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5:13:36

关于中秋的作文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1

2、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节日的。说起中秋,大概就是赏月了吧,毕竟中秋节又可以叫做追月节,或者玩月节。毕竟八月十五的月亮,那可是圆又圆啊!而且中秋也有很多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什么的,都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所以,如果家中有孩子的话,在这个节日,给他们讲这些故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一轮明月之下,大家吃着月饼,讲着故事,或者是朗诵几首,有关于这个节日的诗词,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3、不过,大多数人也没有那样的机会,有那样的雅趣了。那可是团圆了一家人,才能够有的乐趣啊!现在更多的,不都是与父母分隔两地的那些人吗。以前在家中上学的留守儿童,远在天边工作的儿女,独自守在家中的老人,少有团圆的呀。不要说这个节日了,就是说春节,能够团圆的,也并不是家家户户啊!所以很多时候,中秋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得起的,因为这个节日啊,最能够引起的就是这些人的思念了。分隔两地的家人,各自吃着各自的月饼,能够赏着同一轮明月,也是不错的。不过,若是你走得太远,怕是也享受不起,同一轮月的安慰了。所以啊,中秋这个节,有人欢喜有人悲呀。

4、可是现在不是很多节,都是这个样子的嘛,又有什么好感叹的。说到底呢,人们还是不太在意这些节的。中秋到底是欢喜还是悲哀,都是人们在意不在意的事情了。有的人孤单,但是能够吃上月饼,能够放个假,也觉得只是个好中秋了。有的人,虽然能跟家人团聚,但是如果相处得不好,也是一个不好的中秋了。到底呢,节日过得好不好,咱们看的是人,并不是距离,也不是贫穷,更不是朋友圈所展现出来的样子。

5、一个人若是想得开,有这种节日之中,哪怕中秋是赏不着月亮,买不着月饼,无人团聚,也不一定是不开心的。所以啊,在这个中秋,贵在和谐。就是你在中秋,真去看了灯笼,就是晚了大半年的团圆,也应当快快乐乐的。也别觉得这个思念呀,它就多么的不好,证明你还有家呢,还有牵挂呢。如果真的就孤苦伶仃了,再遇上同病相怜的人的时候,也别忘了,多关爱一点,大过节的呢。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2

关于过中秋节的英语作文

The mid-autumn festival has all interesting history. long ago in one of the dynasties of china there was a king who was very cruel to the people and did not manage the country well. the people were so angry that some brave ones suggested killing the king. so they wrote notes telling about the meeting place and time and put them into cake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027art./r month every person was told to buy the cakes. when they ate them they discovered the notes. so they gathered together to make a sudden attack on the king. from then on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and eat "moon cakes" in memory of that important event.

Whe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near, shop windows are beautifully decorated. many "moon cakes" are displayed for people to buy. people send presents such aswine, fruits and "moon cakes" to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in the evening of the day, they have a feast. after the feast, they go out to the garden to look at the moon. the children run and laugh on the stree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oon is at her brightest on this night. many poem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it, and poets are never tired of reading and writing such poem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oon of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has been pared to a looking-glass, a jade rabbit, and so on. it seems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takes far more interest in the moon than in the sun.

关于过中秋节的英语作文

In China, Mid-autumn Day is considered to be a symbol of family reunion. On this day, all the family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at home to celebrate this special occasion. Last year, I could not celebrate the festival with my family because I was in university. However, this special day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I still remember the atmosphere of that evening. All the students who could not go back home assembled in our classroom, having a party to celebrate this traditional festival. We tried our best to show our own enthusiasm. As an ethnic minority, I performed a peacock dance, which received warm applause. After the two-hour party, we went out to the playground and sat together to appreciate the moon because it is a tradition on Mid-autumn Day. We ate moon cakes, played cards, and listened to romantic poems recited by one of our classmates. In that harmonious atmosphere, nobody felt lonely or homesick even though we were far away from our homes

Thanks to our classmates, I experienced such a colorful and interesting Mid-autumn Day at my university. Thus, I learned to value all the festivals I spent during my university life.

在中国,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象征.在这一天,所有的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在家里庆祝这特别的时刻.去年,我无法与家人庆祝节日,因为我在大学.然而,这个特殊的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3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Moon Festival), the third major festival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as the moon is supposed to be at its maximum brightness for the entire year.

The moon definitely spins countless legends throughout the ages. Of course, the most famous legend is the one surrounding the "lady living in the moon" that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to a day when ten suns appeared at once in the sky. The Emperor ordered a famous archer to shoot down the nine extra suns. Once the task was accomplished, Goddess of Western Heaven rewarded the archer with a pill that would make him immortal. However, his wife found the pill, took it, and was banished to the moon as a result. Legend says that her beauty is greatest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Another legend depicts a possible role that the festival played in Chinese history. Overrun by the Mongol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he Chinese threw off their oppressors in 1368 AD. It is said that mooncakes - which the Mongols did not eat - were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hiding and passing along plans for the rebellion. Families were instructed not to eat the mooncakes until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which is when the rebellion took place.

The most lunatic mortal in Chinese history could have been the great poet Li Bai (701-762 AD), who once invited the moon to have a drink with him and his shadow to form a band of three. Li finally drowned in a lake in an effort to catch the moon when he was drunk one night.

The festive night can be one of the most charming and picturesque nights and the full moon is an auspicious symbol of abundance, harmony and luck.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lated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to changes of the moon as it waxes and wanes; joy and sorrow, parting and reun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family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ircle of relations that cannot be broken. Because the full moon is round and symbolizes reunion, the festival is also known as the festival of reunion. All family members try to get together on this special day. It is a happy occasion where people feast on scrumptious mooncakes. Some Chinese families today still stay up late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eating mooncakes, sipping tea and gazing at the beautiful moon. It is regarded the perfect moment if someone catches the moon's reflection in the center of his or her teacup. Those who can not return home watch the bright moonlight and feel deep longing for their loved ones.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4

关于秋天的风景中学生满分1

我信步于这满园秋色里,阳光微凉。

枯叶似彩蝶,舞着坠落。午后校园终究过了绚烂花与蝶的季节,空留这枯藤枝桠,落叶满地。几分闲愁是红叶错杂的十里金黄,结庐人境是曾走过的银杏香樟。我想自然便是如此,将繁华埋葬,将俗尘沁香。于是对那扫落叶之人嗤笑轻叹,于是藏起这秋色满园。噫,复得返自然!

落叶未扫,留了一地秋意,这是自然延续的枯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以迎冬。这是自然带来的秀美山水,偏过惊鸿,一点雁飞,蝉鸣戛止。遥想秋日里,既无季夏之灼热,唯有秋风之飒爽;无雪寒初霁,尽落花间一丝闲愁,一份清欢,一场幻梦。我们应返自然,抱拥群峰琳琅,微露洪荒。偏爱自然举觥筹,把酒穿越千年,敬向麓下牧童,带着《诗经》中的隽永呢喃“秩秩斯干,悠悠南山”;敬向羁愁旅客,驻足花间,流觞曲水痛饮杜康;敬向故人隐于自然,护花棠梨,点落英,移盘棋,古井枯塘,逸禅意。当岁月更迭,万物覆灭于历史长河,但那青山仍在,那细水长流。

若非落叶怎知秋,若非深秋怎懂诗意。落叶落在了金石录上,屏居乡里,青山几重,仅剩二人,闲得赌书斗诗,裙袂也染上茶香。我仿佛闻见那沁人茶香,落叶纷飞,明明灭灭间的两人背影,易安明诚,朗月共坐,没了久在樊笼的傲兀衰飒,物换星移。

二人山河静世,脱尘似仙。因有落叶,显得诗意点点;因有自然,生活亦怡人无限。我在北方之北的鹫峰万仞,你在南山之南的雨落毵毵。我俯瞰人境喧嚣浮华,灯红酒绿,如何归自然?我们浮于红尘,而雾失落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于是拾起脚下落叶,用泪水埋葬,寻不到的自然,如前尘隔海,古屋不再。这校园却是城市中的一抔净土,一鸣空谷足音。足以醒世,足以铭记。

“归去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想起坡,竹杖芒鞋,十年生死,却于逆境中种翠竹千棵,弹琴鼓瑟,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自然空语。忘悲喜得失,寻得内心的自然,于是陶潜种豆南山,而无车马喧。于是魏晋竹林七贤,身在无间,心向桃源。我走过青萍之末,走过风露婆娑,走过春秋开落,才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悠然。我们可落日桥畔,独倚轩窗,轻嗅蔷薇香,聆听鸟雀细语,赏水乡温柔,灯灯如豆。我们可一卷诗书在手,闲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落叶诗意三分,千秋一念;聊得自然,岁岁流年。

甚幸归自然。

噫,复得返自然!

关于秋天的风景中学生满分2

我对秋天的美景无以言表,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招人喜爱了,那醉人的挂着果实美景会让人留恋忘返!

每年的秋天,那些被染黄了树的叶子;那些被染黄了草的茎枝;好一个美妆点缀,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觉到秋天来了。

秋天,她迷人的身影和诱人的美景彰显得淋漓尽致;她的魅力让人陶醉着;她带来的丰盛果实让人欢舞着。

中秋的,那一轮圆月,她似乎要在中秋节那天显示她的能量,她使劲的照耀着广阔而幽深的天空。月亮是那么舒缓,流畅,在树影婆娑中,许多摇曳的树叶飘飞在柔和的夜色中,她像个害羞的姑娘,若隐若现的躲在湛蓝的天空之中,天空像蒙了一层蓝色透明的纱布,如青烟环绕,又似薄雾笼罩整个天空给人一种天高云淡的感觉。

秋风无情地吹落一片片树叶,落叶在秋风中飞舞,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便将大地染成金,渲染出一派悲秋的气氛!独有那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指蓝天白云。

我在欣赏秋天的美景的同时,其实也在欣赏秋天带给我们的实惠、收获、喜悦、希望;秋天带给人们带来的是成熟、欢欣、鼓舞,这是秋天永恒的主旋律。

秋天的旋律千变万化,但给人们的记忆仍旧是美好的,让人们看着今秋的美景还想着明秋会更好。

你看,果农们的果园里,果实累累,你瞧,红艳艳的苹果在枝头上冲着我们微笑;石榴也在树梢悄悄地绽开了笑脸;甜蜜蜜的柿子随着树叶的渐渐飘落,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把树枝压得弯弯的,在果树上随风摇摆;葡萄一串串,紫里透红、晶莹剔透,仿佛是一串串紫色的珍珠;黄澄澄的橘子骄傲地站立在高高的枝头上,摇头晃脑;山楂树上结满了紫红色的果实,躲在茂密的树叶后面,时隐时现,好像羞涩的小姑娘。

秋天,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五谷丰登。你看那田野里,一串串谷穗伴随着秋风翩翩起舞。远远望去,稻浪翻滚,好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秋天,迷人的秋景令人神往;秋天,蓝天、白云、红叶相互映衬;一处处秋景,一幅幅秋画,一堆堆果实,尽情渲染着秋意浓浓,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关于秋天的风景中学生满分3

秋风一吹,千奇百怪的树叶就像蝴蝶似的漫天飞舞,飞累了,就回到妈妈身旁。它们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有大的,有小的,有单个的,有成串的,有红色的,也有黄色的……

在小区院子里,我找到了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单个大叶子。有边缘带刺的绿色樱花叶,有表面布满斑点的绿色杏树叶,有像树一样的绿色桑树叶,有金灿灿的法国梧桐叶……。其中我最喜欢又宽又大的柿子叶。它表面圆滑极了,叶脉如盆清水清澈见底;它厚厚的,摸起来让人感觉很踏实,仿佛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憨厚朴实,值得信任。

有一串儿一串儿的紫藤叶,有一串儿一串儿的冬枣叶,有一串儿一串儿的石榴叶,还有一串儿一串儿金光灿灿的白腊叶。细长的身躯,细直轻柔的头发,这少女满面红光地在秋日中悠悠飘下,让我心中荡起羡慕的涟漪。

不仅大的、成串儿的精美耐看,那一片片微薄单弱的小叶子,也精美得让人啧啧赞叹。苍耳、竹叶、杨树叶、柳叶、冬青、桃树叶、榆树叶、木槿、杏树叶……就连那最常见的小梧桐都让人心动:它厚厚的,嫩嫩的,超脆,好像不小心一碰,它就断;叶脉清晰,像那天真、纯洁的小孩子,对世界的所有所有都充满了好奇,就东跑跑,西串串,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看到这些小家伙,听到那些赞美声,真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们的魅力。

秋天的树叶,千姿百态;秋天的树叶,千奇百怪;秋天的树叶,五颜六色;秋天的树叶,精美耐看……

姑娘乘着凉爽的秋风向我们走来了。你看,树梢在轻轻地摇摆,秋已从那里走过;你看湖面泛起了涟漪,秋已从那里走过……秋天是多么的有魅力啊,使我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但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随风飞舞的落叶了。

秋,树叶大多数都投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走在路上,突然,我眼前一亮,呀?秋天怎么会有蝴蝶呢?结果我仔细一瞧,哦,原来那些“蝴蝶”是一片片的银杏树叶埃

我俯身捡起一片银杏树叶细细的端详起来。这片银杏树叶是金黄色的,只有叶子的边缘才只是有一点点的咖啡色;银杏叶像一个扇子一样,叶脉并不是很清楚了,银杏叶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非常柔软光滑,像一条金黄色的丝绸,闻起来还掺杂着淡淡的清香。

这是秋风一吹,一些银杏叶离开了大树的怀抱,随着风,在空中飘荡,像极了在空中飞舞的蝴蝶……

秋天的确很美,但,秋天的落叶比秋更美!

关于秋天的风景中学生满分4

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我最喜欢金色的秋天了!当绵绵秋雨把美丽的秋天送入我们的怀抱时,我们全家一起来到郊外游玩。

小河的水哗啦啦地流淌,像一位女演唱家唱歌一样动听,是秋天景色当中听的音乐。河里倒映着山峦,倒映着蓝蓝的天空和白白的云朵。白云在小河里像一条白色的大鲸鱼游啊游。这时我仿佛在河边的奇形怪状的石头中发现了一个“金字塔”,啊,仔细一看是一个三角形的石头,金光闪闪,真像一个小小的金字塔,我拿在手中玩着,爱不释手。我们看到了很多好看的石头,把有象征意义的都揣进兜里。

这时我们往四周随便一看,秋天的景物太多了,描写不过来呀。五彩斑斓的大山。大山一座连着一座,像一个个兄弟手牵着手,也像彩色的波涛滚滚而来。古时候有人说“兄弟合心,齐力断金”。大树一棵连着一棵,也像高大的兄弟手牵着手,看起来那么有力量。山上,树上,到处都是五彩的,好像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生气了,打翻了自己的化装盒,把各种色彩撒到了大山上,使山上呈现出从来没有的美丽。山上的秋天真美呀,景物都很好看。

一片片的白桦树,枝条上都光秃秃的,浑身雪白,像穿着白裙子的小姑娘。在山上,在彩色的山林中,一片片的白桦树特别显眼,耀得你头晕目眩,这也许就是白桦林的魅力吧,给秋天景物添加了神圣。

杨树也是很有景色,那些大山杨,远远看去,在山坡上一片灰白,当你走到它的跟前,你就觉得虽然枝条落光了叶子,但是十分高大,十分挺拔。我们还特意去看那片小山杨林,远远地看,一片少有的翠绿,走到近前一看,果然树上飘动着绿色的叶子,给秋天一缕生命的色彩。

秋天的农村呈现出来的美景,虽然没有春天的百花争艳,没有夏天的绿树成荫,也没有冬天的雪花纷飞,但它却给人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阵阵欢笑。啊!秋天,我爱你!

秋天的那么多红色叶子的树,红叶是秋天的象征,也是秋天的一大特色。秋风一吹,好多树的叶子都变红了,有金红、粉红、鲜红、深红等,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红色在大山上特别多,红遍了山峦。我们眼前的山像被神仙用红染料染了一样,美的出奇。

抬头看看天,秋天的白云像一条条大鲸鱼,在蓝天的大海中高兴地游啊游的。蓝天下,山野中,一个明亮的湖面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座很大的水库。阳光照在水库上,亮晶晶的,一看就像一面特大的大镜子镶嵌在山野间,仿佛是秋天的景物的梳妆镜。看着那美丽的湖面,秋天的景物在我心中更美了。

关于秋天的风景中学生满分5

时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气也渐渐地凉爽起来了,吵人的蝉鸣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阶石下石板缝里蟋蟀的悲鸣声。啊!秋天,那可爱的秋天终于来了。

古往今来,秋天,一直是被人们赞美最多的季节,在秋天里,人们总是会收获他们的成功。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场耕耘是为了一场收获,没有收获,耕耘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秋天,春天又意义何在。秋天,比春天更有意义,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美丽,然而硕果累累的秋天却透着丰收的喜悦,瓜果飘香的秋天,富有它灿烂绚丽的色彩。

秋天来到果园里,柿子弯下腰鞠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撑破了它的衣裳,露出了它白白的肚皮,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秋天,来到农田里,玉米换上了新装,穿上了它金色的衣服,裂开嘴对着我们笑,露出了满口的金牙。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美丽,把口红都涂在了脸上,土豆太兴奋了,把绿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的舌头。秋天来到花园里,这里是的天地,也许它们,更加喜欢这里沉甸甸的金色,所以才选择了在秋天里开花,绽放自己的美丽。那卷曲的花瓣像一个个卷发的小姑娘,合着秋天的舞步欢快地摇摆。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5

关键词:孔子;《春秋》;先秦;史学批评

作者简介:阎静,女,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4-0150-08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在先秦秦汉时期呈现出一种突出的现象,即每当一种有影响的历史撰述问世之后,往往会受到时人的极大关注与评论,从而客观上构成这一时期史学批评发展的主要内容。要而言之,即一部史学名著推动了一个时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可以这样认为,先秦时期的史学批评主要围绕着孔子《春秋》而展开,两汉时期的史学批评主要围绕着司马迁《史记》而展开。本文着眼于史学批评早期发展这一突出现象,通过集中梳理先秦时人关于孔子《春秋》的评论,以阐明孔子《春秋》与先秦史学批评的密切联系,并从这一密切联系中揭示孔子《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与突出地位。

一、《春秋》三传评孔子《春秋》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战国时期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促进先秦史学的兴起,同时也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直接、间接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史学批评的萌生。首先在史学领域评论孔子《春秋》最为鲜明的,是与《春秋》有着密切联系的《左传》、《公羊传》和《Y梁传》1。

先来看《左传》怎样评《春秋》。《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历史撰述,是继孔子《春秋》之后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史书。它不仅在记事、体裁和文字表述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春秋》,而且两次以“君子曰”的形式直接评论《春秋》,成为目前所见史书中最早的对《春秋》的评论。

《左传》两次评论《春秋》,一次是在《成公十四年》,一次是在《昭公三十一年》,其文依次如下:

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

合而观之,这两段评论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春秋》的表述特点、记事原则以及社会功用等。

第一,关于《春秋》的表述特点。《左传》中的两次评论都谈到了这一问题,分别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以及“婉而辨”。按照相关的注解,所谓“微而显”,即“辞微而义显”[1](《成公十四年》杜预注)或“文微而义著”[1](《昭公三十一年》杜预注)。所谓“志而晦”,“志,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1](《成公十四年》杜预注)。所谓“婉而成章”,“谓屈曲其辞,有所辟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1](《成公十四年》杜预注),“婉而辨”是指“辞婉而旨别”[1](《昭公三十一年》杜预注)。概而言之,《左传》所评《春秋》的表述特点着重点在于“微”、“晦”与“婉”三字,而前两者基本相通,主要肯定了《春秋》于简约文辞中所寄予的深意,即所谓微言大义。“婉”字主要讲到了《春秋》表达婉转、有所隐讳,却又旨意鲜明、顺理成章,其要义近于“微”与“晦”。从总体来看,《左传》指出了《春秋》在属辞、叙事以及表述上的特点和风格,它们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联系孔子作《春秋》时对于文辞的严肃与慎重,以及《春秋》在“属辞”上的严谨有序2,可以认为,《左传》对《春秋》表述特点的评论中肯而又深刻。

第二,关于《春秋》的记事原则,即《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所评《春秋》“尽而不@”。按杜预的注:“谓直言其事,尽其事实,无所@曲。”[1](《成公十四年》杜预注)据此可见,《左传》肯定了《春秋》记载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三,关于《春秋》的社会功用。《左传》中的两次评论都明确肯定了《春秋》所具有的社会功用,分别是“惩恶而劝善”和“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所谓“惩恶而劝善”,亦即“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按杜预的注:“善名必书,恶名不灭,所以为惩劝。”[1](《成公十四年》杜预注)所谓“上之人能使昭明”,据杜预的注:“上之人,谓在位者。在位者能行其法,非所能。”[1](《昭公三十一年》杜预注)《左传》“君子曰”认为,《春秋》能够使在位者明治国之道,辨善恶是非,从而使善人得到鼓励,恶人有所畏惧。这实则论及《春秋》对于政治统治的借鉴意义。

再来看《公羊传》、《Y梁传》怎样评《春秋》。与《左传》以“君子曰”的史论形式直接评论《春秋》不同,《公羊传》和《Y梁传》作为解释《春秋》之书,它们把对《春秋》的评论寓于具体史事的解说之中,评论内容也比《左传》更为广泛,涉及《春秋》的体裁、记事原则、书法以及社会功用等。

第一,关于《春秋》的体裁。二传在解说《春秋》记事之例的同时都讲到了《春秋》编年史的体裁特点。比如《公羊传・隐公六年》就《春秋》“秋七月”的记载作了如下解释:

《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首时过,则何以书?《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这里,《公羊传》讲到《春秋》的记事之例,即当一个季(含三个月)过去,即使无事,也要记载下这个季的第一个月。这种记事之例反映了《春秋》编年记事的体裁特点,因为只有四季完备,才可以成为一年。又如《Y梁传・桓公元年》解释《春秋》“冬十月”的记载说:“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Y梁传》指出《春秋》无事而书时的原因在于“不遗时也”,即不遗漏季节,因为《春秋》编年记事,只有春夏秋冬四时具备才可成为一年。另外,《Y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提到《春秋》“日系于月,月系于时”,联系前述《春秋》编年的体裁,它实则说明了《春秋》按年、时、月、日记事的具体原则。

第二,关于《春秋》的记事原则。《Y梁传・桓公五年》解释《春秋》文“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说:

鲍卒何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

据杜预推算,甲戌为前年(即桓公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己丑为此年(即桓公五年)正月初六日[1](《桓公五年》杜预注)。《Y梁传》认为,陈侯于甲戌日逃亡在外,己丑日才找到他。因为不知道他死亡的具体日期,所以《春秋》记载下甲戌和己丑两日即逃亡之日和寻获之日作为他的死期。结合这一具体事例,《Y梁传》指出《春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特点,即对于可信的事情明确记载,对于可疑的事情则采取保留的态度。也就是说,无论“信”还是“疑”,《春秋》都是如实记载。类似的评论,还见于《Y梁传・庄公七年》在解释某一史事时指出“《春秋》著以传著,疑以传疑”,同样评论了《春秋》如实记载的记事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公羊传・昭公十二年》在解说中明确讲到“《春秋》之信史也”,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关于“信史”的最早记载。以上这些评论皆表明了孔子治史的严谨态度。关于孔子治史之慎,在《论语》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如《论语・为政》记孔子主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述而》记孔子讲:“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子路》记孔子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等等。可以说,二传的评论与《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第三,关于《春秋》的书法。书法是指记事的方法,尤指记事的原则。《公羊传》和《Y梁传》说明和阐发《春秋》书法的内容很多,如《公羊传》中的《桓公四年》、《桓公八年》和《桓公十四年》所讲《春秋》“常事不书”;《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所讲“《春秋》不书晦也。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公羊传・哀公三年》所讲“《春秋》见者不复见也”;《Y梁传・桓公二年》所讲“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即《春秋》按例先记载地位尊贵的人,再记载地位卑微的人;等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二传解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三讳”书法。

《公羊传》和《Y梁传》在解释《春秋》所记史事时,都明确提及《春秋》“三讳”的特点,如“《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2](《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3](《成公九年》),即为尊贵的人隐讳耻辱,为贤明的人隐讳过失,为亲近的人隐讳缺点,这又具体涉及《春秋》“三讳”的内容与区别。除了这种对《春秋》“三讳”书法的总体说明,二传更多地则表现为具体解说《春秋》的某一种隐讳书法,这里试举例加以诠释。

关于“为尊者讳”。所谓“尊者”,主要是指周天子。如《Y梁传・成公元年》就《春秋》“秋,王师败绩于贸戎”的记载解释说:“不言战,莫之敢敌也。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然则孰败之?晋也。”《Y梁传》认为周天子的军队被晋军打败,对此《春秋》书王师败而不书与谁战,是为尊者隐讳。因为没有人敢和周天子为敌,所以《春秋》需为尊者隐讳与他为敌的人而不隐讳他的失败。至于“莫之敢敌”的原因,汉时学人指出:“《春秋》‘王者无敌。’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交也。”[4](卷八,《世务》)

关于“为贤者讳”。所谓“贤者”,既包括贤明的诸侯国君,也包括贤能的臣子。为贤君讳如《公羊传・僖公十七年》就《春秋》“夏,灭项”的记载解释说:

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对于此事,《Y梁传》的解释基本同于《公羊传》,都指出了因齐桓公有继绝存亡之功,是为贤者,所以《春秋》为贤者讳,故而不明书齐国灭项。为贤臣讳如《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解释《春秋》“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说:“卫侯之罪何?杀叔武也。何以不书?为叔武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叔武?让国也。”这里,《公羊传》以叔武让国为贤,故而《春秋》为其讳而不书其名。

关于“为亲者讳”。所谓“亲者”,主要针对鲁国而言,类似的讲法还有“为内讳也”、“内大恶讳”等。比如鲁国战败,则讳不言败。《Y梁传・桓公十年》就《春秋》“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的记载解释说:“内不言战,言战则败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者,为内讳也。”《Y梁传》指出,对于鲁国而言,称作战则表示战败。这里《春秋》不称鲁桓公以及鲁国,皆是因为鲁国战败的缘故,故而为鲁国隐讳。对此,《公羊传》的解释基本同于《Y梁传》。前述《Y梁传・成公元年》讲到了为尊者讳敌不讳败的史事,这里所讲正是为亲者讳败不讳敌之例,也正是《Y梁传・成公元年》所阐发的“为尊者讳”与“为亲者讳”的区别。又如对于鲁国的不义之举,则为之隐讳。《公羊传・哀公七年》解释《春秋》“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的记载说:“邾娄子益何以名?绝。曷为绝之?获也。曷为不言其获?内大恶讳也。”这里,《公羊传》认为,鲁哀公俘获邾娄国的国君益是大恶的行为,故而《春秋》不言其获,从而为鲁国隐讳。

可以看出,《公羊传》和《Y梁传》对《春秋》书法的解释,包含了一定的评论成分。不论其所评是否完全符合《春秋》之本意,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二传对《春秋》书法的认识,也给后人理解《春秋》、评论《春秋》提供了参考。

第四,关于《春秋》的社会功用。据《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载:“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这明确指出了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从整个时代、社会的层面肯定了《春秋》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此外,《公羊传》和《Y梁传》在解释《春秋》所记史事时,往往会阐发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有的可看作二传对于《春秋》思想旨趣的评论。如《Y梁传・隐公四年》所提到的“《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即诸侯应当传位给嫡长子,而不是传位给贤明的人,这实则阐发了《春秋》关于君位继承制度的宗法思想。又如《Y梁传・昭公四年》所讲:“《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这实际阐发了《春秋》的治国主张,其内在之意是强调执政者的表率作用。《公羊传》和《Y梁传》对《春秋》思想旨趣的评论,主要反映了二传自身的认识,至于这些评论是否符合《春秋》的原旨,则要作具体的辨析和全面的看待。

史学领域中除了《春秋》三传评《春秋》外,战国时期私人历史撰述的重要代表之一《战国策》,虽较少涉及对《春秋》的直接评论,然文中仍有涉及《春秋》之语。比如《战国策・东周策》所载“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一事,吕仓任相之后遭众人非议,故而他推荐一个说客向周文君进言说明“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的道理,说客如此讲道: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5](卷一,《东周策》)

这里,说客一方面列举宋国子罕和齐国管仲的事例,说明忠臣让赞美归于君主,让诽谤归于自己。另一方面,以《春秋》所记史事作为一种历史依据,用以佐证说明“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而最终周文君被此说客说动,继续让吕仓任相。可以这样认为,说客引用《春秋》以佐证其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春秋》之历史鉴戒意义的感受与认识。

以上讲到了孔子《春秋》问世后在史学领域中受到的关注,而又以《春秋》三传评《春秋》最为典型。它们对《春秋》的认识与评论,成为先秦史学批评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将《春秋》推向了带动史学批评发展的显著位置。

二、先秦诸子评孔子《春秋》

孔子所作《春秋》不仅在史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所作《春秋》亦受到先秦诸子的极大关注。史载: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6](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

这里讲到了孔子《春秋》问世后在思想领域产生的广泛影响,它成为诸子著书立说、丰富思想的历史依据。这可以看作是思想家与《春秋》之间的密切联系之一。相关史例如《吕氏春秋》讲任用贤人的重要性,指出: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7](《慎行论・求人》)

这里,《吕氏春秋》把贤人的得与失看作是“身定,国安,天下治”的关键,而这一观点正是从孔子《春秋》所记鲁隐公至哀公十二世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

不仅如此,先秦诸子如孟子、荀子、庄子等还有关于孔子《春秋》的直接评论,构成了思想家与《春秋》之间的又一密切联系。其中以孟子所论影响最大。孟子可以视为战国时期率先评论《春秋》的思想家,他这样讲道: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8](卷六,《滕文公下》)

孟子的这段话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其主旨是评论孔子作《春秋》的原因,以及《春秋》面世后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关于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孟子从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着眼,讲到了孔子的忧惧与作史,这实际上提到了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客观来说,孟子认识到孔子作《春秋》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孟子如此描述孔子所处的时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这里的“世衰道微”,是指周王室的衰落及其王道不振。所谓“邪说暴行有作”,可以看作“世衰道微”的具体表现,即孟子以下所讲“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行为等1。孟子所描述的孔子的时代,正是孔子所讲“天下无道”的时代2。这一乱世使孔子忧惧,从而致力于作《春秋》。

从主观来说,孟子感受到孔子对时代、对社会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成为孔子作《春秋》的一个思想动力。孟子讲“孔子惧,作《春秋》”,一个“惧”字,突出地反映了孔子对时代的深深忧虑。孔子的这种忧虑,源于他对周礼的推崇与维护。孔子一生都尚礼,他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9](《八佾》)面对“世衰道微”而带来的礼崩乐坏,孔子自然会对时代产生一种忧虑,他为此而感叹:“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9](《八佾》)“觚不觚,觚哉!觚哉!”[9](《雍也》)他为此而周游列国,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干七十余君无所遇”[6](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在这种形势下,孔子作《春秋》以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恢复礼制,改变“天下无道”的乱世。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孟子所讲“孔子惧,作《春秋》”,是体察到孔子的这种忧患意识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有的学者指出:“‘孔子惧’正是孟子史学评论的深刻和高明之处,因为这三个字强调了孔子的社会责任感。”[10](P205)应当说,这种社会责任感与孔子的忧患意识是相通的。

关于《春秋》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孟子看来,孔子作《春秋》可以和“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相提并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其中“禹抑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夷狄”使百姓安宁,“孔子成《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孔子《春秋》本是因乱世而作,有其明确的现实考虑。这里,孟子从以史经世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孔子的《春秋》,肯定了它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通观孟子对孔子《春秋》的评论,可以看出,他不仅讲到了孔子《春秋》因乱世而作,而且讲到了《春秋》对乱世所起的社会作用。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他对史书与时代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认识,即史书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一历史时代,实则指出了史学的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

《孟子》之外,《荀子》、《庄子》等书中都有谈及《春秋》性质或特点的内容。如《荀子》的《劝学》和《儒效》分别讲道: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又如《庄子・天下》讲道: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很明显,它们对《春秋》的论说往往与《诗》、《书》、《礼》、《乐》、《易》等“五经”并举,且它们系统评论“五经”或“六经”的思想大致相通。这里重点解说关于《春秋》的评论。按照相关的注解,所谓《春秋》之“微”,“谓儒之微旨。一字为褒贬,微其文,隐其义之类是也”[11](卷四,《儒效》)。所谓“约而不速”,即“文义隐约,褒贬难明,不能使人速晓其意也”[11](卷一,《劝学》)。所谓“道名分”,即“《春秋》褒贬,定其名分”[12](卷十下,《天下》)。概而言之,《春秋》文辞简约,常常一字褒贬、微言大义,蕴含着深刻的等级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等。正因如此,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简约不能使人很快了解其中的褒贬大义。这实则论及《春秋》一书的特点与性质,与前述《左传・成公十四年》所评《春秋》的“微而显,志而晦”相近。需要注意的是,先秦诸子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认识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尤为突出者如司马迁所讲“《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6](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以及扬雄所讲“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13](《寡见》)等。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不论是从思想史的领域来看,还是从史学批评的领域来看,其中都贯穿着对“五经”或“六经”的评论。

以上讲到了孔子《春秋》与先秦诸子间的主要关联。作为最早的私人历史撰述,孔子《春秋》一方面成为先秦诸子论证己说、发展思想的重要历史依据。另一方面,先秦诸子对孔子《春秋》的认识与评论,使孔子《春秋》成为较早的史学批评对象之一,在促进先秦史学批评发展的同时,也较早地显现出思想家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

三、关于《春秋》评论的影响与启示

通观先秦时人对于《春秋》的评论,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一些共识。比如《左传》所评《春秋》“惩恶而劝善”“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公羊传》所讲“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以及孟子指出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等,它们都指出了《春秋》在经世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先秦时期关于史书功用的代表性认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世”逐渐成为评价史书功用的一个重要准则。同时,它们对《春秋》社会功用的评论也说明,中国古代史学的经世传统具有长久的渊源。

又如《左传》所评《春秋》“尽而不@”的叙事特点,《Y梁传》所讲《春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撰述原则,以及《公羊传》所明确肯定的“《春秋》之信史也”,都充分肯定了《春秋》所述历史的真实性,引发了中国史学上对于“信史”的较早讨论。“信史”的概念经《公羊传》提出之后,经历代学人的论述和阐发,其内涵不断丰富,亦成为人们评价史书、衡量史家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则成为“信史”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两千多年的史学进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如《左传》所评《春秋》“微”“晦”“婉”,以及《荀子》、《庄子》所讲到的《春秋》之“微”与“道名分”的特点,它们都肯定了《春秋》文辞简约、微言大义的文字表述风格。史书的文字表述,作为史家修养的一个表现,由此成为史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从史学兴起时期的这些评论中,也显现出了中国史学注重文字表述的优良传统。

凡此种种共通性的认识,或提出了史学批评的一些重要问题,或提出了人们评价史书、衡量史家修养的重要标准,或促进了中国史学上一些优良传统的形成,都在中国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降至两汉,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始终受到学人的关注。不论是经学家于解经之中引申、发挥《春秋》大义,还是史学家、思想家直接评论《春秋》,《春秋》依然不断丰富着学人研讨、评论的内容,推动着两汉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较为突出者,如春秋公羊学家董仲舒论说《春秋》的思想旨趣:“《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14](《玉杯》)。又如史学家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全面评论《春秋》的社会功用,认为《春秋》是“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6](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再如思想家王充这样诠释孔子作《春秋》所寄寓的深意:“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15](第十三卷,《超奇》),“孔子作《春秋》,周民弊也。故采求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拨乱世,反诸正,人道浃,王道备”[15](第二十九卷,《对作》)。显然,两汉学人对《春秋》的评论或多或少继承了先秦学人关于《春秋》的见解。尽管如此,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两汉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已经转向司马迁的《史记》。无论是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和荀悦,文献学家刘向、刘歆,还是思想家扬雄、桓谭、王充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评论司马迁的《史记》,促使两汉史学批评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代表性的评论如下: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16](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16](卷八十七下,《扬雄传》)

通才著书以百数,唯太史公为广大,余皆丛残小论。[17](《闵友》)

太史公书汉世实事之人。[15](第五卷,《感虚》)太史公汉之通人也。[15](第二十九卷,《案书》)

这些评论集中反映了两汉学人对司马迁《史记》的认识。他们或称赞司马迁的叙事成就和直书精神,充分肯定《史记》的“实录”价值;或推崇司马迁博晓古今的学识,将之誉为“通才”或“通人”;或批评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指责他“是非颇缪于圣人”。他们的评论,不仅提升了人们对于《史记》及司马迁思想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评论中提出的一些观念,诸如“实录”,既是先秦时期“信史”观念的延续与发展,也成为史学批评的标准原则以及史家追求的精神境界而为后世所认同和传承;他们在评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诸如班彪、班固父子对司马迁异端思想的批评等,引发出后人在此基础上的许多评论,为后世开拓了新的史学批评空间。凡此种种,可以认为,《史记》问世后在汉代学人中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奠定了两汉时期史学批评发展的基础,也继孔子《春秋》之后再一次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由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与先秦两汉史学批评发展的关系表明,一部有影响的历史撰述,不仅在史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这一重要性所引发的关注与评论,自然而然地成为史学批评发展的一个新的契点,促使史学批评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也正是一部史学名著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这种关系或这种现象仅仅在先秦、秦汉时期表现得最为鲜明。由于先秦、秦汉处于史学兴起阶段,问世的历史撰述相对较少,史学发展的内容相对集中,故而一部重要史书所引发的较为集中的评论,构成了这一时期史学批评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体裁的历史撰述日益增多,史学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史学批评发展的主要内容已不仅限于围绕着一部重要史书的相关评论,还涉及史书、史家间的相互比较,史学批评标准、方法的提出,乃至于一些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等等。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先秦、秦汉时期关于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这种关系,可以看作是史学批评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参 考 文 献

[1] 《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公羊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Y梁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桓宽:《盐铁论》,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吕氏春秋》,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孟子》,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论语》,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彭忠德:《秦前史学史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 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13] 扬雄:《法言》,汪荣宝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15] 王充:《论衡》,黄晖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桓谭:《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6

温长路,笔名文苕、寓愚。现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委员会专家。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和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多家中医药期刊的顾问、编委会副主任、常务编委、编委,多家中医药大学的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以中医药文化、中医基础理论和卫生政策研究为方向,以中医内科脾胃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研究为主题。已公开发表学术、文化、政论、科普等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其中有的作品被收入国家编纂的相关著作大系,并获得政府奖项;有的作品多次再版、重印,有的作品被译成外文出版。主要事迹被国内外几十家媒体报道,并载入《英国剑桥名人录》、《中国科学家传记》等30余种辞书。

【解题谈俗】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不过这不是他的创造,关于“悲秋”的绝唱在他之前已屡见不鲜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海畔尖山似箭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骚人故多感,悲秋更寥栗。”(坡)“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它们描述的也是秋天的季节特点、气候征象、人文个性,把秋的另一副面孔也表现得淋漓尽至了。

【健康说道】

为何秋天让人有如此不适之感?一曰季节特点,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大地苍茫,阴雨绵绵,环境让人兴奋不起来;二曰身体因素,天人相应,五行相对,人体自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征象。

»

“悲秋”原委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暑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而此时人们面对的又是时热时寒的风――为百病之长,它带来了空气流通,也带来了复杂的季节病;阴霾多雨的天――为重浊之气,它带来了凉意,也带来了病源的“温床”。按照五行,秋天又为金所主,金主燥,那燥气让人难受;内应于肺,肺主忧悲,那情绪自然欠佳。此情此景,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有调查说,秋天,尤其是深秋,是一年之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发生最多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秋天常见的疾病有以呼吸系症状为主的感冒、咳嗽、哮喘、鼻衄,以消化系症状为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痢疾、疟疾,以循环系症状为主的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和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难怪人们把这个季节叫做“多事之秋”。现代研究也为“悲秋”找到了根据,认为它是人体生物钟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情绪异常变化。原来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它的分泌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够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够精神充沛地工作;夜晚它的分泌量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雨多寒多,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有关。以前医学书籍上对于“悲秋”虽有记载,但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普遍不足,近代它有了“季节抑郁症”的称谓,实际上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

预防“悲秋”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加拿大人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睡眠要有足够保证,起居有常。最重要是情绪调整,尽快使机体建立起适应来,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刘禹锡的《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了刘禹锡诗中的博怀、广阔眼界、浩荡气势,再加上科学的态度,是足以可以把“悲秋”变为“欢秋”的。

【相关链接】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7

据我了解的历史收视状况,中秋晚会的收视远不如春晚,也比不上跨年晚会。某种程度上说,秋晚的艺术意义远大于收视意义。这也很正常,正如秋晚的创作者们都不强调月饼,但很强调诗与歌,都很期待唯美。秋晚的制作似乎也不必在乎收视率,但在强调节约办晚会的今天,秋晚也很难在舞美上再玩出大的花样来。

个人化的移动直播人气不断上升,这让所有制作秋晚的机构不得不直面这样的事实,难得有人还能静下心来坐在沙发上和电视里那些熟面孔热络地互动。值得称赞的是,在今年的中秋之夜,不能团圆的亲人朋友通过视频连线,实时直播各自的生活状态。在此之前,我们很少看到电视晚会这样与观众交流。但在不同地点直播的晚会上,出现同一位歌星的事实也让直播变得不能让人信服。

今年我还关注到一些电视台的新媒体项目关照到了中秋晚会。如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时间”App和扬州电视合直播诗歌朗诵的中秋晚会。通过融合媒体的优势,利用其他传播媒介,将中秋月明的特质传达出来,更将中秋晚会这一中国夜覆盖到全球夜,把夜的时长拉成一整天。此外,更多的融合媒体也在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全球华人共此良宵的传播,时差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变我们传统文化节庆的传播形态。从过往的,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全球。而今年更由于探月计划的深入,让国人看到未来深达宇宙,月地交互的可能。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8

一、课文分析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颜色:秋天的雨,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菠萝;苹果、橘子。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小动物们。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9

走访老前辈

在“”被粉碎后,为了给父亲早日昭雪,我开始走访父亲的老战友和许多老前辈。这一部分我是凭记忆按走访的前后顺序记叙下来的,可能会感到零乱,但这是历史事实。

我走访的第一位老前辈是陆定一同志,当时陆老刚被解放,住在医院里。我去探视他,我问他:“为什么我父亲被诬陷为叛徒?”他对我讲了下述情况:大约1964年他当宣传部长时,问他要我父亲写的《多余的话》看。陆老给了主席香港出版的司马璐著的《瞿秋白传》,其中附有《多余的话》。主席看过之后对陆老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有没有秋白亲笔写的《多余的话》?”陆老说:“还在解放区时,李克农同志曾说,外面有人要卖给我们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是原稿,问我要不要买……我说,这是伪造的,不要买……曾对我说过,他看见过,确是瞿秋白的笔迹。”对陆老说:“今后不要宣传瞿秋白了,要多宣传烈士。”

之后,我走访了杨尚昆同志,他原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他说:“大约1962年主席看了《多余的话》对我说:‘瞿秋白对革命有贡献,但临终前写了《多余的话》,这是消沉,最多是动摇,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临终前还是可以谅解的。’我没有听到过主席说瞿秋白是叛徒。主席只说过‘瞿秋白怀才不遇’这样一句话。”

我去探望过薄一波同志,他问起我母亲的情况。我说:“妈妈被、‘’关押了近六年,被他们迫害死了。”薄老听后流下了眼泪。他和妈妈共事过,很关心她。当我问起关于我父亲的事,薄老说:“主席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过,盲动主义的责任加在瞿秋白身上是不公正的。这个责任应由共产国际罗米那兹负责。《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瞿秋白已有评价。主席还说:‘立三路线问题,经过瞿秋白、已经解决。瞿秋白当时是比较有威信的领导人,如果交他来搞,后来不至于产生像王明路线这样大的错误,就是由搞也不会发生王明路线。’”

我看望萧三同志时,他回忆1939年他回延安后见到,谈话中他谈起老战友瞿秋白不幸牺牲,可痛可惜!沉默了许久,说:“是啊,如果他还活着,现在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该有多好呀!”

访问丁玲同志时,她说:“我了解瞿秋白,早在解放区时就看过《多余的话》,我认为在《多余的话》里没有叛变的意思。”

冯雪峰同志的儿子冯夏熊对我说过,当红军要长征时,他父亲找问过:“为什么像秋白这样的领导同志不和大家一起参加长征?”说:“我也提过意见,但没有用,要问一下组织部长李。”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复查

有一天我去北京医院探视廖承志同志。他说:“独伊,你应该写信给党中央要求给你父亲。”廖公是我父母的好朋友,“”后期很关心我和父母的问题,为此帮助过我。后来我到医院去看望陆定一同志,把廖公对我说的意思告诉了他。他说:“你应该听廖公的话,给党中央写信。”

过了几天,陆老要我到医院看他,我到了他的病房。他说:“我已写了一封信给陈云、黄克诚同志,请求为你爸爸。”并把此信底稿给我看,其内容如下:

陈云、黄克诚同志并转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说秋白是叛徒,我很怀疑,现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意见,请求复查此事,理由如下:

(一)瞿在被捕之后,写了《多余的话》,情绪消沉,这篇东西,因曾见过,确是秋白所写。但以此为根据,判定秋白是叛徒,则证据不足。因为它究竟不是自首书或宣言。

(二)定秋白为叛徒的是以谢富治为部长的中央公安部,时间在“”开始之后。谢富治人品很坏,当、“”的走狗诬陷了很多好人,对瞿秋白的叛变也拿不出可靠的证据,值得重新检查,不能轻率相信。

(三)秋白被枪决,曾发过消息,登过报。如果秋白叛变了,必须大肆宣传,但这种宣传并未发生。

专致

革命敬礼。

陆定一

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

于北京医院

我看完此信后,陆老说:“你赶快给党中央写信。”回家后我就给党中央写了一封请求给我父亲的长信。

在这封信里,我提到1946年我母亲和我从新疆监狱释放回到延安,单独请朱旦华和我母亲吃饭,我也在场。关心地同母亲说到瞿秋白时说:“你放心好了,中央已经对他的问题做了结论了”(指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不久,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了复查我父亲问题的复查组。中纪委成立复查组之前,在报刊上已有人发表一些文章,如黎澍呼吁应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给瞿秋白同志。尤其是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起到了为我父亲的先导作用。后来复查组邀请陈铁健同志参加复查组的工作。

复查组组长孙克悠同志找我谈话。她说:“你给党中央的信我们看到了,你放心,我们会实事求是地复查。你的姑妈也写了信要求给瞿秋白……”

我和女儿想把问题搞得更清楚,决定去找杀害我父亲的宋希濂。

宋希濂谈了他所知道的情况。他说:“秋白先生在狱中确实写了《多余的话》,委托参谋长向贤矩寄给他在武汉的朋友,向贤矩问我可否寄,我说可以寄。派两个中统特务到长汀和秋白先生谈话,劝降,但他们从瞿先生那里没有得到任何东西。秋白先生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坚定的。”宋希濂说:“当时我直接审问过他,手下人多次审问过他,南京组织部专门派人来审讯过他。他除了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并没有出卖任何共产党的组织和任何一个秘密共产党员。他写的《多余的话》我印象很深,当时我是看过的,这篇文章是瞿先生对往事的回顾和剖析,从文字上看情调伤感消沉,但不是对从事革命事业的忏悔。”

宋希濂说他在长沙中学读书时就读过瞿先生的访问苏联的文章,后来到广州在黄埔军校又读过瞿先生的文章,并听过他的报告。他说:“那时我对瞿先生曾经崇敬过,仰慕过。但是我当时肩上的中将的军衔亦就是反动的政治立场,促使我对瞿先生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

宋希濂劝过我父亲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说共产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才适合中国国情。瞿秋白说,背叛了革命,屠杀人民,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当宋希濂对我父亲说,时到今日,你还没有对我们讲一点有关共产党和“匪区”有价值的情况时,瞿秋白说:“我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绝对不会放过我,自从你们知道我的身份之后,我就没有打算活下去……”瞿秋白是唱着《红军歌》、《国际歌》,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胜利万岁”走向刑场的。

我们说了约40分钟。回家后,我把谈话记录整理后交给了复查组,协助他们的工作。

复查组大约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和复查,了解了实际情况。他们走访了许多知情的老前辈和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当时有些老前辈在报刊上发表了回忆我父亲的文章,这些文章为父亲的起了舆论作用。

孙克悠同志告诉我,本来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准备为刘少奇和瞿秋白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结论,但在五中全会上没有讨论有关瞿秋白的问题。她要我到京西宾馆找陆老,请他在会议上提一提有关秋白同志的事。我真的去了,并找了陆老转告了复查组的话。陆老说:“我和刘澜涛同志一起都提了书面意见,但没有被大会采纳。这样一来五中全会没有讨论也没有通过有关瞿秋白的文件。”

在这期间,我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任重,问为什么父亲的问题在五中全会上没有讨论,是不是因为有个十二号文件(文件中说瞿秋白自首叛变了)不好改,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当时“两个凡是”还起一定作用。

复查组走访了好多同志,在上海还召开了二十多位知情人参加的座谈会,材料收集得充分。当时我想,如果在北京能召开这样的座谈会该是多好!北京有好多了解我父亲的老前辈,也刚好是父亲就义45周年快到了。我分别找到了周扬、贺敬之、林默涵三位同志,给他们谈了我的这一想法,他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由中国文联向并向中央书记处写了一个报告。报告中提到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于6月17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西厅举行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45周年座谈会,邀请一些老同志、文学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知名人士参加。座谈会拟请周扬同志主持,请胡乔木、薄一波、陆定一、李同志讲话,会后由新华社消息。座谈会倡议,由毛著编辑办公室研究瞿秋白的著作,搜集瞿秋白的手稿,编辑出版《瞿秋白文集》。有关文艺思想的著作,由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政治论文由中央文献编委会编辑出版;并组织几篇纪念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这报告很快被批准了。这样于1980年6月17日召开了座谈会,有300人参加。周扬同志主持会议,他还作了题为《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报告,这报告于6月18日见报。特别使人感动的是,茅盾伯伯眼睛刚刚手术也赶来参加会议,他是坐轮椅被推进会场来的。他说:“回忆秋白的文章我已写了,并在报上发表了,这里我不多讲了,我只想提一个意见,秋白同志给我们留下很多遗著,我建议把他的政论由文献编委会编书,而文学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来编。这是对秋白同志最好的纪念。”他说完后,我们就推他回去休息。

这里我要提一下,茅盾伯伯非常关心我母亲的问题。“”期间我被关在“牛棚”,为了设法给被关押的母亲,我请假出来到茅盾伯伯家里避难三次。他和他的儿子韦韬及儿媳小曼热情地帮助和保护了我。我没有想到,在白区工作的年代我父母在茅盾伯伯家里避难多次,而在“”期间我又不得不在茅公家里避难。当时母亲有病,她在监禁中需要吃药,需要向中央反映她的情况,争取早日获得解放。茅盾伯伯、胡愈之夫妇热情帮我找药,并创造各种条件以便我给写信。我从心里非常感谢和感动,至今难以忘怀这深情!

座谈会上发言很踊跃,谭震林、李、袁任远、曹瑛、温济泽都发言了。谭震林同志发言中提到,说邓小平同志说过,秋白同志不搞家长制,他是最讲民主的。

李同志也发言说,秋白在党内不搞家长制,他很讲民主。他还谈到八七会议后,因为对共产党实行白色恐怖,我们就用“红色”恐怖来对付他们,因此犯了盲动错误。秋白犯错误是思想认识问题,和王明的错误完全不一样。秋白在八七会议后代替了陈独秀的领导,但他还是尊重陈独秀,尊重他的人格,会后还去看望他,与他谈话。

曹瑛同志的发言也值得一提,本来上级领导不同意他代表复查组讲话,但曹瑛同志说,他不代表复查组,是代表个人来发言。会上他讲了复查的结果,当时这样做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虽然正式文件还未下来,但这一次座谈会和老前辈们在报刊上发表的纪念文章,实际上已给父亲昭雪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1980年10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父亲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下发了。复查的结果表明:瞿秋白同志被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对瞿秋白同志所作的历史评价,是正确的。“”中,把瞿秋白同志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为瞿秋白同志彻底,恢复名誉。

后的纪念

座谈会后,我们收集了近期发表的和以前许多老同志写的回忆我父亲的文章,并请人民文艺出版社编了一本书,书名为《忆秋白》,是茅盾伯伯题写的书名。在这一本书中有陆定一、周扬、杨之华、羊牧之、瞿轶群、沈颖、郑振铎、王统照、叶圣陶、胡愈之、丁玲、茅盾、曹靖华、萧三、周建人、李、郭沫若、吴玉章、马辉之、冯雪峰、许广平、史平(陈云)、夏衍、邓伯奇、徐特立、李伯钊、赵品三、庄东晓、石联星、刘英、温仰春、李霁野、瞿独伊的文章。以上同志绝大部分已不在世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回忆。此书出版后,很快销完,不久再版了。

不久,中央文献编委会、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人民出版社组织了两个瞿秋白文集编辑组,均由温济泽同志负责。文学编由王士菁和牛汀二位同志负责,政论组由丁守和同志负责。参加编辑组的同志们都是不脱产的,基本上是义务工作的。《瞿秋白文集》文学编,是在原来冯雪峰同志编的基础上,再增加了部分未发表的作品,共出版六卷。政论编,过去未出版过,完全是重新选编的,共八卷。

父亲后,1986年,陈铁健同志著《瞿秋白传》出版了;1989年,王观泉同志著《一个人和一个时代》(也是瞿秋白传)出版了。

在父亲就义50周年前夕,夏衍同志见到胡乔木同志向他建议,能否在瞿秋白就义50周年之际,开一个纪念会?于是,1985年6月18日在中南海召开了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大会。胡绳主持会议,杨尚昆同志作报告。报告中他特别地说明,因为秋白同志在身前身后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不是在诞辰而是在他牺牲的日子开一个纪念会。杨尚昆同志对父亲的革命业绩给予了很高评价: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父亲获得后,学术界在他的家乡常州、南京、徐州多次召开过学术研讨会。家乡瞿秋白纪念馆编辑出版《瞿秋白研究》一书,一共出版了14辑,家乡常州成立了瞿秋白研究会。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也编辑出版了多辑《瞿秋白研究文丛》等研究、宣传瞿秋白的书籍。

关于中秋的作文篇10

关键词:胡安国;《春秋胡氏传》;释经手法

胡安国(1074—1138),字康候,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南宋学者,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学宗伊洛,服膺孔孟,好古博雅,同时又关注现实。宋廷南渡,他通过抒写《春秋》以此来实现为朝廷提供执政纲领的政治抱负。 《春秋胡氏传》与同时代其他《春秋》学著作相比,既引领时代的学术风尚,又富含义理特色。其写作手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经解经、兼采诸家

从释经理路看,《春秋胡氏传》(以下简称胡《传》)坚持以经解经、兼采诸家。其释经广征博引、宽厚大气,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其无固定师承的教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胡《传》不受门派师法的影响,汲取三传及诸家之说,包容并蓄,为我所用。《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对胡《传》有如下评价:

安国之论定,而千古说《春秋》家之论亦定矣。特以其义本公谷,而又采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张、二程子之说以润其文,持仪博瞻,亦可为非圣无法之徒目为断烂朝报者痛下针砭,故得久而不废焉1。

该段引文,一方面肯定了胡《传》在《春秋》学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它的写作特色——“特以其义本公谷”、兼采诸家以润其文。《春秋》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曲经从传;另一类是舍传从经。胡《传》当属舍传从经之类,但它据经不废传,舍传非完全弃而不用,坚持事据《左传》,义兼《公》、《穀》。胡《传》援引诸传之说有明引和暗引之分:明引则注明出处,暗引则在行文中不注明出处。元代汪克宽在《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一书对暗引部分均加以补注。从统计数字看,胡《传》明引《左传》165条、《公羊传》24条、《穀梁传》38条。至于不注明出处的引文也不少,尤以公羊家之言最多。胡《传》释经虽重义理阐发,仍坚持以史实为根基,故引用《左传》最多。基于此,胡《传》进而发掘出不少与经传相异的新东西来,明代姜宝曾说:“《胡氏传》最晚出而最为学者宗。”然后他把四传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盖尝譬之《春秋》犹天然,其照临、沾濡、焦杀、摧击之用尽备左氏,公、榖则为之日月、为之雨露、为之霜雪、雷霆,胡氏则又总其用以成岁功者也。”2可见,胡《传》在继承三传的基础上确有不少创新。

胡《传》引证博杂,《诗》、《书》、《礼》、《易》、《乐》、《周官》、《国语》、《孝经》、《尔雅》以及诸子之言屡见字里行间;历代之枭雄、贤人,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尽在其列,其论证已远远超出《春秋》一经。文中大量的名物考证多引用于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难字音注则多采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董仲舒《春秋繁露》、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对胡安国发掘《春秋》大义皆有很深的影响。本朝刘敞、许翰、苏辙等人的《春秋》学著作也进入了他的视线,胡《传》引用刘敞《春秋权衡》11条,引用许翰、苏辙之论各6条之多。另外还援引了孙复、朱长文、杨时、刘弈、罗从彦、吕大临、刘绚等人之论。可以说胡《传》兼采诸家以成其说。

二、解说经文紧密联系时政

胡《传》释经紧密联系时政,结合现实政治需要竭力把《春秋》改造成长篇时政新论。胡安国研治《春秋》,重在匡世,所著《春秋传》目的在于供人主经世取法。朱熹对胡安国解经有不少评论,他说:“且如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就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答策相似。”3朱子认为《胡传》“多使故事”,即演绎的成分过多,把鲁之《春秋》改写成了“时文答策”,是在借《春秋》之手抒发私意。

胡安国坚持开放式解经,其学术活动又专为政治服务,因此,胡《传》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清人俞如言对此提出了批评:

康侯品高学博,文章能畅所欲言方以为程氏之正传,而疵类不少。新安朱子心知之而不敢端言其过,其说时时见于弟子讲论之余。而后人又不能推

明其义,徙使附会穿凿、刑名法术之言出于一代大儒而不觉是可异也4。

胡安国刻意解经但又不满足常规的解经套路,通过阐发东周王朝和各诸侯国执政得失,并与两宋现实政治相对照,从中提炼出一套新思想使之上升为政治原则以向朝廷谏诤,从而内化为宋庭的执政理念,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绍兴元年(1131年)十二月,他致书执政秦桧,多以《春秋》之义论事;绍兴二年(1132年)以《时政论》进献朝廷,该论谏共有十二个条目多以《春秋》为立论根基。仅从胡《传》的论调,就能明显地体味出时代痕迹的端倪,如《春秋》“闵公二年十有二月,狄入卫”, 胡《传》解释为:卫,康叔之后,盖北州大国,狄何以能入乎?臣昔尝谓河南刘奕曰:“史氏记繁而志寡,如班固书载诸王淫乳等事尽削之,可也。”奕曰:“必若此言,仲尼删诗如《墙有茨鹑之奔》、《奔桑中》诸篇何以录于《国风》而不削乎?”后以问延平、杨时,时曰:“此载卫为狄所灭之因也。”故在定之方中之前因。以是说考于历代,凡淫者,未有不至于杀身败家而亡其国者也,然后知古诗垂戒之大。而近世有献议乞于经筵,不以《国风》进读者,殊失圣经之旨矣5。

由“狄入卫”一事引出时人刘奕、杨时、罗从彦等对《诗经》的认识,进而谈论“者”必招致“杀身败家而亡其国”的严重后果以警示当世,足见胡安国解经联系时政之密。从写作口吻看,胡《传》更像是上书劄子,当然胡安国是奉旨而作《春秋传》,他的读者首先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因此说胡《传》凸显“策论”色彩也不足为奇了。

三、 努力探寻圣人之旨

胡《传》重《春秋》义例、笔法分析,着力发掘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努力探求圣人之旨。《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胡《传》为求义理于语言文字之外,使出浑身解数极尽推演之能事。其解经轻事件叙述重深层评论,尤为重视对《春秋》义例、笔法的分析。孔子修《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寓褒贬,自成一家之言。所谓义例、笔法,即《春秋》记事的一般规则。在历代《春秋》学家不断阐释的基础上,《春秋》笔法的经学地位逐步得以确立。书写之辞、辞序以及书与不书均包含着褒贬判断;《春秋》书法有常例和变例之分,事同辞同称正例,事同辞异称为变例。胡安国说:“正例非圣人莫能立,变例非圣人莫能裁。正例天地之常经,变例古今之通谊。唯穷理精义,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者,斯得之也。”6胡《传》认为不论何种书写方式均含一定的意义。董仲舒所谓“文成数万,其旨数千”,“旨”即经文之中所含的“义”。《春秋》微言大义的发掘主要通过对《春秋》书法的分析体现出来。宋人吕本中对《春秋》书法作过研究,他说:“古人褒贬取舍,考其用心,而不记其行事。其心是也,其事非也,君子不以为非。其心非也,其事是也,君子不以为是。”7吕氏认为《春秋》寓褒贬善恶的主要评价标准在于行事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纲常名教,而非行事的客观结果。胡安国是赞同这一标准的,他本人对《春秋》笔法的分析也遵循了这一原则。

胡《传》认为《春秋》有一字褒贬之例,不同的书写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例如对“人”的称谓:称“名”、称“字”、称“爵”、称“人”是有讲究的,体现了对人与事的不同的态度以及事之缓急罪之轻重。在胡安国看来,称谓是极严肃的事情,不同的称谓适合于不同的情势和语境,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也就是善恶是非美丑决断于称人称爵。从《春秋》“闵公元年,季子来归”经文的解释来看,胡安国还认为从称谓上还可看出《春秋》有“隐恶扬善”以及“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隐晦之义。胡安国还重视对关键字的解读,比如对“救”字的解释,他认为,“救者善,伐者恶矣;凡书救者,未有不善之也”,并对狄救齐的行为大加赞许8。为此,胡《还进一步分析了诸如“特盟”、“参盟”、“同盟” 等“盟”的不同种类,并指出“盟”之中“必有大美恶焉”,要么“美之大”,要么“恶之大”9。辞序不同则体现了尊卑善恶褒贬之差异。胡安国认为《春秋》记人记事遵循以下原则:大国在前,小国在后;重者在前,轻者在后;尊者在前,贱者在后,辞序的布局不同在于明道义。另外,《春秋》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对同一类事情书“时”书“月”同样有深意。胡《传》对《春秋》书法的解读非常详尽,不一一累述。总之,胡安国用心阐释《春秋》书法,无非是从中挖掘顺应现实政治需要的义旨,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当然,这些义旨并非都具有新意,其中也充斥着不少陈词滥调的说教。

四、 以礼制解《春秋》

封建之世,不能无君,所以治礼以辨上下、别贵贱而成其序。胡安国十分重视礼制在维系统治秩序中的作用,他说:“礼仪,天下之大防也,其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胡《传》以礼制解《春秋》主要集中在君臣、父子、夫妇的既定范围之内,即以“三纲”阐释《春秋》经文。胡安国对于诸侯每岁侵伐不修朝觐之礼,叹曰:“公如京师又不能成朝礼,不敬莫大焉。君臣,人道之大伦,……其义得行,则臣必敬于君,子必敬于父,天理必存,人欲必消,

大伦必正。”又《春秋》“成公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 杞叔姬四书于册,胡《传》就为何四书于册大作文章:

凡笔于经者,皆经邦大训也。杞叔姬一女子尔,而四书于册,何也?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故《春秋》慎男女之配重大昏之礼以是为人伦之本也,事有大于此者乎?男而贤也得淑女以为配,则自家刑国可以移风俗;女而贤也得君子以为归,则承宗庙奉祭祀能化天下。以妇道岂曰小补之哉?

胡《传》由“叔姬丧”引申出男女、夫妇、父子之大伦,由小见大推出妇道能够“移风俗”、“化天下”的经邦大训,并强调了伦理建构有利于社会风俗的好转、统治秩序的稳定。类似阐释还见于庄公二十三年、庄公二十五年、文公二年、成公五年等多处。胡《传》还首创以“天下为公”释《春秋》。一派盛斥之,早为学术史上一大公案,康氏何创之有乎?”从方法论上讲,胡安国以“天下为公”解读《春秋》是释经手法上的创新,为传统的释经手法引入了活水。《春秋》“僖公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胡《传》释为:卫侯出奔于楚则不名,见执于晋则不名,今既归国复有其土地矣,何以反名之乎?不名者,责晋文公之以小怨妨大德;名之者,罪卫侯郑之以忮害戕本支。古者天下为公、选贤于能不以为异,况于戚属岂有疑间猜忌之心哉!末世隆怨薄恩趋利弃义,有国家者恐公族之轧已至纲罗诛杀无以芘具本根,而社稷倾覆如六朝者众矣。……

由卫侯出奔及归国“名”与“不名”的书法谈起,提出了在“隆怨薄恩趋利弃义”的乱世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胡安国看来,若人人(尤其是当权者)能做到“天下为公”,则邦国安宁、天下太平。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有一统思想的指导,胡《传》以“天下为公”疏解《春秋》,彰显了着眼于天下、恢复一统局面的理论思考。该种解经手法可能有违《春秋》本旨,但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彰显理学色彩

必须强调的是,胡《传》成书于理学兴起的背景下,对《春秋》的解读具有明显的理学色彩。胡安国与二程有学术上的承继关系,程颐著有《春秋传》一卷传世,胡《传》直接引用程颐语达26处之多,且程子“天理”观已成为胡《传》解经的理论导引和重要的价值评价标准。胡安国以理学解经的理路虽不是首倡,但对后世《春秋》学的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文中类似的论述还很多,

综上所述,本文仅就胡《传》比较突出的义理特色和写作手法加以阐述,不及其他。当然,就写作手法而言,胡《传》仍有很多可供挖掘之处。

参考文献及注释:

[1]《春秋胡氏传》,摛藻堂(影印)四库全书荟要本,第36册,第3—4页。以下只注页数。

[2](明)徐浦:《春秋四传私考》姜宝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5册—第1页。

[3]《朱子语类》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2157页。

[4](明)俞如言:《春秋四传纠正·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4册—第387页。

[5]《春秋胡氏传》,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