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情缘十篇

时间:2023-04-06 19:16:32

古镇情缘

古镇情缘篇1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祖籍直隶(今北京)大兴,因其兄李汝璜于乾隆四十七年调任海州,李汝珍随兄宦游,在板浦生活达三十年。他在板浦精研经史,花费了三十多年心血写成了一部传世名著《镜花缘》。这部名著别具匠心,以《山海经》为引子,通过对海外幻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描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纪念馆简介

为纪念李汝珍,板浦镇在镇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纪念馆”供人瞻仰。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和国内外研究《镜花缘》的成果资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水月镜天”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游客来此探访,一睹为快。

李汝珍纪念馆坐落在灌云县板浦镇东大街,占地1500平方米。由新建的门厅、主展厅和修葺一新的故居组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大厅陈列厨内展出了中外多种文字的《镜花缘》版本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研究资料。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故居内写出了巨著《镜花缘》。在纪念仪式上,《镜花缘》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对纪念馆的建设、保护、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他们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扩大纪念馆的规模,全方位收集李汝珍的各种文物和《镜花缘》的国内外版本、研究资料,不断充实馆藏文物,逐步扩大规模,把李汝珍纪念馆建成《镜花缘》研究中心。书画家许厚文还向纪念馆赠送李汝珍内弟许乔林、许桂林的画像,和珍贵字画。

板浦镇简介

灌云县板浦镇位于连云港市区和灌云县城中间,历史上[李汝珍纪念馆]曾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曾出过二许(许乔林、许桂林)、二乔(乔绍侨、乔绍傅)等著名文人,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19岁随哥哥李汝璜来到板浦镇,在这里娶妻生子,并花了半生精力完成《镜花缘》、《李氏音鉴》、《授子谱》等传世著作。当年李汝珍住处附近的一座庭院,被辟为李汝珍纪念馆,经过修缮和扩建,已于199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为晚明建筑,清静幽雅,院中古木名花,青草绿苔,颇有当年著书时的遗韵。

古镇情缘篇2

关键词:影视基地;风景资源;自然;人文;城市规划

Abstract: to meet the margin jianghai film base the margin of the film company shooting demand and the guests all over the sightseeing tourism, based in contemporary human material needs and cultural needs, combining of the project locati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environment, we try to in n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conversation,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let sea margin i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film base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between the dialogue.

Keywords: film base; Landscape resources; The nature; Humanity;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浙江海缘影视基地意在满足海缘影视公司的拍摄需求和各地游客的观光旅游,需要的是具有旅游、开发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风景资源。风景资源包括自然界赋予的能使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和物象,自然资源的巧妙结合产生了水光山色、奇石异洞、阳光海滩、宜人气候、珍禽异兽、琼花瑶草等景象组合,这称为自然风景资源,还有一种风景资源被称为人文风景资源,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及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色,例如古遗址、革命纪念地、乡土风情、地方特产等都是人文景观资源。

一、海缘影视基地工程概况

海缘影视基地工程项目位于定海浙江省舟山市双桥镇,具置在双桥镇野老线与原北侧老329国道线交界处,位于现双桥镇镇政府对面。

自然风景资源方面,双桥镇地处定海区西面,西面岑港,北接小沙,南与宁波北仑遥遥相望,是大陆连岛工程的重要接口,拥有全市最长的联勤海塘和全市最大的野鸭山海矸,全区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人文风景资源方面,双桥镇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拥有槐花井、东岳宫等古迹,是浙江民间艺术之乡,又称木偶之乡。

项目所处地域的地形为山地平整地形,项目西面为自然河道、南面为双桥中心公园、东面紧靠自然山地,是一个风景优美、交通便捷的地方。

随着定海城市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优化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海缘影视基地显得日益紧迫。项目所在地总适建用地面积43376㎡,容积率≤1.0,建筑密度≤40%。项目旨在建立一个能满足浙江海缘影视公司拍摄需求和各地游客观光旅游需求的影视基地,包括定海古城、古城墙、摄影棚、艺术中心、影视大厦及附楼、欧陆风情等建筑。

二、海缘影视基地规划定位

在对海缘影视基地进行规划设计之前,我们认真研读了近些年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成功案例。在研究分析这些方案的优缺点之后,我们最终明确了海缘影视基地的规划方向,即整合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打造一部以生态为背景、人文为线索,文化为主轴的风景画面,让人们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实现对人生、对自然的领会与感悟。

从主体定位来看,结合自然与人文对话的设计思想与项目所在地的特殊位置、特殊条件和特殊历史,我们确定建立一个具有旅游功能的影视基地,以人文主义的设计原则为准绳与基点,融个人、社会、自然三位于一体,形成形态布局优美、基础设计完善、交通运输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底蕴丰沛的影视基地。

从形象定位来看,海缘影视基地包括定海古城、古城墙、古街坊等古典人文建筑,同时,基地又要建设摄影棚、艺术中心、影视大厦及附楼和欧陆风情等现代建筑。要协调山、水、人、古建筑、现代建筑,构建诗意盎然、自然优美的风景,同时,创造尊重人性的城市环境,让自然与人文互为依托、共生共荣。

从功能定位来看,海缘影视基地应当创建成为具有先进性、吸引性、竞争性、独特性等特征的新型影视基地,融合独特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树立标志性与楷模性。要具备摄影棚、影视大厦等满足海缘影视公司所有拍摄需求的建筑,同时要有可供各地游客观光旅游的定海古城、古城墙、古建筑等人文景观。

总之,海缘影视基地的总规划定位为以生态为背景、人文为线索,文化为主轴的风景画面,同时满足海缘影视公司的拍摄需求。

三、海缘影视基地设计思路

时下,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在对休闲娱乐时光不断追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所以,单纯可以满足拍摄需求的影视基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需要的是在满足拍摄需求的同时可供各地游客观光旅游、陶冶情操的风情画面。

海缘影视基地依山傍水,有较好的自然景色,而且尚未开发,这给我们的影视基地规划设计带来了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既没有历史脉络和人文环境可供借鉴、延伸。海缘影视基地的规划设计和单纯的建筑改造和基础建设不同,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结合自然和人文,打造一个融合自然人文为一体的带有旅游性质的影视基地。

海缘影视基地大致分为两个区域,南部以定海古城拍摄场景为主,利用建筑的架空层,造成街巷的高低变化,对接自然山形,有石街石埠、小巷大院、粉墙黛瓦、清溪拱桥的建筑。在这里,孩子的读书声、小贩的吆喝声、集市的议价声能重现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及弄堂生活。北部则包括了影视大楼、摄影棚和欧陆风情街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南北之间以小河相隔,河上搭建了小桥,让整个影视基地既有古典和现代之分,却又能紧密融合在一起,使两区域景观充分糅合。

当游客漫步于海缘影视基地,将会看到定海古城一个健康、生态自然的山水城市,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定海的悠悠古韵,欣赏到定海当地的风土人情,市井风貌。这个小小的影视基地,这座浓缩了的古城,让游客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定海的独特魅力。

四、海缘影视基地规划布局

海缘影视基地的建筑单体以定海古城传统建筑为主,一廊、一亭、一梁、一阶,大到房屋墙面、屋顶、小至台阶栏杆,无不精心推敲,力图展现一个最真实的、最能反映定海人民生活的古城筑。

海缘影视基地在原地形的基础上,再充分结合古建筑造型和欧美建筑造型,力图使整个基地简洁明了功能分区明确。设计中,我们的整体景观将绿地、水体、铺装等元素充分交融,与建筑自然结合,让室内外空间得以自由变换过渡,同时,配合水体和植物景观,使基地产生气势宏伟的空间感。同时,景观布局合理,轴线鲜明,使基地形成合理有序的活动空间。

在北部的影视大楼及附楼,也分为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大厦设有车行大厦主入口、临时停车场、回车场地、地下车库入口等,客人则从酒店主入口进入酒店,员工从厨房取或地下室进入。此外,货物和垃圾也有专门的运输通道,分别是低下布草间和垃圾专门通道。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境”生于“象”的境界,即通过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的感受,产生一种对人生、对自然的领会和感悟。钱学森先生在山水城市中就大力倡导这种触景生情、因情生境、创造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这也是海缘影视基地的规划设计定位,是海缘影视基地建设想要达到的效果。

自然与人文共生共荣,传统与现代相互村托。海缘影视基地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将定海古城与欧美建筑融合在一起,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让整个影视基地在石街石埠、小巷大院、粉墙黛瓦、清溪拱桥中充满着古典气息,同时,又在欧美风情街中洋溢着现代的气息。让海缘影视基地在现代中铭记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聂晶,淄博三台山风景区规划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01)

古镇情缘篇3

【关键词】抗滑桩;京坪滑坡;治理工程

1影响京坪滑坡的原因及分析

1.1地理位置

屏山县大乘镇京坪村滑坡位于大乘镇京坪村,地理位置坐标:东经104°19′36.2″,北纬28°47′51.4″,距宜宾市48公里、县城35公里。大乘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北、东与宜宾县接壤,与富荣镇、鸭池乡、新发乡相邻,宜(宾)屏(山) 公路(S307)横穿镇境,全镇地貌以深丘、低山等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山谷纵横,溪河颇多。 宜(宾)屏(山) 公路S307从距滑坡区约2km处通过,有村道直通施工场地,交通条件较好。

1.2 滑坡基本特征

京坪村滑坡同时发育有已石化的古滑坡和第四系新发育的现代滑坡。古滑坡前缘位于新房水库及下侧与之相连的浅沟附近,后缘位于大包顶坡脚及负地形打锣包、上狮子包、上双龙包之间,相对高程535m附近,左右边界以打锣包和双龙包外侧冲沟为界,前后长约470m,左右宽约530m,相对高程介于440~460m之间,面积约为24.91×104O,厚度约10m~28m,体积约为373×104m?,属大型滑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滑坡中部、后部发现发育有两条拉线槽,呈“U”字型,长约190m,宽约23~39cm,深5~8m,无充填,水能直渗。古滑坡在平面上整体呈扇形状、鸭掌状展布,总体上古滑坡后窄前宽、左右长;在空间上,古滑坡群成片、带分布。现代滑坡仅分布于古滑体前缘,滑体物质主要有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为主,下伏侏罗系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为古滑坡滑体,岩、土分界面为现代滑坡的滑动面。滑坡区地形平缓,起伏不大,地面坡度约8~20°。在时间上,可以将整个滑坡分为古滑坡整体稳定,后期局部复活变形体[1]。

1.3京坪滑坡稳定性因素分析

1.3.1内在因素

京坪村滑坡的发生,与其特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其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在因素有根本性关系。滑坡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属盆地丘陵―低山区,地貌发育形态以构造侵蚀剥蚀单斜(天宫堂背斜)低山地貌为主,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古滑坡从表及里依次发育着残坡积粉质粘土、崩坡积块石土和为泥岩、砂质泥岩夹泥质砂岩层。粉质粘土呈砖红~红褐色,稍湿,可塑状,于基岩埋深较浅的斜坡表层,厚度约0.5~2m;碎块石土砖红色,松散,块径0.2~0.5m,含量约55%,最大块径约3m,呈次棱角状,以少量粉质粘土、碎石充填。滑体上主要分布有耕作稻田,田内四季淹水,水引自新房水库等,稻田的耕作为滑坡的复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致使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相当差。上述这种软硬相间组合的岩性特点在8~20°的地形坡度组合下,受稻田灌溉水的持续作用影响,为京坪村滑坡的启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内在条件。

1.3.2外在因素

(1)、降水影响。京坪村滑坡地处亚热带季气候山区,降雨频繁,受大气降雨后,古滑坡后侧山包体冲沟间隔排列,地表土层较薄,不易渗入,顺冲沟流下,渗入前部强变形区,在地表水渗透浸蚀作用下,既增大了土体重度,又软化滑面,在持续降雨作用下,又因表层粉质粘土、古滑坡堆积体砂质泥岩相对阻水,前缘排水速度不及,坡体地下水位抬升,导致滑面上地下水具有承压性,使滑体正压力下降,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在静水压力、扬压力等内外营力作用下,导致古滑体前部复活。

(2)、人为因素。滑坡体后缘主要为居民区,居民生活用水直接从后缘下渗,以及左侧强变形区后缘左侧鱼塘蓄,提供持续地表水补给,持续的软化滑面;村民引水灌溉,增大了坡体自重。在复活区前缘地带,新房水库段蓄水、灌溉,交替侵蚀库岸,边坡完整性变差,水库下方梯田灌溉种植、流水冲刷,在自然状态为前缘稳定性逐渐变差,为滑坡的变形失稳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多型抗滑桩在京坪滑坡治理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2.1抗滑桩的设计

在京坪村滑坡治理中,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目的,抗滑桩设计主要要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安全可靠。抗滑桩的设计必须从整个滑坡的受力分析入手,结合滑坡的受力特点进行科学防治,在确保滑坡稳定的情况下要保证抗滑桩自身不受损坏。二是经济合理。抗滑桩的设计必须结合防范对象进行科学布设,在确定防范对象后,还要根据设计使用寿命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2.2抗滑桩的施工运用

抗滑桩是本滑坡治理的关键工程,对滑坡治理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要求施工,务必保证施工质量。该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桩,具有施工简便、快捷的特点,主要施工内容为桩孔开挖及护壁、钢筋笼制作安装、灌注桩身混凝土等。

(1)桩孔开挖

抗滑桩施工采用人工开挖,每次开挖深度控制在 1.0m 之内,遇地下水发育或土层松散易坍塌时应减小开挖深度,及时施工护壁。工程定位后,严格清除井口及其周围的地表松散堆积物,确保孔口稳定。第一节桩孔开挖符合设计要求后安装第一节桩孔护壁模板,经检查尺寸位置准确,支撑牢固,质量符合要求后,方能浇筑。松散层段的桩孔采用人工开挖,当进入中风化泥岩段,人工用水磨钻进行开挖,在施工中必须保证抗滑桩孔径、垂直度和平整度。

(2)护壁

桩孔开挖时,每开挖 1.0m浇筑护壁一节,模具采用“梯形”钢模。为保证桩孔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和护壁质量,桩孔采取边挖边护的方法施工,在该滑坡的施工中,一般采用一模0.8m的进度进行控制,若遇到孔壁坍塌严重,则采用0.3m一模浇筑护壁的方法进行施工。护壁竖向钢筋顶部弯成圆弧钩,下部弯成 90°直钩,在灌注下一节护壁时将 90°直钩扳直,并与下节竖筋相连,以加强护壁钢筋的纵向联接及整体稳定性。

(3)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桩孔挖至设计标高,经检查合格后,立即清底,用砂浆垫层封底处理后进行钢筋笼制作,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钢筋笼制作采用孔内吊装制作,即箍筋孔外预制,并随纵筋按设计要求吊入孔内进行绑扎。桩身内竖向主筋按设计要求采用螺纹连接时,应避免在土石分界面或滑动面处设置接头,且在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得超过主筋总数的 1/3。钢筋骨架制作安装完工后,必须由现场监理、业主、设计代表签字并拍照留底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4)混凝土浇筑

抗滑桩混凝土浇筑是成桩的关键工序,在钢筋笼制作完工、录好影像资料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浇筑的过程中应连续进行,不得无故中断。因该滑坡交通条件较好,混凝土采用泵送方式进入桩孔,混凝土泵送至孔口后通过漏斗由串筒接入浇筑作业面,串筒底部与混凝土浇筑面的距离不得大于2m。浇入孔内的混凝土应浇平,不得堆积。

总结:本文通过对京坪滑坡治理工程的成因机制分析,结合该滑坡治理工程的防治特点,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为广大地环工作者提供了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工程实例,也为滑坡的科学防治提供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古镇情缘篇4

来四川成都周边寻觅古镇很多次,那些光听名字就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古镇,就如川菜的“味道”那般浓郁,麻辣、鲜香且气质独特。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其中,而号称夏无酷暑的上里,便成了我们初夏时节寻访古镇的首选。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的北部,距离城市也就二十多公里,却因其独特的地貌而与城市气候大相径庭。上里古镇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要塞,去往古镇的公路便是沿着古代的栈道而修建的。山路在峡谷中穿行,城市中的喧嚣与烦躁便被山野的风吹散开来。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尽得山水灵气的上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古朴。作为进古镇的必经之路的,是清代时候建造的“立交桥”。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这里承载着上里的岁月沧桑。古镇街市的尽头,是上里“五家口”中“银子”最多的韩家。韩氏是官宦相并发展的家族,地位显赫,因而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普通的川西南建筑,是仿北京官府宅邸而建的三台三院。韩家大院内历经百余年,耗费整整三代匠人心血的“镶嵌式雕刻”堪称一绝,展现了古镇传统文化的深厚。

漫步古镇,上里的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上里镇同时还被水包围着。镇边缘东、南、西三面都由河流、水溪围绕,几乎家家户户临水而居,水便是上里的“魂”。缘于水的滋养,生命方能不朽。有水便有桥,上里的桥除了进镇的“立交桥”外,最有名的就是清朝时建造的拱桥——二仙桥。其形如半圆的月亮,伫立满布青苔的河边,往事旧梦在此浮沉,不免一丝惆怅涌上心头。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作为中国古老商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岁月流转,时光洗涤过的上里,风采依旧。溪边体态婀娜、似一缕清风缓步而来的当地姑娘,石墩木椅上坐着的气定神闲、与世无争的老人,镇头茶楼里不时传出的喧哗麻将声、嬉闹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绵延着的生活气息。村口大院门前的空地上,常年有师生写生作画,在此可将古桥、古屋、古树、古街一切尽收眼底。习画的孩童似乎在执笔沉思,这样“活色生香”的古镇该如何落笔绘景。其实当古镇的溪水在心田流淌,上里早已深深地刻画在了曼妙无比的自然画布之上。这美丽的古道驿站,果真没有令我们失望。

1.文章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上里古镇的?

2.上里古镇的建筑有什么突出特点?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最后一段写“师生写生作画”的内容是否多余?为什么?

5.根据文章内容,为上里古镇的旅游拟写一条响亮的广告语。

参考答案

1.从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建筑艺术、生活气息等几个方面说明。

2.风格以明清时期的为主,街道呈“井”字布局,主要建筑均为木结构,楼阁错落有致,建筑雕刻工艺精湛、构图精巧,凸显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3.打比方。把古镇街道的布局比作“井”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镇街道布局的特点,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

古镇情缘篇5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西郊,是无锡地名“无锡锡山山无锡”的发源地。古镇虽小,却东依惠山,南靠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物富民丰之地。惠山古镇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祠堂。一个方园几里的小镇,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竟有118家之多。“祠堂多”是到惠山古镇的人最深的印象。

古镇一隅有赫赫有名的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惠山泥人的介绍之后,才知道,惠山泥人和惠山祠堂本是连体婴儿。惠山泥人全盛时,惠山古镇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小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家之多,祠堂118家,每一个祠堂必定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

惠山泥人大师王南仙依稀记得儿时的情景:每天清晨,东方才泛白,祠堂看守们就已经早早出门,推着板车,从惠山北坡的水稻田中满载了被坡赞为“惠泉山下土如濡”的惠山“磁泥”。板车被推进大小祠堂后,祠堂看守就化身打泥匠,抡起大木槌在青石板上敲打黑泥。惠山泥人不像其它泥塑,要依靠烧焙增加强度和硬度,支撑起惠山泥人筋骨的,是泥土本身的磁性与韧劲。而打泥,就是激发泥土磁性与韧劲的过程。在经过千锤百炼后,松散的泥土就变成了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泥胚。

一板车黑泥送进祠堂,叮叮当当的打泥声就从祠堂门缝中飘出,惠山古镇大小祠堂星罗棋布,于是打泥声就成为了古镇的呼吸。大人掩着门用大木槌在祠堂里打泥,小孩收集了散落在石板街上的泥土后,抡起自制的小木槌在青石板上模仿,于是惠山泥人技艺就从打泥开始,在这槌起槌落间延续了下来。父子相承、师徒相传,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惠山泥人最终从祠堂看门人打发时间的小把戏和贩夫走卒贴补家用的小营生,成为闻名天下的文化遗产。

有“江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山是文人墨客游江南必到的景点,和古镇擦肩的京杭大运河更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无论是登惠山赏景,还是驾扁舟从运河路过,连绵数公里,经数百载的打泥声都会不绝于耳,难以忘怀,久而久之,惠山泥人打泥声就通过惠山和运河发散,成为了惠山古镇的形象代言。

但是,如今在古镇回荡了数百年的打泥声正面临销声匿迹的危险:曾经人丁兴旺的祠堂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祠堂看守这一惠山特色的职业在建国后就已经消失,整个惠山古镇,除了惠山泥人厂外,已经找不到几家像样的泥人作坊,再加上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惠山北坡适合制作泥人的黑土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惠山地底还有黑土留存,但是在凶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惠山周围已经找不到一片涵养“磁泥”的水稻田。

好在如今的惠山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红利”,惠山泥人形成了产业链,已经有专门的厂家用机器配制、生产惠山泥。机器化生产的新型泥土,免除了泥人艺人采泥、打泥之苦,但是也让传统的泥人业师失去了炼泥之乐。

虽然已经70高龄,但是被誉为惠山泥人“双生花”的惠山泥人代表人物喻湘涟和王南仙,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古镇一隅的惠山泥人厂抡着大木槌手工打泥。对于老一辈的泥人业师来说,打泥是惠山泥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泥声已经如morning call一般在惠山古镇回荡了几百年。虽然手工打泥被机械搅拌代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只要自己还在做泥人,还能抡木槌,就绝不会让打泥声成绝响。

捏泥 指尖上的市井梨园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是用纯手工精心捏制、绘彩而成的工艺品,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喜爱。

如今的惠山古镇,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修复后的古镇,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原本有“泥人一条街”之称的惠山古镇,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经人去楼空。

周末,惠山古镇塞满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他们很多人如我一般,来惠山,是慕泥人之名。但是很遗憾,惠山泥人招牌惠山泥人博物馆在周末闭门谢客。寻遍古镇,只找到零星几家卖“粗货”的泥人商店,能手工制作手捏戏文的泥人作坊不见踪影。最终,在问了古镇管理人员后,才在古镇一个偏僻的小巷找到一家名为“缘泥坊”的泥人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男主人儒雅的谈吐、老板娘亮丽的外形让我迟迟不敢把他们和以祠堂看门人为主业的泥人业师联系在一起。看出我们的疑惑,主人倪俊指了指作坊门口的简介说:“人不可貌相,开泥人作坊要胆量。”

夫妻俩指引我们上楼,一边现场演示手捏戏文,一边讲解他们和泥人的姻缘:工作室以缘为名,是为了纪念和惠山泥人的缘份,也为了纪念两人彼此的情缘。2007年,惠山泥人艺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处境,于是开始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

惠山泥人是无锡的“三大特产”之一,对泥人的记忆尘封在每个无锡人的记忆里,当得知惠山泥人的处境后,招聘现场涌进了几百号人。刚刚毕业的倪俊和曹志玮也是其中一员,最终二人杀出重围,有幸成为了惠山泥人新一代传承人,惠山泥人大师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的关门弟子。

三位大师皆是年过70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当他们年少时,正值建国初期,惠山泥人和其它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处于最低谷。惠山古镇上的泥人作坊由鼎盛时期多达上百家变为零星几个。几位大师和倪俊、曹志玮等一样被招募进惠山泥人厂,开始对惠山泥人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倪俊、曹志玮进厂时,惠山泥人的危机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所以三位大师在他们面前毫无保留,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拿了出来。

俞湘涟教“捏塑十八法”:印、搓、捺、摘、捏、推、拉、扳、剪、包、镶、拍、挌、滚、捋、挑、捻、戳;王南仙授“彩绘七法”:拓、涂、勾、点、掸、晕、刷;柳成荫演示“装光四法”:剪、削、黏、扯。

惠山泥人工艺本无固定之法,但是经过这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捏塑十八法”、“ 彩绘七法”、“装光四法”等一大批口诀被总结出来。新一辈传承人学艺要较老一辈业师容易得多。以往的泥人业师,要想独当一面,少则五年,多则十载,而倪俊、曹志玮学艺不满三年就已出师。

“总结的口诀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听得懂的,但是没总结出来的,才是最精粹的,无法用普通话言表的,师傅们都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无锡话来‘指点迷津’。”曹志玮说起自己技术精进的秘诀时,一直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而庆幸。如果不是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说得一口吴侬软语,她这一辈子就没有机会和惠山泥人“将亲密进行到底”。

惠山传统手捏泥人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叫“捏段镶手”,除头部是印制外,其余部分,包括身段、四肢都是手捏出来。

一张两米长的工作台上,夫妻二人各处一端,正前方放一块揉好的黑泥;在手边放着水盂、弓、笃板、格子等工具;右手边放全套戏文要用的道具,诸如铁丝、铜丝、竹剑。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首先根据要捏的戏文,把泥块用弓弦切成大小不等的泥条,切下的泥条要控制比例,因为有的泥条用来做头,有的做手,还有的做手脚或裙摆。如果对人体比例不熟记于心,那么“组装”起来,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手捏泥人的制作过程,总结起来就12个字: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分步进行。手捏泥人和制陶、雕塑不一样,制陶、雕塑是做减法的艺术,而手捏泥人却是在做加法。头、手、脚、身段身体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分开做,然后拼装起来的。

先用模具印出头像,然后分步捏出手脚等各个部位。做手时,先捏出手掌,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袖子。从下到上,由里到外也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从下到上先把底下基础打好,底下稳了,上面操作起来就容易把握;由里到外,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先穿里面的,再穿外面的,不可能倒过来做……

做手捏泥人是个力气活,最费力的是揉透。在捏泥人前一个月,要像揉面一样把泥先揉透,以手推出来没有毛面,捏上去爽手为宜,这火候要自己控制,同样的泥料,因为揉的时间、力道不同,捏出的泥人就会风格迥异。“女孩子因为力气不够,所以揉出的泥较男孩子来说韧性、磁性都有欠缺,所以艺术性较他们要打折扣。这和饭店里的大厨都是男的是一个道理。”曹志玮虽然争强好胜,入行之前完全没有美术功底,凭着自己的努力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新一代泥人传承人间的翘楚,但是在和同样优秀的倪俊同场竞技捏“细货”时,她不得不甘拜下风;但是要生产精线条的“粗货”时,面对眼疾手快的曹志玮,倪俊也只能自叹不如。

术业有专攻,捏泥人也一样。以前在惠山泥人厂,无论男女老幼一切为生产服务,这让对泥人有自己想法的倪俊很受伤。最终二人从惠山泥人厂出走,在惠山古镇租了一间二层的老屋,一楼店铺,二楼工坊,回归了古时惠山泥人作坊“前店后厂”的模式。曹志玮专攻“粗货”,笔下市井浮世绘;倪俊专攻“细货”,指尖梨园风满袖。

彩绘 别把装金的泥人不当菩萨

一个下午,夫妻俩一人捏出了项羽,一人做出了虞姬,但是把两个泥人放在一起,你定会以为这演的是一出拉郎配,而不是《霸王别姬》。因为,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彩绘环节。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彩绘就是给泥人穿衣装金的过程。捏塑就好比是盖房子,决定的是房子的楼层和户型,而彩绘是精装修,决定的是泥人的格调和品味。惠山泥人口诀有“绘七塑三”的说法,足见彩绘之重要。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粗货”的代表,最能体现惠山泥人的彩绘风格:红、黄、青、绿等原色对比使用;且在原色上,往往覆盖同种色纹样,有时还勾金银线,这样使惠山泥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特有的风格,也是“粗货”能被市井百姓垂青的重要原因。

而手捏戏文的彩绘却与“粗货”截然不同。捏戏文还特别重视开相:先用粗狂有力的线条,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大的气场,再用极简要的笔墨与色,刻画人物的个性;在纹样装饰上,手捏戏文也别有—番情趣,一根铁丝上面加几个皱褶就成了张飞的丈八蛇矛;火柴上缠绕一根红丝带就成为穆桂英的红缨枪——无论是装饰还是纹样,都取自生活,这让惠山泥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尊黑色的泥人,经过寥寥几笔的彩绘,就画龙生云,画虎生风,让平凡的泥土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曾几何时,惠山泥人是惠山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从1890年,惠山七家泥人作坊成立 “耍货公所”开始,惠山泥人就不再是作为一门手工艺而是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而存在。至上世纪50年代,惠山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联社”与“泥人合作社”,到1988年,仅惠山一地个体泥人店及泥人业师总数约三百之多。但从那以后惠山泥人业已开始急转直下。祠堂相继关门,泥人业师纷纷转行;戏曲衰落,泥人失去了票友这一最大买主。日薄西山的产业再也招收不到真正的愿意一辈子做泥人的学徒,年过70的老一辈业师依然要老骥伏枥做中流砥柱。

古镇情缘篇6

伤心断肠愁亦长,剑吟长空苦方长。

自古多情空遗恨,情到深处情转薄。

缘起缘生又缘灭,人生如何不生情?

七情六欲尽死去,心如止水难觉悟。

古来情圣终情僧,身在佛国为往生。

心经悲经般若经,两耳慈音度此生。

不问世间千年雪,生生面壁修佛心。

修得菩提成正果,不历尘世轮回苦。

消去诸般桃花劫,躲得世世深情苦。

情话缠绵皆过往,蜜语芳心难承受。

古镇情缘篇7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江南好》。这首诗看过之后总让人不能不忆江南。于是在一个周末和朋友驱车来到千年古镇锦溪。锦溪没有周庄的人头传动,熙攘的叫卖。锦溪归来,细细品味沈从文先生形容锦溪如同“睡梦中的少女”十分准确地道出了锦溪的气质。

锦溪是水做的。古镇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街道依水而建,房屋临水而筑,桥梁越水而过。春花秋月,流水悠悠,伫立桥头,顾盼两岸枕河人家,成了锦溪一大景观。“古宫闲地少,水巷古桥多,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是对锦溪镇的真实写照。

锦溪,必看桥。抬头见桥,举步是桥,古色古香的桥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水乡古镇的骄傲。每一座古桥都各具特色,都有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意韵,都能讲出美丽动人的故事。无论穿行于桥下,还是于桥畔看风景都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漫步于古莲桥,走在古莲池与五保湖之间的古莲长堤上思绪万千。堤外陈妃水冢近在咫尺,堤内是有名的古莲池,莲花盛开,清香沁人。还记得来之前曾看过明代诗人高启有一首赞五保湖畔的诗写道:斜阳时思绕寒汀,何处秋风乃声,水漫兼葭情不极,锦溪桥下白烟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石拱桥如弯弓满月,恬静幽雅。

千年间,诸多文人骚客在这里缅怀历史,抒发自己的忧思;千年前孝宗帝可曾携陈妃漫步于这古莲池畔,欣赏这满池的莲花。千年之中又有多少情人爱侣在这互诉情丝……如今斯人已去,空有一池枯莲岁岁年年月月朝朝地倾听着。

如果说一栋栋石拱桥、莲池禅院、古香古色的文昌阁是对历史凝固的记忆。那么,扑朔迷离的传说却给古镇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而陈妃水冢就是其一。陈妃到底是谁的妃?陈妃缘何死去,缘何葬于锦溪?

走在曲径通幽的小巷,细细寻觅着,希望能发现失落两千年的历史。却不小心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思绪不知不觉回到千年前,回到南宋那个多事的王朝。

公元1162年孝宗皇帝赵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在军事上,严肃军纪,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这样一个誓将风雨飘摇的南宋匡扶的皇帝,依然难逃流亡的命运。

一种说法是陈妃在随孝宗帝逃亡时被金兵所俘,押至锦溪时陈妃为保气节,投五保湖。锦溪人为其修建水冢葬在五保湖。后,孝宗帝为其建莲花古寺为其诵经祈祷。但另外一种传说似乎更让人痴迷。

当年,南宋孝宗帝携爱妃逃亡途经锦溪。陈妃爱上了小桥流水人家、民风淳朴、风情独特的小镇,于是孝宗帝携爱妃在这里小住。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嫉妒这对佳偶,没过多久不幸发生了。陈妃染病后不久于人世。可以想象孝宗一个逃亡的皇帝是如何悲戚地将爱妃水葬锦溪五保湖中。后有金兵,前路苍茫,挚爱香消玉损。一个男人最为落魄也不过如此吧!此时,作为南宋最有能力的一个皇帝又是如何悲凉。孝宗帝仅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将垂暮的南宋重振声威。在如此窘困下,还能不舍挚爱。现在能做到如此的,恐怕也不多见吧!

临溪而坐,喝着不知名的茶,信手翻着随身带着的杂志。时而遥望对面的莲池古寺。说是遥望有些夸张,其实并不遥远。仅仅是隔着溪而已。千年间莲花古寺曾经香火不断在,不知千年来有多少信徒虔诚朝拜和祈祷。而今禅院斑 驳的墙体无声的叙述着历史。没有禅声的寺院显得静谧而又凄凉。

古镇情缘篇8

——《时间的往事》

【1】边城故事

寻找边城,就像是寻找一条无声的河流,在湘西古老的渡口停歇,璞玉一般的边城,就这样,被时光静静地遗忘,被岁月风蚀。如今,它宛若出轴的朝霞,打开封存千年的长卷,用洁净的山水,黛青色的瓦房,质朴的笑脸,来充盈着外来者的故事与行囊。

有些人早斑驳的老墙上,细数着凤凰流逝的年轮;而有些人,在平静的沱江上,寻找着凤凰过往的曾经;还有些人,在潮湿的石板路上,追忆着凤凰行去的旧梦。在此之前,不曾有过惆怅的理由;在此之后,不再有漂泊的借口。

行走在古桥的回廊,静静地感受着边城朴素的风味和格调。也许,虹桥的长度就是人生的长度,它的距离是此岸与彼岸,你可以停留在两岸,也可以来来往往,却永远无法穿越。站在虹桥上,闭上双眼,用心听着时光流淌的声音,你的眼中唯一留下的,只是桥下的碧水,而不再是桥本身的内涵。

看桥下来往穿行的过船,那么多摇浆的手,你不知道哪只手是在依依惜别,哪只手是在用心呼唤。无论他们朝着那个方向前行,都是沿着各自向往的轨迹流淌。而你所能做的,依旧是停驻、眺望、深思,任阳光从不同的角度倾泻在桥上,那凝聚着智慧与博爱的阳光,不带着任何的尘埃与纷扰,完完全全地洒落在边城的每一处有过风景的地方。

看似烟火人间,又似无尘境界,徜徉在红尘边缘,会搜那段明月的从前,只是短暂的瞬间,感觉昨日已经成为今日的遥远。你倚靠在吊楼的窗前,我坐在流水的身边,纵算是一生相看无言,我也要守着这段古老的情缘,一直延伸到永远。

沱江上弥漫着缭绕的乳雾,许多内敛的美丽在这里深藏。边城的人文历史,边城的故事风情,边城的源泉与命脉,都是从沱江的水开始的。这是灵秀的山水,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边城人民,浸洗着他们质朴的灵魂。这也是智性之水,它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它给仁者以辽阔,给愚者以狭隘。那些站在船头唱歌的水乡姑娘,曼妙的歌喉,纯净的曲调消融在一山一水之中,让南来北往的游人,沉醉在其间不愿清醒。那些摇橹的船工,在沱江上风雨一生,直到磨尽了生命中最后的光阴。一艘艘漂浮在水上的小舟,为过客划过沱江昨天的故事,是否还能划过边城未来的梦想。

湘西岸边歪斜的吊脚楼,装饰了凤凰的梦,有的人在染尽岁月履痕的小楼守望,有的人将叹息挂在了屋檐下的窗柩上。在水中的倒影里,寻找着当年的历史陈迹,古朴的旧物,清透的江水,一如平常的想象,却有着令人清醒的震撼。穿越时空的界限,捕捉曾经的光与影,重现过往的春与秋。思想被旧景深深地撞击,温柔的水,也开始有了锐利的锋芒,它刺向远古的记忆,剖析着真实的历史。也许,关于吊脚楼许多丢落的片段,是被江水淹没,还是被江水承载,这无从述说,你可以试着无情地打捞,也可以淡然地搁浅,记起或者遗忘,都不重要。这里为你开启还是一样的风景、一样的明天。

这是边城的烟雨,带着湘西古老的记忆,带着沈从文笔下的传奇。行走在潮湿的青石板路上,纵然丢失了你自己,也能感受到翠翠当年的呼吸。在人生转弯的路口,有太多的萍散萍聚,如果有一段美丽的相遇,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跳跃的思绪被石板路拉得好长,深深的巷陌仿佛潜藏着许多古老的秘密。烟雨落在青瓦上,顺着屋檐滑下了一些过往的尘土。有时候,烟雨比阳光更有力量,它可以穿透云雾的幻觉,山水的诺言,用温润的清绝摄获人性柔软的情感,又用潮湿的含蓄收藏心灵颤抖的故事。它给你熟悉的感动,又给你迷离的清醒。行走在石板路上,于简洁的旧物中寻找至美的风景,仿佛多了一份平实的内蕴。石板路似乎是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人,叙说着曾经的往事,平淡祥和,甚至连叹息都不曾有。那些来边城寻梦的人,他们身影与身影擦肩而过,灵魂与灵魂相互叠合,将故事与情感绣进青石板路上。每一块青石,都镂刻时光的痕迹,记载历史的风云,也凝聚人文的精粹。多少年来,保持理性的缄默,收藏着每一个路人淡淡的牵怀。

走进古朴的老街,就如同走进凤凰灵魂的最深处,这些来自古城内在的影像,是许多人穷其一生的主题。苔藓攀附的墙角,呈现墨绿色的旧痕,揭开这些斑驳的记忆,让生命重新在阳光下鲜活。狭窄的老街摆放的都是带有民族风情的染坊、酒坊、银坊,还有许多琳琅满目的小吃。一位卖姜糖的老阿婆将边城人清甜的生活也融进姜糖里,她额头的皱纹是那么美丽,美丽得会让你感到有一种慈祥的安宁,又有一种沧桑的疼痛。当心与心不再有距离的时候,感动成了唯一的温暖。站在路的尽头,看阳光与烟雾交融着不舍的情结,看眼眸与心灵传递着难言的眷念。恍然间才明白,有多少的前尘过往,就有多少的蓦然回首;有多少的人情世事,就有多少的离合悲欢。

酡红的夕阳点亮信仰的火把,燃烧众生蛰伏已久的渴望。一条红色的河流将整个凤凰染醉,许多铺展的意象汇聚成智者的思考。站在古老的城墙上,看远处巍巍的南华山于淡定中蕴藏的坚毅,看黄昏薄暮下满江浮动的船橹,看那些挽着竹篮行走在青石路上的苗家姑娘,看对岸河流上那些挪动脚步的纤夫。这样质朴平淡的生活,一点一滴的细节,如同微澜的水纹,氤氲的乳雾,缓缓地渗入你的思想,深深地感动你的心灵。放下过客的行囊与湘西的岁月对话,与凤凰的山水对话,与边城的翠翠对话。当炊烟升起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以为,这里就是故乡。

只是回首的瞬间,已走过一段往事经年。乘一叶小舟,载着边城的云烟,划过碧水长天,划过似水流年。就这样与你擦肩,我留住得这一抹绿意天然,又是否留得住凤凰昨日的永远?

这地方叫边城,湘西人生长的边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外来者梦里的边城。它不似青鸟,有飞翔的翅膀,可以追逐远方的寥廓。它不似烟云,有缥缈的魂魄,可以舒卷人生的寂寞。它不似流水,有婉转的意象,可以抵达生命的彼岸。它不似明月,有圆缺的故事,可以照见古今的沧桑。它只是安静地生在故土,老在故土,没有背叛,没有离弃,将祖祖辈辈的平淡岁月镶嵌在小城的风景中。如果说边城是静止的风景,你就是行走的风景,你转身离去时便已消逝无影,而边城却注定拥有一份天长地久。

边城是人生的驿站,许多人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曾经遗忘又被记起的梦,为了寻找时间渡口的那个翠翠。有人说翠翠就倚着吊角楼的窗户看风景,有人说翠翠在沱江的木船上唱歌,也有人说翠翠被蜡染的人染进了黛色的布匹里。许多年前,翠翠十六岁,许多年后,翠翠还是十六岁。来的时候带着宁静的心,不被光阴追逐,也不被世俗纠缠。走的时候将灵魂寄宿在边城,待有那么一日,再度行来,行来时已不再是过客,而是边城的归人了。

倚着暮色擦拭边城这幅水墨长卷,当目光穿透远方迷离的过往时,一些模糊的片段注定要老去。智性之水在阳光下闪亮透明的真理,生命之水在烟雾中蒸腾如黛的记忆。从善如流,在水中寻找一种朴素的大美,这美通向平和旷达的人生。那一艘艘古老的客船,失去了搁歇的理由,在静默的沱江上,划过古城无言的韵迹。放下追忆的心情,悄然离去,不惊醒凤凰沉睡千年的梦。

【2】乌镇水乡

仿佛有一段湿润的青春,遗忘在江南的乌镇。还有一些云水过往,需要温柔地想起。就这样想起,想起在杏花烟雨的江南,想起在春风墨绿的水乡。多年以前,有过一场悠缓的等待,多年以后,还在淡淡地追寻。只是一个无意的转身,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心事的姑娘,走在轻灵的小巷,走在多梦的桥头,走进一段似水年华的故事里,不知是否还能不能出来。

乘一叶小舟顺水流去,只是悠缓地寻觅,便有了这样明媚的交集。在薄雾弥漫的时光中等待一场杏花烟雨,还来不及装进水乡的梦里,青春的故事就这样无声无息。这样一次清澈别离,留下的是烟花的痕迹,带走的是一生的记忆。

乌镇一天的生活是从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开始的,一根长长的竹篙撩拨着静止的时光,清莹的河水打湿了那些易感的情怀。还有泊在岸边的船只,默默地守护着小镇里一些沉睡未醒的梦。它们凝视着那些古老房檐的黑白倒影,品味着沉落在水中的千年沧桑。河水无语,它和乌镇一起静静地送走春秋,又匆匆地迎来春夏,从花开到花落,从缘起到缘灭。许多年后,一切都如同从前,只是所有流淌过的往事要注定成为回忆。那些被河水浸润过的人生,带着江南的娉婷,带着水乡的风韵,在迷离的岁月里做一次千帆过尽的怀想。乌镇依旧,小河依旧,待到春风入梦,明月入怀,谁还会在远方彷徨?

穿行在素淡又含蓄的风景里,在诗意中感受时间的恍惚,而温暖的阳光印证了生命的真实。逢源双桥在现实与梦境中无言地停留,带着现代的气息,又含有传统的韵致,使乌镇处繁华却不轻浮,落红尘而不世故。古桥是有记忆的,它记得曾经有着怎样清澈的相逢,又有着怎样美丽的错过。它收存了许多年轻的惆怅,也珍藏过许多青春的梦想。它静静地搁置在流水之上,等待着有缘人乘风而来,再抖落一地的故事。这里留下了文和英的脚印,留下了千万个路人的脚印,他们手牵着手站在桥头,凭栏静赏小镇之景,只觉过往的年华虚度,停留只是一瞬,回首却是一生。

这是一个被岁月风蚀的老人,平和地看着每一个来过与离去的过客。他们折几束阳光装进人生的行囊,裁几缕烟雨写入往事的诗笺,他们平静地来过,又平静地走了,记住了这个叫乌镇的江南巷陌,记住这儿曾经有过一段似水年华。

有古旧的气息从枯朽的门板上,从斑驳的墙粉中,从青石的缝隙里透出来,牵引着无数路人纯粹的向往。仿佛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某段熟悉的情景里,又让你久久不能出来。带着闲散的心情走来,无关历史厚重,不问沧桑墨迹,只是追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无论是苍老的酒坊还是明亮的染坊,都可以激发你无限的想象。在薄薄的阳光下,温一壶杏花酒,享受一段诗酒年华的闲逸。看那些晾晒在高高竹竿上的蓝印花布在风中轻舞飞扬,隽永的春天在时光中弥漫,而青春仿佛从来不曾离开。沉陷在这些陈年的古物与怀旧的情感中,再也没有什么世俗的力量可以将你侵扰,因为乌镇趁你迷蒙的时候,已悄然潜入你的心底,从此情思深种,刻骨铭心。

悠长的小巷在烟雾中如泣如诉,那身着蓝印花布的女孩可是茅盾笔下的林家女儿,她从潮湿的书扉中款款走来,从老旧的林家铺子走来,走进茅盾故居,走进深深庭院。厅堂里茅盾先生握笔沉思,那凝视远方的目光,有一种吐纳河山的清醒与旷达。他在文字中生动,在乌镇里停留,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栽种进步的思想,燃烧精神的火焰。恍然间有梅花的幽香自庭院飘来,迷离中往事依稀重现,今天宛若昨天。许多的现实比梦想更为遥远,就像许多的喧嚣比宁静更为孤独。站在光阴底下,看梅花开在寂寞的枝头,那冰洁的芳瓣,却比任何一种花朵更高旷出世,更冷傲清绝。

午后的阳光有一种慵懒困意的美丽,惺忪着梦呓的双眼,就这样醺然在古旧的茶馆。煮一壶杭白菊,将心事熬成经久淡雅的芬芳。倚着窗台,听那繁弦幽管,叮叮咚咚拨响了江南灵动的曲调。江南的评弹在乌镇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水乡璀璨登场,吴侬软语,妙趣横生,那些熟知的故事在艺人委婉的传唱声中更加耐人寻味。丝竹之声激越时如万马奔腾,坦荡时若明月清风;飘逸时如玉泉流泻,沉静时若秋水长天。此刻,就在这古朴的乌镇,在这怀旧的茶馆,品一壶清茶,听一曲评弹,将流光抛散,做一个晏然自处的闲人。都说人淡如菊,而世事也淡如菊吗?当这些生动的记忆在弹指的人生中消散时,谁还会记得过往里的一小段温润时光呢?

如果人生是一出戏的开幕,那么等待也会成为优雅的美丽;如果人生是一出戏的散场,那么离别也会成为经久的回忆。只是一段人生的萍聚,不需要刻骨去珍惜。来的时候,你还是你,当所有的路人都转身离去,那走进戏中的你,不知道还能不能走出自己编织的梦里?

烟雾中长长的小巷,被怀旧的时光浸染;木门里寂寂的故事,被泛黄的岁月尘封。许多的人从身边擦肩而过,彼此间,今生今世也不会记得有过这样美丽的相逢。曾经相逢在江南的古镇,曾经有过脚印的叠合,甚至有过目光的交集。待到年华老去,回忆从前轻描淡写的过往,谁也不曾知道谁,因为彼此都是过客,是江南的过客,是乌镇的过客。这样的相遇就像是一场皮影戏,在华丽与虚幻中开始与结束。坐在寂寞的廊道里,等待着一场皮影戏开幕,又在柔和的灯光下,看一段皮影戏里绝美的故事。

古镇情缘篇9

辛卯初秋,我诚邀沈嘉荣老师同赴景德镇,沈老师深谙传统古道,予我更是良师益友。三生缘环境即雅,所经营之茶,无论普洱、乌龙或是其他皆茗中佳品,铁壶、银壶、金壶、紫砂亦不乏精粹,就连花盆、底座之器物亦是精心所选,独杯具泛泛,与其他相论颇感差强人意,我们目的明确,与此着手,望此行能有所获。

景德镇自古即为瓷都,如今制瓷之气依旧蔚然,如宜兴一般,制瓷技艺多为祖传,但工艺差距、手绘机制等因素使得成品价格有别。访得几家手工作坊,皆一派忙碌景象。“春风祥玉”、“小雅”之作品在茗具界颇具声名,我也曾在京、沪偶得几件,价格不菲,一件小小瓷杯价高逾千者有之,但瓷白胎薄,手工制作精细,色彩到位,执于手中玲珑适手,有茶汤注入,更觉茶香四溢。“春风祥玉”、“小雅”是国内顶级高仿瓷之代表,被誉为当代官窑,其作品无论茶杯、文房,从选料、制胎、手绘到烧制等各个工序皆秉承传统,精工制作,器虽小,然技艺精巧,一件佳品往往耗数年之久,工艺师亦谓之“以性命相搏”,确为呕心沥血之作,故常尚未出窑即被藏家订购一空,可谓一杯难求,收藏景象繁荣。此番前往此两家门店,亦被告之早已售罄,甚至奉上金资亦无货可取,我们再三声明来意,店家才拿出两件预留之物,精雅别致,令我爱不释手,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虽如此,我倒认为好货必有好价,皆收入囊中,此后又与店家商议预定及之事宜,基本已确定为“春风祥玉”之区域。又转访其他,购得几套精致茗具、文房亦甚合我心,访古窑旧址,才算不虚此行。

回青后,有茶友得见如此杯具皆叹精妙,有几套甫一入堂即被知者纷纷定购。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来青,并造访三生缘,三生缘除奉上末代紧茶、无纸红印、蓝印等老茶,亦用安之介铜包银之老壶煮水,用周桂珍、葛陶中之紫砂冲泡普洱,“春风祥玉”、“小雅”的茗具也是这次雅聚中不二之佳选。余先生深谙普洱之道,对铁壶、紫砂、瓷器亦侃侃而谈,一时谈笑风生,极具意味J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注重细节的民族,三生缘承民族文化,精益求精,构筑可观、花梨栋梁,藏品皆个中翘楚,金壶、银壶、铁壶亦是从日本、台湾等藏家手中以重金购得,花盆、水盂等小品也精巧雅致,今瓷制杯具亦选自名家,相信置于店堂之内又添一道古雅之风。窗外清竹影,室内幽兰香,鸟鸣畹啭,铞鳞游泳,赏丹青、赏珍玩、听古琴,品茗之时更具别样情境!

古镇情缘篇10

紫檀是举世公认的木中之王。现今世界上,千年紫檀已基本绝迹,而老君立像则是用万年紫檀精雕而成,可谓弥足珍贵。雕塑老君像取材直径1.5米、长3.2米的古木文物,曾矗立在印度偏僻地区的一座荒芜古庙里,沉睡长达600年之久。经中国科学院鉴定,这产自世界上最珍稀的紫檀出产地——南亚的整段圆木,有万余年轮,即有着万年自然生命的历程,为19世纪以来首次发现,是异常珍贵的古木文物。

有人要问,这么珍贵的老君像,是谁雕塑的?又是怎么来到钦赐仰殿道观的呢?当然,传世之作自然出自名家之手,这位名家正是杰出华人艺术家屠杰大师。屠杰承传祖业,不断创新,渐成风格,在创作完成孔子像之后,正式开始老子立像的雕塑,历经4年,成就惊世之作。殊胜因缘,他结缘浦东,在“世博会”倒计时一千天时,毅然将老君像捐赠给钦赐仰殿道观,可谓功德之举。

如今,紫檀木雕老君立像供奉在钦赐仰殿最高处,总全宫之灵,为传世之宝。老君神像,慈祥雍容,皓发霜须,指点天地,沐化众生,似乎正向世人讲述着他的传奇故事。

一、万年紫檀,殊胜因缘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21世纪,上海钦赐仰殿开始进入全面重修阶段。随着藏经楼的修复竣工,道观的当家人也开始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升古观的地位,那就是要为千年古观寻找镇观之宝。当初,道观设想在藏经楼供奉一尊玉雕老君像,但经多方打听寻找都未能如愿,也许是道观的影响不够,或者是机缘未到。虽然如此,道观求宝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他们在加快道观修建的同时,仍然在继续寻找和等待。

俗话说:上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道观当家人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屠杰大师向玉佛寺捐赠紫檀木雕“济困之公”。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随之而来,能雕塑“济困之公”,那么是否也能雕塑一尊老君像呢?设想总归还是设想,要变成现实还有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与艺术家取得联系?如何才能得到他的认可?从道观方面来说,既想做成这件期盼已久的功德盛事,却又不能贸然去找,这样会有失礼貌。经慎重考虑后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请一位中间人先取得联系,并提出希望拜望的想法。没想到的是屠杰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还表示非常欢迎。于是,约好时间后道观派人专程前往拜访,见面后交谈甚欢,十分融洽。当谈到希望他能帮助道观雕塑一尊紫檀老君像时,屠杰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谈了他的一段传奇经历和创作紫檀木雕的过程。

屠杰出身雕刻世家。据记载,明朝有一位屠诗雨先生,是“明朝一代妙技”者之一;清朝,又有一位屠文卿先生供职于宫廷“造办处”,是“苏式”紫檀雕刻名家;清末民初,曾叔公屠敬书先生在上海老城厢开设红木作坊,擅小件,尤精紫檀木雕,制作精工之极,雕刻精美绝伦,堪称一绝。传承到屠杰这里,技艺不断加强,渐成风格。屠杰说:他原本是搞玉雕的,后改行搞旅游。一次开发旅游新线路的考察过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让他又重新回到了紫檀木雕。当他考察印度北方邦锡布达尔的千年古镇时,带他去祖屋古建筑参观的镇长用斧头劈开积满灰尘的木门,露出的劈面竟是诱人的暗红色。进了门又见到一根根粗壮楹柱,那是中国明朝曾经进口过的紫檀大料啊!难道真的还会有这么完整的紫檀吗?望着积满灰尘、粗壮的楹柱,大师激动难抑,拂去尘埃,用力擦拭,沉穆的光彩渐渐显现了出来。他站在那里,一遍遍抚摸着梁柱,感受着紫檀木的呼吸,倾听着来自远古年代的召唤。第二年,在中印友协的帮助下,他重新奔赴印度深山古镇,以帮助新建古镇老屋为条件,倾囊买回一大批老屋拆迁留下的立柱横梁。运回中国路途遥远,惊险频频,先在印方友好的帮助下运往泰国,又经泰国运往香港再转至浙江宁波。费尽心血,几经周转,最终才运回上海。从此,屠杰继续承传祖业,重新走上了紫檀木雕之路。

正当我们沉浸在无限的沉思和遐想之时,屠杰欣然一笑,问道观当家人:“你属什么?”道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属龙。”大师当时为什么要问道长属相,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好多问。直到两年后才知道,大师相信命,更相信缘,他认为,道长属龙,命中带木,自然爱惜古木,这就是所谓的“缘”。这次拜望,虽然没有得到明确回答,但却结下了深深的“缘”,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缘,故事才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周后,在一个特别晴朗的日子里,屠杰应邀来到道观,他是一位朴实、爽快之人,不作任何炫耀和张扬,言语不多,但直奔主题。在道长的陪同下,他登上道观藏经楼最高处,实地察看供奉老君像的地方。登高远望,观望了道观的地形、地貌,看着正在修复中的道观,屠杰突然向陪同的道观当家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要帮你做老君像,你希望我怎么做?”道长回答了8个字,就是“继承传统,适当创新”。大师满意地点点头,并说“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接着又问,“你把道观的十年规划说给我听听”,道长简明扼要地讲述了道观的总体规划和未来发展情况,屠杰听后十分高兴,当即明确表示:“这尊老君像我帮你做了。”从此,千年古观与大师、与万年紫檀老君立像结下了殊胜因缘。

二、老君立像,缘结浦东

站在紫檀老君立像面前,仰视这位道德天尊,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紫檀雕刻艺术的精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凝神注目中,仿佛时间隧道一下穿越了数千年,老君伴随着一团紫气飘忽东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正向世人讲述着他那博大、厚重、凝炼、朴实的人生哲理。

用万年紫檀雕塑老君立像源于屠杰大师与道观的殊胜因缘,更源于他的道教文化情怀。当他想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以静态的艺术形式,寄予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时,他想到了老子。他说:“继承、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责无旁贷。”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产生了要创作“三教”(儒、释、道)、“三公”(济公、关公、包公)以及其他民族英雄的想法。他说,创作老子立像,现在时机成熟了。这是一位大师的选择,更是一位艺术家的追求。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著《道德经》。该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思想启迪。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明确指出:无论如何,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构成中国思想的背景,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他还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屠杰大师认为,道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正是他艺术创作中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黄金有价,紫檀无价。现今世界上,千年紫檀已基本绝迹。用来雕塑老子像的这段古木,在运往上海途中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那是古木装上船之后,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所遇到的一场惊险。那天午后,天气突变,雷声震耳,狂风大作,暴雨骤降,午后的天色如同夜晚,船在风浪中激烈地摇晃,装在后甲板上的巨大木料虽经捆扎,钢索却发出了近乎崩裂的巨响。一船人都惊恐万分,一片混乱。这时,屠杰双手紧紧抓住甲板上的一根横杆,口中默默念诵“太上老君保佑”。同时,他也发现身旁的两位中印友协的朋友,似乎也在吟诵着经文,也在祈求着神灵的保佑。他们共同祈祷着,共同期待着危难的消逝。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雨停云开,危险过去了。屠杰说,现在只要一想起这段经历,还是心有余悸。“那次经历,使我与道教结缘,是太上老君保佑我和古木平安抵达上海。”古木的经历增添了老君立像的传奇色彩,也增加了它的珍贵价值。

珍贵的古木文物,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它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实在是来之不易。为了不辜负这么珍贵的古木,为了表达老子思想的不朽,屠杰开始“搜尽奇峰打草稿”。老子长什么样?老子有怎样的气质?他先参考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的老子画像,查阅了大量的道教书籍,研究了老子所诞生的时代和传奇经历,又专程上武当山、龙虎山等道教名山观摩写生,感悟传统艺术与道教艺术的血缘关系,以使老子立像蕴涵“道”的真义,使紫檀雕塑更有艺术张力。渐渐地,老子造像的艺术构思开始完整起来:老子不再是骑着青牛过函谷关的传统造型,而代之以稳健站立充满智慧的姿态。突出面部的细腻刻画,稍改以往老子像严肃有余慈爱不足的表情,相貌清癯、额头饱满、鼻梁高挺,双目微笑传神,长髯飘逸灵动,玄色长袍上的圆“寿”字醒目祥和。仰视老君立像,我们可以感悟到其构思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雕塑老君立像,从设计构思到创作雕塑,前后历经4年时间,屠杰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据说,在雕塑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个部位的雕刻,在灵感和艺术的驱动下,他和工匠们整整三天三夜连续工作,有人站立得腿都肿了,待停下后,大家才感觉浑身像散了架似的,这种精神缘于一种对艺术的追求。老君立像,经过构思、打磨、雕塑、油漆等数十道工序,仅油漆和抛光就达百余次,可谓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决定将老君像捐赠给上海钦赐仰殿,屠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因何在?首先是源于艺术家的文化情怀。因为他深知:“古木的自然生命从它离土后便终结了,但是通过艺术的创作,它又复活了。艺术的价值要呈现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之中,让人们随时瞻仰和欣赏。所以,我的作品无论价值多大,都要捐给社会。”之所以选择上海浦东,就是想为上海的文化建设作点贡献。其次是源于他的道教情结。事实上,屠杰早就有雕塑老君像的心愿,只是当时时机没有成熟而已。再次则是源于对道观的情感。自与道观结缘后,屠杰就明确表示要为道观雕塑一尊老君立像,供奉于老君堂内。在雕塑老君立像的过程中,他又多次来到古老的道观进行实地考察,见证道观的修复与变化。通过与道长进行多次沟通交流,获悉道观的未来发展前景,不胜欣喜。多种因缘的组合,最终促成了艺术家的功德之举。

三、世博盛会,捐赠古观

2010年5月至10月,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聚焦中国、聚焦上海。

就在世博会倒计时一千天之时,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的千年古观钦赐仰殿,也迎来一件盛事。这天,观内彩旗飘扬,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屠杰先生与夫人马桂珍女士共同捐赠的老君像,高2.7米、重逾3吨,在庄严隆重的宗教仪式中被迎请入观,供奉于道观藏经楼最高处老君堂内。

2007年8月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万年紫檀老君立像捐赠仪式及庆典活动在道观隆重举行。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副会长张继禹,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信徒代表近千人参加了这一盛典。

捐赠仪式和庆典活动在道观内藏经楼广场举行。任法融会长向屠杰大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发表了讲话。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代表道教界接受捐赠。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林宣读了功德碑文。本次活动的捐赠者屠杰和接受方钦赐仰殿道观管委会主任丁常云分别致辞。屠杰在致辞中说: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本人创作的意念是以静态的艺术形式,寄寓一种“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责任感、社会尊道贵德、国家进步昌盛” 的民族精神。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人可以普遍、时刻感受到,这正是本次捐赠的目的所在。同时希望这尊老君立像能带给人类社会一种尊道贵德的“美”,也希望其作为喜迎上海世博会、演绎中华智慧与和谐世界系列活动的展开。丁常云代表浦东新区道教协会及道观对屠杰先生的功德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指出屠杰大师为雕塑这尊老君像付出了辛勤劳动,从构思到雕刻完成这尊老君像,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最后呈现给世人一尊气势非凡、浑然飘逸、充满智慧、栩栩如生的老君立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尊珍贵的万年紫檀木雕老君像供奉于道观的老君堂内,这无论对于道教、道观,还是对于信徒来说,都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