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答案十篇

时间:2023-04-10 19:13:07

电路原理答案

电路原理答案篇1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答案: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质子 中子 电子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质子 中子(1)电性和电量(2) 相对质量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答案:(1)负电 一个单位负电荷 正电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2)1/1 836 1 1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铁 26 30 26 56铀 92 146 92 238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 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 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答案:61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A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b/a kgB.12b/aC.12a/bD.12a/b kg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答案:B4.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C.两个氮分子 D.氮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可表示氮元素,也可以表示氮原子。答案:B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答案:A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答案:B

电路原理答案篇2

一、概念辨析

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例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 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 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答案:(B)

二、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例2小华同学在中考备考中,准备有:①透明塑料笔袋②金属刀片③塑料三角板④铅笔芯⑤橡皮擦等物品.上述五种物品中,其中属于绝缘体的有()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A)

三、联系实际

例3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A) 带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使用时必须接地

(B) 开关可以接在电灯和零线之间

(C) 当电路中增添大功率用电器时,只有更换额定电流更大的保险丝

(D) 使用试电笔时,手千万不要接触笔尾金属体

答案:(A)

四、比例法类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例4如图1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表示数之比U甲∶U乙为3∶2,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表示数之比I甲∶I乙为()

(A) 2∶1 (B) 3∶1 (C) 3∶2 (D) 1∶3

答案:(D)

图1图2五、图象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关键是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

例5如图2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电阻值保持10 Ω不变

(B) 乙的电阻值保持20 Ω不变

(C) 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为2 V时,电路总电流为0.3 A

(D) 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电流为0.2 A时,甲的功率为0.6 W

答案:(C)

六、电路故障类(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利用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单位、各种仪器的作用和用法等,对各备选的答案进行分析,将和题意相违背的,或和已知条件无关的答案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例6某同学在家中更换台灯的灯泡时,先将一只灯泡插入灯座,灯泡正常发光,再将另一只灯泡插入该灯座的一瞬间,灯泡接口冒出火花,同时家中停电、保险丝烧断.其原因是( )

(A) 灯座短路 (B) 灯座断路

(C) 灯丝断路 (D) 灯泡的接头短路

答案:(D)

七、研究方法类

例7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以下各个研究实例中,与其所用的研究方

法相同的是 ( )

(A)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B)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

(C) 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

(D) 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路

答案:(A)

八、估测类

1.解答时应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数据:家庭照明电压值220 V、每层楼高3 m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 g、成人身高约1.60~1.80 m、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 kg/m3、人的心跳约1秒70~80次、人体电阻约为几千~几百千欧、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 m/s、自行车一般行驶速度约5 m/s、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 g、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产生的压强约0.5 Pa等.

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速、声速、水的密度、比热容等.

例8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 cm

(C)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

(D) 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 mm

电路原理答案篇3

关键词: 数字抢答器 项目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如何从现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换到职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项目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下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项目组织已学知识和学习资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以数字电路中抢答器的制作为案例进行项目教学设计的分析。

一、项目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本项目教学通过实际生活中常用的数字抢答器电路的制作,让学生理解显示器、显示译码器、锁存器、编码器的原理与结构,学会使用仪器仪表判断元器件质量的方法,掌握设计和制作抢答器的方法,提高维修技能,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法、启发法、角色互换法等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体现了协作精神、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情感教育的内容。可见教师通过项目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的技能。

二、项目教学的设计

项目教学法将涉及某一实际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通过确定项目的任务、制定项目的计划、项目实施和检查评估四个环节的实施达到教学目的。

1.确定项目任务

确定项目任务是教学的关键。选取项目任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教学理论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操作。项目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连贯性,从而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将数字抢答器项目分为5个任务:

(1)掌握数码显示管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量数码显示管的质量,会使用数码显示管。

(2)掌握显示译码器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试显示译码器的逻辑功能,会使用显示译码器。

(3)掌握锁存器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试锁存器的逻辑功能,会使用锁存器。

(4)掌握编码器的结构、原理、功能,会测试编码器的逻辑功能,会使用编码器。

(5)会用数码显示管、显示译码器、锁存器和编码器组成能正常工作的抢答器电路,会画出电路装配图,能安装、维修、调试电路。

2.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项目教学的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规划整个教学项目的应用范围、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场地、教学组织等重要问题。项目教学的计划要按照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制定。例如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计划可分为5步:

(1)数码显示管引脚识别与检测。

(2)显示译码器引脚识别和功能测试。

(3)锁存器元件识别与检测。

(4)编码器元件识别与检测。

(5)将数码显示管、显示译码器、锁存器、编码器安装组成抢答器电路,检测电路功能。

3.项目教学的实施

教学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例如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可分为以下步骤:

(1)判断数码显示管的引脚,用万用表检测数码显示管的质量。

(2)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数码显示管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3)判断显示译码器的引脚。

(4)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显示译码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5)判断锁存器的引脚。

(6)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锁存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7)判断编码器的引脚。

(8)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对编码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

(9)画出数字抢答器实际电路图。

(10)画出数字抢答器装配图。

(11)实际安装数字抢答器电路。

(12)数字抢答器功能检测。

(13)数字抢答器调试。

(14)数字抢答器维修。

(15)写出数字抢答器设计制作报告。

4.项目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本项目教学既有对抢答器电路理论知识理解、实际电路安装效果的评价,又有对他操作过程、分析过程、测试过程、维修能力的评价,能更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绘制电路图、排版时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从而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启发他们创造性思维,检测元件、安装电路时老师现场评分,体现过程性评价。抢答器的效果、功能检测、解决故障的能力采用结果性评价。

以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的评价项目与标准为例,从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元器件识别

①能否阐述元件原理与结构。

②能否正确判断元件引脚。

③检测元件逻辑功能的方法正确与否。

④能否正确使用万用表和数字实验箱等测量仪器。

(2)电路的组装过程

①能否正确绘制逻辑电路图。

②能否正确绘制实际电路图。

③实际电路排版是否合理。

④能否正确安装电路。

⑤焊接技术。

⑥是否会检测调试抢答器电路的功能。

⑦显示结果是否正确。

⑧能否维修出现的电路故障。

(3)学生学习过程

可以从学习态度及表现,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性等几个方面来考核。

通过《数字抢答器》项目教学的设计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专业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项目教学,使之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松.数字逻辑电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电路原理答案篇4

关键词: 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矫正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物理变成了繁重的包袱。正确认识试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矫正,将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使学习物理变得轻松而有趣。本文就初中物理试题解答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问题一: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指的是对物理学中的知识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印象不深,对物理概念、定律等记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看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填空题就不知道填什么;对由某些概念派生出来的判断题识别不了对错;对概念性选择题拿不准答案。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在解题前要理清知识结构,认清知识体系,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举重运动员在比赛时,第一阶段把100㎏的杠铃很快地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稳稳地停留了3s,三名裁判都亮出了白灯,这次举重成功。关于运动员举重时对杠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有做功

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有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在做功

D.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没在做功

误解:认为只要用了力,就一定会做功。因此认为运动员在这两个阶段都做了功,选C。错误原因:没有理解功的概念。虽然用了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是“劳而无功”。正确答案B。

问题二:基础不实,联系不上。

是指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有些学生不能把题目中的实际事例、常见现象跟物理知识对号入座,解释不了常见的物理现象。要懂得物理基础知识是解答物理试题的“支撑点”,渗透在所有的物理题中,我们应该把物理知识学活学透学实。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中寻找出蕴含的物理知识内容。

例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主要原因是( )

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

C.植被破坏,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误解:认为“沙尘暴”是分子运动产生的,选B。错误原因: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理解不深,不能把“沙尘暴”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正确答案C。

问题三:理解不深,疏漏条件。

是指在分析物理试题时,对题意和试题中的物理知识理解不透,解题时漏掉了关键性的条件,具体体现在某些学生在分析时丢三落四,某些条件没用上或错用了条件而出现错解。因此,我们在解答物理题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学会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找齐涉及分析、判断、推理的所有条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例如:一位同学水平向前推停在平地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此时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

A.人推车的力与车对人的力

B.人推车的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

C.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

D.车的重力和车对地面的压力

误解:认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选A、D。错误原因:疏漏了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先决条件,正确思路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逐项分析找出答案。正确答案为B、C。

问题四:不求甚解,胡猜乱想。

面对条件较为复杂的试题和动态试题,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只凭主观想象来解答,叫做不求甚解,胡猜乱想。在解答复杂问题时,首先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复杂问题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再依据这个规律求出正确答案,在解动态试题点击时要仔细探讨物理量变化的方向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千万不要胡猜乱想。

例如: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 )

A.逐渐增大

B.不变

C.逐渐减小,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可能等于入射角

误解:认为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选C。错误原因:疏忽了入射角等于0°的特殊情况,是不求甚解的表现。正确思路: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随之减小。如果折射角减小到0°时,则折射光线跟水面垂直,此时折射光线方向跟入射光线完全一致,折射角也为0°,故答案为D。

问题五:思维紊乱、表达疏漏。

指的是在回答问题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对答题要点叙述不完整。具体体现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只答简单几个字,说理不够充分,叙述不够完整,因此,我们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要抓住问题的要害,组织表达的内容,安排好表达顺序,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点明显,避免叙述粗简、表达疏漏、条理不清的现象出现,达到准确答题、完整表述的境界。

例如:白炽灯泡的灯丝断了,搭上后为什么比原来更亮?

误解:灯丝搭上后,长度变短,所以更亮。错误原因: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没有从电功率变化上找原因。正确思路:灯丝搭上后,长度发生的变化就引起了电阻变化,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就引起了电功率变化。答案为:灯丝断了搭上后,灯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而灯丝两端电压不变,由P=U2/R可知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灯丝断了搭上后比原来更亮。

问题六:思维不畅,有碍创新。

指的是在分析、综合、判断时出现思维障碍,寻找不到创新的切入点,把握不准创新的方向。设计实验题和某些知识应用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根据试题的特征和要求搜寻大脑储存的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在原实验、原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力求思维顺畅、逻辑严密、设计合理、条理清楚明白。

例如:油工在油漆地板前,需要估计出所用油的质量。请说出一种估测方法并说明依据。

误解:找不到估测方法。错误原因:没有想到从油漆质量和油漆地板面积的关系入手。思路不畅,创新受阻。正确思路:因为油漆厚度几乎是均匀的,可先刷1m2的地板记下所用油漆的质量m0,再估测出地板的总面积S,算出需要的总质量m=Sm0即可。

问题七: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有些选择题,学生看了非常面熟,认为试题很简单没有做深入分析,看到某个答案有些相像,就立即填上,结果出现错误。有些基础试题,看来似曾相识,部分学生不认真读题、识图,提笔就答,结果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就是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

A. 一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B.一段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顺着磁感线运动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误解:认为切割磁感线就有感应电流。选B。错误原因:由于粗心,看到B项中有“切割”二字就选上了B项,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不清。正确思路:要得到感应电流,(1)电流必须闭合;(2)电路中的部分导体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故答案为D。

电路原理答案篇5

物理选择题以试题的灵活性、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已是标准化试题的主要形式.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选择题以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和辨析能力为主,通常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背景,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事实为基础,把基本概念和规律融于其中.试题的编制和设计都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来源于同学们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同学们不感到陌生,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试题鲜活、基础,趣味性强.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项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项联合考虑或从选项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二、中考典例剖析

1.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

例1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

D.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分析 ①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解答 A.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阳光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的,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如垂直进入传播方向不变;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在水面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应选D.

点评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2.筛选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

使用筛选法的前提是“答案唯一”,即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这种方法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选项入手,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项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项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项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

例2 如图1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4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 根据图示的4点与焦距的位置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其成像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具体应用,即可确定各选择项的正误.

解答 A.物体在F点时,此时的物体在焦点上,此时物体不成像.而人的眼睛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情况相似;B.物体在d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C.物体在a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种凸透镜成像制成的,而不是放大镜;D.物体在c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应选D.

点评 根据图示各点的位置,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根据选项逐一筛选,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3.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从各个选项入手,分别把各个选项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作为已知条件,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倒推出题中需成立的条件或满足的要求,从而在选项的答案中找出正确的选择.

例3 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

C.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得更快

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仍将落回原处(不计空气阻力)

考点 平衡力的辨别;惯性;摩擦力的种类.

分析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受摩擦力作用.(3)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4)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解答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若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本选项二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称之为静摩擦力.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若不受摩擦力,则物体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当物体发生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C.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得慢;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仍将落回原处.应选D.

点评 (1)掌握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掌握摩擦力与重力,理解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定义.

4.推理法

根据题给条件,利用相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然后再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选择.

例4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三个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 A的示数变小,V1的示数不变,V2的示数变小

B. A的示数变大,V1的示数变大,V2的示数变小

C. A的示数变小,V1的示数不变,V2的示数变大

D. A的示数变大,V1的示数变小,V2的示数变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阻的串联.

分析 由图2可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组成的是串联电路,电流表测量的是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V1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首先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其阻值的变化,再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从而利用公式I=U/R分析电流的变化,再利用公式U=IR判断出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最后再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判断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

解答 由图2可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V1的示数保持不变.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阻值变大,而灯泡的电阻不变.

电路中的总电阻R变大,

又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由公式I=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变小;

由公式UL=IRL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UL变小,

因此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滑=U

-UL变大,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应选C.

点评 ①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影响,以及串联电路中电阻和电压的特点,并结合欧姆定律来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②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再判断出电压表、电流表测的是哪段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结合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位置,分析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对整个电路的影响.

5.极端法

在物理题目中,当一个物理量或物理过程发生变化时,运用“极端法”对其变量作合理的延伸,把问题推向极端,往往会使题目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不变,电阻R1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30Ω,开关S闭合后,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左端滑到右端,电压表、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 ).

A.0~2.4V 0~0.12A

B.6~3.6V 0.2~0.12A

C.6~3.6V 0.12~0.3A

D.6~2.4V 0.3~0.12A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1和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并联在R1两端;当滑片滑到左端时滑动变阻器短路,则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大,电压表示数最大;当滑片滑到右端时,滑动变阻器全部接入,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电压最小,则可求得电流和电压的范围.

解答 当滑片滑到左端时,滑动变阻器短路,此时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示数为6V;

因电路中电阻最小,则由欧姆定律可得:I最大=U/R1=6V/20Ω=0.3A.

当滑片滑到右端时,滑动变阻器全部接入,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

最小电流I最小=U/(R1+R2)=6V/(20Ω+30Ω)=0.12A,

此时电压表示数最小,U最小=I最小R1

=0.12A×20Ω=2.4V;

电路原理答案篇6

1 利用本土素材,凸显海西特色

例1 (2010年第17题)如图1所示,“和谐号”动车经过杏林公铁两用大桥时,乘客觉得“隔壁”的公路桥飞快后退,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铁路桥为直线形,而公路桥呈“M”形起伏,形成高低落差,这样动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来的汽车造成眩光影响,这可以用光的______来解释。

答案 动车 直线传播

例2(2010年第19题)翔安隧道全长8.7km,是我国内地首条海底隧道,小亮乘公交车过隧道,全程只用了9min,则公交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km/h;隧道最深处在海底下70m,手机仍有信号,说明该处有传递信息的_______。

答案 58 电磁波

评析 例1、例2所涉及的厦门市区高架桥上的隔音屏及路面铺设的“海绵”沥青、动车组的开通、领跑全国的现代文明——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如图2),都是当年厦门市民高度关注的重点民生工程,是厦门交通建设的一项重要成就,例2通过计算,学生了解到从厦门本岛到翔安的车程由原来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几分钟,感受现代建设成就为人民带来的便利,要求学生把所学物理知识与身边熟悉的生活背景相结合,在解答的同时,还增长了知识。

例3 (2009年第32题)厦金航线在加强闽台交流、促进海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开通的厦金第二航道全程航行时间只需24min,航道长18km,仅为第一航道的一半,求:

(1)第二航道客船航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2)若第一航道快速航班航行的平均速度为50km/h,选择第二航道比第一航道全程可节省多少航行时间?

答案 45km/h 19.2min(或0.32h)解题过程略。

评析 试题所取素材的社会意义深刻,能紧扣“海西”建设这一时事热点和厦金航线本土热点,彰显时代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热点问题,试题通过具体数据计算厦金航线的速度航行时间等,更深刻感受海峡两岸一衣带水的特殊地缘关系。

例4(2008年第11题)厦门市文曾路有一个怪坡,洒在怪坡地面上的水看起来能向上流,如图3所示,某游客把小轿车熄火后停放在怪坡上,小轿车居然能自动向“坡顶”运动,对此现象的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A 小轿车由于惯性保持运动状态

B 小轿车受到强大的磁力作用向上运动

C 小轿车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斜向上的,而不是竖直向下

D 周围参照物造成视觉错误,其实小轿车正在下坡

答案 D

评析 学生经常见过或听过怪坡,但对其形成的原因没有深入思考,人云亦云,缺少独立判断,本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身边事物。

例5(2010年第9题)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图4)“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A 响度与音色

B 响度与音调

C 乐音与噪声

D 超声与次声

答案 A

例6(2010年第13题)5月29日,2010海峡两岸龙舟赛在集美龙舟池呜锣开战,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到达终点后,虽然停止划水,但由于_______,龙舟会继续前进一段路程(图5)

答案 相互 惯性

例7(2010年第24题)2010年3月27日晚,厦门市共有1.1万户(含居民及商铺)首次参加“地球熄灯1小时”活动,平均每户用电功率减小2000W,则全市共省电______kW·h,相当于______kg热值为3.6×107J/kg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答案 2.2×104 2.2×103

例8(2009年第13题)如图6是环岛路沙滩上的沙地车,它的轮胎又宽又大,这是为了减小车辆对地面的_____,轮胎表面的花纹是为了_____摩擦力。

答案 压力 增大

评析 例5~例8涉及厦门园博苑、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群雕、沙滩上的沙地车,借助沙地车的轮胎构造,同时考查压强和摩擦力两个知识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生活处处都有物理的道理,

2 强调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生活化和实践性

2.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例9(2010年第16题)图7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温哥华冬奥会比赛中的一个场景,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用力“刷冰”,使表面的冰______成薄薄的一层水以减小阻力(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是通过_____的途径增加了冰的内能。

答案 熔化 做功

例10(2010年第12题)酒精测试仪可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图8是它的原理图,图中酒精气体传感器电阻的倒数与酒精气体的浓度成正比。如果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那么

A 传感器的电阻越大

B 通过传感器的电流越小

C 传感器两端的电压越大

D 电压表的示数越大

答案 D

评析 奥运、世博会等素材都是当年的社会热点,例10更是紧密结合当前大力查处酒后驾驶这个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试题中酒精测试仪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情景,但原理主要是电路知识,学生又是熟悉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试题,提炼信息并运用所学电路知识解决问题。

例11 (2010年第25题)上海世博园采用了一种不用电,而是用水来调节温度的江水源空调,江水源空调系统用水泵抽取黄埔江的水,利用江水与世博园室内空气的温差实现制冷制热,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1)用江水来调节温度主要是利用了水的哪一种特性?

(2)从热传递的角度解释江水源空调为什么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答案 (1)用江水来调节温度主要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2)冬天时江水的温度高于世博园室内空气的温度,江水把热量传递给空气,使气温升高;夏天时江水的温度低于世博园室内空气的温度,空气把热量传递给江水,使气温降低。

例12(2010年第33题)为节能减排,建筑上普遍采用空心砖替代1

实心砖,如图9所示,质量3.6kg的某空心砖,规格为20cm×15cm×10cm,砖的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60%,求:

(1)该砖块材料的密度;

(2)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多少千克?

(3)一块同规格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以相同方式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最多相差多少帕?

答案 2×103kg/m3 2.4kg 1.6×103Pa解题过程略

评析 倡导环保、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命题者很好的利用相关素材命制试题,可谓知识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物理生活化和生活物理化,真正落实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2展现高新科技的魅力

例13(2010年第21题)图10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_____透镜,若要拍摄镜头前1m处的人脸,它的焦距应小于______cm。

答案 凸 50

例14(2010年第32题)图11是一种太阳能LED路灯的电路图,光控开关S白天与触点a接触,太阳能电池板为蓄电池充电;晚上与触点b接触,给路灯供电,平均每晚路灯工作10h,太阳光照射5h能使规格是“24V 30W”的路灯正常工作3个晚上,求:

(1)路灯的电阻;

(2)路灯正常工作时每晚消耗的电能:

(3)若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8%,求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的功率。

答案 19.2Ω 0.3kW·h 1kW

评析 人脸识别门禁、LED等最新科技成果,LED光源是节能、环保、安全科技含量高的材料,题干中包含的高科技信息,在高科技背后隐含着简单的物理知识,这样的题目不是学生背背物理概念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很好的题目,这种导向能真正让学生学活物理。

2.3身边处处有物理

例15(2010年第4题)如图12所示,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形成白色雾气,这就是飞机“拉烟”现象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 蒸发

B 熔化

C 液化

D 凝固

答案 C

评析 本题目来源于2010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飘渺的雾、晶莹的露、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冬天讲话时口中呼出的“白烟”等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例16(2009年第15题)2009年3月,台湾南投县一间道场发生火灾,勘查发现祸源竟是“水晶球”,原来道场为趋吉避凶,在门口摆放了一个水晶球,如图13所示,水晶球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使水晶球下方的塑料地毯______能增加,引起火灾。

答案 会聚 内

评析 试题中所描述的物理情景源自台海网,真实可信,素材源于生活实际,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考查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这一基础知识,也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阅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安全意识,也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例17(2010年第14题)图14是一款型号为22的家用高压锅,这里的“22”是指锅身的直径是22________(填单位);高压锅密封性良好,用它煮食物时水蒸气不易外泄,从而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_________。

答案 cm 沸点

例18(2010年第18题)如图15所示,手压电筒都有一按柄,通过塑料齿轮带动铜丝线圈内磁性飞轮高速旋转,实现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因此它是利用____原理,把__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 电磁感应 机械

评析 考生耳熟能详的周边生活场景:高压锅等厨房中的物理知识、生活中常用的利用电磁感应的手压电筒,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审题感觉非常亲切、有趣、有用,是非常好的试题。

2.4注重学科渗透

不仅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还要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

例19(2008年第17题)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唐诗《山亭夏日》,请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物理知识:

答案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扩散)

例20(2009年第1题)“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诗人认为“桥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桥

B 水

C 河岸

D 地球

答案 B

评析 以古诗为情景,揭示相应的物理知识是常见的一种题型,以生活为背景,物理情景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只要学生在生活中稍加留心,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例19难得之处在于这是一首完整的唐诗,每句都含有一个相应的物理知识,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生活处处皆物理的道理,情景创设富有艺术性,给人美的享受,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要明确研究对象、表示物理运动的动词、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例21 (2009年第6题)地球各大洲都是漂浮在地底的稠密物质之上的,这些大洲板块所受浮力F与其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

A F>G

B F

C F=G

D 无法确定

答案 C

评析 把物理学的浮沉条件与地理学的大洲板块状态相结合,考查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例22 (2009年第9题)图16为一高山的等高线图,某登山运动员从A点到达B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员的体重增加

B 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增加

C 运动员受到的大气压增大

D 运动员经过的路程是1000m

答案 B

电路原理答案篇7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

一、概述

电力工程企业安全负责人,是电力监管部门要求企业组织机构中的设置岗位,该岗位的职能是,协助企业总经理执行业务活动的安全管理,审定施工方案,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指导,与工程相关方进行技术会商等。安全负责人的职能完全依据电力企业安全工作规范。安全负责人与工程部经理的关系是,审定工程部提出的施工方案,接收工程部经理对施工过程的安全措施汇报,监督巡查施工过程,关注督导关键施工环节的安全措施,批准施工方案的修改,参与设计方案的修改。安全负责人向下的垂直管理对象是工程部的各个工程队的安全监督员。

企业安全负责人要求有完备的专业知识,来保证对所有安全问题的认识。尤其是承装承修承试的全面资质的企业,安全负责人必须在以上的几个方面都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和分别

3~5年的实践经验。安全负责人应该熟练掌握电力安全规范,像律师掌握法律一样的熟练掌握安全规范。

二、问话设计的依据和参考

(一)问话设计依据的规范化引文。(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2) 10kv--35kv架空线路施工验收规范;(3) 10kv施工组织设计;(4) 35kv高压电气试验设备的配置;(5) 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安装与检修规程;(6) GB50217--2007电力电缆敷设规范;

(二)电监机关的考核提纲。(1) 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身份证、于某年某月毕业于何专业。(2) 从业经历于某年某月进入该公司,之前的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单位1的相关信息(时间、部门及职务)及工作单位2的相关信息;(3)技术技能评价,职称或执业证书的类别、等级及专业, 核对原件,如果是外省人事部门颁发,请在其他注明:原件已核对 原件未提供 其他; (4)技术及安全管理制度问话,安全管理部门:有,专职机构 ;无 其他;(5)安全管理制度:有无,有无实施到位:有 无;(6)安全培训方案:有无,近期培训记录:有 无;(7)安全监察人员,人员数量多少,其中专职人员数量多少;(8)技术档案管理:健全 不健全其他 ;(9)主持或参与过的主要工程项目变电站工程架空线路工程电缆线路工程是否具(10)是否有电力设施(管理)工作经历?

三、问题的设置和预期的答案

(1)简单作一下自我介绍;期望的答案:(能体现该员工的严谨,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2)如何开展技术管理?预期的答案是:第一、做好台帐管理,对每个工程项目做好技术归档管理;第二、收集好相关执行的标准和规范;第三、制定相关作业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和验收程序,特别是隐蔽工程的验收;第四、做好员工的技术和安全技能培训工作。(3) 作为公司技术负责人如何管理?期望的答案:第一,建立或及时修编公司相关技术管理制度,做到技术管理有章可循;第二,建立相关技术档案及记录,做到技术工作有据可查,有数据可进行对比;第三,做好各级人员特别是新员工的技术培训,做到施工人员掌握相关施工的工艺工要求及标准;第四,经常深入工地了解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第五,强化技术考评,树立工程质量百年大计的方针,发生质量问题除按设计进行返工外,还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考核。(4)日常你的工作重点是哪些?期望的答案:第一,配合公司相关人员完成工程投标的项目设计组织方案编制;第二,审核重大施工方案,对问题部分组织人员重新修改;第三,深入工地,不定期抽查施工质量,对重点工程应投入大量精力;第四,检查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及记录,对重点隐蔽工序更应如此;第五,审批工程项目竣工报告。(5)介绍一下原来单位负责过的工程情况?期望的答案:(符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6)展示样板工程的施工方案现场提问。(7)10KV电力安装要求及注意事项。

四、结论和注意事项

(1) 安全负责人是电力企业施工安全的保障,一定要在资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严格筛选;(2)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文的文化设计可以用作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每个问题的回答 加权不同的分值,总的分值可以对应聘的人员进行一个初步筛选;(3) 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或者专门的人力资源公司,本文的问话设计可以设置在互联网上,应聘者在网上填写,网页自动给出回答问题的加权得分,并可以完成分值的统计和应聘人员排序;(4) 安全负责人在入职以后的管理,需要依据电力监管部门对安全负责人的要求,以及要求的变更;

电路原理答案篇8

关键词:交变电流;有效值;理想变压器;二极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38-3

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物理第21题一直以来都是各中学物理专业杂志讨论的热点,但是有些杂志上的讨论有明显错误,而一些讨论运用到了大学物理知识[1]。笔者在此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分析方法展示出来,和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1 高考原题

题目 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物理第21题,原题如下:

如图1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通过一理想电流表 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R的负载电阻串联后接到副线圈的两端。假设该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用交流电压表测得a、b端和c、d端的电压分别为Uab和Ucd,则( )

A.Uab:Ucd=n1:n2

B.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负载电阻的阻值越小,cd间的电压Ucd越大

D.将二极管短路,电流表的读数加倍

[答案]BD

2 教辅类文献中的两种解答

解法1 交流电压表测的是电压的有效值,二极管单向导电,所以 > ,选项A错误;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输出功率变小,输入功率也变小,电流表的读数变小,选项B正确;负载电阻的大小与cd间的电压Ucd无关,选项C错误;若二极管短路,副线圈电流的有效值变为原来的2倍,所以电流表读数也要加倍,选项D正确[2]。

解法2 若变压器原线圈电压为Uab,则副线圈电压为U2= Uab。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使得U = U2,故 = ,选项A错误;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则变压器副线圈电流减小,原线圈电流也减小,即电流表的读数变小,选项B正确;cd间的电压由变压器的原线圈电压决定,与负载电阻无关,选项C错误;将二极管短路时,U =U2,副线圈电流会加倍,所以原线圈电流也加倍,故选项D正确。[3]

3 两种解答的矛盾

解法一在分析A选项时给出了一个关系式 > ,但对该关系式的来龙去脉并无说明。笔者根据文献中的解析推测作者应该是这样思考的,U 为变压器原线圈的输入电压,U 为变压器副线圈的输出电压, 为R两端的电压,因为 = ,则自然有 > 。显然,该作者认为R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副线圈输出电压的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暂且承认它是对的,那么D选项中,当二极管短路时,R两端电压的有效值等于副线圈的输出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欧姆定律通过R的电流也变为原来的2倍,副线圈中消耗的功率P2=UcdI2应变为原来的4倍。因为是理想变压器,所以原线圈输入功率,P1=P2,而P1=UabI1,Uab不变,因此电流表读数I1应变为原来的4倍, D选项错误,和正确答案矛盾!

解法二中分析A选项的关系式一目了然,比解法一清楚。但是,解法二的作者在分析中也认为二极管工作时R两端电压有效值为副线圈输出电压的 。在分析D选项时也出现与解法一相同的矛盾!

所以,认为二极管工作时,R两端电压有效值为副线圈输出电压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 笔者的解析

设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为U ,副线圈输出电压为U2,则 = 。设R两端电压有效值为U ,则二极管工作时,根据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定义有, ・ +0= ・T,解得U = U = ,即 > ,A选项错误。原线圈输入功率等于副线圈输出功率,即UabI1= ,由此式知R增大,电流表读数I1减小,B选项正确。由U = 可知,U 与R无关,C选项错误。二极管短路时,U =U ,R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 倍,由UabI1= 知,电流表读数I1加倍,D选项正确。

5 对教学的启示

教辅类文献出现错解的原因,应该是作者仅凭直觉推断,由于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副线圈中每个周期中只有半个周期能通电,所以就武断地得出结论:二极管工作时R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副线圈输出电压的 。作者没有注意到交变电流有效值定义中的“三同”(相同电阻、相同时间、相同电热)。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理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概念。由于国家命题中心只公布了选择题的答案而没有公布解析过程,其对于D选项的分析,可能是根据命题组公布的正确答案“臆断”出来的。

从笔者的解析过程,大家可以发现,本题运用高中物理知识即可求解,并不需要用到大学物理知识,该高考题对于高中学生没有“超纲”。其实,在高中物理习题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下面举一例说明。

[高中习题]如图2(甲)所示,为电热毯的电路图,电热丝接在u=311sin100πt V的电源上,电热毯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装置P使输入电压变为图2(乙)所示的波形,从而进入保温状态,若电热丝电阻保持不变,此时交流电压表的读数是( )

A.110 V B.156 V

C.220 V D.311 V

解析 测的是交流电压的有效值,设其读数为U,根据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定义有 ・T=

・ +0,解得U=155.5≈156 V,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习题中装置P的作用,和高考题中二极管的作用异曲同工。高考题求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思路和习题的思路实质是一样的,并没有超出高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其实,二极管的作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已有介绍,该高考题的题干也再次做了说明“假设该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该题“难”在考生要能依据题目的情境列出求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方程!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准确理解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在弄清楚二极管功效的基础上,只要考生清楚交变电流有效值是怎么定义的,该题就不难求解。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重要启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只有真正理解了概念的含义,在问题呈现情境发生变化时,学生才可能灵活地运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赵坚,马亚鹏.交变电流的平均功率和有效值[J].物理教学,2015(4):9―12.

电路原理答案篇9

【关键词】隐含条件;物理学;解题能力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sed how to excavate the physics problem implicit in the conditions and types of mining the implied conditions ways and methods.And the physics test formats are classified, illustrated and analysised.In order to solve physics problems smoothly, the students must have a solid knowledge of physics and related subjec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Therefore,we should focus on how to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finding methods to solving problems for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physics teaching .

【Key words】Implied condition ; Physics;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学习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为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采用合适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文章就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解题能力作一例析。

1. 挖掘隐含常数 在物理题中,常见的一些基本常数,如15摄氏度时空气中声速、真空中的光速、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中电压、水的密度和比热容、标准大气压、g=9.8牛/千克等都是物理学习中必须记忆的内容,但题目中不会给出这些条件,要求解题者凭自己的记忆直接加以运用。

例1一个圆柱形容器装满后可以装下1kg的水,该容器最多可以装多少酒精(ρ酒=0.8×103kg/m3)

解析:题目中隐含水的密度这个常量ρ水=1.0×103kg/m3

答案:0.8kg

2. 挖掘恒量条件 题目中某些物理量对于特定的对象来说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条件。如:电源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物质的密度和比热容、燃料的热值、机器的功率等。解题时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恒量关系,才能顺利解题。

有些题目几乎没有条件,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条件其实全部隐含于物理常识中,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发散性思维,努力挖掘相关知识,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常识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不足。

例2将某导体接入2节干电池串联的电路中时,通过的电流为0.5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Ω。要使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变为1A,应在该导体两端加________V电压。当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该导体所消耗的电阻为________Ω。

解析:题中“两节干电池串联”为关键词。隐含着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这个常数条件。同时该题目中还有衡量条件不变的问题,即电阻不随这电压变化而变化。

答案:6Ω,6V,6Ω

3. 挖掘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隐含条件 这类试题一般涉及对物理学研究有贡献的科学家、科研成果和历史进程等,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远大理想。

例3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制造发电机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现象,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A.爱因斯坦 B.帕斯卡

C.奥斯特 D.法拉第

解析: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很快就能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D。

4. 挖掘估测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几乎没有条件,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条件其实全部隐含于物理常识中,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发散性思维,努力挖掘相关知识,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常识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不足。

例4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

A.10Pa B.100Pa

C.1000Pa D.10000Pa

解析:方法一:运用P=G/S此题隐含条件有两个,一是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二是中学生双脚底面积约为5dm2,而这两个条件都非常隐蔽,属于物理学常识,只要明确了这两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方法二:运用P=ρgh,隐含人体密度与水相似条件。

答案D

5. 从物理概念、物理原理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些物理学问题、现象、判断等条件隐含于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中,或是命题时有意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要求学生对概念掌握准确,理解要透彻。

例5 晴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图1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

图1 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

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

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

解析:本题中隐含了比热容的概念。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热量后温度变化越小。

土地的比热容大,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热空气因密度小而向上升,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答案:A

6. 挖掘限制隐含 不少习题本身提供了完备的条件,解题过程似乎也颇为顺利。然而隐含在题外的限制条件对正确结果有着根本的制约。

例6 一个功率为7千瓦的抽水机,从15m深的井中抽水,每小时的抽水量为:

A、171.4kg B、1.71×105kg C、1.68×106kg D、0kg

例7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0克20℃的水吸收了4.2×104J的热量,温度升高了多少?

解析:在例6中隐含“利用大气压抽水,最多能把水抽到10.3米高”的限制条件,正确答案为D;

在例7中隐含“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的限制条件,正确答案为80℃。

7. 挖掘数学关系之中隐含条件 正确的示意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发思路,而且还能通过数学关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光学中有较多的应用,而且在其它物理问题中也经常应用。

例8 有一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F,压强是P,如下图2所示。若切去阴影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是原来的_______倍,压强是原来的_______倍。

图2 解析:该题的条件隐含在数学关系之中,解题的关键要建立物理模型的空间想象力。切去部分的正方体边长为a2,体积为v8 。切去阴影部分后,其质量为78 m,底部受力面积为34 S,剩余部分压强为P'=m/S=76 P,压力为F'=Ps=78 F。

答案:7/8;7/6

8. 从图形、图表与曲线关系中寻找隐含条件 图示是贮存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比较便捷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高度浓缩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使之更加形象、直观。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图表曲线中隐含了相当多的没有叙述和未提及的条件,解题时结合题设条件分析图形,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才能正确作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9 在如图所示的各图中,关于磁场的描述和小磁针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这是一道集概念、实验和理论于一体的图形选择题,要求学生明确磁场的概念、磁场方向及磁场方向的规定等情况,这样才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

9. 从实验的器材、操作过程或结果中寻找隐含条件 在理论试题中,也有相当多的题干条件看似不足,其实隐含在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之中,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挖掘这些隐含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10 如图3所示电路,图中1、2、3表示电流表或电压表,请填上各表电路符号.并标出正、负接线柱的位置。

图3 解析:判断电表的类型,需了解器材的使用规则。电流表要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要并联接入电路。判断时,可假设将改表处断开,凡对电路结构有影响的是电流表,没有影响的是电压表。答案如上图。

10. 选择合适的方法 确定解题思路,根据题型特点,充分理解题意。采用合适方法,能很好地提高解题能力,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法、转换法、数据归纳法等。

例11 下表列出由实验测定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认真阅读,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请填出任意三条:

水4.2×103 冰 2.1×103 铝 0.88×103 钢铁 0.46×103

酒精 2.4×103 蓖麻油1.8×103 干泥土0.8×103 水银0.14×103

煤油2.1×103 砂石0.92×103 铜0.39×103 铅0.13×10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给表找规律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即可找一般规律如某种变大或变小的趋势,共性等,也可找特殊规律。此表中12种物质除煤油和冰比热相同外,其他不同。说明不同物质得比热一般不同,这是共性。但冰和煤油不同物质比热相同这是特殊性质。水、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且可将物质分为金属、非金属进行比较。还可找比热容最大的、最小的。

例12 用实验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供选择的导体规格如下表:

材料 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镍铬合金 ① 1 0.5

② 1.5 0.5

锰铜 ③ 1 0.5

④ 1.5 1

①要比较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比较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

③要比较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中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三个物理量有关,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要验证猜想一,就要取不同的长度,相同材料和横截面积的导线,所以应选序号1、2,同理可选出另两个猜想的序号。

答案:(1)1、2;(2)3、4;(3)1、3

参考文献

电路原理答案篇10

一、用“隔离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隔离法就是指对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某些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变整体为部分,变复杂为简单,化难为易.

隔离法的适用情况有:

求解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如连结体中的某个物体);

求解物体运动过程中量的变化问题;

求解某段运动中物体的运动规律;

适用于单个等效电路对应性解题.

1.将物体从整个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M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右边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若每个钩码的重为G,此时物体M恰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M的左边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使物体M在水平桌面上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的大小为(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

A.3G B.2G C.G D.4G

错解 有些同学这样来解:将物体M、钩码看成整体来研究,当用向左的力匀速拉动物体时,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并且不注意方向反向,认为拉力的大小为2G,答案是B,这是错误的.

正解 将物体M、钩码看成整体来研究,根本得不出答案.所以我们在解决这类题目的时候,必须使用“隔离法”,仅对物体M进行研究.以M为研究对象,第一次M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M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如图2所示,此时有F=f=2G.

第二次M向左匀速直线运动,此时要注意物体M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向右了,大小不变,如图3所示,此时有F′=f+F=2G+2G=4G.故本题的答案为D.

2.对过程进行适时的分段隔离分析

例2 如图4所示,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杆下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与直杆垂直的力F使直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动到水平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直杆( ).

A.始终是省力杠杆

B.始终是费力杠杆

C.先是省力的,后是费力的

D.先是费力的,后是省力的

错解 同学们在解决此类题目的时候,关键是想不到动态过程中的OB位置,更加想不到分段进行研究,从而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只简单地认为竖直方向到水平方向动力臂没有改变,阻力没有改变,阻力臂变大,从而动力F就变大,答案是B.

正解 在用力F提升重物的过程中,F是动力,物体的重力作为阻力.如图5所示,随着杠杆位置的变化,动力始终与杠杆垂直,故动力臂始终等于杠杆长度的一半,保持不变.而阻力臂的大小却随着杠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可分为两个过程:

(1)杠杆从OA到OB,∠AOB=30°,阻力臂由O逐渐变大,直至等于动力臂,此时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

(2)杠杆从OB到OC,阻力臂继续增大,由等于动力臂逐渐增大到动力臂的两倍,此时杠杆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直杆先是省力的,后是费力的.故本题的答案为C.

例3 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求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错解 解本题最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就是v=■,主要原因是:(1)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不够到位;(2)对隔离法分析、解答问题比较生疏.

正解 前一半路程运动的时间t1=■.

后一半路程运动的时间t2=■,

物体通过全程的时间t=t1+t2,

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平=■=■=■.

说明 物体运动的全过程是由两个不同形态的分过程组成的.当我们研究整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困难时(v平=■,物体在全过程中运动的时间未知),应及时调整策略,从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入手,分别对各部分进行研究,再作积累.

例4 如图6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6V且保持不变,R1=20Ω,R2=40Ω.问:

(1)当开关S2闭合,S1、S3断开时,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各为多少?

(2)当开关S1、S3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各为多少?

错解 同学们在解决此类题目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画出等效电路,从而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分析电路,所以得不出最终结果.

正解 (1)当开关S2闭合,S1、S3断开时,电路可简化为图7所示,此时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电压表测的是R1两端的电压.

电路的总电阻为

R总=R1+R2=20Ω+40Ω=60Ω,

电流表的示数为I=■=■=0.1A,

电压表的示数为

U1=IR1=0.1A×20Ω=2V.

(2)当开关S1、S3闭合,S2断开时,电路可简化为图8所示,此时R1、R2并联,电流表测流过R1的电流,电压表测得是R1两端的电压或R2两端的电压或电源两端的电压.

电流表的示数为

I1=■=■=■=0.3A,

电压表的示数为6V,等于电源电压.

说明 本题虽只有一个电路,但通过开关的通断,却可以变为两种不同的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我们研究此类题目时,必须把它们分别对待,逐个求解.同时还要注意欧姆定律的使用原则,即对应性原则.当我们研究整体发生困难时应及时调整方法,从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入手,对发生的过程、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分别对待,一一求解.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有:

(1)明确研究对象、过程或状态.这是隔离法解题的关键.选择隔离对象的原则:一是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应尽可能地减少.

(2)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所研究的某段过程、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3)对被隔离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

(4)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进行求解.

二、用“整体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所谓整体法就是指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整体法的适用情况有:

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的细节时;

当只涉及研究运动的全过程而不涉及某段运动时;

当运用适用于系统的物理规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

当可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可以进行整体优化.

1.把分析对象看成一个整体

例5 如图9所示,木块A、B、C和桌面的接触面都是粗糙的.现在用水平向右的力F去拉木块B,A、B、C均静止,问题:C对B、桌面对C的摩擦力如何?

错解 同学们在解决此类题目时几乎没有“整体法”的概念,他们还是一味地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地进行研究,要么有时非常棘手,要么有时根本就得不出答案,所以需要平时不断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正解 为了研究C对B的摩擦力,我们可以把AB看成一个整体,对这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如果A、B这个整体只受外力F的作用,那么A、B这个整体决不能保持静止,所以,A、B整体将受一个C给的水平向左的大小等于F的摩擦力.要研究桌面对C的摩擦力,可以把A、B、C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对这个整体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上受一个外力F,而这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只有桌面对这个整体提供一个与F等大反向的摩擦力才可能使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而与桌面直接接触的是C,所以,C受一个桌面给的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

答案 C对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大小等于F的摩擦力;桌面对C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

说明 单个对象分析时如果得不出答案,应该立即建立“整体法”的概念,从整体出发进行分析,往往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把物体运动趋势看成一个整体

例6 掉在水平地面上的弹性小球会跳起,而且弹跳的高度会越来越低.如图10所示是小球弹跳的频闪照片,小球在A、B位置的高度一样.那么小球的机械能将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动能将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错解 本题同学们在解题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认为机械能的大小始终保持不变,高度相同,势能相同,所以动能相同,速度就相同,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

正解 通过图像的整体趋势我们容易确定A在前,B在后.因为小球每弹一次,其机械能就会有所降低,所以,B位置的机械能就较小.对这个小球而言,机械能可分为动能与势能.这两点高度一样,所以其势能相同,故在B点的动能较小.故本题的答案为减小、变小.本题把物体运动趋势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是关键点.整体趋势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整体趋势把握不透,势必影响下面问题的研究.

3.根据图表及图像进行整体分析

例7 阅读短文“汽车防冻液”,回答问题.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12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错解 同学们在分析变化情况时,往往只看所有数据的一半,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对于混合液的选取,同学们往往只关注-15℃,而没有注意条件“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得出的答案是A.解决第3题、第4题,如果对图像、对材料没有整体的把握,往往得不出答案,比如: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怎么变化,学生必须找出条件“不易挥发的防冻液”才行.

正解 (1)由文中信息可知,混合液的凝固点取决于其中防冻液的百分含量,含量在60%以内,凝固点随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含量在60%以上,凝固点随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由此结论看,本题选D.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

-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3)由表中第一、第三行数据,在坐标中逐一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曲线相连接,形成混合液的“沸点―防冻液含量”曲线,如图所示.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19~121℃.

(4)由短文可知,防冻液不易挥发,由此可以知道,混合液长期使用后,随着其中水的大量汽化,会使其中的防冻液含量增加,由表中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对应关系,或者(4)中的图像可以判知,混合液的沸点与原来相比会升高.

答案 (1)D (2)B (3)描点作图 120(数值在119~121以内均正确) (4)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有:

(1)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2)画出系统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3)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进行求解.

三、综合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求解物理问题

隔离法和整体法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两种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常常需交互运用,发挥各自特点,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题简捷、明了、迅速.

例8 如图14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有一拉力F为10N作用在物体A上,恰好使物体A和物体B一起沿水平面向右匀速运动,请分析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以及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错解 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误认为物体A随B一起运动,A相对于B就是静止的,所以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在研究物体B的时候,学生很难想到用“整体法”来进行研究,得出的答案是五花八门.

正解 (1)运用“隔离法”隔离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5所示:

竖直方向:支持力F支与GA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水平方向:A向右匀速运动,说明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为10N,必定受到物体B给它的一个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所以,物体A受到物体B给它的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大小为10N.

(2)把物体A和物体B看成整体,运用“整体法”研究,如图16所示:

竖直方向:支持力F支与GA+GB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水平方向:物体A和物体B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说明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为10N时,必定受到地面给它们的一个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所以,物体B受到一个地面给它的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0N.

例9 如图17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4N,底面积100cm2,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着重为10N的物块,现将物块浸没水中,容器内水面由16cm上升到20cm(g=10N/kg).求物块浸没水中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错解 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主要问题在于压力的确定,误认为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加容器和水的重力,为16N+10N

+4N=30N,导致解题结果错误.

正解 (1)运用“隔离法”隔离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8所示:

因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三力平衡,可知F拉+F浮=G物,

F拉=G物-F浮=10N-400×10-6m3×1.0×103kg/m3×10N/kg=6N.

(2)运用“整体法”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9所示:

F拉+F支=F,

F支=G-F拉=G物+G水+G器-F拉

=10N+16N+4N-6N=24N.

同时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

F压=F支=24N,所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