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9:36:36

综合实验论文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1

当前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物理实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与物理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在不断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中有很多成果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地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这一趋势有增无减。所以,让学生多参与物理实验课,让学生们多多讨论,不仅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于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目标要求也高。这需要每位物理教师精心地设计并组织一堂高效的实验课,教师要通过这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验课教学的关键所在。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只有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等。这更需要教师在现行的教材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地去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也是组成物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普遍现状是,教师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要求做大量的习题,对于实验,则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也是偶尔做做演示实验。这种状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做实验认识物理科学,更符合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规律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更具体地认识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由于学生能参与其中,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可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学生分为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在操作、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述该实验的实验步骤、预期达到的实验目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多做交流,互抒己见,或者向自己多提问,以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则以要求学生做实验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印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具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益处。

四、结语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院校;生理学;探索性实验

生理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生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都来源于实验,同时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及授课教师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进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后的报告书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1-3]。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途径[4]。然而多年来,中医院校生理学的实验教学受制于教材、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开设的实验项目数量少、内容固定且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此外,中医院校学生不重视西医基础专业课程的实验学习,许多教师实验教学也多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但学生对实验项目的设计方案、实验内容没有做深入了解与探究,故很难做到融会贯通[5-6],难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更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科研基本素养。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可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达到深层理解,为后续相关联的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及终身学习打好基础[7]。因此,针对我校生理实验室的开设条件及生理课程中设置自主课堂的先机,我们把一些简单的验证或演示实验教学改进升级为探究性实验在自主课堂中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能力。

1生理学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生理学实验往往项目单一,一个知识点诞生一个小实验,实验项目数量虽多,但实验内容是孤立的、碎片的,多是为验证某个系统某个章节的某个知识点而设立的。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且服务于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只能来演示、验证、理解和巩固某个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点、线、面三维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探究性实验将两个以上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实验重新设计,观察各因素之间相互的影响,或是对某个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进行探究及挖掘[8],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2中医院校生理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中医高等院校的生理学实验项目以验证和演示居多,如血型鉴定、心音听诊、血压测量、肺活量测定、在体蛙心搏动等,这些实验均是验证某个知识点。中医专业认证以来,多数院校将生理课教学时间缩短,导致实验课只能选择性开展,即使部分中医院校开设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选题也只是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导致实验选题范围较窄。验证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只是照搬实验方案、机械重复实验步骤,缺乏质疑、探究、思考,最终被动验证基础理论,对实验结果及结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书写的实验报告也无创新性。探究性实验教学则是给出实验题目,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及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探究实验思路与方法,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及实验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学时数很少,同时受到实验条件及实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以所开设的部分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蓝本,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将某些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赋予其一定的探究性,将其提升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4,7]。

3探究性实验“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在自主学习课堂中的应用

3.1学情分析

实验“人体动脉血压测量”是一个演示性实验,由于受专业基础课时数的限制,这个实验多被舍去,但动脉血压作为临床上四大生命体征之一,学生对如何测量血压、自己的血压是多少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血压、血压的测量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都很感兴趣,热情极高。所以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借助实验室现有的用血压计间接法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为蓝本,探究和开发出一些影响血压正确测量的因素和实验条件来加以丰富,将其升级改造为一个探究性实验,同时引导学生以科学的、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们拓展思维,设计实验框架,并把改造后的实验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进行。

3.2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路

以实验设计的个性化及多样化、学习的高效性为教学目标[9],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学情,在原有演示或验证性生理实验的教学条件下,采用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指导协助为辅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使用学习通、思维互助课堂等学习平台,教师提前2周给出大概的实验题目及实验中的备选观察项目,实验操作时学生可在备选观察项目中随意组合进行操作,也可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观察项目,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实验教学大纲教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3改进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实验,增强该实验项目的探究性

传统的“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实验是生理学中一个演示性实验项目,利用水银柱血压计袖带压迫肱动脉使肱动脉血流发生湍流并产生血管音,通过听诊器协助听取肱动脉血管音来间接测量动脉血压。该实验因操作简单易学易做,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多数被略去,或只是抽时间给学生演示一下。但此实验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很重要,通过实验,学生学会正确记录血压、掌握动脉血压的组成及正常值,并学会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血压测量操作步骤看似简单,但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测量数值的误差。如水银柱的最低点是否在0、袖带的位置及松紧度、听诊器胸件的放置位置、球囊充气和放气的速度等操作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无法测量正确的动脉血压值。动脉血压测量实验中影响因素较多,增加了实验测量结果的不稳定性,但也正是实验操作中的影响因素,增强了对此实验探索的趣味。因此,在原有演示性实验的基础上赋予其探究性,在原来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及读取记录正常血压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测量者的因素对人体动脉血压测量的影响和被测者的状态对人体动脉血压测量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探究。

3.4“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

在原来“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由教师指导,最后经教师和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给出实验项目,新的实验项目为“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目的由原来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间接的测量血压的方法”改为“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及了解某些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实验原理、实验对象、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没有变化,但在实验项目的最后增设观察项目:(1)记录正常血压;(2)体位对血压的影响:分别取卧位、坐位和站位,测量此3种体位时的血压,记录读数,并比较3种体位时的血压值;(3)性别对血压的影响:在学生中选取体重相当的3个男生和女生,分别测量他们的血压,记录数值,并进行比较;(4)运动对血压的影响:嘱咐被试者做快速下蹲运动30次,然后测量其动脉血压并记录数值,与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进行比较;(5)饮用咖啡或热浓茶对血压的影响:嘱咐被试者快速饮用一杯热咖啡或一杯浓茶后测量其动脉血压并记录数值,与未饮用之前的血压进行比较;(6)测量部位对血压的影响:选取一位学生,分别测量其右上臂、左上臂的血压并记录数值,并对二者进行比较;(7)充气袖带位置对血压的影响:分别观察缠绕充气袖带的右上臂低于心脏水平、与心脏同一高度、高于心脏水平时的血压值,记录并对3种状态的血压值进行比较;(8)缠绕袖带的松紧对血压的影响:分别观察袖带过松、缠绕后插入1~2根手指、袖带过紧3种状况的血压值,记录并进行比较;(9)充气球囊放气的速度对血压的影响:分别观察充气球囊放气过快(6mmHg/s)、4mmHg/s、2mmHg/s(缓慢)3种状况的血压值,记录并比较。

3.5“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在自主学习课堂开设的可行性

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独立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10]。实验“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以演示性实验“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为蓝本,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在探究性实验的进行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小组。各小组学生围绕“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这个主题,自主开展不同方向、多角度的研究并撰写实验方案,如“探究体位对血压的影响”“探究饮用咖啡、浓茶对血压的影响”以及“探究缠绕袖带的松紧对血压的影响”等。带教教师参照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准备相应的实验物品。各实验小组自主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制作PPT汇报成果。

3.6“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实验在自主学习课堂的实施

以往实验课的教学流程是实验员负责将实验所需要的物品准备好,指导教师随机选取一名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流程;然后学生参照指导教师及实验指导课本中实验步骤依次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遇到问题指导教师随时解决;最后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11]。教师采用这种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容易把握课堂进度,使实验顺利完成,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过度依赖指导教师,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是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寻求教师的帮助。实验结束后学生只熟悉了实验操作步骤,对该实验可解决的理论和临床问题不清楚。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导学的教学模式。3.6.1实验前准备及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教师提前2周通过我校使用的学习通、思维互动课堂等学习平台将实验课件、实验微视频发送到班级平台,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实验小组,进行实验课件及微视频的学习,做到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同时也将实验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实验项目的关键词、实验步骤及条件的加减变动、可以丰富的观察项目等内容作为学习任务发放至平台,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专业期刊网站去查阅文献资料,并讨论变动实验条件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或现象。3.6.2实验的实施此次实验在自主课堂进行,共3课时。前0.5课时教师针对实验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答疑,指导各实验小组确定实验方案。随后2课时各实验小组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细节的重要性,随时观察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要指导学生规范地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让学生养成严谨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的好习惯。最后0.5课时各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汇报,教师汇总后指导学生小组间讨论及点评总结。3.6.3撰写实验论文及答辩各小组实验完成后,及时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实验小组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完成一篇规范的实验论文。学生实验论文完成后,教师组织一次小型的论文答辩。每小组选出一位学生介绍本组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结果,回答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通过答辩,小组成员不仅优化了自己的实验,还了解了其他小组的实验内容。

4结果

编制生理学探究性实验教学问卷调查表,对回收的5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见表1。调查显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以及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课程的兴趣和激发实验热情等方面给予了肯定答案,均达100%。认为探究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达94%。

5教学效果

在“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中,借助多种学习平台,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在自主课堂进行,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5.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教师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中转变为引导者,教学行为由讲授变为引导。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学生通过对课程安排、实验实施等多方面的全新设计,尤其是实验论文的答辩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加深,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实验设计和结果验证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用基础实验探究未知的热情。

5.2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严谨性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实验步骤,而且认识到对每个实验步骤或条件的严谨操作都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学生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自主选择和组合,生成新的实验条件或步骤,这样得到多种不同结果。通过对比实验结果,追溯实验过程,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实验条件的改变、实验操作的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极大误差,进而认识到实验操作严谨的重大意义。如在“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实验中,部分学生将袖带缠好后,没有认真触摸肱动脉最强搏动点,而是把听诊器胸件随便放置在肘关节上部,因为偏离听诊点,听到的血管变音和由此做出的血压测量值就易出现较大的误差。还有动脉血压测量通常需要连续测量2~3次,以平均数值为准,有的学生在重复测量血压时,为了节省时间,血压计水银柱没有降低到0,就又进入第二次测量,结果因充气压迫时间太长而反射性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亲历了这些现象后,学生后期的实验会引以为戒,严谨地对待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提升实验成功的自信心。

5.3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

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实验方案后再次交给教师审查。经过反复修改确定实验方案,使之具有可操性。学生依据最后确定的实验方案,提出所需药品、试剂及仪器的清单,在实验开始前1周交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按照学生提出的清单准备药品、试剂及仪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1.2.4实验方案的实施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领取所需实验材料后正式进行实验。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2.5实验总结及撰写实验论文实验完成后,每组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2结果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

2.1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实验方案。学生的反馈信息结果显示,90.91%的学生能顺利完成,9.09%的学生感到任务较重难以完成。在设计实验方案时,92.73%的学生查阅了文献资料,其中,查阅1~5篇文献的学生占35.24%,查阅6~10篇文献的学生占53%,查阅10篇以上的占11.76%。

2.2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见表1。表1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略)

2.3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见表2。表2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略)

3讨论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2]。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没有现成的完整实验方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每一个实验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因此,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间、安排实验用具,都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将直接造成实验时间的浪费,甚至是实验的失败。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纵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的一切优点,还具有验证性实验所没有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愿意自筹经费完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3]。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然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偏简单,组与组之间雷同的比较多;有些实验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欠周全,做实验时手忙脚乱;个别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浪费比较严重。

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阎光才.理性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5:16.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数学实验;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独立学院起源于1993年至1995年产生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起的高校持续扩招,命名定位于2003年的教育部文件颁布。回顾几年发展,业界对独立学院已经有了“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力补充”的基本判断,其应运而生的背景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变化。随之,关于教育领域中的民办教育、成本分担、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理念探讨与实践探索不断增多。

2.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滞后于规模发展,造成许多高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况,办学条件紧张。而当前民办高校由于质量和规模的局限、社会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机会。独立学院能够把社会资金优势和现有高校除资金以外的教育资源优势整合,形成了起点高、速度快的新机制。

3.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需要。实现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教育必须为我国未来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4.适应了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眼下正处于重新发展时期,社会各方面非常看重其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兴起,是民办高等教育开辟的一块新的土壤,它有力地借助了公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优势,使得民办高等教育能够摆脱低水平发展的命运。

为了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教育部经过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根据《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规定,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实施《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以下简称26号令)。26号令第一次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被认为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把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决策部署,也是依法明确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切实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活动,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26号令颁发后,教育部2008年4月公布的具有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为315所,2007年具有招生资格的318所独立学院中有3所独立学院已被停止招生资格,这给全国独立学院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26号令出台前,有学者认为,独立学院的转型之路就在于去掉其依附性,走向独立,成为真正的独立学院,走与公立高校联合办学的道路。26号令出台后,对独立学院的发展问题,社会上也形成了一些看法:一种是主张脱离举办高校,真正独立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一种是在发展中被社会自然淘汰;一种是由母体高校参与投资的独立学院,收归母体高校。事实上,摆在独立学院面前也就这三条路,一是终止办学;二是观望和等待,被动的改变和规范;三是往民办大学方向靠拢。26号令的本质是鼓励独立学院采取积极主动的发展策略,鼓励“独立化”,鼓励发展壮大。然而,真正独立为民办高校的独立学院,是办学条件较好,达到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的独立学院,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独立学院,则发展前景堪忧。因此,当务之急,独立学院就是要按照26号令规定要求,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形成特色。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朝阳学院,是中国成长型的大学。独立学院未来发展,要创新发展、走特色化办学道路。如果独立学院从起步阶段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充分利用已获得的优势并借助母体品牌来逐渐创建出自己的品牌,最终发展成为高质量的一流民办大学,那么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支持有条件的、办得好的独立学院向民办大学转变。

基于独立学院目前的现状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之高等数学是公共基础课,是众多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奠基石,其教学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学科学习的思维定向和能力提高,从目前已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的高校来看,他们的教学效果是相当理想的,这促使了更多的学校争相开设高等数学实验的尝试。作为新形势下出现的独立学院而言,定不能也不应该在大势所趋之下落后于重点院校太多,独立学院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必要的有益的尝试。

二、高等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基于现在已经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的高校来看,高等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因不同的学校各有异同,但大致分为基础部分和综合部分。基础部分讲解数学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原理以及怎样利用它来实现高等数学中的符号运算、数值计算和图形绘制等,然后围绕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等,开设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验证、演示和模拟实验;综合部分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实验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高等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与上机实验;另一种是将数学实验穿插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之中。无论是那种模式,基本都包括下面三个环节:一、理论讲授:由教师讲解实验中问题的背景、相关的数学理论和主要的实验方法,但不需要对理论方法做严格的证明和完整的推导;二、分析讨论: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利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设计求解的方案和算法,最好以2-4人为一组,也可以是个人探索,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基础实验宜采用个人探索而综合实验则宜分组进行;三、上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相关的数学软件或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计算,并对计算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数学上的分析及可能的数学证明,给出支持该猜想的严格论证,最好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实验报告的主体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内容和数据记录以及实验结论和体会四个部分。实验论文类似研究论文,要求包括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基础性实验一般采用实验包括的形式,而综合性实验则以实验论文的形式为主。

高等数学实验作为一门新兴的数学课程,本身就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而独立学院开设高等数学实验将面临两大自身的问题,一是硬件问题,因为实验必须用到计算机,如果学院的计算机不够,没办法安排过来,或者上机的时间很少这将直接影响到数学实验的效果。二是软件问题,就是独立学院任课老师的自身素质问题,任课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是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两个问题都存在,这对于开设开设高等数学实验来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解决的办法相对简单,教师只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责任心,丰富自身的教学组织经验,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的综合能力等就能很好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部分独立学院已经具备尝试开设高等数学实验的条件。

三、独立学院开始高等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1.高等数学实验作为高等数学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革新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更新了高等数学的教育观念,这对推动高等数学教学的全面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抓住复杂事物问题的要害,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树立重视实际应用的观念,也使数学真正成为其他学科的工具,充分发挥基础课的作用.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5

将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学科的战略位置及国内外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比较[2],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从现行的实验题目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定性或定量的验证性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和滴定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过多。例如: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维生素C含量测定等。在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此水平的实验很难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

(2).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实验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不用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势必不利于当前所提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紧跟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又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与实践,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对生物化学课程精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对象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同时开设的还有生物化学理论课,所以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配合理论课内容的进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第二要求加入综合性一些实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理解实验技术和理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高学生对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认识。第三还应加入一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项目有: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氨基酸置换反应(一)———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维生素C含量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共12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6个,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5个。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以及借鉴其他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3-5],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条件,本着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我们从如下三方面着手改革生物化学实验:

2.1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内容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设置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有关规律,设置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设置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规律,它是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等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在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类实验中筛选出几个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用“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来让学生熟悉电泳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来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开展综合性实验“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让学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反应等综合知识,采用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酵母核糖核酸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加强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要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入1-2个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即可以为教学节约一定的教学开支,也可为教师提供多次重复实验的机会。比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把最后一个实验单独分出来,实验内容和教学老师的课题相关,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只提供必需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桑叶α-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和活性检测”的研究性实验,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和老师讨论后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教师只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后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性实验学到了科研的基本知识,锻炼了科研能力,培养了分析和应用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庆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得到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已经建设成一个设备条件完备的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加互动性,可将生物化学实验制作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提问,教师每周会定期进行详细解答,利用网络资源开辟遗传学实验教与学的新天地。本实验室对上课学生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事先预约,与实验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培养、处理、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工作。

2.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研讨模式;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学方法

1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锻炼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综合,是对专业知识、写作能力、思维方式的一种综合性培养和锻炼,是对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核。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湖南农业大学化学专业包括应用化学和材料两个专业。应用化学是化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是通过化学的手段解决各行业实际应用中碰到的确切问题;材料化学是化学化工与材料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用化学的手段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两个专业都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应用型学科。我校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能胜任相关工作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毕业设计这一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困难

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当前的本科毕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不端正,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第七、八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多在外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心思不在毕业论文上,只想着应付过关。另外,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获取资源的方式极其简便,也为学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了便利。学生有时甚至直接复制别人的文章,或只进行轻微的语序调整或者词句改变,这样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无法保证。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数增多,因此,指导教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常常指导不到位。目前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通常分为综述论文和实验论文两种形式。写综述的同学往往就找几篇参考文献拼凑在一起,根本无法达到写综述文章的要求。而实验论文基于实验条件和指导老师精力的限制,也未能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说,高校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就业率。在目前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本科生时,对毕业论文状况无人问津,也未对毕业论文有所要求,导致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鉴于以上问题,近年来,教育界、学术界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发展问题各抒己见,其论不一。甚至出现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授予学位之必须”的废止派。然而,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针对化学这种理工科专业,在进行此类人才的培养时,高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独立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化学专业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研讨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之关联

笔者自2013年入职湖南农业大学开始,每年均参与了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且每年指导的学生中均有一名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荣誉。通过分析该类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各项表现,笔者发现本科毕业设计与研讨式教学模式具有密切的联系。研讨课程是一种以探究讨论为主要内容的授课模式,其目的在于高效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目前已被广大高校接受和认可的一种优异的授课方式。研讨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围绕某项主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其表现形式和完成手段恰恰与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过程完美契合。纵观上述所提到的各项问题,其解决的根本核心还在于学生本身。如何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大范围提高,其根本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法获取面面俱到的细致型指导条件下,懂得自己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实验实践充分锻炼和优化实际操作技能,并最终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性技巧、知识和经验。

4研讨教学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作为材料化学专业《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的一线教师,利用自身课程优势,以本科毕业设计为中心,组织材料化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践。

(1)以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相关老师的科研方向为基础,设计不同的科研主题,并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同学们分为不同的小组。

(2)以上述步骤中设置的不同主题为依托,促使同学们进行文献查阅,通过相关主题的初步接触和了解,激发同学们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自主设计出相关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查阅设计相关实验方案。

(3)组织同学们进行模拟本科毕业设计的开题答辩,在此之前充分讲解和传授相关知识技巧,如PPT的制作基本知识、演讲的基本技巧等,组织相关科研方向的老师参与评审,并对各个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主题和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4)利用往届同学的研究成果与数据,将不同种类的原始数据分配给不同主题的同学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邀请相关科研方向的系内教师进行专业性讲解和指导,帮助同学们完成相关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5)再次组织同学们进行模拟本科毕业设计的毕业答辩,组织相关科研方向的老师参与评审,并对各个同学所归纳的实验结果及数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6)综合各组获得的评价,选出表现突出的同学和团队予以奖励,并针对不同同学的具体表现,分析长处和短处,提出改善建议。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根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状况和突出问题,引发读者对研讨模式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关联之思考。

(1)研讨模式教学可作为本科毕业设计之前期培训与实践。通过上述实践,笔者发现,研讨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成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培训过程,并通过有效的实践课程促进同学们对本科毕业设计相关技能的账务,有效缓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2)本科毕业设计可作为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其根本原因在于同学们对于文献的查阅感觉枯燥乏味,并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同学们主动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但是,以毕业设计为出发点,同学们出于自身需求,会表现出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科毕业设计将成为同学们课堂学习的新动力。

(3)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将为两项本科生培养任务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新型模式。综合以上所述,可将研讨模式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进行完美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探索两者结合开展的新型模式和偏重的内容,寻求高等农业院校中化学类专业本科同学的新型培养方式和方法,促进培养任务的高质量开展和完成。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通过将研讨教学模式与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以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同学为实践对象,组织同学们以本科毕业设计为主题,进行研讨模式教学的改革实践,以及本科毕业设计开题与答辩环节的模拟实践。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笔者发现这两种本科培养内容和方式可以进行完美结合,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并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完成,《文献检索》课程的高效率学习,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开发组合式论文辅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7-69.

[2]渠芳,连承波.讲授式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在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1(9):80-82.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7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在完成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的,所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着力于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导,占全课程的80%,旨在建立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为保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新理念、发展趋势、先进技术的衔接,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实施动态变化,以达到及时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技术融入教学中的目的。理论教学以“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新药的药学研究内容为重点,突出新药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且教学内容随国家药监局对新药研究的要求而及时更新。实验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是以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措施为主体,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熟悉临床前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受到了科研系统训练。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形式

理论教学是以国家药监局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为教学内容,学生系统学习新药原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工艺路线、原料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内容以及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药效学研究的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药品上市后监测和再评价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熟悉新药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分类、新药注册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审批程序、新药发现的基本途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实验教学内容不是固定于实验教材,而是由教师根据药剂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拟订实验课题,学生3~5人组成课题组,在确定实验课题后,首先是广泛查阅资料,依据课题要求及获取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设备的选用及安排,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及工艺研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等)。在确定实验方案后,课题组按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最后提交实验论文和实验产品。从查阅资料,准备仪器,拟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直至处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学生完成了“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主要在确定实验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启发,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的空间。

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

1.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最主要的内涵要求.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成为教学主线.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曾开设综合性、开创型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内容仍脱离不了实验教材中公式化、程式化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机械性的思维及学习模式,学生是在教师的“监护”下完成现成的步骤和方法的实验,除了做几个规定的实验,没有机会再进实验室,实验时空狭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以及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空间,创新意识方面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受到束缚。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实施完全开放式、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完全脱离教师的“监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得以展示,尤其在实施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担心由于实验失败造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影响,学生无顾忌地尝试构思、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新颖而巧妙的途径和方法,以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本课程首次开设,但学生的实验结果富有新颖性,不仅有中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常见的制剂产品,而且有中药滴丸剂、巴布剂、微球制剂、涂模剂、缓释制剂、脂质体制剂等新剂型产品。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即给学生创新打开了思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注重整体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着力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包括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论文撰写等整体技能训练。实验教学内容之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实验课题广泛查阅资料,对资料归纳、整理,并进行综述,通过知识获取能力的训练拓宽了知识面,并且提高学生主动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实验课题的意识。实验内容不拘一格,并实现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拟订实验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实验全过程应体现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也要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如中药制剂的制备中其前处理影响制剂的成型,学生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各实验要素中的关联性及可行性,以提高实验的顺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的整体性,使学生研究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也提高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和主动参与,避免因实验难度过大,在一定时间无法完成实验课题,而致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力,学生充分利用“自由”进行实验的机会,为自己设置一定的实验难度。例如在中药巴布剂的制备实验课题中,原实验方案是采用离体动物皮肤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主动改为采用活体动物进行透皮吸收实验,使实验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完成实验课题不仅只是实验操作过程的结束,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也是本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结果报告不再是按实验教材内容“依葫芦画瓢”的形式,而是以科研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在提交论文的同时,提交实验所有的原始记录。本实验教学实施了整体技能训练,学生体验了“模仿创新”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知识应用的扩展,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阐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内容及实施形式,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主要观察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知识应用的扩展,科研能力的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等方面。表明该课程为构建以技能、方法、能力、创新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在药剂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到开设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使药剂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也是药剂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我们以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理念为契机,在本科中药制剂班开设了“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该课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为指导,设置了以实验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课程集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理念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协作共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顺应广东省中药产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8

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教育教学应用是目的。开发面向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构建常态课堂教学应用与研究体系,对于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农村师资薄弱现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和校际间的差距,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均衡发展机会,为改善农村落后教育现状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提高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益,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2、顺应国际教育潮流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效益,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美国在《国家教育发展评估-》中提出,美国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增加学校计算机的数量,而是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特别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质性融合,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创新的能力。美国针对国内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目前也在致力于制定有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效益评价、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顺应了国际化教育潮流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巩固发展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迎头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水平。

3、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我国提出后,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验,有的在某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中学数学“几何画板”的整合等等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的实验在深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大多都是集中在某一学科,或某种特定教学环境,或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将突破现有局部、零散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所有学科学段的每一节课堂上,并且为每一节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现有网络优势,促进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效果和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和学生应用难的问题。

4、实现全市优质资源整合的需要

为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保证资源应用的实效,**从年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主要以建设网络站点服务器为主,建设方式主要是购买厂商的成品资源库,在县域或校园网范围内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全市通过招投标形式先后采购了科利华、k12、龙教、人教社、东北师大、翰林汇、中基网络、中教育星、清华同方等十几套资源库。第二阶段是2002-2004年,以承担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资源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以中心站点辐射12个县市区分站点的分布式存储管理资源库,组织发动全市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了大规模的自制教育资源活动(自制资源主要包括教师上课用的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例、论文和学生各类电脑作品等等),初步实现了基于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标准的自制资源积累,校本资源累计达到11.2万G。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为切实提高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复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自学资源和学习指导,启动了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实施方案。该课题实验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为全市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

5、发挥我市信息化环境优势的需要

**市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起步比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趋完善,2004年建成千兆骨干教育城域网,形成全市教育信息、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各种功能应用服务的信息枢纽。全市90%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或ADSL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建成市级达标校园网896处,占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总数的51%;全市中小学现有计算机14.5万台,学生用机达到10人一台,教师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全市现有多媒体数字投影教室3618个,占全市班级总数的16%。2005年,**市委、市府又把“农业、城建、教育”列入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三大品牌,如何发挥现有信息化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是我们开展这项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成依据新课程教材,分学段分学科的主题资源网站,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

三、理论依据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本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也是建设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网络化学习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设主题资源网站就是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发现去建构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建构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联系”与“思考”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现代教与学的理论

建设应用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如:人本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学习条件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暗示教学理论……等等,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我们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具体问题。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成内容丰富,使用方便,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主题资源网站群。

2、通过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基本课型,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在网络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方法和规律。

五、研究内容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是以一节课为专题,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并按一定规律形成的一个主题教学网站,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每课节主题资源网站都要结合网站内容形成典型的学习指导意见和教学指导意见,务求通过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应用,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性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本着边开发边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原则,在建设主题资源网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应用。要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新规律、新模式,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常态课堂教学典型课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规律和做法。

3、主题资源网站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机制的研究

设计开发一套完整的统一管理平台,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实行重大工作项目管理,并逐渐形成我市资源建设新机制,最终实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4、子课题研究方向

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常态教学课型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新课程评价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的管理机制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其他相关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综合评价和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实验法、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和统计法等。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

总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子课题申报,确认实验学校承担的子课题。组织实验的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

第一阶段(2007年4月—2007年12月)

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指导,组织相关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开展优秀主题资源网站、优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优秀学案,实验优质课、实验论文等评选活动,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资源网站和教学指导意见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编写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规范,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总课题组对本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资料的整理、检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汇编实验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对本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子课题,总课题组向省电教馆、中央电教馆申报,由省、中央电教馆鉴定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报告;

2、形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体系;

3、编辑完成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使用规范;

4、形成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九、实验经费

本课题研究的所需经费,由子课题实验学校自筹解决。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翻转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我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重要基础。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国内多个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2]、实验内容的设计[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4-10]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在传授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和训练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交叉合作能力。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现状

我校化学系是建校第一批建立的院系之一,成立于2011年,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设置了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设计了一系列既能训练学生实验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贴近科研前沿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遵循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设计理念,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系大二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实验内容偏基础,侧重基本技能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大三学生的选修课,内容侧重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选课群体为化学系大三部分选择了无机化学研究方向或者对无机化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

2.1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在一些传统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是本校化学、化工、环境、农业、生物、医学和食品等专业大一新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程,所以大部分出版的无机化学实验讲义中基础操作的培训占有较大比例,例如,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溶液的配制、天平的使用、蒸发和浓缩等。而我校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系大二学生的必修课,其先修课为化学原理、化学原理实验A和无机化学导论,即在上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相关化学理论知识,并且我校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就有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简单科研工作,所以我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结合本校的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需要在传统课程上进行较大改革,使其满足本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课程共2学分,64个学时。通常根据学期教学周的长短安排11~13个验证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无机化学实验(2019年)具体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自行选择设计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涉及无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类型、操作技能及其应用,包括无水无氧操作、微量实验操作、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等,既包含一些基础实验,也有根据科研论文自行设计的应用型和综合型实验,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例如,在硅氧化合物及硅烷聚合物的合成中,学生最后的产物是他们童年游戏里的“弹弹球”,学生兴致高涨,且实验操作难度适宜,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对于有些缺陷和弊端的实验,例如时间过长、结果模糊或者药品味道大等的实验,通过实验方案优化改进,或者更换无法优化的实验。所有学生单人操作,独立完成,学生通过此课程可掌握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操作和反应类型,加深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2.2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作为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高级阶段,是化学系大三学生的选修课。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具体实验内容(2018)如表2所示。课程为2学分,64学时。通常安排16次实验,1~3次实验完成一个课题。两门实验课程一体化多层次设计,循序渐进,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侧重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基本兼顾了专业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技能以及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热点。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注意事项、安全知识等,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倾向于单个实验课题化,将每一个实验当成课题来做,多数课题是从当前已发表的科研论文中选择的,倾向于更深层次地探索反应的现象、结果和机理,科研论文的完成是个体化事件,而教学实验需要几十个学生平行进行,所以科研论文转变为教学实验会经过多个地方的改动,例如反应时长,反应过程和检测仪器等都会进行相应的协调和改动,更能够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为保持实验内容与时俱进,目前两门实验课的内容每年以10%~20%的比例进行更新。

3无机化学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实施方案和特点

除了根据无机化学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实验内容以外,根据其定位和要求不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3.1无机化学实验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虽然学生在无机化学实验之前已经完成了通识课程化学原理实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但是化学原理实验基本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操作实验,所涉及的反应类型和操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无机化学实验在化学原理实验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更高难度的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无水无氧实验操作基础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包括化学实验室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实验废弃物的分类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此外实验中还引入了先进的现代化分析仪器,例如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等,还有核磁、质谱和单晶等数据的解析。除了传统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和教师讲授外,还加入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①对于难以理解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操作录制操作视频,学生提前预习,并且在课堂讲授中进一步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取得更好的效果。②除了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小测试(Quiz),有效地预防了一部分学生简单抄写实验讲义,懒于课前查阅资料和思考,上课时接受能力差导致实验操作问题多的状况,同时有效地监督和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③加强学生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安全问题是化学实验中的头等大事,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加入和扩展相关安全知识,包括国内外安全标志的认识、紧急情况的处理、日常防护的要求和未知化学品的处理等。④学期末严格安排(一对二,即一个教师监考二个学生)实验操作和化学安全标识的考试。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制定了多元化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模式,如图2所示,包括预习报告(5%)、小测试quiz(10%)、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15%)、期末操作考试以及针对性的安全标识考试(20%)。所有的环节都设置了统一的评分标准,杜绝了以往由于考核手段单一而造成考核结果片面和有失公平的弊病。3.2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实施方案和特点。作为研究型大学,我系约有50%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从事科研工作。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会确定研究导师和方向,进入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以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链接,促进学生对科研实验室工作的适应性,缩短学生到科研实验室的过渡期。除此之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师制作和提供了详细的课程讲义、视频和相关资料,学校能够提供完善的数据库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和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进入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都经过了无机化学实验的学习和短期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具备了一定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具体实验的能力。基于学科和我校的特点,对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各种探索,本着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和模式[12-16],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授课,教师主导,教师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会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学科发展的特点、热点和以往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案认真选择本学期实验课题,在绪论课上发给学生相关资料或者为学生提供获得相关资料的链接,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配相应的实验课题,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资源,也可自行搜索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制作教学课件,所有相关实验问题可提前和教师交流讨论,教师对课件和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学生英文授课,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均使用英文提问,英文回答,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现场打分。学生由于自行设计方案,在课前对实验内容和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消化,实验操作部分会更加从容和顺畅,实验论文中加入大量的讨论和结果分析,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由教学主体转变为主导和辅助,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并且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相应能力。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频繁的交流沟通,不断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自身的短板和实验中暴露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达到良性循环。对于传统的预习实验报告,大多照搬照抄实验讲义,流于形式,故在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中不对预习实验报告做硬性要求,但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因为本科生进入课题组时间长,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需要发表,所以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写作的能力也显得非常重要,将科研论文写作的学习训练有机地结合到实验报告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综合水平,论文中侧重于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讨论,并且对论文写作中的常规细节有较严格的要求。在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课题,包括课题前自主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团队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英语口头表达及科研创新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考核模式,包括实验讲解成绩(30%)、实验操作成绩(40%)和实验论文成绩(30%),每部分成绩又根据课程考核要求和侧重点将其细化成多处不同比重的考核点,最后综合核算后成为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如图4所示。除了实验讲解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论文部分也均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此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均在2015年独立开课,在此之前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验课,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在2015年正式开课,到目前为止,课程已经正式运行了4~5年,课程设计得到了学校院系学生及部分校外专家的好评。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1)课程教学体系一体化多层次设计。设计和建立“化学原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体系和模式,大体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由基础到创新的课程思路,对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和选择,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2)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新颖有效。两门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对象设置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中加入了大量的视频资料,有利于学生有效自由的学习实验内容,高等无机化学实验采用翻转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等。(3)单个内容课题化设计。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都包含了一些系统的课题,注重了实验的完整性,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烯烃异构化反应中的应用,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实验的结果。(4)实验内容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动态化。根据课程发展需要保证每年两门实验课的内容有一定比例的更新,保持实验内容始终处于动态建设中。(5)注重双语教学。所有课程均为双语课程,锻炼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5结语

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