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01:58:05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1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板书设计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2

中华民族不倒,中华魂还在,将中华民族的旗帜树立于民族之林,在风雨中坚挺,于磨难中生长,成一棵巍然耸立永远不倒的柏松。共同阅读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请您阅读!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1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热爱传统,增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情感,_区_路学校在中秋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

一、刨根问底话中秋活动

在_学校国学馆。队员踏着“花好月圆”进入场馆,流动影视背景墙上呈现的中秋月夜图,灯、荷花、诗人与学生互动体验。孩子们从认识中秋的来源开始探索,到中秋习俗的知晓,赏明月、品月饼、庆团圆、放孔明灯。

每一个习俗都离不开有趣的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经典故事,还有几首关于中秋的诗。

队员们还用软件学做孔明灯和月饼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意义。

二、百花齐放庆中秋活动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五(1)中队以各种形式庆祝节日。一组队员吟诵诗词,大家搜集了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许多美好的诗词,像“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

二组队员演唱歌曲《明月几时有》,三组队员则设计“家乡画展”,诗情画意、美轮美奂。四组队员给大家当“小导游”,带大家走进了不一样的城市,让大家足不出户尽享异城风光。五组队员创编的课本剧《嫦娥奔月》引导同学们步入神话般的境界,特别是嫦娥吃了仙药升上天空,一直飞到了月亮之上,大家屏住呼吸,默默相送,带着对嫦娥的祝福与思念沉醉其间。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一年级三班的小风铃们,在距离中秋节还有好几天的时候,便开始问“中秋节我们怎么过啊”,终于到周五这天了,当孩子们听到要去国学馆体验中秋文化的时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下午的课程中,携手一年级三包班家委会全体成员,为小风铃们精心准备了暖心的月饼特色主题课程,让孩子们再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节日的甜蜜二(2)中队的孩子们也利用义工课制作了一个个精美的月饼,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乐在其中。

三、你写我唱诵中秋活动

进入中秋团圆周,学校少先队大队委的队员们每天为全校师生更新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趣闻,大课间时满校园响彻着《水调歌头》等关于中秋的歌曲,孩子们在校园里走着都会哼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三(1)中队的队员们借着中秋的欢愉写下一首首儿童诗,为_学校“中秋团圆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朗诵诗词、唱诗写诗、制作月饼等一系列的活动,队员们更加了解、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队员的文化素养,增强了队员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2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非常的重视这一个节日。和春节一样,中秋节也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都会用“合家团圆”这四个字作为祝福的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祝福。学校一向都非常的重视传统节日,每到节日的时候,都会进行相关的活动,借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学生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是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的,所以也不奇怪学校为什么会这样的重视这些传统活动了。

这一次的中秋节,进行了四个活动,都非常的有意义也有趣。第一个是中秋节的黑板报,每个班都要出一个关于中秋节的黑板报,会进行评比。第二个是手抄报的评比,先在班级的内部宣告这一个活动的有关消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每个班选出5张参加年级的评比,每个年级再选出10张参加全校的评比,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第三个就是征文比赛,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主题为中秋节。这三个是每一个节日都会有的,最后一个才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四个活动就是主题班会了,这一次的班会花了我们班干部很多的心血,我们争论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可以说是非常的用心了。我们给同学们预留了15个节目的位置,让他们有想表演节目的人自己准备节目,最后选出15个节目。这次的主题班会一共是用了三节晚自习的时间,气氛非常的活跃,总算我们这些班干部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一次我们计划了三个大的活动,一个是“中秋诗词大赏”,一个是“知识竞赛”,还有一个是“话剧演出”。

“中秋诗词大赏”就是让同学们分为两组,背诵有关中秋节的诗词,一句就可以了,背的多的一组有奖品。这个会提前告诉同学们,让他们多搜集一些有关的诗句,背诵下来。这个活动能够让同学们知道更多的中秋节的诗词,而不是只知道课本上有的,也是进行了一次课外拓展。“知识竞赛”就是班委搜集有关中秋节的题目,包括习俗、古代关于中秋节的一些知识等,是个人赛。这个活动能够让同学们知道更多的关于中秋节的知识。“话剧演出”则是挑选跟中秋节有关的故事,由同学们演绎出来。

这一次的活动举办的是非常的成功了,希望明年学校还能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自己策划中秋节的活动。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3为了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9月21日到25日,_区_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深度挖掘蕴涵在中秋节中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

1、学校通过布置假期作业,让少先队员们主动自行了解中秋节文化,收集地方中秋习俗,让少先队员们更易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体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中秋节是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这情感的寄托节日,是一个以亲情为主干线的节日。

全校广泛开展了“表孝心、送关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实践活动。

3、开学后各中队组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队会。

4、开展了以“品月饼、赏圆月、过佳节”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帮助少先队员们合理表达过节的愉快心情。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4为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街道于9月17日—9月24日开展了安宁市20_年“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活动。

(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街道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并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确保此次活动顺利进行。

(二)广泛开展慰问活动。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市委政协主席耿玉立一行到街道开展慰问活动,街道党工委办、街道社会事务办组织工作人员陪同。慰问人员一行到_敬老院、_村胡桂英家、_村郭安邦家以及铁厂村魏汝仙家开展了慰问活动,关心老人们和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和问候,并他们送上月饼、粮油及慰问金。广泛开展文艺活动活动。各村(社区)精心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有精彩的表演类活动以及诗歌朗诵等,在传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营造和谐的节日氛围。广泛开展中秋座谈会活动。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自古有吃月饼的习俗,22个村(社区)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对中秋节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人们爱国热情。

(三)活动取得效果。中秋节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和节日气氛。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5又是月圆时,又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节目,更是对古老中华魂的一种传承与祭奠。然而面对时下各种洋节的蔚然成风,人们似乎忘了本土节日的精神、灵魂之所在,亦是忘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有人说过节无非吃吃喝喝,有人嫌弃中秋节回家团圆的老套,有人认为扭捏作态拍几张照片就是过中秋节,诸如此类的误解、曲解不一而足,是对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怎样的一种嘲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在继承中发展,自发展中传承。尊重先辈,敬仰传统,这是历经几世浮尘砥砺打磨后的悠悠中华魂。祖辈、圣贤的古训理应此时相追随,终生莫相忘。可看看如今的国人,又有多少人在崇洋媚外、奴颜婢膝,甚至数典忘祖,忘了本,也忘了根?

君已知韩国、日本纷纷抢占中国的传统佳节所带来的市场,更有甚者,将中国的传统习俗申请成为本国的文化遗产。面对这种文化侵略,作为泱泱华夏的骨肉血亲,为何竟这般麻木不仁不为所动?

不只是对待本国节日,乃至中华五千年多少优良传统,我们已经忘却它们所真正代表着的,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繁荣富强的铮铮铁骨和磐磐基石。

正因为中华传统节日于华夏子孙炎黄儿女举足轻重意义重大,国家才要设立条款予以保护。身在祖国未去过国外的人,对于中华传统节日于我们的意义或价值,也许并无深切具体的感触,当你一旦踏出国门,走进异国的领土,能给你力量的,或许就是这中华魂。

传承,不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历代所有优秀文化的承续。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载的历史见证、精神载体。

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古老训条至理箴言矢志不渝的坚守;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民族信仰的顶礼恪守、不悔的虔诚;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华夏文明不变的崇敬永远的守护。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3

关键词:唐诗;寒食节;体育活动

在唐代,诗人越接近底层民众就越能够对民众的呼声进行反应,遭遇的苦难越大就能够具有越加犀利的显示抨击,而这样成为了唐代诗人的一条创作规律。唐代诗人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当中写到,“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但是,如果诗人有着积极的情感,也同样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通过对寒食节题材唐诗的分析,能够对唐代人在寒食节当中的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并对这类唐诗的时代价值进行发掘。

一、寒食节及其主要活动

1.寒食节的起源

作为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寒食节曾经盛极一时。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105天,大概为清明节的前两三天,再喊世界当中,只能够吃冷食,严禁烟火,因此叫做寒食节,而寒食节的起源则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子推说”以及“改火说”两种。

“子推说”认为,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从陈介子推跟随重耳流亡多年,饥饿难忍时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为重耳充饥,而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耻于请功归隐山西绵山。为了让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从山三面举火,可是介子推与自己的母亲藏在山里就是不出来,最终都被焚死在了绵山当中,而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还念以及牢记自己的过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当天每个人都需要吃冷食,不能够动烟火,从此有了寒食节。

“改火说”认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对于火焰十分崇拜,但是火焰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就认为有专门管理火焰的神灵,需要对其祭祀,而在祭祀的这一天则需要将旧火熄灭,重燃新火,这也是“改火”的由来,由于这一习俗来源于周朝,一旦禁火,人们就只能够吃冷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寒食节。

两者说法不一,但前者多为坊间流传,而后者为学界考证,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2.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

作为唐代节日之一,寒食节得到了唐代人民的由衷喜爱。王冷然曾经在《寒食篇》中写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应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寒食节是多么的重视。在唐代,自上至下都将寒食节作为十分重要的节日,其主要展开的系列活动有:第一,禁火;第二,只吃节前储备的冷食;第三,节日结束后皇家给近臣赐火;第四,扫墓;第五,户外游乐。而对于唐代人来讲,与体育有关的游乐活动则是主要的内容。

二、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体育活动的描写

1.寒食斗鸡

斗鸡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产生的一种古老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之后,斗鸡活动也得到了更加的兴盛,唐朝上到皇帝,下到民间,斗鸡活动涉及到了极大的范围,可以说是盛极一时。在《东城老父传》当中,陈虹曾经对唐玄宗专门建立驯养斗鸡的机构进行了描写。唐代斗鸡活动的举办,主要在寒食节器件进行,在花蕊夫人的《宫词》当中曾经写道:“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厂。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就是对皇宫女记观看比赛打赌情形的专门描写。

而其他的食人在诗作当中也对寒食节期间的斗鸡活动进行了专门的描写,例如孟浩然在《李少府与杨九再来》当中写到“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韦承庆也在《寒食节制》当中写到“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

2.寒食秋千

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劳动之余的一种活动,与此同时,也是寒食节期间唐代人民的重要运动之一。唐朝时期,宫内的女子最先喜好秋千,随后秋千也在民间得到了盛行。

而唐诗当中对秋千活动的描写,也主要讲女子作为了主要的讲述对象,例如,韩在《想得》当中曾经写道“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就是对一味女子面对秋千景象的专门描写。

还有需多的诗人专门对唐朝女子在寒食节期间打秋千的情况进行了描写,元稹在《杂忆五首》之二当中写到“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对唐代女子活泼的形象进行了描写,而白居易则在《寒食夜》当中写到:“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I女唤秋千。”这些诗篇都能够说明在寒食题材的唐诗当中,秋千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一项,这也能够说明在唐代寒食节当中秋千是十分主要的活动。

结束语:

对于唐代人来讲,寒食节不仅是伤别的节日,同样也是春意盎然的世界,因此,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体育活动的描写,是对生活的写真,而通过对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体育活动描述的考察,能够对唐代人的时代精神进行一定的窥探,从而对现代人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1(04)

[2] 田彩仙.“悲欢之情,在于人心”――宋之问三首寒食诗解读[J].名作欣赏.2010(09)

[3] 张宝强,陈小龙.唐代节日体育及其借鉴[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4

关键词:余华; 活着; 季节偏向; 作用;

余华的小说《活着》自发表以来,就不断为各种文学刊物所转载,且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意等国文字,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出版。之后,又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了国外大奖。《活着》这部意蕴丰沛的作品,多年来一直倍受学界的关注而一度成为“宠儿”:无论是对其内在意蕴的解读还是对其叙事结构的分析等都炙手可热。而小说中的季节偏向及其作用问题却无人问津,但笔者对此却十分青睐,并且尝试作出初步探索,这对我们进一步探究小说文本构建,深刻理解作品意蕴的表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时间作为小说叙述线索,而季节变更作为时间标志,季节的循环组合,气候的冷热交替,它能保证事件的完整感和清晰感。而在《活着》中,季节不仅是单一地为小说叙述提供时间线索,还在作者笔下有了明显的偏向。在小说文本建构过程中,季节偏向不仅仅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而更多的是被赋予或者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成为意蕴丰富的主体。

一.季节的偏向

“经历了《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之后,余华渐渐地完成了自我写作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次调整,不仅使余华有效地缓解了以前的先锋探索与传统写作之间的割裂状态,而且也使他重新认识到了小说叙事对生命存在状况的一种尊重。”[1]而事实也有力证明了这一点:1992年,余华顺利地完成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活着》。从此,这个沉醉于血腥场景的先锋“杀手”,便转而化身为满怀悲悯之心的人道主义者。在《活着》中,余华撇下往日的话语霸权者身份:整篇小说故事由福贵来讲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我”,作为一个跟着人物命运奔跑的倾听者或者小说的记录者而存在。

福贵的讲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福贵、嫖妓、败光家产,父亲死去,以致于岳父强行把家珍接走;第二部分、租种龙二五亩地,家珍回家;母亲病重,进城请大夫被抓壮丁;历经两年,终于摆脱战乱回到家中;第三部分、一家人过上安稳的苦日子,直至有庆死亡,重遇春生;第四部分、凤霞出嫁,生孩子难产而死;家珍不久也死去;第五部分、苦根四岁时,二喜出意外死去;苦根七岁,吃豆子撑死;苦根死后第二年,福贵买牛。季节作为小说叙事时间的重要标志,它在福贵讲述的这五部分中都有所涉及,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变化的易理将人生苦难的“四季”一一展现。

故事的各个部分季节涉及情况如下表: 文章内容:

观察上图表,小说文本中的季节偏向也可见一斑。其中,作者最为偏向的是秋季;其次便是夏季,这是因为小说中福贵的讲述置于夏季这个主体季节中;紧接着便是冬季;最后就属春季。在福贵所述的故事中,每一部分都涉及秋季,这绝非无意而为之。因为在“文学中表现‘季节感’则总是包含感时伤逝的悲哀。”[2]并且,秋季向来就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意象。对于秋季的偏向不但与中国文学中的“悲秋”创作传统有关,而且与作者所要阐明的作品意蕴密切相连。偏向秋季是小说季节指向上的一个突出特点。相对而言,夏季则是故事讲述的背景季节。它在故事的第二、三、五部分都有描述,它与故事的客观讲述环境相一致,与故事情节发展密不可分。

二.季节偏向的作用

1.偏向秋季的作用

a.继承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

“文学创作不仅与作家及其人生经验有关,而且还受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学惯例的影响。”[3]余华在小说中对秋季的偏向并不纯属偶然,这与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传统有不可言说的关联。秋,原本就给人以一种抑郁寡欢的感觉:不寒而凉,不温且冷。更何况中国文学中的悲秋情怀源远流长,通过秋风、秋叶、秋草等典型的自然景物来阐发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意境,真可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抒情传统。

在小说文本《活着》中,这秋天不仅萧条肃杀,而且还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不但悲,而且恐怖之至。在那个毫无征兆的秋天,福贵他爹因失去面对今后生活的勇气,从粪缸上掉下来便一命呜呼;也同样在那个平常的秋天,有庆因第一个跑到医院为难产的县长女人抽血,结果抽血过多而直接死亡;而在一个寒冷的秋末,女婿二喜被两排水泥板给活生生夹死;三年之后,在那个摘棉花的秋天,苦根因过度饥饿之后的饱食――吃豆子撑死。福贵在一个个寻常的秋天,亲眼目睹亲人们一个个不寻常地死去,然后又亲手一个个地将他们埋葬。在这样一个个告退的季节,生命的逝去就如同在秋风中飘落的一片片枯叶,演绎着最凄美的伤感。以悲景写悲情,以悲情观悲景,让这原本就肃杀的风景更平添了无限的凄凉,这与中国文学的悲秋情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b.强调作品中的“受难“意识,从而深化作品主题

小说题目“活着”反映的是人类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生存需求:活着。但是,在这看似简单、寻常的需求背后却包含复杂的、不同寻常的生命境地和人生况味。要活着,就必须面对这人世间的一切:包括苦难、逆境,无论怎样,你都必须克服,只有这样,你才能活着。因此,这活着的背后暗含了深层的“受难”意识。

福贵必须面对家产由于而输光后的一切,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秋天:要从砖瓦大宅中搬出来去住茅屋、父亲死去、岳父强行把家珍接走、当光家中值钱的东西仍难以维持生计、母亲踮着小脚带着凤霞挖野菜度日、必须学做从未干过的农活养活老母和女儿。不过仅把这些苦难加诸福贵身上还远远不够,更大的困难、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进城请大夫给娘看病,却被抓壮丁,这是在深秋;两年后的初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却是娘早已入土,凤霞因发高烧而变哑,之后又因生孩子产后大出血而死;福贵说“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4]可是,这还不是苦难的终结,这只是苦难正在进行的一个个演习。在后来的七年里,二喜和苦根也相继死去,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除了母亲、家珍以及凤霞,所有的亲人都死在秋天。这一桩桩死亡和生命的丧失,让福贵触目惊心、悲难自禁。在这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背后,福贵已无所畏惧死亡或者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了。他也曾经试图作出一些本能的反抗,但这些反抗相对于苦难本身而言又显得极其微不足道。所以,他也便没有了诸如反抗之类的想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地活着,为活着而活着。他现在也老了,他等待死亡。可现实中他却偏偏不死,他成了“老不死”的,必须活着享受这生的悲哀。至此,作品中的“受难”意识已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活着”这种“受难”式的主题中,福贵“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5]

c.秋季的循环更替,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在《活着》中,季节描写散见于小说各部分,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或者从衣着、农作物等方面来暗示其所处的时节。“季节作为叙事时间的重要因素,既是记录人物成长的生命刻度,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不息动力”,[6]季节的循环更替,不但暗示时间的流逝,见证人物的成长,更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故事的第二部分中,福贵被抓壮丁走的时候是深秋,而历经两年的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却是初秋时节。由深秋到第三年初秋,于是秋季便在这里循环。时间流逝,世事也随之变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福贵走之前,母亲病重,凤霞活泼可爱,龙二是村里那个神气的地主;离家两年,归家之后发现:母亲在他离家两个多一点月的时候就死了;凤霞也在一次高烧之后变哑;村里开始搞,他分到了原来租种龙二的那五亩地;龙二倒大霉,最后给枪毙掉。一个秋季的循环既交待时间的变更,又有条不紊地叙述出这一时段里世事的变迁,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2.偏向夏季的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给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7]正是在那个夏天刚刚到来的季节,我遇到了那位叫福贵的老人,“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8]因此,福贵漫长的自我诉说便在夏季中展开。福贵的讲述并不是那样一气呵成,他在每一个部分讲述完之后都有停顿。在漫长的诉说过程中,福贵“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9]第一部分讲完之后,“我”便被他的故事给紧紧地抓住了,就像鸟爪抓住树枝那般;第二部分讲述完成,“我”并没有离开,在夏季里,“我”在树荫里一直坐到夕阳夕下;讲述完第三部分,“我”就像一个哨兵一样守着福贵,他下地耕田,“我”就在树荫下等他;故事的第四部分讲述结束,夏季的田野看上去是那么地广阔,那么地无边无际;故事讲完,老人和牛渐行渐远,“我”看到农舍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妇女吆喝孩子的声音,遇到一个担肥的男人,感受到黑夜的从天而降。就这样,每一个部分讲完,小说中都有一个与夏季有关的描写,它们有的是直接描绘夏季景色,有的则是写夏季的阳光、汗水、树荫等,我们不妨把这些统称为“夏季意象”。在小说文本中,故事大的讲述背景是夏季,故事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也穿插有“夏季意象”。于是乎,故事的部分与部分之间因“夏季意象”而关联起来并且拼合得天衣无缝,给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

b.讲述氛围与故事氛围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出故事氛围

且看福贵讲故事的具体背景:夏季的午后,树荫下乘凉。的确,这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时机,因此,作者有意把福贵的讲述设置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这里有茂盛的树叶、棉花、草帽,有泛黄的池塘、青草、草丛,有老人、老牛、犁,有老人的吆喝,有古板的田地,有老人和老牛黝黑的脊背,有老人令人感动的嗓音,有老人黝黑的脸以及脸上的皱纹,还有夏日的骄阳。这样的情境设置给予我们一个很轻松的故事讲述氛围,就如同可以闲话家常一般,随意地讲讲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过去。而福贵给“我”讲述的却是一个个那么不让人轻松的故事,这其中有苦难,有血腥,有恐怖,甚至还夹杂着诸多死亡。很显然,讲述氛围与故事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而故事便在这样一个明显的对比和反差中继续展开。

分析小说文本,我们轻而易举地发现:夏季或者与夏季有关的意象贯穿小说的始末。但它们都是很自然、很简单地描绘,无论是夏日的阳光,还是夏日里的田野,亦或者是夏日骄阳下的树荫,都丝毫没有夸饰之嫌,都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意象,所营造出来的也是一个轻松的氛围。不似故事氛围那般紧张:苦难一刻也不消停,不给人半点喘息的机会;死亡也接踵而至,连哭也都让你没有眼泪;恐怖的气息也在缓缓弥漫,笼罩在听者心头。于是,这个在轻松情境中讲述的沉重故事便得到有力地凸显,这似乎与“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除以上两个季节之外,小说文本中对冬春两季也有所谈及。冬季描写主要显现在两处,一处是福贵被抓壮丁后,替军拉大炮而被包围时的悲惨遭遇:又冻又饿,冻死的,饿死的,战死的人堆在一起就像小山包一样,上面盖着一层薄薄的雪花。在被包围的那段时间里,天气也越来越冷,福贵他们睡在战壕里,睡上几分钟就要被冻醒一次;刚被包围的时候,还给空投大米、大饼子,到后来没有任何东西可吃,在寒冷的冬天只能吃生米来充饥。另一处便是凤霞在冬天里生孩子,产后大出血而死。冬天本来就是一个逝去的季节,在这里不仅仅是万物的消亡,其中还有人的遭难,人的消逝,把断粮的苦难和凤霞的死都置于冬季,在那份哀叹万物逝去的悲情之中所增添的悲凉又何止一分。再看春季,这本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而积劳成疾的家珍却死在初春。她劳碌一辈子,却在初春带着她的软骨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春天里,万物在生长,而她却已然消逝,这给福贵增重一分“受难”意识,给读者带来一丝哀伤。

小说文本中的季节描写简单却又存在明显的偏向,这一偏向背后所包含的却是余华对简单原则的推崇,“正是因为对简单原则的极力推崇,《活着》才赢得了某种近乎透明的审美效果。”[10]《活着》用简单而平静的语言,简单化的叙事规则,简单的叙述者,表达简单的生命本体的要求。所有的简单加之一起,便不那么简单。笔者对小说文本中的季节偏向及其作用的研究,开启对余华小说中季节偏向进行研究的先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余华的创作姿态和情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2]蒋茂柏:《川端康成文学的季节感与自然美》,郑州: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4期.

[3]王先霈 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4]余华:《余华作品集》(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6]张倩:《论的季节叙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7]余华:《余华作品集》(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8]余华:《余华作品集》(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9]余华:《余华作品集》(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多媒体触媒;小组探究;课堂内外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指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在多时的"互动课堂"课改实验活动中,笔者感触颇多,深味互动课堂构建之难及其对有效课堂建设之功效,虽说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互动课堂的构建还是有规可循、有章可遵的。笔者试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互动课堂的建设之道。

1.以任务为驱动,创设话题主导互动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故都的秋》为例,就是要通过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进而理解景物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在本节课中,可设置六大任务主导课堂。任务1:听读课文,找出文眼;对比南北秋之特点。任务2:自读课文判断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概括五个画面,分析内在顺序。任务3:画面写秋景的角度,色、声及其声在文中的体现;得出秋味,得出秋"意";分析形散与神聚的特点。任务4:面上整体感知后,再实现点上深入。欣赏第三节即第一幅画面。找秋景析秋之情。任务5:同是秋景,昔有的豪情万丈,今有作者的悲凉满怀。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悲凉"?任务6:思考文章写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首尾呼应的手法,分析其独到匠心?如斯以任务为驱动,课堂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对课堂可谓有纲举目张之效。

2.以多媒体为触媒,营造情境激发互动

1934年的北平,已不作首都之用;因而解题就成为进入文章的第一隘口。我由录音朗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导入,在一种沧桑巾,悲凉的情境氛围开始创设。"故"字中含有的那种深深的"眷恋"和文化底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的写作手法就开始在学生脑海中植根。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学生赏析一、二节。通过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情境对比,利于学生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用南国之秋的"慢""润""淡"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得以明确课文的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就让课堂教学多了几分自如而少了些许说教的色彩。在赏析课文主体部分(3一l 1)节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和分小组讨论时,播放《二泉映月》作为音乐背景,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这样的情境营造,对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3.以小组探究为依托,凸显主体拓展

互动小组探究是互动课堂的主体部分。我设为两个部分:一围绕任务,小组讨论,分步落成。二围绕教学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援疑质理,互答互问,畅所欲言。课堂中的小组探究主要设计为:学生自读,分小组分析秋声和秋色,思考画面内在写作顺序;分学习小组讨论。"色":碧空、蓝、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中明确基调为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从而由色调而感知文中"悲凉"之意;知晓用驯鸽的飞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的凸显静,品味其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的感觉。以牵牛花颜色为突破,理解作者追求清静,心中"悲凉",体现了故都秋的风味和精神。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也是美丽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感情既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也是主观上作家个人的善感气质、旧中国时代的抑郁环境、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4.以课堂内外为互补,知行合一夯实互动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6

原题重现

秋天到了,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题目分析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秋天的田野吗?那里有金黄的玉米、笑红脸的高粱、圆圆的大豆、鞠着躬的稻谷、欢蹦乱跳的蝈蝈儿、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放眼望去,色彩缤纷,就连呼吸间都有丰收的味道。在这么美的景色里,你最喜欢哪一处的风景?快快介绍给大家。

在介绍秋天里的美景时,首先你要认真观察,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尽量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把你看到的景物画下来,再一一介绍给小伙伴,介绍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最后,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下收集的有关秋天的东西,作一次有关秋天的主题展览,可以请小伙伴或老师帮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篇写秋天的例文——

例文点评

例文1

秋天的声音

秋天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乡下奶奶家。

奶奶家附近有一片小树林。有一天,天气很暖和,妈妈说:“我们去树林里走走吧。”我高兴极了。

树林里的树长得很高很大,叶子落在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一踩上去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妈妈说:“然然,你听,这是秋天的声音,告诉大树快要入冬了。”我说:“妈妈,这声音就像秋阿姨在唱歌,她告诉我们,秋天真美啊!”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树叶沙沙地响,大树也跟着笑了。

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一(2)班 顾倬然

指导老师 张红艳

点评:“脚踩落叶的声音”,这是多么美妙的秋的音符啊!顾倬然小朋友抓住这一个点,写出了亲身体验的秋天。

例文2

秋 天

秋天来了,我问妈妈:“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妈妈说:“你自己去想想吧!”

秋天是白色的。一朵朵白云像顽皮的孩子,一会儿变成一条长龙在飞奔,一会儿又变成一只大象在散步。地上的棉花娃娃们张开雪白的笑脸,开心地望着天上的好朋友。

秋天是红色的。火红的枫叶像天边灿烂的朝霞。高粱的脸涨红了,杮子和苹果挂满枝头。

秋天是金色的。金黄的稻子弯下了腰。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和桂花散发出阵阵花香。

秋天真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送给我们一个五彩的世界。秋天真是一个美丽的收获的季节。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二(3)班 李希平

指导老师 管一梅

点评:在李希平小朋友的笔下,秋天的每一种颜色都那么美。这一定与他平时爱观察、爱积累的习惯分不开。

你来试一试

阅读了例文和指导,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了呀?心动不如行动,赶快行动起来吧,仔细观察秋天的美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详细生动地描写出来吧!别忘了可以用上下面“词汇银行”中的好词语哟!

词汇银行

描写秋天气候的词语:万里无云 秋高气爽 金风送爽 天高云淡 秋风瑟瑟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7

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后来,一部靖任秋回忆录――《纵横龙潭虎穴间》,才将这位尘封了数十载的虎胆英雄呈现在世人面前。

成书起因于审查

靖任秋曾长期潜伏在军队中做秘密工作,因此,解放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审查,前后两次,共计16年之久(1955年到1962年,1967年到1976年)。尤其是“”中的审查,在极左思潮的驱动下,专案组必欲揪出一个“大叛徒,大特务”而后快。

面对长时期的审查和不公正待遇,靖任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了一位产党员的宽广胸怀。他在书中写道:党强调社会关系清楚是必要的。在全国胜利以后,对一些同志的社会关系加以审查了解,以保障队伍的纯洁,也是必要的。当然,社会关系复杂,审查起来很麻烦,有一段时间可能不被信任,这些问题,党会作为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个人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能耿耿于怀。

第一次审查,历经数年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在的过问下才得以解决。对此,靖任秋满怀深情地写道:恩来同志关怀人,体贴人,想办法解决下属的困难,有很多事使人难忘。在他领导下工作,死而无怨。我听到总理去世的消息时,还在干校关着。70多岁的老头子了,坐过牢,遇到极大的危险,从未掉泪,但听到总理去世,我痛哭失声,群众也都很悲痛。我有许多事都受到他的关怀,1957年审干(应是1955年――笔者注),拖了很久未作结论,以后还是总理作的结论。他处处使人难忘。

靖任秋从事兵运工作的10多年历史是审查的重点。专案组对所有可能引起怀疑的人与事都穷追不舍,就连一些细枝末节也要求靖任秋反复“交代”,力图从中找出问题和矛盾。这就迫使靖任秋不得不反复回忆,竭力从记忆的深处搜寻点点滴滴,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因而,留下了10余万字的“交代材料”。

在被审查期间,靖任秋手头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完全是靠回忆。人的记忆出现一些误差简直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历史事件的日期和有关人名、地名、数字等,更是容易混淆。值得庆幸的是,1959年,靖任秋对第一次审干时的“交代材料”做过三次认真的修订与考证。

“”结束后,专案组解散,靖任秋重新获得自由,在隔离审查期间写的近千页的“交代材料”也归还给了他;除此之外,靖任秋还得到了经过修订的第一次审干时写的“交代材料”。两相比较,绝大多数内容是相同的,甚至有些遣词造句都完全一样;但也有个别问题和若干细节有些出入,这是在专案组的“帮助启发”下,靖任秋逐渐澄清自己记忆的结果。

靖任秋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利用工作之余,陆续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过5篇回忆文章(陈霞飞、陆诒整理2篇),此外,陈霞飞还根据他的回忆录音整理了《兵运纪实》,刊登在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92辑上。这些已经发表与尚未发表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中共隐蔽战线上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动记录。

后来,这些资料转到其子靖叔平手里。望着厚厚的文稿与资料,靖叔平心中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他决定将其整理、编辑成一本回忆录。

靖叔平规定了如下编辑原则:回忆录要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父亲靖任秋的革命活动和社会各个层面;忠于历史,仅对文字衔接和标点做了一些技术性的整理,对部分内容作了删节,此外,均保持原貌;诸材料内容繁简不同,尽量选择叙述详尽的;情节描述前后有所出入,基本以靖任秋本人手写的材料为准,以写作日期在后的材料为准。

在编辑的过程中,靖叔平也补充了一些材料。比如:靖任秋在“交代材料”中写道:他是因军阀孙殿英的出卖而被捕的。孙殿英密电长官司令部,列举了三条“罪状”。靖叔平补充了一个资料:“据妈妈讲,靖的共党嫌疑还包括‘不嫖不赌’这一条。”作风正派,“不嫖不赌”,竟作为判定靖任秋是共党嫌疑的证据,真令人啼笑皆非。这说明的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再比如,在“交代材料”中,靖任秋写道:1941年底,其妻彭文带着三个孩子到西安监狱中看望。亲历此事的靖叔平,在回忆录中补充:姐姐回忆,在去的路上,我们三个紧紧跟着走,路程很远,有十多里,天寒衣单,肚子也很饿,默默无声。妈妈说:“我们去看望爸爸,我们去给爸爸过生日,见了爸爸要给爸爸磕头。”……爸爸见孩子们都来了,很惊喜。待舅舅放下挑子,妈妈对我们说:“给爸爸过生日,你们开始吧!”我们三个就一齐跪下,趴在地上给爸爸磕头。妈妈站在一旁对爸爸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没有流眼泪,我们也没有哭,在那种时刻从没有见过妈妈流眼泪。

在回忆录中,靖叔平补充的材料并不多,但都很精彩。

2009年,这本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回忆录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纵横龙潭虎穴间――靖任秋回忆录》。

行文类似于“交代”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回忆录。

其一,它明显带有“交代材料”的痕迹。为了便于专案组的调查核实,靖任秋“交代”涉及的每一件事,都会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地点以及当事人的情况、线索写得一清二楚。而一般的回忆录是不需要写这些的。比如,1941年8月,靖任秋被捕,在监狱受审。其“交代材料”就详细地把审判官作了一番描述:主任军法官的姓名,当时问过同监的犯人,现在也忘了,北方口音,中等身材,面貌无什么特点,白净面皮,像个知识分子,年岁40上下。回忆录还写道:“”当中,审查我的专案组,在青海省偏远的浩门农场,找到了这位当时的上校主任军法官,他还叙述了当年审问我的情况。

其二,内容经得起检验。在被审查期间,靖任秋“交代”的主要情节乃至某些细节都经过查证。前后两个专案组花费10余年的时间,不惜代价地在茫茫人海中查找人证,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不论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被找到,力求通过旁证检验靖任秋“交代”的真伪。虽然专案组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却把他的历史查得一清二楚。同时,专案组的核实也证明他的“交代材料”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因而,在此基础上整理、编辑的回忆录也是真实可信的。

其三,生动具体,可读性强。回忆录文笔很好,生动具体,充满激情。比如,“越狱”与“千里逃亡”两节,靖任秋写得非常细致,把如何准备,如何实施,如何逃出魔爪,甚至连怎样“混”饭吃,在什么地方过夜,都写得细致具体,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靖任秋是从这个监狱唯一成功越狱的幸存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没有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坚韧的毅力,是不可能创造这个奇迹的。

读罢此节,笔者还有一个感觉:靖任秋虽然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写的“交代材料”,但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他仍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要融化冰,自己就应该是火!

靖任秋正是以火一般的激情,感染吸引着读者,扣动读者的心弦。

回忆录还对当时的社会百态,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有详细生动的描述,可以说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生动的画图,这也是令人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靖任秋成功越狱,逃到了河南地界,回忆录写道:那时,豫西遭灾荒,就是河南老百姓说的“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恩伯)”四大灾荒。沿泛区从新郑一带到鄢陵、扶沟,沿途很多白骨无人掩埋,讨饭的多得更不必说了。晚上在扶沟住下,出来走走,遇到卖豆腐脑的摊子,旁边有个十岁左右的女孩,躺在那里不动。跟她说话都不答应。我问卖豆腐脑的大爷是怎么回事?大爷说:家里没吃的,饿了两天,已经不能动了,再饿下去就要饿死。我拿出30元钱,向卖豆腐脑的说:老大爷,咱俩一起做件好事,我把30块钱交给你,你每天给她买两个馒头吃,救这孩子一条命好不好?大爷说:这样的好事我还不做?

内容极值得研读

《纵横龙潭虎穴间》一书,着重记载了靖任秋在隐蔽战线的特殊形式的战斗,主要是两方面的斗争经历。

一方面是在军队中做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

靖任秋曾先后在杨虎城部与孙殿英部从事秘密的兵运工作。与绝大多数的中共“卧底”不同,靖任秋不搞情报,不搞暗杀,不搞物资,而是在军队中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具体说,就是对某个军阀施加政治影响,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能与共产党合作,从而配合当时军事战线的斗争。

1932年,受到缉捕的靖任秋来到了军阀孙殿英处。孙知道靖任秋曾在杨虎城部供职,对甘肃、陕西的情况很熟悉,也有一张关系网,因此挽留他。

根据党的任务,靖任秋愿意留下来,但考虑到自己被缉捕的情况肯定隐瞒不了,于是坦陈:“打电报要捕杀,故不得不从西北出来,如留尊处,恐将有不便之处。”

孙殿英则很痛快,说:“你放心,不要说打电报来,就是他把电台搬来,我们也不管他。”

那么,为什么孙殿英会将一个“共党嫌犯”留在自己的身边呢?

靖任秋这么分析:“这是因为,这时跟他们是主要矛盾,共产党对他们倒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正是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政府的小军阀之间的矛盾,靖任秋才能在军队中立足,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由于靖任秋是“共党嫌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因此,周旋于高级将领和特务头子之间的他也就始终处于危险之中。这更增加了靖任秋的传奇色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山西太原,当面给靖任秋布置任务:争取孙殿英坚持华北抗战,同八路军建立良好的统战关系。

靖任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八路军副总司令曾经这样评价:“党中央认为,军和八路军的统战关系,从全国说孙部是最好的。”

靖任秋经历的险境难以胜数,其回忆录有生动详细的记载。

另一方面是利用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策动敌军起义。

由于长期在军队中做兵运工作,靖任秋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他参与策动5次敌军起义,除策反何戒僧失败外,其余4次都获得成功,影响极大。

1944年夏,靖任秋成功策动伪军王道部起义。关于这次起义,靖任秋在回忆录中写道:王道是在抗日战争中,伪军第一个起义的。他的起义对伪军影响很大。到根据地后,他的部队照旧归他带领,凭这一条,他又给我们策动了另一支伪军部队起义,那就是1944年夏秋,驻益都莫振明旅的起义。莫过去是他的部下,这个旅的起义也成功了。

接着,靖任秋策动伪军王天祥部起义。王天祥曾是靖任秋的属下,利用这层关系,靖成功策动王天祥部在河北大名起义,与八路军里应外合,全歼城里的日本兵,揭开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战略反攻的序幕。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靖任秋参与策动高树勋新八军起义。高树勋起义对于粉碎的军事进攻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扩大这次起义的影响,中共中央开展“高树勋运动”,在不少将领中产生了连锁反应。

尔后,靖任秋又策动廖运周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率部起义。这次起义的意义无法估量,不仅让军第十二兵团的突围计划告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失败方式,让黄维兵团的将士们在心理上遭受了沉重打击,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靖任秋这样总结策反廖运周起义的特点:一没有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发展组织,二不在其他条件不成熟时要求他行动。通过上层工作,先建立情报关系,从敌军阵营中弄清楚敌军情况,一旦时机成熟,在他的配合下,把部队拉过来。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有效的。

靖任秋成功地策动4次重要的起义,在中共隐蔽战线上功勋卓著。总结策反的经验,靖任秋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参与策动何戒僧、王道、王天祥、高树勋、廖运周率部起义,都沾了社会关系的光。在建立社会关系的当时,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到一定的条件下就起了作用。当时,没有人想到会起这个作用,到时候它就会起作用。因此,不要害怕社会关系复杂。怕社会关系复杂,不是从工作出发的观点。”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8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9

活动内容:中秋月饼圆又圆(小班)

1、活动准备:月饼、橡皮泥、玩橡皮泥的工具(瓶盖、圆盒等)、月饼盒(或漂亮的小纸盒)、小卡片

2、活动过程:

听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者儿歌,了解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品尝月饼。先观察月饼的形状、颜色,再观察切开后的月饼,之后大家一同分享月饼。

利用工具用橡皮泥制作月饼。引导幼儿将橡皮泥变圆、压扁做成月饼的形状,能力强的幼儿可尝试包馅、或做简单的装饰。

将幼儿的作品装入月饼盒和小卡片一起带回家。

卡片文字内容参考:

3、注意事项:

小班幼儿刚入园,情绪还不稳定,如不能开展集体活动,可分小组进行。活动过程中不强调幼儿的作品有多精致,能够完成就好。

幼儿的作品最好能装到月饼盒里带回家,小卡片用彩卡纸自制即可,小卡片内容由老师手写效果更好。

如果有条件,建议把孩子制作月饼的过程录像或拍照,传到网上或手机发送给家长看。

爱满中秋情意浓(中班)

1、活动准备:心形彩色卡纸、水彩笔、油画棒,漂亮的信封。

2、活动过程:

通过故事、歌曲等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可以互送贺卡,说节日祝福的话。

为爸爸妈妈制作中秋节贺卡,引导幼儿在心形彩色卡纸上画上月亮、月饼、灯笼、兔子等体现中秋节的物品。

讨论“中秋节送贺卡时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祝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谢谢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中秋”“爸爸妈妈辛苦了,中秋节快乐”、亲亲或抱抱爸爸妈妈,给爸爸妈妈唱歌、背儿歌等)

将贺卡装在信封里由孩子送给爸爸妈妈,老师在封面写上“2014年中秋节快乐”。

3、注意事项:

老师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在开学的第一周开展这个主题活动。

送贺卡可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作品,也可以作为小型的节日亲子活动。装入漂亮的信封里送给家长,能提升幼儿园的品质感,老师自己手工折的信封也可以。

如果有条件,建议把孩子制作贺卡的过程录像或拍照,传到网上或手机发送给家长看。

月儿圆人团圆(大班)

1、活动准备:彩色卡纸、水彩笔、剪刀、胶水、彩带等制作卡片的材料。

2、活动过程:

通过故事、图片等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丰收节、团圆节。

利用视频等帮助幼儿回忆,讨论应该怎样过中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水果,看月亮,玩花灯,猜灯谜等,团团圆圆过中秋)

制作邀请卡,邀请爸爸妈妈和其他家人一起过中秋。老师引导幼儿在邀请卡上体现出中秋的元素,并帮忙写上要表达的文字。

将邀请卡带回家,送给家人。

3、注意事项:

对刚升入大班的幼儿要求不要太高,卡片不求精美,主要是为了体现幼儿渴望和家人一起过节的情感。所以老师要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话,并把孩子的话写在卡片上,如“爸爸,我最爱你了,所以中秋节一定要和我一起哦”“妈妈,希望你能陪我过中秋,拜托拜托!”“爷爷,中秋节和我一起过吧,我会让你很开心的” “姥姥,你最辛苦了,我邀请你和我一起过中秋”……

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篇10

一、“作文先导式”的含义

“作文先导式”教学简要概括为,教师以“作文”为语文教学载体,以培养学生语文表达及交流能力作为教学总体目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需要作为教学前提,以学生的学习体验视为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从而构建这么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全新模式。回顾性分析及展望未来,“作文先导式”教学并不是仅着重于写作教学这一单元目标,而是语文教学这一总体目标的表达,是识字、阅读及作文教学的综合,教师教学以富有情趣的作文作为课堂教学载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及积极性,满足识字、阅读及作文教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常用模式

(一)“表达交流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材原文提高学生语文表达及交流能力,教师于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表达及交流能力。充分激发学生语文表达欲望,教学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识字及拼音教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教材中《秋天》一文,该文属于儿童诗,全诗形象且生动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儿童情趣,教师为完成识字、阅读及作文教学任务,可根据以下教学几点开展课堂教学:(1)“同学们从秋天两个字中联想到哪些词语啊?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秋天吗?”教师用一个小问题拉开课堂教学序幕,接着,教师提问“秋天是什么季节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丰收的季节!”“那同学们试着从文中帮老师找出秋天的果实,如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和高粱并画出与之相关的句子,看谁找的又对又快。”在教师带动下,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渐被挖掘。(2)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在旁指导生字词,并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字形及其拼音。于学生回答完毕,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黑板上的生字词,并作简要分析,此时引导学生用该字词造句,为随堂抽查学生造句情况与及时纠正用词不当之处,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告知可互相交流后将句子统一写在黑板上。课堂活动以比赛形式进行,“准备好了?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在教师鼓励下,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体现了小组“课堂造句”是学生完善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拓展型”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实质是以“表达交流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是学生锻炼表达、交流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课文学提高学生识字及表达交流水平外,还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肩负着重任。(1)教师于课堂上为学生加设“范文学习”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于课堂上通篇阅读手中的范文,强调必须“读准、读通、读顺”文中每一个句子,同时勾勒出自己不理解之处。(2)教师逐句逐段分析范文,并随时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抽查学生阅读后的收获。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同桌间互相探讨,后将教师给予的答案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从中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早纠正。(3)要求学生试着概括范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可回顾《秋天》一文,寻找《秋天》与范文存在的共性及个性,感受作者对季节的热爱及赞美之情,从而大胆的概括范文主旨。(4)布置学生课后从范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写300-500字体会,如谈谈自己的认识,分析段落的蕴意。

三、“作文先导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