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十篇

时间:2023-06-25 17:17:03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1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这是他贯穿于整个生活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不仅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德育的改革与创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个性和实现社会化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们思想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就我国现当代的德育工作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往往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把实现社会化看作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把发展个性视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要求青年做到“无私”、“忘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突破了原来的思想禁区,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体制的这一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经济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关心生产、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为赚钱而不惜损害他人及公共的利益。上述两种价值取向,两种价值观念,使我国当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学校教育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否定物质利益和个人需要,又必须引导他们不仅仅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他人,注重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因此,如何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需要与精神方面的需要结合起来,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德育工作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的关系问题上,陶行知基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代价值观原点问题的答案。他坚持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论统一观,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中国现代德育的价值观。他认为,我国古代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人的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其结果必然造成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侵害,对个性发展的窒息。因此他批判旧的封建教育是“以天理压迫人欲”,使人变成工具,尽失独立人格,从而使人的才能、志向得不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它片面突出了人的个性,将其变为社会的对立物和他人的对立物,形成以个性为本位的道德教育观。因此他又排除西方人本主义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教育任务,并且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化,不仅不与人的个性发展矛盾,而且“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

陶行知把人的个性发展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看作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类交往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现实生活对国家、集体的综合实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理性必须指向未来,道德必须考虑社会,纪律必须顾及他人,文化必须善于创造,不管做人或是做事都需要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陶行知强调实现人的社会化,要求人们不仅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本领,更要修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德,在人才培养上,反对培养“人上人”,主张培养“人中人”;在价值观念上,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文化为公,知识为公”,把个人从属于社会,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些观点与当今全球化时代公民应具备为全球利益和人类生存的类意识和类观念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当然,陶行知强调实现人的社会化,并非否定发展人的个性,而是认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练好本领,更好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这样的文化主张又符合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发展个性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这是现代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二、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真善美是陶行知执著追求的德育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永恒主题。现代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善美的人。《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际教育委员会也曾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这些培养目标不难看出,现代教育蕴含着现代人生观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理想愿望。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真谛。在他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德育中有着深刻的涵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他主张德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政治上刻意追求真理,使他们的个性日趋完善。在教育内容上,以真理育人;在教育态度上,以真诚育人;在教育主体上,以真人育人。他对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坦诚和无私奉献,使学生 在灵魂深处“建筑人格长城。”他要求学生把自己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人民大众利益结合起来,了解社会,热诚为社会大众服务,勇于牺牲自我。同时,处世应变必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陶行知所阐述的“真善美”与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并且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符合现代人生观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实体来说,要求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者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人的社会价值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一个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不仅指身体、精神、伦理、情感和感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是指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的一致。而要塑造这种具有整体人格的现代人,就要采取求真、求善、求美有机的内外环境稳合的教育方式。因此,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三、知情意行合一是提升现代道德和精神的主要方法。

德育归根结底是把德育内容内化为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而德育内化是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独具慧眼,坚持“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提出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不但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更为提升现代道德和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认为:“知情意行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在感情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陶行知对“知情意行合一”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这样几种德育方法:1、在行与知的关系上,先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行动产生理论,理论指导行动。因此,学而知之、思而知之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行而知之。陶行知抓住了由行到知的转化,从而完成了知行统一的德育过程。2、情感是促使知识转化为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催化剂,情感来源于认识,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缺乏理智的感情冲动。陶行知所说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于工农大众的真情。3、“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实质就是信念与行动的统一。陶行知要求学生树立理想社会的信念,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理想,在行动上则应有服从社会与大众的自我牺牲精神。4、在追求真理的行动中,培养人的意志。陶行知提倡的意志教育,不是培养只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意志,而是培养适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2

一、勇当主人――培养积极态度

幼儿犹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希冀和光芒,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陌生而神秘的事物充满好奇,思想幼稚单纯,正是人格塑造的绝好机会。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主人教育”中提出:“小孩子是国家的小主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为了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态度,我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主人意识,让他们勇当小主人。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只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如在“现在我当家”角色表演中,我说:“谁愿意扮演小主人和小客人?”许多孩子争相举手。我只向他们简单说明表演的要求,其他也没有多加指导,没想到他们的自主发挥得出乎意料的棒。扮演客人的小兰和小明敲门说:“请问这是小敏家吗?”扮演小主人的小敏微笑着说:“是的,请问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有什么事吗?”“我们是你妈妈的朋友,今天正好路过这儿,顺便来看看你妈妈。”小兰回答道:“哦,我妈妈刚刚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你们进来坐会儿,先喝杯茶。”小敏边说边去倒茶。“叔叔、阿姨,请喝茶。”小敏给客人递上热茶,“谢谢!小朋友,你真懂事!”小明边接过茶杯边夸奖。“不客气,爸爸、妈妈不在家,现在我当家!”小敏自豪地说。真是人小鬼大,没想到他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表演大方自然,真是个不简单的小主人。

在平时的音乐、手工、绘画等活动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当学习、活动的主人,将活动时间留给他们,将展示表现的机会让给他们。我只是在旁边欣赏鼓励,适时助他们一臂之力,推动他们进步,促使他们形成“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互为感化――培植健康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幼儿的情绪变化是无常的,我们要培养他们适度的情绪反应,形成他们尊重、关爱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互相传染感化的,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感化学生,也可以幼儿之间互相感化。

小兵的爸爸是一个残疾人,父母离异后跟爸爸生活。许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甚至还有人笑话他没有妈妈。这样的境况让他万分痛苦,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自我封闭。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找小兵谈心,企图温暖感化他,但是我的努力没有能够融化他那冰冷孤寂的心。于是,我想到依靠小朋友们的力量。我找来几个班上的活跃分子,说出我的想法:“小兵的爸爸残疾,家境贫寒,又没了妈妈的关爱,你们每个人都有温暖的家庭,天天幸福快乐,可不可以把你们的快乐和幸福与小兵分享,让他也能开开心心?”“老师,小兵很可怜,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可爱懂事的孩子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课后主动接近小兵,和他聊天,拉着他到室外一起玩游戏,有些小朋友还将自己带来的牛奶、糖果分给小兵品尝。小兵有了朋友,不再孤独,脸上有了笑容,集体的温暖终于让他冰封的心灵融化。

集体的力量无法估量,没想到孩子们的作用竟然比老师还要厉害,我们应多依靠集体,在集体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感化,以情移情,用爱传爱,培植每个人的健康情感。

三、生活历练――培养坚强意志

陶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即教育,我们应以生活为源泉,让幼儿在生活中实践历练,使其脆弱的意志变得坚强健实。

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的最佳途径,比说教来得有效。我们要让幼儿亲历实践活动过程,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学会克服缺点,自我调控,增强他们的耐挫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力。我经常组织幼儿开展郊游活动,带他们到学校周边的农庄去观赏游玩。游玩过程中,我不仅给他们介绍花花草草、农田庄稼的名称、用途等科学知识,欣赏领略自然风景,陶冶美好情操,还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训练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力。我还组织他们到幼儿园邻近的一些大型公司去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些大型机械,知道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功能,而且见识了工人师傅的辛劳,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感悟到科技的魅力。在此过程中,他们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意志。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蕴含了对生活和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我们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语言生活化,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也能使课堂充满情趣,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人版九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考虑到过于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在新课开始我就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深圳的夜景、风光等图片,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小张在我国知名企业扬子石化集团工作、小李自己经营一家书店、小王在一家韩国人创办的电子公司上班。让同学们说说这些人的工作单位各属于何种性质。用生活化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我们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要让生活化的材料、生活化的情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动画片《快乐星球》的插曲《小小少年》的flash动画,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学生一下子从动画中小小少年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激起了情感的共鸣,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教材内容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表达。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生命只有一次》的学习中,我结合一位花季少女跳楼自杀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这位少女离开了我们,她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警示?有的学生说:自杀不仅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给自己家人、同学、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的同学说:每个人不能简单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在热烈的探讨中,学生懂得了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应用,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中,教材通过一些案例,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而变得更加生动与简单。

“感悟成长”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小红、小红妈妈、男同学三个角色,小红妈妈因为是男生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而偷听了电话,并偷看了小红的日记。小红非常生气,跟妈妈大吵了一架,说她犯法。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真实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烦恼,关键是要学会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会全身心地投入。

在学习完“好习惯受用一生”后,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对同学们的好习惯、坏习惯任选一项展开调查,并简单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对习惯的影响进行分析,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4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核心含义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中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的生活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生活便受健康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伴随个人生活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既是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陶行知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抱着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创立了争取大众解放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其中,他特别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愈大。可以看出,陶行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实,生活中处处都需要道德,比如社会公德便是最基本的道德,一个人只有遵守最基本的生活道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有序,人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他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提出“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社会既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也就是说教育是人的生活需要,是为了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说:“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他指出,我讲的是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坚决反对旧教育,而且把德育看成教育之首。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才能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发达。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以往的唯心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的教育实践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这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力未曾有过,也是近百年来中国近代史所没有出现过的。陶行知在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不仅从新估价了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还肯定了活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陶行知重视在“生活教育”中道德的获得,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陶行知还指出,“教员的天职是变化。”它经常说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充分肯定教育在道德获得中的作用。陶行知反对传统的旧教育,认为传统的教育忽视行为主体,不尊重行为主体。陶行知指出:“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这条路线前进,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重视儿童在生活教育中道德成长的地位,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不仅如此,陶行知还提倡教育者要走进小孩的队伍里去体验后才能为小孩除苦造福,才能为儿童谋福利。他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的,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高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他从王阳明的知行学说中领悟55到行动对教育活动强化生活能力的作用。他说 :“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到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下转第30页)(上接第12页)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哪里遇着困难,当然是在活动中。活动越多,遇到困难的机会越多,解决困难的机会就越多,所以,陶行知明确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式。”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5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再高深的学问,再强大的本领,也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陶行知先生在人民教育事业中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为国为民为教育工作奉献了一生,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丰碑,他倡导的“以德立教”思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

一、陶行知“以德立教”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师德是立教之本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政治、法纪、思想等各方面的优良素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职业也寄予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师德是立教之本,可以说,师德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工作者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的思想,对民族的未来与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的“以德立教”思想?ο执?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以德立教”思想贯穿于整个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德立教,他穷尽毕生精力,奉献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一座丰碑,铸造一代师魂。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例如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师德的体现。师德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师德要正师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高标准师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自身形象,锻造新一代师魂,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

(二)爱学生是师德的至高点

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一门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是理想是追求,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根本。爱是教育最基本的展现。教师对祖国、对民族、对教育事业、对未来的爱,就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上面。爱的形式,就是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表现出来的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爱也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师爱应该建立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它是在教师严格要求之下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师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通过爱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陶行知先生称学生为“爱人”,他认为爱和教育是天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爱学生,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爱教师,教育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学院的时候就强调一个爱字。他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爱学生,爱真理,爱教育。他的“以德立教”思想就是爱的体现。陶行知先生为学生付出了深厚而无私的爱,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这是师德的至高点,当我们达到陶先生“爱满天下”的境界,我们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教师传授知识,并不是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师能诲人不倦,学生才能学而不厌。

二、陶行知“以德立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爱岗敬业、忠诚教育

爱岗敬业、忠诚教育是教师始终坚守的信念。教师应该对现代教育工作的意义、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教师要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智慧潜能的开发,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与情操。教师要关心鼓励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于家庭矛盾、经济贫困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照顾关心,时时刻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给予他们集体的温暖,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能及时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文娱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树立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能从事精神劳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飞跃,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和挑战精神,要与时俱进,勤奋学习,才能闻道在先,为人师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信念。他强调真理来自于实践,坚持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勤学,就难以要求学生好学。陶行知先生本身是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典范,他对待学习孜孜以求地钻研,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引导着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德立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成为他们的合作者,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是善于创新的艺术家。这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陶先生说:“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重任,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陶行知“以德立教”思想的现实践履

(一)尊重规律,勇于创新

将道德、艺术、科学、文化融入教学工作中,坚持“文道统一”。教师要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从众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中提炼精髓,经过精心的设计,有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尊重科学规律,实现科学化的教育,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l展,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取得社会效益。讲究科学,是现代师德的应有之义。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弟子,便是教育最大的成功。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师生互补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队伍是一个集体,如果大家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则整个集体都会进步,如果只顾个人私利,则会动摇集体的根本。陶先生的“以德立教”是一面镜子,能照到自己忽视的方面,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从情感或体验的角度把握德育知识,在安排教学活动时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是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渗透法德育教学是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这种办法比任何牵强空洞的说教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跟学生接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安排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二)善于合作,乐于合作

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注重现代教育的集体协调性。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具体到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设计能引起这些90后大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内容,可以考虑在主题班会中添加一些青春欢快的元素。要求学生生活自理,同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家长要努力配合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里也保持文明行为的习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关系,才能出现一大批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全体教育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合作能使教育充满力量,能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塑造自身,以身示教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至关重要,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教师形象包括了高尚的人格、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仪态,这些需要教师从细微处着手锻造,自内而外地对学生产生感召力与亲和力。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都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呈现出风度美、人格美、仪态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的一生也是这么做的,他放弃了个人成功的机会,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他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要学习陶先生的奉献精神,树立新时代教师的美好形象。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6

关键词: 教育思想 爱的教育 创造力 师德

从浅显的教育小故事到精辟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让我们在平时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感悟到教学工作的真谛。

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爱”:爱孩子,爱人民,爱祖国。爱的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爱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服务。

从中我也认识到:爱的教育不仅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心理基础,而且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动力。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陶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高官厚禄,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下乡来,住在牛棚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有人说,陶行知是傻瓜,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损己利人,真是傻瓜。陶先生作诗乐观自信回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陶先生还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师爱能建立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爱优生,更要爱“差生”,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爱的教育,助力教师的师德建设

(一)什么是“师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实施爱的教育,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二)关爱学生促进师德建设

关爱学生既是师德建设的要求,又能体现教师“师爱”品质的内化。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认真执教,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成就。智慧和爱心的成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简单来说,教师在付出爱的过程中也收获了爱,内化了爱。关爱学生正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和内在要求。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采用这种方法能逐渐建立起“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三)友爱同事促进师德建设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结”、“同心协力”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人才幼苗之培植”的任务。陶行知用过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即把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比作塑像,指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的重要目标。教师更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沟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坦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能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四)自爱促进师德建设

自爱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师德高尚,教学基本功扎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到近代陶行知更是倡导终身教育。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是人的本性反应。处于现代社会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教师在这种形势下更要自我教育,不断学习再学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与时俱进,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要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关于爱的教育思想,内涵很丰富,不仅需要我们学习感悟,更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只有以行知为师,才能在爱的教育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7

一、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爱满天下

我想正如 陶行知 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足。对待一个惯偷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坚决问题。当然在处理的技巧上更是让我佩服。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8

时代的今天迫切呼唤人才,然而所谓人才并不意味着有才即称之为人才,才能从来都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更不容忽视的另一标准是德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因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就面临着为社会培养圣人,培养君子的重任。那么作为教师究竟怎样培育学生呢?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那么教学生学什么呢?陶行知进一步说明,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这也就是说教育的任务是树人,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主要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行合一,二是生活德育。在陶行知眼里,德育的本质和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应该首先树立崇高的师德,重视自我教育,加强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王夫之曾说过,身教重于言传。因而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提出五点要求,一是信仰心,即认可教育事业;二是责任心,即对自身的教育事业负责;三是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共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四是要有开辟精神,即是破除门户偏见;五是实验精神,即是学会开拓进取。从这五点要求中,不难发现其本意,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一个具有真善美合一的健全人格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学生。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积极调整师资队伍,严格教师选拔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学生应该更侧重于其道德的塑造,教学生做人比教学生做学问更重要,当然明白做人道理了还不算,还要鼓励学生去亲身行动,去实践。陶行知先生很重视道德与行动的统一性,他说:“修身伦理一类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在行与知的关系上,现有行的勇气,后有知的收获。”应试教育体质下,培育了一大批标准化高材生,他们能写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写起文章来慷慨激昂,振振有词。然而学术背景的繁盛背后,我们不能漠视其情感的荒芜,道德的匮乏;高智商、高学历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其低情商、低动手能力的现状。师生同心同德,素质教育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二、教学方法创造之活的追求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由行动而发生思想,再由思想而产生新的价值,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所描述的创造产生的过程。陶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在幼儿教育上充分运用了创造教育思想,针对儿童的创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所在就是“活”字,让小孩子成为一个“活”的人。我们不妨将陶先生这种创造教育思想运用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改变以往的“老师大讲特讲,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固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用“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全身感官系统,用创造教育思想来点燃学生的求知的渴望,点亮学生的思维灵光。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首先着手点是教师自身创造思想的开发。“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而陶先生所认可的一流教育家应当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强调的正是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则强调教育者的开辟精神。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自身培养出一股创新精神和开辟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活”用在学生身上。我国教育家季羡林也曾说过: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是从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由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只有一流的老师才能熏陶一流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博览群书的同时,积极投身实践,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贯通思想,开阔眼界。其次,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运用创造教育改进教学方法,自然不能脱离生活实践。那么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融入生活呢?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观察生活。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有条件的学校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依照课文文本创造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系统。解放学生思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实践,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也就是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如说,书上有关于某人的肖像描写,那么能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出呢?不同画像之间细节的对比,是否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不同的用词效果呢?再或者让学生能不能试着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呢?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条馆训很能启发我们的思维:我只是听,就会很快忘记;我看到了,就会记住;我亲自体验过,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亲自动手做了,才真正学到了知识。因此,与其让学生听乏味的演讲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做笔记,自己写感想,提倡学生自主研发性学习。三是还原生活本身,感悟生活。语文教学,再怎么精心装点课件,最基本的着眼点还是生活运用,它需要有一个阶梯,通向能使学生课外听、说、读、写的神秘殿堂。语文教材和教师的任务,只能是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三、结语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9

一、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搞好卫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上课起立问老师好、回答问题举手立正站好、遵守课堂规则等又渗透着礼仪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堂传授的各科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德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历史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曾经也是象美国一样的强国,现在我们又迎头赶上了世界强国、大国,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体质、意志、竞争意识的培养, 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第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知识,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提高思想品德的份量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好多事理。在数理化生等课中要求学生分析推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做好实验小结。这不仅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弄清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技活动中要求学生采取观察思考、动手制作、分析讨论等基本活动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语文课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在教材中充满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和壮举、锦绣文章和革命事迹。如果用心努力挖掘,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所以,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闪光点来点燃学生“求知识、学做人”的火焰,培养品质优良的新型知识人才。

三、把握思想教育契机,强化育人效果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篇10

关键词:陶行知;人格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66-03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给后人留下了永世传颂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对育才学校“三圆圈校徽”的意蕴作解释时说:“我们的三个环是三个连锁的红血轮代表着有生命的学校、有生命的世界、有生命的历史都联成一体。”“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有:(一)智、仁、勇;(二)真、善、美;(三)工学团;(四)教学做合一;(五)自然、劳动、社会;(六)头脑、双手、机器;(七)迎接困难、分析困难、解决困难;(八)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九)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十)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我一时也数不完全”。①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对人格教育目的作了质的规定,而且为确保教育目的之实现而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原则,还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方法之大端作了科学揭示。梳理陶行知的教育言论、演讲、文章等,我们会发现其“生活教育”思想中到处闪耀着“人格教育”的光辉,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人格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陶行知写过一首《假人》诗,“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到处骗人,而且处处得手,使得社会一片黑暗。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主张教育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以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为己任,他能为中国农村、为农民的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人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真人具有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牺牲的精神。传统教育培养的“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手无束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分利,不会生利。一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他批评旧教育存在严重的偏智化倾向,严重脱离生活实践,只以考试为目的。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这是不完备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是摧残人的教育”。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这个培养目标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和谐发展。为了培养学生“五育 ”全面发展,造就身心和谐、有生活力的学生,陶行知提出“以国术来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人格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

二、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为老百姓”的人生观教育

陶行知主张“天下为公”、“文化为公”、“人民第一”,提出“为老百姓”的人生观。一切为了老百姓,这是他做人品格的第一要素。他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要做老百姓中的一员,不做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官老爷,要热爱老百姓,为老百姓勤勤恳恳服务,不做寄生虫。他对学生提出,要爱人类,爱人类最多数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要从多数最不幸的出发,去关注中华民族和人类全体,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一首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充分表达了这个思想。

(二)自强自立教育

是依附他人生存,还是自食其力,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剥削阶级不劳而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陶行知称之为“寄生虫”,他不要学生成这样的人,他主张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的教育。一个人要自强,必须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自立就是要自食其力,能独立生活,自己养活自己,他要学生做一个整个的人,不要做一个不完全、带分式的人。“(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 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②有了这三条,人就能自强自立。他的一首诗生动地勾画出自理者的精神面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他还提出要立志,人要立志,才能自立,有志才能自强不息。

(三)道德教育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道德问题,归根到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社会道德也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的人与人一般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简单的行为准则。陶行知认为社会道德很要紧,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同时,他把私德看作是公德的根本,他认为一个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妨害公德的人。私德中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坏术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他给学生讲普通老百姓平老静,拾金不昧, “还金镯”的故事,号召学生向他学习。学校要重视建筑学生人格长城,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四)创造力培养

陶行知在《糊涂的先生》一文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扼杀:“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1943年10月16日在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此后,陶行知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原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它与“具有数百年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生活教育的特质”有六:其一是“生活的”,“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其二是“行动的”,“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也就是“要叫行动处在主导的地位来追求真理,发现真理,传达真理,应用真理。”;其三是“大众的”,“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其四是“前进的”,“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众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教人真正的向前去”;其五是“世界的”,“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使整个世界”都成为“我们真正的学校”;其六是“有历史联系的”,一方面“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人类从几千年生活斗争中所得到而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将它“从现生活中滤下来”再用以“指导生活”,另一方面将“争取大众解放”、“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作为“每一个生活教育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卸的天职”。③

(二)因材施教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时陶先生就按照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分系,实行新学制和“选科制”。改革课程设置,除普通课外,还设选修课、特修课,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中途转专业等,在学习上给学生以充分自由。他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曾用“喂鸡”的生动表演,说明这种方法的不可取;他提倡启发式,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他反对对学生只教知识而不教方法,他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他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实行因材施教原则的根源,在于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特殊才能”,如果“没有得到培养的机会”或没有给予“适宜的肥料、水分、太阳光”,就会“枯萎”而造成“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按照学生的“特殊才能”、个性“特点”“分类设组进行教育”,注意发现学生在其所在组的适应情况以便及时让其“转组”到“更适合”的组去接受教育,在于教育者“要从活生生的可变动的法则来理解”学生的“特殊才能”、个性“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三)学生自治

陶行知从大处着眼,指出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学生自治“是教育界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最好的教育是叫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习惯,使他们能自己约束自己,培养出主人的品格。“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④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陶行知让学生自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教师的指导,有一定的范围。自治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情为限,一般是事情愈要观察周到的,事情参与的人愈宜普及的,愈宜学生共同负责,愈宜学生自治。他让学生自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给他们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时间。并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在民主生活中学,让学生真正“奉自己的头脑作总司令”,而不是人云亦云,唯唯诺诺。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治,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了集体观念和自觉纪律,形成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

陶行知一生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培养教育学生时,他时常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并说:“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同甘共苦,就会形成相亲相爱的关系,精神融合,“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行知提倡教师要虚心向民众学习、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甘苦,强调“如果你不能向你的学生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要求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对教育者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包含着实际的德育方法:第一,要求师生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心灵沟通,以便了解学生周围的环境,学生的思想和需要,从而拟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法;第二,教育者放下“教师爷”的架子,与学生共学共事,平等待人,师生感情融洽就能产生共同的语言,教学相长,既破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又打开了学生身心的枷锁,从而养成尊师爱生的民主风气;第三,教师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与学生共守规章制度,言传身教,砥砺品行,有助于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人格教育的多元方法

(一)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他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在不同时期对各类教育都提出了实行这种方法的要求。在《民族解放大学校》一文中说:“学校虽大,功课只有一门,这门功课叫‘民族解放教学做’,简单一点,它叫做‘救国教学做’。先生教什么?教救国。学生学什么?学救国。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要在救国的行动上教救国,学生要在救国的行动上学救国,这样才是真正的救国教学做,这样才是真正的民族解放教学做。”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方法,涵盖非常丰富,体现着他的手与脑结合、劳力与劳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教育主张。他说:“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而学习或是教学,不是片面而是一个整体,要教学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换句话说不单是要‘劳力’同时也要‘劳心’。”

(二)知情意合一

他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说:“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的教育。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⑤陶行知不但给“知”、“情”、“意”三者作了合理的质的规定,同时说明了三者合一的可行性和操作法。与“知情意合一”相对应,他还提出了“智仁勇合一”的主张。他说“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⑥。重庆育才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侵略的小战士。”“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工学团一体

“工学团”似乎是个奇怪的术语,但它阐明了新教育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把教育的全部内容讲得清清楚楚。做工、学科学、团体的方法决定了教育的方法,教育不再是纯学术性的了。从“教育的方法”角度看,陶行知所主张的“工学团”至少包含下述几层意思:第一、在“工学团”这种教育组织内,让每一个成员亦工、亦学、亦教……并且发挥“团起来”的教育力量,使集体和个人都不断“踏进更高的境界”。“工学团”作为一种“教育的方法”,就是让受教育者“从真正的集体生活中”接受“集体教育”,以求“知情意”或“智仁勇”的全面发展。第二、“工学团”作为一种“教育的方法”,具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就是通过“集体自治”、“集体探讨”、“集体创造”培养起每一个成员的“自动力”。因为,“团是团体,是力的凝结,力的组织,力的集中,力的共同发挥。”“集团的教育力量大于个人的教育力量”。第三、“工学团”作为“教育的方法”,使教育“跳出狭小的教育圈子和学校圈子”,真正实行“教育与生活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成为可能。“工学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存在具有特定的时代性。作为一种“教育的方法”,则没有任何时空限制,它不仅具有永恒性,而且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

(四)劳力上劳心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我觉得目前中国的教育只有两条路线可以走得通:(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陶行知说:“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手笨脚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的‘笨手笨脚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为了医治这两种病,陶行知下了两帖药,“第一帖药名叫‘脑化手’,使人人都用脑变化过的手。还有一帖要给无产阶级的工人和农民吃的,药名叫‘手化脑’,就是一面用手,一面要有思想。”他指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他还用一首诗来劝大家手脑并用:“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五、结束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其全球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要重视终生教育在塑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加批评精神与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教育不仅事关教育对象的品质、情操等,而且对于素质教育中的知识教育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作用。陶行知先生之行动的、大众的、生活的、和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各级各类教育具有极大的参考应用价值!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14, 176, 662-665,54, 797-798,798页.

参考文献:

[1]王运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7).

[2]李志凯.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3]陈水利.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05(10).

[4]许振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对生活教育理论的新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下旬版.2008(04).

[5]张伟.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