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的英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9:34:37

图片的英文

图片的英文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插图功能 使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

1.前言

初中教育里英语与语文数学是必修的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把握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师资力量,而学生学习英语能力却没有显著提高,主要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教材当中插图的功能。本文就英语教材中插图的功能以及利用原则进行阐述。

2.概念

插图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通过插页方式呈现,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现代插图的含义则就变为平日里人们常看的书籍、期刊、杂志里与文字相配的图片,使文章在读者脑海里有更深远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文字活跃在读者心里。插图不仅仅能直接的突出作品主题,还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所提高。在英语教材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无法通过文字向学生表述清楚,因此,插图是英语教材里必不可少的成分,对于初中生来说,插图与文字相较之下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加深课文内容印象。

3.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中,教科书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习,而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此一来就要要求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直观效果的插图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插图在初中英语教材里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呢?

3.1提高兴趣

只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在初中英语教育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材里添加插图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牛津版的英语教材里,每一单元的开始都是由两只可爱小狗的对话插图开始,这样在视觉效果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愉悦的心情,从而使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也就增加。

3.2增加知识

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单薄的,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无法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插图具有文字所没有的效果,因为它浓缩性的特点,使其一张插图里所传达的信息量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在英语阅读里,插图弥补了文字的不足,让学生从另外一个途径获取知识。

3.3解释说明

在初中英语时会遇到很多抽象的问题,单通过文字来进行说明是不足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我们通过牛津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与人教合编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人教合编版从十七单元到三十单元,共有187幅图片,图片最多的单元有25幅,最少的只有6幅,平均算起来每一单元图片只有13幅。牛津版却大相径庭,图片相对丰富,六个单元里,图片就达到354幅之多,仅第三单元就有70多幅,最少的也有47幅,这样平均下来,每一单元图片就有59幅,远远超出人教版的数量。由此不难看出图片是降低文字理解难度的有效方法[1]。

4.原则

4.1适用性

教材里插图数量很多,在牛津版的初中英语教材里所包含的图片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在不同的教材里图片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不是每一幅插图都需要教师去讲解,如果对每一幅插图都去讲解,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使用插图要遵循适用的原则。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图片进行取舍,在学生感兴趣、便于理解的情况下才能详细的点评、解析图片。

4.2针对性

在教材里大部分图片是针对其内容来进行解释说明的,也有部分图片是根据文字上内容来补说明,同时还有部分图片是为了彰显出文章的难点重点而配置,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插图主要讲解的内容,这样才能良好的利用图片在教材里的功能,针对性的运用插图,把图片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4.3交际性

英语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就必须要学会能简单说英语,能听懂英语。为何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被戏说为“哑巴英语”,缘由就在于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低,口语实践锻炼不够,所以就要通过图片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举个例子,要提高学生的听懂英语能力,可以采取一种边听边画的方法,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并描绘出来,描绘完毕后,教师在放录音的同时讲解录音所阐述的正确意思,再让学生们对比,对比完之后,再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原文对话演练,那么由此加深学生印象。还可以利用图片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教师让学生们两两配对,轮到该组时就要上台通过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进行一个即时的情景演练,这样一来,在锻炼学生们对图片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又把口头表达能力练好。或者还可以以“你比划我来猜”的游戏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游戏也需要学生们两两配对并面对面的站着,教师在一位学生身后,举起图片,对面的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用英语来表达,直到另一位同学猜出为止。这样在愉悦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把知识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2]。

5.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下,初中英语教材中所含有的图片数量不断在增加,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插图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只要教师合理的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调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效率也就会逐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插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对图片的使用也是要遵循图片的适用性、针对性、交际性等方面的原则,才能使图片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图片的英文篇2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引发了新闻媒体滚动式、密集型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推出号外。在报道中,新闻图片以绝对优势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中有关宇航员杨利伟的图片更是占据显著位置。从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出,在奉行宣传英雄人物的主旨的同时,新闻图片的传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闻图片的消费取向

当今是读图时代,推进视觉影响力的主要环境动因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认同的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性。消费社会的内涵就包括文化的消费,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已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

在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里,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欲望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视觉元素是最能满足即时欲望的元素。大众对视觉消费的渴求促进了媒体对新闻图片的倚重,“形象”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消费品。杨利伟的大量新闻图片报道就是回应这种视觉消费需求的表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在关注杨利伟本身时,也关注他在太空吃的菜。当宫爆鸡丁、鱼香肉丝的照片被告知与杨利伟有关时,人们对菜肴的热衷品尝就成了对英雄人物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商业消费。此时,对于大众来说,形象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实体。而且,形象又反过来影响实体。如杨利伟访问香港时引发了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的新热潮,因为大众期望见到“神舟五号”飞船的实物。我们可以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实物都与杨利伟有关,这是英雄形象所带来的辐射作用。

再者,视觉消费的确是最便捷的审美消费和意义消费。对形象直观性的追逐,是简化认知程序的消费心理的体现。正是充分利用这一点,新闻图片改变了以往对英雄主体特征做进一步确认的诉求目标,走向或靠近大众视觉消费心理,通过直观的瞬时形象直达图像意义深处。视觉符号勾勒出英雄形象,并通过媒体流通,形象被大众视线接受的同时被消费着。如《文汇报》10月17日杨利伟打出“V”字手势的照片,它本身的诉求是:图像是胜利者――图片使大众更深刻地记住了杨利伟,图像创造“注意力经济”;而图片的意义诉求点是,杨利伟是胜利者,中国是胜利者。这一系列的逻辑推演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它简化了繁复的文字认知程度。

新闻价值的直观追求

以往新闻报道对英雄人物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由文字来承担,图片只是文字的注脚。受众进入的是文字建构起来的象征性意义空间,英雄形象在缺乏直观性的场景中被理想化。在读图时代,人们通过图像把握世界,也通过图像把握英雄,媒体对英雄人物的宣传由“文字中心”向“图像中心”的传播方式过渡,传播手段强化直观性、视觉性。各大报纸在运用新闻图片报道杨利伟时,加出号外,同时在主报中也以专版的形式扩大图片的影响。图片数量多、尺寸大。例如10月16日《羊城晚报》头版标题《中国太空人飞回来了?选》的下方是一张占了半版的杨利伟返回太空舱前向众人挥手致意的图片,右下方还配有一张小图。这种大图片和围绕主题图片安排多幅组图的做法,一时成为时尚。此时文字成了辅助工具。媒体对英雄的观点通过图片具象化,引领受众共同进入视觉场域。在视觉符号的引导下,受众并没有感受到媒体的“缺席”,因为编辑的图片选择遵循的是“……图像文化,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新鲜的、生动的信息,给人类留下有价值的瞬间”的传播原则。①如10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以特刊和专版报道“中国英雄回家”,通过集纳式图片让大众从中获知杨利伟的更多信息。构图上既注重宣传效果又注重审美情趣,通过镜头语言将英雄的形象价值予以深化,改变了文字报道为主时期人们通过“联想”“看见”英雄形象的状况,让处于价值多元化中的大众直接通过“看”而了解英雄。

“软新闻”化的表现手法

1.角度“软化”:平行视角

20世纪60至80年代,英雄人物图片报道一直遵循主题先行的宣教理念,因此图片中的英雄形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观念化痕迹。经过90年代的社会化转型以后,媒体在宣传上日趋“平民化”,人文关怀精神日渐增强,大众传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这一转变也体现在新闻图片中。如《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所刊发的新闻图片中有一幅再现的是杨利伟和儿子在电脑前交流的情景(在他们身后,是注视父子二人的杨利伟的妻子)。如果不考虑杨利伟“中国太空第一人”的身份,从这张图片中你无法确定它和一张普通的家庭照片有何不同。在此,杨利伟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直入读者视线,并引发相似联想,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杨利伟报道的平行视角,改变了对英雄人物的仰视,加强了平等性,表层看是体现了平民情趣,深层看是由于借机于平民化消费的商业潜质,拓展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和扩大了传播的效果。虽然杨利伟的图片中也有特写,但是它有别于60至70年代构图上用仰视原理塑造的“英雄控制一切”的高大形象,图片上阐释的是回归本色的形象诉求。摄影记者通过平行视角关注杨利伟原有的心理状态,用具有感性的镜头语言展示人物,使新闻图片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现实感。《羊城晚报》10月16日的“情深”小标题中刊登了一张杨利伟三口之家同下厨房的图片,从站在煤气灶前的杨利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英雄回归平民的身份。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视觉文化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新闻图片的平民化是对视觉文化本质的回归。图片新闻的“软化”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2.内容“软化”:隐藏“深情”

人们日常消费的对象是商品,商品的物质化存在形式就是其形象。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文化。于是,形象被大量复制和生产。这种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形象已经取代了实物本身,淡化了距离感。在此意义上,新闻图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消费欲望和视觉需求。10月16日各大报纸报道的“焦点”是杨利伟,有关杨的图片的内容无论在新闻背景方面还是跟踪报道方面也都表现出明显的“软化”倾向。对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的展示以及个性化行为的描述比以往明显增多。诸如杨利伟和家人一起在厨房忙碌的照片,英雄不再给人以高不可攀的印象,反而使人觉得可信可亲。此时,社会认知偏差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削弱,受众的图像消费心理呈现为没有起伏的平直化的特点。摄影者或媒体赋予图片一个意义缺口,大众据此会做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是由于图片中的感性诉求加强,媒体的宣教观点处于一种“深情的隐藏”状态。有学者说,“‘深情的隐藏’这个特点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英雄人物的信心,要靠我们对他的性格的力量和纯洁性怀有信心。”②在以往的宣传中,媒体往往十分注重通过对英雄人物豪气的展现来反映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对英雄人物的宣传手法通常是先确定指导性强的主题,然后一统全文,价值判断十分鲜明;对英雄的定位多归结于具有群体色彩的高度,宣传英雄时侧重精神,而常常忽视个人特质。这与我们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道德崇拜”有关。这样,在英雄图像中,现实生活的原型被媒体以投射的方式让公众解读,人们看到的照片是英雄观念的反映,是“硬化”了的新闻。在这种背景下,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图像中的英雄才是媒体和社会期待的角色。

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正成为视觉文化时代大众的一种显要的接受方式。在视觉文化塑造的“读图时代”,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传播方式与其说是“图以载道”,不如说是“娱以载道”或“消费载道”。这是一个有待深究的课题,以上只是从传受双方做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注释:

图片的英文篇3

现在小学英语教材图片大都是彩色图片,学生在看这些彩色图片时犹如在看漫画书一样,看教材图片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对于课本上的单词学生都很陌生,他们唯一感兴趣并且能够看懂的就是小学英语课本上的教材图片。老师让学生观看这些教材图片,不仅要观看图片里的东西,还要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内容。

例如,在小学英语课本中有这样一幅图片,图片里有一个小女孩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有铅笔(pencil)、钢笔(pen)、铅笔盒(pencil case)、橡皮(rubber)、尺子(rule)、课本(book)等物件。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提问学生:“谁可以告诉我图片里都有什么文具,并且用英语来表达。”由于图片内容多,学生可能说不全,可以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能力,从而提升自己“说”的能力。

二、“听”教材图片的口语互动

所谓教材图片的口语互动是在教材图片中的听力材料,一些听力材料内容穿插在课本中。老师上课多放一些听力材料,让学生多练一些听力,听多了学生自然对英语产生一定的感觉,学生在自己发音时也会更加标准。例如,在小学英语课本中,有一张教材图片是两个人互相打招呼,其中A说:“Hello,my name is Linda.”B说:“Hi,my name is Jon.”A对B说:“Nice to meet you.”B对A说:“Nice to meet you too.”等。这些简单的打招呼,老师应让每个学生按照教材图片,与自己同桌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三、创设教材图片语境

社会在不断发展,英语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英语逐渐成为幼儿园学生学习的另外一种语言。由此可见,英语的学习是如此得重要。现如今在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不断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会正确地发音才能在将来连词成句,把英语说得更加标准、清楚。毕竟小学学习英语也是为了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才能使将来英语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说”,只有正确地说英语才算是对英语真正的掌握,那么作为教师对学生说的能力应该着重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把英语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逐渐教给学生,在英语中不断学习,切记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可以根据现阶段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随机的提问,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也可以随便指出一张图片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描绘,不仅能锻炼?W生说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在相互学习中两个人的成绩共同提高。

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说英语的人数是最多的,由此可见掌握一门英语非常关键。作为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应该引导学生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在英语学习中众多的学生还是认为英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教师应该不断地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改正这个错误的观点,正确对待英语学习。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外国的风景以及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点一点地学习英语,在学习路上不断进步。

图片的英文篇4

1898年波兰摄影师波莱斯洛・马图茨维斯基(Boleslaw Matuszewski)提出“应视电影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并成立电影资料馆来保存电影”,甚至提议法定典藏影片制度,以及保存底片、使用拷贝的标准。然而,马图茨维斯基的远见在当时并未获得任何回应。当年的图书馆、档案馆或博物馆,多认为电影并非“艺术品”或“历史文献”,而是“机器”产品,作为档案或艺术品显然不可思议。因此,电影即非艺术亦非历史,自然无法进入典藏系统中获得保存或展示的地位对待。1930年代德国电影理论大师鲁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在《电影作为艺术》(Film als Kunst,1932)一书中指出电影记录更能完整记录现实。 此后,欧美各国纷纷成立电影保存机构。1935年成立于柏林的帝国电影资料馆(Reichs film archiv)、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的电影图书馆(Film Library)、伦敦的国家电影资料馆,以及1936年巴黎的法国电影馆,则同视为早期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电影资料馆。1938年,此四馆共同组成了“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FIAF),成为二战至今保存影片的重要网络组织。

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的成立的思想基础来自于纪录片之父约翰・葛里逊(John Grierson,1898-1972)1940年代领导的“纪录片运动”以及他所提出的电影是“表现国家价值的一种无可比拟工具”这一理念。葛里逊认为电影背后的基本力量是属于“社会学”而非美学的。换言之,电影应以大众福祉为优先,表达个人影像风格则是其次的事――这也深刻影响了英国对于“电影本质”及“影片收藏”的理念。1932年英国教育与文化电影委员会的报告《电影与国民生活》(The Film in National Life)建议成立一座国家电影机构,运用电影作为教育资源,提升民众的电影欣赏能力,因此基于未来后代子孙的利益,必须由中央机构负责永久有效的保存影片。1933年“英国电影协会”(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简称BFI)正式启动,两年后,BFI在伦敦成立“国家电影资料馆”,根据《组织章程条款》(Memorandum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由政府编列预算,其主要宗旨为:建立重要影片的广泛收藏;安排影片的租赁及放映;促进个人和团体研究电影及规划节目映演。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成立之初,由电影图书馆委员会决定方向,欧纳斯特・林格伦(Ernest Lindgren)为首任馆长。

林格伦的信念在于电影资料馆的首要任务即是永久保存影片。这一理念直接促成了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的世界最先进的影片保存技术地位。所以当早期欧美各国的电影资料馆正积极从事电影的汇集与放映,用以提升电影艺术地位之时,英国电影资料馆却采取了截然不同、以保存为重的发展方向。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甚至设有“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专门提供保存问题的咨询建议。林格伦的保存理念――“影片长久寿命”及“流传后代子孙”的社会学式思考最终成为世界各国电影资料馆的根本宗旨,也成为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FIAF)的始终坚持不渝的重要理念。

影片保存是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最为重要目的和职责。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全面负责英国与其它国家重要影片的保存、维护、修复、流通等工作。目前收藏的全部电影影片约28万部,主要为英国电影,此外,从1950年代开始,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还负责英国电视节目的搜集与典藏工作,目前收藏有英国独立频道ITV、Channel Four、Channel Five等电视台近四分之一的影视节目,成为BBC 之外,最重要的英国电视节目的典藏中心。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典藏的影片资源包括剧情片、短片、卡通影片、预告片、纪录片、新闻影片、电视节目、电视广告、计算机游戏以及各种影视相关文物,如道具、服装等。

非影片的电影文献典藏也是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重要工作。目前该馆馆藏约有4万余种书籍与年鉴,5千多种期刊杂志、200万份剪报、2万本电影剧本以及其它影展资料及电影宣传材料40余万件。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还着力打造其特色馆藏,目前有电影名人手稿、照片、节目单、信函、电影票等原件约20万件。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还配置了有效、准确和崭新的电影电视数据检索系统(SIFT,summary of information on film and television),该系统为目前世界最具规模的电影书目数据库之一。

除了电影资料典藏外,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负责电影艺术的流通和推广工作,主要包括:影片翻拍DVD出版,影片片段复制租借,影视图书馆出版,电影期刊发行,电影巡演等活动。

影片翻拍DVD出版工作主要进行老旧英国经典电影的再制发行,每年翻制约80部影片,重新面市发行。影片片段复制租借主要服务于媒体或研究单位的影视制作,为这些单位查找影片片段。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以其影视图书馆出版著称于电影学界。该馆每年约出版30余种影视图书,内容除学术研究成果外,也包括一些可供各级学校使用的教材。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出版的经典系列丛书已成为各地电影资料馆的必要馆藏。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发行的电影期刊《画面与音响》(Sight and Sound)有7万余全球订户,是电影期刊中最重要与最长期的期刊之一,甚具学术地位,是各国电影图书馆的必备期刊之一。此外,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还定期开展英国电影巡回放映,足迹遍及全英甚至远及欧盟各国。

图片的英文篇5

关键词: 电影片名 英汉翻译 替换

1.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现状与其翻译标准

目前电影片名翻译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一部影片有多个译名,以影片Ghost为例,它被译为《幽灵》、《人鬼情未了》和《第六感生死恋》,另外,影片Sound of Music也被译为三个译名,分别是《音乐之声》、《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诸如此类的翻译不胜枚举,观众由此感到迷惑。二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过于追求商业化,过分追求票房从而导致影片内容与片名不符。如香港把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翻译为《妾是朝阳又照君》,远远偏离了作品的内容和初衷。

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电影应为观众所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同时电影也是一种商品,是商业运作的产物。而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标题,是一个符号,是包装的一部分,它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好的片名画龙点睛,吸引观众,耐人寻味。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在充分考虑到影视观众的广泛性、欣赏层次的多样性,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使英语影片片名的翻译为观众所接纳。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其著作《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的第二章中提到了翻译规范论,该理论认为翻译规范共有三个层级:元初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操作规范中,图里提到了替换的观点,即在原文的一处删减而在另外一处增添造成了替换。那么在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替换。依据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欧化汉语替换和本族语替换这两种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讨论。

2.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替换

大多数关于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关联理论和目的论等。图里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翻译规范论,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他以大量个案研究为基础,为翻译研究建构起一个多维度的框架,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三个层级:元初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图里的这种描述性研究能从一个更广、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行为。图里在其中的操作规范里提到了“替换”的观点,在一个位置上减词,在另外一个位置上增词即是一种替换。那么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替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欧化汉语来替换,另一种是用本族语言(native language)来替换。所以针对影片名的翻译,是否也会出现这两种替换的问题?本文从替换的两种形式的角度,通过分析经典英美影片名的翻译来讨论英美影片名翻译的两种替换形式。

(1)欧化汉语替换

首先,根据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欧化”一词的意思是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制度等。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在20世纪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他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近年来,何自然、吴冬英、谢耀基、石定羽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而本文欧化汉语的定义为在英汉翻译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词语和句法结构。下面就看一些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用欧化汉语替换的例子。对于译语观众所熟悉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很强的人名、地名或历史事件为片名的电影,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字面、语音形式替换为译语的字面、语音形式,语序结构与源语一模一样,能使片名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同时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丰富与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电影Schindler’s List,Titanic,Pearl Harbor,Casablanca,Pianist,Jane Eyre,Shakespeare in love,Romeo and Juliet等均被直接翻译为《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珍珠港》、《卡萨布兰卡》、《钢琴师》、《简・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2)本族语替换

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本族语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替换,也就是用本族语进行替换。在英美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各国人民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一部分影片名的翻译不可能在字面、语序形式、语音形式上与源语完全一致,而要考虑到本土观众的文化背景与影片本身的票房问题,用本族语来进行替换。

美国影片Forest Gump是以人名为片名,该片以一个智商不足70的“甘”的视野来看待美国20世纪50至90年代的社会变革,片中不乏幽默嘲讽之处。片名被译为《阿甘正传》,既传达了影片的切入视角和真实意图,又顾及了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该片以甘为线索,讲述了美国三四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国文化习惯将之称为“某某正传”。汉语中“阿”字通常用在人名前,以表示亲近称呼,在江浙、闽南、粤南、港澳台至今仍保留这种用法。“阿甘”二字合在一起,一个非常熟悉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典型的普通百姓形象一跃而印入脑海。四字连在一起,使人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用人们熟悉的本族语来进行替换,使人一目了然,对影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

3.结语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电影片名的翻译越发显得重要,根据图里翻译规范论里提到的翻译过程中的替换,我们在翻译英美影片名可以采取两种替换方式:欧化汉语替换和本族语替换。本文中的欧化汉语是指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汉语。那么就影片名的翻译而言,对于译语观众所熟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使用欧化汉语来替换可以达到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对观众也较有吸引力,更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应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使用本族语来替换,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Gideon,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图片的英文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积极性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教学计划,利用教具教学,选择良性的互动方式,采取多样的、灵活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一、图片教学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上,常见的图片教学辅助用具有语音图片、音标图片和情景对话图片。比如,教学“dog”这个单词时,让学生读音后,指着图片上的狗教学生认读:This is a dog.反复记忆练习多次后,采取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读图片。一般学生都好动,模仿力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小学英语课教育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唱歌、表演与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练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英语交际能力。农村缺少英语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所以,学校应完善英语教学的直观教具,避免单一的教具和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教学

在英语课堂上增加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互动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互动互促中进行双向交流。比如,师生问答、小组活动、双人结对或交叉进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题英语实践中,发展他们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潜能。对于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背诵课文会话,表面看来是学生间的对话,实际上仍是灌输式的教学,并没达到真正的语言交流的目的。

三、奖励激励

英语课堂教学应注意及时合宜的表扬,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教室的墙上贴五角星作为荣誉的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重视教学小结的设计,比如,让学生开展知识竞赛,学习英语歌曲,以这种形式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还有的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利用实物巩固知识,向学生发出疑问,提问一些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问题及与本节课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师的师资能力,聘请英语教育专家来学习演讲、座谈,创新拓展教学思路。其次,定期培训,集体备课,改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采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师生互动、提问、奖励等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

图片的英文篇7

1. 第一次活动主题是英文歌曲。第一周让学生各自准备和搜集英文歌,结合班里的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轮流上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并把最喜欢的那句歌词读出来、背出来或唱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最后大家一起投票评出本班最受欢迎的5首英文歌,并给那5位同学颁发小奖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和锻炼说英语短句的能力。第二、三周让学生几人组成一个团队,团队间进行英文歌歌词朗诵比赛,并设立一些小奖项,如最佳配合奖、最佳语音奖等。第四周是英文歌演唱比赛,可以独自演唱或组队。这个阶段是对这个月综合练习的最终检测,也是最有娱乐性的一项活动,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

2. 第二次活动主题是身边的商品英语标识。以几人一组为单位,收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商品英语标识,并在月末进行展示比赛,可以通过手机、相机拍摄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展示本组的成果,并用英语简单介绍商品类别(饮料、电器等)、价格、产地或所属公司等。最后设立一些奖项,如发现数量最多、介绍描述最清楚等。

3. 第三次活动主题是描述图片。以个人为主要的参赛形式,自愿报名参加,月末比赛时,学生在所给的三幅图片中,用英语简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图中自己观察到什么人或物,选择该图的理由等。图片可以是故事性的,也可以是最近的新闻,图片下方列出一些关键词,供学生参考。比赛前,有必要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和辅导,如怎么用好序数词、连词等。赛后评出若干名优秀选手。

4. 第四次活动主题是情境交流。这个主题是参照这几年广东省中职英语技能大赛的环节而设的。正式比赛活动前,在月初时组织学生观看这几年省赛选手的视频,并鼓励学生以视频中的选手为榜样,努力学习。接着再一次对学生进行序数词、连词等关键语法知识的培训,使学生说话时更注重条理性。比赛的题目会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做一些难度方面的调整,选手以2人团队为单位,现场从三组漫画或图片中自选一组,漫画或图片内容皆是与学习、生活、工作等紧密相关的场景,图片下方有关键词列出。一名选手对漫画或图片内容做出描述,另一名选手与评委就漫画或图片主题进行互动问答。

5. 第五次活动主题是职场应用。月初,以学生毕业工作后可能遇到的一些职业场景为例进行引导教学,如,公司经理要举办一次员工的奖励旅游,让秘书和一个旅行社职员进行沟通,看从三条备选旅游路线中选哪一条。给学生展示的是几段简短的英语资料,有经理的各项要求(价格、时间等),还有三条路线的基本情况。学生要做的就是对比、筛选信息,如数据、关键词等,然后选择一条最符合经理要求的路线。最后,继续用序数词、连词等引导学生说出选某个选项而非其他选项的理由。

图片的英文篇8

多模态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1996)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模态是可对比和对立的符号系统。单模态是只通过一种模态进行交际活动的现象,如说话、听录音、读书。前者为通过听觉模态,后者为通过视觉模态。多模态表达可以分解为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笔者使用的教材为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朗文旅游英语》(初级、中级和高级),下面探讨的内容主要是结合该套教材,针对教材中的文字与非文字的搭配探究旅游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

二、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

在外语教学中,教学的首选模态一般是口语话语,同时,为了增强效果,也同时选择黑板板书,或PPT上的图像、音频、视频、图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PPT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典型的运用听觉、视觉两种模态进行教学,教学涉及到听音频文件、看视频动画、幻灯片出现伴随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过程。张德禄指出,教学模态选择的总原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讲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应用性较强,主要教授对象是将来要走上旅游业各个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教师应针对旅游业各部门工作中对于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有效地进行多模态的课堂设计。

(一)文字与图片

一种模态表达基本的意义,另一种来更加具体和形象地重现这种意义,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能够在视觉上直接吸引读者的眼球,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它与文字共同构成语篇意义。在旅游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一些彩色图片,有真实照片、简笔画、漫画、地图等等,这些图片不仅仅起到拓展视野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有助于建立语境,设法建立起相对真实的场景,对于有效把握课本重难点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Cruise Ships”(Unit 6初级)中,开篇配有一幅水上航行着的巡游船外景照片,简洁明了,这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与巡游船有关的工作和相关英语表达,然后设计讨论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以练习口语。而当具体学习巡游船内部设施的英语表达时,连续配上了三幅船舱内细节照片,设施上带有数字编号(1~10),另外给出相应的10个英文单词或短语,此时教师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去找具体设施所使用的英文表达方式。这样有效利用图片与文本向结合的多模态教学课堂设计更为理想,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

(二)文字与音频

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来就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听觉输入,从过去无放音条件到有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播放。这是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教学模态设计。播放音频的听觉模态教学,结合到教师的话语讲解和阅读教材文字,使学生。旅游英语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音频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聆听地道的英语资料,模仿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在“Table for Two”(Unit3初级)中,教师讲解到餐馆投诉时,播放在餐馆的短对话听力音频,尽量还原真实场景。听的同时,教师让学生主要留意顾客和服务员对话的语音语调,体会发生账目不对时顾客的心情,学习服务员应急做出合理的反应。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餐馆其他投诉现象的语言任务,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文字描述,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必要时给出相应的语音方面指导和会话策略等建议。

(三)文字与视频

不同的模态教学用于吸引学生不同的感官,有声的和无声的视频展示,对于学生的视觉影响很大。视觉模态使听觉模态得到的信息更加清晰和准确,再者补充、弥补听觉模态所缺失的,没有传达清楚的,或者听话者没有完全接受的信息。旅游英语教材中只提供音频资料,但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剪辑涉及飞机、轮船、餐馆和酒店等服务的英语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多种语境当中习得地道的语言。

在“Enjoy your stay”(Unit 14中级)中,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诺丁山》中涉及到酒店前台服务的片段,让学生体会酒店服务语言的运用。此影片中不乏幽默资料,尤其是男顾客轻吻酒店前台男接待额头的片段,学生大笑后精神抖擞,此时教师顺势提示学生复习关于前台登记入住、结账退房的基本英语表达。再如,电影《恋爱假期》中,出现飞机登机、租车服务和餐饮的场景较多,教师都可以截取此影片并有效利用到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在电影选择时,教师应推荐发音标准清晰的电影,这样有利于学生完善语音面貌,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课下看电影时留心旅游英语的使用,看一部电影后摘取并学习一些地道表达方式,并坚持学以致用。

(四)文字与图表

一种模态表达比较抽象、概括、偏僻、难度特别大、深奥道理或者结论等,用另一种模态来提供其实例、说明、关系等使理解更加容易。目的是避免模糊和不定性理解。图表一般是介绍抽象的说明和议论性的文字,对解释语篇具有很大的帮助。同理,教师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运用恰当,图表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字内容。在“Careers in Tourism”(Unit 1中级)中,阅读部分有四则工作广告,如果按部就班地阅读文字内容,内容混在一起,可能既费时又不太清晰每则广告提供给求职者的具体信息。此时,教师列出一个图表作为阅读提示,让学生填写表格中缺少的信息,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阅读工作的技能要求、职责说明和薪金待遇的相关文字描述,这样既抓住了阅读重点,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质量。

图片的英文篇9

证件照的拍照及修饰原则:

1、证件照必须是正面免冠头像,眼睛要直视镜头,人像清晰,神态自然,无变形,发型不能遮住脸,可以戴眼镜,但必须能清楚地看到双眼。

2、证件照可调整图片的影调反差,校正色调偏色,可替换背景颜色,修补背景或人物服装上的瑕疵,不允许修饰人物面部特征。

3、 裁切原则:不同的证件照片有不同的尺寸要求,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寸证件照:2.6cm×3.8cm ;

2寸证件照:3.8cm×5.1cm ;

证件照制作步骤:

1、将像片按比例裁切,以1寸证件照为例;并调整单幅照片的大小及分辩率。(图1)(图2)

2、证件照要在照片的边缘加0.2cm的白边,因此单击菜单:图像|画布大小,改变画布大小。(图3)

3、将有白边的单个证件照定义成图案,单击菜单:编辑|定义图案 (图4)

4、新建5寸照片相纸。单击菜单:文件新建“5寸照片尺寸宽12.7cm,高8.9cm,分辨率300像素/英寸”。(图5)

5、在5寸照片中制作8幅1寸证件照。单击菜单:编辑填充,用刚自定义的证件照图案填充。(图6)

得如图7所示,选择中间完整的8张照片,按CTRL+J,将中间8张照片复制到新层中。

再将背景层填充白色,调整8张照片居中,即完成证件照的制作。(图8)

备注:

1)十八寸以内按英寸数为准,二十寸以上按厘米数为准。上表不含特殊放大尺寸。(1英寸=2.54厘米)

2)美国签证照:50mm×50mm ;

日本签证照:45mm×45mm;

港澳通行证照:33mm×48mm;

英国签证照:35mm×45mm ;

毕业生照:33mm×48mm;

身份证照:22mm×32mm;

驾照:21mm×26mm;

车照:60mm×91mm;

3)正常的误差应该在1~2毫米左右。

4)相片格式用jpg格式,色彩模式:R、G、B,8位通道。

5)制作选用分辨率:

图片的英文篇10

关键词: 数字图像 分辨率 Photoshop 印前技术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离不开两类图像――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

通俗地说,模拟图像就是实物图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图像,比如照片、照相底片、印刷品、画稿,甚至连电脑屏幕和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模拟图像,只要通过客观的物理量表现颜色的图像就是模拟图像。与此相对的是以人为制造的电脑语言记录颜色的图像――数字图像。例如,从网上下载一幅图,把它存储在电脑里,这时它是数字图像;但它显示在屏幕上,以三原色的强度表现颜色,就成了模拟图像。

一、数字图像的含义

以电脑语言来记录各个点的色彩信息的图像是数字图像,它们必须存储在电脑磁盘、光盘等电子媒介中。

在电脑里搜索以.jpg、.gif、.bmp等为扩展名的文件,它们就是数字图像,即使从未在这台电脑里存储过图像,也会找到数字图像,因为系统需要数字图像来显示操作界面;扫描一张照片后,从扫描仪传入电脑的图像是数字图像;用数码相机拍照,照片是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存储在数码相机里的,也可以传入电脑;从网上下载的图像是数字图像;手机的背景画面也是数字图像……数字图像已经融入今天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能够用于印刷的数字图像是有限的。很多人看见网上的好图就下载,用作印前的素材,结果不一定好,可能分辨率不够,也可能存在着版权隐患。例如,一个客户用手机给产品拍了照,想印在画册上,他并不知道小照片放大后会变模糊。很多人认为数字图像就像照片底片那样可以放大很多倍,其实只有矢量图可以这样做。另外,缺乏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从网上海选图片,这比从正版图库中找图省事,但这种图版权不明,用在赢利性的出版物上是有风险的。

二、图像的解析度

在品质上,图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解析度,即像素数量。数字图像在屏幕上显示的基本单位是像素,像素越多,能反映的细节就越多。在Photoshop的“图像大小”对话框中可以看到像素数量。另外,有些专门用来选图的软件可以直接显示像素数量,如ACDSee。

印前通常需要高解析度的图片,一般认为图片的宽度或高度超过1000像素就算高解析度。不过,如果图片印刷的尺寸很小(比如页眉上的小装饰、正文上的小图标),也可以用低解析度的原稿。

在印前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在PhotoShop中计算原稿解析度至少要多大。例如一张图片,将来准备印刷为3cm×2cm,分辨率为300像素/英寸,那么原稿应该有多大呢?在PhotoShop中新建一个文件,设定尺寸为3cm×2cm,分辨率为300像素/英寸。通过“图像>图像大小”菜单打开“图像大小”对话框,看到像素大小为354像素×236像素,这就是原稿至少要达到的解析度。

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构图上的调整,调色后可能还要压缩一些尺寸以消除色阶的不连续,原稿可再大些,比如为500像素×350像素。这个尺寸并不需要很精确,原稿稍大一些,将来可以裁剪,也可以通过“图像大小”命令调整。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原稿大致应该是多大,200像素×150像素肯定是太小了,而1000像素×700像素对于这张小图来说也没有必要。应该了解的是,原稿太大,不会影响到印刷质量,只会降低将来的输出速度;而原稿太小,在排版时强行拉大,印出来会变模糊。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网上图片的使用也越来也多,但网上图片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1.版权问题。

网上似乎有那么多的图可供选择,而且百度(Baidu)、谷歌(Google)、雅虎(Yahoo)等网站还有图片搜索引擎,可以用关键词来寻找图片,可是真正有版权许可的图片还是很有限的。我们在网上选择图片时,应该去正规的、有版权条款的图库网站。

2.画质问题。

网上最常见的图是JPEG格式和GIF格式的,这两种格式都会降低图片质量,JPEG产生俗称“马赛克”的拼贴痕迹,GIF有不连续的色斑。

3.解析度问题。

在网上宽1000像素以上的图不多见,这是因为人们为了上传图片时更快一些,喜欢缩小图片的尺寸。实际上,我们凭感觉就可以判断网上的图片是不是高解析度的,因为屏幕的解析度是已知的。在系统的显示属性中可以看到屏幕的解析度,假如是1024像素×768像素,那么充满屏幕的图片大致上也就是这么大,是高解析度的,但比屏幕小的图片是低解析度的。

千万不要认为图片在屏幕上是这么大,印刷出来就可以这么大,这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屏幕的分辨率是每英寸72像素或96像素,而印前的分辨率至少要达到每英寸300像素,这就是说,从屏幕到印刷品,像素被压得更紧密了,那么图片的尺寸就变小了。初学者常常对此感到不解――图片在屏幕上看起来不是很好吗,就这样印出来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印前不能像屏幕上一样采用72像素/英寸的分辨率呢?因为眼睛对屏幕和印刷品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印刷品的分辨率如果像屏幕那么低,我们就会挑剔。喷绘的分辨率就是72像素/英寸的,近距离看时墨点很明显,如果画册也是这样,我们会满意吗?

如从网上下载一张图片,用Photoshop打开它。通过“图像>图像大小”菜单打开“图像大小”对话框,现在,它的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宽度将近10cm。取消“重定图像像素”,把分辨率扩大为300像素/英寸,尺寸会同时缩小,宽度变成了2.4cm,这就是它可以印刷的尺寸。如果不缩小尺寸,也不改变分辨率,在画册上印刷出来会有明显的“马赛克”;如果既扩大分辨率,又保持尺寸不变(在勾选“重定图像像素”时扩大分辨率),图片就会变得很模糊。

三、数字图像的分辨率

“网上的照片可以印多大?”“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画册插图够用吗?”这些实际上是分辨率的问题。分辨率是和印刷精度相关的,包括加网线数、设备像素等。

分辨率是专用于位图的概念,是在每英寸距离内排列多少个像素。像素越密集,越能反映图像的细节。因此,每英寸300个像素比每英寸72个像素要精细得多。

分辨率的常用单位是像素/英寸(pixels per inch),缩写为ppi。但很多网上文章甚至书籍把它写成dpi。dpi是点/英寸(dots per inch)的意思,本来是用于打印、喷绘、激光照排的,这些输出过程用点(墨点或激光曝光点)组成图像,是输出设备的分辨率。将ppi写成dpi意味着将像素与输出时的点等同起来,通常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像素可由数十个点组成。但既然很多人习惯这么说,我们心里明白它指的是像素还是点就行。

四、根据印刷要求控制分辨率

一般情况下,印刷要求位图的分辨率不低于300ppi,但有时原稿的分辨率太低(比如从网上下载的图像)或太高(比如扫描反转片得到的图像,它的分辨率可达到数千ppi,在印前是没有必要的,只会降低将来的输出速度),就要改变分辨率。在改变分辨率的时候,我们还要尽量保证画质不降低。我们通常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调节原稿的分辨率。

在Photoshop中打开任何一张图,在“图像”菜单下选择“图像大小”,可以打开“图像大小”对话框。这是实际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对话框。

1.固定像素数量,改变分辨率。

位图是由像素组成的,像素不变,画质就不会有丝毫变化。在Photoshop的“图像大小”对话框中有保证像素不变的方法,就是取消“重定图像像素”。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分辨率,可以看到画面没有任何变化,相应地,对话框中像素大小、像素数量也不变,但是,打印尺寸在变――当把网上图片的分辨率扩大的时候,打印尺寸会变小(所以网上的图片不能打印得像在屏幕上那么大);当把反转片扫描图的分辨率缩小的时候,打印尺寸会变大(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反转片本来只有几厘米宽,而在印刷品上它可能需要扩大到几十厘米宽)。

2.固定分辨率,改变打印尺寸。

一旦分辨率达到了要求,就要根据将来准备印刷的尺寸调节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即打印尺寸。勾选“重定图像像素”,能够在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打印尺寸。一般还要勾选“约束比例”和“缩放样式”,以保证等比例变化。

这时候,画面中像素的数量是在变化的。当像素增加时,Photoshop在相临像素之间插入新的像素,当像素减少时,Photoshop有选择地去掉一些像素,这叫“插值”。

在勾选“重定图像像素”的情况下,改变打印尺寸和改变分辨率就是改变像素数量。增加像素数量会把画面变模糊,减少像素数量不会把画面变模糊,但会减少细节。

五、屏幕图像的分辨率

屏幕分辨率通常是72ppi或96ppi,远远低于印刷要求的300ppi。

以PC为例,按“Print Screen”键,屏幕图像会进入系统的剪贴板,立即切换到Photoshop,新建一个文件,按Ctrl+V键,就把屏幕图像粘贴进来了。

假如拷屏图像的分辨率是72ppi,在取消“重定图像像素”的情况下将其扩大为300ppi,则宽和高会缩小到原来的1/4。这个尺寸也许太小,让人看不清楚。可在勾选“重定图像像素”的情况下将宽和高扩大到原来的1.5倍,或在置入到排版文件后将宽和高拉大到1.5倍,这会引起一些模糊,但不明显,若拉大到2倍以上就太模糊了。

六、网上图像的分辨率

网上图像通常与屏幕有相同的分辨率,在扩大分辨率时要缩小打印尺寸才能保持画质。

把72ppi的网上图像在Photoshop中打开,用取消“重定图像像素”的方法把分辨率改为300ppi,看看打印尺寸有什么变化。再勾选“重定图像像素”,在保持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打印尺寸,看能够扩大多少倍而不至于太模糊。

通过这个练习可以体会到:网上的图像用于印刷,要保持原有的清晰度,宽度和高度最好不超过原来的1/4,直

观地说,全屏的图印出来大概只有一个巴掌大。

七、扫描分辨率

扫描仪的分辨率分光学分辨率和插值分辨率两种。光学分辨率是真实的采样能力,是感光元件在每英寸原稿上能分辨多少个点;插值分辨率是通过计算在真实的点之间插补了过渡点之后得到的分辨率,这些过渡点会使图像模糊。我们要获得最好的扫描效果,就应以光学分辨率扫描。扫描分辨率以dpi(dots per inch,点/英寸)为单位。注意,这个dpi不同于激光照排的dpi,它与数字图像的ppi(pixels per inch,像素/英寸)一致,以多少dpi扫描,得到的数字图像就是多少ppi。

在各种扫描程序中都可以设置分辨率,但不一定要设置成300ppi,如果原稿尺寸大于设计尺寸,扫描分辨率就可以低些,反之,扫描分辨率就要高些。

例如一张36mm×24mm的底片,若要印刷成210mm×285mm,扫描时需要多大的分辨率呢?可用反推法计算。在Photoshop中新建一个210mm×285mm、300ppi的空白文件,在取消“重定图像像素”的情况下将高度改为36mm,这时,分辨率变成了2374.9ppi,约等于2400ppi,这就是扫描36mm×24mm的底片所需的分辨率。这可在扫描软件中设置,扫描软件中的dpi数等于扫描后所得图像的ppi数。

试着用150dpi、300dpi、600dpi、900dpi扫描照片,可以看出,分辨率超过300dpi时,扫描图片并不会有更丰富的细节,只会变得模糊,这是因为照片的层次不像底片那么丰富。因此,扫描照片用300dpi就够了,如果照片比要印刷的画面大,扫描分辨率就可以更低。

八、数码摄影分辨率

数码相机采样的能力是以像素数量来衡量的,比如“500万像素”、“1000万像素”。不管最初的分辨率怎样,有足够的像素作基础,就可以在不增加像素的情况下把分辨率改为300ppi,适应一定的印刷幅面。

例如一幅用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在Photoshop中打开它,通过“图像大小”对话框看到它的像素数量是2576×1932=4976832,约500万,但它的分辨率是230ppi。取消“重定图像像素”,将分辨率改为300ppi,尺寸就变为21.81cm×16.36cm。这就是它的标准印刷尺寸,大约是A4纸的一半。如果它本身的画质还不错,拉大到A4幅面也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见,这部数码相机可以用来给普通杂志拍摄整页照片,但不能适应更精美的杂志和更大的幅面。

九、印前常规分辨率

目前绝大多数图书封面、企业宣传册、海报、彩色包装是以175线/英寸(加网线数)印在铜版纸上的,相对于报纸、普通书刊内文来说,能够很精细地反映阶调变化和细节。在这些印刷品上,要让人感到比较细致,图像分辨率至少要达到:彩色图像分辨率不低于300ppi,灰度图像分辨率不低于400ppi,黑白图像分辨率不低于900ppi。对于一些不需要很精细的印刷品,也可以按这些要求来处理图像,虽然是印在胶版纸上,但分辨率不宜低于300ppi。而对于特别精细的印刷品,分辨率就应该更高些。

十、加网线数

找一个10倍放大镜来看印刷品,注意哪些地方有网点,哪些地方有图文却没有网点。我们能看到加网的地方是灰色块、灰线和大部分插图,不加网的地方是实地色块、线条和文字。

总体上,我们感觉报纸比画册粗糙,但它并不是每一处都比画册粗糙的。仔细看,文字的质量并不差,笔画都是清清楚楚的。问题出在加网的地方――照片、灰色块等。把放大镜移到报纸的照片上,就看到报纸粗糙的原因了:网点排列稀疏。如果表现一个细节用了10个网点,它当然比用了20个网点的部分粗糙。由此可见,网点的疏密制约了印刷品的精细程度。这是印刷品的分辨率,由加网线数来准确地表述。

网点是均匀地排列在一个看不见的“棋盘”上的,这个“棋盘”的纵横线叫网线。加网线数是单位距离内网线的数量,单位是线/英寸(lines per inch),缩写为lpi,常被简称为“线”。线/英寸(lpi)是印刷品的分辨率,正如像素/英寸(ppi)是印前分辨率。

报纸比画册粗糙,就是因为报纸的加网线数少。路边的丝网印刷广告就更粗糙了,不用放大镜也能看清一排一排的网点,这是了解网点的好地方。它的加网线数远远小于普通印刷品的加网线数,不过由于观察距离远,它粗糙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常见印刷品的加网线数:户外广告,20―30线;报纸,80―133线;书刊内页,120―150线;铜版纸印刷品,175―200线;特别精细的铜版纸印刷品,250线以上。

十一、根据加网线数确定图像分辨率

加网线数和图像分辨率的关系,实际上在Photoshop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就是“图像大小”对话框右边的那个“自动”按钮,单击它打开的对话框可以填加网线数,然后自动计算出图像分辨率应该是多少像素/英寸。

它的计算依据是:图像分辨率(ppi)=加网线数(lpi)×[1.5―2]。这个“1.5―2”,叫质量因子,它意味着在加网时把几个像素转换成一个网点。

加网时,激光照排机逐行、逐个地扫描数字图像中的像素,读取每个像素的灰度值,然后按指定的线数将像素转换成网点打印在胶片上。像素的数量应该比网点的数量多,才能在原图中包含足够的信息以提供给加网设备。如果像素少、网点多,就会有一些网点是在原像素之间通过插值计算产生的,这些网点并未反映独特的细节,只是已有细节的重复,其视觉效果就是模糊,这和强行拉大图片效果一样。所以,不同的网点应该由不同的像素生成,不能两三个网点共用一个像素。

在0°或90°网角的情况下,如果像素/英寸和线/英寸的数值一样,可以让像素和网点一一对应。可是在四色印刷中至少有三色网角是斜的,而原图中的像素依然以0°和90°排列,那就可能是两个网点由同一像素生成,就会使信息重复。如果像素/英寸是线/英寸的1.5倍,基本上可以保证不同的网点由不同的像素生成。

即使多个像素生成一个网点,也比一个像素生成多个网点好,这样一来,网点就不会重复信息,人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点表现细微层次。因此质量因子可以高于1.5。常规的针对175线印刷品采用300ppi的数字图像,就是按1.5―2的质量因子计算出来的。现在就可以算出,250线的超精细画册应该用多少ppi的图片:250×(1.5―2)=375―500。

十二、设备像素

前面所讲的加网线数只适用于加网的部分。而实地、线条的分辨率怎么表示的呢?

实地、线条不含网点,直接由激光照排机的曝光点组成。这些曝光点叫“设备像素”,简称“点”。实际上,网点也是由设备像素组成的。

激光照排在单位距离内输出设备像素的数量叫“输出分辨率”,以点/英寸(dots per inch)为单位,缩写为dpi。这就是为什么把ppi写成dpi是错误的。“p”(pixel,像素)通常比“d”(dot,点)大得多。一个网目调单元大致能装下1―4个像素,却能装下256个设备像素。设备像素越密集,打印出来的图像就越精细。也就是说,输出分辨率越高,输出就越精细。假如设备像素更小、更密集,网点就会更圆,曲线边缘就会更光滑。

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喷绘也是以设备像素构成图像的,但它们的设备像素不如激光照排密集,输出分辨率低。凭肉眼就可以感觉到,激光打印稿、喷墨打印稿、喷绘的海报不如激光照排的胶片精细。

十三、印刷要求的输出分辨率

2400dpi是现在各出片公司默认的输出分辨率,可以满足精细印刷的需要。以2400dpi输出的曲线非常光滑,肉眼完全看不到设备像素的痕迹,而且小字非常清晰。前面说过,激光打印、喷墨打印、写真喷绘的精度不如激光照排,事实上,它们的输出分辨率通常不超过1200dpi,家用激光打印机的输出分辨率甚至只有600dpi。把同一文件的打印稿和激光照排胶片拿来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差距。

例如做名片有时用一种简易的制版方法,用激光打印机把名片的内容打印在硫酸纸上,代替激光照排的胶片。这样印出来的名片即使纸很好也让人感觉有些低档,字都有点“毛”,这就是输出分辨率不够造成的。高档印刷品是不能用激光打印机来制版的。

十四、输出分辨率与加网线数的关系

1.区别

(1)加网线数(lpi)仅仅是加网部分的分辨率,而输出分辨率(dpi)则是整张胶片的分辨率。

(2)在同一张胶片上可以有不同的lpi,比如整体上用175lpi,但有一张图被设计师预先设置成了30lpi以便呈现特殊网纹,但dpi在一次输出中是不会有变化的。

(3)lpi的数值比dpi小得多。针对彩色印刷,它们的配置通常是175lpi,2400dpi。

(4)在一定范围内提高lpi能使加网部分更精细,但对不加网的实地、文字和线条没有影响。提高dpi既让实地、文字和线条更精细,也让网点更饱满,从而提高加网部分的输出质量。因此,纯文字印刷品需要足够的dpi,而不是lpi,图文并茂的印刷品两者都要。比如纯文字小说的加网线数可以是80lpi,一旦有了插图,就要133lpi以上,但dpi都是2400。出片公司针对各类业务将输出分辨率统一设为2400dpi,但常常会问一句话:“有加网吗?”这是为了选择合适的lpi。

2.联系

加网线数(lpi)=输出分辨率(dpi)÷网目调单元宽度(点,设备像素)。

例如,输出分辨率为2400dpi,一个网目调单元的宽度为16点(即16个设备像素),则加网线数为2400÷16=150lpi。

在dpi固定的情况下,若要增加lpi,则只能减少网目调单元可以容纳的设备像素数量,上述公式变为:网目调单元宽度(点,设备像素)=输出分辨率(dpi)÷加网线数(lpi)。

十五、输出分辨率与图像分辨率的关系

dpi与ppi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必要根据dpi来设置ppi呢?分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全部加网的图像:只根据lpi设置ppi(通常是300ppi),设计师不必考虑dpi。

2.对于全部不加网的图像:ppi越接近dpi,打印质量就越高。通常输出时是2400dpi,若将图像的分辨率设成2400ppi,将获得最佳的打印效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dpi和ppi才等同,一个位图像素对应于一个设备像素)。但如果2400ppi使图像文件过大,也可选择900ppi、1200ppi等。

3.对于部分加网的图像:加网部分只要求300ppi,不加网部分却要求900ppi以上。如果完全照顾不加网部分,可能使文件过大,这时可取一个中间值,比如600ppi。

参考文献:

[1]顾桓.印前技术与数字化流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