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读书笔记十篇

时间:2023-04-11 01:30:50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1

一、多积累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含量浩瀚无边,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谓“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多记忆、多背诵,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都是要平时多记忆、多背诵的。例如许多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四书、唐宋家、古代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等,还有一些成语、歇后语,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语文新课标要求要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多读、多背诵课外的诗文以及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勤做笔记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学们介绍的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动笔墨”就是要求读书一定要记笔记,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日积月累,笔记本就能成为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要用时,打开它,丰富的词汇、名言警句、疑难题解等都会涌现出来,使人思路开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勤做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多积累是学语文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多阅读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提高应试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我们要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从《水浒传》中让学生领略到梁山好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从《童年》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选读当代文学,特别是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电视新闻、报纸杂志,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更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就是认真研读。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是精读的效果。初中阶段是基础阶段,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泛读,实际上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一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才有可能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还要“读”与“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多阅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三、多练笔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同属“作文”范畴,但它比作文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要求上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是作文的基础和延伸。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练笔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措施。那么怎样练笔呢?

首先要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天天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日记还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看书读报时的感悟,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文笔也就自然会越练越流畅,这是练笔的起始阶段。

其次要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练笔可以是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作文大都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时常感到无话可写,当然无从下笔。我们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这样便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可以说这是练笔的发展阶段。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2

由于乡镇学生条件有限,我便采取各种方式筹集书籍。首先,我发动学生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名称写下类,整理在纸上贴在墙上,学生根据需要互相交换。然后在学校领导支持下,从图书室借阅四十五本图书供学生阅读,使学生有了充足的阅读资源。

二、坚持阅读名著并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大纲中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志向、意志并非天生具有,而要靠后天的培养和磨砺。通过广泛的阅读,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会了学生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树立了为人民利益甘愿奉献一切的信念。我与学生一起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感受屈原投汨罗江的爱国壮举、岳飞精忠报国的誓言、林则徐虎门销烟之践行……

三、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能力

要想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挥作用,教师要给与正确的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

1.指导选择书籍

有的学生看见什么读什么,不加选择,使他们误入武侠言情小说的误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首先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语言优美、知识性强的作品。我给学生列出阅读的书目,使学生有明确的阅读方向。

2.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都是古今中外读书人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的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读书时,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常见的有标记式、眉批、旁注式 、摘录书中内容: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3.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浏览、泛读、略读、精读、品读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细嚼慢咽,有的书则须咀嚼消化。知识性读物可泛读和略读;文质兼美的佳作可品读和精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批注阅读、猜读、探究性读、阅读反思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个性化阅读,要以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个性化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如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时指导学生细致研读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在小说中,那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3

文化学者余秋雨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从而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新课标也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笔者对1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发现,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现状1:阅读习惯不良

阅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阅读方法不对。读书只追求情节的为34人,仔细阅读的仅32人;二是读后不喜欢做笔记。读后思考并写读书笔记的仅17人;三是阅读时间不能保证。每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只有24人;四是阅读不够专注。31个学生阅读时能做到专心致志,42个学生承认阅读时比较认真,部分学生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的。

现状2:阅读品质不高

现在的小学校园,文化快餐充斥其间,名著叫好不叫座。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读小说的学生有78人,主要喜欢读武侠、言情、玄幻之类的作品。关于名著的阅读很不乐观。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占98%,其次是《三国演义》,占81%,接着,是《水浒》和《红楼梦》,分别是75%和25%。阅读的方式也大多以看电视剧为主,以《西游记》为例,阅读过原著的仅有5人,其他作品读过原著的更是凤毛麟角。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更让人失望。只有两三个同学间或阅读过《基度山伯爵》《简・爱》和《堂吉诃德》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

现状3:阅读数量不足

一学期读10本书的仅2人,读5―6本的25人,读3―4本的占30人,读1―2本的43人。

二、解决小学生阅读问题之策略

学生阅读现状让我们忧虑,更促使我们思考:小学生阅读路在何方?教师应拿出怎样的阅读策略?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功利性阅读”,即以写作、积累为出发点的阅读,变阅读为“悦读”,让他们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一)自主选择――为“阅读”奠基

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较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其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不能把读书作为命令生硬地下达。可以根据新课标要求,且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和学生共同推荐可读性强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如: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人物传记等,然后由教师提出本学期阅读的最低数量,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书目,做到“我的读书我做主”。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书,读起来也格外带劲儿,从而为“悦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为“悦读”加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图书角有足够的藏书;“佳作欣赏”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你追我赶”公布学生读书情况;比一比谁读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好。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最近读到的好书,说说书里好玩、惊险的故事情节,聊聊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书中人物;在班级网站建立读书交流平台,让学生切磋、交流;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每一本书作用最大化。可以和本班同学交流、同年级同学交流,也可以参加社会上举行的大型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手中的书流动起来了,激扬的文字、飞扬的思想,洗涤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学生的读书兴趣空前浓厚,读书热情空前高涨。书,与孩子如影随形,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

(三)适当引领――为“悦读”护航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小学生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鉴别美的能力。我想让孩子们和《读者》《格言》交友,会当着学生的面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些书,有时还把读到的好文章读给他们听,不到一个学期,班上一多半的学生爱上了《读者》和《格言》。有时发现某个学生在读一本好书,我会请他做个专场读书会,专门来谈这本书,结果这本书很快就在班级流行起来。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4

我县是多民族聚居的部级贫困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的老凉山,境内山高谷深,人们常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这里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历史、地里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制约,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外阅读严重滞后,而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课内时间有限,课外才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大舞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质量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名列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 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他们这种心理,图书室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搜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我要求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还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并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由于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工作,重点推荐课程参考书目、科普类、名人传记类、优秀报刊类、知识类、经典名著类等读物。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

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5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方面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常说普通话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话。学生从小就要学说普通话,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果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则会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学生自小把语音读错,形成读音习惯,则不容易改变和纠正。要力求做到在口头语言交流时用普通话,在上课时师生都说普通话,那么形成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人人都说普通话,则会为普通话的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 选择阅读经典名著

如今读物纷繁复杂,阅读途径也多种多样。我们提倡要精选那些能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涵养学生性情的经典名著来读。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唐诗宋词及"四大名著"等,还可选择近现代的散文精品来读。如果原著读起来有难度,也可选择注释本。总之,不能以猎奇和好玩为标准,而要以蕴藉和品位为旨归。针对我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的利用率低,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我要求自己所代的两班学生每人买一本课外书,每班按组分别购买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类的书籍,买到后进行登记,然后在教室里列表张贴。学生自己买的课外书读完以后参照张贴的表格再和同班同学和兄弟班级的同学交换阅读,此谓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走出去引进来,只要把此工作落到实处,假以时日,对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有巨大的作用。

三、 常练字

古人特别讲究练字,古代的文豪乃至达官贵人也多是书法名家。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练字的习惯,信笔写来,随意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语文标准化考试和生活中电脑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有关。虽然电脑已很普及,但电脑不能完全取代书写。

再说,如今又实行高考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对卷面的美观、整洁、规范都有较高要求。针对目前相当数量的学生汉字书写不佳的现状,我们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在各班分别选出一定数量书写极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练习,要求他们买上字帖天天用一部分时间来练字,把所写的字作为必交的作业由老师评比打分,对进步快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练习,在高考的时候若能写或刚劲有力,或温婉隽秀的一笔好字,就一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获得那难得的几分情绪分和卷面分。既然练字有莫大的好处,为什么不把练字作为一项很切要的工作来做呢?

四.常练字

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光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品评别人作品尚可,自己写作犹难。当今大部分学生都以写作文为难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时练的少,有畏难情绪。如果学生能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每天写一点东西(日记,随笔均可),那么笔耕不辍,写作的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要知道,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鲁迅先生也说过,如果写作有诀窍的话,他首先教给自己的儿子。可见,光有写作理论,不去进行写作实践是很难有名篇巨著出现,不可能有精品佳作诞生的。

五、常记笔记

俗话说"强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平时常记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预习笔记、名句摘抄、课堂笔记、错题改错、经典试题等。我要求学生天天记笔记,抽查收交学生的笔记,针对具体情况加上恰当的批语,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只要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想一定会见效不小,收益颇丰的。

六.勤查工具书

针对学生基本功低下的现状,我要求学生必须购买《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中华成语辞海》等工具书。学生平时常查常记,养成习惯,不断积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够打造厚实的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英语的学习甚至理科学科的学习和工具书的利用也有不解之缘。我相信,只要勤查工具书,有效的利用工具书,一定会对学有裨益。学生也将受益无穷,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甘美的珍馐。

七.订阅报刊

要提高语文素养,海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可是大部分学生除了课本外,就再也没有什么阅读材料了,虽然有的学生也买了一两本课外书,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难以应对语文考试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我要求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如《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当代中学生报》和《读者》、《名作欣赏》《美文》等,让学生在文学的长廊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经实践检验,此种做法不仅深得欢迎而且效果甚好。

八、背诵名句名篇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没有阅读的兴趣。

三、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F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或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渠道

(1)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加强阅读指导

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蜒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7

一、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快餐文化、电视网络充斥中学生的生活,声光电的诱惑比比皆是,再加上中学生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少,课外阅读名著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要想让学生挤出时间阅读名著,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有阅读的需要,那么教师首先要在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上动脑筋。如何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呢?可讲述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把学生引入其中。初中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听故事。我们不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时,笔者就讲述了汤姆被姨妈惩罚刷墙,但他用自己的聪明,不仅不用自己刷墙,而且还换得了许多小玩意的片段,来刺激学生好奇的神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阅读氛围,倡导学生自主阅读

由于中考的压力,初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语文教师不妨采用集中阅读的办法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用课堂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首先要保证书籍的来源。可以让学生自备书籍,在空余时间里学习,安静阅读,营造一种课外阅读的氛围。在完成了必读篇目后,鼓励学生自主确定阅读内容,有选择性地阅读名著。《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生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向,就能安心阅读、静心思考,最终必定有所收获。名著的种类很多,古今中外,名目繁多。但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与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这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快乐的阅读氛围

名著教学可以设置阅读指导课、阅读推荐课、阅读积累课、读写互动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课型。形式有:自办阅读手抄报、制作名言书签、演课本剧、故事会等。如在导读《水浒》时,让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一组展示在读书的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水浒》的对联:如“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眉扫初春嫩柳,脸堆三月娇花”等,要求学生在展示对联的同时还能说出对联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从对联里面读故事,从故事里面读人生。二组讲的是有关《水浒》的笑话,一则是有关《好汉歌》,一则有关招安,纯为后人编撰。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从这两则笑话里读出它的内涵。三组展示的是来自《水浒》的成语、歇后语。这些成语、歇后语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文化魅力。展示完毕后,接着又开展了《水浒》知识竞赛活动。题目设计得也很有趣味性,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开展多种活动,让名著阅读成为习惯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8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初中阅读 阅读策略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①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②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③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初中三年,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如下: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以广泛普及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学生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就是读书看报。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课余时间更是大大减少,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臼井嘉一教授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④⑤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者,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学生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是常有的事,这远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的笼统建议让学生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地具体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明确的阶梯性和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仅明确推荐了两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⑥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只是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学生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改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内容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只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会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⑦的阅读要求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显,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集中,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就无从落实。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就会静下心来阅读原著。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猜中、押中试题。有空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定会惊奇地发现2013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被他们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应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可想而知。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发掘,更多地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方面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新学生,我们都会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

2.创建属于自己的“大图书馆”。健全图书馆制度,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五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学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他学生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学生的口扩大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订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打造成属于学生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过程评价、评价激励三原则。让学生做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人,倾向于对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在书海中更自由地徜徉、更尽情地获取知识。

注释:

①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②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342-344.

③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5.

④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4.

⑤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11:45.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9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即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积累。显性积累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以及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变成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通过“读、记、背、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知识积累和梳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收到明显效果。

一、广泛阅读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学会通过阅读去感受,去体验,从浩瀚的书籍海洋中汲取知识营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主题阅读”往往最有效。如:学了关于鲁迅的文章后,可组织开展“鲁迅名篇阅读进行时”活动;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可组织开展“名著导读”活动。做到以一带多,举一反三,学会借鉴作者的写法,领悟写作语言、文章结构等妙处所在。

二、写好笔记

所谓写好笔记,即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剪报粘贴等。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将笔记进行正确分类归纳,指导他们科学运用写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语文知识有效积累。教师可每周安排专门时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以保证读书的有效性;也可专门组织读书摘抄交流活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的兴趣。

三、组织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之一。对于一些语文名著、名篇中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著作中的名言警句等,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记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博览群书,博闻强识,记诵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通过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会运用

运用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梳理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帮助他们在自己头脑中逐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运用,引导学生把天长日久的积累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淀,使语文素养日渐丰厚。因此,在每节语文课前,我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积累演讲赛”,有效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积累收获;在每周作文课前,我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积累运用大比拼”,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尽可能多地运用到自己积累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篇10

一、文学名著阅读对初中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经典名著的价值就在于学生不仅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典范语言的熏陶,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培养认知能力,而且还可以怡情养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曾就本校学生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能全部说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读过四大名著的几乎是零,只有个别的学生有粗略翻阅过。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名著阅读兴趣低,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现象相当突出。

造成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的瓶颈到底是什么呢?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工作仍然以考试为中心,而把《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的规定视作可有可无;其二,教学只重视学生课内知识的掌握,生怕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而影响学习成绩;其三,网络小说盛行,家长老师们不重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学科作业多,没有多余的时间看课外书等。

三、突破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瓶颈的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应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新路,重视和研究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突破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瓶颈。

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文学名著阅读意识

要打开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瓶颈,首先是学校转变办学观念,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观,摒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行为,切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增强文学名著教学意识,把教学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以此来增强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意识,进而影响家长,使学生家长的观念也发生改变,为学生课外阅读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

2.激发阅读兴趣,加强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首先要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倾向。学生有了兴趣,心理上处于愉快和进取的状态,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阅读中调动活跃的思维,变阅读为“悦”读。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尝试。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导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我不是单纯讲解故事本身,而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来到一个荒岛上会怎么做,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大多数学生都结合自己在家帮助父母亲干农活的经验发挥想象来讲述故事,我们再引导到原著上来进行对比,学生对主人公的印象更加深刻。达到“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效果。

(2)采取多样的阅读方法指导。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随后的阅读要有科学有效的跟进指导。否则,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很快就会如火花般熄灭了。因此,教师对阅读的方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名著阅读”部分的书目,选一定数量的书分为必读和选读推介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

最后,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相互交流。同学之间读书笔记互相交流,共同欣赏,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采取小组的形式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诉说阅读名著的感受,看看谁的收益最多。还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和别班一起进行辩论赛,在校园的宣传栏定期举行读书文摘卡的展览。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所得到的文化素养应该是要长时间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课外阅读教学要有计划分配、长期地进行。

3.减轻作业负担,保证文学名著阅读时间

学生有了阅读意识,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口号虽早已提出,但是效果很差。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从繁重作业训练中解放出来,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要读的学科多,又不能因为要阅读名著而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各科任老师专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搭配,专门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安排好时间表,让学生挤时间来进行名著阅读。

4.拓宽阅读渠道,解决文学名著阅读来源问题

大田四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家长对课外阅读也不重视,不愿意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的情况比较突出;学校教学设施较差,藏书少,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很有限。开学初,我们语文教研组打了报告,请求学校改善图书室和阅览室,增添了中外名著,同时订阅了许多供老师和学生阅读的报刊。在家长会上,我们也把这一理念向家长做了宣传,取得家长的共识。我们要求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买一本名著,各不相同,相互交流,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无米下锅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