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十篇

时间:2023-07-23 09:37:20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1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视教育为快乐事业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陶行知,视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的陶行知,以追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为己任,毕生追求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王国。其师范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的理念已为大家所熟知,鲜有人论及陶行知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本文以陶行知生活语文教育思想为切入点,阐述其在识字阅读写作、语文教育目标和教科书选文等方面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一、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理论――生活教育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受到杜威实验主义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回国以后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基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他指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为生活教育制定了五个目标:提倡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人生存的前提是具备健康的身心,人生活的基础是积极的劳动获得,人学习知识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人的高级追求是诗意地看待生活,人生活的最高阶段是创造性改造生活。陶行知以人的生活发展阶段展现了不同阶段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是尊重生命个体、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是与新时代新课程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生活提供给人生教育不竭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生活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理想。以生活为教育本源是终身教育永恒不变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生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将“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他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实践中出真知。例如:种田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在水里学,在水里教。一切生活的教学都要如此。实践教学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实践是生活教育的必由之路。既然“做”是核心,那么如何“做”呢?当然不是盲目地做,不是随心所欲地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劳力而不劳心,是只做而不思考,更不用说有创新的想法了;劳心而不劳力,只会停留在想法层面,不能得到验证。所以,只劳力或是只劳心,都不是陶行知眼里真正的“做”,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是先有生活后有思考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告知我们要体味生活,关注自然,才能创造和谐社会。真正的实践是在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思考与创造,是用实践中获取的智慧反过来指导生活。教育的可行之法是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唯有培养出重视实践的人才,才能够征服自然,“天人合一”,营造和谐社会。

二、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蕴

1.识字阅读写作――生活语文教育的主体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想以此实现正义与自由的教育理想,而平民教育最主要的内容是普及识字。对于识字教学,他非常重视识字教材的编写,并最先提出了识字教材编写的检测原则,即“拿几百万字的书来检测,看哪一个字发现次数最多?其最多者为需要,其次多数发现者乃是次要”。编选最常用的字作为识字教材的主体,并在陈鹤琴先生《字汇》的基础上,亲自编辑了《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者,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都是平民教育的教学对象。他还研究规定了课时和教具,以《千字课》为例,全书共96课,要求用96天完成,每天学习一小时。要求采用幻灯和挂图等辅助教具。不仅如此,他还重视识字普及的成效,设立了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他事事躬亲,从教材编写到课时教具,再到推行机构的辅助,他甚至想到平民识字后,应让其真正体会到识字读书的乐趣,号召同道之人编写《平民周刊》、《平民丛书》、《平民职业小丛书》,旨在让刚刚识字的人可以读懂简易的文章。我们在偏远农村推行扫除文盲和半文盲的教育实践和陶行知一体化的平民教育,都是在追求人人识字、家家读书、个个明理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批判了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和教师权威中心论,认为传统教育“看不起小孩子”,或是“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用大人的想法要求孩子,拿大人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把大人理想当成孩子的理想,“小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多少家长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家长本身不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让孩子阅读,只让孩子以考试为目的去阅读,却从不引导孩子体会阅读的乐趣和真谛;让孩子写作,只关注应试作文技巧,从不引导孩子“言为心声”,观察自己真实的生活,倾吐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正是当今语文教育的缺失。陶行知提出“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不仅在民国时期极具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就是在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闪现着思想的火花,照亮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我们自己的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大宝库,在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倡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写日记,日记是每一个人一天心灵的写真,是学做文章的最好方法。每天不同的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写日记便“自然产生出活的文章”。做教师的“要做些儿童文学给儿童看,做些民众文学给民众看”。当教师的要积累生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今天我们也在倡导教师写“下水文”,给学生树立模仿学习的典范。陶行知鼓励教师每天写日记,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写的文章发表出来。教师关注生活,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写作,才能够做好“先生”。他倡导师生共同撷取生活的“活水”,用“活”的文字,写“活”的文章。当下我们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学习,脱离生活的实际,凭空臆造,最缺乏的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源于生活的写作。作文与生活相联系,是解决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唯一方法,作文与生活相结合,必然赋予文章新的时代内涵。

2.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生活语文教育的载体

民国时期陶行知就对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提出质疑。提出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为核心,封建时代和民国时期都是以认字和认句为中心。从前教科书的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国教科书的文字是依着三民主义的宗旨。但教科书仅仅是教识民权的字,不教如何拿民权;教读民主的书,不教如何做民主的事。教科书虽以文字为中心,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仅教几个字,仅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就再无兴趣,没有进一步的课外阅读做引导。教科书文字中心之过在于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陶行知对教科书一针见血的批判不仅适用于其生活的年代,纵然时光斗转,今天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师机械地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抓住标准答案,分数成为了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

陶行知倡导“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一句话,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以整个生活系统为中心,组成一个生活指导用书系统。他提出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拿生活为中心,让文字为生活服务,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这才能称之为教课书。生活教育是通过各种生活课程来完成的,生活的系列课程大致分为五类: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校本课程体系。他的生活课程体系为建国以后的学校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样本,为今天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依托三种标准来衡量:要有引导人动作(行动)的力量;要有引导人思想(思考)的力量;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创新)的力量。这与我们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宗旨确实有着惊人的一致。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对于课外阅读指导产生新的理解,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探险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只是一部描写情感的小说,更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更要增加孩子亲近自然和昆虫的机会。教师要体察名著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地思考问题。

3.健全人格的培育――生活语文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各门学科的设置目标就是培养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所以,语文学科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的培养最重要的载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一个宽泛的表述,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由教师体会、理解和把握。而当前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程更多地是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个性和人格的诠释与评价,或者说是很难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评价。陶行知的办学旨趣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他提出:“教师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简言之,教师和学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他倡导师生成为“有进取性的人,对于环境总想加以改造。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去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欣赏性地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无论是恶劣环境还是优越环境,我们不仅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最要紧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体魄。无论世事变迁,终要有大丈夫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目标明确清晰,研究知识和学问,就要让学生会观察、会提问,勇于求证和实践,锻炼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我们三维目标之“知识和能力”在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中更具体更有指向性。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最为重要的是具备探求真知的能力和积极实证的精神,这才真正诠释了我们课程目标的“良好个性”理念。对于“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陶行知更是诗意地理解为是要欣赏性地改造,是运用知识来改造环境,是追求和谐的气象。在20世纪初就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陶行知的目标中更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他提出了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大丈夫的精神”,是不屈服的意志,是独立的思想,是民族的气节,是耐劳的体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大公无私的容量。这样的情感培养目标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更易使教师在教学中提炼和升华,这样的表述会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中升腾起浩然的民族正气。

另外,陶行知提出了“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生活教育读书法。他认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读书是形式,其终极目的是用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书才是值得阅读的好书。他倡导辩证地看待书中内容。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不可以全信,有疑问的地方就要质疑提问思考。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抹杀了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生活教育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学会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读活书,活读书,让读书时刻与我们相伴,与我们的生活相伴吧。

――――――――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2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3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大胆尝试,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班上有一名学生对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中“微笑”这个词很不理解,认为:人死了应该是悲伤的,怎么还会微笑呢?在教学中我便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中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

无数实践证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取。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时机,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月亮湾》一文将农村恬淡美好的景色描绘的再好,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来说也很难引起共鸣,但当他们真正见到月牙一样的小河,闻着河岸上的桃花香,听着采茶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时不时和水中的鱼儿打声招呼,就会是另一种效果,在今后他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知道怎样描绘和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语言功底自然有所提高,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另外,一教一学的模式也缺乏自主性,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中提到教、学、做要统一。以往这种你来我往、你教我学的模式,师生之间交流反馈、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不利于综合性学习。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户外采风、主题演讲、经典故事改编话剧等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之中,达到视、听、说的结合。学生在自我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或者说是学生“悟”出来的,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的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实际的创造性活动逐渐得到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做学生通过对课外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天赋、审美鉴赏力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针对某一具体综合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此外,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真谛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寄情山水”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游历风景名胜,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然后,开展知识竞赛,也可以畅谈渴望去旅游的地方。在这样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老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和授业,至于解惑,如果老师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试问怎么可以做到解答疑惑呢?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均是处于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随声附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通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传和受的关系,而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师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之中共同进步。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4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其语文教育思想则是他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研究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将会得到更多收获,而且能够发现它在具体的实践中所迸发的光彩夺目的火花。

一、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论上的,他认为学习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他批判传统教育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语文教学中,他提倡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教学做合一”。[1]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但这创造的萌芽却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因为语文教学没有根植在生活的舞台之上。因此他提出了针对传统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二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三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学生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因此,教师要如其中所说,争做创造、开辟的教育家,做第一流的人物,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的沃土。

二、 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1.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语文教师明白,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

1.1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沟通,教学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范围,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时,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还原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如果脱离了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从而激活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生活信息组块。这样语文知识就通俗易懂了。

1.2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脑学习。所以,语文教师要构建“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跳出书本、跨出课堂、走出校园;学生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学社会生活知识,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2.以创造论,构建创新教学观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号召,语文教学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在语文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六大解放”。

2.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小学课本中精心选用的课文中,有很多给小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往往会消耗学生想象的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多读,养成边读边想象的习惯。让学生自由地在想象王国中遨游,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语文知识是一样重要的。

2.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脑使用比较多,而双手仅仅是举手而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的双手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呢?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动起手来,往往能起到“ 它山之石可攻玉 ”的教学效果。

2.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儿童的眼睛是纯真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去伪求真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堂氛围,不能盲从教师,迷信教材。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板书有错别字时,应该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教师不能顾及自己的尊严去呵斥他们,应该对大胆提出错误的同学加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2]

2.4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的机会多了,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但课堂上学生问的机会并不多。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问的习惯。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2.4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扩大眼界

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囿干课堂,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比如上语文实践活动课时,就应该让他们在大自然、在社会里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带领学生到街上、商店前的广告标语中找出错别字;带领学生去春游、秋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6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干一点他们高兴的事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5

【关键词】教育思想 小学英语 农村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一生投入在教育事业中,创造了大量的教育财富,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陶行知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之85%,农村教育尤其关键。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发展,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处理好农村问题,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一切都只是泡沫。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2001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重视农村教育,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对于农村教育特别是英语教学具有指导实践作用。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渗透到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

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学先以德育为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想要成才,首先得成人。古语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本句我们不难理解,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本性,对以后的成长终生受益。所以说从小学开始抓德育工作至关重要。任何老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都有一种教育学生做人的义务,而且《小学德育纲要》也同样指出:“各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农村的德育工作很复杂,问题多,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非常欠缺。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的教育是个问题,这是摆在我们所有农村教师面前的一座大山。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老师的我在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和在面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悟出的道理就是:英语教学固然重要,但远远比不上教他们做人重要。在各项教育教学中教学生做人最为重要的。这本身就是德育为先的原则。如果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各项常规都能做好了,那么对于学生的教学就应该变得更为轻松些。

我们在英语课堂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明白某个单词什么意思,怎么读,更应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东西,让孩子在学习知识中,体会到人生价值,用所学的知识去服务于社会,做一名有抱负、有目标、素质高尚的人。

在陶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那不仅能直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技能,而且对学生人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

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予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

1.组织教学不能仅流于形式,要符合教材内容

在6B课文unit3中。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我特意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公交线路图。运用之前学过的一些单词标出某地,在学生们未了解本课内容前先举出两个人Jack and Helen,老师分别扮演两人物。通过老师的身体动作以及表情语言,让大家知道“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图画把之前所学的建筑物以及几个词组一并用上进行复述,同学们不仅复习了之前的单词和短语,又能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学生的积极参与,锻炼了实际运用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从而体现了陶行知的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做的三者统一。

2.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做合一”

2010年,我县率先通过教育现代化验收。城乡之间在硬件设备上基本达到平衡。在农村中小学,每班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在这大好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待英语教学课堂精心设计准备,发挥出它们的优势,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外语教学用具及设备不断更新,从一开始的实物、图片,到后来的录音、投影、幻灯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取之不尽的口语练习,锻炼了学生口语,使一堂枯燥的英语课成为师生双方都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功能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学做”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亲相爱的朋友关系、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各负其责的合作关系和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到“行中求真知”的教学目的。所以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老师应该爱学生,用爱感化学生,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为主。对待学生不以优劣之分,要一视同仁。我在六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曾有一名后进生,我时常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讲课文内容,告诉他一定行,鼓励他不要害怕英语,经过我长时间的努力,他的英语兴趣有了,成绩也明显的提高了。像这样的情况,通过阅读陶行知的文章,我深刻的感悟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首先得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用一颗爱心去教育每一名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英语教学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如何成功地组织好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不断学习,涉取新知,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因势利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学生越少感到教育意识,就越能发挥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无痕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的熏陶,往往不能像学习语文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是一种内在、深层的、个别隐藏的。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中,与语文知识融二为一,实施无痕德育。下面就无痕德育实施的原则进行探索。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个性化阅读的不断推进,不论是主流思想,还是非主流思想,各种意念并存于小学生的思想中,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所以,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加之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偏离的思想成为重点。倘若只是做抽象的说教,学生认可,也许仅仅是表面上的,而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思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理解思想问题。

二、批文入情,因势利导

“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好的德育素材,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借助材料,把德育融于行文中,把情感纳于文字中,犹如春风化雨,在悄无声息中,因势利导,让学生受到教育,获得德育熏陶。

三、以小见大,联系生活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并在实践中自然流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课文去熏陶学生情感,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挖掘学生中细小的事件、举动,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如,课文《去年的树》教学中,对树与鸟的友谊,我对学生说:“大家看,小鸟和树他们俩相处的多么融洽啊,感情多深啊。”课文学习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听说练习。让学生明白:要珍惜友情,更要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7

关键词:陶行知;语言课程;幼儿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晚清闭关锁国,教育落后的背景之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他所提出的教学理念,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并且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教育现状,对后世幼儿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无疑是非常先进的,即使放置在现今的时代,仍然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本文就将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幼儿教育的启示出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爱的教育”:为幼儿创造温暖的语言环境

“爱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爱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的有效,更加的充满情感。”①

(一)爱的教育思想简介:创造爱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有一句关于教师的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由此可见,学会认识欣赏自己的学生是多么重要,因为他们当中说不定就会有后世所传颂的“瓦特”、“牛顿”、“爱迪生”。”②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满天下”是他一生所恪守的教学原则。爱是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在幼儿教育当中,老师给予幼儿的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分。在进行语言教学之前,幼儿教师和教育机构应该用爱为幼儿提供温暖的教学环境。不允许对幼儿进行体罚,不允许对幼儿进行谩骂,这是塑造一个温暖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几岁的小孩子正处在最为天真的年纪,十分的爱打闹、玩耍。假如教师强制性的给他们灌输语言知识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才能够为他们学习语言课程之前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二)爱的教育语言学习案例

而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要践行陶行知“爱的教育”的教学思想,就应该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五六岁的阶段,他们渴望被老师认可和肯定,老师的鼓励会给予他们非常大的学习动力,获得极大的自信力,这样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言课程当中去。在我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有一次在上语言课程的时候,班里进行了一次语言竞赛,说出最多物品名称的一队获胜,获胜的一队可以得到小红花的奖励。然而输的那一队当中,有一个小女孩也想要小红花,被我拒绝之后,她又哭又闹。我耐心的安抚她,跟她讲道理说,’你没有回答对问题,所以这一次没有小红花。但是假如你下一次表现好的话,老师一定会给你小红花。老师相信,你这么棒,只要课后将老师教的复习一下,下次一定能够拿到小红花的。她听完之后,不再哭闹。在下一次上语言课的时候,她果然积极地回答了问题,得到了她想要的小红花。

(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树立正确价值观

幼儿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因为幼儿教师,应当呵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给他塑造有爱的温暖的环境。但是教师给予学生的爱并不是溺爱,教师不能够一味地纵容学生,没有原则,这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但也不是去苛责学生,长期的批评学生。教师的严格应该建立在爱的前提上,只有在教学当中尊重幼儿,宽容待他们,才能够为他们学习语言,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爱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幼儿,也会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人,这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也为他们塑造好的价值观,也就是以爱待人。

二、“生活教育”: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语言教育

“陶行知推崇的生活教育思想理念是一种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幼儿教学理论,体现出陶行知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方面呈现出的前瞻性”③。

(一)生活教育理论简介:生活与教育的整合,生活中挖掘教学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指的是,教育应该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而生活原本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孩子在生活当中本身就能够学习到知识,也就是说生活其实也具有教育的功能。要在幼儿语言教育当中推广生活教育的思想,就必须将幼儿语言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继续沿用传统的幼儿语言教学理念,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创造能力和独立说话的能力。因此,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幼儿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独立的意识,而且可以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极其核心的内容,其中强调着需要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将生活的知识融入到教育之中,借助生活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发展,并且以教育激发幼儿园的美好。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在生活中处处能够看到教育内容,而教育中蕴含较多的生活元素,将两者融合,有助于培养个体知识运用能力,使个人将教育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同时将生活引入教育中,便于个体理解教育内容,进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生活经验与语言教育结合:语言教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当中去呢?首先是应该将教学知识生活化。也就是说,在幼儿语言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选择贴合生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现实生活当中见过的事物更能够引发幼儿的共鸣,小朋友们好奇心非常强,如果能够选择他们在生活当中所经历过的事情,所学习过的语言,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参与度更加的高。就比如说,教师在教导幼儿认识日常的颜色时,就可以在班上寻找各种颜色,甚至可以在小朋友的身上指出不一样的颜色。引导小朋友们自发的进行表达,比如说小红桌子上摆放了一个蓝色的文具盒,小明的鞋子是白色的等等。这样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加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并且有利于提高他们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之前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作为教学的核心,注重核心理论的发展,而忽视幼儿的培养,不仅仅能够使得幼儿不再被动的接受,而应该让幼儿在生活之中学习到相应的理论。围绕教师开展有突破性的发展。导致部分活动能够围绕着幼儿思维能力以及使得幼儿在自身在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变革以及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思想是传统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多余培养幼儿自身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能够促进幼儿的多种能力的发展。

(三)激发幼儿主动性,锻炼语言能力

总结来讲,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应用于幼儿语言教育当中,就能够激发他们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词汇储备,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这与当前幼儿教育新课改所提出的幼儿教育要求是相符合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需要不断发现以及挖掘生活之中的显性以及隐性的现象,将这些生活元素融入到教育以及幼儿的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充分知道教学知识以及生活的相互连接的可能以及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生活化的教学以及发展的方向。比如,在小班体育活动《变戏法》,教师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层层递进以及深入。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小鱼来了,小鱼是从何处来的呢?谁来示范告诉大家呢?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便打开了,有的孩子学着摆动怼小鱼游动,有点孩子一前一后学着小鱼的尾巴游动,孩子的内心存在着很多的幻想以及想象的内容。

三、“实践教育”,在幼儿学习反馈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自主说语言的机会,教与学相结合

(一)实践教育思想简介:集体活动中实现教学合一

所谓的陶行知实践教育的理念,指是在集体活动中实现教学合一。所以教学合一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幼儿积极的参与学习。“幼儿教学活动不能只让孩子自主学习,也不能让教师完全代替学生思考”③在集体学习语言的教学活动当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互动,能够塑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当这个语言环境处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之时,比如说教师将孩子带到大自然当中,或者是带到与其他人接触的环境当中,让孩子与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之中,就能够激发孩子主动的语言社交能力。

(二)教学合一,幼儿主动参与语言课程实践

比如说幼儿教师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教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任务,让小朋友们去采访一下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可以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说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让孩子围绕这些主题去和家人及朋友进行交流。这就能促进孩子与其他人交流的次数,达到提高他的语言能力的目的。孩子们在生活当中肯定见过了记者进行新闻的采访,他们可以学习、模仿新闻上的记者,来进行采访。对于带有原有的生活经验的活动,孩子们无论是参与度,还是热情都会更加的高涨。同时,孩子们一般对于做小记者这种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兴趣。因为小朋友们对于家人或者朋友十分地熟悉,有利于克服紧张感。一些腼腆的幼儿,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进行好这项活动幼儿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幼儿的学习过程在集体生活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容和作用。每日的生活的内容也应该是幼儿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过程。幼儿需要不断的反复学习如何饮食,如何盥洗,如何散步,并且对于学前幼儿而言,幼儿需要脱离生活,感受到交际之中的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感受到轻松与自然。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生活学习、快乐成长的宝岛。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领悟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其主张的理念是生活是用来教育的,所以生活与教育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认为教育的主导者是生活,只有从生活出发,教育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令孩子们以生活的角度出发学习新的知识。

(三)帮助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学习效率

“陶先生的理念表现出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占有主要的地位,教师应该有责任让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④总结来讲,实践教育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激发他们的我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教学合一的原则并不是仅仅指让幼儿去学,教师也要承担一个积极引导,努力教导的角色。如果想要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仅只靠幼儿自发学习是没有用的,有教师与幼儿相互合作,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互相配合,才能够收获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幼儿教育当中,因为教学对象——幼儿的心理和性格的特殊性,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责任要比在其他教育阶段要沉重的多。教师需要积极地去引导小朋友,了解他们的性格,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顺应他们的性格特征,抓住他们对于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理,才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当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配合得异常完美的时候,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达到最高,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借鉴的宝贵资源,对于幼儿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因此,在新课改的环境之下,幼师积极学习“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教育原则,探究他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而且需要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在语言教学课程当中进行实践。并且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正的融合到幼儿语言教学当中去,才能够提升幼儿学习的效率,塑造高质量的语言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彩琴.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

[2]蔡桂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成才之路,2020(12).

[3]薛雯月.浅谈陶行知对当下幼儿教育的影响[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8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启示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简要介绍

虽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理论与教育方法并不具有系统性,但从叶老的小说、文章中都流露出他对教育事业的关心。而对教育启发最深刻的论断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所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进而使得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不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与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思想从“无为”达到“无不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管理与君王对国家的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同性。而无论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还是“‘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使班级或使国家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时小学语文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从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担任本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之外还担任着班级管理的工作,因此,不仅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探索,还应该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进行管理方法的改进。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独树一帜,对小学班级管理的认识也存在不同见解。从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上来看,依据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学习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可以f这种教育思想一直都是我们在新时期课改中一直追求的课堂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启示

那么如何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相融合呢?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改有什么样的发展启示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索。

(一)使学生逐渐形成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老师说,学生听”,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学习的方法。我们以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三个和尚》的教学为例,《三个和尚》讲述的内容是我国儿童都熟知的故事,因此,在文章的理解上难度并不大,学生能够做到对故事情节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对于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仅仅是将结果告诉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依然是处于被动地位,而如果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描述甚至是故事情节的表演,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是非对错进行自我感悟,就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

(二)使课堂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与“被教”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做到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也就无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目标。要想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目标,教师就应该尽量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尤其是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探讨时,教师不应该对该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叙述,也不应该简单地对任何问题进行“对”与“错”的评价,而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使课堂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而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的表现,以及如果“你”是第二个和尚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第三个和尚你又会怎么做?教师就可以将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讨论。

本文以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启示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学习意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健.科学性是中国语文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标志:纪念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9

关键词 小先生制 艺术高校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体,师生关系简单而单向,知识的灌输仍旧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艺术高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英语学习热情不高,加之被动地学习,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发掘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 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对有效构建艺术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1 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内涵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上海工学团,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并从实践中总结了“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的方法,创立了“小先生制”。①关于“小先生”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并不是只能作为学问的接受者,同时可以当“小先生”,即向其他人传递学问,并且有义务去进行学问的交流、互换和传承。

因此,“小先生制”的提出可以认为是陶先生在教育普及方法所做的一个重要创新和发展。这在当时遍地文盲的旧社会的扫盲、普教、治愚与治穷中开了先河,也真知灼见地指出了大国穷国普及教育的方案、原则、方法。②更为我们今天艺术高校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迪。

1.1 推行“小先生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从小开始,就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如果仍然施行这种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必然流于表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让学生成为小先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推行“小先生制”,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

大学阶段,英语课程内容的知识量突然加大,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相对自由,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不能快速地转变和适应这种大学生活,课堂上只能跟着教师的课件进行内容复制,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经常出现投入大量时间却效果很差的情况。

通过推行“小先生制”,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先生。课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讲解和展示。课下,学生在准备讲解内容时,就需要独立地查阅大量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1.3 推行“小先生制”,可以培养学生“即知即传”的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往往需要组员们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在准备讲授内容的过程中,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培养了他们 “即知即传”的意识。

1.4 推行“小先生制”,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良性师生关系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陶先生的“小先生制”同样包含了这样的思想。陶行知坚信,人具有理性,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因此他对人抱有基本的信任。在谈到儿童教育时他曾指出:③“应该‘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所以教育者必须向儿童学习,‘不拜儿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

2 推进陶行知“小先生制”有效构建艺术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是叫小孩教小孩,小孩教成人,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小孩子能做先生,做先生不限定师范毕业。“即知即传”是“小先生”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用自己读的书教人,一面温习,一面把学问传给他人。小先生的职务不但是教人,他们的职务是教人去教人。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去分析,把握好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度,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鼓励。

2.1 积极开展“小先生自主实践”活动,让“小先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课堂教学中更要重视挖掘与生活特别是与学生专业有实际联系的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小先生”利用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与其所从事专业形成良性互动,在养成“学以致用”好习惯的同时发扬“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精神。

具体实践1: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在进入第二学年后,会选取不同工作室进行专业方向的系统学习,最终成绩由专业课教师就其所交作品评定。于是,笔者给出参考模版,尝试让学生们选取自己最满意的专业作品进行英语介绍。当笔者布置了这个作业之后,学生们体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广泛地收集相关专业词汇。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最终,以英文小文配图的形式上交了自己的作品作业。这次“小先生自主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学习热情,课下学生们百分百地投入,课上听得也异常认真,学得轻松、快乐,每个人都有收获。

2.2 鼓励“小先生”上讲台讲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通过上次“小先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成功尝试,笔者与其所在英语教研组决定鼓励“小先生”上讲台讲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实践2主要采用了课堂中插入的形式。开学初,老师为学生拟定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学习题目,再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各组组长带领小组按照之前拟定的时间表进行课上20分钟的课件讲解和展示。让讲台上的学生展现其思维过程,其他小组学生评判其思维过程,实现能者为师,人人有才。通过倡导“小先生制”,设立多种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⑤“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自古以来,小孩是在教人。但正式承认小孩为小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这正式的承认,到现在,还只是限于少数的实验学校。我们必须使大家承认小孩能做教师,然后教育才能普及,小孩的本领是无可怀疑。我们有铁打证据保举他们做先生。”通过这两次对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自主实践,学们生自己钻研专业知识,收集英语词汇,尝试翻译专业材料,并勇敢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这样既增加了对英语学习的实践,又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

3 推进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效果及思考

3.1 效果

通过推进陶行知的“小先生制”,重视艺术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重建。“教学相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绝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通过在笔者所带班级的实践中,学生们普遍认为担任“小先生”,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认真准备和展示,获得成就感,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激发了英语再学习的热情,同时更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2 思考

思考1:推行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教育思想, 能克服教师英语教学的单一性,学生学习的盲从性,优化教学过程,丰富课堂管理。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进了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相互评价,不断地实现和完善自我,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2:鉴于推行“小先生制”对艺术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诸多辅助作用,如何在现行教材和实际专业中架起一座桥梁还需深入研究。

总之,我国艺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走教育自主创新之路正是做好这次课改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妨以陶行知的“小先生”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小先生”实践活动,鼓励“小先生”上讲台授课,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判,实现能者为师,人人有才;倡导“小先生制”,设立多种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注释

① 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国教育思想史专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② 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③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

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篇10

作为民进的会员,我对杜军并不陌生。她是北京基础教育界颇具影响的人物,曾获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等称号。又是全国青联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民进北京市东城区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2006年1月,杜军走进黑芝麻胡同小学,担任校长。这是一所传统与现代合璧的学校,西面是现代化的教学楼,东面是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一校两址使这所学校既有古老的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化的气息。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杜军就向大家亮出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愿景:“因我的存在使师生快乐,因我的存在使学校品牌更亮!干在黑小!爱在黑小!奉献在黑小!”

思路归思路,愿景归愿景,如果没有实现愿景的路径,也是难以兑现自己的承诺的。如同面对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知道里面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如果没有打开宝库之门的咒语,也是难以真正得到这些宝物。其实,这个时候,杜军已经成竹在胸,已经拥有打开黑芝麻胡同小学之门的咒语。那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先生的弟子方明老的亲自引领下,杜军在1999年开始走进陶行知的教育世界,开始懂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想,开始接触“爱满天下”“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经过咀嚼消化,这些理想与理论逐渐在杜军心中亮堂起来。所以,来到黑芝麻胡同小学的时候,她已经清晰地把握了打开这所学校之门的咒语。

于是,2006年5月,学校启动了学习陶行知教育著作的仪式,为每位教师发放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军亲自做了首期“学习陶行知”的导读讲演。

于是,2006年10月,学校举行了“纪念陶行知诞辰115周年暨黑芝麻胡同小学创造教育启动仪式”。杜军在仪式上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撒创造之光,播创造之种,浇创造之水,施创造之肥,生创造之根,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植创造之林。而学生则应该吸创造之光,饮创造之水,食创造之粮,长创造之智,做创造之人。

于是,2007年10月,学校举行了以“在行知路上享受创造的快乐”为主题的文化庙会,展示了学习“创造教育”一周年的成果。方明老和全国陶研班的骨干参加了活动。

于是,2011年4月,学校举行了以“追随陶行知 学做教育家”为主题的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暨学校开展创造教育5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师生共忆陶行知故事,共讲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路历程,共诵《黑芝麻胡同小学创造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