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3-17 03:30:55

对物理的认识

对物理的认识篇1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不够深,教学中没有足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对如何搞好实验教学心中没底,做起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连自己在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指导学生搞好实验了。也就导致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演示教具可见度不高

受条件的限制,现在学校所配的有些仪器数量少、一些应有的常用仪器没有配齐,许多演示内容只能使用规格小、可见度低的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器材,距离稍远便看不甚清,严重影响了演示的效果,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

3.演示教学当调料,降低了实验教学的层次与品味

忽视了演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为教学而教学,为演示而演示,把演示教学当成课堂教学的调料,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想打瞌睡时,即兴插个段子、做个小实验,以博学生开心一笑,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马上打住实验,继续往下讲课。这算不上真正的实验教学,顶多就是一种调节,一种动与静的结合。

4.实验教学类型单一

总体上说,物理实验教学,受器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开出的实验课类型相对单一,实验教学基本限于演示实验,其它课型如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开展得很少。大家谈论的、思考的、完善的、改进的是演示实验,头脑里装的、意识里藏的也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长势喜人,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瘦小单薄、缺乏营养。这样一种畸形的发展,是与新形式的要求相背的,是与实验教学的初衷和目的相背的。

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了解初中物理实验的以下几个过程:

1.会看

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具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称一般是从-100℃致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称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

2.会调

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应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

3.会做

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在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4.会记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

5会分析和整理

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会看、会调、会做、会记、会分析和整理”这六个环节,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

三.老师怎样上好实验课呢?

1、认真备课

教师都知道,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首先要备好课,而备课备什么,概括以下几点:

⑴、备实验器材

即实验所用的仪器、工具、材料等。要求它们要完整、完好、可用、可靠。即做到仪器完好,材料齐全、工具正常,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

⑵、备实验过程

除备材料、仪器、工具以外,还要备整个的实验过程。包括操作的顺序,每一步的现象、结论出现的时间和规律,做到整个实验万无一失。并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方法。…

⑶、备实验内容

备实验内容,做到实验与教学相结合,与教材相配合。同时实验时间适当、合理有序、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确保实验过程中不拖泥带水,不拖拉时间。同时要说明问题、现象明显、便于理论分析。如奥斯特实验,磁针的摆动是个要点,若磁针不偏转或偏转不明显,则实验失败。所以,实验教学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的。

2、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逐步做到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题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物理的认识篇2

关键词: 元认知 中学物理教学 高效率学习 元认知理论

一、元认知理论相关介绍

元认知(met a cognition)是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H・Flavell)根据元的概念提出的。1983年,该理论被介绍到我国,引起了心理学界及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已由理论探讨发展到学科教学领域。

(一)元认知的概念

约翰・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

(二)元认知的组成

元认知组成的要素观认为以下三种元素构成元认知。

1.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技能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即认识、评价、监测、调控自己认知过程所需要的一切技能。例如,学生认为应用整体隔离的思想解决系统受力问题是种好方法,并加以应用,这就是元认知技能。

2.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那些因素的认识。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学习任务的知识和学习策略和使用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生认识到对物理学习很感兴趣,但是与其他同学相比基础薄弱,这些都属于元认知知识。

3.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对认知活动的有关情况的察觉和了解,即伴随从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

4.三种元素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活动中,调节作用是不断进行的,个体反复运用有关的元认知技能,对认知活动作出连续不断的调节,并且三种元素两两之间都有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元认知的实质

1.元认知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它是对自身学习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我反思、反省性认识。比如自己提问:“我在学习物理时时容易犯哪些错误?”“在读题时我找到隐含条件了吗?”等等。

2.元认知是大脑的最高级功能。从反映论的观点看,元认知是大脑的最高级功能,是人类大脑对自身认知的一种能动的自我意识。

3.元认知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 R.)把认知过程分为三类: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最高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智力的核心成分。

二、元认知与高效率物理学习的关系

通过元认知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物理学习中,对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何种程度产生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物理情景有哪些变量,例如个体学习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目的和任务、个性特点,以及拥有的时间和环境、学习材料和测试类型,等等,并且体验到这些变量的变化情况。

第二,可以使学生意识、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自觉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知道它们的作用与使用条件,从而筛选出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可以使学生根据物理学习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内容的改变,及时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依据学习效果,客观的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并把这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高效率学习手段。

第四,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策略地应用于学习任务,清楚哪种策略与技能更为有效。

三、如何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通过上文对元认知理论的介绍,将元认知概念及其理论引入中学物理教学,强化学生元认知意识应成为我们教学目标之一。而且中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形成了辩证、理智的自我意识,具备元认知学习的潜能。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元认知能力是一种高层能力,训练的难度必然大于一般认知能力训练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来调节自己的分析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元认知调控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自觉地进行评价、修改。

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几种物理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例如理论推导法、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列表法、图像法等。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采用启迪性实验,丰富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与逆向思维,这样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会不断丰富,同时学生积极监控自己猜想的成功与失败,元认知监控水平也会得以提升。

教师还可以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例如将日本地震与波的传播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学生在关注新闻、发现和解决新闻中的物理问题时,其自我监控能力也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理论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物理过程,轻松地学会学习,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同时也满足当前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需要,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69-71.

[3]任静.我国元认知研究状况浅析[J].陕西: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1):15-17.

[4]师保国.元认知训练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2,(7):40-42.

[5]付金山.物理元认知水平现状调查分析[J].北京:平原大学学报,2004,21(5):54-55.

[6]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对物理的认识篇3

关键词: 大学物理教学 认识 衔接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物理学。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类的一门物理学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在大学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促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大挑战。对此,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我对此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做好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的衔接

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学物理已经介绍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部分内容。但是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大学物理内容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而且需要运用崭新的数学工具,如导数、微积分和矢量计算,解决物理问题。大学物理是离不开高等数学的,尽管很多院校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高数课,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物理问题。例如,在质点运动学中,有两类常见的求解质点运动的问题:在某一初始条件下已知质点加速度,学生不会运用积分求解运动方程;已知质点运动方程,不会运用导数求解速度和加速度。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做好“兼职”数学老师,就成为大学物理教师的一项任务和技能。

局限于数学知识,中学物理研究的是恒量或均匀变化的问题,如恒力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大学物理研究的是任意变化的量,如变力,任意曲线运动。这时,微元法方法起着桥梁作用,在dt时间内(对应微分)是恒量问题(中学阶段),在整个时间t内(对应积分)是变量问题(大学阶段)。由于大学物理是一门非物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我们应当突出物理思想与物理图像的教学,而不应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演算上。费因曼曾说:“对学物理的人来讲,重要的不是如何正规严格地解微分方程,而是能猜出它们的解并理解物理意义。”能从物理角度说明问题,尽可能不用数学。例如,在讲解“时间延缓”和“长度收缩”时,我们可以从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出发,而不需要从繁琐的洛伦兹数学变换关系式推导。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白相对论时空的物理图像,而不是纯粹的数学演算。

二、做好物理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的衔接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自己根据物理知识会做题就行,甚至一些教师让学生背知识点、进行题海战术。诚然,掌握知识点,会解物理题肯定没错,但是大学物理教育不仅于此。更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的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科学技术和整体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无疑,物理知识很重要,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比掌握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收集一些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有启迪的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讲述一些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典型内容,让学生知道物理学方法论中所用到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例如,库仑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发现的及二者的关联?爱因斯坦是怎么创立相对论的及与经典力学的关系?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对应关系?光的微粒性与波动性?等等。在讲物理知识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这些素材,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所了解,增加对物理学中方法的认识和运用。

三、做好物理概念与例题教学的衔接

概念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物理概念既是物理学的基石,又是物理学的支柱,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门物理学分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概念,如质点运动学离不开位矢、速度、加速度、动量等基本概念的支撑,热力学的发展离不开温度、内能、热量、熵等,电学的发展离不开电流、电压、电阻、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物理概念是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原理和公式就是反映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依存关系。由此可见,物理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对物理过程有准确的理解。同时,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大学物理的概念多、理论性强,运用的高等数学知识较多,有些概念学生不容易掌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分析理论知识外,讲解适量的例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讲解例题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演算,既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又让学生学会正确解题步骤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大学物理课时数安排较少,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紧,选什么样的题、选多少题就非常有讲究,因此,所讲例题要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典型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消化,多样性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加知识广度。同时课堂讨论很有必要,争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做好知识传授和品质教育的衔接

除了传授知识外,大学物理也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的一部好素材。物理学蕴藏着很多不同层次的美,如太阳系中行星共面的和谐美,雪花结构的对称美,原子中电子排布的有序美,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揭示物理之美,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从而产生科学灵感和火花。以“电磁场和电磁波”一章为例,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正是抓住电和磁的对称美,在总结安培定律、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位移电流”和“感生电场”的概念,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场理论,从而使得电、磁、光得到统一。

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的品质教育,启发和激励学生。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水平不断前进的当今时代,很多科学任务必须依靠团结合作,单打独斗是不能完成的。“团结就是力量”。例如,在讲授“氢原子的波尔理论”时,我就介绍了玻尔和卢瑟福的故事:众多学者共同生活、共同学习,通过争论、质疑和辩解,使思想相撞,知识互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学者生活在同一实验室里,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原子结构难题。结合具体物理知识,通过适时的事例,向学生阐述顽强拼搏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上帝分送礼物时是毫不宽容的,他只给了我骡子般的顽强。”在讲“电磁感应定律”时,让学生了解到,法拉第在实验室奋斗了十年;在讲“量子论”时,告知学生: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拼搏了六年。

总之,要使学生学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广大物理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付出辛勤的劳动,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云康,唐曙光,唐春红,吴庆春.大学物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5:433.

[2]熊力.怎样上好大学物理习题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67.

[3]韩海波.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诊断与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D].中国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毛骏健,顾牡.大学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6.

对物理的认识篇4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物理课中要增强学生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科学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设计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容易被内容新颖、方式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事物吸引,一个有趣、充满创意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能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期待,而且能为后续教学开展铺设良好的开端。如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去物理之海冲浪”时,做了“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实验,学生多认为小试管会下落或被吸住不动,实验结果发现小试管自动上升了,与学生原先的设想出现了较大差异,在惊讶的同时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如上光的折射课时,设计这样的实验: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一个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上粘贴一条塑料纸鱼,让学生用钢丝刺“鱼”。提起泡沫片时,发现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觉得很奇怪,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回事。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内驱力,无疑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重视养成读题习惯,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了解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习题。一般教师在讲解物理题时,出示题目后,就抑扬顿挫地朗读,虽然教师的语音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但是也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容易使学生养成审题依赖老师的习惯。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看,难点不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而是情境。而经常有学生遇到较长的题目或者较复杂的说明时,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产生畏惧感,学生就很难独自读通读懂题目。在上习题课时,在呈现题目后,就组织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让学生明白,根据“分号和句号”的位置,把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准确找出物理习题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定律、原理解题,比如平衡、光滑、静止、匀速、恰好、最大(最小、最高)、水平等。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依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体会其中的有关精神。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显然要求不但知道结论还要进行探究,掌握方法。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达到知道的程度。这样我们可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强烈求知欲,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③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难点为: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物理素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意: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既全面又兼顾重点,要把握好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对物理的认识篇5

关键词: 物理;实验;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67-01

一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被轻视。现在很多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中, 都存在着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不管是课堂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以下问题。

(1)以黑板实验代替真实演示实验。 没有实验器材,仅仅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完成一次“讲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做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走马观花。很多情况下教材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只是当作一种教学的任务。很多学生对实验也仅仅视为一次游戏而已。实验前不预习,实验后不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是否开展学生实验对考试中的实验考查没有多少影响,不做学生实验而仅通过不断的练习强化,照样可以让学生得到高分。

2.过分强调知识本位,缺失设计性实验。物理实验不应只有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还应当有第三种作用,那就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国情,全国都在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正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设计性实验包括探索性的实验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进行方案的设计。比如进行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这个实验, 教材上提供的方案是利用单摆和它的周期公式来获得,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别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这就是一种所谓的设计性方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教师连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没有很好的开展,更不用说设计性的实验了。

二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完善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物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难,学生要想学懂得下很大气力,所以有些学生见到物理就怕,而利用一个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一下子就对本节课产生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用于引入新课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简单、有趣、现象明显,让学生感到这个现象生活中很难看到,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想探究个明白。然后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回答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这种引入新课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 学校要配备实验专职教师,开设实验技术课。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物理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向学生介绍常见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但由于受教材进度和课程设置的制约, 不可能在高中教育起始阶段就将高中各阶段的实验方法和仪器都介绍给学生, 这大大制约了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因此,学校有必要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从高一起,就专门开设实验技术课, 向学生集中讲授物理实验常用的思想和方法, 并介绍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使学生能够先于教材、先于理论课教师授课的进度,就开展各类探究性实验。

三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想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作用下,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探究缺乏经验,难度较大,还有一个学结的过程。下面是我关于探究性实验的设想。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若没有学校的重视会很难,在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上作适当的调整,充分调动物理任课老师和物理实验专职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心甘情愿地走探究性实验的路。这是搞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动力,没有他们的努力要搞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很难。

2.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公。现在的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我们要充分运用学生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而探究性物理实验恰好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他们的好奇心。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主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从探索实践中找出规律,探索性地追求知识,掌握知识。现在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普遍不强,学生在遇到实验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甚至不知道朝着哪个方向思考。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教”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没有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成功的基础。

3.教师要学会用实验去教。传统实验教学注重的是物理实验当中的知识性,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分数为价值取向的知识点、得分点。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就是要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实验,学生实验的结果肯定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学生失败,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要及时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各种方法优劣,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从实验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我们要用实验去教,而不要用传统的方法去教实验。

对物理的认识篇6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在现行的《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何谓“科学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与科学工作者相类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困难和乐趣,领悟科学的方法和思想。

二、科学探究有何价值

1. 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独立而又持久的探索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最好的动力源,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丧失,使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有所创新的心理品质得以保留甚至发展。

2. 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简化了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和体验。

3. 有利于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科学探究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探讨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4. 有利于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探究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种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地位,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打破了学科教育的界限,让学生在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有助于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便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直观的事实和亲身的经历更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师如何适应科学探究的教育方式

教师要改变知识持有者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探究,体会学生探究的乐趣。在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索“新领域”。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着一样的好奇之心和渴求之欲,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而应对学生点滴的成功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和学生探究同趣,与学生成功同乐。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习的思维策略,引导、启发并呈现给学生。教育中的思维策略就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如果那样或这样,会怎么样”等思维方式。如探究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如下的探讨:

教师:当你躺在浴缸里时,你自己有何感觉?浴缸里的水面有何变化?

学生:人感觉变轻了,水面升高了。

教师:你能将两者联系起来,提出一个探究浮力的问题吗?(引导各小组的学生讨论)

学生: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位升高是因为人体排开了一部分水,我想知道人排开水越多时,人受到的浮力是否越大?

教师:你认为浮力跟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哪个量有直接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有关。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两者都是力,可能有关。

教师:你有判断的依据吗?

学生:没有。

教师:没有依据的判断是假说,假说正确与否要靠实验来检验它。你认为这个实验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存在哪些困难?

学生:需要测量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只要测出体积,便可算出质量和重力,浮力可以直接用测力记测

量,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量,困难是怎样测量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

四、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科学的核心是探索,而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与实验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 挖掘实验中的史实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引导学生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时,可以介绍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研究经历,他的实验和推理方法会给学生更多的启示。

2. 因地制宜,合理思考,改变实验条件,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实验很典型,但在实验方法、结论等方面有着现成性和封闭性的缺点,因而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合理思考,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探究的教学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模式,提高学生运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水平。如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就可以这样实施:

(1)向学生提问: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作出假设: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粗细等因素有关。(作出假设)

(3)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与某一因素之间的关系呢?(制定计划)

(4)给学生提供方案中所需的器材,与学生一起实验,在电路中分别使用不同材料、长度、粗细的导线,观察并纪录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并强调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实施实验并收集数据)

对物理的认识篇7

我的看法是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有效学习的自设定义

我认为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问题、解决习题。只要从每一次学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学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找出原因,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找方法练。学生此时的进步就可视为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的方法就是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在“研究摩擦力”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了行驶中的汽车轮所受摩擦力的情况,费了很大周折才勉强得出结论:汽车在行驶时,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但有位同学站起来不解地说:“老师,依照这个结论,汽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不是相互矛盾吗?”“汽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对汽车来说是驱动力,汽车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对汽车来说为什么是阻力?”也许这个问题有点好笑,但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否则这节课只能是满堂灌,教学效果不会好,学生学习永远不可能有效。

二、设计情境,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上台,老师下台”,“学生在台上,老师在幕后”。这样的说法其实还是学生站到前台“表演”教师在后台所设计和“导演”的内容这种非真实状态下的所谓“学生自主活动”。

我觉得情境设计可以这样:“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教师设置情境1:“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提出情境2:“把重10公斤的铁块和重10公斤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接下来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以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

三、引导探索,时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可以将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接着提问凹透镜特点。讲完之后再问,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

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设问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不图面面俱到;抓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提问要有层次,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

对物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改 认识

通过课改培训,我认识到,现代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要根据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角色,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物理的认识篇9

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这方面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1“探究费时费力 不如讲练便捷”的观点,藐视了探究的作用。

目前,尽管各地都在开展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但是考试成绩仍然是人们评判一个学生、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导致了部分学校主要以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因为他们认为进行科学探究既费时又费力,又在完成教学任务上不如讲练结合便捷。其实不然,在讲练结合的传统模式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法的研究;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不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被大量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量重复的强化练习压得不堪重负,为应试整天埋头书本,这才是真正的费时费力而又得不偿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了,创新精神磨灭了。也许这样强化训练的方式暂时能获得高分,满足一时的教学需要,但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力举科学探究,其目的在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承传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尽管真正实施科学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但它本身就是新课程必须的教学内容。新课程倡导,在探究中体验物理,在体验中理解物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一旦提高,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比讲练式教学有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有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实验探究”。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保障,也是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迫切愿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藐视实验探究的作用。那种以讲练代替实验,以图片资料代替实验,以书面作业代替实验探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实验设备短缺 哪能进行探究”的观点,削弱了探究的意志。

当前,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物理实验设备不足问题确实很突出,给物理实验探究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我们不能为此丧失了信心和意志,认为缺乏条件不便进行探究而不探究。我们认为不同条件下都可以进行探究,实验备少,难以进行分组探究时可以用演示探究代,对有些实验器材缺乏的课本实验,可以用其代实验进行探究,关键是教学中要渗透一种探的意志和精神。为解决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发动教师自制教具,鼓励学生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自制学具,弥补教学欠缺。如自制土电话、量筒、弹簧测力计、照相机模型等。

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是探究中渗透物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思想,因此,探究的种类多种多样,如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理论探究等,这些并不需要实验器材就可以进行探究。

3 “已知探究结论 再探无味”的观点,降低了探究的兴趣。

在物理新课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是一大亮点。探究式实验要求实验结论是未知的,因此,人教实验版物理教材中对探究实验不给步骤和结论,空白处较多,旨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提倡“先学后教”的预习方式,使学生钻研辅导资料,事先知道了所探究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导致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性试验而变味。如有这样的探究课,教师要求学生猜想,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关系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相等”。此外笔者还发现课堂探究中有学生提出,我们已知结论再探无味,从而对实验消极观望,兴趣低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互为影响。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有些实验探究应不提倡预习。

4“探究起点高只适用于少数优生”的观点,曲解了探究的适应性。

有些教师认为多数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狭窄不适合科学探究。诚然,物理课堂内外有些探究课题确实对学生知识起点要求高,有一定难度,但对探究的内容只要设计恰当、引导得法、分散难点,并且设置台阶,就可以化难为易,使探究适应于大多数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需要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因此,探究活动应起点低,小步子的确定探究目标,从单个要素的部分探究逐渐过渡到完全探究,从简易性、指导性探究逐渐过渡到综合探究。探究实验的过程不易过于复杂,重在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渗透。另外对初中生探究的问题主要应从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身边熟悉的现象中选取,这样学生对探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物理感性认识作贮备,从而降低了难度,有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如探究自行车上用到的物理原理探究高压锅的原理以及对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源的研究,等等。

5 “课堂探究秩序难调控 不能完成知识目标”的观点,忽视了探究的主体性。

对物理的认识篇10

一、教学思考的必要性

教学思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论证的过程。

1.教师的成长过程决定了教学思考的必要性。教学思考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教学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审核、修正,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

2.物理新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思考的必要性。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学生的探索兴趣;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特征

1.改变教学观念,由“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构成)向“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转变,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的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三、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除了能用教育学与心理学来指导、研究教学外,中学物理教师还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技能,它们分别是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假设的能力、制订计划与设计使用的能力、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器材的能力、分析影响问题的因素和控制变量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可以看出现代的教育理念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专业性的要求。

四、新课程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

(1)普通文化知识。一方面,教学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学工作“人文性”的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学有识”,并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健全的人格特质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另一方面,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从而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

(2)所教学科知识。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课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它包括:内容知识,即各学科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实质知识,即一个学科领域的主要诠释架构与概念架构;章法知识,即一个学科领域里新知被引入的方式及研究者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究的标准或思考方式。

(3)教育学科知识。仅通晓一门知识并不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除了要有所教学科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能力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分别为: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课堂要具有的能力是: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

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于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他们致力于改革教育素质,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期望,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准,努力维护专业的荣誉、形象等。专业情操包括理智情操、道德情操等。专业形象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应具有的人格特征,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向上的、乐于助人的、有责任心的、合作的、理想主义的、合群的、耐心的、八面玲珑的、友好的、仁善的、善解人意的、慷概的、有说服力的和温暖的。专业自我是指教师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

五、对中学物理教师上好新课程物理课的几点建议

1.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