模型8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

沸羊羊约喜羊羊星期天6:00一起到青青草原跑步,到了星期天,沸羊羊和喜羊羊都准时来到约定地点,却都没有见到对方。大家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引导学生发现一天中有两个6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表示时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一天之中有两个6时。所以平时我们在口语交流时,为了准确地表示时间,通常要在数字前面加上表示时间的词,如早晨6时,下午6时等。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叫它普通计时法。

2.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分析今日放映时间表

今日放映

9:00 《宇宙旅行》

10:30 《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15:00 《奇妙的星空》

15:45 《小丽访问哈勃》

谈话:今日放映时间表中的计时方法与刚才我们说的普通计时法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呢?

生:这种计时法的数字前面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这种计时方法我们叫它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教学利用脑筋急转弯中时间表述的不严密性,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明确一天的起点和时针一天的转动情况,为自主探究扫清障碍

谈话:在研究24时计时法之前,我们先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

(1)我们都知道一天有24小时,那么一天是从哪个时刻开始的?

生1:一天从凌晨1时开始。

生2: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

(课件出示2013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倒计时,让学生明白一天的起点)

谈话:一天之内时针转两圈,那么这两圈是如何转的呢?(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思考,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两个钟面,第一个钟面下面贴上醒目的“第一圈”三个字;第二个钟面下面贴上醒目的“第二圈”三个字)

生:第一圈从凌晨0时开始到中午12时结束。

2.适度点拨,引导学生探究24时计时法的计时特点

(1)探究24时计时法第一圈的计时特点。

(教师用手指向第一个钟面)谈话:请思考,第一圈时针从凌晨0时开始,凌晨0时在24时计时法中称为0时,那么时针指向“1”时,这个时刻在24时计时法中称为几时?你们能合作探究24时计时法第一圈的计时特点吗?(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后,全班同学交流24时计时法第一圈的计时特点。教师结合钟面板书)

(2)探究24时计时法第二圈的计时特点。

启发性谈话:当时针转完第一圈后,时针已经走过了12个小时。那么第二圈就是从12时开始的。当时针指向数字“12”时,是24时计时法的12时。那么接着往下数,当时针指向数字“1”时,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呢?时针接着转,其他时刻应该怎样表示?请小组合作解决。这次研究分两个步骤:第一,组长拨表,组员研究计时方法;第二,把研究结果填在记录卡上。

(小组合作完毕,全班交流)

(3)动态演示时针转两圈的情况,深化学生的感知。

(课件出示:时针转动情况。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慢慢亮起的过程)

(4)联系生活,拓展认知。

师: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到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钟表模型自主探究交流,教师引导、总结24时计时法,这样通过自主、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去动脑、动手、动口,知识的生成自然有序。

(5)探索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及其转化。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师生共同观察右边的钟面,感知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钟表模型自主探究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这样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去动脑、动手、动口,知识的生成自然有序。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究两种计时法,教师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了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我会连

晚上7:00 15:00

下午3:00 8:00

凌晨3:00 19:00

上午8:00 3:00

2.我会认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让学生说出普通计时法是几时。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四、总结全课,深化认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以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让新知识系统成型,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

五、课后拓展,课外延伸

课下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周六、周日制作一个时间表,让我们的双休日更加充实起来。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课外拓展中既锻炼了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教学反思】

笔者常想,课堂教学应该像一份精神大餐,既要色香味美又要营养丰富。这“色香味美”就是形式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营养丰富”就是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我们要追寻的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和谐,是“形式”与“效果”之间的和谐。

笔者执教的这节《24时计时法》是追求和谐教学的一点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创设了充满情趣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趣味性”和“现实性”的和谐。在课的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明白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我设计了由一天中有两个“6时”引发歧义的故事。我们知道平常人们交流中,表述时间都比较准确,于是我就将故事改编成“脑筋急转弯”,既符合现实生活中“脑筋急转弯”的非常规思考,合情合理,又能增强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课件展示“画龙点睛”,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和谐。本节课两次课件的精彩展示都比较得体。第一次是解决学生的模糊认知。由于生活经验的引导,有的学生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在教学预设中,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一个模糊认知是“新的一天从几时开始?”果然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是“凌晨1时”,有的学生回答是“夜里12时”,还有的学生认为是“过了夜里12时”,于是我用课件为大家播放了“2013春晚倒计时”,当视频上时针、分针、秒针重合的那一刻,许多人欢呼共贺新年,接着课件上出现了一段文字“当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崭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样就较好地帮助学生扫清了疑惑点。

第二次是突破难点部分。我们知道学生学会24时计时法关键是形成“24时计时法”的表象。于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一天时针转两圈的情境,随着时针的转动,课件背景由“凌晨——上午——下午——晚上”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现实背景的再现。这样学生在想到时刻时,头脑中会浮现出相应的时间背景,形成24时计时法的表象,为下一步两种计时法的转化做好准备。

3.两面醒目的钟面直观地显示时针转过的两圈,有效解决了本课重点,彰显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和谐。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细心点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24时计时法两圈的计时,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对照钟面反复分析计时法,使学生们能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进而区别两种不同计时法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后面的实际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8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180度平移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美的情景。

三、化静为动、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四、再现"活"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景,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忽略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的感性认识。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环节,再现生活情境,可取得绝佳的效果: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运用课件设计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模块化教学 实践

一、研究的缘起

(一)人脑的特点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辽宁大连现代学习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允庆研究表明,脑的特点之一是有周期变化。脑的工作有点像人的脉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所以脑科学家建议所有教学人员都要重视注意力的10分钟准则。以一节45分钟的课为例,前10分钟至15分钟是高峰,紧接着进入低谷,在快下课的时候到第二个高峰。这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在前10分钟至15分钟内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在脑进入低谷的时候换一种活动。

脑的上述特点为我们调控教学时间、把握课堂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我们在设计、构建课堂教学时,把特别重要的、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设置于课的“兴奋期”或“高潮处”。在大脑相对疲劳和学生思维容易进入低谷时变换另一种教学活动和方式,使课堂结构发挥增强教学功能和效果的作用,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形成一种相互对应、和谐共振的结构关系。

(二)微课的启示

微课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引导教育教学的迅猛变革。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指出,微课的核心理念是:以某门学科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且是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作,以系列化、专题化的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不仅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可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王川教授认为,微课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以教学音视频为载体,服从课堂上教师对某些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设计的教与学双边活动。

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进行的,显然,微课的时间不可能长,有学者认为,微课的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中小学以5至8分钟为宜。但是无论怎样,微课仍然是一堂完整的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结构,有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科学的教学测评和教学反馈。

从微课的实践看,微课在教师和学生中很受欢迎,受到教师和学生追捧的原因不是微课的“新”和“短”,而是微课确实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但是,从中小学教育现状看,微课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成为教学的主流。作为中学教师,笔者不能改变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不能随意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但是在现有的40分钟或45分钟课堂里面可以大有作为,将微课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现有的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三)彰显学习主体的需要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需要自我内化。达尔文曾说过: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有自学中得来的。有学者研究表明,一章或一节课文中的知识,有20%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有60%~70%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学会,真正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分析、讲解、训练等学生才能弄懂、学会的知识只有10%~20%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习得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已经大幅度降低,学生能够自我习得的知识比例更大。由此可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真正认真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作用,正确定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生学”,既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且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就成功一半。

但是,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想想简单,说说容易,其实做到很难。从笔者的观察看,保守地讲,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不能做到。有的教师不是不想做,而是控制不了自己,上课时总是不放心,总想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又被教师“讲”完。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固化”教学,通过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保障学生“学习”的时间。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思考,笔者提出“课堂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并从2011级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到2014年高中毕业,进行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模块的构建

(一)概念的界定

课堂模块化教学是指以知识点为载体、以学习目标为指向、以时间为抓手将课堂切分为两个或三个独立教学模块的教学方式。

(二)模块构建观

1.学生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块时,要围绕学生构建,让学生学,让学生易学,让学生快乐地学;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知识观。学生学会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构建课堂模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但是,在构建模块时不能因知识而知识,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确立知识内容。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以确立两三个知识点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宜。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时,要不拘泥于课文,不拘泥于章节,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3.时间观。人脑的生理特点、情绪特点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块的科学基础。40或45分钟的时间段,人脑一般有两个情绪高峰段和一个情绪低谷段。在不同的情绪段落,应设置、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在情绪低谷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或实验操作,让学生的大脑、眼睛、嘴巴、手等都动起来,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提高学习效能。总之,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模块教学时,要隐含强烈的时效观念,讲究时间的合理切分,体现清晰的时间节点。

4.目标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指明灯。对于课堂中的任意一个模块,都应有适切的教学目标,且模块与模块的目标是相对独立的、清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要分模块设计,并在教案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不能出现一个教学目标反映在两个甚至三个教学目标中。在不同的模块中,教学就是围绕相应的目标进行,并以实现目标为终点。

5.独立观。在课堂模块教学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实践,教师都要有“独立”的观念,反映出清晰的模块界限,切忌模块与模块之间含糊不清。特别是在实践之初,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强迫自己遵照执行,否则很容易就回到“老路”。也许,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不适应,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但是,在不断强化中会增强意识,形成模式;在不断积累中完善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最终驾轻就熟地驾驭课堂。

在上述“五观”中,掌控“模块”最重要的是时间观,时间段落是“课堂模块化教学”最显著的标志。大家常看到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时间已超过十五六分钟,教师自我感觉才七八分钟,而且“意犹未尽”;一旦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才三四分钟,教师感觉可能就有十多分钟,开始着急等会儿课要上不完,于是赶紧叫停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老师随意地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回过神来,发现教学内容还有大部分没有完成,赶紧赶进度,草草完成任务,等等。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课堂模块不清,教学结构混乱,上课时,脚踩西瓜皮,上到哪里算哪里。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最终没有什么效果。

三、教学的实践

(一)模块化教学从备课开始

备课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备学情、备教材、备策略、备方法等就不一一赘述。备课的过程最后都从教学设计(教案)反映出来,下面就谈谈为了课堂模块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的改变。

下表是教学设计的模板。我们力求以模板制衡教师的备课,以实现课堂模块教学的表象和内涵。

1.从教案的格式上限定了教师备课的方式为模块化备课。虽然在设计模板时,一个教案(一堂课)设计了四个模块,但是教师在具体设计教案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堂课的模块数量。从实践看,一堂课的模块数量基本上为两三个,也有少数课设计四个模块。

2.教师备课时要对每一个模块需要的时间进行设计。通过时间的设计,强化教学的模块化,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时间的设计,不仅仅是为设计而设计,更是检查、衡量备课及课堂教学的一把尺子。

3.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摇 ?摇分钟”这一描述中有三个关键词,即“缄默情境”、“自主学习”和“时间”,这三个关键词限定了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及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缄默情境”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状态,但不随意发声。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求学生用六分钟的时间完成练习题,但一分钟不到,教师就说“要注意看题啊”,两分钟不到,教师又说“这是哪一类题型,应该用什么规律啊”,等等。本来是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结果仍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一堂45分钟的课,教师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达到二十分钟左右。这是调整教与学的结构、方式、关系的需要与制约,是教师约束自己有效教学又解放自己疲于讲解的正当安排,是保障学生学习经历广度、深度和专注度的过程品质的需要。当然,某些课受特殊因素的制约,二十分钟的时间也是可以更改的。

4.在备课时教师要确立好每一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和过程方法。每一个教学模块就是一节“独立”的课,有完备的教学要素,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一个要素进行精心设计。

把教学的内容组织、剪辑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或者把教学的内容编辑成提纲或者问题链。如果是习题讲评课,可以把所有需要讲评的题目组成几个模块,按原本编排的题型题序自然构成模块,也可以按难易程度、按知识点类别、按解题方法异同、按学生解答正误率高低等重组模块。把原来集中写在一起的整节课的目标化解落实为段落目标,在这个时间段落里要让学生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或者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针对哪些学生、哪些情况让学生达到怎样的学习结果或改变。

任何一个内容模块的教学,都存在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或者边教边学)的问题。教与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学的步骤、过程要完整清晰地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为了突破重点难点疑点,课前教学设计时选用了哪些教与学的策略、方法、手段等,这些连同教学步骤、过程一起着重反映。

(二)模块化教学在课堂落实

课堂是落实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模块化教学不仅要在备课时将模块设计好,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一堂好的“模块化教学”课堂,应在时间节点、课堂节奏、大脑状态、活动方式等方面很好地“响应”。

1.体现清晰的时间节点。模块化教学必须讲究时间的合理切分。科学合理的时间切分是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大脑的特点后的结果,在各个时间段落(模块)时间的切分要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成,要实现教学目标,要符合大脑的生理特点。课堂实践所反映出来的时间与备课预设时间基本一致,说明备课及课堂操作把握得好,时间的切分合理。在课堂上,应隐含强烈的时效观念,课堂上的时间体验既不赶又不冗余,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体现时间与效率的一致性。

2.反映干净的课堂节奏。模块决定结构,结构制约节奏。模块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节奏应是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体现清晰的课堂结构。节奏“干净利落”就是要教师与学生体会到清晰的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没有含混不清。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节奏跃动,学生的情绪高低错落有致。

3.展现激情的大脑状态。高效的课堂要抓住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高速运转,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大脑情景状态是有外在表现的,老师要捕捉得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在课堂上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从而调整学生的思维状态。

4.科学多样的活动方式。学习就是一种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每天要上十多节课(包括早晚自修),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极大。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工夫,采用科学多样的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课例展示。

总之,面对一节课45分钟这个时间定量,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分成几个时间段落,规划好时间段落,每个段落用时多少分钟,要实现怎样的学习目标。面对一个章节内容、一份讲义试卷、一道或一组题目,准备用多少分钟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解决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实现哪几个学习(包括练习及讲评)目标,需要在备课时作出设定。在上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案设计认真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要素,突出强调时间这一要素对课的进度、节奏、目标实现的管控作用,有利于弥补课的随意、松散和低效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篇10

活动越多越好吗? 

    笔者曾听过一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录音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虽然学生经过思考最终都猜出来了,但是花五分钟时间用不同的谜面打同样的谜底,显得重复。)

    (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学生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像小猫、小狗、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就发出鸡叫、狗叫的,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

    (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由于学生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再加上学生徒手画圆的技能较弱,展示学生画的钟面时竟没有一个是基本准确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画的是小猫、小狗。)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开始活动,结果数数组有的数得很快有的数得很慢互相干扰,测脉搏组好多学生找不到脉跳处以至汇报时闹了很多笑话,跳绳组的两个代表跳到半分钟时就满头大汗直喘气实在跳不动了,在这么热闹的活动中,静坐组还能静坐吗?)

    (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老师只叫了两个优生口答一带而过。)

    (7)学生拨学具种。(老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

    (8)比赛修钟表(把标明时间但缺少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

    (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个活动花费了将近十分钟,但活动的目标与本堂课有多大关联呢?)

    (10)故事“时光老人来做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