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师的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14 00:07:38

有关老师的名言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1

2、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佚名

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

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郑燮

5、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6、师道既,学风自善。——康有为

7、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8、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1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1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13、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14、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居里夫人

15、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6、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7、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1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

22、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23、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2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25、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26、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2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29、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30、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31、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32、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33、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34、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务了。——夸美纽斯

35、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36、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3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38、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40、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4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4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44、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王卓《今世说》

4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46、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47、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9、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50、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5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52、圣人无常师。——韩愈

5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5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5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2

在焦子的引导下,谈到各位老师的名言……

“诶,杨言。知不知道潘老师喜欢说啥名言?”她坏笑着说。“不知道啊!想想哦!”过了一会儿,我俩异口同声的说:“我知道了,是‘岂有此理,莫名奇妙’!”“对对对!”这时,车子也凑过来。“哈哈哈哈!”焦子又说道:“每当潘老师生气的时候就说。”她停下来,比画着。只见她一拍桌子,嘴里嘀咕着“岂有此理,莫名其妙!”哟,那真是像极了!我又笑着问:“岂有此理和莫名其妙这两个词有啥关系?”她们都犹豫了,可不是,岂有此理和莫名其妙是老潘自创的关联词,谁知道有什么关系啊!随后,我又说:“好晕啊!既然都说岂有此理了,那肯定就知道原因啦,可是还来加句莫名其妙!这个潘老还真的有点莫名其妙啊!”我这一句,正好让她们用了一句网络语:“9494!”“对了,这个关联词有时也分开用耶~~!!”“嘿,对哦!好象今天上午老师就说了一句‘真的是岂有此理’哦!”车子显得很激动,差点捏着了,她说:“有时老师也说‘真的是莫名其妙’!这个老师还真的是……”“诶,焦子!你说岂有此理好听些,还是莫名其妙呢?”我用期待一眼神望了望,问到。她没思考,就说:“莫名其妙!”“岂有此理!”我反驳到。“莫名其妙!”“岂有此理!”“好了好了!你们说说吴老师的经典名言是什么?”车子马上转移话题。“真的是!!”“不不,是真的是!”“好象对哦!”“本来就是!而且老师还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到这里,焦子又比画到。她同样一拍桌子,只是眼睛很悲伤的向周围望了望,随后大声说:“真—的—是!”“哈哈!饭要笑出来啦!好玩好玩!”“对!老师还说普通话呢!哎哟,笑破肚皮啦!”

吃完饭,我又和焦子扯到岂有此理和莫名其妙哪句好听上边去了!不过,我坚称岂有此理好听!!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3

关键词:思想品质 小学德育 人生观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他们改变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呢?我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能够让他们形成不健康的精神品质,完全是他们在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造成的,所以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想改变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也必须用言传身教来实现。因为少年儿童天性中的一个最大的的特点,就是极善于模仿和接受。只要教育者 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下,一定会让他们改变到已明确的方向上来,从而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言传身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言传,就是用老师准确,温馨的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来教育学生。二是身教,就是用老师的自身的规范。道德行为来感化学生。

当一名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往往生气进而是披头盖脑的批评。这样非但不能改不了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且往往会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从而疏远老师,我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

十年前,有一名学生在我讲课时他不注意听讲,在下面搞小动作,我几次用眼神示意,可她不但不接受,还向我做鬼脸。我当时就火冒三丈,把他拎出教室,严厉的教训他一顿,这孩子当时是服了,可过后他不但没有改,而且比以前更加放肆了。这个学生反常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失误,于是,我又找来这名学生,然后如平常的态度心平气和的和他仔细交流,指示了他的错误行为将会造成的后果,最后提出我希望她原谅老师的错误,如他交朋友通过这次交流。这名学生再也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老师的言传不能是简单粗暴地批评,而更不能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而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心平气和的用心诚恳的态度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同时要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把心里话讲出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与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诚意地改正错误。

言传绝不仅仅是对学生批评教育,它还包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在某种程度上说,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因为少年儿童的心里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即使是成年人也都愿意听表扬和鼓励的话,而对批评较反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何不抓住孩子们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呢?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品质较差的学生,老师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很少注意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往往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我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平时比较散漫,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可是我看到他有一付热心肠,谁求到他,他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别人,于是,我就把他树为班级乐于助人标兵,后来,这名学生不但改正散漫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中学,现在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起了老板。

言传,还包括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优秀人物的行为品质去感染学生,老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使学生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追求高尚人的人生目标。

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有着就定性的影响力。特别是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这是由少年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若想教育好学生,老师必须首先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常言道,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老师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文明,符合道德规范。不但不讲脏话,还要做到得体温和,决不能恶语伤人,丢人冷嘲热讽,此外还要做到是非分明,有正确的立场,不要模棱两可,让人啄磨不透,而当学生的语言不符合道德规范时,老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更正,久而久之,一定会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

其次,老师在平时为人处事时,一定要时时处处以同学和集体利益为主,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要在获得自己利益的时候,要想一想是否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如果会伤害到他人,一定不能要这样的利益,这样,学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不但会尊敬你,爱戴你,还会学习你的为人处事之道,进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要求学生关心他人,你就一定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我们要求学生善待他人,你就一定要善待他人。我们要求学生孝敬父母,你就一定要孝敬你的父母和公婆。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照着你的榜样去做,如果老师自己不能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标准来要求自己,行为不检点,那么你的学生就很难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因为少年儿童的道行品质还很模糊,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无论他们的老师高尚与否,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是崇尚的,他们会不自觉地向老师学习,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身教会胜过言传。

如果老师都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来传授学生,用高尚的行为教育学生,那么,我们理想的德育目标就一定会达到。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4

[关键词]:教学模仿 青年教师 教学行为 优化

模仿,即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虽然缺乏了某些创新的因素,但却是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也充分利用教学模仿的作用,让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学习和借鉴,在教学模仿中接近名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模仿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

研讨案例一:接近“名师”

周一的下午,是教师的业务研讨时间,其内容是组织教师观看上海名教师应彩云老师的教学实况录象。老师像往常业务学习或听课一样打开了记录本,准备着听课记录。可活动一开始,精彩的视频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老师们的眼球,大家忘记了记录,而是随着应老师的引导走进了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也像活动中的孩子们一样,在思考着应老师提出问题的最佳答案,在为幼儿的比赛活动加油和着急,不时为应老师的极具鼓励而不失调侃的话语而开怀。大家在思考中、在快乐中忘记了时间,活动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教师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原来活动还能组织得如此精彩,这才是真正的教学!

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教育艺术。艺术就具有感染人和激励人的作用。这种教育艺术使教学原理变得生动、易懂,使教学的方法变得鲜活、灵动,使教学课堂的结构变得水到渠成、和谐完美。这种教学的艺术吸引人们去参与和探索。许多青年教师对教学还处于懵懂状态,名教师的教学给他们提供了完美的示范和学习的样板,增强了他们做好教学活动的自信心,提高了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优化教学行为的关键所在,因为态度决定行为。

二、教学模仿帮助青年教师感悟教学的精髓

研讨案例二:向名师学什么

主持人:我们观看了应老师的教学实况录象,有5位青年教师作了模仿教学的尝试,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所看和所感,谈谈应老师的教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1:应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废旧报纸》,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充满乐趣和探究的游戏活动,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命令、没有传授,但幼儿却始终紧紧地围绕着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去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问题、创新方法、寻求答案。这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授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教师2:我们应该学习应老师在教学结构安排上的严谨性和设计的科学性,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且环节的设计、方法的使用都为完成目标而服务,纯朴务实毫无做作。每个环节之间过度的是那样的自然,真的是水到渠成。问题的设计始终在引导着幼儿的行动,安排的真是恰到好处。

教师3:应老师的教学语言让我倾倒,简练得让你感觉多一句则嫌多,少一句则不足。每一句话都紧紧抓住幼儿。整个活动过程中虽然没有一句组织课堂秩序的语言,但活动从头到尾却是那样的井然有序。应老师偶尔调侃的语言,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幼儿感觉和老师之间毫无陌生感和紧张感,我们根本看不出应老师在借班上课。

教师4:选择实用而恰当的教具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困难之处。而应老师在本次活动中使用的教具和学具只有一样,那就是废旧的报纸。而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具却极大地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我认为,我们在教具的使用上也该做到能易不难、能简不繁,关键是要深入挖掘其教育的功能。

……

主持人:名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像是丰富的宝藏一样,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和细细地品味。如何将这些宝藏为我们所拥有,且创造性地运用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应该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

青年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需要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而名教师的教学活动则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教育理论的物化和外显。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更具有直观的引领作用。青年教师在模仿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名教师的教学风格,领会教学的精髓所在,在模仿教学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得以提高,这是青年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基础――因为行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优化。

三、教学模仿督促青年教师学会反思

研讨案例三:寻找问题

1.观看小李老师的模仿教学录象;

2.分成两组进行讨论和剖析,将本组发现的问题写在题板上,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对本组的意见予以解释。

第一组:

(1)教师课堂随机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应学会接住幼儿的问题并予以适当引导;

(2)教师在活动中的指挥角色意识还过强,命令的口气过重;

(3)活动时间的安排和环节过渡上不够科学和自然。

第二组:

(1)教师的语言简练度不够;

(2)活动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3)对个别幼儿的关注不够,没有照顾到两头;

(4)师生的融入性还不够。

3.执教者小李老师的感言

本以为,用现成的设计方案,并且有应老师的直观示范,做好这次教学活动应该是非常轻松的事情。结果看了自己的录象,才感到自己的差距有多大。比如,在教学语言上,我已经尽量学习应老师做到简练,可从录象上看,自己在无意间一些不规范的语言都出来了,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语言的简练度和精确度就更差了;对活动中幼儿操作进度不一的情况,我不知该用什么方式去结束这个环节,既能照顾到个别幼儿,又能较快地过渡到下个环节,所以时间上就没有把握住。我现在才明白,并不是有了好的设计方案就能把活动组织好,老师是否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是关键,各方面的细节都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教师的发展应该是教学实践加上教学反思。在教学模仿的过程中,及时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名教师的行为、教学效果加以比较、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探讨出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有效地对教学实践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批判,乃至进一步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扎根”理论。教学行为优化的动力――学会反思。

“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就是学习和借鉴。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技能还不牢固,在教学中,存在着理论向实践转变上的脱节,容易出现教学行为的偏颇等,这需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反思实践中的不足、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教学模仿提供了学习、反思和实践的便利和契机,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可以向自己崇拜的名教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教学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自然就会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人们学习写字临帖一样,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和风格,然后才能出帖。

教学模仿,不失为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5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质数与合数 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

案例背景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联系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校本研究。

我校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发现目前课堂上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课堂上学生不能真正有效的“动”起来,具体表现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生生交互“动”得少。这种课堂的互动可以说是“形”动而“神”不动。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于是,我们就产生了几个疑问:如何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愿意并乐于将自己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树立学生发言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习惯?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通过研究成员的共同研讨,我们汇集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对于一节数学课,学生如何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

2. 授课教师采用了哪些措施激发学生互动发言?效果怎样?

3. 如何给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

4. 教师提问的策略如何?怎样提高提问艺术?

5. 激发学生发言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对学生的发言有什么促进作用吗?

6. 如何树立学生发言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习惯?

于是“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主题应运而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和实录了江湖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五年级的《质数与合数》,并以“一课多研”的形式展现。江湖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的理解,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江湖老师比较重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始终。但是对于提供更多发言机会的时机、提供更多发言机会的形式以及如何把发言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并由此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使得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在什么时机下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哪些形式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如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

于是我们研制了这个文本,选用了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片段作为案例素材,梳理归纳了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案例问题,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了案例研究活动。

案例分析

一、课堂实录

(一研)

片段一::学习因数时我们引用了“韩信点兵”这个故事。今天,你们也来当一次韩信手下的兵,怎么样?咱们也来点兵操练。

师:如果让2名同学列队操练,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

生:两种。1列2行,2列1行。(师板书算式:1*2

2*1

2种)

师:让3名同学列队操练呢?又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生:两种。1列3行,3列1行。(师板书算式:1*3

3*1

2种)

师:如果让4名、8名、12名同学列队操练,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师板书完整)(学生此时冷场,一时半会儿没回过神)

生1:4名同学有三种排法。1列4行,4列1行,2列2行。

生2:8名同学有四种排法。1列8行,8列1行,2列4行,4列2行。

生3:12名同学有六种排法。1列12行,12列1行,2列6行,6列2行,3列4行,4列3行。

师:咦,为什么有时只有两种排法,有时却有好几种排法?孩子们,你们猜想一下,排法的多少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1:人数越多排法就越多。

师:(放慢)人数越多,排法就――

生:越多。(等待几秒)

生2:不对。比如,29人,人数多,但只能排两种。1列29行,29列1行。

师:这个例子说明他的猜想合不合理?

生:不合理。

师:对,还不太合理。他能通过举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哟。还有其他猜想吗?

简析:在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发言欲望。而且在这里因为教师一个巧妙的陷阱和一次短暂的等待:“师:(放慢)人数越多,排法就――生:越多。(等待几秒)”。给学生一次很好的互动机会,学生之间的争辩由此而生,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得如此无声。但是这里为什么学生会冷场,我们想主要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一口气提出:如果让4名、8名、12名同学列队操练,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试想学生能够迅速地排出每种排法而且都记忆深刻吗?所以我们建议二研时这里逐一提问,4名怎么排?8名呢?迅速说出12名该怎样排,看谁的反映快?

片段二:

师:现在,请孩子们根据这些数因数个数的不同,给这些数分分类。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教师一连重复了三次提问。

(学生活动后,再全班交流)

生1:我把2、3、29分为一类,它们都有两个因数,把8、27分为一类,它们都有四个因数,4、12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不一样。

(师边板书:2个因数

2、3、29)

师:和他一样分的孩子请举手。

生2:我也把2、3、29分为一类,它们都有两个因数,把4、8、12、27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比两个多。

师:比两个多也可以说是两个以上。

(师边板书:2个以上因数

4、8、12、29)

师:和他一样分的请举手。可能还有其他分法,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就不一一来说了,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分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重点来观察一下这一种分法。按照2个因数,2个以上因数来分。

简析:当学生不知所措时,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做什么?这说明教师的要求明不明确,是学生能不能有效互动的关键。即使在教师重复了三遍过后,多数学生有所明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无从下手,说明一个问题,教师这里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

片段三:

师:你能运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来进行判断,很好。接着来。(出示135615)

生:是质数。

师:想好了再回答。

生1:是合数。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的个位是5,它一定是5的倍数,所以除了1和它本身,它一定还有5这个因数。

师:他回答得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儿呀?

生:他用上了5的倍数特征。

师:对,他用上了前面所学的2、3、5的倍数特征来找数的因数,这样很快就知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因数了。这也说明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再来。(出示100038)

简析:在这里教师判断式的提问加叙理式的提问相得益彰,“为什么”、“回答得好吗?好在哪里”,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动”起来。

二、课堂观察与同伴互助:

(一)课堂观察报告(定性分析):

2010年4月15日,我校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主题,举行了课堂观察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学校一课多研的全体主研人员、部分数学教师、各教研组组长、学校行政领导。观察内容是我校黄东老师老师的一堂数学课——《质数与合数》,听课老师针对既定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有效互动”,因此,侧重对本堂课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互动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选题:课堂有效互动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问题

上课前,我们并没有和开课老师作过多的交流和“指导”。之所以这样做,我们基于如下的考虑——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其核心就是预设主题。对施教者“保密”,是为了确保教学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持课堂的真实性和朴素性。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原生态基础上的数据才是可信的和有价值的。如果教师事前了解了主题,针对性地作了“准备”,从场面上来说也许会很好看,但掩盖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这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其次,对听课者我们也实行“保密”。我们只是在开课前半小时宣布观察主题,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干扰。保持了课堂的有效“纯度”。原生态的课堂能更好地展现课堂的真实,也能更好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互动”应该说也是一个很“老套”的观察主题了。但它也是经典的课堂观察主题,更是有生命力的主题。因为,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的“魂”。互动的好坏,互动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互动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问题。

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15人,开课前分配相关的观察任务,主要分成两大组,教师行为组、学生行为组,对每一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比如,教师行为组,我们又分为三大块:认知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情感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语言、板书艺术、策划教学环节)、人格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谈度、关注差异)。学生行为组,包括时间抽样,学生的投入状态、包括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举手回答问题、包括学生的参与面、包括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等,对于自己负责的“空间”,有明确的任务:完整的记录,然后再对所记录的进行甄别、分类,完成统计、汇总和分析。和传统的听课不同,课堂观察是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课堂的,听课者应该是极度“紧张”的:既要尽量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加工”。由于和传统听课方式反差太大,听课老师也有个适应过程。事后,不少听课老师反映“比较累”。

交流:课堂观察延续和拓展

上完课及时组织听课老师进行交流。每一组,先内部交流、汇总,然后选派一位代表交流发言,对本堂课所观测的现象作一个综述,转录于此——

学生观测组:

曾途:全班有共49人,有23人没有回答过问题,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几乎都是自己举手回答,教师没有对未回答问题的孩子点名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作为听课教师,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对本节课中,学生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本节课设计是巧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课堂上也得到了实在的训练。提出一点思考:

“有效”的界定,没有回答问题的23个孩子,教师如何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

江流:我统计了学生的发言面,从我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师比较重视座位两旁和前后的同学,对中间孩子的关注不够。提出一点建议:教师根据提问的难易,照顾差异,比如简单一点的问题,是否考虑让中差生来回答,对于难一点的让好生来突破。我们还认为,对于重难点,或者学生易于错误的知识,教师能不能多采用“重复确认的策略”照顾多数孩子,比如在概念本质突破的时候,多用“谁听明白了他的想法”、“谁再来说说”等话语来唤起学生的再一次互动。

李校长:从时间抽样来看,学生前10分中精力是非常集中的,几乎没有分心的。后10分钟学生兴趣也比较高,主要是教师采用了游戏,来巩固新知识,学生几乎在活动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这说明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但是对于主体部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精力不够集中,有搞小动作的现象。提出一点建议: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对于开课情景的创设,教师要精简,要尽快进入主题;对于主体部分,建议教师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降低难度,让群体来攻破难点;在交流汇报中,采用异组评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互动的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正确的、客观地看待别人的问题。再着,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引领作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如,刚才江老师他们提到的重复确认策略,我们就觉得非常好,另外,当学生在不能分类时,教师该启发还得启发,如,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根据,这些因数的特点和个数,把这些数分分类吗?这样一来,目的明确,学生自然就能够动起来。

教师行为组:

习小强:我们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引起课堂互动的关键因数,从一研来看,我们认为黄老师有很多问题是提得非常到位的,为有效互动奠定了基础。比如:这个例子说明他的猜想合不合理?你还能举这样的例子说明吗?这两个因数分别是哪两个因数?他回答好吗?好在哪里?等问题。另外我们觉得老师在猜想版块追问两次就够了,没必要太多,不然冲淡了后面的主题,在概念本质属性的突破上,反而要加大追问的力度,我同意刚才学生组的意见,多采用重复确认的策略。

周为:我想从这节课黄老师的语言说起,我觉得黄老师在这节课上的评价语言是相当丰富的,让我大开眼界。别人都说数学教师语言匮乏,这节课应该是彻底推翻了这一谬论。黄老师与学生的这种“零距离”,让学生多了几分自信,增了几分智慧。举两个我认为是数学课堂上最经典的评价:“你能通过举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哟”、“他用了前面所学的2、3、5的倍数特征来找因数,这样很快就知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因数了。这说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把前面所学知识用起来”。我想这样的评价比“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式的表扬好千百倍吧。

胡福:教师在这节课关注差异方面,从刚才学生组的观测来看,比较弱。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我们发现,老师在关注差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体现。比如在课堂上孩子起来回答问题不是很好时,教师努力的启发他把问题说完整、说具体,再比如,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都不能完整的表达时,教师一个:“谁能比他说得更完整”。难道这些不是在关注差异吗?

杨校长:(总结性发言)

听了刚才老师们的研讨、汇报,不管是从教师行为观测组,还是从学生行为观测组,不难看出,江老师这节课,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主题有所突破。作为教师我们应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导学生发展。我用四个词语,八个字来说明我的感受:敢动、能动、易动、乐动。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互动。教师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互动。从教师的眼神、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等待中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鼓励。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互动。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有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韩信点兵、分类有意识的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到动的基点。

3、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互动。设计问题的开放,如猜想一下排法可能与什么有关?结合分类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给孩子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激发情趣,让学生乐于互动。黄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座位号游戏、韩信点兵、用分类的方式突破难点等等。

一节课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遗憾。从刚才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意见,那就是在突破概念的本质属性时,课堂的有效互动体现不充分,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较弱。因此提出以下策略,供二研时参考:

1、小组合作策略,增强互动,照顾差异。在分类观察建立概念这一环节,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分类: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分几类——实施异组评价:你们对他们组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看法?

2、通过重复和强化策略,引导生生互动,旨在让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转化为群体意识,从而到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江湖(本课的施教者)

学校布置给我任务后,我是怀着忐忑不安之心走进课堂的,课堂观察对我来说还是个新名词,以前也了解过一些情况,但毕竟没有“实战“经验。这样大规模的活动,说实话我也有点紧张,学生也如此。听了大家的交流,我知道自己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关注学生这一块。另外,正如有的老师说的,本节课容量偏大,学生参与、探究的时间显得少了,我想,要是能把开课精简一下,提问更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更灵活一点,也许能挤出一点时间来。另外,我希望我们的数学课有快乐,有唇枪舌剑,有诗情画意,有人生启迪……谢谢!

(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定量分析)

为了解学生课堂发言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案例开发小组对学生进行了课堂发言问卷调查。

课堂调查问卷设计了以下问题:

1.在本堂课中发言几次 ?

2.你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吗 ?

3.当你发言正确时 , 老师是怎么做的 ?

4.当你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

5.你喜欢什么样的发言方式 ?

6.你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

7.当你回答问题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8.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如下:

1.你在本堂课中发言几次 ?

A.一次 17 人 占调查人数的 34.7%

B.多次 2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

C、两次7人 占调查人数的14.3%

D.、没有发言23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7%

2.你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吗 ?

A.愿意 49 人 占调查人数的 100%

B.不愿意 无

3.当你发言正确时 , 老师是怎么做的 ?

A.表扬你 11人 占调查人数的 22%

B.点头 10人 占调查人数的 20%

C.什么也不说 1人 占调查人数的2%

4.当你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

A.鼓励你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2%

B.什么都不说 2人 占调查人数的 4%

C.批评 无

5.你喜欢什么样的发言方式 ?

A.举手发言 38 人 占调查人数的 77.5%

B.小组讨论 0 人 占调查人数的 0%

C.同桌交流 3人 占调查人数的 6%

D.随机点名 1人 占调查人数的 2%

6.你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

A.简单的一起回答的问题 0 人 占调查人数的 0%

B.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9人 占调查人数的18.4%

C.有一定难度 , 但通过努力能回答的问题 38人 占调查人数的 77.6%

7.当你回答问题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A.表扬我 14人 占调查人数的 28.6%

B.鼓励31 人 占调查人数的 63.3%

C.点头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 2%

8.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A.鼓励我 22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4.9%

B.纠正 15 人 占调查人数的 30.6%

C.帮助 5 人 占调查人数的 10.2%

D.口头批评 3 人 占调查人数的 6%

E.微笑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2%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6

冰心老人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关系着未来人才的质量,每一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对班主任寄托着殷切的期望。此次活动正是我校推进“三爱”教育的见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这一精神支柱,让我们七年级全体教师,尤其十四位班主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八百六十名学生从开学到现在,在我们各位教师的辛勤培育下,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并准备为自己的人生铺好路。从三个多月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的班主任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负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艰苦的劳动,用一名教师的爱心、耐心、真心教育和感化着班级六十多名学生,也是我校“三爱”教育的最好诠释。

为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水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班级管理,推进“三爱”教育,抛弃以前那些顽固而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激起班主任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及复杂性的再认识。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也供老师们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做好我校的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

1、请于景和老师发言。

感谢于景和老师的精彩发言。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其实,当我们老师用爱心、微笑去感化学生时,我们老师自己也被爱心、微笑感化了,此谓“教学相长”!爱学生的过程,也是塑造教师自我的过程。

2、下面请徐丙光老师发言。

感谢徐丙光老师的精彩发言。

“他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假如是那个孩子”这种尊重与关爱,是多大的心胸和境界。(班主任工作banzhuren.cn)徐丙光老师的细节管理、细化落实、细致求真,真是“想在明天,做在今天”的“三爱”教育与良知教育。

3、下面请王国民老师发言。

感谢王国民老师的精彩发言。

“了解、民主、爱心、魅力、活动、鼓励”包含着班主任许许多多的付出。

4、下面请宋明珠老师发言。《爱生如子,真情感动,创建和谐班级》感谢宋明珠老师的精彩发言。

爱生为源,真情为线,和谐为果,凭着执着与辛勤换来学生的成长,班级的进步,教师的提升!

5、下面请李婷婷老师发言。《责任到人,从严治班》

感谢李婷婷老师的精彩发言。

一位年轻教师,身上却流动着对学生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是求实,严格是关爱。连个三个月的星光灿烂,是对年轻老师努力付出的最好诠释!

6、下面请戴雪梅老师发言。《走进学生心田,共建一“家”》

感谢戴雪梅老师的精彩发言。

老师——妈妈——母亲,把班集体当做“家”一样经营、呵护、关爱,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了一位班主任高尚的职业道德。

7、下面请秦桂红红老师发言《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感谢秦桂红老师的精彩发言。

是班主任,是家长,是导演,更是良师益友,我们分享了秦桂红老师带班的快乐与幸福!

下面请李校长作总结讲话,大家欢迎!

今天7位老师深情地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爱岗之责,爱生之道,爱校之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李校长给我们班主任工作作了重要指导,用他的睿智为我们“拨云见日”。

希望各位班主任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把班级管理工作做深做细,真正的把班级自主化班级管理落实到实处,把责任承包落实到实效,把争星活动落实到实质。用我们班主任应有的“三爱”之心去管理好学生,管理好班级,使我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在学校市级品牌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我宣布:经验交流会结束!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7

[论文摘要]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文化控制和秩序控制的空间。从社会性权力运作来审视教学,通过对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日常课堂生活的重新审视,洞穿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的强权关系,为达成对话、协商和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支撑点。

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课堂控制的空间。教师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社会控制制度的影响,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的教育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课堂控制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控制乃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一、文化控制

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往往通过在教室里强制执行他的观点来控制交往过程。尽管法定课程具有社会权威性,但其功能实现的首要前提是转化为“师定课程”。教师通过备课,对法定文化进行重构和再解释,传递给学生的其实是“师定课程”。课堂是每一个主体选择性地行使多层的“制度性话语”,实践“个人话语”的场所。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问:您在教学过程中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教师:教材我只把它作为一个纲,在备课的时候,要参考许多书,还要上网,收集一些相关信息。讲课时穿去,有时候还会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让学生视野开阔一点。学生往往对这些东西更感兴趣。教材就是一个总参考,有些内容一带而过或省略掉。

每个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传递知识,在讲课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有的内容自己体验深点,知识背景多点,讲起来也很有激情,讲得也比较透彻;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教材上的讲,有照本宣科之嫌,既使把内容讲深讲透,学生也会认为这老师没多高的水平,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而且讲课与学期末的评课有很高的相关,学生不爱听的课在评课时肯定不会给任课教师高分,这是铁打的事实。教师既要投生所好,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只好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重构。不同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上在学习着不同的“法定”内容,法定课程内容能否进入且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课堂,取决于教师的课程重构,即“师定课程”,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师定课程内容与法定课程内容在学生眼中均具有“法定性质”。在大学里,学生并不完全是由于对教师“敬重”和“崇拜”而对老师讲的内容全盘接受,但退一步说,老师讲课的重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不讲的或一带而过的内容则很少在考试题目中体现,所以老师讲的同教材内容同样具有“法”的性质。无论是从教师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来看,还是从教师的知识水平抑或个性差异来看,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都不能完全“忠实地”传递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而是多少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

课程传递主要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的,这是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提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可以用完结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环是课堂对话的极其显著的特征。在课堂对话中,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的人(学生)询问,对其应答,询问者表示感谢,同时判定正确与否。而且,决定这种链接中所构成的对话方向、选择对话者并决定发言顺序的,多数情况下是单向主导这种对话的教师。课堂对话之所以以IRE的结构构成,是由于教育关系是基于权力与权威人为地加以组织的。在大学讨论课的教学中,表现IRE结构的情形比较少。传递高等学问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一直是讲授法,特别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高校的教学资源、设备较为紧张,“讲课仍然继续占有统治地位——它为教授们提供了补充和解释教科书的机会……”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有的老师说,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愿听,不愿发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得出:一般本科课堂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在所做的50次随堂观察中,讲授、板书等行为占整节课的80%还多,其余的行为所占时间比较少,可称为低频行为。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交往对象与信息来源。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是对学生讲话,主要属于“直接教学”中的讲授,而属于“间接教学”的教师讲话中,最多的则是提问。这种现象表明,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这样,大学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的交流。

大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多选择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大多是点名回答问题,并且在文理科课堂上,各种互动行为又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文科课堂上,教师在课前常提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程度,并且女教师提问的次数要多于男教师;在理科课堂上,更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记忆性问题发问的次数明显少于文科课堂,往往是通过对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提问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无意识地问一些“是吧”、“对吗”、“明白吗”等无关性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虚假性的交往。这种情况在理科课堂上明显地多于文科,有时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听课情况而问的,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思维的过渡。但不论是哪种问题,教师对群体发问多于对学生个体的发问,学生此时也感到自己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这种互动通常发生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之中。

学生个体指向教师的言语交往行为主要有:回答、提问、异议等。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来回答问题,所以教师主要根据课堂控制的需要决定让谁“回答”问题,它们对教学内容并不起什么作用。“提问”、“异议”等行为在本研究的课堂观察所记录到的言语行为中为数较少,这可以说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中学生基本上处于受动地位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秩序控制

班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每个班级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亚文化价值标准,甚至仪式或礼节。课堂中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和控制的。教师首先通过备课预先安排,在课堂中又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技巧进行控制。本文试图对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的具体课堂行为策略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控制策略有:点名、表扬与批评、惩罚等,但以隐性控制为主。

1、点名

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课前课后都点名,只为了避免课前点名之后学生的逃课。笔者在随机观察的课堂上,就看到了这样一出:教师提问问题后,说:“看今天来的人也不太多,正好抽几个名字,张×(环顾四周,见学生张×没来),好,没来,点住了。”遂在考勤册上做记录。

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点名是大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有效手段,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行使权力的保障,如果教师的教学仅靠点名来维持的话,这样的教学便可想而知,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手机,或吃东西,或梦游周公等行为比比皆是,形成“隐性逃课”的现象①。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以点名来维持学生出勤率,万一课堂上的学生都跑光了,自己多没面子啊!

2、批评与表扬

大学课堂上采用直接的批评往往比较少,教师看到有的同学搞小动作或其他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用眼神制止或者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偶尔也用一些直接的批评。“我不喜欢板着脸讲课,但不要以为这个老师好说话,好欺侮!”“我上课有时脾气不太好,你们都会了?如果你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去办,我不强求,大学生都这样,不需要老师强求。”

似乎会了所讲内容或有重要的事情,学生就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老师的话中之意。但老师又以点名或提问等方式查考勤。这二者不是相矛盾吗?其实老师这样说也并不代表他就想让学生不来上课,而是表达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强烈不满。用“我不喜欢”来表达“我”的习惯和喜好,“我”要求“你”就得听,“你”的行为不能影响“我”的工作,这是“我”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教师往往是运用教师地位所拥有的权利进行课堂控制,要求学生服从。

在大学课堂上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教师人称关系的再变化。中小学教师用“老师”来代替“我”,第一人称的消失使得课堂语言在这个领域中派生出特有的权力关系。在大学课堂上,第一人称的回归也没有使这种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会依内化了的权力进行课堂控制。

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批评一般不指向学生个人,而是指向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的批评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板着脸说教,而是慢条斯理的,这样一来不会引起学生的群体对抗,二来会使多数学生反观自己的言行:老师是不是说我呢?老师不高兴了与我有关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而且老师往往是在课堂纪律特别不好时才会发作,一般在程度比较小、不影响讲课的情况下,老师们也懒得发脾气。这样既影响自己讲课的心情也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何苦呢?

直接的批评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它预期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甚至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引起对抗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用调侃式的批评,产生直接批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能够得以正常地进行。

一次教师A讲课时,呛了一下,咳嗽不止,喝了口水润喉,又呛了一下,学生笑。老师摆手说,“不是SARS,已经过去了,当课堂纪律不好时,这是我本能的反应”。

“无意”地把自己对课堂秩序不满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温和”批评的作用并不亚于对学生严厉的训斥。这样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还不会引起对抗情绪。总的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比较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说句“很好,请坐!”似乎已经很大方了。教师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批评,往往是针对群体进行的,对于个体学生的表扬要大于批评的比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控制主要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即教师以社会代表者的身份,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全体学生施以相同的控制,这种控制既是学生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权威实现的现实基础。

3、惩罚

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教师的控制事实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即在普遍主义的基础上,的确存在着社会控制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控制力度、控制的性质,以及控制所表现的情感等方面都会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候会对自己认为情节严重的行为给予惩罚。

从课堂观察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不多。一般来说,多数学生答不上问题,会很主动地坐下。但仍会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没有示意的情况下,不好意思坐,只是在确信教师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时,才会偷偷地坐下。这些同学一来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二来可能觉得自己答不上教师问的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坐吧。

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问题是学生应该能答上来的,而学生以简单的“不会”作为答复或站在那儿无动于衷,会使老师很不高兴,甚至很恼火,但还不好发作,这时候只能通过不理学生(罚站)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快。

如果说罚站是教师所运用的对学生的隐性惩罚的话,那么罚发言则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一般不愿发言的特点而自创的一种惩罚方式。

教师布置作业: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课题(题目已提前给出),查资料并讨论。下节课是讨论课,小组推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补充说:请转告这节课没来的同学,下节课他必定发言。

师生共同把“罚发言”作为对学生惩罚的一个手段。发言原本是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舞台与机会,但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发言,教师正好利用这个弱点作为课堂控制的一个手段。上课不点名并不代表教师不知道谁没来,同学应怀着内疚的心理主动将功补过,切记此次教训并引以为诫,以后不可无故不到。

在伦理精神的文化传统下,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重权威的价值观念和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表现在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上,就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互动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被掩盖了的不平等关系和话语权加以解蔽:教学决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知识授受活动,更是社会控制与权力运作的过程。从社会性权力运作来审视教学,使研究者能够获得一种批判反思的精神,从而使自己对教学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始终都处于比较清醒的状态,并使自己的研究对现实有更深的解释力。对于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批判反思更是具有解放的意义,通过对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日常课堂生活的重新审视,从而洞穿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的强权关系,看清不合理的规训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为达成对话、协商和彼此理解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支撑点。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8

按照原定的教学预设,我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圆的画法、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我将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放在了开头和结尾,即圆的画法和特征部分,而让圆的各部分名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不仅能够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同时还生成了许多精彩的场面,尤其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深深触动了我!

令我“兴奋”的男孩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男孩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学生已经两次准确且简单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之后,他又第三次语出惊人。当我问到“利用圆规、圆形物体、线绳和钉子三种方法画圆哪种方法最好”时,学生多数认为同意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最好。这时我举例:“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做游戏,用小圆规还能解决问题吗,通过这个例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男孩回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言切中要害。面对多名学生反复不能回答出我所预设的准确答案时,我发自心底地对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

令我“失望”的女孩回答!

当教学过程进入到圆的各部分名称环节的时候,我原有的预设遇到挑战。凭借以往教学经验,学生都是较为顺利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叫圆心、半径以及直径,但这次学生的回答总是稍显生涩,总是不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各部分名称的要素。

当说到直径定义的时候,几名学生多次回答欠准确,不是说两端在圆上,就是说要过圆心,就是没有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说。正当我反复引导,多次动员的情况下,一名女孩在冥思苦想之后,果断地举起手,我仿佛看到了救星:“请你说!”女孩声音洪亮地回答:“对称轴是直径。”此时我满脑子都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第一反应就是:这名女孩的回答离题太远。随口说了一句:“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请坐!”

【课后访谈】

清脆的下课铃声响后,吴老师走上讲台。吴老师分别对两名学生进行了现场采访,以下两名学生的回答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男生接受吴老师的访谈

师:“今天丁老师对你回答问题后的一句评价是你虽然话不多,却总是那么精要!听了老师的评价后你心里怎么想?”

生:“我真有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色,全场发出热烈掌声)

师:“那你觉得丁老师怎么样?”

生:“老师更有才!”(学生对教师的充分信任和崇拜之意溢于言表,全场再次发出热烈掌声)

两次掌声不仅对学生和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将采访的气氛变得活跃而热烈,也感染和打动着每一位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当然更包括自己在内!

女生接受吴老师的访谈

师:“刚才上课,当老师提问什么是直径的时候,你是怎样回答的?”

生:“我说对称轴就是直径。”

师:“老师给予的评价是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听后你怎样想?”

生:“我好失落!”(学生回答的语气很低沉,学生仍然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课堂上失落的情绪仍在课后弥散)

吴老师此时把目光投向我,像是说:丁老师你如何弥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遗憾?

我考虑了一下,要对你说:“首先我表示歉意!为了弥补这份遗憾,我在课后会将我的邮箱留下,今后我愿意随时倾听你的心声,盼望你进步的好消息!

说到这,吴老师、学生和我三个人的手不由自主的握在一起,三个人的眼中闪烁着泪花,此时的一切凝聚着一种力量,一种彼此理解的力量,一种彼此促进的力量。

【我的思考】

吴正宪老师在和团队成员进行交流的时候,经常提到“教师一定要努力读懂学生”。读懂学生既体现在教学前的准备中,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读懂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给予评价是教师尤其要积累的经验,要练就的内功。读懂学生课堂发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关注和激励、引导与促进。

1.面对教师评价的迥异感受——“需铭记”

“我真有才!”我对学生的这句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之前这名学生已经两次发言切中要害,而且是惜字如金,但却语不惊人誓不休。到第三次他又以同样方式回答问题后,我的语言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对该生的评价,这次动情的评价源自于我对这名学生是欣赏真诚的。正是这种欣赏的情怀让我不得不用心去评价。吴老师采访时,从学生“我真有才”的回答中,我读到了这名学生已经在我对他的评价中建立了一份自信,流露出一份喜悦,他的情绪中涌动着一股促使他继续喜欢学习数学的动力。正像吴老师所说:“这样的评价是有后劲的!”

“我太失落!”学生语气低沉的话语敲击着我的心灵!不经意间,我打击了一颗本来兴高采烈、洋溢生命活力的童心,学生本来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换取的是一盆冷水浇头,如果换位思考,被冷水浇头的是我自己,体会如何?同样会是失落!“失落”二字的分量是何等之重!就让“失落”的声音时刻警示自己吧,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学生五彩斑斓的思考,我们要时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用心灵给予回应,不要用敷衍的套话去打发学生。我在时刻告诫自己:要记住学生心灵的伤害是很难弥补的!为了能将对学生的影响减到最小,课后我与学生互留了电子邮箱。我想用这种方式保持学生对数学的一份喜爱、一份关注!当学生取得了成绩或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可以通过邮箱与我取得联系,我和学生约定有信必复。电子邮箱留给学生一份希望,留下教师对学生的一份期盼!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双刃剑”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过程,落实在两个学生身上为什么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仔细思考后,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教师面对两名同学时的心态不同,导致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同。我之所以对“真有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回答与我的预设极为一致,同时他的回答三次问题三次都切中关键点;“太失落”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叫了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均没能与预设答案一致,这个时候我有些急躁,导致在瞬间没有分析出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一个好的生成资源就浪费掉了!

通过吴老师的点评,我懂得了细节决定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感受到读懂学生所说、所思、所做的价值。我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要想正确使用好这把双刃剑,需要教师区别对待学生的发言,符合教学预设的发言教师要给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不符合教学预设的发言,教师尤其要细心呵护,因为此时学生的发言恰恰是生成资源,这样的生成资源很可能对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将课堂引向精彩和灵动!总之,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发言,思考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的发言,激励学生的发言。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9

三年来,我不仅带主课,还兼班主任,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把心思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终于得到了回报,一扫我校多年来重点本科上线率较低的局面。

校长要为我庆功,就往教育局里送材料,为我申报今年奎市的十大杰出教师。

周一开教研会的时候,校长对我竞争十大杰出教师的事情特别关心,说:“程老师,今年的评选竞争很激烈,你往教育局送的典型发言非常重要。你要把材料深挖细掘,写出高度,写出深度,不仅要有前瞻性,还要有指导性!”

我说:“不就是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吗?放心,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不陌生。”

教师节前夕,全市十大杰出教师的名单下来了,没有我的名字,我只获得一个提名奖。

我好歹也是个获奖者,因此和校长在教师节那天到市政府的大礼堂参加了表彰大会,聆听了十大杰出教师的典型发言。

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王村镇中学的王老师。

他在典型发言中说:“……我扎根山区中学十余年来,常年坚持带病上课,不仅有严重的胃炎,还有咽炎,但一想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克服这些疾病的困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城前镇中学的刘老师。

这位女教师在发言中说:“……我不仅侍候生病的婆婆,还要克服自己有多种妇科病的困难,早起晚睡。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第三位发言的是来自山区的小山镇中学的赵老师。

他在发言中说:“……我每天拖着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的腿,骑着自行车往返五十多里山路,从没有耽误过孩子们一节课……”

第四位发言的是一位姓贾的老师,不记得他是来自哪个学校了。

他在发言中说:“……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我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甚至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也在坚持着。有一次,为了给学生讲解数学题而耽误了给儿子看病,结果儿子因为发病急导致耳朵聋了……”

后来的典型发言是在我和校长的窃窃私语中进行的,

有关老师的名言篇10

张海迪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我的理想是一名老师。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

妈妈从小就对我说道:“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位。”于是,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小时侯的我十分向往做一名老师。作为一名老师,虽不伟大,却总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让人不禁而生出敬慕之意。老师头上的白发是最美的;老师手里握着笔批改作业是最美的;老师捧着课本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讲课是最美的。老师没有怨言,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一生与粉笔为伍的人,他们言传身教,把良好的作风,优秀的品行教给我们,使我们终生受益。我真喜欢老师,她们多么温柔慈爱,必里装着多少知识啊!老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鼓励学生努力长进,许许多多的明星、教授、专家和领袖,都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啊。看到我们学校老师辛勤的劳动,她热情地关怀我们,和我们一起学习、劳动,老师就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啊。

我的理想不但要当老师,而且要当一名优秀可爱的小学老师。小学老师的重要,不在于他们教导大道理,而且由于他们在洁白如纸的孩子们的心灵上,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痕迹,这痕迹往往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可是,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理想就会泡沫般消逝,我现在一定要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希望,追求明天。理想和志向、成功是循环小数,密不可分,与希望相连。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总以这个理想来勉励自己,永远不要轻易放弃,毕竟这是理想的希冀。

如果说“理想是小船的风帆”,那么我现在就扬起理想小船的风帆,向一个叫“老师”的港口努力地驶去,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