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十篇

时间:2023-03-28 20:31:31

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088―01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就是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与锻炼,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下面笔者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等方面谈谈体育教学的策略,以期为体育新课改服务。

一、先做后学――激发学生感知

体育教学中如果没有利用身体的练习和感知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学生的头脑是空洞的,也就没有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也就不能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技术动作和理解动作概念。而只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下形成的动作概念,也只是一种假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去尝试,用身体的练习和感知使学生的头脑充实,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组去练习,要求他们可一边练习一边互相讨论动作的要领和方法,然后各组将自己总结的方法和要领分享出来并进行表演。学生在总结时大都能说出“预摆、起跳、腾空、落”等基本要领并积极进行表演,然后我再进行示范,并适时地将自己的动作感受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细节。在再次练习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和要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法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学起来更积极、更轻松,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也更准确、更牢固。

二、先学后教――构建以学定教模式

先学后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当教师把一个新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就是给予学生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运用到体育课上就是课前先交给学生一项学习任务,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各种姿势的起跑教学中,我只是向学生强调安全教育和简要说明起跑的方向、地点,不规定具体起跑的方法,也不做起跑动作的示范和技术的讲解,让学生自由地进行练习。学生在尝试中有模仿摩托车启动的站立式,有模仿小青蛙的蹲立式,有模仿小和尚打坐的坐式等等,学练的气氛很浓,学生们玩得很高兴、很投入,而且练习的方法也很有创造性。在练习了一阵时间后,我再让学生探讨“哪一种姿势起跑最快”,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不但玩得开心,而且还学到了起跑的知识。

三、小组合作――体现主体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迄今为止的一种最好的学生交流方式,而生本教育理念中的学生主体参与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正是合作学习生命力的表现。所以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机,渗透生本教育理念。体育课中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学生间形成优势互补,能相互促进,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然后教师再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程序,教会学生合作的技巧。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管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灵活的评价制度来引导学生自主锻炼。这样学生的自觉性会提高,学生真正成为了体育教学的主体。

四、享受课堂――活用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理念篇2

所谓的生本教育理念,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方法能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来引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强项扩展,弱项增强,让学生的体育成绩能够得到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的展现。

一、合理评估学生身体素质

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就要合理地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分层次引导学生锻炼的基础。要合理地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不能笼统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要在细化学生身体素质评估指数的前提下发掘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详细的了解,日后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比如教师除了把学生根据性别分别进行评估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灵敏度、爆发力、弹性力、忍耐力、柔韧性等指数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估。如果学生的忍耐力比较好,教师可以有技巧地引导学生长跑,让学生在长跑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教师对该学生不擅长的短跑则可以放宽评估要求,只要学生能达到正常标准即可。

只有合理地评估学生身体素质,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才引导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教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才进行锻炼,学生能意识到自己成为了锻炼的主体,在实际锻炼时才会表现出锻炼的积极性。

二、分层引导学生完成锻炼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教师粗放地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这使部分学生因轻易达到教学标准而失去锻炼兴趣,他们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身体锻炼;而另一些学生则因为锻炼超过了身体负荷,而对体育锻炼产生畏惧。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综合体质以后,可以针对学生的综合体质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方法。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体操时,发现部分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特别好,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对他们的教学强度进行扩展深化,挖掘他们的体质潜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接触瑜伽术,让学生了解到瑜伽术最适合身体柔韧性高的人进行训练,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在锻炼时物我两忘,同时达到身体与心性的锻炼。学生在练习瑜伽以后,发现以前自己做不到的肢体动作现在能轻易做到,而且用瑜伽术进行锻炼时,自己很容易忘记一些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学生就会愿意继续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学生在小学生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弹跳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参加对弹跳力要求比较高的体育项目,比如跳高、跳远、篮球、排球等项目,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但也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平平、指数一般,甚至天生体质虚弱、疾病多发,他们跳得不高、跑得不快、耐力不够,无论哪项体育运动项目他们都不是特别擅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他们的意志力锻炼,让他们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进行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等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时,就能有足够的体力与意志力投入自己喜欢的活动中。

分层引导学生完成锻炼,能挖掘出每个学生的特长,也能帮助学生克服身体固有的缺陷,学生受到分层的引导,身体素质就会有效地提高。

三、多元给予学生成绩评估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层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还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估。总体来说,教师要从以下几个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估:纵向评估,这是指学生要自己跟自己比,如果昨天已经达到的体育指标,今天没有达到,就不能给予好成绩,学生也必须总结自己为什么纵向成绩变差;多元化评估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弱点进行评估,如果该项目是学生的特长,教师就要严格评估,反之如果该项目是学生的弱点,评估标准就可以进行适当放宽;共同评估原则,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对他人的成绩进行评估,让学生在评估中吸纳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的缺点。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跳高时,发现一名跳高特长生在锻炼时没有努力,他虽然轻松达到体育标准,可是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平均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锻炼进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到体育标准,用成绩来敷衍老师,而是要让自己的身体素质一天比一天更好。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评估标准,日后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才不敢轻视懈怠。

生本教育理念篇3

关键~:生本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61-01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板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阅读课本或者同学之间进行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生本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空间对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讲述,而是让学生之间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案准备得不够充分。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数学教师没能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从而导致数学课堂气氛沉闷,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那么教师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务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2)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当一些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不理解时,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教师没能及时发现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主要包括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做不到针对性地讲解,以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整体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的讲述,学生被动地听取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与交流,学生更是缺少发言和思考的机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够积极。因此,这非常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若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则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教师要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准确理解和掌握,要仔细地研读教材,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另外,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不仅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还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2)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果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就容易使生本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能将生本教育理念很好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本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令军,辛琦媛,陈慧君.“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6(05).

生本教育理念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本教育;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633.7

生本教育不仅属于一种教育观念,而且还是一项全新的教模式。其合乎新课程变革的需求,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室在备课时,课件的编写要通过不断地设置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自学发现的问题决定教学的内容。通过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渗透创新思维型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物理课堂实施生本教育,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转变理念,培育同学们的主体认知

在生本观念的指引下,高中物理课堂教育的实施工作必须要结合教育过程中的课堂准备、课程教育还有课后温习,这些均应当环绕“学生求知”来组建进行有关的教育工作。和以往的“老师教”填鸭式教育方式不一样,在新课程“生本教学”观念的熏陶下,老师的教学工作的进行必定要把同学们作为中轴心,把课程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们,这亦需要老师们主动转换教育理念,一直把同学们放置于主置。用力学对物品的做功为例子,给出疑问:合力做功真的会和分力的做功的简单相加吗?若是可以画等号,你们能够证实吗?若是不可以画等号,你们可以给出有力的例证吗?经过安排问题开展科学的指引。显然,老师必定需对此做好十足的铺垫功夫,使同学们做循序渐进的探讨。积极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不断地思考并且提出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经过设计课程教育内容与科学规划教学难题来指引同学们对学识点内涵的逐渐深化。因为物理学科本有的抽象性,亦引致许多同学存有畏惧情绪,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差,此亦需要老师在进行教育实践里重视对同学们学习爱好的培育,仰仗当代多媒体设施以及物理试验方法缩短原理和实操的距离,并经过问题的科学安排来指引同学们进行主动正面的探究。

二、调节方法,训练同学们的实操能力

对比别的科目来讲,高中物理科目更为抽象,需要同学们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索才能,可以高效链接上原理和施行之间的距离。在物理教育施行里,亦存有很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此亦是许多教师很难有效掌控的,在生本观念的引导下,对教育内涵的组建开发亦要正面突出这个需要。为更往前一步完善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操水平,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下面的调节:先行攫取知识,就是在课程教学进行前的前置性项目,老师能够通过设计问题来指引同学们思索,亦能够经过播送多媒体影像来激发大家的想象能力,使同学们先行思考,带有难题去探索熟知的学识点,训练培育他的自主学习,在遇上困惑的时候不但能够参考工具书寻找破解思路,亦能够经过和同学的交流探究来应对难题,甚而能够依靠网络平台,进而日渐强化同学们的实操动手技能。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需要我们从中学会:重的物体一定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吗?学生会根据平时生活的实践经验觉得质量重的物体要比质量轻的物体先降落下来。但题目的关键词还有“一定”这个词语,使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列举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从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来引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个概念具体化,便于理解。对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小实验: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和一枚硬币,其中纸板比软硬币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现问题,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则是需合适地放权,把课程的主导位置交还同学们,重点在思维障碍处与突提供高效的指引帮助。

三、转变方略,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育实践里,创新精神与创新性思考的培育属于基本工作,而对创造性能力的培育方是比较注重着落点,更为凸显实践性。在物理课堂教育里,在确保了解和把握有关原理的根基上,老师更应当激励同学们突破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探讨,努力创新,无畏失败,且给同学们供给更多的实操机遇。用高中物理《摩擦力》课程做例子,能够特意地加进某些日常的例子,远古时期对于金字塔建设时搬运的巨型石料,现今的公路结冰所撒播的炭灰。在讲质量、速率联系时,高度愈高的铁锤跌落的动能更大,更易于把铁钉钉入木头里,经过身边的例子与试验弥合同学们和教材学识的距离,并激励他们开展主动联想,主动探讨。可把课上的活动与课外的实操相汇合,把教材原理学识和生活践行完美整合,经过更多物理实践进程来培育同学们的爱好兴致与创新探讨意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育实践里,相较于枯燥的原理学识来讲,同学们常常会对物理实验青睐有加,对物理试验的亲历进程亦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面对太多同学在学习物理进程中的畏惧心理,老师亦必定要进行科学疏导,争取使大家可以快乐地学习物理,爱好是最佳的原动力,亦是创新探索的外在吸引力,在物理教育施行中有意地插入某些例子与物理试验,必定会对高中物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总之,新课程强调对同学们综合质素的培育,“生本教育”理念正好在这个大前提下渐渐孕育并成长起来,力求把课堂交还给同学们,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断进步。并且强调他们的主置,培育训练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参考文献

生本教育理念篇5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生本教育的向导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先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生本教育”理念是目前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它不但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整个体系上还要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教师要注重语言感悟,开启学生心灵

肯定和赏识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感悟能力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体现。因此,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把教材看做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应该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肯定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探究,特别是鼓励学生发表浸润着自己生活体验的观点和看法。

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和整体把握。而且由事明理生情,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与灵性,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是生本教育的保证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方法和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教学内容决定着很多差异性的存在,也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开展教学活动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如,小组合作法、自学法、讲授法、质疑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

生本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 生本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生本教育概述

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二、利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立足生本教育根本,设计好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与帮助者,要立足课程设置与教材,熟读精选,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与符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尽可能将教材中理论转变为直观、形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忙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

2、立足学生主体观,突出学生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贴近生活,操作性与实用性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信息技术课堂要真正生动活泼起来,富有成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只有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因而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效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和创造者,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学以致用的成就。

3、活用生本教育方法论,突出学习与探究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思考与表现的空间,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应用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学习氛围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生带生,以学促学,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饱学足,共同发展。

4、探索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操作性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同等重要,应该进行多角度、多样性的评价,以有利于激励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寻求发展。

三、应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进行前置性研究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对实践课程非常感兴趣,参与度也比较高,而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枯燥,学生比较厌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成较为形象、直观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模拟成一个学生喜欢的机器人,通过对机器人结构的学习与探究,了解计算机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炼教材,明确探索方向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蕴藏在一个个分解的任务中,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并通过一定的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来完成任务。

如在教学五年级《学做邮票》一课时,通过展示精美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得到的信息来初步了解邮票的构成,再出示用WORD软件制作的个性邮票,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任务。

3、交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生本教育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自学成果的展览厅,又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博物馆”。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客观进行评价,并组织与带动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4、总结提高,完善知识体系

课堂交流是学生的思想表达与技术展示的平台,学生在交流中展现的丰富多样的思维、知识与技能,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总结,以实现知识的清晰化、条理化与体系化,形成理性认识。因而在探讨与交流后,有必要设置小结环节,师生共同总结与提高,完善知识体系,交流学习心得。

5、拓展研究,开拓知识视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更新快,与社会、时代的信息步伐紧密联系。在一个星期一节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具体生活中,让学生带着新的有意义的探究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利用网络等进行课外交流与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与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教学体验,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观念和素质要不断更新、提高,从生本教育的理念中感悟与体会其内涵,最大限度的释放课堂,释放学生的天性,还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生本教育理念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工作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自学、自主、自立,一切按照人本身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自身的科学、合理、健康的成长。如果我们的班级工作还停留在原来的工作方式上,恐怕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所面对的是有思想、自我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群体。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有宏观的群体管理,又要有微观的个性指导。那么如何在生本教育模式的大环境下搞好班级工作,是摆在所有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班级管理不仅需要教师的责任和师爱,更需要管理技巧。

1.“生本教育”理念需要班主任有良好的教育方法

“生本教育”的班级管理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班主任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愿望与要求,“沉”到学生中去。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通过不断的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并非苛刻、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初步拟出几种要教育的措施,正确处理自我管理中犯错的同学。对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不要一棍子打死,应帮助其分析原因,然后择优选择合理、恰当的措施。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冷漠为热情。这样,哪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

2.“生本教育”理念需要班主任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级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班级“生本”制度建设,依靠班干部和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所谓“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许多事情,我总是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做。当然,首先必须培养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点带面,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迅速形成。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所以,开学伊始,我首先了解学生的入学材料,给他们建立《学生档案》,然后进行仔细地研读。初步掌握了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好,哪些学生工作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比较活泼,哪些学生比较腼腆,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这进行都是侧面的了解。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则是对他们的全面了解。通过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对学生有了个更进一步的了解。只要准备充分,了解深入,所选出的临时班委在开学这段时间定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的各项工作必将逐渐走上了正轨,井然有序,而他们也必会成为班级的中坚力量,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生本教育提倡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提倡建立一支班级骨干队伍,这个范围比“班干部”要大的多。青少年随着身体发展成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个性也逐步得到发展。班主任应切实关爱每个学生个性的张扬,并加以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成为班级骨干。

在班级管理中要有创新意识,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让学生身心轻松愉悦,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班主任应关爱每一个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解决学生纠纷,排除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班级安心学习,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3.“生本教育”理念需要班主任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生本教育理念篇8

一、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主体论,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

主体,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认识的对象性。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指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有作为主体去独立地完成某一个工作任务的意愿,能够自己寻求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和找到解决这一任务的方法、技能,这种意愿与方法、技能的统一叫做主体性。主体性问题反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即知识技能、道德观点、信念都不可能是外部交给学生的,而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投人力量,积极活动才能获得。

马克思指出:“道德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原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第1卷人类精神的自律是自我主体的发生机制,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尊重个体的自律和自由。道德是社会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是以实现人自身的完美和幸福为目的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从属于社会,从属于国家,主要以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有时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在形式上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推行一体化秩序的道德约束;在评价上,奖惩成为支配个人行为的外在统治力量,遏制了个人道德主体性。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个人的权利,容易使学生产生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的现象,这种道德的外在强迫、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选择和判断,难以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动力,它既有发展人自由的一面,又有约束人的一面,它反映了主观和客观,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主体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包括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对象化活动和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道德教育应该在弘扬主体性基础上,实现双方的统一。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从主体性意义讲是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改造,这种改造是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能动作用而实现统一的过程。即教育者要使道德教育成为主体的要求,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映现自我、确证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完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投射。这种投射在受教育主体通过实践的渗透和自身的融合成为主体的存在,成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客体主体化表现为主体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实践。道德规范一旦完成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则成为人发展的动力源。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关系(互为主客体关系)。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两个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从内容或目的出发,都应该强调平等主体双方的理解、移情和互动;道德教育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精神存在,把握的是一种意义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主体精神和健康心理的塑造,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对方、在相互的理解接纳中承认并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完整性,进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律。

二、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需要论,提升学生的摇要层次需要,指个人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即对事和物的欲望和要求,它是客观需要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积极的活动中产生的。

在道德教育中,一直有“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等终极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从实际、从主体需要出发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与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脱节,成为道德教育的误区。追求道德理想就意味着要做一位“完人”,做“完人”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方向,道德变成人们企盼但难以实现的目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讲过:人的全部行为可以用存在着的三种“内驱力”理解,即利己主义、恶意和同情。美国学者马斯洛在《人的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的分析中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在生理需要中产生的、是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产物。人的生理需要满足越充分,道德需要越多,反之,道德需要越少。伦理道德是所有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与利益的行为规则,是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满足自身的各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就要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个体只有在掌握了社会规则并遵守时,才能被社会认同实现个人的需要。道德一开始在个体生活中出现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是个体实现利益,满足需要的手段,当个体把道德作为一种手段来思考和应用时,道德主体处于他律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必经阶段。此时,个体道德行为并不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而是为满足个体利益的需要。伴随着个体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个体道德需要日益强化和理性化逐步从他律阶段走向自律。因此,个体道德需要对于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个体首先从自身出发,从自己利益出发决定对客观事物的取舍,个体是否遵守有关的道德法则,遵守的程度,取决于个体从需要出发做出的道德抉择。

个体道德需要不是先天的,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个体道德需要本质上是社会对其药束对其要求,是社会需要。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有机体,这些矛盾表现为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群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有序化、规范化。道德应社会有序化运行的客观要求而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社会道德通过外部压力和动力成为个体道

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对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形成了一种外在压力,也是一种动力,需要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也是社会道德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种精神需要。任何道德都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有意义,因此,只有唤醒主体道德需要才能在道德实践中实现这种需要。

三、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功利论,倡导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

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伦理学家边沁(jeremybentham)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穆勒(johstuartmill),他们认为,快乐幸福是评价道德行为善恶和优劣的终极标准。在穆勒看来,功利就是快乐与免除痛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快乐的最主要的情境条件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目的。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一定的欲望,如行为成功,欲望、需要得到满足则快乐,反之则痛苦。就道德而言,人们最初完善自我品德是因为美德给了自身利益,之所以爱人而生同情心和报恩心,是因为别人给其以快乐,追求美德的直接动因和原动力是自爱心、求生欲和自尊心,而终极的动因则是自己得到了快乐和利益。

西方伦理学家主张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基本心理反应(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快乐的追求)引申出道德来,将道德从人本身的利益出发并将其放在实际利益的范围中来考察反映出人们对道德认知的一种深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就道德目的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将个人的感受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作为道德原则和根本目的,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价值的偏倚。虽然功利主义道德观也提出了将个人幸福和社会、他人幸福,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但它只是把社会公益,社会幸福的道德行为看成是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功利主义道德观将人生的一切目的只解释成快乐和幸福,将道德原动力与道德目的混同起来也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如果就“利益”而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各有不同的功利主义,我们提倡的是以劳动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革命功利主义。主张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倡导的是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

生本教育理念篇9

关键词:生本教育;美术课堂;自主参与;审美意识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自主参与

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能进行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教育,不能再去搞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解放学生,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愉悦学生的身心,用睿智的教学去捕获学生的注意力,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错误。例如,在教学“奇怪的梦”时,笔者开门见山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平时都做过梦吧,谁来给大家讲讲自己的梦?”可是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讲。于是,笔者话锋一转说:“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梦,大家想不想听?”“想听!”学生急切地想要知道老师究竟做了什么有趣的梦。“你们都知道了老师的梦,现在能让老师也分享你们的梦境吗?”笔者在描述完自己的梦后,邀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梦境里的情况。这时,学生都踊跃举手:“老师,我先说!”笔者的抛砖引玉,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说梦活动中来,为接下来的梦境绘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构美好情境,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是一种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创作者将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美术作品便能以情打动人心,欣赏者可借助美术作品呈现的美解读作品深层的含义,品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是发现美、享受美的过程。“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感在具体环境中生成,审美需要基于情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亲历审美过程,在亲自感知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动物朋友”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段“小猪的生日”故事情境:几名学生穿上兔子、猴子、狐狸的服装,带着礼物来到小猪家中,为他庆祝生日。有趣而美好的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笔者趁着学生兴致正浓,引导他们观察动物的特点,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组织学生欣赏和描述动物服饰,指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审视服饰的美感,美好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审美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审美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创建实践平台,激励自由操作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丰富的实践平台,赋予开放的操作时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想象和创作。常见的美术实践活动有泥塑、沙雕、版画、编织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学生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要防止“口头实践”和“纸面操作”,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为他们的操作活动保驾护航,让他们亲手实践、自由操作。例如,在教学“我造的小房子”一课中,笔者鼓励学生充分实践,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制作材料,有稻草、卡纸、黏土、布条等废旧材料。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加干涉,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通过动脑想、动手做,尽情表现,真正体现了生本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篇10

一、关于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尊重和依靠学生。它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转变,也就是将教师的以教为主,变为学生的以学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以“爱国”为主题的课程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先告诉学生什么是爱国,爱国有哪些具体表现等。但是,将生本理念植入后,在教学中教师会先让学生表达什么是爱国,爱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实施新课改后,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方法和理念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仍然低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不高,只是应付老师和考试。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课始终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太少,其余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上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效率太低。

(2)教师的素质问题。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讲,其内容既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较为枯燥,如果教师没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并且不注意教学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如果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就能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植入生本理念

(1)建立学生讨论小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课堂小组学习如果组织不好,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在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每个学生的具体分工明确好,分配好学生进行记录或是汇报等。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组织小组学习上,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便于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进行培养,又将师生间的交流缺陷进行了弥补,使得很多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比如对《挫折》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挫折是什么,面对挫折的情绪和反应是怎样的,学生应该学会怎样面对挫折等。然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最后由小组中的汇报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汇报,汇报要求清晰有条理。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合作和探究意识的增强。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较多,有时候一节课要涉及很多的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理念,给学生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中寻找本课的知识点,并找到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在课上的小组讨论中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将学生放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提前预习的过程中,整理好了相关的问题和习题,分组讨论时能做到互相补充、互相质疑,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3)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是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发言权,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在课堂学习中要相互沟通、交流、补充和启发,实现彼此体验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探求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要积极转变师生关系,将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好,使自己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初中思想品德课很重要,它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将生本理念植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真心地喜欢这门课程,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教师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而是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教育职能,充分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掘出来。将生本理念植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

作者:刘志新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青阳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