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1 03:21:49

关于生活的文章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1

本月亮相物体“伞”

【解释】

①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用油纸、布、塑料等制成,中间有柄,可以张合。②像伞的东西,如降落伞。③姓。

幻想家

文/吉葡乐

吉葡乐,生于河北乡下,现居衡水。喜欢写诗写童话,害怕写简介,55……

自从伞在主人那本《魔法大全》上偷偷学会了相似形变身以后,伞就总想找机会试试。它不甘心永远做一只伞,永远只在别人手中才能体验短暂的诗意生活。它是一只有想法的伞。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主人打着它路过一片绿茸茸的草地。也许是刚下过一场雨的缘故,草地绿得格外新鲜,上面还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如果再仔细看看,会发现那根本不是野花,而是小蘑菇。这时伞就趁主人把它丢在路边、双手系鞋带的空当,变成了一朵小蘑菇。

“咦?伞呢?”主人系好鞋带,发现伞不见了。不过他本来就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伞不见了,就不见了。再说雨停了,太阳也不是那么毒辣,这时打着一把伞也纯粹多余。所以,他想也没想是怎么回事,就浑身轻松地上路了。

变成蘑菇的伞很开心。身边弥漫着青草的香味,有蚂蚁来到它的伞盖下寄居。伞——哦,不!蘑菇觉得自己过上了心里所向往的那种诗意的生活,于是,它忍不住哼起了一首歌。可是这快乐并没有保存多久。因为这时,来了一位提着篮子采蘑菇的小姑娘。

雨后,正是采蘑菇的好时节,小姑娘心里盘算着多采一些蘑菇,回家叫妈妈给她煮鲜嫩的蘑菇汤喝。很不幸,那只蘑菇也被采到她的篮子里。在——群蘑菇中间,伞变的那只蘑菇,感觉到浑身不自在。此时,它真有一点后悔,心想当初真不该变成蘑菇。

小姑娘提着一篮蘑菇愉快地走在路上。路过一片池塘,池塘里有翠绿的荷叶和打苞的荷花。小姑娘放下篮子,在池塘里清洗沾满泥巴的双手。洗完手,她又想,何不也把蘑菇洗洗呢。于是,她就把整个竹篮摁进水里淘洗。变成蘑菇的伞一看,机会来了。

在小姑娘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什么的情况下,伞变成的那朵蘑菇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一片翠绿的荷叶,上面还滚动着水珠。不一会儿,又跳来了一只青蛙。它浸在水里的茎还能感觉到小蝌蚪和鱼在它身边穿梭。荷叶想,这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可是,小姑娘洗完蘑菇,太阳渐渐毒辣起来,晒得她眯着眼有点头晕。看着这么好的荷叶,小姑娘伸手就把伞变的那片荷叶给拽下来了。

“嘿,当一把遮阳伞正合适。”

小姑娘一边打着荷叶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把伞变的这片荷叶都快给晒蔫了。不过伞可不是就这么甘心认命的。经过一片柳林,前面隐约闪现着红房子,小姑娘心里一阵惊喜, “啊!就要到家了!”她丢了荷叶撒开小脚丫,就往家的方向跑去。

柳林是很宽阔的,远处依稀能看见人工湖,还有方便休息的藤条椅,汉白玉的小凉亭,这里环境真的不错。躺在一棵柳树脚底下的那片伞变的荷叶一下兴奋起来,何不就在此地变成一个凉亭呢?

它的想法马上成了现实。不过这时候,凉亭在心里又犯起了嘀咕,柳林的凉亭,不是相当于在屋里打伞——多此一举嘛!不过伞变的凉亭又想,毕竟下雨的时候,在这柳林里自己还是有点用途的。于是,它的心又坦然了。

以后再来柳林里散步,或偶尔经过这片柳林的人,都喜欢在这凉亭底下坐坐,尤其是下雨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凉亭就成了一个小小的临时“避难所”。其中,自然也有过它以前的主人,也有过那个采蘑菇的小姑娘,还有过一大群它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他们有说有笑,等待着天气放晴。

人们走出一段距离后都喜欢回头张望,觉得一个小小的象牙色的凉亭,在柳林间,与周围的环境是那么和谐。

凉亭顶上经常会有鸟儿停留,欢快地呜叫。晚上,鸟儿也会躲到凉亭里面来,这样,这个伞变的凉亭觉得自己又过上了诗意的生活。

生活家

文/缎苏

职业教书,热爱生活,喜欢写、行走和胡思乱想,出版作品《丝路诱惑》《幸福密码》。

现在出门,总爱随身携带一把轻巧的伞,或挡雨,或遮阳,真真是把“晴雨两用”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了。,

而很久以前,我却极度讨厌带伞。乌云翻滚或者雨点已到,我一溜烟就跑出家门,逃脱妈妈追来的叮咛和可能硬塞过来的雨伞。也因此,不知道淋过多少雨。那时年纪小,跑在雨中从不觉得狼狈,反而随着水花四溅。萌生着一种欢畅淋漓快乐的心境。不过,不喜欢带雨伞,却并非刻意要感受这种心境,而是不喜欢伞本身。

我家的雨伞都是老式的,长柄,黑色,厚厚的布一淋湿就很重。下雨时扛着也就罢了,最郁闷的是雨过天晴后,还要抱着雨布潮湿的笨重的大伞。其实去到教室,大家伙儿都会把伞撑开晾在最后面的空地里,我经常去得晚,已经无处安放,只能任它湿漉漉滴着水立在课桌边。有时还留有一小块地盘,我也不用,总认为黑糊糊的大伞在各种自动伞或者折叠伞里显得太傻。

那个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有轻巧的伞。其中自动的很多,好像脱离了笨重的布伞,大家都更乐意全自动。伞布的颜色也五彩缤纷起来,甚至连黑色,在我眼里也是不一般的。它是防水的滑的质地,泛着一层光,跟布伞那种死沉沉的黑色有着明显的区别。爸爸就有一把这样黑色的折叠伞,那是他的宝贝,不轻易拿出来,都是出差时才使用。按照爸爸的话说,也没什么特别,只不过是折叠的,小巧,方便出远门携带。

我和妹妹不知道有多眼馋这把伞。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们翻出来过好多次,在晴空万里的天气里偷偷打开过过瘾。如果有这样一把精致的伞,我当然就不会甘愿淋那些雨了。我也会欢喜地把它晾在教室的空地里。我悄悄地带着去上过一次学,一路上是很雀跃的,然而,返回的途中,却已经失去了最初想象的喜悦,反而在内心里充满了惴惴不安的感觉。偷着使用的东西,总缺乏了光明正大的坦荡。

就在那些布伞渐渐有破损时,小城里突然来了几个修伞的伞匠。我一直很纳闷,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消息灵通,即便远到边陲的这样一个小城,他们也能恰如时机地出现。小城里掀起了一股修伞补伞的热潮,各种颜色各种类别的伞涌到伞匠们的摊子前。在爸爸他们单位,有一块篮球场,伞匠经常就坐在篮架附近,专心致志修补着。

我时不时跑去附近溜达一下,想看看巧手的他们如何把陈旧的伞给换成崭新的样子。最让我惊异的就是,一把伞布翻飞、完全不能使用的破伞,只要伞骨还在,伞匠就可以弄好,甚至,弄得比以前还要好。因为,伞匠手头有各种颜色的布任人挑选。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2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作者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 

 

关键词:导入 英语阅读教学 背景知识 篇章结构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 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 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 j. 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6“stunts in 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 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1“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2.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

编辑整理本文。

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上海新世纪版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4“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这篇课文介绍了复活节和圣诞节。学生们对圣诞节相对更熟悉一些,但是对复活节可能就知之甚少。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先介绍有关复活节的信息,如复活节起源、复活节习俗等,也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如画复活节彩蛋。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1“traveling around china”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旅行的交通方式,即坐火车、乘船、坐飞机、坐汽车和骑自行车,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于这五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学生们可能都能谈出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时,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从而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高二年级第二学期unit 7“oliver wants more”这篇文章是节选并改编自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距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如果缺乏相关的文章背景知识,恐怕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如果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内容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发生的时代的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设计语言知识一样,在激活背景知识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拓展,应该以与课文内容相关为原则。过多的无关信息也会降低阅读课效率。

3.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研究表明,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 of 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 a 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 of 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 of sequence of 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 so 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 geographic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 of 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 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such as、in 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 of 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 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 contrast、while、different from等;描写型(pattern of 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编辑整理本文。

;

三 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 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 

[2]neil j. anderson等.第二语言阅读教学探索——问题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20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3

关键词:真心;美心;善心;主体意识;读者意识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句至理名言诠释了“文” 与“情”相融的重要性。对高中学生来说,作文要在高考中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情感的抒发。情感从何而来?本文中笔者试从三“心”二“意”五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一些尝试。

一、回归“真、美、善”三心

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质朴纯真的,怎么把这些生活的真实化为作文中情感的真实,笔者认为学生应怀揣着“真、美、善”三“心”去写作,深化文章的情感,挖掘情感的深度,拓宽情感的广度。

1.拥有真心倾诉真情

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可见文章与心灵息息相关,文章用真心去写,方能写出动人心弦的美文。而我们的很多学生与此相反,在写作时总是喜欢编造一些故事,或是描写没有新意而显得失真的情节,这类文章大多是无病,有矫揉造作之嫌,缺乏感染力。

“情动于衷而成于言。”生活的真实性造就了真心的写作态度,也倾诉了真情实感。

例如下面的例子,学生真心表达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因为真心才刻画得感人肺腑:“爸爸从包里抽出一条围巾递给我:‘围上吧,太冷了。’因早上的事情,我倔强地夺过围巾塞进包里:‘有什么好围的,不要!’他对我皱了一下眉,叹了口气,那声叹气在我心底荡漾开去,心微微疼痛,我的骄傲一下都被打败。我桀骜不驯的态度,染白了父亲的双鬓,压弯了父亲的背脊,面对父亲的伟大,我压抑得难受。” 可见,我们学生要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必定要渗透着自己生活的心血,忠于自己的心灵,倾注深切的真情。

2.常怀美心体悟生活

美心就是学生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的美。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叶圣陶说过:“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它(情感)能引起种种机会,使我们留心观察,设法试证,以获得经验;它又在前面诱导着,使我们勇往直前,全心倾注,去享用经验。”学生要写出有真实情感并且有别于他人的文章,需要用心体察生活的细微之处,抓住写作的契机,找到情感的渲染点,写出创新独特的文章。

学生常怀美心观察生活,才能发现“下锅之米”,并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比如受上海高考卷满分作文《他们》的启发,笔者结合杨绛的《老王》一文,要求学生刻画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一个平常写作不是很好的同学经过认真的观察,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卖豆腐花的老人,挑着晃悠悠的担子,穿梭在布满青苔的小弄堂,敲板三下,吆喝道:‘卖豆腐花哎,阿有人要吃豆腐花?’地道亲切的吴侬软语一下子暖到我的心底,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仿佛又找回久远舒心的儿时记忆。” 这位学生捕捉平常生活的细节,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文笔细腻传神,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

情感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胞,蕴涵感动的情感素材,其实就依存在我们的周围,细心观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捕捉情感的瞬间,挖掘情感的深度,这样的文字才不会苍白,情感更不会贫乏。

3.铸就善心关注社会

善心指的是学生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关注社会,透过生活的表象,去探寻人生的真谛,联系现实。

恶性的社会竞争和物质化的社会风气污染了校园,很多学生的心灵受到外界侵蚀,严重缺失社会责任,道德判断失衡,自我封闭意识较强,对他人漠不关心,自我生活态度颓废。这就要求学生铸就善心去挖掘生活的素材,为写作积淀社会资源,思索社会问题,学会理性思辨,并用文字去抨击不良的社会风气,反映当下社会现实问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主题是“生命——永恒的乐章”,很多学生对生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位学生如此诠释生命的意义:“不是只有温暖的脉搏就算有生命,有的人活着,只剩下躯壳;不是一定要有跳动的心脏才算有生命,一只蚂蚁,一棵小草,一瓢水,一滴泪,生命如此多姿,看似平常,但饱含了永恒的韵味。”作者对生命的诠释另辟蹊径,获得省特等奖殊荣。

二、唤醒两种写作意识

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质朴的,学生怀揣着“真、美、善”三“心”融入生活,关注社会,可以深化文章的情感。怎么把这些生活的真实变成作文中的艺术真实,就需要唤醒两种写作意识:一个是主体意识,另一个是与之相关联的读者意识。

1.唤醒主体意识——催进内心精神动力

主体意识正如刘锡庆教授所说的“写我的自由之见,书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自由”“自然”“自在”无不证明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应该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创作,在文章中要体现出自我感受,映照主体精神,饱含个体体验。

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是写作的主要来源,从作文的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失却了敏感性,写作变得很被动,文字浮于生活的表面,没有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的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写作主体意识的失落是极其主要的原因。

唤醒主体意识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内心精神动力,鼓励学生洞开心扉,提高学生对生活场景的采撷,加深对生活内涵的体悟。

2.唤醒读者意识——激发内在写作动机

唤醒主体意识主要是倡导学生“为自己写作”,但是文章的阅读对象广泛,还要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

读者,顾名思义是阅读作文的人,也是学生写作的倾诉对象。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其著作《文章讲话》中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文章,少了读者的阅读将毫无价值,同样,作文少了读者,也没有体现出意义。目前学生写作目的极其功利性,希望得到很高的分数,只有分数意识,缺失了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学生写作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导致了写作上的很多弊端。孔子提出为文之道,重在“辞达”,“辞达”即意显,写作时要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强化读者意识。读者意识能促发内在写作动机,学生充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希望得到读者的肯定,求胜心理强烈,写作就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同时,读者意识的构建,促进学生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写作的立意、选材、主旨等,从读者立场出发,运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思想,提高写作技巧。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4

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学,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英语读写水平是很多老师深感困扰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立足农村英语现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读写训练,形成“以读促写”阅读课的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充分研究读前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添砖加瓦”

读前活动,也称为阅读课的导入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以“以读促写”为教学目的的阅读课中,读前活动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它们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读前活动可做如下设计:

(1)头脑风暴法。在学生接触阅读材料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相关阅读知识信息储备不多或者相关知识较熟悉的前提下,利用头脑风暴法可以激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利用头脑风暴法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为下面的读和写奠定基础。

(2)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指以直观图片为媒介,要求学生把画面中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展开阅读前,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图的内容,根据所给提示词或者提示的句型,让学生尝试造句,甚至是简短的篇章。

例如:2013年初,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陈丹老师在参加省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牛津教材七上Unit6《Outdoor fun》(Reading第一课时)中,在读前就采用看图说话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讲故事。学生根据图画和下面的词组提示,尝试着说了自己所编的故事,这种口头表达的形式实际为后面的书面写作奠定了基础,并对文本的结尾进行了合理又有趣的想象,有效地完成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二、密切关注读中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写作的“脚手架”

读中活动是阅读课中最重要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寻找主题句、关键词,归纳段落中心到句法,词法,修辞运用以及阅读方法,篇章建构和图表信息分析等等,这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列出关键词、归纳组织语言材料、整理思路以及对于整体文章结构的布局谋篇。

再以陈丹老师的阅读课为例,她设计的读中活动是这样的:

(1)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文本的整体框架结构,找出文章的topic sentence和关键词。

(2)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进行细读,提出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从对文本的表层理解过渡到深层的理解。

(3)指导学生慢读。提出深层性问题。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能在细节处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

教师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能在细节处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类似文章的写法。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体裁多样,题材新颖广泛,语言真实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设计的读中活动还应该要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观察语言的特性,从中获得语言信息,吸收好的语言材料,把吸收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写作内容。

三、十分重视读后活动——为学生盖起写作的“大楼”

(1)基于文章的写作。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读后活动的设计首先可以基于文本内容,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思考。例如用自己的话改写、缩写或续写文章。可以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文章的内容或续写故事结尾。也可以让学生写评论或感想。

(2)模仿文章的写作。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课文、充分挖掘文章的语言素材,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写类似话题的文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5

关键词: 记叙文 行文思路 构思二法

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奠基石,要写好作文,自然要多读多看多思,有米才有炊。与此同时如何把饭做得好吃,香糯适中,则又是一门学问。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我们往往“神思方运,万涂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但“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动笔前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完成后心虚气短、怅然若失的情况并不罕见。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满地表达出来并不容易,这是学生写作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虽说文无定法,作文教学的标准化、程序化可能侵损写作应有的鲜明个性,但是我认为写作课程的科学性在于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尤其对于写作功底薄弱的高中生来说,能展现自己真正的个性,并获得他人认可的,通常都是不断研究、揣摩前人的优秀作品,在找出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的再创造。这种个性因有共性的根基而能够焕发光彩。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揣摩、研究优秀作品是必要的工作。

记叙文用塑造形象、再现生活图景的间接方式传达主题思想。记叙文要想出彩,要想把深刻的思想和真切的人生体验传达给读者,必须使其本身具有生命的有机形态。相较议论文而言,记叙文更具文学性、更灵动、更显智慧,教师更难掌控和辅导。但是,记叙文的一些章法技巧还是可以提炼并借鉴的。

学习优秀记叙文的章法技巧,这项工作具体且实在。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一定量的作品并自主归纳总结。为了有的放矢,同时避免过于细苛损害学生个性的发挥,笔者认为要把学习的章法技巧定位在行文思路上。首先要求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在课外自由阅读小说、习作范文等材料,选出自己欣赏的篇目,做好相关笔记。然后,分发从学生自选的篇目中挑选出来的特色明显的篇目,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研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其方法及优势,并写总结报告。最后选取典型,明确研究成果在班级展示学习。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研讨之后,笔者决定在班级推广两种行文构思方式,要求记叙文习作结构精巧、情感真挚、摆脱平淡、增加亮色。

一、叙事选择从“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切入

800字左右的短篇幅记叙文,不太可能从头到尾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真这样做的话,学生习作容易陷入记流水账且缺乏细致描摹的致命泥潭。不会写记叙文的学生,能在800字的文章中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也有很多学生反映写记叙文时掌控不住重点,文章往往虎头蛇尾,结构安排失衡。经常前面写了很多,到了将近700字时一看,故事主要情节还没展开。

我们倡导的记叙文并非直线式地从开头讲到结尾,而是有选择性地记叙事件经过,截取其中一部分来写,即“点式”或“段式”叙述。至于“切入部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它的浓缩效果,即选取“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既能包蕴过去,又能启迪未来。路遥在回答“你怎么选择切入部位”时也说:“一般说来,短篇小说把切入部位放在事物矛盾的后半部分,写的是接近结局部分的那部分生活,而把前面的发生、发展去写。”①简言之,我们要截取叙述的部分是事件的高潮部分,它接近于结局,能体现情感、思想的变化过程,从而彰显主题,这是重点。高中记叙文不怕字数不够,只怕唆唆写不完,索性从跟主旨直接挂钩的部分切入,这是后来指导习作时学生常提及的问题。你的文章主旨是什么?在哪里得以体现?能体现主旨的部分就是文章的重点,可以从这里切入。

这有些类似于戏剧的“三一律”。但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叙述时间的单一性,即时间跨度较小,集中于某一点细致呈现。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并不是按祥林嫂从年轻到老年直至去世的顺时序写的,而是直接从即将凄凉死去的祥林嫂向“我”追问死后之事切入的。

叙事选择“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切入的优势有三。

(一)强化细节描写,增强文学性。

因为只描写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学生不得不细描细写。且就在那一刻直接切入,现场感强,开篇摹景绘状是顺手拈来的事,文学性随之增强。“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作为荷花淀派的领袖人物孙犁的这篇《荷花淀》,大家都非常熟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凝聚着民族的耻辱与悲伤的抗日战争,在大师的笔下竟显得这般如诗如画,这里听不见隆隆的坦克声,看不到紧张的备战状况,在一片如画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在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又如今年苏州一模高分作文《路》。这位考生深谙此理,开篇就是对家庭聚餐的热闹又杂乱场面的描写:“耳朵聋得厉害”,“基本保持沉默”的爷爷“微笑着”看着活得恣意的富有生机的家人。尽管有家人陪伴,尽管场面热闹,但真正体验衰老,面对死亡的路途只有自己,无人能陪。文章在对比中凸显人生衰老的路途注定是孤独而苍凉的主旨。这个场景的描绘预示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超越自我感受的局限,对生命衰朽状态有了自己的体感,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突出重点,凸显主旨。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记叙文中的人物大多有一个情感、思想的转变过程。这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关涉主旨表现的力度和深度。而在很多同学的习作中这一关键点往往被一带而过,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主人公就想通了、顿悟了、开化了,让老师莫名惊诧。更有甚者,前面叙写模模糊糊,最后在文章结尾强加一个主旨句,让老师心惊肉跳。而一旦采用截取片段的手法来写,我们截取的就是转变的这一关键时刻,自然不可能一带而过。转变的过程写得越细,转变的根源写得越透,主旨就彰显得越鲜明。同时,因为地位突出,学生不得不考虑这一部分和主旨的关系,无法模糊了事。如范文《洗碑》只截取了春夜里的某个时间段:主人公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觉得“外面的世界像是有了点扰动”,“惊乍乍的”,决定“开门出去看看、听听”。最后“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天气很晴朗”,“罗永才……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其实刚开始他还没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内心颇不平静。文章详细描绘了他回忆起的几次上山洗碑的情景,淡定、善良的王麻子石匠和坚韧的老年山民给予了他温暖和力量,他内心渐趋平静。如此一来,文章赞颂平凡人面对生活磨难所具有的淡定、坚韧的人生态度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手法多样,避免平铺直叙。

正如前面路遥所说的截取这一点并非只能写这一点的现时之事,有些内容必须补充交代的,可以用对话、穿插(如回忆、联想)、故事套故事等方式补充进去,既充实了内容,又丰富了手法。这样可以解决学生习作中常见的内容单薄、容量过小的问题。《祝福》和《洗碑》显然都有用到这些手法。

二、找到凝聚题材的“动情物”

这一招特别适合散文性质的记叙文。所谓“动情物”,就是文中既凝聚着作者情感又借此打动读者的事物,是给文章饱满的情感找到一个承载物。既是文章的线索,亦是情感的支点。“动情物”应具有较强的凝聚题材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于它与作品主题思想或形象特质的内在联系。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是家族兴衰的见证,亦是人生温馨美好情感的见证。

用“动情物”结构全文,煽动读者情感。优势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材料集中,确保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结构散漫、脚踩西瓜皮的问题。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路是月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作者的心魂,亦是文章的魂。文章中的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的意象美,又构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归有光用“项脊轩”串联起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萧萧用“灯火”连接了童年和现代,都具异曲同工之妙。

(二)增加物及场景的描摹,使文章更细致生动。

既然物为线索、支点,作者自然少不了对它及与之相关场景的一番细细描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无论谁看了这段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描摹,都能感受到他对轩的深切喜爱之情,且顿生对它的向往、崇慕之情。

(三)主旨表达含蓄委婉,情真意浓。

情感有了承载之物,描绘越用心,情感越深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避开了学生常犯的立意、情感浅显直白的毛病。如《灯火》中通过对煤油灯及相关情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祖母的怀念,对童年温馨伴读生活的怀恋和眷念。再如《路是月的痕》中的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的感情,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

对于学生来说,学到这一招,首先要有充实的生活,要有细腻的情感。结合《项脊轩志》及相关文章的阅读课,我让学生回顾自己近二十年来的生活,找寻对自己来说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动情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而触摸自己生命的温度,探寻自己人生的厚度。这次作文练习,学生的写作热情普遍很高。生活是值得咂摸品味的,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极富生活气息的动情物,如奶奶做的撒上蒜叶的喷香的鸡蛋面;爷爷骑的让自己拉风的永久牌自行车;爸爸参加家长会时擦得锃亮的黑皮鞋;小叔送的他亲手做的小木屋存钱罐;老家门前的给家人邻居带来阴凉的香樟树,以及和太婆一起生活时那口神秘又温馨的老井等。

本次学习活动告一段落后,从学生的记叙文习作能看出他们在写作构思上尽量做到精巧及运用技巧,当然值得强调的是,仅靠知识和技巧不足以支撑起优秀的记叙文,写好文章不可缺少的是蕴于技法之中的情怀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如果只有技巧,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所学章法技巧便似“屠龙之技”,亦无实用。如果没有心理、感情上的真切体验,如果你和你所描写的对象很“隔”,那么故事必定没有真实感。文章缺乏生活的真实感是现在学生写作时普遍面临的困境。例如:有学生描写一位朴实的传统手艺人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对传统的坚守,结果把他的小作坊描绘成“门破了几个洞”,“屋里挂满蜘蛛网”,都不像有活人住的样子。又如为了凸显“人不可貌相”的主旨,有孩子把一位镇湖刺绣高手刻画成一位“衣服破破烂烂”,“鞋子趿拉着”,“笑得痴痴”的类似于“疯婆子”的老妇人。现实生活中讲究精细、净洁的苏绣行业中哪会真存在这样的高手?作文习作要贴近生活,先要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活在现今生活中,有了内容后才谈得上技巧。

再者,高中学生开始有了自我独立意识,有了对外部事物的独立思考。关注生活,同时又爱思考,当学生的关注目光不仅投射到自身,更能扩大范围,投射到他人,投射到社会,且具有一种悲悯、平等、尊重的气质时,那么他的文章自然会摆脱浅薄和庸俗,变得淳厚大气。

精巧又淳厚,这是优秀记叙文的境界。

注释:

①路遥.小说创作问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汇繁华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王旭明,陈平原.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N].中国青年报,2013-06-19.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6

关键词:语文;文本;解读

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生活,语文是生活的反映。教材中的文章,源自生活的记录或艺术升华与提炼,是语文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如何利用课文解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笔下创造的精神世界,理解、领悟感知生活,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和与作者之间进行心灵交流,实现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这就是课堂上教师应该寻求的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课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是以文本形式反映的现实生活。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最终指向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或者探究方式,感知、理解、体验、评价、创造文本情景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照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所以在解读过程中主体个性差异,必然导致解读结论的千差万别,教师就是要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引领学生正确解读。

一、尊重与启发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以人为本,尊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进入文字世界,享受作者营造的精神生活。

1.尊重学生,解读过程比解读结论更重要。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教师把自己的解读主观武断地强加于学生,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自主解读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创造性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没有得倒应有的尊重,导致了课堂上学生“洗耳恭听”,沉闷无聊的局面。

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解读,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所谓的谬误,即个性化理解。教师应该注重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解读结论”的过程,清楚了解学生形成自己的解读结论与教师形成的结论的方式和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自己的结论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形成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讲解自己的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方法与过程比结论本身更有意义。

这里面,教师“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2.激发激情,以熏陶与渲染美化解读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少些枯燥无味,喋喋不休的讲解,多些学生一些情感体验,把语文课变成情感交流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审美元素,或有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或援引与课文有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做渲染铺垫,或介绍作者的其它作品与课文进行比较解读,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想徜徉在作者营造的美好精神世界。要注意课堂审美情感的转移,课后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鼓励学生多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指导,保护好学生的强烈审美欲望。

语文教学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活动,因为课本中的各类文章均是生活的反映和创造,尤其是文学作品均为语言描述的意象世界,其中作家无不涌动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试想,没有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深切体验,鲁迅如何能写出隽永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没有经历丧地之痛,亡国之耻的体验,都德又如何能写出不朽名作《最后一课》呢?作品灌注作者痛彻骨髓的情感体验后,就不再是无病,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切肤之痛了。当学生借助阅读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何尝不被深深打动感动呢?这就意味着学生泛舟在作家营造的情感波涛之上,享受作家创作时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随着这种体验的深入,就会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正所谓“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

语文教育要贯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就必须反对人云亦云地肢解课文,抛弃空洞说教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紧紧抓住阅读体验这一环节,既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在课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唤醒学生记情感体验的生活经验,使之产生共振效应,在与作者对话交流中,达到认知共识和共情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进而达到体验的最高境界,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解读文本,体验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如何顺着课文内部的情感体验线索,激发起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在此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文为载体,三者如影相随,文字阅读与生和体验在此成为一体,阅读与体验贯穿课堂始终。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语文学习境界,也不过如此而已。阅读体验之精髓,正体现在“教就是为了不教”之境中。“不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学生进入了学(体验)的状态,子句主动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产生强烈共鸣,这哪是“教”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呢?学生只要进入体验状态,所产生的一切传导和接受都显得自然而然,从而共同形成一种最理想化的教学境界。此景此情,“我”即为主体,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皆可披文入境,情随境迁,随心展智,创造出语文教学新天地。

二、方法和角度是解读文本的钥匙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地步,是课堂活动中的导演。要受到学生喜爱与欢迎,必须学会应用精彩的导演技巧。这种技巧是建立在对课文精准解读基础上。从解读的方法和解读层面上看,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课文。

1.历史背景。课文内容本身源自于生活,是生活地反映。由于历史的变迁,课文中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性,学生对文中描写的生活,刻画的人物的思想行为,会产生很大的距离感,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因此,解读这类文章应从历史背景切入,才能心临其境,消除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感,快速进入课文。如在解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学生不明白鲁智深为什么要打镇关西?镇关西为什么该打?镇关西为什么可以横行霸道,欺男霸女,肆无忌惮?鲁智深为什么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打死镇关西?等等问题。

于是,教师就应该回到宋朝,深入细致地讲了当时的背景。介绍北宋社会与司法,吏治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学生鲁达、镇关西、金翠莲等人的思想行为的根源,有一个清楚地了解,水到渠成的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读懂了人物形象,读懂了文章的主题。

2.作者生平。文章是作者对生活感知、理解和再创造,是作者对生活创造性的思考结晶,其中渗透了的主观感情。所以解读好课文,就必须解读好它的创造者――作者,只有要对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读懂课文内涵。如为了学生准确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杜甫成长经历和所处时代以及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了解,知晓了杜甫的成长背景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学生就可以理解诗歌内容以及其中渗透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深切感受到杜甫在天雨屋漏,长夜难眠之时,产生的心忧天下的忧民思想情怀的尤为难能可贵,由此而建立对杜甫的正确的评价。

3.学生视觉。教师是解读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的客体的思想是错误的,他的衍生品就是满堂灌。要想让学生消化和吸收教材,接受教师解读的东西,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问题,重视学生的视野和感受,否则就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不理解,互不认同。因此,把握学生的知识储量、知晓学生的理解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推测学生的认识缺陷,只有做到了充分知晓了学生,解读出来的课文才能满足学生需求。

4.课文标题。标题使文章的信息之窗。课文标题就好像是一个人眼睛,它反映了课文的各类信息,或直接点明中心,或暗示文章主旨,或显示所写内容范围,或提示文章结构层次。由此就需要从标题切入,才能层层揭开课文的面纱。如我解读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标题中的“新装”一词,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皇帝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展“新装”――小孩揭“新装”。

5.关键字词。每篇文章都可能有关键性字词、句子句。例如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提纲挈领,找到了解读文章的路径。从关键词句入手解读课文,抓住文章要害,开门见山。如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开头一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乐园”几个词语就颇有深意,“似乎确凿”看似矛盾,但叙述的对象却是“野草”,点明这是儿时的记忆,但只有一些野草的地方为什么是鲁迅先生念念儿时的“乐园”呢?他对百草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作者写百草园的目的何在?紧扣关键词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披文入情,理清思路,就可以品味这些简单的字词中蕴藏的感情。

6.课文结构。结构是文章内部组织构造,又是行文思路的再现,是作者独特构思的直接体现。不同的结构可以承载相同的内容和主题;同样结构可以反映不同材料和主旨,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往往可以体现不同作者对生和的理解和驾驭。所以,从课文结构切入阅读教学,可以迅速整体把握全文,有利于学生宏观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由整体到局部快速理解课文。如解读朱自清《背影》可以从结构上突破。课文先开门见山点题,说明写作缘起,为什么写“背影”;然后,记叙在特殊环境中与父亲的一次经历中父亲的背影,最后在叙事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指出自己对父请的怀念和牵挂。理清结构可以用列提纲的方式进行。从结构进入可以学生较快的了解文章内容,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写作目的。

7.行文线索。线索是把文章材料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理出线索可以清晰地解读文章内容,提高解读效率。线索具有多样性,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为线索,或以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为线索等等,解读这类文章就可以抓住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理,可以围绕出贯穿文章的线索细心解读、品味,从而迅速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意图。

解读有法,却无定法。语文课文的解读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究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游刃有余地帮助学生正确而高效地解读课文。让课堂的源头永远保持畅旺的活水。

(作者单位:四川金堂县五凤镇九年制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参考文献: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7

【关键词】写作主体意识 开掘 创意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常常遇到这样一个窘境,学生提起作文课就感觉困难,没有写作兴趣,主要是没什么可写的。我们也理解作为学生,学校教育给予的校园生活是相对狭窄的,是与写作的广泛性相悖的。与此同时,我发现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写作纯粹当做一种机械的训练,着重于对作文写法的模式和规律的探索上,而忽视对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以致学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少自我表现,更有甚者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常的作文指导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地进行写作聚材、构思甚至表达,让学生获取写作的源泉。

一、努力创设阅读氛围,唤起兴趣,揣摩仿写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从仿写向写作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进行写作的第一步。而且,这种阅读仿写并不是盲目的抄袭。教育家、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学生写作发展的一般进程从大同小异到小同大异,再到百花齐放。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创造的发展阶段,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我发现在多次的美文共享以后,不少学生每次作文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情态,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激发起学生驾驭写作的欲望。

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例如,在学习完必修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中的相关文章《我的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和《故乡的榕树》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观察到同学们情绪还比较高涨,于是我选取了“童年生活”“亲情亲人”这样相关话题的文章例文进行编发分享。通过这样分类的美文分享,我总结了让学生在写作模仿中至少获得两方面的成效:

第一,文章素材方面 学生常常会在读中产生灵感,这样可以有效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从而将自己的经历及身边的人和事再回首,对过去写作文时疏忽的素材进行挖掘、整理、迁移、加工,成为自己的“写作仓库”。

第二,文章套路方面 我选取的文章在写作结构、顺序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有规律就容易掌握。比如,鲜明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叙述形式,脉络清晰,具体完整,是学生记叙文常用的一种格式。我在指导学生读这些文章时,都会先对它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再让学生将它进行细细阅读仿写。

收获了以上两方面的成果,学生知道了“写什么”以及“怎么写”之后,写作就可以有文可依,有章可循,顺利进行了。除此之外,我发现学生还会对其中指导学生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段及优美语句并进行仿写练习,语言风格等方面也会有所提升。

二、适当创设活动,营造和谐开放的写作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作文是写作主体的情感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常受一定的情感的左右。成功的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营造和谐的、能诱发创造欲的氛围的一个过程。为此,我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记录情感、提升情感,从而让写作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的轻松之事。我设计的具体活动如下:

一是心情语录本 让学生记录美好的句子,并且要有随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形成一种习惯。写作的形式不限,可以写写心情,可以写写小诗,可以写写读书笔记,可以写写小文章。每天至少一句话。自己写的都用蓝色笔,摘抄的都用黑色笔。尽量让学生放开来写,体现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老师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意观察四周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专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让他们在无意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和来源。

写作前学生可以把心情语录本翻开,看到自己曾经无意记录的一些美句还能怡然自乐,这样一来越写越有信心,越写越有兴趣,并把写作当作是一种自由的自我表达。更深一层,真情实感的写作就是一个回忆生活的过程,通过追寻生活,选取符合题意的素材,抓住一两小点,放大来写。因此,这些心情语录很多时候都可以勾起学生很多触动心弦的素材和语句。

二是影视触动课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郁于中,一经触动自喷涌而出。而影视这样动态的多媒体播放不但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受到深刻的感触,触发写作情绪。比如,我在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动画视频《苹果树》,学生无一不为这种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接着,播放沙画视频,学生不但对沙画这种技艺表示惊叹,同时更对其中的内容——关于展示母子之间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有所触动;最后,我结合自身讲述自己高考前母亲对自己的理解与关爱,以及每次离家时母亲的精心准备以及送行的依依不舍,谈到母亲小时候关爱自己的几件小事。此时,同学们已被深深的母爱所感染。在接下来的写作时,学生们已不再无话可说,也不再是缺乏感受。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或轻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拓宽初中教师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思路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看创新教学思路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阅读技巧,甚至利用类似于数学中所运用的公式,让学生将其生搬硬套地用在各种不同的文章中。这种灌输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是将教学过程也只是看作单纯的教学而已,不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活动也大都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按照固定的格式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来达到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然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何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见解却并不看重。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可迁移性太差,对学过的文章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陌生的新文章依旧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因此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二)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传统教学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但如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视角看文章。教师总是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带着学生寻找常见题型的答案,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阅读和理解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但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轻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阅读模式、解题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形式化的阅读脱离现实生活

艺术虽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变得狭隘,功利主义造成了阅读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常常脱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理解中,缺乏具体的意象,课堂也变得枯燥无趣。教师应该把看似被束之高阁的名家之作与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考试机制和其他人才选拔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数理化和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量少就导致了学生阅读技巧生涩,阅读能力弱。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语文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使他们真正做到理解性阅读。

二、拓宽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僵化决定了我们应增加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

首先要求确立学生在理解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应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格外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下来,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带领学生找答案的方式,而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二)教师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相当枯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阅读的良好气氛。因而教师不能照搬教学指南等,应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使文章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技巧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避免文章主题的重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且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文章。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自如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对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三)以教材为原点,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教学

传统教学总是点到为止,教师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够了,从而忽视了课外的拓展性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素材应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着眼于课本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此不但便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宽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宗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 科技文汇,2012.(03).

2.迟国庆.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散文阅读,2011.(08).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9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关于生活的文章篇10

关键词:二年级语文;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而互动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不仅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效果的增强,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情感体验,增加师生互动,从而为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表演互动教学

针对二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语文教材中拥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文章,若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授课效果的提升,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开展表演互动教学[1]。

比如:对成语和古诗这一部分来讲,通过开展表演互动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将听、说、读巧妙地融入各项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如:某教师在讲解《揠苗助长》过程中,就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未接触过农业知识的情况,便组织一名同学扮演农夫,其他同学都扮演禾苗,然后让农夫将禾苗无节制地拔起来,即使扮演禾苗的同学产生了不自在、不舒服的体验,农夫也是漠不关心的状态,最后造成禾苗不断倒下。通过这一情节的表演,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农作物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且世界万物皆是如此,以此来让学生对揠苗助长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又如:在讲解《丑小鸭》这篇文章时,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鸭妈妈、丑小鸭和其他小鸭子,然后结合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朗读课文,这样不仅可以让其从不同层面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强化其阅读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二、提问互动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也是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较好的一种互动教学方式,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2]。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文章时,就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迷过路吗?迷路之后大家都是怎样做的?”通过提出这种问题来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将自己的相关经历表达出来,以此来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通过一问一答来实现高效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出了本章节要讲解的内容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若在野外迷了路,大家都会怎么办呢?”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通过教师提问,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指明方向,为其尽可能多地创造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进而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设计出更新颖、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探究文章内容,进而促进其互动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三、情景互动教学

除了表演和提问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引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互动教学情境,以此来优化授课效果。比如:某教师在讲解《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文章时,由于该文章也是一首歌,在正式讲解前,教师就先为学生介绍了这首歌描述了怎样的场景,然后又播放了几遍音乐,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其画面,然后再鼓励学生试着演唱,以此来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表现场景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对其意思做出准确掌握,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思想情感互动,既可以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也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教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小组互动教学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各项小组互动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不仅有助于学生团队、竞争意识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对头脑风暴法有更准确的认识,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享信息知识,以此来确保各项问题的妥善解决[3]。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一分钟》这篇文章时,就将学生合理划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从元元的角度来拖延一分钟,而另一组则要提前一分钟。然后针对两组学生遇到的不同境遇来展开分析讨论,自由地表达在学习、日常生活中,自己为什么会迟到,又为什么没有迟到。最终则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来总结“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不仅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成果,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