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6 21:04:41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篇1

关键词:幼儿 球类游戏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49-01

幼儿园的球类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准备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指教师在开展球类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1 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内容

1.1 幼儿喜爱的球类游戏活动类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合我园实际条件的球类,如抛接球、滚球、踢球、拍球、打球等,经过实践探索,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类型选择上的差异,并及时记录和统计观察结果。

1.2 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有效的指导

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积极对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投入到实践中进行不断检验和调整,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

1.3 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情况进行记录

在开展幼儿的球类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事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能对幼儿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来提高幼儿玩球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意义

在开展幼儿园球类游戏时,它已经不止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在球类游戏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

2.1 开展球类游戏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实施球类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幼儿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它是技能技巧要求较高的游戏,要求掌握各种球类的运动技能,其中手眼协调更是关键,它也有着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让幼儿在扮演角色、同伴交往等活动中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心、快乐、大胆、荣誉感、合作等,从而进一步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得到健康的发展。

2.2 利用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注重引导、有效指导、及时肯定,增强幼儿参与球类游戏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仔细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能够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在幼儿球类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出现问题,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引导他们游戏,让他们体会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让教师的游戏指导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游戏水平的阶梯。在球类游戏中,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幼儿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活我们要注重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激励他们的进步和兴趣。

2.3 真实客观的记录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球类游戏进行案例的研究,把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要针对每个案例而言的,因此必须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要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要原汁原味,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3 如何正确开展球类游戏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球类游戏中进行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尽快提高幼儿的球类水平。

3.1 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球类游戏内容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材料作为辅助,来激发他们对于球类活动的兴趣。在选择辅助材料时,材料要丰富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要多元、操作方便、耐玩实用的原则。我们相继开展了各类球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呼啦圈、平衡木、梅花桩、椅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激发幼儿探索新游戏的欲望,以及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对球类游戏的掌握能力。

3.2 细心观察,随机介入,有效地指导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非常重要,可以寻找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可以帮助幼儿提高他们游戏的能力。观察主要是看活动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幼儿在活动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对幼儿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在对幼儿指导的过程中,不需要单纯的灌输,而是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探索出方法。

3.3 正面评价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不能快速的掌握各种技能,但教师还需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进行正面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都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多说说“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加油”,消除他们的挫败感,保持活动的积极性。

3.4 真实客观的记录幼儿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

在幼儿活动过后,我会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原汁原味,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幼时记趣教案篇2

关键词:绘本阅读;大班幼儿;兴趣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在学习和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过程及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阅读、早期阅读能力、早期阅读教育正在被提倡和重视。绘本已经被公认为最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的读物。一般的经典绘本都具有培养孩子想象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突出功能,并且有多层次的内涵,有的甚至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阅读。

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们进行了许多的尝试,力求挖掘出绘本中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那一部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可以操作的教案,探索针对不同的绘本、不同年龄段幼儿具体的教学策略。但是,从我们选择绘本伊始,直到设计好教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幼儿的阅读需要,把教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影响着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本身核心价值的挖掘利用。在设计和执教大班绘本阅读教学《避开恶猫的办法》的过程中,通过集体教研,使得自己对绘本教学的绘本选择、目标制定、提问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选择有趣的作品,找到作品核心价值和幼儿经验之间的契合点,施以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幼儿在快乐的阅读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一、尊重阅读需求,选择“趣”读之作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学会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绘本,作为教师要在充分观察绘本画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绘本内涵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绘本阅读的教学设计。而《避开恶猫的办法》充满着“想象”这一绘本的特质,情节有趣、画面生动、意趣盎然,能极大地满足孩子们爱幻想的心理,符合他们的阅读需要,是一本充满趣味的“趣”读佳作。

《避开恶猫的办法》是从韩国引进,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数学绘本――“分类与顺序”中的一本绘本。这套数学绘本是墨西哥政府制定的小学数学辅助教材,荣获2009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优秀儿童奖。整套数学绘本分为六册,每册书的图、文、作者各不相同。故事贴近生活,画面风格各异。每册书在讲完故事之后,会用一页“数学概念理解”来梳理概念,用数学游戏、数学课题来进行“数学概念扩展”。

在寻找绘本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是被“数学绘本”和“获2009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优秀儿童奖”这两个标题所吸引的。但是这是一套小学数学辅助教材,而且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年龄上和文化背景上是否与我们大班孩子存在差异。“分类与顺序”这一蕴含在绘本中的数学知识,是否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大班的数学领域的目标中,并没有把图表的学习列入其中,而且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在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图表的认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选择这样的一本绘本来设计教案,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但是当我们坐下来仔细地研读绘本的时候,我们发现,《避开恶猫的办法》讲述了一群老鼠想办法躲开一只恶猫的事。在老鼠们选择什么东西挂在老鼠脖子上的过程中,作者描绘了老鼠们讨论的过程、不同的表决方式,在画面上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来知晓老鼠们每次表决的方式和结果,图表的知识就蕴含其中。老鼠们新奇的表决方式是绘本的有趣之处。老鼠们每一次的选择、表决都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智慧。老鼠们通过排队、放大栗子、画圈、插蜡烛、串水果串的方式进行表决,充满悬念和揭开结果时的期待,抽象的图表被隐藏在有趣的画面中。

对于大班的幼儿,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有一定的逻辑概括能力。同时,由于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有限,因此,角色太多、背景较复杂的绘本都不太适合他们阅读。《避开恶猫的办法》画面比较清晰,背景不多,但是有一些小细节需要幼儿去观察。需要幼儿比较结果数值的大小,有一定的排序能力,在此基础上理解画面的内容,得出老鼠表决的结果,对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还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同时,我们翻阅了现在大班使用的教材,发现,在大班上学期的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中,在一部分数学活动中要求幼儿用符号和数字记录下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如调查我是怎样来幼儿园的,我的生日等,并且在科学活动中有大量需要幼儿用学习表格记录的学习内容,如天气记录、种子生长记录等。其中要求幼儿具备初步的调查统计能力。

集体研讨后,我们认为,虽然这是一套小学数学辅助教材,但是,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内容,以大班幼儿喜欢的色彩,鲜明而不紊乱地展示出来,大班的孩子可以在观察画面后得出老鼠表决的结果,使阅读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首先感知的并不是什么图表,而是老鼠们各色的表决方式,感受到的应该是老鼠们不断地用表决来排除不合理的方法,最后得出一个避开恶猫的最佳方案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绘本中能给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东西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引导幼儿去观察、去猜想。

二、慎订教学目标,攫取“悦”读之本

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的“深挖”绘本的“数学”价值,到最后的“明晰”绘本的“悦读”价值,经历着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来设计目标,到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宗旨来设定目标的过程,一步步走出“重技能轻创造”的绘本阅读误区,将“悦”读还给孩子。

当确定了绘本以后,我们认为既然是数学绘本,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将目标定为:(1)通过阅读,初步掌握表格记录,会看柱形图。(2)通过游戏,进一步理解柱形图的使用方法。(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将教学重点放在掌握表格记录上。但是,通过试教,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来演读绘本的开头,幼儿的注意力集中,阅读兴趣较高。在接下来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三次记录的插入,幼儿的阅读兴趣每每被打断,读到后面,很多幼儿都没了兴趣。失去了阅读兴趣,绘本阅读活动的质量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幼儿的记录:幼儿要比较成功地理解绘本的主题,其在分类、比较数值大小、排序等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由于幼儿的数学能力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加之刚升入大班,幼儿自主记录的能力还较弱,有一部分幼儿在三次记录的过程中不能掌握。在第一次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幼儿会用标记与数字相结合的方法来记录老鼠们选择的结果,一部分幼儿只是用数字或是一些符号把每种选择的老鼠的数量给记录下来,还有一部分幼儿直接把画面给画了下来,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在第二次用表格记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幼儿在模仿教师的示范,一部分幼儿虽然还在沿用自己的一些记录方法,但是记录的结果清晰起来,还有一些幼儿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抄袭教师的示范。最后一次的记录,因为有了两次的集体讨论和纠错,大部分幼儿学会了用标记和数字来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但还是不能将结果正确地排列到表格中。在幼儿学习表格记录的方法上,笔者没有从幼儿已有的水平出发去搭建一个支架来帮助幼儿学习,而是想当然地用了自己设计好的方法,应该参考现有的教材对表格记录的学习方式做好修改。

在与同事的集体分析和自己查阅文献之后,发现自己对绘本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使教案的设计出现了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目标的设定上。在目标上,笔者过于注重绘本的教育功能性价值,把表格记录的学习排在了第一位,在活动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牺牲了绘本带给幼儿快乐的阅读体验。笔者虽然意识到引导幼儿猜想老鼠们各种选择的理由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是为了学习记录,在时间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挥。笔者把绘本当成了幼儿获得知识、学习技能的载体,忽视了绘本本身所隐藏的核心价值:小老鼠先是通过集体讨论,想出各种办法,然后将方法分类,接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层层递进,最后将问题解决。在每一次表决前,是引导幼儿进行合理猜想、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好的时机,但是笔者恰恰由于局限于教育的功能性目标,而忽略了绘本本身的价值。绘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次审美的体验,更应该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一扇大门,幼儿是社会的人,虽然他们的思维较少地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他们从绘本中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接近于客观事实,但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它、尊重它,而且要归纳和提升它,从而发挥它们的价值。

日本“现代图画书之父”把图画书比作“幸福的种子”。他认为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如果一直从知识或批判角度去阅读,就可能产生不当的理解,或心不甘情不愿,失去应有的乐趣。

研讨后,笔者对目标作了以下调整:(1)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各种选择的合理性,判断老鼠每次选择的方法和结果。(2)通过阅读,初步掌握表格记录,会看柱形图。(3)初步意识到“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目标的调整,笔者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引导幼儿猜想老鼠们各种选择的合理性和观察画面上。大多数幼儿都能够饶有兴趣地观察画面,看出老鼠们选择的结果,获得很大的满足感,但是到了记录上,由于记录的时间大大缩短,采用了两次请个别幼儿记录,一次集体记录的方式,但是幼儿在数学方面发展的个体差异程度是比较大的,而且学龄前的幼儿,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操作对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是不可缺

少的。

虽然将学习表格记录放在目标的第二条,但是从活动实施的效果看,幼儿的兴趣点依然是猜想和解释老鼠们想出的方法,如果要加入记录的内容,将对绘本的理解、有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图片的结果与记录的学习放在一个活动内进行,学习的量太大了些,使得幼儿阅读的效果和学习记录的效果都打了折扣,活动进行的时间过长。绘本的阅读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一系列的活动,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数学绘本,就在第一次活动中放进过多的内容,而有损于绘本阅读的初衷和降低数学学习的

效率。

所以,我们又对目标进行了再次调整:(1)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各种选择的合理性,判断老鼠每次选择的方法和结果。(2)初步意识到“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掉了学习记录的目标,而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合理猜想和观察老鼠各种表决的方法和结果上,在观察中,其实已经渗透了幼儿有关的数学能力的掌握,所以把学习记录的目标放到下一个活动中。

通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走出“重技能轻创造”的误区,尝试从绘本中抽取真正对幼儿有意义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提炼出“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最后的环节引导幼儿运用到生活中,发挥绘本教学应有的价值。

三、精心设计提问,紧抓“猜”读之法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会设定很多的问题,以幼儿的回答来推进教学,在回应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往往会肯定、否定、解释、补充幼儿的答案,以求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如果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教师的设想去设定问题,往往会使自己教学的节奏过短或冗长,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考。其中,对“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准确性”的把握就成了“猜”读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

1.提问的开放性

阅读中的第一个提问:“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老鼠们着急得不得了,得想个办法在猫下次来的时候好马上躲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办法?”幼儿想的办法是五花八门,有很多的幼儿一开始想到了可以躲到很多东西的后面和里面,有的孩子还想到了“用鞭炮把猫炸死、设一个陷阱让猫摔下去”等。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但是开放性的提问,要看具体情况,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思考,而幼儿有时的回答会缺少合理性,特别是像本次活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这样的提问方式缺少引导幼儿思考的指向性。笔者按照绘本的意图,应该是引导幼儿猜想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在猫还没有靠近老鼠之前,老鼠就知道是猫来了,只有先知道猫来了,才可以躲起来,而当猫已经走到老鼠跟前再去躲或是为了避开猫的突然出现而一直躲在某处都不是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笔者在幼儿回答偏离方向时,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去想,但是很多幼儿容易受最初的一个回答的影响,从而出现群体式的偏题。

所以,我们将第一个提问做了调整,改为:“如果是你,想个什么办法在猫还没靠近老鼠前,就能感觉到猫来了,好马上躲起来?”这样一来,既能保证问题的开放性,又能保证问题的指向性。

2.提问的准确性

阅读中最重要的提问部分就是在“分页观看课件,引导幼儿猜想老鼠们各种选择的合理性”这一环节中。在老鼠们第一次选择的画面上是用“锁和羽毛”来代表轻的东西和重的东西;第二次选择的画面上是用“袜子、手电筒、哨子”来代表有气味的、会发光的、会发出声音的东西。笔者一开始试教的时候,容易在提问和反馈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将选择轻的说成选择羽毛,选择会发出声音的说成选择哨子,而且解释起来一不注意,就会将这两种说法混着用,以至于幼儿都被自己带糊涂了。在大家的提醒下,意识到轻、重、有气味、会发光、会发出声音指的是物体的种类,不能用某一种物体来代替这一类物体,这样会给幼儿的思考带来障碍。在“判断什么时间送铃铛”这一环节上,有三个时间段,晚上、清晨、中午。在一开始设计时,笔者的提问比较随意和笼统:你觉得哪个时间比较好,为什么?结果通过试教发现,“晚上”这一时间段,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有些幼儿说晚上好,因为人少,老鼠在送的时候不容易被发现。但是晚上猫是醒着的,是最不能选择的时间,也就是要让幼儿明白这是常识问题,不容许随便猜想。所以最后,把问题具体化为:你觉得晚上送行不行?清早送牛奶的叔叔来的时候送好不好?中午邮差大叔送信时送你觉得怎么样?晚上只有“行与不行”,而后面两个时间点留给幼儿猜想的空间就比较大。

四、体现数学特质,不放“特”读之能

《避开恶猫的办法》是一本专门的数学绘本,绘本本身蕴藏着数学领域的特质。在运用这样的数学绘本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体现出绘本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更应该抓住绘本中的“数学”元素这一特质,开展绘本阅读,尊重幼儿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放“特”读之能。

通过这次的绘本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在进行数学绘本教学前,对绘本的选择一定要从幼儿的年龄出发,从幼儿原有经验出发去选择适合某一年龄段幼儿的数学绘本。所选的数学绘本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必须是正确的,情节与数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为了数学而拼凑的一些情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下的“数学认知”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优秀的数学绘本其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这是数学绘本阅读的特质之一。数学绘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孩子在体会文学作品美好的同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来自我们的生活。

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顺应幼儿的阅读天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在设定数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时,要把绘本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与情感特点相结合,要发挥数学绘本的“特”读之能,同时切不可为了“数学认知”的习得而放弃绘本中蕴含的对幼儿整体发展的价值,这是数学绘本阅读特质之二。这也是在利用数学绘本开展集体教学时,作为一线老师所要把握的关键点。在学习减法时,不要忘了猫头鹰爷爷对动物宝宝的舐犊之情(数学绘本《都到我这里来》);在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不要忘了奶奶为孩子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数学绘本《奶奶的红裙子》);在学习多种方法数数的时候,不要忘了自我悦纳是多么的重要(数学绘本《世界上最帅的猪》)。

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绘本来组织阅读。绘本阅读一般分为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导读、阅读讨论、幼儿的表演与创造四个步骤。在多次的试教中我发现,不同班级的幼儿,在数学能力上还是存在群体性的差异,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本班大多数幼儿的情况,设定适宜的难度。在不改变绘本原文的情况下,教师要在阅读时,把握好阅读重难点,这是数学绘本阅读中的特质之三。

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是一件头疼的事,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喜欢上阅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故事,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引他们入境。把孩子发展的需要放在本位,把阅读的快乐、数学学习的快乐还给孩子。

参考文献:

[1]金波.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

幼时记趣教案篇3

幼儿地图的故事主题活动引导策略 以往的科学活动,往往是教师绞尽脑汁确立教育的内容,往往离孩子很遥远,孩子们很难感知得到。无论孩子们兴趣如何、原有经验如何,教师都“一刀切、齐步走”地进行相同的活动内容,经历相同的活动过程。由于没有对活动目标进入深入的思考与把握,往往使科学探究活动不严紧、不系统。

以下是从主题活动“地图的故事”引发对科学领域引导策略的几点探究。

一、从幼儿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与共同发展需求中确定教育主题

新学期伊始,孩子们都说幼儿园变得漂亮了,尤其他们对三层楼道墙壁上的几幅地图很感兴趣。孩子们时常围在那看个不停,有时还在讨论着什么;还有的孩子追着老师问这问那。

根据《纲要》中大班科学领域目标:“知道通过探究能找到问题或解决问题,懂得事实证据的重要。能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尝试着制定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方案,有凑集和用适宜的方式记录数据和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或小组的解释和结论,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敢于对同伴或教师提出质疑。”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及班幼儿的发展现状,开展了“地图的故事”的主题活动。

二、让幼儿敢提问、会提问,教师对其问题做有价值的判断

一切探究活动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好奇心;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就不会解决问题的需要,不能保持持久的观察与实验,不会形成科学探究的过程,更不会获得科学探究的结论。因此,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首先就要抓住问题着一基础环节,包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整理和明确问题。

在围绕“地图”开始展开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我们和孩子们仔细观察地图,我问孩子们:你们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煦曼说:“地图上有不同颜色的块。”天一说:“地图上有字。”嘉懿说:“地图上有线。”有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天正说:“地图上的线乱麻麻的,像八十条大舌缠在一起。”张马一佳说:“地图上的线有不同的颜色,我看到有黑、白样的线。”玮琪说:“地图上的线有的直有的斜。”天昱说:“地图上的线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庚琦不解地问:“为什么地图上有这么多线呢?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天正说:“我知道,一节黑一节白的线是铁路线。”嘉懿说:“黄色的是沙漠,兰色的是海洋吧!”天昱说:“我家有地图拼图,一个颜色是一个地方,地方太多了,就用不同的颜色隔开。”孩子们讨论的兴致很高,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给他们答案,我和孩子一起猜想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更加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我也有意识了解孩子已有的感知经验水平。

三、为幼儿搭建合适的台阶,使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交流,相互学习

到底答案是什么呢?为了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又让孩子们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大家一起开展一次资料会。同时也使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分享相互学习。

资料会开始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自己找到的答案。为了便于孩子们观察及记忆同伴们找到的信息,我用粘板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个大的资料栏,会上,我把孩子们找到的答案用纸记录下来,记录纸上写有幼儿的姓名,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资料的内容,我还在记录纸上画上幼儿找到资料内容的图示,然后分别把每一张记录纸展示在粘板上,并把这个大栏醒目的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以便幼儿观察。孩子们看到自己找到的答案展示在前面,都非常关注眼前的这个栏。孩子们你一条,我一条,栏上贴满了孩子们找到的答案。

四、将幼儿出乎意料的表现引入主动学习中

资料会结束后,孩子们围在栏旁边,重温着自己和伙伴们找来的答案。天正指着栏说:“看,上次我说对了吧,黑白相间的线是铁路线。小朋友找的这个答案和我说的是一样的。”旭蔓还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一辰、雨祺和我找的答案有一样的地方。”说完她还指着让我看呢。天昱说:“大家找了这么多的答案,我看有点晕,我们想个办法整理一下吧!”天昱平时就是个很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男孩儿,他的话一出口,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带者问号的眼睛。对于他出乎意料的想法,一下子我还真有点措手不及,但我冷静一想,就对孩子们说:“栏的内容可真不少,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煜昕说:“我们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就不乱了。”听了他的回答,我暗自高兴,于是我引导幼儿把资料进行分类。经过孩子们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通过这次活动,我暗自庆幸没有对天昱的话置之不理,或者不做思考,而把幼儿出乎意料的兴趣与关注点作为了很好的教育契机,并利用它生成了成功的教育活动。

五、通过讨论、实践验证达到共识,注重科学学习态度的培养

怎样使幼儿了解地图上不同位置表示什么方向呢?我依旧引导幼儿大胆的猜想,并了解孩子们已知经验。在证实猜想的思想引领下,我引领幼儿进行探究。我们选择了幼儿园附近孩子们感兴趣的三对地点场所,我引导孩子们观察一组地点(如百货大楼和幼儿园)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再验证这组地点在生活中的相对方向;同样用这种“对照方法”共同来验证另两组地点场所,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及在生活中的相对方向,并对每一次的观察都要进行记录。让幼儿了解关于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并且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和全班中进行讨论,形成集体记录――一面面互动的墙饰,使幼儿逐渐地理解科学结论和知识的形成,与发现的过程,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研究的学习态度。

六、将要学习的技能转化为幼儿的需求

孩子们运用了地图的一些知识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对看地图就更加有兴趣了。于是,我们开设了“地图是我们的好朋友”的科学角。一天。我发现孩子们围着科学角的地图在争论着“怎样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呢?”经过孩子们大胆的猜想总结出:可以按照地图上的字去找;可以按地图上的道路线去找;还可以按自己家附近大的地点场所去找。

幼时记趣教案篇4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实践 探究能力

“生活即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组织和设计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前提,选择合适的内容,同时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适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在科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对目标把握、活动设计和组织等方面的不足。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究,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

思考一:活动的材料一定是由教师选择的吗?

案例描述:根据中班科学《纸儿玩玩乐》的活动内容,我制定了活动目标:(1)在“做”面条、“煮”面条的游戏中,感知纸有一定的方向性这一有趣现象。(2)能细心观察比较,并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3)乐意探究纸的奥秘,能积极寻找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接着,我根据活动目标进行了活动准备:(1)画好线条的皱纹纸(横纹、竖纹、固定在板上)若干、透明容器内装红色水(分组准备)。(2)记录纸《有趣的纸面条》、记号笔、盘子(人手一份)。在活动实施后,我发现幼儿对纸的横纹理和竖纹理并不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也不明显。

案例分析及策略:在活动教案设计好以后,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在纸的选择上,我尝试了不同类型的纸,如:餐巾纸、打印纸、报纸、一般的草纸以及粗糙的草纸等材料。经过多次实验后,我发现使用粗糙的草纸,实验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幼儿并不了解这一过程,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只能接触到粗糙的草纸。由于幼儿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他们在活动中,只是初次接触到纸的横纹理和竖纹理,所以他们实践的效果并不好。

在科学活动中,丰富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物质基础。新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为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探索活动中所需的材料需让幼儿提前熟悉它,可以通过撕一撕不同类型的纸,去感受纸的横纹理和竖纹理。第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充足的材料库,这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选择和作用于各种材料,与材料进行互动。例如,上述《纸儿玩玩乐》的案例中,在活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纸,让幼儿自由选择纸的材料(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调整),让幼儿在撕了不同类型的纸以后,帮助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纸的纹理,让幼儿在下面的活动中能更好地进行操作。

思考二:幼儿操作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吗?

案例描述:在“煮”面条(发现纹理与纸吸水的关系),我首先出示纸板,“看,我帮你们把面条都固定在纸板上了,我分别在纸板上贴了横纹理的面条和竖纹理的面条,请你们猜猜看,面条进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那这两根面条吸水的速度会怎么样呢?”我先演示将固定好的面条放在“锅”上,然后鼓励幼儿猜想:两条面吸水的速度会怎样?请幼儿看看两根面条纹理的区别,并在记录表上用符号表示横纹理和竖纹理。“看,在面条的上面有两张记录表,一张是请你们记录横纹理的面条吸水的速度的,另一张是请你们记录竖纹理的面条的吸水速度的。下面我们要开始煮面条了,请你们煮好面条以后,记录自己的发现,现在请你们开始煮面条吧!”同时,我提出实验要求:将固定好的面条放在锅子上,仔细观察两条面条在水中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按小组观察两种“面条”的吸水情况。实验的结果是:一部分幼儿由于操作不当,并不能较清楚的发现纹理与纸吸水的关系,横纹理和竖纹理的吸水感觉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在记录表上只是随便在一边打了个“√”。一部分幼儿把记录表了水中,然后又把操作材料反过来,结果把材料弄烂了。还有一部分幼儿能够较好地完成操作过程,并仔细地观察操作结果,并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实验结束以后,我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并请了实验成功的一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但对其他幼儿的实验情况未作评价。

案例分析及策略:在活动结束以后,其他教师对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你只关注到了实验成功的幼儿,而未对其他幼儿进行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并不是我没有观察到这些幼儿,而是在刻意回避。为什么呢?因为幼儿的实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类问题。其次,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认为实验的结果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但是一样的探究结果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使得幼儿缺少了探究的兴趣以及使幼儿对自己的探究缺少自信。

幼时记趣教案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档案;评价

1 确定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是如何搜集幼儿美术活动保存资料的指引,是连接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和资料的纽带。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是以美术目标为基础来确定评价项目的,这个策略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合作,共同确定评价项目。标准化的策略有助于教师很快的了解幼儿的作品以及发展情况,在选择评价项目的时候,应该让幼儿参与,让其清楚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便于过程中的自我检视,也能与教师更好的合作。

一个清楚的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应该包括:

(1)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目的,例如现阶段幼儿涂色方面的发展。

(2)教师、幼儿和家长合作找出档案项目。比如照片、美术作品、逸事趣闻等。

(3)三方共同提出评价项目的标准或准则。例如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兴趣程度。

在这个环节中,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家长了解了评价标准,可以更好的支持和配合评价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家长明确自身角色,家长必须注意观察和记录自己孩子的进步情况,并用文字或照片进行记录,及时加入到幼儿的美术档案中,便于家长和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幼儿在评价标准下的进步情况。

2 搜集幼儿作品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中最典型的内容就是幼儿的作品,幼儿的原始图画和创作是幼儿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真实反映,持续收集的幼儿作品可以反映幼儿的进步情况,收集幼儿作品是档案评价的开始,它能让教师重新了解幼儿的要求和兴趣。

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他们绘画技巧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搜集作品的重点应该放在幼儿自愿制作的作品上,这样能反映出很多真实的思路、真实的创作、真实的情感,最好少放在教师要求下的作品。教师最好是根据评价策略与幼儿协商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并指导幼儿在作品上注名全名、创作日期和评价,评价可以由教师针对幼儿的讲述写下简短的意见,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例如你在创作作品前有什么想法?你喜欢这个作品的哪些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只有简单的“我喜欢”这样的评价,而说不出喜欢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详细,持续的记录能真实反映幼儿的进步情况,教师尽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针对学前阶段的幼儿作品应该包括美术作品、口述内容。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作品和美工制作,口述内容主要是由教师来记录,描述幼儿的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创作前的思路等。口述记录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不仅呈现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反映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和家长要持续的收集幼儿的口述记录,并记录背景资料,口述记录可以在作品旁边加注,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文字。

对于搜集到的幼儿作品,不仅仅是记录幼儿的进步情况,也可以运用作品增强幼儿之间的学习,可以定期的对作品进行展示,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然后组织讨论会,也可以增加对作品进行完善的活动。还要运用幼儿作品扩大家庭参与,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和家长分享作品,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制作成幻灯片,在展示的过程中将幼儿的口述内容加以说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

3 用照片进行记录

照片不仅可以记录幼儿的作品、记录他们的进步过程,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照片也是评价幼儿的有效方法。

对于幼儿的一些立体的作品不易在档案里存放,可以拍成照片。对于幼儿的活动过程可以拍成照片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以在照片上附加文字说明,能更清楚的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在下午玩活动区时候,有两个小朋友在美术活动区讨论了起来,老师没有打断他们,只是走近一点倾听他们的争论,他们在玩石头,一会用手摸,一会敲敲石头,一会观察花纹,后来他们被石头上的花纹吸引了,一个说有点象“波浪”、一个说象“蜗牛线”,然后就拿出纸画了起来。说明幼儿主动的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并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回忆。这个老师就把这个过程拍了照片并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

这些照片汇集起来可以跟家长一起分享,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录相带等让幼儿拿回家与家长分享。也邀请家长把家庭活动的照片拿到幼儿园,放进幼儿的美术档案里,在合适的时间与大家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家庭的经验延伸到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比如幼儿的家庭旅游可以让大家一起欣赏和感受,通过这样的“资源共享”达到教育的“整合”。

4 做好美术学习记录

教师和家长很少有时间经常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学习记录的方式,增加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沟通的机会。美术学习记录是一种持续的记录,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定期的、一对一对话的产物。学习记录主要是由教师和家长来完成,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效果等进行文字的记录,针对幼儿作品进行沟通,让孩子讲讲作品,然后根据作品、幼儿的叙述和表现等写下简要的评语,评语可以涵盖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多方面。

美术学习记录能够保存幼儿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互相学习,鼓励幼儿谈论他们在家和幼儿园的美术学习活动。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尽量每天安排“美术学习记录时间”,一般都是由两个教师同时上班,可以由配班教师主要负责。通过向幼儿提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家的美术学习情况,寻找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延伸。及时总结信息,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集体的讨论情况。也可以原汁原味的把口述的比较好的学习记录分享给大家,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5 做总结性报告

总结性报告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对某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摘要性总结记录,它是幼儿美术档案的核心,档案里的资料、作品以及家长和教师做的记录、评价意见等,都是总结性报告的素材,一些关键的幼儿作品能提供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幼时记趣教案篇6

【关键字】小班幼儿 游戏 规则意识

一、无声胜有声,静静引规则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培养规则意识关键时期。刚步入幼儿园,在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我们教师需要给孩子的就是一个有效地引导的过程,而引导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直白的语言讲述,而是用一个低姿态的、融入幼儿游戏的行为来帮助幼儿进行游戏。在一开始的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经验往往取决于浅薄的生活经验,而更多的情况就是对于游戏中材料的兴趣程度,所以,我们教师要用语言来传达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那么在这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在游戏中游戏规则静静地渗透与有效地实施。那么,可从如以下案例体现:

【案例】

前一段时间我们开设的是娃娃家,但是娃娃家里面没有菜,能力强的小朋友就开始了假装扮演,他们假装洗菜、假装切菜、假装烧菜,但是另外一部分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就会来问:“老师,怎么没有菜呢?”所以我们开设了菜场。今天是菜场开设出来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都很想玩这个游戏,但是由于场地有限,我只请了2个小朋友(浩浩和雯雯)过去当老板。娃娃家的小主人终于可以出来买菜了,他们都很兴奋。今天我只大体的讲述了一遍,没有详细的介绍。游戏开始了,轩轩第一个出来买菜,她自己在菜场里面拿了一个土豆,对浩浩说:“我要这个。”轩轩又拿了一根胡萝卜对浩浩说:“我还要这个。”说完放在篮子里就走了。一会儿佳佳来了,佳佳拿了东西就走,也没有对“老板“说什么。看到这边,我就走过去对雯雯说:“老板娘我要买菜。”“她看见我很开心,连忙说:“你要买什么?”“我要一根黄瓜,一个草莓。”我只用嘴巴说了,我没有用手去拿,我发现在我说的同时她们也在找我要的东西,我借机引导他们,“老板要多少钱啊?”“三块。”“给你,谢谢你们。”“不用谢。”我付完钱就走了。其他几个孩子看到我这么做,也似像非像的学着我的样子继续着游戏……

【指导策略】

首先,教师适当的参与游戏,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引导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没有用言语来要求孩子怎么做,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他们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只是以一个买菜人的身份进入孩子的菜场,目的是引导幼儿作出相应的举动,让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其次,保护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因为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孩子遇到感兴趣的、好奇的东西或学习内容他们会以肢体行动进行模仿,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就是能将一些规则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通过教师这样“无声”的行为,可以很有效地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

二、童真口口传,规则心中记

由于我们小班幼儿的记忆能力较弱,对于在游戏中所产生的一些游戏规则容易遗忘,所以我们教师要为我们的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进行罗列、分析、思考,希望能选择一种幼儿易接受、易提高的方式。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班的幼儿十分喜欢的儿歌。根据幼儿的喜好,我们便想到将繁复的游戏规则变成言简易懂的儿歌,这样来帮助我们的幼儿记忆游戏规则就容易多了。如:在进行自主性游戏之前我们会先开展游戏的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首先会根据幼儿前一次的游戏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出规则性的儿歌。接下来,可从如以下案例体现:

【案例】

在游戏开展之前,我为幼儿展示各个活动区摆放整齐的照片,让幼儿一起讨论照片上的内容,“宝宝,你们看到了什么呀?”“我们的娃娃家很干净。”“哪里很干净呢?”“小椅子都放好了。”另外,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了解整理的规则。 “这是娃娃家,我们要小椅子放放好,玩具衣服柜里放,小礼物送回家,所有东西变原样,我们笑的乐哈哈”。教师:“宝宝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等一下,我们娃娃城要上班了,我们先要说什么呀?”“微笑服务、小客人有礼貌……”

【指导策略】

教师通过具有一定规律的、有趣的儿歌可以很好的帮助幼儿记忆、了解、感知游戏中的规则,但由于我们小班幼儿的思维模式还处于行动与语言不统一的情况下,所以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游戏初期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儿歌中的内容,通过不段的巩固、理解,幼儿就能有很好的改善。

三、标记趣味多,处处见规则

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上,我们的教师会以多种形式、途径来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而帮助我们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就是一方面。如何让我们的幼儿不仅能在游戏中尽兴的玩,还能清楚地知道如何实施游戏中一些规则呢?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教师进行了思考。在游戏前的引导、游戏时的参与等方面都只能辅助幼儿了解规则。于是,我们便用了一些幼儿熟知的标记、图片等来提醒幼儿游戏中的一些规则,通过这样的形式,幼儿的游戏便能处处见规则了。那么,可从如以下案例体现:

【案例】

娃娃城游戏开始了,许多幼儿都跑到轩轩和弥弥的小银行,并且都挤在窗口随便争抢,浩浩说:“我先来的呀。”涵涵说:“我就是要先拿。”洋洋说:“你们挤我了。”于是,我来到幼儿中间:“宝宝们,我们是有礼貌的孩子,现在老师也很有礼貌的哦,你们看!”我马上排到幼儿的身后,其他宝宝也和我一样开始了排队的行动,可是不多一会儿,之前的状态又出现了。最后,我们两位老师通过商讨,为我们的小银行的地面贴上小脚印来帮助幼儿养成排队不争抢的习惯。

第二天的娃娃城游戏开始了,在小银行前我发现站在前面的几个幼儿有意的将自己的脚踩在地面的脚印上,而后面的幼儿便不由自主地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指导策略】

教师除了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在游戏前教师还会根据已有经验,会在一定的地方尝试摆放一些标记,如:为不同的区域设计相应的挂牌;小超市张贴不同颜色标记;小吃店的盘子上贴上食物照片等等,这些可以来帮助幼儿在游戏时自主分配角色,材料进行分类摆放等等。在小标记的制作和投放上也是我们老师智慧的体现,而不是投放无价值的标记来减少趣味性。当然,也可以将如何制定的机会留给幼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再进行投放,让他们的游戏在自主中自律、在自律中成长。

在幼儿幼儿园游戏中,自主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小班幼儿中,由于动作、思维、想象、社会性等心理学特点,游戏显得尤为重要。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身,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验成功感,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所以,为了让幼儿的自主游戏更好的开展,我们就需要多种形式的运用规则,让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幼时记趣教案篇7

[关键词]教育技能;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过去,人们衡量一位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就是看这位教师弹琴、唱歌、跳舞、说普通话、绘画的技能如何。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教育技能观越来越为实践所淘汰。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了更深入与开阔的理解。[1]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建立师幼关系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情”字。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儿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前提,[2]而要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就需要教师像父母那样付出真诚的爱,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为此,教师每天都应高高兴兴地、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他们,平时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而是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更要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照顾。如入园前,力邀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来试读,参加亲子活动,开展游戏活动,玩玩具等;正式入园编班后,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为他们梳头发,替他们剪指甲,午睡时拍拍那些难入睡的幼儿,并来回不停地巡视,给他们盖被子等,让孩子们真实而充分地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以此改变孩子们不安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因为依恋教师而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在组织教育活动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趣”字。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师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将对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充满趣味的环境,[3]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数学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通常是很枯燥、抽象的,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游戏的形式,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用找伙伴的游戏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用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学习区分各种图形,用小猫钓鱼的游戏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孩子们就能很快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并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数概念体系。

为给予孩子们轻松、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教师还应善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共同创设适宜的富有趣味的活动区。如小班孩子恋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置“电话亭”“娃娃家”等活动区,满足他们与家庭联系的心理需要。大班幼儿的生活比较丰富,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小超市”的活动区,根据孩子能力和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难度的趣味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以促使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培养儿童常规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恒”字。

幼儿每天在园时间通常比较长,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并且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除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外,良好的常规是有力的保证。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具有好模仿、易学、易忘等特点,为此教师首先应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引导幼儿理解这些要求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其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幼儿遵守各项规则,对常规教育常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侯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教师应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独立性的发展,使常规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要求与行为,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良好常规,并发展独立做事、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特别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在争取家长理解与配合的前提下,坚持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让幼儿从小坚持自己吃饭、擦嘴、漱口,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自己喝水、盥洗、大小便等,以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良好发展,同时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四、在观察评估上应善于抓住一个“细”字。

观察评估幼儿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均衡发展。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内心想法常常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察记录必须是深入细致的,才有可能是准确的。为此,教师应重视每天的观察记录,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随时系统地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不断变化教育对策,以有效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重视天天观察记录。

为了如实地记录幼儿成长中有价值的事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可随身携带照相机,以便随时拍下幼儿精彩的瞬间和有趣的现象,下班后再追记为文字。由于班上幼儿人数多,不可能同时对每一位幼儿做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每个月选择6名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并保证每月对这6名儿童分别记录4次,其他幼儿做一般记录。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如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如何,对教师的引导有何反应等,同时对幼儿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以此分析和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记录幼儿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可记下自己的反思或与幼儿的讨论,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途径或策略等。

(二)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

为确保对所有幼儿都进行了一定量的观察与评估,教师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为此,教师首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观察目标及评判标准,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并印刷成册。观察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学习、生活、生长发育,然后再确定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及每项指标的水平等级,从而方便教师确定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或补充策略,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均衡全面发展。这种高度个别化的、内容丰富综合的幼儿成长档案也有助于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

五、在家长工作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诚”字。

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高效而高质的教育效果。为此,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教师应特别注重一个“诚”字,即用诚心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入园之前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备受祖辈与父辈的宠爱与呵护,因此大大加剧了当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他们在入园初期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上幼儿园很抵触,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一回家就好了的怪现象。不知其根源的家长,特别是祖父母通常难以接受这种局面,甚至会将幼儿的生病归罪于教师照顾不周。此时,教师就必须能换位思考,不计较家长的猜疑与不信任,一如既往地无私细致地照顾幼儿,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通过这样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逐渐认可和支持教师与幼儿园的工作,并愿意配合教师的要求,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为更好地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如在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园地里设立“育儿妙招”的小栏目,由教师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育儿困惑,给予解答。一封又一封说理而又传情的书信一定会深深打动家长们的心;在教室门口,教师可以设立家长信箱,鼓励家长向教师反馈有关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任何意见与建议;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开办家长座谈会,举办家教讲坛;通过《家园联系册》建立日常性家园联系等。无论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都应态度诚恳,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改善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技能作为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行为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的磨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本园条件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研讨方式与途径,[4]促进全园教师对教育技能的深刻认识,在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中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逐步提升。

幼时记趣教案篇8

一、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有利于幼儿大胆操作

教师应创设鼓励孩子探究的心里氛围,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科学小实验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操作,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所以,教师要做到宽容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

1.宽容对待幼儿发生的在所难免的错误

这一点是指教师应包容幼儿在实验中的错误,我们应通过正面的、积极的途径让幼儿喜爱做科学小实验,激发他的探究欲望。

案例:区域游戏开始了。嘉嘉把科学区的变色板拿到美工区去玩。问他原因,回答说:“变色板有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我想拿炫彩棒给它涂个咖啡色。”教师觉得嘉嘉是因为对“三原色”的不理解所以导致他对实验材料不理解:为什么变色板只有这三种颜色呢?教师把嘉嘉带回科学区,陪他坐下来,耐心地介绍有关三原色的知识,使他知道世间万物的颜色三原色都可以变出来。这时候的嘉嘉更兴奋了,迫不及待地拿颜色调,当变出橙色时,激动得他手舞足蹈。

这个事例说明了幼儿需要教师的鼓励,创设出安全、宽松的实验氛围不仅了解了幼儿原有的水平,而且也为进一步指导提供了依据,从而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事实,加深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科学品质。

2.接纳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在与幼儿交谈中,发现孩子们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老师不同。如果支持幼儿的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并说出真实的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不一致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的警觉,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以及来源。

案例:教室的科学区离自然角很近,孩子们也可以对种子的发芽、植物的认识进行探索。春天到了,大家都带了许多赏心悦目的花放到自然角。教师在观察大家做实验时说:“这些花好香啊!”可是豆豆却说:“臭。”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的回答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并没有制止或批评豆豆,而是让大家去寻找答案。通过当场查阅百度,确实有多种银色会改变气味的秘密。

在这个案例中,当幼儿有令人惊讶的回答时,教师尊重了孩子,从而使孩子更仔细地感受、发现不同的看法,并在幼儿兴趣上生成了新的内容。在教师也不懂得问题时,教师扮演了一个与幼儿平等的探究者,抓住了一次与幼儿一起共同努力的最佳时机。

二、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喜欢实验

皮亚杰曾说过:“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经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源于孩子的生活

教师要把幼儿的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找出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材料。如:磁铁、玩具车、各种形状的瓶子、盒子等材料都是孩子们最为熟悉的,他们对孩子有着极大地吸引力。

2.具有可操作性

在科学实验操作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乏味的讲解、演示。虽然你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和积极吸引幼儿的演示,但它毕竟是你的知识,幼儿没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消化,这样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指导幼儿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实验,让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快乐。如:小实验摩擦力中,让三辆小车从同一样的坡度但是不同材料滑下,老师并不需要讲解,幼儿会在操作中发现光滑的面下滑最快。

3.幼儿自己制作材料

有一些科学实验需要的材料完全可以让幼儿与老师共同自制,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实验材料。如:在传声器实验中,需要比较金属与线还有木头的传播速度哪一个快。幼儿就自己制作材料,熟练地把两个听筒和线、钢丝、木头连接,做成了传声筒。又如:在一次万花筒凹凸镜原理的试验中,从淘宝购得的万花筒有些简单,萱萱说:“老师,这里面的花纹形状太少了,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己找些五颜六色的图案进去。”这个想法真不错,于是大家把完整的万花筒拆得一滴不剩,剪好彩色纸片再一起研究组装完毕。

三、及时严谨的记录表,有助于幼儿巩固结论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实验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有强化实验过程的作用。

1.猜想记录

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或可能发生的变化充分想象与猜想,并将自己丰富的想象与猜想用绘画或者标示的方法记录下来,充分的猜想激活了幼儿的思维,猜想记录为后面的实验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

2.结果记录

一个活动往往是经过多数孩子不断实践探索、讨论最终获得初步的较一致的结论后才结束。这就是幼儿的结果记录。

四、教师有价值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升华经验

教师要针对幼儿心理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提问,一种是用于激励幼儿思维推进的时候;一种是党幼儿思维方向不明确或者操作方法不当时,为引导幼儿思维的操作所进行的提问。

幼时记趣教案篇9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三引领”——创设生态化的课题环境,“四阶段’——遵循逐步完善的实施模式,“五保障”——提出研究应用的必要条件,创意设计并运行了项目生成日志、项目行进日志、项目结束日志三大日志,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和优化,推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纵深化发展,启动了学习型幼儿园的建设。

课改需要载体创新,专业成长——教师教学行为跟进更需要载体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理论模式,叶澜教授也提出了: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学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与随笔相比,日志则更具有行动研究性,它正是记录了教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轨迹。

一、项目日志的设计

项目日志是以教师为记载主体,记录项目活动的日志。具体指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文本形式下,定期记录关于教师组织项目活动始末的省思和展望。它的功能主要是教师本人和所有共享日志的教师.对组织项目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项目日志的设计分为纵向项目日志和横向项目日志两个维度。

纵向项目日志指单个教师对一个项目活动开展始末的文本记录,包括生成日志、行进同志、结束日志生成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前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包括前环境创设和后环境创设两个部分。前环境创设部分记录教师以何种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如何分析可利用资源,最后如何选择项目活动的主题内容等后环境创设部分记录教师对幼儿存在的疑惑,怎样赢得家长支持.如何收集、投放材料和共建经验,及教师对幼儿观的一次科学审视。行进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时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根据活动开展时教师组织实施的方式不同,分为《实地参观型项目日志》、《小组、个人操作型项目日志》、《集体交流型项目日志》这三份日志,每一份日志中包含了预设策略、互动策略和反思策略,体现了教师在计划和准备、引导和调整、反馈和评估、活动后反思行为的动态跟进。结束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后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包括幼儿篇和教师篇.记录、分析幼儿最终学习情况及教师对这一项目主题中的教学行为总结、评估、分析、调整、跟进。

横向项目日志指多个教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项目活动开展始末的文本记录。即第二个教师在第一个教师记录的日志基础上分享、借鉴其经验和建议等,并记录实践中的分析、反思、创新和建议等。第三个教师再在第一个、第二个教师记录的日志中分享、借鉴、实践、分析、总结……这样一次次不断递进,使日志既得到共享又逐臻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不断优化跟进。

纵向项目日志具体的设计框架是:

上述项目日志的设计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以文字、图片、表格、符号为记载方式,立体、直观展示项目活动中的计划和准备、引导和调整、反馈和评价、活动后反思四大块教学行为的分析、跟进内容及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背景评估内容。

项目日志以服务教师为宗旨,紧紧围绕“教师教学行为跟进”这一点,帮助教师在记载的过程巾得到专业化的引领。因此日志的设计是一个不断设计、实践、调整,再设计、实践、调整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运作过程。

二、项目日志的实施

区分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标志是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反思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教师应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批判,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本研究以项目日志为载体,将教师的这种教育思考和批判转换为外在的行为。

1.纵向项目日志的使用

纵向项目日志是教师根据幼儿对项目活动的兴趣、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活动的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成果的展示等方面的一种书面记录,是教师在这过程中自我教学行为跟进变化的一种动态展示。

(1)生成日志——创设项目活动的生态环境

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G.)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因此。创设教育的生态环境即创设支持性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活动的“先锋部队”,它包括确定项目主题的前环境审查和后环境创设。教师可以根据生成日志中的蓝图,规范自己的前教育教学行为,即促进教师计划和准备行为的跟进。

前环境审查指教师在确定幼儿开展项目活动的主题前,对幼儿兴趣和可利用资源的审视、分析。幼儿的兴趣是活动得以开展并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一表现出有兴趣.就立即开展相应的活动。教师需要考察幼儿此时的兴趣是否可能持续.是否可能进一步激发,是否适合全班幼儿开展。另外,幼儿的兴趣有时候听起来非常好,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供幼儿与教师收集、操作、学习,也是不值得选择的。

后环境创设指教师在确定幼儿开展项目活动的主题后,对问题环境、家长资源、材料收集、经验基础这四方面 的思考、收集、建构和创设。

(2)行进日志——组织项目活动的操作实践

行进日志是一个项目活动主题下一个一个活动具体开展的行进流程日志,是教学活动准备、组织、结果分析的过程。项目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的有效途径.行进日志是体现教师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机智、教师反思的载体,是教师引导和调节、反馈和评估的动态跟进。行进日志从教学活动的顺序分为项目活动的预设策略、互动策略、反思策略。预设策略主要从材料、生活环境、幼儿经验出发。建构知识网和活动网。互动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实际与幼儿发生作用的部分,具体教师分准备、观察、引导三步走。反思策略主要针对活动后的省思,包括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育机智、幼儿新、再次设计五个方面。虽然上述三种策略的组织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时间上有一定先后。

(3)解读项目活动的主题省思——结束日志

这一日志主要从幼儿和教师的角度来省思某一主题的项目活动。一方面思考一个主题下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幼儿都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和谁分享,如何分享等,即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作用于幼儿。另一方面省思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跟进的四个背景因素。即在组织幼儿开展项目活动时的教育策略、研究意识、幼儿观、教育理念。结束日志是对活动后教师行为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跟进的教育策略、研究意识、幼儿观、教育理念四方面背景的审慎和反思.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论证教师教学行为是在跟进的动态过程。

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是从幼儿体现出来的,幼儿的成果即是教师的成果。为此,项目日志就必须有体现幼儿学习结果的内容。否则,评估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便是“纸上谈兵”。而要评估幼儿的学习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幼儿的认知程度和幼儿的参与程度人手。既有填充式的记载,又有对照式的认识,多角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评估能力和评估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没有反思,就没有对智慧的认识和开掘;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进步与发展。“反思、反思、再反思”,不仅是口号,更是教师的工作目标与操作过程。因此,“项目主题反思”日志让教师教学行为“高屋建瓴”.对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认识更清晰。

2.横向项目日志的使用和深入

横向项目日志是多个教师对同一个项目主题开展始末的记载。是教师建立在前人基础上对活动开展经验的不断汲取、改进,再汲取、改进的前进过程,是教师教学行为建立在他人省思基础上的一种跟进。这种行为跟进可以是同一内容教育策略上的优化,也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不同玩法——教育策略上的创新。利用网络共享的平台.为横向项目日志的深入使用提供便捷。这类日志的使用是教师在分享层面上的行为跟进。

例:小小蛋儿把门开(内容略)

横向项目日志是同一年龄段教师对同一主题的一个日志跟进,共有四轮。小二班的教师是第一轮日志记录者,提出了“建议在区角活动时,提供的熟蛋要新鲜。蛋壳贴画的图案要大一些,以方便幼儿粘贴。可以开展比较蛋的大小、颜色的探索活动”的建议,于是小三班的教师得到了借鉴。在她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蛋壳图案大一点”的方法。果然,在日志中提到“借鉴一教的经验.在蛋壳贴画中,图案变大后,幼儿作品的效果好了许多。”可见,小三班老师这一教学行为的有效正是因为有了小二班老师的提醒,把幼儿贴画的图案放大。方便了小肌肉群发展不够精细的小班幼儿的使用。图案大小的变化正是尊重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一步让教师认识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这一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小三班教师经过第二轮教学。在日志中提出了“教师可以在蛋蛋数学宫区放置一些积木,供幼儿为固定蛋而取用,或者用蛋的图片取代。根据幼儿对生、熟蛋发现不一样这一点,教师可以创设环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生、熟蛋的区别”的建议。第三轮小一班的老师又作了改进.使教学更加成功。

幼时记趣教案篇10

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意见,到底谁能帮助毛线通过呢,等会儿就请小朋友试一试,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成功的打‘╱’失败的打‘╳’”,每种东西都要实验并及时的做记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实验教学活动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幼儿实验教学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标:

1.观察食物加工的过程,知道鸡蛋是有营养的,吃鸡蛋对身体有帮助。

2.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生鸡蛋,电暖锅、棉花糖、巧克力、鸡蛋饼干等食品。

活动过程:

1、出示鸡蛋

让幼儿预测鸡蛋剥去壳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鸡蛋,看看鸡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共同讨论

什么时候鸡蛋才会变成我们平时吃的样子?

3、师生一起煮鸡蛋,分享煮熟的鸡蛋,自己动手剥鸡蛋,选择自己爱吃的调料。

4、出示几种食品,请幼儿帮助辨别哪种食品中有鸡蛋的成分。

5、表现表达,生活中的各种蛋制品。

6、延伸活动

幼儿实验教学活动方案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帮助毛线通过弯管。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能力。

3、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格、笔、弯管,一盒操作材料(螺丝帽、毛线、牙签、吸管)。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带来2样好玩的东西,这个是弯弯的管子叫弯管。这是?”

2、猜测并验证:

(1) 猜测:“这根毛线想穿越弯管,觉得它能成功吗?”(2个幼儿回答)

(2)验证:“椅子下面有弯管、毛线,你们来试一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4)提问:“毛线穿越弯管有没有成功?”(2—3个幼儿回答)

3、介绍操作材料,出示统计表:

(1)“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它们能不能帮助毛线穿越弯管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

(2)出示统计表:

“觉得牙签能帮助毛线穿越弯管的请举手。”(教师统计)

“这是什么?”“螺丝帽可以帮助毛线吗?”

“吸管能吗?”

4、幼儿操作实验:

(1)提出要求:“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意见,到底谁能帮助毛线通过呢,等会儿就请小朋友试一试,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成功的打‘╱’失败的打‘╳’”,每种东西都要实验并及时的做记录。

“带上弯管和毛线去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5、统计实验结果:

“做完实验每人都有自己的新发现,我们再来统计一下。”

“觉得牙签能帮助毛线穿越弯管的请举手。”(依次)

(2)讨论

(3)总结

6、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毛线穿越弯管,回家再找一找吧。”

幼儿实验教学活动方案三

准 备:

1、画报、草稿纸、报纸、绘画纸等。

2、记录纸和笔。

过 程:

1、激发幼儿尝试操作的兴趣。

老师拿着一筐废纸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废纸。这些废纸可以干什么用呢?老师拿一张纸,让纸发出声响,吸引幼儿注意力。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让纸发出声音?

2、幼儿尝试操作和纸做游戏

每四名幼儿一组,各组进行比赛,在同一时间完成,看看哪个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别的组不一样。

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实验,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手中的纸发出声音。每组请一名老师帮助记录幼儿实验的结果。

幼儿自己取纸实验开始,要求记录老师必须是幼儿做出来的才能记录。

3、分享实验结果

听音乐收记录纸,在记录纸上写上小组名字。提醒幼儿用过的废纸怎么办?

展示每组的记录纸,请每组幼儿上来一两个演示实验过程,大家进行验证。

4、老师小结幼儿验证的方法。

5、结束: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发声,小朋友们可以去发现。带幼儿在班上或到户外寻找可以发声的东西。

课程来源:

幼儿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哪怕是在地上拣到一小条纸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废纸每天都会出现垃圾箱中,有垫桌子用的报纸、画报,有手工纸的边角料,有被幼儿撕下来的图书,有美工区活动后用的画纸等,每天这些废纸都被到掉。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与其把这些废纸仍到,还不如再次利用,让幼儿与这些废纸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从而教育幼儿节约纸张,从小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怎样让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

目 标:

1、培养幼儿初步探索让纸发出声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