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面试提问十篇

时间:2023-03-24 08:14:30

学生会面试提问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1

关键词:中职;就业指导;模拟面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80-02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课程。笔者在中职学校担任了12年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历经两次课改,教材多次更换,但众多教材都欠缺如何进行模拟面试的篇章,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求职技巧的理论讲解,却从未对学生进行过面试实训。这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对面试官的问题不敢回答、不会回答,或者狂妄自大、信口开河,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为此,笔者在2009、2010、2011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模拟面试的环节,对模拟面试的前期准备工作、课堂实施流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通过面试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模拟面试的前期准备

模拟面试是指人为地创设企业面试的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形下进行面试训练,亲身体验面试的实际流程,在面试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模拟面试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就业指导实践课,根据笔者三年的实践探索,要成功组织模拟面试,首先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面试前的就业理论知识指导 笔者一般将模拟面试放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最后4~6个课时进行,在此之前,教师已经给学生系统地讲解了所学专业对应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就业形势与法规政策、求职技巧等就业理论知识,并指导学生开展了职业倾向测定,完成了自我介绍和求职简历的撰写。

设置好面试岗位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想从事的岗位工作,每人找出5个符合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全班评定,最后选择出最适合所学专业和中职生实际的10个岗位作为模拟面试的基础岗位。

设计好面试题目和测试情境 主考官提问和情境测试是模拟面试的两个关键环节,面试题目和测试情境的设计尤为重要。面试题目的设计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要紧贴中职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二是要符合面试岗位要求;三是要选择企业面试中的常见问题;四是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考查。测试情境要贴近生活,针对性强,既能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

营造真实的面试环境 模拟面试的情境要求逼真,尽量贴近企业面试的全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体验面试的气息氛围。为此,面试岗位确定后,必须制作面试海报,海报上要写明面试岗位的详细要求。此外,面试场地的布置要便于面试者展示自己。

做好角色分配 10个面试岗位确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选择面试小组。一般情况下,每2个课时安排5个岗位的模拟面试,以50位学生的班级为例,把50位学生分成5组,每组10人,分别进入5个岗位面试点,其中5名学生扮演主考官角色,5名学生扮演面试者角色,一轮面试完毕,双方互换角色。为了增强模拟面试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主考官除了由5名学生交替担任外,还必须配备一名就业指导教师、一名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教师、一名企业人事主管。

模拟面试的课堂实施

笔者尝试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课堂模拟面试:

面试者选择面试岗位,递交求职简历 面试前,面试海报已经摆放到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及职业倾向选择面试岗位,并向面试团递交求职简历。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面试者的第一个环节,要求运用最简短的话语展现面试者最优秀的地方。

面试者向面试团做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企业面试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程序。面试开始时,面试者在1~2分钟内做自我介绍,要求面试者流畅地表达,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在主考官面前,诚实表达出自己最适合面试岗位的意愿。通过自我介绍,面试团成员可以了解面试者的基本情况,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使下一步的面试提问更有针对性。

面试团进行面试提问 面试提问是模拟面试的关键环节,通过面试提问,面试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情况。在面试提问中,一般采用开放式提问,这样面试者可以充分发挥,尽量表达心中的感受、看法,真实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情境测试 情境测试是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去感悟,以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事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在较高的层次上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曾在模拟面试中设计了这样的测试情境:你的朋友生病住院了,你把自己身上的钱都买了补品去看望他。当敲门进入病房后发现自己走错了房间,但是很巧的是,你公司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司住在这个病房。他看到你很高兴,并招呼你坐下,碰到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处理?诸如类似的情境测试贴近生活,学生兴趣大,参与热情高,也很能反映学生的素质。

面试点评 点评是模拟面试的重要环节,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没有点评,模拟面试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对学生的指导也显得苍白无力。笔者一般会邀请每个面试小组中的企业人事主管对小组内每个面试学生的面试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点评,细及求职简历、自我介绍、回答问题、情境测试、仪容仪态等各个环节,以使学生看到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就业指导教师综合讲评 模拟面试的最后环节是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的综合讲评。教师在讲评中应把握好既指出面试者的不足,又对面试者进行正面鼓励与引导的原则,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教师应综合每个小组的面试情况,评选一个最佳面试小组。根据各小组面试团成员对每个面试者的量化、质性评价,每个小组评选两名最佳面试者。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人事主管综合各主考官的表现,评选一名最佳面试考官。这些活动可以增强模拟面试活动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最佳面试小组评分细则如表1所示。

模拟面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生主考官存在的问题 一是准备不充分,向面试者询问的问题针对性、专业性不强。主考官没有对10个面试基础岗位对于求职者的要求进行详细研究,所提问题过于笼统,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让面试学生很容易回答,无法真正测试面试学生的相关素养,致使面试质量不高。二是提问咄咄逼人,追问不到位。由于学生主考官与面试者都是一个班级的同学,主考官对面试者专业技能、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情况都很了解,所以当主考官认为面试者所求职位要求与其自身实际能力有差距时,就会问一些咄咄逼人却于面试无实质意义的问题,既伤了面试者自尊,又影响了面试效果。此外,绝大多数学生主考官存在追问不到位的问题,面试者怎么回答都接受,这与正式的面试非常不一致。例如“你期待的薪金是多少”这个问题,面试者回答完后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么要求?让面试者详细说明自己的能力水平,以便获取面试者更多信息,提高面试质量。

面试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够认真严肃。虽然主考官中有一名来自校外的企业人事主管,但另外7人都是面试学生熟悉的教师和同学,所以部分面试学生准备得非常随意,简历简单粗糙,自我介绍也未精心组织过,讲到哪里算哪里,毫无重点。对于主考官的提问,部分学生信口开河,不会揣摩主考官问此问题的意图,随意作答,对模拟面试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不够自信。部分面试学生畏首畏尾,精神高度紧张,以至于主考官问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答非所问,更有甚者无法进行完整的自我介绍。三是仪表仪态不过关,包括着装、坐姿、眼神等方面。部分面试学生穿着随意,坐姿不够端庄,自我介绍及回答问题时眼睛不看主考官,而是到处乱飘。还有些学生小动作较多,比如不自觉地抖腿、晃动身子等,非常不雅观。四是对问题重点的分析、把握能力欠缺。部分面试学生对主考官所提问题的关键点把握不到位,不能直接回答出主考官想要的信息,回答了很多,但是没答到点子上。五是气场太强。个别面试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在气场上直接压倒主考官,当与主考官意见相左时,甚至有学生提高嗓门质问主考官,对主考官缺少应有的尊重。

改进措施 首先,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理论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实践。自我介绍不能仅止于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一段介绍自己的话,更应该让学生上台讲出来。进行职业礼仪教学时,不能仅止于告诉学生该如何穿、如何站、如何坐、如何走,更应该让学生“站”起来,“坐”下来,“走”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的错误中领会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并鼓励学生勤练习,让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成为习惯。其次,在就业指导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的训练。模拟面试中,许多学生高度紧张,语无伦次,所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十分重要。再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简历制作,面试问题设计,提问、追问、回答问题的技巧等进行更为详尽的指导,对模拟面试的重要性应多加强调。最后,教师要做好模拟面试的组织管理。模拟面试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模拟面试的成效,从组织发动到理论指导,从人员落实到环境营造,都要科学规划,周密布置。就业指导教师要精心组织,明确责任,以使模拟面试更为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沈洁萍.面试情景模拟[J].成才与就业,2011(5).

[2]侯颖.模拟面试,提升学生求职能力的有效途径[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万芬.对学生就业面试指导的问题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4]陈荣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模拟招聘流程的做法与思考[J].职业,2010(5).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2

1.

转变中职生就业观念

学校应该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减轻就业心理压力,引导中职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意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锻炼,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就业与创业之路。

首先,请往届毕业成功人士为在校中职生做就业报告,这样做比较贴近学生,可以使学生产生他们能成功,我也能成功的心理,从而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转变中职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机会。其次,就是要上好就业指导课。中职学校开设德育就业指导课,分别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让中职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中职毕业生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心态等,这些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育活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个人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

克服中职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

就业前,不少中职生还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有些中职生缺乏就业自信心,在择业的过程中,有些中职生觉得自己学历不如高等院校学生,尤其是在几次找工作失败后产生自卑心理和泄气情绪;有些中职生在择业上处于盲目从众状态,在择业时没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有些中职生在择业时有依赖性,喜欢寄托于父母朋友身上,拉关系走后门,往往缺乏开拓能力与独立性。针对上述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应对的方法主要有:

(1)树立就业信心。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激励自信,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他们是技术型综合应用人才。让学生知道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就业制度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引导中职生树立就业自信,消除自卑感和怯场心理,力争面试顺利过关。

(2)合理的就业定位。中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对自己的实力和才能要正确估计,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给自己合理定位,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及标准,有目的地“推销”自己。就业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现实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长,提高就业机会。

(3)正确认识就业挫折。在就业选择道路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现象。挫折是最好的学校,因此要培养中职生正确认识挫折、分析挫折、克服挫折的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在挫折中求生存、谋发展。

3.

中职生应该掌握面试的技巧

面试是成功就业的关键,面试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表现出来,力争给面试人员留下良好的印象。但学生面试时往往会出现如下的问题:一是不善于打破沉默。面试中,中职生由于不愿意主动说话,结果使面试出现冷场。二是不善于提问。中职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面试场合,没经验,面试时,有些问题不该提问的提问了,如在面试中打断面试官谈话的提问,也有学生由于在面试前对提问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轮到有提问机会时不知说什么好。三是不知如何收场。很多学生面试结束时,因成功的兴奋或因失败的恐惧,手足无措,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离开面试地点。针对上述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面试指导:

(1)面试前的精心准备。首先,在面试前,应对所应聘的公司和职位有相当的了解,对其所在地、规模、架构、背景、经营模式、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情况最好事先有个概略性的了解。

(2)注意仪容、仪表。面试时,不可忽视自己的仪容。着装应整洁、得体;仪表朴素大方,不要过多修饰,标新立异,切忌浓妆艳抹;不能染五颜六色的头发、指甲;领子要干净,不能留长指甲;鞋子要擦干净,不能有污物;凉鞋要扣好扣子,不能穿拖鞋进行面试,切忌文身。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3

关键词: 大学数学教学 面试形式 作用 实效 思考

一、高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课。大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是大学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掌握微积分的思想方法,成为当代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合理推理能力,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大学数学正是为培养大学生具备现代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开设的。

随着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在不断调整。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的考级压力下,在不断强调实践创新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压缩了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学时。以我校数学课程为例,高等数学的学时已从十多年前的240学时,逐渐压缩到180学时,直至目前的165学时。此外,不少大学生由于需要更广阔地拓展能力,因此逐渐忽视了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课外学习时间不断被压缩。

与之相反,大学其它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反而对大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愈加会感受到,掌握大学数学尤其是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对他们越来越重要。在研究生入学考试、MBA考试等考试中,数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对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些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只是针对期末考试来学习,学习时也主要针对计算题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套用现成的公式,沿用固定思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时限制下,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方式已经没有机会作很多的尝试了,偶尔涉及十分重要的概念结论,向学生发问后,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此外,从我们多年参加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学数学阅卷工作来看,多数考生非常不注重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思维缺乏深刻性。即使是高分段的考生,也常出现概念不清晰、表述不严谨的事实。

二、面试形式在大学数学课程考核中的作用

当代数学教育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的问题性能激发人的思维[2]。所以,问与答的形式从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尽管教学时长不允许任课老师与学生多作互动交流,但是课堂提问与当场作答的形式显然有很多优点:第一,适时的课堂提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教与学的节奏;第二,对重要知识点的思考,需要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启发,此时的提问,更能激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第三,在课堂提问中,一旦老师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可以当场带领学生纠正,这是课外辅导或大量重复作业所无法做到的;第四,课堂提问形式的运用,对授课老师也是一种促进,要运用得当就需要事先考虑好提问内容,考虑如何向所学内容合理过渡,如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联系,长此以往,这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时受限,课堂提问不可能经常出现在大学课堂。

另外一种互动形式就是面试,师生面对面交流。我们参与了几次研究生复试中的面试环节,发现这种形式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课外面试完全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面试的形式还有很多好处。

第一,有利于老师更容易地了解学生对某一门(类)课程的综合水平,便于老师对学生作出整体的客观评价。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重要的概念性质,采取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则会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

第二,面试的形式具有考卷和作业等方式无法实现的考查功能。老师在面试中所提的问题,完全可以比较综合,不必限于某一个知识点。比如,可将空间曲面、曲面方程、曲面图形、曲面面积、曲面上一点的切平面、曲面指定一侧的法向量、曲面与曲面所围区域的体积等诸多问题联系起来提问,涉及的内容分布于多元函数学的各章节。如果学生对某一个内容不太熟悉,可以促使他尽快加以联系。这些系统知识的考查是卷面考试无法实现的。

第三,事先宣布要进行面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清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熟练运用数学方法,深刻领悟数学思想。

第四,实施的面试时间,选择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课程考试临近前的时间。教师选择这一时间,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复习情况,又能有助于学生本人认真查找知识点的疏漏,及时调整复习进度。

三、面试形式的实施

在作了大量的分析后,我们分别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可以单独作答,也可以同时完成相关的同类型问题。

例1.任意写一个二元函数,作图并分析曲面上任一点的切平面(或法线)方程,写曲面的面积元素,求曲面与某些平面所围成的区域的体积。

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基本涵盖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就明白自己对知识点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当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学习了。

例2.任意写出一个收敛(或发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的几何级数(或p-级数、交错级数),灵活利用多种常用的分析级数敛散性的方法,判断他们的敛散性;任意写一个初等函数,写出它们的麦克劳林级数与收敛域。

分析:尽管课堂不断强调无穷级数与有限项求和的区别与联系,但依然有部分学生不了解本质。借此机会,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级数及其应用。

例3.口述“一元函数在一点可微、函数在这点连续、函数在这点有导数”,“多元函数在一点可微、函数在这点连续、函数在这点有偏导数”的定义与相互联系,并举典型例子。

分析:针对多数学生只重视计算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目前的很多考试都已经逐步转向灵活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例4.关于空间三维向量,任意举例说明其应用,阐述向量的几种常用表达形式。如果给出向量图示(或它的坐标),如何确定大小与方向。结合本课程内容,回忆向量在多元函数微积分部分的重要背景。

分析: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向量概念,引导他们自觉使用向量工具学习多元函数的应用,这也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容易理解更高维线性空间中的向量的很多本质问题。

鉴于学生平时很难有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学习心得,面试可以采用互动的形式,师生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由于不同的学生被提问到的面试内容不会完全重复,因此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有助于学生了解更详细的知识要求,加之提问问题多是随机产生,因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判的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

四、面试形式的初步实效

经过初步的复习,教师在距离期末考试1周时对学生进行面试,既能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初步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和真正了解数学工具的不同程度,同时也能让学生判断自己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面试后,教师当场以10分制打分,既是对他们每人面试成绩的评定,又是对其平时成绩的一种评价,还是对此后笔试分数的一种预估。事实上,在对2009级的92位同学进行的面试和1周后的笔试中,约占总数32.6%的学生两个成绩完全符合,仅16.3%的学生两个成绩差异明显。可见,面试基本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期末考试中有一题:用级数收敛的定义,证明某级数收敛。我在阅卷中发现,经过面试的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准确地理解了收敛定义;而未经面试的许多学生,从定义的使用到基本的表达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完全是不知其所以然。

五、关于改进面试形式的思考

首先,开放性问题的引入。许多实例未必可以严格按照教材的方法直接求解,但完全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手段。

其次,面试的题目多数是当场随机出题,没有事先经过系统的科学的收集,因而在量化成成绩时,难以避免主观因素。为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试,不妨引入基于计算机的面试系统。当然,这也是有利有弊。

最后,大学数学的知识点,显然需要结合各专业自身的背景,才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何结合工科或者经济学背景的知识,教师在面试中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75-01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试卷讲评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强化练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以及数学素养。

一、初中数学试卷讲评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的试卷作为课堂教学对象,对学生考试中遇到的难题错题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试卷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考试中,通过定期的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检查,进行试卷讲评对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还是由于学生的不认真导致。通过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高质量,促进成绩的进步,同时提高真题数学素养。

二、提高数学试卷讲评效率的有效措施

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试卷的讲评教学,要开展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讲评效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归纳总结试卷出现问题,加深学生知识印象

在进行试卷讲评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试卷上的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出现问题的原因[1],另外,做好统计工作,有利于在进行课堂讲评时具有教学依据。了解学生的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类似问题的认识,避免出现由于知识点混乱而造成的出错。例如,在试卷中出错频率较高的有关“圆锥侧面积”问题,如下所示:

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4,底面半径为2,圆锥的侧面积等于:

A.11∏ B.10∏ C.9∏ D.8∏

学生在这道题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通过总结可以分析出由于学生将“圆锥的侧面积”公式与“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记混,在试卷讲评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实物的观察,通过对比标记圆锥与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加深两者之间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公式混记的问题。

(二)优选试卷讲评关键点,提高课堂讲评效率

在进行试卷讲评的过程中要对讲评的关键点进行合理选择,并非所有试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的效率。对学生基本掌握并能够准确完成的问题可以选择不讲,对出错率较高,知识点较为重要的题型进行统一讲解。优化讲解内容,提高试卷讲评效率[2]。例如,“结合图像求不等式解集”时,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少解的问题发生,教师在讲评时着重进行强调,将图像求解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征求同学的好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三)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讲评效率以及开发学生学习思维有着重要作用。数学试卷讲评课堂上,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一旦出现逃避心理,则会对学生成绩造成较大的影响。加强师生沟通,使课堂讲评环境轻松,使讲评形式不断丰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3]。例如,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讨论,进行问题讲解,对该问题出错的原因的分析。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B、E分别在AB、AC边上,DE与BC平行,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的相似比为1比2,那么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的面积比为()

A.1:2 B.1:4 C.2:1 D.4:1

学生主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出错原因为将面积比错认为是相似比。通过讨论和讲解的过程,学生将课堂学习变成一种主动解决的状态,学生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问题的印象加深,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有效增强。

(四)加强学生反思,进一步落实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试卷讲评,教师要结合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针对性总结,学生在问题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反思的过程既是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的回顾,也是对问题的巩固与加强。在进行反思巩固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重新进行计算解决[4],例如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试卷错题集”,将每一次的试卷讲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统一类型的问题可以总结在同一目录下,既方便查找,也利于学生加深对某类题型的印象,降低该类型题的出错率。再如,教师定期对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题进行总结,整理出一个新的“小试卷”,对典型题和出错题进一步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巩固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游刃有余。

初中数学是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扎实的掌握,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数学试卷讲评是即使一种教学类型,也是一种复习模式。通过试卷讲评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出现问题的认识,减少以后问题出错的机率,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在试卷讲评中注重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提高能力,正真达到试卷讲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熊 亮.高三数学试卷讲评的前置习题编制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2013(04).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5

关键词:网络听力测试;听力理解焦虑;反拨效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84-04

一、前言

语言测试领域的反拨效应被称为测试的后效作用或反拨作用,通常是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刘晓华、辜向东,2013:4)。以Messick为代表的语言测量专家(1989)率先提倡将反拨效应视为评估考试效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achman(1990)继而将此思想引入到语言测试领域,反拨效应逐渐成为语言测评领域的研究重点。Alderson & Wall(1993)随后提出的“反拨效应假设”,Bailey(1996)提出的“反拨效应基本模式”和Bachman & Palmer(1996)主导的“测试有用性原则”都对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具有正面和负面、显性和[性的双重特性(Hughes,1989; Lam, 1993; Read & Hayes, 2003)。在近20 年来,信息技术逐渐被引入语言测试领域。国内语言测试者除了关注技术的使用对语言测试效度产生的影响(金艳,2012;金艳,吴江,2010;李清华,孔文,2006),也将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和反拨作用视为研究语言测试效度重点之一。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或学产生正面或负面反拨效应(杨惠中、桂诗春,2007;侯新民、王伟力,2008;曹勤,2009;石小娟,2010;辜向东、彭莹莹,2010;郭遂红、李方秀,2012;徐倩,2012;杨志强、辜向东、刘晓华,2012;亓鲁霞,2012)。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在传统课堂模式下测试对大学英语教与学产生正面或负面反拨作用,而关于网络听力测试对大学生听力理解焦虑的反拨作用的研究较少。在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学习中,测试给听力理解带来的焦虑最为突出(Krashen 1989;引自Young,1992)。多数研究也指出听力理解焦虑阻碍了听力学习(Gardner,Lalonde,Moorcroft & Evers,1987;Bacon,1989; Lund , 1991)。假如累加的焦虑感没有及时解决或缓解,听力测试的负面反拨作用将急剧凸显。结合近年来高校网络测试不断推广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题型不断革新的形势,笔者认为开展网络听力测试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焦虑的反拨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可增强外语教师和大学生对网络听力测试对听力理解焦虑的反拨作用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听力理解焦虑,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以及促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来开展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并总结问卷中所反映出的网络听力测试对学生听力理解焦虑的反拨效应,然后进一步通过深度访谈对调查问卷加以补充和论证。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网络听力测试过程中学生的听力焦虑量表。笔者通过参考Saito et al.(1999)的外语阅读焦虑量表,结合本研究的需求设计了听力焦虑量表,共20个问题,并以中文给出,以便增加受试者对所回答问题的理解程度。每个问题都设计了A(非常不同意)、B(不同意)、C(不确定)、D(同意)、E(非常同意)五个选项,量化后的分数分别对应为1至5分。受试者需要对20个问题做出判断。分数越低表示在网络听力测试环境下,受试者听力理解焦虑程度越低,分数越高表示受试者听力理解焦虑程度越高。根据焦虑值的高低,把受试者分成三组,60分以下的受试者为低焦虑者,60至80分的受试者属于中等焦虑者,80分以上的则为高焦虑者。

为了掌握哪种网络测试(阅读,听力及写作)带来的焦虑感最为突出以及网络听力测试如何积极或消极反作用于听力理解焦虑,笔者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设计了4个主观问题。问题1:定时定量的网络测试中,哪种能力的测试(阅读,听力及写作)带来的焦虑感最为突出,为什么?问题2:定时定量的网络听力测试是让听力成绩在多听多做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的飞跃还是徒增了焦虑感、挫败感和疲倦感?请举例说明你如何在听力过程中回避你的焦虑感,或挫败感,或疲倦感。问题3:网络听力测试改变了你对听力课堂的看法吗?请至少举一例说明。问题4:网络听力测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至少举一例说明。受试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4个问题予以详细的书面回答。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笔者还选取了五名受试者进行深度访谈,对调查问卷起到有效补充的作用。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受试者对网络听力测试的认知、态度及网络听力测试如何对受试者听力理解焦虑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拨效应。

2.研究对象

论文以北京工业大学理工类大学二年级3个班共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来记录、了解、检查学生的大学英语听说和读写课程的学习情况。所有学生都要求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网考测试,测试范围涵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三册七个单元的内容,测试形式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写作三个部分,测试成绩按学生参加次数及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另外每周还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7、8、9、10节课,引导学生熟悉和适应网络学习和测试。

三、结果与讨论

1.网络听力测试过程中学生的听力理解焦虑感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在网络听力测试过程中,学生的听力理解焦虑平均值在57和85之间,中等焦虑平均值为67.57,大部分学生(44.55%)属于中等焦虑。调查结果证实听力理解焦虑感确实大范围存在于学习者的网络听力测试过程中。

图1显示,网络听力测试过程中学生的听力理解焦虑感主要来自于伴随着整个考试过程中无法听清每一个单词时的紧张和困惑(问题7受试者的平均焦虑值3.88 )、无法确定答案时的沮丧(问题1受试者的平均焦虑值3.53)、看到大量听力材料时的害怕(问题4受试者的平均焦虑值3.49)以及失去学习兴趣,不喜欢听力的学习态度(问题12受试者的平均焦虑值3.42)。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网络听力测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焦虑表现,如有些学生听的时候总是很紧张,难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导致完全跟不上听力播放的速度。有些学生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考试,如直接放弃听力部分的考试或者采取盲选的方式来完成,这极有可能是导致学生测试分数极其不真实、不稳定或明显低于同分值的阅读理解分数的主要原因。笔者这一判断,在深度访谈时得到了证实。此外,受试者对于调查问卷中跟听力策略有关表述的选择说明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听力策略去减轻听力理解焦虑,如在听的过程中会时常忘记自己之前所听过的内容(问题3受试者的平均焦虑值3.42)和在听的过程中,总是逐字逐句的听(问题9受试者的平均焦虑值3.33)。这与熊苏春(2012)的研究Y论“学生越少使用学习策略,就会变得越焦虑,越焦虑就越不愿意使用任何策略,就这样形成恶性循环”相吻合。

2.网络听力测试对学生听力理解焦虑的反拨效应

通过分析受试者对调查问卷4个主观问题的回答,了解到听力测试对受试者听力理解焦虑的反拨效应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图2显示,有高达50.88 %的受试者认为,相对于阅读和写作测试而言,网络听力测试所带来的焦虑感最为突出。假如累加的高焦虑感没有及时解决或缓解,听力测试的负面反拨作用将急剧凸显。正如Hussein Elkhafaifi (2005)研究指出,听力焦虑感与成绩和学习经历均呈显著负相关,即听力焦虑感越高的学生,其听力理解成绩越低。

而受试者对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在改变学生对听力课堂的观念和归因方面,网络听力测试对听力理解焦虑产生了正面的反拨作用。比如学生误认为只要多花时间练习,听力成绩就能提高,跟老师或者听力课堂关系不大。然而接近半数的学生(48.6%)却发现定时定量的网络听力测试虽然让他们的听力训练有了更多量的积累,却并没有让他们在多听多做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且徒增了挫败感、焦虑感和疲倦感,对听力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反拨作用。但令人欣慰的是,对听力水平无明显提升的网络听力测试却让部分学生改变了对听力课堂的理解。会积极反思的学生提到,听力课堂的听力练习和课下的网络听力测试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训练听力理解的途径。其中听力课堂的练习能够让他们与老师就听力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并得到专门的训练,如听力课堂教会他们辨别同化、连读、省略音和不完全爆破等各种语言上的变化,又如老师在听力课堂上训练的记忆策略让他们学会了怎样运用听力策略快速的记下诸如时间,价格等细节信息。另外部分学生也提到,在网络听力的测试过程中,他们会碰到在听清楚对话当中的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还是不解其意,进而照成误解和选错答案。而听力课堂上老师对答案的解读能让他们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听力材料及循序渐进的积累相关词汇,进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针对调查问卷第四个问题,受试者给出了诸多网络听力测试对听力理解焦虑的负面反拨作用。其中部分受试者提到,定时定量网络听力测试属于无人监控的状态,少数学生会借助各种手段谋求高分,这无疑让诚信考试的大部分学生倍感焦虑,无法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网络听力测试。另外有部分受试者指出教师不能及时反馈网络听力测试的问题以及自己听力分数徘徊不前的状态都会增加学生的挫败感、焦虑感和疲倦感,久而久之就会让网络听力测试流于形式,对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没有丝毫的建设性作用。再者,网络听力测试对硬件系统的要求极高,另外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界面空白,听力录音中断、电脑死机等突发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考试的积极性和测试成绩。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定量、定性数据的分析表明,网络听力测试在改变学生听力课堂观念和归因方面对听力理解焦虑产生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为了进一步强化网络听力测试对学生听力理解焦虑的正面反拨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通过网络听力测试平台收集到的信息应该最大化的利用,让网络听力测试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对教师而言,要从收集到的信息里看清学生的进步和认识到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努力,及时调整和更新上课内容。第二,提供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便于学生选择。笔者注意到,虽然有56.14%的学生明确表达自己不喜欢听听力,但仍有42.11% 的学生还是乐意尝试灵活的单独化的听力训练测试。如教师可以建议听力基础薄弱的学生选择《听力入门》和《英语初级听力》这样的听力材料来强化基本知识点进而提高听力水平,而听力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在线收听最新的CNN新闻听力及TED讲座等听力材料,最终让网络听力训练与测试不流于形式。第三,要在听力课堂上指导学生改善和练习听力策略。如重视网络听力测试后重点听力词汇的整理,部分听力材料的精听以及教会学生如何高效的通过网络听力练习习得生词的方法。综合来讲,教师如能将听力课堂与网络听力测试结果有效融合,定能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法,这对于改变学生对听力课堂的观念和归因以及改善学生的听力理解焦虑都将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不同听力水平的学生对网络听力测试保持积极的情绪,更好地发挥网络听力测试对听力理解焦虑的正面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 C., & Wall, D. 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 (2): 115-129.

[2]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Bachman, L. F. &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Bacon, S. M. Listening for real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22 (6): 543-551.

[5]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257-279.

[6]Gardner, R. C. & Lalonde, R. N., Moorcroft, R. & Evers, F. T.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6 (1): 29-47.

[7]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8]Hussein Elkhafaif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Anxiety in the Arabic language Classroom[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5, 89 (2): 206-220.

[9]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10]Lam, H. P. Washback-Can It Be Qualified[C]//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glish Examination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1993.

[11]Lund, R. J. A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 75 (2): 196-204.

[12]Messick, S. Validity[A]. In R. L. 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9: 13-103.

[13]Read, J. & Hayes, B. The Impact of IELTS on Preparation for Academic Study in New Zealand[J]. 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Research Report, 2003/4: 153-206.

[14]Saito, Y., Garza, T. & Horwitz, E.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 83(2): 202-218.

[15]Vogely, 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xiety: Students’ Reported Source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1998, 31: 67-80.

[16]Young, D. J.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aggio Hadley, Terrell, and Rardi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2, 25: 157-172.

[17]曹勤.大W英语四级网考听力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J].外国语文.2009(5):164-168.

[18]辜向东.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实证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9]辜向东,彭莹莹.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J].外语及外语教学, 2010(6):37-56.

[20]郭遂红,李方秀.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拨效应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2(5):72-76.

[21]侯新民,王伟力.大学生对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态度研究―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对学生的反拨效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91-94.

[22]金艳.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2(1):11-15.

[23]金艳,吴江.大学英语四级网考效度初探 [J].外语电化教学, 2010(3):3-8.

[24]李清华,孔文.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及其效度验证等效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9(3):66-72, 96.

[25]刘晓华,辜向东.国内外反拨效应实证研究二十年回顾[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3(1):4-17.

[26]王艳.英语听力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7]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6):66-71.

[28]徐倩.英语专业八级的反拨作用研究―对外语专家和英语学科负责人的一次调查[J].外语界,2012(3) :21-31.

[29]杨惠中,桂诗春.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思考[J].现代外语,2007,30(4):368-374.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6

一、 现行考试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中小学考试质量来看,试题难度过大,效度不高,促进发展的功能不强是其主要问题。

(一)在试题难度方面,一般考试仍受“全面发展”、知识中心思想影响,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的全面性,考试内容范围普遍广,题量大,学生没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思考每一个题目,而且试题的难易编排也不尽规范,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不符合考生的思维逐渐深入的过程,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偏题怪题仍然存在,加之有些考试题目用词、用句不甚通俗易懂,句型比较复杂,考试难度依然过大。

(二) 在考试效度方面,考试内容过度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的考查;试题编制往往为了追求答案的客观化和标准化,题型单一,客观题比重过大,绝大多数试题是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封闭式试题,重点对学生学了多少,即学习的“量”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深层理解及应用能力的考评。

(三) 在考试评价的功能方面,其发展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考试方式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掌握以及简单运用,但对许多高层次的能力,如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考查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考试的实际功能来看,考试评价往往不真正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为指向,而以淘汰一部分学生为目标,许多学生在考试之后经常得到的体验是“沮丧、受挫,兴趣渐失、信心殆尽”等负面刺激、不良影响,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的和任务,考试评价功能异化,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改变考试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

二、 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新的考试评价体系的重心必须由原来的智力水平的评价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发展能力、激励成功为主的方向上来,要适当降低难度,进一步提高考试的效度,使之更为科学地反映、促进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学水平和效果不断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及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一) 在试题内容方面,要紧扣大纲,选取恰当的内容,努力提高效度。效度要求试卷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要求。首先,要以教学大纲上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准,强调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考查能力。通过考试导向,进一步确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地位,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试题内容要开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关注学生应用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变传统考试以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为主的现状,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重视生活体验。在试卷中,大力提倡和展现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题目,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问题”,且试卷语言、文字、图形要尽量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

例如,如图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在月球附近一点 P轨进入以月球球心F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I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点第二次变轨进入仍以F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Ⅱ绕月飞行,最终卫星在P点第三次变轨进入以F为圆心的圆形轨道Ⅲ绕月飞行,若用2c1和2c2分别表示椭轨道Ⅰ和Ⅱ的焦距,用2a1和2a2分别表示椭圆轨道Ⅰ和Ⅱ的长轴的长,给出下列式子:

① a1+c1=a2+c2; ②a1-c1=a2-c2; ③c1a2>a1c1; ④

c3c1<c2a2.

其中正确式子的序号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本题材在有效考查椭圆的性质及公式等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用现实问题提出题目,更容易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试题质量较高。

(二) 试题编制方面。一是整个试卷的试题难度的排列应遵循由易到难排列,使多数考生都能在基础题得到基本的分数,有了前面相对简单题的顺利解答既有利于降低考试焦虑,也有利于后面难题的作答,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实现。二是对单题而言,采取分步设问的方式,降低题目入口的难度,前一、二问多数考生都能理解、会做。三是要针对不同类型试题的优缺点合理选用题型,根据不同性质的考试需要确定主客观题型的比例,例如如果是达标式考试就可适当增加客观题型的题量促使更多的考生通过考试,如果是选拔性考生就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主观题的题量增加区分度,达到对不同学习水平考生有效甄别的目的。四是要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题目,改变传统考试注重答案唯一的状况,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教师给予的结论,通过设置探究型问题、开放型问题、操作型问题、应用型问题等多维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意识。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7

关键词: 农业院校 英语口语测试 数据分析

1.引言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英国语言测试专家Alan Davies指出:好的考试可以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1]。同样,英语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评价和监控英语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所以多年来有不少语言学界的学者研究各种语言测试。关于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成果,如针对口语测试体系,设计原则,测试模式,测试类型,测试方法,测试效度和信度,以及测试对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等[2]-[7]。但是关于口语测试对学生的影响研究,主要还是采用定性描写的方法。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在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反映了英语口语测试对农业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2.口语测试背景及测试内容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于2004年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2007年7月10日印发正式版本)[8]。《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根据该《课程要求》精神,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其达到该《课程要求》提出的三个层次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口语水平,并非易事。相对于听力和阅读而言,口语是较难提高的。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口语最难学的学生占37.53%,认为听力和阅读最难学的学生分别占17.68%和12.1%[9]。

我校属于农业院校,在校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地区或偏远城市,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过去中学里没有英语听力和口语练习的机会,英语基础较差。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开口说话,在英语课堂上消极沉默,很难主动发言,他们的英语学习只局限在读写方面。总之,学生在英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方面有为难情绪,对自己也非常不自信。如何培养和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改革英语课程评定内容,实施口语测试,并将测试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

过去我校对口语不进行测试,课程总评成绩不含口语内容,因此不少教师不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绝大部分学生放弃口语练习和提高,英语口语被严重弱化。从09级学生起,我校开始实施口语测试,并将测试成绩计入课程总评成绩中。其目的是希望口语测试对口语的提高有良好的反拨作用,重视口语教学,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共同提高。具体实施如下:从09级开始,每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期末考试前实施口语测试;口语测试成绩占英语课程总评成绩的10%;口语测试形式有四种:situational dialogue(情景对话),conversational discussion(会话讨论),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short speech(简短演讲),四种形式依次在1―4级课程学习后的口语测试中实施;口语测试依照话题内容、语言组织情况、表达流畅程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评定成绩。

2009年12月我们对09级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口语测试。本次测试采用有准备口试形式(prepared oral test),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希望他们更注重过程,通过测试的形式督促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以situational dialogue(情景对话)为主,进行角色扮演(role play)。主要话题和情景选用09级新生使用的视听说教材,根据教学进度划定范围。学生提前在班级内自由组队,2至3人一组,自己编排情景对话。测试时以对话组为单位随机抽取话题;测试时间3―5分钟;测试成绩由至少两位教师评定。

3.口语测试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1问卷调查

实施口语测试后,我们及时设计了有关本次口语测试的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下列内容:

3.2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随机抽取了包括普通班、快班和基地等几个班,发放问卷调查表830份,共收回问卷800份。问卷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反映出口语测试对学生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3.2.1口语测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口语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重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被问及是否想在口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96.88%的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便口语测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10%,仍然有94.00%的学生表示不放弃口语测试,会积极准备,希望能够以此提高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这些调查结果说明09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对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较以往更加重视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社会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各种形式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具备外语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后选择去国外留学深造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国外大学选拔学生的重要途径是面试,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对提高口语能力的需求日益扩大。朱菊芬[10]在“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中发现66.1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最希望掌握的英语技能是口语”。为此不少学生热衷于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积极参与各层级的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中,希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其二,农业领域的特殊需求。农业领域包括诸多行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机、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气象水利、乡镇工业等。在新形势下,这些行业要进一步发展,以及要进行国际交流,对从事农业研究、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大农业专门人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口语交际能力。我校是农业院校,在校各类人员对英语的交际能力也有特殊的需求,如每年有很多农业科研人员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校招收有为数不少的国际学生;不少院系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部分学院有国际交换学生;学校各类专门管理人员出国考察,以及在读学生的暑期国外修学,等等。农业领域,以及类似我校这样的农科院校的各类人员对英语的特殊需求使在读的农业院校的学生们对英语特别是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视。

3.2.2口语测试对学生有积极的反拨作用,如图:

3.2.2口语方面

*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自身口语的薄弱环节。

通过口语测试后,学生们对自己在口语方面的薄弱环节有了认识。对于“你认为自己英语口语表达中哪方面需要提高?”有45.00%的学生觉得自己要改进的是语言表达的流畅性,30.00%的学生选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5.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表达的内容方面有待提高。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口语学习的自信心。

“得知英语课程要进行口语考试是否担心?”担心的学生是70.55%,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非常不自信。但是经过积极的准备并参加完测试后,认为口语考试后自己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73.13%,学生们自信心有所提高。认为口语考试对自己英语口语提高有促进的93.25%,其中有很大促进的占22.63%;有一定程度促进的有70.50%。在被问及是否想进一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给出肯定回答的占89.25%。本次口语测试对学生提高其口语学习、改善其口语能力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2.2非口语方面

*学生改进了英语学习态度。

有72.25%的学生认为口语考试对自己英语听力和读写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后课堂上英语教学活动如练习和讨论是否会参与?”的问题,给出肯定回答的占97.00%,其中表示积极参与的占55.00%,会比过去积极的占42.00%,学生们对英语课堂活动参与的态度有所改进。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他们非常重视口语考试,为了口语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做过哪些准备,学生们给出了选项:与同学讨论,与老师交流,参加校园英语活动(如英语角等),观看相关主题的教学材料,观看以往有关英语口语(如演讲比赛等)的材料,收集相关书面材料,等等。

从学生的选项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准备形式多样,说明这次口语测试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改善了人际关系。

认为口语测试对自己和本班同学之间交流与相处有积极作用的占89.00%,其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占19.38%;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占69.63%;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可以说是口语测试非学习性收获。

4.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利用考试指挥棒,实行口语测试,将口语测试成绩纳入英语课程总评成绩之中只是措施之一。从测试后的口语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我校的口语测试对学生的口语提高是一个推动,营造了一种既紧张又活泼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氛围,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通过口语测试,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口语逐步消除了惧怕心理。学生们在老师课堂指导下和课余的积极准备过程中,在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度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令人可喜的是现在我校不少学生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活动。口语测试对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是一个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力争继续加强口语测试的研究,逐步使口语测试的形式和内容更科学,把口语测试设计成为引导学生朝着培养和提高能力方向前进的指挥棒,使口语测试对教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共同提高,使他们的英语表达和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汝荣,杨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期末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2]高丙梁.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热点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

[3]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4]刘莉.英语口语测试类型设计[J].开封大学学报,2003,(2).

[5]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易千红,曾路.口语测试中的评分模板设置与应用[J].现代外语,2004,(1).

[7]庞继贤等.外语口语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84.

[10]朱菊芬.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3,(1):40.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8

语文课内学习法的主要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积极参加课内语文实践活动。落实理念和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到位发挥。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以为应在“导”上做文章:导读,导思----导问,导疑----导试,导练----导评,导结。

一、导读,导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此句,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反复读书、带着问题反复思考。朗读要书声琅琅、念念有辞。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明确“读”的目标、层次,设计“读”的方法;指明“思”的内容、要求,引导“思”的路径、方法等。至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读”“思”创造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导问,导疑

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质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读”、“试”、“评”时,才能真正激发参与的意识、态度。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先有“疑”后有“问”,先有“问”后有“试”,再产生新“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启发诱导学生“疑”、“问”上着力。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

l.要抓好预习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2.要在“导问”时,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要根据学生梳理出的问题,组织“试”(讨论、交流),针对点拨、指导。做到学生质疑与教师“导疑、导问”有机结合,质疑与解疑结合,“问”与“试”结合。

4.要重视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边卷点勾划的习惯等。

三、导试,导练

组织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讨论、探究,析疑、解疑,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精要恰当的引导、点拨上。既要把握准讨论、探究的质与向,即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又要控制好讨论、探究的量与度,做到少而精,不面面俱到,做到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一)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要议论纷纷、凿凿有据。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一般可以围绕梳理好的学生所提问题,围绕课后的思考题(两者常常是统一的)。

(二)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三)要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在“试”的时间、量、面上都予以保证。

l.每节课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试”(读写听说,合作探究)。

2.要特别重视“试”的质量,调动学生“试”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因此,要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教学。

3.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试”。建议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保证全员参与。

四、导评,导结

现代认识学指出,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并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司马贺语)。可见,对“读”“问”“试”的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归纳小结,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指导学生评判,作结,保留正确的,符合要求的,舍弃多余的或不合要求的,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虽有一些教师注意到“导评”、“导结”,但不“到位”。为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对“读”“问”“试”的情况评价判断,作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到位。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9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要提高会计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老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无论是会计学专业的老师,还是法学专业的老师,要上好经济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法学专业的老师需要学习会计、税法、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票据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时刻训练自己把法学知识融入到经济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能结合相关法学知识分析当前经济热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计学专业的老师也需要不断自学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民法和商法,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理论功底。同时,时刻关注经济法的修改,以便把最新的法律法规融入到经济问题中,促进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科研和教学相结合。通过申报经济法相关的教研课题,深入研究经济法研究,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准确教学定位、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会面试提问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授和教育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似,考试作为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师特别是学生的重视。它不仅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了困扰教师、学生,并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瓶颈问题,严重阻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概括而言,传统的考试方法存在以下弊端: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缺乏创新,考试手段目的化。本来,考试归根到底仅是手段,借此检测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找出不足,解决问题,提高质量,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然而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对于教师而言,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课程结束,教师评出成绩也就了结了。对学生而言,由于考试分数直接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包括文凭、评定奖学金和各类先进等,于是,考试过关并争取获得理想分数,成为了许多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考试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悄然演变为主流趋向,手段于无形中逐渐异化为了目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只要在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关,以后自然不大可能对之再产生多少兴趣了。

(2)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单一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考查的内容难以脱离单纯对知识的考查,由于资料、题目以及考试功能运用的局限,都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提炼观点、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因此,以往传统的考试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目的既是测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和了解,更是对学生思维、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改革考核方式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手段,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应试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应考过程中“背书”的习惯。为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达到理解、掌握、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闭卷考试实行上机考试(网上在线考试),学生答完题后计算机及时给出成绩。试卷形式主要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主要检测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随堂进行考试,时间50分钟,考核60道题,每题1分,共60分。开卷考,以主观性命题为主(评议题、材料分析题、小论文等),主要检测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共40分。开卷与闭卷成绩相加共100分。

其次,改革笔试考试的内容。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试题的含量。客观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试题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四门理论课程视各门课程的情况而定,分值占60%。主观题主要采用分析题、开拓性试题和撰写小政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力等,分值占40%。

再次,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实行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期末成绩考核评价采取平时成绩占40%(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占30%,校外实践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末成绩由开卷(40%)与闭卷(60%)两部分结合。

3 考试形式改革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改革,我们在我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有关考试问题8个,发出问卷调查表924 份,收回808 份(其中理科生471份,文科生337份),调查的情况见表1:

通过考试改革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对公共理论课考试改革是比较认同的。此次公共课考试改革是成功的。

当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

(1)更新观念,积极完善考试功能

我们通过考试改革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性功能,避免过分依赖于总结性功能。注重考试的导向性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提升运用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可以有效校正学生认知的偏差与错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2)明确目的,进一步深度拓展考试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决定考试改革的关键。只有调整思路,在考试内容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能避免考试改革“换汤不换药”。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我校公共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比较满意和较满意占到72.2%。但有占78.7%的学生提出了考核的内容应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所以我们在不断拓展考试内容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考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跳出课堂的局限性,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其次,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入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再次,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入手,让学生关心和关注发生在自己周围和身边的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再次,不论是开卷考还是闭卷考,考试内容都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所以在开卷考中还应增加案例和应用分析的题目,突出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转换思路,努力创新考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