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8 09:51:12

创新技术人才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1

一、充分认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充分认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已是国家和地区间竞争的关键因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带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我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周边城市的人才状况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业环境不够优化,等等。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顺利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

2、明确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社会”建设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突出培养造就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这一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把*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高地。到2010年,全市具有高级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中级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10万人,在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领域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基本形成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突出重点,兼顾全面,选拔、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抓住龙头,重点选拔、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制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以区域性人才高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为载体,重点选拔、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领军人才,以领军人才开发带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体系。健全拔尖人才选拔制度,完善选拔和管理办法,每四年评选一次,实行目标考核和动态管理。深入推进“211人才工程”,实行滚动选拔培养,落实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措施,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构建以“211人才工程”为龙头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体系。做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特级专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151人才”的推荐工作。

4、发挥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坚持*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龙头和主体地位,把高校建设成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强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体制,保证继续教育经费的落实。各地、各用人单位要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保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经费,确保每人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12天。

5、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向优秀企业集聚。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进修深造和开展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选送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根据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知识更新要求,积极组织举办不同形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讲座。积极运用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等活动。同时,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积极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头创业、创新、创优,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

6、加大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对新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在培养期内,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经费资助。对新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在培养期内,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经费资助。对新入选市“21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在培养期内,分别资助每人培养、科研经费3万元、1万元。以上所需资金,由获资助人员工作地政府从同级财政列支50%,其余部分由获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匹配。对携带高科技开发项目,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一人一议办法,经有关部门认定后,通过科技三项经费、技改经费等渠道给予专项科研启动经费。

三、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吸引、留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7、创新引才思路和政策。把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与重大课题攻关结合起来,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既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个体户”,也要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等途径,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团队。制定和实施紧缺人才计划,重点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拓国内外人才智力开发合作渠道,建立与中西部高校密集地区人才机构的合作,逐步形成组织人员外出设摊引进与设立“窗口”、订单培养并重的人才引进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国外专家智力引进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方位邀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来我市开展项目合作研究、指导、技术攻关。为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住房和一次性异地安家补助费,按市委发[2005]76号文件执行。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招收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进站两年研究期间,由政府给予8万元经费资助,分别由市和县、市、区财政各承担50%。

8、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大集团、大企业来台投资、合作。加大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力度,尽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大力加强各类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引进智力示范基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建设,为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平台。到2010年,集中力量建成1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80家,新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0家。有重点地建立一批名家、名师、名医工作室,设立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拓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服务的途径。在全国各大城市逐步建立*籍优秀人才联谊会,为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辟新的渠道。

9、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利用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等柔性引才渠道,着力引进一批国内顶尖人才,特聘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实现柔性引才的新突破。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运用载体整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引进方式上,要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不转人事档案、户口关系,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由用人单位聘用,待遇从优。积极鼓励企业在上海、北京、杭州等人才集中城市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通过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术合作和人才租赁等方式引才引智,为我所用。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可办理“*市引进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的待遇。

10、加快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目录和需求信息。在全市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开发统计系统,及时掌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引进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建设功能完备、信息通畅、综合配套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大网上市场发展力度。加强市和县、市、区人才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大力发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介服务,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积极与国内外行业协会、人才中介组织等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市场化和国际化运作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11、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图书馆、科技馆等硬件设施和数据库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各级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等,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科协、社科联、博士联谊会和各类学会、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技术及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交流提高的机会和平台。鼓励、支持重要学术技术带头人申报省、市科技攻关和科技产业化项目,以及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并积极为他们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倾斜支持。对在我市欠发达地区、艰苦地区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应积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12、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相互信任的良好人文环境,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要在政治上关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注意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把德才兼备、具有管理和领导才能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重视党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依法维护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才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用活、用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13、建立科学的社会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评价标准,按照人才分类管理要求,坚持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构建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励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改进完善聘任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评聘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聘用相分离。在职称评聘中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骨干、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可以不受学历和任职年限限制破格晋升相应职称。

14、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使用和配置机制。积极推进以规范科学的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竞争上岗、聘用合同制为抓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逐步取消人员身份管理,全面实行以岗位管理为内容的聘用合同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和聘用程序,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探索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实行重大科研课题招标制度和课题组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

15、健全能充分调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业绩取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试行奖励股权、期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相挂钩的分配机制。设立“*市杰出人才奖”,作为我市人才综合性最高荣誉奖。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杰出人才奖”荣誉称号,每人奖励20万元。鼓励企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奖。凡我市单位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国际合作奖,以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除获得国家、省颁发的奖金外,由市政府按省颁发的奖金标准再给予奖励。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奖金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对新入选部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新批准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按其所得奖金数额给予等额奖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评选、表彰、激励工作,探索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体系。

16、完善解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后顾之忧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员参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行政区域之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办法,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补充社会保险。

五、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17、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断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工作的重要议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直接掌握和管理一支由各类拔尖人才组成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及时开展培训、体检和疗休养等活动,切实履行好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职责。人事、宣传、经委、科技、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抓好工作,形成合力。

18、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充分发挥市级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安排专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按照“谁收益、谁投入”的原则,逐步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成为人才资本的投资主体,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共同投入的多渠道人才投入体制。完善政府人才投入资金的管理办法,提高高层次人才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2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

1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人才的政策创新

1.1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创新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分配机制,鼓励各类人才用自己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实现资本化、产权化,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分配机制。①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制,工资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岗位工资水平要努力达到国际同类岗位培训的市场水平。②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试行按要素分配制度,以二股、期股等股份化分配方式,推进管理、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给予优秀人才以应有的报偿,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分配问题。③建立企业家报酬制度,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明确企业家的合法收入,激励企业家管理才能的充分发挥。④在高新技术企业先试行新的工资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岗位市场工资制、要素参与分配等形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国有企事业单位推广。总的方向是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与人才实际价值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1.2人才配置政策创新

人才配置政策宜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主导。①信息化——重点发展无形市场(网络市场)。使人才市场由初级市场走向高级市场。②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各方力量参与人才市场。加入WTO后,国外人才交流机构也将陆续进入我国,新世纪人才市场,将形成国家、民间、合资多元化的人才市场格局。③主体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配置的主体也应在企业。通过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尽快形成人才主体集中在企业的局面。④产业化——促使人才市场形成一种产业。人才市场的产业化包括人才交流的产业化,人才评价的产业化,人才信息的产业化等。⑤国际化——建立国际人才市场。依托国际人才交流网络,引进国外人才,使人才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动作。⑥法制化——依托管理人才市场。视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逐步制定、出台人才市场管理方法。

1.3人才评价政策创新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评价政策的关键在于探索建立“具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特色的用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招天下有用之才,实行一种“不唯学历,就看业绩”的用人标准。形成以业绩取舍人才的用人才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的格局。要确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鼓励人才创业的评价导向,一看总量扩大:超前规划,保持人才总量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当超前;二看含量提高:优先配置,使大中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密度高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三看质量优化:注重培养,重视人才培训,改善人才结构,倡导人才创业精神;四看动量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使用效益;五看流量控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正态流动;六看张量开拓:选拔优秀人才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七看能量增加:与高校开展人才科技共建共享,产学研相结合。

1.4人才使用政策创新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并不一定形成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腾飞的生长极。总的来说,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使用效益并不高。我们必须实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效益提升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人才的能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一是人才配置与企业需求相吻合;二是给予优秀人才与其业绩相符的激励,使人才的价值与贡献的比例适宜;三是建立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四是建立竞争优化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五是搞好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六是人才培养战略。

1.5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由单一的“奖金、股份、期权”激励转向“事业激励、待遇激励、感情激励”。要在全社会倡导、增强人才资源的保护意识,创设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形成惜才、爱才、留才的社会氛围。要珍惜人才,关心、理解、信赖人才,对人才要有宽容心,容纳人才个性,允许人才犯错误。

1.6人才引进政策创新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引进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应实现人才尽其用引进的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

1.7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创新

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建设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必须将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放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系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以此来保障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业。既要保护民族知识产权,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要保护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此来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还要保护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特别是职务成果的收益权,调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社会服务体系创新

2.1推行高等教育产业化

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助于高等院校面向市场,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进行科研课题选项。高等院校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必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结合起来。建议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从造就新一代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群体的战略思维出发,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战略。

2.2拓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发展空间

一是提供创业平台。积极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区域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推动成果供需交流的信息平台,促进产销见面,促进科技信息跨地区、跨部门快捷交流。二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取消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不合理限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降低门槛,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实行直接登记制度,允许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人员先登记注册成立企业法人,再申办项目。同时,允许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创办时资本短缺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快速“繁育”。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按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功能区块的布局,自觉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实行行业集聚,继续建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创业乐园。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进一步营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区域优势,努力增强浙江对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建立高效优质的科技孵化器。高效优质的孵化器体系对于民营高新技术人才创业,特别是刚走出校门和海外归国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已有30多个科技孵化器,如清华科技园、北航新材料孵化器、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更多地创建一些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孵化体系。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市场策划、技术评估、教育培训和信息咨询,降低科技人员的创业成本,促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涌现。

2.3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区域创新体系

发挥区域综合科技优势,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第一,以建设科技园区为龙头,通过营建创新网络,优化创业环境,使之成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业基地,涌现一大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群体,并形成辐射作用。第二,加强科技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创新工程的实施,造就一支企业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在组织技术创新中发现、选拔、培养一流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给专业技术人才创立一个宽松的环境。第三,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不断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带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要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创造才能,从选题开始到成果转化形成完整的技术集成,使技术商品化、成果产业化。知识向技术应用转化,科技开发向生产力转化保持在高水平。第四,建立健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服务体系。

2.4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创业的优质中介服务机构

发展人才市场和中介组织。办好各类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鼓励创办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通过这些机构为企业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国新,赵光辉等.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国新,赵光辉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

创业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3

(一)研究与发展投入有限,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宿迁技术创新意识尽管有所增强,然而技术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上,2013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9%,江苏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2.3%,而宿迁市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2%。可以看出,宿迁支持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上比例偏低。同时,宿迁还缺失有效的技术融资机制和投资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研发投入资金。R&D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状态。

(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难以形成技术优势。

高级研发人员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则表现为技术人才长期不足。宿迁现有政策没有形成对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激励,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外部人才缺乏吸引力,不能招募到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对已有的人员又不够重视,不能留住人才,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进修培训机会和职业规划,不重视员工的发展,当现有人员有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时,都会选择离开。因此,欠发达地区难以形成自身技术优势,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产业、产品升级。

(三)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创新产出水平较低。

欠发达地区大多通过技术引进来更新技术并利用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进行生产和加工,但过分依赖外来技术,只能导致其蜗居于产业链的低端,陷入以消耗资源与环境来换取微薄利润的不利局面。同时,由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偏少,还因高新技术研发存在的风险,影响着宿迁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创新产出水平较低。

(四)产学研合作松散,缺乏战略性和持续性。

宿迁市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存在着合作主体不明确和合作形式较为松散等不足,大多停留在短期和较浅层次的技术研发合作层面,难以适应技术综合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机制,增加了资源技术的溢出性,降低了合作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资源贬值的可能性。

(五)学习能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基于企业全面学习的能力。宿迁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但很难成为这些技术的掌控者。当技术升级后,基本上没其他方式可用,只能继续引进。在这种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外部提供,企业往往难以掌握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也就无法培养技术再次创新的能力,达不到技术转移的预期效果,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提高宿迁高新技术水平的对策

宿迁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的不足问题,必须要通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相关资源系统整合与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形成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支持力度,提高创新产出水平

1、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首先,可以通过减税、退税、简化办事程序等方式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其次,通过科研项目立项、成果奖励、应用高新技术退税的方式下拨经费给予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尤其对项目研发周期长、回收期长、投资较大、影响较大和原始创新技术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再者,通过完善风险投资和试点科技保险等机制,吸引银行信贷、风投以及个人投资,鼓励研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2、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发展空间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度培养企业自有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培养机会和职业生涯规划,进修结束合格者给予适当奖励,并提供更高一层的工作机会,鼓励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吸引和培养人才,改变宿迁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地区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基础研发能力和科研设备等优势,鼓励其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根据企业和地区发展战略,进行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研究;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基于产学研长期合作的企业技术创新结构,发挥合作创新的协同效应,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推进在人事制度、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进以市场为导向调节研发方向和内部管理,以技术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形成,改善资源配置机制,协商形成商业化合作体,使科技与经济直接结合。

(三)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学习能力。

事实证明,技术能力来源于内部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实践。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只有具有持续改进技术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引进技术才有意义。所以,应建立学习制度以保障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在明确学习主题、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等前提下,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团队智慧,提高企业总体学习能力、技术转化力和创造力,快速适应技术环境,获得持续发展。(四)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虽然目前带动的经济总量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其远高于其他部门。通过建立技术成果展示平台,降低技术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刺激市场释放潜在需求,实现技术转移,形成技术创新价值增值与共享,从而不断提高技术长期创新能力。

三、以高新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宿迁突破性发展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4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突出培养造就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这个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5万人;在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领域中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全面优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加快培养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深入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选拔和管理办法,落实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对入选“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的人员实行滚动培养管理,到2010年继续选拔培养600名一、二层次人员。继续实施“钱江学者”计划,进一步构建以“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为龙头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体系。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载体建设。到2010年,集中力量建成、建好100个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0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0个以上省级重点高新企业研发中心、100个以上省市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做好20个省属高校科技创新基地、10个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200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在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办好高新技术园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比较优势明显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发展。根据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每年遴选出20个以上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以课题为纽带组织联合攻关,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推进全省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各地、各行业和有关单位要根据各自实际和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加快建成一大批有能力对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团队。

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体系。实行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评选一批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技术精湛、学风严谨、贡献突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家为省特级专家。组织省特级专家参加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专家库等重要咨询组织,参加有关重要工作决策咨询、有关科技人才评选和科技项目评审等工作。继续做好国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评选工作,做好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和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等工作。

重视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进修深造和开展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选送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建立浙江省高级人才外语强化培训基地、浙江省WTO事务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境外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省内培训基地和国家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根据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知识更新要求,积极组织举办不同形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讲座。各地、各用人单位要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积极支持和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积极运用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等活动。着力加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作,提升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积极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头创业、创新、创优,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

三、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大力引进我省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各种方式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急需的科技攻关人才;熟悉世界贸易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设计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带头人;各类现代咨询服务人才;立足国情,学贯中西,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或在重要学科的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人才,以及其他领域的学术技术骨干,重点引进在上述领域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浙江省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力争三年内为我省引进一万名以上各类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并促进形成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长效机制,更多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浙江创新创业。

不断创新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高层次人才开发目录和需求信息。在全省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开发统计系统,及时掌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加强省、市人才网站建设,提高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对称程度,充分发挥网上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作用。继续做好赴北京、上海等高层次人才密集省市的引才招聘工作,进一步发挥引才工作的品牌效应。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智力,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和条件,不断拓展招才引智的领域和渠道,提高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工作效益。

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大力发展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积极与国内外行业协会、人才中介组织等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市场化和国际化运作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我省和外省其他人才中介组织、海外人才中介公司为我省推荐高层次人才,并使之成为企事业单位引进拔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运用载体整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我省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区域性合作。努力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促进沪苏浙三省市的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开发和用好长三角地区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同时,各地要建立本地籍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鼓励他们回国回乡创业、创新和发展或提供各种形式的智力服务。

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其他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受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制。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制度。逐步提高在浙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津贴标准。对在我省担任实职或一年中在我省实际工作时间满六个月的共享型院士,发放与本省院士同等津贴。对来我省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鼓励用人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补助费,同级财政给予一定支持。通过柔性引进来我省工作、创业或服务的国内外人才,符合条件的发给《浙江省引进人才居住证》,并享有我省当地居民相关待遇。要切实为来我省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解决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入学、住房等实际困难。各地要落实一定数量的人才周转公寓和安居房,优惠出租、出售给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四、优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突出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评价标准,按照人才分类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关键技术岗位竞聘制,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向关键专业技术岗位和重要专业技术骨干倾斜的分配制度,认真落实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课题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和奖励股权期权等各种适应不同门类、不同岗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的新的分配形式。

积极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吸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我省“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加快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和选拔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重要决策咨询机构,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和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建设。加强科技和工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和设施,增强人才吸附能力。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争取成建制引进中科院或中央其他部属研究所。鼓励部级重点科研院所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中介机构来浙江设立分院、分所、分支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走出去”,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图书馆、科技馆、电子信息馆等硬件设施和数据库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各级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等,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科协、社科联、博士后联谊会和各类学会、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技术及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交流提高的机会和平台。鼓励、支持重要学术技术带头人申报省科技攻关和科技产业化项目,以及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并积极为他们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予以倾斜支持。对在我省欠发达地区、艰苦地区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应积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宣传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先进事迹。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倡导体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精神。建立浙江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制度,对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广泛开展浙江省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立法,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聘用管理办法,维护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建立健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牢固树立“一把手要抓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人事、宣传、统战、农办、计划、经贸、教育、科技、财政、外经贸、卫生、科协、社科联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抓好工作。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要积极发挥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多层面地推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全面接轨上海;人才流动

一、嘉兴全面接轨上海背景下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情况

嘉兴由于区域优势,是上海周边城市中最早与上海建立起合作和交流互动的城市之一。从1992年,嘉兴提出“接轨上海、开发乍浦、三沿并举、联运发展”总体发展思路,到2017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兴和上海的每一步发展,都倒映着彼此的身影。从2016年至2018年(2015年及之前,其评判标准不同,无法列入比较),嘉兴市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型企业的从业人员从7321人上升至13166人,相比于2016增加了79.84%,这一方面说明了嘉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人才流入嘉兴的趋势。

二、影响高新技术人才流入嘉兴的因素

(一)收入。收入水平对于人才流动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嘉兴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考虑到人才多落户于城镇,故只针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研究)也有大幅度的增长,从2010年的27487元至2018年的57437元,名义上增长了108.96%。但是相比于2017年,在2018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加了8.25%,略低于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相比于基数更大的上海,嘉兴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仍低于上海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8.78%)。此外,在不扣除物价因素下的直观的工资收入,嘉兴与周边大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就拿上海来讲,其平均工资水平高出嘉兴2万元。这些方面体现出嘉兴经济发展稍有乏力,且其层次也相对较低,不利于人才的流入。(二)主要生活成本。一般来说,生活成本的高低对人才流入会产生重大影响:生活成本越低,越能吸引人才流入;反之,则不利于人才流入。下表为嘉兴居民消费价格及商品零售价格的情况:由表可知,嘉兴市201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相比于2014年均偏高,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嘉兴周边的有些城市,如上海,其消费价格却是在逐年降低的,同时嘉兴的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49.2%到2016年的50.1%再到2017年的49.5%,均高于上海市三年比例(分别为48.8%、48%、46.5%),而在“住”这一方面,嘉兴市房价日益走高,2018年底,嘉兴某些地段房价涨至14000元/平方米,是2015年的两倍,近来房价虽趋于稳定,但也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述情况给想要落户嘉兴的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流入。(三)社会环境。1.交通交通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对人才的流入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嘉兴共计五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杭浦高速、乍嘉苏高速、申嘉湖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两条铁路(沪杭公铁和高铁),一条国道(320国道)和一条运河(京杭大运河)。这些交通要道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嘉兴到周边各大城市(如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耗时,方便了各大城市与嘉兴之间的资源交流。而嘉兴市内交通,截至2017年,运营路线长度达8690千米,公共交通发展也极为迅速,实用公共汽车有2984辆,建成区公交站点300m半径覆盖率达到75%,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5%,均高于国家规范值,为嘉兴居民市内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近年来嘉兴十分注重道路建设,针对性地进行翻新,虽短暂对出行造成不便,但毋庸置疑,此举措将会助力嘉兴发展。但是嘉兴市内没有地铁等快速交通,在行车高峰期易出现拥堵等情况,而地铁为现代出行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方式,该交通方式的欠缺可能会影响人才的流入。2.教育教育事关重大,不仅影响着人才自身的再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其后代的成长,这就使得教育对人才流入及落户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如今,嘉兴市共有学校近700所,专任教师4.4万余人,但是,这一方面与周边大城市相比,相差甚远。以上海为例来看,上海的学校数量和专任老师人数分别是嘉兴的三倍和四倍。从学校的教育质量来看,嘉兴教育的质量总体较好,但并不突出:浙江省省一级重点中学共有135所,其中嘉兴有13所,在数量上位于整个浙江省的第四名,数量占比为9.63%(浙江省共有11个地级市),但嘉兴最优异的学校,与镇海中学、杭州市第二中学等一流中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高等教育这一方面,嘉兴市共有该类学校7所,仅占整个浙江省的4.93%,且这其中既没有“985”、“211”高校,也没有硕士点,嘉兴在这一方面是处于绝对劣势的。(四)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扶持力度会影响人才流入。2017年度,嘉兴市政府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高层次人才工资外津贴:具体发放津贴的金额按照人才的层次划分,从500人民币至2000人民币不等。除此之外,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人才,还在秀洲区享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住房补贴政策。2018年,对于满足政策条件的高新技术人才,嘉兴政府从五个方面给予了补贴:A、一次性安家补贴;B、购房补助;C、工资外津贴;D、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奖励;E、企业外出招聘补贴。同时,嘉兴市以量化方式进行人才积分管理,根据该办法,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高端人才、高级人才、基础人才,这部分人才通过相应机制可享受子女就学、安居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相比较于周边如杭州、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嘉兴市政策存在些许不足:首先,嘉兴市的人才政策侧重于补贴人才个人,而在其家属福利保障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即政策横向覆盖面较小;其次,受嘉兴市本身发展情况限制,给予人才的补贴力度与大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些条件都不利于人才的引入,但嘉兴市没有像上海那样严格的落户限制,在留住人才这一方面,占有优势。

三、对策建议

(一)科技助力,发掘经济新增长点。嘉兴发展的侧重点主要为轻工业,而现在其所能提供的经济发展动力较为匮乏,嘉兴应调节其产业结构,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嘉兴市的经济新增长点,同时提高技术性人才的工资收入。(二)政府护航,减轻落户嘉兴生活压力。嘉兴政府运用相关经济手段,稳定物价房价,减轻高新技术人才落户嘉兴的经济负担。同时出台更加具体全面的政策,保障人才及其家属的权益。此外,适当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补贴力度,鼓励人才创新技术。(三)环境建设,营造科学创新氛围。加强嘉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加教育投入,打造高质量学府,营造舒适、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袁晓文,刘碧玲.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对策研究——基于全面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8(21)

[2]冯海艳.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的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宏观管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2、工作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逐步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党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制度;造就一支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突出重点,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3、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151人才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培养10名获国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引进培养5O名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及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引进培养急需专业的本科学历技术人才1000名。

加强我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并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可采取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形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得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归国留学人员;高级技工人才;市“311人才工程”人选;携带高新技术创办、合办、承包、租赁高新技术企业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和我区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有较好效益的人才;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

4、抓好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招才引智。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到高等院校招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同时,按照发展效益型、科技型和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大力引进国外智力。采取引导、调控、培训并举的办法,培养本地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建功立业。本着“长短结合、按需培训、提高素质”的原则,建立培训教育基地,有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围绕我区重点发展的建材、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依托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加快我区急需人才的培养。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和财政资助等方式,每年在全区选拔10名左右企业厂长(经理)和具有一定管理经验、有培养前途的35岁左右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内先进企业(集团)、国外公司和商务基地进行研修学习,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从全区教育、科技、卫生发展需求出发,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人员,采取挂职、轮训、进修等方式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全面提高我区的科教水平;注重培养和引进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通晓国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5、加强园区等人才载体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产业化载体的建设,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高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6、签订聘用合同,落实编制和职务岗位。人才引进后,用人单位应与之签订《聘用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有关工资福利待遇;引进的硕士以上研究生,进机关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实行先进人,后增加编制;不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限制,可直接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根据其本人自身条件和工作业绩,实行低职高聘。

7、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机制。支持鼓励引进的各类人才以高新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经济开发和收入分配,并按有关规定获取收益;允许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不侵犯本单位合法权益、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业余兼职活动;企业可以适当的方式对有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其奖励数额及涉及的权利与义务自主确定。

8、提高人才岗位津贴,改善住房条件、医疗保健等待遇。凡符合市人才岗位补贴标准的人才一律按市标准执行。“151人才工程”中,入围第一层次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首位人员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5000元,获二等奖的首位人员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3000元,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首位人员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2000元,获二等奖的首位人员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1000元,获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300元,博士后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3000元,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2000元;入围第二层次人员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首位人员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300元,获二等奖的首位人员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100元,获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200元,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三年内每人每月财政补贴1000元。对同时符合两项以上(含两项)的财政补贴不重复进行补贴,按最高项执行。“151人才工程”中,入围第一、二层次的人才,根据不同的用人单位分别由区财政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科研活动经费。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最低收入保障线制度。博士研究生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硕士研究生月收入不低于1800元。

来**定居的高层次人才,应优先优惠解决住房,采取用人单位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提供安家费。凡调入或毕业安置到我区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由财政提供安家补助费7万元、5万元和2万元。高层次人才的住房,由用人单位提供,安家补助费不足部分由人才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上述享受政府补助人员,凡在**服务满5年以上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从我区考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回**工作的人员,享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留学回国人员公寓、博士公寓,为引进人才提供周转房。

按照有关规定,要充分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医疗养老保险待遇。鼓励单位通过建立补充协议或商业保险的形式,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医疗养老保险水平。

四、改革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新机制

9、完善自主用人制度。按照统一部署,逐步实行事业单位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和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客观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

10、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打破国界、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海内外人才采取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我区企业任职或兼职,创办、合办企业或从事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市场开拓等工作。用人单位聘用柔性流动人才,必须与受聘人员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1、加强人才调控管理。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管理人员素质,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和现代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制定人才调控政策,使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和重点企业聚集,使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探索适合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针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特点,制定和完善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2、实行灵活的户籍管理。按淄政发[2001]204号文件要求,对政府批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愿意落户的,可凭人事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其配偶、父母(包括配偶的父母)、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不愿落户的,可持人事部门发给的《外来人才聘用证》到公安机关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13、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管理的需要,加强对人才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管理等政策,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政策体系;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督促检查,逐步实现人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14、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市场体系。落实《山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淄博市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规范中介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创造良好的人才市场环境。

15、强化人才中介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人事,推行人事档案、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职业介绍所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海外人才招聘机构,广泛引进海外学子和各类优秀人才。

16、加快人才信息化工作。要积极推进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人才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尽快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区人才信息资源中心,并与市信息资源中心联网,加强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信息服务。

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7、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为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和为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投资回报机制,促进人才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18、强化企业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一般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要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区级重点企业集团要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企业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费用应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1%。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上述发生费用列入管理成本。

七、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工作任务落实

19、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讨论研究,适时制定政策措施。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作,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的作用,明确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落实例会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适时出台有关政策。

21、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区领导及组织、人事部门,要直接掌握一批专家,加强与专家的沟通和联系,做好专家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适时举办专家理论研讨班,组织休养考察等活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增强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强化督促检查。建立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人才强市步伐,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第二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

从**年至2010年,用4年时间,在本市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6个领域,开展规模性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600名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实施原则

改革创新,提高能力。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管理方式,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突出重点,带动整体。以6个领域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优先培训本市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紧缺行业和专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坚持优秀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优先培训,骨干人才重点培训,后备人才超前培训,带动本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结合实际,按需施教。立足实际,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以培补缺,以训促学,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实施原则,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协调推进,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地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整合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开展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开设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知识产权、当代高新科技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通过实施公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2、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训工作的实际,确定对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个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电子信息领域。培训内容主要以软件、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最新趋势为主,重点培训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等应用型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丝绸纺织领域。培训内容包括:染整工艺、高分子材料、纺织科学与工程、丝绸纺织材料、服装设计等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

电缆光缆领域。培训内容包括:光电缆设计与制造、光电子技术、绝缘材料技术、高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

现代制造业领域。围绕电梯、工业缝纫机、纺织装备、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等重点制造业,开展关键技术培训,大力提升我市现代制造业水平。

现代服务业领域。以急需紧缺的服务业专业门类为主,重点在现代商贸、旅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培训。

现代农业领域。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标准化改造、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动植物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林木培育、现代水利、农业生态安全等方面开展培训,促进本市特色疏菜、苗木花卉、草食畜禽、特种水产、旅游农业等5大特色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未能纳入上述范围的领域,可参照本办法,做好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3、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技能培训。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外语和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基本技能培训,使全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和相关外语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加强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专业领域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以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水平、引领我市科技发展的科技骨干或学术学科带头人。出台《**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资助办法》,资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外进修、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追踪国际国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培训方式

1、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共同举办1-2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6个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要求举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高级研修班。

2、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是一种时间短、参与广、见效快的继续教育方式。全市以“四新”讲座为载体,每年举办1-2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知识更新专题讲座。各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结合各自实际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专题讲座。

3、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服务。除举办高级研修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系列讲座外,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单位可根据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简便有效的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集中培训。有条件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围绕专业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脱产或半脱产培训。

结合工作实践培训。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业务进修、专项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在线培训和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快捷高效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个人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有关单位应加强对自学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确保自学取得良好效果。

五、组织措施

1、明确职责。市人事局负责制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的总体方案及相关政策,对组织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专业课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是,具体负责本专领域、本专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的实施。

2、强化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管理,严格实行继续教育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晋升、职务聘任和职业、从业资格的注册登记挂钩,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继续教育登记与验证工作,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每人每年72学时或12天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

3、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尝试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培育若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优化基地结构。探索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师资、设施、信息等资源优势,建立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外部基地及优质师资的主要来源地。

六、实施步骤

本办法采取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调研启动阶段(**年上半年)

组织学习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本市贯彻落实的调研工作,制定下发《**市专业技术人员“充电工程”实施办法》,启动6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按照本实施办法,规模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8

1.1什么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处理,涉及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和应用以及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智能化工程等多个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等,形成了多门学科融合,互相促进发展的新型关系。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其他领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其领域高效发展,并带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1.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属于新型技术,具有先进性,高效性,快速性,综合性等特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始终是走在世界前段的技术,由世界各国顶尖技术人才不断研发创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常与其它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相结合共同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领域专业技术的共同发展,从而引发其领域技术的创新革命,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2.1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领域及取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技,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党的正确领导给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带来了无限生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例如,在工业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进入引发了工业技术革命,极大地改进了工业技术,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在农业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走进万千农户家庭,应用产生新型自动化灌溉设备,科学化种植生产,给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另外,在国防科技,深海研究,卫星,教育医疗等几个方面都有显著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发展。

2.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其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进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高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对于新兴技术知识掌握甚少,我国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从科技发达的国家学习获取,这严重限制了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我国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电子信息先进技术基本掌控在部分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发展机遇小,容易走向失败,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加强技术指导,将会有效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建设。

3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策略

3.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高新技术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没有人才,何谈发展!所有的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高新技术人才培的基础之上,人才是发展技术的原动力。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对于像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这样的高新技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了解学习和掌握。因此,对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人才建设培养十分重要。我国应当积极开展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深刻落实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覆盖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使更多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从而学习高新技术,并从事研发工作,为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不断着注入新的生命力量,促进技术快速发展。

3.2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与我国政府部门支持力度有很大的关系,政府是否大力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其技术水平的发展。现阶段虽然我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但是在实际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对于相关技术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创新存在很大的限制性。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各种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积极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从而推动技术创新。

3.3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拓展。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本国的技术创新,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稳固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与其他国家形成竞争优势,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利益及信息技术前端利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注入大量的人力,资金,以保证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4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关系着我国众多领域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电子信息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创新对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必须加快发展速度,积极跟随世界发展步伐,向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学习,同时加大国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实施人才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

作者:尹妍妍 单位:哈尔滨市人才服务局

参考文献: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9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适应。

2.工作目标。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与法制环境;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党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制度。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实现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制定并完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政策

3.加强人才宏观调控。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根据全国人才的总量、结构以及人才的地区、行业分布状况,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宏观调控机制。当前,要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的人才,各类高新技术人才,以及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提出培养、吸引和使用的导向及宏观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人才调控政策。

4.促进人才流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制定双向兼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政策,为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加强对留学人员派出和在外学习期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大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留学人员回国任职、工资津贴、科研经费以及住房、保险、探亲、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各项政策规定。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为海外华侨回国及海外华人、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各地区、各部门及用人单位,要树立“大人才”观,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

5.改革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以及对有突出贡献人员奖励股权、期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西部地区,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方式的有偿服务。注意发挥离退休老专家的作用,妥善解决著名老科学家、老艺术家的生活补贴、医疗等实际问题。

6.加强继续教育。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体制和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定期进修、出国深造的培训政策,不断完善国际合作、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和挂职等多途径的培训制度。

7.推进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探索建立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对在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已经比较成熟的政策,要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保护专业技术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才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逐步实现人才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8.增强企业聚集人才的能力和活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要率先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开发的投入,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开发机构。推动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改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使之成为吸引和使用好优秀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

9.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吸引和使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推行以项目和课题为主的研究组织形式,充分给予项目和课题组在用人、分配和激励方面的自主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改变产学研相脱节状况,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制定人才市场管理法规,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加强人才市场管理执法监督检查。规范人事行为,建立人才中介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创办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创业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孵化器”的建设。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人才预测、规划和信息化工作

11.加强人才开发的预测研究。要对人才总量、结构、分布以及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前瞻性研究,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对策。

1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抓紧制定全国性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国家重要行业(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技术人才规划。

13.高度重视人才资源信息化工作。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国家优秀人才信息资源中心,为国家重点建设、重大攻关项目提供人才信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积极推进各类人才信息库、人才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全国性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重视人才供求信息工作,加强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实行分类管理,加速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青年人才

1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分类管理。针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和关键性问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培养方式、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的分类管理体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控制,推进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15.加速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精通国际经济贸易运作规则和法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改进政府特殊津贴工作,突出重点,提高津贴标准。要采取特殊措施,提高特殊重要人才的工资待遇。要研究建立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工作体制。中央组织部要进一步做好直接联系杰出专家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和改进专家管理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加速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16.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视野,不拘一格,注重发现具有潜质的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拼搏。要大力倡导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努力培养青年科学家群体。要注意正确处理好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创造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进一步做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等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新途径。

17.加快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人才规划和配套政策。建立西部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实行资金、项目、人才配套投入。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进一步扩大“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规模,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实施“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西部地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人才资源现状,尽快制定并实施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机制,稳定现有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西部开发。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六、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18.重视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党员专家的政治理论培训。要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举办邓小平理论研究班、时事政治讲座、国情考察等形式,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传播者。要从专业技术人才群体的思想实际着眼,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先进典型事迹,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19.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讨论研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关注科技进步,密切联系专家,与专家交朋友。建立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0.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建立全国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央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有关重要政策的研究、执行和工作的部署、落实。宣传、统战、人事、科技、教育、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地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创新技术人才范文篇10

一、“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分层分类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主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培养3-5位市级专家,对这部分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保障,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培养区级科技专业技术骨干,通过进修、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3年来,共组织他们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培训41人次,学术、技术交流72人次,技术研讨55人次;聘请外国专家讲课2人次,聘请部级专家讲课5人次,使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自主申报、组织审核”,量身制定培养计划。为使培养计划能够契合每个培养对象的技术特点,**实行自主式、开放式的工作方针,让培养对象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科研内容、培养渠道等项目,组织部宏观审核调控,通过“两下、两上”确定培养计划。即“走下去”,了解培养对象的科研状况和工作特点;“交上来”,培养对象根据本人情况制定计划,上报区人才工作办公室;“返回去”,区人才工作办公室经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将计划返还培养对象;“报上来”,培养对象结合修改意见、所在单位的意见及本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表上报区人才工作办公室。经过反复磨合,制定的培养计划更加有利于培养对象发挥潜力、提高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重点攻关、注重实效”,切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方向上,坚持把与**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重点问题组织攻关,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注重技术实效,带动企事业单位及地区经济增长。3年来,在14位接受培养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带领下,成立了11个课题组,涵盖林果、工业、医疗、畜牧兽医、水利、建筑6大行业,主持开发新项目6项,其中市级项目2项,区级项目4项;发表或宣读学术文章6篇,进行新技术应用推广实验4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项。其中“日本苹果开心树型的引进研究与示范”、“动物疫检技术”、“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乳腺癌诊治技术”等5项技术达到国家或市级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玻璃公司技术骨干王培华同志研究的“减少玻璃板面气泡技术”,使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升到75%,仅此一项,每年就使企业增收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