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2:31:22

古镇

古镇范文篇1

1.杨柳青古镇品牌优势基于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之有云,“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杨柳青古镇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聚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杨柳青就成为我国北方商贸、民俗文化集散地和漕运、航运业的发源地。其运河文化、大院文化、建筑文化、砖雕文化等民俗文化精彩纷呈。被冯骥才先生称为“斯文小镇”,是古老与现代文明相契相融的经典之作。

(1)杨柳青古镇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作为民族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杨柳青砖雕透窗以民俗花鸟吉祥图案为主,结合图案造型,体现出浓郁的地方区域的民俗特点。杨柳青砖雕石刻兴于清康乾时代,精于道光年间。后装饰于杨柳青朱门大户,它融质朴婉丽为一体,操杨柳青年画之风韵,风格独具地方特色,极富象征意义耐人寻味。杨柳青砖雕可谓是杨柳青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柳青风筝创于19世纪末名扬20世纪初,其间能工巧匠辈出,以风筝魏(字元泰)最为出色,1914年魏记风筝《麻姑献寿》、《天女散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名扬世界。

(2)杨柳青古镇古建筑艺术精美,为北方古镇清代民居之典范

杨柳青古镇古建筑艺术的精美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传统民居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其中以石家大院为典型代表。

石家大院三绝:牌坊,戏楼,文昌阁;始建于清末(约1875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石家宅院共有15进院落,占地6000多平方米。石家大院不仅有其流动的空间结构,具备一般建筑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清末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和审美的载体,蕴含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文化潜质,不仅成为北方清代民居建筑文化的代表,而且形成了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大院文化。它有着“津西第一家”;“华北第一宅”的美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

2002年西青区政府在相继建成的杨柳青广场等景点基础上,建设了明清街、杨柳青年画馆、御河楼商业街等民俗旅游点。再现了明清时期古镇、古街、古建的风采,与传统的民居大院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古建艺术的精美,同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2.京杭大运河环境绿化工程景观规划的改造,丰富了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古老与现代文明相契相融的景象

京杭大运河绿地环境规划改造的主要成果是杨柳青段御河景观带。景观带以四季植物景观和历史文脉为主线,将生态、休闲、观赏内容有机结合,依次形成了“春之声”、“绿之情”、“夏之曲”、“秋之恋”、“冬之韵”的五个景区。

春之声:主景观为乾隆御赐杨柳青园。绿之情:主景观为杨柳青砖雕石刻园。夏之曲:杨柳青年画廊,步云桥,御河人家等。秋之恋:主景观有风筝园。冬之韵:主景观为精武园、精武广场(霍元甲擂台比武铸铜雕及平面线刻迷综艺图壁等)。

通过一系列景观规划改造,杨柳青古镇以绿色为基调,融合运河文化和民俗精华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依据杨柳青古镇的现状和文化表征,建构其品牌文化战略

1.品牌与品牌文化的特征

(1)品牌体现文化价值,彰显古镇个性。以古镇文化价值的美丽从思想上驾驭游客的心智模式,引导受众的需求。

必须从古镇各类文化的角度加以塑造和提炼品牌,使品牌之中的各个要素中都穿透着古镇文化的内涵。品牌在形式上,以符号为表征,通过古镇品牌名称、符号、图案、色彩、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传播沟通方式,与古镇景观以及民俗延续产品有机结合,向受众传达古镇品牌价值理念,强化品牌个性,促进消费的实现。

(2)品牌文化以古镇文化为主线,深究古镇品牌的内在特质,构建以文化为基础的受众品牌关系。古镇品牌文化具有市场导向特质,古镇品牌的价值不是来源于杨柳青的名称,是杨柳青古镇品牌的市场价值,是受众对古镇品牌的认可。

古镇品牌文化具有文化表征特质,古镇品牌的营销过程又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镇品牌通过名称、古镇民俗文化延续产品的包装、古镇Logo、古镇色彩、广告等方式向受众传递产品信息。为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古镇需要用富有文化特质的表征方式进行包装和传播。

古镇品牌文化具有市场竞争特质,古镇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属于差异化竞争战略,构建具有独特品牌文化属性的品牌能使杨柳青古镇在中国甚至世界古镇林立的今天独具个性,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说,构成古镇品牌文化的三个主体是:品牌的物质文化、品牌的精神文化和品牌的行为文化。三个品牌文化主体的建构整合了古镇各类文化的特征,将古镇品牌的市场导向、文化表征、市场竞争等特质准确而精炼的体现出来,为古镇整合营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和指导方向。

2.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的建构

依据品牌与品牌文化的特征,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战略建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建构

品牌物质文化是品牌文化思想的实物体现,是古镇品牌的表层文化,由古镇的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和产品系统等各种物质表现方式构成。它是受众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也是古镇品牌文化在视觉领域的文化表征。

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物质文化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策划:

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

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

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

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

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

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

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

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

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

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

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

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

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

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

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2)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

品牌行为文化是品牌营销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包括营销行为、传播行为和个人行为等,是古镇品牌价值观和理念的动态文化表征,是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

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策划:

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

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

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

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

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

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通过杨柳青古镇的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的建构,品牌文化的动态行为是支撑古镇品牌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

(3)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建构

在一种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这种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它构成文化的精髓,掌控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应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它会直接影响着古镇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决策层的决策、古镇营销策略的制定、管理者的态度和对古镇品牌文化精神的贯彻、员工对古镇品牌文化的执行、产品对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体现等等。

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应分为两个部分:

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现今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了:“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已经具有了基础定位和发展方向,再加以品牌文化的理念的整合,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将成为支撑杨柳青古镇经济文化大踏步发展的灵魂。

杨柳青是开放的,杨柳青整体的规划融汇古今,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北方古镇,也成就了“津门十大景观”的殊荣。今日的杨柳青在品牌文化基础建设上已经初具规模,如能将品牌文化战略的理念与杨柳青古镇的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将充分体现杨柳青古镇品牌在中华古镇文化品牌中市场竞争特质、浓缩古镇品牌文化、精炼古镇品牌形象将为杨柳青古镇的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云彪:雷峰塔文化定位策略及旅游文化根基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1月

[2]金彭育:天津房屋历史纵览.中外建筑

[3]BemdH·Schmitt:体验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FrandR·Kardes:消费者行为与管理决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古镇范文篇2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着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着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三、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开发多种选择,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

(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

(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

(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

(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

(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

古镇范文篇3

古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城西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原名龙隐镇,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改为磁器口。而在抗战时期,更有“小重庆”之称。磁器口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镇。“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其繁荣写照。磁器口不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格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尔。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等。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来过磁器口古镇,相传朱元璋之孙允皇帝削发为僧来重庆、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办厂、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更有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就有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2磁器口古镇旅游中凸显的问题

2.1古城镇规划开发规模较小

古镇磁器口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它被两条缓河切为金蓉正街、金碧街和金沙街,并呈“川”字形排列。三条街道通过桥梁相连接,不通汽车。一条石板路从江边蜿蜒逶迤,向上坡方向延伸,顺着石板路进入场中心就是千年古寺宝轮寺。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街区形成若干曲径通幽和富于转折变化的小街巷。街道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旧山城特有的吊脚楼、石板街、梯坎路、临街旧式茶馆,而这些历史陈迹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古镇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游人开放的就只有通向江边的一段短短的街道而已。还有很大一部分街区和巷道以及掩映在其中的古建筑没有开发出来,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古城镇的保护。

2.2古城镇环境状况较差

重庆市本就是一个工业城市,由于发展工业使得城市的环境受到很大破坏。曾经重庆就以中国的“雾都”而闻名。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发展旅游业所要求的环境来说还远远不够。磁器口这个曾经一度繁荣的地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磁器口古镇在黄金周期间游客猛增,这势必超过古镇的承载量,不文明游客的乱写乱画必然污损文物,乱扔废物又导致垃圾如山,另外,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缺少环保意思,大量“三废品”倾入嘉陵江,严重影响了磁器口古镇的环境。磁器口古镇在黄金周期间出现是垃圾遍地“污水自流”的情形,黄金周之后清理的垃圾更是堆积如山。

2.3古城镇的店铺布局较乱

目前磁器口的商业店铺主要经营有传统小作坊、民族服装服饰、特色餐饮、旅游休闲类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等产品。在磁器口商业街上,以上各类商业交替出现,目前的布局较为混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在鱼龙混杂的店铺中,重庆特色的店铺缺乏独特的吸引力。如餐饮属于消费时间较长的商业类型,其过度大量的密集导致某段时间内大量人流的聚集,引起交通阻塞,已成为磁器口街道上交通拥挤的主要因素;而餐饮的散乱布局还导致了环保问题、社会问题等。

2.4古城镇的某些建筑较次

重庆很多古镇历史久远,古建筑随处可见。旧山城特有的吊脚楼、石板街、梯坎路、临街旧式茶馆,而这些历史陈迹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然而毕竟有很多建筑年代久远、失修已久。虽然对一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破损严重的建筑古迹进行修旧,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建筑虽能贯承部分历史文脉,体现历史风貌,但是现代的文明——砖墙、水泥柱和瓷砖已然渗透其中。这种新、旧杂陈的建筑模式对古建筑的档次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异常明显的不古不今的建筑会使人对古镇的印象大为降低。

3磁器口古镇旅游再次开发的建议

3.1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古镇的旅游形象

曾几何时,一首民谣描绘出磁器口码头的繁荣景象:“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指的是每天都成百上千只船上的梢公船夫划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形容码头上商旅云集,晚间油壶、电石灯和汽灯灿若繁星的景致。而现在,呈现在游人面前的只是偌大古镇小小的一部分。如此小的开发,这对于当年有着重要地位的古镇来说,是不正确的。因此,应当在重点突出磁器口码头的基础上加大对磁器口古镇的整体开发力度。在大力发展重点街区的情形下,其他特色齐头并举,形成在头马的带领下“万马奔腾”之象。

在突出旅游形象这方面,应该高举文化的旗帜。毕竟,文化带来的差异才是诸多游人趋之若骛的根本所在。而在磁器口历史上,从“龙隐寺”到抗战时期徐悲鸿、傅抱石等诸多名人留下的印记,足以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因此,踏着那条特色的“石板路”,去追忆“千年磁器口”的沧桑历史,是现如今磁器口古镇开发的主题所在。“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正是这一主题的宣传口号。

3.2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基本

环境对于旅游来说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游人的吸引力比次一级的环境的吸引力要强不仅一点两点。因而,环境的好坏对于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整体大环境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同样也存在密切的关系。重庆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虽然现在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债太多,现在的整体环境也就比前些年好些,与众多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远远不够。

对于古镇的开发,环境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人们怎不能从满是油污的石板路上去追溯历史、从雾气迷蒙中感受沧桑吧?因而,在目前开发古镇时,首先,假日游人过多的情形,测评出磁器口合适的环境容量,把每天的游客控制在合适的容量之内。因为人数适量是保证游客有舒适、享受感的前提,也是古镇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制定古镇环境保护条例,对综合开发的小镇要将吃、住、娱,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之外,并配好排污系统。再次,增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箱,避免游人乱丢垃圾。最后,以环境整治为任务,禁止在嘉陵江磁器口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发展餐饮、娱乐业,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现有的餐饮、娱乐业应坚决予以取缔,并防止死灰复燃,切实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加大力度继续清理清水溪、小街溪两条河道,并对河道两旁的山林进行整治,形成灌木、乔木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3.3店铺布局与经营方式的强化管理

针对目前店铺布局混乱的现象,应该经由政府相关部门加以干涉。通过行政手段切实根除这种混乱现象,对暂时不能解决的也应该采取措施加以缓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五低”即低价格竞争、低质量服务、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的问题。要完善和加强古镇旅游投诉中心建设,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宜,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同时,针对居民商业化的情形也要合理应对。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文化资源、营造传统氛围的自觉性;而且通过居民的参与,还会增添磁器口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更能增加其文化的吸引力。

3.4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古镇的建筑是古老的见证,是古镇旅游的重要看点之一。然而目前古镇的建筑已经新、旧杂陈,遭受了伤残。面对这种情形,采取措施,如涂抹防腐剂、防蛀剂,添置消防设施,防蛀、防火,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同时古镇的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防止“好心做坏事”。面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修复时,也要修旧如旧,动作尽量慢,改一些,修一些,补一些,古建筑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要注意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还古镇以“古气”。

对于特色民居,则应在维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将室内更新使之更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外部根据原有建筑利用同样质地、样式、形状的新构件,来替换已损坏的建筑构件,并让替换物保持本色,在色彩上与老构件形成适度反差。不仅加强了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延长了建筑寿命,而且还保留了民居的历史真实性。

4结语

古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古镇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吸引物而言,不进行旅游开发,古镇保护又缺少物质保证,而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在古镇发展旅游业时,应该立足长远,即不脱离现阶段的条件和发展要求;也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要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健康发展,使古镇可持续利用、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赵昆生,李娅丽.千年古镇异彩纷呈[J].许昌师专学报,2001,(3):108-110.

[2]莫虎.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J].神州学人,2002,(12):32-33.

[3]黄海.走进丽江古城[J].城乡建设,2008,(2):76-78.

[4]龙彬,易德琴.浅论复兴后的重庆市磁器口古镇的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2006,(08):23-25.

[5]张向华.重庆“磁器口”古镇的复兴[J].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3,(1):1-2.

[6]田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3,(2):90-93.

强化管理

针对目前店铺布局混乱的现象,应该经由政府相关部门加以干涉。通过行政手段切实根除这种混乱现象,对暂时不能解决的也应该采取措施加以缓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五低”即低价格竞争、低质量服务、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的问题。要完善和加强古镇旅游投诉中心建设,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宜,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同时,针对居民商业化的情形也要合理应对。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文化资源、营造传统氛围的自觉性;而且通过居民的参与,还会增添磁器口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更能增加其文化的吸引力。

3.4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古镇的建筑是古老的见证,是古镇旅游的重要看点之一。然而目前古镇的建筑已经新、旧杂陈,遭受了伤残。面对这种情形,采取措施,如涂抹防腐剂、防蛀剂,添置消防设施,防蛀、防火,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同时古镇的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防止“好心做坏事”。面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修复时,也要修旧如旧,动作尽量慢,改一些,修一些,补一些,古建筑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要注意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还古镇以“古气”。

对于特色民居,则应在维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将室内更新使之更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外部根据原有建筑利用同样质地、样式、形状的新构件,来替换已损坏的建筑构件,并让替换物保持本色,在色彩上与老构件形成适度反差。不仅加强了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延长了建筑寿命,而且还保留了民居的历史真实性。

4结语

古镇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古镇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吸引物而言,不进行旅游开发,古镇保护又缺少物质保证,而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在古镇发展旅游业时,应该立足长远,即不脱离现阶段的条件和发展要求;也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要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健康发展,使古镇可持续利用、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赵昆生,李娅丽.千年古镇异彩纷呈[J].许昌师专学报,2001,(3):108-110.

[2]莫虎.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J].神州学人,2002,(12):32-33.

[3]黄海.走进丽江古城[J].城乡建设,2008,(2):76-78.

[4]龙彬,易德琴.浅论复兴后的重庆市磁器口古镇的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2006,(08):23-25.

[5]张向华.重庆“磁器口”古镇的复兴[J].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3,(1):1-2.

[6]田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3,(2):90-93.

古镇范文篇4

一、青城古镇概况

1.青城古镇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青城又名条城(东西长,南北窄),地处榆中县北部,总面积约138km2。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约25km。区域靠近109国道。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尽显其中。2.青城古镇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青城据《榆中县志》记载:“秦修长城、汉广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墙”。“青城”的名字便是为纪念平定西域叛乱的狄青大将军。到明朝时期修筑明长城以防外敌来犯;青城范围后随青城人过河北移扩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镇是农业大镇,由于经济水平欠佳,二三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但青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与文化活性受到威胁。因此让文化资源重新带动古镇经济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1.青城古镇空间景观。青城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故而格局上整齐划一,是形似于棋盘的军事防御布局。主街开阔,呈东西走向,小街则较为狭窄曲折,北对河南面山。“丁”字形的连续交错街道,以示“不泄风水”。青城古镇的节点空间由核心节点空间,如城隍广场、不明确主题意义功能或边界限定的宽阔空间以及可以使古镇空间拥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间构成。2.青城古镇古建筑装饰景观。砖雕装饰——以青城书院的《教五子图》和刘家大院的《福禄寿》为代表。木雕装饰——高氏祠堂及多处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经典之作。石雕装饰——碑刻书法风格多样,装饰、技法、表现形式及选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镇民俗景观元素。剪纸艺术——题材源于生活,材料随意,独树一帜西厢调——清光绪年间成曲,唱腔优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间传说的最受喜爱的民俗表演活动。民间游戏——柴山、道台狮子和火狮子。

三、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使用对象生理心理、功能精神的集中感受地方性原则——特色建设的基础生态设计原则——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场所精神——地域空间设计的内在文化展现。

四、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内容

1.空间格局。青城自发形成的“中心”和由此“中心”向外辐射的空间秩序可概括为“一轴、一带、六节点”。“一轴”即从校场路进入,与后街形成空间主轴。“一带”指青城的全部景观内容。“六节点”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内,分布于入口、罗家大院、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和城隍广场。例如入口点可设置具有古建筑风貌的入口广场,做紧急避难区起到保护与疏散游客的作用,同时也做引导游客作用。2.道路空间。青城的街道作为景观的骨骼和风貌的基本骨架,主街面用人工青石板铺成,一些窄小街巷则以碎石板铺地,青城的历史也在这磨破的石板路中被人知晓。青城的街道尺度怡人,因此设计应保留原尺度,增种枝叶繁茂的行道树,在主街巷空间栽植具有特色的本地树种,可造四季景观。一些小巷道也可做落叶景观,营造意境美。3.空间环境点缀、装饰的艺术。处理点景小品、艺术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直观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古镇的形象。如灯饰、垃圾桶、休闲座椅、销售站、指示牌、雕塑等艺术品都有所展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应增加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媒体宣传设备以及观赏、纪念性工艺品。在这一部分设计内容中,装饰艺术设计的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以及民众的参与性都必须体现出来,使其形成具有青城地域特色的文化审美。4.古镇视觉形象的确立。古镇的视觉形象包括建筑、环境、居民以及社会形象,是一种取决于古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综合评价和印象。通过对青城方方面面形象内容的综合处理,可塑造特征鲜明、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青城景观形象。5.古镇景观如诗如画的意境创造。目前青城还鲜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观赏功能的景观,因此运用人文思想与科学技术,配以诗、书、画意境和想象,将空间、古建筑、碑林等遗址遗迹、神话、戏曲、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与环境相结合,进行师法自然又非简单模仿的意境创造。又或者将青城的地形地貌、水体、奇石等采用对比、隐喻、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意境设计。通过设计的独到处理,将青城景观的意境营造出来。综合上述内容关于如何解决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方面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把握景观设计核心,从历史、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基于青城特有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以科学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古镇景观发展前景。同时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使景观设计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和篇幅原因,本文只对古镇景观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初步探讨。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新观点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能够对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有所贡献。

作者:祁欣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傲蕾.文化营造视角下兰州青城古镇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04.

[2]徐澜婷.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以安仁古镇景观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王丹玲.青城古建筑装饰解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杨揖舟.《青城记》.省委党校印刷厂,2003.

[6]韩效.景观建筑学对中国景观设计发展状况的思考[J].四川建筑,2004(2):17-18.

[7]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7).

古镇范文篇5

一、青龙古镇概况

青龙古镇现名青龙镇,是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南距太原城区18公里,北距阳曲县城4公里,现有居民500余户,人口近3000人。根据现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考古判断,青龙镇早在西汉时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时期,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时期,青龙镇是山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商业荟萃之地,民国时期逐渐衰落而为一般村庄。青龙古镇是旅游开发后景区之名称。青龙古镇最早以其军事位置建镇,至今保存有汉代烽火台、千年古堡、古代军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历史军事设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峡谷要冲,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带。东西两边高山丘陵,中间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龙古镇的战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战国以来,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务的前哨阵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据点。近代以来,不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青龙古镇都是军事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险要的战略位置,众多的军事遗存,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民间传述的战争故事,显示出青龙古镇的历史军事旅游资源特色。明清以来,晋商崛起,青龙古镇是晋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里店铺栉比,商户林立,商品麇集,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有商业发达的背景,占风水宝地的灵气,古镇出现了以“百万绳中”出名的王家为代表的晋商大家族。于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古镇在和平时期又转变为一座著名的商贸集镇。青龙古镇地处黄土高原,受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双重影响,种植养殖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古镇生活的主旋律。这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节庆、传统制作、民间工艺、宗教信仰无不沉淀了北方农耕民俗民情。这种珍贵的民俗文化特色,为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加大了开发价值。千年古镇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战略位置、古代战场,烽火台、古堡碉堡,战争故事凝聚成为军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观,彩塑壁画、民间信仰为后世传递着宗教文化信息;传统民居院落、私家园林及其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构成建筑文化;宽广的商街店铺,著名的富商大贾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末统治中国的慈禧太后、晋商富豪王绳中、民国将军王嗣昌以及诸多的进士、举人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和生活。青龙古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

二、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据初步调查统计:青龙镇现有自然景观资源4处;历史人文资源50余处。其中既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显在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也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有关分类法,青龙镇旅游资源可分为8主类、24亚类、63基本类[1]。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视。太原市提出“旅游强市”的新理念后,市、县、乡各级政府对古镇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青龙古镇被确定为太原市政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时期产业调整第一批融资项目。2006年9月10日,青龙古镇开发一期工程开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千佛阁———真武阁———大水沟1750米主街,风子坡、长梁坡600米辅助街道两侧的127座院、8座堂、九窑十八洞、8座花园、3座阁、4座牌楼、环镇城墙、明代古堡、古代军事设施,2处停车场建设及街道整治、景点布展等的建设,共投资6465万元。青龙古镇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已经初步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近年来为地区或企业发展和管理提供的一种行之有效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尤其是在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战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对青龙古镇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开发优势以及存在的困难与困惑,为下一步景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优势分析

1.政治优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不仅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也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治优势。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到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越来越重视。2009年底国务院通过并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古村古镇作了详细规定。新近制定和通过的《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农村和农业发展进行了规划,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区域产业集聚。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扶农,重视发展特色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上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制定和出台,在宏观上为青龙古镇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政治优势和机遇。

2.经济优势旅游业属于复合型经济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该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产业的发达程度。太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2.47亿元,增长5.5%;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03.44亿元,增长16.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77.96亿元,增长12.9%[2];太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太原市开发青龙古镇旅游资源提供了先决条件。

3.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对于青龙古镇旅游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行政区划来看,青龙古镇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与阳曲县之间,紧邻太原,同时又是太原市北部县域的交汇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青龙古镇位于省会太原与阳曲县城之间,属于城郊型农村,由于受城市大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如医疗、教育、通讯、交通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便利,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村庄。受城市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伦理观等更容易和城市接近,青龙古镇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其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从自然地理形态区域看:青龙古镇位于太原盆地与黄寨盆地交接地带,东有板寺山连接巍巍太行,西有棋子山为吕梁余脉,杨兴河一湾清流绕镇而过,境内盆地、台地、山峰、丘陵、河流、水域、河滩各种自然地理形态多样,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开发。从旅游区域位置看:青龙古镇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与晋北宗教古建旅游区的结合地带,是太原市北上大同、五台山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北方旅游大区的划分看,更是中原文化旅游区通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区的交通要道上,区位优势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为青龙古镇这样的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基础。青龙镇旅游开发可以借助与太原大都市毗连这样的区位优势,利用山西省建立“一核一圈三群”城市格局,即太原城市核心区、太原城市都市圈和晋北(大同、朔州)、晋南(运城、临汾、侯马)、晋东南(长治、晋城)三大城市群的极好机遇,与太原的商务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产品,共同提升太原市,乃至山西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跻身于山西旅游品牌景点景区之列。

4.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青龙古镇在交通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太原盆地北缘通过一个狭长的杨兴河谷地与黄寨盆地连接,青龙古镇位扼河谷瓶颈处,是太原北上忻州、朔州、大同乃至连接内蒙古、北京等地的交通要地,就是晋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继建设,青龙古镇成为太原通往北部地区的交通要冲之地。北京经太原通往昆明的108国道和集宁经太原通往长治的208国道由此经过;对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大运高速公路穿越古镇;正在规划建设的太原到石家庄的又一条高速公路以离此不远的阳曲县城为起点。铁路北同蒲线、京原线、即将建成的大(同)西(安)高速铁路都从青龙古镇经过;太原到忻州的城际列车也将开通;规划中的太原轨道交通城域7号线,经青龙古镇,到达阳曲县城。密集的交通线路,通过青龙古镇,连接四面八方,大大地加强了该旅游区的可进入性。

5.客源优势区域位置优越,交通快捷便利的条件,决定了青龙古镇旅游区的客源优势。青龙古镇紧邻省会太原,这座拥有42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是青龙古镇的第一客源地。数据显示,太原市非农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这为太原市城郊型农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提供了巨大的客源。根据对太原市民的调查,约67%的人对乡村旅游有兴趣,约41%的人表示愿意在适当季节去农村做短期的停留,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偏好,加之青龙古镇的北方农耕民俗民情旅游特色,其客源优势将更加显现。

(二)弱势分析

(1)知名度较低。青龙古镇由于开发时间相对晚,景区处于初创阶段,宣传力度不大,还未形成产品。(2)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青龙古镇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住宿、餐饮、洗浴、厕所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加大其古镇特色。(3)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现有一大批在建和拟建项目,而这些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资金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瓶颈。(4)体制尚未理顺。在青龙古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多头管理、多方参与的复杂局面,管理体制成为景区开发建设的重大障碍。

(三)机会分析

(1)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城乡游”主题的提出为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合理利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部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国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鼓励,对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机遇。(2)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太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青龙古镇开发与建设的又一机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的获得,是太原市第一个由国务院授予的称号。国务院批复指出:太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特色突出。山西省及太原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太原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青龙古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独特,是太原市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与建设青龙古镇旅游区,完全符合国务院《同意将太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3)山西百镇建设工程是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机遇。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将每年选择20个镇,作为百镇建设工程的示范,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为小城镇建设树立标杆和样板。“十二五”期间要把100个省级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青龙古镇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准备资料,取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申报百镇建设工程。这样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将会赢得更大的历史机遇。

(四)挑战分析

(1)同类型旅游景点景区对青龙古镇旅游存在挑战。近几年来,随着山西省交通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升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展各种现代化农业观光、采摘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旅游带来较大的冲击,给青龙古镇旅游开发以挑战。此外省内的晋商民俗旅游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品牌,尤其是像《乔家大院》等影视文化引起的晋中晋商大院旅游的井喷现象使青龙古镇旅游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2)环境污染问题也为青龙古镇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虽然古镇原来为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之地,但过度的开发及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也成为破坏青龙古镇的罪魁祸首之一。因而,青龙古镇要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创造优美的环境,使古镇恢复原来山清水秀的古朴田园风光。

四、旅游开发策略

(一)目标: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凭借青龙古镇旅游资源禀赋,将青龙古镇建成省内乃至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目前山西的旅游品牌线路有:宗教古建、晋商民俗、寻根祭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红色经典等六条,这些线路特色明显,设施完善,较为成熟。“十二五”期间,山西还将推出边塞风情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大品牌。青龙古镇旅游资源既有晋商文化内容,也有边塞军事性质,更具乡村旅游特色。这样容易形成综合实力,努力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定位:影视城基地

伴随着影视文化的快速发展,拍摄影视剧需要一些特殊场景,譬如古代的宫殿、各个历史时期的街巷。这样专为拍摄需求而兴建的影视城基地应运而生。据统计国内著名的影视基地有十处:1.江苏无锡影视基地;2.浙江金华横店影视基地;3.上海车墩影视基地;4.河北涿州影视基地;5.江苏吴江市同里影视基地;6.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7.河南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8.北京北普陀影视基地;9.浙江宁波象山影视基地;10.广东中山影视基地;十大影视基地的经营理念一般以影视拍摄为牵引机,旅游观光为载重机,文化展示为核动力,“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形成影视和旅游各自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及影视与旅游交融互动的经营特色。但是,上述影视城基地有着许多先天不足的缺憾:一是人为雕琢的痕迹明显;二是规模和占地面积有限;三是没能和周边的自然山水协调一致。将青龙古镇开发为影视城基地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山水兼趣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使远景近影融为一体,遥相呼应;二是人文景观完整全面,有佛寺道观、亭台楼阁,又有古街雅巷、商铺垆店,有民居院落,又有古典园林,一幅全景式北方商镇图景;三是民俗民风古朴纯真,青龙古镇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生活习惯上保留了淳朴的风俗民情,为建立理想的影视拍摄基地创造了天然的条件。2011年初,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在青龙古镇外景地进行拍摄。该剧编导及演员阵容强大,众星云集。许多村民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了该剧的拍摄,拍摄一举获得成功。剧组张绍林导演以及各位制片纷纷表示青龙古镇是个好地方,只憾没有早点发现。大家也充分肯定了景区建设和景区管理的水平,充分肯定了太原市青龙古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景区开发管理的成绩。《红军东征》与景区的合作有力地宣传了青龙古镇,将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青龙古镇、了解青龙古镇,对景区的开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该剧的拍摄也有力地促进了太原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太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一次典型性实践。

古镇范文篇6

关键词:青城古镇;旅游;营销

古镇是城市的雏形,是文明的起源。榆中青城古镇,又名一条城,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风雅青城,仁义之乡”,位于甘肃兰州黄河下游50km处,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25km,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也是黄土高原上稀有的鱼米之乡、水烟之乡。如何通过营销策略引起社会对青城古镇的广泛关注?发挥青城古镇的旅游资源优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1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旅游现状

青城古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曾获的国家及甘肃的多个荣誉。2004年青城古镇的四合院古建筑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十大项目之一;2006年青城古镇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批准公布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012年又被提名为“中国最美乡村(小镇)”50佳,并获得“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的称号;2014年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主要的旅游景点有:青城书院、圆明宫、青城隍庙、罗家大院、百亩荷塘、高家祠堂、碑林、二龙山戏楼、闯王墓、青城水烟、古烽火台、秦长城、汉屯田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45处古居民四合院等。其中高家祠堂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还是中国“水烟”的发源地,青城古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制作水烟场地、工具和工艺。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西厢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具有甘肃“影视城”的美称青城古镇古居民群和古建筑为许多电视剧的拍摄提供了景点,如: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黄河浪》等先后在此选景,这使得青城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黄河风情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青城是闯王归隐之地。近年,史学界提出“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观点,使黄河古镇青城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并于2007年4月5日(清明节),由甘肃省明清史学会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此后即将建造的李自成陵园,将再一次提高青城古镇的知名度,促进青城旅游业的发展。

2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青城古镇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采取正确的营销方式,导致青城古镇在社会上并没有很高的声誉。目前青城古镇在旅游营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宣传促销方式单一、力度不够

旅游促销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旅游营销者与旅游产品潜在购买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青城古镇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镇内的古建筑以及其他人文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观赏和保存价值。但是由于古镇宣传方式手段单一、力度不够,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导致知名度较低,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浪费。目前对古镇的宣传只有在网络上能看到最简单的介绍,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青城古镇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2.2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竞争优势

品牌是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既是某种标志、符号又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体验和感受。而目前,旅游营销者往往比较重视产品的推销,而忽视对旅游品牌的塑造及推广。青城古镇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如古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高家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保存的明清民宅四合院古建筑等等,这些旅游景点普遍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管理者也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

2.3古镇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旅游营销渠道在旅游市场开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结合旅游市场的中介力量,使自身的旅游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营销利益共同体,促使旅游产品在广阔的空间为广大的旅游消费者所知晓、理解、认可和购买。目前青城古镇在旅游营销方面渠道单一,没有和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点)建立密切的联系,没有形成整体营销,所以造成了知名度低和营销渠道单一之间的恶性循环。

2.4旅游产品老化、结构单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而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自然也有所提高,旅游产品不仅要满足游客观光旅游的需求,而且还要提供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但是青城古镇目前只提供观光旅游,而且提供的旅游产品也只是普通品,没有特品、绝品,更谈不上精品,不仅如此,古镇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升级速度及慢,多年来没有变化,没有创新,没有改进,严重制约了古镇旅游业的发展。

3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旅游营销对策

乡村旅游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业,是现代社会高度城市化导致人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寻根求源心态的具体体现。在设计青城古镇旅游营销的时候,应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来设计,尽可能的发挥古镇的优势和特点。

3.1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网络营销是现代营销理念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绿色营销方式,是旅游电子商务的主要模。旅游网络营销不但具有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双向营销等优点,而且还具有高效率、信息量大、准确度高、成本低的优势,成为众多旅游企业主要的营销模式。青城古镇可通过建立网站,丰富网站资料,提供大量古镇的图文、生动形象的视频立体化、全方位的传递古镇的旅游资源信息,也可通过方便快捷的网上售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

3.2树立品牌,增强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经济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在现代营销理念当中品牌可以说是营销的核心和灵魂。品牌策略是世界发达旅游目的地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很多旅游目的地借助大型活动品牌来创建自己新品牌的成功经验。青城古镇旅游要大力发展,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否则无法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树立青城古镇的品牌形象一方面要邀请专家对青城古镇进行整体合理的规划,规划尽可能的体现前瞻性、可行性、实用性、高水平以及地方特色等特点,可以借鉴周庄、乌镇等名镇的成功经验,全方位立体打造突出古镇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提高导游、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端庄的仪表、大方的言谈都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游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态度是影响游客旅游感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整个旅游景点的形象和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品牌形象的打造需要人和物共同努力!

3.3拓宽产品的营销渠道,形成整体营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行业要想在某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都离不开合作。青城古镇虽然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不重视,不支持,导致旅游景区发展缓慢,已难以为继。目前青城古镇要发大力发展,首先要找到合作的伙伴———旅行社。古镇可以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社交广泛的营销人员,向选定的旅行社推销,提高他们对新产品的支持度,吸引尽可能多的旅行社,通过定价优惠,结盟合作,互惠互利等方法与旅行社联合促销,打开市场,使销售活动辐射范围更广,获取充足的客源。

3.4更新产品,丰富品种

青城古镇由于政府投入较少,目前产品老化,品种单一。今后要大力发展还需更新升级产品,丰富品种。要在保持古镇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如农家乐、具有北方特色的住宿———睡大炕、建立湿地公园、游泳池、滑冰场以及提供观赏西北的特色剧种———秦腔等等,使古镇真正具有集“休闲度假、回归自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主题特色和时代特征,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成为人们周末放松、休闲的最好选择。此外,青城古镇可通过一系列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如“踏青寻春”、“金秋采摘节”、“好客黄金周”“一日游”等,丰富旅游品种。青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但是由于旅游营销措施不当,使青城古镇的利用价值很低,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很好的带动起当地经济。今后,青城古镇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使之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经济增长亮点,而且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推动。

作者:张飞霞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建.古镇文化旅游规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

[2]穆丹丹.青城古镇旅游现状及再次规划开发[J].甘肃科技,2013,(1).

古镇范文篇7

主持人: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坦诚对话》节目。高考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年一度的初中考高中了。中考已落帷幕,今期夺魁谁家?在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前,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

(1)

[资料片:虎乳岩下的新传奇

[蓝天白云,一只翱翔的白鹭直冲云天。

[好石桥旁,挺拔向上的白垩纪土层。

[随风而动的塘堰。

[义堂镇镇东中学朴素的校园里,勃勃生机的塔松挺拔向上。

解说词:曲曲弯弯的涢水孕育了义堂古镇。传说好石桥旁有个虎乳岩,有一个婴儿被人抛于此地后,老虎给这个婴儿喂奶。后来这个婴儿作了楚国的宰相,他就是史书上德高望重的令尹子文。

[义堂中学优美的校园内,雕修齐整的灌木带,郁郁葱葱的水竹丛。宽阔的集会场上,外交部党校系统官员的激动演说。

解说词:到了东汉,从好石桥往南走大约八里路,就到了著名孝子黄香的诞生地。黄香不仅孝名远播,而且勤奋好学,汉和帝称他“江夏黄童,天下无双。”

[无限绵延的316国道。扑面而来的火车。

[由远而近的义堂中学校徽:崇高的皇冠、红黄绿三色飘带下,一摞象征人类进步阶梯的书籍。

解说词:沧海桑田,世界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在义堂,不变的是那浓郁的书香气息和教书育人的孜孜追求。

[一棵巨大的绿芽托着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这是义堂中学校门的雕塑。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曲径,成茵的绿草丛中,打开着一本特大的书籍。

[鹅卵石路向远处延伸,黄色的砂石路旁,墨绿的稻子正在拔节。

[稍远处,义堂镇镇东中学沐浴着夏日的南风迎面而来。面向校园,有一条不知写于何时的斑驳标语:知识改变命运。

解说词:2004年,义堂中学有197人过普考分数线,有68人被孝感高中和云梦一中录取。义堂镇镇东中学有45人正取云梦一中,有7人过孝感高中录取分数线。在全县中考成绩前十名的排列中,义堂镇镇东中学就有5名位列其中。

(2)

主持人:欢迎回到现场。义堂这个文明古镇以它的作为培育了瑛瑛桃李,受到父老乡亲和全社会的关注。同样聪明好学的学子,同样呕心沥血的老师,但却有不同的中考结果。有一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说法,被用于类似对义堂中考的解释。带着诸多的疑点,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佳宾共同作这方面的探讨。

这位是:义堂中学校长杨吉先生,欢迎您!

杨吉: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这位是:义堂镇镇东中学校长张华明先生。欢迎校长先生,欢迎您!

张华明: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3)

主持人:有一个老教师在谈到义堂中学近几年中考时写下了一首诗,有两句是:三千里路云和月,八载寒暑苦与甜。请问杨吉先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杨吉:所谓“三千里路云和月”,大概谈的是我们学校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吧。近几年来,我们义堂中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县对教师实行了全员聘任职,对老师的劳动报酬实行了工资结构制,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制,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上实行质量估评制和业绩考核制。这一系列的改革全部量化为据以考核的数据并为其制定了科学的计算方法。

张华明:杨校长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我很赞成,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规律。不仅仅在教师层次,在学生层次上,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谈得最多的就是所谓“以人为本”。在教育界,人们是怎样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呢?请看大屏幕。

(4)

[资料片:以人为本的管理

[镇北,原教育组驻地。义堂镇主管教育的官员正在接受采访。

[叠加字幕:义堂学区主任赵连发

赵连发:近年来,我们义堂镇在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过程中,确立了人性化管理的办学理念,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义堂中学和义堂镇镇东中学的教学分割现场: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全神贯注演示课件的老师。

[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鲜红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下,一双双神圣的坚毅的眼神和一只只上举的有力的拳头。

赵连发(画外音):义堂中学和镇东中学,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提出“人人参与”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实践,从吃穿住用抓起,从生活小事做起,最后引导到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积极发挥学校师资、设备设施等优势,以体育、艺术、科技等为突破口,努力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主持人:刚才杨校长和张校长谈了“三千里路云和月”的故事。那么,“八载寒暑苦与甜”说的是什么呢?

杨吉:所谓“八载寒暑苦与甜”,是说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我们通过全体师生的团结拚搏,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连续八年的中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均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特别是去年的中考,有7名学生被孝感高中正式录取。今年有197人过普高分数线,有68人被孝感高中和云梦一中正式录取。

(6)

主持人:听说镇东中学每5名考生中,就有1人被云梦一中正式录取,是这样吗,张校长?

张华明:那是2001年,当年考出了“正取一中五进一”的升学奇迹后,今年又出现新的亮点。

主持人:新的亮点?

张华明:第一,高分密集。全县总分前10名中,我们镇东中学就进了5名,并且超过孝感高中录取分数线的高达7人。

主持人:这在全县比较少见。

张华明:第二,上线比例高。我们镇东中学一共有350名考生参加中考,有349人过普考分数线,有45人被云梦一中正式录取,有7人被孝感高中正式录取。这样的比例在全县是位居前列的。

(7)

主持人:可谓“寒窗十年无人问,扬名一朝天下知”。

张华明: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分,和杨校长一样,总想在培育英才方面有所作为。

杨吉:说到“教书育人,培育英才”,我们的确是下了苦功的。

主持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您能将一些方法说出来让观众朋友一起分享吗?

杨吉:我们义堂中学过去只有6个教学班,300多个学生。

(8)

[资料片:发展中的义堂中学

[本资料片由义堂中学提供,依据杨吉先生画外音进行重新整合。

杨吉(画外音):发展到现在,我们拥有建筑面积达平方米花园式校园一个,拥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多名,教职员工达90余名。义堂中学以它优质的教学质量而成为举县闻名的品牌学校。

杨吉(画外音):我们义堂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杨吉(画外音):我们学校有优美的育人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施。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被纵横交错的硬化道分开。

杨吉(画外音):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一幢现代化教学楼,并配有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投资10多万元,建成一个标准化的运动场。为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学校还先后投资50多万元,开办了7个多媒体教学班,将宽带网牵入校园并成功建设了校园局域网和CAI课件制作中心。仅两年多的时间,我们义堂中学现代化装备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都走在了全县乃至全孝感市乡镇中学的前列。

杨吉(画外音):环境条件的改善,造就了一批出色的园丁。他们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责任心强。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都获得一等奖。在中国语文研究会全国第八届年会上,我们义堂中学有13人次获得国家奖励。这为我们成功地教书育人、连续8年取得优异的中考成绩奠定了基础。

(9)

主持人:谢谢杨校长的精彩介绍。在对义堂中学和义堂镇镇东中学的采访中,我们遇见了几位家长,下面请他们谈谈对义堂中学的看法。

[资料片:部分家长谈义堂中学

[简陋的居室里,一个家长在谈孩子的成长。

[客厅。一名家长谈论着学校。

[堂屋神龛下,一名女家长在系统地论说着教育。

(10)

主持人:欢迎回到现场。家长们对义堂中学的评价鲜明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环境好,条件好,确实给人才的顺利成长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基础。我最近看了一则报道,云梦一中义堂籍中教语文特级教师张建中先生在一篇访谈录中援引了《科隆宪章》,认为人类生活将更具灵活性和多变性。张建中先生一是倡导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二是倡导要培育前沿素质。这样,环境和条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就起到了很重要的关键作用。

张华明:环境和条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确实很重要,所以,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愿意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环境和条件不是培养人才的决定因素。

主持人:您的见解很有哲学道理,能详细谈谈吗?

张华明:我们镇东中学位居义堂郊区,从校园建设到环境布局,都不理想。但发展到现在,我们校园拥有建筑面积达9842平方米,拥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1500多名,教职员工达60余名。我们镇东中学以它优质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举县闻名的品牌学校。

(11)

[资料片:奋飞中的镇东中学{上}

[万绿从中,陈旧而朴素的一组建筑物迎面而来,这是闻名全县的义堂镇镇东中学。教学楼正中,高扬着绚丽的五星红旗。“文明守纪勤奋创新”和“尊师重教”的巨幅标语显目地镶嵌在教学大楼的顶端。向南望处,是知名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警语。

张华明(画外音):我们一贯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验,注重传道与受业、管理与服务、发展与创新三个方面的结合,一切服务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实施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整体把握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分三步走:先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再是让学生扶着栏杆自己走,三是鼓励学生跑步走。

(12)

[资料片:郁郁葱葱正成才{上}

[学生A谈学校生活。

[学生B谈老师的栽培。

(13)

[资料片:奋飞中的镇东中学{下}

[朴素而宁静的校园里,勃勃生机的塔松挺拔向上。由远而近的宣传橱窗内,大红的喜报接次比邻。

[一本本鲜红的证书。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名字在证书中跳动着,他们是:蔡拓程、殷彬、方亮明、周静……

[一本本鲜红的证书。一个又一个教师的名字在证书中跳动着,他们是:邓建涛、李爱明、殷碧翔、徐宗春……

张华明(画外音):我们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开展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学赶帮超活动。事实证明,这种过程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操作性极强、并可被实践检验的方法论意义。正是这种运作,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接二连三地取得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相关学科的各种大奖。

(14)

[资料片:郁郁葱葱正成才{下}

[学生C谈刻苦学习。

[学生D谈刻苦学习。

[学生E谈成就感。

(15)

张华明:我们特别注意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采取“三同一代”的方法,安排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并且代为学生管理钱物。由于学生没有了生活上的烦恼,精力就集中到了学习上。

主持人:谢谢张校长非常精彩的全面介绍。

(16)

主持人: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成为社会精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子女的期盼。在桃李满天下的今天,请杨校长和张校长就如何培育好子女的问题,为电视机旁的观众朋友提几点建议,好吗?

[杨吉先生谈成才。

[张华明先生谈成才。

(16)

主持人:作为一个学生,永生永世都会记得老师的辛勤栽培;作为一个老师,天涯海角,都会为自己学生的点滴成就而骄傲。高考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年一度的初中考高中了。中考已落帷幕,今期夺魁谁家?答案已经鲜明推出。好,感谢杨校长和张校长的光临,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本期《坦诚对话》到此结束,谢谢收看,下次节目再见!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万晶

摄像田军李学军

编辑詹浩

古镇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设计方法

一、项目研究背景

传统民居保护是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构成,但也是保护工作开展中面临问题相对复杂、最容易发生“保护性”破坏的部分。比如,从保护建筑的角度来讲,原样修复和保存是最佳的选择,而从使用功能角度讲,适当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复和长期维护如何实现、信息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关系如何处理;还有,因为暂时没能力保护而造历史信息自然性损失的问题如何应对、后来发现因为措施不得当而造成信息破坏如何弥补等等。淮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部级文化名城,其民居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与江南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从色泽上看,江南民居建筑“粉墙黛瓦”的特色,其色调明快;而淮安的民居建筑则以“青砖灰瓦”为特点,色调较为厚重,体现的是浑厚的气氛。基于淮安特殊的民居特色,值得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民居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创新再利用。目前,政府已经对于民居建筑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在其建筑保护规划范围内保存了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但是,这些民居正面临着或潜在保护不当的问题。此外,淮安正在大规模开展的复古改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原始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及相关历史空间信息的“原真性”识别。本项目将针对上述问题,从多角度建构一种虚拟保护概念和相关模型。这将对当地传统民居信息保存及多元化保护有积极意义,其中信息建档模板将对相关资料库建设具直接借鉴意义;而创新利用设计部分将为当地乃至国内同类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项目将以淮安地区传统民居为对象,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设计研究的方式,首先开展传统民居信息数字化建档保存研究,并探讨不失保护原则和物为人用态度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模式,在这两个工作基础上提出传统民居虚拟保护与创新利用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在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选择一部分建国前建造、具有一定规模和风貌完整度、目前尚缺乏基础性建筑设计资料的传统民居,进行调查、测绘。建立能反映现存状态的记实性图信资料和一定时间节点前的还原性图信资料,并以举例的方式设计相关信息模板。2.分别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和商用功能为主导,进行能兼顾保护需要的创新利用方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用于“保护、改造、更新”研判的综合指标分析、评价模型。3.针对淮安市传统民居的大量测绘得出当地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点,历史街区民居分析其中包括建筑结构的特色、历史街区结构特色。现在社会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仍以“物态保护”为主,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建筑风格、形式是保护的主要内容,忽略了人文环境,人民生活方式的保护。而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更多的是对于戏曲、舞蹈、音乐等方面的认识。其实历史街区中的原住居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思想观念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体现着街区的活力,是街区灵魂所在。本小组以历史街区的整体调研分析为基础,通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归纳传统民居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征;并从城市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探讨相关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比如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中的特色餐饮小吃店,其制作工艺是需要保护和利用的部分,我们应该为这些操作工艺的保护提供条件,增加其展示场所,让游客增加对于这些工艺的认知,从而来提高商品的价值,也有利于更好的保护。4.历史街区整体性保护,传统民居保护不仅仅是对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还需要对于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街区内部的活态保护,让街区的生活文化留存下来。包括建筑、交通、生活起居、商品交换、风俗习惯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保护街区文化遗产,就等于保护历史街区的根,是历史街区活力的源泉,也是未来街区创新发展的基础。结合历史街区来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能为文化遗产寻求保护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又能留住历史街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源,从而达到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5.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物质文化部分往往能够被优先保护,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却常常被忽视。如果一个历史街区失去了丰富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部分,该街区将会被现代文化所覆盖,成为毫无特色,无根的空间,也无法维系社区的生存。所以历史街区保护不可忽视的是对于该街区内在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只有优质的保护了街区非物质文化,才能体现该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需要探讨和完善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利用一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手段和城市设计的手法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特有的空间环境。6.传统民居保护是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构成,但也是保护工作开展中面临问题相对复杂、最容易发生“保护性”破坏的部分。比如,从保护建筑的角度来讲,原样修复和保存是最佳的选择,而从使用功能角度讲,适当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复和长期维护如何实现、信息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关系如何处理;还有,因为暂时没能力保护而造历史信息自然性损失的问题如何应对、后来发现因为措施不得当而造成信息破坏如何弥补等等。

三、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1)虚拟保护部分①利用专业测绘仪器对举例传统民居现实空间信息进行测量,并绘制相关建筑图纸。②基于上述工作,通过进一步调查,利用专业表现手段还原传统民居的原始信息,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③分不同匠作类型并结合建筑部位,对举例对象进行细部信息描述,并提出1对1性的保护、改造、更新控制指标。④上述信息的静态数字文本和动态数字文本模板设计。(2)创新利用部分①对举例设计对象的建筑技术、长期性保护成本、可用功能、周边环境条件进行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力图得出相关评估模型。②针对上述评价进行功能及改造定位(其中一个举例对象将以居住功能为主,另一个以商用功能为主),并展开相关方案设计。③对改造后的方案进行综合效能评价。(3)基于上述工作,进行虚拟保护与创新利用模型设计。四、项目创新特色概述(1)项目将数字虚拟技术运用到空间保护中,并提出保护信息1对1数字化建档的概念和相关模型,如秦举人宅(图1)。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应用AutoCAD软件对于测量完整的民居建筑进行绘制。第二,应用SketchUp和3Dmax软件对于民居建筑的柱网、梁檩、椽子框架进行模型制作。第三,逐步增加屋顶、门窗和墙体等部件。通过可组合、可分解、可抽出的方式,让人能够识别每一个部件,以及其大小尺寸和功能作用。(2)民居建筑信息分析,如秦举人宅,分析如下:第一、秦举人宅的坡屋顶主要是瓦,对平屋顶而言,则主要是板材,秦举人宅沿用了淮安地区的专有特点,居按南北纵轴线对称,主屋坐北朝南,住宅在纵轴线上建门厅、穿堂、大厅和正屋。分内、外宅。内宅北首的主堂屋供长辈居住,多为明三暗五,当中一间为堂屋。东西厢房和其余房屋是晚辈和家佣居住。正屋左右设厨房和杂物间,周围建以走廊相通,即使雨雪天在院内走动鞋也不湿。外宅布置客厅、花厅、书房。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一般为七路或九路桁条,满梁满椠。并在二椠上横栏板上雕刻精美的图案。房料多为南方杉木。屋面呈人字形,两面坡。第二、院落、房屋的大门简称“如意门”,上端对称砌有四层刻有不同形状的“门砖”。门顶上一块正方形的砖,称之“过当”,门砖上面的砖雕刻有“福禄双全”吉祥图案。在秦举人宅房屋东西房间正面墙的窗户上方砌有选材考究,做工精致的雨搭,加之精美的砖雕,连同大门上的雨搭简称“一门三搭”,足够显示它昔日的气派。雨搭的上端砌有一层立砖为挂砖,上面砌有凸出的五层滑檐砖,檐砖横面是经过磨制光滑如镜的俗称“齐线、牛角、圆线、超”等五块不同形状的凸凹檐砖。檐口上端铺设防腐烂的杉木挂檐板,从挂檐板至中脊间的望砖上,铺有小瓦的底瓦和盖瓦,底瓦与盖瓦之间的“瓦沟”顶端嵌入的瓦当,底瓦上的称“滴水”,盖瓦上的称“兽头”,瓦当上的图案多为篆字体的“福、双喜”、太极图等等。并在盖瓦上端还嵌入称之“眉毛”的瓦当。第三、院子大门、堂屋大门,为黑漆大门,以红漆黑字对联饰其上,四季如新。大门上端有镶嵌在墙上的门栊,大门转轴套在门栊的圆孔上。大门下端的转轴,蹲上石制门转的圆洞内,门后还钉有铁制的门闩,内侧靠墙的两边,在墙上镶嵌两只马鞍形状的铁制杠套,亦称“门环”。(3)项目将立足现有的技术条件、生活需求,创造一种能够改善传统民居功能缺陷、并对之文化语境及历史信息不构成伤害的可植入性空间改造手段。项目还将探讨一种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不失文化传承的人与空间的存在关系。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

[2]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4):283-287.

[3]陈政雄.建筑设计方法.第1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

[4](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古镇范文篇9

代表着“朴实、传统、醇厚、清新”的田野和乡村却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乡村古镇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古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古镇文化包括民居、宗庙、祠堂、服饰、头饰、歌舞、工艺、技艺、美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它不但传承着数千年的乡村传统文化,还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风貌,具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古镇及古镇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具有唯一性。古镇是历史的见证,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也是我们现代人认识和了解历史的鮮活载体。古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拥有文物艺术等多方面的丰富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古镇的民众生活及其生存环境是活着的社会生态博物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浓厚和谐的交融关系也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

1.古镇的物质形态文化

古街区、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质遗存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形态文化的具体承载物,包括古镇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体文化风貌。例如:我国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县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都是保护得较好的物质形态文化。宁海前童村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墙的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别致,具有鲜明的江浙特色,整体上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成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石浦老街,以全国罕见的明清渔村古建筑群而得名。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荣发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组成,有绸布庄、鞋庄、铜店、药店等100多家。

2.古镇的非物质形态文化

非物质形态文化的载体从学理上讲并不是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因而,古镇文化与书籍、字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载体)不同,主要是指民俗、民间艺术、民情、民风等形式。但不论是物质形态文化还是非物质形态文化,都是古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一起构成了古镇的历史环境与文化韵味。例如慈城的稻米文化、慈孝文化、慈城庙会、吉带,宁海前童行会、龙舞、平调、祭孔舞、石浦鱼灯、石浦十四夜、海洋捕捞习俗以及元宵灯节、清明扫墓、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重阳节登高等民俗节庆活动,都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形态。由于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载体不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它们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容易流失,因而对于古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3.古镇的生态文化

古镇的生态文化是古镇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样也是古镇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一个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所在的地理环境,包括城镇周围的山脉、植被、地形地势、河流湖泊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也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人文环境,如行政区划、土地资源、民族、人口及农牧副业状况等,城镇的生态文化其实是这两方面要素相互交叉组合的产物,决定或影响着城镇的兴衰,因此保护古镇的生态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宁波自古为水乡泽国,东临大海,傍身于三江口平原,具有以水为主的和谐人聚空间,因而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应给予大力保护。

二、古镇建筑文化保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在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且数量众多,但由于受到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雨侵蚀、战争破坏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开发,如今真正能够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至今的古镇早已是凤毛麟角。宁波地区由于地处文化璀璨、经济发达、百姓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名镇云集。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江南的其它地方(例如周庄、乌镇等)一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风貌独领风骚。然而宁波与全国的其它地方相似,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迅速,住宅、交通、文化体育设施大量兴建,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一些古建筑、古街区甚至古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曾经遍布甬城南北的水乡城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真正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宁波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政府对古镇名村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视的,如对慈城、前童、石浦等古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但无庸置疑,也有许多寄托着宁波人无限“乡愁”,凝结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古建筑也在城市改造中被破坏损毁了。正如市人大副主任邬和民所说,“当前宁波的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不够妥当,保护资金不足,部门管理职责不够明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损毁或者自行改建现象较为严重,历史建筑的普查、确认、公布尚未实施。”宁波市人大城建环境资源委员会也认为:“宁波的鼓楼公园路、郡庙天封塔、天主堂外马路、郁家巷、月湖、南塘河、永寿街伏跗室、秀水街八个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仅有二个半保存完好。同时,随着农村的城镇化改造,目前一些仅存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已经或正在被毁坏,古村镇的原始历史风貌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宁波古镇文化保护规划有待完善,保护意识有待培养,保护资金有待增加,保护效果还差强人意。

1.古镇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过度负重

就生态环境而言,对生态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虽然还是“小桥流水”,由于旅游者众多和餐馆密布,古镇的河水不再清澈;由于古镇的经济发展,小作坊、小企业众多,废气废水乱排乱放,污染了宁波古镇生态环境。古镇为发展旅游业,镇中住户乱搭乱建建筑物,影响了古镇风貌。一些旅游者乱刻乱划、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古镇景观。久而久之,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始风貌和韵味难以依存。

2.古镇的“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

水乡古镇神秘独特,到处都遗留着历史的沧桑味道,如果把古镇的生活风貌拍成一部戏剧的话,那么古老的建筑就是戏剧里的背景和道具的话,而人就是其中的主角。许多地方政府打着保护古镇的旗号,强行让原居民搬离出去。认为保护古镇文化就是保护古镇的建筑物,导致古镇只有物的承载者,而没有精神的承载者,这种失去了居民的古镇“空心化”,就像一出古老的戏剧里没有了主角。一幅完美的江南古镇画卷应该是人是主导者,物是陪衬者,而没有了“人”作为主角的历史画卷也是苍白无力的,难以感动人们的;同时,失去了原住民为古镇所营造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特有的风俗民情,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深沉的历史感染力,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景象。另外,古镇民宅的“空心化”还表现在现古镇居民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人们来古镇旅游观赏,不仅看到的是物,也接触古镇居民,他们的一举一动,旅游者无不看在眼里。作为一个现代人当然不能完全回复到古代生活,但他们应具有强烈的古文化保护意识,对本镇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遗人趣事都应当略知一二,否则一问三不知,会给古镇的精神风韵带来负面影响。

3.古镇旧建筑物的翻新与复古

一些古镇民居的设施落后,已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原居民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薄弱,或者随意改造,或者任其腐朽倒塌。镇上的许多古老建筑长期经受风雨剥蚀,且年久失修,面临着随时倾倒的危险。如果说,建筑是古镇的外部特征,那么,新翻修的古建筑无法再现原有古韵,会显得突兀或不伦不类,隔处在古建筑之中显得十分不和谐协调。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老宅翻新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运用原有的老材料,参考古时的建筑资料,老照片等,恢复原有的古朴的风貌。作为古镇生活中的主角的居民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因而,他们需要有较强的古文化保护意识,在古镇建筑物的改造中要以大局为重,不能为自己的居住方便而修建有碍瞻观建筑物。

4.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

古镇的灵魂在于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古镇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特有的民俗风情正在日益淡化,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技艺不断失传,如何让它们得到较好地传承,这是当前地方政府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除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砖碧瓦,古道斜阳,小桥流水之外,还需展示和演绎祖先的一抹生活痕迹,民间的传统工艺、歌舞庙会等非物质遗产应与绿水蓝天,竞相辉映,使之世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方法的单一

现在各地都瞄准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这块大蛋糕,许多雷同的项目纷纷上马,东模仿一点,西模仿一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后,搞成了千镇一面,千篇一律,不少独具特色的一流古镇,被“建设”成所谓的“现代化”城镇。如何不流于世俗化和庸俗化,如何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和挖掘的问题。要挖掘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既能吸引游人,又能独树一帜,既能好玩又要不流于俗套,并且要有后续资源和可持续项目,古镇旅游的强大动力来源于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尊重历史真相,坚守古镇的原有风格和特色,这是古镇魅力之所在。

三、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承继和发扬。为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科学观,遵循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1.古镇文化发展应做到传承性保护与市场性开发相统一

在古镇进行保护与开发中,应将传统的文化特色、淳朴民风、优美环境、历史韵味、深层记忆等原真地保留下来,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因此,对于古镇的开发应该是以保护性为主的开发。在古镇开发过程时,需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互惠效应,使古镇能够真正得以保护性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进行涸泽而渔式的过度或破坏性开发。特别是要综合权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要巧妙地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标志的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具有朴素鲜明的乡村文化标志,避免太浓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

2.古镇文化发展应兼顾特色保护与整体开发相协调

古镇是古建筑物、古文化形态与原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其独特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石铺老街不但有明清建筑的街区、纵横交错的河流、古树和形态各异的桥梁,还有独特的习俗等文化形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独特文化场景,其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既要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和特色,又要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特色即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古镇的真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整体即是在古镇新的建设中产生的建筑物要与原有风貌相协调,这样才能使古镇在历史与现代的统一中既有良好保护又有开发创新,以形成浓郁的古镇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品味。

3.古镇文化发展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古镇文化丰富多彩、涵盖百家,具有多样性特征。例如,前童的行会、龙舞、平调、祭孔舞,石浦的鱼灯,“十四夜”、海洋捕捞习俗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镇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这些文化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独特文化意蕴。如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广泛流行于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但浙江龙舞与广东的龙舞在表演形式方面有所不同,广东雷州半岛龙舞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浙江的宁波布龙舞小巧轻捷,动作套路变化丰富,舞蹈技巧精湛,舞龙速度很快,直接一气呵成;各地龙舞演出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有的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的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因此,在对古镇文化进行保护时,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展现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多样性。即既要保持古镇文化的共性,又要突出其个性。

4.古镇文化发展应注重现实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古镇文化发展的现实性在于城镇化背景下,以市场机制促进古镇发展,就是说,在古镇开发中要考虑人们的现实可行性和市场性,注重古镇开发的经济效益,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古镇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开发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长久发展与利用,绝不能盲目跟风开发,不顾自身能力和自身特色,急功近利,吃子孙饭,合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做到科学规划,循环发展。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古镇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既要满足古镇与群众当前利益诉求,又要符合长远发展目标,以保护古镇文化遗迹为重,使古镇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四、宁波古镇文化保护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古镇文化保护的立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古镇文化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在城镇化建设中导致一些古迹被人为毁损。新的房屋可以不断地建造,但古代物质遗产一经损坏,难以复原。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共识,通过立法保护古镇文化。如宁波市人大在2015年2月通过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这是一个十分及时与必要的立法,将对宁波古镇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起重要作用。《条例》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法规,效力不等同于法律,然而,我们毕竟可以对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了。

2.提高古镇文化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对古镇的规划、管理与开发中应当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一是古镇文化资源的调查。由于宁波城镇化建设速度很快,有些历史古迹价值的鉴定存在争议,哪些需要保护的,哪些可以重建的,规划部门与文化保护人士有不同的看法,还有些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就不顾它的历史价值,随意损坏。目前宁波到底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不是很清楚,因而需要当对古镇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既要对每个古镇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历史、特点和现状,又要对个别的古代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形态文化遗存等进行登记造册,为后期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重点古迹的特别保护。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各地古镇的保护现状差异较大。例如有的古建筑在历史上破坏十分严重,或者荡然无存,或者破败不堪,整体上已基本失去了保护价值,有的可以修复或仿造,有的历史工艺品、制作技巧可以通过找到传承人进行继承。总之,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镇文化要给予资金资助进行重点保护,不让它们在流失。三是古建筑物的集中保护。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一些因重大建设工程需要搬迁的古建筑等文物可以按原样搬迁到一个地方进行重建保护,被视为集中保护法。宁波在未来的古镇保护方面完全可以借鉴这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文物遗产保护方法。

3.加强全民古镇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古镇文化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代能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精髓,但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由于当前一些居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在性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充分,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手段,加强市民群众对历史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同以保护古镇文化遗产为荣的局面。

4.拓展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古镇范文篇10

白水江古镇有保留相对完好的民居、庙宇、祠堂、街巷空间、城门敦以及广场道路等。绵延起伏的青瓦屋顶、依山就水的院落、具有浓厚地域气息的街巷,营造出自然而又亲切的建筑环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城门敦。城门敦位于古镇西侧,嘉陵江东岸附近,地势较低,门楼上书刻有“嘉陵保障”四个大字。

(2)庙宇。白水江古镇的庙宇主要有新龙王庙和老龙王庙两座。老龙王庙已毁,新龙王庙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是还保留住了回廊式的四合院布局,期间曾作为行政办公的场所,现如今为白水江镇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3)宗祠。白水江古镇居民大姓为任姓,现留有任氏祠堂一座。当地的任氏家族为联宗结谊、处理好宗族内部事物并协调与外族之间的关系而建。每年都会有拜祖活动,请戏班唱戏,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活动。

(4)传统民居。白水江古镇民居数量众多,主要沿山体一侧布置,建筑保存完好,空间丰富,装饰艺术精美,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观赏价值。对研究山地建筑和陕南民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街巷空间。白水江古镇现存街巷为“一街五巷”。主街长度为600米左右,宽度为4米;巷道宽度为2-3米,青石铺路。街巷两侧多为砖木结构的建筑,古朴典雅。

(6)建筑的装饰艺术。白水江古镇传统建筑的装饰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而且体现了民间生活品味。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白水江古镇民居的外装修,十分注重建筑细部的装修,如门窗、隔扇、瓦当滴水等建筑配件,建筑细部的装修上刻画的十分细腻,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二、白水江古镇空间的再生和利用

对白水江古镇空间格局再生和利用,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和利用结合,首先必须以保护为基础,对其利用目标应该是不仅仅是保护古镇建筑本身,而且要带动其周围地区,影响整个城镇的发展,使它继续成为城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古镇原有的风貌特点。对白水江古镇整体空间的再生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体环境治理对白水江古镇老街进行整体环境整治,强调传统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和统一。在传统街区中,并不是所有建筑都需要保护,对传统街区中现存的各类不合理建构筑物,包括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不符合消防要求的和不符合景观要求的新旧建筑物和临建、搭建物,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对其采取拆、改、补的方法,通过采取传统建筑的营造手法,对主街区内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如把建筑的平顶改为坡顶等,使其符合街区的整体风貌,使该地段的整体景观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2.街巷空间与立面的整合部分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或者是坍塌等原因被拆除,原有街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被打破,建议在改变用途的基础上进行恢复性重建或者通过绿化和环境建设,增加为节点开放空间。比如,古镇的老龙王庙,由于各种原因他不能继续它原有的用途,但是它却代表了古镇历史发展中重要的阶段,代表了某一时期的建筑艺术或技术的成就。对这类建筑应该维护其既有状况,作为城镇的空间标志或者作为旅游景点进行使用,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主街道两侧现有建筑,应该在材料、色彩、尺度和形式等方面严格控制,引导其采用当地传统建筑的形式和色调进行修缮,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街道立面景观。

3.交通条件的改善老街的主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通道,也是游客观光、体验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现有场地条件的限制,可以通过扩展主街街道的办法满足消防的需要,对于外来人员的车辆,一律停靠在老街入口的停车场内,不允许其进入主街道。

4.基础设施的改造白水江古镇主要传统街区的基础设施较差,基础设施不符合基本的规范,存在着安全隐患。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供气等管网以及垃圾清理和收运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