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字的来历十篇

时间:2023-04-10 07:59:39

有关汉字的来历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1

关键词: 汉字 文化 人文精神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文化,并且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字的文化定义

如果对人类的文字形式作一个二元区分,一端是表音文字,另一端是表意文字。从表面上看,这两类文字都能真实地记录语言,克服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两类文字的文化内涵却大不相同。表音文字仅仅是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然而,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却以意象结构直接体现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它的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较完整的信息都体现在语音形态上。汉语是一种形态简单的语言,汉语句子的词法、句法、语义信息大部分不是显露在词汇形态上,而是隐藏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也正是基于汉语认知的这种特点,汉字在表达口语时不能不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

文字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克服语言音响的时空限制。文字的根本性质就在于这是一种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从而实现与句义的统一。所以文字可以“形入心通”,图像性越强的文字,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越大,与思维联系也就越紧密。

综上所述,汉字的文化定义不应是西方语言学的经典定义,而应该是:汉字是汉民族思维与交际的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

二、文字与文明

人类的文字体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杠杆。文字使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仓颉造字的传说一方面体现了汉民族对汉字文化功能的无限崇敬,从而使汉字的创造人格化;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汉字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汉字的产生,正是汉民族对自己所理解的世界样式的符号化勾勒。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表意为基本特征的文字,虽说一般的文字都经过象形的阶段,但象形文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只有在汉字中基本保留了下来,汉字以其独特的创造性成为博大精深的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核心、最精彩的一部分。

文字是人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人类的个体能够通过文字记录的信息,获得人类整体在漫长岁月里创造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字使人类的思维更加缜密,文明的传承更加有效。有了文字,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法典,才有了文学和科学,使人类有可能进行精神领域更高层次的探索活动;有了文字,人类可以记录自己的历史,故人们把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称作史前时期。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活动拉开序幕之后最为精彩的一幕。

三、汉字的历史文化认识价值

文化的传延依赖于语言文字,各种历史文化之所以为我们现代人所认识和了解,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前人的历史文字的记载。它不仅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也为我们提供了大大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历史文献的记载总是有意无意地遮蔽历史文化真相。首先,它往往是一种个人或利益集团的行为,渗透了执笔者对历史的见解;其次,它只涉及历史文化的某个方面,我们难以从有限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但是,汉字在这两方面却凸显其优势:一方面,汉字的象形表意的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当时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成果;另一方面,汉字作为汉民族思维和交际的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展示社会文化的多维层面。

四、汉字结构形态的变异

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表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这种退化不是将汉字发展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

甲骨文和金文是最古老的汉字,它们都用简约的图形或几种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造字,遵循一些共同的造字规则。这些字主要是以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方式造出来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汉字最古老的形态,包含着汉字发明中许多朴素的核心智慧。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小国林立,许多地方在金文、甲骨文的基础上自创了自己的文字,交流非常不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统一文字的命令,废除各诸侯国自创文字,统一采用原秦国官方使用的文字,而且由丞相李斯写成范本供模仿。这种字体后来称李斯小篆,成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汉字原型。

至汉代,长期战乱终于平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献书籍撰写数量大增,蓬勃的商业活动更加刺激了民众对书写的需求,许多人开始采用秦代出现的另一种字体。与小篆相比,这种字体字形由长圆变为方扁,笔画横平竖直,省略了许多复杂结构,象形特征基本消失,便于用毛笔流利书写,由于多为下层官吏和民众使用,称为隶书。清秀工整的隶书得到普遍认同,从此汉字基本定型。

五、汉字造型的人文精神

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汉字的构形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这不仅表现在汉字构形所描绘的上古社会方方面面的文化风景上,而且表现在汉字构形所体现的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上,其中最显著的是主体思维方式。这种建立在主客体统一,人与自然合一意义上的主体思维方式,很自然地将主观理念和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使自然界具有人的特点。

从根本上说,汉字的建构精神是一种以人为立足点的人本精神。汉字以象形为基础来表示事物,除了有形体之外,汉字表意都是以人为本的。如“天”字的构形,下方的“大”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由此可见,天的概念是和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出发的。

中国文化认定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和人文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人文主义的人论使中国文化在它几千年的发展中贯注着独特的人文精神。这样一种人文主义的人论和主体思维方式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汉字是世界上生存寿命最长的文字,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2

关键词《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汉语大词典》词汇史

一、 引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白维国担任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近汉》)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汉》于1997年立项,集结国内一流汉语历史词汇研究专家编纂,是国家“十二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具有汉语词汇史性质”为目标进行编纂的辞书。

汉语史的分期,依据的是汉语自身的发展特点。王力的“四分法”、吕叔湘的“二分法”和蒋绍愚的“三分法”是目前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三种历史分期。吕叔湘、蒋绍愚主张以白话作品的出现作为划分近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依据,《近汉》承袭这一观点,以口语的实际状况作为“近代汉语”划分的标准,上限定在唐初;而下限,学界的共识是清初期,然而考虑到鸦片战争以后,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面貌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该词典将下限放宽到清代中叶。这样,这部《近汉》的收词范围从初唐至清中叶,收录了一千多年中的五万多条词语。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四库全书电子文本”“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可供检索的大型汉语历史文献语料库陆续建成,为《近汉》的编纂提供了便捷、全面和可靠的资料来源,使得该词典较以往已有辞书收词量更大、释义更精准、例证更可靠、系统性也更强。在词条收录上,《近汉》有约五分之一即近万条为以往各种辞书所未收;在释义及义项排列上,《近汉》以揭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规律为目标,梳理词义引申关系,客观呈现某些词语的语法化过程。

近代汉语上接古代汉语,下连现代汉语,对这段时期词汇的系统整理,将有助于勾勒出整个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出词汇演变的内在规律。因此,《近汉》不但对人们解读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有着实用价值,更是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x,它理当成为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二、 《近汉》在收词和义项设置上的特色

纵观整部词典,无论在收词、释义,还是义项排列上,处处体现着“史”的观念。概括来说,该词典有三方面的特点: 收词体现出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释义更加精准,符合词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义项排列体现词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一) 收词体现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

初唐至清中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跨度,海量的历史文献中所包含的词语难以计数,制定科学的收词原则是词典编写组必须要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从《近汉》的收词来看,该词典以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口语词和常用词为收词的重点和主体,词语的收录与《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相较,进一步体现出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比如,“不甚么”一词,《汉大》未能收录,而该词不但是近代汉语时期的常用口语词,且在表示“程度不高”这一意义上,上接古代汉语的“不甚”,下接现代汉语的“不怎么”,《近汉》收录该词,体现了这一词语的历史系统性。

“不甚么”一词最早见于元代佚名《集贤宾》曲“论文学不甚么明,论江湖不甚么省”,表示程度不高,“不很,不怎么”。明清时期以山东方言成书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中该词大量出现,除了“不很,不怎么”的意思外,还引申有“不是,不那么”“不大,表程度相近”等义。从来源上看,“不甚么”直接源于上古汉语已有的“不甚”一词,《楚辞・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不甚”从用作谓词性成分表“不厚重”,渐渐发生词义虚化,用作状语,表示程度不高,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不甚”即修饰“艳”。近代汉语时期,汉语中除了继续沿用“不甚”一词,还出现了口语化程度更高的“不甚么”,词义进一步引申。民国时期,表示程度不高之义的“不甚么”使用频次依然较高且范围广泛,即使在当代,该词也有使用,且不限于方言区:

(1) 只是今日庆贺的是十九岁的玩童,身体尚不甚么强壮,气质尚不甚么充足,志向尚不甚么坚定,办事的能力尚不甚么完美,这是可庆贺之中更是令人所忧虑的。[“市民大会演讲(1930年1月1日)”,《朱全|社会教育讲演集》]

(2) 这件事情既经说明白,照乡下规矩,倒又象不甚么要紧,只等待处分,大家反而释然了。(沈从文《萧萧》)

(3) 在较长的时期(10~12年)内,技术进步将取决于每块芯片上是否集成更多的功能――芯片间通讯变得不频繁和不甚么重要。(李德孚《微米/纳米技术在航天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中,后起的“不怎么”继承了“不甚么”,在谓词性成分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不高,逐渐取代了“不甚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收“不怎么”,《汉大》收“不甚”,但二者都未收连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甚么”,《近汉》将其收入,正好补上了词语发展中缺失的这一环。

(二) 释义更加精准,符合词义发展的历史规律

汉语词汇史观贯穿于该词典编纂的全过程,编写者能够根据词义发展的脉络来综合考虑每个义项的释义,以保证其不出现偏差。

“脚力”一词,《汉大》的首义项是“两腿的力气”,用《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的“轿夫到此也都要吃袋烟歇歇脚力”作为书证之一。仔细分析该书证中的“脚力”一词,如果将其仅仅释为“两腿的力气”,显然不太合适,除了腿脚行走的能力,该词其实还含有“搬抬的能力”的意思。再结合《汉大》后面列出的两个义项“旧时传递文书或递运货物的差役或民丁”“指给搬运工的费用或送礼的赏钱”,可见其中都含有“搬;递”的义素,而它们明显是首义项的引申义。如果首义项中不含“搬;递”义素,后面两个引申义就来得十分唐突。

《近汉》根据“脚力”一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实际使用情况,并通过梳理“脚力”的各个义项,归纳其本义为“行走或搬运的能力”,增加了“搬运”的义素,这就使后面的引申义“传递文书或递运货物的差役或民丁”“付给搬运、跑腿者等的费用”中的“搬;递”义有了明确的历史来源。精确的释义,理顺了词义的发展脉络。

(三) 义项排列体现词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近代汉语常用词绝大多数为多义词。根据词义发展脉络,合理、准确地排列义项,可以体现出词义演变的历史轨迹。《近汉》以前,许多大型辞书因为检索不到某些义项的早期书证,所以尽管有时从逻辑上分析甲义项应该排在乙义项前,但由于没有早期书证可以进行佐证,就不得不放弃合理的排列顺序,把明显是引申义的义项排在了本义之前。

“瞧看”是一个多义词,《汉大》罗列了两个义项,首义项是“看望;探视”,第二个义项是“观看;注视”。从逻辑上分析,“观看”应该是该词的本义,而“看望”则是其引申义。但由于《汉大》只找到了“观看”义的现代汉语用例(沙汀《记》),就不得不把它排在有清代用例(《红楼梦》)的“看望”义后。

《近汉》运用大型电子语料库,归纳并排列出了“瞧看”一词的四个义项: ① 看;观看。② 看待。③ 看望;探望。④ 诊视;照看。这样排列,不仅符合逻辑关系,而且符合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义项①“看;观看”,《近汉》举可检索到的最早明代书证(《金瓶梅词话》)为例;义项③“看望”,举可检索到的最早的清代书证(《红楼梦》)为例。这样,有了现代大型电子语料库的帮助,在梳理词义的历史演变脉络上,《近汉》就较《汉大》等以往大型辞书更为进步。

三、 《近汉》编纂体例的特点

在编纂体例上,《近汉》进一步践行汉语词汇史观,具备三大特色: 同声符的同音词连排,展现词形上的历史演变轨迹;部分专名用字保留异体、繁体字形,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用“同”“即”“犹”的参见形式,呈现词形之间的共时与历时演变关系。

(一) 同声符的同音词连排,展现词形上的历史演变轨迹

近代汉语时期口语词大量涌现,部分有同源关系或在词形上有历史传承关系的词语,在许多大型辞书中,由于受到传统编纂体例的限制,仍然按照笔画多少排序,常常被分散编排到不同页面上,从而无法关照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看不出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近汉》采用按音序排列的方法,同音下的同声符词连排,很好地揭示出许多词语之间的关系,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白话小说中,描写人两腿张开貌用“剌八”一词,如《金瓶梅词话》一九回: “那蒋竹山打的那两只腿剌八着,走到家。”该词与表示管乐器的“喇叭”(也写作“剌叭”)一词同源,都具有在外形上下部向外扩张、形态呈“八”字的特点。到了清初,表示人赏日趴貌的“剌八”一词发展出了重叠式,字形写作“喇喇叭叭”,如《醒世姻缘传》六回:“他才喃喃喏喏的口里H哝,喇喇叭叭的腿里走着,走到房里,使了小玉兰来叫狄希陈往房里去。”“剌八”“喇叭”“喇喇叭叭”三者显然同源,且重叠式的“喇喇叭叭”是由前两者的词形发展而来的。

在《汉大》中,“剌八”和“喇喇叭叭”二词由于是按部首笔画排序,因此出现在不同的分册里,且《汉大》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未做任何说明,因而无法揭示出两个词语之间的历史演变轨迹。《近汉》把“剌八”和“喇喇叭叭”安排在同一声符下,相隔仅数行,并以“喇喇叭叭: 即‘剌八’”这样的参见体例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说解,就清晰地呈示出二者之间的传承和发展演变关系。

(二) 部分专名用字保留异体、繁体字形,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

尽管《近汉》原则上严格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采用规范字排版,但作为一部大型历时辞书,在人名、书名等专有名词上,仍适当地保留了部分异体字、繁体字,以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目前我国通用的简化字往往存在一简对多繁的特点,比如简化字“干”,对应的繁体字有“乾”“帧绷礁觯而“干”本身又是“干支”“干戈”的本字,这就出现了以一对三的情况。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郑字伟长,如果把“徐帧毙醋鳌靶旄伞本湍岩源幼置嫔咸逑殖鋈嗣原有的涵义,故而《近汉》在处理专名上,尽量尊重这些词语的原有风貌。

《近汉》保留的历史人名繁体字、异体字有“徐帧⒑N、高m、刘知住⑽横纭⒙埂⒅、刘丁钡龋槐A舻墓攀槊繁体字、异体字有《K斋诗话》《Y梁传》《说文解字M传》《字 贰鄂》《Y山笔麈》等。

(三) 用“同”“即”“犹”参见形式,呈现词形之间的共时与历时演变关系

近代汉语时期,口语词大量涌现,书写者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采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同一个词,比如,元代的市井方言称眼睛为“渌老”,文献中又有“绿老”“六老”等写法。《近汉》收录了大量的异形词,并单列词条,分别出条。该词典一般以有理据的或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主条,其余的为参见条。主条释义,参见条则用“同”“即”“犹”注明与主条的关系,不单独释义。

参见条标明“同”某主条的,表示二者音同(或音近)义同只是词形不同。如宋代称施以枷刑拷打折磨为“枷拷”,字又写作“枷栲”,“枷拷”与“枷栲”两个词音同义同,只是用字不同。就记录该词的字形而言,“拷”字较“栲”更有理据,故以“枷拷”为主条,“枷栲”为参见条,二者之间用“同”来标注,就很好地说明了二者之间共时的异形词关系。

“即”表示参见条与主条词义相同但词形不同。“即”与“同”的区别在于,“即”表示二者在词形上相差较大,这也意味着参见条与主条之间在读音上具有较大的差别。比如“抹巾: 即‘抹布①’”。在“供擦拭用的布”这一意义上,“抹布”是主词条,“抹巾”是参见条,二者之间是异形词的关系。从“抹布”和“抹巾”的用例来看,“抹巾”的出现晚于“抹布”,“即”所标注的是一对历时异形词的关系。上举“喇喇叭叭: 即‘剌八’”,也同样是用“即”这一参见形式,标示出两个词语之间的历史演变轨迹。

“犹”用来表示参见条与主条音义相同或相近,但不适合用“同”“即”来表示的情况。例如,“枷拷: 犹‘枷打’”,“枷打: 指施以枷刑和杖刑”,“枷拷”与“枷打”词义相近,但仍有细微的差别,“枷拷”似更偏重有“折磨”的意思,因此二者之间关系不适合用“即”来表示。从词语使用上看,“枷拷”及其共时异形词“枷栲”在宋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宋以后很少使用;而“枷打”可检索到的最早用例见于明代,如《杌闲评》四回:“这起奴才既枷打过,就饶他罢。”明以降的古文献中,“枷打”一词常见,而“枷栲”罕有出现。因此,“犹”在这里标注的是一对历时异形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词语的更迭演变轨迹。

四、 结语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3

[关键词]汉语思维;中国现代文学;内在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学界中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汉语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并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却一直受到忽视,研究的成果甚微。对此现象,要大力的开展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理解汉语是否具有独特性的问题,并且汉语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也需要阐释。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要深刻的探究汉语思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且要分析在外来文化对汉语思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汉语思维具有独特性

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语言具有差异和独特的性质。历史中各样的现象都能够表明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差别所在,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汉语无论是历史发展时期的古文还是现代的文字,它的独特性是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在世界历史上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次还有巴比伦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以及埃及使用的图画文字。这个时候汉语的独特性就得到了凸显,在大部分的民族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都处于拼音文字时期,汉字却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方式,注音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历史的发展时期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实现了保存。中国的文字相对与西方国家来说,在视觉体验上就具有优势,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方块字。正因如此汉字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汉字独特性和汉语思维的关系

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在表现方式上中国语言属于形象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就是展现声音的语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表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具象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巩固了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地位。

汉语思维主要是指思维的具体方式和思维产生的具体影响两个方面,思维方式和思维影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汉语思维注重整体的观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思维方式,在认识和理解的方面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当中,语言思维并不是决定一切基础,但是其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印度和中国具有整体上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汉语思维形式的不同,印度形成了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宗教,而中国由于象形文字的方式出现了诗歌中简化的佛教思想。

近年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思维依然保存自身的独特性,从根本上没有受到影响。从传统的意义来说,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来说,汉语思维即使表面上发生了改变其本质也不会改变。汉语思维的方式一致是传统和现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進行创新的同时是给予了传统新的意义,而不是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汉语思维和西语思维的碰撞,是中国文化本质和西方变相的联系。汉语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或许深刻或许浅薄,但是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依然是基础的地位。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思维的方式会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基本的形式不会改变。

3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

首先汉语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要关注传统的汉语思维的研究,避免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现代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在西方思维中会进行汉语思维的渗透。在进行西方渗透意识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汉语思维、文化与西方所传播的自由、解放等思想相遇时,中国现代作家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比如在描写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女主角的思想和性格的解放路程都困难重重,这就是汉语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在面对西方意识的渗透时,会得到与历史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渲染时,其自身的传统没有被改变。

4总结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4

现以必修二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汉字与书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是:“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相关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提供‘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汉字的演变过程。……援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多利用教科书中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初次教授这一内容时,我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的指导,参照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以人民版教科书内容为主来思考教学设计并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二是学情在不断变化,教学无法一成不变。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教师所接触的每一届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会存在一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会日益明显。就“汉字与书法”这一内容而言,三五年前的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大致了解了汉字字型的发展,而今天的高二学生不仅知道汉字字型的发展,很多学生更是自小就学习了某一种字体的书法。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完全可以找到临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作品的学生,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两个学生介绍书法家并展示自己的习作,效果一定好于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书法家、展示书法家作品,或许还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这就是对祖国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时也是可以很明确的。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5

关键词:公文;成文日期;数字

笔者在《档案管理》2011年第3期发表《行政机关公文成文日期应改用阿拉伯数字标识》(以下简称“笔者原文”),该文根据当时国家关于数字使用的规定和现在多数人选用数字类型的习惯,提出行政机关公文成文日期不应用汉字数字标识,而应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施发笔先生在该刊2013年第4期发表《公文成文日期究竟该用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以下简称“施文”)一文,对笔者观点进行驳斥,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为明清是非,本文针对施文提出的一些疑问进行讨论。

1 用阿拉伯数字标识采用公历的公文成文日期符合国家关于数字用法的专门规定

笔者原文中曾引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内容:“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有的情形如年月日、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码、代号中的数字,目前体例尚不统一。对这种情形,要求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以及该规定中关于表示时间的规定内容:“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因现行公文使用公历记载时间,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可达到准确要求,符合该规定要求条件,所以,笔者认为现行公文成文日期应用阿拉伯数字标识。但施文根据该规定中“遇特殊情形,或者为避免歧解,可以灵活变通”的内容,认为“公文具有一般文章不同的性质与特点,当属‘特殊情形’,其成文日期也属‘特殊情形’,因此,灵活变通地使用汉字并没有与规定相悖”。笔者认为,施文以公文的性质与特点和一般文章不同,认定其属“特殊情形”可用汉字数字标识成文日期,属对该“特殊情形”的滥解滥用,否则,任何人都可对规定未列举的文体数字使用类型随意确定。实际上,施文所引用的是该规定“一般原则”的内容。其一般原则分三个方面,其第一、第二个方面分别是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情况,第三个方面是数字使用尚未统一的情况。对前两种情况,由于“原则”所指已很明确,所以规定的分则部分就不再重述。分则部分所具体规定的,是前两种情况未包括的情况。这些前两个原则未包括的情况,虽然前引“如年月日、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码、代号中的数字,目前体例尚不统一”,但具体何种情况下选用何种类型数字全国仍需统一,作出规定,而不是让每个人随意认定“特殊情形”,“灵活变通”。该规定要求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况是,除“一般原则”第二个方面所指以外,还有下列情况:“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相邻的两个数字并连使用表示概数”,“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竖排文字中涉及的数字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外,应一律用汉字”。[1]未强制确定数字使用类型的情况是:“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横排标题涉及数字时,可以根据版面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作恰当的处理”。[2]众所周知,现行中文公文成文日期不属于这里所列的该规定明确要求使用汉字数字或可用汉字数字标识的情况。施文之所以认为现行公文成文日期可视作该规定所说的“特殊情形”,是他只注意了该规定的“一般原则”,而忽视了该规定分则部分的具体规定内容。至于施文引用该规定“一般原则”中“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选择是唯一而确定的”,“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内容,说明公文成文日期数字选用未包括在内,依此推断现行采用公历的中文公文成文日期可用汉字数字标识,则更是其忽略了前文引用的该规定分则部分“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的内容。至于施文说“公文成文日期也只要求‘准确’而不要求‘精确’”,借以说明公文成文日期不属该规定中“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形,可以或者说应该使用汉字数字标识,则给人以“钻牛角尖”的味道。因为该规定本段话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不是强调根据数字表示的数目精确程度差异选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标识。况且“精确”与“准确”二词本来是近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就解释:“精确”,“非常准确、正确”。[3]

需要说明的是,2011年7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新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替代前引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新标准“前言”部分宣称,“原标准在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中,明显倾向于阿拉伯数字,本标准不再强调这种倾向性”。其第1条“范围”部分明确:“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出版物(文艺类出版物和重排古籍除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文,以及教育、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用法,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新标准规定,“非公历纪年”,“选用汉字数字”。对公历时间标识,没有直接明确规定应选用汉字还是阿拉伯数字,但规定中有这样的话:“如果要突出简洁醒目的表达效果,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果要突出庄重典雅的表达效果,应使用汉字数字。”这样说来,采用公历的公文成文日期使用何种数字标识,取决于使用人的意图了。不过,从文字的功能属性来说,其一是交流工具,其二是文化载体和象征。第一个方面是首要和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次要和附带的,特别是在本身就是办事的工具的公文使用中,其功能属性更是如此。阿拉伯数字“简洁”,既可创造出一种文化表达效果,也意味着便用。相对而言,汉字数字在创造不同于阿拉伯数字的文化表达效果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在作为交流工具的根本功能上,它不是便用的首选。

2 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公文成文日期符合文字选用的方向

施文批评笔者主张公文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成文日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笔者不得不从文字的功能本质方面来回答。

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3]是人类交际的一种工具。作为工具在其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越简单越易使人掌握,越节约使用成本,越易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工具的改进往往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功能升级,满足新的需求;一个是简化,便于推广应用。文字作为交际的工具,其发展规律同其他性质的工具一样。在文字产生的早期,主要是朝如何满足人们的交际内容需求方面发展,如丰富字库,使字符表义更准确、清晰等。在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怎样更便使用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汉字,秦朝时,通行小篆,但小篆线条圆转,书写不便。于是,采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书写的隶书出现,使当时的汉字由繁到简,便利学习和使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人民使用的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繁体汉字,笔画多,难认难写。为便利人民学习使用,国家组织专家研究,于1956年推出了相对笔画少的简化字,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发挥了良好作用。

关于数字类型的选用,很显然,阿拉伯数字结构比汉字简单,好学、便用。很难设想,如果不是引入使用阿拉伯数字,数学计算将多么麻烦?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时间,有一个人们接受的过程。但是,现在人们早已习惯并乐用。当然,笔者原文中已说过,并非一定要向习惯让步或者说屈从习惯,而是说当某种习惯属于良性有益时,应尊重它。前文引用的新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中就有这样的规定:“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现象、事件,其名称的书写形式中包含阿拉伯数字,已经广泛使用而稳定下来,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如“3G手机”、“MP3播放器”等。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语言的使用重视“约定俗成”。中国人用阿拉伯数字标注时间已有几十年历史,就公文来说,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数字用法符合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亦即明确党的公文成文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标识,至今有17年历史。从历史看,选用阿拉伯数字标注时间既方便,又未出现不妥或有损的情况,表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公文成文日期不仅比汉字数字手写简便,用计算机输入也具有优势。以输入年份为例,阿拉伯数字2013,只需按键4次,而汉字二零一三或二一三,无论采用何种输入法,其需按键次数均超过输入阿拉伯数字。由此可见,选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现行采用公历的公文成文日期,符合文字作为工具的选用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时间是现今世界许多种语言的共同做法,如通行许多国家的英语,使用国家多的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都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年份等,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阿拉伯数字书写简便。所以,中国现行公文成文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是符合世界文字选用基本规律的。

3 施文说的用汉字数字标识现行公文成文日期的三个优势并不存在

施文认为,相比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现行公文成文日期,用汉字数字标识有更清晰、相互印证和防伪三个优势。稍作分析会发现,他说的这三个优势并不存在。

其一是更清晰问题。他先引用了1999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日期拉开,左右各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日期”,说明用汉字数字标识公文成文日期盖印效果更好。的确,汉字数字属方块字,相互间可以拉开些距离而对文面效果影响相对较小,便利联合行文的两个机关印章相邻盖在成文日期上。阿拉伯数字则属偏瘦条形,相互间不适宜拉开距离,否则对文面效果不好,这确实是用汉字数字标识公文成文日期的好处。但这是过去,2012年6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实施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联合行文时,一般将各发文机关署名按照发文机关顺序整齐排列在相应位置,并将印章一一对应、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最后一个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这样,由于不用将数字拉开距离,用汉字数字标识公文成文日期和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相比,对文面效果和盖印的影响就没有差别了。

接着他说用阿拉伯数字0、3、6、8标识成文日期时容易相互误认,特别是受盖印影响以后。应该说,这个问题也基本不存在。一是公文标注成文日期规定用3号字,字体较大,不易误认。如果是背离规定,采用字体较小的5号、6号字,则较有可能。二是即使个别人眼睛过于昏花,那意味着他看文件时可能戴老花镜等放大镜,帮助辨认字符。至于说受盖印影响出现误认,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几率较小,且用汉字数字标识和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差别不大。按照有关规定,我国现行各机关印章主要为正圆形,其中党的机关印章中间为党徽,偏上环形刻制机关名称,党的各机关内设部门印章中间为党徽,上部环形刻制机关名称,偏下部横刻部门名称;县以上各级政府、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及国务院各部委印章中间为国徽,偏上周围环形刻制机关名称;省、市、县政府各组成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印章中间为五角星,偏上周围环形刻制机关名称;省、市、县政府各组成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内设部门印章中间为五角星,偏上周围环形刻制机关名称,偏下横刻部门名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使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居印章中心偏下位置”。这样,除印章中间为国徽图案类型外,其他类型图案印章所压公文成文日期在印章的无图文处,不影响对成文日期的辨认。即便是机关内设部门印章偏下部横刻部门名称,盖印时也只可能是印文部门名称盖压公文上署的发文机关名称,成文日期仍在印章的无图文处,不影响对成文日期的辨认。如果印章中间图案为国徽或其他图案的印章盖印位置不对,造成印章图案或印文盖压公文成文日期的情况,这对辨认公文成文日期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到认错的地步。因为根据色彩学的原理,黑色较易覆盖红色,红色则不易覆盖黑色。公文成文日期用黑色油墨打印,颜色深重;印章印泥则为红色,颜色较轻浅,难以盖压住黑色成文日期。就算印泥的颜色对公文成文日期文字色彩有一定冲抵,但由于阿拉伯数字与印章的汉字结构不一致,使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的公文成文日期仍较明显。相反,用汉字数字标识的公文成文日期因与印文的字体结构相近,却会显得较模糊些。

其二是相互印证问题。施文说,公文发文字号、印发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标识,成文日期如用汉字数字标识,可起到对发文时间(年度)确认相互印证的效果。笔者认为,该观点不能否定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公文成文日期的合理性。试想一下,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的成文日期就不能与发文字号和印发时间一同确认发文时间吗?因为印证主要是证据多少问题,而不是这些证据用什么类型文字记载问题。

其三是防伪问题。施文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成文日期用汉字数字标识,如二一三年中的“”字不易伪造。这个观点缺乏说服力。试想一下,你能打印出来,存心伪造公文的人就不会想办法打印出来吗?一个是某伪造公文既署发文机关名称又用汉字数字标识成文日期被从形式上查出是伪造。这只能算巧合吧!伪造公文,可能有的格式不符合规范,但大多真正存心伪造的公文,可能是很注意格式符合规范吧?相反,工作中也有一些机关的真实发文,存在格式不符合规范问题,这又该如何论呢?至于施文说的汉字数字“一”、“二”、“三”被涂改,细心的人会发现,那打印的阿拉伯数字被人用手工涂改,就不会被细心的人发现吗?

综前所述,用阿拉伯数字标识现行公文成文日期,既符合国家关于数字用法的规定,也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不会给公文作用发挥造成麻烦,应该坚持。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Z] 1995-12-1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96.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6

关键词: 对韩汉字教学 繁体汉字 简体汉字 教学设计

韩国曾有长期使用繁体汉字的历史,汉字在韩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上世纪中叶,韩国政府对待繁体汉字的态度几经变化,从1961年至1970年间,韩国政府逐渐推行“韩文专用”政策,彻底禁止了繁体汉字的使用。在这十年间,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繁体汉字学习的经历,但人数和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少。此政策实施前,韩国的汉字使用较为普遍,很多人都接受过繁体汉字的训练。随着韩国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思考及与中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开展汉字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汉字教育得到了极为缓慢的恢复,这期间的很多年轻人已经对繁体汉字很陌生了。2000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承认了汉字等级考试的国家认证资格,对取得资格证者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给予了相应照顾,客观上激发了韩国人学习繁体汉字的热情,学习繁体汉字的群体与日俱增。部分从事韩国历史和古典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及赴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学习过汉语的人,接受过繁体汉字的教育。这些独特的背景为今天的韩国汉语习得者的简体汉字学习带来了很多现实影响。

根据我们对韩国初、中级汉语习得者的汉字学习调查来看,汉字使用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因汉字自身特点易产生的偏误,这是普遍存在的偏误类型,如混淆汉字基本笔画、部件缺失与增加、构字结构的错位、同音近音替代、词内借等现象。第二类是受韩国长期使用繁体汉字影响产生的现象,如繁简混杂、固有汉字词转用错误现象。第三类是受韩国语自身语音的影响,如生造汉语词汇、韩国字母音近音干扰推导汉字现象,这是韩国汉语习得者简体汉字学习的特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从简体汉字教学的角度来看,要从以下方面探索解决策略。

一、汉字发展的常识教育

韩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汉字作为记录其历史的重要工具而长期存在过。对于韩国汉语习得者来说,了解汉字的历史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关联之处,这对于提高学习汉语和汉字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其中,关于繁体字简化、现代汉语词汇与韩国古代汉字词的差异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介绍的内容要适度,既不能把汉字的历史介绍成类似于文字研究那么艰涩,又不能蜻蜓点水。

(一)繁简体汉字的关系

目前关于繁体汉字与简体汉字的争论,常常超出了语言文字的研究范畴,波及其他领域。这令很多外国汉语习得者把本应投入到学习的经历转向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像韩国这样有过长时间繁体汉字使用历史的国家。在学习汉语的起步和提高阶段,让学习者了解汉字的发展简史,从中体会到汉字的简化是汉字一直以来的发展趋势,是从精英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必然要求等。在中国的汉字文化中,汉字形成的知识“六书”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简体汉字从繁体汉字简化的原则和类型却介绍得很少。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有过繁体汉字的学习者是十分适用的,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繁体汉字的积累快速、批量地转化为简体汉字,另一方面降低了繁简混杂错误现象的发生频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汉语字词与韩国语汉字词的差别

明确现代汉语汉字词与韩国语汉字词的差别,不是要求教师讲解一部语言对比词典,而是要求教师通过比较典型的例子,让韩国习得者建立一种观念:韩国语汉字词与现代汉语字词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地以此代彼。通过这样观念的树立,使汉字习得者能够将两种语言中某些具有一定共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减少母语韩国语对汉字习得带来的负迁移。如韩国招牌中常用的汉字“食堂”指的是普通食堂或饭店义,但现代汉语中“食堂”没有饭店义。这种区分和讲授对于有过汉语熏陶史的习得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未接受过任何汉字熏陶的习得者来说教学价值不大,反而增加其学习负担,教师应因人而异。

二、科学的汉字教学设计

科学的汉字教学设计是一种针对性强、能够强化教学效果的设计方案,主要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韩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常被忽视,也常常不被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受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一命题的影响,常模糊韩国人的汉字学习与中国人的汉字学习差别。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对对韩汉字教学影响很大。事实上,针对韩国汉字习得者应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1.形近字的笔画识记

笔画作为构成汉字的最小部件单位,是保证正确书写汉字的前提,它的形状和名称应该在初学阶段牢固掌握。近些年,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淡化甚至忽略笔画的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亦降低到形似,这导致错别字出现的数量更多。从针对韩国汉字习得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能够正确说出笔画名称的人几乎没有。为了改变汉字教学的局面,我们必须重视笔画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笔画的规范书写和区分,使习得者牢记基本笔画的名称,对比区分相似笔画的差别,明确笔画在汉字构型中的重要意义。比如区分“小撇”和“小横”,就可以将“千”和“干”区分开。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汉字识记课;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汉字字形识记的内容;在练习中增加充满趣味性的字形区分练习和游戏,练习用不同的偏旁部首组字等。在基本笔画识记这一环节,有无汉字熏陶的习得者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一旦对基本笔画有了扎实的识记,则汉字书写的偏误会大大降低。

2.基本偏旁部首及结构的识记

简化汉字中,独体字数量相对较少,合体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如果说独体汉字的识记需要更多是对笔画的识记,而合体字则是对偏旁部首组合的识记的话,那么前者需要的是记忆,而后者是记忆与理解的联合认知。

在较熟练掌握了偏旁和部首的同时,要加强汉字字形结构的认知。在具备了以上基本知识后,合体字的教学会使习得者更容易接受,他们会对汉字的构字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大多数汉字是由偏旁和部首构成,偏旁和部首按照不同的结构组字,这种结构具有严格的顺序,不能随意改变的观念。即使在偏旁和部首相同的情况下,若将结构搞错也会写错字。例如把上下结构的“另”字,写成左右结构就变成了“加”字。又如“辩”和“辨”就是一对在字形上易混淆的字,若仅凭对字形的记忆,则习得的过程比较困难,若引入偏旁部首的识记,两个字就容易区分。区分常用的部首与偏旁,对于降低构字结构错位引起的错误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简化汉字的字形与繁体字相比,大部分的偏旁和部首有简化现象,但是结构变化一般不大,对于韩国汉字习得者来说,受过繁体汉字熏陶的人,已经对汉字的字形有了基本了解,但对偏旁部首的认知却未必了解得很多。针对这类习得者,应重点加强简繁偏旁部首的对比,重点使其了解简化偏旁部首。对于没有受过汉字熏陶的习得者来说,偏旁部首及汉字结构的教学必须同步进行。

3.本字正音配合识记

针对韩国汉字习得者因语音产生的偏误,加强字与读音同步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字与读音同步的教学并不等同于阅读,阅读是在读音准确的基础上侧重整句的语义表达功能,阅读总会有语流音变等现象;为减少韩国语母语音对汉语造成的负迁移所进行的字与读音同步教学,更在乎单字的准确读音。这类本字正音的教学与练习形式,可采用书写汉字的同时慢速同步读出汉字音,可以有效降低语音负迁移带来的错别字。

(二)专业的汉字教材的编写

汉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可以解决问题的,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性教材支撑。针对韩国习得者的汉字教学,应开发具有韩国习得者特色的教材。这类教材从韩国汉字习得者的个性差别角度来说,应该有两种类型的教材支撑。一类是介绍韩国汉字习得者在汉字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背景因素的教材,目的是作为一种配合教学使用的辞书性质的资料。另一类是配合各类不同层次面向韩国汉语习得者的教科书,以知识点、练习的形式增加汉字教学内容,以此增加汉字教学的知识量,客观上提醒教师和汉字习得者重视汉字学习,进而扭转忽略汉字教学的倾向。

(三)教学群(组)的划分和教学用品的选用

基于韩国汉语习得者中有人曾经接受过繁体汉字的训练,有人没有接受过繁体汉字的训练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按照不同的分类设置教学群(组),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果混在一起教学,老师就很难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教学进度,不利于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强化。

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对汉字学习过程中的用纸并未有明确要求,只是关注学生的书写和使用是否正确。从汉学习的角度来说,用田字格本书写汉字不仅是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参照田字格中的表现,更好地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参照性记忆,使他们更深刻地记忆汉字,这一点也是不可忽略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国和韩国的许多教育和科研机构研发了适合不同操作系统的简体汉字学习软件,这些软件为简体汉字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在简体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6,01.

[2]河永三.韩国汉字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

[3]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01.

[4]史有为.汉字简化的价值评估[J].语文建设,1991,03.

[5]陈章太.论汉字简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02.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7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分析

在传播学的定义中,“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1]符号一般指人们共同约定俗成的,以任何形式来显示意义的标志物,即再这种标志物中可以感觉和体现指代的对象的意义。比如一提到“长城”,首先能感受到中国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对于国家,民族这种巨大的事物,符号本身就是一种公认的结果。符号不同于一般的记号,对于一个国家,它是首先被想到、记忆最清楚的,也是最响亮和夺目的。能够代表中国的符号不仅能让中国人唤起民族自信,而且可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在留学生在心中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笔者将能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符号和非物质文化符号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的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敦煌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龙门石窟、都江堰—青城山、云冈石窟、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荔波小七孔。”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格萨尔、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妈祖信俗、呼麦音、热贡艺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藏戏?、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粤剧、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热甫、中国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 [2]

这些文化遗产仅是众多的中国符号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从某一方面或者整个方面象征了中国,但是中国符号远不仅限于此。中国的文化符号可以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由收集整理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是语言表达和传播的内容,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现在来到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学习语言,许多学生来华前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甚至汉语水平很高,感受、体验中国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成为很多留学生和社会学者踏上中国高校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也最终决定留学生是否最终掌握了这门语言。

留学生在拥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时,即可进入对留学生进行中国的文化感受环节。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态和系统,涉及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鉴冯骥才的《符号中国》,本文将能支撑起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分为语言文化氛围,物质文化氛围,非物质文化氛围。

二、汉字承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汉字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每一个汉字的构成。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表意体系的汉字于表音体系的文字不同,他不是直接表示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字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语素的声音。唐汉在《图书文字》里将汉字分解为不同的部件,从而得出这个汉字的起源和意义,有助于大家理解和记忆这个汉字。如“母”字是象形字,甲古文中的“母”字是一个朝左跪立的女人形象,中间加了两个点突出女人和母亲的形象。“牢”字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牢”是一个小房子里有一头牛,门被锁起来了,发展成为“监牢”、“囚禁”的意思。唐汉认为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可以分解开来得出这个汉字的来源。王祥之在《图解汉字起源》里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源于物形。经考古发现,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图画,虽然今天的简体字有很多已经看不到当年图画的痕迹,但是对留学生掌握最初的字根,掌握象形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肯定的是,最初原始的文字数量不会太多,到后来庞大的汉字系统是如何创造的呢?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就著有《说文解字》,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法和用字法,“文”“字”不是同一个概念,反应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文”指汉字的图画符号阶段,主要针对象形文字和指事字,“字”指汉字的表音符号阶段。古代文学称独体的字为“文”,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结构需要说明这个字的来源,故叫“说文”,合体的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成,故需要解剖,再来分析,即“解字”。这本书介绍了中国汉字的构字法,分析了当时每一个汉字的来源,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了解当时的社会形势。

中国的语言文学中,文字固然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朱俊声曾说“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而诗歌则是汉字所承载中国文化底蕴的精华。中国古代称能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就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从唐朝开始,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诗赋不仅是世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也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才”的标准,更是上流社会、官场应酬场合的必需品。诗赋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普遍风气,认为“才子佳人”是最完美的婚姻。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国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可以说诗歌史记录的也是当时的历史,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承载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的内涵,而诗歌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唐诗宋词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中国的历史遗迹和实物展示属于物质文化符号的范围,即“有形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这些是人类在历史反战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并且是具体的物质的遗存。它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往。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有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历史遗迹和文物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见证,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的物质文化遗产有二十七处,部级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数。历史遗迹给留学生以第一手资料,真实的感受和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以故宫为例,北京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顾名思义,故宫以为过去的皇宫,为15世纪初年明朝皇帝所建,用30万民工,历时14年建成,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宫室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被称作“殿宇之海”。故宫的修建集中国的建筑、天象、风水、绘画、雕刻等为一体,依照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地所居,中国历代君王自命天子,天子宫殿如同天帝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皇宫严格按照“前朝后寝”的标准建造,一根中轴线贯通整个宫城南北,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御花园依序位于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宫殿两旁又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皇宫殿宇可分为前半部分外朝、后半部分内廷,外朝是皇帝朝政场所,以三大殿为中心。内廷“后寝”以三宫为中心,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通过研究和感受故宫,留学生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宫殿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中国的皇帝办公的地方,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气魄和皇家威严,留学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有助于留学生掌握中国的历史文化。

再如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长城是人类的奇迹。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其成为中国冷兵器时代直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规模最大、最坚固完美的筑城体系,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工程。“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4]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长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以长城作为依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让留学生在游乐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直观的了解和震撼。

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太多,数不胜数,中国的名山华山、峨眉山、泰山、青城山、武当山等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道家、儒家文化,对留学生的教学可以以此为依托而展开;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大理古城、西夏古城等可以支撑起中国古文化遗址的教学,大足石刻、莫高窟、敦煌石刻等记录了中国的佛教本土化艺术。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在对外汉语教学上都相互映照,奠定了留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中国现有社会传统习俗氛围渲染了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传统习俗形成的文化氛围,如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以及带有民族印记特殊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氛围已经形成他的独特魅力,经久不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2]截止2010年底,中国已有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中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超过100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这些符号从不同的侧面显现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特点,或感情、或审美、或个性。反过来,他又是留学生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凭籍。应该强调,社会传统习俗不是认为刻意制造出来的,是靠历史沉淀和选择出来的。它是中国的精华,是最深刻的内容最鲜明的外在化表示。越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它的符号也就越多、越丰富和灿烂。符号的灿烂是文明的灿烂之使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留学生能够地道掌握汉语的核心要素。熟悉和感受中国的传统习俗,是留学生从“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8

【关键词】 计算机平面设计 汉字 艺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进步,汉字本身逐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表达语言,其背后逐渐带有了相应的视觉属性。作为记录和表达的符号,汉字本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在不断的传播、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

汉字本身蕴含了点线、律动和意境的美感,其所涵盖的艺术气息,是独特且丰富的。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汉字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挥。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使用艺术

2.1对汉字的可搭配性进行发挥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本身的应用是整个设计中的重要一部分。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图形和写法,其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设计素材。多种不同的写法、结构、图形以及书法等形式,其相比其他类型语言文字类型更加丰富,可以结合不同设计作品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搭配,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要结合视觉设计的具体需求,对汉字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应用,给人们一个更加广阔的遐想空间,让设计理念得到更进一步的提现,让整个设计作品迸发出更加优秀的创意火花。汉字本身对于视觉信息的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也是平面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沟通方式。在以往汉字出现的历史中,早期的汉字本身作为图形符号,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积累,逐渐的图形化和成熟化。汉字本身传达了人的情感和交流,承载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具有着深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其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视的。

2.2汉字应用于包装和海报设计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包装和海报是较为常见的应用场景。很多商品的包装都可以找到汉字的文字,汉字已经成为了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汉字可以对事物进行直接的体现,通过视觉的途径来对产品的特点进行传达。通过文字在包装上的应用,设计师将汉字融入设计主题,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其既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同时也能让设计的理念和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在海报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可以让整个海报作品更加动人,内容更加丰富。在进行海报设计的过程中,图形与文字的表达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衡量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汉字本身呈现出独特的样式,将汉字加入汇入到海报中给人一种总体的视觉上面的享受,能满足设计者的设计初衷也是一个重要,其内在的属性已经决定了视觉语言所能够具有的一些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加上汉字外部的造型结构设计,这样结合是视觉语言特有的表现方式。

2.3汉字应用的发展

汉字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其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弘扬。汉字本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既汲取着其他文明的优势,同时也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本质。汉字本身也在逐渐受到国外社会和研究学术的关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从另一方面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在商业化时代下,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要素的增加,其涉及过程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类型的标识语言的运用,给予了设计师更高的挑战。汉字的有效运用,可以更好地凸显出设计理念和文化特色,体现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通过汉字来对于设计理念进行诠释,可以更好地提高设计的整体效果,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气息。在对汉字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积极地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深入的学习汉字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并在此之上,不断地学习和吸取其他文字和文化的理念,持续地丰富和创新,真正的让汉字应用的艺术性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发生着更多的变化,并且其也逐渐成为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通过计算机屏幕设计的平台,汉字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信息的传递,达到视觉沟通的目的。汉字本身逐渐从图形符号转化为图形化的内容,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其艺术性的体现需要进行全面的保证。

屏幕设计人员要对于汉字信息的艺术性进行科学的把握,认清文字应用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以更加科学的手段,将汉字应用的艺术性进行更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刘青.浅谈平面广告中的字体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9

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埃及的圣书字及我国的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都属于表意文字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楔形字和圣书字逐渐演变成表音文字(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只有我们的汉字仍然保留表意文字(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在甲骨文阶段也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和假借字,已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由于这种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的发展趋向,部分学者认为,汉字太过复杂,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已然落伍了。我国学者武占坤、马国凡认为,“放眼世界,人类文字早已发展到表音阶段,而我们汉字,却仍旧停留在几千年形成的表意制阶段,与世界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相比,汉字无疑是落后了。表音文字,特别是音素文字,它比任何一种表意文字都简单的多,高效的多,先进得多。数以千计的笔画繁多的表意汉字,和笔画极其简易、为数只有几十的音素文字相比,不知繁难多少倍”。而笔者认为,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汉字输入法获得的成功,说明汉字、汉文化与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完美结合,汉字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步的最先进的文字之一,对与汉字研究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二、汉字的发展与特征

汉字造字基础是“象形”,东汉许慎认为“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最初文字是前人根据自然界存在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创造出来的,如(龟)、(目)、(人)、(日)等字。象形造字十分有限,许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抽象事物无法摹画,又产生“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转注”“假借”等用字法,这就是“六书”,对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详细的解释。

通过“六书”的造字方法,古人创造出汉字,汉字多是因形见意,后来古汉字经过隶变成为了现代汉字,即古汉字中的线条变为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乛)、钩(亅)等笔画,隶化后的汉字趋于简,更具有科学性,虽不能直观表示事物形象,因其源于象形符号仍然有着表意性质。

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形符和意符两部分组成的字,它含有表意的形符,还是表意文字。如三点水旁的诸多字,均与水有联系。看到这些字的形体,人们马上就能理解它们的词义。这种造字的方法可谓匠心独运,让许多中外学者赞叹不已。如日本学者山木宪在比较了汉字与欧美文字后得出:“中国文字至便至利;欧美文字至不便至不利也。中国文字,他日必遍布于宇内”,他还认为“中国文字,虽其音屡讹而其形不变,即千百年之后,无不可复读之忧。凡同文之国,不论其语音如何悬异,皆可借文字以通意思,毫无障碍,较之欧美文字,孰为便利,不待智者而知已”。山木所说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读古代书籍,并不需要按照当时的语音。恰如熙先生所说:“要是孔夫子当时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我们今天读他的《论语》,恐怕连一句也不懂”,这也从反面说明汉字表意性质的独特优势。

三、汉字研究的重要意义

1.信息时代下汉字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历史发展过程,汉字的改革也从未停止,从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就提出用意大利文字的字母,拼写汉字读音(近似音),即用意大利语,音译汉字的读音。1840年,西方列强的入侵让“天朝上过”的迷梦破碎,中国文人错误的把落后归咎于汉字的笔画繁杂,企图用罗马字母组成“汉语拼音文字”来替换汉字楷体系统。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卢戆章把它称为“切音新字”,希望能够“字话一律”,从而“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物理)、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1913年,“读音统一会”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国定读音以及“注音字母”的确定。一直到建国初期,汉字拉丁化几成定论。可见汉字的研究与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之后完成的汉字简化改革也存在一定争议,但其在知识文化大众化以及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信息时代汉字作为记载和传递信息工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古籍电子化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汉字简化以及规范化等问题。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推广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了。如果要把语言与文字进行比较的话,应该说文字的规范更紧迫些。由于汉字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通用语言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通用程度,通用文字起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作用。

2.为便于汉字文化圈的交流需要对汉字进行沟通和研究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汉字简化后造成海峡两岸以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内产生繁简和计算机编码等差异,这使海峡两岸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内的信息交流受到影响和阻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30多年中,海峡两岸的交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几乎停止,而这一时期大陆进行了积极的汉字简化改革,而台湾仍然使用繁体字,这就加大了两岸在汉字使用上的差异,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政治分歧。信息时代下双方使用的汉字编码不同,大陆使用GB码,台湾使用BIG5码,不同的汉字编码也影响了两岸的交流。汉字文化圈内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也较多使用了汉字,并且与中国的汉字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信息时代下的各国交流质量和速度受到影响。

3.汉字研究有助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和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中华文化也得到推崇,汉语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汉语由于本身存在的一些原因,还无法充当国际语言。如汉字的笔画多、异体字多等,不仅外国人学起来极为困难,中国人在学习时也较为吃力。研究汉字,为汉字定音定形,使其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汉字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四、小结

对于汉字的研究在汉字发展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进行汉字研究意义更为重大,不仅关系到汉字的发展和运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段瑾瑜.汉字研究的现实意义[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5):43-44.

[2]赵学清.信息时代汉字研究的重要性[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124-126.

[3]山木宪.中国文字之将来.东方,1911,(1).

[4]熙.关于汉字的优点和缺点.汉字文化,1989,(Z1).

[5]卢戆章.切音新字序.1892.

有关汉字的来历篇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汉字一直存在着,生命力非常顽强,历史不断发展,汉字也在不断进步当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千百年以来,历史发展的痕迹都是靠着汉字记录下来的,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过去文明的发展,想要有所研究的话,必须基于汉字,所以汉字非常重要。把平面设计跟汉字结合起来,利用多种表达的方式,表现出民族创新以及中国特色。这一作为,对了以后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如今,社会不断发展,创新和面向国际这两点成为人类对于欣赏艺术所共同要求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图形化的汉字来使得平面设计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关键词:

平面设计;汉字;使用艺术

0、引言

从古至今,历史在不停变化,而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我们进行表达和记录的时候,文字成为了最普遍的符号,在历史长河里,最能够传承和表达的信息,文字的传播效果无疑是最好的。中国的汉字就是从一个简单的符号,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利用视觉来传达的语言,也成为了我国的代表和品牌。除此之外,文字所包括的种种特征也总是能把中华文化很好表现出来。

1、汉字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和包含哪些设计元素

1.1汉字的产生以及发展

对于中国汉字起源以及发展,需要追寻到史前时代中的陶文以及刻画的符号,在中国古代,汉字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最开始就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那时候汉字开始从最原始的符号慢慢变成代表着意义的一些文字。到了今天,汉字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在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后来就是汉朝和魏朝之后,手写类的文字慢慢演化出来并且趋于完备。最后的阶段便是诞生以及发展了印刷体,这与工业化以及大众传播相适应,变得成熟以及完善。

1.2汉字和现代的平面设计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属于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平面设计中,图形、文字结构、书法等一些都可以直接运用。汉字具有的特殊图形以及写法在全球都被公认是非常重要的。和英文相比较而言,文字具有非常多的写法,还能够还变成不同的字体来达到作品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汉字能够提供遐想以及创作的素材,在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创意,把汉字尽情表现。举个例子来说,中国银行的标识就是非常好的文字变成图形的一个代表之作,给人印象深刻,让人看到这个图形就会想到中国银行,是非常精彩的古代和现代相互融合的作品。

1.3设计元素的蕴含

在平面设计当中,汉字作为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传达视觉上的信息,因此也就成为了可以进行视觉沟通的一种很好的平台。在早期社会中,汉字就是一种像图形的符号,但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汉字慢慢成熟,最终图形化了。如今我们还是会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着种种事情,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了,对我们而言,汉字不再只是媒介,而是从小陪伴我们到大的文化

2、计算机平面设计里汉字的应用

2.1包装设计里汉字的运用

在设计中,人们的要求一直在提高,设计作品中汉字的使用很常见,能够应用在多个地方,我们经常能看到非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譬如:商标中的logo,可以用汉字变形而来。包装设计中,汉字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常看到的商品包装上有很多图案和图形,而在这么多图案中文字是无法缺少的,大部分时候都蕴含在了其中。同时,事物如果通过汉字表现的话就会很直观,在视觉中就直接表达了作品的意境,包装的设计也会和产品具有的相关特色相关联,所以,设计以及广告行业对于文字是非常重视的,很多设计师选择让汉字转化为图形,以此表现主体,吸引消费者注意,使其的设计理念和利用的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2招贴海报的设计里面文字应用

在招贴海报里面,主要还是利用汉字图形化,这样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内涵都在汉字图形化中表达了出来,凸显其寓意。海报设计中,图形以及文字都能进行表达,形象地呈现出设计方案中好的东西。就外形看来,海报的设计当中汉字在计算机软件应用里表现得也很关键,汉字本身就属于很独特的一种样式,在海报中融入汉字会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这也是设计者最初的想法之一。汉字的内在属性让我们知道视觉语言可以有很多形式以及内容,另外,再对汉字的造型和结构进行设计,这样的结合,能够慢慢在演化中表现出来,在视觉语言中,这是一种特别的体现方法。

3、图形化的汉字应该如何发展

在中华文化中,汉字有着很重要的地方,而汉字也不断推动着中国文明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汉字也支撑着书法的发展和进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唯一留下来的就是汉字了,所以它值得我们去重视和保护。传统不是停滞不前不知道前进的,它有自己发展的进程,而汉字,一直在不停地进步和发展,汉字一边坚持着本身好的品质,另一边又对其他文化文字长处取长补短,是拥有博怀的文字。当然了,我们并不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能去博物馆看到各种象形文字,感受汉字的文化,更加不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汉字只是作为一种对象供中外汉学家进行研究,而没有其他的实质意义了。现如今,设计行业与商业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重叠,因此,这就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设计师依旧坚定站在原处,不能让位。因为现在出现了太多的标识,所以科技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给商业带来的挑战中设计师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一定要把本身能力给提升上去,利用思维保证位置,把个性化设计在图形化的汉字中表现出来,把想法放入汉字中,更加透彻地诠释事物本质,给人们带来新的、便利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商业宣传的力度。我们要明白,设计师的最高境界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轻松表现设计内容,超越自己,在平面的设计中把图形化的汉字表现出来。

4、结束语

汉字在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占领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文化不断进步,也就表示汉字在不停进步。在平面设计里面,汉字是可以可以传递出视觉信息的,同时也是很好的平台去进行视觉上的沟通。在早期的时间里,汉字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长时间的演变,到达今天这样成熟的阶段,紧接着出现了图形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要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可以加大效益、提高速度以及节省时间。因此,在现在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中,让文字变得图形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设计师也需要掌握并且理解文字相关的信息,将其设计理念很好地融合到作品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