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爱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0:04:29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1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习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 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

  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

  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理论内涵 生活教育 创造教育 理论外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全面、生动活泼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纲要的制定正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相吻合,

陶行知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等同起来, 而是要求学生面向社会,学习内容来源于社会,培养对象服务于社会,到社会中去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学生所要学习的。陶行知的这一观点遭到了反对派的“学校消亡论”等责难。其实这一观点是承“生活即教育”而来的,是要办大众教育。实际上陶行知并没有把无边的社会当学校。

一、“守经答辩”的内涵

(一)陶行知的学生观。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论。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倡创造教育的教育家。“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陶行知的全方位的创造教育时空观。针对旧教育“死读书”、扼杀儿童创造力的弊病,陶行知划时代的指出,解放儿童(“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光辉照亮了新教育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四)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论。陶行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贯重视和实行科学教育的教育家,他倡导“科学下嫁”运动,为科学教育的大众化奋斗了一生。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和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关于“造就科学的儿童与科学的民众,使中华民族成为科学的民族,以适应于科学的世界”的教导,掩卷沉思,肃然起敬,先哲陶行知不愧为科教兴国的先声。

二、“守经答辩”的外延,即“返本开新”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四)发挥学生潜能,注重创造力培养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予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其现实指导意义不言自明。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这一提法实际上就是注重实践。他在办学中一向主张学校既不能培养“人上人”的剥削者,又不能培养“人下人”的奴隶,而只能培养“人中人”,使每个人受到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因此,陶行知在办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他创办的一系列学校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以“做”为中心,“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先生在做上教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是实学。”倡导学用结合的又一例证是,陶校长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陶行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出了很大贡献。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孔子和陶行知;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公平;爱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4-0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新中国教育之父”,一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位是近百年前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其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并不多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虽然二人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同,但诸如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研究探讨二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高潮不断的历史大背景下,要处理和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如果完全摈弃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显然是无益的,并且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如何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辉教育思想,如何从这两位伟大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丰富的营养,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公平教育和爱心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孔子“教会做人”,陶行知“教人求真”,都强调道德教育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他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他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刚正不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明显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和方法为我们所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得当:“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德育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假人》:“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使得社会充满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的那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他要培养的真人就是:“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并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

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陶行知则“爱满天下”,都强调爱心教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侍人”。这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爱”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用这一思想指导他一生的实践活动,更是把这种“爱”广泛深入地渗透在自己教育过程的始终。

宰予可以说是孔子“最不得意”的学生。曾经“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这么严厉地批评学生,翻遍《论语》,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进篇》孔子赞扬道:“言语:宰我(即宰予)、子贡。”我们看到对于宰予,孔子不仅没有放弃,还进行过赞扬。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他,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对待学生,孔子不看重成绩,不看重家庭出生,更不看重贫富,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的伤悲超过父亲对儿子的哀痛。《先进篇》有两段这样的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纯洁和高尚。

陶行知用几块糖感化一个学生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是“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4

一、课程开发目标

1. 以陶艺文化的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优化学生有关陶艺文化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发挥陶艺文化的育德、益智、溢美、创新等功能,主动学习、健康生活、团结合作、和谐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在陶艺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彬彬有礼,知书达理,动手动脑有创意,争做谦谦学子;使教师乐观豁达,腹有诗书,陶乐陶情显魅力,乐做智慧园丁。

3.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4. 实现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陶艺校园文化,使“以陶养德,陶铸童心;陶情致雅,陶美致远”这一理念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特色课程开发原则

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三、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构建

1. 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主张“以陶育德论”。陶艺文化远古有之,博大精深。以陶艺引领,走进经典美德。

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张“主体陶乐论”。人本身有求乐求善的本能,这是道德的精神需求,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和愿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追求中就能体验到满足与快乐,从而使乐善爱人成为一种自觉而快乐的事情。

3. 着眼教育的系统性,主张“多元陶美论”。让班级兴陶美风气,团体传陶美舆论,师生浓陶美情谊,校园创陶美情境,与家庭同话陶美新语,与社会同建陶美新风,多元整合,互促陶艺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陶艺教育。

4. 重视陶香校园的升华,主张“道德陶行论”。要探索一条陶行教育模式:道德主体――陶乐认知――陶情需要――陶美体验――陶善行为――陶行信念。

四、特色课程基本框架

1. 与陶文化有关的美德认知教育。陶艺教育的最高心理层次是美德的道德信念的建立。充分发掘知识中美德因素的内涵,在课程中尽可能发掘或渗透对美德的认知教育。

2. 中国经典文化基础(国学基础)教育。咏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陶艺基本知识和技术教育。陶艺蕴含艺、泥、釉、火等有关制陶知识,针对少儿特点设计相关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陶、玩陶、学陶、创陶,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制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4. 陶瓷艺术鉴赏。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如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宋代的龙泉窑青瓷、国际统一命名的元代“高岭土陶瓷”、明代青花瓷、康熙的青花、五彩(古彩)三彩、雍正的粉彩、墨彩等珍贵作品。发挥陶瓷艺术的美育功能,鼓励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作品,培养创新精神。

5. 陶艺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课程设计中与各学科结合,寻找相互渗透点,如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利用电脑制作陶艺网页,在网上相互交流与欣赏;结合语文教学,进行陶艺征文比赛;结合美术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等等。

五、对编写特色校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1. 校本教材内容安排上要以学生为本,可以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内容。

2. 内容编排上,针对少儿特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5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指出:“自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稚园之效力;自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它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幼儿园小班幼儿大多在三岁左右,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育他们怎样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早晨小朋友吃早餐、中午小朋友吃午饭时,我们都教小朋友说“谢谢老师!”让小朋友在享用别人的劳动时学会感恩他人,到中班、大班时,我们就尝试着让孩子自己轮流分饭、分菜,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幼儿园游戏很多,但在游戏中我们始终渗透文明礼貌的概念,让幼儿从小在心灵里就播种文明礼仪的种子。

  第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在儿歌、故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精神。刚刚开学,大多幼儿不愿意上学,出现厌学情绪。我们就给他们耐心讲故事、教儿歌、做游戏吸引他们。我们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学生,在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儿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小朋友在歌唱中就会萌发独立意识,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就讲故事,寓教于乐,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第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避免死记硬背,着重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在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创新,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呢?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要多多鼓励小朋友,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6

一、自我:在校本学习中表露学陶心声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近年来我们将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引进课堂,结合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推行陶先生“六大解放”和“小先生制”,开展小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我主张,我的课堂我主宰”。教师的角色向新型关系转变,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师生关系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在开展学陶师陶的各项活动中,进行了学陶知识竞赛,让陶行知走进全体师生的心中,用陶行知思想武装师生的头脑。

1.唱陶歌。每年的艺术节和平时的艺术教研活动中,学校教师总要在社团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唱陶歌,学校行政部门也分年级进行陶歌教授的规划。

2.颂陶篇。《高大的身影》是我校五年级学生人手一本的小册子,其中收录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47个小故事和18首诗歌。我们充分利用这本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有关陶行知先生的生平等情况,我们还利用这个读本开展“学陶小故事演讲”和“学陶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故事、资源的再创造,让先生的精神成为每个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最好精神食粮。

3.书陶句。陶行知先生一生留下大量的名言佳句,我们从“吴江行知网”行知经典栏目中摘录大量的名言,让学生进行书写、书法练习,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达到“而义自见”的教育效果。

4.画陶事。学校的艺术社团中,参加新荷画苑的同学有一百多位。学校在艺术节中经常展示“百人画卷”的恢弘气势。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能够既学到画画的技艺,又受到深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学校要求艺术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高大的身影》中提供的故事进行想象画,再现当年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是真正浸润到学生心灵中的活动。

二、自觉:在个人探索中反思学陶体验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

1.个体自觉带动集体自觉。学习陶行知,自己首先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人格品质。从成为省陶研实验学校以来,我认真带领分管的学校学陶小组学习《陶行知全集》。2010年10月23日,我们还认真组织50位青年教师观看沪剧《陶行知》。我们在平时还坚持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吴江市陶研会以及市社科联编写的资料。通过学陶师陶小组带动更多的教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使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人合力拧成一股绳,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2.以陶研带动科研。在平时的陶研外出考察、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人能及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实际,积极进行自觉反思,并通过自己的反思达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自觉觉人”的效果。2004年2月,我的随笔《课堂对话演绎师生心灵之约》发表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生活教育》2004年第1期。2005年4月,我整理的沙龙《本土创新,造就陶研工作的新一轮发展》发表于苏州市陶研会主办的《姑苏陶苑》2005年第1期上。2009年8月,我的论文《水文化:吴江城市精神的内核》发表于吴江市陶研会主办的《吴江行知报》2009年第4期。2011年8月,我的论文《在学陶师陶过程中实施“三维成长”》发表于江苏省陶研会主办《行知研究》上。

对于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方面,我会同学校教科室的同志一起研究出台了具有校本特点的《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十项基本要求》,针对学校的现状,实施了点线面结合的行动研究“破冰”三大策略。四个学年,全校教师三百多篇,在全校初步形成了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良好局面。我还做好各级各类的“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所主持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在2010年12月成功通过以省教科院彭钢所长为组长的专家组现场结题评审,研究成果之一《博客・成长》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个人主持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滚动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精致化管理研究”通过了以江苏省级专家组的现场听取课题汇报和答辩。最后专家组最终审定该研究成果获得省教科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我还具体承担多项部级、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工作。我主笔的科研管理经验、课题研究经验3次在苏州市小学教育科研协作组会议、吴江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做大会经验介绍。

三、自由:在团队研究中体验学陶乐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六大解放”之要义是人的全面彻底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彻底的自由。晚年的陶行知曾热情洋溢地反复宣扬“六大解放”说,无论是在儿童教育、还是在民主教育、社会教育方面,他都强调要“六大解放”。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陶行知的一个基本信念。新中国的新教育,应是帮助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的教育。

1.自由地进行陶研课题研究。2009年4月我校向省陶研会申报了“十一五”陶研课题《以陶行知教育思想观照学校艺术教学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一年多来,我们认为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强调学校要创造艺术之环境。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命题启示我们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艺术特色的彰显以及内涵的挖掘也必须依托生活这潭活水;“社会即学校”的主张要求我们去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采取各种教育形式,从而形成富有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内涵的特色人文环境和特色文化。“教、学、做合一”为我们在具体层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我们根据陶行知的有关艺术教育的论述,结合我校的特点,初步构建了我校艺术特色的走向,形成以营造氛围来推动特色建设等五大具体推进策略。通过扎实的研究已经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又富有艺术个性的优秀学生,造就出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艺术教师,多位教师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获市A级优质课和基本功优胜奖。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职德育工作

多年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在德育方面,我们培养出的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缺乏实效性。国家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为何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创新?因为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就会被任人宰割,就没有我们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这为我们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层含义,它是生活的,是知行统一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能直接从事一个或几个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身体健康的高素质中、初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办学方向。从教育部的要求来看,中职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德育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与中职学校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1)求真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的事业,他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强调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教师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真话,办实事,不追求虚名,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陶行知认为德育的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即“做真人”。

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真本领,使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与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2)求善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根本。

陶行知认为,善是做人的根本。求善,首先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把这个修养称为私德。他认为公德重要,但私德更为要紧。公德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私德的修养。私德是立身之本。只有私德健全,才能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其次,他认为还必须具备智、仁、勇。因为智、仁、勇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被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今天仍不失为完美发展之重要目标。

(3)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重点。

陶行知在求真求善的同时,丝毫也没有放松对美的追求。他强调“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他提倡真、善、美合一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他的育人实践中,他在晓庄师范不仅开设了美育课,而且广泛开展了各种美育活动。

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内容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1)爱国主义教育。

早在1924年,陶行知就明确指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爱国,是陶行知德育的主旋律,是他德育的灵魂。他在《民族解放大学校》一文中提出学校虽大,功课只有一门,它叫做救国教学做。先生教什么?教救国。学生学什么?学救国。显然,爱国主义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中职德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家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德育方面,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强烈参与意识。

(2)集体主义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培养为国为民的人才,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提倡通过学生自治来培养,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形成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做人中人,培养学生团结助人的良好品德。

重视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利他利群”的团队精神,是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造就单个个体的各种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合力、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这样,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才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个人品德修养。

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在陶行知看来是进行私德修养。他认为私德是立身之本。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私德,陶行知提倡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进行严格训练,既要有整体的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具体的日常措施。在育才学校,他亲自制定了《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十二要》等规则,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以督促学生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

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也要象陶行知那样,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从身边做起,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对自己和身边人负责,再推而广之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结合学生的实际,更多地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4)健全人格教育。

陶行知说:“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这实际上要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在知、情、意,真善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德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我们应当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懈努力。

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躬身力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陶行知德育方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突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平等。他主张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具体的德育方法是:

(1)注重实践,在集体生活中培养。

陶行知德育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锻炼。他认为,培养“真人”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德育方法上,陶行知主张通过学生集体的文化生活、劳动生活、政治生活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他认为良好品德的发展,全靠着遇到了困难问题时,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一个问题,就增长了一层判断的经验。

现在,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陶行知的观点不谋而合。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加强实践性,通过组织有效的参观、访问及建立合理的规则制度来进一步突出实践锻炼。

(2)倡导自治,在自我管理中提高。

陶行知认为德育重在自治。他提倡的学生自治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学生自治要通过组织一定的团体来实施;二是学生自治主要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立法、执法和守法;三是学生自治的目的在于练习自治。同时陶行知指出,要防止学生自治走到另一个极端。“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管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陶行知教学生学会自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三自”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做人的责任感,这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客观要求。

(3)师生平等,师生共学共修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他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师生同甘共苦,就会形成相亲相爱的关系,精神融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生之间的隔阂就会被打通,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他还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并说不能向学生学习的教师就不配做教师。

陶行知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在中职德育的实践中贯彻实施。师生共同生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教师放下了“教师爷”的架子,平等待人,师生感情融洽,才能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从而打开学生思想的枷锁,养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民主风气;教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与学生共同遵守规章制度,有助于师生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德育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将道德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避免了传统德育中言行脱节的现象。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德育的重大贡献,也是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1.对中职生迫切需要开展生活教育

考察现在的中职生,我们发现他们在独立学习、团结协作、融入社会、创新奋斗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还较差,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职生的来源大多是刚刚接受完义务教育的中学生,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历来都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掌握,轻视对生活知识的了解;学生接受教育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鉴于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开展生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变得迫在眉睫。

2.按照生活教育的思想对中职生开展德育工作

在中职开展生活德育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中职生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推进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是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便一直积极地倡导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实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的具体做法是:校团委和学生会建立学生自治组织;明确自治内容。开展的自治工作主要有:让学生参与学校德育考核和两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的考核;食堂就餐执勤;学生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督;协助宿舍管理员管理宿舍纪律、清洁卫生、内务整理和安全监督;成立学生劳动礼仪岗,采用校园巡查的方式对学生出勤、佩戴胸卡、文明言行及乱丢垃圾的情况进行管理;策划组织学生活动,例如,学生组织策划的校园生活节、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SHOW舞堂”、“礼仪策划公司”、“十字绣社”、“善水逸舟工作室“、各种体育协会等等;继承陶行知当年创办育才学校时创办的“精神早餐”——定期有学生代表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讲话。这些做法不但体现了陶行知“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我校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的“三自”能力。六年来,我校坚持培养学生自治,在德育实践中实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2)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1939年创办的,在上海工学团实行。“小先生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教的资格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专有,而“小先生制”是教师与学生共有;在教的形式上,传统的教是教师的单项传授,而“小先生制”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的内容上,传统的教是教师的单项灌输,而“小先生制”是学生主动参与加上研究讨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我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的具体做法是: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上课时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查找、收集相关的材料;每节课先由值日小先生上台讲课,然后是30分钟的读书汇报,接着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之后开展讨论,最后是教师总结,重点梳理同学们讨论出的正确观点,并指出应当注意的问题。通过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即知即传”的互助精神,形成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格局。

(3)实施行动德育,用文明的生活塑造学生文明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进行德育的良机,也是我们实施行动德育的重要手段。例如,入学时的军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平时的生活技能比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温暖送给孤寡老人,把文明带给公园社区,既增长了阅历,又锻炼了自己。

在实施行动德育中,我们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力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养成教育”是把“双刃剑”,如不符合客观规律,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有可能成为“奴役学生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是陶行知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并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原理共同构成其理论体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套新型的、进步的、科学的教育理论,而且也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对搞好课程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创新教育体系、推进素质教育都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 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改 

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基本途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只有付诸实践,加以落实,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为此,实验学校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要分别开设“陶行知诗歌”“小小木工”“手工编织”等校本课程,很好地践行了陶行知“教育的根本变化是生活之变化”“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 的主张。实验学校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人类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变革,自然地引起了教学场所和时间的变化,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续,由学校向社会、家庭延伸,促使小课堂与大社会沟通,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亦确立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的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提出三项主张:“一是先生的责任是教学生学;二是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各实验学校努力构建师生、生生互动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继承和发扬了陶行知教学相长的传统理念,落实了“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师与生、生与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平等互动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当然“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差异性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各实验学校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以此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做合一”。“做”是实践,是探究,是“在劳力上劳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过程。陶行知在杜威“五步思维法”上再加一步“行动”形成的“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的“六步思维法”,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实验学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以“做”为中心进行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评价上,各实验学校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时时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 

二、 以“生活教育”理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只有不断探求新知识来丰富自己,才能把教学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新的信息。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同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他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追求的教育理念,无疑会给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以启示、借鉴。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生活教育运动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各实验学校为不断提升校长、教师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听专家报告、参观考察先进学校,申报课题立项、撰写科研论文,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成长,并逐步学会把感性的体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 

三、 以陶行知奉献教育的精神带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能够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爱生情感,才会任劳任怨地培育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陶行知还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 他诚挚启导教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放在大众的生 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种爱流露出去并完成它的使命。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昂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悲观失望、失去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狭隘的、庸俗的爱,而是一种广博的、高尚的、无私的爱。它既有慈祥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在赞赏成绩的同时,要告知不骄不躁;在容忍错误的同时,更要帮助其改正。 

学习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精神。求真求实是陶行知先生为人师表的风范,也是他向全体教师提出的要求。追求真理,培育真人。教人求真,培育真人,是教育的永恒目标。 

学习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先生的名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心中的大事就是服务教育事业。他认 为教育事业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更应该以此勉励自己献身教育,热爱教育事业。同时也要乐于服务教育事业。陶行知也说过:“教育者应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这里的“服务”与“贡献”精确地阐明了教师的职责,阐明了教师应有的道德准则,也是教师的人生写照。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9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近两年来,我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组织教师学陶行知,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生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明显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十年的辉煌”、“喜迎香港回归”、“喜迎澳门回归”、“爱绿”、“敬老帮扶”、“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室内操;香港、澳门回归时,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1998年起我们就开展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科研活动,各科老师就自己的本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在这一轮的教科研活动中,我校共开研究课、公开课112 节,向区领导及教育专家们开展示课15节,写出教科研论文36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区、市、省乃至部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以上表明我校教师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能力。大家普遍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运用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课标》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课改精神,是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我结合小学四年级语文,谈谈如何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生活具有教育作用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选择与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例如我在教授《人类的“老师”》一文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思考“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人们除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外,还向自然界学习到了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人类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学生初步明白了“仿生学”的含义,同时紧抓了“潜在课程”,渗透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领会“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始终坚持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察,他一直坚持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经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比如我在教授《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抱过你们的妈妈吗?”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不是为了学课文而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爱慕情绪。

上好一堂“感恩母亲”主题班会,通过母爱放送(展示)――回报母爱(倾诉)――母爱内涵(探讨)三个环节,针对“母爱放送”环节,通过摄影组播放抢拍的有关母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电影、电视收集组的代表上台展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感人镜头,图片收集组的代表展示几幅有关人类和动物的母爱图片,讲故事组讲述几个有关母爱的动人故事,采访组将采访到的真实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的四个形式,体会母爱的真谛,绘画组给母亲献上自己创作的画。

针对“回报母爱”环节,诗歌收集组为母亲献诗(《游子吟》、《妈妈的爱好》),唱歌组为母亲献歌(《妈妈的吻》),诗歌组播放一段Flas形式的诗歌朗诵等,倾诉对母亲深深的爱恋。

针对“母爱内涵”环节,围绕“狐狸的母亲在自己孩子长大以后把它们赶出巢穴,强迫它们独立生活这种做法对不对?你们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这一辩题展开辩论,体会母爱的内涵。母爱是为孩子无私的付出、母爱是给孩子成长的磨炼、母爱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开辟学生学习语文的新空间和新视觉,开启学生真切体验亲情的心扉。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和“爱”的内涵,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教育,教育与生活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意义,发挥教育的力量。同时,在教育中找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把教育推广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比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苏教版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且密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做有道德的人。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的世界,是用眼睛所观察到的,用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我们要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生活赋予了语文教学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使语文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理论知识生活化,才能在语文课这个有限的时空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才能完成“教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

[2]生活即教育――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