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十篇

时间:2023-03-24 13:54:59

三峡郦道元

三峡郦道元篇1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白板笔

学习目标的确定及评价任务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资源与建议

(1)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拓展资料:余秋雨《文化苦旅》。

学习目标

(1)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评价任务

《同步解析》第10课

重点

学会锤炼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和写景手法。

难点

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一、趣引三峡

师:(PPT放一张10元人民币封面)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

生:三峡

PPT展示余秋雨的《三峡》引出课文: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余秋雨《三峡》

师: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描写三峡、描写山水美景的美好诗词、文章,明朝文学家张岱说:“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师:张岱认为郦道元是描写纪录山水最好的。我们要学习的正好是郦道元的三峡。昨天我们第一课时只是梳理了文中字词句的意思,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上郦道元是如何描写三峡的,他笔下的三峡到底有多美。

学习过程设计

批注

二、理清层次

师:我们先看“三峡”中的峡,峡的本义:两山夹水处。有峡的地方一般有山有水。因此,课文主要是写三峡的山和水。

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山水的呢?

生:季节。

师:第一段有具体的季节吗?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

明确: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的,所以第一段先写山;水是峡的筋骨,所以2、3段重点写水;最后一段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三、拍摄“山水短视频”

假如郦道元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短视频达人,喜欢用镜头记录美景。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将《三峡》这篇文章用视频拍摄出来呢?

既然要拍摄视频,第一步肯定是确定拍摄对象。

(一)确定拍摄对象

1、师:对象有哪些?

明确:我们刚才梳理的结构中,每段写的内容。

2、师:时间有哪些?

明确:每段对应的季节

3、学生自行思考1分钟,举手发言。

4、教师引导。

明确:

(二)明确拍摄方法

师:确定拍摄对象和时间后,接下来我们要明确拍摄方法,也就对应文章写景的手法。

1、学生分小组自行完成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引导。

【拍摄提示——视角:俯拍/仰拍/】

明确:

(三)展现景物特点

师:通过这些拍摄方法,我们能拍出对象的什么特点呢?

(四)优化拍摄顺序

师:郦道元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明确: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的迅疾,与第1段一脉相承,因为有这样的山势,所以水流特别的湍急;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将春冬合为一体描绘,所以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天,逐渐沉静,文脉转缓。

(五)根据我们已经拍摄的4个山水短视频,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其中一个场景吗?

1、师举例:至于深秋时节,峡中清冷肃穆,风萧林寒。猿猴在峭壁叠嶂间攀缘,似也耐不住这凄凉,时时引吭长啸,悲鸣不已。怪不得渔人在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唉,当郦道元只身一人,独立于船头猎猎风中,念及漂泊辛酸、人生沧桑之时,想必也会天涯孤旅青衫湿吧?

2、学生自行思考3分钟。

3、举手分享自己的描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或奔放、或清幽、或凄寒。

这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结束语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文化苦旅》(余秋雨)

三峡是美景,也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学完郦道元的《三峡》后,相信同学们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拿出纸写下你的体会,课后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六、作业布置

1、《同步解析》第10课。

2、写一段“三峡风光”解说词,150字左右。

3、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高俊

夏:迅疾

三峡水 春冬:清幽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山:凄婉

课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三峡郦道元篇2

《三峡》简介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青少年时代在青州度过。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官尚书祠部郎中、尚书主客郎中、治书侍御史。宣武帝朝,历仕冀中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延昌四年(515),因故罢官。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复出,授河南尹。孝昌二年(526)为御史中尉,执法严峻,结怨于汝南王元悦。次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反,元悦借故举道元为关右大使,卒被执遇害于阴盘驿亭。道元好学博览,著有《水经注》四十卷。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诸文,今皆亡佚。《水经》是魏晋时人所著(旧题汉桑钦撰)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道元博采汉魏以来文献碑刻,考证经文正误,叙述了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山川名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水经注》虽属于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原文】

三峡(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三峡郦道元篇3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大宁河宽谷和香溪宽谷,全长193公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述前人描写三峡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羲月”,把三峡的壮丽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峡内激流翻滚,惊涛拍岸,宽谷地带又有富饶的村庄、翠绿的梯田,把三峡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组成了一条绚烂多彩的百里画廊。即使185米高的三峡大坝建成以后,主要景点并不被淹没,一些被淹没的景点也将移建,所以三峡主体风景依旧。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三峡郦道元篇4

1、绝:消散,消失的意思。哀转久绝:荡漾回转在空中。这里指的是,哀叫声凄凉荡漾回转在空中,久久不的消散意思。

2、出自:郦道元的《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来源:文章屋网 )

三峡郦道元篇5

2、5元——山东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又叫做岱宗、岱山,古有杜甫为泰山写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以可见泰山的高达巍峨。

3、10元——重庆三峡夔门。夔(kuí)门可以说是长江三峡的入口,水流湍急,两岸有崇山峻岭,古有郦道元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4、20元——广西桂林漓江。在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绿水青山,清风明月,如果泛舟在清澄的漓江上,就好像是行走于一幅水墨画当中一样。

5、50元——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时所建,这里是高贵圣洁的宫殿,是净化心灵的一片净土,更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三峡郦道元篇6

关键词:阅读指导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阅读 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所有学科中的学习。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重知识、重传授、重结果,而研究性学习则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阅读指导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它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家内外的多方面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认识、审美教养、语言文字表达等不一而足,因此,在阅读指导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尤为重要。在阅读指导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就是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意识,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笔极大的财富,只有学生自己有了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博览群书。为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们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市举办的征文、书法、摄影、书签设计比赛等各种读书活动;制作新书推介,向学生展示多体裁、多层次、高品位的阅读材料;采用全方位开架式借阅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例如:课上同学们学了《三峡》一课,有位同学到图书馆阅读时问我:老师,郦道元到底去没去过长江三峡?课文里说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属实吗?“素湍绿潭”怎么会出现倒影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问得非常有趣,说实话这些问题连我都没深入探究过。于是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查阅了郦道元和三峡的资料,了解到郦道元的确酷爱大自然,他不仅到过三峡,而且曾经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写就了《水经注》这部长达40卷的地理学巨著。把原《水经》一书中的137条水道补注扩充为1389条,共30多万字(摘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8卷4473页《水经注》,1996年12月)。并对沿岸风光、地理环境、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进行了细致描写,此书文笔深峭清丽,精妙绝伦。其中《三峡》《大明湖》等堪称散文佳作,为后世广为传诵。

探究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三峡沿途的山奇水秀、气势磅礴、风光绮丽,了解了白帝城、神女峰、昭君村、屈原宅、张飞庙等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我们还从报纸电视、校园网上了解了我国气势雄伟、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看到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多项指标创世界纪录。它使当年的雄心壮志变为现实。我和同学们都为之感到激动和自豪。

与此同时,在图书馆学习和探究中还使同学们知道了“互文”的知识,懂得了怎样利用工具书来答疑解难等。就这样,阅读兴趣促进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反过来,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也就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解之处或课内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通过阅读其他参考资料,独立思考、讨论和探究(这个探究当然也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参与),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学生读了的《愚公移山》一文,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挖山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于是就组织学生利用阅读课在图书馆查阅写这篇文章时的历史背景、思想主旨,然后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说“是呀!山挡住了家门,可以搬家,也可以挖山,而且搬家要比挖山便捷得多,可为什么偏要去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是他老人家没想到搬家更省力便捷吗?”同学们通过认真热烈的讨论,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主旨,主席在文中所说的山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用搬家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去战胜它们。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赞扬的愚公精神,就是赞扬坚韧顽强、彻底革命的精神。

研究性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让学生感受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之对所读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入了。教师在这里的参与作用是指导和点拨,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

诉学生。

三、研究性阅读指导中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当今时代是知识空前综合的时代,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那么,阅读指导教师则应是一个“杂家”。也就是说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都应该懂一点,这样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时才能信手拈来,进退自如。否则,您的阅读指导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时,自然要涉及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周郎和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等等。这就不仅要有文学诗词的鉴赏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历史知识。

三峡郦道元篇7

三峡是重庆著名的景点,到三峡就等于来到了重庆,虽然至今已商业化不像以前那般壮阔,但在千百年间,文人笔下,传诵着不少关于他的诗句。

乘在小舟上两排的陡峻的大山,为我们开路,郦道元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联想一番山中有水流水靠山,头顶是澄澈的蓝天,嵌着几朵白云,脚下是你,是流水,泠泠作响,在伴着船夫高亢辽远的歌声,谁不曾醉其中,融入这山水图中,仰望高山顶上,一股股透明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岩垂而下,犹如一条拴在山上的大绷带直直泻入宽阔的江河中,流水顺着狭长的道路,由折前行倒映着山的影子,春冬之时,水流缓慢,但夏季如水,欢畅的小孩活蹦乱跳,我想夏季万物生机盎然,也不甘落后,追上大不贵的脚,向远方奔去,我虽没见过它澎湃激荡的时候,但能想象出那是如此壮观,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忙客人的小船,也止不住它的脚步,

如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山下瞧瞧他的样子是否是真的像我所说的呢。

三峡郦道元篇8

畅游心灵的书园,坐着轻舟在三峡之中急流拥进,感受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后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和豪情。时而体验郦道元‘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不禁黯然泪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淌涤心扉,我不禁大呼“精彩”。

漫步于心灵书园的沉默角落,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流连忘返。天空中,燕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

倏尔,夕阳欲颓。别去了古时的情切,心灵书园的窗口,品尝酡红如醉。天边薄云,“夕阳西下,断肠日在天涯”的怅然。容情于字字情挚的蓝色情琢。

心灵的书,不装黄金万两,却包罗万象;装不下百银三千,却藏尽金玉良言;没有纷飞的翅膀,却让人穿梭古今;没有千里长足,却带人游遍万水千山。

寂寞了,有朵朵菊花点缀蒙胧的南山,有片片落红化成春色装在心间,有徘徊落寞的曲通幽……伴着我,青春放白鹿于青山之间,几页小语,七分韵成月色,三分绣成枕边红烛。

三峡郦道元篇9

纵观当今文言文教学,老师翻译,学生听记,老师枯燥的教,学生无味的学,最后变成大家都无为,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课文,加点字词翻译,长期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之美

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是教师深厚功底的反映,也是学生感受文言之美的起始,教师在正确断句之余,更要读出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如读郦道元的《三峡》时,要读出作者融景入情,读出重岩叠嶂的雄伟,急湍甚箭的豪气,林寒涧肃的凄凉,渔歌的忧伤,让学生能体会当时渔民们的艰苦生活。老师动情的朗读,学生在轻轻和着,这一唱一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师用阅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会阅读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言之美。如在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第一小节,要求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并说说哪些地方要停顿的时间长些,哪些地方停顿要短些,哪些句子要读得快些,哪些句子要读得慢些?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他们发现文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句话后面要停顿稍微长些,表现作者边走边看的形象。在“心乐之”和“伐竹取道”之间的句号要停顿短些,以表达作者的闻水声后急切想寻找美景的心情。“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这句话节奏可以快些,表达作者的惊喜之情。“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节奏可以慢些,突出景物之美。学生通过朗读,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语言之美

如郦道元的《三峡》我把本文和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从绘画的角度赏析文章,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美,和他们一起探讨美,我提出让他们把三峡这篇文章当成一副画来欣赏,分为赏画,读画两个环节。赏画部分让他们用国画的笔法,灵动的角度来赏析本文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绘画技巧(色彩的浓淡,远近,清晰模糊),来赏析本文的色彩和写作角度。如从墨法技巧运用的角度来赏析,作者写山时用了“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词语写出了雄伟的特点,犹如水墨画中的浓墨。 从“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句中作者的灵动笔法,写出了怪柏的静,瀑布的动,动静结合。

写出了景色之优美。“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同样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江水的急和危险。而“素湍绿潭”,“林寒涧肃”则写出了色彩的淡雅,犹如水墨画中的淡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清新的山水画卷。这篇文章我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美,感受美,让他们从另一角度发现美,让他们明白文章中不缺乏美,只是没有找到发现美的角度。

三、情感之美

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语文课程规定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文言文阅读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之美,情感有很多种,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乐观旷达的豪情,有怀才不遇的悲情,有思念家乡的愁情,我们要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介绍写作背景,讲讲作者的遭遇,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n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峡郦道元篇10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作用

1.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语文诗词教学中,文字符号大多数都是成片的,形式说教内容空洞,且讲解与分析较为抽象,这一系列原因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质量明显不高。而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使教学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直观以及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初中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在诗词的理解上较为肤浅,普遍只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具有抽象特点的语言问题转换为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使学生的感知得以丰富,进而拓展学生的生活见闻,这也是实现“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感情共鸣,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

3. 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及良好的审美观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课堂当中,能够将诗词中的思想意境、艺术形象等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心里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从而使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更具时效性与科学性。

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案例分析

1. 案例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时,需要对文字、图像及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充分利用,以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诗词知识的消化,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主要写景的七言律诗,仅从古诗字面上理解和分析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算学生将该古诗背诵下来,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美感。然而,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融入其中,先以录音机录音的方式让学生听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再利用投影仪放一段具有春意盎然特质的电视录像片,让学生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春意绵绵及春光无限的美好风光,最后让学生跟随录音进行课文朗读。在此过程中,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强化。

2. 案例二・郦道元《三峡》

我们知道,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诗词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终将其有效解决。例如在郦道元《三峡》一课教学中,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欣赏由Flash制作的教学课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运用计算机功能,并对三峡的美景进行领悟,可设计一个课堂讨论区域,让学生以独立自主的方式对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凭借自身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任意自然段进行学习,并且通过查找计算机当中的相关资料,找出问题的对应答案,便能自主理解课文。另外,视频文件上画面精美,音乐美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意外的精彩,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具时效性与科学性。

3. 案例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