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及建筑风格魅力研究

时间:2022-07-04 03:28:09

古镇文化及建筑风格魅力研究

道口镇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县城西北角的一个镇,地理位置优越,流经古黄河金堤河的上游,所处位置东面紧临城关镇,西与浚县县城相望,是滑县县委和镇政府所在地。道口镇在4000多年前因为古黄河流经此地,而成为古黄河左金堤之上的一个渡口,因为最早在此地以摆渡为生的摆渡人姓李,历史上又被称作李家道口,随着历史的推移渐渐简化为道口这个名字。古镇位于滑县县城西北角,面积大约0.84平方公里,在明清时期因为卫河航运而兴起,已经成为当时享誉豫北的重镇。而清末民国时期,道口成为航运、铁路、公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地,商业贸易达到空前的繁荣,享有“小天津”的美誉。笔者即为地地道道的滑县人,自小听闻长辈对滑县史志兴衰的讲解,更是对古镇的历史有了高度兴趣。笔者通过现场走访、实地考察和人物专访等形式,对滑县古镇的兴衰历史做一简单总结,并对有些文物遗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也算对古镇的保护尽自己绵薄之力。

一、道口古镇火神庙会

提起道口,不得不说起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神庙会”(以下简称庙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三天是道口镇传统“火神庙会”的举办时间,民间有传说正月廿九是火神爷的生日,人们为了避免火灾,同时也为了表达除灾辟邪、迎接祥瑞征兆的美好愿望,以庙会的方式祭祀火神爷,据有关记载“火神庙会”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庙会演出者都是由当地居民自发组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数百年过去了,人们虽然已经不需要再用娱神祈福的方式祭祀火神爷,但“火神庙会”却被神奇地传承下来。庙会传统节目有踩高跷、背阁、抬阁、吹糖人、舞狮、秧歌、武术表演、莲花灯等项目。每逢庙会演员们都盛装上阵,从脸谱的色彩搭配到服装的样式,无不体现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整个庙会演出者加起来得有千人以上。由于道口“火神庙会”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且具有宝贵的艺术传承价值,于2007年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并于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2018年3月14—16日亲临道口古镇感受庙会的盛世现场,古会第一天上午10时左右,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各路表演队伍纷纷走来。这场面,顿时令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堪称中国特色的狂欢节。迎面而来的是器乐队伍,前面是扛着各自演出队伍的旗帜组,紧跟其后的就是器乐演奏组,使用器乐以唢呐、铜锣、小鼓、小铙等,相互簇拥,甚是热闹。对面走来的庞大的演出队伍:(一)踩高跷。《列子•说符》篇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2500多年以前,高跷就已经成为当时最具有技艺性活动的项目。表演者将木棒中部做一个支撑点,将脚放在支撑点上用绷带将腿和木棒绑在一起,进行走路、跳跃,甚至舞剑。表演者可以在进行表演踩高跷的同时,还可以完成跳桌子、过凳、耍剑、劈叉、扭秧歌等动作。在古镇庙会上不仅仅踩高跷的技艺让人惊叹,且演出者的妆容和服饰更是让人羡煞不已,每逢庙会村落里不会踩高跷表演的居民都是以能画上一副彩妆为荣。但是演员的脸谱又不像京剧里的脸谱妆容,一般来说,表演者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即可,这种化妆形式被称“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角色的面部妆容形式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着妆来看都是一张脸,而人物个性的表达则主要靠表演及服装搭配等方面表现。而演出者的服饰涵盖了裙、兜、褂、鞋、手帕、披风、帽等等,服装样式多样,颜色以艳丽为主,也体现出了人们对火神爷的敬仰和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相融合的特点,后期高跷发展为三层,全部有人物叠起,在庙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二)背搁、抬阁。纵观庙会表演的队伍,背搁和抬阁表演人数占到整个队伍的五分之二还要多。相传人们在新春或者元宵观看灯会的时候,将孩子都顶在肩上观看,由此而得到背搁的创意。“搁”的意思就是高木架,一般都有2—2.5米,由一根十公分的铁棍和几块木板连接。让10岁左右的小孩站在一个外形类似阁楼的盒子上,盒子里就是整个支撑孩子重量的机关所在,通过盒子直达孩子胸前,有一块约二十公分长的弧形钢板,正好与小孩前胸的弧度相吻合,再用一条粗布带将孩子的上身和腿固定在架子上,捆在一起,然后化妆、穿上类似戏曲演出服的衣服作为演出服,衣服的长度要遮盖住脚和脚下的踏板,所以从外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头顶。演出时大人不说也不唱,但是要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舞蹈动作,小孩也要随着大人进行扭动、表演,其乐融融,场面非常壮观。每年背阁、抬阁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表演形式,都是火神庙会最吸引游客的亮点。不管多么累多么乏,人们还是愿意跟着表演队伍去看演出,感受现代社会里别样的文化氛围。(三)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各地每逢年过节或举行商业庆典都会请来舞狮队伍前来助兴,古镇庙会自然也少不了舞狮队伍。舞狮队伍排在庙会表演的第三个,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而成,一个人舞狮头,一个人舞狮尾,狮子形态惟妙惟肖,配上音乐,加上表演者的动作,把凶猛的狮子表演的或是温婉可人,或是高大威猛,尤其是在桌子上高空翻滚的狮子表演,常常能引来众多观众眼球。配乐方面,以钹、锣、鼓、唢呐为主。(四)划旱船。划旱船的习俗最早源于唐朝时期,由于连续多年的大旱,老百姓用来祭祀求雨的一种方式,庙会上旱船有单船、双船和多船等表演形式,以舞为主,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因其动作诙谐,表演形式滑稽,场面热闹,表演人数众多而倍受老百姓喜爱。众多表演形式让笔者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整个演出队伍将近二十种表演形式,除了演出队伍里的表演以外,笔者又注意到街边簇拥很多大人和小孩子的摊位,走进一看,原来是吹糖人、做面塑等,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吹糖人。(五)吹糖人。吹糖人是源于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在庙会上沿街两旁常见有艺人们携带一个带架子的长方工作案,另外还有一个可以进行加热的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勺子里盛满了糖稀(即溶化后的麦芽糖)。放置糖人的架子一般分为两层,每层都为放置糖人专门设有很多小插孔。制作的糖人形象有人物、有动物、玩具等,活灵活现的糖人不仅好看、好玩,最主要玩完以后还可以吃,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样的玩物,庙会上只要见着有吹糖人的艺人,孩子们就会缠着大人要买糖人,大人实在不给买的也不轻易离开。卖的糖人有现成做好的,也有的根据客户需要现场制作。整个制做过程也相当的快,用小勺取一点热糖稀,倒入沾满滑石粉的手上快速揉搓塑型,迅速拉出一条吹气管,然后用嘴衔起一端向糖人里吹气,待起泡后,通过艺人们一边吹气,一边捏、剪、拽等娴熟的手艺,制作出各种人物、动物、玩具形象,最后有的需要染上颜色,有的就原始颜色成型,用竹签的一头沾一点点糖稀粘在糖人上,活灵活现的糖人就大功告成了!庙会上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表演内容丰富,加之各种各样的传统民间工艺,让笔者大开眼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据有关记载,每年道口镇古庙会能吸引来自河南、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省份每天数以十万计的客流量,堪称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二、古镇建筑与装饰特点

对于因河而成的道口古镇选址中防洪、宜居、码头是首要考虑因素,在区域选址时为了减小洪水冲刷,建筑群大多成型于河流的凸岸处,同时,古镇城墙高筑,既可以作为防御又具备防洪的功能。明清时期卫河在国家漕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明清时期道口古镇建筑达到鼎盛时期。建筑风貌以古朴、典雅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为主,渗入了徽派建筑与晋派建筑的特点,同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是古镇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在我国北方地区确实不多见。古镇现存传统建筑107栋,包含29处商铺、6处建筑遗址、77处宅院、2处庙宇。留存下来的建筑80%以上为清末、民国时间建筑,建筑风格延续了豫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技艺。明清时期的建筑群遗址主要集中在顺河街、大集街、牌坊街、水胡同等传统街巷两侧。古镇遗存除有传统建筑以外,还有运河、码头、桥、城墙、街道、胡同、碑刻等遗迹,内容多样,对了解古镇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考察笔者主要以临街商铺和民居为主。(一)现存建筑技术与装饰特点。古镇建筑大多以传统木制结构为主,屋顶室内构架采用抬梁式,屋顶外面以硬山式为主展示,墙体则由粘土烧制的青砖堆砌,室内地面多为夯土和青砖砌成。屋顶采用传统的清水脊样式和仰瓦灰梗屋面,前檐一般采用铺板门和棋盘门为主。古镇建筑群装饰风格主要分为传统装饰和中西折衷主义两种形式,传统装饰多体现于较为精细的砖雕和石雕上,以繁琐、固定的花纹式样为主,室内陈设古朴淡雅。折衷主义装饰风格受巴洛克风格影响比较大,装饰材质也运用了现代的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二)现存传统建筑的类型。道口古镇居住建筑分为:临街商业型、临街居住型。临街商业型建筑指沿街商铺,商铺有三间的,有五间的,大小不等;宽2.8米,深4米左右,二楼临街开方格窗,商铺后面为住宅,过道开在门面房左边。整个院落一般是有二到三进院组成,也符合了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这些商铺多位于比较繁华的街巷中,如顺河街沿街商铺。临街居住型建筑位置一般比较偏僻,是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一般正房为带廊的瓦房,厢房则多为木制的二层小楼,风格古朴,布局严谨,这种独特的建筑院落空间布局形式,在豫北地区建筑群中尚不多见。(三)如何更好地保护现存建筑。1.对于室外的公共空间应加强基础设施的配置古镇作为道口的一张文化名片,尤其是2018年2月7日央视《记住乡愁》纪录片30分钟的霸屏播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道口、了解了道口,也为道口下一步走出河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但是作为古镇推广者,古镇的基础设施如休息座椅、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也要做好接纳越来越多的参观者的准备。2.给排水进行分类处理,减少因暴雨对古镇建筑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生活用水和污水的排污系统没有分开,导致生活用水直接排入运河,致使运河水系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因城镇化进程的改造,围绕古镇边缘的地势一再上升,而古镇却处在地势的最低洼处,在雨季容易产生积水,对于砖木混合的古镇建筑来说,破坏性是无法估量的。

三、结语

道口古镇作为豫北地区典型的集镇案例,因其厚重的文化背景、自身的存在价值及朴质的人文气息令人称颂,但又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古镇在发展过程中,过于盲目的自信。在本篇报告的调研过程中由于关于古镇的研究文献资料较少,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因笔者自身的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不能对古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后期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对古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仅试图通过本篇调研能够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过程中起到绵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河南省滑县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汪利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胡宁.中原火神信仰与地方社会——对道口、商丘两地火神信仰的田野调查[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李松松.河南道口古镇街巷空间与传统建筑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作者:刘萍 单位:河南信息工程专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