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6:08:59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范文篇1

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我国学者庞维国曾这样阐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教师来说,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虽然平时对教育工作也能够认真对待,也能够关心自己的学生,爱护他们.但是在心底申春我还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虽然感觉是比一般的职业高尚,或许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够体会到教育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不能感受带给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曾经有人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比如教学‘3x5=?’,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反问学生:是啊,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3乘5等于14?!好像不对吧?!’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3乘5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这个例子足以证明了自主学习的课堂实效更高,而这样的例子不仅只有这样一个。

生本教育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进一步落实“生本教育”主导理念,坚持县域推进生本教育“理念定魂,培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实施策略,以深入广泛开展“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实践为重点,让学生成才、教师成长、课堂变化和学校成功。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内涵、创新、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生本德育”方向,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开展“五好”教育活动(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全区组织一次成果评比展示活动。全面推行“自主管理”,初步形成区学校自主管理经验模式。加强市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建设,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鼓励教师报考心理咨询师、社工师证。加大开展多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各学校深入研究和挖掘入学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大小主题班会、小组建设、学校活动学生自主开展、“零教师”课堂、无人监考考试、毕业仪式等方面的“德育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坚持开展年级特色学生活动,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型。

(二)进一步构建以自主课堂为内核的生本教学,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前期出现的“前置小研究”不够科学合理、小组合作虚假繁荣、课堂效率不高、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充分发挥好教研室、教研员、生本基地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在生本改革中引领、攻关、推广作用,教研室分学科召开生本教学专题研讨会进行重点突破,促进我区生本教育向深度、广度进军。

各学校对2013年秋季、2015年春季期末检测成绩做好对比分析,针对问题做好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路径做好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生本教学实践研究。根据工作学习、实践反思中的问题与发展思考,适时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用教育科研助推生本教育。

继续探索完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段的可操作方式并基本定型。重点研究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规范及评价,展示小组建设成果。

研究并建立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制定好备课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南等。召开区小学生本开放性评价现场会。

(三)进一步实行以自我发展为内涵的生本管理,整体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教育局继续实施生本教育联动机制,完善指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加强生本教育研究工作指导,开展生本教育专项督导,确保生本教育实施计划在每个阶段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区生本办围绕生本教育的深入推进构建评价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以及评价办法。对学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素质变化进行调研抽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通报,强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召开以生本管理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各校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以降低重心、注重实效、低耗高效、跟踪反思等为特征的校本化生本管理机制,通过改革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和后勤管理,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切实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逐步使生本理念内化为本校教职工的自觉追求。

(四)进一步实施以教师提升为重点的生本研修,多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继续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做到学习实践化,实践学习化。实施“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度强化生本培训,分学校干部和教研员、核心团队和骨干教师、全体教师三个层面,分批组织到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和全国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学习考察。本年度,力争培训教师1000人次,促进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榜样引领”行动,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教育信息化助推生本教育实施。

构建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推进“教育集团办学、学校联盟发展”,充分依托现有11所生本基地学校、7个教育集团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探索同区域、同类型学校“联盟发展”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联盟发展”模式。鼓励区内名校与全国生本名校结亲,吸纳先进理念,提升发展层次。

由师培中心牵头,在11所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和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建立学科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整合全区学科骨干和该学校的学科优势推进全区学科教学水平提升与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各学校要扎实推进校本研训,基于学校实际问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科教学研讨、同课异构、读书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进一步开展以激扬生命为主旨的生本活动,引导学校定位校园文化特色

在生本理念指导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竞赛活动、演讲活动、展评活动、社团活动、科创活动等文体艺活动,唤醒学生生命、启迪学生生命、激扬学生生命。

以深化落实生本活动为主导,以规范教育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争创“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建立课外活动制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校外活动辅导站为平台,丰富学生发展内涵,拓展学生发展外延,积极开展体育艺术、兴趣特长教育等,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艺体特长、德育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树立川北地区校外活动教育旗帜。

各学校要创设一些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神圣”的、终身难忘的“学校仪式”,不断创新、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并固化成为学校独有的“形象品牌”。

(六)进一步构建“1+5”生本教育体系,形成“县域实践生本教育样板”

经过一年努力,11所基地学校在生本德育、生本课堂方面初步形成各类模式;在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经验成果。其他学校初步形成生本德育、生本课堂等基本模式和成果。

生本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生本教育;教学开展;有效探索

生本教育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性。不过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时,教师应该就在课堂中如何有意识地对于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寻找对策,因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下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那么为了很好地应当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及时的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基石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进行调动和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思考能力,锻炼学生形成遇到困难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该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心里生理特点以及根据学生对于知识接受度来选择教学内容,方便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接受度为基本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生本课堂教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所需要走学习的内容,更应该去考虑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的作用,应当时刻从学生的需求着手,致力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学习的乐趣和其实际意义,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轻身健体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合理的体育运动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和主体,彻底将新课改中所倡导实施的教学结构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2重视课堂自主学习

在当今新课改的神话和推动力度加大的大环境中,强调的是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维和自主判断能力。是一个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人,会遇到问题也会去努力解决问题、克服问题,也是发展学生个体差异的好机会。所以,在开展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并且根据学生的主观性不同来对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的引导和激发,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尽可能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有效开展。在进行课堂教育时,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实践的教学环节,将学生彻底的放在主体的地位上,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在自己探究中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应该将自己放在引导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来达到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目的。

3提高学生锻炼热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也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开展的,教师成为了课堂中的权威。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必须无条件听从和服从,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无法得到拓展,被死死地禁锢住,这也就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需要自己独立学习、思考,教师需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并且鼓励学生去独立探索和提出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课堂活动开展时,教师需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探索发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通过成功或者是失败来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去体会喜悦或者是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4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开放性

将学生作为根本的教学方式需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开放性课堂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放性课堂又可以分为是课堂上的畅所欲言和课堂外的开放性。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生本教育时,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体育问题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结束到更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管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很好地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当今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根据当下时代的潮流发展来积极地探讨和寻找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的地位,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生理水平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切实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静波.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升本教育的有效探索[J].教育论文,2016,04,36期.

[2]韦善建.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夯实高效课堂构建———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数学高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5,04,19.

[3]韦敏.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教学的策略探析[M].教育管理,2014.18期.

[4]陈琴琴.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05)11.

[5]邓智.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的有效探索[J].考试周刊,2015,61:94.

[6]闫文.小学“生本体育”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生本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生本教育;实践;中职;运用;美术教学

美术教育是具有较强操作性、实践性以及多元性的一门课程,在中职学校的美术课堂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地发挥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1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也是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掌握一门技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职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是能够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美术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美术知识,教师也要将专业技术作为教学核心对学生开展“生本教育”美术教学[1]。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模型构造与色彩搭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讲授,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后,在flash、PPT动画制作时,能够准确无误地将构图与色彩完美地起来结合,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更加完美的设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之有关的美术课程有:肖像刻画以及素描临摹等。再比如,对于学习烹饪技术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塑造整体美感以及颜色搭配等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颜色搭配,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其中与美术有关知识课程有:色彩基础知识以及中国画美术欣赏等。中职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传授有关的美术知识,这样正好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相符,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更加努力,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锻炼,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术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比h较差、兴趣比较低下,如果按照学生的专业进行有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学生也会很不情愿地抛开专业知识而学习美术知识,因为中职学生对于传统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比较反感。教师需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展开美术知识的扩充[2]。教师要从专业知识方面引进美术知识,例如,在对学习烹饪专业技术的学生进行指导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关烹饪美食图片的演示,为学生提供美食图片,对烹饪有关的美术知识加以分析,并且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实际操作科学地制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这样一来,通过一道烹饪美食开展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把学生引到美术知识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展开烹饪作品的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到食材的选取过程中,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实践学习,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学生间的互动

美术是一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科,美术作品是学生个性与创意的一种表现。然而在初期的教学中,学生本身的认知与见解不够全面,有些想法与感观不够成熟,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够的,这时,学生就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建议与指导,得到更多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就要科学地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使得学生在小组内能够共同地学习与探讨美术知识,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互相帮助与互相学习,共同分享彼此的想法与见解,加强交流与互动,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互动与交流中共同学习与共同进步[3]。

4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效果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科学地运用生本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美学知识。在色彩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每节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小组评价等[4],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才会使得评价更加的客观、更加科学、更加全面。除此以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候,要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表现与互相合作等这些方面要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取代传统教学理念是必然的。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深挖自身潜在的能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展现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花,韩鹏羽.浅谈“生本教育”对中职教育的启发[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46-48.

[2]周婵,朱山立.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6(25):29.

[3]龚晓艳.让“生本”扎根美术课堂———有感于“生本教育”理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9).

生本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目前在全球的教育行业都正在不断发展。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我国教育系统将其引入后,尝试对其进行发展,但目前,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还较为缓慢。合理的运用翻转课堂,能够改善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充分获得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贯彻好生本教育的理念。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和各个教育机构,应该充分的认识并利用好翻转课堂,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翻转课堂

1.1起源。翻转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2004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开始利用社交网络对自己的亲友进行远程教学。而在这过程中,亲友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促使可汗想到运用网路平台进行教学活动,进而帮助更多人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在这样的想法萌生后,他便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成为十分钟以内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这样的做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取得了很大成效,获得了学习者的多数好评。2007年,可汗创造出他自己的教学网站,在其中上传更多教学视频,以便于人们学习。可汗并不依靠这种方式充实自己的腰包,而是以一种免费分享的形式服务众人,这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好评。2011年,可汗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向人们做了更详细的解说,目前,可汗的翻转课堂模式已被美国教育界进行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逐渐被教育系统普遍应用。1.2翻转课堂的概念解读。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教育机构的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这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知识讲解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将必要的理论知识全部讲解完毕后,在通过留作业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完成知识的消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会更多,容易使学生在高压控制的状态下,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自由的感觉,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与师生课堂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翻转课堂中,每次课前,学生都要观看老师提前制作完成的包含本节课知识内容的一段视频。看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问。之后通过与同学和老师间的沟通和套路,逐渐消除疑惑,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变更,在课堂环节中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使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环节中知识讲解的机器,而是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翻转课堂法整个授课过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氛围相比以往而言更加活跃。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过程明显增多。而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也有了很大改善,原有的书面测试已经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课上表现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环境都被纳入考察范围。

2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指在以人文本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充分正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轨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做到因材施教。

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能够符合的体现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首先,翻转课堂尊重了学生的想法,肯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它能够包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地带。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能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做到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以使学生学习到自己更需要的知识内容。其次,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责任,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引导,更应该在课堂上讨论组引导学生做出准确的表达,进而为学生之后的生活产生正面影响。最后,翻转课堂能够以其独有的特点,完善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教师模式中,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及时指导,快速的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4对翻转课堂的建议

4.1提高微课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证课前学习效率。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其效果高度依赖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师制作的微课资料。目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知识学习。所以,教师在实践翻转课堂时,应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先让学生认识到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导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优越性,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4.2改进课堂设计,提高知识内化效果。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本质变化。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师生互动交流,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内化过程。当前,许多教师正在积极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但有些教师在实践时,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未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和鼓励。由于缺乏与教师和同伴交流的经验,学生不敢或羞于当众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最终导致翻转课堂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在摆脱传统课堂的思维禁锢的基础上,积极改进课堂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课堂知识内化的效果。4.3加强微课程平台建设,促进翻转课堂普及。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在课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微视频等微课资料的制作,而且此过程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如果每位教师都在课前精心准备每堂课的微课资料,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而且会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急剧增加。因此,促进翻转课堂的普及,微课资源共享是亟须解决的先行问题。要加强微课程平台开发,整合汇聚各区域内的或全国的微课资源;要加强统筹策划,利用集体智慧打造高质量的、系统性强的微课程平台,以减轻教师实践翻转课堂的压力。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生本教育能够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在尊重学生人格的条件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恰好能够满足生本教育的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我国教育机关和教育工作中应该尽快完善翻转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使其尽快得到普遍的合理应用。

作者:冯晓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61.

生本教育范文篇6

本文作者:刘立华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高级中学

生本教育希望实现的理想,套用夸美纽斯的话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2]生本教育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探索的钥匙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而这不是说教师把一切权力都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管理,自由发展,而是说教师要以学定教,成为一个适宜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课堂讨论的主动参与者,人生智慧的积极引导者,关注学生成长的真情鼓励者。首先,教师必须成为一个适宜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的媒介,我们的教材编写都有先进理念,譬如高中政治:“教材应该是适合中学生自己学习的‘学本’,而不是只适合教师教的‘教本’。要努力让我们的教材学生爱读,最好是一拿到手就想读,等不到上课自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探析———以高中政治教师为例刘立华现象透视59己就看上了,发生了兴趣。”[3]教材的编写者力求用有生动的实例、翔实的资料、丰富的知识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又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无限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做一个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学生不是教师手中牵制的木偶,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相信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舞台成功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更多的精力应该是精心去布置学生渴望的舞台,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青春光彩。郭教授说得好:“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4]我在讲《经济生活》第五课“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时,我不是长篇累牍讲述,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的做法是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视为一个公司,每组选出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董事长”,现在假设公司要到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美国去谋求成功发展,去之前,每个公司的“董事长”需要到下面去征求意见和建议形成发展策略。我给学生10分钟,让“董事长”去收集意见和建议,然后给他们每位“董事长”5分钟上讲台发表各自的发展策略,最后我给予评点和总结。这节课热闹非凡,学生兴趣盎然,给出的策略既体现了课文精神又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用自己的能力掌握了知识,我想,这节课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简单知识。其次,教师必须是一个课堂讨论的主动参与者。生本教育强调和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主张“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认为“在生本教育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

因为通过讨论可以激发热情、发现问题、探寻知识、总结经验、引发创新,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积极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源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必须想方设法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引领学生有序进入精神家园。且不说教学相长,单单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无形中就会增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乐趣,再加之教师用自己深厚的知识去参与讨论,更能擦出学生的思想火花。有次上公开课,我讲的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先给学生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后要学生谈谈体会。学生谈论得很热闹,可是总是讲不到我要求的观点上。我心急之中直接给出结论:“这说明共产党好啊!”整个教室一片哄堂大笑。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有对他们的笑进行必要的批判和引导,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在另外班级再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不给任何结论,我把学生分甲、乙两组,就一些具体的历史材料,两组分别梳理共产党的成功与失误,相互讨论,我时不时在旁边给每个组造势和引导。这节课学生争论脸红耳赤,最终是通过翔实的历史事实的辨析,甲、乙两组的学生心服口服接受了我的观点。我们认为,有讨论,学生才有激情,老师参与讨论,学生更有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本里,大量的探究材料都是学生可以讨论的话题,老师借助这些材料与学生共同探讨和争辩,其乐无穷,其得亦丰!再次,教师还得做学生人生智慧的积极引导者。人的生存,得有智慧。所谓智慧,乃心智的和谐统一,心智的相生向荣。还未真正涉足社会的高中学生,为人处事之仪、待人接物之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真正成熟,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的变化,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材料用合理方式的方法给予学生更为理性、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人生智慧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在选择知识、原理和素材时牢牢把握和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选取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最有利的阵地。失此阵地,失其根基!故而,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课本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佼佼者。最后,教师还须做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真情鼓励者。生本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多给予学生尊重和激励。学生是有思想感情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当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教师的尊重时,他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以及学习的抵触情绪,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的巨大潜力必将处于压抑状态或消磨趋势。居于这样的状态和趋势,纵使教师呕心沥血,我们的教学收效也必甚微。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关爱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给予每个具有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为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给予真情的祝贺和鼓励。郭教授说得好:“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而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忽视儿童潜能理念的局限。”[6]为了学生的前途,为了民族的未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切实把自己从僵化的知识灌输者和死板的“卫道士”转化为关注学生成长的真情鼓励者。我们坚信,学生会在教师的祝贺和鼓励中继续张扬飞翔的翅膀,会越飞越高!我一直有个观点,即政治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演说的“传道士”。这样的老师既能把基础知识传下去,又能激励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探求欲望。我知道,我目前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传道士”,但我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譬如,我上课有几个“口头禅”:聪明、漂亮、英雄所见略同;我改作业既要更正学生的错误还要给学生一段激励的批语;我课后喜欢给学生谈心,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破解……或许,我一句微不足道的温馨之语会影响学生整个学期。不难理解,生本教育是对师本教育的一种扬弃而非完全否定,师本教育中合理的东西和做法还需要继续援引和发展。生本教育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生本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途径

近年来,关于各种教学理念的讨论数不胜数,师本教学、升本教学、本本教学令人目不暇接,理性思考以上的课堂教学理念,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学的工具性屏障,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以往的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中心,以获得高分作为目标,“教学所承载的精神培育功能被剥离了,课堂变成了应试的训练场。”[1]“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价值和天性的充分尊重,承载着丰富的教学思想。

一、教育的本质——尊重生命本体的教育

事物的本质就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内涵。因此,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科学地掌握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实践。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定位,学术界观点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教育是从属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二认为教育是生产力;三认为教育具有各种不同的许多属性,应该把教育视为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四主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2]此外,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本人相对倾向于上述第四种。顾明远的定义最为突出,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可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3]以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与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堂的“生本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也丰富了新时代以生为本教育的内涵。就我个人而言,较赞同上述观点。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人个性发展基础之上,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是学生的“说了算”。可以说,在新时代,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本体,实现本体价值的教育。

二、新时代“生本教育”的教学内涵阐释及其现实困境

(一)“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最早。提出并将其引入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在价值、伦理、行为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生本教育”的内涵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宗旨,也是一种真正能实现学生主体性,服务学生学习的教育。它的根本,深层次的意思是指以生命为根本,注重学生的生命本身,以其个性来衡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4]“生本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教育是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规律的社会活动。它的价值性与目的性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这是“生本教育”的宿命,也是其在新时代的归宿。(二)“生本教育”的现实困境。1.教学目标简单化,重知识性教育。轻德育思想政治学科包含两种基本属性:教育性和知识性。这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知识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般属性,而教育性也就是德育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德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教育目标的育人品德性质。因此,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德育应该被重视。但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老师忽略了德育,强调通过知识性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生本教育”,倒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目标简单化。这种过分关注知识增长的教育,失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功能。在课堂上,我们过分强调知识增长,忽视了学生德育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也使知识性为首的教育目标成为历来教学活动的唯一尊崇。2.教学内容抽象化,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这从教学内容角度,提出了教育要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社会技能学习和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真实生活是教育活动价值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摆脱抽象、纯理论的藩篱,走向生动的生活。但在现实教学中,教育内容的选取往往过于抽象化,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备课时,将知识点和重点提炼出来,在缺乏生动案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讲解,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缺乏生活性。自然地,就造成了教学时段内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的严重后果,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设计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其结合度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强烈。3.教学过程死板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课堂遵循“上所施,下所教”的师本理念,教师独占一堂,按照教学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然后分步设置课题导入点,讲解内容,加入事例,布置课后作业。该课堂上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一步步弱化。因此,在现阶段教学中,各科教师应该灵活地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味蕾,从而打造出一个致力于实现师生合作共赢的新式课堂。这不仅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权利,活跃了课堂,而且塑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4.教学评价片面化,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评价指标多元化,就是指评价方法既有量化的笔试测验,又有课堂的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成长记录、研讨评价、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法。”[6]从教学评价角度,提出教学评价要避免陷入片面化误区。然而,在当前教学评价中,还存在片面评价的现象。如某些高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评定都是以学习成绩高低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去考量是否符合优等生、差等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这一行为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初衷,背离了高校教育育人的本质。这种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考高分。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学生埋头苦学,心情沉重,失去了学习乐趣,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生本教育”的教学路径探析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7]生本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还是生命,情感的启发。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标,是一种人生教育。因此,在新时代,“生本教育”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优化教学目标,使知识性教育与德育协调。生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既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在认识上,知识性教育固然重要,但德育更重要。因此,高校必须着力于优化教学目标,使德育与知识性教育相协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以学生自愿主动学习为基础,在教师对学生选择内容的筛选下,建立一个知识性教育与德育相协调的思想政治课堂;摒弃传统的注重提高知识性水平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主观世界中,这也要求教师学会因材施教;明辨学生共性,尊重学生个性,积极打造一个有共有个的课堂。这也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调整教学目标是促进思想政治课堂生本化的有力途径。(二)调整教学内容,注重与生活结合。“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因此,教育联系生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选择学生感兴趣,学得懂的内容。选取课堂案例应该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与艺术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中的艺术因素表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已有的智慧资源,使他们在一系列的艺术展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感知、理解、储备、记忆。针对抽象概念,教师应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直到学生掌握它的实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高校应为教育内容生本化提供机制上的保障,将教学内容生本化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教学内容是否生活化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部分,从而推动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化,“生本教育”真正得到实施。(三)活跃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主体性。“生本教育”认为,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我们所重视的学生主体性,不应该是教师计划式的主体性,而应该是个性的、丰富的,体现自我的主体性。那种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主见、盲目听从的学生,往往被视为缺乏创造性的人。因此,强调主体性,就必须强调人的创造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设置与课程相关的开放性的导入题目;引入生动案例;设计难易相融的知识点;因人而异地布置课后作业;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支持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去面对未知的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探索所学与外界的关系,最终获得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指引,从而走向更加自由的人生状态。(四)评价指标多元化,摈弃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主体性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水平上也有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能看到有的学生记忆力强,创新性高,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这种体现在先天的个性差别不应该成为分数评价标准下的陪葬品。为此,我们要摈弃这种由个性差异导致的高低不同的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供公正的评价前提。因此,评价指标多元化要求评价人员既考虑量化的笔试,又重视行为表现、研讨评价、项目调查等质性评价。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评价人员要深入理解“以生为本”教育评价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在参考学生各门课的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包括他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等。要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实现真正结合,从而使教学评价成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水平的活动。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马维林.以学为本的教学内涵阐释与形态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3-56.

[2]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38-44.

[3]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4-8.

[4]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意义——写在生本教育进入第十个年头[J].现代教育论丛,2008(1):2-3.

[5]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门户网站.2001-06-08.

[6]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1.

[7]陈锡坤.生本教育——素质教育的真谛[J].现代教育论丛,2008(8):3-5.

生本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参与该课题部分研究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的生态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特点,要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的教学,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生本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生本理念;课堂改革;角色转变;方式转变

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其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该如何变化,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好呢?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指路明灯,指引了我们课改前进的方向。关注生本,实践生本课堂是近几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育集团花城校区的各位同仁不懈努力的目标。为了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学校在各学科中强力推行了“12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本课堂实践机会。该模式将40分钟的课堂一分为三,即开课时用10分钟时间诱导学生自学,中间20分钟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最后用10分钟进行训练拓展。这种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教学的盲目性,彻底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获得快乐。在教学中实施“121”课改模式,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诱导式自学绝不等同于一般的自学

一般的自学,它没有反映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诱导式自学,是让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掌握原理、原则和学会如何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教师的训练目标要逐渐使学生自己能学习。达到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小学生年龄小,对学习语文没有方法,经常感到无从下手。引导小学生在进行“121”教学模式实践时,必须有一个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上课前一天,教师就应该把下一课的自学目标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在目标中,应较详细地交代清楚读书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明确自学的重点、难点,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课中的前十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目标中的问题导学,再次进行自主学习,梳理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教师巡视学习情况,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先学而后教。

二、在学生释疑解惑过程中教

师应注意的三个重大转换当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首先让学生互动讨论研究,有疑必质,寻求解答,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邻组互补讨论等形式进行。在讨论中,教师巡视发现并筛选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问题,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的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或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学生归纳整合,教师巡回指导。这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的过程。在整个释疑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只是顾问、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1.从“主宰一切”到“七不六让”的转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性、主动性。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必须实施“七不六让”教学策略:“七不”策略是: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批评;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六让”策略是: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如果切实做到了“七不六让”策略,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2.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换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上海讲学时呼吁:“知识那么多,哪能教完全部知识?主要是教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功能,理应从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讲解、传授转向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自主学习,把学习语文方法的精髓,变成学生实践操作的行为步骤,使学生按程序一步一步地去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章可循,容易多了。(1)如在自学字词方面可采用以下程序:①自读课文有关句段,画出要解释的字词;②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话讲出字、词的主要意思;③如果理解不了,可查阅工具书、参考书,弄清要解释的字、词的主要意思;④在课文恰当的地方,把字、词的意思批注出来;⑤与同学、老师交流,看看自己对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2)分析句子的方法,有“读—想—查—问—批—说—读”的程序。读:读有关句子;想:对句子进行五想:一想句子的重点字义和词义是什么,二想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三想句子与前后句有什么联系,四想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五想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查:查字典、词典及有关参考书籍,弄清句子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问:对句子中不懂的地方问老师和同学;批:把句义或词义以及对句子思考的结果批注在课文恰当的地方;说:在小组或全班说一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读: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从“串词串讲”到“精当点讲”转换过去,教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总是“串词串讲”。现在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就必须坚决改变“串词串讲”的方法,实施“精当点讲”的策略。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精当点讲:(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要讲明阅读要求和重点,提示阅读方法、途径及注意事项。(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主阅读、钻研、思考的基础上,要着重进行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疑难问题明确讲: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疑难之处,教师要鲜明地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涵。(4)讨论之中提示讲:在学生自读、互议、开展讨论交流过程中不能抓住要害、本质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便把讨论引向深入。(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堂课、一篇课文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性讲解,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三、训练拓展要注意实效

每一课、每一课时,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练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突破重难点的作用。因此字词句训练、读写训练、口语训练甚至课外拓展教师在设计习题时都应该有所涉及,到高年级还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习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121”课改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亲身去实践,它真正做到了关注能力,关注学生成长。“先做后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会将我们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意义——写在生本教育进入第十个年头[J].现代教育论丛,2008(1).

生本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评价;实现路径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学生作为中心。[1]从教学层面出发,“生本”教育理念是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而在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收集信息,合作交流,解决真实的问题进而衍生出新知,相应的能力得到提升。项目情境的设置,项目教学过程的实施,到最后的项目教学评价,都应以学生为本。本文将从“生本”教育理念的特点出发,以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评价模式为分析对象,探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在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一、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评价亟需引入

“生本”理念STEM项目式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但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却是各种类型的应试教育替代了正常的教学,中、高考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讲、记、背、练”成了学习方式的常态。教师习惯于将知识“肢解”,学生习惯于围绕知识点解题。所谓的STEM教学成为摆设,一直以来强调的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随着STEM教育得到全球教育界的青睐,我国不同阶段的学校也开始尝试这种新时代下的教育模式。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属于“舶来品”,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也不长,因此教育者在将其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以教学评价为例,多年来,我国一直有在评价阶段上注重终结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关注知识性评价的倾向。尽管这两种倾向作为评价的阶段和维度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在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模式中,我国传统的评价思维就显得不适用,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调节能力有限,会导致项目流程与评价活动脱节、不兼容。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师本”教育理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广大一线教师并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师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只关心知识对自己而言好不好教,却忽略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好不好学,有没有用。正是由于这种教学的惯性思维,最终带来了“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象。“生本”教育理念作为“师本”的相对概念,是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的核心思想,也是目前在教育界被积极呼吁和倡导的。但当涉及该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评价究竟如何实施,其具体的实现路径如何时,教育者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生本”教育理念与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内涵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到了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要正确看待儿童在教育中的位置,让儿童在自由的自然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1916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针对教育与社会、儿童脱离以及理论与实践脱离三大教育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本质观,正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2]。在我国,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从哲学的角度,方法论的视野以及评价与管理的层面对“生本”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我国首次建立起了完备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其核心内涵而言,生本教育理念将一切教育活动的重心落在学生的发展上。此处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包含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体力与脑力、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全面的发展[3]。同时这种发展更倾向于学生内发的、能动的发展。生本学习是一种将学生视为自主学习掌控者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开放环境中自主创造学习机会,动态重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让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的核心内涵。1918年,随着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TheProjectMethod)的出版,利用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被正式命名为“项目教学法”(或设计教学法)。在此之后,也有许多的学者尝试完善“项目式教学”这一词的定义。发展到现代,项目式教学法的概念被命名为“基于项目的教学”,虽然其核心内涵与之前的理论体系保持一致,但具体的实施路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扩充。相较于项目式教学法,STEM教育算是教育界的“后起之秀”。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出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于1986年《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的报告,提出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的纲领性理念[4],其被视为STEM教育集成的开端。在此之后,对于STEM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不断出现在美国的政府报告当中,社会各界都对STEM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STEM教育在美国取得的成功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向,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尝试将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本土化以培养综合性人才。STEM教育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作为STEM教育中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受到了来自各国教育界的欢迎和重视。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与生本理念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项目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合作、探究,以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并从其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并建构起知识理论框架。不仅如此,二者在教育理念上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将知识融入真实情境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处理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范式。这是一个以知识创造为核心特征的高度信息化时代,获取和传递的方式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学习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和实践探索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该层面出发,生本教育理念与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有着内涵的一致性。

三、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评价在“生本”理念下的实现路径

(一)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元认知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学习的思维习惯,进而促进学习效果。但在评价体系中这一指标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在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中,理解知识是课程和教学的目标,学生必须能够意识到他们何时理解了知识,何时需要更多信息来帮助掌握知识。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应该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去,明确自身需要的信息以及如何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知。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能够意识并反思自己的思维路线,即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然而教师无法仅凭一纸试卷或一个项目产品来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评估任务的要求,评价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进步,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展示专家是如何评估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而让学生看清元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不同于课堂教学,在基于项目的STEM教育中,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经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因此不仅个人要反思,团队也要反思。教师也应为此提供具体的评价支架,包括组员是否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各成员在组内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其个人特质;项目任务是否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学生掌握了评价范式之后,可以渐渐撤去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的支架,由学生主导评价过程。其实现路径可以是,在完成了某一项目学习之后,教育者以“分享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依据以上几个评价维度对自身和团队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评判,并与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与交流并借此机会得到关于学习者最真实发展情况的反馈。在完成多个STEM项目之后,学生能够利用在不同项目中的“情况记录表”和“分享报告”以及自身的感受对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进行主客观结合的评判。而且教育者也能根据这些信息,利用专业的教育知识针对不同个体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较于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判别依据的“师本”教育理念,“生本”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为了突出评价的刺激作用,评价必须变得更明快,同时嵌入学生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从而获得学生真实的发展情况,以作为学习主体和教育者的参考。[5]有效的学习过程往往能在学习者的行为上带来一系列喜人的改变。因此,如果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衡量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则就必须对哪些是有益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规定。一般而言,教学评价可从三个维度出发:知识维度,行为能力维度及思想维度。在基于项目的STEM教学模式中对行为能力的评价内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独立解决问题、协作交流、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行为习惯、独立批判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终结性评价无法对学生这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估,而此时形成性评价的价值也就被真正凸显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育实践者认为形成性评价仅是将做测试题的时间从学习阶段结束提到了学习活动中间。但事实上,“生本”是指要以学生的一切为本,包括学生的行为、能力及思想的变化,而不是单一的从知识的角度去评估。形成性评价需要帮助学生去应用知识,此方法所关注的重点是拥有知识而不是测试结果。因此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不能局限于考察学生公式的背诵情况,而是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6]。因此教育者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方面能力的改变。当教师真正将评价注意力转向学习过程时,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评价结果。这种看似主观的评价方式实则有其背后的科学方法和规则标准。教育者首先必须明确所要衡量的维度有哪些,有哪些具体的指标以及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评价量规(Rubric)的引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评价量规即在项目开始之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为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应达到怎样的表现期望提供明确的标准。其量规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项目目标的设置、合作情况、参与程度、规划水平、教学支持、最终产品。同时评价量规的引入也将评价主体由教育者扩大到了学生自身及小组间成员,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学习指导。对于缺乏评价能力的学生(也可能是评价能力有限的教师)而言,评价的效果取决于量规的具体程度。量规的内容应涉及具体的对于活动过程的概念性标准,各项学习目标在评价量规中都应该得到细化,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这种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加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三)关注学生的错误。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认识的过程中发生并纠正错误有积极的意义。正如郭思乐老师提出的“儿童的错误中常常包含着正确和灵气”。在“师本”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害怕犯错,因为错误可能会给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甚至导致自我怀疑。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会极力地避免犯错。若想让自己少犯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思考,即降低学习的主动性。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活动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那么错误究竟是什么?在改变对错误的态度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错误的定义。对于错误的解释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有很多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错误即与既定的规范和答案不符的表述或行为。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或表述之所以被称之为错误,是因为其结果不同于由他人制定的规范结果,与外部因素相悖。但是“生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内部发展。当我们将所谓的“外部标准答案”转化为“内部认知需求”,“符合客观规律”转化为“顺应内部发展”时,学生所犯的错误也就不再是一种错误,而应该被视为“为完善自身认知体系所做出的尝试”。在这种错误观的指导下,学生在进行STEM项目的过程中才会觉得身心愉悦,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在动手操作或是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犯错往往是通往真知的必由之路,自身对于某一概念的认识缺陷问题在其他组员上也可能存在,小组成员可以借此展开交流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种错误观的提出绝不是为了给学生犯的错误开脱,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错误是应该且必须被纠正的,否则教育就失去其固有的意义。若学生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不认真剖析错误背后真正的原因,则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冲动和偏执的毛病,继而不愿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遇到分歧时往往固执己见,不愿做出认真的分析与比较。[7]因此在对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之后,如何去转化这些错误值得教育者进行认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4]秦瑾若,傅钢善.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4).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赵中建.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