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0:22:58

认识生物

认识生物范文篇1

①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与思考,调查和技能训练),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具有一系列的生命特征,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认识生物范文篇2

16~19世纪,为近代生物学史15-16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教会和神学,为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力的发展为自然科学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在方法论上以培根实验理论和笛卡尔的数学方法为标志,在生物学内容上则以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为中心,生物学的研究达到了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16~n世纪,生物学上一些分支学科开始独立和发展。植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先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世纪,除生理学取得进一步发展外,分类学和胚胎学的成就最为显著。19世纪,细胞学、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近代生物学发展的特点是生物科学内部不同学派之间的对立和争鸣:这一时期,不同学派产生和不同的学说的争端,往往是特定学科走向更为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物成论”与“神创论”,“进化论”与“不变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预成论”与“渐成论”,“活力论”与“机械论",“生生说”与“自生说”等等,不同学派的理论在经受实践、历史的检验以后,一方面,可以不断地修正错误,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完善。例如,“活力论”和“机械论”的争论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又如,“预成论”和“渐成论”的争论,有效地推动了胚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真理战胜谬误,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例如“生生说”战胜“自生说”为微生物学的发展扫潸道路。不同学派之间的争端和对立,即有正价值,又有负价值。研究生命科学史,就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帮助科学的研究自觉地运用这类正负价值,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

2.现代生物学:

20世纪以来为现代生物学史由于物理、化学、数学向生物学渗透,给生物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描述性为主的傅物学领域,进人实验生物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应用实验分析、物理或化学方法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以遗传学、胚胎学和生理学为带头学科,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则以分子生物学为带头学科,加上细胞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构成了当代生物学的四大支柱。随着实验科学手段和方法的发展,生物学在微观上从细胞生物学水平走向分子生物学水平;宏观上,从各分支学科走向综合生物学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不断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21世纪被称为生物科学发展的世纪。

3.伟大科学家的重要成果是生物科学发展的里程碑,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是生命科学发展史的炅魂。

认识生物范文篇3

(1)知识目标:

1、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记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设计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完成本章节内容的识记和把握,理解、记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尽量先凭记忆完成,然后针对情况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定合理的,有时因范围较大不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

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进行呼吸,吸入,呼出。

5.、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的排废途径有、、等。

6、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例如,大多数植物利用产生的萌发成幼苗;鸟类利用,而猫狗等哺乳动物通过使个体增多。

7、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分,可以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可将生物分为和等;按照分,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节我们学习了两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们是。

导学篇

重、难点点拨(温馨提示: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记并运用所学知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作为生物必然具备他们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备其共同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这也是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却不具备细胞结构。

例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电脑病毒B、珊瑚C、珊瑚虫D、智能机器人

2、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则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内的含有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物质。与二者联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实现“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生产者),而生物的呼吸则实现了“有→无”的转化。另外因为动物体内不能自己产生有机物,所以为了生命活动的需要,他们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植物或动物)为食,即只能进行“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消费者)。

试回答:任何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吗?呼吸作用的产物你能说出两种吗?、

3、动物体的排泄途径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种排泄方式。

4、正确理解三种分类方法(实际上生物的分类方法不知这些),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比如:狗是第一种分类中的“动物”,它还是第二种分类中的“陆生生物”,也是第三种中的“宠物”。

知新篇

牛刀小试(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不会的提交小组或班内解决):

1、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A、剧烈的运动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态,种类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菌C、器官D、组织

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长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缝越来越宽D、汽车越跑越快

4、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细胞结构C、生长现象D、新陈代谢作用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A、出汗B、排尿C、呼气D、排出粪便

6、“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7、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快速运动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长大B、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C、鸟产卵、虎产仔D、鲸呼吸时产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C、病毒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D、病毒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10、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都是观察的用具

C、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不需要做记录

11、夜晚卧室里摆放过多分植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

A、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B、植物要生长

C、植物释放过多的氧气D、植物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话表明()

A、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挨个调查D、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15、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类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D、有用的、无用的

16、下列生物归类的方法正确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带是陆生生物B、狗、鸡、鸭是家禽

C、松树、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麦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调查C、水资源抽样调查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

B、调查时看见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

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

D、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19、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

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B、设计调查路线→分组→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认识生物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

所谓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一堂课内以最少的时间讲最多的知识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认真地听讲并且理解。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就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而言,教师需在遵循生物教学的客观规律下,灵活地选择最适合广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的教学任务一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学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来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奇特的创新精神,另外,它是老师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所谓班级学习机会,就是在一堂课中能独立思考的机会。初中的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需求,但不是全部学生,就像同样的一堂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进度会符合那些紧跟讲课步伐的学生,而不会满足于其他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较大差异。有人用初中生物的实验题展开了调研,发现学生获得学习机会各不相同,其中有1/5左右思维敏捷的学生参与了分析和理解实验题的全过程,有3/5能力较强的学生只参与了分析理解实验题的一少部分,甚至有1/5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长时间都得不到分析理解的机会。这就造成思维敏捷的学生对学习生物更加有信心,而致使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物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机会差异悬殊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密度就是一堂课中有效利用的时间与一堂课总时间的比值,想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得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常常会存在一些学生捣乱、教师管理课堂秩序而偏离教学内容、教师备课不充分等现象,这就使课堂教学密度得不到提高,教学效率低下。另外,还有教师只顾提高课堂教学密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会导致学生出现新的没学懂、旧的又忘了的现象,这是极度不可取的。

三、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有效的生物课堂,是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传授、解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下面,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分析和讨论来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经验和具体方法。

1、驾驭教材框架,进行宏观把握

要想掌握每一堂数学课上的知识,就必须得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工作,而完成这两步的有效方法就是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帮助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除了这些,生物课堂教学要注重运用教材,因为教材是建立思维结构的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牢固地学习。

2、重视课堂互动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教师只顾讲授课本知识,而缺少了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强制性的学习使课堂效率低下。其实,课堂是一个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勇于发言的互动过程,双方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多向学生提问,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对想法做出合理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3、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

明确的目标就如一个路口的方向标,指引着我们不断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初中生物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就是明确的目标。有了它,教师就可以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以合理控制讲课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少”“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局面。

四、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两点反思

1、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优化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一定的情况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到达教学目标的高效催化剂。经过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就目前来看,讨论法、探究法、自学辅导法这三种受广大师生的认可,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方法不都是优点,它们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每种方法在满足一些课堂要求时却又不符合另一些要求。就讨论法而言,它可以增强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但它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探究法可以引导学生对一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耗时长,难以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学到更多知识的需求。自学辅导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并解决问题,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教师要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熟悉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2、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已走进教学课堂,它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极大方便教师讲授的同时,让学生更轻松地接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切不可为了省去黑板板书而运用现成的课件,这就使得教师讲课受到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打不开,造成用多媒体还不如不用的局面。

五、总结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成绩,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切不可纸上谈兵,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效教学。相信未来,初中生物教学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者:方少伟 单位:普宁市南径镇毓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4(30)

认识生物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现代教学技术;问题;应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生物教学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故此,运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投影、微课程等的教学手段,既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学习质量,亦能通过现代技术多样、丰富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实现生物高效教学目的呢?下面本人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现技术认识不足,运用不积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不管是我们人的行为语言、思维逻辑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学习的方法、知识,要运用的技术也要与时代挂勾,这样才能更好地切入教学,体现教学中的时代感,更易于学生理解。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还是不善于或不屑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依然习惯性地照本宣科。这种情况的存在原因有:首先,是老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畏惧。老师总觉得对着课本,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教学既稳当,也自如,也能完成教学任务。要是运用现代化技术,不但浪费时间,还要设计相应的课件,这种技术上的学习,更要化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技术不熟,运用不当,不但影响教学,还会产生负作用;其次,老师对于现代技术的教学作用认识不足。其实只要我们了解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关系,我们就能知道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不只是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还有观念上、思想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等等的改变。这种发现不但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式的学习思维。但是大多数生物老师,把现代化技术教学,只当成简单的方式方法的变化,所以运用不积极。其实,我们知道时代进步的中任何变化,都有利有弊,只要老师能抓住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发展性,并把它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就能很好运用现代技术,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1.2对生物知识认识浅薄,导致学习兴趣不足

不管是我们身体、生活,还是与我们生活发生各种各样联系的自然现象都与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生物它不仅仅是一门课堂上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存在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识非常浅薄,影响到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首先,好多学生以为,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不大,不像语文、数学,甚至英语那样有应用性,所以他们在对生物学习就是抱着考个A、B或者C的态度,学习中没有情怀不说,强迫式、任务式的性质更重,学习自然效果不佳,收获不大。其次,生物虽然看似与农、林、牧、副、渔、医药等学科都有联系,感觉很形象,很直观,但是其实它也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在学习中,由于学生认识偏差,不深够入,也就接触不到生物知识的内核,发现生物学科的神奇魅力,所以没有兴趣学习。再次,不管是学校对课程时间的设置上,还是老师的教学态度,对生物学科的不重视,也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生物认识产生偏差,并不能深入了解生物、学习生物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让学生重视生物,学好生物,老师不但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趣味,增强体验感,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引起他们重视,并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1.3教学过程太过局限,缺少延展性

由于我们大多数老师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认识不足,他们的教学还是只靠教材,内容也只限于教材里的那些,不但缺少延展性,无法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还没法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生动、直观地传授给学生。比如,细胞这一节,老师如果只靠教材内容,再加上语言讲解,什么是细胞的构造,它们的分离,细胞质、细胞膜等等,学生都没办法达到直观的认识。但在调查中笔发现,首先老师还是贯于运用教材,忽视了现代技术背景下,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他们不会主动运用网络上的生物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其次,局限于课堂,缺少散发性引导。生物是一门与自然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老师在教学要根据需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体验,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章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绿色,感受生命,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对“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主题认识更深刻,也才能提升生物学习在学生心中的价值,实现生物教学的更大意义。可惜在现代化教学下,老师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是把学生局限于课堂,导教学缺少延展性不说,也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更影响教学质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策略

2.1活化生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让生物课堂更有活化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其集声、光、形、色集于一体的强大功能,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将生物学中抽象的、微观的、时间和空间跨越幅度巨大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够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使枯燥的文字讲解变得活泼,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变得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比如,在《生物的进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只用讲解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但是结合多媒体,老师就可以运用多维图像处理技术,把鱼进化成两栖动物的过程模拟给学生观察,并给学生呈现生动、丰富、连续的画面,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观察进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催化学生对鱼进化成两栖动物的想象,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给学生讲有关心脏的知识之前,我先给学生准备了一段心脏的3D模拟动画,让学生全面观察3D模型下的心脏是如何运动的,并通过模拟电镜技术,让学生进入心脏,认真观察一下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体器官是如何工作的,聆听这个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心跳声,从而感受心脏在生命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出他们对生命的敬畏,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2创设教学情境,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是有很大的体现。但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凭借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生物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尿的形成显然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因为这个过程我们摸不着、看不见,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Flash做一个有关尿形成的动画,在播放动画时,学生通过真观、清新地观察,了解尿形成和排出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浓厚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由于情境的设计和运用,又能轻易的突破难点、重点,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了教学目的。

2.3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现代息信技术的辅助下,多媒体、幻灯片等图片与文字信息有趣、巧妙的处理,能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影、有像的呈现状态中学习,既丰富了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视、听、触等的结合中,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反馈信息,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深入学习,且掌握大量知识的目的。比如,在给学生教学《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节的内容,老师完全可以借助实物、投影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从显示外形到解剖内部结构,再到血液循环则等,都可以让学生清楚地通过屏幕上操作过程进行观察、认识。当然,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解得更加透彻,老师也可以把操作的过程动用慢动作的形式呈现,也可以用局部放大、定格的形式进行讲解。如此,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兴趣,也大大实现了课堂教学目的,推动了生物教学的发展。

2.4指导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进行实验不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和规律,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实验总是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有时候甚至会难以达到目的。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比较精确的实验过程,通过回放、暂停、放大等功能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中一些容易产生失误或者忽视的细节,以及实验不当引发的种种后果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指导学生更为科学准确地进行实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生物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探究和总结,从而让现代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践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4):52-56.

[2]张定强,金江熙.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新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5-59.

[3]石巧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2).doi:10.3969/j.issn.1009-8097.2006.02.008.

[4]王亚娜.教育信息化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教学研究--以郑州市西一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9.

[5]李红霞.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6.1~73.

认识生物范文篇6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讲、记忆和巩固知识,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难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学习成果一般。(2)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在刚刚接触生物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比较新奇,兴趣较高,特别喜欢参与生物实验,但是学生比较注重的是生物实验的表面,并非是其过程与结果,对于部分“不好玩”的生物实验就有所排斥,兴趣度较低。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要获得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生物知识,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之间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适时地评价或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认可,如果正确回答问题,成功操作实验或考试成绩提升等进步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赞许或表扬,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习信心,提升自信,从而激发其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是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认识实验的本质,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所以比较喜欢生物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生物实验课的价值与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重视生物实验的内涵与本质,培养其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另外,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与理解生物教材知识与教学内容,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高效学习与掌握初中生物知识。

3.教师组织学生走出生物课堂

认识生物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个体层次;生命系统;整体性和稳态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教材中提出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方面的知识,生命系统的中的细胞,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而生命系统中各个层次都有紧密的相连,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生命系统进行正确的认识?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促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一教材内容特点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提到了关于分子与细胞的概念,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容呈现在第一章,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关于微观生物的认识较为浅薄,且这章内容中含有大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生命系统的相关内容即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内容,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活动的主体,以细胞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必然的要求。学生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原在初中时有所了解,对器官,组织以及系统有大概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生物不在学习重点范围,因此学生对于生物课程中生命系统的认识不全面且没有深刻的了解,而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对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进行简单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实例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组织,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则是由细胞组织组成的能够协调配合的器官或系统构成活体生命,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龟等。个体层次是生命系统的局部,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生命性和整体性[1]。而生命系统的稳态则是通过生命系统的内部与外界环境产生信息的流动过程,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内部组织的平衡,也就是动态平衡性,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利用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稳态,从而达到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个体层次中一般是动植物这类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生命系统的稳态是保持生命系统独立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生命系统中的各个层次都具有稳态,都与外界的环境产生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发挥生命系统整体性的功能,因此,总的来说生命系统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稳态,使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

二高中生物有关知识具体的教学措施

(一)将加法与流程图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对生命系统的了解

由于高中生生物知识结构较浅,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具有复杂性,且含有多种概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和稳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命系统不同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也就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有关概念,通过加法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深化[2]。生命系统中的内容概念较为抽象,而细胞层次又是微观生物,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能够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直观形象的将概念能够展现出来,加法的教学方法是将图文结合,彰显不同概念层层递进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具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前适当的设置引言,通过多媒体创设生物圈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可以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例如池塘,青蛙,蝌蚪,流水,以及水中的微生物等,根据准备的这些课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流程图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通过加法教学,例如池塘是一个生物圈,青蛙,蝌蚪等是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而这些个体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其中个体还等同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而由池塘,青蛙,蝌蚪,流水,微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则等于无机环境,包括空气,温度,水等加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又包括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等利用加法原理对生物中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对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的理解

生命系统中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得以体现,人体组织各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这是个体层次具有的一种稳态。人体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几方面中任何一部分的失衡都会导致个体层次发生稳态失调,而人体产生疾病则是由于内部环境失衡导致个体层次的稳态失调,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发烧等疾病都是人体稳态失调导致的后果,其中人体的稳态失调也与人体内部结构的组织系统有关,通过观察医院相关的检验报告分析人体内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人体内部细胞发生病变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个体层次具有的整体性特点[3]。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减少抽象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准确把握。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高中生物中有关生命系统这节知识是客观抽象的,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构建数学模型,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对此理解,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是关于生命系统的内在环境变化及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并且生命系统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构建设计模型与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使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内部环境能够直观的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在显微镜和相关生物仪器设备下观察青蛙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在静态与动态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捕捉蚊虫时神经系统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此外,在生命系统的教学中还应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个体层次的动态变化与调节机制,用数学模型的相关数据表明生物规律,了解个体层次的变化与稳定,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来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考察资源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还可以进行生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个体层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整体联系,以及个体层次中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平衡稳定,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的价值体现

生命系统是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流的过程,并在不断地变化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平衡稳定,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具有稳态的。由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又可以独自成为生命系统,且生命现象与自然界其他物质现象不同,具有独特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让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且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中加强生命系统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且用有力的数据体现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这一概念,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由于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概念较多,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生物基础较差,且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生物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个体层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传递与能量转换并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系统稳态。这是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相关概念,丰富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拓展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郑文杰 单位:潮南区砺青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认知的教学策略——以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34-37.

[2]陈维,汪忠.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与案例[J].生物学通报,2008,05:28-31.

认识生物范文篇8

1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及其缺陷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以生物学观点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大大提高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为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表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中,脱离人体整体性进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临床医学中过于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妨碍了对疾病发生受多因素影响的全面认识;重医疗轻预防等[1]。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带入医学领域,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正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思维结构和医学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问题认识的思维结构和医学观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趋势,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1完善临床思维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医学,以单一生物因素进行临床思维和观察,立足于确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观察上重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上寻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这种单一生物因素的临床思维结构和方式,限制了它对疾病观察的视野,对现代慢性病的诊治,生物医学模式是无法解释其病因和疾病过程的复杂变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2.2更新医学观念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医学观念,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2.2.1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

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2]。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医生认为医学是纯自然科学,在实践中,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疾病,这是片面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是现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产生一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特征如《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表明21世纪的医学除向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外,还向着宏观的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要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从医学的双重属性出发,全面、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解决当代卫生保健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

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因素作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观察疾病的视野,是它的重要缺陷。现代慢性病病因复杂,绝非由单一生物因素所致。据调查,我国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前10位疾病顺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病,这10类疾病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37.3%、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3],美国的情况类似[6]。这表明现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其发生与表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形式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如竞争激烈、婚姻失败、家庭暴力、丧偶、亲密家庭成员死亡、过于疲劳等,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据报导,118例神经精神患者中发病前有过工作紧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惊恐占12.7%[3]。紧张心理易导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会关注。所以临床医学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防治上要兼顾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2.3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观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认识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同的医学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从单一生物因素去认识健康,认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当疾病被治愈又重新获得健康,所谓“无病即健康”,这个健康观是片面的,消极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从心理、精神观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4],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扩大了人们认识健康的视野,对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识生物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观;高中生物;渗透途径

生态观是一个现代概念,其源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性的改造。人与自然同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处在和谐共进的状态中。从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变这一历史进程的宏观维度进行考察,生态观是基于人类对整体未来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结果,即人类在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不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规划,则会对未来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生态观的内涵与层次并非我们常说的绿色环保、绿色生活方式那么简单。生态观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有效渗透,其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对生态观这一概念进行多角度审视的基础上,在明确其内涵、层次之后进行。

一、生态观的内涵与层次

(一)生态观的内。生态观内涵的核心首先是人不断认识、了解、掌握自然规律的一个过程,绿色环保、绿色生活方式也建立在对规律的正确认识与了解上。因此,自然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均是生态观的核心内涵与基石。只有对生命以及自然规律及其运作原理进行辩证把握,才能正确理解人的能动性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1]。在正确认识掌握规律的前提下,人会重新审视自身、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价值,对人与自然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视定义,并将这一经过重新审视定义后的价值理念植入日常生活的伦理观中,即在法律之外,用绿色环保、绿色生活方式这一具有正向价值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对人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由此可见,从生态观的唯物主义内涵及其延伸意义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将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需要渗透的生态观从规律认识、价值认识、伦理认识方面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二)生态观的层次。1.生态观的核心层次——规律认识。在生态观的三个层次中,其核心层次是对生态以及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高中生物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能从规律及原理的学习中,正确理解自然科学物质的本质。所有生命现象都受生命活动规律的支配,小到一个细胞的生成消失,大到人的生老病死以及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等。但在不同的生命现象背后,蕴藏着不同的生命活动规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的是特殊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现象深入本质,从定量了解定性,在宏观与微观上对规律进行理性认识。只有对规律进行科学认识,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与伦理认识,因此掌握、认识各类生命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是生态观价值层次与伦理层次的基础。2.生态观的支撑层次——价值认识。掌握认识生命规律的终极目的是将其用于引导人产生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而人的实际行为与价值观直接相关,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做出符合规律或是破坏规律的不同举动。对规律的认识要形成对行为的普遍性引导与约束,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认识、理解只有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才能使生态效益最大化。因此,人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谋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修正自身对生态的价值判断与价值理念,不能将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建立在对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之上[2]。3.生态观的表现层次——伦理认识。伦理本质上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即对某些行为进行肯定,而对另一些行为进行否定。在高中生物生态观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养成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道德品质也属于伦理范畴。这一范畴同时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生态观核心层与价值层的外在表现形式。但伦理认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支撑,不以对生命规律进行客观认识来作为基础,那么高中生物课堂上生态伦理观的渗透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与道德绑架,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环保也会沦为口号与标语,并失去实质性内容——人的正确行为的支撑。而这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全力避免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观的渗透

通过以上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观的渗透应是三大层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三者之间可以以核心层—支撑层—表现层的方式层层递进,也可以从表现层—支撑层—核心层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支撑层入手,对表现层和核心层进行发散。其渗透途径、外在形式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的变化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综合把握。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中的第一章与第五章为例,这两章的内容分别是必修3的起首与结束。其教学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关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这一理念不变。即无论什么形式的生命,在不断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同时都受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的稳态对生命的发展进程与形态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一章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细胞生活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进行讲授,教师在指导学生从核心层认识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惜、保持环境稳态的价值观,并能够自觉通过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生命活力。其教学设计的层次思路如表1所示。

通过这一思路,在必修3第一章开始就在课堂上为学生奠定了生命与环境相统一的生态观,并在第五章进行总结与强调。生态观是一个复杂的现代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从生态教育的角度领会和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生命价值。具体到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中体悟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内化为伦理意识,指导自身的行为,并养成科学保护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丁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6(11):60.

认识生物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生物课程;生命教育

一、引言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生物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珍惜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尊重生命的价值。因此,初中生物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程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让生物这一门研究生命、探索生命的课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相对来说和社会的接触太少,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太深刻,很多时候,不能够对生命进行很好的认识。比如很多初中学生会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就是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他的父母、教师、同学以及一切关爱着他的人。其次,通过有效的生命教育,能让初中生更加完整和深刻地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起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去帮助和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对生命有所敬畏。最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变,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以及对价值观的指导,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学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三、当前生物教育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很多的方面都在不断地改善,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在初中教学中,对分数仍旧看得很重,进而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目前来说,仍旧还有很多初中学校将生物归类于“副科”,不管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教学的内容上,都没有全面深入。更甚者,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分数,经常会出现“占课”的情况,也就是说将原本不多的生物课程换成数学或是英语。从而让原本就缺乏生命教育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不足。

2.教学流于形式

就当前的生物教学来说,特别是农村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生物教师,而是一些原本没有生物知识,对生物课程没有深入了解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导致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跟着教材念,并不能向学生传授全面和深刻的生物意义,生物教学课程更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的,流于形式,这种状态下,初中教学中自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渗透。

四、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想要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渗透现状进行改变,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的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重视生命教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生物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重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地进行生命渗透教育,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生命教育的交流平台,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搜寻一些资料,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最后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材中的生物教学资料向学生传授生命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充分利用实验,强化生命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构成,能让学生对生命更加了解。所以,生物实验也是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进行《老鼠的分布环境》这一教学课程时,需要用老鼠进行实验。就这一个课程来说,学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或是心生恻隐之心,不敢用老鼠进行试验。但是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很有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以更残忍的方式对待动物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试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较为不利。这两种极端的状况分别体现了学生对生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所以,教师就应该通过这个实验对学会进行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利用老鼠进行试验实施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生命,但是在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试验中的老鼠,而不应该过分地对待。进而给学生建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生命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在试验中利用的一些大自然的生物要在实验完成之后放归大自然,让学生重视、善待、珍惜生命。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实现生命教育的黄金阶段。生物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新的定位,给学生灌输有价值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生命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减少不珍惜生命的现象,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作者:张伟 单位:聊城大学广饶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安文萍.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14,14:89.

[2]陈一.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7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