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吾爱十篇

时间:2023-03-26 10:16:58

诗词吾爱

诗词吾爱篇1

要排出20世纪花鸟画四大家,则无疑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陶博吾。

陶博吾更多的是画山水画,他在南京美专学习时,老师有沈溪桥、谢公展、梁公约等;在上海昌明艺专学习时,老师有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贺天健、诸闻韵、王个、张善等。其中以黄宾虹、贺天健、潘天寿对他影响最大。他的山水画也显然师法过此三家,师其长而去其短,又不为三家所囿。《陶博吾书画集》中有好几幅山水,并不佳,其上又有陶博吾九十岁时题字。我初看时,曾否定他的画,以为不足论。后细观之,方知这些不佳之作皆出自早年手笔,九十岁时又重题,其晚年山水画,全以“石鼓”、“散氏”笔法写之,沉重而朴茂,稳健而苍浑,功力浑厚,笔墨蕴藉,自成一家之法。若以新意论,则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之亚也。若以格调高古加之书卷气论,则诸子之冠也。

下面还要简单评一下陶博吾的书法和诗词。陶博吾的书法,上面已谈过一点。他在《我的学书过程和体会》中说:“我出生在清朝末期,读过私塾,一发蒙就描红。不久就写摹本,八九岁时,才临颜欧等帖。十余岁对写字始感兴趣,以后见碑帖就买。中学前后,已买到历代碑帖一百余册,连“《淳化阁》、《三希堂贴》都先后买到,轮番临习。”“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的石鼓文,到韩退之《石鼓歌》问世,才为人重视……自唐至清,还是没人专攻此刻,到吴昌硕才遗貌取神,打破原刻的方圆严谨,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真所谓前无古人,后少来者耳。我受吴的影响当然很深,爱原刻石鼓,更爱吴所书的石鼓……”从陶博吾大量的集《石鼓文》对联和集《散氏盘》对联来看,他在学《石鼓文》和《散氏盘》上下了很大功夫,当然受了吴昌硕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散氏盘体,在原书基础上掺以草法、隶法,再加以夸张、变体,写的更随意,更自然,更有精神。这是他的创造。他又把石鼓文、散氏盘法用到行书中去,益显得沉重古朴,遒劲圆润,在厚重方面,鲜有能过之者。陶博吾因是性情中人,他写字过于性情化,太任性,则技巧不计,也不好,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不容否认。

陶博吾的书法都用浓墨,益显得沉重朴拙。杨林说在黄宾虹弟子中,林散之可谓淡墨圣手,而陶博吾“则可谓用浓墨而造其极的天才”。淡墨尚可寓巧,浓墨必守其拙,实实在在,这是很有道理的。黄宾虹的书法和其画法一样,特别重法。而陶博吾非不知法,他更注意守拙、质朴,更散、更淡(自然)、更随意。“法”已退居其次,因而也更能显露出他的精神。

最难得的是他的诗文,书画家中有陶博吾这种既有功力又有思想深度的诗文者,并世没有第二人。在整个20世纪之中,也没有第二人能与他比肩。读了他的诗文以后,他的伟大的人格、文化内涵、思想深度,才使我震动。陶博吾的画上大多都题诗,诗都是自己创造的,他的书法基本上都写自己创作的诗词和对联,先看他的书画集中一首《满江红》词吧。

豪杰英雄,有多少自夸无敌。君不见,投鞭淝水,赋诗赤壁。得意螳螂漫过喜,忽来黄雀逃何及。笑人生,千古总如斯,秋风急。长城筑,销戈镝,阿房毁,坑降卒。想回环祸福,空留陈迹。胜败输赢原是梦,刀兵杀戮曾无极。只可怜苦了小黎民,年年泣。

据报道,这首和《满江红》的词在北京展出时,很多人把它抄下来,启功、李可染等人都赞叹不已。写《满江红》“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显示了他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本色。但陶博吾的《满江红》词,是指摘所谓“英雄豪杰”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同时也为“小黎民”而呐喊,其批判现实的精神、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都跃然纸上。

当年,日寇侵略中国,陶博吾愤恨为诗,有云:“门前松竹虽自绿,江山不是旧山谷。故都文物任践踏,同胞万人尽杀戮。有田不敢耕,有家不敢宿,江山如此谁倩牧,月里唯闻鬼夜哭。此仇此恨何时雪?漫对山河空凄绝。男儿宁为雄死鬼,赤血丹心不可灭,愿得全国之人赤血丹心不可灭。倭奴,倭奴,我将食汝肉而饮汝血,戴天之仇才可雪。”所以,我说不可仅把陶博吾看作一个书画家,他是一个爱国的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他的胸怀不在个人而在天下。当日寇侵略中国时,很多人认贼作父,做了汉奸,有些书画家拼命去投靠日本人,读了陶博吾的诗篇,也该稍愧了吧。陶博吾是何等人物,这些诗已足说明问题。

20世纪,画家能诗者不少,但能达到陶博吾这种水平者不多,齐白石能诗,诗也写得很好,但基本上都是题画花鸟、草虫之类,或送友人、亲人之类,他的胸怀基本上在艺术。当然齐白石还是具有民族气节的,他毅然退掉日本人配给他的烤火煤,和那些汉奸文人不可同日而语,但他的诗集中却很少有关家国民族的大义词句。其他艺人,有的也以能诗著称,但都是不关民族痛痒、远离现实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可有可无之句。陶博吾题画诗也可顺手拈来,但也能引人深思,如《荷塘清趣》:“双鸭嬉游碧水中,相依相爱乐融融。饥来觅得虾鱼饱,哪识人间有富穷。”画梅,顺手题上:“古梅一株傍石栽,昨宵又向东风开。和靖已去浩然死,无复诗人载酒来。”纪念山人,他的诗:“痛苦非时笑亦非,为僧为道两徘徊。任他墨点千行泪,难洗家亡国破悲。”《书愤》诗云:“往昔年年求速死,而今日日望长生。擦亮两眼横高阁,看尽暴残恶毒人。”《题沙滩鱼笛图》诗云:“南人逐鹿梦痕灭,北虏横行迹又残。羡煞先生无牵挂,一竿渔笛老沙滩。”《书怀》诗二首云:“雕虫莫笑是小技,书画犹能养性灵。试看洛阳道上客,几人颜色有真形。”“小民食粥官食肉,我住茅屋君高楼。怨苦深时何处诉,萧萧风雨一天秋。”老朋友退休,无事可做,他送上一副对联:“多栽翠竹摇清影,独上高楼看远天。”黄秋园画展,他送上一副对联:“人品高于千竿竹,画法常为百代宗。”集《石鼓文》联云:“为道既归于一,所治不求其同。”或含有深邃的哲理;或道出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深沉;或文词优美流利,比兴贴切,专门的诗家亦鲜有能过。20世纪文人画家中陶博吾诗文堪称一流。

20世纪众多的画家被人称(或自称)为唯一的文人画家,“最后的一位文人画家”(大约几十人被称为“最后”),在陶博吾面前少称点“最后”,也少称点“唯一”吧。有的画家能写点诗,但不足称诗人;有的画家写了不少诗,且出了诗集,我翻阅很多,大多是可有可无的所谓诗,写些不关痛痒、麻木不仁的话,写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有人称之为“文字垃圾”。垃圾太多,处理又是个问题。特别是给理论家带来困难,画家可以不看,理论家必须看完后才知道其是垃圾。看时是个痛苦,看完后又无收获,浪费生命。陶博吾的诗却给人美的享受,哲理的启发。

诗词吾爱篇2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 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 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 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 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诗词吾爱篇3

旧瓶装新酒,喻指吾国旧有之文体,用以表现新时代之内容,可谓形象而贴切。譬如诗词,虽经近代欧风美雨之袭击,白话文运动之扫荡,犹能藕断丝连,不绝如缕,而现代名家,多有脍炙人口之作,海内共传,足证旧瓶装新酒,非伪命题也。同时亦足证吾国传统文化之生命力不可小视,勃勃如春天之笋,茂茂如泰山之松。

近代吾国落伍,有识之士,每每痛心疾首,遍索因由,如追嫌犯,我中华旧有之物,似乎无不难辞其咎。制度既专制,风俗复痞陋,语言文字太繁难复杂,而诗词,则被胡适之先生判为五毒之一,与鸦片、八股、小脚、麻将并列。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主张以白话代文言,以新诗替旧诗。《尝试集》开新诗先河,连印十三版。胡先生非不懂旧学,乃因吾国贫弱而迁怒于兹。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胡先生年方二十五岁,年轻气盛,舍我其谁,作《沁园春》,倡新文化,其词曰: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我闻之曰:“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更安用,为苍天歌哭,作彼奴为!

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它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此词题作《誓诗》,颇有宣誓之意,后经十多次修改,但《尝试集》所收初稿,作者自认“较好”。除“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而外,别无典故,一气呵成,语势通贯,大江东去,无所阻挡。“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巨人时代,当仁不让。白话入词,胡先生开其端,功不可没。“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结句不正说明,旧瓶可以装新酒乎!

五四诸先贤皆娴于旧学,于诗词莫不精通。蔡元培先生不以诗名家,偶尔题赠,亦有可观。陈独秀先生非同小可,徐晋如氏推其为上世纪旧瓶装新酒之成就最高者,或可商榷,然其《金粉泪》五十六首,则荦荦大观,可弦可诵。鲁迅先生也是反传统不遗余力者,但其一生沉迷旧物,不能自拔。小说取材,先现代而后古典,始于《呐喊》,继之《彷徨》,终于《故事新编》。研究学术,抄古碑,集嵇康,著《中国小说史略》。生活起居,用毛笔而不用钢笔;穿长衫而不穿西服;穿布鞋而不穿皮鞋;爱读线装书而不爱洋装书。先生能诗。如《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后经中共领袖毛泽东主席大力播扬,流传极广,而横眉俯首一联,更是脍炙人口。虽然,有过度阐释之嫌,恐非鲁迅原意也。吾之所尚而赏者,乃其题《彷徨》一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寥寥数句,活画出先生孤独者形象,令人同情钦佩,又不禁会心一笑。

保守文人一方,则多国学大师,如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黄侃等先生,博学多才,如百科全书。与陈胡蔡鲁诸君之自己沉迷而劝人放弃之不同者,王陈章黄公然宣称保守中华固有之文化。国学大师还可开出一里长之名单,其中多为保守文人。罗振玉、辜鸿铭、刘师培、熊十力、梁漱溟、钱穆、 沈曾植、廖平、吴梅、沈兼士、柳诒徵、吕思勉、汤用彤、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陈垣、顾颉刚、冯友兰、牟宗三、钱基博、刘文典、欧阳竟无、张岱年等等。民国学术,真可谓群星灿烂,其研究对象,多属于中国固有文化。而宗旨所在,无非以文化昆仑之担当,挽救吾国文化之衰颓,当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诗词曲联之学,为我中华所独有,岂能消亡?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海内外奖誉有加,好评如潮。先生之学术重心和学术成就,通贯甲骨学、敦煌学和红学等三大显学,《人间词话》乃是业余消遣之作,而今却成为静安最有影响之著述,薄薄一册,显示出前所未有之厚重。千年诗话词话史,到此别开生面,既是总结陈词,又是重生宣言,传统诗词之学 ,于衰微中重放光辉。先生亦重实践,其《人间词》乃呕心沥血之作,也颇为自我欣赏和看重,足为旧瓶装新酒之力证。两书互为表里,读来赏心悦目,余香满口。

陈寅恪先生是王先生之知音。静安之死因,众说纷纭,而陈先生以为皆是皮相之谈,究其实,乃殉中国文化。当一种文化衰落之时,必有苦痛,而担负文化之大师巨子,必有深创剧痛,不死不足以解脱。陈先生沉痛撰诗联以挽: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捧读《陈寅恪诗集》 ,那份委婉深沉,令人感慨低徊不已。两位先生之学术,非浅学所能揣测,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字真言,正为二位大师传神写照,也为后生所服膺。

聂绀弩先生是另一路数。黄埔二期,办刊从政,国内教书,国外宣传,二十年代入国民党,三十年代入共产党,胡风一案牵连,打成大右派,流放北大荒。传奇经历,血泪成诗。胡乔木先生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显过誉,但俗言鄙事入诗,而又充满机趣和智慧,确实别具一格。如《锄草》:

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

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娇。

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还有《地里烧开水》:

大伙田间臭汗挥,我烧开水事轻微。

搜来残雪和泥捧,碰到湿柴用口吹。

风里敞锅冰未化,烟中老眼泪先垂。

如何一炬阿房火,无预今朝冷灶炊。

柳亚子先生被茅盾誉为近代以来最杰出之旧体诗人,也属见仁见智。郭沫若氏亦推举其为“当世屈原”。但亚子自己不以为然,有诗为证:

亚子先生今屈原,鼎堂此论我衔冤。

匡时自具回天手,忍作怀沙抱石看。

亚子自视很高,认为写诗从政,均属一流,甚至第一。据学者考证,最早赞美毛氏并预言其大业成功者,就是亚子。但亚子采用平视,不同意郭沫若氏民主党派做共产党尾巴之建议,只答应做朋友。 “老实讲,我是中国第一流政治家,毛先生也不见得比我高明多少,何况其他?” 亚子此类狂言,诗词中亦屡见之。如重庆谈判之时所赠:

瑜亮同时君与我,几时煮酒论英雄?

陆游陈亮宁卑视?卡尔中山愿略同。

已见人民昌陕北,何当子弟起江东。

冠裳玉帛葵丘会,骥尾追随倘许从。

此前,毛泽东赞美“尊诗慨当以慷,卑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人感发兴起”,亚子

兴奋,故有此“瑜亮同时君与我”之诗。谈判期间,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 雪》

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政界文坛左中右,纷纷唱和,蔚为大观。柳亚子唱到: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毛泽东原词,已经家喻户晓,至今赞美之声,不觉于耳。发表之时,蒋介石组织批判,都是认为其有帝王思想,而艺术上未有贬词。写法上有批评者,笔者只见过一家,以为下阕与上阕脱节,不如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上下交融,浑然天成也。而且冰封雪飘,银蛇蜡象,意象重复,不足为范。一家之言,亦勇气可嘉。至于“数风流人物 ”,怎么数法,可以讨论;只是“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亚子之狂气,令人感佩。 “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应属我,千秋历史定称翁”。亚子一片天真狂傲,并世无第二人。毛公原词也录于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公之词,吾最欣赏《忆秦娥 娄山关》,那种苍凉悲壮之气,以为直逼范仲淹之“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民国以降,女词人不少。沈祖棻、吕碧城、丁宁,被誉为并世三大女词人,各有千秋。沈祖棻先生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二年)发表处女作《浣溪沙 春》: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颦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使诗词界耳目一新,沈祖棻先生也因此被称为“沈斜阳”。今年春天,有感于女词人坎坷而绚丽之生平,我不禁感慨,写下习作《 浣溪沙 读沈词有感》:

君在词章最上游,艰难世纪忍回眸,水悠悠处梦悠悠。

一旦阳谋成暗器,万团阴雾锁重楼,纵然清照也生愁。

词虽简陋,意境不多,然感情真挚,自不待言,大有别于当今铺天盖地之“老干部体 “。孔子以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可从未说可以颂。旧瓶装新酒,非止于歌功颂德或标语口号。我每每陈说此意,当今学词者应当有此共识。反之,不说味同嚼蜡,也会让人起鸡皮疙瘩也。如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氏于二OO八年汶川地震后,于《齐鲁晚报》发表《江城子 废墟下的自述》,可谓千古“雷词”。照录如下: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共欢呼。

此种鬼词,极端肉麻,而且漠视遇难者亲属感受,网民炮轰,实在活该。实际可做当今学诗词者之警戒。重大题材主旋律,非不能做诗词,而在如何做也。诗词之成功,在于有境界,而先具备真感情,乃不刊之论。

其实,此类旧瓶装新酒失败之作,非王兆山一家,而是常有,把肉麻当有趣,令人愕然而惊,戚然而叹,而最令人惋惜者,首推郭沫若先生。大跃进则赞美卫星之大,文革则指斥走资派之奸,结果可想而知。有时歌颂最高领袖坐飞机,机舱内外两个太阳;歌颂最高领袖之妻乃伟大旗手,而四人帮下台,则又痛斥白骨精也!奈何! 请看郭沫若先生《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

只要跟风上,格律也不讲。此词韵脚既不合旧韵,也不合新韵,熟悉诗词格律之老才子,写出如此“解放体”,令人长叹。由此,联想起曾今可先生之解放词《画堂春》:

一年开始日初长,客来慰我凄凉。偶然消遣本无妨,打打麻将。

且喝干杯中酒,国家事,管他娘。樽前犹幸有红妆,但不能狂。

鲁迅先生对此大加讽刺,以为词里可以打麻将,还可以骂娘,真是“解放词”之杰作。然而,将曾今可和郭沫若两词比较,我以为曾词倒有真性情,不故作风云之态也。

现代诗词,作品实多,有成功,有失败,短文胪列,挂一漏万。如郁达夫先生,文质俱佳;李叔同先生,性情毕现。如不以人废言,则汪兆铭之双照楼诗词很可一读。此处引用苏曼殊先生之《春雨》结束本文:

诗词吾爱篇4

关键词:古诗文;仿写

【中国分类法】:G633.3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中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课程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毋庸置疑,但有一个方面――古诗文,似乎存在被束之高阁的状态,有时只是考试的对象,令学生苦不堪言。如此精华如果得到这个结果,未免有些暴殄天物,因此需要走下神坛,走入实际应用。“教学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2]帮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实现读写进步,正是我期待学生达成的目标,因此我鼓励学生将仿写古诗文,将实际事物用文言表达,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下面我将自己与学生的尝试加以介绍。

二、仿写古诗文的好处:

1.对于古诗文学习:学生更潜心地学习古诗文内容及形式,在此之上,提高了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

2.对于古诗文写作:学生有了抓手,通过形式改变,更易于写作也更乐于写作,随之便是努力使语言变得更简洁雅致。

3.对于朗读:由于古诗文韵律强的特点,学生仿写时注意对偶、押韵等,使作文读来朗朗上口,相互间也更愿传诵、交流。

4.对于现代文写作:学生在现代文写作时,不时穿插所仿写的古诗文,使作文形式更加丰富。

三、便于仿写的古诗文篇目:

那些对偶句多、富含押韵的古诗文极易受学生的青睐,其中包括便于填写的词与曲,以人教版八年级所学篇目为例,如《陋室铭》《爱莲说》《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生序》《行路难》《山坡羊》《相见欢》《苏幕遮》等,都比较适合学生仿写,有些篇目全篇仿写难度大一些,但择取一两句加以借鉴运用到恰当位置,也是不错的选择。以下选取一些学生的作文及指导作为示例。

四、学生仿写的作文及指导:

1.仿写《陋室铭》

指导建议1:可以写物、写人,亦可写事,比如教室、卧室、公园、花草、同学、朋友、老师、学习、背书、排练、娱乐等。

指导建议2:注意用词及韵脚,写完自己朗读后不合适处自己先改,而后再交流,由同学互改及老师帮助修改。

(1)(原稿)写物:《陋园铭》(学生W)

花不在美,数多就行。

水不再多,够活就行。

斯是小园,惟吾兴勤。(建议:应有下文相照应)

残盆加劣罐,还有破烂瓶。

过路不留意,谈笑无人应。

可以观虫斗,听虫鸣。

无精心之策划,无迎客之劳形。

路旁绿化带,街心小公园。

自己云:“何烂之有?”(建议:结尾应积极一些)

(改后)写物:《陋园铭》(学生W)

花不在多,美艳就行。

水不在涌,流动就灵。

斯是陋园,惟吾兴浓。

残盆加劣罐,还有破烂瓶。

旁人不留心,吾则拾其扔。

可以观虫斗,听鸟鸣。

无精心之策划,无周密之劳形。

为城市添绿,可闹中取静。

吾便云:“何陋之有?”

(2)写人:《朋友铭》(学生Q)

貌不在美,性善则优。

数不在多,心诚则贵。

斯是朋友,惟吾珍视。

日日伴左右,时时念彼此。

欢乐互分享,悲伤共分担。

可以谈古今,论中外。

无利益之迂腐,无礼仪之客套。

伯牙钟子期,管仲鲍叔牙。

吾亦云:“此生足矣。”

(3)写事:《背书铭》(学生N)

字不能多,有就不行。

读不为少,背就不灵。

斯是背书,惟吾害怕。

不背会挨骂,一背就头大。

背完记不牢,难免又是罚。

如此怎么办?怎么办?

无他人之分担,有自己之为难。

惟有迎难上,理解可帮忙。

吾始云:“何难之有?”

2.仿写《爱莲说》

指导建议:比较适宜写花草树木。

《寒梅说》(学生M)

梅,坚贞素雅者也。盛于隆冬,败于早春,傲立于雪,绯红如霞。远观之,好似白绸落红,乃点睛之笔。百花盛于春夏时,惟其不惧罹凝寒,梅乃娇而不屈之花!余独爱梅之硬朗大气之美,实属不可多得之质,愿世人以之为榜样,习其质以修自身也。

3.仿写《答谢中书书》

指导建议:本文可全篇模仿用于写景,也可部分选择应用于现代文中。

《“雾都”北京》(学生H)

北京近日经常被雾霾所笼罩,好一派“雾都”景象,真乃:

“晓雾不歇,阴霾拒停;夕日难见,口罩横行。

实是欲界之仙都!久居此地,抗体渐增……”

4.仿写《五柳先生传》

指导建议:适于写自己及他人。

(1)W老师传(学生Q)

老师不知何许人也,然详其姓字,英文名Barbara,音译“芭芭拉”,貌似虎妞,虎虎生风,初识易使人望而生畏,故号曰“巴神”。

当余之背书也,“死记硬背”于拥挤圆厅中,哥们兄弟填其厅。忽一人大呼“‘巴神’驾到!”十一班大呼,十二班亦起大呼,两班齐呼。俄而百千人大呼。同窗生知其即至,常入厕以避之;东躲,期在必逃。既逃而不回,总是吝情去留。

俟余等背熟默全,“巴神”嫣然一笑,面若桃花:“尔辈当专心学习,切不可贪玩成性,浪费时间。既已学会,亦当痛快玩耍!”吾辈欣然不已。

赞曰:子夏有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与“巴神”处数日,觉此言于其极适用也。

(2)小生现为学生,姓张名ZR。性格两面:聒噪多言,多愁善感。好吃,不求美味。每有食物,便欣然忘学。幼时即嗜游戏,学习紧张不可常玩。亲友知其如此,置电脑而招之,睿毫不犹豫,期在放松。尽兴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土豪同学,睿处于其中,略无慕艳意,晏如也。

(3)T先生传(学生F)

先生许京城人也,姓T,名Y,名似男性。性情随和,灵活善变。好读书,亦求甚解;逢有益书可读,便手不释卷,欣然忘食。嗜赏景,然则忙而不能常得。每逢假期出游,便踏上“驴友”之路,世间苍凉,世外桃源,不与之隔绝;峻峭雄峰,缥缈云雾,汩汩泉水,馥郁花香,看遍奇观秀景。亦令其弟子游山玩水,然从不许怠慢学业。

余则生性好玩,常怠读书,未尝有忧虑之意。于余之懈怠,先生以理相劝,或严辞叱咄,略无不予理睬放弃之意。纵观思也,先生乃一介严师也,不纵弟子之任行,不懈怠于教书,亦不拘于学识理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五、心得与总结:

在古诗文仿写过程中,开始只有个别学生能提笔就写,多数学生虽然兴趣浓厚但无从下手,在给出范围及建议之后,学生都能试着写出一些小文,虽然程度不一,但只要乐于动笔,就是个好的开端。之后经过学生自改、互改、我给出建议后再修改,以及多次尝试后,学生习作渐有提高,且对古诗文理解更加深刻,对文言语法现象也更熟悉,同时增强了语感,实现了读写能力相互提高。

以上便是我在古诗文仿写中的一点儿思考及与学生的一些尝试,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诗词吾爱篇5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n

教材例句补例:

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⒂枳悖?⒂枋帧!妒?吩疲骸?秸骄ぞぃ?缌偕钤ǎ?缏谋”?!??穸?螅?嶂?夂酰⌒∽樱 保?塾铩ぬ┎??ⅲ和ā??“,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

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3、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补充:

1、“?n”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n否。人涉?n否,?n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

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

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G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例如:

1、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晋书·姚弋仲载记)

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北史·陈奇传)

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世说新语·言语)

5、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杜甫《醉酒歌》)

第三人称

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

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其”=名词+之

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

(一) 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例如:

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第一个“之”指对方,第二个“之”指自己。

2、[滕世子]谓冉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恐其不能……”等于说“恐怕我之不能……”

(二)有时“其”不是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例如:

1、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其人”指“这个人”或者“那个人”;

2、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而齐有其地矣。——“有其地”指(已经)“拥有那样多的土地)了。

(三)在上古时期,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例如:

1、 鲁卫谏曰:“齐其疾我矣!”——鲁、卫本是两个国家,但这里仍说“我”而不像后代那样说成“我等”,更不会说成“我们”。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说“用一句话概括它们”。

(四)“吾侪”、“吾属”、“若属”、“尔等”等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称代词复数,而是含有贬义的说法。例如:

1、吾侪何知焉?

2、 范增对项庄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是范增叫项庄进去杀了刘邦,并且强调,我这是为你考虑,如果你今天不杀他,将来你们这帮人必定被刘邦俘虏(若属皆且为所虏),言下之意是我没事,不会当俘虏的,你们这帮人才会。明显含有轻视对方的意味。

(五)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谦称如:寡人、不谷、臣、小人、老妇、仆、愚……

尊称如: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

(六)称对方的“字”表示尊敬,自称其名也表谦逊。——读书时要注意古人的“名”和“字”!第一次出现时一般出现全名,第二次出现时往往只出现名或字,而省去了姓。

二、 指示代词

(一) 近指:是、此、斯、兹(对比:是心足以王矣。——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二) 远指:彼[后来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因表远指(则小)又常常带着轻视意味。如:“彼哉!彼哉!”(论语·宪问)“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远指、近指对比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斯”指眼前的江水,“彼”指天上的月亮。

(三)“之”在先秦也可以是指示代词,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个姑娘出嫁,会使她的夫家和顺。

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这两个动物(蜩,即蝉;学鸠,小鸟)又知道什么?

(四)“夫”字带有轻微指示性,有时可译出,有时可不译。例如:

1、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不必译出)

2、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不为这个人伤心为谁伤心?(译出)

(五)示代词“然”是“这样”的意思,例如:

1、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河东遭受灾荒时也这样。

2、物皆然,心为甚。(同上)——事物都是这样,心尤其是这样。

(六)“尔”与“然”用法相同,只不过没“然”用得普遍:

1、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相隔上万里,对老朋友的关心还是这样(深切)。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

(七)“或”在上古是肯定性指示代词,例如:

1、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梁惠王上》)

2、或相倍蓰,或相什百。(《孟子·滕文公上》)

3、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15年)

(八)“莫”在先秦是个否定性无定代词。例如:

1、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自己在山沟里上吊死了而没有谁知道他。(指人)

2、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庄子·秋水》)——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宽阔的了。(指物)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宣公2年)——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指事)

汉以后又产生出副词词性,例如:

1、 秦王车裂商君以殉曰:“没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不要像商鞅一样造反。

2、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信与妻子:“立即改嫁不要留在我家。”

三、 特别指示代词:“者”、“所”

(一)“者”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指代具有某性质(状态)的人或物,或指代做某事的人,也就是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1、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冶长)

2、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做的与不能做的在表现上有什么差异?

注意:“者”字无论是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或是在“有……者”名词性结构中,还是在时间名词“今”、“昔”、“古”、“曩”等后面,它都是语气词。例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庄子·列御寇)

3、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前些时候接到你的来信,教导我要谨慎地与人交往,要把(向皇帝)推举贤人作为自己的任务。

(二)“所”字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a 它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例如:

1、夺其所憎与其所爱。(战果策·赵策)——夺了他所讨厌的人的官职来给他所喜爱的人。

2、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大王的最大愿望可让我听听吗?

b 行为的对象范围较宽泛,所以后面还可再具体化,即接上具体的名词。例如:

1、仲子所居之室……所食之粟。——住的房屋……吃的粮食

2、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史记·刺客列传)——和我要好的荆卿可以出使。

c 注意区分“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我刚开始解剖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所见”指“见”的对象:牛。

2、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看见的人吃惊得还以为是鬼神。——“见者”指发出“见”这个动作的人。

d “所×者”=“所×”,例如:

1、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对他所喜爱的人,就曲解法律救活他;对他所讨厌的人,就绕者弯也要找寻法律根据来把他杀掉。

2、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它;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

e “所以”表工具、方式、原因等,“所为”也表原因。例如: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那战争是用来禁止暴乱、除掉害人的乱人的,不是用来争夺的。

2、所以为君市义也。(战国策·齐策)——用来为你买义的方式。

3、所以报也。——报答的方式。

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古代的人大大地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

5、此所以乱也。——这就是乱的原因。

6、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见将军的原因,是想用(这种办法)帮助赵国。

“所”字结构练习文段:

诗词吾爱篇6

当先生少许清醒,吾又生一线希望,每逢庙宇,无不合十,祈祷奇迹之发生,而当先生撒手西去,吾只有仰天长叹,瞻仰遗容,惟有恸哭,痛恨命运之无情……

学养

吾于一九七八年考取北师大研究生后,有幸分在先生门下,成为“”后首批研究生,从此追随先生二十有七年矣。吾资质平庸,学业浅薄,每每不敢以学生自称,更不敢拉大旗做虎皮,到处炫耀,惟恐辱先生之名,而先生仁慈宽厚,不弃愚钝,常常破例以朋友相待,更不弃圬粪土为危墙,时加奖掖,惟望有尺寸之成。于是吾常有幸扣门庭而登堂人室,而先生亦乐得施绛帐而循循善诱。

而先生之诱,果与他人迥别。既视学生为友朋,则不正襟授课而促膝相谈。先生称此为“熏”,为“天上一腿,地上一脚”,而大学者之能事尽在其中:谈天说地之际,所流溢者无不是精湛之学问,厚积薄发之余,所包蕴者乃平生积淀之深功。

先生自戏为“全都有点”的“杂货铺”,吾则视之为取之不竭的“百科书”,而吾点滴之进步皆由此而得也。每当目睹先生眯眯而笑之眉眼,侃侃而谈之举止每当聆听先生信手拈来之妙论,如数家珍之例举;吾才真正感受到何谓学问,何谓知识,何谓博大精深,何谓高山仰止,何谓书山有路,何谓学海无涯:何谓师长之诲人不倦,何谓弟子之如沐春风。

尤其是先生为吾讲述《论书绝句》、《启功韵语》及《口述历史》,吾得以与先生有更深入之接触。先生讲到得意处,或捋颌,或鼓掌,双眼笑成一缝;讲到动情时,或拍案,或捶股,一指点动不停;讲到悲伤时,或扼腕,或摇头,口中连连叹息。

先生之性情真令吾可亲而可敬,先生之形象真令吾难磨而难灭,而先生一夕相弃,令小子终身失怙,吾讵能不为之痛哭哉!

然吾不敢仅哭其私,吾更为天下恸。先生乃国家之重宝,文坛之大老。先生之书法,独步古今,蜚声海内,俊秀妩媚,清雅流丽,堪执当代牛耳,世人称之为启体,先生之画艺,融会宋元,自成一格,功底深厚,韵味悠长,堪称当代巨擘,世人宝之为珍品;先生之诗词,远承唐宋,自创新体,典雅丰赡,风趣幽默,堪称继往开来之楷模;先生之学问,旁收广绍,集为大成,诸子百家,广为涉猎,堪称无所不晓之通才。

总而言之,统而概之,先生可谓当代国学之大师,博学之通儒。诚然,就一门而论,不敢说,亦不能说先生必为当今之第一人,但就综合而论,应当说,亦不能不说当今难得第二位。此天生人才,绝非随便某一时代皆能产生,随便某一人物皆能成就也。

同悲

如今天丧斯文,巨星陨落,文坛艺界怎能不为之而痛惜!又况先生深孚众望,名重各界,身兼数十要职,实乃社会名流。而先生对社会之关切可谓不负匹夫之责,先生对国家之钟爱可谓不失赤子之心。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在政协积极建言献策,于文史馆尽力统筹策划,逢外事应酬得体,遇灾害带头酬款,贡献善举,不一而足。

总之,先生无时不衷心祈求国家之繁荣昌盛,人民之安居乐业,世界之和平,民族之和睦。仁爱之精神,释迦之情怀,深切之忧虑,悃款之诚心真令人感动也!而先生虽身兼众职,其专则一,即教师也,先生生前尝屡言之。先生执教鞭七十余载,育桃李何止千株。又积淀多年之心得,凝为一句之警言,立为校训,警戒师生,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理念深邃,哲蕴丰厚,一言既出,各校争赞,先生于我校乃至我国教育事业之功劳可谓大矣。如今庭摧大树,朝丧重器,国家社稷怎能不为之哀伤也!

然吾仍不能不再哭其私。先生临终前不久,曾于某文中郑重以“朋友”之谊相许,且引利玛窦之言以释:“朋友非他,我之半也。”在先生的“纵容”之下,吾有时竟不知天高地厚,投诗出语不忌戏噱玩笑,先生不但不以为怪,且曰“此乃过得着之语”;亦常讨论生死之事,先生笑曰:“吾此次真快‘鸟乎’(先生之俊语,即差一“点”就“乌”乎了)了。”

吾慰之曰:“吾也许更早‘鸟乎’也。”先生嗔曰:“尔竟敢抢班夺权?”吾辩之曰“黄泉路上无老幼。”初,先生为吾考辨曰:“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前一‘世’当为‘此’形近之误。”

吾心悦诚服曰:“谨受教。然不妨借以发挥曰:‘与君此世为师生,又结来生不了因’。”先生大笑,以为默契。乌呼!“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先生执意西去,也罢,先生已故相知之亲朋早在那里等候,学生暂留人世,无奈,学生此生不解之问题再到彼岸请益。

学生哭送,先生好走。言不尽意,继之以诗:

卅载师恩孰与京,一朝恸绝举铭旌。

幸惟半朽门墙树,得沐三春桃李风。

诗词吾爱篇7

随着新时期传播媒介的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学发生了巨变,内容与形式日趋丰富多样,维吾尔文学也不例外。如果对文化政治学、传播学与文艺学等跨学科扫描,不难发现新疆当代维吾尔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构成了内在联动,并发挥着文学在新型社会构建进程中所具有的文化推进功能,并且这种文化功能不容小觑。

民间文学传播的“守护”

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开展了抢救、搜集、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古籍的工作。截至2008年,已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上百种,包括维吾尔族不朽名著《福乐智慧》的三种抄本影印本。一批优秀的维吾尔文化典籍如玉素甫?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記》、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得到有效保护;一些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如《真理的入门》、《热比亚与赛丁》、《帕尔哈特与西琳》、《艾里甫与赛乃姆》、纳瓦依的《五卷书》以及阿不都热依木?纳扎尔的《爱情长诗集》等相继被整理并翻译成汉文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新疆卷)的编纂工作已经完成。[1]之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交河古城的发掘、整理及抢救,无不体现了中央与自治区政府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维吾尔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族民间文学作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与自治区同样加以重视。从“文化大革命”前17年到改革开放时期,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术社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维吾尔民间文学进行调查、搜集、采录工作,整理、翻译、出版了大量的维吾尔民歌歌词、神话传说、民间笑话、民间故事、寓言、谚语等民间文学遗产,使维吾尔民间文学得以还原、重现并传播。最为典型的是维吾尔文版《维吾尔民间文学大典》的问世。该书凝聚了疆内外诸多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的心血,由民族出版社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历经八年联合推出,被民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禹宾熙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最全面、最完整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化遗产收藏价值的图书”。[2]

传统文学传播的“增殖”

报纸副刊的优势传播。目前,新疆公开发行的报纸几乎都有副刊或专刊。随着纸业的发展,副刊的地位也由原先的“补白”逐渐提升,成为不可或缺的“四部件”之一。副刊“游走”于文学与新闻、文化与报业之间,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报业的发展,折射出文化的脉动,也折射出多民族文学的发展轨迹。

各民族文学力作在副刊“相聚”,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广泛的群众接受基础,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副刊的传播优势得以凸显。副刊直接为作家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推介、文学新人的扶植和培养,有利于引导、规范新疆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众多学者、作家和作品的参与,同时也提升了副刊的品位,扩大了副刊的影响力。笔者曾对《新疆日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年副刊进行梳理,发现维、汉等各民族优秀作家于此相继发表作品或评论,其中有维吾尔族作家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祖农?哈迪尔、康巴尔汗、阿不都克里木、阿依吐拉、克里睦?赫捷耶夫、热西丁?塔提利克等;汉族作家老舍、碧野、周叶萍、张复耕、王玉胡、雷霆、萧芜、关福恒、勒丁、伊萍、邓普等。最为典型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边塞诗派”代表诗人周涛、杨牧、章德益相继在副刊上发表新边塞诗,之后不断有诗人投入到新边塞诗的创作中,加速了新边塞诗派的兴起与繁荣。从《新疆日报》副刊,可以透视到新疆维、汉、哈等多民族本土文学发展的“足迹”。

地方报纸《喀什日报》和《伊犁日报》在传播维吾尔文学方面同样功不可没。从近年来《喀什日报》的副刊来看,发表文学作品的少数民族作家中维吾尔族作家居多。涉及的体裁主要有散文、诗歌、小说等,间杂有书信、快板。主题涵盖爱国情怀、民族团结、旅途游記、军旅题材、大漠情结、家乡情愫等方面,作品贴近生活,展现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伊犁日报》副刊以“伊犁河”冠名。从近十年的副刊来看,除了转载国内知名作家佳作外,文学稿件多来自新疆本土原创作品,以伊犁州作家居多。“伊犁河”副刊对买买提明?吾守尔、穆门颇力、阿布都外力?克里木、阿拉提?阿斯木、阿依坦?热合木江、帕哈尔丁、艾贝保?热合曼、波拉提?苏里堂胡力等维吾尔作家作品进行了大力推介。这些维吾尔作家或描绘伊犁令人陶醉的旖旎风光,或讴歌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或咀嚼人生杂陈的“五味”,或捕捉心灵细腻的“游丝”,或涤除社会生活的浮尘,或鞭笞阴暗人性的丑陋。通过各报纸副刊这一优势传播,可以管窥到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维吾尔作家,关注本民族现实,批判本民族弊端,不断推出文学精品。

文学期刊的延展传播。文学期刊是文坛的一扇窗口。文学期刊的存在与否和质量高低,是考察当地文学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文学发展、壮大、繁荣的基础。没有文学期刊的催生与壮大,文学的发展与前进也就失去了坚实的依托和支撑。[3]2008年8月新疆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主持的“新疆文学期刊主编座谈会”强调指出:“地方性文学期刊承载着繁荣地方文化的职责和重任,要加强各民族文学期刊的交流和合作,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刊物和内地大刊的信息交流。要重视各民族间的文学翻译工作,把少数民族作家推向全国文学大舞台。”新疆文学期刊任重道远,不仅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与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维吾尔文文学期刊主要有:《文学译丛》、《新疆艺术》、《新疆文化》、《世界文学选译》、《民族作家》、《塔里木》、《伊犁河》、《喀什葛尔》、《哈密文学》、《新玉文学》、《吐鲁番文学》、《博斯坦(绿洲)》、《塔里木花朵》、《天尔塔格》、《阿克苏文学》等十余种[4]。除此之外,还有用汉语创作的维吾尔作家在汉文版的文学期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如买买提明?吾守尔的新作时常见诸汉文版的《伊犁河》,还有在汉文版的文学期刊开设“民族文学”一类的专栏,对各少数民族优秀作品进行选登。文学期刊无疑已经成为维吾尔当代文学的有力推手,既向新疆读者翻译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向国内外读者翻译介绍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作家创作的各类题材作品,不断延展,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正是这些文学期刊为维吾尔文学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既促进了维吾尔文学创作理论的横向借鉴,又推动了维吾尔文学创作实践的纵深发展。

转贴于

文学图书出版的控制传播。少数民族出版是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目前实施了少数民族出版原创工程、民汉语双译工程,还启动了新疆文库。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支持少数民族原创、500万元来奖励民汉互译。[5]这些工程的实施和政策的倾斜,为新疆出版业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维吾尔文学图书出版同样享受到这些政策的扶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用维吾尔文出版的长篇小说超过100部,其中历史长篇小说为43部左右(截至2001年)。1979年以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的文学理论文章近2000篇,已出版的文学理论专著和评论集27部。[6]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维吾尔文学图书出版也顺应时代卷入市场洪流,开始在数量上控制与缩减,在质量上把关与提升。为维吾尔文学出版与传播作出贡献的当属各出版社,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与维吾尔文学文化相关的具有影响力的图书有《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维吾尔古典文学大系》、《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整理翻译了维吾尔古籍《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回鹘文弥勒会见記》、《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近年来出版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四卷更是一部学术力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和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联合出版了《新疆文学作品大系》,收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间各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还有如作家出版社、远方出版社等兄弟省份出版社,对维吾尔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在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维吾尔作家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肯定,维吾尔作家作品不断在各类文学评奖活动中摘得奖项,其中获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骏马奖”的维吾尔作家有十多人。本文并未将获得好评的维吾尔作家作品一一罗列,旨在说明维吾尔文学为社会所接纳、所肯定与新疆文学控制出版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词吾爱篇8

新疆在历史上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也是文化贸易的集散地。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孔道,古代新疆提供了东西方交流和互补的大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无疑始于人类的好奇心,因而不顾远隔千山万水,想尽一切方式去“相会”,开通了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相互交流情感,交换商品,凿空、打通了地理和情感的空间,因而得以共享“成果”。 新疆也因此得以成为人种蓄水池、文字博览馆和四大文明的交流地。 新疆是一个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13个民族为主的47个民族。它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自创造了本民族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目前,新疆仍然保留着以九种语言、六种文字为载体,分别来自绿洲、草原、山林文化背景,根据不同岁时、节令和场合的需要,由各族群众自然维系的品类繁多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活动,以此构成了中国西部多族别、多语汇、多重文化背景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画卷。 一、民间文学艺术定义 民间文学艺术也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时使用“traditionalculturalexpressions”和“ex-pressionsoffolklore”两种表达方式。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审议并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表达形式免被滥用国内立法示范条款》,在该示范条款中,受保护客体被表述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expressionsoffolklore)”,而不是笼统地称“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也没有使用“作品”一词。我国《著作权法》中采用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一词。我国民间文学通论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源于民间,是千百年来无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因此,内容和种类非常丰富,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也变得比较困难。这一概念可能包括世界范围在众多群体中产生的习俗、传统、艺术表达形式、知识、信仰、产品、生产方法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大多数国家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都倾向于较宽的范围,一般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款》的范围相同,“具有由某某国家的一个群体所发展和持有的某种传统文化遗产特征的,或者由反映这一群体的传统文化期望的一些个人所发展和持有的某种传统文化遗产特征的作品”,即包括: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乐器;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者礼仪形式;有形表达形式,诸如乐器、建筑艺术形式。而且这样的定义和列举也不是封闭的,相关的国家可以自由地提供他们认为应该保护的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名单和种类。 总体来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通过口头传授或者模仿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第二,反应了一个群体的文化和社会特征;第三,包含有这个群体的文化遗产元素;第四,由不知名的作者或者由群体创作的,以及经过该群体的认同由有权利、责任和被许可的个人创作的;第五,通常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目的在于和文化的表达;第六,在这个群体中一直持续地进化、发展和继续丰富。 这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全部概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基本上是在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本文不拟在概念上进行阐述和对比。 二、以三大史诗为代表的新疆民间文学保护状况 (一)三大史诗和口头传统 1986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发起,实施“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编纂工程。新疆在此时也启动了该项工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费、人力,也由于翻译等原因,史诗未能纳入当时的工作视野之中。其实,史诗属于叙事诗之中,不必单列。但它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而且蕴藏量极丰富。单独将它结集在一起会更为醒目,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凸显它的价值与地位,“中国无史诗”之论也就不攻自破。 在中国,口头传承至今仍然是一个十分活跃、有生命力的传统。人们采用众多叙事形式与类型重新讲述古老的故事,转述个人的亲历事件,传播客观知识,评判人间是非。口头传统为人们的经验和日常知识、地方性的历史事件、传闻、幽默的智慧、道德评判和艺术趣味提供了有效的表达方式。在职业故事讲述者之外,口头传承是日常生活中与讲述活动的社会情境紧密相关的艺术。一个简单的母题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文本类型当中,包括口头俗语、谚语、惯用语、笑话、轶事、故事、传说、回忆、寓言、俗谣、民歌、曲艺、手指游戏或儿歌。民间叙事的研究者、民俗学者、文学作品研究者或历史学家在研究口头传承时,依赖的是固定的口述文本。尽管仅就技术而言,当今时代具有重现声像的可能性,但是,最重要的固定文本形式仍然是书面文字。对口传内容的每一次书面转录,都意味着将口头形式转变成书面形式,由此引起的对口传内容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民歌、俗谣和其他的短小韵文等易于记忆的形式,尚可以比较容易以韵文的形式被重新转写出来,可是,对民间叙事文字的转录就相对困难了。 在西方怀疑和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时候,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从民间横空出世,显示了中国游牧文化口传心授的璀璨,与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文献典籍共同组成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对于中国无史诗的妄言。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是古代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人民将反抗外辱、统一部族、历经变迁的民族命运,创编成英雄豪杰征战四方、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建立美好家园的壮丽诗篇,经历几代艺人不断增益和荡气回肠的演唱,而逐渐形成的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的两部,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都以新疆为主要流传地,另一部藏族的《格萨尔》在新疆蒙古族群众中也有变体《格斯尔》流传。新中国成立以后,《玛纳斯》、《江格尔》、《格斯尔》(在藏族地区称《格萨尔》)等著名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p#分页标题#e# (二)《玛纳斯》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情况 《玛纳斯》在民间流传了近千年,在我国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同时,《玛纳斯》也是跨国界的英雄史诗。除我国新疆地区之外,地处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有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地方也有流传。这都显示了《玛纳斯》的独特价值。目前,《玛纳斯》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名录。它是我国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柯尔克孜族语言和哲学的典范,也是迄今为止柯尔克孜文学艺术的巅峰。 我国记录整理的、由被誉为“当代荷马”的著名“玛纳斯齐”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史诗共八部23.6万余行。“玛纳斯”是这部史诗的总名,各部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泰》。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玛纳斯》为传记体长篇史诗,人物情节、叙事结构紧密相连,谱系完整,气势恢弘。悲剧美和崇高美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特征,这在东方史诗中是惟一的。《玛纳斯》描述了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的生活和业绩,反映了柯尔克孜人民联合兄弟民族反抗卡勒玛克、克塔依奴役的斗争,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勇敢善战、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这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 生活在天山南北和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人至今仍传唱着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人们在咏唱和聆听中,寻找着祖先的身影和声音。《玛纳斯》就像一轮明月,辉映在他们头顶的夜空里,清晰地浮现出柯尔克孜人的前世今生。 现已过九旬高龄、仍健康幸福地生活在阿合奇县的居素甫•玛玛依老人是当今世界惟一可以完整演唱八部史诗的人。在柯尔克孜族民众中间,他和已经去世的另一位演唱大师艾合买提•玛木特居素甫老人深受柯尔克族族人的尊敬和爱戴。 我国对《玛纳斯》有计划的收集、记录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对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的收集记录工作经历了三步。 第一步: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柯尔克孜语方言调查,记录了史诗的某些片断,使得《玛纳斯》从一起步就注定了不寻常。起步早、动手快、高起点,这一切为今天的申报工作在历史的那一刻都做好了铺垫。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以后的工作接踵而至,及时收集、整理和翻译,也使得这部史诗从一开始就幸运地得以记录和存在。 第二步:1960年,中央民族学院实习组在帕米尔高原 记录了史诗的第二部,并与新疆文联的工作人员合作译成汉文、维吾尔文发表。在北京,成立了部级的史诗《玛纳斯》研究会。作为新疆的文化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给予了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新疆负责的《玛纳斯》工作组,对史诗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查清了新疆境内的《玛纳斯》流布区域和玛纳斯齐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史诗异文进行了记录、录音、整理、翻译。中央有关部门和新疆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多次组织过对史诗的收集﹑记录和翻译工作,先后用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发表过史诗的某些片断。 第三步:1978年以后,对史诗的调查、记录工作又重新开始。在北京和新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史诗八部的记录、整理工作全部完成。198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史诗第一部第一册和第二部的第一册(均为柯尔克孜文)。1995年,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柯文)八部23万余行,吉尔吉斯文版八部,翻译出版了汉文版第一部及精选片段。有关专业机构陆续启动了《玛纳斯》八部18卷和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丛书汉译工程。2010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 (三)《江格尔》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情况 蒙古民族有着悠久的英雄史诗演唱传统。根据德国著名蒙古学家海希西的统计,迄今已经以各种方式搜集记录的蒙古史诗大约350种,其中1/3的文本被翻译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西方文字(搜集地域包括俄苏、蒙古国和中国)。这些流传至今的史诗文本,数量可观,从中可以见到许多相当古老的成分。因而有学者推断说,蒙古史诗的演唱传统至少已达数世纪之久,其源起甚至可以上溯到氏族社会时期。显然,史诗的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史诗中所蕴涵的社会历史内容(尤其是史诗与历史人物和特定事件的关系)及其艺术技巧等问题,一直是中外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蒙古史诗的学术研究史,若是从西方人最初的搜集工作算起,已经延续了大约200年左右。相关的学术研究著述亦可谓汗牛充栋。俄苏、蒙古国、德国等国家,都有大量的蒙古史诗研究著述相继出版。“就整个研究水准而言,中国学者的研究,无论在资料的积累与搜集资料的规范化方面,还是在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不能同国外学者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驾齐驱。应该承认,蒙古史诗理论建设的主要成就是由国外的学者完成的。这即是我们颇感缺憾的地方。”②20世纪80年代初,《江格尔》研究室工作人员深入蒙古族聚居的24个县、市,对《江格尔》进行了大规模普查,拜访加•朱乃、皮•冉皮勒、普尔布加甫、才•哈尔次合、李•普日拜等105名江格尔齐,共采录民间口头流传的《江格尔》187盒录音磁带,其中包含157种变体。还收集到了非常珍贵的《江格尔》手抄本,初步完成了对《江格尔》史诗大规模普查的历史任务。 1981年开始,一方面继续搜集《江格尔》史诗的新变体,另一方面抓紧进行对《江格尔》的整理和翻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1982~1996年,先后分几批出版了14册《江格尔》资料本,20多万行诗。1986~1990年,整理出版了70部《江格尔》文学读本三大卷,约10万行诗。为了让广大蒙古族人民欣赏《江格尔》,又将《江格尔》由托特蒙文转写成胡都木蒙文,先后于1988年、1989年和1996年分三册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组织翻译人员将《江格尔》文学读本译成汉文,分六册,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1996年由内蒙古科技出版社以经卷式版本影印了《江格尔》手抄本。#p#分页标题#e# 1982~199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北京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历次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和报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江格尔》论文集,共计汉文版一册和蒙文版六册,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随着以上所述的有关史诗《江格尔》图书的陆续出版和各种活动的举办,使《江格尔》史诗在国内外文化界中已成为人人皆知的著名文化遗产之一。从而使国内外出现了《江格尔》研究热潮。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我国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已达500多篇,研究专著近10部。 (四)《格斯尔》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情况 新疆卫拉特蒙古《格斯尔》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几百年来这部史诗自青海流传至新疆,为适应卫拉特蒙古方言、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由艺人不断地进行了再创作,现已具有卫拉特化的特点,有别于其他蒙古《格斯尔》。《格斯尔》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共同创作的同源异流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级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斯尔》传入新疆蒙古族民间之后,很快得到广泛流传,并与卫拉特蒙古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相融合,经过卫拉特人民的不断加工再创作,形成了具有卫拉特蒙古风格的《格斯尔》。《格斯尔》在新疆蒙古族中广为流传。党和国家一直很重视《格斯尔》的抢救和研究工作,先后把它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六五”、“七五”、“八五”重点规划项目。新疆蒙古族聚居区采录到了吕日普、卓•道尔吉、吴特卡等32名格斯尔齐讲述的60多种变体,收集到托忒蒙文手抄本10册。在此基础上,以地区分册整理了4本资料本。经认真筛选和编辑、整理了12章文学读本卫拉特《格斯尔》,用托忒蒙文版和胡都木蒙文版出版。先后出版了《新疆蒙古族长诗精选》、《江格尔故事梗概》、新疆蒙古族长诗汇编《哈尔查莫尔尔根》、《江格尔论文集》(上、下册)等。还编选出版了中国社科院重点科研课题《格斯尔全书•新疆蒙古族格斯尔卷》、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格萨尔文库》第二卷《卫拉特格萨尔本》。 三、以十套集成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保护状况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先实施“三套集成”以后,文化部配合搞了“七套集成”,最后构成了“十套集成”。新疆同样如此,新疆自治区文化厅承担了七部集成,新疆自治区文联承担了三部集成。在边疆实施这一工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文化上具有跨境分布的特点。目前,周边的一些国家正在大力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并把一些文化形式进行了注册式抢占。我国开展此项工作,不仅要抢救,还要抢先,抢先比抢救还急。否则,我们的文化就会受到侵害。“这种文化包括三个内涵:第一是创造发明权。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发明的;第二是所有权。我们创造的东西归我们拥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帝国主义侵略我们,我们的创造权和所有权分离了,我们的文物被大量巧取豪夺。第三是阐释权。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最具阐释权,而且这种阐释最具权威性。我们的文化曾丧失了不少。巴基斯坦在80年代就出了30卷《格萨尔》,似乎它是国际《格萨尔》研究中心。维吾尔族的纳瓦依是我们新疆维吾尔族的诗人,在中亚建有纪念馆和资料库,而我们就没有。越是开放的年代,边疆越会处在前沿。过去很多落后的边疆现在正在成为热闹的地方。这种热闹的地方,我们如果放弃了文化关注,将会遗患无穷。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流失很可能导致国土改向,所以,对文化要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认识”。③ 这些民族大都是跨国民族,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在同一民族中都是有流传的。过去这些相邻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刊发仅限于本国,而近些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化,各国纷纷把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纳入到政府有组织的计划之中,呈现出同一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谁先申报出版,谁就占有的势态。 新疆60年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从少到多,文化的档次、质地从低到高,文化的规模形态从小到大,这样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壮大、不断发展的过程。历经20余载有上万名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参与的《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新疆卷》陆续完成编纂,顺利出版,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约1600万字,被称为中国“万里长城”文化工程,包括完成的《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华舞蹈志•新疆卷》、《中国歌剧史•新疆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一部巨著。 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的《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以及《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等已经出版面世,因编纂成绩显著,先后两次得到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的表彰奖励。 新疆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三大民间文学集成编撰工作均已完成,以上成果不仅及时抢救保存了新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而且也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借鉴。 《中华民俗大典•新疆卷》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新疆世居民族的13大类民俗事象,以汉文版出版。目前,已完成了《中华民俗大典•维吾尔族卷》、《中华民俗大典•汉族卷》、《中华民俗大典•哈萨克族卷》等13个民族的卷本,总计202.42万字,并做好了出版准备。 四、其他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状况#p#分页标题#e# 新疆民族民间文学资源丰富。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先后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和乌孜别克等民族大量的民歌歌词、神话传说、民间笑话、民间故事、寓言、谚语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根据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点,在县卷资料本的编纂工作中,编了四套,即故事、歌谣、谚语、长诗,共编纂出版了县卷资料本432册,其中长诗22卷,选收了长诗186部。 由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国家卷的编纂任务重,不仅作品量大,涉猎文种多,翻译的难度相应也大,直至2006年底,三卷才最终完稿。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长诗的故乡,据不完全统计,就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族就有近800部长诗。就其数量,新疆民间长诗不仅在国内,就是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是独占鳌头的。长诗在维吾尔等民族中被称为达斯坦,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民间文化长廊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民间文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如果说故事、歌谣、谚语是漂泊在民间文学海洋中的一叶小舟,那民间长诗就是一艘巨轮。民间长诗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综合,它内容丰富,场面宏大,包容性强,涵盖了民间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民间长诗的种类较多,有创世长诗、神话长诗、历史长诗、生活长诗、爱情长诗、习俗长诗等。民间长诗所涉及的题材重大,时间跨度长,影响力强,通常以某个民族历史生活的侧面为主题,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文化心理、社会背景、审美取向等。 “达斯坦”是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族人民对叙事长诗的通称,在山林、草原、绿洲不同民族聚居区,常有年长的艺人伴着苍凉的古琴声,用委婉有致的曲调,情真意切地讲唱英雄传奇、爱情凄美的故事,观众里里外外簇拥、全神贯注倾听的场景,让人无法怀疑“新疆蕴藏着数百部叙事长诗”的推断。 第一,维吾尔叙事长诗。在民族民间叙事文学方面,维吾尔族有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艾里甫与赛乃姆》、民间故事《纳赛尔西•阿凡提》。维吾尔族叙事长诗不仅数量多,题材广泛,反映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艺术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达斯坦”是新疆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形式。“达斯坦”为维语,意为“叙事长诗”。作为曲种的达斯坦,是以说唱长篇韵文故事为基本特征的。叙事长诗之所以成为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是由于维吾尔族借用本民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古老的“木卡姆”中的曲调选段来歌唱表演的,如《艾里甫与赛乃姆》、《玉素甫•艾卖提》和《阿不都热合曼汗•霍加》、《好汉斯依提》等。民间传唱的达斯坦曲目虽然成百上千,但以曲本形式被记录下来的并不多。哈喇汗王朝时期,麻赫默德•喀什噶尔里记录了《阿里普阿尔图阿》、《比凯希阿尔斯兰王子》,拉布胡孜记录了《玉素甫与孜来哈》等。叶尔羌人玉素甫阿吉于明弘治、正德年间(15世纪末)完成的《艾里甫与赛乃姆》是只唱不说的曲本。清乾隆二年(1737),维吾尔人肉孜•买买提抄录的《艾里甫与赛乃姆》是一种说唱形式的维吾尔达斯坦,叙说部分442行,叙唱部分1262行。清光绪六年(1880),由无名氏抄录的《艾里甫与赛乃姆》,是完全演唱的维吾尔达斯坦,至今仍在莎车地区广为流传,被视为维吾尔达斯坦的代表性曲目。此外,还有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热比亚与赛丁》、《帕尔哈特与西琳》。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维吾尔族达斯坦选集。据初步统计,已发表的达斯坦达110部,《福乐智慧》是喀喇汗朝的著名长诗,由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伊斯兰历462年(1069)撰成,曾献给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桃花石•布格拉汗。全书共85正章、3附篇、13290行,采用阿理孜格律写成。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福乐智慧》用清新、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难懂、抽象、枯燥的哲学概念和伦理思想,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该书散文体序言作者说:“秦国和马秦国的学者和智者都同意这一点:在东方,在整个突厥斯坦未曾有人用布格拉汗的语言,用突厥人的语言创作出比此书更好的作品。此书在各国因其十分有用而有不同名称。秦人称其为《王君之宝鉴》,马秦人称其为《国家之眼睛》,东方人称其为《统治者的装饰》,伊朗人称其为《突厥王书》,一些人称其为《劝王书》,土兰人称其为《福乐智慧》。”这充分说明了《福乐智慧》的影响力。 《福乐智慧》原本已佚,现存三个抄本:回鹘文抄本,一作赫拉特本或维也纳本;苏鲁斯体阿拉伯抄本,又作开罗本;纳斯赫体阿拉伯字母抄本,又作纳曼干本或费尔干那本。 第二,哈萨克叙事长诗和达斯坦。哈萨克民间文学中,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是最优美的形式。哈萨克民间达斯坦数量之浩繁、内容之丰富、语言之生动流畅、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高深,是哈萨克族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风格、气质、社会结构、生活特点、民俗风情。哈萨克民间达斯是在哈萨克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丰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哈萨克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据统计,哈萨克族有200多部长诗,它包容了哈萨克族古代历史、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哈萨克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哲学、宗教、军事、美学、习俗的百科全书。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可分为英雄史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长诗新编(黑萨)等。而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是勤劳的哈萨克人,以奇特的智慧和饱满的感情创造了光辉的草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哈萨克族用阿肯阿依特斯(对唱)艺术歌唱真理、忠诚、美好、友谊、智慧和才能,用尖锐的语言批判和揭露残忍、愚昧、懒惰、不平、剥削等社会的阴暗面,表达了人民的共同心愿,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和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带着哈萨克歌的魅力和草原文化内涵广泛流传和保存于民间,以口述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传播到今天,成了哈萨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性精神文化。#p#分页标题#e# 在哈萨克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演唱叙事长诗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为家庭聚会、群众聚会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他们从各种题材的叙事长诗中了解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等。所以,“汉族把历史写在了书中,哈萨克族把历史写在了阿肯的嘴上”。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人构成了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民俗和民间文化,其中,哈萨克族达斯坦就折射出了哈萨克族人的智慧,是该民族文学作品中最优美的形式,也是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是在哈萨克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和故事等丰厚的民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哈萨克族宗法社会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的特点,还有一些草原上不成文的习惯等。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在国外主要分布和流传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和流传于伊犁州、博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住区。在国外,对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保护工作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就相当广泛地开展,随着沙俄进入中亚地区,俄罗斯学者和哈萨克学者开始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刊印出版。 到了20世纪初,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内容更是得到大规模地搜集记录和归档。仅在哈萨克斯坦阿乌佐夫文学艺术研究所的手稿档案资料中就保存着成千上万行的记录资料。在我国,对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搜集、整理、出版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少量地进行了民间调查、记录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整个民间文学工作一样,对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内容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得到搜集。并在搜集和发表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始了分类单行出版工作。按国家计划和兄弟民族的“四套集成”(民间长诗、传说故事、民歌、谚语集成)一起被纳入了科学轨道。随着“四套集成”工作的顺利进行,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和阿肯阿依特斯的搜集、整理、出版的水平更进一步发展。出版了第一、第二卷《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现在正准备出版第三届阿肯阿依特斯选集英、汉、哈文本。2009年出版了《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汉译本第一集。2010年,新疆文化厅艺术研究所主编,交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论文集》。 新疆今后还将翻译出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2~10卷、《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2~10卷,并力争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工程系列丛书》打造成弘扬少数民族精品文化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精品工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叙事长诗系列《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1卷)、《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第1卷)举行发行仪式,这标志着新疆首批哈萨克族文学艺术作品汉译版正式面世。 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上,叙事长诗记录着民族历史和自身的符号,是哈萨克族重要的历史记忆。 尽管叙事长诗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人们相信,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是与哈萨克民族的生活、历史同时产生和发展的,是在哈萨克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丰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哈萨克人民宝贵的民间文化财富。根据目前的调查,哈萨克族达斯坦有300多部,可以分为英雄长诗、历史长诗、爱情长诗和长诗新编。如10世纪前后流传于锡尔河流域的《霍尔赫特祖爷书》、产生于10纪弘吉剌惕部落的《阿勒帕米斯》、产生于12世纪克普恰克部落的《库布兰德》、产生于14世纪金帐汗国时期的《英雄塔尔根》、产生于13世纪的《克里木的四十个英雄》、产生于15世纪前后的《勇士康巴尔》等。爱情长诗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英雄长诗产生的年代,最晚延续到了历史长诗形成的时期,如《阔孜情郎与巴艳美人》大约形成于10世纪,《吉别克姑娘》形成于18世纪后期。有一部分爱情长诗是突厥语族的几个民族共有的,如《居素甫与孜来哈》、《阿衣木与哈丽玛》、《莱丽与麦吉侬》;而《阿依曼与巧丽潘》、《玛克帕勒姑娘》、《萨丽哈与萨曼》等是哈萨克族特有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2~2000年出版了7辑《哈萨克民间爱情长诗》。 20年前,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28个县内搜集了大量的达斯坦,并出版了36本县卷本,都是靠录音磁带听写编辑的,由于当时没有对于田野作业的认知和技术支持,没有录制演唱现场和背景的录像、录音等,这是一个遗憾。 第三,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柯尔克孜族史诗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民间文艺家们辛勤努力,目前已经收集到了百余部。与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比较,这些长诗篇幅显得短小,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的人物也出现在《玛纳斯》当中,所以人们又把这些长诗称为“肯杰叶普斯”,即“小型史诗”。柯尔克孜民间长诗可以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和神话长诗三种类型。这些民间长诗的演唱者,柯尔克孜称为“交莫克秋”,柯尔克孜族演唱民间叙事长诗的形式分为三种:其一,以散文讲说形式表演民间长诗内容的,柯尔克孜族称之为“觉交莫克”。它是由一人表演,没有乐器伴奏,全凭即兴发挥和语言感染力征服听众。如昭苏县阿克苏乡的尕吾特巴衣,他是北疆地区觉交莫克的代表艺人。他讲说的《布达依克》(鸟王凤凰)等20余部曲目,篇幅宏大,结构严谨。阿合奇县的苏里坦•阿里讲说的《江娥勒•木尔扎》等数10部觉交莫克,在南疆最负盛名。其二,以讲说为主夹杂少量韵文说唱的表演形式,柯尔克孜族称之为“交莫克”。这种说唱交莫克由一人表演,不要乐器伴奏。用散文叙述故事情节,以散板节奏的韵文演唱表达人物的对话与独白。乌恰县的拉利坎是继承了说唱形式交莫克的代表性女艺人,她的代表曲目是《库尔曼别克》等。其三,以完全韵文演唱形式表演民间长诗的,柯尔克孜族称之为“琼交莫克”。18世纪柯尔克孜族皈依伊斯兰教后,借用波斯语,把“琼交莫克”也称为“柯尔克孜族达斯坦”,把其演唱者也称为“柯尔克孜达斯坦奇”。代表性艺人有阿合奇县的居素甫•玛玛依,除了《玛纳斯》,他还演唱《艾勒托什吐克》、《库尔曼别克》、《江娥勒•木尔扎》等10多部作品。另有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的托略克•托勒汗,他演唱的代表作有《阿拉西汗》、《英雄比什凯克》、《叶山凯勒德》等30多部。另外,乌恰县黑孜苇乡的艾什玛特•玛买特,他的代表作有《库尔曼别克》、《库交加什》、《加尼什•巴衣什》、《布达依克》等。“琼交莫克”的唱词多为七八音节为一行的韵文体,不定行成韵(或换韵),重首韵,有尾韵。一唱到底,无散白。每部长诗都有自己专用的曲调,而专用曲调在演唱时又可即兴发挥。#p#分页标题#e# 天山区域是个开放性的区域,交通比较方便,柯尔克孜族各部落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民族文化尤其是达斯坦革新与变化的速度很快。而帕米尔相对较为封闭,这一区域的民众就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语言特征和民间文学。群山环抱、空气稀薄也成了保存柯尔克孜族达斯坦最古老的宝库。与维吾尔族混居在南疆叶城一带的柯尔克孜族人日常都说维吾尔语,他们已忘记了母语,但在表演达斯坦时,他们却用柯尔克孜语。塔什库尔干的柯尔克孜族歌手在演唱时,故事部分使用的是柯尔克孜语,但诗歌部分,却掺杂使用了维吾尔语和乌孜别克语。 第四,锡伯族的史诗。锡伯族的史诗《西迁之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记述了锡伯族先民自东北跋涉、千里迢迢至伊犁河畔屯垦戍边的故事,悲壮的曲调拉开的一幕幕艰辛的迁徙场景,激励着一代代后世子孙。阿凡提•纳斯尔丁是维吾尔族等民族经年累月塑造的机智人物形象,用这一名称编创的一则则嘲讽邪恶、愚弄权贵、伸张正义、倡导公德的幽默故事,令人忍俊不禁,风靡天山南北。 第五,维吾尔族的《维十二木卡姆》。在灿若星辰的新疆民间文艺画卷中,《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在古老的韵律和俗乐基础上,伴随着音乐、舞蹈和文学的发展,不断汲取时代生活内容和民间娱乐形式,历经千百年磨砺而形成的大型歌舞套曲,享有“百科全书”、“音乐之母”的美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中国新疆各维吾尔居住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一词主要是指“大型套曲”。此外还有法则、规范、曲调、乐曲、散板序唱(奏)等多种含义。就特定的文化语境而言,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在历史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主要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目前在新疆各绿洲流行的多种木卡姆,都与《十二木卡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流传北部的《伊犁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直接传承。其他绿洲由于地域相对独立,其歌舞在接受《十二木卡姆》的同时,显现出文化的主动选择,这就是乐队组合、主奏乐曲的使用、歌词内容的取舍和发展上又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来自北京的文艺工作者与新疆文化部门,共同着手对维吾尔族木卡姆等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整理。通过对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等民间艺人传唱的记录,抢救性地保留下一批民间艺术资料。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50多年以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始终以“半口授半定谱”的传承方式平行传播着,随后才是完全定谱阶段,而对已留下的《十二木卡姆》的录音从结构上进行推断,存有明显缺漏。目前,已出版的几种维吾尔木卡姆,都未做到“音谱同步”。学唱和研究各种维吾尔木卡姆的可靠版本尚待编撰。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等高校和文艺团体相继成立。这期间,新疆创作演出了大型维吾尔族木卡姆歌舞《且比亚特木卡姆》、民族交响音乐《木卡姆变奏曲》等一批优秀剧目和节目,整理录制了木卡姆音乐共12部盒带。同时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来自新疆专业艺术团体和民间的艺人多次在国内外演出,扩大了新疆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 1992年11月,国家民委、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主办了木卡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展览、《且比亚特木卡姆》歌舞晚会和木卡姆交响音乐会等系列活动。1997年7月,自治区文化厅在乌鲁木齐举办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果展。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首批10个试点之一。 目前,全疆已经组建四个木卡姆传承中心、传承点,制作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多种音像制品,开展木卡姆艺术进学校、进课堂,编撰出版《丝绸之路新疆传统文化丛书》之《木卡姆》、《解读维吾尔音乐珍宝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中华瑰宝———维吾尔木卡姆》、《高空勇士阿迪力》和《中华舞蹈•新疆卷》等多种介绍维吾尔木卡姆的书籍。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第六,汉族、回族、锡伯族共同创造的新疆小曲子“新疆曲子”是汉族聚居的乡镇普遍流行的说唱艺术,自清朝中期以降,经久不衰,至今已成为新疆特有剧种。新疆曲子剧俗称“新疆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南疆的库尔勒、焉耆等地,是由新疆汉、回、锡伯等民族共创共享的地方戏剧剧种。传统剧目有《张琏卖布》、《拾玉镯》、《三岔口》、《虎口缘》、《十字坡》、《牧童与小姐》、《老少换》、《虎口缘》、《李彦贵卖水》、《杀楼》、《坐楼》等。 新疆曲子剧产生于民间生活,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地方性。解放后,在有关部门扶持下,这一剧种又有新的发展。同时在音乐唱腔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五、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走向全社会 2005年底,新疆启动了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经过普查,3772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已获确认,其中少数民族项目占95%以上。如今,新疆已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2项,自治区级185项,地(州、市)级535项,县(市)级2480项。#p#分页标题#e# 现在,新疆已经初步建立了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原来的局部、单一保护转向整体、全面保护。国家和新疆两级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时,新疆已经建立了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传承单位和传承人四级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网络,全疆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72个,拥有各类专业传承中心22个、传习所28个。 在新疆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努力下,2006年、2008年,63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列入第一、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努力使得新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有效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薪火相传。此外,中国新疆维吾尔麦西热甫申报成功为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2011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保护条例》出台。这几项法规的出台成为新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依据。 尽管如此,新疆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许多民间文化艺术项目都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局面。“从目前看,日益发展的交通、通讯、电视和市场经济以其庞大的力量和渗透性,成为打破封闭和实现现代化的马前卒,扩大了时空的交流程度,新疆各个绿洲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况日益解除。现代文明的气息动摇了几千年形成的传承机制。民间聚会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小,都使许许多多的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同时还面临发生着变异的危险。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急功近利成为普遍心态。这一社会氛围,不利于整个社会关注传统文化以及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和逐年积累。经济发展的‘向前看’导致了社会容易引发‘失忆’状态。如何改变这些困境,保证文化原生态都是一个艰难的考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集体温暖。”④新疆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它们大多存续和生活在新疆诸多少数民族的农舍与毡房中。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用的是一颗善良的心走进新疆,新疆就会毫不吝啬地把它的无与伦比的博大注入你的骨血,使弱者变得强大,使强者变得悲悯。如果有一天你经过艰难攀登登上了新疆的某一座大山大岭,那是你的幸运,但要小心,千万不要以为你征服了什么。新疆的大山大岭是不可征服的。新疆的大山大岭和的大山大岭一样,是人类梦寐以求却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永恒”。

诗词吾爱篇9

吾幼爱书,书如珍宝,得之必读,读之必思,收获甚多。童话温馨,散文优美,诗歌有韵.......书中世界,精彩绝伦。以书相伴,实属享受。后爱经典,受益匪浅,倍有感悟,读书养气,经典甚之。

经典厚重,倍受青睐。诗经优美,一唱三叹,甚似音乐,语言凝炼,意境颇丰。君求淑女,氓抱布丝,娇女出嫁,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男欢女爱,跃然纸上。汉赋之文,华美耐品,语言闪亮,读之上口,韵味十足。魏晋风骨,诗词清健,阳刚之气,彰显十足,读之振奋。唐诗宋韵,诗词精髓。红颜知己,风花雪月;相思愁肠,离情别恨;忧国忧民,赌物怀古;放舟收桨,挥鞭东指;驰骋战场,刀光剑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豪放歌喉,笑卧沙场......世界广阔,百般耐品。诗久读醉,诗常读痴,诗细读新.......自己多情与诗同行,美哉爽哉!浓缩精品,惟诗而已。

喜读诗词,不厌小说。世态炎凉、人间百态,展露尽致。常读小说,看他人人生,或悲或喜、或恨或爱;思自己路在何方,观他人美丑,明自己对错。一部红楼,黯然销魂。精神枷锁,致人死地,据力反抗,以命作价,封建礼教,坑人太深,熙凤精明难逃,宝玉黛玉有何说?看花殒落,看山已老,看家已败,伤心欲绝。一段三国,牵肠挂肚,生亮又生瑜,一地不容两雄,瑜潇洒却英雄气短,英年早逝,死不其所;一段三国,催人泪下,出师一表,忠臣难觅,临表涕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段三国,令人惋惜,出师未捷,人已归天,上苍难成,美丽遗憾,渔者樵夫笑谈。一座梁山,看绿林好汉,替天行道,招安落魄,意气用事,又乱方寸,屠刀刻殇,莽是汉病,必用智医,但绿林豪气,绝技在身,令人敬之。尤武松者,英俊潇洒,景阳打虎,美名远扬,一身正气,血溅鸳鸯,朝廷招安,一蓑烟雨,归隐江湖,实乃人之精灵,为叹息不应断臂,断臂美人销魂;尚燕青者,英雄多情,红楼对弈,听琴弹唱,笑看红尘,心有所依,多情一忧伤,难得的幸福。淡名轻利,一叶扁舟,或携佳人,一湖漂泊,种地喂猪,生儿育女,其乐无穷。一回师徒取经,真经在握,欲渡而归,无奈难未满,风乍起,人经全没,护经搏浪,生死攸关,有惊无险,经在人在,好事多磨。

读史家之绝唱——《史记》,补聪养慧。刘项之争,出人意料,仁者无敌,刘攻克项。刘贵自知之明,项败独断专行,不肯过江东,气越高痛越深。史记之红颜,命尽使命成。西施貂蝉,美貌绝伦,人皆爱之,但有谁谈其壮举,谈其功劳,悲哉!女人果如男人手中的棋,美人江山皆属男人,不公,女人当自强!

诗词吾爱篇10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节选自《渭南文集・书巢记》)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 ②觌(dí):相见。 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阅读提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从小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自幼好学,他说过“我生学语即耽(酷爱)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十七八岁便有诗名,29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名列第一。第二年礼部考试,却因为名居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被秦桧将名字勾去,从此便失去由科举取得功名的机会,直到秦桧死后才出仕。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存留诗歌最多的一个,今存其诗九千二百多首,有“小李白”之称。他还有多个雅称的书斋名:风月轩、老学庵、书巢等等。

【阅读鉴赏】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并不被别人所理解。只有客人亲自到居室参观之后,才发出“信乎其似巢也”的感叹。作者由此引发开去,警诫自己和他人要牢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希望人们应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地考察。同时教导人们不能“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

本文取材小中见大,阐述道理深刻有力。文章句式对称整齐,读来富有一种音韵之美。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结尾,这个结尾的写法与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两文完全可以对比来读。

【知识考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民之病水者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尧民之病水者 / 巢之袭人者

B.是为避害之巢 / 则又为狂士之巢

C.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名其室曰书巢 / 信乎其似巢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

B.本文的主旨是教导人们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

C.作者只是警诫他人要牢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

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与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分析】病:担心、忧虑。

2.D【分析】第一个“其”代自己;第二个“其”是它。A都是主谓间的“之”无实义,不译。B都是“是”。C连词,都可解为“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