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3:28:19

有关青春的作文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1

1、“我要留在文科班,我要振兴文科。”也只有我们文科界的大姐大,才有资格说出这样有分量的话。

2、高二开学的第一天,我站在文科班的分班板前,找到了我的名字。没有一脸的落寂,反倒一脸的轻松。其实我报了理,但以我的智力,理科真的学不起。我们在文科班 尽管,也会有人离开,但留下的不会后悔。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选择,爱在文科班无须后悔。

3、也有人很鄙视文科班,总以理科生自居,总表现一脸的骄傲。我们不就是学了文科嘛!那又怎样,没有政治怎么维持整个国家,没有历史就没有记忆,没有地理寸步难行。但文科班也没有想象的那样轻松,至少脑子不会爆掉。在文科班里,不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不用研究电子转移了多少,不用研究DNA的双螺旋结构,日子平静了很多。心也淡淡如止水,貌似在开学伊始就没有动力,心境像极了快要放假时的焦灼。没有什么能带给我一点小小的惊喜,没有什么能使我开开心心的笑一笑,没有什么成为我的精神动力。有一点点颓废,有一点点堕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读文科,使人崩溃。

4、文科班里,女生大一统。以至于拔河比赛时,要10个男生,都很让我们为难啊。女生多,都极其刻苦努力的学习,压力真大。比理科班同学来得早,比理科班同学走得晚。所谓的文科试验班,其实,也是乱糟糟的。曾经,相聚最美,每一次的相聚,都会让我心情澎湃,激动开心。现在相聚,我的心如止水,没有突然的心动,这大概也跟学文科有关,练就了宠辱不惊,淡泊处世,泰然自若的性格。我很年轻,心却苍老。曾经,想到离别,就百般感伤,留下一串串多情的泪。现在,我的心如止水,离别,淡淡的说“再见”,再也没什么舍不得。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2

点点星光闪烁在迷人的夜空中,突然,一道流星划过!

_______题记

少年时期还未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青春便拖着长长的尾巴太空来家瞧了!

青春期的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多彩,我们向世界毫无羞涩地敞开我们的心灵!

我们喜欢展示着属于我们自己的风采,我们好胜,好强,所有的一切都希望能够超越别人。在那百般忙碌中,业余的嗜好便是锻炼自我的最好办法。有的时候看看自己的那个从前,那个“久经沙场”的自己,嘴角微微扬起,嫣然一笑!那份自信唯我独有,我爱自己,爱那份属于我的微笑!

青春,一份实实在在的空灵。挫折,怨恨,有一大堆的苦水等着我们去品尝。有时,面对那满满的一筐泪水,我却不懂该怎样分类,堆积在一起,总有它喷发的时间,到了那时,我无言。好在,暴风雨后就是晴天,任何风雨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青春,最美的乐章,我们唱着自己的歌,既不熟练又不陌生,用自己的嗓音,描绘自己,没有人知道,我们依然很快乐!

青春,最美的风景,欣赏了一段风景,仿佛跌入了蓬莱似的梦境,我要珍藏见证的美丽!

青春,就像硕果累累的秋天,欢喜,欢喜,珍藏青春!

如果我告诉你,

青春是快乐而美丽的少女,

你信吗?

如果我告诉你,

野花是青春穿的舞鞋,

你信吗?

向阳的山坡,

我指给你看会飞的花朵,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3

关键词:党建育人;青春党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党建育人与高校青春党建建设的关系

(一)党建育人的内涵

高校党建育人是指高校把党建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研、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够硬,党性觉悟够高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各类活动的总称。

(二)党建育人与高校青春党建建设的关系

1.青春党建是高校党建育人模式的创新

高校是青年学生的摇篮,聚集着一批擅作“青春之举”的“青春之人”,因此,高校理应成为“青春党建”真正的“青春之地”。高校开展青春党建建设,是为了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坚实的基础,有蓬勃的活力,有美好的未来,最终实现高校党建育人的目标。从这一层面而言,青春党建只是高校党建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

2.党建育人是高校青春党建建设的最终目标

青春党建建设要求凝聚“青春之人”,即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青春党建建设要求进驻“青春之地”,即要强化党支部、党员之家、h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网络阵地建设;青春党建建设要求擅作“青春之举”,即活动方式要与时俱进,富有吸引力。青春党建是一种党建活动的新形式,青春党建的要求无不体现着党建育人的要求,青春党建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育人的宗旨,党建育人才是高校青春党建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机电工程学院“积淀青春”系列青春党建建设现状

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积淀 青春”系列青春党建建设分为“纪念”、“榜样”、“奉献”三部曲。2015年6月、2016年6月,以2011级、2012级毕业生党员为主体,以“青春 感恩 责任”为主题,机电工程学院为全体毕业生党员精心制作了属于每个人的党员“青春纪念册”。党员“青春纪念册”记录了每个党员的入党时间、入党时所在党支部、离校时所在党支部、入党介绍人、支部党员构成等基本信息,是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青春纪念”。此举得到了浙江省高校组织工作网的报道。为彰显党员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机电工程学院实行学生党员“上墙制”。为了凝聚青春力量,争做青春榜样,机电工程学院启动了青春电影展播活动。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机电工程学院抓住研究生党支部的特点,在研究生党支部试行网络“E”支部的建设。2015年,学院进一步组建了机电“青春服务队”,以全体学生党员为主力,以入党积极分子为补充,充当学院的“突击服务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机电工程学院实行了一名学生党员联系一位学习困难的同学的“1+1”,两名党员联系一个新生寝室的“2+1”,三名学生党员联系一个班级团支部的“3+1”学生党员爱心帮扶体系。为了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长才干,在实践中修党性,机电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党内活动――红色“微”课堂――志愿服务“三点一线”的党员实践服务体系。

“积淀 青春”系列青春党建建设是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员“磁铁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积淀 青春”丰富了党员“磁铁工程”的内涵,青春党建建设过程中出台的一系列新举措、好办法推动了机电党员“磁铁工程”获得2016年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

三、党建育人理念下高校青春党建建设路径的思考

机电工程学院“积淀 青春”系列青春党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无法否认的是其活动的丰富性、创新型仍显不够,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仍有欠缺,青春系列建设的品牌效应仍未完全显现。总体而言,要以青春党建建设推动高校党建育人最终目的实现,尚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党建育人,培育“青春之人”是根本

要以青春党建推动高校党建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培育“青春之人”是关键。要培育“青春之人”,就要充分认清当今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以接受的形式开展青春党建建设;要突破传统的党课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只能在教室进行的局限,开拓党课“微”模式;要丰富青春党建建设的各类活动,注重调动在校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从学生党员队伍入手,以学生党员带动入党积极分子,进而进一步把青春党建扩展到所有的学生群体中去。

(二)党建育人,构筑“青春之地”是基础

要以青春党建推动高校党建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构筑“青春之地”是基础。要构筑“青春之地”,就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媒介的作用,要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平台,实现网上网下有党组织,线上线下有正能量;要创新线下“青春阵地”的利用方式,“党员之家”活动室除了可以开党员会议和支部组织生活会外,同样可以是党员时事政治材料学习与借阅的场所,也可以是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风采展示的场地。

(三)党建育人,高扬“青春之举”是关键

要以青春党建推动高校党建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扬“青春之举”是关键。高扬“青春之举”,党建活动方式要新,活动内容要实;要重视党建活动的质量,高校基层党委、党总支要加强对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的指导,要保证支部活动定期有效地开展;要打造党建活动的品牌,青春党建的各类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基础上,要有中心思想,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这样才能进一步把青春党建建设的好做法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党建活动品牌。

(四)党建育人,深谙“青春之义”是保证

要以青春党建推动高校党建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深谙“青春之义”是保证。深谙“青春之义”,就要在培育“青春之人”、构筑“青春之地”、 高扬“青春之举”等各个环节时时刻刻体现党建育人这一根本,也就是要保证这些环节安排的“中心思想”要明确。只有把党建育人的理念真正融入到青春党建建设的方方面面,青春党建的建设才能最终推动高校党建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4

关于青春无悔的演讲稿经典范文

清凉的秋风送走了最后一抹燥热的阳光,秋虫的鸣叫敲响了季节更换的又一次警钟,岁月又辗转了一围生命的轨迹。我向着长大又迈进了一步。唉,时光就这样不留痕迹的奔驰而去,我就像一个绝望的孩子,看着那些向后飞奔而去的时光,任肆无忌惮的泪水流淌……

山顶的微风吹,心跟着四处飞。我为什么掉眼泪,夜色那么的美。一段回忆翻箱倒柜,跟着我在追,想的是谁。我是个喜欢回忆的人,我觉得世间的一切纷扰一定要沉淀一段时光之后再回头去看,那样才可以更加清晰。只是年轻的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可以在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彼此喜欢,彼此仇恨,然后彼此淡然的遗忘。以前看书的时候有人说,人总是要走陌生的路,听陌生的歌,才会在哪天猛然间的发现,原本费尽心思西那个要忘记的事情原来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我总是反复体会说这句话人的语气,是历尽沧桑后的平静抑或是想要再次追忆时的无可奈何。可是水晶球不在我手上,我永远无法洞悉别人的思想。我只能一次一次的用我的感觉去设想甚至去实践,而这样的过程被所有老去的人称为青春。

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强,孤单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听见生命转动时咔嚓咔嚓掉屑的声音和成长的身体如同麦子拔节的声响。寂寞,难过,仰天一笑泪光寒。

由于年少的轻狂,我们在欢闹中笑过,哭过,累过……我们留下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当岁月的钟声再一次敲响时,我们又要重新来过了,回头看看走走过的路,希望我们是无怨无悔的。

青春路上好风景,希望大家能一路走好!

关于青春无悔的演讲稿经典范文

青春,汲天地之精华,取万物之灵气,它是世间之最美,一切在青春面前都黯然失色。娇艳的花朵,不能与青春相比较,无垠的草原不能与青春相对比,初升的太阳,不能与青春相媲美……悄然间,我也拥有了青春。我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稚嫩,也有了自己的理想——让青春无悔。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与青春漫舞。看中国历史长河,有多少璀璨篇章流芳百世,令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体会他那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胸襟,让青春多几丝伟大;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会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的欢乐,让青春多几分乐趣;赏陶潜的《饮酒》,体会他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让青春多几分悠然……文化长河,渊远流淌,而我又能取几瓢饮?惟有争分夺秒,多读些文章陶冶情操罢了。

闲游在音乐的天地中,与青春歌唱。

聆听贝多芬,我感受到了《命运交响曲》的磅礴气势和贝多芬那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让青春多几分坚强;聆听聂耳,我感受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呐喊,让青春多几分斗志;聆听光未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我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让青春多几分力量……音乐醉人,名家名曲数不胜数,而我又能赏几曲?惟有惜时如金,让青春充满活力罢了。

青春无声,青春无影,青春无形,只有用心感受,才能握紧青春的手。青春时节,勿消沉、勿忧伤、勿低靡,把握青春。

让青春无悔,让人生无憾!

关于青春无悔的演讲稿经典范文

各位同事大家好,很高兴以这种比较文化的方式在大家面前亮相。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定格的青春无悔的岁月”。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经来到咱单位20xx年之久,于在座各位相比,我或许不算太老,但我看到的也只是我青春的背影,青春就这样定格在了防疫站到疾控中心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浅薄,我不能侃侃而谈,所以我想就这些年的感想跟大家做些简单的交流。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单位名称叫长治县卫生防疫站,有朋友或熟人问我你们单位到底是做什么的,单位在哪儿,可见真的是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单位;作为一个刚走进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总想着工作是多么的有意思、多么的有激情,可几年下来也只是做一些重复的体力劳动,根本感觉不到工作的意义所在,我开始感到深深的苦恼,失望和无聊。直到20xx年的一天,非典的阴霾笼罩全球,一时间单位里所有人都异常紧张、忙碌,流调、兑药、消毒、宣传,人们穿梭着,就连电话也不闲着,我们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排解人们心里的恐慌,就这样不知道忙碌了多少个日夜,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非典终于没有传播到我们的身边。直到今天,我也不能说清楚我在当时具体干了些什么,就算是打杂吧;但在这次的事件当中我们单位成了当时的主角,就连我这个打杂的角色心里也激情澎湃;说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我希望非典这样的灾难降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只要你是了解并热爱这份职业,你就希望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一些大的事件,从中积累工作经验,业务水平从中得以提升,最重要是你能从中获得一种职业满足感。不过现在想想,其实工作和生活一样大多时候是平淡的,非典过后,在平淡的工作中,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很快的融入到了这个积极而友善的集体,在这里,人们的热心和真诚的确让我感到这里是一个温暖的家。

20xx年,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让我们的工作再一次接受挑战,这一次,我终于是防疫的主角了,每一次重症病例流调,看到患儿家长着急忧虑的神情因为自己的解释变的缓和,我都会感到很欣慰;每一次在采集样品时,看到家长心疼孩子的眼神,但还是很配合的让我们完成了工作任务,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有一次小小的感动。

20xx年,网络上热议,电视上追问,你幸福吗,在平时琐碎的工作中,有时会觉得很烦,但是回想起某一时刻的激情澎湃,回想起一次次小小的感动,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我是疾控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做为一片叶子虽然跟伟大、辉煌无关,但我愿意把阳光变成乳汁,来营养我所依托的大树,让它变的更美丽,更强壮。

最后我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20xx年收获更多的幸福。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关于青春无悔的演讲稿经典范文

青春就像一张画纸,等待我们用生活的画笔来描绘,酸,甜,苦,辣则是描绘美好图画的颜料,在青春的画卷上画出精彩的人生。

青春就像一张唱片,等待我们用亲身感受来试听,痛苦,辛酸,欣慰,高兴则是试听青春唱片的耳线,在新的唱片中,试听出悠美的青春旋律。

青春就像一张拼图,等待我们用聪明与智慧来构思,辛苦,枯燥,不懈努力则是构思拼图的灵感,在青春的拼图中,构思出美好的未来。

青春就像一条跑道,等待我们用强壮的体魄与时间赛跑,汗水,泪水,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则是我们向前进的动力,在青春的跑道上,跑出完美的人生。

青春是一团火,笑容与彩霞飞映,汗水伴露珠潇洒,脉搏跳动着奔腾的节奏,智慧弹奏着优美的旋律!青春用它火一样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

青春是璀璨的夜空,犹如月色般美丽的抱负,也有数不清的幻想之星。只是青春的月亮比夜空的月亮更圆,青春的月亮比夜空的月亮更耀眼,青春的星星比夜空的星星更繁,青春的星星比夜空的星星更亮。

青春是一条山路,它时而展现青春盎然的图景,时而滋长浸满血泪的毒草,它会为你指引一个光明的前景,也会设下陷阱使你堕落。但是,是水手何惧惊涛骇浪,是樵夫何怕荆棘深涧,只要我们把准前进的目标,头顶的阳光一定是灿烂的!

有人说:“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绚丽但又是最短暂的。”青春就像与时间赛跑,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时间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它不会等待我们。当人生的哨声吹时,时间飞逝,赶上它是不可能了,只有奋力去追逐,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跑。时间不会停下来,因为青春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会倒流,因为青春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同学们,朋友们,青春是一笔不耐花销的财富,请你千万不要徘徊,不要迷茫,也不要随意的挥霍、虚度。时光匆匆如流水,岁月如流不复回。不要拿青春去赌明天,须牢记:上帝永不抛掷色子,就让我们珍惜青春,珍视自己,在青春的岁月里扬起你理想的风帆,驶向你辉煌的明天!拼搏吧,用火一样的热忱去拼搏,全身心的投入,尽情的打拼,使青春的火焰更高、让青春的花儿更艳。

关于青春无悔的演讲稿经典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青春的价值》。

青春,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青春,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含情。青春里拥有难以忘怀的篇目,也有不堪回首的章节。对拥有青春的你,我将送你一句话:青春是生命之晨,是日之黎明,要珍惜自己的青春,不要轻言放弃,让你的青春绽放出一样的光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平时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梦见自己随着时光流逝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等他醒悟到自己一生碌碌无为时,却已经后悔的太晚了。于是他痛苦地仰天大喊:“青春!回来吧!回来吧!我的青春!”这一喊把他从梦中惊醒,他暗自庆幸自己还没有沦落到那种地步,从此便奋发图强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青春,因为,青春逝去就不再回来了,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相信在你的青春中也有那么一段令你值得回忆的。但是,你是否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没有辜负青春!我想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我们的青春就在眼前。那么,处在这黄金时代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还是争分夺秒开拓奋进?我想,只要稍有头脑的人,谁都会选择后者。诚然,人生能有几回搏?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生难得有这个好机会,何不无牵无挂地快乐一阵子,来个“今朝有酒今朝醉”呢。然而,你可想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着中有这么一段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

青春犹如繁星烁烁,瞧!它正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九九八年,中国发生一场非同寻常的战斗——自然与人类的战斗!在战斗中,人民的子弟兵——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大多处于如花似锦的青春时代,为了祖国人民,他们奋不顾身、毫不犹豫地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人民,使青春焕发异样的光彩。

当然,他们的青春是短暂的,是值得赞美的。我们也为此更加了解青春的珍贵。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既然他们为了祖国的诞生可以在所不惜地抛弃一切,可以义无反顾地牺牲青春,而我们,只是在幸福年代接过建设者的任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蹉跎岁月呢?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朋友,今天我们正处在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时代,前有师长掌航,后有父母加油,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必须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学习上永不知足。面对挑战,我们怎能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所吓倒呢?让我们好好地把握住青春,学那穿云破雾的海燕去搏击八方的风雨;学那高大挺拔的青松去经霜傲雪。只有如此,才能在你的青春史上谱下无怨无悔的一页。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5

加以纠正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青春恋 心理 生理 教育

青春期阶段,为人父母,为人师,都很忌讳学生谈恋爱,可以说在中学阶段是"谈恋色变",大有早恋就是地震的前兆,人生的滑铁卢。其实,"早恋"这一次是中国的本土概念,而西方的研究者大多称这种现象为青春期恋爱(青春恋),早恋一词明显具有价值评价的味道,在青春期这个叛逆的时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青春恋是指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的异性迷恋现象,笔者更加倾向青春恋这一词,下面的文章也是用青春恋指代中学生青春期恋爱这一现象。

一、青春恋的现状

(一)青春恋的具有普遍性,公开化。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大多为周围同学朋友所知。爱神过早地闯入校园,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既有当代中学生生理心理提前发育的原因,也与社会,家庭学校的环境各种因素有关。青春恋在存在普遍公开性的同时,在性别方面还有一些差异,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恋爱现象表现的更加普遍,这是一种同伴诱导效应。中学生渴望交友,特别是女生,对朋友的依赖尤为明显。我们经常会看到校园内的某两个女生特别要好,吃饭、上课、活动甚至于上厕所都是成双结对。一旦其中一位恋爱了,那个恋爱的女生很有可能会劝导同伴也去找个朋友或干脆为其介绍对象并会向其传授经验。而她因为要新的伙伴,或者也有尝试的意愿,也就容易"下水"了。

(二)青春恋的动机多元化与朦胧性。青春期中学生生理心理各方面尚未完全成熟,这就导致了青春恋动机因素的多元化。根据笔者以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对青春恋持认真态度,大多数的中学生认为青春恋只是随意而已。除此之外,中学生对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区分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青春期心理生理发展的影响,导致期望与异性接触并能够"长时间的交往"和"男女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互相帮助"的情感混杂在一起,使得青春期中学生对于这种青春恋处于朦胧状态。

(三)青春恋的矛盾性与较差的道德责任感。大多数的青春期少年在恋爱期间还是有矛盾心理的,他们既想接触异性,又怕被人发现而被误解;既不想放弃学业也不想抛弃心中的感情;既怕恋爱中的挫折和失恋后的痛苦又想品尝那禁果的味道,层层的矛盾纠结在诸多青少年的心头。青春恋道德责任感普遍较差,青春期的孩子们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性道德,性观念也是相当开放。

二、引发青春恋的原因

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强了青春脑神经的兴奋性,激起了一些同学对异性的好奇、渴求和遐思。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上升,一些青少年主观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意志品质薄弱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这部分青少年同学很容易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容易失去对性亢奋和性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他们阅历浅,经验少,思考问题简单,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等主观原因,很多人便会身不由己的坠入爱河而难以自拔,甚至长时间地偷食禁果。他们陷入早恋的泥淖之后,便陶醉在所谓的幸福之中,就把一切理想和追求忘得一干二净。客观上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为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不良的性恋刺激。没有爱情的电视剧不叫电视剧,没有一两个男女搂着滚来滚去,喘着粗气的镜头也不算一部好电视剧。国内外影视片中大量的镜头、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流行歌曲中的爱情咏唱、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两往,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不健康的书刊录像等等,无不给中学生强烈的不良刺激,促使中学生对异性的关注、好奇心增强,加上本身模仿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异性间"纸条"传递、约会等早恋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父母,老师,社会各界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青少年情感、心灵上的交流,沟通。而当一个孩子缺乏关爱时,就会寻找爱,满足需求,特别是异性的爱,感觉异性更加理解自己,关爱自己这就出现了青春恋现象。

三、正确对待青春恋现象

(一)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学生自身应该学会自我控制感情;男女学生交往要有广度、适度,不只和特定异往,男女交往之间注意表情、言语、态度,保持两者之间的交往距离;多学习青春期方面的知识,了解性的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自己,学会移情于别处。

(二)父母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个青春期学生学习发展的第一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能使青少年积极人生观的发展。父母应积极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时沟通、引导,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发展平台。

(三)学校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主要教育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注意青春恋这一现象。学校应该积极构建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让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家校合作,与家长积极沟通,掌握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引导孩子积极地人生价值观念,纠正不良的思想。通过各种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社会教育。针对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蚀,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文化监管力度,严格规范网络文化,减少乃至杜绝青少年学生对不良思想文化的接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关爱,社会舆论及大众媒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多开发青春励志的电视节目,给予青少年学生一个积极广阔的舞台。

从中教授曾提出一个新视角和新观念,以往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认为青春恋是可耻的,青春恋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从中教授认为,青春恋是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萌发青春恋的意识,生理使然,与道德无关。青春恋并非痼疾为何以痼疾对之,只要家长,学校与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多加关注,青少年自身积极提升自己,青春恋现象也并无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参考文献:

[1] 芦巧惠,当前中学生早恋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6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审美情趣;价值导向

第一章项目总体概况

第一节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本作品的目的旨在于厘清青春题材电影对于青少年影响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通过正确运用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措施,强化提升电影的先进文化价值品味,以此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塑造优良的社会公民群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从理论来讲,本作品尝试总结与建立青春类型电影和青少年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丰富在电影界,青少年成长方向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概念划分成可以测评的唯独,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中进行调查。通过获得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丰富电影学界相关理论和青少年群体中审美素养和价值导向上的实证研究。从实践上讲,研究这一课题之后会引起相关部门单位对于青春题材电影的重视,并对其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扬弃,从而更好的促进青少年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的正确培养与良性发展,以达到给予青少年正向良性引导的作用。我们借此课题向相关部门呼吁,应当对青春题材电影更加重视,给予更多的关注,扶持和斧正。

第二节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项目主要内容

本项目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选取几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特点。2.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探究其喜爱的电影类型以及对青春题材电影的看法和期望等。3.探究青春题材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分析得出解决方案。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发展思想健康,情趣高尚,且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青春题材电影,以及青春电影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青少年在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上的正面积极影响,是当下电影行业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当下的青春电影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了一定的困境,由于其商业价值得不到保证,电影创作者积极性受到影响,市场一度被制作低劣的所谓“青春微电影”占据。这类电影严重受到恶性商业竞争影响,为强调单一噱头,大量出现低俗性暗示、暴力情节,夸大九零后青少年的叛逆、幼稚、无知和自我放纵。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极坏的影响和暗示。另外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目前的大众传媒中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低级的审美情趣正在充斥着年轻一代的视线。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对崇高理想追求的淡化,并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趋向增强,其行为和思想观念呈现功利性和实用性趋势,青春电影亟待一个强大的引导和助推力。

第三节预期成果

通过对青春电影的分析和对电影受众群体(即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研究总结出一份较为详细的报告,对青春题材电影和青少年价值导向、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总结。分析得出青春电影的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青春题材电影的前景作以较明确的定位,提出参考方向。从而促进青春电影的良性、正向发展,也能使得青春电影给青少年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正面引导。达到中国电影艺术事业的繁荣。

第二章青春类型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节大陆青春电影发展情况分析(研究背景)

“青春电影”追根溯源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演变而来的,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本影评人首次提出。此类电影在国外已有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并有其固定的模式及套路。在中国,“青春电影”的含义尚未被准确界定,但此类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从1905年电影进入中国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崭新时期,伴随着救亡图存运动和新文化的兴起,中国电影适应时代需求,涌现出大量具有浓厚社会批判和高呼救亡图存的影片。如应云卫1934年作品《桃李劫》、沈西苓1937年作品《十字街头》、袁牧之1937年作品《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可谓名副其实的成长写照。

1976年随着结束,中国电影有了很大的发展,出于对流逝青春岁月的无限追怀,无处安放的梦想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潮流。

近几年来的青春电影,开始重新重视时代的共性,以怀旧、爱情、友情、梦想等为基调,点燃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煤气罐、热水壶、阮玲玉、张国荣、新白娘子传奇,这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标志性的年代记忆。男生群架、女生夜话、借酒消愁、阶梯教室自习、毕业时的歇斯底里,这是中国式青春的集体回忆,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或者身边的影子。在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期,这种怀旧情怀所产生的共鸣变得弥足珍贵。

第二章青春类型电影对青少年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中国青春电影的艺术表达

巴赞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中间是有“空洞”的。所以能够留下一些意境和氛围,让观众有遐想和思考的空间的电影,才能称之为引人入胜的电影。当下,很多年轻的内地导演也遵从于这一理念,对镜头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与运用加以重视,以至于他们能够对视听化的语言有着更强的主观驾驭能力。

1.青春专属的镜头语言

1.1写实性

所谓写实,即电影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最大限度地再现生活,将"写实性”这一审美词汇嫁接到电影影像风格当中,多体现为强调影片的镜像语言多表现纪实风格,尽量减少艺术修饰痕迹的处理方式。

1.2写意性

“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范畴之一,以这样的手法引导人们感悟生活,使得人们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若想让电影有写意化的风格,那么利用镜头语言表达,是一种绝佳的办法。

2.青春电影的色彩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旨在于增强电影艺术的视觉表现力,辅助影片营造情境,表达中心思想。

3.青春题材电影的音乐

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导演在以他们的视角来展现当下青少年的生活,。而若想要使得青春题材电影能够更好的具有代入性,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彰显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章青春类型电影的主题

第一节主题分析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种科技发明和工业生产而问世的,在梅里爱等电影先驱发现它可以作为艺术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之后,艺术与商业的缠绵与纠葛就在电影艺术中久久扎根。

其一表现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评价体系上。

其二体现在“青春电影”的艺术表达上。随着青年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突显,青年文化也益丰富和发展。

其三体现在大陆“青春电影”如何实现从边缘身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有稳定的观影群体。

第二节前景展望

青春电影在我国,尤其是大陆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不成规模的发展和业界“拼大片、拼票房、拼噱头”的不良发展趋势使得青春电影的类型化发展举步维艰。忽视青春不仅是对青少年的不公,更体现着民族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狭隘与缺失。笔者呼吁尽快确立青春电影这一类型,并鼓励此片种的发展与创新。在借鉴他国青春电影优劣之处的基础上,开启青春电影在我国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上有着可开拓的空间。

青春电影以成长中的青少年生活为主,其不可或缺的元素无外乎校园和家庭等与少年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受客观环境的限制,我们无法添加新鲜的花样来丰富青春的内容,但创作者们大可在主题、情节上做文章。正剧、悲剧、喜剧皆可以存在于青春中,友情、亲情甚至懵懂的爱情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地位。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7

一、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年级组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以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班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则根据学校和年级组的有关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计划体现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总结验证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作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授予的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街道等社会力量,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收集更多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参观培训机会。在各类健康主题日之际,积极与社会联合组织“青春期生殖健康图片展”、“防毒防艾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征文漫画活动”、“拒吸第一支烟做无烟下一代签名活动”等。通过短信平台,家访,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晨会、午会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班会、课堂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注重穿插相关教育。多渠道的宣传也给多形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校医的《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班主任组织设计开展的“如何看待早恋”、“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爱情与友情”等主题班队课。专职心理老师《考而不死视为神》等考前焦虑心理辅导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主题教育录像收看等。

四、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师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学校重视,心理专职曾鹏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钻研兢业型教师。作为在嘉兴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曾老师,在校内多次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联合教科室、德育处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如《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住校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等。在心理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是起步早,理念新,意识强,见实效。学校心理辅导室给很多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学生,给家长教育孩子遇到迷茫,给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播和帮助。曾鹏老师作为我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多次被电视台,兄弟学校等邀请给家长老师们做讲座辅导,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 《1》小编推荐与 2010年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查看更多>>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只有不断地锤炼和陶冶自己情操的人,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体现出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质。为了让孩子们愉快的度过一个充满困惑的青春期。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2》小编推荐与 2010年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8

一、 亚文化研究是解读青春电影的切入点

中国青春电影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却缘于20世纪初以来的社会思潮。自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一词,其后则有、陈独秀等人在《青春》《敬告青年》等文中提出“青年”要具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的评价标准,从而将青年从描述性词汇提升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青年”。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塑造的青年多为具有报国热情和青春朝气的新时代青年,如《铁流》中的刘铁生、《时代儿女》中的赵仕名、《热血忠魂》中的热血青年。这是一批肩负着时代使命和人生追求的青年,他们将人生追求交付给国家。进入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文艺工作工农兵服务”成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受其影响,中国电影的青春形象转换为肩负使命的“时代儿女”。陆柱国在回忆《战火中的青春》创作时写到,电影主人公雷振林是“勇敢得有点冒险,直率得有点粗野,自信得有点主观,倔强得有点蛮横……总而言之,他的缺点正好是他的优点的不适当的延续。”[2]雷振林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青春形象的另类,但他身上所涌动的正是将时代的使命内化为自我要求的有为青年,延续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对青年的一贯认知方式。

进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青春电影开始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并形成了一种与反抗社会主流价值为表现方式的呈现时代被忽视的亚文化圈的新形象。这一时期的青年形象多被塑造成“为彼时一些意识形态宣传所蒙蔽,简单冲动,幼稚而天真,而正是他们身边的老年干部的受难使他们最终觉醒,并走向了抗争之路”。[3]同时,喜剧电影、故事片出现的新时代青年形象开始逐渐冲破思维惯性的束缚,努力塑造展现独立意识和生命活力的青年形象。如电影《小街》中由郭凯敏塑造的工人,就成为了不与时代的洪流相认同的新形象。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中国电影中不同的青年形象就是不同阶段文化的晴雨表。但当下意义的青春电影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根源不仅是中国电影创作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将青年自身的意识表达作为表现对象,而是在不断强调青年所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重,将其塑造成为代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艺术载体。

现代学术界普遍认为,青春电影是以青年生活和青年价值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类型电影,其本质是反映不被社会主流文化给予积极评价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青年文化。西方学术界自20世纪4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70至80年代的伯明翰学派都曾对“后亚文化研究”展开过深入的讨论。中国学术界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在“文化热”的影响和带动下,给予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存在着单纯借鉴西方理论和自我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西方学者曾指出:青年文化的研究要“概括年龄和性别角色在青春期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代际关系、家庭角色、职业选择和社会责任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青年生活方式、行为和角色认同的影响。”[4]西方学者的研究总结出青年文化的基本特质事叛逆――以违背成人世界给予的社会定位作为论证自我存在的意识表达,其下又结合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等级的青年自身的情况形成了相似但不相同的青年亚文化。

中国学术界近年也来逐渐关注到青年亚文化问题,马中红指出:“亚文化是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共存于同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中,但它通常又是一种与主导文化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形态。”[5]当代青春电影应该被理解为以青少年亚文化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诸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在讲述高中生生活的同时基本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并未将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作为表现对象,呈现出“次文化”特征。又或者是《头文字D》等青春电影主要反映了飙车、早恋等青少年参与社群活动,即便偶有激进性也是一种青春期荷尔蒙的表达。中国电影并不热衷于在青春电影中展现反抗社会的题材,而是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出发,将校园青涩的爱情、懵懂的梦想和单纯的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带给人们一种温情脉脉的幸福感。

二、 当代青春电影的主题嬗变

到了2000年之后,当代青春电影开始真正成长起来,并形成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符合青年自我审美期待的艺术风格。在孕育当代青春电影的诸多因素中,我们始终不能忽视中国社会转型和人口结构改变带来的影响力。学者指出,我国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就逐渐从“老年本位”向“青年本位”过渡,“所谓老年本位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体制下以老年为中心的一种文化形态。而青年本位文化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以青年为本位的一种文化形态”[6]。即社会文化的创造力和诠释权逐渐归属于青年一代。当代青春电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在“老年本位”的社会架构中“全体社会成员以目今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7]。随着中国社会年龄构成和文化表达方式的转换,青年一代转而谋求新的方式来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他们通过网络、大众传媒等渠道获得了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所赋予的自我加以,在模仿、学习和效仿中逐渐培养起青年一代的亚文化。

以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古惑仔”和“逃学威龙”系列电影为例,此类影片的表现对象也为青少年,并以区别于大陆主流文化的全新价值观吸引了青年一代。观看此类影片的青年中,很多人正是在电影的引导了以被发现和被确立的方式建构起一套全新的青年文化,并试图将其付诸于实践。此类曾被冠以青春电影的作品,在塑造青年一代价值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青春电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曾经目睹能源形式的变化、通讯手段的更替、人性定义的反复,能够敏悟宇宙开发的限制,有限世界的确定性,以及生与死的不可悖逆。”[8]电影已不能被界定为纯粹的价值表达手段,更应被视为诠释历史的方式。在历史的诠释中重塑起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影响了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因此,我们认为当代青春电影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它不仅应被视为视听享受,更应被理解为塑造青年一代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曾针对20世纪30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电影进行讨论,二者的共性在于前喻文化形式赋予了电影时代的主题,并以此引导了青年的价值观塑造。从电影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时代的儿女》告诉青年人要敢于反抗包办婚姻、《青春之歌》向青年传递了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时代主题,可称为具有时代正能量的佳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的价值观和青年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很少能听说并喻文化模式能够单独地代代相传”。[9]因此,当代青春电影不能再沿袭早期青春电影的情感表达模式,而是要采取能够被受众所接受的内容来传递这个时代的正能量。以1999年拍摄完成的《洗澡》为例,严格说来这部电影不能被界定为青春电影,但它所折射的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正是当代青春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父子的矛盾不再是以激烈对抗的方式来解决,转而选择了以儿子理解父亲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主题在2005年拍摄的《向日葵》中得到了延续,父亲受时代因素的阻碍丧失了作画的资格,转而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寄托在儿子身上。但这种以父辈的“体罚性的物理约束”[10]往往只能带来更为叛逆的反抗,从而弱化了其在道德教化中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主创人员没有将儿子最终的结局描绘为背离绘画的人生选择,也没有按照传统的大团圆模式来弥合父子两代的矛盾,而是将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最本质的问题直接表现出来。由孙海英所扮演的父亲,在父子矛盾最为理解的情况下表达:“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你这一辈子都休想和我们没关系”,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青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作品除了传统的爱情主题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父子矛盾。从《洗澡》的理解到《向日葵》的激烈冲突,其背后表达的已不是青年应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宏大叙事,而是谋求探索人性深处更为古老的话题――父子矛盾,其本质就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从宏大叙事的时代主题到父子矛盾的探讨,青春电影始终是带探索青年理解父辈、理解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进而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 道德教化是青春电影的历史责任

根据蔡智恒撰写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版《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让网络词汇“恐龙”“青蛙”进入到电影作品中。该小说还被改编为越剧,“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生生死死的爱情让人感动之余,也可以把一些青年观众召回到越剧剧场里来”。[11]由此开启了传统与现代相嫁接的艺术创作道路,它预示着青春电影主题再次发生了变化。其突出特征是网络爱情、校园恋爱和职场生活逐渐取代了宏大叙事和父子矛盾的传统主题。新的主题促使电影人思考,当下的青春电影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借鉴自好莱坞电影《欲望都市》的《杜拉拉升职记》和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我的美女老板》,在将电影的场地转换至现代都市的同时,更混入了青年当下的生活。此类影片的成功得益于以商业媒介中被青少年认可的文化符号作为主要的情感表达元素,而不再是深刻的人性主题。“商业媒介可以给青年人提供能够依赖的‘符号资源’,同时他们可以理解他们的社会体验并建立他们的社会认同。”[12]

《杜拉拉升职记》是当代青春电影发展的转折点,该片在票房收获过亿并赢得了业界的好评,为青春电影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港台地区以《那些年》《艋钾》为代表新型青春电影则为当代青春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学术界也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称为“新都市电影”[13]《那些年》则取材于“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围绕着男女主人公青涩的校园爱情,是青春电影的另一种类型――“《那些年》通过导演的个人回忆,将观众带回了那个青春萌动的高中时代,重新体味苦涩又珍贵的‘初恋’的滋味。”[14]《杜拉拉升职记》和《那些年》是当下青春电影两种模式的代表作,分别讲述了青年在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爱情考验和职场经历各种挫折,当他们能够在肆意的青春中从懵懂的恋爱和职场的磨练中走向成熟时,唤醒地绝不仅是某一地区青年的情感共鸣,更视属于21世纪的青年心中共同的情感悸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类青春电影的动情讲述背后缺乏较为深入的社会思考。不仅没有在电影中贯彻青春电影所应承载的时代主题,甚至又将青春电影导向爱情电影的模式化倾向。

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徐静蕾出演的女主角杜拉拉从普通职员到职场精英,其自身的成长历程的人生经历展现的全新的青春生活。而这一客观存在,却不被普通大众所了解的白领职场生活正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渐被人所了解。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此类影片所渲染的以个人奋斗和职场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生存境遇,对于即将迈入社会或将要展开人生事业的青年而言,展现的是一种唯利是图的人生奋斗方式。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职场残酷性是客观存在,但在渲染此类生活场景时采用更为委婉的方式,无疑将使青春电影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得到提升。对比而言,电影《那些年》在展现青涩的校园爱情时所采用的方式则更为真诚、更为温和,不仅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能够回忆自己的青年生活,更能让人激发出对美好、纯洁的爱情向往之情。青春电影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和独特题材,是真正展现一个时代的青年最美好的情感和最真挚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浓缩。借助青春电影所展现的正能量,不仅可以让青年在人生成长道路上摆正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也能够通过对比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

有鉴于此,利用电影艺术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潜移默化的情感诉求,对青少年情感世界施以内化式的“陶冶”,是青春电影在青少年道德教化中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我们从每一部电影的主题设定、剧本创作入手,怀着对电影艺术的崇敬之情来展开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14]赵宣.新时期以来大陆电影中青年银幕形象与文化景观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1,187.

[2]陆柱国:《战火中的青春》习作琐忆[J].电影艺术,1963(5):46.

[3]徐勇.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2012:115.

[4]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6.

[5]马中红.2012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M]//马中红.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

[6]葛红兵,姚新勇,王韬.九十年代青年本位文化三人谈[J].青年探索,1997(4):4.

[7][8][9](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1, 85-86,51.

[10]金定海.表达与被表达――“90后”代际话语权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4):31.

[11]申淑芬,晓包.越剧与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J].中国戏剧,2002(10):33.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9

一、人物设置

陈映芳曾提出青年人的角色问题,“角色”是指“人们响应着来自家庭或社会的角色期待,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遵循一定的规范,从事与其地位相符合的社会行动”[3]。当年轻人逃避或者不愿意扮演其传统角色时,则形成了一种“非角色型青年文化”。这种形象在第六代导演的“边缘青春”电影中比较常见。而青春校园电影无疑体现了一种青年角色的回归,无论影片中主人公对待青春的态度如何,他们都愿意主动承担起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但这种角色的期待也对人物产生了不同影响。

类型电影有着特定的人物模式,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设置意义,通过人物对待青春的态度可以将校园青春电影的角色主要分为匀速青春、加速青春与减速青春三类角色。青春电影的主角都围绕着“匀速青春”来表现。他们对待青春的弱势不逃离,对待青春的流逝不沉溺,积极享受着青春时期的美好爱情与珍贵友情。“加速青春”角色通常以男性配角的形式出现(如《致青春》中的陈孝正、《左耳》中的张漾等),他们迫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急于逃离青春的弱势,直接步入社会,过早承担了成年人的角色任务。然而,单纯的青春爱情必定会成为他们走向成人社会的巨大障碍,只有牺牲爱情才能换取人生的成功。而“减速青春”角色通常以女主角最好的朋友的身份出现(如《致青春》中的阮莞、《左耳》中的黎吧啦等),她们把爱情与友情放在无比重要的位置,不愿进入成人的复杂社会,期望把青春的长度无限延长。如果说“加速青春”有着青春身体下的成人心态,那“减速青春”面临的则是成人身体下的青春灵魂。这种内外不一致的矛盾终究会产生悲剧的结果,“加速青春”是青春心态上的过早消亡,而“减速青春”则是生命的戛然而止,阮莞和黎吧啦都死于意外车祸,死于追求青春爱情的道路上。青春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身体的衰老,而是青春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的消逝,当青春心态和成人世界无法和解时,青春生命的毁灭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对待青春的态度不同,但影片人物也存在着共性。一方面过去“从一而终”的单纯爱恋早已离开人们的视野,复杂混乱的恋爱关系成为主要的爱情模式,相守的结局不重要,怀念那份情怀最重要。现实生活中人们既怀念年少时期热烈而单纯的爱恋,又被现实所迫,所以爱情与现实的对抗成为影片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虽然在校园期间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生活状态,但其成年后几乎都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如《致青春》中的郑微、阮莞、朱小北等人蜕变成了干练的白领,陈孝正变成成功的海外人士,《匆匆那年》里人物的成功群像,《左耳》中的创业成功等。此外,在《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等影片中均展现出一种出国热潮,主角们要么以出国为目标而奋斗,要么国外成为自己走向成熟的落脚点,他们都是成绩优异的精英学子或者家境富裕的优越青年。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的构成非常单一,叙事的视角也只是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视角,并不能代表普通人的青春,不过是中产阶级成人世界想象的青年状态。

二、身体景观设置

如果青春是一场革命,身体就是革命最坚实的根据地,青春的赤贫状态注定青年人只能通过身体来进行发泄,校园青春电影就通过性、毕业狂欢、暴力场景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春的景观性。

与上文复杂的恋爱模式相对应的是电影对性的表达也开始变得直白,电影中展现出了一个青年人性观念最为开放的时代。正是这种改变造成此类电影中堕胎情节频频出现,而导致堕胎的性行为并不都是男女主人公情到深处的一种感情交融,相反,很多只是冲动的结果。“堕胎”发生后,影片中大多数男性角色表现得手足无措,暗示了青年男性在爱情中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总体来说,影片中关于性的情节并没有对剧情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显得唐突而多余,这一情节不能仅仅看作剧情的需要,更应该被看作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制造的卖点。

虽然校园青春电影的节奏较快,但毕业场景却刻画得格外细致,镜头语言也更加丰富,长镜头的使用是这些影片的共同表现方式。《致青春》中的毕业情景并没有台词,一切都在音乐下默默进行,昏黄的镜头从屋外缓缓进入饭店的长廊,经过了醉酒的兄弟、拥抱的情侣、举杯的人群、痛哭的朋友,镜头没有停留,展现了一幅毕业众生相,唯美却又心酸。之后《怒放》《匆匆那年》《左耳》等影片也使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毕业的狂欢也成了校园青春电影中的经典场景。毕业场景的狂欢表现并不仅仅是电影的需要,青年角色的回归让年轻人意识到毕业意味着青春的终止,这是青春疯狂的告别与祭奠,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迎接仪式。

青春电影总会涉及暴力,与暴力本身的残酷性不同,校园青春电影中导演对于青春暴力的表现,多使用比较轻松的手法,比如《匆匆那年》中以《当》为背景音乐,使用慢镜头与定格展示,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掩饰了暴力的威胁性;《同桌的你》在逃出医院的场景中同样使用了慢镜头,将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同跑道上运动员冲刺的场面相互切换,虽然主人公最终被学校通报批评,但也赢回了爱情与友情。观众无意去关注这些动作设计的虚假程度,眼花缭乱的动作连同扣人心弦的配音,让人们一次次沉醉在非常类似却又乐此不疲的视觉享受中。[4]这种对暴力行为轻松幽默化的处理手段在校园青春电影中随处可见。影片娱乐了暴力行为,也忽略了暴力后果,逃学没有恶果,打架没有疼痛,暴力表面带给青年人是轻微伤痕与成人世界的批评,但更多的却是同龄人的认可与赞同,暴力行为仿佛成为一种游戏,甚至是一种自我展示的手段。

青少年是一种敏感而令人惶恐的暴力文化群体,青春个体的赤贫状态使他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无产阶级,无所依凭,无所失去,身体就是他们冲向社会的唯一资本。横冲直撞、随性而为、挥洒生命不仅是能量耗费的基本方式,也是青春生命主体性建构的基本方式。[5]但影片中,无论是面对性问题的随意与回避、狂欢化的毕业场景,还是娱乐化的暴力情节,最终都使得原本沉重的青春问题变得更加轻松,消减了问题本身的残酷性,甚至成了一种休闲的谈资与娱乐的体验,体现出了商业电影的本质。

三、故事年代设置

校园青春电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怀旧风格,故事通常被设置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或21世纪初期,对青春记忆的重构方式主要是通过怀旧的色调、场景道具、符号性事件以及怀旧音乐来实现。为了沉淀出复杂的往日情怀,时间跨度较大,青春时期偏黄的色调让校园片段呈现微醺的怀旧气息,成年后的情景多使用冷色调,形成强烈对比。在此之前,国内也有很多青春电影可以被列入到怀旧的范畴之内。比如反映战争年代和人民苦难的《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主要起到了战后宣传与引导功能;《孔雀》《长大成人》《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文革青春”影片,要么与“文革”苦难等创伤记忆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么暴露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相比于单方面机械式说教的早期怀旧青春电影,校园青春电影导向性更弱,观众的自主代入空间更大,而相比于“文革青春”影片中沉重的自顾自说,校园青春的怀旧更像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远离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政治的规划。

影片怀旧的变化和消费社会的到来有很大关系。詹明信曾说过,“怀旧电影从来不曾提倡过重现历史内涵的论调。相反,它在捕捉历史‘过去’时是透过重整风格所蕴含的种种文化意义,把焦点放在重整出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昔日时尚之风的形象”[6]。电影中展现的怀旧并不是对历史的客观刻画,而是通过故事场景的再现精心打造观众心中所需求的感情,缓解对日渐逝去的岁月的感慨,弥补个人理想中的青春,并达到逃离现实的目的。美国学者茨威格曼认为,怀旧源于人类自身所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某种剧烈的变动或断裂的生活经验或生存体验,由此产生出一种返回家乡的冲动,以此来弥补现实生活所导致的不连续性。[7]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剧烈变革带给人们强烈的破碎感,物质生活的丰盈与精神生活的空虚使人们丧失了原本确定的身份定位和文化认同,焦虑的积攒使怀旧成为一种自发的冲动。而青春怀旧电影恰好提供了一种将青春与现实勾连起来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次从现实的压力中逃离的机会,实现了心灵上的“返乡”冲动。

总的来说,消费社会下的怀旧电影通过给予人们想象性的“返乡体验”满足了当下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虽然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人们需要一种逃离现实的渠道,但由商业利益驱动的影视产品只是利用大众来消费怀旧。符号化的外在拼贴下,归根结底只是消费文化下的速成产品,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深度的缺乏。

四、结 语

有关青春的作文篇10

摘要:青春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文坛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产生与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沾染上了媚俗文化的特色。本文力图从青春文学爱情书写、身体与金钱书写、生冷怪酷的生存环境以及玄幻与调侃等几个角度具体分析青春文学的媚俗特征。

关键词:青春文学 大众媒介 文化工业 媚俗

美国文艺理论家卡林内斯库曾在其经典作品《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将媚俗艺术看做是其中的某一面孔。在他看来,媚俗艺术是一种替代性的经验和假造的感觉。媚俗艺术假装无所求于它们的消费者――甚至不要求他们的时间。随后,卡氏又指出了媚俗艺术的某些基本特征:“首先,媚俗艺术总是有点肤浅的。其次,为了让人买得起,媚俗艺术必须是相对便宜的。最后,从美学上讲,媚俗艺术可以被看成废物或垃圾。”或许这样的说法有些偏激,但也是一针见血的创见。最后,卡林内斯库又敏锐地发现媚俗艺术可以视为浪漫主义陈腐化了的形式,代表了中产阶级趣味即绝大多数人的趣味。而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眼中,媚俗艺术,又总是很容易地与文化工业和大众媒介联系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新世纪中国文坛喧嚣一时的青春文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青春文学是专属于青年人的文学,是青年人描写青年人生活感情的文学,与市场,与流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囿于青年人并不成熟的视角和尚欠火候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写作有着很浓重的模仿和商业气息,至今仍未进入文学研究的大雅之堂。因此,分析青春文学写作中的媚俗现象,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青春文学写作缺少根基与积淀的现状,有助于青春文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一、花季雨季的冰淇淋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作为青春文学作者的们,年龄大部分正处于花季雨季的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美好的想象与追忆,使得他们的作品对爱情极尽渲染,真诚地反映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懵懂的感情观。

首先,青春文学中的爱情书写多是借鉴琼瑶、亦舒、张小娴等港台畅销言情作家的风格,模仿痕迹很重。一样的俊男靓女叙事模式,一样的悲剧和伤感氛围,一样的华丽却轻飘的语言……这是市场的要求。曾经在港台流行的爱情故事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在大陆有些失落,而青年作家们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把本质与内核一样的故事组装,使言情小说改头换面地取得了新一轮的流行。郭敬明曾经大红大紫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便是借鉴了三毛一本散文集的书名和思想。这是对市场和商业的媚俗与屈服,也表明了青春文学中的爱情书写尚未找准自己的定位。

其次,青春文学中的爱情书写脱离了爱情的本质。让热情洋溢的青年人像中老年人一样去理解爱情是不现实的,然而他们能书写出来的爱情却还是肤浅的。激情似火的他们对爱情的书写经常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力抒写爱的至纯至善,似乎在爱情中的男女就告别了柴米油盐,只是一味的海誓山盟;告别了学业工作,只是一味游山玩水。这种现象在早期青春文学中极为常见。另一种现象是极力书写爱情的肮脏和罪恶,将爱情完全等同于性,青春期被他们冠以残酷的称谓,春树的《北京娃娃》是其中的代表,作者堂而皇之地写了一个中学生的爱情经历,写主人公与众多男朋友的做爱,令人不寒而栗。这样被极端美化或丑化的爱情,决然不是真正的爱情。

第三,青春文学中的爱情书写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和导向。们有时很不负责任地创造出日本漫画式的人物,主人公都是完美而高大的想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学习成绩怎么玩乐恋爱都不受影响,这仿佛是十七年文学概念式人物形象的当代复归;同时,另一方面,女主人公都是家境贫寒的灰姑娘,却偏偏会爱上冷漠的王子……这样童话式的书写比比皆是,应该说对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同时,这也是快餐文化的经典模式,不用大的内涵便能吸引众多读者。

最后,青春文学中的爱情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爱情的范畴,走向了音乐和传媒,这也可以视为青春爱情小说踏入市场吸引眼球的媚俗手段。《梦里花落知多少》作为郭敬明最为成功的一部爱情小说,早已拍成电视连续剧;郭敬明作为青春文学作家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还将爱情小说谱成音乐,推出过音乐专辑《迷藏》,用几首唯美的音乐MV串联起一个爱情故事。视觉上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青春爱情小说中本就缺乏的内涵,观众们或许更为关注的是音乐或者影视本身而最终忽视了文学。

因此,青春文学的爱情书写,本质上是书写一种虚假的浪漫,这是一个追求社会受众迎合的典范例子。

二、身体与金钱之间

青春本就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叛逆的时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早已在这个世界上无孔不入了,成年人有时也不能幸免,何况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呢?青春文学关于诱惑的书写主要是基于一种猎奇的心理,本质上来看,青春文学永远都没法像主流文学一样靠平静如水的积淀来表达各种诉求,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看作待燃的火把,靠书写激烈的矛盾冲突来表达青春期的炽热和冲动。这样,他们的感性立场便很容易造成青春文学在身体和金钱之间的迷失,他们的主观享乐的追求不断摇摆,最终堕入欲望与媚俗之间。

身体书写在90年代的女作家中曾喧嚣一时,林白陈染等人的小说以女性自怜的身体描写显示了她们对男权的反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然而,青春文学女作家们,当他们还年轻尚未意识到何谓男权之时,当她们还是温室里娇嫩的花朵之时,就已经以自己的想象和臆断走向了身体叙事的陷阱。张悦然的小说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极端的叙述,比如她的《誓鸟》中有这样的描写:“女孩的裙子被扯碎,颈上的项链被扯断,珠子迸得很高,落在女孩白晃晃的肉体上,这光闪闪的雨。此番情景虽然残忍,却使人热血涌动,感到一阵兴奋。栗烈的身体在变得紧绷,他觉察到,他的那只松鼠又缓缓地探出洞口。”这是描写一个男生看到一个女孩被强奸时的感受,尽管隐晦但还是出现了男人的生殖器意象,唯美的语言内里却是一幅可怖的景象,而作者对此是毫无谴责的,热血涌动与兴奋的交织不过是作者的叙述需要,或者是读者的需要。她仿佛仍在赏玩这种两性之间的非正常关系。身体在此的意义只是一个孤零零的符号,或者说是一个吸引读者的噱头。联系现在的影视剧中的出位镜头,文学在此成为了表达欲望的窗口,令人扼腕。

另外一种青春文学中的书写现象是对金钱和富足生活的崇拜与炫耀。其实,90年代的文学中早已出现了这种情况。朱文的《我爱美元》等作品便生动地写出了当代人在权钱色等诱惑中游走的情形。青春文学离市场是无限近的,这也导致他们很容易凭借作品的大红大紫而获得暴利。郭敬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商业经营最成功的80后作家。他的小说后来也告别了校园纯爱书写,走向了对于都市众生态的描写。然而,他的新作《小时代》却由于一些过于炫富的描写,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批判。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主人公是一群刚从大学校园步入社会的青年,然而,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充斥着诸如prada、lv、gucci等等名牌,他们住最好的房子,开最好的车,不时泡温泉,组织最奢华的生日派对……这仿佛就是作者不断向读者传达的价值观:金钱万岁。而他们曾经无比珍视的校园爱情却在现实的尔虞我诈中被粉碎。应该是郭敬明是想对此有所批判的,他应该也想像1930年代的新感觉派那样表达上海的地狱狂欢,一种奢靡的颓废,但是,过多的名牌产品堆积,过多的奢侈生活图景,却让人很容易就进入猎奇与艳羡的误区,金钱至上的观点不知不觉被竖立起来了。

总之,在身体与金钱之间游离的青春文学,过早走入了拜物教的误区,感官享乐的大面积渲染令他们的作品缺少身后的内蕴,而不过是媚俗的商业泡沫而已。

三、生冷怪酷的生存景象

青春文学标榜一种特立独行,张爱玲的出名趁早理论被他们不切实际地拿来运用。为了获得别人的更多关注,一些们不惜制造虚假的生存景象来博取名利,社会在他们的笔下成为无法忍受的所在,似乎另一个旧社会已经出现。北大教授曹文轩曾评价当代青春文学的“秋意太浓”,是一种独到而准确的观点。可以用“生冷怪酷”四个词语来概括青春文学的一种追求。

从“生”的方面看,就是青春文学作品制造出的环境大都很生涩。或许他们是为了追求一种生机、原生态的模式,基本很少交待作品的环境和人物,恋爱小说中完全将故事浮在空中,纯美校园似乎可以涵盖一切。而当他们的作品走向社会时,也是没有自己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塑造令人信服的环境,人物性格或者人为巧合显得过于生硬。这是青春文学媚俗追求的一大败笔,盲目追求快餐刺激的故事,使作者们缺少了推敲的可能性。

从“冷”的角度来分析,即是曹文轩教授的担忧之处。青春文学自从产生以来,便存在“秋意太浓”的问题。作者们很少涉及亲情或是光明面,只是一味地用冷漠的语气来叙述所谓这个世界的残忍或黑暗。他们尚且无法做到新写实小说式的“零度叙述”,只能戴上虚假的面具,满腔控诉却还要冷静说明。这种做法很容易将青春小说的范围变得越来越狭隘,只能满足一小部分青少年的猎奇需求。

“冷”的发展便是“怪”。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很少有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然而我们在青春文学作品中看到什么奇怪的景观呢?有的主人公整天自闭不说话,有的主人公毫无个人尊严只为自己的爱人而活;有的主人公只是一味花痴,而有的主人公却是拥有一切还忧郁不已的怪人形象……倒不是说这些形象不会存在,只是在青春文学中这样的人物早已泛滥成灾,整个青春文坛被这样一味求怪得风气笼罩,媚俗的风气越来越浓厚。

最后是“酷”。这是新新人类最为标榜的词语之一,其实是“怪”的衍化,也是从日韩流行开来的生活方式。一切不守常规的行动都被冠以“酷”的名号,从而凭借此再引领一轮新的风潮。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被他自己认为是一部转型之作,里面的女主人公易遥就是“酷”的典范,仅仅是一名高中生,易遥就谈过几场恋爱,并且有堕胎的经历,她在学校一直不合群,却还是吸引了众多男生的注意,甚至她的死亡方式――因为见不到自己爱的人出现就跳楼自杀――也被众多读者认为是“酷”的表现。而其实,这种极端的“酷”性生存,早已离开了真正的生活真谛,只能成为一部分读者的谈资而已。

当理解了青春文学“生冷酷怪”的本质之后,我们会发现青春文学本身还是多么不成熟,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商业市场和读者需要的双重玩偶。

四、玄幻与调侃的双重危机

提及青春文学,就不能不提到青春文学发轫期的两部小说: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幻城》。这两部小说分别被认为是两人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从这两部小说开始,青春文学走向文坛获得了命名。这两部小说分别为青春文学开启了调侃与玄幻两种不同路数,扩展了青春文学只拘泥于爱情和现实生活的题材,然而,这两种作品中也隐藏着许多媚俗的危机。

首先来看玄幻类的青春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发展到现在已经蔚为大观,从中又分出了诸如穿越之类的小派系。这些作品的鼻祖实际上是来自日本漫画。郭敬明的《幻城》早已有人考证出自漫画《圣传》,甚至人物设定、情节发展、精神内核也都大同小异。这其实已经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玄幻小说的市场性,因为漫画在青少年中总是大行其道的。再联系到后来郭敬明将陈凯歌的《无极》改变成小说,亦是向市场献媚的表征

另一种写作趋势是调侃写作。以《三重门》的出版为标志,青春文学的许多代表作家都尝试着一种调侃式的写作。比如孙睿的《草样年华》,甚至郭敬明的小说中也充斥着一些插科打诨的桥段。如果说韩寒的小说还是学得了钱钟书的一些精髓,他在《三重门》中运用了许多精当的比喻和微妙的讽刺,然而其后的青春文学调侃写作却走入了媚俗的困境。首先,即是调侃引起的写作态度问题,作者们颇有一些玩世不恭的味道,仿佛是向90年代的王朔致敬,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文学写作的神圣地位,造成了青春小说多产却缺少生命力的窘境。第二,青春文学调侃写作的另类笔法,使得作者们只在叙述的标新立异上下工夫,最终忽视了文学内蕴,这种写法也不利于作者的笔触走向纵深。第三,调侃写作造成了轻小说之风的盛行,读者只盼望接受这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反而忽视了一些真正厚重的作品。此外,当调侃成了尖刻的讽刺或是愤青式的激烈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也就丢失了。

总之,青春文学看似最有意味的两种题材之中也存在着众多媚俗的因素。

综上所述,青春文学与媚俗文化在当代文坛是结合成一体了的。青春文学以其华美外表和极富冲击力的语言将与媚俗文化的流行性结合起来,成为了一种较为肤浅的文学形式。这是需要我们分辨清楚的。

参考文献:

[1]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韩寒.三重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3]孙睿.草样年华[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4]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5]春树.北京娃娃[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6]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