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13:48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范文篇1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生态环境保护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三峡大学三个生物专业: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态学学生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6]。目前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64学时,实验课教学32学时。我校采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大学贾之慎主编、张仕勇副主编,2008年6月第二版[1],该教材在许多高校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实用性广泛,但是没有特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有重要的帮助,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实验教材是魏琴,盛永丽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多所大学采用该教材[2]。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学基础知识,对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扩展并不多。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微课(microcourse),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7]。三峡大学在长江三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校现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大学这三个生物专业的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三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工作。根据我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从2016年开始探讨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具体的章节、案例出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等观念[8,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2018年4月24日深入湖北宜昌考察,重点考察化工企业搬迁、江水污染治理、湿地修复工作等情况,实地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作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历史性决断,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了生态规矩。我们生在长江边,更要深刻理解、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在湖北宜昌,化工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与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慕课的优势讲解宜昌化工企业的污染特性

湖北宜昌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被称为“磷都”。湖北宜昌沿江一公里化工企业有一百余家,一大半是无机化工企业,生产磷肥等产品,存在“化工围江”的现象。我们利用慕课的优势,收集一些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课后观看,学生了解相关基础知识。我们在具体讲授环节中就能方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解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等章节时,强调废水有一定的酸性,直排长江会对中华鲟、江豚等长江生物的生长不利。过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磷污染等,在三峡库区上游的支流易导致水华等,磷污染会导致部分水体产生藻类疯长,进而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对水生生物生长不利[10]。生产磷肥的化工企业的三废中含有少量的氟化氢气体、粉尘、氟硅酸等,经过雨水等淋洗作用,沉降到长江,尽管长江每年的径流量大,但是对长江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这类酸性气体会影响人们的呼吸,对人们身体不利等。而实际上氟化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若能将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氟化物进行回收利用,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加快磷化工产业升级,提高磷化工经济效益,还能解决目前国内氟资源面临枯竭的难题[11]。2017年以来,宜昌把修复长江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出台了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在2019年底以前,将长江岸线一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依法全部“关、停、并、转、搬”,确保长江清水向东流。目前,宜昌已分类整理10个专业化工园区,力促化工企业迈向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而沿江空出来的1公里土地全部植树复绿。目前部分宜昌磷肥化工企业采用磷矿与浓硫酸反应生产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磷石膏,部分磷石膏已经加工成建筑材料,但是部分化工企业仍旧会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磷石膏,会带来环境污染。在化工企业的搬迁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部分化工企业更换生产流程,采用磷矿与浓硝酸反应生产硝基磷肥,在此过程中将不再产生副产物磷石膏。三废经过处理后,能回收一定量的原材料,还能实现达标排放,对于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会有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2基于PBL教学法初步学习污染处理方法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问题,学生主动学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在讲解沉淀溶解平衡与与沉淀滴定法、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元素化学三个章节时,根据三个章节的内在联系,提出宜昌化工企业的重金属污染的修复问题。重金属对生物有不利影响,利用重金属元素的化学特性,可以考虑采用生成沉淀,生成配合物的方法等,从而达到降低重金属向生物体的迁移等,指导学生计算在这两种情况下,重金属离子的可溶性和相应离子的溶解度。指导学生分析判断高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处理可能有利,但是高温对于重金属的处理是否可行?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基于该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部分学生对该问题有兴趣,但是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多,我们安排在课后答疑时间解决,或者在学院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展开,不占用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污染后处理的生物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微生物的方法、植物吸附等,但是不能采用食用作物的方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如果这样重金属会进入人体循环,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补充讲解为学生后续生物科学、生态专业的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3利用微课,提倡公民注重环境保护

微课,以具体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主的微型教学视频,具有主题突出、耗时少、内容精等特点。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一章节中,我们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发展动态,利用微课的特点,学生能迅速地了解肥皂与洗衣液等是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明白了两者不能混合使用等。绝大部分学生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力行环保理念。在讲解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等章节时,我们提到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化学原料,在提供能源的同时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不利;而清洁能源如水电、光伏发电、风能等则是环境友好型能源,三峡工程就是最大的清洁能源提供站,平时我们也应该绿色出行。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三峡大学有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很重要。针对学生家长中有部分在农村从事茶叶加工,我们提到茶叶加工中使用煤炭会对茶叶品质不利,同时煤炭在燃烧工程中,还会带来重金属的污染、粉尘的污染等。如果用木材作为能源来加工茶叶,会砍伐大量树木,对生态环境不利。宜昌提倡“以电代煤”“以电代材”加工茶叶,这样有利于茶叶品质提高和环境保护。

4利用翻转课堂、SPOC、讲授法等推进绿色化、微型化学实验

在实验预习中我们推荐使用翻转课堂和SPOC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实验,我们尝试把实验原理和操作重点拍成视频,并指导学生预习[2,8,12]。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预习实验的重点、难点,2-4人组成实验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可以利用网络在线讨论交流,老师做好指导,根据学生在线发言质量、次数等情况评分,这是SPOC在实验预习中的显著优势。网络虚拟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方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中讲授法有着不同网络的重要作用,在老师的实验操作演示过程中,能直观地突出重点、难点,也能迅速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学生实验操作有些普遍错误,例如:用移液管吸取溶液时,总是有学生用大拇指来按住移液管管口。我们上课时诙谐地讲到,“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大拇指只有两节,灵活程度要小于三节的食指,当然如果你的大拇指是三节,你就可以用大拇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操作要求。我们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减少部分实验中化学试剂的使用量,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实验中化学试剂的用量比较少,实验运行成本大为降低。微型化学实验反应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弃物质也比较少,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如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我们把粗盐的使用量由教材中的8.0克减少为5.0或者4.0克,降低了后续实验药品的消耗,缩短反应时间,同时也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第一步反应为铁与稀硫酸反应,该反应会放出氢气,同时可能有少量其它杂质气体产生,尽管有较好的通风橱等,但在实验室较小空间里,学生会对这些气体产生一些不良感受。我们将这一步化学反应改为电脑模拟实验,学生同样可以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在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中,我们按照实验教材上的要求进行滴定操作,同时又补充进行pH计测定食用醋中总酸度的实验,并要求学生对两种方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扩充学生的知识面[2,8,12]。

5结束语

三峡大学范文篇2

关键词:党支部;学科竞赛

高校当中所设立的基层党支部用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基础代表,对于党的基层建设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党支部能够展现活力,可以直接带动高校的科学研究发展,更好的帮助高校培养人才等,同时也能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的基层党支部应在思想上指导学部的发展,同时也为学部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2015年是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学风建设年”,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来促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各个基层党支部也在学院党委的督促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尤其是机电的教工党支部,该支部的老师们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进行学风建设的同时也在支部创新上有了很大进步,举办了很多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大多都是“以支部创新活动促进学风建设”这样的主体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学科竞赛促进支部建设

进入2015年以来,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贯彻并落实我学院所颁发的《三峡大学科技学院2015年学风建设年活动的通知》[三大科党2015(3号)],以其中的“学风建设年”作为主要的精神代表,在各个支部当中继续深入开展关于支部创新的各种实体活动,以此来达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学院所有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目的,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机电学部也适时的策划并开展了“第二届机械电气基础知识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机电基础知识竞赛”已成为一个品牌竞赛项目,学生对此项赛事的热情非常高,历年参赛人数都达到了7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支部宣传委员也和机械专业的四位老师积极组织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首届“尚能杯”工程制图知识竞赛。在极大地丰富了我院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把时间用在对自己能力提高更有用的活动上,另外,通过参加此次知识竞赛,很多学生也会在自主学习方面的意识有所增强,从而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可以给我院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他们在此平台之上,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并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自我,这对于提高他们毕业到了用人单位之后的实际操作能力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支部书记和电气专业的四位老师克服困难,组织学生参加工业自动化比赛,并且获得了湖北省多个奖项,包括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以及1个三等奖,并在全国的比赛当中获得了二等奖1项。总之,通过举办这样的竞赛,党支部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进一步地强化我院学生所具有的团队意识,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会把竞赛的相关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结合我学部主任栾国森教授主持、陈江艳、王刚老师参与的2014年三峡大学科技学院重点教研项目《独立学院电气类学科竞赛体系的建立与研究》,建立我院机电学科竞赛体系,最终以竞赛促进支部建设使得学院学风建设长足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也会与各位老师进一步的讨论,考虑举办手机应用制作比赛、制图比赛、电脑装机大赛、单片机小制作比赛等一系列学生参与面广的院内比赛,以三本学生能参与且参与度高、参与面广的比赛促进学生学习及学风建设。

二、外出进行交流,提高教师水平

高校教师作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如果只利用比较空洞的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的话,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学习的,为了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入企业单位等基层部门,一方面能使党员在社会服务和实践中增强党性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同时考查是否有适合学生实习实践的单位,最后还可以提高党员同志们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支部目前考虑先从宜昌本地的企业入手,如带领支部老师们参观开发区高新区周边的企业,然后再到实习基地学习,接着考查发展新的实习基地。

三、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

鼓励我院的教师可以深入到各个相关企业当中,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到农村或社区当中,开展以“将知识送进企业、送进乡村”为主体的系列活动。2013年开始,学部的党员教师们陆续进入三峡制药厂、国家电网经济技术研究所、中国通信建设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区域分公司、宜昌壹壹肆黄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践,这样既可以发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又可以让学校、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和其他支部联系进行教研活动

我院一共开设了34个不同本科专业以及24个相关专科专业,目前在校生已经达到了13000人。对于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如数学、英语,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我们机电党支部决定针对不同的专业,由专业负责人和数理课部、文法学部对接,针对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教纲考纲进行教研活动以及教研项目的立项。

五、党团共建促进学风建设

教工党支部以及机电团学联对于“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共同组织了多次活动,党团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支部营造了促进学风建设的良好气氛。总的来讲,党支部的工作切实有效的促进了学风建设。作为高校的基层党支部,应该继续在思想上指导学部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为学部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作者:陈江艳 颜俊学 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三峡大学范文篇3

一、三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三峡农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三峡工程的开工,带来了中国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三峡地区的全面开放,将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一系列变化。开放三峡地区,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有利时机,以开放促发展,加快本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经济落后的面貌,通过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将三峡地区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水能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最大的产业带、独具三峡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具体说来,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四重目标。一是加快库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基地;二是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三峡地区的投资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化工、建材、建筑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纺工业;四是利用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域优势,加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点建设。同时,加快重庆、宜昌两个中心城市的建设,将重庆、宜昌建设成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的国际化明星城市。

二、三峡区域农业银行改革初见成效

随着三峡工程的动工兴建,三峡地区全面开放,国际国内资金、物资、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向三峡地区,带动着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也给三峡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峡农业银行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改革初见成效。

(一)抓紧资金组织工作。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清江流域的梯级开发,宜昌已成为全国投资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必将增加农行进入资金市场和选择新的优质客户的机会。随着财政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会带来金融资源新的分化与重组,为农行争夺其他银行优良客户提供了机遇。面对三峡地区经济建设巨额的资金需求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资金组织工作对农业银行拓展业务显得尤为重要。从2000年开始,农业银行就提出了存款“第一业务”的战略思想,并逐步构建了个人金融、市场开发、银行卡三位一体的存款工作组织体系,实施储蓄存款、对公存款、中间业务和本外币业务一体化营销的戏略,全行形成了上下联动抓存款的良好氛围,整体合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有效地组织存款,农行实行了全员和社会客户经理制,发动全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客户,聘请社会能人作为客户经理。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客户的精心维护和深度开发,在分行层面上专设了客户部,对重点客户进行账户维护、产品维护。各项存款从1999底的42.64亿元增加到2002年7月的61.9亿元,净增19.26亿元,增幅达45.16%,净增额和增幅分别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第一位。三峡农业银行在努力使存款总额增加的同时,注重存款结构的优化,既抓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又注重全过程揽存行为的规范,全行存款付息率连续几年大幅度下降。

(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拓展资产业务。2000年以来,三峡农业银行累计投放贷款28亿元,其中,个人金融贷款1.8亿元,扶贫贷款3.7亿元,其他为公司法人贷款。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自身效益也随之提高。一是跟踪政府项目,支持客户发展。结合地方政府开展的项目年活动,农业银行也开展了项目年活动,无论中央项目还是地方项目均纳入开发服务范围,安排专人跟踪调查研究,2001年农行签订合作协议218个,争得了较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二是积极寻找黄金客户群。三峡农行在宜昌城区精选了三峡开发总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清江开发公司、三峡大学等黄金客户。目前三峡农行对这三家公司和三峡大学的授信总额为65亿元,已使用信用15.8亿元,预计2002年底达到23亿元。前几年,支持、服务三峡工程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三峡工行、三峡建行和三峡中行,农行很少涉及这一领域,2000年以来,经过农行总行、省分行及三峡分行多方面努力,2000年12月1日,农总行向三峡开发总公司公开授信人民币30亿元,并在系统内为三峡工程开辟了资金绿色通道,三峡财务公司也相继与三峡农行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往来关系;三是大力营销个人金融服务,真情服务中小客户群。农行利用跨越城乡的强大网络服务于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千万居民。在乡镇推出了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农机具消费贷款,在城区构建了以金融超市和汽车消费贷款中心为龙头,以质押贷款、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为骨干品种的全方位营销;四是积极承担信贷扶贫任务。自接受专项信贷任务以来,累计发放扶贫贷款近6亿。农业银行创造信贷扶贫新思路,实行“政策性业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方针,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存条件和经济环境。

(三)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一是加大信贷营销力度。2001年以来,农业银行发展了一批优质客户,着力提升了一批一般落户,有效转化了和压缩了限制客户,坚决淘汰了劣质客户。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个人金融业务,完善个人客户授权制度,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分类授权。二是全面准确贯彻执行新的信贷规则,加强权限管理,严格规范贷审会制度,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强化客户监控制度,控制经营风险。通过“人户合一”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的综合服务和贷后维护监控。通过以上措施,2002年6月底,公司类贷款投放在农总行、农行省分行批准的双优客户及电网客户的贷款53454万元,占总贷款投放的70.8%,特别是将贷款的重心放置在清江开发公司、葛洲坝集团、宜化及三峡大学等重点项目,贷款数额达49200万元,占公司类贷款投放的77.65%.实行监测台账动态管理,加强了贷款规模的期限动态管理,有效促进了贷款结构的优化,加速了资金周转。

(四)以科技为先导,以银行卡为媒介支撑和牵引存款业务。2001年,三峡农行加大科技投入,新增自动设备15套(台),开发各种业务软件14项,实现了全行的网络化经营。加大了银行卡业务的营销力度,开展了“用金穗卡消费,看美丽世界”持卡消费有奖活动,推动了卡业务的快速发展。科技产品创新和银行卡业务对存款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万事顺卡、金穗借记卡系统在全省、全国通兑后,创造了农行在县级市场的比较优势。2001年底,三峡农行以银行卡引存10800万元,占存款净额的15.4%.

(五)盘活信贷资金存量,退出低效信贷资金市场。三峡农行的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将清收盘活工作当成一项大工程对待,完善了清收盘活机制。落实专门机构,在城区成立了清收盘活的专业支行,农村成立了不良资产经营部,配备了专管行长,配备了近300名清收人员,并确定了相应的费用挂钩办法和联效计酬方案,2001年分支两级行长定点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余额7.5亿元,使银行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经营效益持续向好,财务大幅减亏。

三、三峡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存在的缺陷

三峡地区金融业的竞争并不仅仅是四大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三峡工程开工后,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在宜昌组建机构,国际金融巨子们也对宜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达了在宜昌设立代表处和进行其他合作的意向。面对激烈的竞争,三峡农行经营管理中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一)经营管理“渐进式”的转变与现实环境出现摩擦。虽然早在1996年就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但从管理层到操作层,都未真正树立起价值观、效益观、风险观、发展观。出自农总行、各级分行的各类考核办法使得各经营行忙于应付,开展业务首先考虑的是不违规,不出事;第二考虑的是不要违背上级的要求和意图,不要出乱子,不要丢位子,不要丢工作;第三考虑的是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和指标,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和指标,不惜血本,甚至放弃原则,违背制度。

(二)在信贷管理体制上,农业银行现在实行的是贷款限额平级授信,逐级授信,逐级上报,审贷分离制度。贷款审批基本程序是:首先基层客户部进行贷前调查,然后基层信贷管理部门按贷款发放报送要求审批其贷款要素的完整性,最后由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决议是否发放,如超出合同条款限额,要上报上级信贷部门审查通过后,再报上级行贷款审查委员会批准。由于环节太多,程序复杂,有时,一笔好业务就这样流失了,造成一方面银行的资金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三峡区域巨额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营销手段落后。目前,银行公关的模式通常是;柜台用语、上门服务、现有情感公关,酒宴招待或年节走访等,这些作法在短时间内会起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太强。二是大服务格局尚未形成,内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关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级与下级、机关与基层、二线与一线、银行与客户关系没有理顺;三是对部分业务的竞争已超过了合理竞争的尺度与范围,造成投入大,效益低的局面。

(四)人事管理机制僵化。在人事管理方面,官本位倾向严重。一是新生力量的注入,不注重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近亲繁殖”的特点。二是人员的调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是否适应岗位的需要缺乏深入的了解。三是竞聘机制流于形式,干部任用中的论资排辈、唯文凭、唯年龄等现象仍然存在,没有真正建立起严肃的淘汰机制,许多高素质的中青年员工积极性受到打击,进取意识和责任感弱化。

四、三峡农行经营管理探索

(一)突出三峡特色,调整信贷资产布局。三峡区域开放以来,区域产业结构多元分布的特色日益明显,以水电为主导的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行业蓬勃兴起,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的农村工商业迅速发展。三峡农行应根据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把信贷投放的重点放在以水电为主导的能源工业上。尽管三峡农行对三峡工程建设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但与三峡工程巨额的资金需求相比,与三峡工行、三峡建行参与三峡工程的程度相比,三峡农行的参与程度显得微不足道。谁能深度地参与三峡工程建设,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切实转换观念。观念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思想就得不到解放,就看不到机遇,抓不住机遇,决策就会滞后。银行开展业务的目的不是完成上级行交给的任务,而是在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为参与国际金融竞争打好基础。

三峡大学范文篇4

1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存在的问题

诚然垃圾分类回收的理念已经宣扬多年,但是在高校中关于垃圾分类的表现却仍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的了解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和由此反映的问题,我们以三峡大学为样本,采用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采访教职工等方式对校内师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了校方和师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1.1学校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不足。其一,校园垃圾桶设置的不合理。根据垃圾分类的原则,可以将垃圾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厨余垃圾,而我校在每个苑区和教学楼集群区都设置了垃圾回收点,但只安放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垃圾桶,在垃圾桶的类别设置上存在不足,不应该模糊的将垃圾分为两大类处理。除此之外,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学校并没有回收点,这些垃圾的随意丢弃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也正因如此,多数同学不知将电池、化妆品等垃圾丢弃何处。此外,有的垃圾桶上的字迹不明显或有磨损,也让同学们在扔垃圾时无从下手;有的垃圾桶甚至没有分类而是简单的用纸张贴上标识。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垃圾回收的可实施性。其二,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比如有些职工在放置垃圾桶的时候并没有按类别投放,导致经常在一些区域看见一排全是同一类型的垃圾桶。在垃圾回收方面,学校也并没有和垃圾运输承包公司谈妥,比如宿舍楼下的垃圾尽管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但是垃圾运输车在收集时也是一车制,把所有垃圾混合在一起回收,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运输垃圾,不管前面垃圾分类做的多么完善,那都是做了无用功,这也是大部分同学不愿做垃圾分类的重要原因。其三,垃圾回收方式的陈旧化。例如现在电商行业发展迅速,网购越来越方便,学生们也都更倾向于在网上购物,而随之带来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快递包装盒。学校每个苑区都设置了快递点,却没有专门快递垃圾回收点,而许多快递垃圾占位大且具有很好地回收利用价值,然而却被同学们未经处理便扔进了垃圾桶既然占用了大量的垃圾桶空间又增加了清洁人员的工作量;还有现今盛行的外卖垃圾,由此看出学校应该改进现有的垃圾回收方式,针对一些特定的垃圾对回收管理方式作出变动。其四,学校宣传工作的缺位。学校是一个教育学生,启蒙思想的地方,他能够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播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但从我校来看,学校并没有很注重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既没有在学生生活的宿舍区建立垃圾分类的宣传板,明确告知同学们具体的垃圾分类及其标准,也没有在垃圾桶旁设立相关提示标语警示同学要进行垃圾分类,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现状。特别是由调研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很模糊,缺乏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甚至于电池、化妆品等有毒有害垃圾不知如何处理而导致与大部分同学选择与普通垃圾一同丢弃,没有形成一种好的垃圾分类回收的氛围,使大家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淡薄以及缺乏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1.2学生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足。从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来说,有82%的学生是将垃圾混合打包成一袋扔掉;有接近59%的学生都遇到过有废旧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情况,然而有65%的学生如果遇见了这些情况会选择将其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在面对学生们为何不将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时,从调研的主流回答中可以看出有33%的学生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24%的学生并未注意到垃圾桶设置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志,另外还有13%的学生是自己不想分类。由此体现出学生们在垃圾分类上还有许多问题,学生们除了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之外,也有自身惰性作祟,学生们往往因为对垃圾分类过程过于繁琐和复杂而不愿意去进行分类,更愿意将所有垃圾简单混合直接丢弃。1.3政府管理监督职能不到位。在我国行政级别中,高校作为特殊的行政主体存在,其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往往很微妙。以我校为例,作为国家水力部和湖北省共建大学,三峡大学是受湖北省直接领导而非所在地的宜昌。而宜昌作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文件中明确要求作为公共机构之一的学校,也要强制垃圾分类,然而作为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的集中地,三峡大学并未被纳入宜昌的试点计划之中,其中或许与行政管辖有些许联系。

2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可行性建议

对于上述调研中发现个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在校外考察小区试点工作运行方式和其他先进地区垃圾分类的模式后,又根据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了一些认为能在校园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案。2.1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回收方式。如前所述,当前我校在设施上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垃圾桶设置上,而根据前期我们在宜昌市内的走访调研的事例,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措施。第一,当务之急当然是要明确垃圾桶的分类,根据垃圾分类原则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布置垃圾桶的数量及种类。以前期走访的楠海花园等市内试点小区为例,这些小区内部都将垃圾桶分为存放厨余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及其他垃圾五类,并依据此以五个垃圾桶为一组分区放置,便于居民分类丢弃垃圾。而小区又以厨余垃圾为主。以此为借鉴,借鉴于学校,同样也可以以组为单位放置垃圾桶,但在垃圾桶类型的比例上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所产生的垃圾以废纸等物品为主,厨余垃圾几乎少见,故可以多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而适当减少厨余垃圾的放置,提高垃圾桶利用率。同时学校也可在校园范围内定点设置少许的有害垃圾回收处,学生在空闲或者上课的时候可以顺便将其带至回收处,既可以回收有害垃圾也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二,从回收方式来讲,也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调整回收方式。例如学校中学生网购比率大,从而产生大量快递盒等垃圾,这些垃圾回收利用率高可以单独回收利用,比如可以在宿舍楼栋阿姨那里设置快递盒的回收点,每栋学生在丢快递盒时可将其压平后集中归置于阿姨处,甚至可以和快递收发点达成合作进行临时中间处理,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将快递包装盒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切勿乱丢弃。再如学生常常外带食品或点外卖,从而产生大量餐具和食物残渣,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垃圾种类,而又因其处于学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之中,如果不及时更新回收理念,势必使得垃圾分类问题在校园内寸步难行,因为外带食品和外卖垃圾都是以餐盒和食物残渣为主,而在校园布置的厨余垃圾桶刚好可以容纳食物残渣,只是需要敦促学生在处理垃圾时倒至厨余垃圾桶后再将包装丢入适合的垃圾桶内,而学生产生的这些厨余垃圾也可考虑和食堂剩余垃圾一并运走,由相应公司将其生产成化肥、沼气等,促进资源的利用。2.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垃圾分类意识。2.2.1学校层面加大宣传,建立激励体系要想落实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自然承担了这个宣传的责任,只有学校自身也重视垃圾分类回收这个工作,才能有更好的收效。学校可以由校团委和后勤服务部门牵头,由每个学院的团委往下宣传垃圾分类的益处和垃圾分类的标准;后勤部门还可以安排阿姨在每个楼栋下面张贴具体垃圾分类的标准,明确常见垃圾的种类,这样也更方便学生们来回查看,在明确了垃圾分类后更好的实施垃圾分类。同时,各个学院也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活动以形成持续的回收效果,更好的宣传垃圾分类。除了加大宣传力度,适当的激励也能更好促进学生垃圾分类,而最好的激励方式莫过于表彰和奖励。比如各学院可以举行一些秀照活动,也就是学生们在将垃圾分好类别丢弃之前可以拍照发至班群,大家都可以目睹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执行程度,最后在每个班上选举一名环保之星,在学院甚至于学校集体表彰。或学校可以组织垃圾回收分类相关的比赛活动,利用比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或者收集对于垃圾回收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并予以实施。2.2.2学生提高自身意识根据前期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学生分类意识不足的缘由大体可以概括为学生自身意识不足和惰性使然,基于此我们认为针对学生自身而言,应当努力提升垃圾分类的意识,多关注身边的垃圾分类问题,了解垃圾回收的重要性,不随波逐流,尽己所能为当下垃圾分类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虽然分类过程繁琐而复杂,但在分类的过程中,亦是我们学习和磨砺的过程。2.3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以三峡大学为例,我校和当地政府的确不存在行政隶属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这种行政关系上的矛盾或许会影响市政府的相关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例如宜昌的试点计划等相关举措并为与三峡大学关联,也未在大学试点等等。因此,我们认为改进的措施也应当从行政上入手。宜昌作为湖北省除省会外唯一一个国家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而三峡大学又作为省属高校,两者可以在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之下,共同推动宜昌及大学的生活垃圾分类建设,环卫部门与商务部门也应成立相关联合工作组等措施来推动联合办公,消弭行政关系上的冲突。3结语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能提高了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为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有效性,学校应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加大垃圾分类宣传,让同学们认识到垃圾回收的重要性,提高回收意识,增强回收执行力。作为学生,更应该重视垃圾分类的相关问题,主动地去了解垃圾回收的相关问题,增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认识,提高分类收集知晓率、分类收集参与率,从而减少清洁工人的工作量,降低不必要的人工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垃圾分类的收集率与资源回收率。政府也应该关注高校的垃圾分类回收问题,将高校纳入试点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校园的垃圾回收活动得到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1]宋婧,陈锦龙,张净,管超,张天丽,杨晓君.高校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02):56-57.

三峡大学范文篇5

一、毕业论文正文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及开题报告全部用计算机打印。

2、课题任务书装订在正文目录之前。

3、“目录”居中用四号黑体加粗,中间空12个字距。页码采用阿拉伯数字加“()”右顶格止,前面加“………………”;汉字用五号宋体,英文及数字用五号TimesNewRoman;论文文本每页右上角有页码,用五号TimesNewRoman。

4、标题控制在20个汉字以内,居中用四号黑体加粗;如语意未尽,可以借副标题予以补充,置于标题下,前加破折号,用小四号黑体加粗。

5、按五号字空行后,居中用小四号宋体打印三行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三峡大学理学院

6按五号字空行并空2个字距后,用五号黑体打印“摘要:”,接着用五号宋体打印内容,篇幅控制在200字左右,换行时为自动换行,不空字距。中文摘要下方为英文摘要,用五号TimesNewRoman,“Abstract:”加粗。

7、换行空2个字距后,用五号黑体打印“关键词:”,接着用五号宋体打印内容,关键词由3—8个词或词组组成,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中文关键词下方为英文关键词(小写),用五号TimesNewRoman,“Keywords:”加粗。

8、按五号字空行并空两个字距后直接五号宋体打印前言内容,不编序号。

9、按五号字空行后打印主体部分及总结。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相隔,末尾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第1层次的序号及标题上下按五号字空行,用小四号黑体加粗,其它用五号宋体。论文中的表、图和公式按第1层次的序号编号,如:“表1.1”、“表1.6”……,“图1.1”、“图1.7”……(编号后空1个字距接排图名及表名),“公式1—(1)”、“公式1—(2)”……。图及表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排,图名和表名用小五号黑体加粗,分别置于图的下方和表的上方并居中排。公式一律用公式编辑器打印,序号标注在最后一行的最右边,前面加“………………”;公式换行时,只能在+,-,×,÷,<,>等处换行,上下式尽可能在“=”处对齐。

10、致谢、附录均左顶格起,不编序号,用小四号黑体加粗,上下按五号字空行,其后内容用五号宋体。附录有复印的图表,用16K纸单面复印,页边距与毕业论文稿纸一致,便于装订。

11、“参考文献”左顶格起(不编序号),用小四号黑体加粗,上下按五号字空行,其后内容用五号宋体。引用顺序号加“〔〕”左顶格起,后空1个字距后著录。著录顺序见《三峡大学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条例》P16或封二、封三。“〔〕”中顺序号与正文中顺序号一致(正文中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用上标“〔〕”标明)。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12、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1.5万字。

二、文献综述

由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组成。

第一页第一行左起顶格,用四号宋体打印“文献综述”。换第二行打印标题,格式见第一条1、4、5、8、9、11。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前言300字左右,主体2500字左右,总结100—200字),其中参考文献不少于15种。

三、外文翻译

1、外文资料用16K纸单面复印或打印,页边距与毕业论文稿纸一致,便于装订。

2、译文:第一页第一行左起顶格,用四号宋体打印“外文翻译”。换第二行打印标题,格式见第一条1、4。标题为原文标题的中文译文,作者是华人时,署名为中文,否则,署名为英文名。(格式与第一条对应部分相同)。

3、装订时,原文在前,译文在后。

4、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汉字。

三峡大学范文篇6

关键词:留学生;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深造学习,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1]。受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留学生无法到校学习,留学生教学基本都改为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何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如何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重塑课程结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从事留学生教育的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三峡大学医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至今已先后培养印度、尼泊尔等国籍留学生1000多名。2013年,由本团队承担的留学生生物化学课程,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教外司来[2013]1113号)[2]。生物化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分子水平了解生命,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给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然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机理复杂,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难,学生在学习过程易产生畏难情绪[3],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些都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点内容。混合式教学将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将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度学习[4],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鉴于此,教学团队在留学生生物化学课程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及线上资源的建设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和知识构成差异较大。经过前期广泛调研,结合生源国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等,最终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本校留学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总学时168学时,其中理论课112学时,实验56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在理论课教学方面,除讲授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外,增加了自由基与抗氧化剂、水盐代谢、酸碱平衡、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临床生物化学相关的内容。教学资源方面。2013年,教学团队率先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建设了Biochemistry(全英文)课程网站[2]。2020年,随着慕课的兴起,团队又在中国大学MOOC———学校云平台建设了Biochemistry独立SPOC。SPOC为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简称,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先提出,学生人数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之间,有助于组织小规模的在线学习[5]。在BiochemistrySPOC上,团队按知识点上传了26个章节的200多个微课,每个微课时长10—20分钟。通过线上资源的建设,留学生即使在海外,也能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受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留学生无法到校学习,故课程采用“SPOC+雨课堂或钉钉直播”的方式,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环节,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owerPoint软件和微信App中,具有签到、弹幕、随机点名、投稿、随堂测试、在线考试等功能,适合线上教学[6]。“钉钉”是阿里集团研发的一款多方沟通工具,有群直播、签到、视频会议、讨论区、群文件分享等功能[7]。这两个智慧教学工具都具有界面友好、简便易行、可直播回放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线上教学。

(一)课前

教师在中国大学MOOC———学校云平台建设好Bio-chemistrySPOC,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课前1周预约。在雨课堂和钉钉建好班级群,提前1周通过雨课堂和钉钉预习课件和课前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安排等。学生观看视频和预习课件,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团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准备主题汇报等。教师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二)课中

采用雨课堂或钉钉进行直播教学。开启直播授课后,教师首先测试题,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几道测试题要求学生限时回答。雨课堂可以在线实时反馈学生答题的人数、正确率、得分和用时等数据,教师可根据反馈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通过随堂测试,教师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免学生长时间面对屏幕,产生疲惫心理而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是线上授课,教师无法看到学生的面部表情,故教师在直播授课中需通过手机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留学生往往比较活跃,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常使用弹幕或在讨论区发送疑问。对于留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内容,教师可反复深入地讲解,通过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通过“签到”和“随机点名”等功能加强对留学生线上教学的管理,确保学生的参与率;用“主观题”“投稿”等方式开展头脑风暴;通过“钉钉视频会议”开展主题汇报、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相互质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课后

教师可通过雨课堂或钉钉课后作业,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通过SPOC单元测试题,在讨论区讨论题。学生可参与线上讨论,进行回复、评论、点赞,完成单元测试、思维导图等作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学生还可通过观看直播回放,进行回顾性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利用雨课堂和钉钉在课后推送的课堂数据,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督促和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

三、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往往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团队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课前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划分,结合学科前沿、科学经典实验或日常生活案例,拟定学习任务,或将基础理论与临床案例融合在一起,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脂类代谢的讨论题包括:奥利司他的减肥作用机制,是否有副作用;什么是生酮饮食,生酮饮食是否有助于减肥,生酮饮食的利与弊;降低血浆胆固醇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理论依据;如果你是临床医生,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建议等。在生物化学中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奖成果,教师可通过“诺贝尔奖与生物化学”主题汇报活动,引导学生探寻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等,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师在雨课堂和钉钉讨论题后,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题,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也可以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制作PPT。课上开启钉钉视频会议,各组选派代表进行主题汇报;汇报结束后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课堂翻转,极大地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积极查阅资料,课堂上踊跃发言。钉钉上开启的弹幕、点赞等功能,也方便了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有了很大提高。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线上学习不同于线下,需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检查和督促,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此在留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对日常学习表现的考察和期中考试,通过过程性评价,加强对留学生平时的教学管理。留学生生物化学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线上预习、课堂考勤、随堂测试、主题汇报和课后作业等组成。其中线上预习、课堂考勤和随堂测试成绩来自SPOC、雨课堂和钉钉提供的数据,课后作业由教师评价。对于主题汇报,教学团队设计了“自评表”“互评表”和“教师评价表”,从PPT制作、汇报展示、总体评价和主要优缺点等方面予以评价。汇报总成绩按自评和反思占20%、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60%的比例进行计算。对于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奖励。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考察、记录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五、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和探索,提高了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当然,现阶段留学生教学仍然面临很多挑战,要更好地完成从线下教学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换,师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磨合的过程,加上部分中国手机应用App在一些留学生国家无法使用,教师还需不断探索能更好的、适合留学生线上教学的平台,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留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及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充分实现线上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更好地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顾倩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商科专业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8):26-28.

[2]李志红,彭帆,肖莉,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6):1031-1034.

[3]何海伦,李文凯,刘丹,等.精学以致用———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J].生命的化学,2021,41(06):1295-1301.

[4]李洁,朱怡卿,杨富.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表观遗传学前沿课程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07):443-445.

[5]沙沙,张平,张静.“互联网+”时代,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21(21):115-117+121.

[6]郑育英,方岩雄,刘全兵,等.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4):85-89.

三峡大学范文篇7

关键词:储能技术;学科建设;跨界融合;产教协同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飞速发展.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关系到能源、电力、交通等多个重要行业的发展,储能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储能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1-3].为加快我国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以下简称“三部委”)于2020年1月联合制定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4](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之后,国内高校纷纷布局储能技术专业建设[5-6].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六大理工类优势学科,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率先于2020年获批我国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华北电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25所高校依托各自优势学科也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又新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14所.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如同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虽然目前没有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但也开展了储能学科相关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上述高校虽然为储能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由于储能技术专业尚处初建阶段,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各高校如何根据储能行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各自学科优势,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等还有待思考和凝练.三峡大学立足储能产业特点和需求,依托学校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储能技术方向.本文对在电气专业下增设储能技术方向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其他高校储能技术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储能技术方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双碳”目标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三峡大学是一所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其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是该校具有鲜明电力特色和明显行业优势的学院,也是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学院围绕新能源微电网储能技术已开展了电池储能系统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在新能源微电网电池储能等领域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学校于2012年创办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在储能材料与电池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也为储能技术方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适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该校积极响应三部委号召,于2020年9月专门召开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研讨会,决定借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建设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和新能源方向的经验,依托学校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通过集中和整合电气、材料、物理、化学和能源动力等五个优势学科力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储能技术方向.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助力我国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市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传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和继续深造的方向.

2储能技术方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人才培养模式确立

储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众多,关系到能源、电力、交通等多个重要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材料、电池、制造等企业的产品/技术支持,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4,7].三峡大学根据储能技术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准则,确立了储能技术方向“跨界融合、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依托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与优势,融合电气、材料、物理、化学和能源动力等五个优势学科力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校企协同育人;以资源成果共享为动力,校企协同攻克难题.该校通过融合储能技术相关学科优势力量,与储能产业相关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与攻关,既满足了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解决学校教育与产业实际现场脱节的问题;既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应用型储能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也有利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使高校人才的供给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2.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1世纪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教育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当前储能产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储能技术方向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扎实的电力和储能技术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电力储能产业相关工作岗位;具备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5年后,能适应电力储能产业的发展趋势,独立从事电力储能产业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研究开发、试验测试及项目管理等工作,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

2.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为培养与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IIP”型工程技术人才[8-9],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储能技术方向构建了由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五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该方向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储能技术专业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跨界融合,即在保留电气专业常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课程学时,增设融合电气、材料、物理、化学和能源动力等多个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储能技术专业课程.如,新增“电气学科及储能技术方向导论”课程,使学生既可以了解电气专业储能技术方向内涵特点、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关系以及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又可以了解专业方向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等知识;增设“储能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和“先进测试分析技术”等课程,让学生具备更完整的电池储能材料与器件基础知识;新增“储能系统开发与应用”、“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储能市场与储能经济”等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储能工程的规划设计、储能系统运行维护与研究开发及储能项目管理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储能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该方向通过开设学院特色工程师课堂[8-9]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如增设“储能器件设计”、“光储一体电站运维”和“储能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将工程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是新工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跨界融合和产教协同,该专业方向以工程实践问题、案例或成果为导向,构建了涵盖综合作业、实训实习和学科竞赛等在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新增“储能材料综合作业”和“储能系统综合作业”等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为相关学科竞赛奠定基础;此外,还利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开展“‘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以培养学生对工业自动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储能技术方向课程体系既可使学生掌握电气学科、储能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可让学生接触工程实践,参与到创新项目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2.4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实施离不开配套的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具备完整的理论基础,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该专业方向根据“跨界融合、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储能产业特点,构建了涵盖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新能源微电网研究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创客中心)、储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等作为储能技术方向实验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原有科研平台—新型能源材料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建成储能电池实验室和超级电容器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具备完善的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制备、极片制作、电池组装、小型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全套专业设备.此外,还与湖北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湖北省高能锂电池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与湖北宇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高比能锂离子电池联合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协同技术创新和难题攻关.图3储能技术方向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环境.学校不仅邀请储能产业和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程师课堂教学、综合作业及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还在已有电气工程相关实训实习基地基础上,与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储能相关企业建立新的实训实习基地,如:湖北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欧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宜昌科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等.2021年年底,宁德时代、华友钴业、广州天赐等储能相关龙头企业陆续在宜昌投资建厂,也为该专业方向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储备.学生深入企业,由企业导师直接指导,让学生在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实际项目中学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并熟悉未来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实训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该专业方向综合作业、实训实习和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为该校“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奠定了基础.

2.5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该校一方面通过集中和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教师的内部调动.如,从材料科学系、电力电子系等教师队伍中抽调一批在储能材料与器件、储能系统等方向具有丰富教学与研究经验的骨干教师充实该方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引进从事储能技术相关方面研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此外,该校还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储能技术相关领域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工程师课堂教学队伍,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实现学校与产业在课堂教学上的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产业的融合,该校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到储能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了解生产一线和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工程实践经验,以便将企业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还可了解企业对工程技术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便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升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鼓励其到企业兼职,将自己的研发产品和技术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

3结语

三峡大学范文篇8

三峡大学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丰富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纸质教材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以工程施工影像实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施工过程三维可视化仿真、Flash动画为载体,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答疑以及教学质量反馈和实时监控为一体的立体化网络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实用性、异步性、交互性、生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等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以单一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的转变。

1.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以水利水电工程各类水工建筑物的施工为对象,依其施工技术、组织特征,建立相应的科学体系,归纳了几个典型建筑物(如土石坝、混凝土坝和地下洞室),引入案例教学法,按这些建筑物的施工程序(施工过程),阐明它们的基本技术组织原理,构成课程结构体系的骨架。

2.构建分级课程导学体系。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导学安排来学习,教师导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一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二是指导学生,解答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监控学习过程,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本教学团队按照“课程团队-课程辅导教师-教学班-学生”设置分级导学体系,导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分组讨论、在线辅导和讨论等。课程团队负责课程的整体设置,包括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安排教学进度,分配教学资源,以及确定教学方案等。课程辅导教师负责按照课程团队的安排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教学班的设置是以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安排学习任务。学生按进度安排参加课堂教学,完成课外自主学习。

3.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了优选的课程纸质教材、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与辅助教学的案例库动画短片、习题库等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工程资料录像等教学课件,主要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件的信息量与课程教学的学时相适应,用提纲式的幻灯,阐述课程的重点、难点。(2)辅助资源库。为了辅助教学,除了多媒体课件外,还需要大量脚本数据、图形、音频、视频、教学软件等元素释解教学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些资源以施工对象为单元形成辅助资源库,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扩展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导航(已建工程施工技术影像实录)、视野拓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仿真动画(对难以理解的复杂施工过程及其组织开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动态仿真模型,对复杂的工艺过程开发Flash动画等)等模块。教学团队自主开发制作和整理了三峡、水布垭、龙开口等工程施工过程的三维动态演示视频及部分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的视频,根据教材中的附图制作了flash动画,通过对施工技术的说明及工程实例的演示,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和静态的黑白图片变成动态影像,直观形象地演示大坝的浇筑过程,进行施工方案优化分析等。(3)习题库。试题库,是以课程为单元的测试手段集合,用于检验教学效果。团队精选并编写习题,兼顾题目的难度和广度,注重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培养。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计算机随即抽取、组合,以适应不同的测试对象,利于考教分离。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考核及学生自测。

4.开发网络互动平台。其主要功能:(1)系统导航与管理。本系统主要通过检索、导航条、图文链接等方式实现导航,提供对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简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情况、考核方法以及使用本系统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等。(2)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共享与互动学习。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学环境,让远程共享与远程学习成为可能,为学生深入学习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为师生之间提供即时的讨论、答疑平台。(3)实时反馈与评价。系统可以实时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单元测试、课后作业、综合测试和教师课后评价等。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测试,教师依据测试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测结果了解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二、结论

三峡大学范文篇9

近几年来,关于ESP的立项课题、ESP的教学法专著也不时可见,一些高校更是把ESP教学模式纳入到教学改革计划。2009、2010、2011年在重庆、宁波、西安顺利召开的由AsianESPJournal发起,分别由重庆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一、二、三届亚太地区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我国及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专门用途英语方向的发展,为亚洲地区同行专家探讨、研究和交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及科研提供了学术平台。2010年7月,中国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研究高端论坛暨ESP教师研修班在北京隆重召开。如今,中国ESP研究正蓬勃发展。

二、综合性大学体育类专业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

综合性大学体育类专业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由于受到了教材普遍适用性不强、师资配给没有引起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及时革新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很多综合性大学里体育、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处于老师无乐趣的教、学生疲于应付的尴尬局面,从而在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面则更为困难:

1.教材普遍适用性不强。编写对应课程和教学对象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教材的选用在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就体育类专业英语教材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语言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比例把控不当;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强;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难度没有很好衔接等。

2.师资配给没有引起重视。现有很多综合性大学对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没有普通本科学生的要求高,一般学生在现阶段都有一个大学阶段必须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体育、艺术类学生则没有这个要求,体育、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则没有足够重视,由此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师对于体育、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缺乏相应的热情和压力。

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及时革新。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学都停留在语域分析和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阶段,即语法、阅读、翻译教学阶段。教师选择一本专业教材,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教师讲授得多,学生参与得少。

三、解决思路

1.尽快开发适合各自院校的体育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讲义和教材。以我校的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专门用途的实践教学为例,过去一年里我们已经在体育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了一定的体育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结合三峡大学体育专业的实际,参考了近十个版本的体育类英语的教材,给同学们讲授了篮球、五人制足球、龙舟、跆拳道、羽毛球等近十个项目相关的专业英语,虽然课程本身设计的难度不高,但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觉得很有收获,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三峡大学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高校社团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模式中教育主题功能的转变以及新形势下社团发展呈现出新特点,要求社团管理走向科学化。当前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团监管力度不够,物质支持能力有限,活动指导水平不高等不足。能够采取构建“三个一结合”的管理体系,实现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引入竞争、奖励、淘汰机制,加强社团间学习交流,增加投入、改革会费管理机制,实现社团科学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参与社团活动成为了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际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高校社团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效果。因此,决定社团发展前景的社团管理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社团采用科学化的管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高校教育教学的模式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形势的变化要求与之相关的高校社团采用更科学化的管理。

1.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需要高

校对社团管理的科学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要求高校输出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讲话中提到的“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高校社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社团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首先必须对社团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2.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高校对社团管理走向科学化

教育模式改革以后,高校学习普遍实行学分制。这样的结果是第一课堂的主题功能将更为明确的转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文化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就不可推卸的落到了第二课堂身上。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进一步落实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增强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高校社团管理的科学化是应当首要考虑的因素。

3.新时期社团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要求高校对社团采用科学化的管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表现出参与性、民主性、多样性、科技性、开放性、规范性、现代性等方面的特点。学生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高校必须在发展方向、活动层次、分类指导、组织建设、骨干培养等方面加强引导,鼓励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探索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以确保社团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高校社团的管理比较零散、随意化,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系统与方法。对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和总结,发现比较集中的几点有:

1.社团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学生工作部门误以为社团只是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的团体,对其活动少有过问,也没有重视其管理,导致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效果不理想。以三峡大学为例,三峡大学现行的管理形式为校团委下设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对社团统一指导,各学院团委具体管理。实际情况是,少有学院团委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大部分学院团委和社团脱节严重,完全由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宏观调控。然而,社团活动指导中心成立不久,

指导队伍人手不够,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系统,在社团中的威性不够,造成社团组织性不强,管理缺乏系统和规范性。

2.社团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新社团申请注册成立的阶段,学校审核不严,只要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社团就可以批准成立,忽视对社团类型和性质的监控,造成社团的结构不科学,缺乏规划性。以三峡大学举例,学校现有84个注册社团,但是并没有84种社团。社团结构相当混乱。以同类、同名的社团来说,英语类社团全校就有4个,有3个学院下设演讲与辩论协会。这样的结果是,同类型人才分散,不能够集中力量将一种文化进行建设、传播,难以打造出品牌社团。

3.社团资源整合不够到位

相关机构在对社团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用系统全局的思想统筹各社团的工作,缺乏对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各社团独立性过强,经常只是象征性

的开展几次品种单一、内容单调的内部活动,把举办活动当作应付差事,没有树立传播社团文化的意识。社团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缺少紧密合作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总的来讲,社团活动停留于小范围内部人员“自娱自乐”的状态,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影响力有限,不能够真正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4.学校对社团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

学校并没有监督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的产生过程,这样就不能保证社团负责人有比较高的专业素质、组织能力。对于负责人的工作,缺少一个明确的量化考核的标准,难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不能敦促负责人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能力开展更多更精彩的活动。对于社团内部财务,学校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导致社团费用管理不当,出现了会员费变成负责人的伙食费,负责人以社团之名谋利等一些不良现象。

5.学校对社团的资源支持不足

学校没有将学生社团和团委学生会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使社团处于一个相对弱势地位。社团得到学校的资助经费非常有限,学校提供的活动场所、办公室条件也严重不足,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这些物质条件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社团发展,影响学生社团活动的强度和质量。

6.社团活动指导水平不高

由于学校对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高水平教师参与社团工作的意识以及积极性。虽然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在社团运作过程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的教师为数不多。例如,在三峡大学,大部分指导老师都是义务为社团兼职,导致指导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不够,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三、加强社团科学化管理,促进社团新发展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团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社团的科学管理。

1.从社团的整体管理架构的角度讲

(1)在管理体系上形成“三个一结合”

所谓的“三个一”,即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为:①成立社团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分管社团工作的老师担任委员会秘书长,校级社团管理部门主席团担任委员会副秘书长,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分管社团工作的负责人担任委员会委员,各社团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会理事。②建立“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即:“社团管理委员会——院级社团管理部门——社团”纵向一体化管理。(2)在日常活动的运行上形成制度化

形成制度化的核心是制定《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条例中包含新社团成立审批办法、社团招新办法、社团负责人产生办法、社团负责人工作守则、社团活动开展办法、优秀社团评比办法、优秀社团负责人评比办法、社团经费管理办法等内容。通过对新社团成立审批的把关,实现学校对社团规模和类型的有机规划,调控社团结构;通过对社团招新的控制,杜绝违规招新、私自超额收取会费等行为,提高会员积极性,方便社团工作安排;通过对社团负责人的产生以及工作的考核制订量化标准,调动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成效;通过对社团活动具体要求,实现社团活动从策划、申请、审批、开展、监督、总结到评比有章可循,保证活动质量。通过对社团财务工作的详细规定,防止操作失范衍生的吃喝风、借社团盈利等不良现象。总之,借助《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加强对社团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规范社团的各项行为。

2.从对社团的具体管理策略的角度讲

(1)施行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

在社团以及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现这三种机制的载体为对社团以及负责人实行综合测评法。由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按照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按照社团类别(公益、学术、文艺、体育四大类别)进行各类别的内部排名并予以公示,引发同类别社团之间的竞争,然后进行全校性不分类别的社团排名并予以公示,激起跨类别社团之间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奖励是引导竞争的最佳方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最优,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鼓舞其再接再厉,同时激励其它的社团和个人不断的向优秀的目标奋进。没有惩罚就缺少压力,除了奖励之外,淘汰机制也被引入社团管理。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为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过以后,由社团管理委员会评估验收,验收之后将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终止注册。通过以上三种机制

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社团纵向发展,增强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2)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

目前高校社团存在独立性较强,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联合开展活动的机会不多,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许多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长久处于自己的圈子里面,很难找到发展的突破点。针对此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

①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社团述职大会。各社团负责人向大家陈述一年中本社团的管理模式、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此种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清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②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交流节的内容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例如:茶话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展开,参与对象不仅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它高校社团。在欢乐的气氛中,社团负责人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做下铺垫。

③由学校倡导、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发挥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成效。

④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批社团活动精英。

(3)提高意识,加大投入,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扶持精品活动

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特别是在场地使用、活动设计、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等方面要为社团工作创造条件。

①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质,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在对待指导老师的政策上面,学校一方面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老师积极地介入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使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落实教师介入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比如学校可以把教师在这方面的业绩列为评选教书育人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把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工作量等,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③一般学校社团活动的经费有三个渠道:学校发放经费、会员费、社会企业赞助。会员费的数量十分有限,社会企业赞助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大部分为礼品赞助,学校预算的社团活动经费又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保证每个社团有足够的经费开展高质量的活动。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引入会费宏观调控机制。社团管理委员对部分会费统一收取,统一管理。按照“取之于社团,用之于社团”的原则,社团开展大型活动之前可以向社团管理委员会申请费用,然后管委会根据活动的情况发放相应的经费。这样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提高社团开展大型活动的积极性,扶持一批精品活动,打造部分品牌社团。以三峡大学为例,每年有8000余名会员,倘若从每个会员的会费中抽取两元作为统一经费使用,就有16000元来支持一个学年度的社团精品活动,经费十分充裕。

总之,高校社团科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有全局的思想,又要有部分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创新,社团才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前进,各项活动才能高质量的完成,高校校园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快速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苏州工职院,2006(7):9-12.

[2]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72-73.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41-44.

[4]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