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的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24 09:02:41

有关风的古诗

有关风的古诗篇1

有关风的古诗(一):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7、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8、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10、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1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1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5、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1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1、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4、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6、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27、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9、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0、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3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32、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3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38、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3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41、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4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6、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4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5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5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54、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5、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5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8、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5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6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4、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6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6、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6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6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6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7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7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7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7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7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76、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佚名《敕勒歌》

7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79、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8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8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8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8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87、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88、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8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9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9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9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3、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94、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95、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9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99、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0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有关风的古诗(二):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5、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6、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7、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0、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1、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2、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13、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15、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16、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南湖早春》

17、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王昌龄《青楼怨》

18、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19、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20、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21、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2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5、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26、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

27、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28、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29、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浣溪沙·渔父》

30、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3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32、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33、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34、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35、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卢纶《长安春望》

3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37、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38、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40、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1、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4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4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4、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5、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4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47、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48、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4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50、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5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53、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54、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5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56、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57、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58、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佚名《北风》

59、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60、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61、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62、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6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65、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

66、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7、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68、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69、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70、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7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72、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4、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75、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76、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77、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78、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79、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80、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8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82、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83、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84、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魏禧《登雨花台》

85、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88、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89、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90、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91、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9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93、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9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95、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96、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9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98、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100、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有关风的古诗(三):

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3、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4、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5、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6、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9、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1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5、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16、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17、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18、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9、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20、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2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24、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5、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27、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0、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31、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2、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33、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4、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3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36、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37、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8、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39、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41、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4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43、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44、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陈亮《水龙吟·春恨》

45、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46、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7、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4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5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

5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52、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陈羽《从军行》

53、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李白《长歌行》

54、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5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56、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57、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58、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5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0、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6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65、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66、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67、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8、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6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70、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71、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72、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73、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6、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77、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7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9、雨湿花房,风斜燕子,池阁昼长春晚。——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80、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1、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8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83、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85、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86、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87、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88、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89、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90、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91、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92、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3、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94、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95、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6、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97、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98、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99、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10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1、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02、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103、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104、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05、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106、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

10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08、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109、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1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1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12、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查慎行《晓过鸳湖》

113、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14、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115、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116、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17、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18、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

119、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蒲松龄《山市》

12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1、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王安石《江上》

122、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123、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李商隐《日射》

124、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125、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126、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127、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左思《三都赋》

1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29、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李白《长干行二首》

130、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131、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132、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133、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34、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13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36、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37、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江淹《别赋》

1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1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40、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141、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42、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3、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4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45、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6、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147、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148、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149、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50、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有关风的古诗(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2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 ·

· ·

· ·

· ·

· ·

· ·

· ·

有关风的古诗篇2

一、视诵读为诗词教学的生命线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我们不可能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走遍千山万水,阅尽悲欢离合,把人生体验浓缩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名句所饱含的人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有关风的古诗篇3

P键词:古风歌;古典意象;传承

古风歌作为现代音乐,实现了诗的韵味和音乐的结合,这其中就体现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追求。古风歌对古典意象的传承,不仅易于听众接受,同时又增添了现代古风歌的文化内涵。

一、形式借鉴

意象在诗或歌曲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组合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彼此关联而相互阐释。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等都是单个的意象,独立存在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经诗人巧妙的组合,这些单独存在的意象交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诗人孤独漂泊的心境。

(一)中心型意象

“中心型意象”,某个或某些意象在全诗中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全诗其它意象。如古风歌曲《白衣》歌词中的中心意象是“白衣”白衣就是词人柳永自己,围绕白衣的是“烟花巷”“花墙”“女子”“琵琶”“风”等意象,其中“白衣”“烟花巷”等可以从柳永的词《鹤冲天》中分析总结出来,而其他意象则是作者围绕“白衣”想象出来,形成了群星拱月的组合方式。

(二)对比型意象

意象在诗词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这一特点就是通过两个相互对照或对立的意象在诗文中同时出现。这类意象空间排列方式经常运用在今昔对比的怀古诗中,古风歌中也有这样通过展现外界环境的前后对比或者是情感积极的意象和情感偏抑郁的意象的对比,来展现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变化。《佳人如梦―HITA》中“檐角”“玉铃”“春风”“杨”“柳”等美好意象和“落雨”“残荷”等凄惨意象今昔对比,诉说主人公对曾经美好岁月的追忆。这种形式的意象排列在古诗词中也十分常见,如:《采薇》 “杨”“柳”与“雪”的对比。

(三)关联型意象

“关联型意象”既没有比较突出的中心意象,也没有相互对比关系的对比意象,多个意象相互关联。《金缕衣―董贞》这首古风歌中的“伊人”“金步摇”“蒿”“杏”“柴扉”“酒”“月”等意象就是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轻重,也没有相互对比衬托。

“羞闻夜深海棠花娇”中的海棠意象的运用,明显来自于苏轼《海棠》,在歌曲中海棠花代表着青春的美好,而诗人苏轼表达的却是海棠花的孤寂无人赏。这首古风歌的作者使用意象并没有拘泥于原诗,而是借用海棠的意象,表达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复的伤感,有着自己独特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内容传承

在古风歌意象内涵传承研究上从“互文本性”这一概念入手。

(一)词语互文

首先,部分意象词语的借鉴。在古风歌曲《白衣》中的“白衣”意象词语就是借鉴柳永的词《鹤冲天》中的“白衣”,《金缕衣》继承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金步摇”意象。这些部分意象词语借鉴使用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作者试图通过借鉴这些古典意象,在歌词中营造出符合作者情感表达的氛围。

其次,意象词语整体继承古典诗词。整体意象词语继承主要出现在对原诗词直接编曲的古风歌中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配乐后引用原诗原意,直接对诗词进行编曲演唱,意象内涵仍旧是苏轼在词中所赋予的,唯一不同的是由意象而产生的心境。

(二)情感互文

意象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古风歌《琴师》中的“琴师”是我国古代的一位神话人物“太子长琴”,出自《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乐神。作者表面上是写“琴师”的“悲欢”,其实是借“琴师”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琴师”代表着“太子长琴”同时又代表着作者自己,具有两层内涵。还有一种创新形式是随“意象”运用场景的不同而变换情感内涵如《佳人如梦》中的“杨”“柳”和《采薇》中的 “杨”“柳”意象,《佳人如梦》中的“杨”“柳”运用在相爱男女爱情思念的场景上,而《采薇》是运用在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的场景上。

参考文献:

[1]第环宁.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4.

[3]王运溪、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6.

[4]赵凤远.庄子的生态智慧解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5]薛亚青.群体主持电视综艺节目会话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6]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7]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3).

[8]周宪.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有关风的古诗篇4

关键词:吴均体 古诗 新变 文学价值

关于诗体的称谓,我们后世有“白体”(白居易之诗)、“柳体”(柳宗元之诗)、“山谷体”(黄庭坚之诗)等称谓,后人奉其诗歌作品为创作的楷模,进行摹习。一方面该诗人作品本身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该诗人之作品具有可学性、可模仿性,即可操作性。“吴均体”是最早的以作家姓名命名的诗体,它的基本内涵如下。

《梁书・吴均传》:“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轮,谓为‘吴均体’”。

首先应当辨明的,是“吴均体”的具体所指。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辞》引文中子语“吴均、孔硅,古之狂者,其文‘怪以怒’”,又自云吴均“文鲜绝奇者,独《饼说》《责璧》二文,颇诡博不经”。由“ 怪以怒”与“诡博不经”即能看出作者的个性,但这类牢骚之文,两汉而至齐梁,并不罕见。其它如《与顾章书》《与宋元思书》一类的山水小品文,许链《六朝文絮》谓其“简淡高素,绝去短灯艰涩之习”,而这类“简淡高素”的山水之文,虽有新的时代特点,但在当时,并非吴均所独有。此由而论,以散文论“吴均体”,是有失妥当的。因此所谓“吴均体”者,应指其诗,而不是指其文。吴均今存五言诗140首,其中乐府古题32首,乐府七言歌行5首,另有四言诗1首,楚歌诗1首,总计有147首。

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自西晋以来,傅玄、陆机等摹仿汉乐府,已蔚然成风。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谓“近吴均辈多拟此等,并自为乐府。”然而拟古乐府诗者,未必尽皆“ 清拔有古气”,观齐梁诸人拟古之作可知吴均所拟,当另有自己的特点。吴均五言拟古诗内容,其中与北方边关之景、游侠之人、征战之事相关者,多达四十余首,几乎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这类诗歌描摹景物不外乎龙城片云、胡地早霜,言人物不外乎天子羽书、将军玉门、扬鞭易水等豪情壮志的志士仁人。文人声言报国,只能寄豪言壮语于诗歌。因此,文人足迹虽不涉北地,为文却无不以易水、玉门为背景,以秦汉之事为依托。所以齐梁诗人摹仿汉魏古诗及乐府,不仅在诗体,亦在题材与风格。又因为当时文人于北地风物及边关征战之事,并未亲历亲见,其于为文,就不免苦心孤诣,规摹前人。在此种心态与方法的支配下,摹仿之作与原创之作相比较,虽属形似,却也往往逼真。吴均是否有征战的经历,没有材料可以直接证明吴均曾经亲临战场,但由他的人生经历可知,他是南朝时代唯一有过边塞、战争生活体验的诗人,综合南朝诗歌多描写月露风云,山阁绣户,吴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边塞诗人。这类诗歌的创作无疑吴均所作最为上乘。如:

《入关》: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从军行》: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怀戈发陇纸,乘冻至辽边。微诚君不爱,终自直如弦。

以上所举,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遒劲,与汉魏乐府,颇相类似。本传所谓“ 清拔有古气”,当属此类。

由此见出,“吴均体”的清拔有古气,也是其对汉魏古诗及建安慷慨悲凉诗风的继承。尤其是曹植的《白马篇》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情志也被吴均所继承,建安骨力遒劲“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创作风格也为其所吸收。“吴均体”为时人多摹习,不如说是追慕已经逝去的建安风骨。

“吴均体”清拔有古气的另一个特点是感情真挚,俊爽清奇,如:

《答柳恽》:清晨发陇西,日暮飞孤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语朗情深。南朝文学整体上流于绮靡清艳,而吴均的作品中却能流荡着清俊的气息,而不流于柔靡。

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时人所争相摹写,为后人所熟知。在此前的江淹同样举足轻重,而“吴均体”之“清拔有古气”之“古气”在江淹的拟古诗作中尤其精彩,例如:

《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然后人“好事”者没有争相学习江淹之作《梁书》列传中概述江淹一生追求仕途,“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盖江淹位通人显,尤以赋的成就在其时独树一帜。再者,江淹之拟古多以讽喻时事,劝戒君王之用,没有吴均之独抒己怀,清拔爽朗。

由上所述可知吴均体的“清拔有古气”来自于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而开创的诗歌风格,因感情真挚远绍古诗以及汉魏诗歌的风格而来。然而从纵向的文学史上来看,南朝诗歌普遍强调情性,反对文学作品的伦理化和玄言化,在整个历史潮流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缘情”的文学主张下,文学作品整个呈现出清艳低靡的态势,整个诗歌作品领域缺少宏大的气魄。正如钟嵘在《诗品序》里所描述的:“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表达真性情,激烈地感染人心和深刻地震荡人心的作品几乎没有,“吴均”的作品无疑带来一些刚强气魄,被时人尊为“吴均体”,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吴均的诗歌产生在时代的变革之际,近接东晋时期以玄言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远达汉魏时期刚健慷慨的诗歌风貌却因南朝偏安江左,国力衰弱而失去创作出同类风格作品的社会背景。此时,吴均面临的境况和之后中唐时期的诗人作家相同,“吴均体”诗歌注重炼字的经验也为中晚唐诗人所吸收。

《南齐书・文学传论》指出当时文学创作的风气是“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由于南朝人生活和思想的局限,作家们想要有创新,想要一较高低,就只能在形式技巧上下足功夫。一般论述南朝诗歌也多从声律、用事、对偶这些方面的变化着眼,这些虽然很值得研究注意,但更为重要的还有语言和文字的提炼。诗人开始在“练字”上达到新的神韵境界,以炼字琢句为自己诗歌创作中的自觉意识。

吴均创作活跃于当时齐梁“永明体”兴盛的时期,“永明体”注重声律,要求用事自然,音调和谐,语言流畅。吴均的很多诗歌也是“永明体”的典型作品,然而“吴均体”诗却能在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从另一个方面是诗歌新变和新创的表现。例如:

《杂绝句诗四首之四》: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炼第一字)

《奉使庐陵诗》: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炼第二、五字)

这些炼字大多稳妥生动,形象贴切,虽是很有意识的行为,却不露痕迹,自然传神。

吴均与中唐韩孟诗派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方法极为相似。继盛唐诗歌高峰之后,韩孟等不甘望其后尘,而力求另开一途,以实现对盛唐诗人的超越。赵翼《瓯北诗话》卷三论韩愈“以文为诗”,原因在“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辟,务为前人所未有”,如《南山》《月蚀》等诗,“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努力超越盛唐诗人的心态,造就了韩孟诗派。但韩孟诗派人物因其身世性格的差异,诗风并不完全相同。吴均与韩孟诗派在文学出新方面虽有共同的心态,诗风更不能一概而论。孟郊、贾岛因其身世际遇并务以苦吟出尖新,从而成就其诗歌风格的奇险瘦硬、苦涩寒峭,与昊均却颇相近似。如孟郊《闺怨》:“妾恨比斑竹,下盘烦怨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古怨》:“拭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贾岛《下第》:“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朝饥》“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燃。”“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客喜》:“开口吐愁声,却还入耳来。”“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与上所引吴均“肠从别处断,貌在泪中消”“梦中难言见,终成泪眼花”“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等诗,实出一辙。从中可看出中唐诗人在创作心态和创作方法上都学习吴均以及具有“怪以怒”特点的的吴均体诗歌。

中唐诗人学习“吴均体”炼字及其开拓新的诗境,盛唐诗人李白则吸取了“吴均体”诗歌中那种傲岸不平和俊爽豪迈的气格,吴均诗歌《行路难》中的“今日翩妍少年子,不知华盛落前去。吐心吐气许他人,今旦回惑生犹豫”,《赠别新林》中的“公卿竟不知,去去归去来”,《别王谦》中的“倘遗故人念,仆在东山东”等诗和李白确有神似之处,命意和用语如出一辙。杜甫评价李白诗歌“俊逸鲍参军”,是指李白之诗得鲍照之“俊”,而李白诗歌中尤其是五言诗体中清朗自然如出水芙蓉般的诗歌也可以看作是得之“吴均体”的“清拔”和爽朗。

综上,“吴均体”诗歌为时人仿效是有其相关的时代和文学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的,“吴均体”影响后世,泽被后世诗人创作和开辟诗学道路都是值得肯定的,“吴均体”诗歌应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谢永攀.吴均与“吴均”体文史知识[J].文史知识,2003,(4).

有关风的古诗篇5

论文摘要:高启是元末明初的杰出诗人,其悲诊结局,其诗歌兼备众体,融汇百家,显现出古稚、雄健、逸古今罕有,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忽,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驭者。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为明诗发展开启先声。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高启以诗名世,“诸体井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之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藻集五卷》说他:“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孽。”赵翼《区瓦北诗话》则说:“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运胸臆。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驱者。通过梳理及对其诗歌的精读深思,笔者认为:高启学无定师,采撷多家精华,形成了自己古雅、雄健、请新俊逸为主导的风格。

1古雅一一“声不违节,言必止义”诗歌主张的体现

“古雅”最早由王昌龄提出。作为一种审美境界,“古雅”要求文辞富有讽谏含义,意旨超远,语言雅正、古朴,以表达对政局的忧虑和对国君的谏劝。在表达上委婉含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内容上应体现儒家的关怀世事的精神,这是与儒家的提倡“凤雅”传统密切相关的。高启的许多诗歌很好的体现了对“风雅”传统的继承。顾起纶在《国雅品》也称:“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人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得风人激刺微旨”即是对《诗经》的张扬和光大。

高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时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关注世事民生,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成了高启诗歌中“古雅”的内在意韵。其《过奉口战场》就以沉痛的笔触描写了乱世中苍生的苦难,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作者感伤时世,感叹自己无力挽救苍生,自责“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这些蕴涵忧民伤时的诗篇,尽得乐府诗歌的批判现实之意,是“古雅”风格代表之作。

再次,高启诗歌具有“古雅”的“诗情”,极少偎红倚翠之作。其情志不涉淫逸,尽力恢复“诗言志”的传统,其诗歌情感、语言层面和意境也相应雅化。以其诗歌《短歌行》为例:

置酒高台,乐极哀来,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可磋伸尼,不见周公。鼓丝扮石,以永今日。欢以别亏,忧因会释。燕鸿载鸣,兰无故荣。子如不乐,白发其盈,执子之手,以酌我酒,式咏短歌,爱祝长寿。

此诗气韵悲健,具有建安风骨。以日月推移、“燕鸿载鸣”、花开花谢等比兴手法抒发时移世易、光阴如箭的感,情思明净,自高台置酒饮乐写起,渐至酒酣而“乐极哀来”,思索人生世事,追思孔子,.周公,思接千载,情韵悠长;语言凝练,古拙质朴,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雄健—高启狂放不羁个性的真情流露

雄健是高启诗歌的另一显著特点。赵璞函曰:“青丘七古,变化超妙贝宗太白,排募沈雄则法杜、韩,伉健如幽、并少年,俊迈如王、谢子弟,询属神品。”高启为诗多干发端即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势:或以宏阔的视野俯瞰山水形胜,产生尺寸千里的声势;或思接千古,以超迈的胸襟评古论今,营造瞬息千载的艺术美感。例如五言排律《月夜游太湖》:欲寻林屋隐,还过洞庭游。远水初涵夜,长天尽作秋。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万壑风传笛,三更斗挂舟。叶应随鸟散,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鸥夷不可求!

诗作发端紧扣“太湖”二字,点明太湖毗邻道家知名圣地林屋洞。其下分别描绘远水、长天、万壑,视野开阔,宛若观大河山川、万里碧空于指掌之间,气势不凡。诗人月夜伫立洞庭山上,远眺太湖,一切皆如草芥般渺小,正如诗中所绘的“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诗人心灵虚静,世间事、眼前景皆不萦干怀。既有一望无垠的远景,又有对声响描绘;既有大笔的动态,又有细微的感触,并巧妙地照应着“月夜游太湖”的诗题,衬托着诗人潇洒的胸怀。

高启的雄健风格亦有部分源自对新朝兴盛、天下太平的欢欣鼓舞之情。明洪武二年,高启以荐修《元史》赴南京,感受新朝气象,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以这种心境发言为诗,则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概充盈其间。如七律《晚登望都邑宫二首》其一:落日登高望帝歌,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阔开黄道,烟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斗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人琐闹。

诗歌描绘帝散的磅礴气势,自“望”字着笔。首联用“龙飞”一词写帝散奇丽壮美,起势矫健。颁联从云霄写开,铺展烟村、三官与翠微群山交连的画卷,京都美景尽收眼底。颈联写城中升平景象,特写“晚朝归”,以见当政者的励精图治,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当可想而知,从而绘出新朝欣欣向荣的气象。尾联抒写情志,欲高歌于庙堂之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摹山绘景,眼界开阔,气韵流转略无凝滞。

3清新俊逸—高启超尘脱俗本性的外化

清新俊逸也是高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王伟在《击鸣集序》用“隽逸而清丽’来概括高启诗歌特点,并进一步说到其“不假雕饰,倏然尘外,有君子之风”。

清新俊逸一词来源干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意为清美新颖,不落俗套。在高启作品中当以《梅花九首》最能体现此类风格特色。高启高洁,飘然而有仙人之风,故干咏物诗中最好咏梅。《梅花九首》多以白描手法,虽为咏物实则寄寓作者心声。以最爱的《梅花九首》其一为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有关风的古诗篇6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诵读,学生就可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到古诗蕴涵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深刻哲理。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更是如此,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等等。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片、课件等辅助手段。如教学高鼎的《村居》时,我先出示课件:同学们放风筝时的照片,请学生畅言放风筝时的情景,趁同学们兴致勃勃时马上切入到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经历过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又如教学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全诗用一个活泼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三、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引领学生“披文人情”,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中的“日暮”“苍山”“天寒”“自屋”“柴门”“风雪”构成了山高深、路遥远,风雪弥漫,夜色苍凉凄美的意境。诗中没有明写人物,却感其人呼之欲出,没有直抒情怀,但觉其境动人肺腑。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殊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魏 展

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

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

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

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分,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切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

有关风的古诗篇7

论文摘要: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的诗人,李商隐非常善于学习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本文从他的拟作乐府入手,着重从“对乐府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对李贺诗歌的借鉴、对南北朝乐府善于言情的学习以及对古乐府诸般艺术手法的承传、发展和对乐府古辞的融铸、化用”等五个方面着眼,分析了在形成他独特诗歌风格过程中,乐府诗所起的点点滴滴的渗入与融汇作用。

有唐一代诗坛上,李商隐并不以乐府诗的创作而著称。但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川的大诗人,李商隐从乐府诗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艺术营养。

    李商隐早年的创作即始自乐府诗的摹拟。商隐自幼跟随一位清高淡泊、悟守儒道的叔父学习,这位叔父“注撰之暇,联为赋论歌诗数百首,莫不鼓吹经实,根本化源,味醇道正,词古义奥。自弱冠至于梦奠,未尝一为今体诗。”(《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减李某志文状》)可以想象,耳濡目染之间,商隐的诗歌创作当始自古体。据其《樊南甲集序》所言:“樊南生十六岁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则义山为文亦始于古文。后人在为其诗编年时,多将其拟乐府之作列于早年,不为无见。但商隐并不曾致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他现存诗六百余首,《乐府诗集》选录了九首凡十二篇,其中有拟古题乐府《无愁果有愁曲》、《王昭君》、《李夫人三首》、《杨柳枝》、《江南曲》等,有新题乐府《楼上曲》、《湖中曲》、《烧香曲》、《房中曲》等。此外尚有未入选的古题乐府如《征步郎》、《效徐陵体赠更衣》、《柳枝五首》等,新题乐府如《宫中曲》、《射鱼曲》、《海上谣》等,合计也不过二十余首,仅占其总集的三十分之一。但对于摹拟、习作乐府诗起步很早的李商隐来说,乐府诗所发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他的拟作之中,更多的是对他诗歌创作点点滴滴的渗透与融汇,包括创作风格、艺术手法以及题材和语言等诸多方面。以下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商隐继承并发展了古乐府诗哪些优秀的艺术传统:

一、对汉魏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商隐借古题《无愁果有愁曲》慨敬宗的荒酒无愁、终召祸乱;以《烧香曲》叹息守陵宫女的孤苦寂寥等,均是气味逼古之作。正因为这种有感而作的精神,义山的乐府拟作往往不蹈袭前人,有一定的变化。如《王昭君》虽用古题,但翻出新意,诗原为叹昭君远嫁而发,义山则托寓揭露了当时群奸蔽君、才人志士“有志不获骋”的黑暗现实。义山还善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房中曲》缘于《安世房中歌》,然变尽古意,倾诉了对亡妻的深厚悼念之情。在有限的拟作之中,义山亦能承老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之法,创作新题乐府。如《宫中曲》写宫妃望幸的凄苦,《射鱼曲》戒为名利所诱终至身丧者,都是讽叹生活中某一现象,焕然有新意。

    二、对李贺诗歌的借鉴。

商隐的拟乐府诗中,有近一半为摹拟李贺之作。毛先舒《诗辩抵》论李贺乐府云:“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设色橄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商隐诗学昌谷,深得其精髓。他的此类拟作亦是雕镌琢磨,色调冷艳,用语极类昌谷,钱钟书《谈艺录》早己指出:长吉好用啼夕泣夕等字。……李义山学昌谷,深染此习。如幽泪欲干残菊露、湘波如泪色、夭桃惟是笑、蜡烛啼红怨天曙、蔷薇泣幽素、幽兰泣露新香死、残花啼露莫留香、莺啼花又笑夕、莺啼如有泪夕、‘留泪啼天眼夕、‘微香冉冉泪涓涓夕、‘强笑欲风天夕、‘却拟笑春风夕皆昌谷家法也。其例证很是详尽。不惟语言迥似,格调上二者也相近,义山的《烧香曲》、《楼上曲》、《湖中曲》等。

悼谓其“杂长吉集中,几不能辨。义山学昌谷乐府,以一种刻琢精工的文人诗语替代了自然明快的古乐府语言,其诗歌既别于汉魏古乐府的质朴、工于叙事,亦不同于张王一派的浅俗平易、意旨显豁,完全成为个人抒情达意的工具。义山能入乎昌谷诗中,又能出乎其外,“宗其体而变其意,托意隐约,恍惚迷幻,尤驾昌谷而上之。他把从昌谷诗所学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融入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之中。

    三、对南北朝乐府的倾心。

南北朝乐府尤其是南朝乐府,长于言情,象《子夜歌》、《那呵滩》、《华山瓷》等,无不真率而热烈。商隐对此类乐府煞是青睐,诗中屡屡引用、化用《莫愁乐》、《西洲曲》、《子夜四时歌》等的语句、语意。又义山《樊南甲集序》道:“后两为秘省房中官,往往咽嚎于任范徐庚之间。”则义山于学习南北朝乐府之际,颇受到齐梁艳歌的影响。故商隐最擅长所作是情词艳曲,存诗的十之七八必写女子,其最为人称颂的《无题》诸诗,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尝脱却一个“情”字?真“义山一生,善作情语”困也。虽然其《谢河东公和诗启》兑自己作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但香草美人的存在毕竟是事实,偏于香艳正是义山诗作题材的取向。其间原因自是多样,而得益于南北朝乐府亦不容置疑。如商隐有一组效南朝乐府的诗作,流畅明快,程梦星评论说:“《齐梁晴云》一首,《效徐陵休赠更衣》一首、又《效江南曲》一首,皆艳诗也。

    四、对古乐府艺术手法的承传与发展

    1.比兴、寓言之法

    义山在《献侍郎巨鹿公启》中谦称:“某比兴非工,”足见他对比兴手法之重视。诗文中,义山坦言:“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均可佐证义山对比兴手法的偏嗜。比兴之法虽祖于《风》、《骚》,然古乐府尤多用之.若《子夜四时歌》(其四):“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等皆比而兴也。义山诗不仅秉承了这一手法,且将其由局部发展到了整体,像他的《蝶》、《蝉》、《柳》诸诗,皆通体比兴、深于寄托。义山有《模花》诗云:“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论此诗道:“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如《模花》诗……因模花之易落,而感女色之易衰,此兴而兼比者也。当然,这和义山个性、经历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古乐府诗中有多首寓言诗,或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鼓吹曲辞《雄子班》,相和歌辞《乌生》、《豫章行》等;或是假托植物和人对话,如宋子侯《董娇烧》诗虚拟桃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枝折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力量使青春早夭。这些诗想象奇特,手法活泼。商隐有些诗即承袭此法,如他的《百果嘲樱桃》、《樱桃答》、《嘲樱桃》等诗,寄言讽刺贵家姬妾得宠而骄者,十分生动。

    2.双关、反复之法。

    双关语在古乐府中广泛使用,如《子夜歌》:“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其中的“丝”同“思”、“悟”通“误”,“匹”双关“布匹”、“匹配”意;又如《读曲歌》:“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散、苦亦是双关。义山诗颇得此一妙趣,其《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丝者思也;《追代卢家人嘲堂内》诗:“只应同楚水,长短入淮流,”淮者怀也;《柳枝五首》诗:“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莲者怜也。诸诗写来,饶有风味。双关其实是一种隐语,乐府中亦多瘦词,义山诗爱用隐语入诗,和乐府也有一定关系。

    反复、双声、叠韵等手法常被乐府诗借来增强语言、情感等的表现力度。如《江南曲》,又如《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飞鸿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语句反复蝉连而下,音节和谐流畅,将女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宛曲动人。现统计李集中诗,一百零七首七言律用复词重言的,有二十二首,占五分之一还要多;一百九十八首七言绝,运用此法的有三十四首;其余五律五绝等亦有十余首。诸诗中如“行到巴西见谁秀,巴西惟是有寒芜”(《梓撞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谁秀》)、“欲寄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燕台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等,实是不胜枚举,这是义山诗作语言音韵上一大特色。此手法不仅使诗歌读来宛转流利、声情摇曳,在抒写深刻的情怀、缠绵的哀思、执着的追求时亦魅力独具。古乐府对其此一特色的形成与有力焉。

    五、对乐府古辞、古谣谚的融铸与化用

    据粗略统计,李集中融汇、化用乐府古辞、典故的诗近二百首凡三百余处,为其集之三分之一。其《离思》诗云:“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乐府《前溪曲》道:“黄葛生蒙笼,生在洛溪边。花落随流去,何时逐流还?还亦不复鲜。”《唐书·乐志》言《子夜歌》:“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歌声过哀苦。”前两句借两篇古辞己塑造了一位心酸气尽、年驰色衰的悲苦女子形象。后二句用巫山神女事,后化用乐府诗《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碟蹬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既写出二人今朝己劳燕西东、难再会合了,又使人猜测她定当有过如文君相如般美丽神奇的遇合,短短四句诗,因古辞的化入增添了几许的情思!义山又有《东南》诗:“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在书写对妻子的赞美、思念之情时,化用《陌上桑》语句语意,几令人浑然不觉;再如他《春日》诗:“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融铸了《相逢行》、《河中之水歌》两篇古辞入诗,间接反映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富贵。可见义山对乐府古诗的融汇、化用,并非机械地直接挪用,而是根据需要改头换面,化为己有,不营出于己口。这种古辞的融铸,一方面增加了诗歌内涵的容量,同时使其部分诗有平易自然之风。

    需要指出的是,商隐诗中有整篇、整段套用、袭用乐府古诗者。如他的一首《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己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权。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张谦宜《全见斋诗谈卷五》赞其:“乐府高手,直作起结,更无枝语,所以为妙。此诗实截自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的一段描写,而托寓了作者年少才高、遇合不偶之情。义山《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后幅“纯乎汉魏乐府”,只看其结语:“君今且少安,听我苦吟诗。古诗何人作?老大犹伤悲。”则知其逼真汉魏,于古乐府心熟口溜矣。在于古乐府深有会心之后,义山创作了部分在格调韵律上颇似古乐府的短古诗,如《春风》诗:“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若教春有意,唯遣一枝芳。我意殊春意,先春己断肠。”又如《天涯》诗:“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诗作一气浑成,不假雕饰,味醇意深,于古乐府“非惟貌似,神亦似之。

有关风的古诗篇8

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99-0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更是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中华瑰宝,其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往往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苏教版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古诗资源,其选编非常有特色,涉及多种题材,诗词中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深挚的情感。语文教师教好古诗词,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素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课堂,贴近诗词表达的内涵,激发学生品读古诗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笔者先准备了一组世界各地著名的瀑布图片,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们观赏,并适时提问学生这些瀑布有哪些特点等。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观看和谈论兴趣,笔者接着将教学重点放在有具体文字说明的庐山瀑布图片上,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描写瀑布的,由此顺利地完成课堂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鸟叫声、风雨声和花落的动态图,在课堂上一边播放声音,一边让学生猜,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氛围中,再依次播放百鸟齐鸣、夜晚风雨、花朵凋落的图片,从而利用声音和图像完美地呈现整首诗,避免了直入主题带领学生读诗、翻译诗歌的方式而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过:“读古诗文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言简意丰,积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诵读方法,体会出作者通过诗歌渗透的情怀和人生志向。古人创作诗词往往讲究韵律感,遵循严格的诗歌格律、押韵、平仄规律,学生学习古诗时首先要反复诵读,方可感悟诗中的意境之美。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诗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感悟诗词的抑扬顿挫和明朗的节奏感,同时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诵读方法,诵读含有悲愤、慷慨等感彩的诗歌时应重读诗句,如读《春望》时要字字铿锵;诵读快活、热忱的诗歌时应用轻读,如读《小池》时就应该用轻快的语气诵读。其次,要由字词意义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古诗往往用一个字或词就能表达深刻含义,教学中要紧扣古诗内容,抓住“诗眼”领悟古诗内涵。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点出诗眼为“忆”字,并创造出让学生去“忆”自己亲人的情境,以此来体味诗歌中诗人的真切情感。再次,通过诵读梳理诗中的意象,有利于展现诗歌意境。意境实际上是由不同意象组成的一个想象空间,而意象是寓情于景的具体表现,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塑造了不畏风雪、傲然开放的梅花意象,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再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眼中梅花的性格特点,分析梅花这一意象时,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坚持长期诵读,学生培养了语感,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转换体裁消除古诗学习的枯燥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是记叙文式的叙述方式,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将诗歌转换成记叙文,便于读懂和理解记忆诗歌。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时,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来整理古诗的创作要素,时间是二月天,地点是拂堤,人物是儿童,起因是散学归来早,经过和结果是趁着东风放风筝。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可大胆发挥想象力,续写一个儿童在大自然的草地上放风筝的广阔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变换诗歌的体裁重写古诗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古诗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意涵,揣摩诗人创作古诗的情深意切。

有关风的古诗篇9

论文摘要:欧阳修与梅尧臣一生互为诗友,梅尧臣诗歌创作风格特点得到了欧阳修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欧阳修分析了梅尧臣诗歌风格早、中、晚三期的特点及其变化;其晚年《六一诗话》对梅诗“闲远古淡”的概括比较符合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

梅尧臣在宋代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陈师道称之为“开山祖师”。因此,历代学者、诗人对梅尧臣的诗歌多有评论。就其诗歌风格说,大多以“平淡”二字概括。“平淡”之说最早当见于欧阳修对梅诗的评价。后来,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后世评诗者便以“平淡”作为梅尧臣诗歌的主体风格。欧阳修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应是最为恰切公允的。因此,对梅诗的主体风格的认识当以欧阳修的评价为准。

一、欧阳修对梅诗风格的评价

欧梅二人一生互为唱和诗友,欧阳修对梅尧臣的人生经历、诗歌主张、审美理想以及诗歌创作情况最为了解,一生中对梅尧臣诗歌的评价也最多。元代至元二年刘性《宛陵先生年谱序》说:“宛陵梅先生以道德文学发而为诗,变晚唐卑陋之习,启盛宋和平之音,有功于斯文甚大。欧阳文忠公知之最深。既题其诗稿,又序其集,又序其所注《孙子》,又铭其墓而哀之以文。盖文忠公知先生,犹子房谓沛公为殆天授者,是岂容赞一辞哉。”葛立方《韵语阳秋》说:“欧公一世文宗,其集中美梅圣俞诗者,十几四五。……圣俞诗佳处固多,然非欧公标榜之重,诗名亦安能至如此之重哉。”可以说,梅尧臣诗歌的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欧阳修的大力推介和评价。

欧阳修对梅尧臣诗风的评价,散见于欧梅唱和诗文以及二人往来的书信和序文中,现以时间为序择其要录之:

《七交七首·梅主簿》(天圣九年):离骚喻香草,诗人识鸟兽。城中争拥鼻,欲学不能就。

《书梅圣俞稿后》(明道元年):今圣俞亦得之,然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

《再和圣俞见答》(皇格二年):嗟哉我岂能知子,论诗赖子初指迷。子言古淡有真味,大羹岂须调以齑。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庆历四年):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词愈清新,心意虽(一作难)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近诗尤古硬(一作淡),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梅圣俞诗集序》(庆历六年):其(圣俞)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梅圣俞墓志铭并序》(嘉格六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

《六一诗话》(熙宁四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

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俊,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从以上列举的欧阳修对梅尧臣诗歌的评论中可知,他对梅诗的认识和评价是有阶段性的。

二、欧阳修评价梅诗的阶段性

欧阳修早期对梅诗的评价主要体现为明道元年的《书梅圣俞稿后》。对梅尧臣早期诗歌,他看到的是“顺物玩情为之诗”(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的特点。一方面认识到梅诗深得古歌诗使“天地人之和气相接”的抒情功能,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是诗骚传统的延续,因此,说他“英华雅正”。另一方面也看到梅诗在“本人情、状风物”方面的高超能力。“变态百出”是指梅诗能根据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表达情感的类型而极尽其妙,语言文辞上则清新自然。这是对梅诗早期创作风格的评价。可见,在欧阳修眼中,梅诗早期作品风格主体上是平淡的。

欧阳修的评价也符合梅尧臣的创作实际。明道元年以前,梅尧臣跟随叔父梅询出入于湖州、襄州、洛阳等地,后因门荫补太庙斋郎,出任桐城县、河南县主簿。因其早年顺遂的人生经历以及与达官显贵们诗文唱和交往,其心境相对平和。加之,梅尧臣少时作诗专学韦应物。韦应物山水诗风格“高雅闲淡”,其山水诗在景物选取与描绘上都表现出很强的写实性特征,总是将山川景物作为其仕隐生活的环境与情感活动的背景再现于诗中的,所以,其诗中的景物更接近普通人对自然山川的直观感受,意境创造也更接近客观自然。梅尧臣早期诗歌所表现出的对客观事物高超的表现能力,当与其从小学习韦应物诗歌有一定关系。从天圣、明道年间诗歌看,不论游观抒怀;还是写景状物,其诗歌皆能细致入微地表现人情物态,风格平淡自然。如《田家》日:“去锄南山豆,归灌东园瓜。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前陂日已晚,聒聒竞鸣蛙。”诗歌以闲适的心境描绘农民劳作的情趣,意境清幽淡远。又如“晓涨林烟重,春归野水平”(《依韵和载阳登广福寺阁》)、“水鸟静相依,芦洲蔼将晚”(《和希深晚泛伊川》)等诗句均传达出清幽淡远的山水之趣与诗人恬适闲雅的心境。为了做到写景状物的细致精微,梅尧臣早期诗歌就有学习韩愈诗歌技巧的倾向。如《黄河》诗,通过不断地视角变换来多角度表现黄河的奔腾气势,诗歌在风格上显得雄浑壮丽,行文也如黄河般流宕挥洒,气韵流转。《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则以诗歌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谢绛等人游览嵩山的全过程,写景状物生动逼真,人物音容笑貌若在目前。谢绛看后,在其《又答梅圣俞书》中称:“自始及末,谓次游观之美,如指诸掌,而又语重韵险,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异,则知足下于雅颂为深。””这些诗歌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跌宕转折、变态百出的特征。可见,梅尧臣早期诗歌主要风格是平淡的,但是在平淡之余也开始表露出古硬的端倪。

欧阳修对梅诗中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庆历四年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和皇韦占二年的《再和圣俞见答》两首诗中。前诗一方面在与苏舜钦的诗风对比中突出梅诗“文词清新,心意老大”的特点,一方面指出近年来梅诗风格向古硬转变的事实,后诗则重点强调了梅诗“古淡有真味”的总体风格。

从欧阳修评价看,梅尧臣诗歌中期的主体风格应是“古淡”或“古硬”的。当然,古淡与平淡在审美内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淡主要内涵是指诗歌中表现出创作主体平和淡雅的心境,诗歌形式上节奏舒缓,语言素淡。古淡在平淡中当还带有lfi雅精警的一面。从梅尧臣此期诗歌创作实绩看,欧阳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景孝占元年到庆历年间,梅尧臣身居下僚。科举的下第,家庭的变故,官场的失意,加之此期宋王朝内部围绕边患和内政发生的各种政治斗争等因素对梅尧臣诗歌创作的影响,此期间,梅尧臣诗歌风格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宝元元年,西夏元吴称帝,大举进犯宋朝北境,诗人先后写了《襄城对雪》、《闻尹师鲁赴泾州幕》、《故原战》等关心国事的诗篇;长期的地方官经历,也使他写了像《田家语》、《汝坟贫女》等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这些诗感情深沉愤激,语言清新朴实。当然,此期写得最多的题材还是诗人游观山水、写景状物的作品。诗人力求以闲适恬淡的心境去描写山姿水态,表达寄情山水之乐。为了更好地突出山姿水态自身的宁静淡远,诗人往往在开掘山水的意境方面下工夫,注重炼字炼意,使诗句更加精警秀美,从而达到平淡的境界。因此,此期山水诗在平淡中表现出精警峭拔的古硬风格。如“人闲绿波静,幽鹭插头眠”(《登许昌城望西湖》);“浊泥留玉骨,疑是葬西施”(《梦与公度同赋藕花追录之》);“夜火煮石泉,朝烟遍岩窟”(《采白术》);等等。这些诗句是诗人通过苦心经营后而达到闲雅淡远境界的,于平淡中见出古硬劲峭,有时还能看出诗人刻意为之的痕迹。这也地体现了诗人求新求奇的创作追求,是其“意新语工”创作理想的具体实践。

欧阳修对梅尧臣诗风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嘉祜六年的《梅圣俞墓志铭序》和晚年的《六一诗话》中。《梅圣俞墓志铭并序》是对梅尧臣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和全面评价。在该文中,欧阳修明确指出梅诗风格发展演变的过程:因为梅尧臣早年学习韦苏州,所以“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这与前面“文词清新,心意老大”的评价是一致的。后来,其古体诗开始学习韩愈诗歌技巧,所以“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剥以出怪巧”,亦如庆历四年所说的“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钱钟书评梅尧臣诗歌时说:“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7尽管欧阳修对梅诗间出“怪巧”的风格有所微词,但对其诗“气完力余,益老以劲”的古峭格力是大为赞赏的。最后对梅诗应人多而辞非一体的多样性也作了说明。

这篇序文既总结了梅诗的主体风格,又指出梅诗风格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的一面,可谓准确、深刻、全面,符合梅诗创作的实际情况。《六一诗话》中对梅诗的两处评价是从梅尧臣诗歌创作倾向于苦吟,注重构思和立意的创新性角度立言的。其“闲远古淡”的概括基本符合梅尧臣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从梅诗创作实际看,直到嘉韦占前后梅尧臣人京为官,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心态也逐渐趋向平和通达,诗歌创作进一步突出了平淡和乐的特点。当然,其晚期诗歌在形式的平淡中还蕴涵着一种老成劲健的格力。所以欧阳修说他诗是“益老以劲”。

有关风的古诗篇10

关键词:初中 教学 古诗词 鉴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学生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层次的重要课程,但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内容

对于古诗词教学,要根据诗词所描绘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人手,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或相似的形象、情境或气氛,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营造符合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通过自由的联想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创设法是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依照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 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其略显忧伤的曲调以及歌手清幽的演唱与诗词的意境达到完美的契合,学生跟着旋律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抑郁惆怅,以及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意境来引导学生抓住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可以让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积累来体会诗中的意境,进而体会诗词表达的寓意和丰富情感。

二、重视诵读,读出古诗词的情韵

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

(1)音读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古诗词,掌握朗读的节奏、押韵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激动、郁闷、喜悦、哀愁等不同的情感。

(2)意读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天净沙·秋思》时,在脑海中将诗词中“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画面意境勾勒出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3)情读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注意情景交融,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体味言外之意和意境之美,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情感。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发诗人无尽的归乡情思;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对朋友的慰勉之情,富于哲理。古典诗词的结构模式往往是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为抒情议论做铺垫,抒情议轮则是描写的升华。

三、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兴、铺陈、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表达方式,还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精读精讲。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写出了作者悠闲、旷远和平和的心境,其中“见”更能突出目遇南山的不经意,若改为“望”,则变为有意去看南山的意思;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重在写景,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尤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异壮丽的风光,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四、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创作时代,把握诗歌情感背景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两人的诗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各有特色,李白诗歌风格的主导倾向是飘逸奔放,他胸襟超旷无垠,想象瑰奇天真。他的诗极其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都能体现李白诗歌的风格。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他在诗中表现了追求理想、关心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宋朝(特别是南宋),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前夕,社会矛盾渐趋尖锐。描写和平安定生活的作品日渐减少,揭示了农村的残破凋敝和官府的为非作歹的现象多了。

结语: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探索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相信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邀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孙东艳.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祖国.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