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6:52:21

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范文篇1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写好作文,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能力。而且,显然认识能力的高低对作文质量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等基本的认识能力,这不但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是我们小学作文启蒙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怎样达到认识能力的循序发展,往往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每逢作文,教师对文体的要求、写作方法的运用常有比较具体的指导,而对学生如何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中去发现、认识、提炼等,却很少或者就不作指导。将作文过程看作仅仅是运用表达能力的过程,忽视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写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致使学生作文思路日益狭窄,文思枯竭,形成大家很有感触的现象:学生作文兴趣的低落、作文畏惧心理增强,甚至出现克隆作文、抄袭作文,影响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和“生活”两个方面着手,腾飞“阅读”“生活”双翼,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阅读。这里的阅读,有着十分宽泛的外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富有成效的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不仅涉猎学生优秀习作,学生报刊,还要涉猎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读物,乃至更广泛的媒体阅读。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阅读,其目的并非是在无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是单纯为了写,那么是为了什么呢?一句话,是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阅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多种智力因素的参加和有效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为阅读的过程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最终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学生阅读量的增多和阅读面的扩展,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感知规范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的阅读内容的刺激感知理解的多次反复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认识能力。这一切,无疑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二、“生活”。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在重视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同样,这里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生活。为了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一方面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一方面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理解生活,会读生活这本书。由此看来,阅读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方面有着共同的推动作用,所以把它们形象的比喻为学生作文能力是双翼。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腾飞起阅读生活的双翼,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认识能力范文篇2

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需要,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不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专业素养、提高研究能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呢?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与作法,供同仁们参考。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全面、不断地深入进行。目前,知识的快速更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涌入,新教材的陆续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多样性,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办学体制、人事体制等等。这对我们广大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以往经验型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教育,需要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学者型”的教师。换句话说,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当今高素质教师的显著标志。当今世界各国对教师在职培训时较强调进修和科研,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为实施自己的职责,必须不断努力研究和进修。”我国的《教师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然而,我们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部门、是专家学者的事,跟自己无关。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便通过专题研讨、办“讲习班”、请专家讲学、派员外出进修学习、发送宣讲资料等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促使教师学习,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代、社会、民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的要求,我们当责无旁贷。二、浓厚氛围,锻炼队伍省教科所理论室主任周林在《教改研究: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一文中讲道:“仅凭教育理论的书本学习对教师观念和经验的提升的确无济于事,只有积极参与以改造教育活动为目的的学校、教改研究活动,教师的观念变化、教育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周主任的话语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真正高素质(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并不断学习研究才能产生。教学研究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其专业素质(研究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这一点,已被大量的教学研究活动所证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便根据教学研究的实际,开展如下两个层面的研究活动,以达到浓厚氛围、锻炼队伍之目的。其一,开展“说课”、“赛课”、“专题研究”等大众型教研活动,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以浓厚研究氛围。其二,借它山之石,以达到锻炼研究队伍之目的。这里的它山之石,指的是研究课题。借它山之石,则指的是我们积极参与外界的(即非独立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其指导之下进行并完成课题的研究。如“西南师大”的九义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等。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我们拥有了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有一个良好的搞教学研究的环境。三、独立实践,提升能力佛家有句话:“师傅指指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讲,佛家人修行,能否修得正果,完全靠自己的感悟,其师傅只能给修行者指出修行的要领、门径。应该说这句佛家话说得极富哲理,极有见地,也极为精辟。一个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就非得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才能炼就。我市在形成浓厚研究氛围、良好的研究环境、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较强研究队伍时,使开始了以教科所为龙头的专职教研员为主力军,其它部分骨干学校共同参与,以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现的新的困惑为主要内容的独立的课题研究,如《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好活动课》、《小学生科普教育研究》、《“三算”结合研究》、《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这里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拟定、申报立项,以及课题各阶段的实施,都以科学求是的态度独立地按规定操作。其间,为确保课题顺利进行,提高参与人员的能力,课题组还规定学月课题例会制度。例会中,或研究课题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或小结检查前一阶段工作,或提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注意事项,督促课题参加单位及人员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通过努力,上述课题均已如期结题,并获得省市研究部门的奖励,其研究成果现正在我市推广运用之中。上述课题成功的独立运作,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研究的自觉性,树立了研究的自信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不少当前素质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市数10所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独立申报省、市立项的课题有16个,这些课题正在有序的运行中。四、交流展示,推广运用当前,科学研究已经走出科学家的殿堂,走入民间,渗入百业。厂矿、医院、企业、教育界无不活跃着具有生产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的从业人员。一份非洲农业科技情报资料上讲:非洲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始认识到注意吸收农民参加一定的农业科技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接受,并有效推广运用其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上面的资料警醒我们:如果我们把教育科研的眼光盯在几个课题研究上,仅一部分教师参与。我们认为:那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短视,那不是真正意义的科研兴校。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兴校应当是拥有众多有志者并积极跻身科学研究开发和运用的普通劳动者。换句话讲,教育科学研究要真正地达到科研兴校之目的,就是要更大数量,即是说让全部的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该行列中来。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为此,我们一方面为学校课题及参与人员提供平台,供他们交流、展示,以鼓励其胜任动机,增强信心。如在学会刊物上留出专栏(课题),设《教育科研》论坛:开展课题成果展示活动等。另一方面,在课题交流、展示成果的同时,力促其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其具体做法是:其一,活动时,我们要求各学校都派员参与活动,参与到对成果的推广运用中来。其二,要求成果拥有者(个人或课题组)选择自己的成果被推广运用的学校,并定期作相应的培训指导工作。这一过程,既是成果的推广运用,更是所有参研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实践证明:我们在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时所采用的“借鸡下蛋——蛋孵鸡——鸡下蛋……”这种运作方式是成功的,是可行的。因为在这一方式的运作过程中,既是教师在意识方面由“要我研究”到“我要研究”的一个转变过程,又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也是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给学校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的过程。

认识能力范文篇3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累视谱知识。

1、补缺补漏,掌握读谱知识。

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缺乏系统性。一、二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较好的掌握,所以对学生的识谱带来了很大的因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向学生讲解最简单的音乐知识,弥补学生音乐知识的不足。如:小节线、终止线、小节等。大部分的学生都不知道哪种音符要唱长,哪种要唱短。长多少?短多少?经过我的讲解之后,很多学生明白了音符后的线段越多,时值越长,下面的线越多,时值越短,各音符之间是1:2的关系。如:X---=X–X-;X-=XX;X=XX等等。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我是采取从单纯音符到附点音符,从长音符到短音符的方法来解决的。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一、二节课解决二、三种音符组成的节奏,让学生明白它们各个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并能准确的读出它们组成的节奏练习。

2、唱准单音、音程。

在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把握不住音高的问题,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视唱的胆怯心理。音高、音准、节奏是视谱的三大要素。所以在学生掌握好节奏的情况下,我首先解决学生的单音音准。

A、运用约翰•柯尔文的手号来训练学生的音准。它的好处是利用手势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来直观表示音级的关系。我的做法是每一节课都用2、3分钟的时间来唱几遍音阶、要求学生打手号边随琴唱出音高。

B、利用手号来练唱与该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音程练习。要求学生边打手号边随琴唱出音高。通过练唱使学生对音高、音准进行了识记和加深巩固。

这样唱、动、听兼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音准的掌握。因为这种练习往往具有游戏的色彩,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

3、用模唱的方法练唱旋律,培养识谱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辨和视唱能力,我在教学中就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听辨一、二个小节的旋律要求学生用alalu等模唱出来,这样既为学生视唱本节课的歌曲旋律做好民铺垫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辨力。加深了学生对音高、音准的识记。

二、激发兴趣,持之以恒。

由于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一味的要求他们认真听课、练习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打击乐器、身势律动激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大多对敲打节奏、声势律动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会设法编写与每堂课有关的节奏练习让学生敲敲、拍拍、打打、这样能调动学生手、耳、眼、嘴等多种感观,使其兴趣盎然。

如第五册的《土拨鼠》一曲,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它的节拍特点及歌曲节奏,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教授此曲。先让学生用数123456的方法来练习。其次再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数123456一组读节奏,这样学生就能较准确的掌握歌曲节奏。接着再要求学生打着手号视唱旋律。最后再用打击乐器来伴奏,谱例如下:

铃鼓X00000

手板0XX000

木鱼000X00

手板0000XX

这样学生始终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

1、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认识能力范文篇4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指餮羁痰纳缁岣矗幸桓龅脑蛳嗤模蔷褪抢糁蔚母堋?SPANlang=EN-US>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认识能力范文篇5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种各样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有一个的原因相同的,那就是吏治的腐败。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认识能力范文篇6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种各样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有一个的原因相同的,那就是吏治的腐败。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认识能力范文篇7

按照区上的统一安排,要求每个区级领导要给党建联系点讲一次堂课。谈到讲课,特别是讲廉政党课,我真是有些为难,因为一方面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在这方面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应该说不具备授课的条件。但既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今天讲课是谈不上,主要把自己平时学习中积累的一些资料和体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谈一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意义的非常深刻和准确概括。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虽然有各指餮羁痰纳缁岣矗幸桓龅脑蛳嗤模蔷褪抢糁蔚母堋?SPANlang=EN-US>

以前苏联为例。

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人们谈得相对较少,即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那么苏共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材料,可能会找到答案。

十月革命初期,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这种做法,人民群众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起初,这类待遇还只限于少数高级领导人范围,差别也不悬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的不断扩大,配给面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当高层和中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相比享有越来越多的各种福利时“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也必然随之强化,搞到后来,苏共的特殊待遇甚至慢慢蜕变为特权,并向社会其他阶层保密,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机关,开始把自己和人民隔离开来了。

到了勃列日涅夫晚年,其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稳定”干部上。一个是稳定权力,不断颁布各种条例、规定。这些条例、规定,很多都和人民的要求无关,而是为了使官僚阶层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进一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当时领导集团的坚定拥护者。另一个就是稳定队伍,尽量提拔一些亲信,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用当年赶赫鲁晓夫下台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而下面的干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上下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利益、却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必然盛行,而反腐败斗争却很难开展下去。例如乌兹别克老百姓给苏共中央写了大量的信,反映种种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问题。这些信都转到了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要求进行调查,但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或是说查无实据或是说己作了处理。然而,人们还是不断地往莫斯科写信,反映他们遭到了打击报复。1980年至1983年这短短4年时间里,苏共中央收到来自乌兹别克的这种信件,就有几万封。

提拔亲信和保官的组织路线,导致大批庸人进入和滞留在领导层,造成党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而脱离人民,无视群众利益,则进一步失去了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用核导弹代替黄油,必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招致群众不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特权、腐败作为决定性的原因,使苏共渐失人心,最终亡党亡国。

苏共的失败,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如果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长期不懈的抓好,苏共的悲剧就可能在我国重演。

第二、正确估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1)腐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独特产物。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普遍存在。如:1992年席卷意大利全国的大规模“净手运动”,使7次出任政府总理,30余次担任内阁部长的朱利奥安德烈奥因被控与黑手党有幕后交易而下台。93年米兰因发现一起小贿赂案件引发受贿大案,使1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接受审查,其中包括150多名议员,800多名国家机关重要官员,1400多名企业家,900多名党派人士。在亚洲,日本几任高官要员因被查涉嫌贿赂被查,被迫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后推行“消除腐败,恢复经济,完善纲纪”的反腐败倡廉运动,在国人支持下,使4000多名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资产的官员被判刑、辞职、降职,被人们称为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法制化程度也比我们高,但还是出现了如此高规格、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顽疾,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也说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度。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存在腐败现象而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要认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法制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并最终被消灭。

(2)我们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虽然近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数量居高不下,社会上各个领域的消极腐败风气愈演愈烈,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此认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全都腐化了。要看到我们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是好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不朽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2、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非常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违法纪律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重大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纪检检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现象,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据统计,1988年至2002年4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3万多件,结案7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0.8万余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3954人,厅级干部1984人,省部级干部(不含军队)71人。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

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将使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的蔓延和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

第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中纪委三次全会对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这里我把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再作以强调。

1、学习教育方面的重点

学习的重点内容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教育方面以权利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点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中央做出的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尤其要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②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③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④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⑤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利私利;⑥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⑦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⑧要求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重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①认真清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的问题;②认真清理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问题;③认真清理党政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的问题;④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的歪风;⑤坚决纠正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和在住房上以权谋私的问题;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卷、支付凭证的规定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

4、重点强调一下两个《条例》。

去年12月份,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一定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系统的学习,扩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要认识到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是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四、几点要求共勉

1、要善待人生。

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必须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落马的贪官教训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必然导致一无所有的结局。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才能使美好的生活长久。

2、要勤于学习。

学习,是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本领,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所有成功人士,无不是把学习做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学习方面,要突出“谦”、“实”、“恒”三个字。“谦”就是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和事学习。“实”就是要联系实际,一方面多学习与自己工作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讲求实效;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勤于思考,提高质量。“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学习不能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3、要以德修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讲道德、讲公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需要讲“官德”。修官德,需要“廉”,需要“静”,需要“诚”。“廉”就是要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斥各种诱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做到“慎独”,另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抵制诱惑,保护自己。“静”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身子,力戒浮躁,不图虚名,踏实干事,老实做人。“诚”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对党忠诚,一方面要待人真诚。对待同志要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认识能力范文篇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作为中心议题,紧紧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时代要求。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要履行好执政的职能和责任,除了构建一个好的制度框架、好的组织体系、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全心全意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能力和水平。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同志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按照这七个有关执政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需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只有在建立和完善执政的制度体制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执政能力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否设计和建设一个好的制度体制,以及怎样运用制度体制,也是执政能力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首先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

二是执政的主体,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载体。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上。主体是谁?就是整个执政党。其中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和各级组织的各级领导机关。执政能力是所有这些执政者和执政机构,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素质是否优秀、能力很强还是很弱,领导机关结构是否合理、运转是否良好,都直接决定和反映着执政能力的高低,这对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是执政的方式方法,这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种种麻烦和问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要深入研究我们的执政方式,适应世界文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潮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党的担子重、责任大,在许多方面不完全适应,尤其是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必须抓紧并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比起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更加重要。古人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对我们共产党人具有启迪意义。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执政这个大题目,下大气力提高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的本领和水平,提高运用权力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本事和水平。 第一,要提高掌握和运用政权的本领和能力。每一个干部、党员都要进一步增强执政意识,按照党的纲领、路线的要求,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工作,学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提高掌握和运用国家权力的能力。要深入地研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职能部门的构造和特点,权力的组成和运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它们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保证高效、快捷地运行。 第二,要提高驾驭、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国家权力是由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职能机构共同掌握和行使的。中国共产党处在执政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所当然地要承担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责任,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各级组织中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第三,要提高管理政事、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我们在执政中,要对国内外局势,本地区和本级执政机构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对一系列重大事项和问题作出科学的决策。为此,必须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第四,要提高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各方面都有很多具体利益,当中也会有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职能部门处在执政的位置,负有重要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责任。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内部矛盾,按照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维护大局的原则,整合、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维护各界、各方面、各阶层人群的整体利益,适当照顾具体利益,积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节机制,综合运用民主、法制、行政、教育等各种方式,认真做好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大文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好社会稳定。

认识能力范文篇9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化为我们推进发展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具体工作,物化为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融入到我们自身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之中,推动并指导实践,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通过研究确定具体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那么,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解放思想,全民招商创业,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地、本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划。

一、解放思想,全民招商创业,必须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

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彻底改变过去干部那种机关工作作风和农民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落后心理,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谁是主体?啥是动力?如何推进?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个党委要发展地方经济必须认清的问题,要认清这个问题,就必须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科学的发展观化为我们判断形势,谋划思路,创新举措的思维方法,具体落实我们的执政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标志是物质得到满足,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人生价值得到体现,最现实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要着力在这方面动脑筋,想实招,求实效。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创业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长岭县是农业县,历史形成了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思进求富的心理不急不满。精神状态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普遍存在着过于依赖政府和政策的心理,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这是阻碍全民创业的症结所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目前最重要的是创造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的社会环境,大力培育民众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成信意识,全面提高自主创业和自觉进入市场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存本领和生活质最,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干部必须洗脑开智,点击穴位,一针扎醒,全面激活,使广大干部群众人人想创业,人人会创业,人人能创业,教育他们树立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创业观,大胆尝试,敢冒风险,敢闯市场,敢想敢干的发展观。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打造全民学习的人文环境,着力提高全民创业本领。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提高全民创业能力,就必须推动全民学习环境的形成,只有打造浓厚的全民学习的人文环境,才能促使区域隐形创业文化得到提升并加速凝聚成为区域主流文化,才能全面激活百姓这个创业主体。更有效地推进全民创业。作为我们海青乡党委一班人,必须以打造学习型乡镇为目标,全面实施"应对挑战,素质跟进"学习计划,大力宣传,培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营造人人、处处、时时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强化落后的思维方式,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信心,提高创业本领,从而转化为创业的实践行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推动全民学习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从而推动全民学习热潮有形成,用学习潮推动创业潮。

认识能力范文篇10

所谓认同,在政治学中常用“合法性”来表述。“合法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他看来,政治上的合法性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传统的合法性,即传统合法性;二是基于领袖人物超凡感召力之上的合法性,即个人魅力型的合法性;三是基于合理合法准则之上的合法性,即法理型合法性。韦伯强调,这三种合法性统治的基础都属于纯粹的类型,但从来没有以纯粹的形态出现过。那什么又是最理想的呢?韦伯认为,在现代国家中,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必然要求是法理型的,即通过法律程序实现合法化。

很显然,执政的合法性,不仅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而且体现为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上的道义的合法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韦伯的理论来阐述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但这一理论也给共产党执政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即:共产党如何更好地执政,进而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力的认同。因为共产党“执政”,表面看来,反映的是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本质上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过程中,共产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今天,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两个根本转变: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必须继续把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因为不管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和管理面有多广,力度有多大,如果执政的结果不是密切了党群关系,而是疏远了群众,最后必然是失败和垮台,也就谈不上执政合法性问题了。

那么,执政党又如何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合法性基础呢?其中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政党要维持和增强人民的认同,巩固自身执掌政权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如果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的话,那么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则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给执政能力增添新的内容和要求,执政党必须通过变革和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认同。执政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群众认同程度越高,党执政的合法性越大。失去群众认同的党,非但根本谈不上执政能力,也根本谈不上执政的法理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立足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这对从根本上加强执政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执政党又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获得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认同,进而不断增强执政的法理基础呢?

首先,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解决的是为谁掌权、为谁执政的问题。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问:“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重温这段经典的论述,也就明确了共产党为谁掌权、为谁执政的问题。共产党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甚至走向失败和垮台。但由于执政和长期执政,不能说我们的所有党员干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很清楚。因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自身获得人民群众认同的资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丝毫的懈怠,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也就是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地位和权力的支持与拥护。对于共产党来讲,党没有任何私利,它的产生、发展和存在,包括执政和执政能力的提高,说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们研究执政能力所必须紧紧和牢牢把握的核心问题。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奢谈党的执政能力,只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

其次,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施政的执政方式。执政党要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依法执政、依法施政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执政条件下,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才能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依法执政、依法施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长期的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基础。在这方面,要正确看待领导和执政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但执政活动和领导活动在功能范围上是有区别的,领导是针对全部的国家和社会生活而言,而执政主要是针对国家政权而言。在活动方式上,领导活动主要是政治活动,而执政更多的是依靠法治。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党并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但是党的领导必须有法律依据,而绝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政方式的合法性也就构成了执政活动的合法性,也就有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