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十篇

时间:2023-04-02 18:42:08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1

1、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2、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3、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4、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

5、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6、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7、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2

关键词: 庄子;抽象名词;认知文化机制

从语言的词汇角度看,《庄子》抽象名词体现出庄子特有的哲学思想,是对前代词汇的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使词汇不断得到运用推广。独具特色的抽象名词在后世典籍中频频现身繁衍,作为道家典籍的特色词汇至今流传不息,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以语义为主,语法为辅的方法把《庄子》中的抽象名词单独列出进行分析。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这些抽象事物不作为实在的事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主要是一种认识的产物。

1.《庄子》抽象名词数据分析

根据《庄子》名词所显示的类聚群分关系,参考《尔雅》、《释名》与现代意义类聚类词典《古辞辨》等著作,可将《庄子》名词中抽象名词划分为九类。

1.1本原规律类,共有名词123个。

例如:大方、本根、妙道、太初、玄天、大命、圣道、道、常、本原、大清、 阴阳、大道等。

1.2思想精神类,共有名词65个。

例如:精神、性情、性(天赋)、事心、天光(自然流露的智慧之光)、血气(精力)、天机(自然赋予的领悟能力)、性命(天赋的秉性)、贼心(邪恶的思想)等。

1.3情感心理类,共有名词110个。

例如:忧患(忧虑)、性(习性)、佚乐、意(心意)、喜好、天性、深情、大情、成心、常性、、哀、大惑、人情、乐、喜好、情性、情1(本性)、情2(感情)等。

1.4鬼神类,共有名词14个。

例如:鬼神、鬼、皇(神)、上神、仙、魂、鬼事、魂魄、帝1(一方神)、帝2(最高神)、西王母等。

1.5福祸类,共有名词21个。

例如:大灾、福、害、患、祸、吉、吉祥、孽、天幸、喜、至害、大难、善、 灾、难、咎(祸)等。

1.6伦理道德类,共有名词49个。

例如:大德、大义、大信、礼义、下德、天德、玄德、至仁、至礼、至信、仁义、道德、节(节操)、全德、仁1(仁爱)、三德、上德、至德、中德、忠、特操、高义、高节、辱、礼、丑(羞耻)等。

1.7赏罚利益类,共有名词38个。

例如:功利、功名、利害、益、恩、声名、刑1(惩罚)、利1(利益好处)、利2(利润)、名分、赏、权势、功(功劳)、跬誉等。

1.8事件事业类,共有名词41个。

例如:官事、国事、事业、人事、情事、机事、事、业、公、至治(最好的治理)、时势等。

1.9 其他,共有名词90个。

例如:大略、大全、时势、技、艺、公是、名实、宾(派生物)、病2(缺点)、 精2(精华)、天时、兆、质4(对象)等。

抽象名词共551个,占普通名词总数的23.14%,其中本原规律类居多,情感心理类次之。“精神”“心斋”等抽象名词首次出现,抽象名词中的本原规律类实属《庄子》专有的特色。

2.《庄子》抽象名词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

2.1庄子的哲学认知方式

《老子》本原规律类抽象名词有28例,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道”,56次,其次是“德”28次,其他词的使用频率平均在3次。其中表示境界的有四达、无极、大白、大成、上德、太上、玄德、和2(境界)。《庄子》本原规律类抽象名词有123例,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道”,174次,其次是“天”,134次,然后是“天地”93,“德”63,“命”27,“理”23,“阴阳”20,“本”14,“道”13,其他词的使用频率平均5次。表示境界的有大宁、大均、大定、大达、大备、大至、和理、妙道、平陆、圣道、中道、至道、大妙、大同异、混芒、参寥、疑始、小同、无竟、至极、旦宅、同帝、无穷、芴漠、虚静、纯白、空虚、至一、太冲、两行、玄冥、大阴、和、至重、至尊、太虚、四达、无名、无响、天[。数量上是《老子》的几倍。

“天地”、“天”、“本”、“道”、“德”的使用次数,明显的增多,可以说是剧增。一方面与篇幅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老庄之间某种血脉关系,庄子对老子哲学概念、哲学范畴是继承和发展的。老子和庄子都谈“道”,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的观念,并加以发展,认为世界是无目的性、非人格化的“道”所产生的,不同在于,老子对“道”进行了客观的实体性的描述,通过各种“言不尽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道”的实体含义。庄子不同,很少描述“道”是什么,更多的是讲境界,所以有心斋坐忘的修行途径。即使是描述“道”,也只讲其性,不论其实。《大宗师》中讲“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是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太极”作为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首次出现。庄子重视的是认识“道”的性质之后,人的心灵状态,关注“道”和人的关系。在他看来,“道”不是玄虚的,不是高深的挂空概念,通过心灵的修行,“道”可以内化为心灵的境界,天人合一。庄子把生命看成“气”的凝结,死亡是“气”的消散,将人放在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心胸豁达,视野广阔。单纯表示气的抽象名词有:气、气母、气机、太和、太极、太一、天和、大一、一气、委和、六气、脘椤⒋科、邪气、地气,是《老子》所不具备的。 “心斋”“坐忘”都是心灵修行的方式,是一种内省的工夫,庄子的“道”乃是一种宇宙精神、心灵境界。追求博大的心境,开放的心灵,精神上的自在逍遥,关注体道之后所产生的境界。

老庄对比,会发现有的词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无名”,《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名”指“名称、概念”。“无名”指“道”。《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成玄英疏:“履道而为于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无名”成为一种境界。

《庄子》作为哲学著作在《老子》的基础上更为细密精专,理论的建构逐渐完善和丰富。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一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道”所具备的境界层次,庄子所关注的重心在于身在尘世,心之所向和所达。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庄子》的阐述方式

《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它的“三言”笔法,即寓言、重言、卮言赋予了《庄子》“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

关于寓言的解释,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所说较有代表性:“寓言者,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言之。”庄子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不直接把他的思想理论陈述出来,而是借助一大批虚构人物如支离疏、王骀、哀骀它、叔山无趾、伯昏无人、m缺、王倪、蒲衣子、意而子、支离叔、滑介叔、瞿鹊子、长梧子等等来替他发表看法并申述其观点。

对重言的理解,《南华真经口义》云:“重言者,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如黄帝、神农、孔子是也。”“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即借重以往那些尊者、长者、名人之言,用来中止争辩。

卮言是上升到道的层面的言论,凡是描述道的性质、总结道的功用、阐述道的特点以及从道的角度观照天地万物的言论,都是卮言。庄子通过寓言、重言说理以后,用卮言进行总结。有时候,他又直接以之阐述其哲学思想。

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使得《庄子》:“虽恢iH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每奇之。”(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释题》)。

庄子善用寓言明“道”,统计发现,它的寓言题材范围可说是无所不容,包罗万象,庄子宏绰的视野和超绰的想象力使他充分的利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形形。体现在抽象名词中,本原规律类、思想精神类、情感心理类,鬼神类、福祸类、伦理道德类、赏罚利益类、事件事业类等词汇分类细化丰富,无不被他信手拈来,化作意象传达“道”的信息。《庄子》是哲学,但其中始终存有一个与逻辑体系相纠结的形象体系,深刻的哲理通过各种形象的类比和寓意而展示。

2.3.词汇取象方式

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或来自于自然对象,或来自于事物性质状态,或来自于抽象概念。“道”的他称远远丰富于《老子》,庄子在他的直觉体认中可以精准的把握抽象概念的核心。《庄子》偏重对自于事物性质状态、自于抽象概念取象方式的使用,《老子》则偏重于自于自然对象、自于事物性质状态取象方式的使用,从中可以明确庄子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影响到词汇的取象方式,由从原始自然中提取抽象概念转向更为抽象化理念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2]王先谦. 《庄子集解》.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90年版.

[3]刘文典. 《庄子补正》.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钟泰. 《庄子发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3

1人生是一本书,“七不”规范是第一页。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2人生遗传两件宝:子女教育和环保。张炎明*市公民道德格言3人格是国格之本。国泰广告*市公民道德格言4人生追求完美,请从“七不”开始。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5偶尔助人,别人将记住他的名字。永远助人,历史将记住他的名字。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6热心公益,大家受益。阮光明*市公民道德格言7不要在贫穷中失足,也不要在富有中堕落。刘晓东*市公民道德格言8有了道德的阳光,绿树才会常青。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9鸟美在羽毛,人美在情操。王元祚*市公民道德格言10心中有德,言行文明;胸中有法,幸福安宁。贾素平*市公民道德格言11得理让三分,显示好人品。赵克忠*市公民道德格言12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王元祚*市公民道德格言13举手投足关系城市形象,只言片语体现市民素质。吴爱德*市公民道德格言14穷不学习穷不尽,富不学习富不长。刘青娥*市公民道德格言15积布可至远,齐心能强国。陈雨农*市公民道德格言16容忍之德不可无,欺负人之心不可有。杨礼珍*市公民道德格言17办事公平平似水,为官廉洁洁如玉。范光耀*市公民道德格言18人家有难你去帮,你有难时众承当。王永华*市公民道德格言19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你的第一张名片。陈广澧*市公民道德格言20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大肚容人。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21有事大家牵牵手,有难大家伸伸手。奚德辚*市公民道德格言22助人为乐,其乐无穷。游本凤*市公民道德格言23不要问社会给了你什么,要问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李新*市公民道德格言24一座美丽的城市,千万心灵的奉献。壮亦君*市公民道德格言25发展图书馆,它是国民的终身学校。吴崇和*市公民道德格言26文明古国国民彬彬有礼,东方都市市容处处怡人。张正海*市公民道德格言27麻痹大意源于轻心,受骗上当源于轻信。汪大申*市公民道德格言28捐款助贫童百年美德,解囊兴教育一代新风。吴景洪*市公民道德格言29荣耀与责任同在,发展与文明共存。凌黎*市公民道德格言30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展示*精神风貌。李永祥*市公民道德格言31与世界同行,展东方都市风采;与时代同行,创*辉煌明天。虞瑾*市公民道德格言32大海航行离不开航标,人生历程离不开道德。张永章*市公民道德格言33信用是友谊的最好明信片,自爱是人格的最好鉴定书。俞鸣洪*市公民道德格言34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詹瞻*市公民道德格言35驻守一地,稳定一方,振兴一方。*武警十中队战士*市公民道德格言36官员不是演员,倡廉切莫唱廉。杨鹏飞*市公民道德格言37别把人格与垃圾一同从窗口抛下去。毛羽丰*市公民道德格言38每一个日出都是新*。刘恩成*市公民道德格言39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而道德则永远属于自己。程晓红*市公民道德格言40以心换心见真心,以诚换诚见真诚。陈兴全*市公民道德格言41用手来美化家园,用脑来丰富家园,用心来温暖家园。华俊国*市公民道德格言42社会公德*大家,文明致富一起抓。秦卫星*市公民道德格言43万物之灵人为贵,尊礼明义都钦佩,重廉知耻皆敬仰,社会文明好风气。笪诚*市公民道德格言44以德治国,政通人和。沈月芬*市公民道德格言45形象要自觉维护,素质*自身提高。冯兴发*市公民道德格言46播一缕绿色为自己,留两袖清风给后人。朱沈霞*市公民道德格言47市民是城市的形象,城市是市民的精神。庞进春*市公民道德格言48行动就是形象,形象就是素质,素质就是信誉,信誉就是财富。王丽*市公民道德格言49没有精神,万事不成;具备精神,心想事成。徐永琪*市公民道德格言50你的言行,是别人心灵中最美的音符吗?胡影*市公民道德格言51公务员,公为天下。龙平*市公民道德格言52同志,您生活、工作在*,您熟悉她吗?您为她做了些什么?王玲勇*市公民道德格言53营造人文环境,建设高尚都市。陈国铭*市公民道德格言54踏实做人,努力学习,认真做事。沈瑞柏*市公民道德格言55慈与爱的连接,善与心的相通。徐汉忠*市公民道德格言56同创时代文明,共铸世纪风采。徐美玲*市公民道德格言57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我应该做些什么?邵龄*市公民道德格言58临危挺身而出可敬,遇难滑脚溜走可耻。黄缪昌*市公民道德格言59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陈叶峰*市公民道德格言60堂堂社会,公德为首;丧失公德,难免丢丑。马德勉*市公民道德格言61树立*新形象,让我们从“心”开始。席宇峰*市公民道德格言62今天无道德,明天无职业。龙平*市公民道德格言63帮助弱者的人高大,欺负弱小的人渺小。陈广澧*市公民道德格言64职务的升迁,应该是服务的升华。张淑云*市公民道德格言65文明礼貌使您添风采,称职工作使您增自信,周到服务使您受尊敬,热情助人使您更快乐,勤奋向上使您永充实。史闻名*市公民道德格言66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才是一个真的人。谢柏忠*市公民道德格言67建立一份信任,就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谢柏忠*市公民道德格言68人生最大的舞台就是自己表现自己,自己战胜自己。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69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务实是*的性格。章胜利*市公民道德格言70学立志,武立功,商立信,医立德。安铁生*市公民道德格言7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72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73助人为乐,请您加入志愿者队伍。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74人人献出一份爱,让社会充满真情。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75不断助人,人生才能灿烂。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76扶贫救孤承担起社会责任,优质服务履行好企业承诺。*精品商厦*市公民道德格言77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展现古代艺术成就;营造社区文化景观,擦亮精神文明窗口。*博物馆*市公民道德格言78维护法律尊严,促进社区文明。黄浦区法院团委*市公民道德格言79人格是最好的身份证。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0守信为荣,一生从容。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1诚信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2言而有信,行而有则。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3道德早就人生,文明铸成幸福。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4爱兴家,德兴国。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5诚信凝聚力量,文明诞生希望。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6从小讲信义,长大成大器。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7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8规规矩矩走路,实实在在做人。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89红灯心中常亮,绿灯才能伴一生。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4

一、玄学家的儒学渊源

东汉末期,一些儒者、经学家面对道德危机和经学的没落,开始逾越儒家的礼度和经学的师法家法,不拘儒者之节,杂采老、庄之说。譬如: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1),又训注《老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后汉书·马融传》载:“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夫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戺尺之羞,灭无资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一代经学大师已津津乐道于老、庄之言,况论一般儒生文士?马融的弟子郑玄,不为经学所拘囿,“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后汉书·郑玄传》载:“(袁)绍客多豪谈,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上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叹服。”所谓“依方辩对”,使“竞设异端”的四方豪俊“莫不叹服”,可见老师大儒郑玄也已脱离经学窠穴,杂采百家了。至于经学深奥并曾正定“六经”文字的蔡邕,则憧憬一种“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2)的淡泊和空灵的道家境界。此外,汉末的杨厚、范升、虞翻、荀淑、顾凯等儒者,或修黄老之学,或为《老》、《庄》训解,或清淡而不涉世事,都已多少杂具道家色彩。

魏晋玄学正是循此路数发展而来。细案魏晋史籍,便会发现,玄学家大多数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受儒学濡染,谙熟《诗》、《书》,注解儒经,与儒家经学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兹以几位主要代表人物为例举述于下:

何晏(?一249年),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因曹操纳晏母,遂为操之养子,又娶探女为妻。史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师)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玄)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师)是也;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不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3)以神自况的何晏,除了著《老子道德经论》和《老子杂论》外,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周易说》一卷(4)、《孝经注》(5),《论语集解》十卷则是何曼等集诸家之解而成。《晋书·郑冲传》说:“(郑)冲与孙邕、曹羲、荀凯、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以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何晏等“集孔安国、马融、包氏、周氏、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义,并下己意,故为‘集解’。”

王弼(226一249年),“好说儒道”(6),通辩能言。《世说新语·文学》曰:“何晏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问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何晏“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7)王弼的《易》学渊自经学的荆州学派。汉末,刘表据荆州,兴建学官,编定经书,士子学人多相依附。荆州学者宋忠等治《易》重义理,与讲究阴阳象数的汉末《易》学不同。刘表青年时期曾师事王粲的祖父畅,后粲与族兄凯避乱荆州,投靠刘表,表以女要凯。蔡邕亦尝以数车书与王粲。王粲死后,其二子及宋忠因参与魏讽的谋反而被诛杀,而蔡邕所与的旧藏书遂转入王凯子业之手。而王业之子便是王宏、王弼。其后,曹操取荆州,宋哀与王氏北上,玄学遂盛于洛下。王弼曾著《周易注》十卷(8)、《周易略例》一卷(9)和《论语释疑》(10)。此外,见于诸史著录的有关《易》学著作还有《周易大衍论》、《周易究微》、《易辨》和《易传纂图》。

阮籍(210一263年),“容貌魂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善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11)。《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云:“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儒门世家的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12)。他著有《通易论》一卷(13)。

嵇康(223一262年),出自儒门,《三国志·魏志·嵇康传》注引嵇绍曰:“嵇康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达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而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钦。”他曾著《春秋左氏传音》(14)和《周易不尽意论》(15)。嵇康曾在洛阳刻石写经,《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嵇绍《赵至叙》云:“(赵至)年十四,入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嵇康后为司马昭系狱治罪,《世说新语·雅量》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说:“康、文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可见,嵇康是深受儒学子弟仰幕的。

向秀(227一277年),《世说新语》说:“秀与嵇康、吕安为友,取舍不同。嵇康傲世不羁,安放逸迈俗,而秀雅好读书。二子颇从此嗤之。后,秀将注《庄子》,先以告康、安,康、安咸曰:‘此书讵复须注?徒弃人作乐事耳!’乃成,以示二子。康曰:‘尔故复胜不?’安乃惊曰:‘庄周不死矣!’”(16)他少而精通儒学,“弱冠著《儒道论》,弃之不录,好事者或存之”。又曾“注《周易》,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17)《周易注》已佚,为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著录。此外,向秀还著有《易义》一书(18)。

郭象(252一312年),“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19)“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20)他著有《论语隐》一卷(21)、《论语体略》二卷(22)。

此外,玄学名士阮咸出于儒学世家,著《尚书》学著作《三愤书》一卷(23)。裴楷“特精《易》义”(24)。卫玠精通《周易》,“少有名理,善《易》、《老》”(25)。钟会“年四岁授《孝经》,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二岁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岁诵《周礼》、《礼记》,十四岁诵成侯《易记》……”(26)。荀粲出自儒门,其“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幸以为子贡称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古人之糠。”(27)。谢鲲也出自儒门,《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晋阳秋》说:“谢鲲学幼舆,陈郡人。父衡,晋硕儒。鲲性通简,好《老》、《易》,善音乐,以琴、书为业。”

由上述诸人之学行,不难看出,魏晋玄学名士无论在学术师承、家学渊源上,抑或在其研习的著作上,都与两汉经学有新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出之于儒学并不等于就是儒学,如先秦墨子出于儒而非儒、韩非师事儒学则而荀子而集法家之大成。而且,笺注哪家著作也不一定就表明其一定会沿袭什么思想,思想史上“六经注我”的情况不乏其例。所以,探讨玄学与儒学的关系,是根本的还是要看玄学家自己的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 

二、用道家自然净化儒家名教的思想主旨

玄学思潮的中心议题是名教与自然之辩,而所谓本末、有无、体用、心性、宗意和才性等等概念范畴都是对这一论题的展开或深化。抹讨名教与自然之辩,有助于把握玄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魏晋时期,与“名教”相对应的所谓“自然”,有这样几重含义:其一,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或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而然;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其三,指必然、命运。汉代以后,所谓“名教”,主要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即礼教。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汉末蔡邕在论议宗庙之礼时即曾云:“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故尊卑永固,而不踰名教。”(28)南朝郑鲜(先)之亦曰:“名教大极,忠孝而已。”(29)

“名教”的功能或特征是“以名为教”,即把宗法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伦理通德观念立为名份、名目、名号、名节,如举贤良方正、茂才孝廉,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等。,以政治手段来推动道德教化。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说: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蜕皮,兽远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情而致其善尔。”

然而,汉代统治者推崇名教,行“以名为教”的道德教化,其结果造成的却是如上所述的名实脱节的伦理失范、道德危机的状况。这就引起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

玄学名士们认为,道德危机是由于“矜名”、“尚名”使然,故提出以“不言之教”取代“以名为教”。王弼谓:“以无为而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30)“不言之教行,何为而不威如?”(31)向秀、郭象云:“道之所以流荡者,矜名故也;知之所以横出者,争善故也。”(32)“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也”,“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33)玄学家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其所谓“不言之教”进行了哲学论证。

“不言之教”是“以名为为教”的否定命题。何晏、王弼反对“以名为教”的教化方法,反对用“荣名”、“令各”、“德名”进行教化。然而,他们并不反对、更未曾否定君臣之道、尊卑之序、贵贱之别,不反对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相应的伦理道德。何晏说:“女知父子相养不可废,反可废君臣之义耶?”(34)王弼亦说:“正位者,明尊卑之序也”,“贤愚有别,尊卑有定,然后乃亨”。(35)而且,在王弼看来,“名教”所规定的内容恰是在“无名”、“不言”的形式中才能得以实现。他说:“圣功实存,而曰绝圣之所立;仁德实著,而曰弃仁之所存”,“是故天生五物,无物为用。圣行五教,不言为化”。(36)他主张“行不言之教”,以“不言为化”,认为“不言”是实现“五伦之教”的前提条件。他用体用、有无、本末、母子、一多等范畴论证“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体用不二”、“守母存子”、“崇本举末”,而以“自然”为体、为本、为母、为、为用,“名教”则为末、为子、为多、为有,二者虽有轻重之别,却不可偏废一方。王弼在论述“自然”之道成“道”之“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时指出:“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正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为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37)他在这里所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既不是单纯地论证“名教”的合理性,也不是对“名教”的简单否定,其旨在于用“不言之教”取代“以名为教”,用“自然”来净化“名教”。王弼的意思是由于“名教”出于“自然”,故而“名教”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也同样是由于“名教”出于“自然”,故而“名教”要受“自然”的约束,不可一味“任名以号物”,而应“亦将知止”。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说,既肯定了三纲五常之“名教”的内容,又否定了“以名为教”的外在形式,从而为其“不言之教”的主张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依据。余敦康在《何晏王弼玄学新探》中评道:“王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人之学的基本精神,一方面由人道上溯天道,同时又由天道返回人道,通过自然与名教这一对范畴把王与人紧密联结起来。其所谓自然固然侧重于天道,但也色含着人道的内容。其所谓名教固然侧重于人道,但也色含着天道的内容。天人合一,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囊括宇宙、贯通天人的整体观。与传统的天人之学相比,王弼的卓越之处左于从本体论的哲学高度进行了论证,为这种整体观建之了一系列的逻辑支点。”

如里说何晏、王弼主要是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论证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那末,嵇康、阮籍则主要是从外在的社会规范与人的内在自然情感的关系来说明和论证“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的重要命题。他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倒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能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这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对名位、德名的无所“矜尚”为前提,以“是非无措”、“大道无违”为目的。那么,这个“无违”之“道”又指什么呢?他在《释私论》中说:“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具也。”“言无苟讳,而行无苟隐。不让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忠咸明天下,而信笃乎万民。”原来,所谓“心无所矜”、“显情无措”的结果是达乎“贤”、“忠”、“信”,这就叫“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看来,这“道”与儒家伦理道德并无根本区别。此诚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指出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由此而论,嵇康并不一般地反对、否定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儒家伦理道德(即所谓“名教”、“礼教”)。他认为,主观上不矜乎“名教”,客观上是为了达乎真正的名教。“情不系于所欲”,方能“审贵贱而道物情”;惟其“傲然忘贤”,故而“贤于度会”;要想怀抱忠义,就须心“不觉其所以然”。嵇康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回到了王弼的“不言之教”。“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归宿乃是回归名教。阮籍的思想脉络也是如此。他在《乐论》中说:“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衰,谓之乐。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钟磬鞞鼓,琴瑟歌舞,乐之器也。礼踰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这与嵇康的思想完全一致。

以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何晏、王弼强调“自然”与“名教”的联系;嵇康、阮籍起初沉沦于“自然”与“名教”的对立,最终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无好恶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去做,便能实现仁义道德;向秀、郭象则论证了任自然本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名教的根据,强调了“自然”与“名教”的同一。他们就这样在倡兴老、庄之学的外象下,迂迴曲折地在实质上丰富和发展了儒学。

向秀、郭象认为,社会的等级差别是由于人的内在的性分有所不同造成的,但尽管人之所禀有异,只要任人之“真性”,却仍能使每个人都实现仁义。他们说:“所以迹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也。况今之人事,则以自然为履,‘六经’为迹。”(38)“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功之物。爱之非仁,仁迹行焉;成之非义,义功见焉。”(39)这里,“迹”指现象、所以然,“所认迹”则指本质、所以然。向秀、郭象认为,仁义、《六经》皆为“迹”,自然人性才是“所以迹”;前者以后者为根据,是后者的外化。他们认为,人们不能矜尚外在的仁、义,而应各足其性,这样便可达乎仁、义,“善于自得,忘仁而仁”(40),“质全而仁义焉”(41)。向秀、郭象的这种思想同嵇康所说“宗长当归,自然之情”、“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异曲同工。他们都反对“以名为教”,而主张“不言之教”,认为任人之自然本性,便能实现仁义。可是,为什么从人的自然本性便能外化出仁义呢?向秀、郭象曾试图祖论上予以解答,指出:“仁义自是人情。”(42)就是说,“名教”即“自然”。

向秀、郭象在《庄子·骈拇注》中说:“从此系彼为属,属性于仁,殉仁者耳,故不善也。”可见,他们反对把仁义内化于人的自然天性之中,认为把“仁”系属于人性是“不善”的表现。同篇又说:“夫曾、史性长于仁耳,而胜不长者横复慕之,慕之而仁,仁已伪矣。天下未尝慕桀、跖而必慕曾、史,则曾、史之簧鼓天下,使失其真性,甚桀、跖也。”这说明他们既反对慕仁而失真,又否认人性中都禀有仁义,性不长于仁者大有人在。

“仁义自是人情”中的“仁义”,不是儒家所谓有具体规定和共同标准的仁义,其意在于说明人性是不同的,有差等的,而若能自足其不同之人性,便是至仁至义;换言之,真正的仁义就是不同人性的自我实现。向秀、郭象说:“夫仁义者,人之性也。人性有变,古今不同。”(43)人性是变动的,因而真正的仁义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他们又说:“彼我同于自得,斯可谓善也”(44),“任其天性而动,则人理亦自全矣”(45)。只要任其天性而自得,便是善,便全于人理,也就是真正的仁义,故其谓:“善于自得,忘仁而仁”(46),“质全而仁义著”(47),“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48)。

向秀、郭象的“仁义自是人情”说旨在为“不言之教”的主张提供人性论的根据。在他们看来,真正的仁义是“自足”、“自得”的,所以不要“矜名好高”、“畏敬慕善”,“若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其犹击鼓而求者,无由得也。”(49)。因为人性的差等表现为贤愚贵贱的不同,所以,“自足”、“自得”的内容就是当臣的安于臣、当妾的安于妾,在下位者安于下位,各守本份,素位而行,“外内上下,尊卑贵贱,于其体中各任其极,而未有亲爱于其间也,然至仁足矣。故五亲六族,贤遇远近,不失分于天下者,理自然也。”(50)。

任何一种规范伦理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组成的,并通过教化灌输使这种原本是外在的道德指令内在化为人的情感、信念和人们普遍自觉遵循的社会习俗,这样才能发挥其规范人类行为、和谐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玄学家们虽然不反对儒家伦理的本质内容及其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度,但又否定了儒家伦理“以名为教”的教化形式,这无疑是一巨大矛盾。这种对儒家伦理的矛盾心态是玄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造成的。生当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宗法制度被高度强化的魏晋时代,玄学家们很难在理论上超越具体历史条件而对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予以否定。但他们无目睹了东汉末叶以来名实混淆、欺世盗名的道德危机,就又自然而然地会将之归咎为“以名为教”的教化方法及由此而产生的“矜名尚高”、“畏教慕善”的社会风气。玄学家们希图以道家的自然无为取代儒家的“以名为教”的大肆有为,对汉儒热衷于礼乐教化来个低调处理,以期净化社讽尚和拯救道德危机,重构精神信念。正唯如此,玄学家们的思想才表现为一种“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51)的矛盾品格。毋庸讳言,“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玄学名士确实有一些背礼伤教的言辞与行为,然而,就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一思想主旨而言,他们其实又很相信礼教,故而玄学与经学这两种乍看起来大异其趣的思潮,实是异曲同工和一脉相承的。 

三、儒道兼综的社会风尚

“自然”与“名教”之辩的逻辑进程已向人们展示出儒、道合流的趋势。事实上,在魏晋时期,调合儒、道乃是清谈名士的共识和理论追求。《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孔)融别传》载:“河南尹李膺有重名,(孔)融欲观其为之,遂造之。膺问:‘高明文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莫不叹自息,佥曰:‘异童子也!’”“异童子”孔融言孔、老“同德比义而相师友”,确道出魏晋合同儒、道的时代潮流,发前人之所未发。《世说新语·文学》载:“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乎?’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椽,世谓‘三语椽’。”玄学家阮修用问多的形式巧妙地指明玄学思潮的主调一一合同儒、道。《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章叙录》载:“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何)晏说与圣人同,著论形于世也。”《世说新语·德行》载:“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放任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名士乐广以为“自然”与“名教”相通,“名教”中就能尽享“自然”之妙趣。如此等等,难以尽举。

魏晋玄学的主旨是综合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然其理论表现形式和乡证角度又各自有所不同。何晏、王弼开启魏晋玄学,故其往往用“旧”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旧瓶里装新酒,以老化孔、以老化《易》,援道入儒,表现为内道外儒。嵇康、阮籍的时代,正是司马氏假借名教之治大施淫威之时,故其作为司马氏政权的反对派,往往托名老、庄非毁儒圣,表现出一种儒家叛逆者的特色,但本质上又未能真正去掉儒学的印痕。形式上,阮籍表现为先儒后道,嵇康则表现为先道后儒;阮籍的思想终点构成了嵇康思想的逻辑起点,而阮籍思想的起点又是嵇康思想的终点。向秀、郭象继起于玄学之风扇于海内而专制政治渐渐步入正轨之时,故其摆出老、庄传人的姿态,而骨子里却是儒家的货色,用儒家思想隐解《庄子》,表现为外道内儒。

侯外庐先生曾指出,魏晋人善谈“离异同合”(52),这不仅在才性、言意等问题上是如此,就是在儒家与道家、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也是这样。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说,嵇康、阮籍“忠诚自然”的主张,似乎讲的都是“离异”,但就其“怀抱忠义”的实质态度看,还都是主张调和名教与自然,将儒、道融通于一。

当然,儒家与道家毕竟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前者讲有为,后者言无为;前者重入世,后者倡出世;前者尊名教,后者尚自然……二者在理论上根本不可能调和。而玄学名士们试图调和儒、道之间的客观矛盾,结果造成其自身主观上充满了矛盾,表现为一种“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53)的矛盾品格。

然而,综合儒、道业已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尚,为人们津津乐道。如道士葛洪内道外儒,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54)云:“得道于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55)不如名将桓温认为能够人儒经《礼记》中窥探道家之玄奥,《世说新语·言语》载:“刘尹(惔)与恒宣武(温)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天玄门。’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中语。’”此外,最高统治者也用道家自然来点缀儒家名教,《通典》卷八十载晋康帝司马岳奔丧诏说:“孝慈起于自然,忠孝发于大成。”隐士李谧则作《神士赋》谓:“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二途虽如异,一是关声儿。”(56)

在名教崩解的社会背景和儒、道兼综的社会风潮下,魏晋时不少儒者也不拘泥于门户之见,渐渐地谈起儒、道合同来。如庾峻从为政者角度讲山林讨与朝廷之士的异曲同工之妙,认为山林之士“节虽离世,而道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57)。这与向秀、郭象的山林与庙堂别无二致之说同是调和道家出世观与儒家入世观的思想。被称为“儒宗”的董遇,既“善《左氏传》”,“旦夕传讲”,又“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58)“儒学洽闻”的裴秀,被毋丘俭赞曰:“生而歧嶷,长蹈自然,玄静守真,性入道奥;博学强记,无文不该;教友著于乡党,高声闻于远近。”(59)俨然成了集儒、道于一身的玄学名士。自称“有《左传》癖”的经学家杜预也热衷于谈论自然之道,说:“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无委诚,而倍顺之道应,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后世则“淳朴渐散,彰美显恶”,再往后更是“简书愈繁,官方愈伪,法令滋章,巧饰弥多”。(60)这同玄学家把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朴散真离、道德递减的历史过程不无相近之处。王昶重视儒家仁义礼乐,认为“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并不满于当时盛行的浮华之习,但他又劝戒其子侄道:“欲使汝曹立身行己,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61)再如邓粲,少以高洁闻名,不应辟举,后应诏入仕,友人谓之改节,他则笑曰:“足下可谓有志于隐而不知隐。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如在我,不在于物。”(62)这与向秀、郭象关于山林与庙堂的说法如出一辙。被称为“儒宗”的徐笛,既作《五经同异评》,“又依道家著《玄徽论》,前后所造数万言,皆有义味”。精于《三礼》的范宣,面对风靡于世的玄学感到无可奈何,他说:“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能易’。”他洁身自好,以“记谈未尝及《老》、《庄》”而自我标榜。但有意思的是“客有向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谈《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63)魏晋玄风其时包括儒者在内的所有士子学人成了挡不住的诱惑,羞言道家浮的范宣也耐不位要看起老、庄之书来了。江惇“孝友淳粹,高节近俗。性好学,儒玄并综。每以为君子立行,应依礼而动,隐显殊途,未有不停礼教者也。若以放达不羁,以肆纵为贵者,非但动违礼法,亦道之所弃也。”(64)这是把老、庄思想纳燸家礼度的范围之内,用儒家来诠释道家。王坦之“有风格,尤非时俗放荡,不效儒教,颇尚刑名学,著《废庄论》”,他说:“孔文非不达远,以体远故用近;颜子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先王)使夫敦礼崇化,日用以成俗,诚存而邪忘,利损而竞息,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65)名之曰“废庄”的王坦之,实际是把孔子和颜子庄学化,把名教曲说为自然,唐人李磎就曾指出王坦之的《废庄论》“其终篇又同其均彼我说”(66)。上述诸儒,兼综儒、道,合同名教与自然,与从儒学蜕变而来又综合儒、道的玄学家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玄学家们的主旨是用道家的自然净化、修补儒家的名教,主张以“不言之教”取代“以名为教”;而上述那些儒者合同儒、道,已没有以自然净化名教的意义,而主要是为了适应综合儒、道的思想潮流,用自然来修饰名教,作为名教合理性的注脚。唐长孺认为,关于名教与自然之辩,“东晋以后这个问题既然已获得解决,因此说到名教,往往加上自然的帽子。”(67)其实,玄学家们并没有真正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他们本来要用自然净化名教,终而却渐趋蹈入用名教同化自然的歧途,而用名教同化自然、呑噬自然,或借用庞朴的话说是“以名教去俘虏了自然”(68),那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影响的儒家学者的思想特征。玄学思潮出之于儒而又返回于儒,而这一时期的儒者却受玄风薰染,用自然点缀名教,他们善谈《老》、《庄》,其学都涂上了几多通家色彩。

玄学在魏晋之际的道德危机的历史背景和综合儒、道的社会氛围下而产生发展。话由汉代儒学蜕化出来,而反过来又影响了需学。玄学家的精神风尚直接感染了南朝的儒学,使其形成了与北朝儒学不问的风格。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是对汉末以来道德危机的一种理论解答,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则是从制度上试图避免政治与伦理的结合而带来的道德虚伪性,这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此外,玄学的本体论、自然主义和思辨理性及体用、本末、性情和自然与名教等范畴又影响了宋明理学,此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说:“理学实继续魏晋玄学来”。(69) 

[注释]

(1)《后汉书·马融传》。

(2)上书《蔡邕传》。

(3)《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注引《魏氏春秋》。

(4)姚振宗《补三国志·艺文志》著录,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

(5)《隋书·经籍志》著录,已佚。

(6)《三国志·魏书·王弼传》。

(7)上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8)《隋书·经籍志》著录。

(9)同上。

(10)已佚,部分散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易《论语正义》。

(11)《晋书·阮籍传》。

(12)《宋书·艺文志》著录。

(13)《隋书·经籍志》著录,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14)丁国钓《补晋书·艺文志》著录。

(15)《世说新语·雅量》。

(16)上书《文学》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

(17)同上。

(18)此书已佚,黄逢元《补音书·艺文志》著录,《经典释文序录》张潘集解引。

(19)《晋书·郭象传》。

(20)《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士传》。

(21)《隨书·经籍志》著录,已佚。

(22)《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已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皇侃《论语义疏》中有引文。

(23)黄逢之《补晋书·艺文志》著录。

(24)《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

(25)同上《玠别传》。

(26)《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27)同上《荀彧传》注引《晋阳秋》。

(28)袁宏:《后汉书》卷六十二。

(29)《宋书·郑先之传》。

(30)《老子·六十三章注》。

(31)《周易·上经注》。

(32)《庄子·人间世注》。

(33)上书《知北游注》。

(34)《论语集解·微子注》。

(35)《周易·鼎卦注》。

(36)《老子·三十二章注》。

(37)《庄子·天运注》。

(38)上书《大宗师注》。

(39)上书《骈拇注》。

(40)上书《天运注》。

(41)同上。

(42同上。

(43)上书《骈拇注》。

(44)上书《达生注》。

(45)上书《骈拇注》。

(46)上书《天运注》。

(47)上书《骈拇注》。

(48)上书《天运注》。

(49)同上。

(50)《晋书·王坦之传》。

(51)《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197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2)《晋书·王坦之传》。

(53)《抱朴子·明本篇》。

(54)上书《辩问篇》。

(55)《魏书·逸士传》。

(56)《晋书·庚峻传》。

(57)《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注引《魏略》。

(58)《晋书·裴秀传》。

(59)上书《杜预传》。

(60)《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61)《晋书·邓粲传》。

(62)《上书·儒林传》。

(63)同上。

(64)上书《江统传》。

(65)上书《王坦之传》。

(66)《文苑英华·废老庄论序》。

(67)《魏晋玄学之形成与发展》,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5

1.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高福军*市公民道德格言2.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未来。贾根宝*市公民道德格言3.衰老是自然规律,敬老是永恒美德。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4.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分安宁。施礼康*市公民道德格言5.独门独户不独居,相亲相敬常相知。苏寿岳*市公民道德格言6.你节约一点,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林胜耀雷晓敏*市公民道德格言7.栽树让后人乘凉,遇事为他人着想。李泽华*市公民道德格言8.善在心间,爱满人间。宋幸*市公民道德格言9.点点爱心点点善,处处阳光处处暖。陈雨农*市公民道德格言10.爱心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钱焕杰*市公民道德格言11.爱心奉献汇成江河,希望工程扬起风帆。陈兴华*市公民道德格言12.没有爱心的人生是沙漠,拥有爱心的人生是华园。钱焕杰*市公民道德格言13.人人都象纯洁的水珠,社区就是明澈的清泉。郑云才*市公民道德格言14.帮困扶贫乐善好施,社会处处充满温暖。陈晓航*市公民道德格言15.帮助他人,才能让自己更快乐。张磊*市公民道德格言16.小区之春在这里留步,健康之路在这里延伸。曹春旺*市公民道德格言17.爱心是生活里明媚的阳光,文明是生活中温馨的春风。钱焕杰*市公民道德格言18.爱心是生活里最美的鲜花,文明是人生中最美的语言。钱焕杰*市公民道德格言19.用爱心召唤真情的阳光。章胜利*市公民道德格言20.帮困扶贫雪中送炭,助学兴教锦上添花。张存国*市公民道德格言21.少打麻将少玩牌,多读书刊多看报。屠林明*市公民道德格言22.草木森森,因为有您的一颗爱心;河流清清,因为有您的一份深情。施伯安*市公民道德格言23.在家里敬老爱幼,在单位爱岗敬业。宋泽玉*市公民道德格言24.麻将少打,书报多看;猫狗少养,花草多栽。黄迪森*市公民道德格言25.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茁壮成长的一半。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26.暮年壮心风光好,怡然从容夕阳红。张海*市公民道德格言27.爱自己心爱的人,是幸福;帮需要帮助的人,是快乐。陈永铭*市公民道德格言28.构筑爱心长城,托起明日之星。李海峰*市公民道德格言29.文明展现美好形象,爱心展现人格魅力。钱焕杰*市公民道德格言30.城市的文明,离不开您的努力;优良的秩序,少不了您的支持。曹桂林*市公民道德格言31.你也奉献,我也奉献,大家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32.天涯海角有穷时,唯有血脉无尽处。何晓英*市公民道德格言33.扬正气嫉恶如仇,树新风敬老爱幼。蒋贻健*市公民道德格言34.爱心献希望,中华更兴旺。韩金林*市公民道德格言35.慈善是人的天性,哪里有贫困,那里就有慈善者的身影。袁武强*市公民道德格言36.哪里有困难,那里就有志愿者。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37.使人幸福的是道德而非金钱。汤铁*市公民道德格言38.遵守“七不”是文明生活的开端。华*市公民道德格言39.人生犹如点燃的蜡烛,照亮他人才是生命的归宿。谢柏忠*市公民道德格言40.人生的乐趣,在于与他人共享幸福。谢柏忠*市公民道德格言41.一人文明一点红,大家文明树新风。杜家美*市公民道德格言42.文明美德无价宝,好言好语百事通。杜家美*市公民道德格言43.花美在外边,人美在心灵。杨伟*市公民道德格言44.讲精神文明,育“四有”新人。董肇钧*市公民道德格言45.尊老爱幼,树社会公德新风;敬贤师能,展精神文明新貌。方承煊*市公民道德格言46.家中有家社区也是家,爱中有爱社区最可爱。桂金娣*市公民道德格言47.兄弟爱,骨肉情,断了骨头连着筋;妯娌谦让互尊重,和睦团结一家亲。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48.幸福的家庭是培养孩子的乐园。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49.春夏秋冬四季好,社区处处沐春风。叶世琴*市公民道德格言50.文明史人类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胡雨明*市公民道德格言51.个人价值,只能在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升华。胡雨明*市公民道德格言52.我为大家奉献一日,大家为我服务一年。张美风*市公民道德格言53.人人参与社区建设,大家分享文明成果。薛润德*市公民道德格言54.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柯庆蕃*市公民道德格言55.关心公益,争做社会好事;和睦邻里,主动扶贫济危。崔忠达*市公民道德格言56.讲奉献从小事干起,做好事从点滴开始。*精品商厦*市公民道德格言57.爱心常驻春不老,门庭祥和花常开。*国际饭店*市公民道德格言58.教孩子勤勉,胜过给孩子财产。程晓红*市公民道德格言59.爱情的天平加上了金钱的砝码,就会失去幸福的平衡。程晓红*市公民道德格言60.家和万事兴,邻睦社区盛。查方兴*市公民道德格言61.以勤自勉,敬业奉献;以廉自律,清正奉公。李凤仙*市公民道德格言62.胸怀社区心事乐,腹有诗书气自华。邓宜芳*市公民道德格言63.失败并非意味着终结,信心才是胜利的源泉。谢柏忠*市公民道德格言64.理解是家庭和睦之本,宽容是夫妻恩爱之源。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65.树立文明形象,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马志萍*市公民道德格言66.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胡重光*市公民道德格言67.勤俭持家,家家富裕;改革创业,业业兴旺。陆廷柏*市公民道德格言68.养老育幼夫妻敬,睦邻互助胜远亲。徐芸舫*市公民道德格言69.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与敬师永恒的旋律。王文娟*市公民道德格言70.牢记我军宗旨,真情温暖万家。*武警十中队战士*市公民道德格言71.社区是企业文明的土壤,企业是社区文明的窗口。金门大酒店*市公民道德格言72.法制与文明相映成辉,物质与精神比翼双飞。黄浦区检查院*市公民道德格言73.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市公民道德格言74.一片绿叶包含着它对根的情意,那么,我们该为老人做些什么?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75.过多的水将使鲜花凋谢,过多的爱将使孩子淹没。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76.夫妻同驶一条船,互帮互助到彼岸。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77.天伦之乐,使夫妻恩爱的结晶;家庭和睦,是健康长寿良方。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78.婆媳本是一家人,莫为琐事伤感情;化解矛盾多谦让,和睦常需宽容心。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79.兄弟姐妹手足情,同根同源心连心;有事共商讲民主,团结友爱万事兴。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0.邻里好,赛金宝;互体谅,同友好。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1.邻里情深春风化雨,家庭和睦百花吐艳。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2.勤劳是成功之母,知足乃快乐之父。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3.勤是立业之根,俭乃持家之本。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4.勤俭持家细打算,丰日俭过福久远。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5.人老不可怕,心老病难治。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6.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7.甜甜苦苦众人尝,年年月月情意长。董肇钧*市公民道德格言88.处处为社区着想,事事与居民商量。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89.家家和睦平安定,户户团结事业兴。方承煊*市公民道德格言90.社区一家亲,黄土变成金。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91.一个篱笆三个桩,社区建设大家帮。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92.做个好邻居,社区更温馨。史闻铭*市公民道德格言93.明日的文明,始于今日的奉献。李凤仙*市公民道德格言94.人和小区兴,区安城市旺。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95.邻里关心情似海,邻里和睦土成金。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96.邻里相处,以和为贵。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97.热爱小区诚可贵,建设小区价更高。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98.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呵护细胞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周雪琦*市公民道德格言99.家有万贯终有值,善助一分情无价。蔡才喜*市公民道德格言100.帮人一次,舒心一世。华岳*市公民道德格言101.奉献你我爱心,共享美好人生。陈寅康*市公民道德格言102.人最宝贵的是爱心,生活最美丽的是文明。钱焕杰*市公民道德格言103.今天您给我一个机会,明天我就是一个希望。张燕*市公民道德格言104.用您的爱,托起鸟语花香的新*。王晓*市公民道德格言105.公有理,婆有理,安定才是硬道理。黄浦区文明办供稿*市公民道德格言106.语若是春风,人间当更温暖。高霭亭*市公民道德格言107.爱他就给他一个干净的世界。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08.大手牵小手,幸福一起走。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09.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0.关爱今天的成长,成就明天的栋梁。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1.关爱成长手牵手,成就为了心连心。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2.人人关爱成长,天天共同进步。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3.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好传统应自始自终。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4.成长需要聆听,请把耳朵叫醒。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5.关注一颗成长的心灵,播种一个灿烂的明天。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6.你关爱,我成长。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7.共同关爱成长,同创文明未来。佚名*市公民道德格言118.家庭是第一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6

一、爱岗敬业,适教乐教

爱岗敬业,适教乐教是师德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能否真正做到爱岗敬业,适教乐教,是衡量新时期一名人民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身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理当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忱,理当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理当有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毕生精力的坚定信念。

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身为人民教师,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真心关爱学生,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关爱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未来。

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受教育权利。初入校园的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其幼小的心灵是脆弱的、敏感的,甚至是经不起一点伤害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就像任何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从内心和行动上真心理解和关爱每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而且要懂得欣赏和赞美学生。不仅要关爱学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单亲家庭或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以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之心去关爱他们,用真爱去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融化他们心头的坚冰,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把他们塑造成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潜心治学,授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师说》中这段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可以说是对教师职业的完美定义。

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身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的传授给学生,除了与数学和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也是人民教师必须学习,且应该向学生传授的。

潜心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使我可穿越时空隧道,与不同时代的古圣先贤,促膝谈心,仿佛身边有一位饱经沧桑、深谙世事的长者,时刻在为我指点迷津、开启心门。老庄之学赋予我淡泊平和的心态,使我参悟了“抱朴守真、柔弱谦下、顺其自然”的处世真谛。《论语》一书使我对“仁爱、慎独、和谐”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就会陷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境地,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只有潜心治学,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才能博采众长,将自己打造成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以期厚积薄发,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四、修身立德,为人师表

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7

但无论是“道德呼吁”还是“修订法律”都不是最关键的。如果能够严格执行已有的法律规定,绝大多数虚假广告根本就发不出来,明星的代言又从何谈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行政不作为才是虚假广告猖獗的根本原因。

名人代言风波多

“藏秘排油”、郭德纲、央视、明星做虚假广告、监管部门……最近一段时间,这几个词语频频出现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

名人参与虚假广告,郭德纲只是一个最新的例子,只不过,这一次郭德纲受到的“炮轰”特别密集……

1989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给某胃药做广告,开了名人做广告的先河。为慎重起见,李默然特意要求在广告词中加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的提示语。然而,广告播出后还是遭到了不少观众的批评。

而如今,从食品、家庭清洁用品到药品、保健品,从演艺明星到体坛冠军,名人做广告已是司空见惯,自然而然的,名人代言广告也就风波横生。从唐国强、谢晓东代言北京新兴医院、文清代言眼保姆、陈小艺代言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刘嘉玲代言SK-Ⅱ,到郭德纲代言“藏秘排油”,名人代言的商品欺骗消费者事件不断发生。

但是,以名声换取了大笔广告费的郭德纲们,除了被迫“退回”一点名誉,不会再受其他实质性的追究。因为按照我国现行广告法的规定,发现虚假广告问题,有关部门只能对广告经营者、者等社会团体进行处罚,广告代言人不必承担连带责任。

今年年初北京警方侦破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传销案――亿霖木业特大传销案”,作为亿霖木业的形象代言人,著名演员葛优那句“合作造林、首选亿霖”的广告词早已被公众熟知,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亿霖公司相关人员落入法网,形象代言人葛优却依旧频繁出现在其他广告节目中。

事实上,每次惊天骗局被揭穿之后,除了目睹制假者的轰然倒地之外,我们看不到曾经为之摇旗呐喊的媒体和明星究竟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问责机制的缺失使得他们可以全身而退,将注意力转向别处,联手打造下一个“神话”。于是,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制假者倒下去,无数个制假者站起来”的荒唐世相。

名人该不该负法律责任

广告的基本作用是介绍产品用途和优点,所谓代言就是代替不会说话的产品表达产品信息,聘请名人做广告代言人是利用名人的影响力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加强他们对产品的信任度。许多消费者因为相信名人代言才购买产品,许多厂商因为名人有号召力才耗巨资请其代言,名人更从代言中获得巨大收益,所以名人当然要为其虚假代言受到处罚。

一个以建设法治为目标的社会,绝不能容忍任何人只享受某种利益而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媒体有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权利,但必须承担客观和真实的责任,不能侵犯别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等;公民有传播信息的权利,但如果传播的是谣言、说的是谎言就要承担责任――法治社会中权利与义务是对称的,上至显贵下至乞丐,没有任何人可以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容忍名人这个“影响力群体”在某种行为中只拥有权利而不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只能置法律于失信的境地。

在我们的印象中,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事件发生后,政府并不会对涉假的代言人作出任何形式的处罚,而仅是坊间舆论在对代言人反复地“吐道德口水”。但在利益诱惑之下,缺乏法制约束的道德教义是苍白乏力的。对名人的代言活动,除了名誉风险之外,还必须让其承担经济、法律风险。

预防和遏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就是法治手段。比如,美国要求形象代言人必须是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否则就会被重罚,某好莱坞演员就因假证言广告被罚50万美元;欧洲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可能遭受牢狱之灾,法国某电视主持人曾因做虚假广告而锒铛入狱,罪名是夸大产品功效。倘若咱们也像西方国家那样依法严惩虚假广告代言人,又能有几个名人敢以身试法、敢冒可能倾家荡产、乃至蹲监坐牢的风险?

不过,名人不是专家,他们不可能具有“火眼金睛”用专业的眼光来审查广告是否虚假;他们也没有义务承担政府职能的责任,来替公众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因此,并非名人做了虚假广告都应当承担责任,而只能是名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时仍然替产品作广告的情况。如何判断名人“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这就需要在立法层面完善、细化相关规定。

行政不作为才是病根

如果说代言伪劣产品的名人应承担连带法律责任,那相关监察部门绝对应该承担更大的连带法律责任:他们有没有尽职尽责地审查产品合格与否?如果产品是供人服用或食用的药品、食品、保健品,他们有没有通过科学化验、专家鉴定等方法来检查产品是否有害?疗效多大?假如有关部门都能够严格照章办事,虚假广告就根本发不出来,名人代言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危害”到民众。郭德纲在博客中说,“倘藏秘排油这么多的不是,那我们的相关监察部门竟然放纵其一年之久,在全国大卖,食纳税人血汗,就是这么为人民服务的吗?”这虽是为自己开脱,但你能说他不是说到点子上?

按照国家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以消费者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藏秘排油”减肥茶电视广告,在播出时不仅出现了代言人和消费者现身说法推荐产品,还使用了绝对化的语言。称不但能排出油腻宿便、消除口臭,还能抹平大肚子,使皮肤光泽,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安全、快速、不易反弹。这些误导性的广告用语,都是国家相关规定中明令禁止的。这些广告在多家电视台播出一年多,相关监督机构为什么就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就是不采取行动?

另外,按照最早“藏秘排油”减肥茶厂商、广告主和郭德纲的消费者王立堂的说法,他早在去年年中就去法院状告了厂商和郭德纲本人,12月初又向工商行政部门进行举报,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应在60天内对公民要求查处违法广告的行为给予答复。为什么王立堂的举报,如同石沉大海,四个多月没有回音?本应是其职责范围内的事件,而不去查个水落石出,这不是典型的行政不作为么?

假设北京市工商局在接到王立堂的举报后,认真对待,顺着这条线索进行调查处理;假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尽早发现“藏秘排油”减肥茶播出时与所审批的电视广告样本不符,并及时制止,依法加以处理;假设媒体在播“藏秘排油”减肥茶广告时,严格审查其内容与审批样本是否一致的话……郭德纲的“代言门”还能如此轰动么?还不是因为“3・15晚会”一曝光,舆论压力太大,相关管理部门“坐”不住了,这才采取行动。

所以,对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屡屡发生,并不只是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目前连不健全的制度也没有很好地执行,主管部门不能以制度不完善推脱责任。

当然,还有其他责任方。郭德纲的一名崇拜者说:“藏秘排油是假药,应该去查药厂;广告天天播,应该去查媒体;查出假药后还卖了一年多,应该去查工商部门;还有药监局、卫生部门,那么多连带的部门都没人去查,光砸一个郭德纲有什么用啊?”要说责任,广告主、广告策划人、媒体和监督部门甚至包括习惯于盲从的消费者都有必要低下头来自省。对于虚假广告的泛滥,不能说是集体共谋,起码也是集体放纵。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8

[关键词] 名人代言品牌形象影响危机营销

名人代言在传播过程中担当信息来源,依据其知名度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它的本质就是利用名人的晕轮效应(属性之间超出真实相关关系的多余的关系),将名人受人尊敬的、权威性的、被信任的特征与具体产品组合、嫁接、联系,创立品牌形象。晕轮效应是大众普遍存在无意识的,固执的主观心理特征,最终可能对企业品牌造成不良影响。正因如此,名人代言品牌必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国内外学者专家早就认识到名人代言对品牌形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试图运用危机营销,以消除和减小这种影响。

一、选择名人代言需要考量的因素

1.知名度及成本因素。名人的知名度可以决定大众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人数和程度)。知名度越高的名人,其代表的观众群越庞大,大众对其代言产品信任度常常更高;相反,一个知名度低的代言人,意味着其代言产品受众较少,产品的认知度及信任度较低。试想如果梦露作为某女性产品的代言人,其代言效果会好于某地方名人。另外,名人的知名度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过时的名人代言,其品牌也可能会代表着“过时、老化”。 其次,名人代言人需要巨大成本。如巨星身价则在1000万元以上,一般的名人也要数百万以上。而许多中小企业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名人代言还要求持续的投放广告和相关活动等,通常比代言费用高出5倍。这无疑给企业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种子。

2.名人人品及道德因素。名人的人品和道德行为对其所代言的品牌具有直接影响。名人的道德素养往往决定着产品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果一个代言名人经常爆出生活作风或其他有悖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事件,那其代言的品牌必然受到重大影响,消费者可能对他代言的品牌不再信任。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广受大众尊崇的人,代言形成的品牌形象往往是正面的;因此,代言名人的人品及道德素质应放在重要位置。

3.突发事件风险因素。突发事件是指名人突然发生的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件。这些事件多数是不幸或不好的,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这使名人代言的产品企业遭受风险。名人因意外失手、重病或病故将对代言品牌造成严重影响。如满文军吸毒被抓曝光后,其所代言的品牌受到严重影响,销量大幅下滑。

二、应对名人代言负面影响方法的危机营销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名人代言的企业,应将名人代言人策略纳入品牌建设战略,谨慎选择品牌代言人。企业应充分做好危机时的应急处置预案,并随企业境况的变而不断更新。对名人代言,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消极事件,尽早预防,尽快处置。名人代言人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但知名度最高的名人不一定是最佳的形象代言人,因为知名度高往往意味着形象多元,可能代言的品牌众多,稀释了名人形象。对名人要时时跟踪,一旦名人发生变故,马上按预案处置,尽量减小因名人代言危机对产品造成的消极影响。

2.与媒体达成谅解。公司企业应最快时间召开媒体见面会,委任专门发言人陈述事件的事实真相、过程,不过多加入分析、结论性意见和处理办法。通过向媒体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力所能及地配合媒体的工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媒体可能在公司处于危机时公正报道事件,尽量保护公司。这样既为以后的发言留下空间,又不至于引来公众,媒体的追问、调查。避免因多种因素对外而说法不一对事件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3.随机应变,冷静处理。面对代言人发生的突发事件企业应当冷静处理,静思对策,以利重塑形象。对于代言人自身引发的丑闻事件,企业可协助代言人勇于向公众道歉,积极从事公益和慈善事业,重塑企业形象。企业也可不急于撤换广告,因为 随着时间的流失,消费者的注意力自然会转移到新的新闻点上,不利的信息自然会慢慢在消费者心目中淡忘。如29届奥运会刘翔退赛,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耐克公司。在这样一个难题面前,耐克第一时间表态继续请刘翔做代言人。只用了半天外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撤换了所有的广告。新版广告仍以刘翔为主角,并能紧密结合当前事态,用饱含深意的广告词完美演绎对刘翔退赛的理解和支持:“爱比赛、爱拼上所有的尊严、爱把它再赢回来、爱付出一切、爱荣耀、爱挫折、爱运动,即使它伤了你的心。”同时在各家报纸、网站上刊发,这使得这场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4.开发市场新领域。当代言产品遭受威胁甚至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时,危机营销的策略可考虑实施转移性策略,重新塑造新品牌转移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形式:一是产品用途转移即寻找产品的新用途,通过转移或扩大产品功能为顾客提供焕然一新的产品,二是市场转移通过市场重新定位使产品转入一个安全或全新领域。这种市场转移可以是从普通市场转到特殊市场,从主要市场转移到次要市场,从产业市场转移到消费市场,从消费市场转移到产业市场。三是资源转移,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生产其他产品的行业或部门。

三、小结

名人代言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利有弊,关键在于企业如何驾驭与控制名人代言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采取的一系列营销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企业要把危机事故当作一个营销项目来做,用营销的思想、观念、方法与手段,力争将 危险”转化为 机会”,达到通过危机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9

名声对于每个人而言,几乎就是一个价格标签,至少也是附加值。于是,有人制造名声,有人利用名声,有人摧毁名声,有人被名声所累。而对于在娱乐圈打拼的人来说,尤其重视名声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它带来的一切赞扬与批评。我们看到,“网骂族”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一位明星,他们反对的,就必然“黑”到底,而他们支持的,就一定“蜜”到腻。

网络江湖之“黑”客榜

NO.1 章子怡

被骂语言:“你是不是中国人,居然跑去演日本艺伎?”

章子怡的演技其实不错,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的成功是偶然的、是投机取巧的、是天上掉馅饼的一次事故。人们永远看不到她为了考上舞蹈学校而夜夜在阳台上压腿时流出的眼泪,大家只关心的她的绯闻、替身和目空一切的自大。当然,始终处在挨骂的境地总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她应该从自身找找问题并不断修正,努力想办法改善目前的状况。

挨骂指数:

冤屈指数:

醒世恒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刘禹锡

NO.2 萧淑慎

被骂语言:“女星如果都像她这样又吸毒又的话,娱乐圈简直就完了。”

萧淑慎新闻颇多,先是陷入著名的“大麻案”,紧接着又卷入“跨国案”风波,此时绝不能拿明星们爱说的“我希望大家关注我的时候是因为我的作品”遮掩过去。遭遇记者堵截及追问“跨国案”一事时,她大嚷道:“我还是处女!”由此可以看出她的情绪崩溃到什么程度。当然,这些负面新闻也让没有新作品出世的她始终活跃在娱乐版上,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可以满足一下她的虚荣心?

挨骂指数:

冤屈指数:不知道

醒世恒言:好名声比坏名声要好,坏名声比没有名声要好唐纳德 ・特朗普

NO.3 杨丞琳

被骂语言:“有没有上过学呀?人不能无知到这个地步。”

杨丞琳在台湾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对于抗日战争的时间以及南京大屠杀中被害的人数不仅一无所知,甚至在了解答案后还说出了“8 年而已”和“才30万这么少哦”的言辞,惹来了众多网友的怒批。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3年,杨丞琳也曾公开道歉,但网友们的愤怒依然,一有人问杨丞琳是谁,一般都会回答:就是那个不知道抗日几年的蠢女人!

挨骂指数:

冤屈指数: (被骂不冤,但被骂的时间也许有点冤)

醒世恒言:一失足成千古恨《明良记》

NO.4 李湘

被骂语言:“有几颗钻戒就了不起啦?神气个什么劲儿。”

据说,喜欢她的人全都是中小学生或者是相当于中小学生智商的人。她的主持水平相当一般,永远搞不清楚现场状况,没有幽默感,不知性,也谈不上性感。当初与李厚霖的恋情曝光,她便经常以胜利者姿态自居,整天炫耀着那几颗钻石,让所有女人都觉得恶心,纷纷预言或者诅咒她离婚,可见她是多么不受欢迎。而最最不幸的是,如今预言和诅咒都实现了。所以说,钻石大不大根本不是关键。可是,对于一个这样平凡而又俗气的女人来说,她永远认识不到这一点。

挨骂指数:

冤屈指数:不冤

醒世恒言:看一个人的人格怎样,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做过的事,还得看他的目的和冲动哈代

NO.5 张钰

被骂语言:“被人睡了还到处显摆,不要脸的才这样。”

这位女子其实并不适合在娱乐圈混,但她非要来搅这潭浑水,可问题是她并不像别的女星那么好运,下水了但什么都没有捞到,于是就很不爽,觉得自己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挨骂指数:

冤屈指数:不冤 (被人睡也许冤,被人骂可不冤)

醒世恒言:一个人的人格可以从他的眼神、笑容、言语、热忱、态度显示出来乔・ 吉拉德

网民齐顶之“蜜”语无限

NO.1 张曼玉

甜蜜语言:“看见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美女、什么叫做高雅。”

张曼玉年轻的时候还真演过不少又俗又蠢的角色,但是你看看如今这些用在她身上的诸如“大方、美丽、华贵、典雅”等词语,就知道那些角色不是白演的。她俨然已经成了成熟女性的代表、被无数男性女性顶礼膜拜的对象。

好名声程度:

醒世恒言: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叔本华

NO.2 蔡康永

甜蜜语言:“真是个真性情的读书人!”

蔡康永接受访问被问到同性恋一事时,他说:“我们已有十多年感情,双方家人也都知道,我们早就有心理准备会曝光,但请不要影响他的工作、生活,不要给他带去困扰。”因为坦诚,他的同性恋情被曝光后不但没有遭到过多的非议,反倒有很多人对他的勇气和不卑不亢的态度表示赞赏,而他一贯读书人的作风和主持风格也为他赢来很多喝彩。

好名声程度:

醒世恒言:真诚,尤其是还兼有谦虚,就会使人人赢得好感歌德

NO.3 孙燕姿

甜蜜语言:“下一站天后。”

其实,她已经可以顶着天后的名声了,只是她过于低调,并且有意放慢自己的脚步。天生的好嗓音使得孙燕姿从出道以来便备受关注,而她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天赋,认真努力,张张专辑都卖得不错。台上,她总是温柔地微笑和歌唱,声音里充满希望与力量;台下,她从未闹过绯闻,也丝毫没有想闹的意思。踏踏实实唱歌的人,没有人会挑剔她。

好名声程度:

醒世恒言: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胡宏

NO.4 周星驰

甜蜜语言:“做男人,就要像星爷。”

据说现在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之间90%以上的男性都是星爷的粉丝,而能把他的经典台词倒背如流者更是比比皆是。这个据说在生活里比较严肃的男人,用他日常积累的智慧,在电影里极尽所能地逗我们开心,这样一个老少咸宜、人见人爱的家伙,又有谁舍得骂呢?就算有点绯闻,就算作品没有期待的那么好,大家也都宽容地“笑纳”了。

好名声程度:

醒世恒言: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雪莱

NO.5 刘德华

甜蜜语言:“他就是娱乐圈的上帝。”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想必刘天王对这话理解得相当透彻,他凭借自己的热心、认真、精明、友善以及努力,征服了那些曾说他唱歌难听、不会演戏的人,也征服了那些说他徒有其表的人。而俞可欣一事虽然闹得沸沸扬扬,却最终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损害。所以说,一个好名声会在关键时候帮助你。

好名声程度:

醒世恒言: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拿破仑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篇10

〔关键词〕 “求同”,老子思想,特质,“道”,“无”,“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40-03

思想的特质,简单地说,就是思想的特点和品质。老子思想的特质决定并体现着老子思想的整体面貌、逻辑结构以及价值取向,也必然与老子思想中“道”、“德”、“无”(“弃智”、“无为”)等核心范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的必然性。对老子思想的深刻把握和正确运用,根本地在于要明晰老子思想的特质。回归《道德经》文本,探究老子思想的特质,对于在理论上还原老子思想本身所具有的解释力,以及在实际中提升老子思想的改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求同”是“道”的根本要求

在老子思想中,“道”为“万物之宗” 〔1 〕 (P71 ),“德”更是“惟道是从” 〔1 〕 (P145 )。“道”作为老子思想大厦的基石,是老子思想的立论基础,在《道德经》中出现75次之多,本来应该是被详尽阐述的,但老子给自己出了个难题:“道” 不可“名”,只是“强字之曰道” 〔1 〕 (P159)。不仅如此,仔细研究便会发现,这个“难题”本身就是老子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即便老子认为“道” 不可“名”,但还是对“道”作了尽可能的描述和说明。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进行过正面的描述,如:“惚恍” 〔1 〕 (P113 ) 、“玄” 〔1 〕 (P53 )、“玄同” 〔1 〕 (P272 )、“玄牝” 〔1 〕 (P80 )、 “有” 〔1 〕 (P53 )、“大” 〔1 〕 (P159 )、“小” 〔1 〕 (P188 )、“冲” 〔1 〕 (P71 )、“谷” 〔1 〕 (P80 )、“母” 〔1 〕 (P53 )、“甫” 〔1 〕 (P145 )、“始” 〔1 〕 (P53 )、“宗” 〔1 〕 (P71 )、“夷、希、微” 〔1 〕 (P113 )、 “ 有象、有物、有精、有信” 〔1 〕 (P145 ) 等。老子对“道”进行过反面的描述,如:“不见、不闻、不得、不、不昧” 〔1 〕 (P113 ),“不自生” 〔1 〕 (P83 )、“不自为大” 〔1 〕 (P194 )、“无” 〔1 〕 (P71 )、“无私” 〔1 〕 (P83 )、“无物、无状” 〔1 〕 (P113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 〕 (P113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2 〕 (P272 )等。从那么多老子对于“道”的描述中,一般认为,老子的“道”就是“无”、“虚”,这已经是理论界的定论。但问题是,如何去解释“无、有”,“大、小”,“无物、有物”等等这种具有相反意味的描述集中于“道”一身?老子对“道”的这些看似矛盾的描述背后一定有其独特的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本身也是来源于作为“万物之宗” 〔1 〕 (P113 )的“道”,才能在理论上说得通。

从老子对“道”所进行的诸多正面或者反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老子心目中的“道”是世界的本体(原),“不可名”是“道”在人类语言表述上的根本特征。进一步具体的理解为,“道”因“不可名”,对有意识的人来说,“道”被老子彻底地放在了人的意识所能把握的世界之外,而就所谓的世界乃是相对于人的世界而言,“道”在根本上是“无”。但是,仅有这个程度的理解还完全不够。因为老子对“道”的揭示,“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玄” 被人们严重地忽视了。在《道德经》中,老子在对“道”与“德”的描述时,始终用了一个重要的“玄”字。第一,“道”不可言说,“玄之又玄” 〔1 〕 (P71 );第二,“道”本无且有,“同谓之玄” 〔1 〕 (P71 );第三,“道”为天地根,“玄牝之门” 〔1 〕 (P80 );第四,对“道”的认识,“涤除玄鉴” 〔1 〕 (P93 );第五,“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1 〕 (P116 );第六,德“惟道是从” 〔1 〕 (P145 ),“玄德深远” 〔1 〕 (P299 )。分布在7个章节中的11个“玄”字几乎涵盖了老子对“道”包括“德”的所有关键性认识,并且老子思想也被称为“玄学”,可见“玄”在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在揭示“道”之为“无”的同时,也揭示了“道”之为“玄”,老子思想不仅“贵无”而且“重玄”。

“玄”从造字法上是象形文字,本意是搓线、编草绳;赤黑色,黑中带红;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2 〕 (P346 )。后来逐渐演化为道教所奉的北方之神,它的形象为龟蛇合体;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合称,等等。这些解释,更加接近“玄”字的原始意义。很显然,“玄” 的本意就具有“同”、“合”之意,正符合“玄”字作为“绳”解的本意,并且老子也正是在“绳”这个意象来使用“玄”字的。在《道德经》当中,老子就是使用了“绳绳兮不可名” 〔1 〕 (P113 )对“道”作了进一步描述。目前,老子思想研究者对“玄”字重视不够,严重忽略了“玄”字的本意理解,常作引申义“深奥、玄妙”之解,不仅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且增加了理解老子思想的难度。一个“玄” 字,是打开老子思想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在世界观上,认为“道”为“玄同”之“道”,是天地万物的“玄牝之门”,“道”本身就是“无、有”,“大、小”,“无物、有物”的统一整体,不仅不可言说,而且“不可致诘,混而为一” 〔1 〕 (P113 ),也因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又分别用了与“玄同(玄)”相近的“同”〔1 〕 (P272)、“公” 〔1 〕 (P121)、“和” 〔1 〕 (P225 )等诸词来描述“道”,“尊道”就是符合“玄同”,就是遵循“同、公、和”的标准和原则。在思想路线上,“玄同”之“道”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1 〕 (P259 ),“玄同”是老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在认识论上,要执守“玄同”之“道”,就要做到“涤除玄鉴” 〔1 〕 (P93 )。老子反对采用“分别心”、“巧智心”等“求异”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在老子看来,那样只是认识了事物的不同和区别,而忘记了事物之间的相通共融之处,从而导致是非、纷争,这也是老子“弃智” 〔1 〕 (P134 )的根本原因;在价值观上,“惟道是从” 〔1 〕 (P145 ),提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1 〕 (P254)的“玄德”,老子之“德”的根本标准就是“同、公、和”,“玄同”之“道”落实到人类社会中必然是遵循“求同”的价值原则。

二、“求同”是“无”的逻辑必然

逻辑上分析,“名”是言说的基础,“不可名”意味着不可言说。借助于今天的概念分析工具,我们发现只能意会不能言说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概念分析,“绝对精神”内涵无限小,外延无限大,这种情况超出了人类抽象思维本身,没法言说。“绝对精神”的前提是主客对立。另一种情况就是“感性存在”,从概念分析,“感性存在”内涵无限大,外延无限小,还不在人的抽象思维之内,也没法言说。“感性存在”的前提是主客未分。老子之“道”显然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因为“绝对精神”是人的理性(抽象思维)发展的结果,而这一点恰恰是老子思想所强烈反对的,老子所持有“弃智”思想,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思维作用,强调“涤除玄鉴”〔1 〕 (P93 )、“大制不割” 〔1 〕 (P173 ),老子之“道”指的是“物我未分”的境域〔3 〕 (P2 ),这也是老子为什么用“婴儿”〔1 〕 (P137 )、“赤子”〔1 〕 (P269 )、“水” 〔1 〕 (P86)来比喻“道”的原因所在,这些正与“物我未分”所具有的“惚恍” 〔1 〕 (P113 )之态相似。因此,在本体意义上,“无名”与“玄同”恰恰是“物我未分”之“道”的两个表现方面:“无名”是“道”的主观属性,“物我未分”在主观上表现为“无名”;“玄同”则是“道”的客观属性,“物我未分”在客观上表现为“玄同”。进一步明确地说,“无名”和“玄同”是“道”这个“一体”的“两面”。

老子思想经由庄子的发展以及王弼等人的阐释,特别是佛教传入后,以佛解道,道释思想的进一步互通融合,“虚、空、无”作为“道”的这一面被强化理解后,被世人普遍接受,直接从“有无”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老子思想似乎成为更为通行的做法。但是,这种有失偏颇的理解,终因缺乏对老子“玄同”思想的深刻把握,而将老子思想陷入“大笑之”、“无用论” 的尴尬境地。老子说的“无”从根本上是“物我不分”的状态,因“无意识”、“无我”而“无名”、“ 无区别”,根本上是在谈论认识的问题,只不过老子在这里谈论的是“物我不分”的“感性存在”。在认识上,从“无意识”到“无区别”再到“玄同、和、合、公”是理解老子之“道”最为关键的“惊险一跃”,也是理解老子思想逻辑上的最为关键的一环。“无”和“玄”作为“道”的“一体两面”在“物我不分”的“道”的境域中是自然统一的,而“道”落实到人类社会之后,“尊道”也就意味着“贵无”和“重玄”,二者不仅不能偏废,而且必须有机统一,否则就是对“道”的背离。对人而言,“无我”才能达成 “玄同”,而客观上的“玄同”必然要求主观上的“无我”。“无”是老子在“道”问题上的本体论,而“玄”则是老子在“道”问题上的辩证法。对于中国哲学来说,“围绕道的问题的论述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道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4 〕 (P22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反命题统一成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5 〕 (P8 )道的“玄同”特质成就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但现实的世界,对人而言,却是主观上“有我” 的人的世界,所以客观上就是背离“玄同”的世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失道” 〔1 〕 (P83 )的世界。老子直击人的意识(认识)最大的危害:使“物我不分”的“玄同”世界变成了“物我有分”、“万物有别”的“人化”世界。更为关键的在于,“玄同”(“道” )的世界,“损有余而补不足” 〔1 〕 (P334 ),且不自大而大,不自为而为,不自私而成其私,“天长地久” 〔1 〕 (P83 )。而建立在认识、分别心、偏私心基础上的“人化”世界 “损不足以奉有余” 〔1 〕 (P334 ),主观恣意,强作妄为,纷争四起,甚至引起礼崩乐坏、战争祸端,造成这一恶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我”,即人有认识(心、知、智等)能力。因此,针对礼崩乐坏、社会纷争的社会现实,老子提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执守“玄同”之道,在“德”的要求上就是坚持“求同”,达成“我”与“非我”求同,主观与客观求同,主体与客体求同;其目的就是从“物我二分”回到“物我不分”,自觉达成“我”同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达成合意;其前提是去除人的主观自我,坚持“弃智”思想,最高的要求是做到“无心” 〔1 〕 (P246 )而为,“无心”而“善为” 〔1 〕 (P309 ),“ 无为而无不为” 〔1 〕 (P203 ),基本的要求是做到“以身观身” 〔1 〕 (P266 ),将心比心(“以百姓心为心” 〔1 〕 (P246 ) ),推己及人,“为无为,事无事” 〔1 〕 (P293 );最终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 〕 (P275 ),以达到“天下将自正” 〔1 〕 (P203 )、“万物将自宾” 〔1 〕 (P188 )的逻辑必然。

三、“求同”是“德”的价值主旨

正是因为“玄同”之“道”超出了语言所描述的范畴,“道”在“名”外,因此,只要你对它进行描述,实际上就进入了人类意识认识之内,由“道”在“名”外变为了“道”在“名”内。那么,不可言说的“道”的世界,又是如何对人的现实世界进行影响的呢?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 〕 (P259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1 〕 (P145 )老子用“母”与“子”的关系,来形象地说明“道”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道”的世界,也就是“无意识”、“无名”的“玄同”世界;是混沌、恍惚、本能、本然的世界,那么,现实世界,也就是“有意识”、“有名”的“人化”世界;是清晰、明朗、人化、人为的世界,是“有名”而“有异”,“有我”而“有为”的世界。人的意识使得人背离“玄同”,“异、多、分、私”取代“同、和、合、公”。所以,对“道”这个“感性存在”的认识和把握可能性的到来,对人而言只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类抽象理性的产生”――“德”的世界的到来。

在“德”的世界中,万物因人的意识而“有名”和区别,“德”也因人为的区别而变得有层次,这个层次划分的标准就是“同、和、合、公”的程度。德的层次与“求同”的程度呈正相关。就人类而言,能站在类群体与环境(包括自己的身体、他人、社会、自然)“求同”角度对待自己的“异、多、分、私”,这就是人最高的道德。随着“异、多、分、私”成分的增加,“同、和、合、公”成分的下降,人的道德层级不断下降。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老子思想中,最高层次的德是“玄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 〕 (P254 ) 玄德,就是“玄同”之德,“玄”本身也具有“同、一、合”的意思,所以,“玄德”就是符合“玄同”之道、遵循“求同”之法的“德”。如此,只有“大同、大合、大公”之德才能做到,也只有“无心”、“无我”才能做到,也只有“以百姓心为心” 〔1 〕 (P246 )才能做到。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 “大同、大合、大公”,就是“大德”,就是“玄德”。

“求同” 为德,求“小同”有“小德”,求“大同”有“大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 〕 (P206 ) 显然,在老子看来,有德无德、大德小德都在于人“求同”的程度,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老子提出了“啬”、“早服”、“积德”范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 〕 (P283 )“啬”就是克制自身欲望,不过度的消耗,爱惜并储存。“啬”是老子思想的重要范畴,从根本上说,“啬” 的前提就是“弃智”,无知无欲,无我无求,只有真正做到“啬”,才能实现老子所说的“为腹不为目” 〔1 〕 (P104 ),“贵大患若身”〔1 〕 (P108 ),也正因如此,“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 〔1 〕 (P108 ),才能真正使天下避免陷入“分、争、兵”的境地,所以,老子认为这就是“早服”,“ 重积德”。我们不难看出,在“道”的范畴内,老子持有彻底的“弃智”思想,坚持“无知(智)而行”;而在“德”的范畴内,老子反对的是脱离“道”、脱离自然性的“智(知)”,是在对“智(知)”肯定的基础上的“弃智”(知),因此在知行观上,老子坚持的是“善智(知)而行”。

总之,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建立在“道”、“德”、“弃智”、“无为”基础上的“求同”,“求同”是老子思想的特质。老子思想中有关“有、无”讨论占居重要的地位,但不能就此认为老子思想的特质就是“贵无”或者“无为”,从更深的层次上,讨论“有、无”的最终目的是讨论“同、异”――这取决于对于“道”、“德”的认识是否相应的建立在对“自然世界”和“人化世界”、 “无我”与“有我”关系的科学认识和辩证对待基础之上。“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6 〕 (P22 ),“求同”是老子思想穿越千年到今天,仍然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强烈的现实感的原因所在,也是新时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老子思想必须把握的根本依归。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李恩江,贾玉民.说文解字译述〔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3〕那 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