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6:03:05

陶行知范文篇1

关键词:陶行知诗歌;平民意识;教育性;爱国爱民;生活理念;现代启蒙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大众诗人。陶行知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创造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理论,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教育实践成果,可以说,陶行知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心系祖国和平民大众,深知国家落后的原因,志在通过教育来唤醒愚昧落后的人们。因此,不少研究者对陶行知的定位也多是其“教育家”这一身份。事实上,陶行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著述了几百万字的教育理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900余首诗歌,是个高产的大众诗人。值得关注的是,他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在文学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其诗歌创作是与他推行教育改革实践离不开的,甚至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其教育学上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他的教育思想,他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细品陶诗,几乎每首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简单的诗歌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教育内涵——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彰显了陶行知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一陶行知的平民意识

陶行知作为一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教育家,在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是体现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思想根基。因此,要了解陶诗中的教育内涵,首先有必要对陶行知身上的平民意识做一番详细阐述。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清贫的家庭,自幼便感受到了世事沧桑,深知农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平日的生活里,接触得最多的也是贫民,12岁时,他就成为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经常与贫民们一起劳作。由于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陶行知对广大贫苦大众表现出无比尊敬与挚爱的态度,对那些有钱有势者是极为鄙视和憎恨的。陶行知的生长环境使他自幼便形成了亲民、爱民、为民、教民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后来发展成为陶行知思想性格的主干,贯穿在他一生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中,推动着他开拓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化思想路线,致力于建设中国性、平民性的民主社会。其次,陶行知是一位爱国人士,但他的爱国思想有别于古代的忠孝观念和家国思想。中国古代没有“社会”观念,“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中国才出现。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认为忠孝于家或者家族,便是对国家的忠;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成为历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中国古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家族的利益而缺乏整体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陶行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文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这个国家的公民融于一个大集体,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共同提高,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他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的封建和落后,尤其是旧中国教育的落后。他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的弊端,认为这正是中国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旧中国广大平民百姓无法接受教育、愚昧无知,民众的落后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他同情那些在这个等级社会中无法接受正当教育的穷苦百姓。陶行知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怀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在社会生活中凭着自己的躬耕精神,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对社会进行改造。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平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想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创造新生活、创造新社会。再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年陶行知置身于新的社会环境下,深受新的思想与理论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使处于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作为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吸引了陶行知的注意力,他也逐渐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最终他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亲密战友。与此同时,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思想和群众路线、关心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思想也更加坚定了陶行知的平民思想意识。陶行知一生为了人民,他是那个时代人民性觉悟较高的人。他在教育学和文学上的努力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教化平民百姓,他所指示的道路是人民的道路、民主的道路。郭沫若评价他的诗歌是一部“人民经”;余之介评价他在教育上创造了新的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茅盾也评价说“他的教育理论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可以说是人民本位的教育”,“适应人民的要求而又提高人们的要求”[1]。陶行知先生一门心思为了人民,他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他骨子里的平民意识贯穿了他一生,他是人民的诗人,是人民的教育家。在其诗歌创作中,他的平民意识是彰显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根基,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

二爱国爱民教育

陶行知是一位爱国爱民的伟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2]这是陶行知先生在其论文《预备钢头碰铁钉》中对爱国主义最通俗的解释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爱国必然包含着爱民的因素,所以陶行知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爱农民、爱工人、爱广大的劳苦大众,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精神。从爱国爱民出发,他决定“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决心为祖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留洋博士,他从美国回来后,拒绝了大学校长等各种高官厚禄的职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农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事业,到乡村与农民同生活、共生存,下田、锄草、挑粪样样都干。陶行知的这个选择不免遭来不少人的讥笑,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个傻瓜。陶行知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他写下《傻瓜》一诗来加以回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傻瓜》)他注意到当时中国社会中教育的僵化落后,旧中国推行“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扭曲了中国的人心,广大平民无法接受到正当的教育,思想愚昧、素质低下。他的选择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这种落后的面貌,他决定一辈子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用教育来爱国爱民、救国救民。除了在教育上体现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外,参加的政治活动也足以体现他爱国爱民之精神。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陶行知积极投身于爱国实践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中华民族。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地方起义,领导了南京“五四”爱国运动,支持晓庄师范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响应“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据统计,陶行知从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的2年零1个月的时间里,共出访26个国家,行程25万公里,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大会。在国外的2年里,陶行知共创作诗歌100首左右,诗歌成为了他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他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到国际上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大支持、同情和援助。他去马来西亚和印度,了解当地人民的艰辛生活。在印度时,创作了诗歌《阿黑煞的农人》《不可亲近的人》《印度三姊妹》《印度高利贷》,描写印度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在塞特,创作了诗歌《塞特的水上乞丐》,对塞特底层贫民用生命换取生存的遭际深表同情,同时对他们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表达敬意;到达红海后,他写下《给爱西阿皮亚的战士》,对埃塞俄比亚战士抵御外敌侵略的英勇精神表达敬佩之情。陶行知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外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因此,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其中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其爱国爱民教育思想,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早在1923年,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他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愿爱你,不愿害你。如果害你,就是害己。”(《国民与我》)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就应该融为一体,要团结共处、相互友爱的爱民思想和情感。他后期创作的诗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中国人》)直接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他对祖国未来的光明前途寄寓了美好的理想。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怀着满腔热血,把诗歌当作打仗的号角、战斗的武器,以炽热的情感,唱破了喉咙,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向前冲。他教育妇女们行动起来,走出闺房和厨房,冲向救国救民的战场,如《妇女大众战歌》;教育人们认清卖国贼,不做卖国贼,把握准枪杆的指向,如《枪杆向北》《枪杆向外》;呼吁国民党积极抵抗外敌,与全国民众共同拯救祖国,如《联合战线》。陶行知创作了大量的有关爱国爱民教育的诗歌,一是出于诗人本身爱国爱民的本性;二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陶行知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地中国社会的后半期,在这样一个国难深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陶行知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用他的诗歌和行动鼓舞着民众的斗志,对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面对军阀混战,陶行知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在诗歌《军阀的镜子》一诗中,诗人对北洋军阀“压倒主人自作主,挥霍兵饷如粪土,强盗进门不抵抗,主人赶贼他不许”[3]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批判。当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的《不投降歌》对宁死不屈的中国军人忠诚地赞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寄予无限的哀思。抗战胜利后,继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内战,祖国处于动荡的命运之中。此刻,陶行知深感战争会带给国家和人民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于是写作《立刻停止内战》,警示中国同胞的相互厮杀会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希冀停止内战的强烈愿望。诗人对那些为争取祖国解放、民族独立做斗争而牺牲的战士,表达出强烈的敬畏之情,如《纪念“一二八”》《张故上将自忠殉国三周年纪念祭歌》等;对那些贪生怕死、投降卖国者进行了尖锐批评和猛烈抨击,如《安内攘外》《枪杆向北》等。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其诗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怀。陶行知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爱民教育思想内涵,使得他的诗歌内容紧密地配合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陶诗确实存在着一些具有标语口号“传声筒”式的倾向,但这是对诗歌新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出现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后人没有必要苛责其创作。总之,人们从这一教育内涵中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对“国家”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在国家处于深重的灾难之日,这些诗歌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生活理念教育

陶行知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人民教育的客观规律,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的新路子。[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要把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这一理论,不仅对近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社会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有启示意义。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中,而且他还通过小说、诗歌、杂文、散文、书信、演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其中诗歌就是他运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在陶行知的诗歌作品中,除了一些抒发个人情怀、表达政治立场的作品以及游记之类外,其余诗歌大部分都阐述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具体如下:首先,表达“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提炼出人生真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出真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可以发掘出生活的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活对教育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陶行知大部分教育诗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如《孩子自己抱》《初学烧饭》《乡下先生小影》《踏雪》《久病忽愈》《无量福》《保护栽的树》《夏天打蚊子》《送礼》《懒姑娘》《四不可老》等。诗歌“早不做,夜慌张,三顿茶饭,忙杀懒姑娘”(《懒姑娘》),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做饭这一件事,教育人们不可懒惰,应合理分配时间,早点完成该完成的事情。再如,“自己的孩子自己抱,不抱孩子的太太没人要!我从迈皋桥唱到夫子庙,人人都说刮刮叫。”(《孩子自己抱》)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是因为他一位朋友的太太不喜欢抱小孩,整天把自己的孩子托给老妈子抱,所以他便写下这首诗歌以此告诫母亲要多抱孩子。陶行知在此诗诗前序言中也说道:“这几句俚词随嘴念来,不过是为小朋友出一口气。”[5]后来,他这位朋友的太太也因此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再如《自立歌》一诗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的人生真理。《空想》一诗教育人们不能只想不做,要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心想事成。《懒姑娘》教育人们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偷懒。《经济后防巩固》教育农民“自给”才能“自足”的道理。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中,总结出智慧和真理,来纠正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些教育平民百姓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至今读来,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其次,表达“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在陶行知的看来,“学校”一词有多种含义,概括起来就是:一是指那些专门性的、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即社会。而在他看来,后者更为重要。陶行知在其文章《文化网》中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6]陶行知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与“洋八股”的奴化教育均不能适应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的需要,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是“死教育”。因此,他从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出发,提出了这一教育理念,主张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生们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与人民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社会中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去改造弊病无穷的旧社会,创造新生活。“青天是我们的圆顶,大地是我们的地板,太阳月亮是我们的读书灯,二十八宿是我们的围墙。人民创作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社会大学颂》)将自然界的万物比作学堂的设施,整个大社会就是一个大学堂,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大课堂”中互为师生,互相学习。在《诗人节祝辞》中,诗人直接鲜明地表达了“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的观点。《活的教育》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教育比喻为自由的鸽子,以此告诫教师们不要牢牢地将学生拴在学校里,要给予他们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小先生歌》中也唱出了学生的心声:“我是小先生,看见鸟笼头昏。爱把小鸟放出,飞向森林投奔。”(《小先生歌》)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陶行知的这一教育思想与早期青年教育思想非常相似。在看来,社会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接近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周知社会人生,才能为改造社会创造条件。[7]最后,表达“教学做合一”的观点。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那种教师盲目灌输知识给学生的做法,他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教”与“学”,因此,他创造了“小先生制”的学习方法。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我是小先生,这样指导学生:‘学会了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小先生歌》)号召千千万万个小孩子摒弃知识私有观念,“即知即传人”,教别人的同时也教自己,不做守知奴,“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霜和雪,踏破铁鞋化愚蒙。”(《小先生》)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儿童年献歌》《儿童节献词》《送三岁半的张阿沪小先生》《送翁家山小朋友》《跟人民和小孩学习》等。其次,陶行知强烈反对学生只“学”不“做”,动脑不动手,严重脱离生活实践。他在《两位先生的对话》《贺宝山师范创校纪念》《贺安徽中学十周纪念》《儿童节歌》《手脑相长歌》等诗歌中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真理的真切体验,“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相长歌》)总而言之,陶行知在其诗歌中灌输的生活教育思想,通过直白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可以从他的这些教育诗中化解愚昧的思想,学到生活的真理。

四现代启蒙教育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明确指出,我们是现代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应该过得更为现代化,接受现代教育;因此,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持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须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8]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追求社会的现代化,更强调社会中人的现代化、思想和感觉的现代化,并以此来引导行动的现代化和生活的现代化。陶行知在1934年提出“第一要整个民族现代化……第二要整个生活现代化……第三要整个寿命现代化”[9]71的教育宗旨,是他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总纲领,通过教育实现对中国现代化长期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他长期从事以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总方针。[9]71他在教育上的现代启蒙追求,在其诗歌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这首先体现在他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承认和尊重上,而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承认和尊重其本身也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漠视和排斥个体人格和生命尊严。进入到近现代社会以来,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带来了人的个体的解放,个体的生命和价值才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尊重。陶行知的很多诗篇都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对儿童的尊重。他认为儿童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创造力和能量,等待着人们用爱心去引导他们。为此,诗人强调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他创作的《小孩不小歌》一诗,告诫人们“小孩不小”。另外,诗人还创作了很多儿歌和关爱儿童、教育儿童的诗歌,如《小先生》《小先生歌》《小朋友》《变个小孩子》《儿童节歌》《儿歌》《广西小孩》《“一二八”儿歌》《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儿童四大自由》《新唐僧》等,不断呼吁人们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体生命和价值,用心去呵护他们。潘涌认为陶行知“高标‘儿童中心’的教育理想,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活力的智慧‘人’而育之,登高率先发起了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灭童’传统的尖锐挑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立人’主题的先河。”[10],他对陶行知尊重个体生命、关怀现代化教育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次,陶诗中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还表现在,陶行知将现代的新知识、新思想带入诗歌中,以此来对人们进行启蒙教育。诗歌《放爆竹》《村魂歌》就鲜明旗帜地喊出了“把新的惊起,把旧的吓跑”(《放爆竹》)、“同去改旧村,同去造新村”(《村魂歌》)的创造新生活的愿望。《香姑的表姊说上海》《糊涂的先生》《乡下老眼里的电灯》《赶上史考梯》《结婚杂感》《某女士就职》等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文化:穿西装的男士、火轮、电灯、微积分、火腿三明治、马桶等一些新鲜的事物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们感受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另外,在陶行知看来,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而这又主要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教育观念。因此,陶行知力求打破这一落后的教育体制,传播现代化的启蒙教育思想。他的诗歌《告书呆子》《学生或学死》《活的教育》《拉车的教员》《教师歌》《两位先生的对话》等要么是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讽刺,要么是传播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诗人创作这些具有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的诗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陶行知认识到广大民众思想的保守、愚昧,人们的思想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意识到只有通过对这些新知识、新文化的传播,开启现代启蒙教育,才能拯救思想落后的人们,拯救愚昧落后的国家。再次,陶诗中所体现的民主教育思想也是其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的展现。“民主”是西方文明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中国的民主之路远远晚于西方国家。民主或民主社会,是近代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陶行知对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抱有极大的希望。早在金陵求学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民主社会的渴求,立志将来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留学期间,受欧美民主思想的感染,他更是下定决心要创立一个民主国家。因此,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民主宣传与民主运动的实践中。在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中,他借助文字、歌咏、讲演和日常交谈等多种方式,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摇旗呐喊,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道路披荆斩棘。[9]161在其人生晚期,陶行知致力于倡导和实践民主教育活动,积极号召鼓励民众行动起来,争取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社会。关于民主教育和倡导民主社会的理论不仅渗透在其大量的理论文章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如《民主》《民主第一》《民主到那里去》《科学与民主结婚歌》《民主进行曲》《向民主小姐求爱》《迎接民主年》等诗歌都体现陶行知的民主思想。民主社会彰显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体现。中国几百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民主所代表的启蒙思想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它是人民治理自己的国家、真正做国家的主人的体现。所以,陶诗中所彰显的这一现代启蒙思想教育,有利于人们为实现建立一个民主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陶行知用诗歌的形式,宣传他的民主思想,为民主讴歌。在诗歌中,他高声呼喊:“民主第一!民主至上!民主万能!民主是应该无所不在。”[11]强调民主要到儿童队伍里去,到前线去,到士兵里去,到农村去。陶行知通过诗歌的力量,向大众宣传民主思想教育,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民主运动中来,共同建立一个民主社会。陶行知的诗歌创作致力于宣传其教育思想,这一创作特点使其诗歌不免带有比较明显的概念化毛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从文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他对中国传统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说是其诗歌的亮点所在。在陶行知与他人合编的两本教材《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中,他将自己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编选入教材来教导民众。不仅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而且其崭新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体、白话口语入诗等)对传播新文学(新诗)也有一定的宣传作用。以诗歌受众(即平民百姓)的接受能力为基点,采用大众化、口语化等不加雕琢的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语言,以及符合人们惯常思维逻辑的语法结构,以贴合平民欣赏风格和易于接受的外在形式,来传达其诗中蕴含的教育内涵,是陶行知诗歌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内涵彰显了陶行知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诗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晶,不管是从其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来看,还是从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来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茅盾.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G]//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6:148.

[2]陶行知.预备钢头碰铁钉[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

[3]陶行知.军阀的镜子[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7.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211.

[5]陶行知.孩子自己抱(前序)[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3.

[6]陶行知.文化网[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30.

[7]李仁卿,任保印.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管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71.

[8]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M].北京:新北京出版社,1951:22.

[9]吴擎华,朱小蔓.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0]潘涌.论陶行知的教育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126.

陶行知范文篇2

关键词陶行知,健身思想,特征

TheStudyofTaoXingzhi''''sThinking

onPhysicalFitness

ZhouZhijun1)PanZhichen2)

AbstractTaoXingzhi''''s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isanorganicpartofhislife-educationtheory.Headvocatedthattheaimofphysicalfitnesswastofosterhealthycitizensandrobustnationalities.Physicalexercises,healthmaintenance,epidemicprevention,nutritionandrestarethe

maincontentsandmeansofhis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Tao''''s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is

characterizedbyitsuniversalityoftheobjects,functionalfundamentality,operationalfeasibilityandthinkingliberality.

KeywordsTaoXingzhi,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character

***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值此纪念陶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讨他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1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健身这一概念,陶行知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来了。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辅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

纵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一生,他健身思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曾用一系列相近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健身观,如健康、康健、厚生、体健、保健、健全、身心两健、健全之身躯、锻炼体魄、养生而不杀生、建立健康之堡垒、造成健全的民族,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据此,我们在研究陶行知健身思想时,把它放到与生活教育理论、与运动锻炼、卫生营养等广泛的联系中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和把握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实质。

1.1健身与生活教育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与他的生活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以前,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阶段。陶行知自幼生性活泼,少年时常与小伙伴在一起作踢球游戏。据友人回忆,陶行知常常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他目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他揭露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陶行知不仅对传统教育予以无情的抨击,而且善于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提出他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主张,后,在批判传统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步萌 发起来。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并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揭示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先导,没有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

第二阶段,1927年陶行知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交互作用,紧密结合和系统化阶段。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的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这时的健身思想已经与生活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水乳交融,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先表现在生活教育的目标上,即:1)康健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他还多次将康健和生活连起来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而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科书,即以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活为新教科书的内容。从实践看,晓庄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每天早晨五时半至六时半全体学生练习“拳术”,根据各人体质和兴趣,分别学习刀、枪、剑、棍,进行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以及联村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m赛跑等各项运动。正象他在《萧?」ぱ乓恢苣昙湍盍显硕岣琛分兴吹摹疤叩氖牵愧僮樱虻氖侨罚诺氖欠珞荩车氖歉罚?nbsp;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健身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在这一阶段,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继续给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深刻影响,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在实践中他已将健身内容自觉地纳入了平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1938年以后陶行知健身思想借助于生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阶段。一二九运动后,办学条件异常艰苦,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健身主张,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阶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到时间上几乎关涉到人类古今未来、个体之终身,空间上几乎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同样地,他的健身思想也相应地大大拓展了。1942年7月,陶行知作了《每日四问》的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师生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主张和我们今天正在推崇的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高度一致的。

1.2健身与运动锻炼陶行知早在1919年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曾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运动、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后来在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健身活动。专聘有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须躬亲共做,他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各种健身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跑山竞赛。

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使之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重视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如1932年5月,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撰文描述拳术说“鹤子门的拳用力在臂;蛇子门的拳用力在腰;豹子门的拳用力在胸;虎子门的拳用力在背;龙子门的拳用力在周身”。阐释不同拳法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他还针对教师毛杏秀落水被淹死的事,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强调健身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1.3健身与卫生、营养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他认为健身,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卫生命”也。他在《每日四问》中阐释:“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为了“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他提出要筑起“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病菌绝除病菌及携带病毒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三是赤裸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同时陶行知主张防重于治,认为“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医生”。他把“卫生教育之普及”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套较全面的有关卫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为达到健身的目的和效果,陶行知指出“营养要充足,环境要卫生”,二者皆不可忽视。因为:“用营养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强调卫生营养对健身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一方面鼓励人们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养护,他认为“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能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希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他用通俗的语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系的独到见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2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征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览其整个教育生涯,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2.1健身对象的普遍性

2.1.1健身主体具有终身性陶行知主张包括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恰当表述,因为生存和健身总是与人生始终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首要要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而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为不仅不健全的人需要健身,而且由于人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均衡发展,给本来健全的人带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健全,必须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认为,“矫正不规范动作的练习是通过体育进行的”。正如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伴随人终生。

2.1.2健身的主体具有全员性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健康忽略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要求,他说,“要保持每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到社会上的每个分子,个个国民,具有大众性、全员性。

2.1.3健身对象具有恒久性陶行知比马寅初早20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主张。无论是健身主体的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始终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人生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有了恒久性。

2.2健身实施的可行性

健身不仅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点之一,正在于他自身具有知行统一性,即实施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2.2.1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但他所主张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观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述,陶行知健身主张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目的。大体可归纳为:一是造成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保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兴衰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2.2.2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健身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陶行知曾在《败家子的体操》中写道:“进城考学堂,学会拍网球,洋人发大财,老子叹气卖老牛”。批评了不顾客观条件的做法。他主张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他提倡学生选择一些不一定花很多钱,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练习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不用花钱也能健身了。

2.2.3掌握规律,讲究方法,订立标准健身运动也有规律可循,它是目标与方法的辩证统一。陶行知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别具特色的方法,诸如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完善各项运动设施,选择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建立健康的堡垒”,推广卫生运动,施行“学校卫生计划”,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

2.3健身作用的基础性

2.3.1健身与生命质量健康与长寿是对人的生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积极要求。健康是长寿的保证和必要条件,长寿是健康的发展结果和趋势,这两者统一的情况又与健身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主张要“锻炼自己之身体,使之强健”,同时他还认为,“从来人的死,多是由病的。考病之由来,不外两种,一是由人的操劳过度致伤身体而殒命;二是由人的卫生上没有讲求,以致出了毛病,终至因而送命”。所以,他要求对身体应“预防”“保护”,去谋永久的生活。陶行知对健身与生命的质和量关系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2.3.2健身与全面发展首先,陶行知指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他主张“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他认为,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健身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运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所以,健身的效果也必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其次,陶行知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的信中说:“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说明他对程关于身体健康是做学问的首要条件的看法是赞许的。陶行知还把讲卫生求体健与培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陶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联系起来,把健身看成是德育的基础。并且指出,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对于健身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他关于健身与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充满了辩证法精神,是科学的。

2.4健身思想的开放性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向实践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历史开放,向未来开放,向世界开放。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实践。例如,他提倡游泳运动,发起筹建“中华杏秀游泳社”,就是根源于生活中发生了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也无人相救,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又如,他在30年代初对武术特感兴趣,也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国难当头,需要强身自卫密切相关。

关于向历史和未来开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陶行知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我们既要拥有历史,又要“造就成健全之民族,以适应二十世纪的世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逻辑上讲,继承过去与创造未来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真正向生活实践开放的思想理论,必定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自我超越性、科学预见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面向世界,可从陶行知与美国著名体育家麦克乐的交往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略见一斑。陶行知在为出席世界教育会议而写的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现状》中特书一笔,“在国立东南大学及中华教育改进社赞助下,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最重要的研究,”这表明,陶行知虽然反对不切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但并非反对汲取外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后者则是开放的。

3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丰富的。从渊源看,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伴随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并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他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卫生预防、营养、休息、养护等多种途径予以实施。锻炼、养护和医治结合是陶行知健身方法之精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有对象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和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研究和借鉴他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10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陶行知范文篇3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兴衰,都在他手掌之中。”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师范类大学,近年来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就是对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就从理论上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知识运用的偏向,这就使不少学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陶行知先生的主张,对当前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教师专业精神、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则促使师范学生深入农村教学第一线,了解农村社会实际情况,不仅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情意识。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所以能使师范生提前适应教师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就在于“做中学”和“做中教”的实际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师范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一种可行形式,它构建了“师范院校+实习学校+用人单位”的教师教育平台,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

从发挥地方师范院校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角度来看,农村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其关键在教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其根本问题之一就在于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匮乏。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的校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民孩子能免费上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大量流失、甚至出现人走校空的状况。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民受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选择在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并为农村学校培养进得来、留得住的后备教师队伍产生良好导向作用。

陶行知范文篇4

关键词: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特征;价值

概而言之,从“大生活”到“大语文”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折射。有研究者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从中可概括出大语文教育思怒的社会化、终身化、大众化、实践性等特征以及全方位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大目标”。[1]如果简要概述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价值,情况如何呢?

一.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属于大语文教育的范畴。他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主张“向上长”的教育,[2]追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所从事的平民识字教育、大众语文、乡村师范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就说明这一点。1.生活教育理论的力支撑性。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有机组成,和其他的学科教育一样,赋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规定性,其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与“学做真人”生活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尤其是“教学法”、“教学做合一”、“行知合一”等主张,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生活紧密结合,向生活纵深延展,关注学中用、用中学;将求真知与做真人有机结合起来。查看陶行知各种教育教育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语文教育处处有生活教育、教学生“学”、“行知合一”的影子。这一点,他与吕叔湘先生持有的“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3]相同。2.基于生活的全息性。“生活即教育”源自陶行知“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4]与同时代语文教育家相比,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着力点不在单纯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而是渗透到“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之中,有着更加开阔的生活视野、社会视野,呈现出生活的全息性。他认为所有的生活场所都是生活教育的场所,也是语文教育的场域,他主张的“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无不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拓展。可见陶氏的语文教育是“在生活中”,更是“在创造的生活中”;而不是再“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3.语文思想的人民性。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大众化”“社会化”是其教育“人民性”的缩影,因为“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是大众自己办的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5]其宏大的生活教育目标就是为民族培养有“生活力”的学生、国民、战士。与现代语文教育相比较,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正是以生活的、民主的、“活的”语文,抗争专制的、落后的、愚昧无知的现实生活,面向最广大的劳苦大众,提升其语文素养。陶行知编著的诸多语文教材、儿童读物、语文类课程方案、诗教等等,均能说明这一点。

二.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价值

1.服务“学做真人”的最终目标。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大众化、生活化等特点虽然不及现当代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但是从其语文教育功能的角度看,恰恰实现了语文在日常生活、改造社会实践中的活用,属于“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2]的有力工具,体现“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的主张,避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悲剧。紧扣“学做真人”旨归,引导学生“人文性”层面上用力,实现成长中的“求真”与“学做真人”。这是难得可贵的价值,更是消解语文教育“工具化”功利取向的利器。2.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陶氏眼中的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改造和创造生活、社会、未来生活的工具。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语境中的语文教育,始终存乎于生活,而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存乎于语言的“真”实践,而不是客观的知识世界。所以,生活教育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时时刻刻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改造性和创造性的“实际生活世界”,而不是生活世界的再回归。从这一点看,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注重保持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最亲密的关系,甚至是零距离。陶行知主导的各种工学团,学生四处游学、演讲、习作的语言实践,恰恰说明语言能力产生的社会实践根源。这是陶行知语文思想中“学而活用”与当代语文教学中客观语文知识至上导致的“学而死用”的最大区别;因为陶行知倡导的语文教育“其背后则隐含了一种生活态度和世界观的转换”。[6]

参考文献

[1]李亚英.从生活教育理论看大语文教育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2):5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51.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60.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63.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43.

陶行知范文篇5

一、陶行知论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明确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培养”,“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如待到他们入学后再去纠正其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即使教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往往事倍功半,很难予以改正,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因此,幼儿教育不仅是人生的基础,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学校教育就顺利,反之,学校教育就难以成功。陶行知认为,最需要和最欢迎幼稚园的地方是农村,“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陆”,“乡村幼稚园,是乡村社会普遍的、永久的需求”。创办乡村幼儿园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也是现实的需要。这是因为,“在中国乡村里,幼稚园格外来得需要。乡村幼稚园除了为幼稚儿童造幸福以外,还可以节省农忙时农妇的精力,又可以间接帮助小学生减少缺课”。“倘使农村里有了幼稚园,就能给这些孩子一种相当的教育,并能给农民一种最切要的帮助”,家长们肯定都会乐意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所以乡村幼稚园的功效比城市幼稚园还要大”,陶行知非常乐观的认为,倘使办理得当,乡村幼稚园可以先小学而普及。

二、主张创办适合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

幼儿园,并提出了普及幼稚教育的设想陶行知尖锐地指出,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陶行知提出,新创办的乡村幼稚园,要改革这三种弊病,只有“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稚园化成平民的幼稚园”,幼稚园才真正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普及。首先,建设适合国情的幼儿园。陶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且农村经济萎缩,农民生活极度贫穷,文化落后。农村又是最需要幼稚园的,所以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势在必行、毫无疑义,但必须对幼稚园进行根本变革,使之适合中国国情方能到乡村去。要充分利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其次,建设省钱的幼儿园。陶行知办幼儿园的目的是普及人民大众的幼儿教育,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是他办园的重要原则。如何因陋就简,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是他思考的主要问题。陶行知指出,省钱的第一个办法是打破外国偶像,因为幼儿园的教材、教具和玩具都依靠外国,外国货价格昂贵,自然费钱很多,费钱既多,自然不易推广。第二个办法是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从本村挑选一二天资聪敏、富有同情心的妇女,经过相当训练之后,担任乡村幼稚园的教师。第三个办法就是运用本村小学手工科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用少的金钱办出好的教育。第三,建设平民的幼儿园。陶行知指出,费钱的幼儿教育,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而平民子弟是没有份的。因此,他提出打破富人对幼稚园的垄断,建设平民化的幼儿园。在陶行知看来,“幼稚园花钱既省,取费自廉,平民的儿童当能享受机会均等。教师取之乡间,与村儿生活气味相投,自易亲近。这两件事都可以叫幼稚园向平民方向行走”。在创办中国化的幼稚园的同时,陶行知还大力倡导普及幼稚教育,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他身体力行,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为幼儿教育走向中国农村做出了表率。他说,“将来全国同志起而提倡,使个个乡村都有这样一个幼稚园,使个个幼儿都能享受幼稚园的幸福,那更是我们所朝夕祷祝的了”。

三、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陶行知强调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他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我们把幼儿的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互割裂,把教育看作是幼儿生活之外的东西,那么幼儿的教育就远离了生活。因此,他认为选择幼儿教育内容应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陶行知要求必以家园所住地为中心,要充分运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儿童,他坚决反对洋化的教育内容,反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教育。主张周围环境中的地质、昆虫、野兽、鸟雀、草药、环境卫生、花草树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都应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教育内容生活化是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实验能充分说明这一点。陶行知主张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生活来编写教材,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连,把附近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出产物品以及儿童歌谣、儿童故事、儿童游戏、儿童语言等搜集起来,加以编制,作为教育幼儿的课程、教材。如燕子矶幼稚园四周有滚滚长江,燕子矶头有四季新鲜的花草农产。

他们将之充分利用,以红薯、蚕豆等作为香甜的土货点心,以麦杆、豆杆等废物为手工材料,以芦苇、野菊花等可爱的自然物为玩具、教材。幼稚园的课程就是依生活所需而设置的,有洒扫整理、音乐、画画、手工制作、讲故事猜谜语、学数数、学读法、游戏、生产教育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不用校工,减少了开支。在生活材料方面,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地取材为原则。在燕幼四周,好似满山遍地的废物,都是极好的材料,这一层,从不曾感到没有,只愁着不能充分利用。据当时短期的实验,得到许多可以利用的东西如下:香甜的土货点心,如红薯、蚕豆、豌豆、大豆、红豆、面粉、玉蜀黍、萝卜、芋头、藕等;上等的废物手工材料,如玉蜀黍的棒子、麦杆、豆杆、荷叶、糖果皮、果核、破袜子、破布片、旧报纸、鸡蛋壳、旧邮票、木头、贝壳、鸡毛等;可爱的自然物,如石子、松针、芦苇、棉花、松果、小鱼、虾、河蚌、小鸡、螺蛳、蜜蜂等。在教学方法方面,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他看来,只有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他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而发挥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就是解放儿童。为此,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陶行知特别强调要解放幼儿的空间,把学生从牢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真知识。他殷切地嘱托教师:“领导小朋友冲锋到大自然里去追求真知识”,“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清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空间,幼儿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学校周围的环境就是教育幼儿的最好课堂,因此要特别注意校址的选择,要求不仅自然环境优美、雄阔,而且社会风气优良、淳朴。如他创办的燕子矶幼稚园四周有滚滚长江,燕子矶头有四季新鲜的花草农产。他还主张,“把房屋的教室打破,房屋的教室,不过是用来遮风避雨的地方,我们要把幼稚生放到大自然界里去,要以幼稚生足力所能到的地方为教室的范围。高山之巅可以写生,长林之内可以游唱,草坪之上可以谈心,这是神秘的大自然为我们设下的幽美而富丽的教室,我们不要辜负了他的美意”。尤其是室内设备极其简单的幼稚园,更应该常常把幼儿放到大自然里去。既然孩子们的学多是在户外,教学内容也相应改变,要增加谈话、故事、游戏、唱歌、手工的份量而减少读书写字的份量。

陶行知还特别强调要解放幼儿的双手,鼓励幼儿自制教具、玩具。陶行知认为穷国也能办好教育,一是可以玩些不花钱的把戏,“运用本村小学手工科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二是可以教幼儿“自造枪炮”,鼓励儿童自造仪器和教玩具。他提出老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实验材料,并引导幼儿注意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各种瓶子、管子、布料、纸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利用家常用品和废旧物品自己制作教具、玩具。为办成经济节省的平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教师就利用玉米棒子、麦秸、豆杆、荷叶等自制各种教具和玩具。陶行知曾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沙和水制作了“清水沙盘”,“清水沙盘”不但是一个玩具,而且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学习工具。

四、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要想在全国普及幼儿教育,就必须有相应的师资力量,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按陶行知的估计,想要普及幼稚教育,全国至少需要幼儿教师150万,在旧中国财力不济的情况下,这么庞大的师资需求是一个最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他说:“幼稚师范是要办的,但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专靠正式幼稚师范去培养全部的师资。”一是创办新型幼稚师范。陶行知提出:“现行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所出的人才和普通中学不相上下”,幼稚师范里的功课不免有些繁琐而近于闭门造车,进了三、五年的幼稚师范,到了幼稚园去还不免感到手足无措。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在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他主张安排儿童文学、园艺、美术、音乐、自然科学、医疗卫生、家庭伦理以及幼稚园活动等。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第二院,即幼稚师范学院,幼稚师范学院根据其生活教育理论,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学用分家的弊端,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来培养幼教师资,师生们经常在一起开展各种教学做的讨论会、演示活动,通过这种方法使幼儿师范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幼教师资大多成为幼教的行家里手。二是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陶行知认为,单靠幼稚师范培养师资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陶行知用穷办法来解决穷国家的幼儿师资问题,提出了解决当时“师荒”的第二条途径———“艺友制”,这可谓陶行知发明创造的、独具匠心的师资培训方法。陶行知发现传统的徒弟制是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但是传统的徒弟制有很多弊端,最根本的就是师徒之间关系不平等,师傅不愿轻易传授技艺。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为“艺友制”。陶行知对“艺友制”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认为:“师范教育的功用是培养教师。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幼稚教育的对象是幼稚生,学做幼稚教师的人,离开对象———幼稚生,又怎么能够学得好?

所以,认真说起来,学做幼稚教师要在幼稚园里学,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领。陶行知认为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植法,并且是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如通过对乡村男教师的夫人、未婚妻进行训练,让其在创办乡村幼儿园的同时培养艺友,艺友学成之后又可另办幼儿园,再培养艺友。多办一所幼稚园,即是多增加一所训练师资的地方,如此滚雪球似地发展下去,即可缓解乡村幼教师资的不足。陶行知同样开展了艺友制实验。如燕子矶幼稚园成立后,燕子矶小学校长丁超的夫人和两位女毕业生随着晓庄幼稚师范教育指导员张宗麟、徐世壁学办乡村幼稚园,进步很快。艺友学习和培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期:让艺友实地参观幼稚生的各种活动,学做一个儿童的领导者。

第二期:指示给艺友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怎样讲故事,怎样带小朋友玩,让他们学习一些做教师的基本技能。

陶行知范文篇6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范文篇7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的具有独立思想,道德情操以及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此产生,教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所需的需求,也是人类自身所在社会环境的需求使然。没有通过教育,而是野蛮长大的人所掌握的知识大多来自于自身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这些知识产量相较于正常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关于所有历史伟人所留下来的经验总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丰富的,系统的,有逻辑的理论知识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学习内容。而隐藏在这些知识技能之下的教导内容是思想品德。自由生长而没有接触过教育的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他们大多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错误的三观将会扰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良好的社会风俗。这对于社会和谐方面来讲,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正确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育中应当重视的部分。正确的三观并不是当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但它包含在学校教育之中,但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学校教育的主要重点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播而非道德意识的培养,而道德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生活教育并不是像学校教育一样有着规定的教学方式以及专门的教育地点。

一.生活教育哲学思想的内涵

生活就每个人在每天所经历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在这些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活动中,有一些日常活动特别具有教育意义,那么这些活动就可以划分为生活教育的范畴。生活教育并不是什么固定的,有组织有纪律的一种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对你产生教育的活动就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在生活教育中,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你,但教育主体可能是你所碰到的所有人或者物体。生活教育中,教育主体也许并不是出于教育这一目的以及并未产生规范的和正确的理论,但对你产生了一定影响的那就属于生活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的内涵,在你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人或者物体都可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1.生活教育哲学思想的本质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中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所对你产生教育意义的活动。生活中你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而在这些人和事中,将会发生对你产生一定心理影响,从而改变你的部分生活轨迹的活动对你就具有教育意义。这就是生活教育哲学思想的本质,能对人起到教育意义的日常生活活动就属于生活教育的范畴。生活教育是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种含义。2.生活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生活教育的哲学思想是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刻受到他的教导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回国之后在我国对此理念进行实践但得到的结果却并不如人意。陶行知在深刻反省自己所进行的实验并根据我国国情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想法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然后加以改进,创造融合出更加适合我国的生活教育理念,自此产生了生活教育这一理念。3.生活教育哲学的构成生活教育的构成部分主要由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能够产生相应的的教育作用,生活中你会遇到很多的人事物,而这些人事物将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发挥生活的教育作用。此外生活决定了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含义就是你所生活的生存背景往往决定了你的教育内容以及你的受教育程度。而且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独立存在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就是理论脱离了实践,没有正确的评价反馈,教育便容易走上歪路,发生出乎意料的结果。然后,教育能够有助于改造生活,人通过教育之后能够在实践中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帮助改造成更好的生活。最后,生活教育同时也是对以前的教育脱离实践实践而存在的这一状态的一种批判,我国的传统教育始终是理论知识而特别忽视实践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样自然是不行的,就如同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在实际中将会不如人意,我国之前培养出来的学子有部分便是这样的状态,理论知识一大堆,但一说到实际操作方法的时候就变的哑口无言,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也是在教育领域需要改进的地方。陶行知就深刻感受到了我国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流派发展出适合我国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的第二个组成成分就是社会即学校,社会同样是一个学习到东西的一个大型教育场所,人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记录在脑海里,成为一串有着有限意义的各种符号。将这些字母以及各种文字符号储存在脑海里或许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意义是不大的。知识在实践的时候才是最具有价值的,只存在于理论值中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知识。学会知识只是基础,知识的真正运用在于实践之中。理论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就是中似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实践过程,所有学子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书面的理论考试,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也许是有一定智力,但是绝非是有大智慧的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特别重视知识的实践问题,注重知行合一,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在你所生活的社会之中。如果说学校教育是知识的获得和积累,那么社会教育就是知识的掌握与熟练使用。学校和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单独交于固定在某些专业进行教学的地方,人所存在的社会与学校对于人而言都是受到教育的场所,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价值的概念。生活教育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做合一的意思就是老师的教导不仅仅只是理论的教导,还有理论的实际使用方法的教导。学就是学生认真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以及使用方式,做就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把老师所讲解的内容通过老师所讲解的使用方法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练习已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教学做三者是一体的,缺少了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完美的教育模式,都不是完整的教学过程。没有老师隔离的教导知识以及方法,学生仅仅依靠自学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以及不一定获得同样程度的知识与技能。假若缺少的是学习这一环节,老师教导的再好的话也是没有用途的,学生才是教学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并不学习的学生所身处的教学过程是全然无意义的。假若缺少的是做这一环节,这样所产生的结果可以参考我国以前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的产生源于那个时间段的科举制度。这样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只有老师讲到了知识与方法,学生明白了知识的使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达到完全掌握甚至是能够创新的程度,这样的教育才是极为有意义存在的。生活教育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只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知识的作用才会最大化。

二.生活教育的哲学思想

生活教育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就是将生活和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生活也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是两个密切的概念,1.生活教育的形成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是由陶行知所提出来的,陶行知所想到的这一个生活教育的概念源自于他的导师的影响。在1915年的时候,陶行知在美国进行留学,他所就读的学校就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学校里,他认识了他的老师约翰·杜威他的教育观念开始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的影响,但在陶行知回国之后,陶行知运用学校所学习的教学方法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陶行知开始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结合我国的国情,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概念这一观念。2.生活教育的哲学评价生活教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概念,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陶行知提出这一概念的时间段,更是直到现在都有着他的现实价值。陶行知生活教育哲学思想哪怕在现代依然可以给教育带来很多启示。本文的观点关于生活教育给现代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来源于生活教育中教学做合一这一观念所带来的启示,教学做合一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死记硬背的形式,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在现代生活中展现的非常明显。我国所培养的学者更多的是仅仅存在着理论知识的学者,他们也许能对任何理论讲述的头头是道,但当让他们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里所储存的知识对周围的客体进行实践检验的时候,很多时候却会不知所措,这一特点在我国学生身上显得非常常见。这是不可否认的落后的教育模式的弊端。新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生活中更是五花八门,过多的教育模式又该如何抉择,这是时代留给所有教育实践工作者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教育模式本身没有对与错以及优劣之分,对或者错是根据教育实践工作者如何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使用而判断的。教学模式本身只是一种教学工具,需要进行合理的使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达到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除了老师的教导,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也提到过教学做合一,这是三个分开的却又紧密结合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教,教师始终是扮演者启蒙的一种身份以及职业。这个启蒙在教育方面的含义有着两层,第一种是关于知识的启蒙,引发诱导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第二层是关于智力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所有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所背负的启蒙的责任,除了身负启蒙的责任,所有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还有着其他责任,老师的教导内容不应该只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包括这些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实践方法。学生在初期的时候并不会懂得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需要教师去引导,让其对于知识的实际使用熟练。老师教导之后,学生不可能就突然就能够明白老师所想要表达的所有含义。老师的教导是负责将所有知识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理解目标知识点,但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要能够理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学都很好的完成之后的最后一步是行。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学习所得知识不可能就放在脑海里当做摆设,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所使用出来的知识将发挥出知识本身的价值,知识不仅仅是一堆文字或者说符号,知识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当学生在能够理解理论知识之后,将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之中,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加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便是行的价值所在。教学行这三个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环扣一环的存在,他们三个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学生学会实践的重要前提。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之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它顺应了当今为大家所通认的一个概念,即终身教育。学校教育贯穿终身是不现实的一个概念,但是学习不应该仅仅存在在学校这一特殊场所以及上学这些特殊时间里,在日常生活所经历的各种事情也是教育的一种。生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便成为了终身教育。生活中所接收到的教育也许并不是正规教育,但是却不能否认这些蕴含着教育意义的人或事的存在。第三个方面是本文的一些假想,生活教育能否作为一门的单独的研究领域存在,针对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哪种情况一般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学校里面的知识体系化解成各门课程,那么生活教育会不会也存在着某种分类从而将每个人遇到的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寻找在生活中最容易产生教育意义的环境,帮助科学更加了解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生活教育这一哲学思想,通过回顾经典,感受经典中的知识魅力。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以前的观念,以前的观念并非是就得观念和没有价值的观念。以前的观念只是产生在以前这个时间段的概念,仅此而已,观念所产生的时间段并不能够代表任何信息,以前的观念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留存下来,必定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存在。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里,存在着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在吸收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在以前提出的依旧有着现代价值的观念,生活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着价值的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应当努力吸收所有知识理论的闪光点。有些理论经久不衰,特别是经过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的理念,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概念。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理念便是这样的一种理念,陶行知先生是一位非常专注于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他根据自身所得的所有知识以及在实践教学中的反馈对教学问题进行深思,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提出生活教育者一教育理念。自从1917年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直到今日依旧有着其自身的价值。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本文仍有着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生活教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使用依旧是一个艰巨的问题。此外,本文所提出的猜想关于对生活中的教育进行研究是否是否具有合理性,此外其是否有着着其理论价值与使用价值也需要通过更多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些都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胡雪,郝春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下旬),2020(2).

[2]李恒芳.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生成长的启示探讨[J].国际教育论坛,2021,2(12):82-83.

[3]王薇.生活化教学,回归英语本真———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5,000(008):P.95-95.

[4]王文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教科书的影响[J].教育史研究,2015,000(002):97-97.

陶行知范文篇8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

一”;幼儿一日生活;应用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在于“教”与“做”合一以及“学”与“做”合一,这才是该理论真正的核心内容,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教”与“做”合一首先是“教”与“做”合一,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传统应试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教导学生理论和做题技巧,但却并不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如此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就只能学习一些理论层面的知识。不仅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是很难透彻理解的。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结合实践教学,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显著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2.“学”与“做”合一其次是“学”与“做”合一,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很多优秀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实践教学,但却无法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因为这涉及学校层面是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与机会。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出来,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加深一层。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应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研究过如何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应用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并且得出了一些心得。1.开展“真实化”教学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教”与“做”合一。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做”并不单纯地指某种行为,而是指贴合实践,贴合生活。故此,作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真实化”教学的方式来践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真实化”,其实就是指实物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同样的课堂内容,使用虚假物品教学和使用实物教学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以最简单的辨认水果为例,在学习辨认水果时,笔者为小一班和小二班分别准备了不同的道具,小一班的是一些水果图片,而小二班的则是真实的水果。在教学过程中,小二班幼儿们的课堂积极性明显比小一班的幼儿要高,部分小二班的幼儿一边学习着水果名称,一边还盯着水果咽唾沫。一堂课结束后,小二班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学会了几种常见水果的辨认,然而小一班还有不少幼儿仍旧无法全面掌握这些知识。足以见得,“真实化”教学的良好效果。诚然,使用实物进行教学的花费相对要高一些,但是所收获的成果也是更大的。2.为幼儿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为幼儿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幼儿的各项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也是“学”与“做”合一的真实体现。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幼儿实践,每当教导幼儿学会新的知识后,笔者都会专门为他们营造不同的情境使其得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例如,在学习了日常交通规则后,笔者就专门为幼儿设计了几种不同的“过马路”游戏。在不同的游戏中,幼儿们分别扮演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习惯性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因为急事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帮助身体不便的人们过交通灯的行人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扮演一次小交警。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幼儿可以体会不同行人在过马路时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幼儿们可以在游戏当中充分实践之前所学的交通规则。通过游戏实践,幼儿们在短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3.对幼儿开展针对性实践教育。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很多幼儿的能力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较差的幼儿,笔者会专门为他们制定相应的体育游戏,并且鼓励他们一起来参与。对于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笔者更是会在游戏活动中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例如让他们谈一下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感受等等。如此一来,就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弱点进行针对性提升,幼儿整体能力也就可以得到迅速的提高。4.鼓励幼儿参与到教学当中。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参与教学的方式来体现。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经常会鼓励幼儿来扮演“小教师”,其实在很多教学情境下,幼儿是有能力做好“小教师”的。例如,在美术课上,笔者曾经任命一名小二班的小朋友作为本堂课的“小教师”,由他来为其他幼儿制定绘画主题。起初那个小朋友有些紧张,但是在笔者的鼓励下,他很快就恢复了以往的活泼与“多话”。没错,这名小朋友正是小二班里平时话最多的一个。身为“教师”,这名小朋友也不敢多说废话,反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其他小朋友布置了一个连笔者都赞不绝口的绘画主题。原来,前两天这名小朋友跟随爸爸妈妈回老家,而且见到了许久不见的爷爷奶奶。当时正值重阳节前后,这名小朋友就直接让幼儿们以“我的爷爷奶奶”为主题来进行绘画。其实每个幼儿身上都充满着很大的潜力,只不过平日里缺少发挥的机会而已。笔者觉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确应当好好考虑如何引发幼儿们身上的潜力,这对于幼儿未来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本次研究。在文章中,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做合一”的应用方法,希望可以为同行业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晓燕.“教学做合一”在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

[2]丁桂凤.我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J].爱满天下,2004(2).

陶行知范文篇9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问题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考试,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陶行知范文篇10

关键词陶行知,健身思想,特征

TheStudyofTaoXingzhi''''sThinking

onPhysicalFitness

ZhouZhijun1)PanZhichen2)

AbstractTaoXingzhi''''s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isanorganicpartofhislife-educationtheory.Headvocatedthattheaimofphysicalfitnesswastofosterhealthycitizensandrobustnationalities.Physicalexercises,healthmaintenance,epidemicprevention,nutritionandrestarethe

maincontentsandmeansofhis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Tao''''s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is

characterizedbyitsuniversalityoftheobjects,functionalfundamentality,operationalfeasibilityandthinkingliberality.

KeywordsTaoXingzhi,thinkingonphysicalfitness,character

***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值此纪念陶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讨他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1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健身这一概念,陶行知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来了。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辅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

纵览陶行知献身教育的一生,他健身思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曾用一系列相近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健身观,如健康、康健、厚生、体健、保健、健全、身心两健、健全之身躯、锻炼体魄、养生而不杀生、建立健康之堡垒、造成健全的民族,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据此,我们在研究陶行知健身思想时,把它放到与生活教育理论、与运动锻炼、卫生营养等广泛的联系中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和把握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实质。

1.1健身与生活教育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与他的生活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以前,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阶段。陶行知自幼生性活泼,少年时常与小伙伴在一起作踢球游戏。据友人回忆,陶行知常常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他目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他揭露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读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陶行知不仅对传统教育予以无情的抨击,而且善于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提出他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主张,后,在批判传统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步萌 发起来。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并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揭示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先导,没有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

第二阶段,1927年陶行知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交互作用,紧密结合和系统化阶段。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的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这时的健身思想已经与生活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水乳交融,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先表现在生活教育的目标上,即:1)康健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他还多次将康健和生活连起来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而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科书,即以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活为新教科书的内容。从实践看,晓庄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每天早晨五时半至六时半全体学生练习“拳术”,根据各人体质和兴趣,分别学习刀、枪、剑、棍,进行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以及联村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m赛跑等各项运动。正象他在《萧?」ぱ乓恢苣昙湍盍显硕岣琛分兴吹摹疤叩氖牵愧僮樱虻氖侨罚诺氖欠珞荩车氖歉罚?nbsp;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健身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在这一阶段,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继续给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深刻影响,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在实践中他已将健身内容自觉地纳入了平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1938年以后陶行知健身思想借助于生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阶段。一二九运动后,办学条件异常艰苦,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健身主张,在学校坚持开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阶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到时间上几乎关涉到人类古今未来、个体之终身,空间上几乎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同样地,他的健身思想也相应地大大拓展了。1942年7月,陶行知作了《每日四问》的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师生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主张和我们今天正在推崇的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高度一致的。

1.2健身与运动锻炼陶行知早在1919年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曾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运动、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后来在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健身活动。专聘有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要求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须躬亲共做,他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各种健身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跑山竞赛。

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使之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重视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如1932年5月,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撰文描述拳术说“鹤子门的拳用力在臂;蛇子门的拳用力在腰;豹子门的拳用力在胸;虎子门的拳用力在背;龙子门的拳用力在周身”。阐释不同拳法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他还针对教师毛杏秀落水被淹死的事,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强调健身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1.3健身与卫生、营养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他认为健身,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卫生命”也。他在《每日四问》中阐释:“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为了“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他提出要筑起“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病菌绝除病菌及携带病毒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三是赤裸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同时陶行知主张防重于治,认为“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医生”。他把“卫生教育之普及”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套较全面的有关卫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为达到健身的目的和效果,陶行知指出“营养要充足,环境要卫生”,二者皆不可忽视。因为:“用营养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强调卫生营养对健身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一方面鼓励人们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养护,他认为“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能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希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他用通俗的语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系的独到见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2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征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览其整个教育生涯,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2.1健身对象的普遍性

2.1.1健身主体具有终身性陶行知主张包括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恰当表述,因为生存和健身总是与人生始终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首要要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而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为不仅不健全的人需要健身,而且由于人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均衡发展,给本来健全的人带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健全,必须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认为,“矫正不规范动作的练习是通过体育进行的”。正如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伴随人终生。

2.1.2健身的主体具有全员性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健康忽略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要求,他说,“要保持每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到社会上的每个分子,个个国民,具有大众性、全员性。

2.1.3健身对象具有恒久性陶行知比马寅初早20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主张。无论是健身主体的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始终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人生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有了恒久性。

2.2健身实施的可行性

健身不仅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点之一,正在于他自身具有知行统一性,即实施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2.2.1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但他所主张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观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述,陶行知健身主张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目的。大体可归纳为:一是造成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保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兴衰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2.2.2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健身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陶行知曾在《败家子的体操》中写道:“进城考学堂,学会拍网球,洋人发大财,老子叹气卖老牛”。批评了不顾客观条件的做法。他主张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他提倡学生选择一些不一定花很多钱,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练习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不用花钱也能健身了。

2.2.3掌握规律,讲究方法,订立标准健身运动也有规律可循,它是目标与方法的辩证统一。陶行知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别具特色的方法,诸如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完善各项运动设施,选择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建立健康的堡垒”,推广卫生运动,施行“学校卫生计划”,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

2.3健身作用的基础性

2.3.1健身与生命质量健康与长寿是对人的生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积极要求。健康是长寿的保证和必要条件,长寿是健康的发展结果和趋势,这两者统一的情况又与健身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主张要“锻炼自己之身体,使之强健”,同时他还认为,“从来人的死,多是由病的。考病之由来,不外两种,一是由人的操劳过度致伤身体而殒命;二是由人的卫生上没有讲求,以致出了毛病,终至因而送命”。所以,他要求对身体应“预防”“保护”,去谋永久的生活。陶行知对健身与生命的质和量关系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2.3.2健身与全面发展首先,陶行知指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他主张“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他认为,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健身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运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所以,健身的效果也必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其次,陶行知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的信中说:“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说明他对程关于身体健康是做学问的首要条件的看法是赞许的。陶行知还把讲卫生求体健与培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陶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联系起来,把健身看成是德育的基础。并且指出,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对于健身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他关于健身与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充满了辩证法精神,是科学的。

2.4健身思想的开放性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向实践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历史开放,向未来开放,向世界开放。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实践。例如,他提倡游泳运动,发起筹建“中华杏秀游泳社”,就是根源于生活中发生了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也无人相救,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又如,他在30年代初对武术特感兴趣,也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国难当头,需要强身自卫密切相关。

关于向历史和未来开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陶行知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我们既要拥有历史,又要“造就成健全之民族,以适应二十世纪的世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逻辑上讲,继承过去与创造未来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真正向生活实践开放的思想理论,必定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自我超越性、科学预见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面向世界,可从陶行知与美国著名体育家麦克乐的交往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略见一斑。陶行知在为出席世界教育会议而写的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现状》中特书一笔,“在国立东南大学及中华教育改进社赞助下,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最重要的研究,”这表明,陶行知虽然反对不切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但并非反对汲取外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后者则是开放的。

3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丰富的。从渊源看,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伴随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并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他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卫生预防、营养、休息、养护等多种途径予以实施。锻炼、养护和医治结合是陶行知健身方法之精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有对象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和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研究和借鉴他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10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志俊.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4)

3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4)

(收稿日期:199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