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十篇

时间:2023-03-30 22:16:49

扬州慢篇1

时而歌舞升平,时而战火纷飞。

从汉朝开始,扬州就成为最大的食盐市场,

养活了一大批盐商,也改变着这座城市。

如今,盐商不复在,

只有一座座园林式的盐商大院,

见证着昔日辉煌。

扬州不着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姜夔怀着对扬州的无限向往,创作了《扬州慢》的词牌。当然,扬州早已从那段历史中几落几起, 《扬州慢》已经是一种典型的慢生活方式。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扬州令人艳羡的慢生活,扬州人有了吃早茶的习惯。走遍扬州,可以看到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各式餐铺饭馆。小摊有小摊的风味,馆子有馆子的情调,不变的是扬州吃早茶的讲究。一壶上好的龙井,配上一盘烫干丝,一碗鱼汤面,一笼蟹黄包,这便是清晨的味道。坐在茶馆里,清丽的唱词和悠扬的旋律送入耳中,好不惬意。到了晚上,扬州人把泡澡的“泡”发挥到极致,人们一定要在池子里泡够时间泡到位,在雾气昭昭中叽里呱啦说着扬州话,接着让搓澡师傅搓一搓,顿感无比的轻松和舒坦。这种慢生活源自盐商的繁荣时代,因为盐商实在是太有钱了,普通一个家丁挣的钱也足够养活一大家子,导致扬州“盛产”大量闲人,没事就往茶馆和澡堂跑,甚至有的人一起床就得往茶馆跑,因为他们的洗漱用品都在茶馆。

如果说盐让扬州繁荣,水则是扬州的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古运河哺育了扬州,赋予扬州城水的气质。水上园林、古韵水城、清净湿地、浩瀚长江,水上的慢生活似乎也来得更纯粹、更自然、更多彩。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扬州三湾中,盐商私宅、宗教庙堂、古港古渡、帝王遗迹等依水而生,星罗棋布,和那些名家名句一起,讲述着扬州城的古老故事。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稀有的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欣赏琼花的最佳去处,首推大明寺,这座蜀冈中峰之上的千年古刹,其建筑和园林在历代都享有盛名。大明寺脚下,便是更加久负盛名的瘦西湖,清代康乾两帝南巡的必到之处,也是众多盐商巨子为斥巨资构建的园林大作。若要领略私家园林,就要数个园与可园。这些盐商的园林作品,是他们留给后代扬州人的财富。

一座被商人改变的城

在近代人陈去病的《五石斋》中有这么一句话:“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商人,来自徽州。明清时期,尤其是经历了“扬州十日”的扬州,必然是以商业为主,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这时候,扮演主角的是徽商。

这个群体在扬州的崛起和皇权对于盐的垄断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他们讲究对皇家的“报效”。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都是由当地的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接待的。当时修建大量的行宫,甚至改写了扬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

明朝时,扬州有个说法叫做“秦腔歙语满天下”,山西、陕西、徽州三地的商人是扬州的主流。到了康熙年间,情况有所变化―陕退,晋转,徽进,徽商成为两淮盐商的主流。

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则须凭引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很多影视作品都曾描绘过清朝盐商的形象,他们手里白花花的盐,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依靠从政府手中得到的资源,他们收获巨额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军需、河工、赈灾。

“又雅又俗,亦儒亦商”是扬州盐商的总体评价,他们造就了“扬州八怪”一类人物,成为艺术赞助人;他们也重视享乐,疯狂消费,因为他们实在太有钱,连他们的家丁都有强大的购买力。这个城市的盐商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消费市场。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盐商喜欢逛妓院,又好打扮,于是扬州出现了香粉业。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扬州香粉就是汪礼珍的夫家谢馥春的香粉。盐商的消费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他们是为拉动城市的内需买单的人。

盐商第一楼

卢氏盐商住宅

卢氏盐商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坐落在康山文化园旁,临街朝南的大门气派而考究。门楣上的砖雕异常精美,虽经沧桑岁月,但仍可辨出砖雕上神态各异的人物活泼灵动,栩栩如生。整个卢宅构筑考究、豪华气派。前后共有九进建筑,200多处房间。卢氏园中的门楼、住宅楼、意园、藏书楼等,为保存完好的原有建筑。旧馆后有装修考究的藏书楼一座,保存得相当完好。藏书楼西侧有一架在扬州罕见的百余年古紫藤。

置身其中,淮海厅、兰馨厅、涵碧厅、怡情楼,厅厅相连,气派非凡。漫步宅内,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深入后院,意园里盔顶六角亭、石船舫、水池等相映成趣。卢宅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占地面积6100多平方米,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古迹。从外表看古宅青砖黛瓦与一般住宅无异,但置身其中,一种“藏富不露”的恢宏之气扑面而来。经过修复,不但古建筑获得了新生,往日盐商的富庶也得以重现。

旅游信息

地址:广陵区康山街22号

门票:20元

特色:卢宅内的上下午茶,以卢氏菜谱中的蒸饺、汤包和五丁包等为主

周边看点:康山文化园、淮扬菜博物馆、何园

淮扬菜

扬州还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著名的“三头”(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就是扬州菜的代表作。在四望亭路及望月路一带是扬州的美食聚集地,到冶春茶社来一份蟹黄汤包,品尝最美妙的扬州味道。

扬州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晚上到茶楼去品茗听戏,谈天说地也是扬州人重要的夜生活。

谢馥春

创立于道光10年的谢馥春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制作的香粉以形似鸭蛋而闻名于世,一度是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扬州出美女,恐怕也有谢馥春的功劳。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位去世的扬州盐商千金汪礼珍老人,既是扬州末代盐商汪氏家族第四代长女,又是扬州着名香粉商号谢馥春家族第五代媳妇,汪家旧宅――汪氏小苑中至今仍保留着她的闺房。

大而精的代表

汪氏小苑

如果说个园以园林见长,汪氏小苑则继承了徽派建筑的衣钵,它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

小苑的主人汪竹铭同样也是徽商,因此其建筑几乎与安徽黄山脚下的黟县宏村民居形制一样。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

小苑的建造和翻修年代一直从清末到民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盐商已不能与清中叶相比,但小苑的精美雕刻和灵巧布置,都能让人看到主人的艺术造诣与经济实力。也因为战乱,小苑中有有暗门、暗室、暗壁、暗阁、暗藏宝洞,似乎在讲述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宅门往事。

旅游信息:

地址: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8号

门票:35元

周边看点:中国剪纸博物馆、马氏住宅、火星庙遗址

古典园林孤例

个园

卢氏宅是经过现代人修复的,而说到保存最完整的盐商大院,首推个园。个园的建造者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是盐商等级中最高级的,自然修建的园林也是无比寻常。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人们都熟知何园的复道回廊,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然而极少有人知道,比何园早建65年的个园,也运用了复道回廊的设计手法,而廊道与分峰用石的假山巧妙相连,更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个园的叠石艺术,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旅游信息:

地址: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

扬州慢篇2

远云峰弄颦,近流水妩媚。

几多美几多憔悴?强掩愁容,心伤犹碎。

只叹息,负了风景,乱了滋味。

情缘难料,一波三折九重泪。

纵佳词相许,残指明证,未挽卿归。

旧时山海盟誓,却如今,徒益悲催。

度我多可笑,好似情种痴醉。

扬州慢篇3

关键词:姜夔 扬州慢 淮左名都 黍离之悲

北宋赵匡胤建立国家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登峰造极。在北宋的末期,宋徽宗时代,北宋的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国力衰弱,这时金军入侵北宋,1127年发生了金军入侵中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在风雨飘摇中建立,国力软弱,并且不断受到金军入侵。1176年,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可是扬州城的绝世繁华已经风流云散。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扬州城中,但也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优之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竹西亭、二十四桥、春风十里路,这些扬州城中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表达深刻的黍离之悲。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创作的深重的历史创伤是《扬州慢》中表达的深重的黍离之悲的缘由。

位于长江流域的扬州城,在唐朝时是名满国中的名城,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扬州城的绝世繁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北宋赵匡胤建立国家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登峰造极。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所以姜夔在扬州慢中称扬州为淮左名都。在北宋的末期,宋徽宗时代,北宋的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国力衰弱,这时金军入侵北宋,1127年发生了金军入侵中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兵至长江流域,对扬州城进行侵略洗劫,扬州城的绝世繁华随着这样的侵略洗劫而烟消云散。这样的残酷历史在词人姜夔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比深重的创伤。在词人姜夔来到扬州城时目睹的一切与传说中的扬州城的美景分明殊异,此时词人一时对扬州城的一切景象有着不可接受的错觉,不禁感慨万千,内心无比伤痛,由此写下了这首饱含故国黍离之悲的传世名作《扬州慢》。词人姜夔精通韵律,扬州慢是词人的自度曲,后来常用来表达怀古之思。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达深重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语言空灵洗练,清刚峭拔,惊世骇俗。表达出深重的黍离之悲。

姜夔扬州慢全词:“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2]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

在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小序中,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自己刚到扬州城所看到的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寒水自碧,暮色渐起。”[4]在冬至这一天,作者在暮色逐渐来临的时候来到传说中景色很美丽的扬州城,雪后初晴,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扬州城中却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这样的描写景色的语言寓情于景写出了浓重的黍离之悲。扬州城本来景色绝美,但是历经了北宋灭亡金人两次南下洗劫的创伤,此时映入作者眼帘的只是在雪后的清寒中静寞的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词人一时产生了对这座曾经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一世的景象无法接受的错觉和深重的创伤,所以词人姜夔用这样惊世骇俗的语言写出了深重不堪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篇4

新课导入:播放地球公转三维动画,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做什么运动?

讲授新课: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根据三维动画或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如何?(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保持什么状态?(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据图说明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状态等,培养读图能力。

承转过渡:正因为地球公转时的这一重要特征,使得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

如“观察当地球公转到夏至日和冬至日时,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在南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夏至日时,阳光主要照射在北半球;冬至日时,阳光主要照射在南半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粗略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

学生思考: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与什么有关?

教师补充:请观察图1“阳光的直射与斜射”,当阳光直射时,光线 (集中、强烈),地面温度 (高);当阳光斜射时,光线 (分散、微弱),地面温度 (低);太阳光斜射得越厉害,光线越 (分散、微弱),地面温度 (越低)。

教师小结: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太阳照射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太阳照射的角度越小,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少。

学生思考:请观察图2“地球表面受光照的情况”,图中A、B、C三点获得的热量有何不同?(图中A点光照是直射,B、C点是斜射,离直射点越远,斜射得越厉害)

教师演示:用电脑演示“地球公转图”,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分别在二分二至这四个特殊位置停下,让学生观察这四个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并完成表1。

视频播放:播放地球公转三维动画。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如何?(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最北可达到23.5°N,最南可达到23.5°S)

学生小结:以北半球为例,说明随着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1知道地球表面所获得的热量多少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让学生通过图2学会如何寻找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为90°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表1观察地球运行到“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情况,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承转过渡: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少除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还与白昼的时间长短有关。

学生思考:一年当中,每天的白昼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白昼时间长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教师演示:用电脑演示“地球公转图”,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分别在二分二至这四个特殊位置停下,结合图3,让学生观察这四个位置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并完成表2。

学生小结:以北半球为例,说明随着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3和表2观察和归纳“二分二至”日四个特殊位置时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请按照图示(图4),描述当地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如何说明一地四季变化的思路。(主要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入手)

第一次课后反思

从本节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表情看,大部分学生似乎明白了由于地球的公转而引起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导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异,进而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从课后完成填充图册的作业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情况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并未完全理解和掌握。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应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用生活中的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两条标准都强调从现实生活入手来掌握本节内容。

“生活离不开地理”是初中地理开篇绪论中所传达的理念。“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如果在讲授本节内容时融入生活元素,尽量将地球运动中的抽象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引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其效果如何?

第二次课堂教学

1.将地球公转的周期、轨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相当于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在宇宙空间运行360°,绕行一周共用一年即大约365天,平均每天在椭圆轨道上向东运行1°(不考虑近日点、远日点的快慢)。那么如果用360个点将公转轨道分成360份,则每一点就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日常生活中一年有24个节气,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学生小学时学过),每两个节气之间相差15天,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则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圆心角相差15°,二分二至日四个特殊的节气则在图4的相应位置上。

这样学生就能将地球公转轨道与日常生活中的日期与节气相联系,而无需死记硬背二分二至日四个节气的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轨道上360个等分点实际上粗略对应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从而更好地将地球公转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

2.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说明正午物体影子长度变化

根据图5,结合扬州(约33°N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说明一年中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

从图5可清楚看出: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最北可达到23.5°N,最南可达到23.5°S,这也是把二者称为“回归线”的原因。从图中还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如扬州),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出现在夏至日即6月22日附近,最低出现在冬至日即12月22日附近。

如果将扬州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简化成图6,则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①从扬州看一年中正午太阳每天不断向南移动的是哪段时间?(每年6月22日~12月22日)每天不断向北移动的是哪段时间?(每年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②对图中的扬州人来说,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高?(6月22日,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1,这一天人的影子最短,长度为AB)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低?(12月22日,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这一天人的影子最长,长度为AC)③结合“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少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说明扬州随着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地面所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如何变化的,从而理解扬州一年中什么时间较热,什么时间相对较冷。

设计意图:以“扬州”为例,图像化说明扬州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情况及其所导致的地面所获热量多少的变化。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

拓展探究:扬州某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为扬州、北京、哈尔滨3市生产的“华扬”牌太阳能热水器,在北京、哈尔滨的销售出现问题。经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太阳能热水器的支架上,设计人员由于没有考虑地理因素,为3个城市设计了统一的支架。你能解释产生问题的原因吗?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应对支架做何调整,才能让3个城市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力和学习成就感。

3. 北半球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结合图7,以扬州为例说明北半球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从图7中可清楚地看出扬州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每年3月21日前后这天,扬州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等长(都是12小时),过了这一天,白昼慢慢变长,黑夜慢慢变短,到6月22日前后,这一天成为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慢慢变短,黑夜慢慢变长,但仍然是白昼长于黑夜,到9月23日前后,白昼和黑夜又一样长(都是12小时),过了这一天,白昼继续变短,黑夜继续变长,到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慢慢变长,黑夜慢慢变短,但仍然是黑夜长于白昼,到次年3月21日前后,白昼和黑夜又等长。如此周而复始……

学生归纳:一年中,扬州白昼的长短变化如何影响当地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当白昼时间较长的6、7、8月时,太阳照射时间较长,地面获得热量较多,反之,当白昼时间较短的12、1、2月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地面获得热量较少)。

设计意图:仍以学生生活的“扬州”为例,用黑白线段框形象化地说明扬州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深刻理解和验证“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避免死记硬背。

第二次课后反思

第一次教学反思后,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抽象、繁杂的内容“生活化”。例如,将地球公转的周期、轨道与日常生活中的日期、节气结合;增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扬州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扬州一年昼夜长短变化”图,使学生对扬州当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因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四季变化。而“华扬”太阳能热水器的案例一提出,学生的注意力被强烈吸引,思维火花立刻被激发,对“地球公转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知识点进行强化和巩固运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扬州慢篇5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

春天的瘦西湖,碧玉妆成;夏天的瘦西湖,姹紫嫣红;而秋天的瘦西湖,另有一番诗韵。

踏进瘦西湖的那一刻,身心便觉与外面的世界已隔绝。

整个景区安静有序。

一拨拨游人,或沉浸在风景里,或沉醉于导游的解说中,没有任何喧哗和高声语。

连3岁的孩童,看到湖面上悠哉的野鸭,也只是痴痴地看,一脸沉醉。

经过冬风吹,春风打,夏日晒,秋天的白塔更加庄严肃穆,在一排排绿柳中,别有威望。

一座座掩映于绿树中的小亭子,更具小家碧玉气质。

五亭桥上,游人时而驻足。船儿三三两两地从水面划过。

水面如镜,岁月如船。

瘦西湖的美、秀、静,随着步伐也一点点走进心里,成为刻在心里的印记。

瘦西湖的美要慢慢品味,于是,租了条船,慢慢游走。

小桥,杨柳,野鸭。如置身画中。比画还静。

这样的美景,这样的静谧中,最不可缺少的,便是诗了。

惺庵居士如此写她:“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即仙寰。”

徐凝赞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刘涛沉醉于她 :“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别有风情忘不得,载花载酒木栏桡。“

去过瘦西湖的朋友都感叹说,去瘦西湖,肚子里不备点诗,是种莫大的遗憾。

因为瘦西湖的每一处景点,都已融入诗中,常用的感叹词“啊”“哇”等,不足以表达她的美感。

也因此,历代诗人们都喜欢来瘦西湖虹桥修禊。

开虹桥修禊之先河的王士G,与扬州诸名士集于此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

王士G作《浣溪沙》三首,广为流传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康熙三年春,王士G复与诸名士修禊于虹桥,连作《冶春绝句》二十首。

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清代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虹桥修禊,留下“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等名句。

把瘦西湖称之为“诗湖”,她当之无愧。

诗城

怀抱瘦西湖这一泓丽水,整个扬州城都有了轻灵、浪漫的特质。

古人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视为幸事。

只因,扬州曾是海内闻名的繁华都会。

这里物阜民丰、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美女如云。

任一元素,都会令人将扬州联想为一个缱绻绮丽的梦。

无怪乎,历史上诸多诗人都将深情目光停驻在这里,将赞颂的笔墨毫不吝惜地挥洒。

扬州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书。

没翻阅前,脑海中总有诸多想象。

它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皎洁朦胧、梦幻迷离;是“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潇洒风流、酣爽畅快;是“淡烟芳草旧迷楼”的宁静淡雅、耐人寻味……

真正走进这座城,才恍悟,它鲜美生动,目光所及角角落落,都充满韵味十足的意象。

据《左传》记载,“鲁哀公9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这是已知的关于扬州城最早的文字记载。

城市真正灵动起来,却与瘦西湖有着密切关系。

唐宋元明清,扬州一直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

盐业巨子们聚居在此,看中了本是唐罗城、宋大城护城河的瘦西湖。

他们不惜重金,纷纷聘请造园名家,沿湖构筑水上园林。

自然之美与人工构思之精妙,终于创造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景。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

自此,多少风流人物、多少江山胜迹,都随着瘦西湖的水悠悠流淌。

而扬州,经吴越春秋,历汉之兴、唐之盛、清之富,在瘦西湖的滋润下,跨越2500年而来,积淀透发出迷人魅力。

清风、明月、绿柳、红药,诗意写满扬州城的山水巷陌,悠远深邃哲思化为这一片湖水。

诗会

走进瘦西湖的刹那,忽然就明白了,为何国际诗人每年雅集瘦西湖虹桥修禊。

虹桥位于瘦西湖南端,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改红桥名为虹桥。

修禊是古人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一种消灾祈福的仪式。

后来演变为古代诗人春游雅聚的经典范式。

康熙元年(1662年)春,诗人王士G邀上百文人雅士,聚集扬州瘦西湖虹桥上,行文赋诗,开虹桥修禊之先河。

此后由孔尚任、卢见曾发起的虹桥修禊,不断将修禊活动推向高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3月3日,由时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发起的虹桥修禊,全国参加者竟达7000人之多。

可见,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诗歌之城,诗歌源远流长。

至唐代,富甲天下的扬州是诗人们的乐园。

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在扬州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

之后的扬州太守欧阳修、坡,更增添了扬州诗歌的亮点。

今人亦不输于古人。

三百多年后,这一古老的东方歌诗传统,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被重新拾起,碰擦出奇妙火花。

作为扬州名片的瘦西湖景区,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

每次活动,来自美、英等国的顶尖诗人,都会与中国诗人及万余市民欢聚这座千秋诗歌名城,再现文化胜景。

扬州就此成为一个焦点,体现出中国深度和全球视野的文化双向汇合。

扬州慢篇6

图景・图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这座千古名邑便注定要成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颗明珠。至盛唐,扬州已成为“富甲天下”的经济中心,有着“扬一益(成都)二”的美誉。李白、杜甫在这里流连忘返,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欧阳修“文章太守”的美名从这里传扬天下,王士祯等文士在虹桥修契的遗风流传至今,郑板桥等“扬州八怪”开创的画风给陈腐的中国画坛吹来清新的气息。悠悠千古,兴衰更迭,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梅花岭,更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追寻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娴静和幽远。

图景・图画

明月的城市

陈 军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那么,扬州的标志该是一轮明月。在2500年的历史记忆中,她始终被一轮明月静静地映照着,或而清辉流转,或而冷光荡波,在册页枯黄的史书里,在声清韵娇的唐诗宋词中,映得字字珠玑。扬州实在是一座明月的城市。

唐代诗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明月之盛。有人以为“无赖”二字为“可爱”之意,是对扬州明月爱之极矣的昵称,但我宁愿相信那就是“无奈”二字。那是一种爱到无可奈何、欲呼无名以至萦怀难去、肠回九曲的思绪,它令扬州人得意异乡人失意。唉,那是怎样一番倾城的月光,竟占得天下三分之二的清光?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却可以从唐代另一位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窥得一斑:

明月从浩淼无尽的江天交接处悄然生光,莹辉流转着,令整个江面波光潋滟,白天的喧闹一下子被清光敛尽。慢慢地,它从江面移升到中天,清光四射,映得江天无尘、花林似霰,从蜀冈的花林到西湖的瘦柳,从游子的扁舟到闺人的妆台。夜归的渔人,一桨击破了如盘的明月,碎成了千片万片,粼粼在邗沟的清波上,惊起清啼的栖鸟,倏忽间从茫茫的芦丛中飞起……

这是怎样一幅空灵迷蒙、恬静阔大的春江花月图啊!月光月色月姿月影月情月意傥恍迷离、恣意交织,直教人心醉神迷。然而天恩普施,明月的清辉并不会偏宠于某一地,扬州也不例外。那掩映在绿杨中的小小城郭,当真能盛得天下二分的月色?

年轻的杜牧在扬州度过了四年后,对扬州特别是扬州的明月一直不能忘怀,以至他的许多诗歌都记述了对扬州明月之夜的美好回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叫《寄扬州韩绰判官》。韩绰是谁?难以考据且也并不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杜牧的生平推测这位韩判官大概是杜牧当年在扬州的同僚。诗的首二句直述江南秋景,似乎直白无味,但你要想,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仕居北方时所写。江南的秋景在平常的江南人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对于一个念念不忘江南、旅居北方的人来说,北方深秋的万木凋零、萧条冷落自然会唤起他对南方的美好回忆――南方的秋天不同,就算是秋尽冬来,依然是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季节物候的不同当然是一个由头,令他难忘的绝不止江南的山与水。诗的后两句,杜牧以调侃的口吻问候故人的近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你现在还好吗,是否过着与过去同样的生活”这样的问候。而以戏噱口吻作这样的问候,透露出杜牧对扬州生活十分熟悉的信息,不仅重温了与朋友深厚的友情,更是对自己往日扬州生活依依不舍的怀念与回味。

自然的山水风物再好,都不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真正让杜牧难以忘怀的该是扬州人富足悠闲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当以发达的经济与丰厚的物质为基础。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益次之也。”这样发达的经济促进了唐代扬州夜生活的繁荣。唐人小说《玄怪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开元十八年正月望夕,帝谓叶仙师曰:“四方之盛,陈于此夕。师知何处极丽?”对曰:“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天下无逾于广陵矣。”

看,唐代的扬州夜生活多么热闹!如果说唐人的野史不足为信,那么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则更可以证明: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多少华丽的灯烛竟然照彻了天上的云,想必也暗淡了天上的月光吧?所以,我总怀疑,徐凝、杜牧等人恐怕是把灯光错当了月色,才产生了二分明月在扬州的美丽错觉。自然的月光本来也映不出那样的辉煌,在杜牧的扬州梦中不能忘怀的又何止是明月啊!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的意旨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何其相似?只是一为忧今,一为吊古。人们往往是这样,能够看得见、判得明过去的是非对错,却永远看不清自身的危机。虽然安禄山的尖刀利刃刚刚划过,这个国度的伤痕还没愈合,但那高楼上鲜衣怒马、觥筹交错的纷纷酒客,何曾顾及过“如今不是时平日”呢?而世情往往是这样――“逸豫可以亡身”。一个人耽于逸豫,则会堕落;一个朝代耽于逸豫,则会衰落。

宋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朝的徽宗、钦宗耽于声色犬马,结果将江山断送,继承者高宗于是远远地躲在南方,偏安一隅。昔日繁华的扬州竟成了对敌的前线,在南宋苟延残喘的几十年里,它不断遭受金人的侵袭,直至迅速衰落。公元1176年冬天,诗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扬州的萧条衰败之景,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遂写下了《扬州慢》一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昔日的灯烛歌吹风月繁华,骤然间风流云散,荡然无存。桥还在,人已散;月还在,谁堪赏?只照见桥下波心微荡,越圆越孤寂,越亮越冷清。

这是扬州明月的另一面,而这样的场景在扬州的历史上并不罕见。从春秋的兵戈到鲍照的芜城,从胡马屡屡窥江到多尔衮的屠城。频仍的战乱加之江河改道、世事变迁,扬州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了。

当年,郁达夫先生游扬州失望而归,写信告诫林语堂先生说:“你既不敢游杭,我劝你也不必游扬,还是在上海梦里想象想象欧阳公的平山堂,王阮亭的红桥,《桃花扇》里的史阁部,《红楼梦》里的林如海,以及盐商的别墅,乡宦的妖姬,倒来得好些。枕上的卢生,若长不醒,岂非快事……”

郁达夫先生到底想寻找什么呢?纵然不是频仍的战祸人灾,再怎么辉煌的汉唐明月,也照不到我身上了。那昔日的繁华,因为岁月与战乱的变迁,都烟消云散,真不过扬州一梦。而这梦后人醒,那明月的光辉不过是繁华过后留下的记忆,至今还散落在蜀冈的清溪里,在平山堂的枯井中,在杜牧与欧阳子的诗赋里,在深幽的巷子中,在悠闲的百姓生活里……

多情的纳兰容若说:“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让扬州曜然生辉的不止是今日的月光,更是2500年来的月辉交相辉映。我相信,最皎洁的月辉,在历史记忆中,在文学的想象里,更在人的心上。

名迹・名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四年级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教版八年级下)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 牧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扬州慢

南宋・姜 夔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宿扬州

唐・李 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赠别

唐・杜 牧

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忆扬州

唐・徐 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遣怀

唐・杜 牧

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扬州慢篇7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越,一个含蓄。两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学生更加欣赏辛弃疾,姜夔却成了陪衬。由此看来,我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贵之处。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专题课

第三次备课。一定要高度聚焦“关联点”――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谓“人如其词”,词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词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必然与词人的人格特点相似,必然会反映词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见,“人”和“词”是相互映照的关系:由“人”可以观“词”;由“词”可以反观“人”。因此,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词风,二者相互勾连。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飞):在南宋词人当中,姜夔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飘逸洒落;一生困顿;不曾为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词风(清空骚雅):姜夔词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追求高雅,张炎在《词源》中将其词风冠以“清空骚雅”。姜夔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词风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词的主题主要有三类――家国、爱情、咏物,以此精选三首词作为课上精读内容。

我以“野云孤飞,清空骚雅”为主题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词《扬州慢》(重点)、《暗香》(次之)、《鹧鸪天》(再次之)。《扬州慢》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品字赏词”等读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感受“清空骚雅”词风。这首词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名义上咏梅,却别有寄托,词人把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都点染在词中。这首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主观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清空骚雅”的词风,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过程,便是迁移知识、强化感受、生发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鹧鸪天》是一首爱情词,怀念年轻时遗憾的爱情。从表达上看,这首词比前两首显豁一些,作为扩展内容以补充和强化《暗香》中情爱之恨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课上集中阅读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内蕴和词风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其人及时代背景。

2.学会综合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诗词鉴赏的方法。

3.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发的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等丰富情感。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多篇作品,通过分析意象、意境、用词,深入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每篇文本的个性,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围绕《扬州慢》设置问题:《扬州慢》的小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②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离之悲”?学生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现在的扬州城是“青青”的颜色,请结合“过春风十里”一句,想象一下,过往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颜色?从“渐”字,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基本上学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姜夔词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词清雅的特点设问。

围绕《暗香》设置问题:①《暗香》是姜夔自创的词牌,“暗香”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②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学生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身世之苦、家国之悲、情爱之恨的丰富内涵,鼓励个性解读。当学生感受出思念过往美好爱情时,补充《鹧鸪天》,设置问题:①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情?

学生精读三首词,充分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充分感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美。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圆融,学生争先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时很激动,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十分惊讶。我以这样的总结结束了《走进姜夔》的专题教学: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的人。身处南宋乱世,姜夔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布衣,凄凉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现在作品里。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抒发的复杂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实情感。从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们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词坛的别样风貌。

学生真的在阅读、思考、参与,这是属于他们的古诗词,是他们真切的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夔;一个宛在眼前、真实动人的姜夔;一个南宋词坛独特的“这一个”。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常常拿《扬州慢》与别的诗词类比,“这句就像‘尽荠麦青青’一样”,“重帘这个意象就像‘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珠帘一样”……我发现,学生好像学会了我一直希望却不能奢望的事――知识迁移。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必须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专题教学的主题要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领;厚,专题教学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受、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要常常追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浸润在语言文字里。广,语文是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

扬州慢篇8

关键词:扬剧;发展;市场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永远是扬州值得骄傲的资本,也是无法丢弃的根。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作为扬州的地方戏曲,原名“维扬戏”,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祖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如何让社会文化遗产成为资源,而不是变成真正的遗产,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一、扬剧的发展概况

(一)扬剧发展的历史原因

乾隆年代,扬州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满清政府11个盐务管理机关中最大的两淮盐务衙门的权势伸展到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两淮盐务的监督管理下,某些盐商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富裕的人。盐商作为整体所掌握的资本,与帝国中任何一工商业资本相比,无疑是最大的。扬州地处扬子江与大运河交汇处不远的北岸,因而是省际贸易的重要船港。它确实是个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城市,可说是帝国主要的经济城市之一;文化方面,它也是最繁荣和最先进的。

像前辈康熙皇帝一样,乾隆皇帝也南巡六次。筹划戏剧演出是扬州盐商竭力取悦皇帝的方法之一。运河两岸,建有许多戏台,乾隆皇帝来到扬州城附近,就可以欣赏到戏剧。乾隆的“恩泽”确实是扬州戏剧繁荣的主要原因。以戏剧而言,扬州无疑属于中国第一流的城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扬州的显赫地位,挑选它作为戏剧审查机构的所在地。

乾隆皇帝对戏剧的赞赏,对扬州戏剧确实是重要的促进。但扬州并不是乾隆皇帝巡幸时唯一受惠的城市。因此皇帝的巡幸不能完全解释扬州戏剧的繁荣。

主要的解释应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扬州的经济繁荣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因素;综合这些因素,才能较圆满地说明扬州在乾隆时期的戏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扬子江沿岸各地和扬州之间有着大量的商业活动。商船把货物从富饶的长江流域通过扬州运往北方和北京。商船带着戏班从各地来到扬州。络绎不绝来来往往于扬州的各地手艺人和商人,不再满足于观看扬州当地原有的戏剧,而要求剧种多样化。

扬州最重要的商业是盐。盐在产地制成后,运往扬州,再转到运商手里,由运商转运各地。这种盐运活动可能有利于各式各样的剧种进出扬州。此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扬州盐业吸引了许多其他各地的人来到扬州,因此,形成了扬州明显的开放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戏的繁盛和丰富多彩的局面。

社会因素也对扬州戏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戏剧繁荣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可能是大盐商的支持,艺术需要庇护人。扬剧从对扬剧感兴趣的富人中找到了保护和支持。[1]

(二)扬剧发展的历史阶段

1.乱弹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扬州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戏呱呱出世了。扬州乱弹说的是扬州方言、唱的是扬州小曲、用的曲牌如银绞丝、四大景、鲜花调、凤阳歌、花鼓曲、耍孩儿等都是扬州清曲传统曲调、它的班社遍布扬州城内外。

清嘉庆年间,扬州的形势忽如江河日下。盐业萧条,经济崩溃,商人破产,市民困顿,扬州乱弹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基础。班社瓦解,艺人星散,扬州乱弹在一百多年之中积累起来的艺术,不能不暂时地退出舞台,而同民间固有的香火、花鼓相结合。于是在中国戏曲史上出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现象——在同一土地上,产生了两种戏曲:扬州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2]

2.香火戏和花鼓戏

香火戏源于“傩”,本是迎神驱鬼的。1957年在扬州曾发现清代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神书《张郎休妻》,实为戏曲演出提纲。这证明在乾隆年间,扬州的巫术已有明显的戏曲化倾向。但扬州香火戏的进化很缓慢,它在很长时期内都只有半职业性的艺人,它的演出始终含有祈祷神保佑平安的目的。[3]

扬州花鼓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它开始向戏曲转化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扬州花鼓戏的发展同样很缓慢,经过了一二百年艰难历程的扬州花鼓戏,仍然处在街头卖艺的境地。如果说香火戏是为神的艺术,花鼓戏则是为人的艺术。

清末民初,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艺人们沿着长江浪迹他乡。自此,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如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武汉等地,都留下了扬州艺人的足迹。

上海是五方并处、百戏杂陈的地方。为了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也为了让粗犷的锣鼓与文弱的丝弦相得益彰,扬州的香火戏和花鼓戏慢慢合拢,1931年,香火戏艺人和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十美图》。从此,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一个新型的统一的“扬州戏”在上海滩出现了。[4]

3.扬州戏

新生的扬州戏,在音乐上将香火调、花鼓调揉合在一起,并像扬州乱弹一样,大量吸收了扬州清曲的曲调。在剧目上除了继承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的剧目之外,又新编和移植了大批连台本戏,如《孟丽君》、《郑小姣》等。在艺术上更是出现了许多独树一帜的著名演员,如胡玉海、熊月英、葛锦华、张月娥、许菊芬、十岁红等,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流派唱腔也崭露头角。[5]

4.扬剧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戏”或“维扬戏”的名称逐渐为“扬剧”的名称所代替。面对新生活,扬剧界感到欢欣鼓舞。艺人们努力挖掘、改革、提高、创新,使扬剧艺术呈现空前繁荣。

十年浩劫中,苏、沪、皖三地的扬剧团,有的被遣散,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有的被改行。一个有自己的传统、个性和观众的剧种,同所有兄弟艺术一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6]待到“”结束,扬剧才如老树又发新枝。久违了的传统戏又粉墨登场。70年代末,许多解散或改行了多年的扬剧团都陆续恢复起来。江苏和安徽固不必说,即使在未能恢复剧团的上海,扬剧的演出活动也在时时进行着。

在我们的眼前,分明出现了一条曲折的路。那便是: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与扬州花鼓戏——扬州戏——扬剧。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们扎根在同一土壤中。[7]

(三)扬剧剧目

因扬剧源流多,剧目十分丰富,从内容上分有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神话戏、朝庭戏、侠义戏等;从形成上分有幕表戏、连台本戏、剧本戏、古装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等;从风格上分有喜剧、正剧、悲剧、有文戏、有武戏。久演不衰的传统戏有:《王樵楼磨豆腐》、《王瞎子算命》、《活捉张三郎》、《四老爷打面缸》、《安寿宝卖身》、《白蛇传》、《梁祝》、《秦雪梅吊孝》、《二度梅》等。建国后更是好戏连台,《恩仇记》、《黄浦江激流》、《红色家谱》、《包公情》、《碧血扬州》、《风月同天》、《秦香莲》、《骨肉冤》、《修匾记》、《济公传》、《鸿雁传书》等。建国后,扬剧有辉煌的一面,称之为三个里程碑,两个闪光点。三个里程碑,即《百岁挂帅》、《夺印》、《皮九辣子》。两个闪光点,即《王昭君》、《史可法》。[8]

(四)念白、声腔与流派

语言差异是地方戏的分野,音乐声腔则是剧种的旗帜与灵魂。扬剧念白以扬州方言为基础,有官话、民话之别,戏中大凡身份高贵的人物,如帝王将相、后妃诰命等均念官话,并揉进中州韵,讲究阴阳上去和抑扬顿挫,如包拯、佘大君、穆桂英等,一般小人物如市农工商、贩夫走卒等均念方言,通俗流畅,朗朗上口。

扬剧声腔的形成,有三部分组成:花鼓戏,扬州清曲、香火戏中的原曲牌;从姐妹剧种引进改造的曲牌以及新音乐工作者介入后创造的新曲牌。

声腔集大开口粗犷、质朴,小开口的细腻曲雅、清新活泼于一炉,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据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个曲牌,常用三四十个,曲牌丰富,且各有特色,如抒情的“银柳丝”、欢快的“夸夸调”、俏皮的“梨膏糖”、深沉的“鲜花”、凄楚的“汉调”、活泼的“莲化”、“金垛子”等。引进的曲牌有大陆板(引至杭州武林班,或京剧高拨子)、倒板回龙(引至京剧板式,用银柳丝旋律改造而成)等。新创曲牌,如“采莲调”、“新夸夸调”、“扩板梳妆台”等。除了一曲牌一色彩,扬剧还有一曲多唱的特点,扬剧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专用曲牌,全凭演员的演唱修养。

在舞台实践中,扬剧曲牌,根据调性,可分四大系列。即“梳妆台”系列(含“银纽丝”、“满江”、“补缸”、“数板”、“滚板”等),剪剪花系列(含“夸夸调”、“鲜花”、“刮地风”等),大开口系列(七字、十字、联弹、清板、泼水等),小调系列(“下盘棋”、“八段景”、“五更里”、“十怀酒”、“跑驴”、“虞美人”等)。

扬剧声腔的成熟,形成了众多流派,有健朗亮丽、端庄、华彩的高(秀英)派;有吐字如珠、腔如行云、流水的金(运贵)派;有刚柔相济、跌宕有致的华(素琴)派;厚重豪迈的王(秀兰)派;沉雄刚劲的石(玉芳)派;潇洒飘逸的周(小培)派;甜润隽永的李(开敏)派。[9]

二、扬剧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扬州市扬剧榜上有名。随后,江苏省在全国开先例,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通过确定传承人制度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07年扬州市政府掏钱办学,为所有的扬剧班学生交学杂费上万元,学校为这些戏剧苗子提供系统教育并为其提供数百元的补助生活费及奖学金。除政府支持开班办学外,近几年,围绕扬剧的发展保护,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扬州设立扬剧的演出基地、开展《周周看扬剧》活动、举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剧目调演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扬剧的发展与保护,但对于扬剧整体发展来说,其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10]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1.剧团经费拮据

据了解,国营剧团演员工资一部分由国家发给,还有一部分是平时演出的收入,民营剧团则完全自给自足。有的国营剧团历史负债较多,影响剧团经济稳定。另外是演出市场萎缩,演出收入很少,政府差额拨给的事业经费无力维持工资发放,而其它机关事业单位能拿到的费用,如菜篮子、地方岗位补贴以及第13个月工资等更是可望不可及。平常的演出投入远远大于低廉的门票收入,经济的困窘影响了扬剧的生存和发展。

2.人才断档

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扬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扬剧团过去办得很红火,现在也撤消,演出场次也日趋减少。传承接班人接近断档,剧团自身开办学员班已不具备响应条件。现在扬剧团人才的培养还是定向委培制,剧团需要演员了,就向戏曲学校委托培养人才。1986年,招生已经开始面临困难。1998年,50人的招生计划因报名未满,扬剧班无奈取消。从1997年曲艺班最后一批招生至今,扬剧已是10年“无后”了。申遗后,2007年由政府出资,55名精心挑选的戏曲苗子进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接受扬剧系统学习。但在这之前已有了十年的人才断档。

3.思路不新,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当前,我省的电视、报纸、广播和出版业,形势大好。然而,对于扬剧来说,就以电视为例,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就发了《关于开办戏曲栏目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的通知》,明确要求尚未开办地方戏曲栏目的省级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尽快开办地方戏曲栏目。然而目前只有扬州电视台、江都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播放扬剧,这些是除扬州以外的戏迷是无法观看到的。而我省电视台的多个频道、上百个栏目中,己鲜见扬剧的踪影。究其原委,据说是因为收视率太低。我省地方戏目前还拿不出广告费、制作费来包装自己、营销自己,更缺乏与现代传播技术共舞的平台。

(二)市场化适应困难

1.演出市场沉寂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继在《将柳腰款摆——扬州曲剧新论》一书中说道“扬剧虽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历史最兴旺的时期相比,目前扬剧仍处在低谷。虽然现在扬州有几个剧团仍有正常的演出计划,但与20年前相比,扬剧的演出次数大大减少,目前大多局限于扬州本地。”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这么一句话,“南京的扬剧戏迷比任何一个其他剧种都多,但是要他们花钱买票看戏,剧场基本是空的!”,这句话点出了根节所在,现在扬剧还是有市场的。只不过看戏的形式和以前不同,以前是观众买票进剧场看,现在是哪家红白喜事由主家花钱请戏班,剧团搭台唱戏,观众不花钱,看的人很多,但如果叫这些观众花钱进剧场看,恐怕就比较难了。再加上现在有电视了、有网络了,非得那种老戏迷才会想到花钱进剧场看戏。[10]

2.剧团发展包袱重

我国现有的扬剧团主要的还是国营剧团,很多国营剧团历史包袱沉重,在现今市场化发展中很受阻碍。在剧团管理方面,就拿演出卖票来说,卖票的提成就高达30%,当对其提出疑问时,剧团人解释是由于剧团都是演员,演出时没有闲人去卖票。虽然现在有的国有剧团已经改成企业单位,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剧团内部依然是事业单位编制。在剧团的演出方面,其每年规定了固定的演出场次,演完了,这一年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的剧团发展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规律。国有剧团疾重难返,加上戏剧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改革很不容易。

民间职业剧团即民营剧团,是以自愿组织、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形式组建,从事营业性演出的职业性艺术表演团体。它的特点是自由组合,小型分散,主要活动于农村城镇演出市场。自它产生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人无定团、团无定员,出入无序、聚散无常的状态。在价值追求方面,偏重于愉悦功能和效益,忽视思想价值与审美功能,胡编乱造的幕表戏充斥舞台。对于民营扬剧团缺乏管制措施。

3.产业化进程缓慢

对于扬剧文化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还很薄弱,扬剧文化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发掘和有效的整合利用,品牌单一,没有与扬州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市场的结合,扬州的悠久文化底蕴部分正处在一种闲置和浪费之中。另外,举办扬剧活动的影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虽然活动影响很大,但没有真正用文化内涵来包装起来,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扬剧文化和特有内涵,容易形成当时热闹、过后就忘的尴尬局面。再有,有关扬剧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音像制品、书籍等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有的音像较少,质量也欠佳,扬剧相关书籍年代都较久远,百年扬剧直到今年才将有通行教材。

三、扬剧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护扬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在这其中政府无疑应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

1.建立专项发展基金

对于扬剧的保护和扶持,核心的问题仍然是经费的保障问题。对于几个市级国营剧团,应实际提高人头经费的拨款比例,落实到每个演员、职工,稳定艺术队伍,将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拨款。另外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多演多补,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加大艺术创作生产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优秀剧目生产,使艺术创作、精品生产落到实处。利用发展基金,专款专用,加大对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

2.注重人才的培养

现今扬剧的教育采取的是定向委培的制度,有时剧团忙于眼前的演出等,不一定会意识到对下一代扬剧演员的培养,另外,在招收人才进行扬剧学习方面,不同以往,剧团有着职能的缺陷。在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上,政府依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一点上,“申遗”成功后扬州市政府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工作。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上,政府职能部门应与地方剧团保持联系,发掘戏曲苗子,学校定期招收学生,政府对其进行学习补助,形成一种固定的招收教育链,避免人才断档的出现。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城市发展,为扬剧团建设适合展示艺术特色的小型剧场,并规划建设一批相关设施,如在教场改造中,复建大光明书场,作为扬剧团的基地;利用“刘庄”内尚存戏台的有利条件,建设扬州戏曲博物馆,除陈列有关文字、视频资料外,附建一个小剧场,等等,也可成为扬州旅游的一项拉动产业。

4.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除了地方电视台外,省台也应开设戏曲专题性栏目,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宣传戏曲演员、推介戏曲产品、教唱戏曲名段,拉近地方戏曲与各地观众的距离。政府应大力支持扬剧品牌节目,如“周周看扬剧”活动,形成一种群众欣赏的固定、持久氛围。此外,文化、旅游、园林等职能部门要密切协作,在主要景点增设全面展示扬州戏曲艺术的演出活动,各景点开辟适宜的演出项目,既增加旅游看点,体现“扬州游”的文化特色,又起到宣传和普及的作用。[10]

(二)把握市场规律,加快扬剧的发展

扬剧现有国有剧团5家,即扬州市扬剧团、江苏省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张爱华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江都市扬剧团;民营剧团9家,即江都市龙川扬剧团、扬州市海派扬剧团、江都德才扬剧团、浦口区扬剧团、扬子江扬剧团、祝荣娟扬剧艺术团、汪琴扬剧艺术团、李正太扬剧艺术团、姜堰市玉梅扬剧团。

1.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国营剧团在扬剧的推广上有着特殊的使命,政府应给予支持;民营剧团是顺应市场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扬剧发展新动力,在演出等自主性上较国营剧团要强一些,站在市场的角度,发展扬剧,民营剧团有其独到的优势,政府应给与鼓励。国营剧团、民营剧团站在发展扬剧的大角度上看,都是其组成力量,并没有区别。民营剧团靠自身组织广大观众欢迎的各种演出,占据市场,扩大份额,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有效解决财源问题。

市场的竞争机制、市场的发展规律促使着国营与国营剧团间、民营与民营剧团间,更重要的是民营与国营剧团间的竞争,刺激着各个剧团的编导、戏曲演员要不断深入体验现实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顺应市场规律,反映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扬剧作品,吸引各自的观众群,维持、加快自身的发展,其市场不仅是占领市区市场、郊县农村市场,亦指占领扬州以外更加广阔的演出市场。[11]

扬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扬剧人的代代传承,扬剧发展至今也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曲折。如果将扬剧的发展一味的归责于政府,排除在市场之外,久而久之,扬剧人的发展就会产生“惰性”,缺乏竞争、缺乏刺激,也就缺少了发展的前进催动力。扬剧载体的素质缺失,扬剧本身也难有发展。这样看来,市场生存规律的存在,无疑也促进着扬剧的发展。

2.举办展销演出

展销演出是一种集检查、评比、调演、订戏为一体的演出形式,这种演出活动在有些地方已形成制度。对于扬剧,政府应参与将这种展销演出形式引入扬剧,这种展演主要针对民营剧团开展,但国营剧团应与民营剧团一同参加展演,从而了解市场情况。展演期间,邀请各乡镇、村庄的戏曲爱好者和演出经纪人前来观摩,与观众一起看戏和评戏,随后洽谈订购,签订购销合同,商定演出日期、场次、价格。这种展演活动,实际上与国外的养剧不养人有些相似,它不仅能收到原来调演所起到的检阅、评比的作用,而且有效地沟通了产销渠道,强化了剧团的竞争意识,加强了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拓展了演出市场,促进了剧目走向市场,主动的将扬剧推向了市场。此外,为促进剧目的销售,各市县的剧管部门注重对演出经纪人的培育和管理,发挥他们沟通产销、调节市场的作用。[12]

3.发展扬剧文化产业

创新扬剧文化,促进扬剧教育产业发展。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多元投入和企业运作机制,推进文化产业化。大力开展扬剧展示、交流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通过与扬州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扬剧,扩大知名度,同时使扬州旅游成为有文化含量的旅游,扬州古城成为充满生机的古城。现今扬剧已有两名戏曲梅花奖得主:李政成和徐秀芳,扬剧也要注意发挥扬剧名人效应,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培植和强化扬剧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加大对有影响的扬剧艺术家的宣传力度,鼓励他们走出扬州,创作生产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精品,成为扬剧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扬剧在音像、书籍方面的传承,制作一批有时代气息、质量优良的音像、书籍制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剧,吸引扬剧群众的热情。[13]

(三)建立与第三部门的联系,支持扬剧的发展

“第三部门”是除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在中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形式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在本文中,对于扬剧事业的发展来说,我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满足扬剧发展志愿性和公益性、互益性要求,除政府以外的企业、组织、团体,即可称为扬剧发展意义上的“第三部门”。

在今后扬剧的发展中扬剧团同企业、组织、团体的志愿性和公益性、互益性资助应成为扬剧团发展的又一趋势,剧团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组织、团体的联系。

1.加强与公益性团体、组织的联系

民间职业剧团的大量出现,给文化市场增添了生机。但是也要看到,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盛行,演出市场上的低级庸俗和封建迷信的东西尚不能杜绝。对于民营扬剧团来说,公益型组织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成立民营剧团管理处,工作人员工资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剧团交的管理费中支付。对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种类、分布、艺术力量和演出状况进行普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新登记和审批,对于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力量、资金、剧目、设备,以及布局不合理的,一律不予审批。由剧团申办人填写剧团定员表,内容包括剧团组成成员、一年的书面合同和工资分配方法,交给剧管部门核实和监督实施。这就较好地改变了剧团随意邀约演员,演员随便跳班的无序状况,不仅使组织松散的剧团趋于稳定,而且保证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负责民营剧团与国有剧团之间的联系,邀请专业剧团的艺术骨干和离退休的老艺人为民间职业剧团的剧目生产提供有偿服务,解决剧团缺乏导演、作曲、舞美设计和布景制作等困难,并通过短期办班培训或随团学徒等形式,加强对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提高中青年演员的艺术素质。[14]

另外,如江苏省扬剧艺术研究会,其性质是全省研究扬剧艺术的学术性社会团体,这类学术性社会团体组织其应发挥其职能。首先应坚定自己的组织定位,邀请扬剧研究者、扬剧名人,加强自身权威与影响。这类社会团体组织应加强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的联系,致力于构建扬剧剧团之间、与其他戏曲剧种剧团甚至与国外相关组织团体之间的联系,安排组织扬剧艺术交流、理论研讨会等,帮助扬剧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扬剧影响。

2.建立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对于企业,作为扬剧的“第三部门”有其特殊性,它本身不具有发展扬剧的天然职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挖掘、附加于企业这样的职能,获得互益性资助。对于国营性扬剧团,应利用其特殊影响力,在其组织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中除政府资助外,以后慢慢走向与大型企业联系获得其赞助的方式。在这其中,企业是配角,抓住这些企业在大型活动中宣传自己的用意,与其合作,获得互益性资助。对于民营性剧团,现主要还是家庭红白事的演出,其影响力范围较小,这里剧团经纪人应与一些地方性企业联系,形成长期性合作关系,承担其庆典、宣传活动,如厂庆、元旦联欢等,从而获得演出收入。在这其中企业是主角,剧团为企业服务,从而获得互益性资助。剧团和企业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扬剧的发展,如扬州市扬剧团的长期赞助商企业家严家铭先生,2006年12月12日扬州市扬剧团为庆祝长期热心支持扬剧事业的企业家严家铭先生领导的扬州市新兴金属材料公司改制重组10周年,在友好会馆成功举办了“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扬剧的影响力。今后,在企业资助扬剧发展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实践性空间。

结语

纵观我国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常盛不衰。其中,由香火戏、花鼓戏等发展而来,约具100年历史的扬剧,有过昔日的辉煌。但毋庸讳言,进入新时期以来,扬剧随着电视、网络等的出现,处于冷落、尴尬、徘徊和无奈的境地,甚至面临着生存命运的严峻挑战。但是,可以断言,它们决不能代替戏曲,就扬州方言地区来说,也决不能代替与当地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长期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戏曲扬剧。

尽管扬州地方戏曲面临着观众锐减、人才流失、生存危机等问题,但它仍占有一定观众和需求市场,也绝非“夕阳艺术”,远景是光明和无限美好的。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在社会中本身就紧密联系,对于扬剧,我们要坚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市场与第三部门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使扬剧这一地方戏曲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南京:古籍出版社,2003:39.

[2]董爱江.扬州竹枝词[M].扬州:广陵书社,2003:47-49.

[3]焦里堂.花部农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25.

[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89-90.

[5]孔凡中.扬剧生涯五十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9-31.

[6]石增祥.扬剧名旦高秀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95.

[7]Colin?MakeLin.Yangzhoudrama[J].AustralianCommercialMedia,1988(1).

[8]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传统剧目汇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38-39.

[9]葛瑞莲.浅谈扬剧和扬州民歌[J].剧影月报,2007(4).

[10]王佳.“周周看扬剧”—扬州市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J].剧影月报,2007(1):16—17.

[11]管若松.扬剧不能失去自己的观众[J].剧影月报,1988(7):58.

[12]J.LamarPierce,ProgrammaticRisk-TakingbyAmericanOperaCompanies[J].Journalof

CulturalEconomics,2000(24).

扬州慢篇9

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新生入学的工作,可是近日扬州疫情形势严峻,那么扬州大学秋季开学时间有所调整,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扬州大学秋季学期开学通知2021最新,欢迎阅读!

扬州大学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学生开学通知各位同学:

根据上级和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学校研究决定,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实行线上报到、网上授课,推迟线下报到时间,具体事宜另行通知。未经批准,所有同学一律不得提前返校。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请同学们严格遵守所在地的疫情防控要求,切实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当地防控工作,妥善安排好暑期生活,同时做好网上上课准备。

特此通知

扬州大学

2021年8月11日

扬州大学大学体检不合格有什么后果一般不是太严重不会影响就读。如果不符合条件根本就不会录取。既然被录取基本不会被取消入学。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体检中发现一些严重疾病的考生,可不录取,具体如下: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扬州大学大学新生入学体检注意事项一、体检请先预约安排;体检前一天忌酒,限高脂高蛋白饮食,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二、检查前三-五日饮食宜清淡,勿食猪肝、猪血等含血性之食物,检查前一日晚上十二点以后,请完全禁食(包括饮水)。

三、抽血及肝、胆B超须空腹进行;做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B超时,请勿排尿;如无尿,需饮水至膀胱充盈。

四、做X线检查时,宜穿棉布内衣,勿穿带有金属钮扣的衣服、文胸;请摘去项链、手机、钢笔、钥匙等金属物品。怀孕及有可能怀孕之女性受检者,请先告知健检服务人员,慎做X光检查。

五、女士生理期,不宜作妇科检查及尿检;做妇科检查前应排空膀胱;乳腺远红外线复查选择在生理期后一周内。未婚女士不宜做妇科检查,有特殊需求者要签署相关协议(告知书)方可进行相应检查。

六、内科体检前请先测血压、身高、体重。

七、检查当天需抽完血、做完腹部超音波检查后,方可进食。

扬州慢篇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在黄鹤楼向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前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越来越来远,慢慢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到长江水流滚滚好像自天边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