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5 20:39:18

关于春节的文章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1

春节新闻总是从回家过年开始,从返程落幕。

一年一度的回家过年,是国人最大的心愿。而每年回家的路。又总是那么让人爱恨交织:你怎么那么令人神往,非要人踏上你的旅程?你怎么多是远隔关山,让游子辗转跋涉?正是那份难以割舍亲情召唤,才上演了中国大地上一年一度波澜壮阔的“春节大移民”。于是有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新闻:有了送票到校园;有了民工售票窗口;有了公交部门千方百计让旅客走得了;有了大学生千里之外骑自行车回家;有了火车票的实名制;有了广州警车为返乡的摩托车队开道:有了车站站长帮旅客爬窗子……然后,是过年后人们返程的新闻。

2,除夕之夜

此时,大街车流没了;外面奔走的人少了,忙碌了一年的人此刻回到了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除夕团圆是过年标志。除夕能赶回家才是回家过年,否则不算。母亲做的团年饭,总是那么香甜;父亲升起的守岁炉火。总是那么温暖:家人的新年祝福,总是那么抚慰心灵……这些,都是在除夕收到的心底珍藏。

还有那迎新的焰火。人们总是百看不厌;祈福的鞭炮,总会年年响起

至于那让人毁誉交加的春晚节目,人们总是始于希望,又往往收于失望,今年尤甚。“眷晚”,又一次成为春节新闻的热点话题,网络上与此相关的平台几被刷爆。一些网站、社区开辟了春晚“专题”、“调查”、“讨论”、“评选”等栏目,引来无数跟帖。在人们的纷纭评说乃至批评责骂声中,寄予了对权威传播机构的厚望,表达了对高质量文化建设的期待。但愿有关人士珍惜这一点,喝一杯苦口良药。

3,拇指拜年

时代在进步,过去是走动面对面,如今是上网背靠背;过去是串亲访友,用双脚拜年。后来很多是打电话,用嘴巴拜年,这两年是发短信,用拇指拜年。据报道,北京除夕拜年短信超过十亿。这是短信又一次大显神通的机会,与虎字相关的诸多成语被百样编排、千般组合,条条透露出善意的祝福,也体现了相当不错的语言文字技巧。收到这些祝福的短信,说出了许多人想说的话,甚至比自己想说的还要好。于是便被人们纷纷采用,或略加改编转发了。套上当天的流行歌词,真个是“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株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当然也有不少短信是原创。以前有春联集锦,堪称是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供人们写春联之用,,如今短信已具可成集锦的规模,成为不可小觑的文化创作类型,正方兴未艾。

4,背时的玫瑰

今年春节与情人节同日,一些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一话题。有的说“部分热恋青年为难,亲情爱情情归何处”,有的说“双节硬碰硬”,有的还用“双节撞车”、“春节PK情人节”之类的标题。就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夸大了二者的冲突,无视它们的包容性,有点儿小题大做。也抬举了情人节的分量,在中国,过年的意义和地位,是任何节日不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何况一个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只在恋爱青年中流行的舶来品。当然,所谓两个节日的冲突,无非媒体要找一个题材,做几条新闻而已:青年男女怎么过的,还有玫瑰的价格,等等。报道表明,花店的生意明显比不上往年情人节,武汉市的红玫瑰最低卖到2元钱一枝。背时的不仅是玫瑰,据报道,一些打出情人套餐的店铺,客人也寥寥无几。

5,节日病一少一多

据报道,这个春节。武汉市往年多见的鞭炮伤、酒精中毒、急性肠胃炎等节日病,今年春节期间较少见到。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这说明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悄悄隐退,安全、健康过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又传来不好的消息,春节期间,武汉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和患病人数有增加,如异物卡气管等。这似乎又袁明人们在注重健康安全的同时。对孩子的安全有所忽略。真心盼望明年看到这样的春节新闻:“春节期间儿童意外伤害大为减少”。

6,累,并快乐着

忙累的身,快乐的心。这些天的新闻主要是围绕春节来做,从各个角度描绘人们过年的图景:团年守岁、彼此祝福:趋庭祝寿、合饴弄孙;拜佛祭祖、烧纸放鞭:探亲访友、聚会聊天;品茶论酒、踏雪赏梅:庭前洒扫、远足旅游……没有紧张的奔波、高节奏的生活节拍,烦恼、抱怨、操心等等,暂时放在一边。让心情展开舒畅的一面,这是一年之中心情最愉悦的时刻。尽管不少人喊累,叫烦,可心底里还是充满了愉悦感,不仅对家人,对他人也满怀祝福。新年见面的第一声是“新年好!”上班后的第一句是“新年好!”

7,春节的全球化

中国农历虎年新春到来之际,世界各国政要纷纷发表贺词贺信。向华侨华人和中国人民拜年,祝贺新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亲笔书写汉字贺词,祝愿中国人民“虎年大吉”。

外国政要们在拜年时。不但送上问候和祝福,还表达了在虎年与中国继续合作、发展友好关系的美好愿望。诸如中文拜年、“恭喜发财”等中国元素的广泛运用,令中国人民和华侨华人倍感亲切。

中国春节似乎有一种全球化的态势,这表明中国的国家影响力正与日俱增。不过,目前这影响力恐怕主要还是由于中国经济力量的影响,并非春节的文化内涵,不是出于文化的软实力。而一个真正的强盛大国,文化的影响力必不可少。就目前春节的文化内涵来说,还应该有所提炼,有所升级,才有更广泛可接受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8,七天的“电视网络时代”

春节期间。生活日程不同于平时。报纸因停刊或投递员休假而休息了,人们的新闻来源主要依赖网络和电视。因此,春节期间是一个七天的“电视时期”。一个七天的“新媒体时代”。因而这体验也是一个独特时期的新闻体验。

在七天的“电视时期”,电视充分展示了它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娱乐性。尽管是“新闻立台”还是“娱乐立台”各说各有理,但多数受众打开电视机是娱乐诉求。春节期间尤其如此。春晚的播出就不用说了,虽然这一届的春晚饱受诟痛,那只是说明操办者辜负了电视这个平台,让电视机背了电视人的黑锅。也正说明人们对电视应提供高质量娱乐节目的高度关注与期待。除了春晚,其他各地电视台的春节节目,可算是异彩纷呈,应有尽有。天南海北的春节民俗,千奇万巧的歌舞杂耍……只有看不完听不尽的。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2

【摘要】作为关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魔镜”,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本文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取向——“框架清单(list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 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关键词 《人民日报》 铁路春运 框架理论 内容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的《人民日报》中最早出现了“春运”一词①。维基百科将春运定义为“中国大陆在农历新年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及堵塞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春节节前15 天及节后25 天左右。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中,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因此中央电视台曾将春运形容为“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现象”。

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按照出行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将春运大致划分为民航春运、铁路春运、水路春运以及公路春运等。本文选取春运中引起最多关注与争议的“铁路春运”,以《人民日报》为分析样本,并对该报2009——2013 年刊登的铁路春运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其“铁路春运”报道中构建了怎样的框架。

一、框架理论与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

欧文·戈夫曼在《框架分析》(FrameAnalysis)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做出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他认为,“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就没有任何意义”②。

(二)新闻框架

1978 年盖伊·塔奇曼(Gary Tuchman)发表《做新闻:一项关于现实建构的研究》,最早将戈氏的框架理念引入到媒介研究中,她认为“新闻是建构的现实”。吉特林(ToddGitlin)将框架理论与新闻生产明确地联系起来。吉特林在媒介研究的特定语境中,给“框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overtime)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方式,也就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persistent)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处理者按惯例(routine)来组织话语。③

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新闻框架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架构,并将其区分为新闻组织框架、新闻个人(编辑、记者)框架和新闻文本框架④。

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臧国仁所言“新闻文本框架”,即在媒介内容领域,研究“框架是什么”。针对本文具体研究,并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框架分析取向——“框架清单(list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 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选样及依据

本文选取2009-2013 年《人民日报》五年间对铁路春运的报道,以年为单位,通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春运”为检索

关键词 先后对文章题名、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两个子样本。样本1 由25篇报道构成,样本2 由128 篇报道构成。随后笔者按照文章必须是主要关于铁路春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了一个由67 篇文章组成的样本,即五年来(2009——2013年)《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文章”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于本研究,分析单位和观测单位均是“文章”。笔者根据对2009-2013 年《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整体把握,遵循编码的排他性与穷尽性原则,为分析单位设定了发表年份、版面呈现、是否头条、文章体裁、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等类目,建构了一系列变量并进行了编码。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报道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数量从2009 年的6 篇增加至22 篇,呈明显递增趋势。由此可见,铁路春运报道在《人民日报》逐渐成为话题中心。虽然报道数量在绝对数量上并未得到很好体现,但这是源于本研究的前提,即铁路春运报道,其时间跨度为春节节前15 天及节后25 天,故其报道数量的价值便体现在了为期40 天左右的报道周期中。对铁路春运报道关注度的提升与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数量的持续增长呈正相关。据统计2009-2013 年全国铁路分别发送游客1.92 亿、2.1 亿、2.2 亿、2.21 亿、2.4 亿人次(旅客乘一次车,统计为一个旅客人次)。

(二)报道主题呈现

报道主题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取舍与重要性判断,即新闻框架构建中的界限。因此,报道主题对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纵观《人民日报》近5 年的铁路春运报道后发现,在各种议题中,“春运概况”位居第一,且2012、2013 两年持续走高。“春运政策”“购票困难”均以12 篇文章位于第二。每年均出现的报道议题为“春运政策”和“完善服务”,但两议题在2013 年的报道数量均明显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主体依然是铁路部门,约占总报道量的67%。“购票困难”“乘客旅途经历”为主题的文章其报道对象主要为普通乘客,共计18 篇,约占文章总数量的27%,从报道趋势来看虽有增加但仍旧不占优势。

(三)消息来源的选择情况

1、消息来源分布

甘惜分定义消息来源(也叫新闻来源)为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⑤。经过笔者统计分析,在《人民日报》铁路春运报道中,对消息来源的选择和处理存在明显偏向,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共有42 篇,占总报道量的60%,以民众为消息来源的占22%。统计显示官方来源占绝对优势,是铁路春运事件媒介呈现的主要定义者。

2、消息来源关联报道主题的交叉分析

简单的分析文章中的消息来源频次无法全面体现新闻报道,也不能反映出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量和代表的立场,因此笔者将进行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的关联分析弥补其不足。臧国仁把消息来源视作社会行动之竞争者,彼此竞相在媒介领域中争取言说论述的主动权⑥。竞争者各自透过组织文化动员资源与人力,建构符合组织框架的言说内容,并试图接近媒介,以争取其接纳论点,成为新闻框架的核心与基本立场,从而影响社会大众,建构社会主流思想。

笔者将消息来源与报道主题框架进行关联统计,试图探知消息来源主要通过哪些报道主题建构事实。

(1)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统计发现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是该报铁路春运报道的最主要消息来源。主要从“春运概况”“春运政策”“票务信息”“打击犯罪”报道主题来框架铁路春运,向受众展现了铁路部门精心组织、改善服务、确保安全,全力以赴做好春运工作的决心,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缓解春运出行游客焦虑心情的方向发展。

(2)铁路工作人员。来自铁路工作人员的新闻来源只有3 篇,2 篇涉及以铁路工作人员为主题的“完善服务管理”主题。

(3)民众。以民众为主要新闻来源的报道主要是从“购票困难”“乘客旅途经历”“完善管理服务”来框架铁路春运,主要呈现乘客在春运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四)版面呈现

报道所刊登的版面及在版面中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媒体对该新闻的价值判断。铁路春运报道主要集中在《人民日报》的视点版和要闻版,其中5 篇文章登上头版。视点版多关注热点新闻,要闻版则迅速报道国内外大事,故铁路春运报道被《人民日报》视为国内重要热点新闻。

(五)报道题材篇幅

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可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反映出媒体对该报道对象的重视程度。据统计,《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呈现主要通过报道,即消息、通讯等,占总报道量的87%。在报道篇幅方面小篇幅报道占据绝对优势。综上,简短的报道占据主流,也体现出铁路春运要求的信息服务性强的特点,能够为读者准确及时提供相关铁路信息。

(六)报道倾向

新闻报道者由于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不同,因而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按照一定的政治见解和新闻观点来选择事实、解释事实、评价事实,这就使新闻报道表现了一定的倾向性⑦。统计分析发现,5 年来《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主要为中立和正面报道,各占48%、41%,负面报道仅占11%。可见党报的性质在报道倾向中体现了出来。

在进一步研究报道倾向与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的关系时,卡方检验显示,报道主题(χ2= 40.08, p=.000)和消息来源(χ2= 17.26, p=.008)在报道倾向下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一)“舆论引导校正”的议题框架

《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为其读者框定了有关铁路春运的关注主题,影响受众对铁路春运状况的认知情况。春运期间,大量旅客跨城市、跨省流动,巨大的交通压力和人们的出行焦虑引起民众广泛关注。作为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人民日报》通过其报道引导舆论,使舆论尽可能走向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

(二)偏向使用“官方”作为消息来源

新闻工作者对消息来源的选择不仅受到消息来源本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报纸属性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铁路及相关政府部门在铁路春运报道中享有更多的媒介使用机会及在《人民日报》上的发言权,进而减弱了其他消息来源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媒体使用机会及话语权。

(三)采用中立为主的报道倾向

《人民日报》对铁路春运的报道整体上倾向于中立和正面报道。中立的报道倾向坚持了客观报道原则,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数量上的巨大差异则体现出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的“喉舌”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铁路春运全景象的呈现。

参考文献

①《万里长江春节前夕航运忙》[N].《人民日报》,1979-1-23

②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③李海波,《揪出幽灵:新闻文本框架之概念及辨识方法》[D].云南大学,2013

④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⑤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678

⑥臧国仁:《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M].台北政大新闻研究所,1995

⑦何光珽:《论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J]《. 新闻界》,1990(1)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3

【摘 要】读与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学习写作需要从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营养,因而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读了还必须练,首先可从模仿入手,从仿辞、仿形过渡到仿神、仿意,并在模仿中求创新。

【关键词】阅读;学习;写作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主要应靠向范文学习,向范文借鉴,从阅读中学习写作。这是古今中外初学写作者的不二法宝。因此,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问题谈点粗浅的体会。

1. 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 读和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字工作、精神劳动,更需要从书本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营养。奥斯洛夫斯基在谈到他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说过,他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文学知识,是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的。他还别提到在开始动手创作之前,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专心致志地读了《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

2. 从课外阅读的引导入手 一谈到读,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课内阅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却相当重要。古往今来,书浩如烟海,从何读起呢?要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笔者认为首先要多读文学名著,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地读;不仅要理解它,而且对有些名篇,精彩的段落应该能够背诵。可见,熟读、精读以至背诵对学习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多读名著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同时代人的作品,别是学生习作。如果说,读经典著作能提高写作能力的话,那么,多读当代人的作品以及学生习作,可以启发文思,提高写作的兴趣和勇气。

当然光要学生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有四:即“读一说一写一评”。(1)适当介绍一些课外名著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读,要求读后作些摘录。(2)让学生读后再组织学生说说某些作品中精彩感人的情节或片断。(3)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如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之类。(四)在课堂,教师摘其优劣简评之,或让学生自己评议讨论。

3. 从对课内的美文华章的仿写开始 关于读书同写作的关系,前辈作家们都是极力提倡边读边写的。初学书法的人少不了临摹贴,初学写作的人也少不了模仿。模仿是初学写作者必不可少的步骤。如何进行模仿呢?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

(1)仿辞、仿形。先是模仿简单的,如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作一段写景练习;仿“捕”片断去写捕野兔,捕山鸡等。再结合课内的阅读仿写一件事、一个人、一次活动等。

(2) 仿神、仿意。模仿,切忌亦步亦趋,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3)在模仿中创新。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还要于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我们提倡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可从仿写开始,不是主张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片面地理解“模仿”,认为模仿就是照葫芦画瓢,所以,他不是认真学习写作,而是只求背几段范文,拼凑成文。模仿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模仿。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4

考查题型一:标题的含义

这类标题的含义一般都含有双层意思,即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实指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例如:①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含义(《锈损了的铁铃铛》四川卷)②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一朵午荷》湖南卷)③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然》四川卷)④结合文意,概况“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饮一口汨罗江》江西卷)

典型例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福建卷)

【解析】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落叶的本义很好理解,即“落叶”的字典义,关键是“落叶”隐含的语境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这点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从关键句中发现本文的“落叶”一共有两片,一片是“我”,一片是“母亲”。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相思、相连的文化在落叶,故乡、母亲的叙述中逐层展开,逐层深入。本文的内容可归纳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我”思念故乡,二是“我”想念母亲。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故乡尤其是对母亲深情的怀念,所以落叶应含有一种深深的思念和遗憾之情。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考查题型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这类问题在题干中一般是直接提问为什么,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匠心用意”属于文章写作手法上的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有关。回答这类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例如:①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保护人》课标卷)②“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洗澡》辽宁卷)③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替代物质生活”的观点。(《阿庆》福建卷)④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瓷器的意味》重庆卷)

典型例题: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山阴道上》湖南卷)

【解析】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山阴”,题干中提示是指浙江绍兴,带入标题,其表面义就是在浙江绍兴的路上。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作者从“故乡”的吸引,写到钱塘江大桥,又写到绍兴及三味书屋,最后写船行山阴道。全部围绕“山阴”行文,所以“山阴道上”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联系语境“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发现,文章内容围绕“在山阴道上”写了作者游历浙江绍兴的过程。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作者游览浙江绍兴,并非游山玩水,作者从一开始就说“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所以本文的“在山阴道上”就有了深刻的含义,我们从所给语段中的议论抒情中确认“在山阴道上”的中心义是由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感所思。

【参考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考查题型三: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这类题型是考查学生在筛选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隐含的观点进行概括,难度较大。从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例如:①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纵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怎样的意义?(《灯火》全国卷Ⅰ)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海棠花》北京卷)③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耕作的诗人》广东卷)④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记住回家的路》山东卷)

典型例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春天的梦》全国卷Ⅱ)

【解析】第一步,筛选信息。找出“春天”与“梦”联系的地方:开头“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中间“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中间“梦见了春天”,梦到了妻子、儿子;结尾“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

第二步,提炼观点。概括出春天与梦内在联系,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第三步,归纳中心。根据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的“呼唤”“赞颂”等词语并联系文中的“渴慕”“梦想”归纳出“呼唤春天,期盼春天”的主题。

第四步,探究效果。即探究标题与文章内容、文章中心的紧密度。

【参考答案】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以下含义: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③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考查题型四: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这类题属于鉴赏评价题,一般针对作品的语言出题,如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与评价。例如: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血的故事》课标卷)

典型例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魔盒》浙江卷)

【参考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命题角度五:给文章拟写标题

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

典型例题: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安徽卷)

【解析】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 ——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参考答案】(1)《碑》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提高 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20-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朗读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引领美的发现,品味美的语言,传达美的情思,鉴赏美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示范朗读——发现美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范读可起到创设审美情境、唤起审美注意、发现美之所在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于吾心有戚戚焉”。 比如:《散步》抒发的是浓浓亲情,朗读的基调应当是舒缓深沉;《山中访友》抒的是对大自然热爱的心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读时要把握韵律,力求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爸爸的花儿落了》描写细腻,曲折传神,朗读时要以声传情,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体现人情美!这款款深情,唯有用心领悟、用心朗读,方能体味其中之妙处!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在范读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和功用。文章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之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范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二、指导朗读——品味美

首先,应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这是学生品味美的前提。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不同的停顿,意思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同的。同样,如“我看见//他笑了”与“我看见他//笑了”两句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的。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来划分朗读节奏的,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5)注意速度。对于感情低沉、伤感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慢;对于感情高亢、激越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快;对于感情较欢快、欣喜的文章,朗读的速度宜用中速。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天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语调、重音、停顿、节奏、语速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其次,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6

另外,我想说句题外话。我们从第一段不能看出

小作者盼望春节新过法,是因为希望能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从家长的管制中解脱出来,痛痛快快地玩、干自己想干的事,这应该引起家长、教师去深思。

点评人:我是雨欣

我以前过的春节是这样的。早上吃完早饭就去做作业。也许有人会说:“做完作业不就可以休息了?”不,事情不是你想像的这么简单,做完老师的作业还要做家庭作业,做完了全部的作业之后,还必须看一小时书,看完书才能去和小伙伴们尽情地

嬉戏

(用“玩耍”更贴切)

。虽然这样的春节还是蛮不错的,但不是我想过的春节。

(本段内容不是文章的重点,应该略写,当然也可以简要地应用到下一段中,借以表露今年春节“我想怎么过”。)

我要过的春节是这样的。春节时,

可以

(爸爸妈妈放)

放假

三天

(假)

,给我一些钱,让我同哥哥们蹦蹦跳跳地

(到)

路边

的小地摊上

(去)

买小

(“)

炮弹

(”)

。我们会来到小河边,点燃小

(“)

炮弹

(”)

,一

(同)

向河面上扔去,“嘭”的一声,河面上水花乱溅,水珠滴落在我们的衣服上,不久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虽然衣服湿透了,但是我们玩得乐不可支。

我们

玩腻

(后)

,我们又跑到大街上闲逛,大街上人山人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人在吆喝,有人在讨价还价,还有人在聊天。大街上的繁华景象让我们流连忘返。

(小作者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春节新过法的想望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是我想过的春节,你呢?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7

2022年春节是几月几号还有多少天

今年的春节时间是:2022年2月1日,星期二,正月初一

现在距离2022年春节还有57天。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8

1、春节不一定要贴春联,家里如有亲人去世,就不要贴了。

2、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因此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3、关于春联有很多的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的春联都有要求,这比原来的桃符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9

立春诗歌日记1:立春

雨雪洗过树山,

东风吹散余寒……

西楼月色浅淡,

灯下情诗几篇。

诗中闲愁不断,

镜里朱颜改变……

醉过风雨几番,

醒来又是新颜。

谁依谁入梦,

谁为谁失眠,

谁在谁心上,

谁知谁遗憾。

都说往事如烟,

炊烟一直不散……

莫道青春已逝,

素颜永驻心间。

一帘暖风柔软,

隐去灯火阑珊……

几曲恋歌唱罢,

回首寂寥难免。

笔锋走眷恋,

酒醉为红颜。

殇雪藏几片,

又把新愁添。

人生难舍是初见,

人间至爱是清欢。

一夜寂寥月相伴,

不尽繁华水三千。

立春诗歌日记2: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立春诗歌日记3:凉州词

(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立春诗歌日记4:【越调】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立春诗歌日记5:【越调】

天净沙·春(当代)徐书信

青竿翠柳杨花,古槐幽径谁家?白絮明台骏马。燕飞檐下, 东君乱拨轻纱。

立春诗歌日记6:题望苑驿

(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关于春节的文章篇10

一、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今年是旅游业全面复兴的一年,做好本次“春节”黄金周的安全工作,让广大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黄金周,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直接影响我市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为此,我局及时下发了关于“春节”黄金周的安全、质检、统计等各方面的文件,要求全市的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确保“春节”旅游黄金周度汛的文件精神,并立即制定“春节”黄金周工作措施,落实责任,使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员工统一了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次黄金周的准备工作。

二、建立协调和应急反应机制。为确保“春节”黄金周安全渡汛,我们协调了由宣传、交通、文化、工商、公安、卫生等个部门,由各成员单位互相协作,统一预防解决“春节”黄金周期间出现的问题。各县市区也根据本地的形势和特点,理顺了黄金周旅游工作机制,明确了“春节”黄金周期间的的各项具体要求和工作进度。为了在“春节”黄金周期间能够及时处理突发问题,按照省假日办的要求,我们排定了全市“春节”黄金周期间的值班表,实行小时值班制度,实行首问负责,以保证假日旅游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针对黄金周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以及旅游投诉,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为及时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保证。我们还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公布了旅游投诉电话,从月日开始,“春节”黄金周旅游值班电话正式开始受理投诉。各县市区旅游部门也建立了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受理投诉和咨询。我们还布置全市的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每天定时向市局报告“春节”黄金周期间的信息,随时掌握全市的接待情况、市场动态、交通变化等情况。

三、全面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根据省假日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局要求全市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行动,并于月日—日派出检查组对全市的旅游景点、旅游宾馆和旅行社进行了国庆黄金周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各种安全隐患。检点放在疾病预防、游乐设施的维护保养、食品卫生、防火防盗等方面。重点抽查了敬亭山风景区、广德太极洞索道、中国鳄鱼湖、江南第一漂、市旅游公司、宣城国旅、宣城宾馆、南天宾馆、等十多家旅游企事业单位。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市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做到了设施器材、制度保障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落实到位,为迎接“春节”黄金周的到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对个别有缺项的企业,我们提出整改要求,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对此进行跟踪检查。由于气候的原因,江南第一漂、月亮漂流等一批水上漂流项目在春节期间暂停营业。

元月日,我局会同宣州区旅游局和市旅游公司,召集全市旅游车辆的业主、车主召开了××年春节安全生产布置会,强调了春节期间的安全生产纪律,严禁旅游客运车辆带病上路,严禁司乘人员超载、违章、疲劳开车及酒后驾驶。会议还请来了车辆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业主和车主们进行了安全生产的规章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确保旅游客运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