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21:09:20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1

一、弘扬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长征的出发地,赣州就占有三个:瑞金、于都、兴国。通过这三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来弘扬苏区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作者在去年结合赣州市瑞金市成为“红色影视城”这一契机,利用赣州一中这一平台,开展了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一点尝试,达到了比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首先,在2008年暑假期间,由赣州一中团委牵头,高中各班挑选一名优秀学生组成一个三十人的社会实践队,分成三个小组,分赴瑞金、于都、兴国进行社会实践。要求:(1)访问一到二个老红军;(2)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了解相关的革命故事;(3)收集反映苏区精神的革命图书和影视资料;(4)时间为三至四天。

其次,新学期开学后,将社会实践队拍摄和收集到的图片和相片集中起来,在学校展览馆办了一个图片展览;要求社会实践队员将带回的革命图书《从瑞金走出的共和国元勋》《的足迹》《邓小平的足迹》等书籍在班级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传阅;请政治教师配合开一个主题班会,将社会实践队员的学习心得与全班同学分享。

再次,在2008年十月份,邀请瑞金籍老红军来赣州一中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故事片《心动岁月》,欣赏“红色歌舞”――《红土魂》《浩气长存》等优秀剧作。

最后,在2009年元旦前夕,在全校组织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赛,将学生学习和弘扬苏区精神激发到高潮。下面摘录一些在演讲赛上,能够比较好地体现这一活动所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陈文婷同学《共和国的伟大预演》:斯诺曾写到,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中的奇迹,史学家评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演习。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这是共产党继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之后,又一次向南京政府的挑战。它宣布中国共产党人在拥有自己的军队、土地之后,还要拥有一个堂堂正正属于自己更属于人民的国家。

李荔莎同学《再忆红军长征第一渡》:以前于都河上并没有桥。听说红军要过河,沿岸的百姓将自己所有能用来搭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县城里店铺和祠堂大屋的门板,几乎都卸下来铺在了浮桥上。一些居民甚至将家里的房子拆掉,把木材送给红军。一位姓曾的老大爷,连准备用来做棺木的寿材也拿来了。红军的一名连长过意不去,执意不收,曾老大爷还发了火,冲连长嚷道:“你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好?”于都人民就是这样帮红军渡过了于都河……真是“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

二、学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1000多年的迁徙历史中,客家先民与迁徙途经地、定居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赣州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粤赣三角地带中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客家人占赣州总人口的95%以上。作为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第二,有助于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第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第四,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第五,有助于客家后代人文素质的进步提高。

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能受到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的教育和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的鼓舞,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牢固地树立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2

韩云鹏:红色,寓意信仰,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祖国的山河、党的历史人物、革命战争年代的遗迹,都因“红色”而典藏了历史,凝聚成精神富矿,沉淀成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积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承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精神纽带,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无穷的价值力量。红色基因是信仰的源泉、精神的谱系、制胜的法宝。

生活:贵州省总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知道多年来总队一直把红色基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请问抓好这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经验做法有哪些?

韩云鹏:近年来,我们总队按照深挖红色资源,把寻根铸魂融入建队育人脉络,打造具有部队特色文化品牌的基本思路,利用红色资源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一是感悟红色精神,在增进理解认同中坚定信念。贵州是革命老区,驻地的红色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把部队文化与红军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革命精神以文化的形式融入官兵血脉。在解读中感悟,在结合中认同,在任务中践行。二是借力红色资源,在浓厚文化氛围中协力争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这笔丰厚遗产,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在资源共享中提升层次,在文化共育中学习成才,在合力发展中寻求突破。三是创新文化载体,在增强发展内涵中固本荣枝。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品牌,革新思路方法,激发内在动力。

生活: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内涵一个是不变,一个是求变。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

韩云鹏: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一整套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军的特色和优势,是保持我军性质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激励官兵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改革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既是推动当代社会深刻变革和军队建设顺利发展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对中华民族和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建设的任务、目标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没有变也不可能变,军队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没有变也不可能变。从根本上说,继承优良传统与发展创新是一致的。优良传统离开了发展创新,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可能流传久远;发展创新离开了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迷失方向。继承优良传统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时候必须坚持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3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灵魂。面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新时代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面临严峻考验。如何立足于地方实际,引领成长于和平环境的中小学公民在多样、变幻的社会中热爱祖国,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文章作者对广东省化州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题调研。课题组成员对化州市六所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进行了??卷调查及访谈,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探寻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拓展之策。

一、校园文化的浸润途径

校园文化是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开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中小学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和制度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

(1)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校园文化才能茁壮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地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浸润作用。化州的传统特色文化主要有:冼太夫人文化、橘红文化、年例、木偶剧、跳花棚等。可在校园广场建造冼太夫人的雕像,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站宣传冼太夫人在当时少数民族割据分立的形势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事迹。可在食堂、宿舍张贴宣传橘红文化、年例、木偶剧、跳花棚等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图文或书画。总之,根据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爱国校园文化,就要充分发挥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工艺、文学、戏曲等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主导,才能形成被学生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建设美丽化州,化州市每年都举行橘红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赏橘、品橘活动,摄影、书画和文学采风比赛,招商引资推介会,化州橘红陈年果慈善拍卖会,化州民俗文化展示及土特产展销会等。各中小学校可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宣传橘红文化节,宣传化州乡贤建设家乡的先进事迹,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学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所内含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因此,教育应用制度来护航,学校应以党支部为核心,以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历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坚骨干,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目标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学校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考评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评价细则》。细则的理念及行为准则重点体现在爱自己、爱校、爱家、爱国,从无形的爱国思想中找有形的爱国行为,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软任务中提出硬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对学生、班级进行评价,选出爱国之星、爱国之班,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先进、教育中间、促进后进的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可促使爱国教育长效化、规范化发展。

二、实践活动的磨炼途径

利用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的磨炼帮助中小学公民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最终外化为爱国行为。

(1)以爱国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爱国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挫折,培养开放民主、公平正义、勇敢乐观和诚实自信等品格,将自己锻炼成为心理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的现代社会公民。例如,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开展五星级学生、五星级宿舍、五星级班集体的评选活动,以评选“感恩之星、至诚之星、尚学之星、文明之星和激情之星”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修养。

(2)以爱国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小学公民应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他人保持一种相互协调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教师可以把爱国英雄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践行爱国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坚持奉献、公正、合作、同情、关怀等优良作风。例如,学校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劳动活动、学习与弘扬冼太文化活动等。化州的年例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廊、彩楼、画廊等;同时,歌舞、电影、粤剧、杂剧、木偶戏、采茶戏等各种文娱活动纷纷登场。人们每逢年例都会赶着回家团聚,摆宴庆祝,还邀请亲朋好友分享快乐。因此,年例成为人们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学校须重视挖掘这些资源,促使学生爱国、爱民,快乐成长。

(3)以爱国实践活动树立高度责任感。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怀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能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做出正确处理。例如,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各种服务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4)以爱国实践活动保护自然环境。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让他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生态平衡。例如,化州有很多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天然氧吧”播扬扶荫地生态旅游区、“嫦娥落浴”的宝树水库、“橘城之肺”宝山公园和橘州公园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秀丽的山水,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魅力载体的开发途径

当前,个别学生受到网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因此,学校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1)爱国网站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化州的中小学校几乎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各学校网站立足于学校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时,学校网站设置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等栏目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各学校网站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体现节日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网站还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转播国家时事新闻、捕捉百姓生活发展与今昔变化等,切实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时尚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2)学校开设微博,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两会”期间,微博全程直播政务信息,人大、政协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制度的认识和讨论,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另外,微博还化州的爱国活动等,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3)学校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在微信平台“请记住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因为他们,中国不再被侵略”“化州平定在腾飞”“化州新农村建设盛会”等活动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而且信息被学生转发后,还大大扩展了爱国教育的覆盖面,从而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

四、扎根性研究的助力途径

在“你对学校目前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满意吗”的320份问卷调查中,化州市中小学生回答不满意的占52.7%。可见,化州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注重集体、忽视个别,方法和手段陈旧等问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扎根性研究,寻求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力量的支持,是解决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最优化途径。

(1)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扎根性研究要贴近生活、贴近课堂。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的技巧问题,墙报、板报、宣传栏、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如何才能更深入学生的心灵,都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问题。要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既体现共同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既体现系统性,又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需要。做到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在理论中提升。可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或研讨会,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和策略。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教研团队,探讨教研方法,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所突破、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2)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下,开展有理论指导的爱国主义教育扎根性研究。科研专家的理论储备可以帮助学校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教学活动、重大?o念活动的绩效。专家提供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工具性知识,可以让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精益求精,将教师开展的常规教育学术化,进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魅力。

(3)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要壮大研究团队、突破学术亲缘关系、形成研究学派、彰显研究特色,从而促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爱国主义教育扎根性研究的生命在于其研究特色,更在于研究团队的素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等。研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问题,建构多元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学派,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

五、生活化的塑造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是回归生活。

(1)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于家庭教育。家庭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以及好习惯、好品格、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例如,家长给孩子讲岳母刺字、化州陈鉴斗祝知州等,带孩子参观历史博物馆,教育孩子勤俭朴素、刻苦学习、热爱生活、艰苦奋斗等。在生活中,父母要注重自身的爱国修养,帮助孩子塑造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并显化为爱国行动。

(2)中小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可依赖健康的娱乐内容。学生对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兴趣浓厚,爱好流行元素、爱好追星。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的娱乐化很受学生欢迎,最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因此,可让学生多欣赏爱国主题的影视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另外,粤剧、木偶戏、跳花棚等对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4

【摘要】: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寻找红色足迹——泸定桥,以及调查和收集关于泸定桥的信息。实践活动以走访,收集,参观泸定桥和红军纪念馆为主要方法。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我收集到更多关于泸定桥历史,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为后人留下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宝贵的长征精神,和国家关于红色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政策。寻找红色足迹实践活动是自己更加了解到红色遗迹保留的完整性和开发的合理性,其中不仅保留了泸定桥原始风貌也加入了少数民族藏族的地域特色。因而,泸定桥也成为了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和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正文】: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的桥台的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做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物,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途经这里飞夺而使该桥闻名中。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泸定桥,我于____1年 1月20日正午12:00整,坐汽车顺着大渡河抵达甘孜州泸定县和泸定桥。我和当地居民并找到当年目睹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80高龄的李某,李爷爷说:“泸定桥距今300多年,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曾以是连接四川与藏区的重要交通路线著称于中外”。李爷爷有感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详细的讲解了泸定桥那丰富的历史,他还激动的为我讲解那惊心动魄的一幕——“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老人不经感慨,“大渡桥横铁索寒”。他动情地说:泸定桥作为红色旧址,对国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长征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不断激励着后人发扬不怕牺牲和奉献祖国的伟大精神 。

随后我又来到泸定中学,泸定中学坐落于当年泸定县城外、大渡河两岸,校园里的两棵参天大树和它旁边的一所建筑物一直是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场所。因为这里曾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前线指挥部,在旧遗址里还有红军留下的标语和宣传画。同志就在这两棵树下听取了红军指挥员聂荣臻、罗瑞卿汇报胜利夺桥的经过,并在后来写下来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记录了红军这一壮举。泸定中学校园内的这两棵大树,是新生入学的爱国主义教材。通过校方领导了解到,泸定这座有70多年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小镇,也为当的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县教育体育丁开富局长说:“全县中小学组建了‘22勇士中队’,在中小学中开展争创以22勇士突击队队长廖大珠名字命名的‘廖大珠团支部’活动,并为学校配备德育干部、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述随处可见的当年红军战斗、生活的旧址革命史,为泸定后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坚定爱党爱国信念打下坚实基础。”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将带着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勇往直前的精神,发扬“铁索不再寒,勇士有后人”的无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更大成绩,为西部宏图增添一笔浓重的色彩。

地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泸定县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泸定桥。泸定桥之所以蜚声中外是因为红军长征这里曾传出“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故事。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还解到了泸定县关于开展红色旅游的游览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铭,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而今,泸定已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美丽又富饶的新型城镇。泸定因泸定桥而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并且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是甘孜州东部贸易中心和关外及、青海部分产品的供应基地,也是甘孜州主要的工

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景区,被誉为“甘孜州东大门”。因而泸定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为:以泸定文化旅游区和历史遗迹泸定桥文化、长征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为主线。将泸定桥及周边地区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将泸定县旅游业建成高起点、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观光胜地。 来源于:【美丽甘孜红色泸定泸定招商信息】的内容:将泸定铁索桥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泸定县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也加大了对泸定桥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泸定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重要原则下,为全县旅游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奠定基础。启动泸定桥广场、长征大道等项目;努力加大泸定桥的规划和建设为中心,将泸定桥和纪念碑公园等的整体包装提上议事日程。为打造更高水平的红色景点——泸定桥,因而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好以下几点。1、指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依照规划促进旅游业的有序发展。2、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提高城市功能。3、解决好文化宣传问题。进一步挖掘泸定桥文化内涵,积极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推进泸定县的旅游业快速发展。4、解决好旅游业管理及人才问题。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解决好旅游环境问题,同时加大治安整治力度,确保有一个清洁安全的旅游环境。6、解决好旅游投诉问题。认真贯彻相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为来我县旅游的游客排忧解难,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发现许多问题。泸定桥作为旅游点向人们开放,但有少部分人不爱惜遗迹,在桥头堡上乱画、乱涂,乱扔垃圾,不仅损坏了遗迹,也污染了自然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泸定桥并未起到宣传长征精神和红色精神。因而我建议有关部门做出相应的措施和应对决策。首先加强全民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再加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发动全民力量,保证旅游点的清洁卫生, 对违反相应的规定,做出一定的惩罚。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宣传长征精神,发挥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以期引导人们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红色旅游。

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泸定桥不仅作为红军长征的精神象征,而且还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在实践活动中我可以体会到什么是长征精神,什么是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骨头精神,神魔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在21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阻力是划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严峻的考验。他表面看起来并非那么壮烈,那么艰难。但要取得胜利,并非那么容易。虽然爱国主义感情不是与生俱来,但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淡忘。面对这种现实,以何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但红色旅游的推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走访历史遗址和历史人物,和听一些关于极具震撼力的革命精神会令每个中国人感叹,感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叹人们江山的得来不易,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也会油然而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这种情绪蔓延在中华大地上并持续下去,我们的民族也会再次崛起。抵御外来侵袭。

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勤劳和智慧是我们的祖国阔步迈进世界经济强国行列。这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轻年,我们应该有自己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年轻的新长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光辉的旗帜,寻找红色足迹,适时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心转化 为报国之行。今天为中华振兴而勤奋学习,明天为中华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泸定桥之行,收获颇丰。这是一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和实践活动。祖国的山河,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处处印上红色的史。让我们重踏长征之路,寻找红色足迹,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寻找金色的理想,寻找火红的太阳,追寻明媚的春光。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5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五年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7%,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成为西部内陆地区的小康建设达标县。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老区人民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的红色基因,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2017年5月16日,遵义市红花岗区钟正萌区长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发展

遵义市红花岗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平台,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高新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8亿元,比五年前净增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00亿元,始终保持全市第一,获批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农业增加值实现16亿元,是五年前的2倍。

用创新的理念抓住发展的机遇。红花岗区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传统工业创新升级,通过探索生态产业化模式来推动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发展,主动抢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造一批产业平台、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活力红花岗”。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骨干企业。

用开放的心态建设发展的平台。以申报和建设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打造各类开放平台,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吸附能力。认真抓好软环境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坚持“非禁即入”、“非禁即许”原则,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上海星动力遵义红星科创园、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遵义分园等招商平台建设,形成“政府+平台+资本”的招商新模式。大力“筑巢引凤”,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放眼欧美,紧盯日韩东南亚,承接好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成渝地区产业分工,努力建设“开放红花岗”。

用优惠的政策打造发展的环境。在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引导、创业引导等各类基金,采取入股、资金奖励等方式扶持企业上市、入规。培育和引进具有引领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关联性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确保建成5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提升改造坪桥新材料基地,做优铝、钛、锰材料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年产值400亿元以上。率先在全省建成集医药医疗、康体养生、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大健康新医药产业园,实现年产值6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新能源研究院加速发展,形成产研战略联盟,确保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10万辆整车下线,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建成中野绿智创客小镇,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用合理的布局优化发展的结构。遵义市红花岗区着力产业的布局和优化,并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培育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药等主导产业,为创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启动中野绿智创客小镇和碧云峰大健康产业园(一期)建设,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园企业建成投产和通过GMP认证。加快贵州钢绳、赛德水泥等企业异地搬迁技改和13万吨铝深加工、坪桥工业垃圾循环利用热电站项目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出台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城市棚户区改造,打造一批商务楼宇,积极引进金融后台、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业态,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器等主题楼宇和楼宇群,2016年全年新增楼宇企业100家。大力支持遵义国际商贸城、新雪域等市场发展,促进城区传统商业向新兴市场转移。加快推进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馆、电子商务城、遵义游乐园、东欣城市综合体、星力时尚消费街区等建设,建成万里湘江沿河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金融、咨询信息等现代生产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西部三镇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绿色果蔬和生态休闲两大主导产业。金鼎山镇做好康养文化和果蔬种植两篇文章,完成黔北生态镇建设,发展以葡萄、草莓、蓝莓、猕猴桃为主的鲜果基地,新增1万亩特色果蔬,着力打造“文化古镇・果蔬之乡”。巷口镇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建设1000亩兰花和紫薇基地;开展大棚和林下种植,建设1000亩食用菌基地,着力打造“花谷果巷・山珍之乡”。海龙镇发展以1000亩优质贡米、2000亩水晶葡萄橹鞯奶厣农产品基地,改造提升海龙温泉酒店,加快海龙土司园提档升级,以500亩园、红豆杉种植园为示范点,建成3―5个生态庄园,着力打造“生态庄园・特色小镇”。

从农村这个板块来讲,红花岗区的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少,他们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房屋等,所以脱贫重点工作主要放在建档立卡、精准帮扶上,区委区政府和乡镇的干部基本都有帮扶对象,做到责任到村、帮扶到人,目标是做到贫困村全部出列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吵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条件成熟的实现“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从城市这个板块来讲,红花岗区的部分城区居民因为在城市改造、工业转型过程中成为“干居民”,他们没有生产资料,缺少经济来源,相对于农村贫困户来讲生活更为困难。所以,红花岗区提出了城乡同步、城乡同策、城乡同力的“三同”思路,对城区“干居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党委政府重点在技能培训、创业就业上下足功夫。

第二个不同是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的不同。2015年,红花岗区在贵州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了,但是西部内陆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这几年红花岗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小康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在贫困人口乃至全国人群的收入提高、生活改善上还要努力。

第三个不同是重点扶贫与普惠民生的不同。红花岗区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脱困工作有了明显改观,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普惠民生存在差距。

据钟正萌区长介绍,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共享,共享的体现,我们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民生事业建设方面。近几年,红花岗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以及市民的需求,大力推进民生改善、提供民生服务。加大城市功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力度,按照公共服务的标准加大加快投入,迅速补齐短板,来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的民生保障,逐步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创业难、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红花岗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面增强社会保障,确保2019年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城市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计划,将城市贫困人口纳入精准脱贫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困难人口脱困任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覆盖城乡、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效”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创业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统筹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继续扩大社会征缴面,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实现特殊困难人群帮扶救助全覆盖。加强养老和托幼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流动人口关爱措施。积极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的补助。

红花岗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着力推进民生改善。进一步加大脱贫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今年计划搬迁农村贫困群众88户256人,实现2000名贫困人口脱贫,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城市贫困人口信息台账,精准帮扶政策,完善帮扶机制,实现4500名城市贫困人口脱困。新增城镇就业2.95万人,完成职业培训1770人以上。完成城区和农村学校提升工程(一期),新建幼儿园7所。建设2所综合医院,改建2所乡镇卫生院,完成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解决政府性工程遗留问题,建设40万平方米还房。完成金鼎山、海龙、巷口集镇供水改造工程。完成建制村100公里道路硬化。完成中心城区100条社区排污沟改造(三期)。完成城区32个农贸市场专项整治。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弘扬遵义精神建设文化高地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

据红花岗区钟正萌区长介绍,红花岗区是老遵义市,是当时遵义市唯一的城区,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住居等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都在红花岗区,所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是红花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红花岗区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培育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红色文化高地,增强文化自信,为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思想动力。

“遵义会议”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为我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遵义市主城区的红花岗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生态、促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率先在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启了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传承是思想和灵魂洗礼,是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的一脉相承。红花岗人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使命担当,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健全红色传承体系,坚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基因根植黔北,红色圣地璀璨夺目,遵义这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遵道行义・自强不息”城市精神更加彰显。依托各级教育平台,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缅怀革命先烈中感悟崇高,在追寻党的奋斗足迹中激发斗志,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红色文化自信,把红花岗区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高地。

近年来,红花岗区坚持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遵义红色文化的引领。兼容并包的开放文化是推动大开放的活力源泉。红花岗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文化感召和精神激励作用,引导全民树立开放胸襟和包容胸怀,营造“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让创新创造蔚然成风,让开放活力涌动如潮。

贫攻坚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战场,红花岗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争当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让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信仰血脉永续。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前言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红色资源的研究能够加强对党员干部、学生、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教育,让他们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将红色资源使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主要手段,对于巩固群众基础有很大的帮助。

二、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红色资源是我国革命思想的重要表现,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精神价值与思想价值。将红色资源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既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展示了中国革命理论的先进性,通过鱼水情深的革命情谊展现了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一艘巨轮,那么人民就是承载着巨轮的大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稳定发展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红色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强调的。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红色思想始终是不能抛弃的,在建设国家、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红色资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永恒追求[1]。

三、红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范式选择

红色资源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范式。红色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是现实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能够表现在文化方面,也能够体现在精神方面,甚至还能够体现在物质方面,多元化的红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结合了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向多样化、现代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红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式、渠道等方面进行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源泉[2],基于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感染力更深。

四、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思想行为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形式与我国思想政治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要想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毫不动摇。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其引导的作用,通过红色资源的真性情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对于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一心、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榜样的力量要比单纯理论灌输的冲击力更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有所提升。回顾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3]。将红色资源使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好就能够起到树立榜样、道德示范的效果。红色资源中主要表现了四种道德示范模式,分别是艰苦奋斗、忧国忧民、奉献牺牲、诚实守信,这四种道德示范模式都是通过前辈们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而来的,将几十年的历史融入在这16个字中,由此可见,这16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总而言之,将红色资源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为道德示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套完善发展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发展体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红色资源使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还能够加强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好的发挥出红色资源的重要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7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全国少工委第四次全委会提出的“实现宏伟蓝图,作好全面准备”及省、市少代会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少先队教育现念,创新少先队教育内容和形式,坚持引导少先儿童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思想,适应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切实服务素质教育,努力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

具体工作:

一、抓住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契机,推广校少先队“希望之星”品牌,建立红领巾志愿者队伍,继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少先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校少先队组织以“弘扬雷峰精神,做新时代的小雷峰”为主题,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参与学雷锋实践活动,以“希望之星”红领巾志愿者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组织少年儿童到社区、社会开展志愿者活动,围绕助人为乐、环境保护、法制宣传、弘扬社会公德、倡导家庭美德、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组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继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以“雏鹰争章”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少年儿童认识道德标准,培养道德意识。借助“希望之星”广播台,电视台,进行“十佳道德好习惯”评比推广活动,开展“新道德中队”、“新道德小队”评比,同时借助不道德规范的反面素材,在校园开展“不文明行为”曝光、规劝活动,激发全体少先儿童共同健康成长进步。

积极组织参加市少先队“绿色行动”系列活动。在3月12日当天组织红领巾志愿者走上街头宣传“绿色行动”,认真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发好一张环保宣传单。积极参加“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的评选和苏州市绿色环保创意大赛,积极参加市少工委举办的“保护地球、爱我家园”手抄小报、绘画、摄影图片展评。

二、以“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以“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联合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诗歌诵读比赛、“创新创造我能行”四小发明竞赛、“争奖章,做准备”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及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提高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成材做准备。

三、以“苏苏、州州和我一起成长”为主题,加强少先队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苏苏”和“州州”是苏州市第四次少代会树立的苏州市少年儿童卡通形象,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广泛开展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以“手拉手”义卖活动形成我校少先队的特色活动项目。全面实施“少先队小干部轮换制”,“升旗手轮换制”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体会到成长锻炼的快乐,培养小公民的责任感。进一步重视少先队队室的使用,让学生参与对队室的管理;坚持训练、培养、使用鼓号队,做好下半年苏州市鼓号队比赛的准备工作;健全校“希望之星”广播电台,使其成为校少先队工作的先声,传播少先队文化的窗口和广大少先儿童接受教育和锻炼的舞台;继续出好每一期黑板报,加强评比考核。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全校少先队工作整体水平,推动少先队工作持续发展。

一支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是少先队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近期市少工委将举办学校团队工作论坛,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对外交流。建立和完善大、中队辅导员定期培训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组织大中队辅导员积极向《苏州少先队》杂志投稿,扩大我校少先队工作的知名度。踊跃参加市级少先队科研课题的研究,积极申报具有本地特色的少先队课题研究方案或成果。

本学期少先队工作一览:

二月:

u 总结寒假生活

u 制订少先队工作计划

三月:

u “我和雷峰叔叔有个约会”学雷锋活动

u 3月12日“红领巾志愿者环保日”活动

u 全面开展“争创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活动

u 各中队队干部开始在队室轮流值班

u “希望之星”广播站全面启动

u 黑板报主题:“我为妈妈唱首歌”(庆祝三八妇女节)

四月:

u 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诗歌诵读比赛)

u “争创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活动评比

u “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第三批评选

u 联合德育处开展“十佳道德好习惯”评比活动

u 继续加强各中队队干部队室轮流值班制度,出好队报

u 继续做好“希望之星”广播站工作,扩大在全校的知名度

u 黑板报主题:“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五月:

u “校园十佳道德好习惯”评选揭晓,在全校推广共2页,当前第1页1

u 在校园开展“不文明行为”曝光、规劝活动

u 开展“手拉手,庆六一”活动(以义卖的形式开展)

u 继续加强各中队队干部队室轮流值班制度,结合“六一”开展队报评比活动

u 继续做好“希望之星”广播站工作,形成少先队工作的先声力量

u 黑板报主题:“做一个文明的实小队员”

六月:

u “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第四批评选

u 六年级“当我走向明天”主题队会

u 表彰首批“校级优秀小公民”

u 做好期末少先队评优表彰工作

u 布置暑假少先队工作

u 黑板报主题:“我们进步了!”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8

作为一个生在红旗渠畔,长在红旗渠旁的教育工作者。我时时都在感受着红旗渠精神。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感受到的红旗渠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群人,凭着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就是林县人民,修渠引水是林县人的梦,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修建红旗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把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勤劳、节俭、勇敢的优秀民族传统,又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畏艰险、科学求是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体现。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际上,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当今社会,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一、红旗渠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骨气和胆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有梦想,才有力量。正如习主席所讲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不是党和政府的一个口号,不是一个经济发展指标,而是由每一个国人的梦想组成的,这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因为生命延续不止,梦想传承便生生不息,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奋斗,也随之延续不断。在国家当前的发展阶段,13亿国人的梦想就是"全面小康、国家富强",当我们都在为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奋斗时,也就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了一份力。"中国梦"必须造福于人民,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花,离不开奋斗的汗水浇灌。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有13亿国人的共同努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崛起,离不开13亿群众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奋斗。

二、红旗渠精神是形成新时代精神的基础。

红旗渠精神是新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影响着新的时代精神的思维品质和精神风貌。时代精神总是立足于现实实践的,总是在一定民族实践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够摆脱困境,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之上,我们才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是根源于现时代的社会实践的,具有时代性特征、实践性特征,但这种时代精神深层次上是由民族精神所决定和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而红旗渠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既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把红旗渠精神的优秀传统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红旗渠精神,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思想文化之魂,必须使全体人民拥有共同的思想、理想和信念、精神与道德规范。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利益,无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秩序必然失范,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联系当前实际,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

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实干兴邦

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贯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红旗渠精神体现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能否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思想保证。

讲,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力量,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关键时刻,探讨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今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十分必要。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是要心怀梦想,坚守信念;二是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是要依靠人民,万众一心;四是要真抓实干,克难攻坚;五是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50多年来,红旗渠不仅仅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当今社会释放更大的能量。当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原则,深入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融入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每一次感受红旗渠精神,都可以荡涤思想、震撼心灵、启迪思想、增强党性,红旗渠精神将指引我们实现每个人的梦想,将指引我们共同实现中国梦。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二)

为了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既要认真落实统一部署,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要结合各自实际,灵活安排好富有特色的"自选动作".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工程之一,"红旗渠精神"实质就是为民务实清廉,是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典型。参观红旗渠,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参观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内涵实质,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把人们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为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吗?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党性原则,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考。对此,郭庚茂书记明确指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变,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变;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在不同时期会变,但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变,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没有变;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会变,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没有变;人们的价值理念会变,但我们党倡导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没有变;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会变,但我们党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政治品格没有变。从这"六变六不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不能变,作为党性集中体现的"红旗渠精神"都会历久弥新。因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从内心深处打牢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根基。

二、对照"红旗渠精神",认真查找和整改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的同时,切实对照"红旗渠精神",聚集"四风"问题,搞好"四个对照".

一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红旗渠的建造是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开局就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的求真务实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林州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把世世代代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三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红旗渠的建设正是林县人民依靠艰苦奋斗,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四是对照"红旗渠精神",问一问自己是否坚持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修建红旗渠,总投资近7000万元。这样的投资不仅在当时是笔大投资,就是放到今天,也算是不小的投资。如此大的投资,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建设如此大的工程,参与的大小领导干部又是如此之多,竟没有发生过一起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问题,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修渠资金,没有一个负责同志盗用修渠物资,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像战斗在红旗渠建设工地的每位党员干部一样无私奉献、廉洁奉公。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中央决定以整风精神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目的是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于8月上旬在林州市开展了"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笔者有幸作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聆听了在《百家讲坛》主讲红旗渠故事的李蕾作的红旗渠精神讲座,充分感悟和领会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笔者感受很深,感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很受触动。以前曾多次参观红旗渠景区,多次聆听红旗渠精神事迹讲解,观看过很多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受红旗渠精神事迹教育,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笔者感悟到,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职工经历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市编办单设以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很受鼓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笔者所从事的机构编制工作,困难和挑战很多,在工作中,更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当年修渠时,正处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面对林县大地颗粒不收的现状,面对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面对不少人悲观失望的情绪,面对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回避,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激发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经过十年苦战,终于建成了红旗渠。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备的素质。强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当大小,体现我们的胸怀、勇气、激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具有敢于担当的品质,对工作带着激情,对生活满怀热情,对事业饱满感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干事业就是要充满激情。对组织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去干,主动干好。红旗渠的修建者对待工作和事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这种有着饱满感情的工作精神,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干好,单位的整体工作就干好了;每个单位、每个地区的工作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

红旗渠,这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上小学时,看过《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多年来,不止一次地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领略红旗渠的风采。初夏时节,参加局党校第三十六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河南进行教学考察,有幸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精神。

我们到的第一站是分水苑,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这里。走进纪念馆,听导游讲解,红旗渠位于太行山脉,在河南省安阳地区林州市(原名林县),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红旗渠是"人工天河",动工于1960年,林州人民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如同愚公一样,经过十年鏖战,修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徐州;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路径

1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梳理

徐州作为淮海战役精神的发源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高校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完善,大学生只是对徐州知名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所了解,而忽视了许多具有同样历史和时代价值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本文将从多种渠道对徐州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当地的革命文化遗址,但是在我们对徐州地区进行深入的寻访后,发现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还涌现出许多衍生的、精神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就目前来看,徐州共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151处、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134篇(部)。但是从整体来看,徐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零散分布于徐州市区及所辖六个县区,区县之间资源也不均衡。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以市区产出居多,有36篇,相关文艺作品几乎全部是以“淮海战役”及“淮海战役精神”为主题创作的,新闻报道则主要涉及“淮海战役”和新时代“马庄精神”等。

2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2.1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梳理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徐州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并逐步开发挖掘潜在的徐州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徐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去关心了解徐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目前,除了著名的淮海战役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影响较大以外,徐州其他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且知名度不高,很多红色文化景点也只是被认定和记录,并未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与广泛宣传,这就导致这些红色景点只为当地少部分人所知道。虽然徐州正在加快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文化体验方式,但是地理位置、资源分配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区域限制等都阻挡了其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红色文化遗址旧址。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历史文物已损毁,这些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发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度、开发度、宣传度都有待加强,没有做到在保护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因而尚未拓展出适合徐州发展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模式。

2.2徐州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为了解徐州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线上调查问卷1020份,有效回收问卷1006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徐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受访学生中对徐州红色文化资源很了解的人不足总调查人数的10%,且“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关注度和参与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4.3%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接触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大部分学生表示偶尔会关注一下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探寻高校重视程度这一问题时,59%的学生选择了“所在院校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仅有5.8%的学生选择“所在院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缺少关注”。从整体分析来看,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低,但是学生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却不高,院校的重视程度与学生的普及程度之间存在断裂,导致最终的教育转化不理想。这说明仅凭院校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仍须从各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拓展。

3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徐州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文化资源逐渐渗透到高校的思政教育里,有更多高校学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从中获取“精神之钙”。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高校在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3.1部分学生意识淡薄,缺乏认同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一方面,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各种国际势力互相激荡,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三观”的形成,而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学生容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认为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是老旧的、无趣的。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诱惑和选择,更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由于时空的限制,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距离自己较为遥远,导致大学生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存在着“对话”壁垒[1],使得大学生对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缺乏认同感。

3.2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依然只是采用课堂讲授、一对多讲座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思政课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教师一人带领学生学习内涵复杂、外延广阔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讲授只能是流于表面和浅层次,学生能够粗略地了解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但不能真正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与人格当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3.3部分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对观念的阐释陈旧

通过走访徐州各高校可以发现,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在素养方面是参差不齐的:一方面,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互动式教学缺乏认知,无法生动开展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经抽样调查,有26.8%的在徐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兴趣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有所松动,对与时俱进、气象万千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缺乏系统性学习,在教学中缺乏对徐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敏感度和深度理解力,因而在教学中缺乏贴合当今中国现实的内容。以上两种情况都反映出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与新时代红色文化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状况,亟须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4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积极响应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切实将地域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合力。

4.1政府做好“护航者”,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多维发展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和支持。政府部门要成为中坚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为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帮助。一方面,对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足。大部分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的立碑建址,对如何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整体规划,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力量投入,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系统[2],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地域红色文化的辐射广度,加快创立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品牌。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政府部门应鼓励有关地区建立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示范高校及示范课堂,以点带面,产生联动效应。如今高校层面的红色文化研学游兴起,政府要切实做好保障工作,合理规划红色文化研学游路线,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地域红色文化的力量。[2]

4.2高校做好思政教育的关键执行者,创新思维、落实行动

高校作为地域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首先要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政策方针。具体来说:地方高校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收集当地红色文化资料,组织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编写有关地域红色文化的校本教材,借此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应打造素质过硬的红色育人师资队伍[3],培养具有较高政治修养的思政教师,并且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学习;还应鼓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自觉性紧抓红色精神,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出榜样;同时结合自身任教的专业和学科背景、授课内容,尽可能挖掘其中蕴含的相关知识点,并将其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从而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4.3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

4.3.1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调查显示,有的思政课采用说教式教学。由于红色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意识形态性强的特点,此类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既无法让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产生兴趣,又无法展现红色思政理论的内涵,以致“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浑浑欲睡”的现象在高校思政课堂时有发生,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例如:在思政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可感的事件,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眼前生动具体、可知可感的生活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更直接、更形象的感官体验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同感。4.3.2从教室中走出来,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当代高校的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红色革命纪念馆这类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开展红色实践教育。例如,徐州各高校可以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思政教学,构筑新的红色课堂,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现场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情景中了解历史事件,感受红色精神力量。这既规避了思政教育形式刻板、内容枯燥的缺点,又能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影响学生,使红色精神永驻学生的心底,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引领作用。

4.4立足网络阵地,搭建红色教育平台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强大功能决定了它能在高校红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的建设,实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高校应广泛地挖掘徐州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数字化,创设红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先锋、思政教育宣传的阵地。高校还要不断完善校园红色文化网站,丰富推送内容,提高内容质量,加快更新频率,逐步提高校园红色文化网站在本校师生乃至当地各大高校中的影响力。学院要抓牢网络这一教育载体优势,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打造高校红色教育生态系统,依托学习通在线教育平台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红色文化教育网课,创建地方红色党史资料库、地方红色影片资源库,将红色文化教学资料上传至在线教育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课余时间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补充红色文化知识。此外,可以开办红色文化网络论坛,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志愿者具备的理论知识优势,轮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远程即时沟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

5结语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旗。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适应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总体要求的必然选择,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不断创新高校思政教学,融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自觉抵御,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华敏,,张玄益.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32-38.

[2]常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1):201-203.

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忻州、新市民、新形象”为主题,着力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文明礼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为加快落实“三五”工作总要求,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思想塑造与主题实践相结合,坚持干部表率与机关先行相结合,坚持典型带动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媒体宣传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形成自主提高,齐抓共管,科学约束的良性运作机制和浓厚的社会人文氛围。

三、主要内容

立足忻州,科学定位,全面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文明礼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1、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重点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知忻州、爱忻州、兴忻州”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市民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2、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重点是倡导市民养成“热爱科学文化、学习科学文化、运用科学文化”的良好习惯,培养市民具有辩证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观念,旺盛的求知欲望,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高品位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认知能力,较好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

3、提升市民民主法制素质。重点是增强广大市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增强民主意识,就是使广大市民具有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懂得维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对社会的责任。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就是使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和服从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社会规则,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将法治精神内化为生活方式,作为一切行为的底线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4、提升市民文明礼仪素质。重点是培养市民的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职业礼仪素质,使广大市民在衣、食、住、行、娱和人际交往中,养成举止文雅、知礼重仪、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

5、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素质。重点是培养广大市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强健的体魄、正常的智力和充沛的精力。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具体措施

围绕提升市民五大素质,具体开展好以下五项活动:

1、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单位、爱家庭”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

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拓展有效载体,加强宣传推广,全方位提升广大市民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开展“看革命影片,唱革命歌曲,读革命书籍,游红色景点,谈红色感想”系列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市民观看《开国大典》、《长征》、《建国大业》等革命影片;组织市民传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组织市民阅读《红岩》、《保卫延安》、《吕梁英雄传》等革命书籍;组织市民游览路居纪念馆、白求恩模范病室、故居、薄一波故居、续范亭纪念堂等红色景点;组织市民开展“红色记忆大家谈”主题活动。

二是开展“读地域文化读本,看忻州展示中心,游忻州秀美山河”系列活动,增强市民热爱家乡的情感。组织市民阅读《山·河·关》、《仰望三关》等地域文化读本;组织市民参观忻州展示中心;组织开展“忻州人游忻州”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市民了解忻州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开展“故乡情、故乡人、故乡事”主题征文活动,激发市民“热爱忻州、建设忻州、美化忻州”的情感。

三是开展“做表率、讲奉献、比贡献”系列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机关继续引深争做“真抓实干、清正廉洁、顾全大局、良风美德、努力学习”的“五个表率”系列活动,记好、用好“心清、身正、行廉、任贤、善谋、勤勉、敏事、惩恶、有容、忠诚”十句话、二十个字,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素质;在全市开展“我的岗位与和谐忻州”、“我的岗位与忻州发展”主题大讨论,选树行业标兵,开展“感动忻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掀起一场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四是开展“孝老爱幼、关爱亲人”系列活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家爱我,我爱我家”主题活动,倡导市民从琐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弘扬传统美德,共享幸福生活。

2、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活动,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学习型政党建设”,在广大市民中倡导学习,加强学习,推动学习。

一是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继续举办“忻州大讲堂”、“千人理论大培训”等学习培训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

二是广泛开展科学知识讲座,举办广场科普图片展、学校科普画廊、社区科普茶座、电视科普知识竞赛,着力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强化市民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等意识,引导市民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抵制歪理邪说,形成健康风气和良好生活氛围。

三是开办“市民学校”,针对不同行业(岗位)、不同人群,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学习,增强市民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和顺应时展等综合竞争能力。

3、开展“知法用法、执法护法”活动,提升市民民主法制素质

一是开展宪法、物权法、行政诉讼法及城市管理规章等与市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市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以法维权的能力。在广大市民中开展“我知法、我守法、我用法”主题活动。

二是在执法领域开展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学习和遵纪守法宣传教育,采取岗前教育、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在全市执法人员中开展“我执法、我懂法、我护法”主题活动。

三是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即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机动车按序排队通行、机动车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行人/非机动车过街遵守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即自觉告别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过街跨越隔离设施等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管理设施”。即进一步完善城市过街安全设施、路口渠化设施、出行引导与指路设施、道路车速控制设施、农村公路基本安全设施、施工道路交通组织与安全防护设施。

4、开展“文明卫生、文明语言、文明交通、文明行为”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礼仪素质

一是开展文明礼仪知识万人“学”活动。组织文明单位负责人举办“文明礼仪大培训”活动,提高文明礼仪水平;编写《忻州市民素质提升读本》,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组建文明礼仪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军营、企事业单位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宣讲,推出文明礼仪系列讲座,提供“菜单式”选课服务,增强礼仪学习和宣传的互动性。

二是开展文明礼仪常识万人“谈”活动。在全市机关、大中型企业、大中小学校、窗口行业、服务单位和来忻创业者、个体经营户等各个层面,举行文明礼仪大讨论;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由市各系统和各县(市、区)推荐代表队参加全市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文明礼仪演讲比赛。

三是开展文明礼仪实践万人“行”活动。结合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在机关干部中抓好文明言行、公务接待等公务礼仪实践活动。在公路、交警、城管、税务、通信、工商、运营等行业窗口单位中要率先开展“文明礼仪示范岗”、“文明服务、文明执法先进集体和个人”、“文明经营户”、“诚信经营户”等争创活动。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民工学校等途径,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广大市民中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演讲比赛,开展“遇错我纠,遇污我洁,遇乱我治”市民竞赛活动。

四是开展文明礼仪言行万人“评”活动。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体的优势,组织查找市民最厌恶的不文明行为,发动市民查找陋习,征集革除陋习的“金点子”。

五是开展文明礼仪电影(剧目)万场“演”活动。面向社区、面向群众,组织万场电影、戏曲、小品等文艺演出进社区活动;开展文明礼仪社区文艺汇演活动;继续举办“清明·我们的节日”、“中秋·月满情圆”等文艺演出活动。

5、开展“健康快乐与我行”活动,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素质

一是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在全市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通过环城越野、拔河、摔跤等群众性的体育竞技项目,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在社区开设“运动健身俱乐部”,大力开展医疗卫生、身心健康、体育健身等知识的普及;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

二是增强市民心理素质。在学校、社区、机关等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点,对有心理障碍的市民进行心理疏导矫正;在网上开设心理交流互动平台,搭建心理沟通的桥梁;开展“爱工作·爱生活·爱自己”主题活动,引导市民保持健康的心态,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攻坚克难的良好心态。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有序提高广大市民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形成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城市公共秩序,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自觉维护城市形象的人文环境;与此同时,要着力改善城区主要街道路口、影剧院、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秩序和卫生环境。实现软实力与硬环境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激发市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6月29日-2010年7月7日)

一是召开全市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动员大会。二是各级各部门制订出本部门本单位的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三是加强宣传,在全市营造行动声势。

2、大力实施阶段(2010年7月8日-2011年5月1日)

一是各级各部门根据工作重点,部署安排好工作任务。二是根据实施方案,全面铺开工作。三是把握部门行业特点,积极开展各项具体活动。

3、集中攻坚阶段(2011年5月2日-2011年6月2日)

一是部门联合行动,掀起活动高潮。二是针对焦点、难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三是清除死角,将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向纵深推进。

4、巩固提高阶段(2011年6月3日-2011年6月21日)

一是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整改问题。二是根据市委、政府要求和群众反映,查找薄弱环节,完善提升工作。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将市民素质提升行动长抓不懈。

5、检查评比阶段(2011年6月22日—2011年6月29日)

一是评选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进行隆重表彰。二是加大宣传推广,在全市掀起学先进、当先进、争先进的热潮。

五、组织保障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办法,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把提升市民素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属地和管辖范围,对本地本部门的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负全责,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主管领导、主管处室,实行专人负责。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根据分工要求,结合工作目标,各有侧重,循序渐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派、社会各界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达到最好效果。

3、明确细则,完善制度。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来培养市民的文明行为,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确保各种行政规章、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