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2 06:08:44

诗词活动总结

诗词活动总结篇1

这次国学经典吟诵活动,我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引导孩子们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吟诵现场,每个班学生表现出的庄重、大方,让人想起朱永新《致教师》中说的:“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我们的国学经典诗词吟诵活动,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学生的吟诵让我们感动,将阅读进行到底,是我们的责任!

国学经典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蛰伏着诗意,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最是书香能致远。长期吟诵、积累国学经典,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使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活动中,从孩子们脸上表现出的欢欣,让人看出我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这次活动,我们的宗旨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用好校园文化,相信浸润的力量。

我校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校园里,一步一景里融汇着中国传统文化,让人可以触摸到我校校园文化的温度。步入其中,方能领略到除了建筑物的不同之外,还有处处流淌其间的文化气息,芬芳氤氲!诵读国学经典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读经典,可涵养其性,就是学生的品行通过活动、积淀慢慢呈现出来。读经典,还可知天下事,懂圣人礼。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着学生成长。如果让学生坚持三年读经典,不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还为他们的人生打好了底色。学生毕业后,无论走向何方,他们不但骨子里流淌着学校文化的血脉,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

国学经典吟诵,也是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基。国学经典诗词吟诵活动,滋生出来的内涵,远比一堂语文课丰厚得多。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几句话总是给我们温柔的提醒:“我们幼小时候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小,小到几乎察觉不出来,都有极重大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了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所以必须趁着孩子们积累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厚积,将来才能薄发。

我们始终信奉一句话,所有的经历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在种种经历中去锤炼自己的毅力。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处处有挑战,让你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活动何尝不是呢?他们走上舞台,大胆展示自我,尽管有的学生的表现让他们自己不满意,但锤炼他们的毅力是宝贵的财富!这次活动,我们为自己能给学生历练的舞台而欢欣,因为他们每次走过的路,每一天的进步,都有我们许多情深意切关爱的目光!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成长,是我们给教育一个笑容,是我们的职业使然。

二、诵读国学经典,阅读春满校园。

首先,七年级各班推行课前五分钟阅读分享,有的根据老师推荐读的书阅读分享,也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读的书分享阅读收获。并且我们坚持每周的阅读课,给学生的阅读建立一个“场”,在老师带领下去阅读,先从唐诗宋词寻找精神食粮。三月,7.9、7.10班先开启了诵读国学经典唐诗宋词活动,四月在全年级推广。课堂上,师生同背一首诗词,师生相互说自己读诗感悟,学生随笔写感悟,这是最灿烂的阅读生命状态,也是最生态的语文阅读实践。不爱阅读的孩子,在特殊氛围的感召熏陶下渐渐热爱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我们相信:不计筹码播种阅读的种子,总有一些会发芽,开花,成长为树的,而后一棵一棵缀连为森林的。在学生人生黄金的三年,坚持引导学生走进国学,亲近国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大的功德之一,也是做善事,引导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我们的国学经典,这也是熊欣校长的一贯主张。这次吟诵读活动,我们的宗旨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鼓励每个学生大胆走上舞台,最后全年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走上了舞台。我们非常用心设计了“必背”、“速背”、“表演吟诵”三个大环节。尽管比赛形式多样,准备过程辛苦,辅导主持人很累,我们累并快乐着!我们找到的是一种淋漓酣畅的教育幸福!

三、抓好教育契机,不断改善。

诗词活动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104―01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古诗词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古诗词融合在一起,进行二度创作,能够使两者有机融合。为古诗词增添音乐的旋律,为音乐赋予古诗词的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又能使学生在演唱时体味音乐旋律的精彩,可谓一举多得。

一、 以情入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无论让小学生从事什么活动,都要让他们对这项活动感兴趣,他们只有对这项活动充满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以此增添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演唱古诗词歌曲,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歌曲带来的乐趣,在演唱中学习和感受古诗词,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如,演唱古诗《咏鹅》《春夜喜雨》,来感受活泼欢快、节奏鲜明的旋律;演唱古诗《游子吟》《咏柳》,来感受节奏宽广、优美的旋律;演唱古诗《出塞》《赋得古草原送别》,来感受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学生在音乐的带动下,喜唱乐学,进入佳境,能够实现古诗词与音乐的初步融合。先秦的《毛诗序》中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通过演唱,再现诗歌的意境,能够传递诗人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诗乐结合,实现古诗词与音乐的初步融合

1.选取适合的古诗词及音乐。以小学1到12册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为主,在选择时,首先要选择难易程度有梯度的,其次是选择便于学生记忆的。总的来说,就是要选择一些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又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古诗词,如,《春晓》《清明》等。选择这些音韵优美、意境美妙、语言凝练的作品,能够使学生欣赏到一幅幅富有色彩和流动感的四季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音乐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有地域特点、有代表性、易于学生演唱的音乐,包括小学1到12册音乐教材里的音乐,不仅能促使古诗词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音乐课的教学。

2.为古诗词谱曲。此环节是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关键一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邀请专业的音乐作曲者、擅长作曲的教师及音乐爱好者一起探讨。为古诗词谱曲,可按照“古诗词配曲三原则”进行操作:一是乐曲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二是旋律要尽量简单、简洁,适合学生演唱,真正体现唱歌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三是尽可能做到优美动听,让学生乐学、擅唱、爱唱。

三、诗乐赏析,感受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情趣

当然,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演唱的形式表现古诗词。在古诗词诵读、演唱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的是“读一读,吟一吟,唱一唱,舞一舞,画一画”的基本方法。

1.读一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诵读古诗词,掌握诵读方法,读出一般词语停顿的节奏,并用这种方法指导自己诵读古诗词。

2.吟一吟。教师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按“平长仄短,半念半唱”的方式,读出古诗词的韵律,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3.唱一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轻声演唱乐曲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在演唱中初步感受旋律的意境。紧接着,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演唱古诗词,通过唱来欣赏古诗词,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

4. 舞一舞。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舞蹈动作优美,动作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穿上扮演古人的演出服进行身体律动的表演。教师应担任舞台总监和总指挥,帮助学生完善舞台的综合表演。

诗词活动总结篇3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古代诗歌晦涩难懂,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不高,学习古诗兴趣不浓。然而高二第一学期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初中时期学生们学过以画解诗,吟诵解诗等等。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相关知识中?笔者想到了一种既可以激发学诗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方式――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或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同时还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文字、书写、美术才华的舞台,让他们从单一的课堂模式解脱出来,并投入到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天地。

一、小小手抄报,变“单一的课堂呈现”为“活跃的第二课堂”

传统的诗歌教学只是单一的课堂呈现,教师讲学生听,至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不得而知。采用结合手抄报的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自由的时间,各尽其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网络、书本典籍中查找合适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色彩、绘图、书法等艺术手段,呈现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弥补了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同时还变课堂的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释疑。

以前的课堂教师反复讲述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要点,学生被动接受;现在以手抄报为载体,辅以教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小组成员之间会自主活跃地交流沟通,主动去解决疑惑,获取诗歌的相关知识。以前教师讲学生问得少,现在学生自己问问题的就多起来了,不仅生生互动频繁,师生的互动也更融洽。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学活知识,化难为易,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效果截然不同。

二、小小手抄报,变“一言堂”为“合作探究、百花齐放”

以往三个单元的古代歌,我们往往会按内容来分类: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然后安排教学内容讲解,介绍代表作者、时代背景、风格特点、意象意境、思想情感等等。看上去很美,条理清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但学生并不一定能跟着你的步骤思路进入诗歌殿堂。然而,手抄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组设计主题内容,查找相关背景知识,代表作品,答题步骤和方法,总结意象和寓意,甚至挖掘到各类诗歌的形式标志、特有的艺术手法、写作结构及鉴赏要点……经过一两周时间的协调和准备,全班六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六张精彩纷呈的手抄报:“魏晋南北朝诗”、“梦回边塞”、“咏诗怀古”、“羁旅思乡”、“山水田园”、“诗说古今之讽喻哲理诗”。内容丰富,不仅有遒劲有力的书法,还有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在准备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暗自较量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和友谊。随后,各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张贴的形式展览,组与组之间相互学习。最后是评比打分环节,班主任也参与进来,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操行加分奖励,学生的成果得到老师的肯定,更进一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这样把知识、能力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素质教育也能落到实处。实现了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研究,共同探讨,互帮互学,和谐民主的班级学习氛围就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

三、变“茫然无措”为“有迹可寻”

高中生读诗歌,不仅要能鉴赏,还要会做诗歌阅读题。以下以边塞诗为例,谈谈练习中手抄报活动实践的效果。如:一次周测中的诗歌题是宋词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设题为: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学生在手抄报“梦回边塞”中有过这样的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分类整理了自然意象(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长云、雨雪、风沙等),战事意象(金鼓、旌旗、铁骑、烽火、羽书、角弓、胡马、征衣、铁衣、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边塞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玉门、凉州、天山、渔阳等),边塞民族及乐曲(胡、羌、羯、夷、羌笛、胡笳、琵琶、画角、梅花落、关山月、雨雪曲、杨柳曲、出(入)塞曲等)。那么学生初读诗歌就可以很快找出“匹马”、“梁州”、“关河”、“貂裘”、“胡”、“天山”、“沧州”这些极具特色的名词,并迅速定位此诗为边塞诗,再细读诗词,从“当年”、“梦断”及下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字眼中可以明确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作者想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另外,学生们在手抄报中有边塞诗表现手法的总结积累:融情入景、以景衬情;对比(揭示矛盾、突出强调内心的情感);虚实结合;善用典故,还有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有了这样的积累,就不难看出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学生们有了手抄报的活动做铺垫,阅读诗歌时就不会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会在曾经有趣的活动中、合作自制的手抄报中寻找总结积累过的知识点,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库,进而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当然有机整合答案,准确表述语言这些步骤还需后期不断强化练习。

诗词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诗歌;方法;单元整体教学;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06-02

对于以一、二年级为首的低年级,儿童诗歌是非常适合他们学习的语言材料,具有训练语言、丰富情感、培养审美、丰实想象、创新思维的作用。而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富有想象喜欢童趣,所以诗歌学习很适合他们的口味。诗歌教学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再仿写,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与规划。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突显诗歌教学的目标、方法,借助预习单、总结单,鼓励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欲望,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中创生智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时,我进行了以下整合和设计: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

二、单元教学策略

1、导读课实施策略

(1)借助预习单,知特点。用预习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内容的初读,除了基础性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之外,听读时引导学生关注五篇课文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对该单元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如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儿童诗歌。儿童诗歌,虽篇幅短小,但读来琅琅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文质兼美,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极佳文字材料。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年级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深刻、丰富起来。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领略诗歌创设的美好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隽永情感,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激发学生诵读诗歌、创作诗歌的冲动,应该是教学诗歌的一个美好境界。在“我知道或我学到”栏目中,学生就会把自己初读诗歌的感知表达出来。教师则把学生这些初读感知作为导读课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单元特点,并且依据这些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附:预习单

①初读课文

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二听:借助磁带听课文,边听边想,这四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标:标小节,把新学到的词语划出来,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出来。

②填写下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株紫丁香

水乡歌

(2)比较古代现代诗歌,明异同。通过诵读《日有所诵》上的现代诗和已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现代诗和古代诗的异同点。相同: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鲜明。不同:现代诗每行字数不等,行数不等,空行分段,讲究反复;古代诗每行字数相同,行数一般为4行(以后会学到8行)。在辨析的同时,渗透学习新知时可以和旧知相比较的方法。

(3)积累类结构短语,做铺垫。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有时句式整齐一致、常运用反复,所以课文中经常会有一些结构相同的短语,例如数量+名词短语(一条渠、一条河),形容词+名词短语(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还有形容词+动词短语(喜滋滋地送、乐呵呵地捉),这些结构相同、词性一致的短语,我们称它为类短语。在诗歌的导读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类短语,不仅丰富了词汇,还为诗歌的后续多样朗读训练做了铺垫。

2、推进课实施策略

(1)在朗读中,再现诗境,表达诗意,凸现风格。

诗歌是朗读教学的好题材。无论是在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我们始终把朗读贯穿其中。在反复的朗读中再现诗境,表达诗意。适时辅以技能的指导,长句的停顿,题目与正文,每一部分间的停顿,齐读时的整齐和谐,读书与说话时用声的不同等,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体悟,展示诗歌朗诵的魅力。

(2)在创作中,拓宽诗境,扩展诗意,内化语言。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又像歌曲那般上口。许多学生是听着儿歌,唱着儿歌长大的,他们有时不仅喜欢随口溜两句,而且颇为自己的创作而得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准教学的切入口,不仅能帮助拓宽诗境,扩展诗意,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在《水乡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模仿创作的水乡桥多、鱼虾多、笑声多不仅意境美,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水乡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喜爱之情。《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乡下孩子》的模仿写两句学生可谓兴趣盎然,信手拈来。

(3)在合作中,思想交汇,辨别筛选,焕发激情。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所以非常适合学生合作朗读。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参与讨论,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他们思想交汇,意见碰撞,最后的合理分工,巧妙组合,足见学生对诗歌内容、结构的体悟和把握。所以,给学生合作朗诵的时空,展示他们对诗歌独到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既能更好地凸现诗歌的特点,也使学生与诗歌,主体与客体进行再一次交融。

3、总结课实施策略

(1)回顾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收获。运用总结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过程跟踪,并在回顾中提炼学习收获。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总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收获或最有感触的体验。总结课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基础性的知识、态度层面的总结外,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和具体诗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后续对诗歌内容段落的仿写创作能力。

附:总结单

①回顾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株紫丁香

水乡歌

②课外阅读:你读了哪些诗歌?请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歌写下来吧!

③口语交际:向同学朗诵一个课外的诗歌,并请他们给你涂色打分,写上他们的评价吧。

(2)在赛诗会中,学用结合,兴趣和能力共长。开展赛诗会,四人小组合作选择本单元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表演。结合同学评价和老师评价,评出“优秀小诗人”小组。课内学诗歌,课外诵诗歌,活动课赛诗歌,学生兴致勃勃,大有显身手之势。

诗词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古诗词素养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诗词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中职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中职语文在改革中,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以现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高一语文教材为例,共两册,要求开展十二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每单元后都配备了和单元内容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中职语文课时偏少,教学地位尴尬。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人才,课程安排上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北京市中职语文高一周课时5节,高二每周只有2课时。每学期还要去掉专业实习、德育活动的影响,所剩课时往往不足以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材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同虚设。

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相比于普高学生,他们的文化课非常薄弱,学习能力和意愿不强。就语文学科而言,往往语言表述能力弱,言不成文、错字连篇,对古诗词、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比较分析与鉴赏能力,并且不愿阅读而使知识面狭窄。所以,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受到冷遇。

3.教师观念不强,活动设计偏德育化。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目标很模糊,加上缺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故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避而不谈、敬而远之,或以德育课班会的形式开展。内容的设计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真正参与,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呈现

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参加第二届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二等奖的“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教社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学习重点是古诗文诵读。通过本单元选取的多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方法学习。“表达与交流”部分是通过介绍事物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古代诗文的韵味,运用初步掌握的诵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水平。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者情感,陶冶情操,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对象是软件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心理特征:个性鲜明,敢于求新,不爱阅读,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古诗学习有排斥感。

已有知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古诗诵读的节奏、语音语调、朗诵者的仪表形象要求等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和掌握。

不足:认识古诗比较表面化,诵读还停留在泛读上。学生或不能读诵,或不敢当众诵读,或不爱诵读。诵读中对作者情感和作品内涵缺乏掌握,不能从整体上梳理诗歌的诵读方法,对古诗学习和诵读缺乏激情与热爱。

(三)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古典诗词诵读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诵读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活动过程设计:本次活动计划为2课时。

1.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从大量的古诗中筛选出适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选定唐宋诗词诵读为活动载体。按照活动设计的思路予以整合,完成活动课件。教师预测学生情况,制作“预习作业评分表”及标准,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有效课堂。

2.活动准备。

请结合学生专业课平面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唐诗制作插画,共分四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每人一个作品,并组内交流推荐展示2首最佳作品。小组分工过程中,遵从学生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要求为诵读展示环节制作的图片背景插图、文字的选择符合诗歌意境。每组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结合作品配乐朗诵,解说诗人、诗歌意境和创作意图等,每组限时5-7分钟。

(1)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讨论。(5分钟)

a.情境导入。

教师深情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唐宋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b.激趣讨论。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为此,活动开始播放歌曲《读唐诗》,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审美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的深情导入与听音乐讨论的效果相互弥补,更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调动学生活动的热情。

(2)环节(二)唐诗诵读赛(自选项目展示)。

活动前,教师简要交待活动步骤、要求及评分办法。每组派学生代表进行现场讲解和诵读展示。

a.活动一、唐诗诵读赛

b.自选唐诗展示(20分钟)

比赛要求:活动组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本组的作品,并说明作品作者、作品情感、制作思路、分工情况,再进行诵读展示。

评比结果:评审团派代表汇报评审意见和结果,公布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把诗歌诵读活动与平面设计课有机结合,发挥职校语文课的作用。通过解说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所选诗歌的掌握程度。

d.大众超级评判团(10分钟)

评判标准:大众评审结合记录的评价意见表,组间交流互评。

预设问题:结合评价标准诵读表演者的诵读如何,请点评并提出建议?

某组选的诗歌中诗人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某组制作的诗歌背景插画能否表现诗歌的意境及情感,你的建议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评判标准参赛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获得朗诵方法与技巧的的提升。

e.师生总结归纳(5分钟)。

预设问题:小组交流活动准备及作品制作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诵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从诵读要求、诵读技巧等多方面归纳。

设计意图:了解并掌握诵读的技巧与要求,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与互评中扩充思维,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f.诵读《声声慢》(5分钟)。

学生初读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情感。教师范读《声声慢》。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更好的诠释如何在诵读中表达诗人的情感。

(3)环节三“宋词擂台赛”。

a.合作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5分钟)

小组可以浏览学习资源库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运用电脑、手机等移动中端在线学习,

“我是辛弃疾”为吟诵主题,诵读词人心声。

设计意图:对陌生的宋词如何通过对字面的第一印象,抓住关键词把握情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尝试。

2.组内pk推优(10分钟)。

通过组内个人展示交流pk,选出1名代表本组最高水平者参加“宋词擂台赛”。

设计意图:为了集体荣誉活动中人人得以展示,组内交流互促提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积极性。

b.宋词擂台赛(15分钟)。

展开组间擂台赛,再度分组展示。含情诵读《破阵子》。全班投票选出谁读出了词中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成为最终擂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注重朗诵技巧与要求,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走近宋词,走近词人。

c.师生共同吟唱《破阵子》(5分钟)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诗词的情感。

(4)环节四、活动总结,提炼收获:(8分钟)。

a.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何收获?教师引领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本次活动的收获,推选一名学生代表,用三句话进行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本节活动课,我们理解了,我们明白了,我们收获了。

各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

b.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对学生提出期望。

c.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在落实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梳理诵读方法和技巧的过程。通过谈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2分钟)

(a)基础作业:根据师生的评点,通过书写周记形式从个人角度总结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b)拓展作业:完善平面设计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制作唐宋诗词鉴赏电子诗集,在校电子阅览图书馆展示。

d.设计意图:通过周记从个人角度谈收获,说体会或反思不足,使学生巩固提高课上所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

三、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重视综合学科,体现职业性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语文课要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和学生的专业情景相融通,结合学生专业课程,模拟学生未来职业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技能。。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适当添加专业课知识,从而实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目标。同时,通过活动实现由课堂到社会的有效对接与整合,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企业就业做准备。

(二)重视学生活动,体现主体性

中职语文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久而久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参与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整体参与,使全体学生在全程参与中获得体验与提升。而教师在活动中主要采取引导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每位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如筛选信息、交流表达等,更可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实践性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充足的学科资源和丰富的活动形式,学生也有参与活动的时间。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开展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应力戒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实质的现象,始终把握住活动的本质特征――语文特色。可以开展课前课后分组探究、课上展示梳理探究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精神。

(四)坚持多元评价,强调有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考察三个方面。一是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基本应用能力;二是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意志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三是考察学生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多元评价,在激励中追求师生的共同进步。坚持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探究体验。及时的过程性评价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动力。

(五)信息化手段,辅助语文教学

当今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可以利用音乐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活动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技能又可以使学习在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设师生交互平台如微信群、微博、qq群、信息化交互平台等多种手段,拓展交流展示的渠道,更能共享资源,获得深度学习的机会。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会为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扇窗。教师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精心设计语文活动,开辟多种成果呈现方式让学生展现自我,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从而深入语文; 使学生在搭设的各种舞台上唱语言的戏,从而更加重视语文; 倡导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会更加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张莉.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J].职教通讯, 2015年(第12期).

[2] 杨晓燕.“学习材料”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J].江苏教育, 2012年(第10期).

[3] 许敬惜.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第11期).

诗词活动总结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典诗歌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缩影,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但是,由于古典诗歌年代久远,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少,因此很难一接触就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完成对诗歌的酝酿,酝酿出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真切的情感。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然后以“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转入对诗人的评价,同学踊跃回答:“恩将仇报的小人。”我又问:“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通过这首是你能不能读出一个别样的曹操?”通过讲故事设问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为准确地解读诗歌开了一个好头。

二、探究意象,还原诗歌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学习诗歌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再现诗歌优美的意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立象以尽意”,诗歌意境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象是为创造优美的意境、表现真切的感情服务的。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探究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更真实地感悟诗歌的美。比如《天净沙・秋思》是典型地体现意象和意境美之间关系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这首诗中所出现的事物(即意象),学生很快找出了“枯藤、老树、乌鸦”等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和气氛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秋天的萧瑟、凄凉。”我引导:“作者当时的情感如何?”学生脱口而出:“难过、悲伤。”我启发:“这九个意象被作者的悲伤的情感串联在一起就组成一幅非常完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这个优美的意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很顺利地再现了诗人为我们创设的诗境。

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橘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如果想通过意象探索意境,那么只知道意象词本身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意象词的比喻义、引申义、语境义等。比如“蝉象征高洁”“莲花象征洁身自爱”“鹧鸪代表离愁别绪”等。为此,我每个学年都带领学生以专题的形式对诗歌的意象所代表的特定含义进行归纳总结,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有关的知识,在知识上和心理上架起通向优美诗境的桥梁。

三、总结知识技法,触摸诗人的灵魂

诗词活动总结篇8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有责任将这份遗产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让它生生不息地哺育下一代。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大脑,深刻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情趣。其次,古诗词是历史资料的反馈,可以了解社会的诸多事宜,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最后,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古诗词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份额是不能忽视的,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古诗词名句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出现会让文章增添色彩,提高文章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要让学生了解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学生拥有了打开华夏宝库的钥匙,能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

二、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入诗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将情境创设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在诗词教学中,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对问题能有较强的认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让他们在运用中不断地加强积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朗诵,让学生多咀嚼体悟,让学生多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并结合适当典故教学,能借助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积累来理解,了解内容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诉说了一个什么道理。比如陶渊明的《饮酒》,知道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如屈原的《离骚》,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提问学生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通过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帮助学生回忆起这位伟大的诗人。

(二)想象诵读,关注背景,悟诗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要带着学生读,反复地读,使学生熟能生巧。古诗文中有很多格言警句,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左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述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还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古诗词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热爱并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还利于语言和文化的积累,语言水平的提高。诗词贵在吟诵,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学生揣摩词的音韵和情感,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词具有跳跃性、象征性,要想接受这些极强的文学形式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第一,教师可以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诵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教师还可以配乐朗诵诗句,之后学生齐读诗句,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最后,让学生细读文本,咀嚼字句,品味诗词的思想感情。如教的《沁园春·长沙》,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让学生诵读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诵读可以使学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到杜甫的身世飘零,并能体会到他的老病孤愁。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是进入诗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三)激发兴趣,丰富情感,解诗意

诗词活动总结篇9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诗词活动总结篇10

1、

说教材

《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2、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5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新课鉴赏

一、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