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感动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1:19:30

有关感动的作文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1

都说生命可贵,其实当我透彻心扉去想的时候,竟会不由得伤感起来。伤感着耳畔那歇斯底里的哀嚎。在这柔情似水的江南,也会有难以启齿的心伤

题记

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动物,记得那时自家养了一条小狗,和它感情很深,喜欢和它,来回抚摸它油亮顺滑的毛发,喜欢它亲切时的无法无天,喜欢它发呆时蹲坐着的姿态。每次放学回家,它迎接我时的热情,我总会在心头洋溢着无从言表的高兴。后来它长大了,多了几许老道的热情,却少了我喜欢的娇小做作。后来也不觉间疏远了它,只有它夜间的叫声才让发觉它的存在,有一天放学回来的时候,突然看着他有气无力的躺在地上,似乎经脉尽断的感觉,家人说它被车压到了,突然内心像喝了很酸很苦涩的水,我控制不住去抚摸它,像那时一样的来回的抚摸着。晚上看着它在窝里依旧像白天一样的躺着,睁着眼镜目不转睛的望着远方,我清楚的记得那时自己蹲着身,摸着它似乎不在顺滑的毛发,看着天空奚落的星斗,不由得哭了,那泪是从心里流出的,流出了我对它的伤痛,当我在看它的时候,却发现了它眼角湿漉着。后来它死掉了,我伤心了好几天,那种难以平息的伤痛其实连载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我也不曾把她遗忘掉。从那以后我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动物,到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不是我不喜欢它们,而是我不敢?我更不会去无缘无故的别人家的宠物。其实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否则那天晚上它不会见我伤心而流泪的?

前几天看见一只流浪的小猫,似乎出生不久吧。看见它整天的在街上徘徊游荡,乌黑杂乱的毛发,消瘦的身体明显着火车轨道似的一条条清晰可见的骨架,眼睛里没有光泽,盲无目的的四处剽窃着,时而发出有气无力的叫,南方的七八月份天空总是不停的下着绵绵的雨?有时磅礴,有时淅沥。它却只能在雨水被淋打,它找不到屋檐去避雨,因为别人嫌弃它的脏,都驱赶它。后来见它盘缩着瘦小的身躯躺在了垃圾桶边,它那双没有光的眼睛那刻变的好迷茫,看着它的眼睛会有说不出的思绪来,却分明又是伤心和悲痛在交杂?夜里躺在床上的时候会不时的听见猫叫,在大雨倾盆的窗外歇斯底里的哀叫。叫的那样的凄惨,我想它不是为了乞求怜悯吧,而是发泄了内心那不为人知的感情。白天看着它狼狈的弱不禁风的样子在漂泊着雨水的天空下依旧徘徊,然后再依偎着那个垃圾桶,捡拾别人丢弃的残羹剩饭…。.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邻家的小孩告诉我那只猫死的好惨,是被车活活轧死的,旁边有好多的血,他说那只猫猫真的好可怜?问我为什么不收养它?我说不出话来,也无言以对,我不知道八九岁的孩子究竟懂得了什么?我讨厌自己的见死不救,然而我却没有主见去救它,因为我也是个孩子。我突然有一种回归当初对心爱的狗死时的心境,仿佛回到了儿时的那个夜晚。我不懂得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在天马行空的生活下进化的有滋有味,那种味道不亚于烈日当空的炽热,反而就为了那份如火如荼的热情,渐渐的遗忘掉了怜悯,遗忘掉了太多纯洁的东西。其实现在才感触到,原来那只流浪猫死了会比活着幸福?它不必要再为自己的生存担忧了,不必要被人家四处驱逐了,也不必要再淋雨了?我想它也懂得的,就像人一样,沦落到不能自食其力,偏偏有人视而不见,偏偏有人见死不救。那份落魄的无奈谁都懂得。就算是命不该绝,可是动物也是有感情吧!

江南的雨,缠缠绵绵了几个黑昼?下得久了,人也会心烦的。像格子里的感情,终究还是被锁在了格子里。能拿出来的,也只是那无可挑剔的自私罢了吧。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感知生活;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38-02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生活对学生来说是 “客体”,而文章是要通过学生主体才产生出来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客体和主体之间起媒介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挚的感情,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一、感知家庭生活,激发作文真情

如果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那么家庭就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小环境,是培养学生人际感情的温床,是学生感情世界的摇篮。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真实。但正因为是“最熟悉”的,学生就习以为常,对亲人们感情世界的变化,常常会视而不见,缺乏新鲜感和感受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亲人交往环境中,以小主人的身份,真挚地关注家庭变化与亲人的关系,关注亲人们某些细微的动作表情和简单的话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中,于细微中见亲情,充分地吸取感情营养,使作文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在假期中,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良机,布置学生参加家庭体验的多种活动,可以细心地观察家庭成员怎样为亲人们操心、忙碌。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些孝敬的事;在家庭亲人团聚会上写串词,当小主持人,圆一回明星之梦;给亲戚朋友写书信打电话,送去殷殷的祝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打扫卫生,美化家庭环境。每位同学真真切切地当一回小主人,体验为亲人奉献的乐趣,培养对亲人真挚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这些生活实际,让学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提高作文的感染力和表达水平。

二、感知学校生活,更新作文格局

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实际司空见惯,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再去观察和感知,其实不然。有许多事物,不只是应看它是什么状况,还要分析这些具体琐细事物的内涵。看透其中值得人们珍视的隐含着的东西。所以,学校生活同样值得我们去认真感知和体察。

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有的学生天天提前到校,当大部师生到来时,他已经在预习功课。其实,这位同学不仅是学习努力,他在学习之前已经搞好教室的卫生。还有,不少教师在放学时总是要把学生送出校门。其实,这些老师不只是和学生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校门口附近是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老师们把学生的安全时时放在了心上。所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感知学校生活,才能使学生知其一,又能知其二,认识到学校生活和师生情感表现有多个侧面。

以前学生写学校生活的作文有三个明显问题:内容平板,单一;事件过程缺乏曲折和深度;人物性格缺乏典型和个性。经过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学校的人与事,作文质量有了很大变化。引导学生感知校园生活的具体办法是:语文教师示范;分析学校的具体事例;观察学校和师生的变化。通过实践,学生写学校生活的作文,事件有了重点,人物有了特点,一改原先作文死板无味的格局。

三、感知社会生活,丰富作文内容

社会生活这个客体,对学生来说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对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认知大多处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正因为如此,社会生活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他们对了解社会生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而学生写作练习涉及的对象又以社会生活为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要花更多的精力,做出更多的安排。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社会,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印象,努力让他们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增加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感受,以生成他们特有的感觉。从而使他们萌发表达这种感受的意愿,达到乐于写作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带领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里,带领学生去参加护绿活动,去社区调查小区绿化建设的情况;有的学生还自告奋勇搞调研,去环保局了解环保的现状和规划。活动后,学生产生了自我表达的意愿:有的写记叙文,写人们爱绿、护绿;有的写成调查报告,还中肯地分析了环保存在的不足;有的给环保局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由于学生亲自体验了活动,并带着主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因而他们的主体感知大大增强,写出文章既真实又富有创造性。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学生们真正感知了社会生活,才会有新鲜感受去表达。社会生活,处处都是作文丰富的内容。

四、感知世界,提升作文品位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品质。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写自己熟悉的事,身边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关注天下事。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是学生作文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写世界形势方面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有的写,就要求学生勤读报纸,经常收听新闻节目,组织学生评议时事,丰富学生对世界动态的感知,然后布置写世界形势内容方面的作文。例如:南海风云、我国的维和行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国和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等等。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3

一、铺垫营造抒情氛围

在记叙文写作中,很多学生也明白情感渲染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急于去渲染情感,往往使得情感渲染比较突兀,显得不够自然、真诚。其实,在记叙文写作中,情感的抒发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情节的铺垫和营造。比如,在《心底的幽香》一文中,作者本来想抒发的是对母亲的关爱情感,但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并没有急于去写核心事件和情感,而是将笔触写到自己的痛苦、烦恼之中,特别是环境的描写。

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陪着我,走过黑夜。

静静地坐在灯光下,艰难地与“摩尔”周旋,看着被我绞下的又一撮头发,我不禁苦笑,看来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啊。窗户微开,初秋的风正当清凉,绕过窗棂,掀开了书的一角。我不由地感到冷了。无暇顾及其他,把身子蜷起来,继续这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作者起始写到只有“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在陪伴自己,“走过黑夜”。这里很明显是为了下文写母亲的陪伴,特别是母亲关爱的陪伴做铺垫。窗户外的秋风微凉,导致“我不由地感到冷了”,以至于我“无暇顾及其他,把身子蜷起来”。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是为了下文写母亲关爱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做铺垫。这样的技巧虽然不是什么高绝和奇特的技巧,但是却非常有用,它使得情感的渲染有了个蓄势的过程,使得后文的情感不会太突兀,渲染起来也会比较真诚。

二、反差对比调动情绪

记叙文中的情感主要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种不断变换的情感就是人的情绪。记叙文写作不宜平铺直叙,这样的情节往往过于平淡,不够生动,让人读来无趣,同样,情感也是如此。如果从始至终人物的情感始终停留在在一个点上,那么会让人觉得不具生活气息,也就难以获得认同。如果在记叙文写作中,能够将人物的情绪进行带有戏剧性的反差描写,那么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上,都会更具可读性和艺术性。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情绪反差、对比的描写来突出真实的情感的。如文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四周静得可怕,当真是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映着深幽的夜幕,更显出一丝诡异。凉风不失时机地侵袭,渗过衣服,刺入毛孔,我不禁地打了一个颤。黑夜撕开灯光的一角,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突然觉得好冷,由内而外。我尽力将全身气力集于笔杆,此时,这小小的一只细长圆柱仿佛成了我抵御寒冷的利器。脑海中浮现出勇斗妖魔的种种场景,一切继续……还真巧了,刚到高潮,身上竟然不感到冷了。翻飞的书角竟然也安分下来,更神奇的是空气中弥漫着银耳的清香。

本来上文已经写到环境的变化,这里进一步进行渲染。四周之静,凉风侵袭,使得“我不禁地打了一个颤”,甚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种情绪应该是一种冷色调的情绪。但是接下来,作者突然转过笔触,写道“我尽力将全身气力集于笔杆,此时,这小小的一只细长圆柱仿佛成了我抵御寒冷的利器”,“还真巧了,刚到高潮,身上竟然不感到冷了”。这里的描写情感与上文简直是截然不同的相反情绪,是一种振奋、明朗的暖色调。这样的反差对比,使得读者也为之情感一转,于是下文由“翻飞的书角竟然也安分下来,更神奇的是空气中弥漫着银耳的清香”的细节引出来的母亲关爱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细节描绘突出真情

在记叙文写作中,对情感的直接渲染主要是靠精彩的细节。细节描绘在渲染情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还是人物之间的对话,都能从一个侧面来体现人物的情感。因此,细节的设计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情感渲染的成功与否。在具体写作中,一定要精心遴选精彩的细节,有意识地将细节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进行巧妙设计,使之符合主题。如文中是如此描绘的:

我诧异了,抬起头,窗户已上了锁扣。立在书桌一旁的是捧着银耳汤的妈妈。

“冷吗?”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我的心声,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把汤趁热喝了吧!”妈妈轻轻地递给我浮满银耳的碗,一股淡淡的香气混着水蒸气朦胧了我的视野。托着暖暖的汤碗,瞬时感受到了一股暖流顺着指间,传遍整片被凉风侵略过的地方。埋进白雾中,我肆意地呼吸温润的空气。夹着那鲜为人知的香,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当我与凉风还有作业在激烈交战并情绪转换的时候,妈妈出现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嘘寒问暖,更有最为直切的关爱,一碗饱含浓浓母爱的银耳汤出现了。文中对银耳汤香气的描绘很精彩,细节呈现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真情。除此此外,还有更加精彩的细节:

“还有这个!”妈妈变魔术般地拿出一本笔记,“这是你爸上网抄的资料,看看对你有用没?”翻开笔记,爸爸的字一如既往的遒劲,潇洒,一改往日的潦草,字里行间却尽显拘束。墨香和着纸张的香,徘徊在每一笔每一画,沁人心脾,撩动我的心弦。

没有直接出场的父亲并不比母亲差,他是从孩子的学习上入手去表现关爱的,看到此处,让人也觉得十分感动。对笔记本中爸爸字的细节描绘,一笔一笔都是在写令人感动的父爱啊,这样的情感渲染无声却有力。

四、感慨抒感升华

对情感的抒发除了间接描绘,还要注重直接升华。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往往通过对文中感动人心细节的感慨,直接点出其中蕴含的情感。特别要将其中体现的内在情感以最为感人的方式抒发出来。如文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一本简单的笔记,一碗普通的银耳汤,一股平凡的香气。黑夜中,白茫茫的水汽携着墨香萦绕在我的近旁,枕着它,我不再是孤军作战。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4

一、现状分析

以浙江省新昌县沙溪镇为例,我们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表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学生缺乏作文兴趣,教师出题偏离现实生活,老师关注度不够;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关注不够;缺乏阅读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电视或玩耍;缺乏课外积累,只为作文而阅读照物,根本谈不上主动二字;大部分学生没有写日记和摘抄美文的习惯。

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写作处于被动状态,腹中空空何谈笑逐颜开。可想而知假话连篇式、移花接木式等作文造成了真情作文的缺失。写作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何谈快乐作文。

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有创意的文章,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在体验中写作,在体验中成长。怎样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灵感,书写真性情,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分板块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作文教学也应该从这三个板块入手。

1.品亲情,担家务,感受家庭冷暖

亲情指的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尤其是家庭中的一些琐碎事情。在写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不能胡编乱造。

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汲取素材,培养美好的劳动情感。

2.指导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有利于教师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心灵的智慧去重组。同时,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3.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生活,用心体验社会生活的习惯,挖掘社会和地方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三、实施策略

1.写作前首先要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擦亮关注生活的眼睛。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倾听精彩的话;留意民俗风情。

(2)培养记录生活的意识。随时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颤动都不放过。

(3)练就展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成文章,需要靠感悟去内化提升。

(4)善于思考。缺乏思考的语言是空洞的,在观察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不断地思考生活。忠实于生活,以真诚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客观的态度评价、感悟、审视生活,获得真情。

2.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张扬个性

体验有时是薄弱的、片面的、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如何把握住,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1)创设情境,体验“真”生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架设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梁,再现生活情景,给予学生刺激,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2)激发“真”性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教师应抓住生活点滴,尊重个性,走进学生的生活,激活情感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思我事,用我手写我意。”

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怎样想就怎样写,活跃思维,激发真情,展示个性。

3.写作后多元评价

教师在关注作文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多元评价。教师自己写评语,进行评价,不但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可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点评等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教给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学;和谐课堂

一、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体语言、行为、暗示的手段或借助外界的电影、电视、录像和音乐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亲近、尊敬和爱戴以及憎恨的感情体验。”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可以培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有利于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给学生有效生成问题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师生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重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1关爱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情境

中学生处在情感丰富敏感时期,自尊心强,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那些胆子较小的女生和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老师和同学质疑的眼神、批评的话就很容易打消他们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对于这类学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于诱导,用关心爱护去感化他们。比如我教的高三(12)一个女生,从来不敢主动发言,一开始我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点名叫她起来回答,然后说一些赞许的话,后来不用主动叫她,遇到问题示以鼓励的眼神,她就会主动回答,甚至主动质疑,提一些角度独特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1)看。老师可运用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老师可以放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一些片段,这样对贾府的外观内设,对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三春、王熙凤等都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

(2)读。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语言来传达丰富的情感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声情并茂地读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比如《赤壁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赋这种文体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以快乐的语调来读,并且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便于体会主客内心的乐。

(3)听。指听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比如《苏武牧羊》一文,可以放苏武牧羊的歌,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苏武留胡十九年的艰苦生活。

(4)演。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为了使课文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一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比如《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戏剧的学习。

3合作竞争,提升学生的情感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6

【关键词】 学生;欢乐;语文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96-01

面对着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面对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追求点什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学语文中感受到快乐?这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最关切的问题。

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语文学习情境是指学生能够在愉快中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情境。如何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语文学习情境?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的就是受片面追求优分率的影响,把追高分、追第一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把语文教育歪曲成了对学生进行应试的训练,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局面,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而学校教育中也突出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校生活枯燥单调、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学生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装知识,被动地与枯燥、呆板的机械作业和伴随的考试打交道,因此,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弊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而这种改革,就是要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语文学习情境,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由苦学变成乐学、由学会变成会学,并且能够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还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童年。

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倡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实践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一直未受到普遍的重视,更未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导致教学的种种失衡,影响了一代代人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学改革,提出了情感教学的新概念,其基本涵义就包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情感水平,情感的丰富性对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和感染影响的效能,情感还有疏导和迁移的功能.情感维系着人际关系,交流与合作更离不开情感的纽带。

2 借鉴情感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卢家楣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提出了情感教学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和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寓教于乐”是核心原则,其基本涵义是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或者说,使学生在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包括两条基本规则:(1)让学生在快乐学习;(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乐”,包括“快乐”和“兴趣”。寓教于乐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为操作点,而以促进学生由“外”“内在乐”方向转化为目标。寓教于乐,并不否定负性情绪也可能具有的促进作用,便更重视“快乐――兴趣”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以情施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包括三条教学规则:(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 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搌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2)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3)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情感交融”,主要用以指导师生间人际关系.要求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有三条规则:(1)促进教学活动中师生向人际情感交融;(2)促进教学活动中学生间人际情感交流:(3)重视教学活动外师生交往活动,其共同前提是教师情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寓教于乐”与“以情施教”的操作要点。

1、在教学中求乐。重点是充分考虑学生求知需要、成功需要、建树需要,审需要和娱乐需要的满足,以及兴趣情绪的直接或间接的引发。

2、调节学生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

3、注意调节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感:主要情绪状态,自我情绪调节和对所教学学科及课题的热爱。

4、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或赋予教学内容的适当的情感色彩。

3 乐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尝试

1、“把学习语文的欢乐还给学生”。

首先要”把学习语文的欢乐还给学生”和“乐化过程”。如何解决学生厌学语文的问题?对策是运用“结构――功能”原理,通过课堂情境与学生学或心态的优化,使语文教学体现“合规律性“的原则,变”厌学“”苦学“为”“好学”“乐学”.“乐化”“优化过程”的情感特征,其实质还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真当“主体”;教师要为之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说到底是只有“解放学习力”,才能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2、“乐在设境,乐在自主,乐在有成”

“乐在设境”,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设有声有色的交际情境,使语文教学的过程交际化,情境化,成为学生身心投入的能发展兴趣、有情感体验的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其主要标志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合作。

“乐在自主”,就是促成主体主动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摆脱了学习奴隶的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强调自主并不排斥合作,合的情境更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观照自我.其主要标志是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乐于自主探究。

“乐在有成”就是重视因材因时的成功激励,“因材因时”重视学习的个别化,因为只有个别化,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者张富认为:不仅学习水平有好、中、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有的好学时,中时,差时之分.因材施教关键是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乐趣与激励,使乐者更乐,厌者向乐者转化。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7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情感理念;设计表现

情感表现是对于设计师而言的一种设计人性化的新的表现。伴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紧接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缺失,距离的疏远,情感的冷漠,这些现象已经引起的很多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设计师,所要面对和思考的是如何设计具有关注人性和情感的作品,使人们一边接受设计产品传递的信息的同时还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来缓解日益冰冷淡漠的社会关系。

1 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相互关系

1.1 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视觉传达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阐述信息的过程,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阐述的:“现代美学如此突出的成为一种视觉美学,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由此可见视觉传达的意义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视觉传达设计最早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印刷美术设计的扩展与延伸,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元素来构建形式,通过这些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的设计,理想的视觉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表述的情况下,通过视觉语言、情节转换,使人们可以彼此沟通理解,更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而进行无声的交流也就是心灵感应。它与语言符号相比,视觉符号是设计师所设计的信息载体,有其独特鲜明的特点:一是视觉符号的生动性,它是直观的、形象的,能够被感官所接受,更是认知与情感的综合。二是单一的有机的整体,有其独立的“生命”,能够比语言文字传递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三是更为简洁明了,从人的习惯上更能够轻松快捷的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涵盖范围在不断扩展,设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充,设计活动也越来越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如广告、海报招贴(Poster)、字体、标志、版面和编排、企业形象系列设计、书籍装帧及唱片封套、插画插图、产品目录及说明、报刊杂志等,这些表现形式也被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人类社会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视觉传达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现代视觉设计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独创性及创新性,视觉设计并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上的表现,更要创造更多新颖和健康的设计。二是民族文化特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的艺术传统,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都需要从传承中表达对民族文化的提升。三是多元化、国际化,在全球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更趋向展现多样化文化信息。

1.2 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

一个设计作品视觉感受背后的情感体验才是设计真正的灵魂,好的设计是通过情感体验与人进行交流的。在艺术设计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和设计如图两股不断涌动的潮流,推动着人类造物活动不断向前发展。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之间不仅取决于“用”的结果,还与过程感受密切相关。其次,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表现有多层次性,如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情感。既能有哪些直接通过感知引起人们生理变化产生感性的情感;也有与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相联系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理性的情感。最后,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其复杂的目的性,其可能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情感体验。

(1)广告设计中对情感理念的体现。广告是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也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形成诱导、劝服与改变某种观念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在广告设计中,将情感融入其中,更能够达到打动人心的力量。由此可见,在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发挥艺术感染力将成为主流和趋势。

(2)标识设计中对情感理念的体现。标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造型元素和“言简意赅”的造型艺术形式来表示事物、象征事物的内涵。如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羊”的设计中,“羊”是吉祥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符合,既能够体现广州的城市象征,还能够传递美好的愿景,从而增强其文化情感。

2 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好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必须具有生命力,能与观赏者进行视觉对话,有生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情感表现。视觉传达设计和情感理念的契合能有效地传达受众的兴趣、修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信息。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突破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隔离,把对人们情感的关注融入设计当中,以有形的物质形式承载了无形的寓意。

2.1 交融和共生

视觉传达设计与情感两者缺一不可,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并非只是针对消费者或是使用者的需求,其更想表达的是设计者与受众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交流本身也是设计的过程,设计是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情感化设计使得设计作品和人类的情感这两种相互依赖相互共生。

2.2 互动

互动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表现的一个特点,设计师通过对设计作品“情感化”因素的注入,赋予的情感是不可测量和量化的,而是需要靠人的心灵去感受和体验的,以产生互动,人们通过直接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交互作用感受物的特质和属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反过来影响人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交互行为,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2.3 刺激和回忆

情感是外界刺激的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等,事情经过之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刺激下,这些痕迹仍然能重新活跃,并作为经验来参加以后的心理活动中去,这便是刺激回忆。人们对于物品喜好和珍惜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个物品所能唤起的“情感回忆”,而这也正是怀旧设计风潮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3 结语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题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情感产生的共鸣的过程。情感化设计时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感动的设计物,是人获得内心愉悦的体验,让生活化充满了乐趣和感动。总之,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既能创造出设计价值的增值,也能为人们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环境,体现了现代人对美好愉悦的、温暖惬意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贝尔(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55198.

[2] 雅科布松(苏).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7.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语文是人文类的基础课程,肩负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情感的教育。

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能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但不能使他们更确切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其结果,学生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位就会肤浅而非深刻,抽象而非具体,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1.2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刻领悟文本知识的丰富内涵。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产生共鸣。

1.3情感交流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就会形成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4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文章中阐述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情、为之动容,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正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所在。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2.1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情感教育的落实程度及效果,与执行者的素质息息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了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制约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情感理论,提高修养,树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念,做有思想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情感教育者,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稳定、健康的情感,必须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自己的情感投入,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都是有情人。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情感感染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以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影响学生,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2注重情感熏陶,培养学生情感的感受、调控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对于中学生,他们的情感处在发展期,情感丰富而多变,激情四溢,富有时代气息,对生活有个人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对未来求新求异,充满幻想。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作品意韵。通过人物评析、诗歌鉴赏、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情感的微妙之处,使学生与作者同悲共喜,同荣共辱,并以此为基点,感受其他的情感类别,从而不断提高情感感受力。同时要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活动有度,既敢爱敢恨,敢笑敢哭又坚持忍耐,不使情感失控,培养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2.3建立正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及评价体系。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彻底改变教育功能的延展性和扩大化,削弱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强势联系,扩大教育在开启心智、唤醒心灵、传播文明、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以往的情感目标制定的情况,对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的指导作用不尽如人意。我们应当针对以往的情感教育目标在内容表述和具体实施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补充,正确处理理智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归还情感教育应有的本质和地位。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目标,力求指向于情感内容的情感目标与指向于情感特征的情感目标并重。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9

一、以爱为本的教育理念

罗曼・罗兰说过“有爱,才有生命。”爱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并激发学生的善良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心。爱是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可以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因此,语文教师时刻要有以爱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把爱这一美德的种子播洒到学生的心田上,采用各种方法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让学生的心灵撒满阳光、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充满乐趣和意义。

二、寓情于教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美的情感、美的心灵,进而体验美、接受美、欣赏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寓情于教”,充分挖掘情感成份,以情激情,滋润学生的心田,使知识传授与情感渗透浑然一体。

“教师的情是书中情和学生情的中介,是枢纽、是关键。”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体验课文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与教师对教材情感因素的发掘、引发和表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只有自己被书中的情所打动,才能产生真情实感,进而用自己的情打动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借助饱含深情的语言、恰当的态势语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通过写作训练深化情感教育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变得枯燥而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语言和情感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因“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首先,在课本的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课堂上,以教材为本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读写结合,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无疑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也会使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第二,在作文教学的专项训练中培养情感。读书重要,学会做人更重要。在习作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感情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引导学生探索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第三,在随笔训练中培养情感。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在随笔中提出的意见和发出的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的情感,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有关感动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培养 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教育改革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大潮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等生本理念已经深入民心,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因此,各科任老师都在竭尽所能让学生喜欢自己任教的学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因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阶段学习较差且无法考上高中的学生,如果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则学生在中职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无从入手。另一方面,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他们唯有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领悟到语言素材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进而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

笔者长期从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深知注重中职生语文情感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在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着力于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借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1.师生互动,培养情感。

课文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文教学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有教师,教师的教学必然离不开学生。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师生之间便会产生互相信任、彼此理解的感情,自然而然产生难得的默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和推进。同时,课文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又能促成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两者相得益彰,为课文教学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激感。

首先,激情者必须先有情。教学中,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同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是不一样的。例如:教《陋室铭》一课,我是首先通过听录音、范读吟诵全文,以缓慢、优美、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陋室铭幽雅的环境和作者蕴含情感,再让学生仿读、齐读、熟读成诵,然后教师提示性地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对古代君子淡泊名利的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背影》、《散步》,让学生体会人间亲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明白亲情之外还有友情。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找到“激情点”、或导语、或课文中的个别语句、或主题思想、或写作特点。细加品味,让课文的思想观点内化为教师个人情感。这样,教师就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储备了动力。

其次,创设激“情”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氛围中产生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学《俭以养德》课引导学生就“我自己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体会“俭”的真正内涵,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情感教育。

二、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人们常把作文比做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学生大部分害怕作文。我所教的班级,每班五十名学生有一半的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还是和作文没有感情。古人说:“言为心声”,文章倾注着作者的情感,是有所为而作。如果学生对所写的人物缺乏真切的感情,对所叙的事缺少内心感受,对所议的论题缺少深切的理解,那么,其表达不是装腔作势、言不由衷,就是套话连篇、人云亦云,“为文而造情”而不是“为情而造文”。因此,作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应做到如下几点:

1.注意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写文章先要有客观事物的“境”,人的思想才有所反映,再把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用语言方案表达出来。只有诱发学生写作的情感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学生对亲身经历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写出来的文章充满了感情。因此,上作文指导课前,我总是按习作要求,预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实践、亲眼看,亲手做,从而写出许多真情实感的文章。

2.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知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知识越丰富,情感越深厚。在写作中要扎实基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设置的写作训练,要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欢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作明确具体的指导。总之,要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愿写作,要写作,爱写作。

3.教师熏陶学生写作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感染熏陶作用。教师只有信心百倍地教,学生才会满腔热情地学,教师以情动情,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爱写、会写,就会发现一批爱写、会写的好学生。同时,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师,平时做到与学生一起活动、共享欢乐、共度忧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情感的感染效能。

4.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的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千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亮点,哪怕是微小的优点或进步都要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表扬。要经常交流,张贴好作文,使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心。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情感,就不会那么害怕写作文。

总之,无论在课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中都要加强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是各有个性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各不相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精神探索,使他们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展示特有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更开朗、更开放,让学生真心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情感,在学语文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焕勋.解放思想 改革语文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5).

[2]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3]王彦玲.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语文兴趣[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